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械制造工艺学范文

时间:2022-10-17 10:52:26

机械制造工艺学

第1篇

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而使得学生学习存在较大困难的问题。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在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四个方面: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知识、机械加工质量检测与验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的设计。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提高教学质量。

一、现场教学法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该门课程有许多抽象知识内容,比如机床工艺参数确定、热处理方法与安排、毛坯选择加工等,这些内容比较零散和抽象,为了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比如在教学热处理工序安排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首先,教学前准备没有热处理的材料和已经热处理的材料;然后,学生现场在车床上加工没有热处理的材料和已经热处理的材料,学生现场亲自感觉两者工艺特点的区别,包括切削难易性和加工质量。学生加工处理后很容易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的材料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关键是典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项目教学法要求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比如在教学加工台阶轴时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制定加工工艺方案,在设计加工工艺方案别要按照加工零件尺寸精度和粗糙度制定。每个小组设计完成加工工艺方案后,在加工车间中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根据加工工艺方案加工零件,每位学生加工的操作步骤要求小组内其他学生观察与比较,如果有学生操作不理想,小组内学生讨论分析,对该名操作学生提出改进方法。小组内每位学生操作加工完成台阶轴零件时,所有学生将加工零件在班级内展示,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定,对每位学生的加工零件进行评价。

三、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按照教学目标,安排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地方进行实际观察和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操作职能。比如在教学圆柱齿轮加工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齿轮加工工艺,笔者亲自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机械公司,让学生在车间现场参观观摩,现场听技术人员讲解介绍,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齿轮机械加工重点注意的问题以及工艺加工方案制定方法。总之,采用参观教学法,让学生感性理解专业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采用D文并茂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产生强烈刺激,这种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内容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很难理解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误差形成因素,笔者用Pro/E绘图软件画出了空间误差形成动态CAI课件。笔者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多媒体软件中直接播放制作的CAI课件,视频清晰直观,抽象事物形象化,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多媒体教学内容量更大和丰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五、实践教学法

第2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我校特色,适应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机械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多年来为各级机械企业及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当前,我国机械事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机械特色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科研工作,总结了众多机械制造实例穿插在各章节之中,通过举例,使学生在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吸收多方面的机械制造知识,培养学生对机械工业的兴趣,为未来从事机械领域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适应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制造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应用等,并且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感性认识。

(三)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本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在讲解工序尺寸图表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发简短的小程序来实现工序尺寸的自动计算;在讲解夹具设计一章中,运用三维工程软件建立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和夹紧力计算等。通过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形式”

针对课程重点内容设计了若干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在讲授尺寸链的概念时,本人在教学中举例:每天下课后从机械馆到食堂,花费的最佳时间应该为15±5分钟,如果中间经过综合楼,经统计从机械馆到综合楼一般花费的时间为4±1分钟,那么从综合楼到食堂应该在多大时间范围内才能保证总时间在15±5分钟以内?课堂上所有同学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本人首先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实际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常应用尺寸链的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学生们轻松理解了尺寸链原理和主要计算公式,并且总结了极值法的优缺点,引出了概率法及其应用等。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在课堂讲授环节上往往以板书为主,近年来电子讲稿逐渐普及应用,提高了效率,但是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帮助作用并不显著。为此,本人将三维工程软件Solid works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运用该软件建立大量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准、定位、夹紧、夹具等重要概念,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装配体零件并进行了动画仿真,用于说明六点定位原理、工件定位过程、常用夹紧机构、各类机床夹具、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三、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本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利用三维模型、动画及视频资料等手段

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三维模型、动画以及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虚拟场景和实际加工过程录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观察,场景和视频也可以反复播放,为学生加深理解提供了便利,这是现场教学不容易做到的。

(二)设计安排相应实验

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了机床夹具拆装、工艺系统误差复映、电加工技术以及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等四部分实验,内容涉及了本课程的几个重点部分,既包括传统的机制工艺,又包括机械制造领域相关的一些现代制造技术,确保学生在两方面都得到实践锻炼。另外,还安排了学生CAPP技术上机实验,通过上机强化了学生们对工艺规程制定过程的认识,加深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还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一种CAPP软件的应用方法。

(三)其他外延手段

课堂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本课程的全部,本人在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对课程进行了延伸,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场讨论、小范围座谈、指导学生写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洛阳市中信重机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洛阳471003)

