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2 06:10:11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1

参考文献是帮助读者把作者的学术观点和文献作者的学术观点更好的区分开来,这样也是为了避免让人误会是剽窃或者抄袭他人的作品。关注学术参考网,随时随地的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常利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74-177.

[3]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护理论著,2014,33(22):143-144.

[4]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5]王海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2011,5(6):47-49.

[6]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

[7]李玲,段春梅,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30-31.

[8]李旭亚,杨萍,周丹.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21-422.

[9]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08,2(3):58.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芳.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2):150-151.

[2]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08,2(3):58.

[3]杨健英,潘亚雯.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22):5197-5198.

[4]白昆霞,潘桂琼,谭丽君,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开展专科护理服务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3,2(4):94-97.

[5]王金萍.糖尿病管理护理小组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62-263.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1例,对其进行监测血糖、使用降糖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和控制感染等护理干预方法,分析比较其护理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对51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显效29例(56.9%),有效17例(33.3%),无效5例(9.8%),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疾病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08-02当前我国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1]。2型糖尿病是引起人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脑梗死的发生往往伴有糖尿病,两种疾病相互作用,使得临床治疗难度加大,易复发且预后效果差[3]。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护理干预方法,本院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1例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49.3±18.9岁。2型糖尿病患者病史为2-18年,平均病史为11.7±7.6年。经CT检查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部位脑梗死,其中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2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2方法: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症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51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42例患者使用胰岛素药物治疗,9例患者使用降糖药。脑梗死发生后,对患者首先使用常规治疗药物,起到抗凝、改善循环、调脂和营养神经等。对11例血压过高患者使用降压药和脱水药,3例患者使用了尿激酶溶栓处理治疗,23例患者使用了综合康复治疗(按摩、针灸、理疗等),46例患者使用了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所有患者经医护人员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处理,无一死亡。

1.3诊断标准:①显效:空腹血糖控制至正常水平(4.4-6.0mmol/L)且无其他明显病症;②有效:空腹血糖控制较好(6.1-7.8mmol/L),部分病症消失,生活部分自理;③无效:空腹血糖控制不好(>7.8mmol/L),病症无明显变化,生活不能自理。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情况比较: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具体数据,(见表1),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效果明显,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情况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护理干预前510(0.0)0(0.0)51(100.0)0(0.0)护理干预后5129(56.9)17(33.3)5(9.8)46(90.2)p〖6〗0.0003.讨论

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发生紊乱后,会产生一系列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控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是关键。由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病部位和发病程度不同,导致护理干预措施也会有所区别,主要护理方法如下:

3.1血糖监测: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就是机体内的血糖浓度,如果患者发生脑梗死,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在应激状态下会加速升高[4]。血糖监测主要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操作简单方便。及时准确掌握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可以有效指导其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病情。

3.2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其体内的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使得糖尿病患者病情进一步加剧,且脑梗死范围变大,更不利于治疗,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降糖药物的使用,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医护人员不仅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还要教会其快速急救方法。

3.3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控制体内血糖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5],患者应多食用低盐、低钠、低碳水化合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每天要准时定量进餐,有效掌握好进餐时间和降糖药物的使用,两者相互配合好可以保持体内血糖水平稳定。

3.4心理护理: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长期折磨着患者的精神和意志[6]。一旦发生脑梗死,患者会极度悲观,对生活失去信念,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下降[7]。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细致为患者做治疗讲解,关心安抚其心理,鼓励其战胜病魔的决心,增强其生存的信心,使其积极配置治疗,早日康复。

3.5康复护理:对于发生语言或者行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每天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其锻炼程度,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安全,谨防意外发生,以免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

3.6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习的方式,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合理的健康行为,正确认识疾病,掌握自我监测和用药方法,防止病情恶化,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8]。

3.7预防和控制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发生脑梗死病情更重,发生运动功能障碍后,大小便不能自理,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使得病情更加恶化。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其的基础护理干预,及时翻身和拍背,清理患者口腔,加强病房管理,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严密监控各种致病菌的滋生。

本次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症,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恢复较快且好,年龄较小的患者恢复效果更好。在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大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病情也得到了明显好转,大大降低了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高丽华,吴亚斌,柏兴华.老年脑梗死伴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82.

