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角色游戏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8-01 21:47:11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

【案例二】下午区角活动时间一到,辉辉和笑笑就来到娃娃家里玩游戏。没过多久,教师就听见笑笑大叫“疼、疼!”走近一看,原来是辉辉把笑笑压在软垫上,双手用力抓捏笑笑的后背。教师急忙制止,并责怪辉辉不该欺负笑笑。辉辉说:“我在给老婆做按摩呢!”教师问辉辉:“你怎么会按摩呢?”辉辉说:“我妈妈工作累了,爸爸就是这样给妈妈按摩的。”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在前些年的角色游戏中很少见。同样是常见的开汽车游戏,停车场不再是人工收费,而是改成了刷卡智能收费;娃娃家里除了烧饭、带孩子外,幼儿还把按摩、足疗等融了进来。

角色游戏生成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幼儿感性经验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已经进入寻常家庭,旅游度假等精神消费也成了一些家庭的家常便饭。如今的幼儿不仅物质条件相当优越,而且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幼儿各方面的见识多了,生活经验自然就丰富了,这就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源泉。

2.大多数教师的游戏指导理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游戏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幼儿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的想法、做法,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提出游戏主题,大胆想象,角色、情节得以丰富,游戏内容也就会不断扩大和延伸。

在幼儿新经验不断注入游戏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类似上述案例中的“冤假错案”。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

1.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在班级游戏主题设置、游戏材料提供等方面要有前瞻性。比如,近几年很多城市新开了甜甜圈店,不少小朋友都有过在父母带领下吃甜甜圈的经验。掌握了这一信息,我在有关吃的角色游戏中增设了甜甜圈店的环境,并提供了利于幼儿开展游戏的各种半成品材料。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幼儿游戏水平 策略 社会性游戏水平

1 设计能诱发幼儿自主提高游戏水平的空间布局

帕顿(Parten)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把游戏分为六种。小班幼儿大部分处于前三种类型,即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但这只是专家学者们观察到的常态,而非绝对状态。伍德、布鲁纳和罗斯等学者在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鹰架教学,他们认为“成人不要等待儿童自然地发展到下一阶段,而要通过鹰架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有能力的个体为新手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鹰架,就能使新手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如果能设计出适宜的空间布局,就能发挥鹰架的作用,帮助幼儿的游戏水平进入更高阶段。

案例一:在一次小班的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是集操作材料和游戏场地于一体的操作台。操作台的高度稍稍超过了幼儿的身高,两个操作台背靠背立在一起。当幼儿进入该操作区游戏时,操作台的高度成了幼儿彼此之间进行目光交流的人为障碍,因此该区域的幼儿表现出来的都是独自游戏行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该现象在交流过程中被提了出来,经过讨论大家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第一,让各个操作台背面依墙而立,幼儿进入该操作区时,由于视野能触及到两旁的同伴,因此可以促成他们进行目光或言语的交流;第二,将操作台面对面摆放,幼儿进入该区域时背靠着背游戏,偶尔转头即可与同伴进行交流。方案提出后,该班教师立即对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效果最后也如大家预料的那样产生了:幼儿已经开始与同伴进行语言交流,甚至合作……

2 提供符合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工具,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已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但在提供材料时还存在着盲目性,比如忽视幼儿年龄特点,使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

案例二:在一次大班的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一个小女孩在脖子上戴了一个婴儿围兜。她一直哇哇大叫,不说话,用手指来指去。后来她换了一个角色,是当妹妹,和姐姐一起上幼儿园。但是到了“幼儿园”她仍旧咿咿呀呀,时而大哭,不配合 “老师”的安排……

