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图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04 20:05:56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1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2

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听力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7-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流利地用英语在今后就业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地工作和交流。然而,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效果欠佳,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和其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新事物理解时,将新事物与已有的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即图式联系起来,因此,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图式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事物。图式理论有三个层面:语言、内容和形式。语言层面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层面是指学习者对文章的主题内容、题材或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层面指学习者对文章的语篇修辞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语言、内容、形式图式在解码新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以协助学习者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输入的知识,更快更好地在学习者脑中储存入新图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材料,学生按照要求做听力练习,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和听力材料。在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指导和信息,没有机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听力课堂,因而很容易对听力失去兴趣,这大大降低听力教学效果。听力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信息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对新输入的听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重组,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听力内容,提高听力水平。所以,学习者的图式在理解听力材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言图式方面

如果听力材料生词较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前预先给学生讲解与音频或视频相关的重点词汇、语言点和背景知识,重点词汇需要重点讲解或是以练习、预习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词带来的听力理解难度,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听力线索,帮助他们有效地构建语言图式,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二)在内容图式方面

为了更快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其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听力课堂中。学生们带着这些激活的内容图式去听材料,可以不断验证他们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们的听力理解障碍,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在形式图式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在听前根据练习中的问题和选项来预测听力材料的话题、体裁、故事结果和作者态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听力材料的谋篇布局,对学生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听前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另外,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来了解听力材料,并使其进行图式重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脑中构建成图式。

三、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根据图式理,学习者理解文本的能力和有效性与其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着手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以提高其听力水平。因为基于图式的预测能力能够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障碍,所以,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预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预测、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扩充,新知识可以不断地被构建成新图式,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是正确理解听力内容的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活已储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材图文;整合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在于地域性,地域性又主要表现在丰富的地理图像之中。利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没有图像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图像也就无法进行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从现在的地理考试看,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地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一点,看图学习,轻松过关,心中有图,图不离手的习惯是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图化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和现象;另一方面要文字化图形和图表,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从图形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能清晰而牢固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图、动脑思考、用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习地理的意识,把握学习地理的思维和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已由传统教学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学方向转变;由原来的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主的方向转变;由原来学生的被动无奈的学习向现在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会学习、乐学习、善于学习转变;更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目前,一些地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插图的重要性,但在处理教材图文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只重教材文字不重教材插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把图文有机的结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仍然是我们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得却是寥寥无几。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主要内容:地理课堂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比较通俗地理解为:把教材文字较理想地融合到教材插图中去,把教材插图作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步骤:第一阶段,凡讲各章节课文,先让学生找出各章节的插图,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文字分析教材插图,使学生注意教材插图中的隐含信息,以字解图;再通过分析教材插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简明、直观地诠释教材文字,以图析字。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合作分析教材插图提取有用信息,简明、直观地诠释教材文字,以图析字,培养学生析图、用图的能力。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课前找出教材图片、图表,学生根据教材文字合作寻求图片信息,整合教材图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重要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背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

三、研究对象

在地理教学图史整合研究中,课堂教学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四、实施步骤

计划安排——一年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时间安排——2009.8-2010.9

步骤安排——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

1 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教学、教改资料,保证课题实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保证课题的实用性和推广性;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广泛收集资料、召开学生的动员会,保证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顺利开展下去;制订可行的计划和实施的步骤,最后确定开课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的修改和调整方案,以做到方向的正确性,保证课题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2 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在前期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标、方法等,开展实验探索;按照实验计划和步骤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课题操作;进行阶段性学生成绩检测,写出阶段报告和专题性论文。

3 总结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先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收集资料,如学生的成长袋、学生的习作、教师的教案、工作笔记等。然后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

五、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报告

2 相关研究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5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将实验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 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 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包括教科书、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和陆续配套的电教教材。

    京版教材的教科书为16开本,彩色套印,并首次尝试课本与地图册合一,在课文中插印四色教学地图和景 观图片,适当减少文字量,增加地理图像,版式新颖,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京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中等和中等偏上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具有改革 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体现首都特色。

    改革性,指从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出发,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教 材偏重于浓缩地理知识的倾向,在精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智能培养的内容,突出德育因 素,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学三项基本任务的落实。

    创新性,指在博采各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统筹教材的内容、体系和体例,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 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章节顺序,设计教材栏目,提高地图、图片和学生活动内容的比重 ,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学生活动)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实用性,指为了体现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适当减少过难的知识内容的同时 ,增加学法指导,利于学生阅读或自学,同时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使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系安排

    根据编写者的教学实践,初中地理教材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主要不是看其是否符合于地理科学的知识体 系,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关键是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 和世界地理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融合。

    京版教材的总体框架是:

    基础知识——地球、地球仪、地图

    中国地理

    总论——国土、居民、地形、气候、陆地水、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分论——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南方地区(华中-西南-华南)、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北京市。

    世界地理

    总论——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划分

    分论——各地区、各国(名称略)

    总论——地形、气候、自然带、环境和持续发展

    关于这一体系的基本考虑有以下几点:

    1.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感性知识和经常接 触的比较熟悉的地理资料,深入感知和理解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理性知识。

    2.中国是学生的祖国,又是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的大国,学生首先研究她,并从身边的现实出发,由近及远 ,从区域地理事实和区域地理特征中归纳出系统地理知识,避免先讲地理原理后讲区域特征所造成的“先难后 易、前重后轻”的倾向。

    3.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安排总论和分论;先讲基础知识,然后从中国开始,依次讲世界各地区 和国家,最后讲地理环境的几个整体特征和全球环境问题。但在中国这个特殊区域中,又是先讲总论后讲分论 。