[2]李仙萍.5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229.

[3]许文灿,陈慎仁,陈永松,等.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血脂的关系[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32-33.

[4]董珊.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2):38.

[5]马晓萍.再发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9例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70.

[6]王玉红.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86-187.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3

方法:对我乡84例糖尿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积极开展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适量运动干预、饮食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合理适用药物和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等干预措施。

结果:通过近两年干预8例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预防知识、饮食知识、运动锻炼知识、血糖检测知识的了解均高于干预前(P均

结论:我乡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中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血糖健康知识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6-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其危害十分严重。我乡主要管理住院病人出院回到家中求助于护士帮助解决各种不适,恢复与康复问题,我乡护士采取的一切护理手段,目前在我乡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很大,加之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的重视,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乡84列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中应用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乡经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的糖尿病病人84例,其中男40例;女性44例年龄40岁-72岁;病程为6个月-14年。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方法。糖尿病病人出院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①建立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发病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时的血糖情况,出院时间,出院时的血糖情况,用药情况及第一次随访情况等。②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发放健康宣传小册子,举办健康知识大讲堂,有奖问答,接受病人现场咨询。③饮食护理干预:糖尿病病人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长期严格进行。指导病人及其家属知晓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发放糖尿病病人的食谱,学会自行配置。④运动干预: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血糖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指少进行中等强度的活动30分钟/天,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且有发热或微汗感觉。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如戒烟、戒酒、甜食等。⑥心理护理干预:利用家庭随访,根据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认真、仔细倾听其诉说,协同家属一起减轻病人的思想压力,树立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战胜疾病。⑦指导药物治疗:包括指导药物的剂量、用法、出现的副反应,药物的贮存方法等。⑧指导病人定期随访,检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

1.2.2观察指标。干预前后病人对糖尿病及其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我乡管理的84例糖尿病病人,有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担任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本次应调查84人,实际调查了84人,应答率为100%。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糖尿病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血糖检测知识,调查后均测量病人的空腹血糖,记录在随访表上。有经过培训的医生给予评分,随访结果录入华东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2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我乡管理的84例糖尿病病人中男40列,占47.6%,女性44列,占52.4%,平均年龄62岁,其中60岁62人,占73.8%。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初中以下。

2.2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随访结果显示,干预前,我乡管理的84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平均为11.27%,干预后84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平均为7.14%,均低于干预前。

3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我国糖尿病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具调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高达9240万,已超过印度和美国,成为全球糖尿病病人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增加主要2型糖尿病,事实说明,随着人们生活经济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有迅速增加的势头不容忽视,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经济上受到了损失,继至会发生并发症。通过实施从糖尿病病人摸底,建立健康档案,饮食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宣传、适量运动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合理适用药物和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等干预措施。本次干预显示,对我乡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连续性综合干预治疗和指导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提高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使患者主动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知识,血糖检测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2年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和个体化干预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护理干预,通过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显得尤其重要。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我乡糖尿病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社区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802);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08-929,CMB09-979)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c)-0122-03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高。据WHO资料,至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3亿[1]。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亦急剧增高,达到了3.2%~3.6%,加大对糖尿病的预防及控制力度已刻不容缓[2]。WHO资料表明,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其对于人类健康的危险程度已占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3]。如果及早给予糖尿病患者科学的早期综合干预,糖尿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文献均强调糖尿病健康教育,为了解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本社区”)对9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全程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社区站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3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经本社区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②糖尿病相关知识:血糖正常范围、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科学饮食方法、科学运动方法、正确服药方法和低血糖表现及处理;③遵医行为:按时复诊、规范服药、自我监测和采纳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乐观情绪,若有一项不采纳即为不遵从)。

1.2.2 医学体检 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医学体检,检测指标包括血压、体重指数(BMI)、血糖(静脉)、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糖尿病相关指标。然后根据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4]评价其控制效果,“理想”和“良好”的为控制达标。

