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糖尿病医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1 10:05:42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1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证论治、方药治法、等方面简要综述,来论证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中药;疗效显著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现代人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强度减少,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目前治疗上采用西医药物治疗和肌注胰岛素,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及注射痛苦。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本人通过对门诊早期糖尿病人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辩证论治

中医辩证糖尿病的 方法是上,中,下消为纲要的辩证体系,后发展气血,脏府为辩证施治。单纯依据一种方法辩证治疗很难取的效果,必须结合病人具体特点加以辩证治疗。

1.1 从气血,阴阳分型论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明确提出阴虚燥热的观[1]。明代医家李梃曾说“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额;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气上而肺润。”从上看出糖尿病既有肾阴虚也有肺气虚。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论证要诀消渴》中指出:“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之不 治,气极虚。”在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 》中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 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 得上升,水津固不能随气上布。”活血化瘀法是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

1.2 以脏腑分型论治。糖尿病临床以肾虚较为常见,由于肾阳不足,津液不得上蒸于口,故口渴。肾虚不固则尿多尿频。治宜补肾为本。予仲景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糖尿病肥胖者居多,中医历来有“肥人多痰之说”。脾主运化,行津液,布精微,输于肺,充养胃阴,转化为肾之。因此脾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治宜健脾为主。

1.3 从肝论治:肝郁化火,燥热伤肺。可见口渴多饮,肝肾同源。肝郁化火肾阴被灼,下焦虚寒固摄无权,而见尿频尿多。治宜舒肝理气法。

2 主要治法

2.1 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辩证,对早期糖尿病使用纯中药制剂,方剂组成:生黄芪、炒白术、怀山药、天花粉、大生地、葛根、当归、川穹、沙参、麦冬、知母、僵蚕、枸剂子、生甘草。

2.2 功用: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3 方药研究

本方生黄芪 炒白术 怀山药 天花粉 大生地 僵蚕 能降低血糖,保护肾脏,降低蛋白尿作用。当归、川穷、丹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球蛋白生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结,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作用[2]。生地 沙参 麦冬 葛根,能滋阴生津,减轻糖尿病症状。

4 讨论

糖尿病中医治疗主张从整体出发,全身调节,达到机体的阴阳徘平衡。本方针对早期糖尿病病人,选择50例患者,年龄在40~70之间,不使用其他糖尿病药物。疗程在一月左右,服药每周复查血糖一次。有效45例,无效5例,半年后随访血糖正常18例。症状全部都有改善。因此中医中药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良方,在缓解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2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1],可诱发心力衰竭[2]、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严重并发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出现严重不合理,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趋于年轻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同时病程却大大增长,因此,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必将并已在逐年增高,且已成为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至今治疗尚无特效药,仅限于对症治疗。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不仅能做到对疾病的早期防治,也恰恰弥补了现代医学在大多数疾病治疗中仅限于对症治疗的不足,早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及后世的众多著作中都有对糖尿病与心脏并发症内在联系的阐述,并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并发心脏病变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3],故在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现代防治中充分利用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心肌病变有深远的临床及理论意义。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明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保护好未受影响的脏器。

2 糖尿病心肌病变中医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变归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主要病机认为是由于糖尿病阶段肺胃肾阴虚燥热,不断耗气伤阴,进而涉及于心,致心气阴耗伤,心气阴两虚;阴虚燥热,营阴被灼,炼液为痰,痰浊闭阻心脉;血脉瘀滞,痹阻心脉;阴损及阳,心阳不足,心阳不振,甚至水气凌心,出现心悸、怔忡、胸痛等形成消渴病心病即糖尿病心肌病[4]。消渴病心衰则由于消渴病心病进一步发展,心阳衰微,心脉痹阻,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经脉痹阻,脏用失常而成。肾阴阳虚衰,心气衰微,进一步发展而致阴竭阳绝,阴阳离绝,出现消渴病脱症,厥症等。从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病机制来看,主要根源是消渴肺脾胃肾阴虚燥热,日久消耗气阴而形成心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虚证及痰浊、瘀血、水气等病理产物,本虚标实,甚至阴阳离绝的表现,因此,能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干预,阻断从气阴两虚的虚证向本虚标实阶段及阴阳离绝阶段发展,就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向糖尿病心肌病变传变,达到目的治未病的目的。