    4.为了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一些自然地理原理,如地形图的判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分 布、气候类型的成因、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等,不单列章节讲授,而是作为必要的基 础知识,分散在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之中,结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讲授。

    三、京版教材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依据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京版教材对系统地理知 识删繁就简,对区域地理知识适当补充,对有关智能培养和德育的内容着重处理,加以明确表述。例如:

    1.一些教学大纲虽有要求但初中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如黄赤交角、气压和风、气压带和风带、降水的形 成等,不列入教材内容。

    2.对一些必须列入教材内容的但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名词和一些原理,如经线、纬线、 经度、纬度、水系、水文特征、商业等,尽力作出通俗性的解释,并不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使学生达到大体 了解的标准即可。

    3.改变传统的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按要素和部门罗列的表述方法,按照正确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教 学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突出若干区域特征,避免繁琐的资料堆砌。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华中-西南地区 ”一节,只用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江南丘陵和红壤改良”、“长江沿岸经济地带”和“大西南的开 发”四个框题进行归纳,其中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等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增补的。

    4.增加“地理图像知识”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统计图表、 景观图片和示意图的判读及填绘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地图来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5.增加作业(学生活动)系统的内容,不仅在各章节的最后安排有“思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技能和能力,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而且在正文当中插入一些“思考和练习”及“阅读”内容,以 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实验,并承转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6.在正文和阅读课文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德育内容,按照地理科学探险、中国古今地理科学成就、著名地 理学家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 国情教育。

    四、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例设计和栏目设置

    教科书的体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京版教材教科书充分考虑了地理教科书特有的文 字、图像和作业系统必须协调平衡的特点,与传统的地理教科书相比,在体例设计方面有较大改革,主要表现 在:

    1.将课本和地图册合为一本,意在增加地理图像的比重,落实地图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真正实行“ 图文对照”的地理教学,又可以克服地图册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迅速查阅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 力。

    2.减少课文的文字量,增加彩色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其他图像来感知、 识记和理解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使栏目设置多样化,除正文和图像外,还设置了“地理图像知识”、“读图”、“阅读”和“思考和练 习”四个栏目,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各栏目在每一章节中的数量和编排顺序, 力求从图像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探究而得出结论,避免直接给出定义或结论。

    五、京版教材第一册教科书的简要说明

    1.各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地图;第三章中国的国土和居民;第四章中国的地形;第五章 中国的气候;第六章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资源;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

    2.各章的地理图像知识: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分类、政区图、人口密度图、民族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水系 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

    3.自然资源不单列为一章,将有关中国自然资源的内容分布纳入第六七八章。将“世界海陆分布”放在第 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将地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内容放在第四章的起首。将气温、降水、天气预报等 内容放在第五章的起首。

    4.略去地轴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地图投影、气压和风等内容。

    5.在阅读教材中介绍了地理大发现、郦道元、僧一行、裴秀、沈括、竺可桢及中国古代历法、气象、地质 等方面的成就。

    6.有关栏目的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地形特征和等高线地形图”部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是:

    (1)“思考和练习”,学生读图讨论:如何说明某地高度——正文: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思考 和练习”,学生确认读图讨论的正确结论。

    (2)正文:说明等高线的含义——示意图: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意义——“地理图像知识”:等高线地形图 的判读与绘制——示意图:解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意义。

    (3)正文:地形的含义——示意图:对照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地形特征在地形图上的反映——景观 图片: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正文:概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ZHANG S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chema theo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By use of the Schema theory characterized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combine their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with intensive materials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intensive materials, and further have a better grasp of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chema theory and it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illustrate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n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重视的课程。然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学生对之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将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实现英语教学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做出一定的角色转变。

1 图式理论概述

1.1 图式理论的内容

“图式”这一名词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中提出,而后在心理学范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图式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知识网络,是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识的网状结构。人类所学习的知识能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知识单元,而这个单位就是图式。①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式所描述的内容是知识而不是定义,所以其内容包括事物的所有的特征而不是必要特征。用图式描述知识是将知识的不同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各组成部分成为变量。例如,鸟的图式为有翅膀、可以飞、有羽毛,因此一种物体、一个符号都能看成图式的一种。

作为知识,图式同样也有抽象与具体、高级与低级、简单与复杂之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方面的图式为抽象图式,具体的生活经历、事物特征为具体图式。简单的图式往往可以用字符表示,而复杂图式可以由几个子图式组成,这些子图式之间的层次关系决定了图式属于高级图式还是低级图式。②

几个部分的知识简单机械叠加并不能构成图式,图式是一个内部构成有规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变量有恒定不变的,同样也有不断变化的。如果将变量取其中一个定值,那么其他变量就会受到约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图式,将变量优化、拟合就能完成图式的加工。

图式一般由过去的就只是与新信息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是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在图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低级图式在经过同化、协调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图式发展后,原有的图式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1.2 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推断课文内容。学生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就能够运用其知识体系来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从而对精读材料中不明确的信息做出推断。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对文章中的关系进行推断,同时能使精读材料中所含的逻辑关系明朗化,对学生推断出深层含义有很大的作用。

(2)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选择性记忆。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划分精读课文中内容的重要性,让他们有选择地记忆有用的内容。学生根据图式来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更好把握了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带过,这样层次分明地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效果。

2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改革

2.1 主动激活图式

将学生阅读英语课文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英语课文的唯一方法,因此,将枯燥的精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愉悦学习是教师应该坚决执行的。

教师根据自身对精读材料内容的把握,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用的激活图式的方法,为精读课程做好铺垫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课程的导入部分找灵活多样的切入点,借助提问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精读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将学生本来具备的相关图式激活,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③同时,介绍精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对接下来将读到的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基本图式也完全被调动,为学生的精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丰富图式内容