该现象在交流过程中被提了出来,问题竟出自游戏材料的提供:教师在娃娃家提供的婴儿围兜对小女孩产生了强烈的暗示作用,使其完全沉浸在婴儿的角色中。因此当进入另一游戏后该女孩仍觉得自己是婴儿,于是出现了今天教室中的一幕:自我中心、大吵大闹。由上述现象可知,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另一个问题把此次讨论推向了高潮:为何已经是大班的孩子,娃娃家在游戏中还占很大比重?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第一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大量出现,并达到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幼儿认知的发展,同化和顺应逐渐能够协同活动而使幼儿表征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倾向逐渐减弱。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第二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开始进入‘下降期’”。

因此,教师不妨在幼儿角色游戏的高峰期(托班或小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角色游戏材料,帮助幼儿“锻炼刚刚出现的、但还不成熟的表征活动技能” ;到了中大班尤其是大班的下学期,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逐步减少角色游戏材料,适当增加规则游戏、结构游戏材料,使幼儿逐步去自我中心,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同时“使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3 安排适量的游戏区域

案例三:某幼儿教师出于对幼儿兴趣的尊重,为幼儿在教室内外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游戏区域供其选择。一眼望去,几乎每个幼儿都在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游戏,没有人无所事事。但仔细观察,教师发现了问题:平均到每个区域的幼儿数量很少,大多数幼儿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独自游戏;有些原本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由于人手不够,处于该区域的幼儿只能进行低水平的游戏。过多的游戏区域限制了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得到及时的发展。因此,游戏区域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应适量。

4 选择适宜的游戏观察评价量表

“游戏观察评价量表是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良好工具”。用何种量表取决于教师的观察目的。

案例四:以案例二中的“围兜小女孩”为例。首先,帕顿/皮亚杰量表可以帮助教师获取该幼儿游戏发展状况的大致信息。该量表从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两个维度考察幼儿的游戏水平,其中认知水平包括基础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四个层次,社会性水平包括孤独游戏、平行游戏、集体游戏三个层次。当教师利用该量表进行观察时,先根据该幼儿进行的是角色游戏来确定其在认知维度上属于角色游戏类型,再根据她是和别的幼儿一起游戏来确定其在社会性发展维度上属于集体游戏。两者结合可将其归入集体—角色游戏一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使用另一种量表——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去获取有关该幼儿的社会性游戏水平的详细信息。该量表主要从两个尺度考察儿童游戏水平,一是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二是观察他们活动组织和综合的程度。该教师已经发现在社会性水平维度上属于集体游戏类型,但具体信息并不清晰。所以当教师利用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对其游戏的社会性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测量时,可以发现该幼儿社会性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在幼儿园的情境中,她扮演的妹妹不顾他人的存在、不顾规则的约束大吵大闹,非常自我中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可以归入水平(3)——简单社会性游戏一类。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3

[关键词] 角色游戏 介入 不良倾向 改进策略

一、前言

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现实情形中,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频率过高,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游戏活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不良倾向

1.提问变质问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思考,使他们对当前的言行的是非对错作出判断。往往以“吧”、“呢”、“呀”等疑问词结尾,运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果幼儿教师不注意提问方式,会将提问变成质问。如医院游戏中,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医生到处乱跑的情境,教师连续提了七个问题,“你是谁”,“我问东东,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你是医院里的什么人”(重复两次),“医生还是护士”,“有医生这样跑开的吗”,而且是重复式询问,提问变成了质问,责备、批评气味较浓。幼儿可能表面上服从教师的的安排,但内心上产生了焦虑感,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2.提示成指示

角色游戏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幼儿教师可运用建议性提示的介入方式,运用一两句简单的提示语句,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好的建议性提示应该是非强迫性的,即教师并不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或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以选择”的方案,幼儿有选择的余地,也有拒绝的可能。同时,也暗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时,教师会十分肯定的告诉幼儿怎么做,代替幼儿解决问题,建议性提示往往容易变成强迫式的指示,教师的介入并没有生效。

3.鼓励偏说教

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强化幼儿当前适宜的游戏行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现实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很少运用鼓励与表扬的介入方式;哪怕运用了,也带着较浓的说教色彩。医院里,孩子因始终遵守游戏规则而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但教师给予了较多的不必要的铺垫,结果使鼓励与表扬变了味,失去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教师的介入是不成功的。

