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1-09 03:04:22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道德榜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榜样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榜样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榜样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指南。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有赖于通过时代榜样集中呈现,而其宣传教育也需要通过榜样的道德品质来彰显魅力。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引下,道德榜样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会不断提高,对其更加自觉地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道德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 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具体而言,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榜样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诠释、印证和践行。道德榜样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人格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道德榜样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名度、认同度和美誉度。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和两年一次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产生了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道德榜样。

二、道德榜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道德榜样具有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引领导向作用并能产生巨大的群体仿效效应。通过上述作用的有效发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

(一)道德榜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引领导向作用

既为道德榜样,必然是群众中的优秀人物,反映的是先进思想,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具有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正如刘云山在会见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说:道德模范是时代的英雄、鲜活的价值观,推进道德建设,要用好道德模范这一“精神富矿”,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更好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2道德榜样是先进思想的承载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榜样以民族精神为基础,这就决定其具有浓厚的民族和人民群众基础,它的导向价值能为整个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通过榜样的说服、激励、调节、沟通等机制,人们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不断树立和培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从家庭入手,通过家风家教这个小切口,以多N方式互动传播带动同频共振,把宏大凝练的核心价值观阐释得更加具象、丰满、生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道德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广泛开展向道德榜样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是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气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道德榜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群体效仿效应

全国道德模范作为我国当今时代的道德榜样,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行业多样、富有层次,影响深远,平凡中透出伟大,从而在全社会兴起了寻找道德楷模、学习道德楷模的热潮,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仿效应。道德榜样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性的要求。道德榜样高于群众,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榜样之所以是榜样, 就是由于他具有比普通群众更强烈的道德情感、更坚定的道德立场和意志,并能最好地表现他所处时代的道德。但同时道德榜样又是普通群众的一员,源于群众,属于群众。道德榜样不是天生的,这就是说,普通群众经过努力也可能达到道德榜样的境界。道德榜样身上被群众所认可的崇高思想、可贵品格和人格魅力,都是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前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共评出214名全国道德模范和933名提名奖获得者,2015年又评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从这些道德模范身上我们看到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他们是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更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因其平凡而更加真实,因其真实而更显真诚,这些榜样为全社会开展榜样教育树立了价值标尺和道德标杆。因此,道德榜样教育对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风尚,引领更多群体行动起来,积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等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邢沁(1991-),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俏华著.榜样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杨婷著.榜样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注释: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2

"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早在2002年起,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是以"讲不完的进步故事,广树身边小榜样"主题进人学校的。笔者有幸作为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工作最早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切实感受到"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整体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各类教育活动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局面,教师队伍整体得到提升,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实施。

2006年起至今,笔者担任大连湾小学校长期间,一直坚持亲自设计、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方法科学化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更热爱工作、更爱学生了;这项活动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不断进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家长们感受到学生的进步,不仅对学校教育发自内心的满意,而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子女,最终结果带来了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提升。

一、"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1、"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能够贯彻素质教育要求。

就小学阶段而言,贯彻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学生各方面良好习惯养成这一核心任务不放。为此,我们树立的第一个理念是:让榜样的力量伴随孩子们一起成长。即: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努力让良好习惯伴其左右,助其成长。

2、"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能够践行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势并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此,我们树立的第二个理念是:激发潜能,一个不落。即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逐步形成自我激发潜能的意识和能力。

3、"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需求。

想成功、想进步是孩子的强烈心理需求、爱表现、爱模仿是孩子的突出心理特点。为此,我们树立的第三个理念是:用身边的榜样,做鲜活的德育。让学生间学有榜样,追有目标,"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贴近学生心灵,更容易被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接受。

4、"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能够提升"三结合"教育工作。

孩子们的发展离不开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同样会影响着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为此,我们树立的第四个理念是:大榜样带动小榜样,小榜样促动大榜样。借助这种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潜移默化地把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强化和积极发挥了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我校开展"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的特点。

1、在"广树"上下功夫。在学生的不同层面中"广树",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广树",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树",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时空"广树",为学生提供了"事事都可以争当进步榜样,人人都能够成为进步榜样"的表现机会。

2、在"进步"上提要求。要求学生在原有表现的基础上某个方面有所进步,增强学生要求进步的意识,促动学生努力上进的行为,给予学生获得进步的认可和快乐。

3、在"榜样"上做文章。榜样的产生过程,是经过教育者正确的激励指导,使学生认识不足、改进不足、得到进步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榜样的树立,是让学生学习他们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坚持努力的上进品质,对自己的发展建立信心,付出行动。

三、我校开展"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的方式。

"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经历"树进步榜样--学进步榜样--做进步榜样--树更多进步榜样"的循环教育过程。这一教育过程通过"广树"使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上进的愿望,促进所有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进步,并追求更高的发展。

"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中学生经历"找准不足--确立目标--制定措施--努力实施--认定进步--树立进步榜样"的自我教育过程。

找准不足:小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或者弱点。

确立目标:小学生根据自身盼忘-羔找准努力进步的近期目标。

制定措施:小学生找到实现近期进步目标的措施。

努力实施:小学生坚持克服不足,努力实现要求进步的近期目标。

认定进步:在学生介绍自我进步过程的基础上,由同学们认定进步的表现。

宣传榜样:由班级、学校组织宣讲学生的进步故事。

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达到教育经常化的目的。

1、争当"星级进步小榜样"--引导"广树进步小榜样"由阶段性激励向持续性激励发展。

我们发现,随着开展"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时间的延续和进步小榜样人数的不断增加,进步小榜样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这是孩子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动力在减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争当"星级进步小榜样"的目标,让孩子们始终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机会。

2、争创"榜样班集体"--引导"广树进步小榜样"由个体性激励向群体性激励发展。

在关注"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激励学生个体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并努力实践它对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提出了"榜样班"和"星级榜样班"的创建标准和要求。活动开展至今,学生们深有感触,用他们的话说:平常不努力总觉得那是自己的事,无所谓,现在不行了,再不努力,可就影响大家了。