任何语篇在表达中并不具备实际化的意义,但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后,他们能够解构并重新构建出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就包含了语篇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每一次理解过程都离不开先存知识的作用,因此学生本身的先存知识很重要。学生已有的图式能够与精读课文中新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精读材料的内容,所以他们已有图式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质量。要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拓宽他们的视野,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图式。④同时,完善的图式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这是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作用最深远的一部分。

2.3 运用强化图式

在初步构建图式、丰富图式内容并激活图式之后就要运用图式来进行语篇精读学习。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运用图式方法进行精读文章的解码工作,吸收精读文章中有用的部分,并运用这些信息所构建的图式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或改写课文内容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评价课文内容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把握通篇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图示产出的牢固性,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提升。

3 图式理论的运用例析

3.1 启动图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会直入主题,从而忽略了精读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上,前期准备工作在精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读前活动对学生有效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者没有先存图式或先存图式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学生在精读之前储存图式对学生理解英语阅读很有帮助。⑤

例如,在精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的第六单元为例,第六单元的标题为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Could you give me some words about earthquakes?②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 earthquake?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结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图式。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相关词汇还不太了解,在教师给出这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基础的图式。这样一来,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就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敏感度,使阅读效果得到保障。

3.2 完善图式

在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阅读理解是将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文章内容图式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具备的图式不断地被证实或者完善,学生也能通过推断猜测构建新的图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力。

一般情况下,精读课文中很多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话来表达整个段落的主旨。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完第一句后提问“What do you expect the paragraph from the first sentence?”这样反复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推测能力,而学生的回答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验证也会让所形成图式的印象更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列提纲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能理清文章思路。这样的图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理解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精读课文的难度。

3.3 巩固图式

在精读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其练习内容就是巩固所构建的图式。图式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解构知识点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完全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巩固才能记牢。巩固图式也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巩固过程中能够对图式进一步完善。

4 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完成精读课程教学,其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技巧与原文翻译,忽略了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所需要的主动性。图式理论的提出为精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为此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性学习。教师将图式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主动思考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得其阅读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5 结语

英语精读课程是我国英语教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图式理论的兴起为精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教学指导理论,图式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回避英语学习的问题。教师通过英语精读教学的反复实践确定了图式理论带来的种种益处,学生能通过图式更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节约了阅读时间并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图式理论教学在锻炼学生推断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能。图式理论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崇。

注释

① 尹波,何木英.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2.

② 倪庆行.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19-120.

③ 何莉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图式理论的视角[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73-74.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相应应用。结构主义促使了替换练习的流行,功能教学法的发展有赖于乔姆斯基对语言运用的重视。而图式理论则引起了阅读教学中的又一次反思。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在阐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对阅读理论给予极大关注。他们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不同学科,对第二外语言教学及外语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阅读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教学中的被遗忘的角落,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词汇与语法,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关注,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阅读教学。

一、三种阅读模式

在此之前,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三种阅读模式,即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60年代,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阅读过程被看成是被动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语言学家Gough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在这一理论看来,阅读仅仅被看作是对语言符号作出反应的过程。阅读的目的也仅仅限于对这些语言符号的识别与确认,从字母、单词的辨认到对句子、段落的识别。直至最终文章的意义会自然而然的获得。Caroll(1964)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但这一阅读模式把阅读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化,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把阅读过程仅仅看作了是对语言符号的识别,而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背景意义。为了修正自下而上模式的缺陷,自上而下的模式运用而生。

自上而下的模式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K.S.Goodman和F.Smith提出。在这种模式下读者不再被认为是被动的接收者而被看作是主动地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从自己大脑中种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假设、验证以求获得意义,即一种猜测-证实过程。读者不再需要精确地辨认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而是根据并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有选择地挑选有用的信息,并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推测、预测,一边验证、修正以达到正确地理解。读者头脑中的语言结构知识、心理因素和背景知识是阅读的基础也成为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自下而上模式的问题,但却过分强调推测的作用,会导致臆断现象的发生。

1977年人工智能学家D.G.Rumelhart通过大量研究,在汲取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他指出一方面阅读是语言处理的过程,应一方面阅读又是读者对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种阅读模式可以说对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都有很大的启示与实践作用。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模式加以应用。在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阶段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而在阅读材料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在理解和欣赏文章是我们最好采用相互作用的模式。

二、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源于希腊语,在古希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著作中可以找到它的最早出处。18世纪康德曾论述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春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后来心理学接受了图式的观点他们认为记忆不是复制的,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重构将要记忆的东西,即改变新认识的事物使之与已有的图式融合。因此图式论认为,任何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素材自身都是无意义,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基本单位。

与之我们教学有关的图式可分为: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

自然范畴是指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的一些实体范畴,即我们对这一范畴的实体的特征有着一种定型的图式理解。在阅读中相当于我们对文字代码从词汇角度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是使学生尽快的在头脑中建立与词汇相应的自然范畴图式。

事件图式代表着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从事事件典型活动的知识与结构。事件图式是我们理解文本内容及事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文本内容进行预知和推测。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本图式是指在各种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对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说,固然词汇和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阅读的保障,但是如果学生能对文章的结构和文体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会更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应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

三、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流的过程。阅读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价的价值与作作用。阅读过程主要包括符号的辨认和理解两个过程。而学生阅读的障碍一是来自语言文字的基础不牢固,既不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范畴图式。二是来自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既由于文化经济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事件模式或形成有差异的事件模式。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根据图式论的启示首先我们尽可能的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1) 首先从文本的文体入手,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文本文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的建立相应的图式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如从体裁上我们阅读的文本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从形式上可分为议论、说明、记叙;从功能上还包括各种应用文,如邀请函、请假条、商业信件、通知等;还有报刊、影视等文本。而各种文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各种文本的熟悉将有利于学生在多种信息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 作为英语的于阅读,对英语的掌握还是其阅读的基础,而词汇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还应注重词汇的教学。而我们知道词汇有着其语体意义、情感意义、言外意义和言内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注重词汇的文化背景意义,使学生在词汇这一层面上就能建立丰富的图式。