4.示范存不当

教师虽然提供了帮助,但幼儿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角色、表现角色特点,不能按规则与要求去做时,教师可直接提供给幼儿模仿的语言与动作。但如果教师提供的示范动作过难或过易,往往起不到示范的作用。过难,超过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幼儿没法模仿;过易,不必示范教师却偏偏示范,反而损害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例如,扮作顾客的教师想通过示范使扮演理发师的幼儿明白怎么跟顾客说,但示范超出了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幼儿仍不得要领,教师的示范是失败的。

三、改进策略

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不良倾向,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教师不善于观察,不能真正了解实情,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二是教师没能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幼儿游戏意愿发生改变时,教师仍“一如既往”;三是教师对自身介入角色游戏中的所担任的角色定位不正确。

1.以游戏者身份介入角色游戏

教师对自身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师采用何种介入方式及其介入所获得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身份:第一种为教育者身份,第二种为游戏者身份,第三种是教育者与游戏者揉合身份。第三种揉合身份是一种虚假的身份,它穿着游戏者的外衣运用教育者直接指导的方式,因而从本质上说它仍然是一种教育者身份。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指导游戏,则是一种经验丰富的游戏者与经验相对薄弱游戏者之间展开游戏活动的过程,教师此时能够根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支持和解决策略,如协商与对话等。此时,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和可以选择的关系,教师的介入与指导易于被幼儿理解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使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者,自由、自主地畅游于游戏时空。而如果教师以教育者身份介入时,可能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话语表达。此时,要求幼儿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可能会遇到困难。正是因为教师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以权威者自居,结果案例1中将提问演变为质问,案例2中教师代替幼儿解决问题,案例3说教色彩浓重,案例4示范过难过繁幼儿无法模仿。

2.做一名合格的“旁观者”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与留意幼儿的游戏活动,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各种表现,了解他们的游戏需求与意愿,明了是否为幼儿顺利开展游戏提供了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投放的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介入游戏,如要介入应以何身份介入等。可避免因教师不了解实情,以“权威”身份直接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而对游戏活动造成干扰;也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还可避免发生误会冤枉幼儿。只有通过认真而细心的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效介入。如“娃娃家”:“‘妈妈’正在做饭,她拿着菜刀,在用力地切一个萝卜,但无论怎么用力,萝卜就是切不开。她想直接把它放在锅里,可是萝卜太大了,小锅太小,根本放不下。于是她就拿起萝卜,把它折成了几段。正好走过娃娃家的老师看见这个情况后,批评了‘妈妈’,‘你这不能这样破坏幼儿园里的东西,弄坏了,其他小朋友怎么玩?下次不准你参加游戏了。’‘妈妈’感到很委屈,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一声不响地摆弄着玩具……”表面上幼儿似乎在破坏财物,但实际上幼儿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对游戏很投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而教师因为没有仔细观察,使孩子吃了“冤枉官司”。假如教师能了解幼儿的动机,从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规则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的介入不仅使孩子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而且还发展孩子的良好行为。

3.充分尊重与满足幼儿的游戏意愿

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他们的游戏兴趣经常会发生变化。教师介入不成功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案例2中,小可与小美当前的游戏意愿是坚持要让医生给孩子看病,而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实际需要,由提示变成了指示,教师以“权威”迫使幼儿放弃原先的计划,这不符合角色游戏的初衷。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与需要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方式,幼儿也就会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介入,从而实现有效介入,促进幼儿的发展。案例2中,如果教师顺从幼儿的意愿,走过去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说“哎哟,孩子的额头很烫啊,会不会是……”教师故作停顿,让孩子根据常识说出是发烧了。因为一般的孩子都有个发烧的经历,家长常常通过用手摸额头或脖子来感受是不是发烧;而且对于一般的发烧,家长也常常通过让孩子多喝温开水来降温。教师可继续提示“现在医生很忙呢。我们自己可通过什么方式给孩子退烧呢”。如此介入不仅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而且也推动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4

