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慕课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19 21:48:44

慕课建设论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慕课 应用型本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12-02

一、认知“慕课――传统教学”的融合

(一)慕课推动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革新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其持续攀升的学费及其费用开支、不断降低的教育期望值以及学习效果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才可能加以解决,因此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慕课是教育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的自然拓展,是对于教育手段化、知识商品化、大学开放化的全新认识。应用型本科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早已形成共识,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开放、信息共享、主体互动的优势,为革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自发主动革新乏力的情况下,慕课这种新技术、新形式将大幅推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是,慕课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应开展与大学的合作,在合作中将进一步改造、革新大学。慕课将深化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慕课有助于实现高校间的竞争与合作

目前缺少高校间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将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学与科研间的联系。一是要推动学校间的课程合作。组织不同高校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后辅导答疑、理论前瞻等进行探讨交流,共同推进课程建设。二是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多个慕课平台的存在实现了多元化的知识创造,但也要注重传统教学平台的维护和建设,既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优势。

(三)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能满足学习类型的多样性

文明发展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组合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践验证等,对于此类学习,慕课基本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慕课适用的局限性。实践表明,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并不能实现所有类型的学习,或完全替代某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更为恰当的是将慕课作为部分课程传统教学形式的辅助工具来使用。

(四)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慕课可以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技术性支撑,而慕课的内容、教学设计等,仍然有赖于传统教学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实现“师生双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现实中,部分慕课采用的新颖的教学形式也能反作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慕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建构能力,教师角色同时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启发引导者转换,基于不断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来重塑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又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证数据分析,量身打造充分满足主体的课程需求,依托慕课形成的大数据资料构建需求主导型教学模式。因此,慕课与传统教学之间能够相互激发,共同发展。

二、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设计

(一)准确定位慕课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是一个关键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优势之后,进行慕课的市场需求分析。关心“教授和学校的特长在哪里”,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慕课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激发潜在用户去寻找更具个性化、更具创造力、更为连贯的互动学习模式。目前开发成的慕课还没有摆脱大学课程的整体性特征,没有关注到学习者对知识的“部分”需求。展望未来,慕课不大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救星,也不是灵丹妙药,对大学面临的很多问题很难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解体。慕课未来需要开放更多的新的访问平台,实现量上的飞跃发展。慕课要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合,融入一些传统的因素,同时也会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变得与从前有所区别。

(二)重塑慕课课程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名牌大学开发的慕课。由于名牌大学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一般情况下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更能够抓住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目前,不同学校和公司开发的慕课平台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无统一的标准规范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而且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基础设施条件、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是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慕课教学形式。名校开发的优质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引进慕课时,要追求慕课供给与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它决定了学生利用慕课学习的可用性、接受性程度。在引进慕课的过程中,要预先评估所引进的慕课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并要对学生慕课学习的效果进行预期评估。要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选择采用契合度高的慕课,以提高学生在慕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自主建设慕课或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慕课,无论如何,每所大学都至少应开设一门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实验类、实训类、实践类等课程依据现实技术条件是不适宜开发成为慕课的,目前已经和能够开发的慕课基本上都是大学课程中的认知类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正确界定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的课程种类,对于已有成熟结论的课程、具有程序性、显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应尝试利用慕课教学形式;对于知识观点存在分歧的课程,具有发散性、隐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则不适宜开展慕课教学。

(三)开创慕课自主学习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慕课学习模式的创新。慕课具有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参与性、内容的前瞻性、资源的优质性等特点,是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渠道。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相关课程,充分发挥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对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复习课程的知识点,参与互动讨论并积极思考,完成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未来慕课发展的主流方向,是线上学习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即课前借助慕课以在线学习方式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解决学生在线学习遇到的问题。这样课堂授课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要加强对慕课使用者的引导,实现慕课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由于现有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里要做好筛选工作,将慕课中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要求相吻合的知识内容作为应用对象,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指导作用,制作宣传手册,指定指导教师为学生慕课学习提供全程的指导和答疑;应用型高校应提高学生用户对慕课的接受度,使其自觉采用慕课学习形式,拓展慕课的应用市场。

(四)设计慕课翻转课堂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放弃课程主导者的传统角色,要实现启动和协调课程的角色转换。课前增加调查环节,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理论功底、学习目标期望值和实践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实施计划和相关教学内容。个性化设定学习实现目标、学习环节主题、学习具体要求、学习时间限制等内容,并提供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协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重点、难点化讲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安排行业专家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法、情景模拟演练法等翻转课堂模式。课后调查,目标是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状态及其对课程的满意度等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教师的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后续课程安排。安排学生组成自由学习组织,就学习内容开展互作与交流。课程学习全部结束后,由教师负责编制课程实施总结报告,系统全面总结课程各个环节的得失,并与学生共享。

(五)建立慕课学习共同体

加大对慕课的宣传和推广,使潜在用户了解其市场定位、实施目标、操作方法及其功能优势,从而全面提升慕课的认知度。要不断拓宽新的宣传渠道,除了借助纸质媒体、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外,要积极推广线上宣传形式,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与用户间的沟通和联系途径。

应用型高校是慕课的潜在需求者,要完善慕课的实施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高校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形式进行学习,实行“通过平台选课,学校间互认学分”的新型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学校网络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移动网络覆盖全校园;要为缺乏慕课学习条件的学生提供相应硬件支持。

由政府主要推动慕课平台建设。包括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为网络课程的推广普及和构建提供保证;为从事慕课开发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对参与慕课建设的高校、团队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尝试启动金融资本运作模式。资金投入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能过多依赖财政支持或社会捐助,可以考虑引入金融资本为慕课平台提供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只有积极主动地与金融资本展开合作,才能实现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MOOC 大W 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62-01

一、MOOC的发展现状

MOOC即慕课,就是大规模的开放课程,它是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到互联网上,供众多学员学习。目前,国外慕课平台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高校创办,另一种是由民间组织创办。由高校创办慕课平台处于主流地位,慕课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平台――edX、 udacity、 Coursera均由高校创办。国内慕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有关开放课程的研究(主要指精品课程)则起步较早。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2003年4月,为了贯彻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相关要求和内容,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包括本科课程:14348门,高职课程:5924门。这些精品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

2.慕课平台建设现状

随着慕课三大平台的建立,我国也紧随其后。2013年,清华、北大率先宣布加入edx,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宣布与Coursera确立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有众多高校通过加盟国际平台,利用第三方(如超星慕课)等形式加入到慕课平台之中。

3.慕课资源使用现状

目前,慕课平台广泛用于社会和学校教育当中,社会人员和学生均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当中的资源进行学习。