3 糖尿病心肌病变西医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西医的变发病机制主要为:高糖环境下,糖基化终末产物可直接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改变,致糖尿病心肌病变[5];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加速糖尿病心肌病变[6];长期高血糖直接引起了线粒体氧自由基过量产生,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导致线粒体膜结构破坏,使心肌细胞凋亡或者坏死[7];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增强,可促进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蛋白,促进胶原合成导致心肌纤维化[8];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失去正常的调控,使得凋亡加速,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在糖尿病心肌纤维化[9];高糖条件下心肌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加[10],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以及抑制水解酶和间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使得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因此,能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即通过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细胞心肌生长因子β1表达等机制,就能达到减少心肌纤维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防止或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心肌病变,达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4 中医药在糖尿病心肌病变防治中取得的理论成果

目前,中医药研究者主要是在中医理论及糖尿病心肌病变发病机制指导下,运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复方、偏方、中成药等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变发病机制的靶点而展开,且取得巨大的成绩,如:罗佳等[11]通过采用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干预,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的表达实现其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作用,实现心肌组织保护作用;阎文柱等[12]运用盐酸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12周发现盐酸小檗碱组大鼠心肌细胞内表达增强,表明小檗碱可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水平,延缓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害,从而防止大鼠心肌组织的重构与肥厚;张翠等[13]通过银杏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模型灌胃30 d后发现银杏总黄酮组血清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提示银杏总黄酮能够减轻心肌氧化应激程度,对糖尿病心肌起而起到保护心肌组织、延缓心肌损伤的作用;刘小燕等[14]通过观察麝香保心丸对T2DM模型给药12周后,发现麝香保心丸组心肌局部AngⅡ浓度降低,提示麝香保心丸能明显降低AngⅡ的表达,抑制心肌组织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从而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刁学织等[9]运用通心络超微粉对DC大鼠连续灌胃6周后,结果提示通心络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表明通心络可以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倪青等[15]通过观察灯盏花素对T2DM模型干预,结果表明灯盏花素可降低DC中TGFβ1的表达,从而改善DM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以上研究是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技术根据糖尿病心肌病变病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发挥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体现,对糖尿病模型进行阻断糖尿病向糖尿病心肌病变传变甚至向正常逆转,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心肌病变中取得的成果。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复方、偏方、中成药等对糖尿病心肌病变模型干预研究表明,以糖尿病心肌病变中、西医发病机制为切入点,即通过中医药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细胞生长因子β1表达等机制,利用中医理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健脾化浊、通阳宣痹,补肾助阳等治疗方法,能够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病程甚至向正常逆转,使心肌结构及功能恢复正常。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控制血糖的同时,应该结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兼顾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早期辨证治疗,即从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根本发病机制肺脾胃肾阴虚燥热,通过中医药对糖尿病早期干预,减少气阴消耗,防止心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虚证及痰浊、瘀血、水气等病理产物形成,就能阻断从气阴两虚的虚证向本虚标实阶段及阴阳离绝阶段发展,就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心肌病变,同时也能能减少其他并发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运用体现。

参考文献

[1] Hayat S A,Patel B,Khattar R S,et al.Diabetic cardiomyopathy: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lin Sci(Colch),2004,107(6):539-557.

[2] Resl M,Hulsmann M, Pacher R, et al.Heart failure in diabetes[J].Wien Med Wochenschr,2009,159(5-6):134-140.

[3]秦少福.“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116-117.

[4]田德禄,蔡淦,单兆伟,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2-329.

[5] Tomoyuki M,Masayuki K,Chie O,et al.Involvement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2p roducts, pentosidine and Nε2(carboxymethyl) lysine,in doxorubic in 2 induced cardiomyopathy in rats[J].Toxicology,2010,26(8):89-97.

[6]文重远,吴勇,李燕,等.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葡萄糖转运体4的变化及其对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460-1463.

[7] Bojunga J.Nowak D,Mitrou P S,et al.Antioxidative treatment prevents activation of death-receptor and mitochondrion-dependent apoptosis in the hearts of diabetic rats[J].Diabetologia,2004,47(12):2072.