一、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是创造性角色游戏,它能在多方面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游戏的价值所在。创造性角色游戏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性角色游戏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它是幼儿反映客观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在幼儿园,老师只是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景,设计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认识不同的生活和社会,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用各种游戏举动和情节反映与模仿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在此过程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与他人怎样沟通与合作,养成一些行为习惯,发展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它对幼儿个性培养十分必要,在游戏过程中,激励幼儿放开手脚,大胆游戏,发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个人意愿,而且在游戏中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有着极高的主动性及独立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为了积极地、独立地从事活动,实现游戏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安排与把握行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正确引导、周密计划

幼儿在幼儿园要想再现现实生活,就要参与创造性角色游戏,这种游戏活动是积极主动的。在游戏中,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客观社会生活有关,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和游戏需要,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周密地计划好班中开展哪些适合幼儿年龄段特点的游戏主题。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帮助幼儿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1.选择玩具及材料要自由。开展游戏的前提是有玩具及材料,没有了玩具和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怎样也开展不了。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及特点,悉心考虑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材料和玩具,促进游戏的开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2.游戏指导应尊重幼儿。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但是,有时为了充分发挥创造性角色游戏的教育因素,不排斥介入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例如:小班幼儿想玩开超市主题游戏,但不知道如何玩?教师可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带他们去超市购物,让幼儿认识学习超市里买卖商品是如何分类摆放的,超市里主要有什么人,应该用什么购买商品,售货员和顾客之间是怎样交往的,让幼儿由直接的购物经验活动感知这些知识,循序渐进地积累,从而更好地开展超市游戏。

3.幼儿在游戏开展后要有自由性。游戏的主要部分就是展开游戏情节,如何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间断地观察与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教师如何有效指导才不会过多干涉幼儿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绝对不能强行支配幼儿。与此同时,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在创造性角色游戏中作现场指导,以参与幼儿游戏的“客人”身份加以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师幼处于平等的游戏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自由性。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加强随机教育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通过多年观察,我发现,在创造性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老师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

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积极性。

案例再现:幼儿在玩超市游戏时,无所事事地等待“客人”,由于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觉得很没有意思,看到其他游戏区都玩得热火朝天,幼儿出现外出串岗的现象。教师可以以“客人”身份来到超市,引导幼儿使用半成品制作一些糖果,或是绘画一些蔬菜水果,或是购物篮装饰等,以便顾客挑选更多的产品,这样可以避免游戏中的“工作人员”在等待过程中无所事事串岗,而是努力地生产更多的“物品”。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帮助幼儿及时调节。

案例再现:在“建构区”游戏中,当“小客人”想去“建构区”搭积木时,建构区的“建筑师”都坚持不让他进来,但“小客人”非要挤进去,冲突发生了。老师及时以“警察”的身份加入游戏,让“建筑师”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小客人”进来。原来“建构区”搭了很大型的楼房后,已经比较拥挤了,如果再进去一个人,搭建的楼房就有可能倒塌。“小客人”听了解释后,很快就决定到其他地方“做客”,冲突解决,游戏顺利开展。

3.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帮助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5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活动。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他们知道游戏应该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还是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尤其对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怎样把看似简单的游戏变成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推动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这是个难题。《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可以为此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游戏的概念、价值、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游戏与非幼儿园游戏的差异,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揭示游戏的本质与内涵,让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游戏、游戏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章探讨了幼儿园游戏材料的选择、配置与投放问题,也介绍了一些自制游戏材料的方法。恰当地配置、投放游戏材料是教师组织游戏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这一章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等方面的技能。