通过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与慕课模式相结合,为学生创建多种教学方式,以自学、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拓展等形式解决目前学生计算机水平起点不一致、学习需求不统一的问题,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教学。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开放教育的相关理论。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教育方式,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在进行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探讨慕课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能够丰富开放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后续的相关研究起到指导意义。(2)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既可以丰富其指导性的教学理论,也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的参照。因此,这种将传统教学与慕课相结合从而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实意义

(1)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起点需要。利用慕课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老师可以将知识点内容制作为多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学生自学使用,为学生提前学习、重复学习、超前学习提供条件,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起点的需求。(2)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向专业化发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教学的需求不同,利用慕课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展,满足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3)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对外开放,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其社会价值。慕课的教学资源形式――微课程,其资源短小、精练,对于制作者和学习者的硬件需求较低,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推广,有助于大学课程走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技能为核心,以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相结合为手段,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探索符合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模式课程教学,解决目前大学学生计算机水平起点不一致、学习需求不统一的问题,并对慕课模式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和评估体系等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广泛实践,获得了具有较好科学性、实效性和可移植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老师前面讲,学生下面听的阶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本课题探索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模式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以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以探索符合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为重点,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平台,大力推进慕课模式教学。

参考文献: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慕课时代;教学改革;汽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06-02

一、引言

互联网和数字移动技术进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流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assive Online Opening Courses,MOOC)的蓬勃展开[1]。慕课的出现,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其所特有的优势,使得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创造了新的机遇,为以往教学改革中难以实现的愿景通过慕课形式有了可能,引发教育领域的全新变革及广泛关注和讨论。各个学科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引发一系列课程的慕课化革新。在慕课的背景下,对《汽车设计》课程的改革及慕课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应运而生。

二、慕课

慕课经历了从OCW(开放式课程)、OER(开放教育资源)到MOOC的发展历程。相比前述的教育模式,慕课的理念更加宽泛、便捷,不仅囊括传统课程中的教材内容、习题集和思考题等,还提供了一种在线式的互动平台。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学习平台,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生态系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1.大规模。慕课的大规模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面向受众学习群体的大规模。慕课借助互联网将优质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范围内的个体,从而摆脱时间、地点甚至是设备形式的束缚,自由自主地学习。第二个层面是指,课程体系的大规模。任何专业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借助相应的慕课技术手段,建立自己的慕课课程,放在互联网上供任何有需要的人群学习,实现慕课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化。第三个层面是指,课程内容形式的大规模。慕课不仅包含课程视频、教材、习题集等,还包括各种交互性的论坛和讨论区,从而创造性地搭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2.在线。在线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与传统的网络课程含义相同,是指将课程的视频放在网上,供学习者自由地上网学习。另一个层面是指,借助慕课课程大规模的特点,需要课程负责人经常在线,以随时可以解决在线学员的疑问,或者是与学员进行在线的课程讨论。当然,也可以通过指定的课程助教,随时在线解决学员的问题。同时,由于慕课学员的同时大规模在线,使得具有相同学习兴趣、学习相同课程的学员可以实现在线的互动交流,互助学习,合作学习。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慕课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习条件的制约,将一切可能的、有用的、优质的资源无限制地提供给任何需要学习的个人或是群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慕课中的课程,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是将所有具有学习价值的教育内容数字化,形成适应自身的课程形式。

三、《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汽车设计》是全国汽车工程类专业(尤其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以培养汽车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向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介绍汽车整车和主要总成,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转向系、制动系等以及各总成关键零部件设计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等。对于培养合格的汽车工程技术人才,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使得对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显得格外重要[2-4]。

四、慕课对于《汽车设计》教学的独特意义

由于慕课借助覆盖面最广、最为便捷的互联网,可大大地提高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加快教育资源的传播范围和广度。慕课具有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使得以往的教育改革突破并产生新的可能,对《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产生独特的有利条件[5-8]。

1.具象的视频内容。由于《汽车设计》课程面向汽车总成部件或结构,完全脱离具体实物的、抽象的、静态的教学内容,都是不恰当的。慕课视频高清丰富,可以直观地、立体地、具象地、动态地展示汽车实际运动总成部件甚至是零件的技术特征和结构运动参数,便于直观理解和教学。《汽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汽车主要总成进行结构分析及设计实现,难免形成单个模块内容庞杂、学习时间长等问题。

2.数字化的模拟。慕课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模拟,是指将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实践的内容,通过慕课软件和视频进行仿真模拟的过程,有时甚至是模拟软件的模拟化。将现代汽车的一些设计方法,如CAD技术、有限元法、优化设计等方法融入慕课课程的教学资源中,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进行相关软件的模拟操作,实现数字化模拟。

3.课程平台优势。慕课课程的平台具有统一性,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在慕课中有序存储,察看需要的课程资源非常便捷。《汽车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一系列内容,在学习《汽车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参考和查阅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慕课的知识承载平台的统一性和切换的便捷性,为《汽车设计》课程的改革提供便利的条件。

4.开放性规模优势。《汽车设计》课程慕课化之后,学习的受众不再仅仅是本专业学生,而是任何愿意学习、需要学习的个体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这有利于集思广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对《汽车设计》课程改革的良好建议,促进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由于在同一慕课平台,同一种学科可能有不用同的教师或者教学单位制作的课程,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有了横向的可比性.

五、慕课背景下《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1.建立并完善《汽车设计》课程慕课内容。结合慕课课程模式的具体要求和《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并参考其他慕课课程建立并完善《汽车设计》慕课课程。可以将课程的预习性资料做成富文本的形式。突出课程内容的核心,合理划分课程的内容结构,将每个知识点都做成时间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小视频。

2.整合各种形式《汽车设计》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专业资源库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不同形式的内容,在合理优化之后通过不同的信息搭载模式(例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呈现知识内容,通过载体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对于学习载体的不同偏好,增加课程的可接受程度。

3.搭建良好的在线交流讨论平台和学习环境。慕课的在线交流平台是其一大特色,《汽车设计》课程本身面向的未来实际工作就是团队协作和合作共赢的工作内容。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的在线交流平台和课程论坛提出自己的问题,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踊跃讨论,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对于知识点理解的不足,相互提供,共同进步。此外,教师也经常登陆论坛,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可以指定几个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过关的研究生,担任课程的助教,积极引导同学,提高学生在线参与的积极性[5]。

4.建立《汽车设计》课程特有的数字模拟化平台。由于以《汽车设计》课程的知识内容最终是要通过技术的手段转变为实际的工作部件。在慕课的作业提供和平时的课程练习,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相关的软件,因此,可以将CAD、有限元、优化设计相关软件的常用基本功能组成可视频操作的模拟化软件,这样既能做到学生学习可以不受设备配置的限制,又可以保证学生在线提交作业的真实性,保证学习质量。

六、结束语

通过对慕课的本质分析,结合《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慕课对于当前《汽车设计》课程改革的独特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慕课背景下的革新对策,创造性地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和海,张舒予,刘丽兰.论“慕课”的本质、内涵与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3,(3):53-42.

