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械发展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54

机械发展史论文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1

学史明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中国大地一次次被证实的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彰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史增信: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深悟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砥砺奋进的过程。

学史崇德:从党的历史中汲取道德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道德的力量。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慎独慎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学史力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实践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实践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探索实践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除了来源于人民和真理,更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继续向前推进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任重而道远。

二、把党史教育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相结合

悟党史担使命,推动全县农机事业发展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2

本文选取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以下简称鲍曼大学)机械方向的学士培养方案,及中国的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哈理工)机械类方向的学士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在对两校培养方案分别解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校培养方案的异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国内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俄罗斯机械方向的学士培养模式及内容,为中俄两国进一步在该方向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提供借鉴。 

一、培养目标比较 

(一)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 

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生主要学习机械方面的基础理论,包括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进行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管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1]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从综合素养及职业素养方面分别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 

1.综合素养方面。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领会信息,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善于制订近远期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条理的规划;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较好的口笔头表达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优秀,并勇于承担责任;在个人工作中懂得使用法律条文及标准性文件;懂得在工作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加强个人工作能力;能够开展自我批评,对个人优缺点有清晰认识,善于取长补短;相信本专业对社会的意义,有强烈的愿望完成个人工作;在完成社会及职业任务时掌握社会、人文及经济学的方法,善于分析问题的社会意义及进程;在工作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学科的基本定律,在理论及计算实验中掌握数学及计算机现代化的方法;善于把握信息社会发展中各种信息的本质和意义,并预知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遵守信息安全要求,包括保守国家秘密;学会获得、保存及加工信息的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掌握一门外语,要求能够阅读及理解外语科技语体,用外语进行口笔头交流;掌握保护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及方法,预防自然灾害和其他可能的灾难;在工作中掌握大自然基本规律、自然科学及机械学的规律;尊重并保护俄罗斯历史遗迹及文化传统,理解其他国家的与本国社会文化差异及特点;在个人生活及职业活动中遵守有关国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规定;能够理解社会普遍及个体的哲学问题;了解历史进程中的各项的规律;了解经济史发展进程,及过程中的各项重大事件;了解俄罗斯在人类历史及当代世界中的作用及地位;善于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社会进程,预测社会发展前景;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社会及职业活动的需要。 

2.职业素养方面。善于发现工作中产生的科技问题的本质,并利用数学物理设备解决问题;能够使用数学物理设备,掌握理论、计算及实验的研究方法,掌握数学及计算机建模的方法;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古典技术理论,物理数学及数学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应用力学领域的问题;善于利用现代计算方法及计算机技术(CAD/CAE、ANSYS、COSMOS、Femap、MSC.Patran/Nastran等)解决应用力学领域的工作;对所完成的计算实验工作及方案进行描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加工分析,并撰写报告、文章及其他科技文本;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科研活动,撰写报告、简述,利用现代办公软件完成学术文章;利用计算机软件(CAD系统、КОМПАC、AutoCAD、 Autodesk、Inventor、SolidWorks、Solid Edge 等),结合先进的CAD技术,完成СAE计算(例如,使用CAEсистем ANSYS、COSMOS、Femap、MSC.Patran/Nastran);参与机器及设备的设计,以保障其稳固性、持久性、安全性。 

(二)哈理工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 

哈尔滨理工大学培养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包括业务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业务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机械与电子相结合、车辆工程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知识和机电产品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方法及营销知识。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口笔头表达能力;全面掌握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机械学、测试与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材料、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制图、实验、文献检索计算测试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独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有自学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2] 

(三)两所大学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1.业务目标培养的异同

     相同之处:中国和俄罗斯两所高校都是以培养能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的研发、制造以及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这些人才又必须都是新时代下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拥有在各种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处理相关难题的能力。另外中俄两国机械人才还必须是具备较强的专业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不同之处:首先,中国高校对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对于其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一点,相关人文学科能力的要求要略低于俄罗斯高校;其次,中国高校的机械类人才更注重各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掌握,这点与俄罗斯也略有不同;再次,俄罗斯高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运用计算机建模的能力,这点中国高校要求相对要低一些。 

2.学生应获能力的异同 

相同点:中俄两国高校都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牢固的较强的机械类理论知识,同时又都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运用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关机械类问题;此外,两国高校都对于汽车及其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倾向,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汽车知识;再次,两国高校都很看重实验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不同点:除机械方向本专业外,中国的哈理工还要求学生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应的一般社会类知识,如人际交往和相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次,中国高校更为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开设得更为多一些;再次,中国高校对于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相较于俄罗斯更高一点。而俄罗斯高校在开设相关机械类课程的同时对于人文学科也给予很大关注,开设了诸如历史、哲学等学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方面俄罗斯高校所开设的课程相较于中国高校要更为深入一点;再次,俄罗斯的鲍曼大学更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后下结论的能力,中国的培养方案在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二、两校课程设置比较 

(一)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 

鲍曼大学课程设置分为社科、人文、经济学,数学与自然学课程,专业课三大板块。 

1.社科、人文、经济学板块 

学科基础课(4门):哲学、外语、历史、经济学;选修课(6选3):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基础、管理学、专业导论/机械史、现代科技语言/外文机械术语。 

2.数学与自然学课程板块 

学科基础课(8门):解析几何、数学、线性代数、信息技术、变分法基础、数学物理公式、物理、生态学;选修课(8选4):计算力学、数学实践、物理实践、信息技术实践、工程分析软件系统/计算机机械软件系统、数学/数理统计与概率。 

3.专业课板块 

学科基础课(12门):计算机工程制表、机械理论、电阻材料、液体气体动力学、机械部件及结构基础、设计自动化、材料学、动力学分析及小波理论、弹性理论、机械制造、计算动力学、生命安全;选修课(14选7):机械理论补充、电阻材料补充、机械部件及结构基础实践、动力学分析及小波理论实践、弹性理论实践、机械制造补充、计算动力学实践、计量、标准及认证、电子技术及电子学、热动力及热传导、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实验设备、机械系统稳定理论基础、可塑及蠕变理论基础、应力分析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法/随机过程及分析、可变性固体动力实验/复合材料力学实验。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及生产教学实习两方面。 