(3) 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充是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也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相应图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接触并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定期组织学生欣赏英文电影,邀请外籍人士和学生交流等。

(4) 最后由于图式具有兼容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无论哪个层面上的阅读教学中都要牢记这一点,利用比较的方法注重其差异的方面,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阅读中的障碍。

由此可见图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图式,如何激活这些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伊斯兰教义;逊尼派;马图里迪学派;中正思想

文章编号:1673-5161(2013)02-0092-14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码:A

先知归真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对外传播和伊斯兰国家版图的迅速扩张,阿拉伯穆斯林受到了来自不同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冲击。伊斯兰国家境内原有的基督教文明、犹太教文明,以及大量翻译引进的希腊、波斯等东西方神学与哲学思想,使穆斯林群体信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催生了伊斯兰教义的种种新问题。伊斯兰教义是穆斯林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穆斯林内部因对教义的不同理解和外来思想对教义的冲击,在有关伊斯兰教义的研究、探讨和论争中,衍生出诸多教派和学派。截至马图里迪时代,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教派和学派呈现一派多元庞杂的景象。穆斯林大众徜徉于各种哲学思潮中的同时,也因诸多学派秉持的保守与自由、宗教与世俗等迥异的特质而产生了种种疑惑与困顿,因此,他们期待权威教义学者来解惑释疑。

一、马图里迪学派的形成与传播

马图里迪学派产生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割据的王朝萨曼王朝,该王朝管辖的核心区域河外地区(中亚地区)是东西方学术的交汇点和中心,亦即一个多宗教、多教派、多学派和多思潮的地区。马图里迪学派奠基人在那里接触和学习了祆教、摩尼教、新马兹达克教、佛教、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等东西方宗教与哲学,并对伊斯兰早期的穆尔太齐赖派、盖德里耶派、贾卜利耶派和哈什维耶派等教派与学派有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这些宗教、教派、学派和哲学等不同的思想体系面前,如何对待它们不仅是关乎内部分歧和矛盾调和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幅员辽阔、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如何看待异质文化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非穆斯林和睦共处的社会现实问题。

马图里迪是一个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对逊尼派信仰矢志不移,其名著《认一论》、《逊尼派经注》及被穆斯林大众授予的“逊尼派教义伊玛目”之冠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以《古兰经》和“圣训”为理论依据,以伊斯兰教普世、灵活之特征和开放、兼容的思想为指导,从伊斯兰教义的角度,给处于内忧外患和历史性转折时期的穆斯林社会提供一个中正温和的解决方案,为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多元并存、相互借鉴、和睦共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加以审视和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建构了开放、理性、温和、中正的伊斯兰教义学体系。

(1)马图里迪的生平与著作

史料关于马图里迪的记载很少,在仅有的这些记载中,多是对他的赞誉,如哈奈菲派学者加西姆·本·盖特卢布加在其《传记之冠》中提及马图里迪的著作及其尊师伊玉迪,但忽略了马图里迪的生平。著名学者塔什·库卜拉本·扎德在《幸福的钥匙》中指出,逊尼派在教义学领域的领袖有两位,一位是哈奈菲派的,另一位是沙斐仪派的,其中哈奈菲派的领袖就是马图里迪。

马图里迪全名为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他出生于河外地区撒马尔罕附近的马图里迪村。因卒于撒马尔罕,故又称撒马尔罕迪。有学者考证,马图里迪是麦地那望族艾布·阿尤布·安萨里家族的后裔,但因其依据不足,没有被其他学者认可。马图里迪出生年月不详,有学者根据他的老师·本·穆加提·拉济的卒年(即伊历248年)推断,认为马图里迪可能生于伊历238年左右,因为师从这位法学家和圣训学专家,学龄不应小于十岁。马图里迪先后师从·本·穆加提·拉济(?~伊历248年)、艾布·奈斯尔·艾哈迈德·本-阿拔斯、艾布·拜克尔·艾哈迈德·本·伊斯贺格、奈西尔·本·布勒希(?~伊历268年)。这四位学者都是艾布·哈尼法的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的门下。

马图里迪毕生潜心于古兰学、圣训学、伊斯兰教法、教义等,他博学多才,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他也曾多次游学,与许多教法学家、圣训学家进行切磋和辩论。马图里迪以其渊博的知识获得了认可和支持,最终成为逊尼派两大教义学派之一的奠基者。在关于伊斯兰教义的激烈论争中,马图里迪捍卫了逊尼派教义思想,在逊尼派教义学上做出了卓绝贡献,藉此享有“逊尼派领袖”、“正道的伊玛目”、“教义学家的伊玛目”、“穆斯林信仰的纠正者”、“人类思想的评论家”等诸多美誉。

虽然我们对马图里迪的生平知之甚少,但他留存于后世的著作却很多,而且大多保存比较完整。马图里迪一生著述丰硕,涉及经注学、教义学、教法学等,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

1 《逊尼派经注》。此作是以逊尼派教义、教法学说为基础的一部《古兰经》注释巨著,共有10册。在该著作中,马图里迪采用了分析、辩证与批评的方法,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古兰经》进行了注释。在马图里迪之前,学者们对《古兰经》的注释局限于以传闻注释,很少加入个人见解,也甚少采用分析、辩证与批评的方法。相较于此,马图里迪的《古兰经》注释有所创新,为后人开启了以理性与传闻兼容并蓄的注释经文之门。