[2]邹旭东,王丰元.汽车设计课程及课程设计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9-31.

[3]谢冉.大学课程:回顾、反思与视角转换[J].现代大学教育,2014,(1):13-18.

[4]袁庆晖,李如密.课堂教学研究的“类融合”及其价值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45-49.

[5]王继松.《汽车设计》教学改革的经验反思[J].高教研究,2015,(6):12-25.

[6]董玲玲.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45-146.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4

慕课的特点与发展

慕课的到来,被斯坦福大学校长称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②值得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相关者留意。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网络课程视频。对网络公开课,公众只是随意点击观看某段课程视频,而慕课则确立了学习者的身份、建立师生互动关系,在形式和功能上逼近现有的高校课程。

修读某一门慕课,学生需要正式注册选课;选课之后,不仅要看完所有授课视频,还要通过测试、完成作业、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课程周期结束时,老师会给学生评级评分,达到要求者可获得一份证书。

慕课超越了网络公开课“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师生交流。慕课往往设置讨论区,学生们可在上面提问,主讲老师或者助教答疑。有些还会辅以在线交谈、线下活动等形式,增加师生互动。

此外,不少慕课的视频课件制作也更精良,更注重学生的观看体验,不是简单录制传统课堂老师的讲课,往往会插入板书、动画等元素来增强教学效果。在时长上,为了维系学生注意力,一段视频通常在20分钟以下,专注于讲解一个知识点,而不像传统课程的45分钟。

目前国内外试水慕课的老师大都来自名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很高。不用花钱就能当名校名师的学生,而且选课门槛极低――只需注册一个账号,这自然能吸引来不少选课者。所以慕课自2012年在美国兴起后,最近两三年呈井喷式发展,全球注册者已经超过一千万人。

截至2015年1月,国内三个大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总共推出一百多门课程。其中多数为理工科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较少。新闻传播类课程有两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推出的《新媒体概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推出的《网络素养》。③

国内最早的两门新闻传播学慕课

2014年8月底,《新媒体概论》出现在中国大学MOOC上,吸引了一万三干多名学员选修。这门课程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主讲。内容主要“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韦路老师把这门课程分为8章,每章含有2~3段授课视频,并配有测验和作业。此外,他还给学生提供若干篇文章的阅读链接、在讨论区发帖向学生提问。

课程的考核分为四个部分――课程讨论(10%)、章节测验(30%)、书面作业(30%)、期末考试(30%),具体细节均在开课之时告知学生。“课程讨论”是指学生在课程讨论区的发帖和回帖。“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主要为跟老师所讲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学生在作答之后即可看到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回答的对错。而“书面作业”则为论述题,比如“请各自选择一个新媒体和一个传统媒体的例子,从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层面分别比较新旧媒体之问的区别(字数要求:300以上,1000以内)”。

这些考核方式已经卜分接近传统的大学课程,而且在反馈的及时性上甚至有所超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面作业的评分引入了国际上慕课流行的“学生互评”方式:每位学生要根据老师提供的标准,评6份以上他人的作业。每位学生在此项的得分,由同学所给分数的中位数来定。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来看,这个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2014年10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推出慕课《网络素养》。主讲团队共有8人,由院长张志安领衔、李艳红等中青年教师担纲。这门课程有两大特色:一是融合多位老师的专长,内容分为9个章节内容,每位老师主讲一两次;二是课程内容上,包含跟网民生活贴近的话题,比如互联网假新闻、网络中的“膻色腥”现象剖析、新媒体与消费生活等。课程宣传片中,8位年轻教师一一亮相。通过微博等渠道,借助张志安等教师在互联网上的人气,宣传片转发量很大,吸引了六千多人选课。

张志安说之所以尝试慕课,是因为“对开放教学、网络分享的理念非常认同: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服务于社会”。此外,他“也希望通过慕课录制和建没,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利用网络课堂和线F课堂的互动,能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④

2015年春季学期,张志安所在的中山大学将其录制的慕课《网络素养》开放给全校学生,并且给予学分。该校不同校区各个专业的同学都可选修。此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15年3月推出慕课《新闻摄影》,吸引了将近三千名学生选课。副院长陈昌风介绍,另两门课程《传播学概论》、《媒介素养》也在筹备之中。

慕课带给新闻传播教学的机遇和冲击

慕课在巾国的发展势头迅猛,其背后有儿股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上述案例所介绍,跟国外的慕课先驱相似,国内高校中有一些能力出色、敢于尝试新生事物的教师。他们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希望利用新技术分享知识给更多学子。这个群体是推动慕课发展的主要力量。当然在他们背后,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支撑不可或缺。

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形相似,慕课在中国的发展,相比其在国外,发展的空间可能更大、动力更足。首先,跟美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相比,我国高校的整体水平要低不少。其原因不仅是发展的历史短,而且受近些年来大规模扩招、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其次,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2014年总数接近2500万人,这个数字籽会继续增长至3000多万。再次,我国教育部对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支持颇大,高校行动很积极。

根据所服务的学习者群体来划分,国内高校推出的慕课可分为“通识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前者的功能主要是普及知识,面向全球所有学习者,实现“大规模开放”的特性。而后者则是开设给准备取得专业学位的大学生,内容上更深入、考核要求更高。

圈内首度试水慕课的两门新闻传播类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属于通识型,适合开设给社会公众和非本专业学生。这种类型的慕课向大众普及学科知识和技能,有存在的价值和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国内或许将有更多新闻传播院系推出专业型慕课。若出现大家公认的精品慕课,全国数百所新闻院系的同学们都可以选修。这会有助于解决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欠佳、重复开设等问题。

我国的新闻院系大都在过去15年里兴办,不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局限。专业型慕课出现与推广之后,每一所学院都需要审视自己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的长短之处,在课程设置上不追求多而全,而应少而精。

人文社科类课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不陷入老师一味宣讲理论的窠臼呢?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桑德尔教授擅长使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出人类陷入伦理困境的情境,让学生就此展开自己的分析思考,让不同的观点在课堂碰撞。即便是一个数百人在座的课堂,也充满思辨的张力和乐趣,让听课者有极深的参与感。