[8] UchiyamaTanaka Y,Mat subara H, Nozawa Y, et al.AngiotensinII signaling and HB2EGF shedding via metalloproteinase i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J].Kidney Int,2001,60(6):2153-2165.

[9]刁学织,王小梅.中药通心络超微粉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789-3890.

[10] FANG Z Y.Diabetic cardiomyopathy: evidence,mechanism,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J].Endocr Rev,2004,25(4):543-567.

[11]罗佳,薛华,陈杨.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AGEs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1):40-43.

[12]阎文柱,蔡玉文,关洪全,等.盐酸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11,40(27):2755-2757.

[13]张翠,张根葆,朱海龙.银杏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6(32):3467-3469.

[14]刘小燕,王远征,韩玉,等.麝香保心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1):28-31.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中药;中医外治

【中图分类号】R58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1-01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5.5%,所以加强前期的工作刻不容缓。

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发展的自然病程中的前期阶段,归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在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中称为“糖调节受损”。该阶段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阶段,尽管患者并未出现糖尿病征象,但与血糖正常的人群相比,前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糖尿病前期的病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病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故将其归属于“脾瘅”范畴的。吕仁和教授通过临床研究也提出了“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的观点。

1 糖尿病前期中医病因病机

雷晴掣提出其发病与先天、后天均有关,阴虚燥热或素体痰湿久郁化热,日久伤津耗液终发为消渴。姜华等认为脾阴虚及阳而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脾气的运化散精功能是血糖代谢紊乱的基本病理基础和主要病理改变。周晓燕等发现以气虚痰湿、气郁湿热体质的IGT患者较为常见。

2 中医临床干预

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补其不足、泄气有余”原则,通过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的方法,发挥防治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中药干预:近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药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能够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等。

银杏叶、人参、西洋参、黄芪、刺五加、薏苡仁、山药或其有效成分均有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银杏叶、人参、黄连、瓜萎、半夏、地龙、决明还有增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效。麦冬、银杏叶具有促进胰岛细胞自身和功能修复的作用。兼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减少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和保护血管内皮作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三棵针。

在防治过程中辨证论治,同时选用兼具多重效用的中药材不仅能达到“防”、“治”结合的目,且能够减少甚至避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引起的腹胀、腹泻、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13]。

2.2 外治干预:中医外治法,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洗、敷、熏、贴、针灸、推拿、磁疗、脐疗、耳穴、气功、音乐及体育疗法等。中医外治的机制在于结合药物、穴位刺激、经络气血运行为一体,是药物透过皮肤到达穴位,药物在穴位处随气血循经络运行至全身脏腑器官以发挥其疗效作用。

毫针、电针均具有改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血糖的作用;穴位埋线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熏洗、艾灸、耳针、按摩以及八段锦等中医运动治疗均能够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中医外治结合中药内服在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危险因素甚至改善胰岛素抵抗中都有显著效果,还可最大限度的避免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为适应各种人群的需要,已生产处了胶囊、片剂、免煎粉剂、中药成分提取物等多种型态中药制剂。在今后发展中,应更多的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量、前瞻性的研究,拟定集有效性、安全性为一体的中医内外治疗结合的方案,以治疗糖调节受损病人,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胡欣,张弘.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7):1748-1749.

[2]胡睿婷,宋滇平.糖尿病前期与微血管病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 5(10):2817-2820.

[3]Jaakko Tuomilehto.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 DECODE/DECODA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3),132-135.

[4]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6(5):446.

[5]吕仁和,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2):18-19.

[6]雷晴,周兴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32(3):240-242.

[7]姜华,万茜,阮建国.糖尿病前期中医证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7):70-71.

[8]周晓燕,刘晓红,钟汉林,等.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J].新中医 2010,42(2):39-40.

[9]周晓燕,王玲玲,李雪,等.柴芍芩连煎对气郁湿热体质糖耐量低减患者的疗效观察.中药临床,2010,21(11):1032-1034.

[10]Ceriello A,Motz E.Is oxidative atress the pathogenic mechaniam underlying insulin resistance,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common soil hypothesis revisited[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816-823.