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在幼儿园中该如何具体组织与指导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以及规则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常见到几类游戏,作者从这几类游戏的含义、特点、构成、价值、分类、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设计、游戏内容、环境创设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教师角色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组织与指导这几类游戏的具体方法,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对这几类游戏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进行工作的能力。

作者对农村幼儿园教育实践有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最后的第七章,针对农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大班额如何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引导家长认识游戏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游戏活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出现在很多乡镇或者城市幼儿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有助于这类幼儿园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本书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以及那些在游戏活动组织方面经验不足的教师为读者对象,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体来说,表现为如下特点:

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读者理清了游戏的本质与概念

游戏是教育工作者都熟悉的一个词汇,游戏活动也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的每一天中。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准确说出什么是游戏、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并且,很多教师也分辨不出哪些活动才是真正的游戏,哪些活动实际上并不是游戏。为此,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详细解析了这个概念。作者从游戏的特征、游戏状态的辨别、游戏的分类、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等角度,帮助读者多视角地看待游戏,了解游戏的主要特征。作者认为,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儿童自愿参与;活动中伴有愉快的情绪。

但是,游戏又不能如此简单地被定义。在游戏中,还可能出现其他一些特征,比如幼儿的假想行为、重复性的动作、需要使用材料、幼儿之间的交往、游戏规则等。而要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游戏活动,又可以从儿童外部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以及内部的动机、体验等来进行判断。这些具体的分析指标可以帮助教师清晰明了地理解游戏的内涵,分辨一个活动是否是游戏。

明确了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和标准,倡导游戏材料生活化,鼓励教师自制材料

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参与。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经常对于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产生误解,如认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越像越好,认为购买现成的材料比自制的材料好,现成材料功能更多、投放更方便等。本书作者帮助读者厘清了这些观念,让读者可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同时,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和投放材料,作者也明确提出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并分类列举了多种游戏材料,尤其对结构游戏中游戏区域的划分、游戏材料的类型和投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针对农村幼儿园的现实条件,在材料投放方面,作者又提出了符合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具体建议。对幼儿园游戏材料投放的差异分析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园的现实需求,避免了幼儿教师盲目地选择与投放游戏材料,这是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的首要条件。

在幼儿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地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任务。

幼儿园游戏包括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以及具体的指导。本书的第四、五、六章针对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建构游戏以及表演游戏的开展,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可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这种指导性不仅体现在作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也体现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原则与方法。作者将生动、富有童趣且幼儿园常见的案例贯穿于全书,从游戏的概念到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再到游戏的评价与延伸,在所有这些环节中,大量贴近幼儿园实践的图片和案例展示了不同类型游戏区域的划分、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以及材料的功能与使用技巧,也帮助说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思想。

本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作者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来组织与指导游戏,始终是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尤其对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这更是一个难题。本书一直关注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幼儿的表现,并将这些表现总结概括出来,呈现给读者,以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这一点,更好地去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这对年轻而缺少经验的教师来说,将是非常实用的。

在农村幼儿园游戏的开展方面,结合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6

关键词:小班 游戏化 生活活动 策略

3岁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可以说,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知事物,保持愉快情绪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应该主要依靠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来实现。在这里,教师用游戏口吻与幼儿交流,有时,教师和幼儿还会成为某个假想的角色。这种方法使幼儿在园内的情绪更加愉快,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游戏化一日生活活动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编制“游戏儿歌”,让幼儿在边念边做中学习自我服务技能

幼儿园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是综合的、多样的。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途径的生活是具有挑战性、应变性的。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阶段,独立的生活体验对他们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自我服务能力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而言,对什么都感兴趣,但都只能持续非常短的时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刚建立的常规容易遗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耳熏目染的游戏化情境式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下学习穿开衫、套衫、鞋子、袜子等技能。如在幼儿午睡起床穿衣环节中,他们总会把衣服的图案穿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在穿衣环节中教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即把衣服上的小动物图案帖在桌子上,头从下面的大洞口里钻出来,再把胳膊从两边的小洞里钻出来,并加以小儿歌的形式:“小小鸡,变呀变,钻进蛋壳看一看。抓紧袖子伸翅膀,小鸡钻出蛋蛋壳。”这种让幼儿边穿衣服边说儿歌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游戏性,还教会了幼儿穿衣服。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折叠衣服”的方法、要求、步骤融入儿歌之中,如“小宝宝,左抱抱,右抱抱,弯弯腰,点点头,一件衣服就折叠好。”