3、评选"榜样教师"、推荐"榜样家长"--引导"广树进步小榜样"由学校性激励向社会性激励发展。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榜样教师"和"榜样组室"的评选活动,在家长中开展"榜样家长"和"榜样家庭"的推荐活动。有效地把学生习惯养成、教师队伍建设和家长素质提高等多项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也使"广树进步小榜样"教育工作充满了活力。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榜样教育 困境 出路

榜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榜样效应日趋弱化,新的榜样道路正在摸索,对榜样教育的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当前,如何使日趋衰微的榜样教育走出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榜样教育的困境

当前中小学虽然依旧在倡导榜样教育,但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13%的学生宣称入学以来一直没有榜样,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其榜样的选择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榜样教育面临困境。

(一)榜样选择的困境。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并因其所内涵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所外显的行为实践对他人具有示范和激励价值的个人或群体。[1]榜样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亲近性、感染性等特征,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好人或好事。然而,与建国初期相比,今天鲜有影响全体公众的榜样形象,道德榜样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

1.单一的榜样选择机制与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的矛盾。

榜样是时代精神的载体,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文化从“一枝独秀”渐渐演化为“百花齐放”。而中小学生这一成长中的群体,在先进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视野日趋开阔,思想观念日益开放。这时,层次单一、形象刻板的“主流榜样”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多层次的榜样诉求。

2.完美的榜样形象难以亲近和模仿。

榜样诞生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其事迹和精神品质能获得广泛认同并适于人们模仿,就在于榜样的亲近性。然而,纵观我国为青少年提供的榜样,却显示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榜样人物过于神化,难以亲近;二是有些榜样的事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激励作用有限;三是这些榜样都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英勇无畏的同时反映出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

榜样人物的亲近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可学性的前提,一味强调“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只会降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完美的榜样形象还会带来另一个弊端:在群众和媒体开始质疑这些榜样的时候,教育者苦心经营的榜样形象轰然倒塌。近年来网络上掀起热议的榜样,如赖宁、雷锋、等,其事迹甚至人物本身的真实性皆遭到外界质疑。这是榜样的悲哀,也是榜样教育的悲哀。

3.偶像崇拜的兴起与榜样学习的衰微形成鲜明对比。

“偶像崇拜是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极度尊敬、钦佩、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心理和行为。”[3]它反映了偶像是个体主动寻找的、个人所偏好的人物形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由此可见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不同之处:偶像崇拜是自觉的、自发的、作用于个人的,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特性;榜样学习是普遍的、被动的、作用于群体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往往层次单一,结构刻板。因此,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远甚于榜样学习。以至于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只闻“偶像”不闻“榜样”。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辨别偶像与榜样的差别,主流的榜样步入尴尬的境地。

偶像的形象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健康的。中小学生中往往存在盲目崇拜偶像的问题,其中那些低俗的、负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谓“文化毒药”。而能起到正面典型作用的榜样教育又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局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二)榜样教育方式的困境。

1.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现今的榜样教育基本只是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说教式的教育在形式上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发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缺乏实践使榜样教育的内涵无法内化成学生内心的道德认知,从而无法实现榜样教育的最大功能。

2.流于表面模仿,忽视榜样精神内涵。

真正的榜样学习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内在品质的学习。然而事实却是学校只关注榜样的外部行为,没有充分挖掘榜样事迹的内涵,没有引导学生探索那些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闪光,导致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只流于表面模仿,缺少反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就是对此情形的最佳写照。学生去户外捡捡垃圾,写几篇老生常谈的作文,做一期主题黑板报……这些表面工作很难对学业紧张的青少年产生深刻影响。遗憾的是,这正是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做的工作。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大众传媒以不同的形式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成长,每天接收大量的来自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也影响着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1.负面信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群体,其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尚未完全,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以未经筛选的姿态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其中不乏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社会对抗等形式,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些负面信息的数量、能量都不可小视,与之相比,榜样教育的宣传显得力度不足。长此以往,难免淡化了榜样教育的正面功能,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能。

2.惨痛的社会事实引发淡薄的道德观念。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惨痛的事例,如南京彭宇案、鱼贩王培军案及最近沸沸扬扬的胡伊萱案,这些案例都在宣扬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好人没好报”。这势必要用更大的正能量的榜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教化,挽救社会道德。

二、榜样教育的出路探微

(一)重建榜样人物选择机制。

1.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榜样结构。

榜样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榜样具有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每一种文化所引领的价值观都有其拥趸。榜样教育应从中择取先进的价值观,从不同文化的角度选择不同风格的榜样人物,提升个性,甚至引领潮流,消除人们对于榜样人物模式化的印象。就如同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时要使人物特色鲜明,才能丰满其血肉,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又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要具备世界的眼光。为了培养青少年开阔的视野,榜样就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多领域的榜样分布为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果能善加利用,则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

2.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小榜样”。

榜样必须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这里,“特别完美”和“特别高尚”都没有意义。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榜样能做到的,其实我也能做到”,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在调查中,对于“你最能接受哪一种人成为你的榜样”一题,选择“身边的朋友或长辈”的人超过半数,占据57%,其次才是“名人”,占据31%。可见,学生对于身边的普通人的认同感最高。因此,榜样教育除了在全国、全省范围内选择榜样人物之外,还应当在小范围内提拔榜样,如班级榜样、学校榜样、社区榜样等。

3.偶像崇拜与榜样激励相结合。

主流榜样的衰落与偶像的兴起,并不仅仅是榜样教育的挑战,也是榜样教育的机遇。青少年的追星现象给予榜样教育重大的启迪:一是将偶像人物榜样化:如今演艺圈中的偶像,不乏德艺双馨的典范。学校可以选择既能迎合学生品味,又能体现高尚情操的偶像人物或偶像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如此因势利导,借助学生对偶像的热爱,达到榜样教育目标,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将榜样人物偶像化:鉴于偶像对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榜样教育可以适当借鉴偶像的培育与宣传机制。在注重榜样内涵的同时,注意培养榜样的人格魅力,先用风格和个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再用精神和内涵吸引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榜样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实践。

