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2-11-27 18:02:04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 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中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学法指导: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48-51,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知识要点,填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自求新知”的填空题,6——8分钟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自主学习,自求新知: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2、四项基本原则是:

3、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的确立

4.邓小平关于 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 通过党章,把它确立为党的指

自我展示,表达成果(3分钟)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5——8分钟)

知识梳理,巩固记忆(5分钟)

当堂训练,检测效果:(15分钟)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

)

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二、填空

1.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

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南方讲话情调,特区姓 不姓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才是硬道理。

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做出了《 》 的报告。

三.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课后随记:

看了八年级下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的人还看:

1.2015年初二上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2.初二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复习题及答案

3.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3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打基础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红军说抗日战争”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作者:徐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4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为例,单列的以军事史内容为主的就有第一册的第7课春秋五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18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以及第二册的明末农民战争等13课。文化史的编写则更集中,如第一册纯文化史的就有8课,第二册纯文化史的则有10课。新教材编写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专门史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专门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军事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作一探讨。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5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 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 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 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 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 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 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 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 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 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 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 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 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 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 五十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 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 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 俄国的落后性。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 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降临时的历史大潮。19世纪50、60年代,新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革命的浪潮广阔地开展起来,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和意 大利的统一。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南 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德、意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了 统一,标志着德、意也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这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英、美、法、德、俄、日、 意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至此“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包括上册第16章和下册第1章。其时间范围约从1870年至1 918年。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蒸汽 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出现的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呈现出各自的政治、经济特点。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近代工人运行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上册8、15章和第16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 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等重要历史知识。科学共产主义在19世 纪中期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自从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工人阶段的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作指导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 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正是这种国际团结精神的体现。第一国际期间工人运动取 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的特点(合法斗争为主)。俄国布尔 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发生的俄国1905年革命成 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6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重构历史过程;历史学习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体系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兼顾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的,即通史。高中历史内容采用模块来安排,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历程),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等共六个模块。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课程体系跳跃性大。初中通史是高中专题历史学习的基础,是通史的提升。在角度和内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升了要求。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近几年中考历史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把握新课程内容,大胆进行教学实践,重构历史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重构历史过程,就是按一定的思想原则、教学主题、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等方式,在充分排比、研究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复原历史面貌,以达到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实现学好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历史过程

历史首先表现为特定的时间之内的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展开。具体做法首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材料,然后再从中整理出丰富而生动的发展情节、事件的经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师可以把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上述先后4次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系统学习,就明白了中国逐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4项历史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为“列举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击外国列强的史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进行重构,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和给我们的启示。

这样重构教材中的历史,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节省了思考的时间,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过程

空间,简单说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空间的展开。因此,时间和空间都是构成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基本要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样重构历史事实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按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从革命的原因、过程、领导人、文件、性质、作用、局限性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5课的历史内容按照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举例说明当今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方式有哪些,并简要评价这些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构为:古代传播文明的方式有哪些,简要评价这些方式。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应该遵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就是被还原的历史事实不仅具有空间范围,还应该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即包括原因、经过、结果等主要因素在内的完整的历史史实。

三、按照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

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历史内容是历史的内在关系和内涵的表现,因此,在重构历史过程时还要依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历史事实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重构为“改革、战争、法律文件、思想、艺术、科技”等专题史。

资产阶级革命中促进政治民主化的标志性文件: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认识文件产生的时期、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经济工业化:比较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思想理性化: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海上航行:比较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历史改革:查利・马特改革、大化改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按照历史材料的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带有更大的专门性和专业技术性,使历史认识更加深化和抽象,更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内在本质和历史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范文9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师: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

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把地图册翻到第5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区大都在北纬300~40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片段二:在讲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学生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甲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学生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7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师:它上面有什么9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师: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7生: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师:盆子是什么颜色的(7生:红底黑边,是彩陶。

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学生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翻到第5页看习题2比一比《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l7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学生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了。

由片段二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