【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三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 毛坯制造工艺;典型工件加工;教学手段;机械制造工艺

毛坯制造工艺部分讲述:铸造、锻造、焊接等的相关基础知识;零件切削加工工艺部分讲述:车削、钻削、镗削、铣削、磨削、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典型工件加工、钳加工与装配等的相关基础知识。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的适应性。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繁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手段使用不恰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单纯、过分依赖PPT,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另一种是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板书加挂图、教具,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如机床的结构、加工过程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1.2 理论联系实践难以实现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材料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装配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

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

再加上学校重视度不高,课时安排不足,缺乏相关教具、仪器和设备,使得即便是教课书中安排的“实训课题”,也难以实现。而实训课题的本意是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设计的。

1.3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

1.4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先进性和时代感较少,难以适应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兴趣,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尽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挂图、多媒体等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建议

2.1 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时,不能忽略实物教具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可通过现场教学手段,利用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解决黑板上难以讲透的问题。没有现场教学条件的,可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生产过程教学短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2 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的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的地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课堂环节、测试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综合评定,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2.4 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注意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3 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

一、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特点

1.涉及范围广,内容新

中职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从热加工到冷加工,再到特种加工、测量、检测、工艺设计、装配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均有介绍。较之一般高职教材,通常需要两门到三门课程才能系统学完的内容在这一门课程中全部都有涉及。并且,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许多专门面对中职学生的教材也相继出版。这些教材无论在编排顺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计算机应用结合相当紧密。如高速加工、高精度加工、纳米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等内容,均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流行和发展的趋势,这也给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新知识、不断学习的要求。

2.内容较浅,没有做深层次研究

虽然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内容均不是很深。课程在内容上删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计算与公式推导,有很多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介绍了解的层面,只是谈了“是什么”,而没有谈“为什么”与“怎么办”,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也恰恰体现了中职课程安排“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叙述通俗”的特点。

3.非常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来说,中职课程在深度和广度均不及高职课程,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却往往高于高职教育。教材尽量多用图和图表等直观方式表达叙述性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直接省去了课程设计环节而取代以直接动手操作的实习。

二、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

1.授课时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讲课时应综合采用讲授、板书、播放幻灯片,教具现场演示、多媒体课件、实习操作乃至反串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铁碳合金平衡图这种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时,最好使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在大屏幕上针对每一条线均反复做出详细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讲到测量技术时,教师最好使用量块、量规等教具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在理解量块的研合性、理解量规的通端与止端时一目了然,记忆深刻。而在讲解齿轮加工方法时,由于加工方法多,适用对象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播放一段专门进行各种齿轮加工的录像,再辅以讲解,达到良好效果。在语言方面,教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少用晦涩的专用名词,切忌授课时使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中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授课时教师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尽量使用实物演示或举例说明,用直观方式讲解不仅使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在今后见到该类实物便能想起所学理论。比如讲解车床的传动系统时,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课堂讲解完毕后马上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实际了解车床的传动系统。在实习环节,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决不放松对实习动手等环节的考核标准,实行实习报告一票否决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多层次、多角度讲授

在讲授时,应注重深入浅出,将新知识和以前所学或熟知的东西相结合,用熟知的内容带出新知识。注意多用比喻举例子,将问题形象化。教师讲课时重点要突出,把握好重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讲解同一个重点内容,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如讲解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时,仅仅讲计算公式是肯定不够的,举一个例子也是不够,要反复举例,两个组成环的例子、三个组成环的例子、自己建立尺寸链的例子逐一讲解,并且每一例题均用公式法和竖式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计算出结果后再用公差验算。教师反复讲解过后,学生们就基本掌握了。

4.考核时以考查能力为主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因此,在考核中应注重能力考察,试卷考试可以用开卷方式进行,题目以灵活的主观题搭配部分客观选择、判断题,效果较好。比如在考查刀具的几何参数时,就可以采用看图填空配以判断这种方式进行。最终成绩应包括实习、实践成绩,或加试动手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目的。

第5篇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工科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不重视课程设计,缺乏兴趣,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

(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课程设计专周期间,学生还要准备其他各种考试,或者忙于求职等,无暇顾及课程设计。

(3)由于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课程设计自然无从下手,因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4)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处理课程设计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途径,同时不愿意反复修改课程设计成果,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成为“复印机”。