1.将榜样教育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当今榜样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将榜样教育与现今广泛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与榜样教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寻找身边的榜样”“学榜样实践之旅”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位榜样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成立课题组深入研究榜样的时代背景、典型事迹和所遭受的重重困难等。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以显性课程为主,忽视隐性课程的挖掘。然而,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优点。“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4]榜样教育的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中隐藏榜样教育的内涵。二是物质性课程,在学校中布置榜样人物的雕塑,在公告栏、黑板报上呈现榜样事迹等。三是心理性课程,即为人师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行为和心态要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发扬社会的正能量。

1.媒体报道加强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种种不良风气。如低俗之风、有偿新闻等问题,甚至有的媒体为博人眼球而危言耸听,人为地“抹黑”社会。这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媒体人必须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正确树立道德观、人生观、金钱观,真正承担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责,在报道正面典型时多加褒扬,在报道负面事例时予以批判,发挥其教育意义。

2.重视榜样的利益实现。

榜样人物也是人,是人就有正常的利益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精神上的需求,又有物质上的需求。媒体和政府应正视榜样的利益实现,这一方面满足榜样人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他人起到了激励作用。只有“好人有好报”,才能发挥社会正能量。

(四)榜样教育必须与生命教育同时进行。

当前榜样教育往往以“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为正面的、先进的典型,其实是一种谬误。学校在加强榜样教育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生命教育。青少年助人的前提,必须能保证自身安全。青少年不仅要珍视其他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还需要安全教育的保障,从胡伊萱案和彭宇案可以看出,帮助他人既要讲究善心,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学校要教导青少年具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警戒心和技能,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05).

[2]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9.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本课题为“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4

摘 要: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在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学习的最主要和极其重要的途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环境与个体的交互决定性、行为的习得过程、学习的延迟性、榜样的示范性和强化的替代性等基本观点。对大众传媒在如何优化舆论环境、激发学习者产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榜样,以及运用强化手段等方面都有大量可借鉴之处。大众传媒应该学习熟悉这些理论,制作出能够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传播作品。本文运用部分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浅析近年来的港产电视剧中的内容、人物等对人们的学习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以期更好的影视作品出现,给予人们心理和行为上以良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替代强化;港剧

一,简述社会学习理论背景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1.1,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直接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例如老师教学生唱歌,学生通过模仿逐步学会,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的,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如果仅靠直接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等思想尚未成熟的群体中,观察学习的地位更显重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大众媒介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在提供观察学习对象的量和效率上是优于人际交往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无论对青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的影响都十分深远,人们一天中花大量时间和媒介打交道,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剧的泛滥使媒介内容很容易被受众所学习模仿,媒介正以它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1.2,社会学习论中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环境和个人任一单方面所决定的,而是“人――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受者行为、受者个人因素、媒介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受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媒体的内容,而是会因个体不同的动机、观念和认识变现出不同的行为,受者个体又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需要、价值观等重塑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又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些东西。

以港剧为例,在媒体上播放的港剧数量巨大,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观看,而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在对剧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人物的行为也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去判断,决定观察学习的对象。反过来,港剧制作人也会在对受众进行调查后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下一步部剧的主题内容、演员人选等。例如,港产电视剧中大多以“警察、医生、律师、家族戏”等为主题,很多香港的长辈在被港剧耳濡目染了多年后认为自己的子女如果能做警察、医生或是律师就是很高尚光荣的职业,而有些家长看到剧中警察追贼人的镜头也会不让子女从事相关职业,这就由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不同有关。另外,香港很多青年一代本身会主动要求去学习相关专业。这就是媒介环境、受众个体以及行为交互影响的结果。

二,港剧中榜样的力量和替代强化作用对人们的影响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还强调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榜样的作用和替代强化。

2.1 港剧中榜样的力量

榜样亦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通过外显的行为,而不是口头的劝说,来表现其影响力。TVB(香港无线电视台)从1967年成立以来,制造了无数部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剧,塑造了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剧集中,不管是如嫉恶如仇的警察形象、坚持正义的律师形象,还是在街市里奋斗的小人物所变现出来的积极向上乐观生活的态度,都为观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台湾偶像剧的梦幻和不现实相比,港剧将“苦中一点甜”的人生价值观参透到台词对白和剧情中,虽然很多部剧中演员重复,剧情相似,甚至细节相似,但正是媒体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使榜样的感染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港剧通过重复的显示小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信念,受过艰苦后不轻言放弃而得尝甘甜的剧情,加深受众对榜样的印象,使榜样的行为更具影响力。

以前两年热播的港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为例,剧中的男女主角处在抗战时期,虽然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之中,但始终怀抱了一颗对国家的赤子之心,不管条件多艰难,都相互支持不放弃希望。最后好人有好报。男女主角的爱国情怀和越挫越勇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观众,许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中日关系一直都是当下的敏感话题,此剧用正面的角度宣扬爱国精神,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曾有的耻辱。有观众在剧中后在网络上留言评价这部剧“看完很有激情,也想向主角一样为国家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虽然爱国的行为难以简单的衡量,但榜样的形象已经深入到观众内心,这就涉及到社会学习理论里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学习的延迟性。

所谓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过观察学习之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实际才将之外化。港剧的观众在受到爱国剧情的感染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剧中榜样的引导下,不忘国耻。例如,前段时间大学生的反日货合法游行等,很多人都是受到媒体中爱国宣传的影响。社会学习行为的延迟性特点,为受者的自我调节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内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受者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榜样的行为或权威者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受者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这种行为其内化程度和外显力度都比较大。

2.2,榜样的力量在于迁移

关于榜样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所谓榜样可以迁移是指,大众传媒提供示范行文,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他情境中,从而使某一种示范性温再派生出更多的同类新行为,这便是榜样力量的魅力。