二、教师扮演角色,让幼儿在浓厚的游戏氛围中养成良好行为常规

游戏与生活的融合是小班游戏化一日生活的重要标志,教师则是其中关键的角色引导者,“伺机而演”是小班带班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当教师发现幼儿在生活环节中出现自我服务、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时,应有意识地扮演各种“适宜”的角色与幼儿对话,用拟人化的语言给幼儿提建议,这样一来,他们特别容易理解,也非常乐于接受。如见到幼儿穿反鞋时,教师可以说:“看看两个好朋友都噘着嘴不高兴了,快让他们亲亲嘴吧!”这时幼儿会马上把鞋倒过来。又如,在户外活动回来时,增加了喝豆浆环节。这时,教师可以加入“猫宝宝”的游戏。即教师当猫妈妈,幼儿当猫宝宝,并加以儿歌:“猫宝宝,回家家,洗手洗脸别忘啦。喝杯豆浆有营养,干净聪明人人夸。”幼儿便会很自然地洗手、喝豆浆,环节过渡自然,有利于良好行为常规的养成。

三、抓住生活契机,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展开体验学习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并与目标不断结合而生成集体或小组游戏,将教育目标和幼儿必须学习的教育内容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的要求变成幼儿自身活动的要求,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小班幼儿虽然能独立进餐,但许多幼儿的进餐习惯不是很好,吃完饭后,桌上全都是撒下的饭粒和菜。针对这一点,我们组织了一次《鸡妈妈请客》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了解吃饭的正确坐姿和进餐方式,并让部分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现场学习,结果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又如,在吃点心的时候,幼儿总是喜欢摆弄一下水果,这时教师可适时地渗透对水果的认识:“水果宝宝叫什么名字,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然后引导幼儿从外形、颜色、手感认识水果。拿香蕉来说,在吃香蕉前,教师可以这样教给幼儿剥的方法:“香蕉宝宝要脱下花裙子才能让我们品尝,可它不喜欢一下子光溜溜,要一片一片剥,瞧,香蕉宝宝脱下花裙子了,我们来尝一尝吧。”自然地将感知香蕉的基本外形特征以及味道等与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另外,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与教师互动对话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如当教师提出指令要求幼儿把物品放在篮子里时,可以这样表达:“请帮我把蓝色的篮子拿出来,放在桌子的中间。”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加深了对颜色的认知,并且感受到了一一对应和归类。又如,在指导幼儿认识生活物品时,可以让幼儿观察:杯子、毛巾各有什么颜色、什么图案的标记等,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环节,却处处渗透着有效的教育。

四、创设“游戏化”的环境标志,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生活好习惯

环境对于幼儿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每天的喝水环节要进行好几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幼儿还是饮水量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饮水筒上贴上了有笑脸的汽车,还画上了小脚印,并加以好听好记的儿歌:“小汽车,准备好,加满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有油才能跑得快!”这时,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汽车,为了让自己跑得最快,所以都来“加油”。这样“游戏化”的环境让幼儿自然与环境对话,轻松达到了教育目的。

五、个案引境对话,帮助幼儿大胆表达需要、学会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刚入园而引发的种种不适应,哭闹、争抢玩具、咬人、尿床等状况频频出现。所以教师应以第三者的身份展开游戏中的“情境对话”,通过故事里的角色来实施教育策略。比如,小熊尿床了不敢说,教师与小熊一问一答:“没关系,大胆地说……”告诉幼儿尿床是很正常的,小熊也会尿床,应该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7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教育;应用;有效策略