[11]曹红霞,靳金龙.中汇糖脉康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试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8-9.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4

【摘要】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根据症状、体征和舌象脉象,属于中医“肾消”、“下消”范畴。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医以滋肾益肺建脾化瘀为法;西药首选胰岛素,其次口服降糖药物(如糖适平、美吡哒),合并高血压的配合降压药物,另外结合抗凝药物,伴浮肿的加用利尿剂;注意饮食控制。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20例,显效9例,占45%;有效8例;占40%;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85%。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但治疗效果显著,而且从理论上也为也为现代的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分子酶学、分子生物学所阐明,因此西医治疗模式,开辟了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途径,显著地提高了疗效,改变了传统的治疗的治疗观念,极大地提高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寿命,充分体现了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方法结果

一、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糖尿病肾病,又名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及主要死之一。I型糖尿病的3%—4%在5—10年出现肾脏病变,II型患者中的15%在10—20年出现肾脏病变。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根据症状、体征和舌脉,属于中医“肾消”、“下消”范畴,祖国医学早就有“消渴”并发水肿的记载。《圣济总录》即有“消渴病多转变……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亦有“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小便少者”等记载。

二、 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笔者近3年临床工作中,运用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深深体会到了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所在。

(一)临床资料

20例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8岁—66岁,平均年龄46.6岁。

诊断依据:有5年以上糖尿病史,持续蛋白尿,连续3次24h尿蛋白总量超过500mg,伴见糖尿病眼底改变,除外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和其它肾脏疾病影响。 其中胰岛素依赖型3例,非胰岛素依赖17例,尿蛋白排出量在500mg/24h—1mg/24h之间12例,尿蛋白排出量﹥1mg/24h 8例;伴有浮肿11例,伴高血压12例;病程在5—25年,平均16.8年。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饮食控制,适当活动。

2.西药治疗:药物首选胰岛素,其次口服降糖药物(如糖适平、美吡哒),合并高血压的配合降压药物,另外结合抗凝药物,伴浮肿的加用利尿剂。

(三)治疗结果

20例均在治疗前后观察下列实验指标:24h尿蛋白定量、空腹及餐后2h血糖、肾功能、空腹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判定标准:

显效:浮肿消退,尿蛋白定量﹤200mg/24h,肾功能明显改善。

有效:浮肿基本消退,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下,肾功能改善。

无效:浮肿、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结果:显效9例,占45%;有效8例,占40%;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85%。全血粘度、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粘度、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体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

三、 体会

糖尿病肾病以肾阴亏虚为本,血瘀水肿为标,治疗应以补益肺脾肾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尤以肾为关键,《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明确指出了治疗肾消(糖尿病肾病)滋阴补肾为之大法。近代医学研究认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而血管损害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各种中医证型; 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25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115-03

doi:10.14033/ki.cfmr.2016.17.062

本文主要是结合对某医院的糖尿病患者的各种中医证型、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改善和质量提高提供相应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的31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60例,年龄24~85岁,平均(59.8±11.2)岁,其糖尿病患病时间为2个月~29年,平均(9.79±7.02)年。

1.2 判断中医证型的方法

采集患者入院时通过中医四诊获得的中医现症以及根据相关的资料对31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中医证型,即肺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肾气虚型、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等[1]。

