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苏州园林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08 23:37:25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审美性;当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区的文人私家园林最为集中,这些物质富足且有文化素养的士阶层营建私家宅园,是他们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释道的思想及传统艺术的影响,园中反映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凝聚了中国文人和匠师的艺术智慧。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 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 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苏州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倾注了园主的主观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时园林的呈现也是客观艺术规律性的反映,对于艺术的共同感,在园林之中,一个合格的游赏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触动的,但感受的强度则与游赏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体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对园林艺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忽视这种审美的无功利性,从而提高实践艺术审美的自觉性与体验性。当代,作为旅游形式的苏州园林实地游赏或是通过现代传播的书刊、图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风光。这一变革为传统审美活动增添了消费性和泛娱乐化的变革。现代旅游是商业行为,那么对于游赏者就是消费行为。消费和娱乐有本质上的联系。由于当代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对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读体现为世俗化,重视感官放松的视听愉悦,或休闲放松与陶冶情操交织于一体。

从本质上看,当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活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 进而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审美特征广泛地渗透到园林游赏之中, 可以使游赏过程更具有艺术性, 增强在其中培养性情、志趣、休闲的功能。

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转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审美本质和时代特征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特征变化会引起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品,它的审美功能不会褪色。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上文已详,在此就不做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渗透在以下将详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渗透于游园赏景之中,同时此功能会通过园林的图像、影视及书刊传播得到更好的发挥。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园主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不论是游赏者的实地体验还是通过媒体形式体验,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文人人生态度和生活志趣会给文化主体(当代游赏者)提供行为模式上的参考,这为当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苏州古典园林有休闲功能。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满足于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礼仪、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园林艺术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娱乐和丰富闲暇生活的低层次需求, 也能满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全面提升的高层次需求。最后,苏州古典园林有符号功能。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当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实体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如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所揭示的“ 一个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为有意义和合乎科学。它供给研究社会的人作为辨别各民族的一个根据, 比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及所谓民族特征更为合乎现实”。作为有形的文化实体,亭台竹草、墨香诗画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化标记, 象征着江浙的文明和繁荣。营建私家宅园这种于市井中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情趣作为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地起着确定人群类型、文明程度的符号象征功能。这些文化符号都会形象的在中外游园者的头脑中形成文化印象。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 传统造园理论 美感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gun to serv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construction, create a comfortabl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elegant.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more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and demand and gradually replace the classical gardening theory.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gardening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of Suzhou as a specimen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its art beats nature. And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unforgettable. Suzhou garden for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modern macro landscape design will have a definite impac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苏州园林的历史和其设计造园理念

1.1苏州园林的简介和概述

苏州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不大,但意境久远,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看似很小的苏州园林却有着极为讲究的造园手法,在自身的布局和结构上更是千变万化。使人们在园林中感觉到了与自然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就算生活在苏州城里,也能够享受到山林野趣。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了自然韵味的园林,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中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林内的山水花木都竞相呼应形成四季分明的景象,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冶,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1.2苏州园林的设计造园理念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苏州最典型的古园林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子外的竹林海,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2.景观规划设计的起源发展概述和理论体系的变化

景观规划设计为了改变人们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与古典园林所不同的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面向大众群体的,而不像古园林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精神追求。“意象在先,布局平面在后,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理。”景观设计既要解决人的使用功能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层面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地方,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3.传统园林对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影响的必然性

九十年代时期,走在以大众聚居环境景观规划前沿的中国第一位景观学博士刘滨谊先生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理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景观设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群里行为心理。并且全面系统的提出了更加详细的三元理论:1.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3.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4.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理论的三元5.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元。

中国古典造园方法,拥有着物境、情境、意境。景观环境形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虽然包含着理工和科技知识,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在与美学相呼应的,艺术对于景观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的景观设计的误区之一就是模式化,缺少特色和视觉艺术感,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实现也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广场设计也好,或者大范围旅游区规划也好,甚至是简单的大众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中对于空间和景观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当前大部分景观设计缺少一定精神文化。古典园林却在文化上做的非常好,无论是植被的运用,还是情与景的交融都十分出色,突出了文化。苏园的借景与对景和对于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的巧妙设计,比如透过一个漏窗可以看见一座山,一棵树等。在大的宏观景观里同样需要,我们设想把物体放大其实是一样的,在景观里一样有近景、中景和远景。小的景观设计也好,大的也好。我们在处于景观中还是需要在视觉观察上有近远之分,需要用到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用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对于细节追求去解决当代景观设计缺少形象和意境文化的问题,使大景观里有小精细,宽阔却又耐人寻味。

在当前生态学的发展之下,景观设计关于环境生态绿化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植被配置要符合建筑环境。传统园林里根据不同的建筑日照环境采用中性、阳性、和耐荫性植物。建筑阴里面有耐寒性植物如女贞、罗汉松、竹等。背阴但能接触阳光的里面采用桂花一类。而牡丹用在采光好的建筑阳立面范围。在厅、堂等大空间运用高大的遮阴乔木和中型乔木和灌木进行搭配。苏园对于植物的配置包括水循环等生态的运用,对于现在大规模景观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大众人类居住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建筑外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配置上可以运用苏园的配置方法去协调与建筑的关系,是环境绿化有特色并且因地制宜。

结语: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给予当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很大的挑战。整个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面对当前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考虑。中国古典园林—其造园理论中很多都可以为现代景观所用。景观设计要在满足大众群体的游憩功能需要外,在文化和精神层次方面更进一步,设计出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文化艺术形象都优秀当代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M],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

[4]裴相斌. 从景观学到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一作者:郭庆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三远”境界苏州园林图画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20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苏州园林现存近二百处,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浓缩于方圆视野之内,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为世人留下了一份美轮美奂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通过“四个讲究”,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把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精辟解说,让读者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