受众对媒体示范行文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例如,观众在看港剧中以宣传警察、边境检察官、法医等职业为主题的过程中,其中的案件处理等虽然并不能直接为观众直接所模仿,但是观众却对此类信息变现出关注和喜爱,因为其往往表达了一些法律常识、法律精神以及对市民意识的重视等,这就可以被观众广泛的运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产生了迁移作用。二是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面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港剧所表达的主题丰富,但也不会涉及到人生成长的全部过程,从某个榜样的表层行文中挖掘出它内在的道理,可以将有限的媒介榜样转化为无限的新的行为范式。还是以《义海豪情》为例,虽然抗日已经成为过去,当代青少年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受战争之苦,不必如剧中人一样扛起枪上前线和“鬼子”斗智斗勇,但是剧中人物在面对敌人和困境时的大无畏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却给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积极的影响。

榜样的作用无穷大。但是媒体在对榜样的选择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选择应该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和教育性。首先,榜样的选择应能反应时代风貌,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被受众所接受,并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榜样应有广泛性,受众的成分相当复杂,有性别、年龄、职业等诸多差异。所以榜样的选择力求能引起最大多数人的共鸣。例如,港剧最经常采用的题材之一便是家族亲情,以前几年热播的《家好月圆》为例,讲述的是香港的一个知名月饼连锁店老板去世后发生的事。虽然人物有好有坏,但在正面角色的亲情感化下,最后大团圆结局。血浓于水对于任何阶层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具有适应性,亲情牌永远不会输,《家好月圆》中孝顺的“管家仔”,善良的“于素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爱才能化解仇恨也给观众以启迪。第三,榜样应具有教育性,媒介宣传的教育性一直都是毋庸置疑的。

2.3,港剧中的替代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还强调媒体的替代强化作用。替代强化是一个间接强化,即受众通过媒介所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中所获得的强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和学习的延迟性一起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强化分为正负强化两种,媒体中经常报道的先进人物等,表彰的是别人,而受者对这种表彰行为产生认同和学习的欲望,这是一种正强化,反之,媒介报道严打坏分子则为负强化,对于同类的行为者是一种警示,对无不良行为者也是一种教育。媒体应该正负强化齐抓显示其作用。然后在抓负强化时要把握好度,因为有时媒体在揭露坏典型的恶行时会无意给有不良企图的人效仿的机会,以港剧中探员办案时一些方式策略的描写会让现实中犯罪分子有了提防之心,有了反侦探的技能,不利于社会安定。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媒体考虑欠周,本想提倡正强化的精神,实际效果却出现了消极即负强化的心理效应。例如在港剧《宫心计》中,“刘三好”以“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作为做人的原则,但她部分亲疏的“大公无私”让很多观众觉得很不真实,认为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从而对“三好”这样的人极其价值观产生反感,导致剧中此人物的榜样树立失败。

综上所述,港剧所表达出的无论顺逆境、无论身份地位高下,都心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去面对的价值观,港剧塑造的或高大或渺小的人物形象始终带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爱走每一步,给喜欢港剧的观众精神上的鼓舞。由此可以看出,媒介环境对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因而,对媒介环境的优化、净化,对媒介内容的丰富,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受众获得良好的社会学习的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港剧轻松中隐含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值得台湾及大陆电视剧的借鉴和学习。(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5

模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学习和工作值得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和事迹。二是指被认为是值得效仿的人和物,同类中最完美的事物。模范也被称为榜样。道德模范就是指个体道德的典范,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释放着巨大的感染力,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值得大家学习效仿并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人物。例如,战争年代的、等革命战士曾经鼓舞了全国的战士,不怕牺牲,保卫祖国。和平年代,1963年,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雷锋精神经久长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变,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主体是人,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具有示范性、教育性。用道德模范动人的事例来影响人,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道德模范的行为获得道德启迪,在道德模范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镜像效应”――人与人互为一面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的你也对你笑,通过道德模范的感染、激励、鼓舞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注重自身品德建设,唤起做人的高度自觉,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其次,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群众性、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化,重在公民参与,重在实践养成,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的活动中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真实可信,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力。

第三,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深化,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们心中,才能进而构成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将道德模范的精神广泛深入的融入群众的工作生活中,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展示道德模范的真实形象,用他们的事迹激荡人们的心灵,用他们的精神诠释道德的真谛。我们的道德模范不仅要来源于群众中,更要回归到群众中去。宣讲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不仅要展现他们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社会群体的高尚精神风貌,更要展现他们回归于有喜怒哀乐和成功、失败体验的真实生活中,让我们的榜样,有血有肉,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从而让广大社会成员产生“榜样能为,我亦能为”的心理认同和道德自信,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做起,不断积聚社会正能量。

二是建立关爱帮扶道德模范的机制,让道德模范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散发向上的力量。从客观上来说,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示范性有赖于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来保障。通过发挥政府作用、整合社会团体等各类力量、加强立法等多种途径,让道德榜样在生活困难时能得到我们帮助;在创业中面临“瓶颈”时能得到政策扶持;在因牺牲自我利益而遭受的损失时能得到补偿……使榜样的奉献付出和精神物质收益成正相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正气,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人人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社会风气,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各行各业得到认同和践行。当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能够为榜样成长和榜样示范树起排忧解难的“屏障”时,榜样的力量就会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推动力,催生亿万人心中潜在的善念。

三是学习道德模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增强榜样示范的实效性。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生活工作中理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更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道德模范学习,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群众进行示范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道德榜样的感召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会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和价值追求,进而凝聚起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6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激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方式,榜样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面对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激励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榜样的选择要与时代特征相吻合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富于幻想,但在榜样的选择上还是模糊的,有些男同学佩服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并把他们作为“真正男子汉”的楷模,有些女同学被超级女生所吸引,天天梦想着自己也能像李宇春、周笔畅一样一夜成名,大红大紫,身价百万,这些学生不懂得成功是来自对事业执着追求,技艺精湛是由于刻苦训练,学生成长需教师点拨、指导,而点拨、指导,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选择新鲜、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榜样。