在中山大学慕课《网络素养》里,周如南老师通过“光头照亮广州”、“冰桶筹款”等具体案例,介绍利用新媒体做创新性公益的人物和故事,再引入理论性的概念和分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中国新闻院系里不乏善于讲课的老师,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的慕课出现。不过要建设一门精品慕课,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大的。单个教师的力量难以胜任,要组建团队协作开发才行。

慕课从尝试到成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进。在把一门课程推向公众之前,最好先在本学院进行尝试,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此外,目前许多高校教研组发挥的作用不大,老师之间的教学协作不够,开发慕课可以促进他们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⑤

随着全世界试水慕课的高校教师增多,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积累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慕课的授课质量将会不断提升。这是一个全球开放的教学竞技场,亦是协作场,其巾应有新闻传播学科慕课的位置。

一旦慕课的开发达到相当水准,每所新闻传播院系都可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需要,把慕课融合进课程体系里:

1.让学生广泛选修慕课平台上出现的优质人文社科课程,提升其在文学、经济、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这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仅靠本院系的师资难以胜任,不如利用慕课资源。

2.让学生修读设计精良的新闻传播类慕课,来获取本学科基础性知识和理论。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最好配合慕课开设线下的“翻转课堂”。

此外,为了弥补慕课的不足、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国内新闻院系可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给高年级学生开设“顶点课程”。⑥即让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老师指导下拍摄一部纪录片、运营一档电视新闻栏目或者搭建运作一个新闻网站等。完成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师生而对而的深入交流、学生之间高强度的协作,这是慕课难以取代的。

或许会有新闻院系不接纳慕课。开放或者封闭,这两种选择部会存在。因为慕课带来的并不只是好处。在慕课大潮的冲击之下,国内新闻院系不得不深入审视自身存在的价值、课程开设和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与其坐等浪潮来袭,不如做一个勇敢的冲浪者。

注释:

①MOOC,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煮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种网络课程形式自2012起在美国兴起,旨在免费向全球学习者提供名校课程

②蔡文璇 汪琼:《2012 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

③2014年春季学期,上海交通大学姚君喜教授在美国慕课平台Coursara上开设课程《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

④引自张志安通过电邮回复笔者访谈的内容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5

>> 论慕课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慕课研究综述 慕课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基于慕课指导下高职公共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探索 “慕课”初探和研究 慕课研究现状浅议 慕课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探讨 慕课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慕课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慕课”时代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慕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环境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研究 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慕课热潮下的“冷思考” “慕课”的发展与挑战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慕课发展困境与路向 论如何促进“慕课”的发展 MOOC慕课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高校物理慕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10-15.

[3] 人民网.复旦交大加入开放在线课程,中国高校直面

海外名校冲击[EB/OL].http://.cn/n/

2013/1107/c1053-23464954.htm1,2013-11-07.

[4] 新浪科技.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互联网上的免费大学

[EB/OL].http://.cn/i/2012-09-20/1014

7638165.shtml.2012-9-20.

[5] 中国教育报.基教“慕课”走热C20小学初中慕课联盟正

式成立[EB/OL].http:///MOOCs_12559/

20130927/t20130927_1023135.shtml2013-09-27.

[6] 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

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7):4-7.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移动慕课;移动学习;世界大学城;Android;jsoup

中图分类号:TP311

1 世界大学城、“慕课”与移动教学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

慕课(MOOC)近两年来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发展迅速。“慕课”是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具有开放、大规模、课程要素完整、强调交互的基本特征[1]。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必将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手段之一[2]。

2 移动“慕课”主体内容建设要求

移动“慕课”――移动学习方式与“慕课”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终端,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移动“慕课”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3]。

2.1 建设“慕课”课程服务平台

“慕课”课程服务平台即WEB服务器,提供课程建设必要的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等服务。通过WEB服务器平台,对外开放。其中具体包括视频播放服务,学习社区和课程答疑等在线交互服务。

2.2 建设“慕课”课程资源

“慕课”课程资源于平台无关,主要包括授课章节微视频[4] [5],授课讲义,授课章节测试题,综合测试题等相关课程资源内容。

3 世界大学城空间与移动“慕课”课程建设

一般的院校没有大规模的资金来支撑“慕课”平台的建设。但每个院校现在都有自己的大学城空间。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放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的资源课程放在移动设备上以构建移动“慕课”课程,即将世界大学城空间作为资源的服务平台。下面以Android移动端来示例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移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6]。

3.1 基于jsoup的模拟登录

我们首先找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首页。在这个页面上有个表单,填写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实现登录。我们在这个页面上通过jsoup包在Android端来模拟这个登录过程。

关键代码如下:

Response res=Jsoup

.connect("().indexOf("OK")>=0){//登录成功

//将cookie存入全局变量中,

//在下一次请求其它页面时随请求地址发到服务端。

MyApp myApp = ((MyApp)getApplicationContext());

myApp.setLoginCookies(loginCookies);

3.2 视频资源建设

视频是“慕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世界大学城空间支持广泛格式视频的上传,但上传至视频栏目下的视频不能实现在移动端的播放。而在文章栏目中又不能上传FLV格式的文件,所以作者在文章栏目中将SWF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附件上传至大学城空间,上传成功后我们可以取得文件的下载地址,然后在Android端通过WebView组件来实现SWF格式的视频文件的播放。WebView播放SWF文件有两种方式:loadUrl 和loadDataWithBaseURL。loadUrl方式不支持播放进度的控制。loadDataWithBaseURL支持暂停,继续以及前进和后退播放。

3.3 测试题试卷建设

每个章节内容都要安排测试题进行练习。世界大学城空间提供了测试题库的建设,我们可以把测试题库存储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中。客户端通过jsoup去抓取相关题库内容并比对答案。在得到的Document对象中,使用select方法查找名称为questions的所有试题列表结点。

3.4 学习社区交互建设

“慕课”课程建设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用户可以在线相互交互答疑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教研苑”来完成这个功能。

首先,我们在“教研苑”中建立某门课程的讨论区,然后基于此讨论区资源建设基于移动设备的访问界面。包括模拟回复和取得所有回复功能。

3.4.1 模拟回复

通过查看讨论区所在网页的源代码,我们可以找到处理回复的页面。我们需要先通过解析回复的初始页面得到"__VIEWSTATE"和"__EVENTVALIDATION"这两个隐藏域的内容,然后跟Android界面上的回复内容一起提交。关键实现代码如下:

Jsoup.connect(url).data(

"__VIEWSTATE",doc.select("input#__VIEWSTATE").val(),

"__EVENTVALIDATION",doc.select("input#__EVENTVALIDATION").val(),

"btnTopicReply","回复",

"txt_Topic_Reply",textMsg.getText().toString())//回复内容

.cookies(myApp.getLoginCookies())

.method(Method.POST)

.execute();

3.4.2 取得所有回复

取得回复也是基于jsoup包的抓取网页内容的方式获得,首先通过Jsoup得到回复页面的Document对象,然后调用select方法查找所有回复列表结点,选择器字符串为“ul#divTopicReplyList>li”。

4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移动“慕课”课程的建设内容与方案,阐述了一种基于世界大学城建设移动“慕课”课程的方法,并对其关键实现做了阐述。后续将研究并实现一种通用的基于世界大学城建设移动“慕课”的软件框架,让非计算机教师也能建设属于自己的移动“慕课”课程。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29-34.