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编制一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副教师指定的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并撰写设计说明书。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整个课程设计侧重于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的完整过程。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所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1重视设计题目选择

选题要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所指定的零件应有很强典型性和现实性。首先,所用零件要有典型性,课程设计用到的零件应该是轴类、盘盖类、箱体类和异形零件中的代表性零件;其次,所选零件结构相对简单,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加工工艺设计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最后,要鼓励学生从生产实践中或从生活中自选零件作为设计用零件。课程设计中选定的零件复杂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零件加工和夹具设计的难度也大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师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应该将零件加工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其中。这样就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水平的发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选题要能承接先修课程,选题要承接先修的机械测绘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及生产实习等课程。机械测绘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典型零部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连接方法;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有利于在课程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加工方法和定位方案,机械零件的三维造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直观的设计成果,有效地克服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空间想象力问题所导致的二维制图错误百出的问题。课程所选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先修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又能训练计算、绘图、查资料、执行标准等基本技能。

2.2改进教学组织模式

改变传统的设计小组分组模式,在学生安排方面可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确定每一个组的学生人数,但是在确定每一组学生时,指导老师往往根据学生理论课成绩的高低,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分在同一设计小组,以图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和减少教师的指导难度。而今大学生个性心理普遍较强,这样的分组方式会引起部分成绩较差学生的误解,认为这是教师的一种歧视,因而对设计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名单的顺序依次分组,实践表明,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讨论并非一定要在同一小组内进行,所以顺序分组并不会影响学生间的相互协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两周左右教学专周来组织课程设计,这样虽然便于教学组织管理,但是设计任务过于集中,在此期间,学生既要完成课程设计,可能还要忙于其他考试,往往使得学生应付课程设计,缺少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指导教师在理论课程开始时就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这样,学生会带着任务或问题学习理论课程,学生有充分的课外时间查资料、定方案、改错误。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更可把课程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的问题与难点分解到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学生在设计专用周里能够很快进入状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修改,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丰富了理论教学。

2.3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全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中,出于训练学生工程设计基础技能的需要,指导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手工绘制设计图纸,这与工厂工艺技术人员实际工作情况相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首先,利用成熟的CAPP软件进行工艺设计,其次,运用三维CAD软件设计专用机床夹具并转化为二维图纸用于生产制造,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夹具关键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分析,最后,利用常用办公软件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等。通过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了设计效率,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同时也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和二维制图错误多的状况。

2.4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设计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能依赖教师。但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包括工艺路线制订、定位夹紧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夹

具结构设计等,学生往往感到已知条件太少而无从下手。实践表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应借助教师的步步引导,不能完全放任,教师的指导是课程设计能否完成的关键。改善指导方式,教师应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设计前一定要把任务交代清楚;中间穿插集体指导,解决共性问题;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针对学生能力和基础上的差异,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完成一部分设计后,送交教师批阅作为总评的依据,教师能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动态检查。建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应有正确的指导理念。 (1)要有参与意识,教师不能只作旁观者,教师的参与往往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2)对学生在设计中的遇到困难,指导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过早地给问题下结论,要多引导和启发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需要查阅的参考资料等,不可代替学生去做。

(3)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指导教师不要过分地强调合理性而过多或频繁的指出学生设计中的“错误”,这样会使学生“不敢”设计下去,对设计失去了信心。对于学生的某些设计成果,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指导教师应该多肯定同时也要指出这样设计的弊端,多鼓励学生大胆独立地设计。

(4)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从错误和失败中找到问题所在,在反复地修改中体会理论知识。

2.5成绩评定

在设计完成后,安排时间分组进行答辩,答辩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和辨别抄袭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答疑。同时通过答辩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答辩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拘于形式,师生要认真做好答辩的准备和组织工作。答辩时,首先将本组完成的工艺卡提交给教师,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要答辩人,对该组在零件工序设计的理由和每位组员在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描述,阐述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组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其他小组成员协助主答辩人回答教师的提问;然后小组的每一位同学相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夹具图纸,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成果的相关问题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和设计成果进行点评,当场给出课程设计成绩等级。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应该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等表现;同时,评定成绩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考核标准,但又不拘泥于该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创新,创新意识在考核成绩中应有所体现。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由工艺设计成绩和夹具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工艺设计成绩占40%,夹具设计成绩占60%。工艺设计部分的成绩根据小组提交的工序卡和答辩情况总体给分。夹具设计部分成绩是根据个人的夹具设计成果、答辩表现和平时表现等综合给分。