(二)哈理工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5大板块。 

1.公共基础课中包含有必修课(9门):高等数学(一)、线性代数(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外语、大学物理(一)、物理實验、C语言程序设计、体育;同时还有3门选修课。 

2.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包括必修课(9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企业管理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技术经济学概论、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大学生健康教育;同时包含有3门选修课。 

3.学科基础课包括必修课(12门):现代工程制图、电工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另有选修课9门。 

4.专业平台课包括机数控技术、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系统设计、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CAD/CAPP/CAM这5门课程。 

5.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A、B、C三组必修课,其中A组必修课包括数字化网络协同设计技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等4门,B组必修课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特种加工技术等4门,C组必修课包括汽车构造、汽车设计等4门;而选修课共包括专业外语、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学、UG应用基础、塑料成型技术、网络制造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一共30门。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的内容较丰富,包括军训、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等。 

通过以上培养方案欲实现培养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车辆工程研发、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等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三)两国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比较 

综上所述,两所学校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鲍曼大学的课程设置为3个板块,而哈理工但是5个板块,相同点是两所学校都设有人文、经济学、社科课程,都开设专业课;不同点是鲍曼大学开设了数学与自然学课程,而哈理工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3] 

在人文、经济学、社科课程方面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心理、历史等为2所学校都开设的课程,而因为本国国情,社会发展水平、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不同,哈理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军事理论俄罗斯不开设,而俄罗斯的文化宗教遗产、逻辑学、神学中国不开设。[3] 

实践环节两校也体现出不同,见下表[3]: 

三、学生毕业条件 

鲍曼大学要求学生上满8640个学时,修满240个学分。[3]其中,理论学习217个学分(7812个学时),体育2个学分(400个学时),生产实习9个学分(324个学时),国考12个学分(432个学时)。 

俄罗斯教育部规定在用学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大纲工作量时,须遵循以下几点:1.1 学分=36 学时(45分钟/学时)或27小时;2.大学生一周最大工作量为 54 学时,合 1.5 学分;3.用学分计算某门课程的工作量时,用该课程的学时工作量除以36 并将小数位四舍五入到 0.5 即可。在使用学分制的情况下,课程考查和学年设计( 论文)计入课程学习的总工作量之中;4.一周的实践合 1.5 学分;5.一门课程的学期考试合 1 学分(包括 3 天的复习准备时间和 1 天的考试时间);6. 毕业会考的工作量视考试的周数而定,1周=1.5 学分。[4] 

哈尔滨理工大学要求修满199学分(其中包括理论教学159学分及实践教学40学分)。[3]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条件三个方面对中国哈理工及俄罗斯鲍曼大学机械类学士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为中俄联合培养机械类人才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机械方向(151600)学士培养方案[Z].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2010:1-28. 

[2]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版)[Z].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务处,2006:1-13. 

[3] 杨蕊. 中俄财会方向学士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与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45-47.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3

2结合机械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农业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技开发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实验对于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一个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农业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来加以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造实验用具,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物理和机械之间的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结合农>!

农业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严谨地科学精神、大胆地创新精神以及用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纵观物理史,我们就会发现物理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些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家大胆地假设,严谨地考证,以及不断质疑和不断求索,物理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结果,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满足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4

下面,我们就从绪论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顾名思义研究对象就是机械的。大家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机械,那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机械的实例来呢?机械的种类还有很多。到底什么是机械呢?广义地说,任何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170万年前元谋人所使用的石器就是最早的机械,由此拉开了机械史的序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创造出了各种多件实物的组合体,用来减轻或者替代人类的劳动。而从制造简单工具演变到制造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机械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原始机械、传统机械和现代机械三个阶段。

一、原始机械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创造并使用了杠杆、滑轮、斜面、螺旋等简单机械。当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而到铁器时代,用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冶金炉获得足够高的炉温,才能从矿石中炼得金属。在中国,古代使用的水排就是利用水力鼓风炼铁,其中应用了齿轮和连杆机构。

在西汉时期,中国还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之一,是古代科技成果的杰出代表。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无论车子如何转向,车上小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它巧妙地采用了一个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通过这个齿轮系统来实现指南的动作。这一发明充分体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动力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原始机械的动力不外乎就是人力、畜力和水力,它的功能就是减轻人的体力劳动。

二、传统机械

随着各种机械的改进和发展,随着煤和金属矿石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人们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将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蒸汽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各种由动力驱动的产业机械——纺织机、车床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蒸汽机无法实现小型化,所以在当时的工厂里都采用集中驱动的方式。又由于蒸汽机及其锅炉等体积庞大笨重,应用很不方便。于是在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发明了电动机和内燃机。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在机床和纺织机上都安装了独立的电机。而内燃机的出现为汽车、飞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与原始机械相比,传统机械有了自己的心脏—动力驱动,其功能不仅可以减轻人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替代人的体力劳动。

三、现代机械

20世纪后半叶,计算机技术的发明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随着计算机和伺服电机的出现,机器人作为现代机器的代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本田公司研制出的Manoi机器人,他是类人型的机器人,有人一样的身躯、头颅、眼睛、双臂和双足,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可以动态步行,甚至可以跳舞,俨然成了一个街舞大师。

现代机械与传统机械和原始机械相比,具有自己的大脑——控制系统,其功能不只是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替代人的脑力劳动。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5

法国年鉴历史学派布罗代尔等人曾提出“中世纪技术革命”的观点,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曾经有过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正是这场技术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基础。几乎是在年鉴历史学派在法国诞生和发展的同时,美国人文学者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在他的《技术与文明》、《机器的神话》等著作通过技术史的考察,重新认识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展示了在工业革命之前、甚至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有着多种多样的技术发明和创造。芒福德以技术史的研究为基础,从而提炼出了自己的技术观。

一.