[2]占莉娟.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03):22-26.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7

摘 要:论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分析了2011年至今的国内MOOC发展状况,对SPOC、图书馆、联通主义等热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设策略。

关键词:MOOC 课程建设 SPOC 联通主义

2008年,Stephen Downes 和George Siemens创造了MOOC一词。慕课是MOOC的音译词,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课程模式,具有自组织、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近年来,慕课旋风已经来到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纷纷加入慕课建设与研究的行列中来。2011年开始,研究慕课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2011―2015年间慕课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出慕课发展的热点,为今后中国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为数据源,以主题=慕课or MOOC or MOOCs and年代=2011- 2016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6年3月底,共检索到4996条记录,其中核心期刊(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218条。因为核心期刊为专业文献的聚集处,文章更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因此本文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章作为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我国慕课(MOOC)研究的主题分析

1.1 的年度分布

从论文数量来看,中国的慕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研究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论文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迅速。由于2016年的文献收录还不完全,2016年的慕课研究文献量暂时无法得出。但从数据和慕课的发展势头可以推出,慕课研究将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图1 2011―2016年慕课(MOOC)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2 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11年至2016年3月8日国内关于慕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笔者首先自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导出论文数据,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转化,Time Slicing选择2011-2016,#Years Per Slice设置为一年,Term Source全部选中,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设置好相关阈值,最后运行程序,选择visualize,得到关键词了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为方便观察,本文选取了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最佳聚类显示,并将Threshold调为2,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由图2可看出在线教育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及spoc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居于前列。笔者选取了频次高的前27个关键词,如表1所示。考虑到如在线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课程等关键词含义接近,笔者合并了有相近含义的高频词汇,得出目前关于慕课研究最热门的关键词是: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spoc;自主学习。

1.3 慕课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笔者基于上述数据,在Citespace中将Node 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得到文献归属机构的频次信息,笔者通过统计,将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发表的文献数量合并,最后排序得出排名靠前的11所高校,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看出,MOOC研究的机构以师范大学为主,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位于第一位。此外,211、985高校在开展MOOC研究中呈压倒性优势。

1.4 论文作者分析

基于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本文将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运行程序,得到关于慕课研究者的发文量统计排名,由于有排名并列的状况,笔者选取了MOOC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前11位作者,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王志军和陈丽在核心期刊和CSSCI发文量最高,但相较于其他领域权威的发文量,仍处于劣势,说明我国关于MOOC教学的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陈丽、王志军、肖俊洪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甚至高于许多重点高校的关于慕课研究的总发文量,也说明他们在国内的MOOC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笔者发现,王志军和陈丽共同合作的论文就有8篇,且前11位人员中大部分为教育研究中心人员,肖俊洪是广播电视研究人员,李晓明和赵蔚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从研究人员的专业出身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慕课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太单一,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不利于MOOC在国内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慕课(MOOC)研究热点评述

2.1 课程建设:基于MOOC的SPOC课程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相较于MOOC课堂而言,最大的不同是规模较小,易于管理。SPOC课堂被认为是SPOC=MOOC+Classroom[1],SPOC的教学形式可谓扬慕课之长,避慕课之短。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教授认为,我们正迈入后MOOC时代[2](即SPOC时代)。

哈佛大学法学院曾尝试开设SPOC教学形式的课程,名为Copyright。实践证明,虽然相较于MOOC教学,SPOC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成本较高,但SPOC课堂中学生学业的完成度更高,教学更具有效性[3]。目前而言,SPOC教学相较于传统意义的MOOC教学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1)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有报告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却得不到解答时,学习兴趣会急速降低,极有可能中断学习甚至荒废学业[4]。MOOC作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无法高效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解疑以及个性化服务。SPOC课堂则有效避开了MOOC的这个短板,其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便于教师或者助教进行管理,甚至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这对于学生的深入学习有极大帮助。哈佛大学的SPOC课堂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他们通过SPOC课堂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后进行线上讨论的时候,如果人数过多,则讨论的内容会混乱不堪,而将人数控制在500人之内是有效开展课后辅导的最大人数。他们发现,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知识探讨不仅可以使同学们通过交流或者辩论的方式增进对于知识的思考,而且可以提高学员们的社交能力。学习气氛之活跃和问题解答之高效可有效规避学生因缺乏指导而中断学习的问题,为学生的持续参与提供了保障。

(2)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MOOC教学中最大的硬伤在于线上交作业带来的作业抄袭问题。一方面,线上作业暂时还没有用于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的技术,学生作业的抄袭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管制;另一方面,MOOC课堂大规模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或助教在进行作业审查时难以发现抄袭现象,从而无法有效抑制学生的抄袭行为。SPOC课堂则为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SPOC教师可根据所负责的班上学生的基础知识层次设置类型不同的作业内容,且在线下进行开放式讨论,这样能够较容易地发现抄袭现象,并且学生处于自尊心的考虑会主动克制抄袭行为。再者,教师可将部分作业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评分,使得抄袭现象无处遁形。最后,适当的线下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2015年春季对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这门SPOC课程进行了教学试点,他们将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分设置为20%。由于作业是每周定时截止并且长期如此,抄袭者几乎无法长期坚持,而少数的几次抄袭作业得分经20%的折合后可忽略不计;将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分数规定为总成绩的10%,因为计算机操作容易通过软件查重,学生若有抄袭现象也可及时发现。另外,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分数占总成绩的5%,期末和期中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15%。由于课堂作业和课堂考试皆在线下进行,作弊无处遁形。虽然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次的SPOC教学实践在具体的各个得分模块占比上的安排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这次试点实验证明了SPOC课堂在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上具有可行性。