第6篇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足,热情不高,课堂上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教师授课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组织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讲授。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又相互独立,而学时较少,学生难以在较少学时下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还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教学用具,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死记硬背,师生间缺乏交流。陈旧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四)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机械加工实训条件不足现象,该课程实践性很强,铣、刨、磨、铸、锻等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精选授课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相应地处理教材内容。如,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教学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二)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内容大多枯燥、晦涩,专业课教学困难重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入方式,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上来。

2.注重教与学互动。简单内容,学生阅读;抽象内容,边讲边读;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提示后学生阅读、现场观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进行。总之就是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为主,以教师提示、答疑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直观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演示,给学生以必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现场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让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认真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运动方式、加工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会更高。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师可结合书本知识提问,学生可将发现的疑问向教师求证。如此,教学互动大大增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毛坯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企业和学校焊接实训车间观看铸造、锻造、焊接的基本加工过程,增加感性认识。(3)多媒体教学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将声、图、文、视频通过计算机集成,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形式活泼,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可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学习车削圆柱面、车削阶台、车削孔时采用CAI课件,可以给学生多方位展示,增强艺术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一线输送合格的适用性人才,机械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技术工人。因此,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加大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用于实训教学;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条件不足问题。

2.提高实训教师实训操作能力。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只有首先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训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

3.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学校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通过实训帮助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操作、加工产品,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军.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

现有高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多数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不能完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样也没有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刻板无趣。而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全面施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对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都很强的综合学科,也是一般工科专业重点授课内容之一。一般的授课教授都有着多年的授课经验,但是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社会对专业人才所具备的机械知识需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专心进行教学的资深教授已经与社会脱离关系,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不能够丰富科研经验,同时较年轻的教师也对授课经验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机械制造工艺学》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虽然一般的学校也会设置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时间比较短,机械制造又是非常复杂的工艺,致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够学到其中要领。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路线

1.优化授课内容,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内容又比较抽象。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必定是很难攻克的问题。我们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机械原理与构造,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减少重复内容,尽量做到“精、简、少”。尽量做到娱乐教学,来抵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抽象乏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文字、动画、图片、声音”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图片与声音同时搭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教师要清楚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真正理解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否则课下留再多的复习作业都不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丢失,也只不过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已。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语言魅力,最大限度地用身教影响学生。

2.科学地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我们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课上真的学到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走过场,通过考虑实践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就业需要,实践课程安排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典型部件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装配工艺过程;(2)了解和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装备、机床性能以及结构调整方法;(3)掌握了解典型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4)了解和掌握典型机械的特点和几何参数、量具类型和测量方法;(5)了解工厂的组织机构、各科室职能和车间的组成、划分和管理体制;(6)了解车间的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护措施。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有关本专业的基本生产知识,注意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生产中的大致流程和遇到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会有初步的体会,能够为就业提前打下基础。

3.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加大课堂管理力度,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工艺学》学习的重要性,设定平时表现分数来约束学生的课堂出勤状况和表现,期末考查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考查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查按照教学大纲灵活出题,实践部分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设定考查内容,平时成绩、理论成绩与时间考察分数按照“30-40-30”的分数比例设定,从而提高学生对平时表现与实践课程的注意程度。

4.以“任务”为单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归纳分类,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定一个实践任务,按照“学习理论-提出任务-制订计划-教师检查”的流程进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疑惑教师及时进行解决,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要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进行改革,就要对此门课程有充分的重视程度。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上出现的一般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机械制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4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机械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各种机械加工的设备与加工的方法,在机械类专业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而现实实习条件普遍不足的课程,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

一、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特点

1.涉及范围广

中职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内容包括从热加工到冷加工,再到特种测量、加工、检测、工艺设计、装配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诸多方面。较之一般中职教材,通常需要两门到三门课程才能系统学完的内容在这一门课程中全部都有涉及。此外,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许多专门面对中职学生的教材也相继出版。这些教材无论在编排顺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计算机应用结合相当紧密。如高速加工、高精度加工、纳米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等内容,均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流行和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更新知识、不断学习。