2 《认一论》。这是有关伊斯兰教义的一部名著。该著作是了解马图里迪教义思想的基本原始资料,亦是了解早期伊斯兰教各大教义派别思想观点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宗教或哲学思潮的主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真主、天使、经典、圣使、复生、后世、乐园和火狱等相关信仰问题。有学者指出,从《逊尼派经注》和《认一论》这两部著作看,马图里迪是真正意义上的逊尼派教义学和《古兰经》见解注释的奠基者。

除以上两部著作外,马图里迪还有许多有关伊斯兰教义、教法等方面的著作,诸如《信仰》、《沙里亚法源》、《辩论集》、《论文集》、《论穆尔太齐赖派的空想》、《驳艾布··巴希里德五则》、《驳格拉米特》等。然而,仅有《逊尼派经注》和《认一论》得以出版面世,其他著作或流失或未出版。

(2)马图里迪的思想渊源

马图里迪的四位老师都是艾布-哈尼法的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的门下,在教法上都属于哈奈菲学派。艾布·哈尼法是伊斯兰早期著名的教义学家和教法学家,被尊为“大伊玛目”,哈乃斐教法学派系他所创,因他以个人意见和灵活创制法律著称,故哈乃斐学派又有“意见派”之称。艾布·哈尼法学识广博,精通古兰学和圣训学,在伊斯兰教义和法学领域造诣颇深,其理性与经文相辅相成的论证方法和中正思想独成体系,被认为是第一位在理性与经文之间择取中正之道的学者。他著作颇丰,涉及圣训、伊斯兰教义、法学、伦理等,其流传极广的教义名著有《大学》、《学者与学生》、《训诫》等。艾布·哈尼法以前的逊尼派教义以口述的形式传承,他是首位记录逊尼派教义并有专著的学者。马图里迪深受艾布·哈尼法的影响,并完全继承了其有关伊斯兰教义和教法的论证方法和思想学说。

同时,马图里迪无论在方法论还是教义思想深刻性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正是这种继承和创新使他的教义学论著《认一论》最终成了不朽名著。该著作是逊尼派教义史上第一部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分析、论证伊斯兰教义的经典著作,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义学论著,《认一论》也因此成为后世学者大力效仿的模板。

尽管马图里迪教义思想源于艾布·哈尼法,但在形成过程中他承袭了之前的逊尼派学者的思想学说,糅合了当时的各大学派,如教义派别、哲学思潮和宗教思想,哈瓦利吉派、穆尔太齐赖派、盖德里耶派、贾卜利耶派等的思想在其著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同时,他吸收了哲学思潮的认识论,以及宗教与哲学、理性与经文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其著作也含有不少祆教、摩尼教、新马兹达克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思想。当然,马图里迪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撷取精华、去其糟粕地吸取前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马图里迪摆脱和远离了当时政治和宗教派别的羁绊和偏见,从宗教对话、文化交流的角度创立了教义思想体系。这也是其教义思想学说在宗教、思想、文化多元的非阿拉伯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图里迪所创立的教义学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马图里迪学派思想体系的形成,其教义学名著——《认一论》为马图里迪学派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立论基础。马图里迪运用经典与理性兼容并处的方法,以其温和、中正的教义思想得到了穆斯林大众的认可。在他与众多弟子的努力下,其思想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以他为代表和命名的马图里迪学派。该派与艾什尔里学派共同维护了逊尼派教义,最终成为逊尼派的两大教义学派之一。

马图里迪学派无疑是伊斯兰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在伊斯兰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图里迪在世时,弟子众多,门下培育出了许多著名学者,其学派思想传播地域广阔。马图里迪学派著名学者艾布·迈因·奈塞菲在《宗教原理证据阐释》中指出,布哈拉、整个河外地区乃至土耳其最边远的地域、木鹿和巴里黑的伊玛目们都遵循该派。马图里迪去世后,随着众弟子及追随者在伊斯兰世界的流动与传播,马图里迪学派思想逐渐传播开来。奥斯曼王朝时期,马图里迪学派传播极广,几乎影响到伊斯兰世界各地,从者如织,遂成为逊尼派的主流学派之一。时至今日,埃及、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中国等国家都有大量的马图里迪学派追从者。马图里迪学派思想传播地域广阔,追随者规模甚大,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绵绵不绝,影响至今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思想体系的中正之特性。

二、马图里迪学派的中正思想

马图里迪学派作为逊尼伊斯兰教义学派,从伊斯兰教义的视角,通过与其他派别、宗教和哲学思想代表对话的方法,进行了对伊斯兰教义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探求中正地解决穆斯林内部矛盾的教义思想基础,亦探求对其他宗教或哲学流派追随者进行宣教或和睦共处的方法与思想理念,并就穆斯林大众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给予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引,从而使穆斯林乌玛和伊斯兰社会和谐统一。其中正思想之特点举例如下:

(1)哈里发问题

哈里发问题是早期穆斯林内部产生派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先知归真后,穆斯林有关哈里发问题的争论,表面看来是政治的,但实际上是以宗教为基础的。对此问题持不同观点的争论者,尽管有时掺杂着政治私心,但其争论的初衷是为了完成宗教义务和得到宗教的满意。所以,每个派别有关伊斯兰教义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哈里发问题,因而产生了有关哈里发问题的不同思想观点,成为穆斯林内部矛盾的导因之一。