不容忽视的是,SPOC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平台不够完善。SPOC教学是基于MOOC基础之上的,它需要运用到MOOC平台。然而,当下MOOC平台普遍的问题是只能应用于计算机终端,移动端的发展滞后[5]。作为数字时代兴起的新型教学平台,却跟不上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生活习惯,这是国内MOOC平台技术的硬伤,也会影响SPOC在国内的发展。(2)可适性有待商榷。SPOC课堂由于自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被运用于开展学校的教学,然而不同学校,甚至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都不同,这样的现状使得SPOC课程资源在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势必影响了SPOC课程资源的可适性。

2.2 建设模式:MOOC与图书馆协同式服务发展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引起了高度关注和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有人则认为它只是昙花一现。就目前状况而言,慕课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慕课主要由商业公司推动,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当下发展慕课的高校以少数985、211学校为主,国内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MOOC建设;其三,制作水平较低,缺乏制作经验和资金,缺乏专业人员。

与此同时,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陷入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不能满足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现行的图书馆体制使得传统的图书馆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管理或者服务上的突破。

MOOC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为各自突破瓶颈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源平台合作。图书馆发挥自身高效的资源检索服务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将检索平台下的链接与慕课课程整合[6],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信息资源的无缝访问,既提升了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例如,积极开展成人远程教育工作的国家开放大学对在线教育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方面,构建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将自身资源嵌入到第三方平台, 在获得第三方平台资源的同时,向第三方平台输出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完善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校外远程访问平台,使得MOOC学习者可以通过校外网络远程进入图书馆网站获得MOOC资源和服务。

(2)核心业务外联合作。国内的图书馆多采取馆际合作或者多馆同盟的运行方式,这就为慕课资源的共享和无缝链接提供了可能。各个图书馆之间取长补短,拓宽图书馆业务,发展校际之间的慕课课程合作,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也为各高校的慕课建设集中了力量。早在十年前,四川大学已和省内的四所高校建立了教育与教学合作,虽只是线下的交流合作,却是四川大学丰富学生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在如今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开展在线教育如MOOC的校际合作也应该提上日程,不仅能集合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而且可以在互帮互助中推动MOOC建设。

(3)用户行为情报共享。国内目前在慕课建设上缺乏经验,掌握慕课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线上用户行为特征极为关键。通过网络上各种形式的用户行为信息搜集可以了解用户的学习行为以及用户体验等数据,为慕课研究者提供学术上的参考,也为图书馆专业人员改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率先通过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对访问数据进行了记录分析,得到诸如读者来源、访问资源类别以及访问设备等等信息,这些信息资源都为图书馆进行访问用户的行为分析和信息需求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优化图书馆及MOOC的服务。

此外,图书馆可充当MOOC课程资料的版权顾问。版权是指任何资料的复制、加工和传播都需要得到版权所有者的首肯,这使得MOOC课程的开放理念和版权的排他性形成矛盾[7]。要想规避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难题,图书馆的参与可谓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图书馆可以拓宽业务,使用版权过期或者作者声明放弃版权的作品,亦可运用拥有自主版权的资源或者优先选购版权,参与MOOC课程版权的管理。

2.3 理论基础:MOOC与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又被称为关联主义,由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提出,核心思想是: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联系,学习知识需要建立在各种观点之上,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知识关联起来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高,但对记忆力的要求使得人们力不从心。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内外部的知识网络交互深化知识的理解。

MOOC与联通主义的共通处在于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MOOC课堂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而且这些课程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专业的系统的联系,这就为联通主义学习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希望凭借记忆能力或者说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获得知识变得非常艰难[8]。我们急需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至于没了主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学习观念将无法在信息时代生存,联通主义学习方法则是大数据环境下最适宜的学习方式。

联通主义MOOC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寻求知识的渠道和掌握知识的思维,得到不同的思考角度,当学习者们相互交流这些资讯时,思维也会得到拓宽。此外,这种分享与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离开了课堂,也能因自主学习能力随时获得知识。

2.4 我国MOOC建设的不足之处

上文中笔者将MOOC研究靠前的高校做了统计归纳,发现师范类高校和重点高校占了一大半。从MOOC文献数量来看,2014年是我国慕课研究的高峰期,且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国内有38家高校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签约[9],但从数量上看,全国一本院校便有200多所,可见开展MOOC课堂的高校较少。从MOOC教学课堂的质量而言,水平普遍偏低,课程内容陈旧,大多数只是将传统教学课堂视频化,虽有MOOC教学的形式,却未有MOOC教学之实质,影响了学生参与MOOC课堂的积极性,阻碍了国内的MOOC发展。

MOOC虽然看上去属于教育学范畴,但是实质上是属于每一个学科的,对MOOC教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类专业,局限于师范类学校,而应该拓展研究者的视野,增加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使得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参与到MOOC项目之中,这样才能有助于MOOC在国内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策略分析

3.1 政府管理政策

(1)制度的制定者。在2015年,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慕课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提供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同时加强对慕课的测评和监管,能强有力地推动慕课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进步。此外,应努力推动慕课学习的学籍学分的认证,以及日后的毕业证书及学业证书的颁发,只有慕课的学习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使得更多人有动力有毅力去完成慕课的学习。

(2)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提高高校宽带网及无线网的普及率,促进老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慕课的平台。良好的网络通信环境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加快速便捷地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在无形中推动了慕课的普及,也能有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使得慕课平台可以建设得更加完备。

3.2 学校选择策略

(1)分而建之。慕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件和板书,而是一个多媒体多技术综合应用后形成的教学体系。这就意味着单一的教师授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慕课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让老师们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编辑呈现到慕课平台上去,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2)分而治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本校教学理念的慕课类型。拥有大量优秀的学者、专家和教授的重点高校应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积极打造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增加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和合作,缩小与世界慕课水平的距离,成为我国慕课发展的领头羊。地方高校在缺少明星教师团队的情况下,应着重发展应用型的课程资源,引入知名高校优秀的慕课平台,使用它们的慕课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本土化,明确自身办学的特色和定位,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盲从别的学校的改革方法,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科高校,实践性课程比普通高校多出许多,应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将慕课合理有效地融入实验课程中,利用慕课资源及时更新实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进行自主实践。

3.3 课程体系改造策略

(1)层次推进传统课程的改造。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也十分单一。引入慕课平台,让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慢慢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同类型课程的选择。可以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慕课平台上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大锅饭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

(3)评价考核体系。健全新的考核体系,把慕课学习的完成度纳入考核的范围中,从而变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我国很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主要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慕课这种需要自主学习的方式国内很多学生还不重视、不接受,如果将对慕课完成度的考察纳入考试中去,能有效促进学生去使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慕课个性化的优势将随之体现,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3.4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慕课的建设不是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慕课平台使用的激增意味着对于知识深度要求的加深,一个教师很难全盘教授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课程团队,术业有专攻地进行教学,让课程变得饱满而严谨。