2.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虽然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内容均不是很深。课程在内容上删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计算与公式推导,有很多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介绍了解的层面,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体现了中职课程安排“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叙述通俗”的特点。

3.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中职课程不仅在深度上不及高职课程,其广度也与高职课程有所差距。但其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却通常比高职教育高。教材尽量多用图和图表等直观方式表达叙述性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直接省去了课程设计环节而取代以直接动手操作的实习。

二、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导致了其在教学当中存有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综合性强,与《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方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此门课程。但是

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很多学生对于之前的知识有所遗忘,在新课堂时间的限制下,不能同学生讲所有知识一一复习,故只能强硬的灌输,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一同学习。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很多职业学校的实习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导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仅仅“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不良情绪。

三、教学方法的探究与改进

1.授课时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讲课时应综合采用讲授、板书、播放幻灯片,教具现场演示、多媒体课件、实习操作乃至反串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铁碳合金平衡图这种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时,最好使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在大屏幕上针对每一条线均反复做出详细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讲到测量技术时,教师最好使用量块、量规等教具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在理解量块的研合性、理解量规的通端与止端时一目了然,记忆深刻。而在讲解齿轮加工方法时,由于加工方法多,适用对象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播放一段专门进行各种齿轮加工的录像,再辅以讲解,达到良好效果。在语言方面,教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少用晦涩的专用名词,切忌授课时使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针对中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授课时教师用直观方式讲解,对于难理解的内容,用实物演示或举例说明,可以使知识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今后见到该类实物便能想起所学理论。在实习的环节中,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决不放松对实习动手等环节的考核标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突出重点,多层次、多角度教学

教师在授课时候应注重深入浅出,将新知识与历史知识相结合,用熟知的内容带出新知识,注意突出重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讲解。比如讲解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时,只讲计算公式是肯定不够的,要反复举例,并且对不同的例子进行逐一地讲解,同时每一例题均用公式法和竖式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计算出结果后再用公差验算。教师反复讲解过后,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4.变换考核重点——能力为主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所以,在考核中应注重能力的考察。比如在考查刀具的几何参数时,就可以采用看图填空或者判断的方式进行。为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目的最终成绩应包括实习成绩、实践成绩,或加试动手能力。

四、总结

在到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如今,使学生收获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独立创新的能力,成为让社会、人民、自己满意的机械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所以此时关键是要寻求出最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交流,从而逐步总结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重点,增加实践锻炼环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体厉行真正的认识与了解工厂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娟.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初探[J] .方法周刊.2012.(12).

第9篇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重点

过去教师过于强调教材的内容,盲目照搬不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材进行灵活应用。在平时要精选授课内容,详略有当地处理专业知识。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稳定性,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数控专业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技术,课程中毛坯制造工艺的内容与数控专业方向联系不大,教师可以将毛坯制造工艺的教学进行压缩,重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铸造、锻压、焊接的概念和工艺,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则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再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应当以车、钻、磨为主要学习研究内容,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并且要掌握常用的通用机床技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比较,做到重点突出,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中的机会并不多,难以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因此,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重点,可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结合课程实践性,改革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笔试成绩,忽视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实践性,常常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学内容的传授面面俱到,但是学生真正掌握的却不多,对于新知识也不能及时消化。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结合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方法,以做到灵活处理教材。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讲,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师们应该改变其固有的讲课模式。例如,采用参观法现场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与实物进行接触,将生产实际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强,可以使其更加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到工厂进行参观,对于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车床的运动方式,教师从旁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对于学科中容易理解,容易自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我预习。例如,教师要讲授工件定位的要求或者工件定位的概念,因这部分内容难度不是很大,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就可以知道工件定位法主要有三大方法即夹具定位法、直接找正法和划线找正法。而对于有的原理诸如六点定位原理、基准分类原理等等,教师可以选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形象化。与过去的在校学习相比,现在的中职学校可以更多地接触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于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更加熟悉。由于机械工艺制造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进行动态展示,在缺乏教具与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例如,在车削圆柱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CAI课件来整合各种零件的加工过程,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学生经过教学、实验和实训等过程后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方法时,我首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完整详细地对刨削的概念、工艺范围和工艺装备进行必要讲解,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网络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对其他种类的切削加工方法知识进行自行搜集和探究,最后集体总结归纳。

通过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法的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与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创立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实务中去,让学生能在工厂一线向工人师傅学习,增强学科驾驶能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