选择榜样,既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选择出来的榜样,才能贴近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在尚未掌握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就去奢谈信息素养,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信息素养除了需要“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有“精神要素”,那就是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精神要素”决定着技术能力应用的价值趋向,假如一个人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且还拥有正确价值趋向,那么他就是一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反之,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趋向的人,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即使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他也会走向歧途,那些网络黑客和网络高智商罪犯就是佐证,因此,我们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时,既要注重榜样所具备的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也要注重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情感。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榜样”为主题制作幻灯片,让学生亮出自己选择的榜样,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之后,我又组织了“榜样”大讨论,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对榜样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之后,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及从榜样身上汲取哪些优秀品质。

2榜样激励要把握好“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激励要把握好“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激”而不“励”,相反,“度”不及,不能感奋,“励”而不“激”,我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让学生感觉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同样优秀,在我的信息技术课上,我常常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搜索材料,完成作品,然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让获得优秀的同学谈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同时,其他同学也谈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榜样与自我对照的分析中,会激发起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上讲台讲课,在所有的榜样激励的实践中,我都力求把握好榜样激励的“度”,从不过高地拔高榜样,也不使用过激的语言。

3榜样激励要把握好时机

《学记》中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做“及时”,那么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就是指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那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使其化为行为,去实现预定的目标,那么,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经过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摸索,下列几种情况可称得上是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

3.1当学生进入新情境热情高涨时

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等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们的主观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学生转入到一个新情境(如转入一个新学校,调入一个新班,进入新学年、新学期)时,往往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警告或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这种朴素的出自内心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按新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情境时内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供榜样给学生参考,给予热情地鼓励,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明确新的目标,点燃新的希望。

今年九月接任高一新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就组织了一次题为“争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写了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如何学好信息技术、对未来的展期等,新学生,新老师,新环境,新的奋斗目标,强大的激励效应把全班学生牢牢抱紧,共赴新的征程。

3.2当学生处于困境自暴自弃时

学生在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好象是觉得掉进了陷阱一般,处于这种情形的学生希望他人的理解关心,寻找榜样的愿望特别强烈,老师若能及时地表现出一种关切、热情、理解的态度,为其讲解榜样面对困难是如何应对的,即可唤醒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良好效果,比如,有一位学生,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所以,他上信息课显得很慌乱,也不好意思问同学,由于完不成作业,他有些自卑,以致产生了放弃学习计算机的念头,我及时找他谈话,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以前的环境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迎头赶上,在以后的课上,我比平时更关注他,很快,该同学就树立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超级秘书网

3.3当学生的某种强烈愿望未能实现情绪低沉时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7

然而当下学校榜样教育的行为状态、效果,与预期则有较大的落差,比如学生“有偶像无榜样”,且偶像目标呈现功利化、低俗化倾向,就是榜样教育失效或低效的反映。究其主因,首先是榜样与学生心理需求距离过大,导致“榜样错位”并发展为“榜样缺失”;其次是教育方式陈旧单调,缺乏课程化视野,难有持久效应。

充分发掘榜样教育的育人价值,我校确立了“本土榜样教育,领航生命绿色成长”的学校课改突破路径。

在这里“本土”是指我校师生的家乡——眉山,“本土榜样”主任是眉山历史上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本土榜样教育”是我校以素质教育精神为指导,创新榜样教育形式与内容,追求绿色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榜样分类,搭建框架

诉求教育的“绿色质量”,我们根据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把“本土榜样”分为六类:公民榜样,倡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做合格的小公民;仁爱榜样,培育学生仁爱之心和对家庭、祖国、世界的责任感;生活榜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培养乐观坚韧的品格;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好学善学,营建浓厚学风和学习型家庭教育环境;创新榜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实践创新的能力;特长榜样,尊重个体差异,激扬鲜活生命,促使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六类榜样构成榜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先成为某个方面的榜样,在抑制人生短板、达成优势迁移和各类榜样影响下,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绿色榜样”。

谈到“本土榜样”,我们首先会想到坡。林语堂曾说:“坡,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坡虽在时空上远离了我们,但与眉山“三苏祠”一墙之隔的我校,却能时时感受到他就在身边,他品德高尚、乐学博学、坚韧豁达、务实创新,他留下的“东坡精神”无疑是滋养师生绿色成长的养分,苏轼这位千年英雄正是我们需要的永不过时的趋近完美的素质教育榜样。

另一方面,我们在身边的老师、同学群体中,同样发掘、培育激励学生生命成长的“本土榜样”。

二、榜样选树,自下而上

榜样只有从学生中来,才能真正到学生中去。我们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下而上地选树自己的“本土榜样”。令人欣慰的是,学生选择榜样的眼光并非狭隘。除坡、李密、虞允文等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外,不少身边优秀人物同样榜上有名,比如学生极力推荐的校友——全国十大杰出务工青年金徐凯。他18岁高中毕业后去海南、深圳等地打工,其间曾17次失业。在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涯中,他传奇般地成长为一位拥有80多项发明成果的发明家,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国际专利的农民工。2002年10月,历尽艰辛磨难的金徐凯拿到了第一笔30万元的发明收入,出人意料地是他将这笔钱全部捐献出来,用以资助、培养和他一样有志于发明创造的贫困孩子。他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坚韧图强、富有爱心,他不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典范吗?不就是一个我们期待学生“绿色发展”的“模特”吗?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个个本土榜样就这样走进学生心里,这个自下而上的榜样选择过程,既是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从了解榜样到热爱家乡的迁移过程,更是学生被深刻“唤醒”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榜样生长,环境滋养

学校核心文化是滋养学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秉承东坡文化,为榜样的生成和生长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浓郁的书香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随处可见书、可读书,除集藏书室和阅览室为一体的“东坡书屋”和“教室读书角”等场所外,学校还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将“有纸的书和无纸的书”、“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巧妙融合,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向阳”的成长环境:促进“东坡精神”深入人心,楼道、围墙、绿化带、文化长廊等命名装饰充分体现东坡元素;年级、班级结合自己推选的榜样形象与特质,形成富于特色的年级和班级文化,处处散发榜样的“活力因子”。

优质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营造促进师生精神成长、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榜样教育,融入课程