(2)意识转变。老师要学会接受现实角色的转变。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效果唯一的评价人,老师是慕课平台上的辅助者,但同时又是慕课平台的管理者,多种身份的叠加可以提高老师们课程开发的意识,使得慕课的教学更加完善。慕课的推广使单向的授课变成了师生双向交流探讨学习,老师通过慕课平台可以直观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让知识最大化地被学生所接受。

(3)技术支持。老师自身要熟悉慕课平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教师应借助慕课平台与更多同专业的老师进行科研探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3.5 学生培养策略

(1)学习方式转变。慕课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是固定的某个上课时间,学习的地点也变得十分自由,只要是有网络连接到慕课平台上的地方,都是学习的地方,只要是想学习的时候,都可以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成为了一件自由灵活的事情。慕课平台上的资源是丰富且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及其想要了解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情况以及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及时进行新知识的补充,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结构。

(2)学习主体转变。慕课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更大的自觉性,在没有老师统一教学的情况下,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慕课学分认可的政策和老师对慕课学习完成度的考察,学生会主动掌握慕课上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把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变成一种日常学习和测试的方式。

四、结语

面对全球化的MOOC冲击,国内的慕课研究需要紧跟脚步,研究者们既不应当盲目追随,也不可仅凭主观臆断去批判,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揣摩问题,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制度的MOOC形式。重点高校要起到MOOC研究的带头作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联通主义思想引入教学,探索MOOC课堂形式,创新MOOC课堂内容,试着将联通主义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同时,各个高校需迎头赶上,未雨绸缪,分阶段、分步骤引入慕课课程,大胆实践,多和其他高校合作,借鉴国外MOOC探索的经验,尝试将SPOC与MOOC相结合。另外,还应积极与图书馆合作,互相嵌入,互相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 1 ] ROLF H. MOOCs-best practices and worst challenges[EB/OL].[2016-03-23].http://aca-secretariat.be/index.php?id=674,ACA Seminar Brussels,2013-10-10.

[ 2 ] 叶文芳,丁一.MOOC发展中的版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13-17.

[ 3 ]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 4 ] FOX A. From MOOCs to SPOCs[EB/OL].[2016-04-13].http://cacm.acm.org/magazines/2013/12/169931-from-moocs-to-spocs/fulltext,2013-12-20.

[ 5 ] 张麒,刘俊杰,任友群.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5):4-10.

[ 6 ] 杜宗明.基于MOOC平台的图书馆服务框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81-184.

[ 7 ] 江毅,何晓萍.SPOC应用于课堂教学的SWOT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78-81.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8

一、构建慕课平台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1.济南大学构建慕课模式具有受众众多、平台基础牢固的可行性。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最重要最便捷的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网民6.49亿,而且一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大学生网民的比重较大,这深刻反映出网络时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理念。很多学生反映网络信息传播快、内容广泛,学生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鲜的讯息,可以不出门而尽知天下事。虽然这种快餐式、片段式的接收知识的方式曾一度遭到教育界的诟病,但我们却也不得不接受这是新时代下产生的普遍而流行的大趋势,对于这种现象要想抵制或者逆转,成功的可能性基本很小,但我们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应用和改良,建立起一种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观念的教学模式,利用技术和教师的力量,做到将知识化整为零地传递给学生,再引导和辅助学生讲知识归纳整合,真正做到科学、高效教学。慕课教学正是一种先按一定逻辑将知识片段化,最后再通过复习和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下学生学习理念,因而具有可行性。在对济南大学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慕课建设的调查和访谈中可知,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课程模式,这就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慕课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受众基础。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后,济南大学积极响应教育政策,努力探索教育平台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务处网页逐渐完善,不断增设精品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还开设了假期网上通选课程,与其他高校联合,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评。这一系列的教育平台建设为慕课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慕课模式构建的局限。目前慕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并没有全面发展起来,部分重点高校拥有较强的教育资源能与世界顶级的学校联合,并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构建联合平台,而对于中国多数普通高校包括济南大学来说还存在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教育资源分享和获取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二、慕课模式构建基本框架 

既然济南大学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慕课模式的可行性,笔者尝试借鉴“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为构建本校此课程慕课教学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一)政府、学校、教师团队共同努力是慕课建立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支持和指引是教育改革大胆前行的精神支柱,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提出,慕课一类教学模式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教育吸引力,鼓励各高校合理运用,并增加这方面的教育补贴。这无疑給慕课模式建立点亮了一盏明灯。 

学校作为所有教育活动的集散地,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慕课模式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继续加强技术优化,可以培养本校技术人才,也可讲慕课平台的建设交付于与本校有合作的企业,但也要防止商业化、功利化的弊端;另一方面学校可发挥整体影响力与其他高校合作,参考深圳大学发起的“优课联盟”活动,即各高校开放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各高校学生学生提供更广阔丰厚的教育资源,也有人提出“由单一办学主体向国际化联盟式办学主体转变”,这一想法,这是一种更为大胆而开放的教育思路,符合慕课模式基本的教学和运行理念,也是济南大学努力的方向。 

鉴于慕课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就给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老师们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需要老师们进修和学习,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信息应用技术。另外慕课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从选择优质课程内容、制作精美视频、解决学生线上疑问到准确公正的教学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单靠个人是很难做好甚至完成的,这就需要建立教学团队,老师们共同备课,设计优秀的课程内容,并合理分工,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使该课程的慕课教学快捷而有序进行。同时也要重视“名师”效应,通过慕课这一开放的教育平台,部分优秀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育风格必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二)在线课程平台与课堂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1.完整慕课在线流程的构建。慕课教学试以打破常规课堂的时空束缚,积极引入并大力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打造一种开放、自由、高效的新式课堂。黄爱华提出了结合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新教学模式原则——GSPT,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成效为主旨、信息技术为动力。慕课的运行流程基本反映了这种思想理念,它借助信息技术,在线完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互动—练习—测验—慕课证书”等流程。因其在网上完成,只要取得一定登录资格,学校之间即可互相传递或者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真正打破教育教学门槛的桎梏。