1.3 诊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均进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住院期间作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心电图、3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血管超声等常规检查,用CT或核磁对头晕或语言不利、肢体活动的患者行头颅检查。若肌电图提示有神经源性损害说明患者具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3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以及尿常规蛋白检测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肾病,其中,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0.5 g及尿常规蛋白呈阳性的患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后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者核素肾显像肾小球滤过率小于80 ml/min则诊断为肾功能不全期糖尿病肾病,3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在20~200 μg/min者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心肌梗死病史、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或有典型心绞痛且心肌核素显像显示心肌缺血者诊为冠心病;血管超声显示血管狭窄或动脉斑块形成者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症[2];根据头颅CT或核磁影像学表现,有大片脑缺血灶伴肢体语言功能障碍者诊为脑梗死,有点状脑缺血灶不伴明显肢体语言功能障碍者诊为腔隙性脑梗死,二者在统计分析时均判定为脑梗死。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SPSS 18.0软件包来处理相关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根据患者入院时通过中医四诊获得的中医现症以及根据相关的资料可知,在318例糖尿病患者中,中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型,共153例,占48.3%;第二多的是肾气虚型,共55例,占17.3%,;第三多的是肝肾阴虚型,共53例,占16.6%;其他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肾气虚型,共23例,占7.1%;肺胃阴虚热盛型,共20例,占6.2%;脾气虚型,共10例,占3.3%;阴阳两虚型,共4例,占1.2%。在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肺胃阴虚热盛型、阴阳两虚和肾气虚型这5种中医证型中,其空腹血糖控制水平都比较高,见表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为动脉粥样硬化症(A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眼底病变(DR)、脑梗死(CI)、糖尿病肾病(DN)、冠心病(CHD)13.1%。脾气虚型和肺胃阴虚热盛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与另外5种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31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中医证型,即肺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肾气虚型、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在糖尿病的早期中医证型中,脾气虚型和肺胃阴虚热盛型最为常见;在糖尿病的中期中医证型中,肾气虚型、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3-5]。在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肺胃阴虚热盛型、阴阳两虚和肾气虚型这5种中医证型中,其空腹血糖控制水平都比较高,即糖尿病控制达标率比较高[6];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阴阳两虚型和脾肾气虚型中的发生率是最高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糖尿病患者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各个中医证型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无论是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肾病,还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7],其中,在肺胃阴虚热盛型和脾气虚型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都是最低的,而在阴阳两虚型中其发病率是最高的。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各中医证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94-95.

[2]尹德海,梁晓春,朴元林,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C]//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10:262-268.

[3]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糖尿病)中药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93,8(3):182-184.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中级医刊,1995,30(9):571-572.

[6]纪立农,陆菊明,郭晓蕙,等.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7):397-401.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糖尿病 病因学;糖尿病足 合并症;活血化瘀法 治疗应用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常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3]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临床应用

在糖尿病足血瘀证中以血行障碍为其特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时首先要明确血瘀的性质、程度、部位和病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很少有应用单一的治法,根据《内经》中阐明的血瘀证中的致病特点及结合本病,可分述如下:

1.1 瘀生湿浊 津血相依,同源异类,消渴日久,耗气伤津,瘀血内阻,可致津液输布失常,或为口渴,甚或化生湿浊,瘀血与湿浊并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故在治疗中应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利湿。徐胜珍[4]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38例,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加减,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1.2 久病多瘀 消渴病日久,多瘀多虚,血气分离,阴阳破败,脉道不通,阴阳相逆,而为瘀证,苏秀海等[5]人以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自治中药胶囊治疗糖尿病足76例,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7.4%,显效率为59.4%。说明消渴病在病程中出现多虚多瘀之症,结合患者病变特点,应用活血化瘀兼益气养阴,每收到良好的疗效。

1.3 瘀阻气机 脉为血府,气为血帅,由于消渴日久则见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阴虚则无以滋养血脉,而致瘀血内阻,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补气养血,张月珍[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虚明显时加党参、太子参、黄芪,在临床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之药,使气行则血行,但因患者多为久病,故在治疗中不宜加入过为峻猛的补气药,以免伤津耗气。

1.4 必要时联合西药 由于糖尿病足的血管病变特点加之患者又合并了其他疾病,有些患者适合做血管搭桥或支架手术,并且愈后效果较好。但是经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预期效果较差,董建勋等[7],经过临床研究后将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的辨证循经及活血化瘀中药结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治疗糖尿病足29例,结果肱-踝指数、疼痛评分、冷感评分等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这说明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足可以更好的使血管再生,并且改善由于缺血、血瘀而致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中常见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转贴于

2 结论与分析

2.1 辨证繁多,缺乏规范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又是其较为严重的四大并发症之一。治疗本病应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法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出现了诊断上灵活有余,规范化不足,难以进行大样本的科学研究,辨证方法繁多,诊断概念模糊,不免有“一家一方,一人一汤”之嫌。

2.2 优势互补,中西结合 根据消渴是消渴性脱疽之因,消渴脱疽是消渴之果的辨证关系,应当很好的控制原发病,在消渴病中,中医药直接降糖的作用不显著、不迅速、不明确,故当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

2.3 不治已病,重在预防 尽管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是足病的预防则十分有效,国际糖尿病联盟的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糖尿病与足保护”[8]研究表明烫伤和穿着不合适鞋袜以及修剪趾甲不当等是引起糖尿病足的物理因素,而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故加强足病的教育宣传,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足保健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侯江婷,陆小娜,梅海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时珍国医药,2006,4(17):463-465.