一、在幼儿教学当中进行动手游戏

一些手工的游戏一定要幼儿亲自来操作,比如“串珠子”“捏彩泥”“剪纸”等一系列的游戏,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求通过穿、揉、搓、捏、放、收等一系列的动作才可以完成趣味、生动的图案与物体。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大脑和手的协调一致性。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天性,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游戏活动,比如,针对拼火柴的游戏,教师可首先为学生示范一些不相同的图案,再要求幼儿动手去练习。这样,幼儿就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一系列多样化的图案拼出来,幼儿能够由简单到复杂,且能够为其他的幼儿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幼儿音乐教学当中应用音乐游戏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在幼儿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境当中进行角色扮演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牧童在放羊的过程中,唱着欢快的歌曲,可是小羊为什么却不叫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可让幼儿想起自己所表演过的情境。这样,幼儿就能够编出比较新鲜的歌词:通过分组进行演唱,其中一组是牧童放牧的歌声,另外一组是小样的叫声。因此,在歌唱歌曲第三段的时候,幼儿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幼儿会变得非常开心。教师在教授幼儿音乐的时候,其中不少的幼儿歌曲的主题是小朋友和动物,为了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当中的角色,教师就需要设计一部分角色的音乐游戏,以使幼儿感受到所有角色的情绪和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幼儿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让幼儿学习到知识,并了解到社会生活,从而充分地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智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体魄。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最终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8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9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幼儿园需要将幼儿心理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正确健康的理念,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现阶段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孩子智力开发与卫生保健,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有限,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系统。怎样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心理?采取合适地教育方法进行引导,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以游戏作为媒介,各领域制订活动方案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以体育游戏激发孩子自信心

体育游戏具有良好运动特征及趣味性,与幼儿园阶段孩子好动天性十分吻合。所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方向的作用,对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心理品质与合作意识,让孩子形成包容心理,提高自信心。与此同时,体育游戏作为集体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集体观念。例如,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上,教师可以设置“刘翔,我帮你”的体育游戏,以孩子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打造培育主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内,提高活动兴趣。教在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应采取设置多层次鼓励手段,从而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相结合,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观念进行培养,提高自身自信心[1]。

2.以音乐游戏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音乐元素相结合之后,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孩子在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情况下,能够产生愉快情绪,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活动形式及方法更加灵活,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自觉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例如,在开展《狮子王进行曲》音乐游戏中,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让孩子成为音乐游戏中的主人公,有效提高孩子参与音乐游戏的积极性。

3.以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儿童交往

角色游戏除具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还能够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得到良好纠正及治疗。例如,“小小主持人”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可以扮演社会中的不同人物,从而提高社会关注程度,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

二、结合书本课程开展心理教育

1.创设愉快的活动情境,营造有效的师生互动氛围

幼儿园可以在墙壁上面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孩子在阅读之后可以将感后感写下来,采取便利贴的方式贴在墙壁上。还可以借助动物形象对心理健康资料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孩子能够自主观看墙壁上资料,愿意看心理健康资料,也愿意学习心理健康资料,能够充分发挥出墙板报的宣传作用。

2.构建多样化绘本课堂,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园需要在“一课多研”基础上,对活动方案进行深入讨论设计。例如,幼儿园在心理指导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我不要嫉妒”活动,了解心理健康资料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身份角色开展活动。在不同场景内,孩子会接触到不同角色,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心理小短剧,分享快乐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每学期内可以不定期采取小组方式,构建心理小短剧表演活动。在开展心理小短剧活动过程中,应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进行选择,确定表演内容;其次划分角色,完成心理小短剧任务,学生可以按照小短剧内容制作道具;最后表演展示。

简而言之,儿童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园在培养对儿童心理健康素质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对儿童心理进行全方位分析,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在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从游戏及书本层面进行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