什叶派主张,领导权是伊斯兰教的要素与基本,属于穆圣后裔世袭的特权,不属于公众事宜,公众没有权力推选和议定哈里发;哈里发必须是受真主保护而没有任何过错的人,且由先知亲自指定;阿里就是穆圣所指定的哈里发。而哈瓦利吉派则主张,领导权不是古莱氏人或阿拉伯人的特权,哈里发要通过穆斯林大众正确、一致的自由选举和宣誓效忠而选定,所有的穆斯林无论种族、出身,都可以担任哈里发;被选定的哈里发只要能秉公执法,远离错误与过失,他可以一直留任。若有所偏离,必须罢免,不愿离任者诛杀之;选举伊玛目(领袖)不是宗教义务,穆斯林群体若内部能达成共识,而且一切事务的运作无需伊玛目,可以不设伊玛目。

马图里迪学派针对这两派的观点,以经训与理性的评判依据,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均衡。该派认为,领导权为穆圣后裔世袭的特权及阿里是穆圣指定的哈里发的观点与事实不符。因为,假如哈里发为继承的特权,那么依照伊斯兰教继承法,穆圣的叔叔阿巴斯比其侄子阿里更有继承权;另外,如果哈里发问题有明文规定,且阿里为明文规定的哈里发,那么它应该是公布于大众的,而不是保密的。事实证明,阿里与其他三位前任哈里发竞选时,没有拿出对他的竞选起关键作用的明文依据,充分说明不存在这样的条文。还有,从阿里和其他三位哈里发的宗教操守和虔诚来看,他们绝不会违背明文规定。其他圣门弟子及穆斯林大众亦绝不会集体违规,而向阿里以外的三位哈里发宣誓效忠。据此,什叶派有关领导权的主张是不正确的。同时,哈瓦利吉派的观点有违经训教导,不符合伊斯兰教义。因为穆圣说:“领袖将在古莱氏族中产生。”艾布·拜克尔在“塞吉费”会议上推选哈里发时,以这段圣训反驳了众辅士,且任何人都没有否认它。又据艾哈迈德圣训集记载:“没有领袖而死的人,他的死亡与愚昧时代的人的死亡一样。”两段圣训及圣门弟子选举哈里发的事实证明,哈瓦利吉派的观点也是与经训相悖的。

马图里迪学派主张,选举领袖是有经训明文依据的宗教义务,穆斯林群体必须要选举主持聚礼和会礼、执行法律、征收赋税、保卫领土、讨伐叛逆、解决纠纷、维护统一、建设文明城市的领袖;哈里发应从古莱氏圣族中推选;领袖必须要经过穆斯林大众的自由协商、宣誓效忠而委任,因伊玛目之过失或犯错不必要直接罢免,亦不能因其不愿离任而诛杀之,因为,除圣人外,再不会有受真主的保护而不犯罪或没有过失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他应该有弥补过错的机会。他亦因犯罪而不会丢失信仰,不能视其犯罪行为为叛教,而以失去信仰者的身份来对待他。

综上,什叶派的领袖受真主保护而不犯错的观点,会导致过分集权而使领袖不受民众的任何限制,这既不符合四位正统哈里发及其他圣门弟子的做法,亦不符合社会正常发展的规律,会给伊斯兰社会埋下种种隐患。哈瓦利吉派的主张即所有的穆斯林,无论种族、出身,都可以担任哈里发,哈里发的职位不是古莱氏人或阿拉伯人的特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马图里迪的初衷是相符的,但马图里迪因经文依据的存在,对经文的规定做了阐释,最终坚持了经文规定。而哈瓦利吉派的有关伊玛目的错误与过失、罢免及犯罪者身份之观点,太过极端,因为一个国家领袖的任免中隐藏着众多变数,往往险象环生,甚至引发激烈斗争和,如果仅因其过错或违背教律之行为而罢免之或诛杀之,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马图里迪学派在处理哈里发问题时,既运用理性判断,又不违背经训的精神,其主张符合伊斯兰社会的实际要求,有着明显的中正特征。

(2)犯大罪者的身份问题

穆斯林犯大罪后是否仍为信士,是早期伊斯兰教派别间争论的教义问题之一。哈瓦利吉派主张,不管犯大罪或小罪,穆斯林只要有了犯罪行为,那就失去了信士身份,他将永居火狱。该派甚至还认为,有违背真理的过失行为或错误观点,也是使信士失去信仰和叛教的因素之一。而穆尔吉埃派则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观点,该派认为,信仰是心的诚信与认识,而功修是肢体的作为,它不是信仰的组成部分。除认识真主与心的诚信以外,一切功修不属于信仰的范畴,放弃它不会伤及信仰的本质。因此,如善功无益于非信士,犯大罪亦无损于信士,诚信者的信仰由于犯罪而不会消失。甚至该派有些人士还认为,只要穆斯林内心诚信,在口头上公开宣布叛教,或在伊斯兰国家一生崇拜偶像,或奉行基督教、犹太教,膜拜十字架,承认三位一体的人,也依然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并具有完美的信仰,将享受天堂。穆尔太齐赖派则提出了两者之间折中的观点,认为犯大罪的穆斯林既不是信士,也不是非信士,而是位居两者之间,后世将永居火狱。该派认为,各派教义学家对犯大罪者的称谓没有分歧,都一致把犯大罪的人称为作恶者,而分歧在于犯大罪的人究竟是信士,还是非信士。有些主张犯大罪的人仍然是信士,有些则主张犯大罪的人是非信士。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要采纳其共同点,放弃其分歧点,所以要主张,犯大罪的人即不是信士,又不是非信士,而是居于信士与非信士之间。