[2]施赛珠,陈剑秋,石志芸,等.2型糖尿病中血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其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9,(6):21-23.

[3]王爱红,李 强,等,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调查及医学经济学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12(6):496-499.

[4]徐胜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38例[J].光明中医,2005,20(4):43-44.

[5]苏秀海,孙文亮,等,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76例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6,28(1):13-15.

[6]张月珍,卢玉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70-271.

[7]董建勋,冯 凯,王伏声,等.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64-66.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糖尿病 教育 护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0-02

1 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

1.1 人员产生。小组成员45名,分别来自各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1-2名,采取自愿报名,双向选择为原则,护士长对报名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包括报名者的授课能力,英语水平,对糖尿病护理新进展的了解程度,有无奉献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估而决定人选。

1.2 人员职责。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参加一些临时指派的任务(如去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免费指测血糖,糖尿病知识的宣教等)。

1.3 小组人员培训。

1.3.1 护理教育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教育者应具备的职业形象,如何成就自信,人际风格和演讲技巧等。教学方法及运用;启发学员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讲课能力;成人教育理论;教育评估,分析听众等。

1.3.2 培训糖尿病专业知识内容。对小组成员系统,详细地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授课,包括糖尿病的基本概论;糖尿病的饮食误区;糖尿病与烟酒的关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及用药原则;低血糖的症状,体征及特殊类型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糖尿病的急慢併并发症及处理;糖尿病的足部护理;生病及旅游期间的糖尿病管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装;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等。

2 培训效果评价

2.1 小组成员培训效果。糖尿病小组成立以后,累计授课36次,约106学时,不仅小组成员到课率达到92%以上。特别是内分泌病房的护士也积极参加听课学习,每次均有3-4人参加课程。对小组成员的糖尿病的知识水平在培训前后进行考核评价,培训前平均74分,培训后平均分97分,全院护士形成了积极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的氛围。

2.2 培训效果。小组成员以培训者的角色对所在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两个月1次分别以笔试的方式,分别在各科室抽取3-5名护士,并以同样的试卷在培训前后进行考核,被抽考者的平均成绩从培训前的68分上升到培训后的91分。

3 讨论

3.1 为患者提供高效护理。小组成员把每月活动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大家分享,对科室其他人员进行指导。提高了全院护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

3.2 架起了医护沟通的桥梁。参与全院新入院患者快速指血糖测定制度的制定。在糖尿病小组成员的介导下,护理部对新入院患者制作了血糖测定记录表,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制定了临界危险血糖值及应对机制,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包括急诊患者)进行快速血糖筛选,及早发现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并对异常者及时报告医生,加强了医护沟通,避免了医生在不明病情的情况下为高血糖患者输注葡萄糖,使的病情加重,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3 尝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教育新模式。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上升,疾病本身及併发症涉及多个科学,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以其他疾病住院治疗,患者分布与医院的各个科室,仅靠一个糖尿病APN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教育的需要,而在我国香港地区和美国,一所综合性医院往往有7-12名糖尿病APN护士,对患者实行团队管理,如在香港玛丽医院,设有专门的糖尿病教育中心,配有7名糖尿病专科教育护士,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医院4年前就配备有12名糖尿病APN,而我国由于人事体制,服务理念及运行成本核算等关系,医院目前不愿配备更多的糖尿病APN护士,糖尿病小组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糖尿病教育人员缺乏,使普及糖尿病教育得到了保障。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弱胃强;脾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39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117-02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突破了传统消渴“阴虚燥热”的理论,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以“脾不散精、脾胃内热”立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一病机特点,深析其实质,即脾弱胃强。为此,诸多学者对脾弱引起胃强并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做了一定探讨。但对胃强可以反作用于脾弱,以致二者恶性循环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脾弱胃强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作更深入的探究。

1 关于脾弱胃强

对糖尿病的认识一般遵《素问・奇病论篇》“脾瘅”之说,认为脾不散精、脾胃内热为其核心病机,如吕氏等[1]182将糖尿病明确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认为脾不能散精及由此导致脾胃内热,内热伤阴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又脾运化无力,散精功能不足即为