在人类技术的发展史上,铁的发现和应用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石。冶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技术史上新阶段的来临。芒福德在《机器的神话(ⅰ):技术与人类发展》中认为,自从铁器出现后,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铁器减轻了劳动的负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这首先体现在农业中。铁锄头可以使农民耕种各种土壤,而铁斧可以使人们轻易地砍伐树木。这不仅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劳动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于铁的重要作用,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铁一旦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原料,这意味着人类进化史上发生了最重大的事件。”[1]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采矿业的落后,铁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此,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认为,“在十八世纪或十九世纪前的欧洲(欧洲以外的地区自然更是如此),铁的生产和使用在物质文明中尚未达到举足轻重的地位。”[2]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传统的技术史强调工业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从铁器的发明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技术上的发明与进步很少,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及其以后完成的。但是芒福德对此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当历史学家将这一段长时期的整个发明与自十八世纪在西欧所发生的一切相比较时,他们不由得四处寻找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奇怪的技术落后的解释,这使得他们问:是什么阻止了发明?在这样做时,他们封闭了一条研究的路线,而我正要通过问‘发明实际上被阻止了吗?’来有意开启这条研究路线。”[3]

芒福德从两方面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的。首先,他反驳了那些认为技术在长时间中被阻止了的人所持的理由。一般技术史家的观点认为,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500年,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铁器的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技术活动却进入了萧条时期。对于这一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将原因归咎于奴隶制。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由于奴隶制可以提供大量的人力,从而也就去除了发明和使用节约劳动的机器的动力。芒福德对这种解释持怀疑态度,为此他举了个例子。他认为,正是轧棉机这一节约劳动的机器的广泛使用,才提高了南美产棉地区对奴隶的需求。另一种解释认为,上述问题是由于上层阶级脱离手工劳动所造成的。因为古代人认为,自由的头脑只应从事理论研究。例如,阿基米德虽然发明了各种机巧的设施,但是他认为自己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数学理论的研究。芒福德认为这种解释也站不住脚,因为贵族对劳动的轻视并不是绝对的,而且这也不能阻止自由的工人和小作坊主发明他们所感兴趣的机器。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工程师和工匠用来发明和创造的足够空间。

其次,芒福德认为,之所以会有上述错误的判断,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认为“古代世界的最伟大的技术成就的范围在静力学,而不在动力学;在文明,而不在机械制造;在建筑,而不在机器。”[4]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现在所认同的动力机器和自动化机械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准,来衡量早期文明的技术发明,从而导致认为过去的历史中技术发明被阻止的观点,同时也就将一些古代的发明归结为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二个原因是第一个原因的逻辑推演,那就是由上述原因所导致的“现代观察者倾向于低估古代世界的生产力。”[5]芒福德认为,在古代,除了在农业领域以外,许多部门必然有大量的剩余生产力,这样才能应付经常发生的代价昂贵的战争和大规模的城市破坏,而许多剩余生产力都是机械发明的结果。因此,在古代,必然有大量的机械发明,而不是像一些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大量的机械发明是在十八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二.

但是,芒福德也承认,历史上有些技术发明确实曾被延迟,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而这一点经常被技术史所忽视。由于古代的手工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以及行业秘密的限制等原因,工艺知识都是口头相传。一旦战争爆发,损害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建筑,更重要的是使大量的工艺传统、行业秘密、新的发明丢失。因此,芒福德认为,“忽视了战争作为一般技术延迟的原因而将这归咎于战争的副产品——奴隶制和统治阶级轻视实用技术——是本末倒置的做法。”[6]

造成技术延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人的主要兴趣转向了其他的领域,例如宗教仪式、巫术、文学、造型和绘画艺术,如芒福德所说的,“一旦基础的工艺和简单的机器被建立,技术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来自于提高技艺、形式的完善和细节的调整。为了增加产量或加快生产过程而牺牲有审美感的发明和功能的‘贴切’,这对于前机械化文明的整个系统还说是陌生的。”[7]

对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芒福德认为,“发明的最大领域在艺术中。”[8]当人类从动物中脱离出来,他们的努力主要倾注在表达和交流的艺术中,因此这才是发明的主要领域,而制造和工程的领域仅是次要的。芒福德否认“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传统观点,认为对意义的追求才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并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所在。从早期的巫术、图腾崇拜、宗教仪式等原始文化,到金字塔、神庙、教堂等大型建筑,都体现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在《技术与文明》、《机器的神话》等著作中,芒福德一直在论证这一点。他认为“这些著作最独创的贡献就是将技术作为人类最高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勇敢地否认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和持续的发展仅依赖工具使用和工具制造的倾向上。更进一步,在否定当代的教条中,不认为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存在的单一目标;因为我将生活本身作为主要的现象,将创造性而不是‘对自然的征服’作为人的生物进化和文明成就的最终标准。”[9]

芒福德认为,有审美感的发明不仅建立了意义的世界,而且还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例如,水磨和蒸汽在用于矿井抽水之前,是用来带动管风琴;小提琴这一看似简单乐器,包括了70多个部件,工艺复杂,结构精巧,它的发明和完善必然促进了多种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所以,芒福德认为,“不仅有审美感的发明,而且为了获得或完善纯粹审美的或符号的结果的机械发明,占据了前自动化生产的大部分领域。”[10]

但是,随着自动机械和机器的引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艺术相分离,技术被降低为单纯的对时间、空间、能量的征服。在这种条件下,生产量虽然空前增加,但技术却失去了美感,人的创造性失去了,降低为依附于机器的生产部件。在芒福德看来,“否认发明是主观形式的创作性的表达,就是否认有机体本身和人类个性特征的统一”[11],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今天的标准,到我们今天为止的所有过去的文化确实没有发明才能了。”[12]

三.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芒福德认为,在十八世纪之前,技术发明并没有停止,而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技术史的研究,才得出错误的结论。虽然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就进入一个技术的社会,但是长久以来,技术并没有进入人类的思想领域,正如b.吉尔所说的,“技术是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忽视了这一点。”[13] 现在出版的大部分以“科学技术史”为主题的著作,内容基本上是在讲科学的历史,对技术的历史很少涉及。即使提到技术,也只是将技术作为是对科学的补充和说明,从没有将技术独立出来。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缺乏了解。对技术的这种熟视无睹的态度,必然导致不能及时找到消除技术弊端的有效途径,而芒福德认为,理解技术“不仅仅是调整我们文明的第一步;它也是理解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 [14] 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以现代机械和自动化机器作为标准来衡量技术成就,必然会将许多技术发明排斥在技术的范围之外,将许多古代技术的发明归结为现代的发明,从而误导技术史的研究方向。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除了观念上的错误外,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古代的许多技术没有记载在文献中,或者没有作为遗迹保存下来;其二,由于是人们虽然生活在技术和机器的时代,但是很少人能对技术、机器的起源有明晰的概念,对技术的发展没有远见,这主要还是由于技术还远远未进入人类思考的视野。