1.2.3 健康教育的方式 ①健康教育大课堂:在社区每月开展1次,由专业人员或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②同伴教育:请已患病多年且血糖控制良好患者谈体会及组织病友联谊活动;③个体化健康指导:利用门诊就诊和社区团队入户随访对有具体问题的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④家庭保健员的培训:经过对患者家庭成员培训,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然后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引导整个家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⑤示范化教育:示教血糖的测定、胰岛素注射技术等;⑥媒介宣传:通过网络、宣传手册、挂历等材料提供糖尿病防治知识;⑦举办糖尿病饮食厨艺比赛;⑧其他:电话随访及咨询、相关知识有奖竞赛、适合在社区开展的体育和文娱活动(如托球比赛、健身操和扭秧歌等)。教育时间为1年。

1.2.4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诊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并发症的诱因及防治、低血糖反应症状及处理等。②饮食疗法:教会患者及家属根据身高、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按三大营养素比例进行分配,计算每类食物所需的份数(每产90千卡热量的食物为1份),再选择食物种类。各种食物可以互换,只是份数不变。教会患者用等量食物交换表变换食谱,保证饮食的多样化。医护人员可与患者共同制定1份饮食计划。③运动疗法:提倡有氧运动,量力而行,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原则。宜在餐后60~90 min进行,持续时间30~60 min,运动强度以心率来衡量(心率=170-年龄)。运动时随身带好糖块及求助卡。④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合理使用,胰岛素的保存和注射等。纠正患者不用药、自行停药和不规范服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⑤自我监测:教会患者家庭血糖仪的使用和自测血糖的方法。并把每天的血压、体重、如何吃饭、如何服药、定期测血糖及生活中的特殊情况,按日期记录在本上,看病时携带此记录本给医生看。每天检查足部并做足部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到医院做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⑥心理调整:给予患者安慰、鼓励,适时疏导,使患者情绪稳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93例糖尿病患者中,男42例(45.2%),女51例(54.8%);年龄46~75岁,平均(62.7±5.8)岁;病程9个月~22年,平均(8.5±7.1)年。

2.2 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正常范围、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科学饮食、科学运动、正确服药方法、低血糖表现及处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遵医行为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按时复诊、规范服药、自我监测和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4 糖尿病相关指标控制率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和BMI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内分泌代谢障碍引发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身心健康,其发生、发展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又称“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病”[5]。而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方式对糖尿病这种与饮食、运动密切相关的疾病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被公认为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6]。另外,患者在综合性医院门诊看病时往往得不到医生较详细的指导,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之一。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干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7]。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教育前,与杨新明等[8]的研究一致;按时复诊、规范服药、自我监测和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数较教育前明显增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和BMI的控制率也高于教育前。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管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曾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占60.3%[9]。通过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健康意识,走出认识误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只有当患者充分认识到所患疾病对自己的危害,并相信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恢复健康,逐步形成信念时,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学会自我管理(真正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通过行为改变更好地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曾有研究指出,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通过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身心症状改善,而且能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健康行为模式,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可见,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种手段。从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5项基本措施,即糖尿病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控制、自我监测血糖和药物治疗来看,健康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糖尿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患者及其家庭负担重,是医学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广“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在社区积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还符合“医疗经济学”的观点[1],同时也是实施国家医疗改革提出的花钱少,而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的新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曾指出几项简单的一级预防措施在5年的研究中,能使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55%,每花费1美元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节约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难以估量[5]。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通过短时间健康教育不可能达到完全接受知识的目标,需要坚持连续、长期、多途径反复教育。把健康教育深入化、持久化,为患者提供科学、正规的糖尿病教育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充分利用社区工作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同伴教育、发挥社区团队和家庭保健员作用等是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尤其是家庭保健员对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已有文献报道[11]。培训家庭保健员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糖尿病规范化健康教育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完善服务内容,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 向红丁.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34.

[2] 郝桂琪.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 34(15):3055.

[3] 何会克.糖尿病健康教育重在基层[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5):9.

[4] 杨金奎.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糖尿病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21.

[5] 姜淑洁,王亚东,杨立新.北京某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60-1261.

[6] 李兵晖,张超,朱文娣.“看图对话”互动式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8-50.