通讯作者:岳仁宋,E-mail:

脾弱;胃火偏盛,消谷善饥即为胃强[2]。据此,糖尿病的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脾弱胃强”,这也成为不少学者对糖尿病病机的共识[3-4]。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在“脾不散精、脾胃内热”这一病机中,脾弱与胃强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素问・奇病论篇》谓:“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因此,脾不能运化,精微不能布散,则郁积于脾胃。《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在阳明气盛之地,郁滞的精微必易导致热邪产生而形成脾胃内热。胃热偏盛,则口干而多食;津液不布,反渗于下,则多尿;内热伤阴,消耗人体津气,又可导致形体消瘦。后期内热进一步消耗气血阴阳、损伤脏腑,导致瘀血、痰湿等多种邪气的产生,引起脏器衰败,使疾病进入多种慢性并

发症阶段[1]184。笔者认为,上述认识仅关注到脾弱引起胃强之一端,而忽略了胃强对脾弱的反作用。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脾与胃以膜相连”,《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认为“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能食”。脾与胃同居中焦,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与胃的密切关系可概括为纳运相得、升降相因、阴阳相济[5]。因此,不仅脾弱散精无力能导致胃强,而且,胃火偏盛反过来也能进一步加重脾弱。

2 纳运不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景岳全书・脾胃》说:“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两者之间关系协调才能保证纳运调和,精微正常输布。糖尿病患者由于胃火偏盛,可表现为胃纳亢进,饮食增多。而脾运本已不足,胃纳增加反使脾不堪重负,过耗脾气,使脾的运化功能进一步损伤。同时糖尿病患者饮食增加,脾难以转运,痰湿内生,又可造成形体肥胖。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又加重了胰岛的负担,进而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而中医的脾无论在解剖还是调节糖代谢上都与西医的胰腺相似[6],从这一角度来看,胃强也加重了脾弱。另一方面,胃火能直接困阻脾运,加重脾弱。虽湿邪可以困脾,但刘完素《三消论》认为:“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胃肠之腠理怫郁,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世谓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之道路。”即明确指出燥热无形之邪亦会阻塞三焦脏腑气液运行通道。因此,胃火必将困阻脾转输精气的道路,脾弱加重亦当属必然。

3 升降不因

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反相成。《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水谷精微代谢方面,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有助于脾之布散精微。“火曰炎上”,火具升散之性。糖尿病患者胃火偏盛,则胃气上升亢进,下降不及,出现大便秘结。胃降不及破坏了脾胃升降的平衡,使脾不能升运,患者又可出现腹泻甚至腹泻便秘交替的情况。另一方面,脾胃升降,连通上下,为气机运动枢纽。胃气下降不及,脾气不升,气机紊乱,气化不行,不能顺利推动精微的布散,也会减弱脾的运化功能。

4 阴阳不济

脾与胃,脾属阴,胃为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需胃阳温煦,使脾不易湿,并能升运;胃需脾阴滋润,使胃不易燥并能受纳。因此,二者相反相成,对维持阴阳平衡、运化受纳十分重要。但是,糖尿病患者胃火内生,则成为“壮火”,破坏了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寒伤形,热伤气。”胃阳在生理上的温煦作用过强则变成对脾气阴的损伤。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初期表现为胃热炽盛,随着病情发展,胃火灼伤脾之气阴,到了中期就可表现为明显的气阴两虚[7]。因此,糖尿病胃火对脾气阴的灼伤,将使脾弱更加严重。

5 脾弱胃强恶性循环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脾弱与胃强二者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散精功能不足,精微郁滞则产生胃火,胃火又通过各种途径反作用于脾,使脾散精功能进一步减弱,精微郁滞更为严重,导致脾弱与胃强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临证阻断这一恶性循环,是延缓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手段。益气养阴、健脾运脾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之法,但要阻断脾弱胃强的恶性循环,必须注意胃火的反作用。对此宜平抑胃火:胃火得清,脾气不致于过耗,水道不会阻塞,脾运也才能健著;胃火得泻,胃气下行,脾气上升,气机才能转输,精微亦可敷布;胃火得制,脾之气阴不被灼伤,脾运才能正常。临床上,以清泻胃火之法,方选葛根芩连汤、白虎汤等,在2型糖尿病早期往往可起到减少西医降糖药物用量的作用,甚至单用中药即能将血糖降至较为理想状态[8]。这表明,对脾弱胃强恶性循环的认识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

[3] 王黎军,陈爱莲,蔡小平.脾弱胃强与糖尿病[J].中医杂志,2006,47(9):717.