一是学科教学发掘榜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学科教师精心挖掘榜样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二是校本课程实施榜样教育。以课程方式整合教育力量,推动榜样教育常态化。2011年,我校开发了校本教材《苏祠邻里》,纳入语文、历史、政治、艺术课程计划,分年级落实教学任务。邀请市教科所专家、三苏博物院专家和学生家长观摩课堂,参加课后实践活动,力图使东坡榜样走进更多的学生家庭。

有这样一件事让人难忘。《苏祠邻里》中有一节是介绍“东坡美食”的,课后设置了“与家人共做共品东坡菜”实践活动。今年3月有位家长致信学校,谈自己和孩子共做共品东坡菜的经历。信中说“……虽然他做出的‘东坡肘子’咸淡并不适中,我却觉得这是天下最美的味道……这份亲情和孩子成长带给你的感动,是别处永远没有的……”并由此要“感谢学校的良苦用心”。就在我们为这件事感动的时候,反应灵敏的班主任则从中捕捉到了“榜样教育”的契机,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探讨“亲情”与“家庭教育”话题。榜样教育能有这样的收益和后续效应,是我们始料未及又为之欣喜的。受此启发,我们把选出的榜样,从典型事迹、精神品质、学习感悟、践行榜样的行动等方面,汇编成校本教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是系列活动推进榜样教育。经常性开展榜样评选、学习活动,如每周一次班级榜样对话、每月一次学校榜样对话,以及榜样教育主题征文、手抄报、演讲、观影、报告会等活动,力求做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五、榜样评价,分层动态

选树榜样前,我们只给出了榜样类别,没有评选标准,旨在让学生为自己推选的榜样找特质、写推荐词。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小组、班级逐层推荐,确定了全校学习的六类榜样和“绿色榜样”。根据师生撰写的推荐词,进行归纳、提炼、完善,形成六类榜样评选指标,每类榜样按六项指标做到“六星闪耀”才能成为单项之星,获得六个单项之星,才能成为“绿色榜样”——东坡之星。

从下到上齐心协力、个性与共性兼容的评选指标出台后,我们对榜样评选体系进行再开发和再利用,把榜样评选指标作为诞生学生榜样的评价指标。学生榜样一年一评、一年一选,呈动态竞争之势。

我们还用指标递减的方法对榜样进行梯队分层,形成学校之星、年级之星、班级之星榜样群,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够得着的榜样目标。

对可塑性和模仿力极强的初中生来说,纵横交错的榜样体系和不同层次的榜样群,为他们生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性的环境感染和可行的心向目标。

事实证明,本土榜样教育对学校确立核心价值观、构建整体育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心中有榜样,处处学榜样,争当小榜样”的榜样教育氛围日浓,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榜样激励下增强自信,体验竞争,感受成功,实现个体生命的绿色发展。本土榜样教育既丰富了榜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教育实效,更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榜样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善和渴望尊严的本能。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把榜样的价值内化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把榜样的感召升华为自己在不同人生境遇里矢志不移的诗意追寻。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唤醒力的榜样教育才能真正领航生命绿色成长;有唤醒力的榜样教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榜样教育。

编后点睛: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新闻传媒 榜样文化 核心价值观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先进榜样人物是新闻媒体众多人物形象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群体。榜样是道德的楷模,是先进文化的符号,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代表。榜样作为一个物理存在,具有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分析新闻传媒中榜样人物的文化符号性,揭示其蕴含的积极文化意义,对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榜样的文化符号性

符号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表现为某种符号。符号是人类载送信息的代码和携带意义的载体。现实环境中的榜样人物是自然符号,无论其业绩如何辉煌,行为如何感人,在新闻传媒广泛报道他们之前,他们的事迹仅在社会的小范围内被认知。因而榜样人物出现在新闻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之中,变身为新闻符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榜样的作用。符号本身就是文化,新闻亦是文化,因此榜样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性。

榜样人物的符号性。德国学者卡西尔把人抽象为“符号”,把人的行为和人类的历史抽象为“文化”。换言之,作为物理存在的人,其本身即符号。符号可感知的层面即符号的形式,在符号学中被称为“能指”。任何一个可感知的符号形式都必须来源于一个物理实体,人们据此才能去识别符号,并具备进一步理解其形式背后意义的可能性。除“能指”之外,符号还具有抽象的内容,即“所指”。“所指”是符号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志、价值、意义等内容。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榜样人物是现实环境中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道德模范、时代先锋,是携带特殊意义的符号,其一言一行皆可观可感,他们是符号可感知的形式层面,即“能指”。

榜样人物是新闻符号。新闻传播活动是以新闻符号传播新闻信息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活动。新闻传播通过创制新闻符号营造着由无数新闻事实组成的拟态环境。新闻符号由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片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整合而构成。新闻传播者通过“把关”、“议程设置”并依据一定的文化规范和新闻价值判断,将榜样的言行、事迹、思想、道德加以符号化。传媒所创制的新闻符号,是对榜样的事迹、业绩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符号式转换,传播者将这些内容或意义进行传播,受传者对这些表达内容或意义的符号进行解读,以此来认知和理解新闻所表述的内容和思想,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判断、反馈,进而在思想意识中做出反应。

通过报道、宣传榜样,现实环境中的榜样人物以新闻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拟态环境之中,这种拟态环境仅是现实环境的部分映像。也就是说,榜样人物从现实环境中的自然符号转变为拟态环境中的新闻符号,需要经过新闻选择过程,并通过编码将要传达的信息利用符号来实现可感的过程。现实环境中很多人物符号并未进入到拟态环境,原因在于其不具备新闻价值或尚未被传播者发现。榜样的感人事迹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加以传播,创制出大量能够反映客观现实环境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新闻符码。

榜样人物是文化符号。符号即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可感载体。凡属精神、道德范畴的文化皆具有抽象的意义。抽象意义无声无息,无影无形,无法触摸,无法识别,也无法传递。精神文化必须具备一个能承载它的可感载体,使之携带着精神、价值、意识、思想、意义等抽象内容而实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其意义需要物理形式来承载,需要特定的可感符号而具象化,而榜样恰好是这种可感符号的代表。榜样人物以符号的形式成为传承中华道德文化的载体,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符码。文化中抽象的价值、意义,通过榜样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感人经历而得以充分传达。榜样人物作为文化符号被受众的视觉或听觉感官所感知,因而确定了其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即符号的“所指”,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榜样的文化意义