[7] 钮文异.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健康教育指导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8] 杨新明,满琛,张志玲,等.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3):363-364.,

[9] 刘卫红.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全科护理,2013,11(2):560-561.

[10] 钟伟荣,曾任英,林春梅,等.行为转变理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1517-1519.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5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2(a)-0154-02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临床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改变具有一定关系[1]。另外,糖尿病病程时间的增长,加上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多[2]。糖尿病治疗具有终身性特点,患者由于长期治疗或者自身病情治疗中并未改善,逐渐开始不遵循医嘱用药、锻炼、饮食,影响到糖尿病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3]。所以,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加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就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比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宣教以及常规健康宣教下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总计100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入选标准: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糖尿病相关症状。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相关临床治疗、身体器质性病变患者[4]。100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在42~72岁之间,平均年龄55.0岁;病程在0.5~8年之间,平均病程3.0年。按照临床健康宣教方案的不同,将1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组间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该组50例糖尿病患者均行常规健康宣教,即在医院内张贴疾病相关知识图片,叮嘱患者复诊并进行知识问卷调查。实验组:该组50例糖尿病患者均在参照组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行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宣教。首先,建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护士以及专科医师,在小组讨论后制定《糖尿病护理家园申请表》,成员资料的完善通过就诊以及随诊等方式完成,在综合了解每位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健康宣教内容[5]。具体宣教内容包括:患者疾病发生原因、糖尿病概念、久病并发症、临床症状、如何进行血糖控制、饮食、运动等,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以及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如何预防。其次,制定糖尿病患者家园活动。一般家园活动是按照2次/月的频率开展,具体活动内容包括活动的具体形式、地点、内容、涉及人员、主讲人员等,一般时间设定在周末,这样患者家人也会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的形式可以包含病友会、知识讲座、咨询等。再次,护理家园实施方法。对医院就诊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健康宣教,安排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护理家园相关内容,指导患者填写《糖尿病护理家园申请表》。对患者填写完的申请表进行分析和统计,包括患者的例数、血糖情况、糖尿病了解程度等情况,安排对应护士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进行血糖测量,综合血糖测量结果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患者强化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最后,健康宣教遵循自愿原则。护理工作人员保管好患者的基本资料、随访内容等,并形成档案,避免隐私信息流出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糖尿病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血糖、并发症、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SAS、SDS评分情况。

1.4疗效评定

显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血糖恢复与正常人一致。有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血糖有所控制。无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以上效果均未实现。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研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干预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几率、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进行χ2检验;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血糖以及SAS、SDS评分等指标以(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樽榧涮悄虿∈笛槭?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对两组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详细数据见下表1,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并发症对比

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均发生了并发症问题,具体并发症结果见下表2,表中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SAS、SDS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见下表3。综合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前两组SAS、SD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两项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组间空腹、餐后2h血糖情况对比?勺樘悄虿颊卟煌?时间段血糖情况,见下表4。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138)。

3讨论

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这与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工作习惯等方面具有直接联系[6]。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所以患者存在明显的不遵医嘱行为,严重影响预期治疗效果的实现。有报道提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提高总体治疗效果[7]。

结合该次实验研究内容来看,将选择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健康宣教方案的不同分为采取常规宣教的参照组以及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健康宣教的实验组,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无论是并发症、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不同时间血糖情况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实验组健康宣教方案,其优势有以下几点:①方案执行方便、经济,服务形式中使用图文并茂形式进行授课,可提高患者的掌掌握度;②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降低患者负面情绪;③宣教方案是在综合患者病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基础上制定的专属护理计划。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2 型糖尿病;护理;低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的,常见的,多发的疾病。根据临床数据,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很重要[1]。我院内分泌科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意识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避免低血糖反应给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61 ~ 79岁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59例男性糖尿病患者,61例女性糖尿病患者,均有2年糖尿病病史及用药史。这些患者的文化程度为9例文盲,30例小学文化,52例中学文化,29例大学文化。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4d,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与糖尿病病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应该是健康教育的一项相关知识,把糖尿病知识手册的“礼物”给患者,告知我们在糖尿病知识讲座的时间,时间1年。健康教育干预组给予患者健康教育与科学合理的方法,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健康教育为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后,每星期进行糖尿病教育知识,一对一,面对面沟通,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记忆和认知能力的下降逐渐降低,因此,患者必须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使患者出院后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健康教育。一些患者由于紧张,特别是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导致患者恐惧,一定的压力,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开展心理教育,糖尿病低血糖症是可以控制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进行干预时间1年。