从芒福德对技术的认识和考察技术史的方法上,我们看到了他的观点与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相似之处。在历史观上,法国年鉴历史学派持有一种“全面的(或整体的)历史观”,即扩大历史的研究对象,摒弃了狭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对于技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布弗尔在1935年就曾说过,“技术:未编进历史的众多词汇之一。”[15]布罗代尔也非常重视技术和技术史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努力廓清人们对技术和技术史的误解。他认为,“几千年来,农业始终是人类的主要‘产业’,但人们却往往把技术史当作工业革命的史前史来研究,机械、冶金和能源总是排在前列,从不看到农业技术的因循守旧和变化不快(变化缓慢毕竟也是变化)带来的重要后果。”[16]他认为,对技术的认识不应局限在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上,技术的范围应该非常广阔:“清理林地是一门技术,开垦长期荒芜的土地又是另一门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也就是说,砍树(不论是否刨掉树根)、烧荒、围林,或者排水、筑堤、灌溉,都需要技术。”[17]

对于技术应该包括哪些范围,芒福德与布罗代尔持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由于现时代对于机器的迷恋,也就不能将蔬菜和水果的培育方法、酿酒技术和通过用盐腌、熏烤等方法保存食物的方法与机械的发明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这些技术都是古代世界的人们的发明,而且有些方法我们至今还保留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此相应,由于我们只关注技术的工业应用,也就忘记了古代人在其他领域中的技术发明。例如,古罗马已经制造出非常专业化的外科手术设备,然而这并未引起后人的过多关注。希罗多德的书中曾有使用麻醉剂来做子宫切除手术的记载,但这种方法是作为职业秘密来保存,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

在芒福德看来,“也许在认识重要的技术成就中最大的失败在于家居艺术的领域中:发展缓慢但却不断进步的、服务于家居便利和增加舒适的器具和设备。”[18]在这里,芒福德主要是指从纺织品、餐具到椅子、床这些范围内的发明。这些发明都不是机器,只能算作工具和器具。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它们的重要性,如芒福德所说的,在崇尚机械和自动化的时代,“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稳定的容器,生活将四分五裂。”[19]另外,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公共浴室、健身房、剧院、公园等设施都是真正的发明,只是因为它们都在机械范围以外,我们虽然生活在其中,但却从未意识到它们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明,从而“这些发明和它们应用的实际生产力被低估了,因为现在的西方人束缚于工具和机器上。”[20]

四.

从芒福德对于各种技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技术观是一种视野非常广阔的历史观。他从人类的生活出发,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括了进来。那么,对于芒福德来说,哪些技术是最重要的呢?

芒福德认为,“尽管在蒸气机普遍使用之前的几个世纪,水磨和风磨在中世纪的革新使十八世纪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但是任何一方面都依赖的主要发明却在十六世纪之前的欧洲全部完成了;这些发明深入地变更了文明世界的空间-时间构架——并且改变了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特征。”[21]芒福德在这里所说的主要发明主要是指印刷机、玻璃和钟表。

印刷机的完善是一系列发明的结果:从古代中国的印刷术经波斯和土耳其,最终由德国的古登堡等人的铸造活字印刷技术所完成。印刷机是“通过铸造成型,利用标准化、互换、可替代的部件,将大量生产应用于动力过程的第一个例子。印刷机在其自己的历史中代表了从工人的机械化到工作过程本身的机械化的转变。”[22]印刷机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它对其后机器的发明的影响上,它的更重要的社会影响体现在通过书本的廉价和快速的生产,打破了古代社会对知识的垄断,这使得穷人和非专业的人士也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非常专门的数学、物理知识,在社会上普及了科学知识,使知识民主化,最终使更多有才能的人加入了科学研究的行列,加速了科学发现和机械发明的步伐。

随着光学知识的增加,人们利用玻璃制造了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眼镜矫正了近视眼,延长和丰富了人类的智力年限,而在十七世纪,物理科学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范围,人们可以看得更远和更细微,这就为人类开拓了一个比哥伦布和麦哲伦所发现的新大陆更广阔的世界。玻璃不仅改变了外在的世界,同时也改变了内在世界,改变了自我的概念,对人性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例如,从16世纪开始,通过在用玻璃的背面涂上一层水银而制成的清晰的镜子开始变的普遍。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自我形象,建立了自我的新形象。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意识、内省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诗人和画家的创作主题就是对孤独灵魂和抽象个性的探寻。由科学观察到的外在世界和由画家、诗人揭示的内在世界都是借助玻璃来完成的,玻璃实际上是个窥视洞,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芒福德认为,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奇怪,17世纪在日常生活、政治、伦理、科学、宗教等方面最深刻的哲学家是斯宾诺沙:他不仅是荷兰人,而且是磨镜工。[23]

如果说放大镜和显微镜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那么钟表则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从十四世纪机械钟表出现以后,钟表就不再仅仅是计时的设备,它开始用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调节和控制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起居。马克思曾将钟表作为以后所有机器的原型,他认为,“钟表提供了生产中采用的自动机和自动运动的原理”。[24]但是芒福德认为,钟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工厂的范围。马克思把钟表看成是一种劳动量的外在标准,而芒福德则将钟表看成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内在标准。芒福德认为,钟表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主导地位,其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1345年左右,一小时划分为60秒、一秒划分为60分开始变的普遍。这种划分变成了人们行动和思想的参考点。记录时间变成了计算时间和分配时间。从14世纪开始,时间的运动变成了指针的空间运动,时间也就具有了封闭空间的特征。它可以被划分,可以被充满,可以被延长,可以被缩短。时间成了一个独立的、机械的、可计量的世界,成了一种抽象时间,成了“第二自然”,完全与生命的自身规律和人类的行为相分离。“抽象时间变成为了生存的新媒体。有机功能本身被它所调节:一个人吃饭不是因为饿了,而是到时间了;一个人睡觉不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到时间了”[25],而在此之前,“牧羊人是从母羊的分娩来计量时间;农夫是从播种或期待收获来计量时间。”[26]人们的时间观念彻底被时钟改变了!新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使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芒福德才说,“是钟表,而不是蒸汽机,是近代工业的主导机器。”[27]