符号具有“表义”功能,文化符号蕴含着文化意义。意义包括观念、价值、精神、认知等概念,新闻传媒中的榜样人物作为一种可被感知的文化符号,携带着正能量和积极的文化意义。

榜样人物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各学者对其表述皆有不同,但阐释的内涵基本一致。具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为政以德”、“修身为本”的重德观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精神等等。

先进榜样人物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例如捐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孝女孟佩杰,高位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见义勇为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舍己救人的英雄军人孟祥斌,义薄云天的守墓老兵陈俊贵,热血热心的“雷锋传人”郭明义,践行信念的好村官沈浩,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这些榜样人物作为携带文化意义的符码,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给养,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榜样人物宣传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政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是全社会的精神旗帜。中共十报告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重在“落细、落小、落实”,对榜样人物进行报道、宣传,能够塑造受众的思想观念、引导受众的社会行为。榜样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核心价值观以榜样人物的文化符号作为传承和传播载体。

榜样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这些感动或者是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新闻报道传播关于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国人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既是对新闻事件的采集与挖掘,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榜样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使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化认同。

榜样文化的其他积极意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榜样、敬佩榜样、学习榜样的民族,而榜样文化是最具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从现实环境中的榜样人物和新闻事实,到新闻媒体中的榜样人物和新闻符号的创制,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与传媒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传媒符号在文化世界中以叙述事实的方式呈现,由此释放出来的建构性、整合性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媒体总是一定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主流文化、主导价值观念的传播载体,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手段和构建工具。榜样文化宣传大真、大善、大爱、大美、大义等积极的文化元素,对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榜样文化的舆论引导

榜样文化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引导舆论,进而引导受众的行为。

传媒“议程设置”是发挥榜样文化舆论引导功能的前提。对于榜样文化而言,首先要提供关于榜样人物最新事实变动的信息,减少受众对其认知的不确定性,其次才能对榜样文化蕴含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进行宣传并引导社会舆论。信息是形成舆论的必备条件,是意见态度形成的基础。

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流,是实现舆论引导的前提。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议题,这些议题的重要程度、价值意义均有所不同,新闻传媒的作用就是对这些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从而创建可以引导舆论的传媒拟态环境。媒体传播与宣传的榜样文化中也存在着议题日程的安排,传媒会给予其不同的报道程度。受众对榜样人物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如果没有媒介的拟态环境,榜样人物的事迹无法被大范围地、长时间的广泛传播,大多数受众可能永远也无法认知和了解他们。

新闻媒体根据一定的新闻价值标准、宣传价值标准,采集现实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件,通过文字、图片、画面、声音、音响等视觉符号或听觉符号,把榜样人物的生活场景、生平事迹、言行举止、崇高精神真实地再现出来,直观、生动、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通过传播先进感人事迹,引导公众舆论,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新闻媒体对先进榜样人物及其事迹进行适时、集中、重点报道,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受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与判断,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榜样文化对公众的舆论导向作用。舆论是公众的态度、意见,是人民的呼声。当今社会,社会舆论的主体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时而会出现。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表现在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引导,具体表现为政治导向、文化导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行为导向等各个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公众共同的意识形态指出正确的方向,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非常必要。新闻舆论对社会领域的新闻事实进行宣传报道,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众传递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的倾向性意见,可以形成较强的舆论态势传播,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舆论引导主体所代表的价值观方向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新闻舆论影响公众舆论,就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中国人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应该具有共同的、正确的群体意识。榜样文化的舆论引导功能在于引导国民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榜样文化代表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促使公众在心理上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使社会成员和群体的意见、态度在社会舆论中占有主流和主导的地位,增强舆论的优势。

行为引导是榜样文化舆论引导的深层目标。新闻传媒对受众的引导不仅仅体现在舆论引导方面,还体现为对受众行为模式的引导。新闻传媒通过树立榜样、塑造榜样,能够起到社会行为示范作用。榜样不同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示范价值。新闻媒体弘扬先进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社会提供思想的先导、行动的方向,为社会群体提供真实、鲜活的典范,使榜样们成为一本本真实、鲜活的教科书。

榜样文化构成了新闻传媒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其宣传的价值观、高尚的行为,最初可能只是社会局部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经过新闻传媒的报道,榜样文化可以影响现实环境中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精进不休,社会风气蒸蒸日上,精神文明程度与日俱增,实现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

如何有效发挥媒体的榜样文化舆论引导功能

榜样文化的舆论引导功能受到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舆论功能,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发挥媒体传播者的把关作用。新闻媒体的传播者根据一定的把关标准,对榜样人物的新闻事实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收集、提炼、加工、制作、发送,将榜样人物的信息进行符号化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如何选择榜样人物,如何选择报道形式、报道篇幅、版面位置,如何选择报道时段、报道频率,以及如何选择传播媒介、报道时机等问题,都是围绕传播者设置的议事日程而进行。传播者通过把关,做好榜样文化的内容建构,提高榜样文化内容的传播效果,是提高其舆论引导功能的最重要因素。

发挥多种媒介的联动优势。榜样文化的传播,需要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报刊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共同参与。每种媒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多种媒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能够将榜样文化的舆论引导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例如央视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通过综合运用电视画面、解说词、音响、字幕、同期声等方式把榜样人物的生活场景、生平事迹真实地再现出来。短片中新闻工作人员的解说,获奖人物的感言以及其他人对榜样的评价,几乎每次都让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热泪盈眶。特别是利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细节,往往可以使受众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网络媒介的发展也为榜样文化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如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专门开辟了《“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时代先锋》等专栏,主流网站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对多种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组合,是实现榜样文化有效传播的必然选择。

结语

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职业人群中都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榜样人物,传媒符号的表述性,即体现在将这些榜样的言行、事迹、品德加以符号化的过程。作为自然符号的榜样人物,经过传播者的编码加工,成为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新闻符码。新闻符号的创制也成为一种象征行为,即用榜样人物的新闻事件叙述、先进榜样的塑造、榜样精神的挖掘,来表示抽象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境界、意识形态等概念,进而表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的行为。