2结果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在理想的范围内控制体重,血糖控制比理想更平稳,低血糖发生率低;教育水平较低,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控制血糖差,低血糖复发率较高,多表现为餐后低血糖,血糖监测的成本也增加了。健康教育干预组组慢性并发症患者的视网膜病变9例,肾病7例,周围神经病26例,常规护理组慢性并发症患者的视网膜病变20例,肾病12例,周围神经病43例,两组有明显差异(P

3讨论

糖尿病教育的患者,科学的自我管理,血糖监测,锻炼和饮食,可以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稳定,更好地控制血糖,体重控制理想;常规护理组,血糖控制发生根本性变化,餐后容易低血糖反应发生,心悸,颤抖,出汗症状明显,有4例患者血糖3.3mmol/L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充分说明教育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仅要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且积极预防并发症如急性感染、酮症发生,低血糖反应,以便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稳定血糖水平。临床上,患者的高血糖是有害的,但不知道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5%人死于低血糖;低血糖的影响:显著减少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加重了视网膜的损伤,严重的低血糖可引起眼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动脉破裂出血;对急性低血糖肾降糖作用可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2]。低血糖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成人血糖低于2.8mmol/L可以考虑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Q3.9mmol/L可诊断。如果低血糖反复发作,较重,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6h),脑细胞会发生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即使血糖恢复正常,通常痴呆症状。所以一个医源性低血糖或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理想的范围产生效益。根据国际标准,只要血糖值3.9mmol/L,应该是低血糖症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低血糖的发生是由药物引起的,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培训,提倡科学饮食,合理用药,少喝酒,低血糖的早期识别,及时治疗。3个“15”的原则掌握低血糖的治疗:给予15克单糖食品,一半果汁或不含糖的苏打水,或3块硬糖,或一汤匙蜂蜜或糖,如离进食还有60min以上,继续给予15克复合碳水化合物,或一块面包,或半杯酸奶, 15min测手指血糖值。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低血糖是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治疗措施最好的治疗[3]。低血糖症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降糖药的使用,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得随意更改降糖药物和剂量,老年患者常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低血糖,症状不明显,但应加强血糖监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太严格,一般不超过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不应超过11.1mmom/l。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保证了科学的治疗,使血糖稳定,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教育生活质量。我们认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目标的确立,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薇.糖尿病给全球带来重负[J].国外医学情报.1999.20:1-4.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 56.5 岁,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中国论文网。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达标

百分比(%)

观察组

45

42

93.3

对照组

45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 新发糖尿病;心理分析;护理

在我国,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正以可怕的速度呈数倍、数十倍的增长[1]。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医疗负担,也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心理及社会问题。从护理角度出发,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是衡量护理质量好坏的关键。自2005年以来,我们分析研究了68 例新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8 例患者,其中男48 例,女20 例,年龄34~60 岁。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临床期肾病、严重的自主神经病变、眼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所有患者均神志清醒,语言流利,精神状态正常,对调查问卷采取配合态度。

1.2 方法

采取问卷式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患病前性格特点及患病后心理反应等。并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 结 果

68 例患者中机关工作人员19 例,私企业主12 例,工人15 例,农民10 例,教师3 例,其他9 例。患病前普遍具有急躁、易焦虑等性格特点,社会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较常见。患病后的主要心理类型有焦虑急躁、悲观失望、自卑抑郁及无所谓等。经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对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讨 论

3.1 新发糖尿病患者心理分析

焦虑急躁心理:绝大多数患者由于患病突然,对于糖尿病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对患病后可能增加的经济负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出现紧张、担心、焦虑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

悲观失望心理:常见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增强,使得许多患者在患病前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再加上发病年龄轻,对未来的疾病进展难以预料,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自卑抑郁心理:有些患者的家庭条件较差,患病前即存在自卑心理,一旦患病后,自卑程度会更加强烈,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社会抛弃的心理。认为自己将会被人歧视,感到十分孤独,甚至发展为抑郁。