     慕课课堂建设的第一个是优化教师讲课内容,激發学生学习兴趣。慕课视频最突出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内容精炼。它从系统的知识中抽离出一个个关键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教学,学生通过观看一个慕课视频可以学到一个重点,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的效果。然而化整为零,是照顾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习惯,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这是慕课教学的一大优点,却不该是慕课教学的终点。慕课教学若想得到更长久的推广和发展,就必须做到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要求。因此先化整为零后化零为整,最终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融会贯通,为其以后的学以致用奠基,应成为慕课追求的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是慕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也是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情况的评价,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公平、全面。慕课测评除了教师参与还引入了学生互评系统,建立完善的评分标准,并引导学习参与者根据标准互评。比起传统课堂老师作为唯一测评人的模式,慕课将学生互评与教师测评相结合显然更为科学,并得到了诸多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学生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教师评价的依赖,更能发挥学生自主性。 

2.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慕课课程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内容精简,而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多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需要拓展的地方很多。讨论区能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但存在时差问题,而且若有争议性过大、需要教师精讲或者有必要将学习者聚集在一起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共同解决的问题时,在线下进行拓展课堂十分必要。 

结语:随着慕课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慕课已经不再是一种空想的理念。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济南大学以此课程作为构建慕课体系的先行课程有一定可行性,但构建过程“道阻且长”,仍需要多方配合,共同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乃至更多课程改革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萍霞,肖华.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李铁英.“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 

[3]黄爱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詊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教育改革;冷思考

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从理论上讲,Massive(大规模的)是指对注册人数没有限制,用户数量级过万;Open(开放的)是指任何人均可参与,并且通常是免费的;Online(在线的)是指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网上;Course(课程)是指在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Structured)内容[1]。MOOC 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MOOC 秉承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

一、慕课的发展状况

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和Bryan Alexand联合提出的,后来由一大批学者在全球各大学主办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发课程,到2011年秋天,慕课取得了重大突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随后美国众多顶尖大学不断加入,更多的“慕课”平台和课程也涌现出来。2012年也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2013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大学的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使“慕课”以更加迅猛之势席卷全球。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也加入慕课平台,开始自己的慕课探索与实践。

二、慕课带给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意义

1、慕课能够改善教育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后又逐步发展与完善,1999年全国各大学更是进入了合并和扩招的快速发展期。这30多年中,全国各地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瓶颈。高校向社会输送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和社会对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之间严重脱钩、很多大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严重减退、对知识的渴求严重不足。

2、慕课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不同大学之间课程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差异、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占有更多的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端的教师资源,而二流、三流院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师资则完全无法与其相媲美。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也成立,越是实力强的高校,越能吸引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是弱的院校,优质资源的流失越严重。没有更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学生享受公平教育只能成为空谈,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均衡的现象,让广大学生不在受学校身份的限制、不受地区空间的限制,享受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3、慕课加快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转变。不可否认,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较之传统的教育技术有着很大地创新与突破。但笔者认为,它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冲击更大。第一次听到慕课这个概念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接下来就是感受到了无比的压力。尽管从教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努力讲好每一节课,努力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自己的知识与见地如何能与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相提并论。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学生对你的意见会更直接,对老师的批评也不必隐晦,广大的教师必须勇敢面对。种种的压力和批评必将会改变教师,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变教学方法。

4、慕课将会促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建设、推广使用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慕课为高校的优质课程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国家教育部门希望各个高校能够积极利用这个平台,大力开展慕课的教学改革。各高校需要打破多年的学校校园和学校身份的障碍,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办学,改变高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大学的管理模式,探求更为科学合理的慕课学分计算、考核评价、学分互认、单证颁发、学位授予等政策方面的研究和规章制度设计,以满足有更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学生的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三、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尽管慕课着很多的积极意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慕课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要想有更好地发展,必须能经受住这些冲击与挑战,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1、慕课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未来,如果慕课能够得到良性发展,我国的许多大学将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慕课将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优胜劣汰。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在提供优质慕课和学员对于慕课的选择方面已占先机,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二、三流学校受各方面的制约,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处理不好,二、三流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慕课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

2、增加教育成本。一流大学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二流、三流大学为了不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都需要大量地进行慕课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建设,要完成这些建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另外,我国广大高校的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都比较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更弱,这显然都会增加高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成本。

3、容易导致高校的教学工作被少数人“绑架”的现象。对慕课的开发,欧美国家的许多高校都是依托一些实力较强的IT 公司帮助完成技术开发,也有的首先是公司开发后找到部分高校开展合作的。[4]公司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分割。公司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会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最大注册量。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注册量,公司会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不断进行花样翻新,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也培养学生的功利心,而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目标追求,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在对慕课和传统教育的选择上往往用脚投票,选择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慕课,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可能因此被控制和绑架

4、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是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适合此门课程?教学手段是有效的还是无效?对这些问题,可能一个部门的其他教师都不能准确的知道,这就无法形成监督,更无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有个别教师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能力没有提升,方法也没有改变过。而慕课作为公开的课堂,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冲击和挑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冲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关于慕课的冷思考

慕课作为一种新鲜的教育技术,对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等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等许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这种新出现的事物,还存在很多问题,众多专家与学者对它也存在着很多的质疑,因此,对慕课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太过盲目,应进行更为理性地思考与分析。

1、慕课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慕课浪潮的影响下,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积极响应,但开始建设慕课的学校几乎都是一流院校,这些学校拥有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积极地应对国际化挑战。除了一流院校之外,普通的院校也都在积极讨论如何开始慕课,是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必须要开始慕课值得我们思考。除此之外,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开设慕课,比如理工科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外,更需要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实际操作是不能被取代的。

2、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高等教育真正的变革。慕课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的技术性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如果不辅以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即使我们大量购买软件与硬件产品,也难以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我们更不能照抄照搬美国慕课课程建构模式和商业运作机制,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慕课在我国的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

3、慕课教育不能完全替代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除具有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外,还具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三大功能。这种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传承作用是慕课模式不能及的。为了使慕课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慕课的制作者往往会在教学形式和技巧上努力,讲究花样,往往会硬生生地把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切割,使得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失去了连贯性、逻辑性。另外,大学教育对学生还是一种认识体验,一种积累认识阅历和经验的过程,一种学会为人处事的过程,一种与人交往的过程,而这些,都是慕课所不能取代的。悉尼大学校长迈克尔・斯宾塞认为,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流入中国后,会对一些学校造成影响,但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生命力,这一冲击将会有多大的影响仍未可知。[5]

4、注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入侵我国的传统文化,致使我国在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历程中,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传统文化的抛弃确实令人心痛。“慕课”作为发端于西方国家并由其主导的在线教育形式,裹挟着西方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及国民教育立场。[6]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国民教育体系造成重大挑战,对我国文化安全、政治安全、教育安全、网络安全产生方方面面的挑战。认识到挑战,并不是拒绝进步,我们依然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只是这种学习应该在国家安全的基础上稳步前进。(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2]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

[3] 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25-26.

[4] 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