在马图里迪学派看来,哈瓦利吉派与穆尔吉埃派都过于偏激,不符合经训之精神,而穆尔太齐赖派提出的两者之间折中的观点也有悖于经训,并没有说服力,使大家无法接受。因此,对犯大罪者的问题,马图里迪学派提出了既折中于哈瓦利吉派与穆尔吉埃派两派之间,亦不违背经训之教导,又能解决问题的观点,即信仰是诚信,与它相对的是不信,只要诚信没有被更替为不信,其拥有者仍然是信士。诚信与不信之间没有中介,只有怀疑,而怀疑亦是不信,故信士因欲望或冲动过盛而犯大罪时,只要他没犯与信仰相悖的大罪,如举伴于真主等,他仍然是信士。

马图里迪学派的这一观点与穆尔吉埃派的诚信者的信仰由于犯罪而不消失的观点接近,但有质的区别,因为前者观点具有信士犯大罪而不失信仰的前提条件,即只要他没犯与信仰相悖的大罪如举伴于真主,或认为大罪为合法等。那么如信士犯了与信仰相悖的大罪,他就会丢失信仰。所以,穆尔吉埃派诚信者因犯罪不失信仰的笼统的观点需要条件的约束,否则有违经训。

马图里迪学派还认为,只要信仰存在,无论犯多大的罪,犯罪者最终的归宿肯定是乐园,因为在许多《古兰经》经文中,真主给信士们许诺了在后世的赏赐,例如真主说:“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以乐园为招待所。”(19:107)真主又说:“作恶者只受同样的恶报;行善而且信道的男子或女子,将入乐园,受无量的供给。”(40:40)因为犯罪者是信士,且他干过许多善功,所以,他的罪过或将受到真主的宽恕而不受后世的惩罚,或不被宽恕而受到与罪相等的定期惩罚,他最终将进入乐园,享受真主的供给。

总之,马图里迪学派的基于经文和理性证据之观点,有效地解决了犯罪者信仰之大难题,化解了因此而引起的穆斯林政治和社会的矛盾,使犯罪者摆脱了极端主义以非信士身份定位的观点,并免遭掠杀和权力的剥夺,为保护信士的权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现了该派的中正之道。

(3)理性与宗教

马图里迪学派兴起之时,伊斯兰世界存在着许多教派和学派。其中有些学派盲信经文和字面之意,在宗教问题上反对理性思辨,对外来哲学和宗教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极端的态度。这种宗教保守主义学派的思想容易导致宗教人士的独裁专制,亦会导致人性、自由的压抑和扼杀及社会的停滞不前等种种后果。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教会专制下的中世纪欧洲黑暗时期社会的历史,有可能会重演。还有些学派则崇尚理性,主张以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来解释伊斯兰教信仰,理性与经文有冲突时以理性为准。这种理性至上,重哲学,轻宗教的自由主义,亦会危及社会的秩序、道德、公理、家庭和人情关系等,并会使人远离正义原则。马图里迪学派则通过对这些学派的深刻研究,从学术上提出了解除两派间张力的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伊斯兰社会问题,使其正常发展。

在谈及宗教保守主义时,马图里迪学派指出,部分教法学家和圣训学家所指出的认识宗教必须通过经文,不能依赖理性之观点,是一种来自恶魔的想法和搅扰,因为真主促动和命令仆人去研究、思考和参悟宇宙万物并引以为鉴,充分证明了研究和思考是人类获知的途径之一。每一个不同宗教学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自己坚持的就是真理,其他的都是谬论。但事实上,宗教必须要通过理性证据辨别其真伪。

马图里迪学派从根本上消除了宗教人士的神圣特权,以便杜绝以得到灵感启示等名义擅自篡改教义的现象。该派指出,真主从人类中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劝勉善人,警告恶人,并为众人解释他们所需求的今世和后世的事务。众使者都是替真主传达命令的,都是诚实的,都是忠心的。最初的使者是阿丹(亚当),最后的使者是穆圣,穆圣是一切使者中最贵的使者。穆圣与其他圣人一样,都是从人类选派的。他既不是真主的儿子,亦不是真主的组合体,更不是神。真主是立法者,他只是真主律法的传达者。他去世后,真主再不会派遣新的使者来传达启示,颁布新的律法,所以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名义对穆圣传达的真主的律法进行修改。马图里迪学派以此限制和规范了教职人员的宗教权力,以期避免保守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宗教极端。

在谈及理性自由主义时,马图里迪学派指出,这个世界是物质、形态多样而相对的,而人是这个世界的缩影,被哲人们称为小世界,他拥有理智,可以使这个世界聚散分合,并具有不同的秉性和私欲。若任人为所欲为,个人和社会都会陷入争斗的漩涡而遭受毁灭。创造这个世界的造物主不会对这个世界和人置之不理而使其处于无领导和无序的状态。所以,真主差圣降经并赋予人类鉴别其使者与经典的理性,以便引导人们走正路,过和谐的社会生活。因此,理性与经典是人类认知必不可少的两大源泉,亦是辨别真伪,区分真假的判断标准。为了维护理性与经典的双重权威,马图里迪在其名著《认一论》中,通过分析世界与人类的特性,论证了理性与经典在人类认知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以经典与理性为理论基础,阐释和论证了伊斯兰教义问题,旨在纠正人们因盲从宗教或哲学而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和观点。

马图里迪学派认为,真主在许多经文中提出,他创造了人并赋予其理性,以便去研究、思考和参悟宇宙万物,认识其中他显示的迹象。理性与经典都来自真主,二者具有的真理并不矛盾,因为一切真理都出自真主。该派认为,宗教要通过理性论证来认识,理性是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理性的真理与经训的真理是一致的,但理性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逾越其认知范围,要适可而止,超出理性的问题必须要以经训的指导而认识。其认知结果与经典相悖时必须以经典为准,因为真主启示的经典是绝对真理,是受真主保护的。由此看来,马图里迪学派对哲学是不排斥的。但如果哲学主义以哲学的名义,违背了理性原则,或逾越了理性的研究领域,那么马图里迪学派对其是绝对反对的。