芒福德认为,十二到十六世纪之间,放大镜、印刷机和机械钟等这些关键技术的发明,为以后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的技术进展虽然在种类和动力上不同于这些早期的工业文明,但却是依靠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在这些主要技术的基础上,新机器的整个秩序被建立了。

五.

芒福德曾将技术分为两类,一种是民主的和分散的技术,另一种是极权的和集中的技术。民主的技术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从小农庄、小作坊中产生的技术。这种技术往往都是因地制宜,以便于社区的共同发展。在这种条件下,社区成员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平等地劳作,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是工作。极权主义的技术是指“巨机器”产生的“巨技术”。所谓的“巨机器”的说法,来源于芒福德对于机器种类的划分。他认为,“即使当机器作为彻底完整的整体来起作用时,因为机器的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是必然分离的,出于特定的目的,我称这种机器为‘无形的机器’;当用来执行高度有组织的组合计划时,我称这种机器为‘劳动的机器’;当用于集体的高压统治和破坏的行动时——这一名称在今天依然适用——称为‘军事的机器’。但是,包括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军事的、的和皇家的这些所有的组成成分时,我指的是‘巨机器’(megamachine):用更通俗的话说,是大型机器。起源于这种巨机器的技术设备就成了‘巨技术’,以区别于更简朴的和多样性的技术,后者有时借助于动力机器,直到今天仍继续在作坊和农场完成绝大部分的日常工作。” [28]当民主技术的社区逐渐扩大,人口逐步增加,强迫劳动出现时,极权主义的技术也就出现了。在这种技术的统治下,劳动与生活相分离,工作不再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是成了一种被迫的劳动,是一种苦工和诅咒,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劳动的分工则加强了这种诅咒。人逐渐被机械化,成了机械化系统的一部分。芒福德之所以对技术、机器做出如此的划分,是因为他认为,“理解机器的起源和它的血统家世,就是要重新看待我们现在的过渡机械化的文化与现代人的命运和结局。”[29]

从芒福德对技术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技术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他本人所说的,“不管技术是怎样完全依赖于科学的客观过程,技术不能像宇宙一样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机器本身没有任何要求,不做任何承诺。是人类的精神在要求和承诺。”[30]因此,技术并不像卢梭所诅咒的那样,是一种恶魔。技术所产生的罪恶,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罪恶。我们对技术不能一味地进行批判,因为要批判的正是人本身。只有通过调整人本身、调整人的社会和文化才能消除技术产生的罪恶。历史上每一发展阶段的技术虽然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问题。工业时代的技术产生的最大社会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芒福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曾预言,未来的生物技术将取代工业技术,给人类带来新的福祉。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前后,当我们迎来了以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为开端的生物技术的世纪时,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克隆技术从一出现就对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而转基因技术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许比工业技术的负面影响有更大的灾难性。技术造成的问题如果仅仅以更新的技术来解决,只会造成恶的循环。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将技术产生的问题完全在技术领域中寻求答案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31]我们不能从工程师、企业家那里寻求答案,因为他们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只强调机器的效率,认为一切艺术等机械以外的因素都是效率的障碍;我们也不能从卢梭那样的浪漫主义者那里寻求答案,因为他们在没有完全理解技术的情况下,就抛弃了技术,逃避到自我想象的领域中去了。

芒福德认为,自近代以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人类的文化却发展缓慢。技术之所以造成诸多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文化来整合技术。人类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类的审美情趣、艺术创作才能却枯萎了,缺少了对更高精神的追求。“机器在西方文明中达到如此无法抵抗的规模,部分原因是它起源于一个破碎的、单面的文化,然而它可以帮助扩大文化自身的领域,并由此建立一种更大的综合:这样的话,它将给自身的毒药提供解毒剂。因此,让我们将机器更紧密的作为一种文化的成分来考察,在最近的世纪里,研究我们已经开始了的、吸收它的方法。”[32] 芒福德所设想的新文化中,环境、工业和农业、人口这三个领域,将达到动态的平衡。对此,芒福德曾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将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乐章,技术在其中扮演乐器的角色。在早期,除了人的声音,还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乐器中的新成员逐渐加入。十七世纪,小提琴和木制管乐器加入;十八世纪,铜管乐器加入。乐曲的音响效果虽然增强了,但人的声音却失落了。十九世纪,人的声音虽一度再兴起,但与整个乐队显得不协调。这样所演奏的乐曲是显然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降低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强度,让人的声音做主导。为此,我们甚至要重写乐谱、改换乐队的指挥和组合。这样做虽然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却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不管科学和技术离它们的内在可能性有多远,它们至少给了人类一个教训:没有什么是不能的。”[33] 芒福德怀着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深切关怀,对于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芒福德对技术的研究是通过历史考察的方法,在研究各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技术与原始文化、宗教、艺术、科学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关系中来认识技术和理解技术,并由此提出他对技术的独特见解。芒福德所作的工作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将“大钞票”兑换成“小钞票”甚至是“更小的钞票”的工作。这类工作比较琐碎,也许费力不讨好,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做。但是,唯有这样的工作才是更高级理论的基础,而且只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理论。技术哲学的产生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我们所急需要做的是吸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好自己的兑换“小钞票”的工作。尽管我们可以不同意芒福德的结论,但我们一定要重视芒福德分析技术的方法,芒福德的著作在今天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技术哲学有着很大的启发性。