[4] 蔡小平.糖尿病证治新理论――“脾弱胃强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25-26.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6-117.

[6] 方朝晖,李韬,鲍陶陶,等.脾与糖尿病的关系[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22(8):677.

[7] 仝小林,刘文科,甄仲.从2型糖尿病的诊疗谈“壮火食气,气食少火”[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523-524.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中医体质调摄;健康管理;更年期糖尿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9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 [1], 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 并发症波及全身各脏腑器官, 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表明女性更年期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该特定时期妇女体内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除了内分泌失调这一原因外, 还包括生活习惯等因素。这些因素又有可能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将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 可了解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分布规律。本文探讨中医体质调摄对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改进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干预的手段, 提高干预效果, 提高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发挥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糖尿病探寻求一种新思路,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9月随机抽取顺德区大良街道大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6个社区已建立糖尿病健康档案、符合规定条件的186例更年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93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现行的佛山市顺德区社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规范, 接受常规管理与随访。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体质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进行体质分型, 采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国卫基层发[2013]7号)中的《体质判断标准表》, 以调查问卷评分的形式进行中医体质信息采集和中医体质辨识, 判定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 分析患者的体质特征,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思想, 针对不同个体的体质特点, 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和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给予个性化中医体质调摄。

1. 3 观察指标 进行为期18个月的干预实验,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依从性、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实验组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依从性:干预前分别为(56.45±1.2)%和(47.45±1.0)%, 干预后分别为(96.67±1.4)%和(76.67±1.2)%;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干预前分别为(27.39±0.6)kg/m2、(7.79±0.4)mmol/L、(7.36±0.4)mmol/L、(3.69±0.4)mmol/L、(12.84±0.8)mmol/L和(7.86±0.6)%, 干预后分别为(26.19±1.2)kg/m2、(6.87±0.6)mmol/L、(5.79±0.4)mmol/L、(2.08±0.2)mmol/L、(11.08±0.8)mmol/L和(6.93±1.0)%;各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对照组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依从性:干预前分别为(57.58±1.4)%和(48.25±1.2)%;干预后分别为(86.66±1.6)%和(68.68±1.5)%;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干预前分别为(27.45±0.7)kg/m2、(7.92±0.5)mmol/L、(7.50±0.7)mmol/L、(3.72±0.5)mmol/L、(13.11±0.7)mmol/L和(8.02±0.5)%;干预后分别为(26.79±1.4)kg/m2、(7.12±0.7)mmol/L、(6.22±0.4)mmol/L、(2.68±0.3)mmol/L、(11.69±0.7)mmol/L和(7.23±1.0)%;各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更年期妇女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控制血糖, 纠正代谢紊乱, 消除临床症状, 有效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3]。已有的大量研究证实, 在社区内通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激发患者自身责任和潜能,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促进患者家庭成员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地控制病情, 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4]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控制率普遍偏低, 糖尿病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尝试实施多部门协作, 立足社区建立运行平台, 充分利用社区固有资源, 发挥社区护士、社区医生贴近患者的特点,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人对疾病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个体对疾病和健康负责的理念, 引导患者主动参加健康教育, 同时大力加强社区保健工作, 做到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控制和早期治疗[5]。

本研究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社区健康管理有机地结合, 将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引入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 发挥中医体质学说的优势, 运用“治未病”的理念, 找出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高危体质类型, 调整体质偏颇, 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为发挥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探寻求一种新思路。目前, 国内文献对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及中医体质调摄效果研究报道不多。本文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国卫基层发[2013]7号)《体质判断标准表》, 判定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 分析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特征,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思想,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处方, 给予个性化中医体质调摄干预。中医体质调摄内容包括:饮食保健、运动保健、情志起居调摄、推拿保健、穴位保健等中医药保健指导。

综上所述, 中医体质调摄可改进社区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的干预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际干预效果, 提高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2] 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55.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394 .

[4] 张玉梅.社区护理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