无所谓心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糖尿病症状,在体检中发现而确诊。这些患者平时忙于事业,很少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一无所知,当早期没有发生并发症时,就容易产生无所谓、不在乎心理,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久而久之,就会使病情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

3.2 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帮助患者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无论是在医疗过程,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关怀倍至,经常和患者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其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

详细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这是增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根本所在。使患者明白疾病的治疗不是短期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行为,同患者交朋友,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感到家庭般的温暖,能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展现在医护人员面前,让患者看到希望,消除孤独自卑和抑郁心理,解除焦虑急躁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特别要重视那些对病情不关心、存在无所谓心理的患者,要认真向其讲解疾病的危害以及早期、正规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其尽快进入患者角色。往往一次或几次的健康教育是不够的,要改变患者错误的心理状态,除了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外,还要在空间上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个细节当中,让患者正视危险因素的存在,同时可举一些反面典型,使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消除盲目乐观及侥幸心理,把疾病的治疗放在首要地位。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整体护理效果、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2]。健康教育在医疗、预防、康复和护理之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能够建立健康意识,主动参与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3]。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且发病率急剧增高,在这样的严峻形式下,对糖尿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将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产生极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康复护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6-02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6年的0.9%增至1994年的3.5%,增长了近3.4倍,个别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超过5%。糖尿病已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为2007年8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1例。其中男25例,女例46;年龄36-68岁;病程2-27年。空腹血糖(10.84-3.61)mmol/L,餐后血糖(16.6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均可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食、多饮、体重下降;四肢酸痛、麻木、腰痛;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视力模糊等。其中并发高血压者4例,并发冠心病者3例,并发脑梗塞者4例,并发肾病者2例,并发糖尿病足者5例。护理人员全面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心理护理,除1名并发肾病患者转院治疗外,其余70例均基本康复出院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采用集体宣教或个别谈话的方式,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药物、运动疗法及注意事项。血、尿糖检测,并发症的症状及应急措施。

1.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可以根治,许多患者均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不能正确面对,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产生敏感、固执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使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提早给予干预,首次发病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诉说内心感受及对疾病的看法,对其不良行为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纠正病人的错误认识或态度,从而纠正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让病人认识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可对身心健康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对疑心较大的患者要善于使用积极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1.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首先,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正确掌握使用胰岛素时机,通过改变饮食、运动、休息等多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可减少或延迟并发症发生。其次,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常常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而形成“糖尿病足”。促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很多,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控制、外伤感染等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对形成足部病变的高危因素应提高警惕,向病人讲解糖尿病足的病因及危害。加强足部卫生、保暖,帮助病人足部按摩及适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足部营养,指导病人每日检查足部情况,穿合适的鞋袜,防止足损伤。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降低截肢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2.4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现有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开始实行饮食控制者多为超重型,摄入热量比必需量宜稍少,使体重平稳而有规律的减少,至体重近正常时适当增加至平衡热量。饮食中应调整好碳水化合物(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比例。以往认为DM患者摄入糖量占所需总热量的40%-50%(比正常人低10%),脂肪量30%-35%,蛋白质量不超过20%。每日进食量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情况。若单纯靠饮食疗法控制病情,则可简单地分为三正餐(早、中、晚)及两餐点心;若口服降糖药者则糖类供应需均匀分配于一天内;使用胰岛素者则请营养专家给予特别指导,糖类的供应保证在胰岛素发挥作用的高峰期有充足的糖浓度供代谢用以防止低血糖症及胰岛素休克。饮食疗法应贯穿于DM患者的一生中。坚持定时进餐,延迟进餐或不进餐可打乱血糖水平及促发脂肪分解;同时注意每天测尿糖,定期测血糖及体重以评价饮食法是否恰当。

1.2.5 体育锻炼 运动疗法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强末梢组织特别是肌肉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将更多的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调动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应要求患者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一般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可酌情延长至1小时。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长时间运动者应适当增加食量。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但活动要以不感觉疲累为主,运动时手边要备有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小食品,一旦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以预防或减轻低血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