总之,在外来宗教、哲学思想的冲击和挑战下,马图里迪学派从传播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现实出发,根据伊斯兰教的普世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特征,建构了宗教宽容、理性、温和、中正的伊斯兰教义学体系,为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多元并存、相互借鉴、和睦共处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派既不过分推崇理性,亦不保守古板,通过研究和对话的方法,以《古兰经》和圣训精神为基础,批判地接受外来思想的做法,不仅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历代穆斯林中正主义思潮所仿效的典范。

三、马图里迪学派中正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回顾伊斯兰社会发展史,在每个转型时期,基本上都会出现三种思潮,即世俗主义、保守主义和折中主义。世俗激进主义崇尚外来思潮,颠覆传统、摒弃经训,它对伊斯兰教的传统观念与制度具有杀伤力,但其本质是一种“乌托邦工程”且难以避免自身的异化。伊斯兰保守主义盲信经文和字面之意,在宗教问题上反对理性思辨,对外来哲学和宗教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难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多元化社会环境。而在伊斯兰社会中,最有影响并且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中正的折中主义,即逊尼大众派马图里迪学派和艾什尔里学派。折中主义崇尚伊斯兰教传统和经验,在理性维护伊斯兰教义的同时,对外来思想持批判地接受态度,以期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相适应,坚持伊斯兰教普世、宽容、理性、温和、中正的思想理念。

当然,伊斯兰折中主义历史上也有过革命,复兴改革家们并没有放弃调动民众激情去实现特定的目标,但这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问题解决后,他们具有重新回到温和折中之思想理念的机制。因此,折中主义一直是伊斯兰社会的主流,因而被称为大众派。近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中,走折中主义路线的许多伊斯兰教维新运动,都可以从中找到其思想的渊源,其中以马图里迪学派的特征最为明显。

马图里迪学派在伊斯兰教义学史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它既是穆斯林保守主义盲信经文、反理性之观点弊病的揭露者,更是推崇哲学、哲学至上的自由主义的反对者。它用经训与理性相辅相成的论证方法成功地维护了伊斯兰教义,并温和、中正地解决了有关伊斯兰教义的种种问题。穆斯林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在传统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碰撞中兴起的马图里迪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伊斯兰教义思想倾向的重大转折,其中正主义思想的影响如下:

首先,在有关伊斯兰教义的研究、探讨和论争中,穆斯林社会内部出现的许多教派和学派,如哈什维耶派,盲信经文和字面之意,在宗教问题上反对理性思辨,对外来哲学和宗教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极端保守主义;如穆尔太齐赖学派,崇尚理性,主张以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来解释伊斯兰教信仰,理性与经文有冲突时以理性为准,奉行理性至上的自由主义;如盖德里耶派,主张人绝对自由:如贾卜利耶派,认为人无任何自由以及其他重哲学、轻宗教的哲学思潮。这些教派和学派要么过于保守,难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多元化社会环境,要么过于理性,有损于伊斯兰教的地位。马图里迪学派介于保守与传统之间,既不过分推崇理性,亦不保守古板,在用理性维护伊斯兰教义的同时,不违背经训精神:对各派思想观点、外来哲学与宗教文化,既不完全否定,亦不盲目接受,而是以《古兰经》和圣训精神为基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灵活与包容的处事方法有效地中和了各种极端主义思想,均衡了由各种极端引起的社会失重,因而得到了穆斯林大众的认可和拥护,被逊尼派学者称为“中正派”,在伊斯兰教义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马图里迪学派不仅在伊斯兰教义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近现代走折中主义路线的许多伊斯兰复兴思潮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是沙赫·沃利尤拉复兴运动。沙赫·沃利尤拉(1703~1762年)是近代印度伊斯兰复兴思想的奠基者,生于遵循哈乃斐派教法和马图里迪派教义的传统家庭,他在清真寺接受教育时,系统地学习过马图里迪学派的学说理论。因此,马图里迪学派对其伊斯兰复兴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是南亚次大陆的宣教团体运动。宣教团体是印度著名穆斯林学者·伊利亚斯创办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团体,·伊利亚斯(1885~1944年)曾就学于印度的迪尤班迪学校。该校是遵循哈乃斐派教法和马图里迪派教义的学校,以讲授哈乃斐学派和马图里迪学派经典为主,因此,·伊利亚斯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马图里迪学派教义思想,他所创立的宣教团体的意识形态就以马图里迪学派思想为主导精神。该宣教团体规模庞大,在许多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其宣教活动影响极广,参加其年会的人数为200多万,仅次于麦加朝觐的人数。如今,该团体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宣教中心的学校,仍旧讲授着马图里迪学派的教义思想。

三是努尔库运动。系土耳其的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其发起人赛义德·努尔西(1873~1960年)出生于安纳托利亚东部比特利斯省的库尔德家庭,从小受到当地传统的伊斯兰宗教教育。努尔西从青年时代起就培养了大批学生,随着追随者日众,渐渐形成队伍庞大、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群众运动。运动的参加者有学生、教师、宗教学者、新闻记者、军人、商人和以个人身份加入各党派的政治家等。其势力遍及土耳其城乡,并发展到中亚、巴尔干地区。该运动团体在土耳其设立了大约5000多个宗教活动和交流中心,努尔库运动成员大约有200~600万人。另外在国外还有其宗教活动和交流中心,据2001年的统计,在中亚有53个,德国有57个,荷兰有7个,奥地利有4个,比利时有2个,萨拉热窝有1个。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遵循的正是马图里迪学派的教义思想。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