对于芒福德的“思想主线”,我们可以归结为“一点两阶”:以人和人的生存作为中心点,以社会和文化作为整合技术的支柱。不管芒福德是在研究技术时,还是在研究城市的发展时,他始终将人作为所有问题的中心,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芒福德在美国被成为“公众知识分子”,而弗洛姆则认为芒福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芒福德认为除了要用文化来整合技术外,他还试图将技术民主化,使技术成为人人共享的技术。当技术真正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时,技术也就不会在人的手中产生罪恶。芒福德构想了一个小社区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达到这一目的。他的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但这毕竟指出了一条方向。

芒福德试图用文化还“整合”技术的思想,不仅使我们想起了海德格尔用“艺术克服技术”的思想。芒福德和海德格尔这两位二十世纪的哲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分别在美国和欧洲大陆思考着技术问题,而且得出了近乎相似的结论,他们都想用更加丰富的人性来克服技术的缺陷和局限。但芒福德和海德格尔的理路还是有差别的。首先,芒福德是积极的乐观主义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更高级的技术会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文化还“整合”技术,将技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海德格尔则认为是个宿命论者,认为技术是无法逃脱的天命。其次,芒福德的技术观是以研究技术史为基础的,他的代表作《技术与文明》的前半部分可以看作一部相当深刻的技术史的著作,这无疑对他的技术观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而海德格尔对技术史则可以说没有多少研究,因此他在后期《技术的追问》中所提出的思想并不像在我国一样受到重视,而且常常被当代的哲学家像伊德(don ihde)和罗蒂(richard rorty)等人指责为浪漫主义和怀乡病,他们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工具的现象学的分析,这一点不仅在理论上产生了重要的后果,而且在实践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教授也为计算机系的学生讲授海德格尔的这方面思想。芒福德和海德格尔的差别既是一种学理上的差别,同时也反应了美国思想和欧洲大陆思想的差距。

至于芒福德认为要使技术脱离政治的控制,这又体现了芒福德思想中的浪漫主义的一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当代哲学家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的观点似乎更可取一些。芬伯格认为,如果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退回到手工劳动,这只能在局部地区部分地实现,因为要是完全退回到手工技术,则是对启蒙运动和现代性所实现的成就、特别是对人的解放的否定。他在《技术批判理论》中写道:“所有现代工业社会在今天都处于十字路口上,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它们或者加强对自然和人类的剥削,或者转向支持解放的应用的技术综合趋势的新道路。这种选择本质上是政治性的。”[34]因此,对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脱离政治的作用。芬伯格认为,要真正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就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外在性的因素来考虑,而是要将它们融会到技术的设计中,使这些考虑成为技术的内在因素。比较芬伯格和芒福德、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技术哲学家和经典的技术哲学家(如芒福德、海德格尔等)的差异:当代的技术哲学家试图在技术的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就来影响技术和消除技术有可能产生的弊端,而不仅仅是像经典的技术哲学家那样只是在技术问题产生后来做一些“清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2] [16] [17]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m].北京:三联书店,1992.440,441-443,508,508.

[3] [4] [5] [6] [7] [8] [10] [11] [12] [18] [19] [20] [21] [22] [28] [29]lewis mumford. the myth of machine: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67.242,244,244,249,251,252,254,253,252,249,250,250,284,285,188-189,189.

[9] lewis mumford. the myth of machine:the pentagon of power[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70.preface.

[13]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23.

[14] [23] [25] [26] [27] [30] [31] [32] [33] lewis mumford.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m].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inc. 1934,6,129-131,17,15,14,6,434,325-326,435.

[15]雅科米.技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数学机械化思想 中国古算 计算机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认识论上分析,数学思维既有创造性活动,又有非创造性活动,二者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非创造性工作是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创造性工作又可以通过某种途径部分地转化为非创造性工作。数学中的某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同样可以机械化。按照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理解:“所谓机械化,无非是刻板化和规格化。”吴先生借用现代机械和计算机的工作来说明“机械化”:一方面,无论是机器代替体力劳动,或是计算机代替某种脑力劳动,其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在于所需代替的劳动已经“机械化”,也就是说已经实现了刻板化和规格化。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机器性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大量复杂的劳动可交机器操作进行,这必然会进一步刺激并促进脑力劳动的机械化。数学由于符号形式而易于运算和推理,因此人们可以暂时撇开符号的意义而仅着眼于形式,当符号与一定的概念单值对应时,思想的操作可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而符号的操作可以让计算机进行,故人们利用符号借助于计算机,便可以是繁重的脑力劳动机械化,从而实现智力的解放。这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机械化。

一、数学机械化思想的起源

数学机械化思想起源于中国古算,并贯穿于中国古算整个发展过程。《九章算术》是中国算法机械化的光辉典范,其中的机械化思想被后代中算家继承和不断发展,数学泰斗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对数学机械化算法有着重大贡献。例如,大家熟悉的圆周率,根据刘徽注求圆周率原文,可以把“割六觚以为十二觚术曰:……开方除之即十二觚之一面也”一段看作程序①;“割十二觚以为二十四觚术曰:……即二十四觚之一面也”一段看作程序②;“割二十四觚以为四十八觚术曰:……即四十八觚之一面”一段看作程序③“割四十八觚以为九十六觚术曰:……即九十六觚之一面”一段看作程序④。程序①②③④是完全同样的计算12、24、48、96正边形边长(觚面)的程序。它们之间仅有的差别就是赋予“面”以新值,事实上,刘徽将每一次迭代过程结束时所得之值“赋”给下一迭代过程的参变量“面”。这就是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和正确可行的程序,体现了数学机械化思想用于近似计算。

二、数学机械化思想的发展

数学机械化思想,不仅使中国古代的众多数学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而且吸引了无数西方数学家倾注心血。数学机械化思想就是这样在数学大师们不懈的奋斗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莱布尼茨第一个明确提出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逻辑的思想,为此他提出“彻底的符号化”并发展起相应的推理演算。莱布尼茨设想过数学领域的推理机器,可以看作是机械化思想的初步尝试,但他没有能实现计划。希尔伯特在1899年出版《几何基础》中阐述了数学机械化思想,并写进了数学著作中最早出现的一条机械化定理:初等几何中只涉及从属与平行关系的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他最先从理论上明确提出定理证明机械化的思想。上世纪50年代末,美籍华人王浩先生发明了王浩算法,把机器证明规则化。1959年他只用了9分钟的机器时间,就用计算机证明了《数学原理》中的一阶逻辑部分的全部350多条定理。中国科学院吴文俊院士自70年代末起,受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的启发,开始进行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实现了成功的应用,从而开拓出一条数学机械化的道路,不仅建立了“吴中心”,而且形成了“吴学派”,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机械化理论,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数学机械化思想的步骤