符号是交流意义的中介,榜样人物作为一种新闻符号和文化符号,表达的核心是意义和价值观。新闻传媒利用榜样人物符号传承和传达社会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并利用这种体系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使之达成共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受行为体现出了象征性的社会互动关系,对先进榜样符号的精神内容和文化意义进行交换,充分发挥榜样的舆论引导功能,从而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协调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使榜样的象征性符号意义得以传播。

榜样的力量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新时期;榜样教育;问题;对策

榜样教育是提升道德力量,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方法,然而在新时期榜样教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探析榜样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提升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一、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

榜样,就是值得大家效仿和学习其品德和先进事迹的典型人物。榜样教育就是通过特定的载体和渠道,以先进人物的高尚品德和典型事迹为范例,引起人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引导大家学习榜样、向榜样看齐,逐步提升修养的方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弘扬和传播主导价值观的有效方法,榜样教育一直备受重视。榜样教育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时期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榜样教育是对人们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客观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不断侵蚀人们的心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有效地将主流价值观传导给人民群众,引导人们提升文明素养,树立榜样教育,刻不容缓。

其次,榜样教育能使人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为达到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信念。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环绕在我们身边的诱惑日益增多,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导致人们理想信念淡化甚至丧失。没有了理想信念,人们精神上就会“缺钙”,诸如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等现象极有可能就会接踵而至。当前我们的理想信念是要实现中国梦,将榜样教育运用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将会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最后,榜样教育方法的运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著提升。榜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年代还是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年代的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雷锋、欧阳海、王杰、王进喜、焦裕禄等,改革开放后的郭明义、李素丽等,这些榜样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以榜样的力量、榜样的精神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恰当地将榜样教育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帮助教育对象理性认识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教育对象的心灵,相信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共鸣,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既有宣传榜样、选择榜样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对象不能正确地认识榜样等问题。科学合理地分析榜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显著提升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效对策。

第一,榜样宣传机械化和应景化。首先,从教育对象角度来讲,大多数的榜样教育者没有考虑受众具体的思想情况、知识文化结构储备层次、认识水平等客观实际情况,对待教育对象不加区别,易使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其次,从榜样宣传的内容方面来说,内容形式单一,多数为大规模灌输、批量说教,政治色彩较浓,易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最后,从时间角度来说,一些榜样教育和宣传的应景性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在三月学习雷锋月中,宣传报道规模和力度都较大,但过了这个时期,就淡化了许多。榜样教育缺乏经常性宣传机制的保护,应景性宣传成为榜样教育的一大特点。

第二,对榜样人物过分的道德苛求。道德苛求,是指社会对榜样及其行为的过分要求。[1]也就是说,人们对榜样人物的要求过高。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榜样应该是而且必须永远是正义、善良的代表,他们的品格应该是完美无瑕的。这种对榜样过分的道德苛求,使许多人们忽略了榜样也是一个正常的人。这样就会在榜样的选择、传播方面,拔高榜样的形象,使得“高、大、全”的榜样形象日益增多,榜样人物距离普通群众的距离逐渐拉大,对榜样教育和宣传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第三,偶像崇拜现象激增,榜样教育效果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许多商业团体为了盈利,以各种传播方式大肆包装和宣传明星偶像,以明星偶像代言商业产品,从而刺激消费,达到自身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明星偶像一般年轻貌美、衣着时尚、生活奢华、收入不菲、事业成功,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青少年由于年纪小、思想不成熟,在浮躁的青春期更容易受到明星偶像的吸引,在心理上对明星偶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很多青少年在喜欢上某个或者某一些明星偶像后,逐渐痴迷明星偶像,崇拜明星偶像。伴随着狂热的偶像崇拜,政府、社会组织所提倡的楷模、模范等榜样教育效果已不如以前。

三、榜样教育的有效对策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双向教育过程,若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教育对象共同努力,采用有效的榜样宣传方式方法,改变大众对榜样过分的道德苛求,紧随时代步伐,尝试构建新型榜样教育模式。

第一,提升榜样教育方式方法。首先,从教育对象方面,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知识文化结构储备层次、认识水平等,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的榜样,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并逐步向榜样学习。其次,榜样宣传在内容方面要尽量做到落实落小落细。要尽量用充满正能量的宣传语,明快动人的宣传词吸引教育对象,让教育对象一看到宣传词,就能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对榜样人物充满无限的向往之情,从心理上愿意接近榜样人物。最后,要避免应景式的榜样教育和宣传,使榜样教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长期不懈地抓榜样教育,并尝试建立榜样教育的长效机制,寻求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使榜样教育和宣传常态化。

第二,切实改变道德苛求理念,正确看待榜样,以平常心态对待榜样。造成道德苛求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看待榜样。需要明确的是,榜样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也有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我们不能让榜样人物只讲牺牲和奉献,榜样也需要正常的生活。如果榜样既流血又流泪,那么我们的榜样教育就不会真正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思想上不苛求榜样人物,理性地对待榜样人物,让他们不经受过多的社会压力,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守真、善、美。

第三,尝试建立偶像―榜样教育模式。它力图化偶像为榜样,协调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参与榜样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开拓榜样学习的新方向、新资源与新模式。[2]偶像―榜样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要尽量缩小偶像与榜样教育的差距。首先,偶像―榜样教育,使得教育对象能够批判性地对偶像进行学习,同时不断挖掘偶像身上的榜样精神。其次,偶像―榜样教育,避免榜样教育的单一化现象,倡导不同的偶像与榜样类型之间的交互渗透,寻求榜样与偶像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偶像和榜样之间相互转化,增强榜样教育的吸引力。最后,偶像―榜样教育,使教育对象能够平等地对待偶像,也能在心理上接近榜样,提升榜样教育的实效,拓展榜样教育的新思路、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彭怀祖:《论道德模范和道德苛求的消解―以提升榜样效应为视角》,《伦理学研究》,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