数学机械化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算法化。数学的机械化有赖于计算机的使用。数学要实现机械化就必须适当地变革自己以适应计算机有限性、离散性。二是机械化。即在计算机上有效地实现有关算法,只有有效的软件才能

真正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学机械化思想在数学发展中起的作用

贯穿整个数学发展历史过程有两个中心思想:一是公理化思想,另一个是机械化思想。《九章算术》中对开平方,开立方的机械化过程的描述直到宋元时展起来的求解高次代数方程组的机械化方法,无一不与数学机械化思想有关,并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理化思想在现代数学,尤其是纯粹数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检查数学史可以发现数学多次重无不与机械化思想有关。数学启蒙中的四则运算由于代数学的出现而实现了机械化。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消去法是机械化思想的杰作。在现代纯粹数学研究中,机械化思想也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Hilbert倡导的数理逻辑为计算机的设计原理做了准备。数学巨匠E.Cartan关于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及李群的著作中经常显现出机械化特色。H.Cartan关于代数拓扑学同调群计算的工作都是机械化思想的成功范例。

数学机械化思想是一种思维模式,一些数学分支正是由于踏上了机械化的道路而获得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甚至成为数学的主流。在信息革命时代,数学将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数学将如何进步?这是数学家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倡导和开展数学机械化研究,则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战略导向。

参考文献: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7

关键词:本雅明 机械复制理论 大众文化 推动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核心人物之一的本雅明,面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强音,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态度。他并不对文化工业推动下的大众文化持悲观主义态度,他反而认为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传统的审美已经面临着困境,“于是,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被复制的对象恢复了青春。所以传统的大崩溃是势在必然的。”[1]本雅明之所以阐明这种观点,这主要取决于他对大众文化所持有的肯定态度。

对于在机械复制时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在学界和在社会上都存在很大的争论,它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然要先对大众文化的意义及其阐释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定义。学术界认为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文化的起源,即“它是自下而上发端于底层社会,还是自上而下来自于高高在上的精英阶层,抑或是两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2];其次是大众文化是否真的意味它是大众的文化,是否真的提供了大众真实需要的商品;最后是大众文化扮演着怎样的意识形态角色。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负面的否定意见可以说占据了绝对优势,批判的声音和强烈。例如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整体上是大杂烩,它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它的发展是一场骗局,成为束缚大众意识、个性、自由、创造力、辨别力的桎梏,也是偏狭、庸俗、怪诞、虚假的代名词。不仅是他们,20世纪有名的文学批评家F.R李维斯对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也持批判态度,他提出大众文化是民间文学的灾难,因为它一刀割断了传统和过去。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失去的是有机的社团以及它所蕴含的活生生的文化。”[3]

面对这些批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的是,批判者们都认为大众文化的文化形态是对传统文化形态以及传统的审美意识的背离,比如说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审美心理距离”等等。对此,本雅明却有着对这些观点的颠覆,他站在历史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角度来对待和评论大众文化,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感性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4]这里也正揭示了传统的消亡和新生事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观点表现在他的机械复制理论中即是,每种艺术形态和它的价值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生长土壤,当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机械复制时代,前资本主义时期古典艺术中的“光韵”必然受冲击,乃至消亡。“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5]而面对这一大消亡,“其最大的人就是电影”[6],本雅明正是站在发展的角度用电影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来阐述自己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

他将电影与戏剧、绘画这两种艺术样式进行比较。概括的来说,较之于戏剧,电影不具有即时即地的直接调节性,电影演员的表演几乎都由一系列机械所决定,而这表演彻底地成了商品生产;其表演是按分镜头剧本进行的,它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电影演员的表演往往无需沉浸到角色中去。相对于绘画,电影能更深入到所表现的对象中,可以将对象分解成各个诸多部分,然后再将其按自身的意愿重新组合,由于这一特点,电影比绘画所呈现出的画面要细微和精确得多,而且,电影还能提供一个共时接受群体的对象。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它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电影通过它固有的技术手段展现的日常视觉未察觉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异于既存现实的东西,它使现实世界中尚未出现的东西达到了超前显现。”[7]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电影展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满足了现代人的要求,这不得不让他称电影的出现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这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主要是从新崛起的艺术样式进行分析,而后他进一步探讨了一些艺术理论上的问题。

他探讨了机械复制时代古典艺术作品“灵韵”的处境,即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艺术作品“独一无二”存在价值的“原真性”丧失了,使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与之对立的“光韵”艺术崩溃了。而复制品所以能越来越流行,是由于“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被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8]文艺作品被大批量生产,艺术逐渐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商品。

本雅明还从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来探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这其实是对光韵艺术向机械复制艺术替换的进一步解释。“灵韵”负载着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它的存在和权威性依托于特定的社会语境,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与社会生活相离异的世界,而在机械复制艺术中,艺术的展示价值占了主导地位,这种艺术脱离了膜拜和礼仪功能,这就将艺术与大众之间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接着,他还从艺术欣赏和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进行了阐释。美的艺术具有自主性外观,是本身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而后审美的艺术则不具有这一外观,它的审美属性是后来加上去的。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接受者由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转向消遣性接受。这使得艺术品成为大众可以直接观赏的现实对象,消解了艺术与大众欣赏的距离,大众文化的出现也就找到了现实依据。

在本雅明看来,复制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还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社会领域里潜存着政治因素。本雅明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进步,他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技术的进步反而意味着社会的倒退,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对技术的使用,以对大自然和对无产阶级的掠夺和统治为前提,因而这只能产生文明的废墟。面对这一政治因素,本雅明采取批判与救赎的理论进行思考。

本雅明没有把生产力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对艺术的异化,他在这一大动荡的时代里所看到的只是时代的必然性。但在如今的状况下,大众文化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争论。我们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批判或者盲目地赞同,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辨证的看待。

我们应该从本雅明的观点中寻找到一定的出路,不能像对文化工业进行严厉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将自身的批判限制在意识和精神领域,拘囿于理论分析,很难说这批判具备了实践性,也很少具有说服力的经验来证明。我们应该把大众文化的出现和盛行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们可以发现,大众文化的盛行,它是顺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契合了时代的精神特质。而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机械复制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而且,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它更能满足技术化社会里普遍民众的审美需求。“作品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满足着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照相和电影就是明显的例子。”[9]

不仅如此,我们的文化领域都进入到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轨道,原本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神圣言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使得传统在发展中走入了僵化、呆板、无活力的局面。这就很需要有新的文学形态、新的审美意识、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而大众文化正好迎合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这正是本雅明所看到的艺术的历史发展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新的眼光去发掘大众文化本身的审美属性和独特性质,而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粗制滥造些低俗的东西来供大众观赏,当然,社会上这种现象必然是有的,这就要求大众自身具有较好的辨别力和抵制力,不能受其毒害。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像本雅明那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众文化的盛行,但要使得大众文化健康地发展,既需要知识分子们对大众文化有更多地考量和定位,也需要大众自身的积极参与,其发展要多方面协调才能事大众文化真正地成为一门有价值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陆扬《大众文化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100页;

[2]同上,第35页;

[3]同上,第43页;

[4]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第12页;

[5]同上,第10页;

[6]同上,第11页;

[7]同上,第178页;

[8]同上,第181页;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8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绪论课

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备教材

首先是了解机械制图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在了解机械制图的绪论是如何编写的,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后,了解绪论在机械制图中的地位,知道上好绪论课的重大意义。

中国已经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大批这个行业不仅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批成熟的机械机电技术工人,作为一名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备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是不理想的,对基础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好动、聪明,是他们的特长。他们来职业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专业的,专业课很吸引他们。他们是第一次学习专业,但是绪论课能不能上好,对他们以后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很重要。特别是老师,他们在初中多数收到了老师的冷遇,在新的环境中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影响很大。老师要知道学生你的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给学生吗?要为学生上课提供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学习方法”的落实。了解学生的层次,为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1.任务一,导入。通过投影仪放三个画面:一对小鸟在树枝上啾啾的叫唤声;两个外国朋友早晨见面的问候good m(早晨好);一双鞋子和一双鞋低的图像。从第一个画面开始让学生来说画面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服装图形导出――工程语言。老师进行概括,工程技术图样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之一,故素有“工程语言”之称。工程图学是研究各种工程技术图样的理论和应用的科学。机械制图是工程图学的一部分,它是专门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2.任务二,为什么引进任务。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制图也是历史悠久。

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规、矩、绳、墨、悬、水”等绘图工具。自制一些图片,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画的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宋代的李诚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附图占了6卷,其中有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详图,画法有正投影、轴测投影和透视;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一块“兆域图”铜版。

解放前科技不发达;解放后国家制定了《机械制图》标准。一弹二星的成功发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程图学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的发展历史,几千年的古人尚能做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对学好机械制图充满信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3.任务三,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作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2)学习机械制图的任务。培养画图能力、培养看图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任务四,学习机械制图的方法。建立空间想象力,坚持空间一平面一空间,依照实物看图纸,多看、多动脑、多问,理论结合实践,相信你的识图能力会提高很快。举个实例让学生观察:

5.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检测反馈。让学生自己表达在本课的收获怎么样,和平时学文化课的有什么不同。

6.老师总结、布置作业。图中自有黄金屋,图中自有颜如玉。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相信同学们都能够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信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坚定学生的信心。

课后作业:(1)寻找服装裁剪书,了解平面图形。(2)寻找立体建筑图及建筑图纸。(3)寻找立体零件及零件图。

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个作业。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措施;湖南衡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2-02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农谚历久弥新,是历史上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衡阳市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挖掘衡阳市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应用现代农耕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 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

“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闻名于世,历史悠久,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均在衡阳。这里不仅有唐尧虞舜巡狩祭祀的文明遗迹,传颂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美丽传说,而且有朱熹、王夫之等古圣先哲的探索足音。相传炎帝登上衡山之巅,极目远眺,发现一段首尾欲接而未接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金线吊葫芦”,此处土地肥沃,炎帝喜出望外,在此掘地翻土,称之为“耒”,史称“神农创耒”。“神农创耒”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衡阳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衡南泉湖二月八是衡阳的一张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赶泉湖二月八”成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逢这个节日泉湖街上人山人海,农民选购农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具被新型农具代替,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但这些也在挽救人们的记忆,勾起人们的乡愁。农耕文化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精神力量,从神农氏到袁隆平,以独特的魅力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强调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遗产和文体瑰宝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

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进步,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农耕文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衡阳市各项农机化指标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并自主研l了“MC自动化育秧苗床”,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中的育秧质量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湖南省2013年度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二是农艺技术发展前景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促使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三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科学发展。衡阳市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把发展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证总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将大部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理念的创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倡商业文化,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1-2]。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

在浙江省和贵州省的2次考察中,均强调了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衡阳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结合衡阳市实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入“四节”理念(即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着力改变水资源浪费、高能耗消费、低效益扩张的现状,推动现代农耕文化发展[3-4]。

3.1 强化水利设施以节水

水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衡阳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常有“先洪后旱、洪旱交错”的自然灾害出现,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渠系不通,淤塞严重。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加大城区、灌区、库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2 实施综合开发以节地

衡阳市人口已突破了700万人,但总耕地面积只有37.0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因此,应珍惜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大力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

3.3 提高农机水平以节能

衡阳市属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受地形影响,机械化作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等新型农具,加速淘汰落后农具,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

3.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节肥

衡阳市是一个紫色页岩地区,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5-6]。

4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14.

[3] 衡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N].衡阳日报,2007-11-16.

[4]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