那么,《苏州园林》赏析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一、“完美的图画”是苏州园林审美的切入点

1.何谓“完美”和“图画”

宋代司马光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说:“至于庐舍饮酒,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明朝张居正在《山陵礼成奉慰疏》中也说:“(臣)至即恭叩元宫,见其精固完美,有同神造。”可见,“完美”是完备美好的意思,它没有缺陷,是人们渴望得到的一种理念和动力。《汉书・赵充国宝》有句:“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五代齐己的《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有句:“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可知,“图画”为用线条、色彩构成的形象或肖像。

2.“图画”之画意乃为中国画之画意

我们知道,“图画”有中国画与西洋画之分。

据考据,苏州第一座园林夫差的馆娃宫,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其他园林的建筑,大都依照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行布局。要说苏州园林的园林艺术师从西洋画,几乎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苏州园林“着眼在画意”,这个“画意”,显然是中国山水画的画意。

那么,中国山水画的画意是什么呢?

二、“三远” 境界是“完美的图画”的理论依据

中国山水画的画意是“三远” 境界所构筑的画意。

“三远”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画构图中散点透视原理的先河。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最早提出“三远”论的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所著的《林泉高致集》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三远” 境界是一种将各种视角(仰视、俯视、平视)所见之自然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的透视法。

三、“完美的图画”是“三远”境界的具体阐释

“三远” 境界是如何构图的呢?“高远”追求的是自下而上的高低层次;“深远”追求的是自前而后的纵深层次;“平远”追求的是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的横面层次。“三远”境界的构图,形成了有别于定点透视的立体图画,把自然景观描绘于三维构图中,形成了写意的、更注重立体感受的艺术画面。

《苏州园林》中四个“讲究”的审美标准符合“三远”境界的审美范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为“平远”, 即讲究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的横面层次;“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为“高远”,即讲究自下而上的高低层次;“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为“深远”,即讲究自前而后的纵深层次。

四、掌握“三远”境界,提高审美水平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4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园林版;苏州昆曲传习所;游园惊梦

  

 “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苏州昆曲的基本评价。昆曲作为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中,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与美学研究价值。“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这是对苏州园林最切实的评价。苏州园林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为我们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韵。两者的创新结合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

1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1.1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

通过对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可以发现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的特点是其佳期如梦柔情似水的“水磨腔”特点,而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对水的表现,形成了其特有的“水文化”。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共通特点就是虽然都是具有南方的小巧精致但是描述出来的却给人尺幅千里、风雅可人的借景抒情的葱茏诗意。“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这是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中取法自然却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拙政园、网师园等苏州园林都具备“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意蕴。这也正是昆曲艺术的精华所在。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互相借景的感觉,体现了造园与演戏的双重互补的美学精神。

1.2 昆曲与苏州园林结合的载体

文化载体——昆曲艺术的精髓。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期,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昆曲艺术是居住于昆山古典园林中的一群文人雅士的优雅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清雅真切,清幽本性。听昆曲仿佛就是一场耳朵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物质载体——苏州昆曲传习所。苏州昆曲传习所是在原有私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设计,融入了昆曲的文化元素使之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昆曲传习所的标志设计上采用了昆曲《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的名称作为LOGO。其宣传的册子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古建筑结构图案。这些设计都是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有机结合,不仅从听觉上达到昆曲的悦耳动听,更从视觉传达上使人们感受到“游园惊梦”理念的应用。

2“游园惊梦”理念贯穿苏州昆曲传习所

2.1 “游园惊梦”理念提出

昆曲《牡丹亭》中有一句唱词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说明欣赏昆曲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起来,而园林就是与之很好映衬的舞台。 “游园惊梦”理念的提出是从戏中提取出来的,是最唯美最动人心弦的时刻。该理念的创新运用就是通过对《牡丹亭》的精髓理解,并提炼运用到园林的设计上。新的“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改造当中,整个空间是一个游园的打造方式,从交通流线方面以及功能分区方面都给人们留下了苏州园林景致唯美的造园艺术。在深层的引申方面,不仅是园林实景的美,更是精神层次的“惊梦一醒”,这就是“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园林中的最高境界,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意境。

2.2 “游园惊梦”理念在设计上的渗透应用

动态应用。昆曲是戏曲表演艺术,是在舞台上进行单一的动态传唱表演,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昆曲艺术的悦耳动听和婉转流畅。“游园惊梦”理念也正是出自昆曲《牡丹亭》其中,当演员表演该剧目的时候也就使听众感受到剧中所发生的剧情一样,通过视听给人创造出空间想象力。

静态应用。昆曲与园林都讲求“移步换景”,昆曲不仅仅可以动观也可以静观,苏州昆曲传习所昆曲园林版的提出正是从静态方面解决了昆曲传播的途径。首先作为昆曲传播的物化媒介——苏州昆曲传习所,该建筑体本身就包含有昆曲艺术的剧本环境。其次在物态供应上,可以为动态的表演提供场所空间。

3 曲境与园境的升华再造——昆曲园林版

3.1昆曲园林版的曲境升华

昆曲艺术是一门“阳春白雪”的表演艺术,从消费者的艺术审美角度进行分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艺术品,不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是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受。昆曲园林版的提出在创新上体现了设计者们独具匠心的特点。它把风吹草动为交响乐,把园林作为乐器。昆曲不仅仅是一部《牡丹亭》,还有诸多的折子戏,所以在园林版昆曲的传习上还要考虑更多的与环境相结合的办法,使昆曲与园林充分结合,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才能达到欣赏园林与昆曲共通的美学效果。

3.2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园境再造与影响

苏州昆曲传习所作为有昆曲传习功能的苏州园林,在园境的打造上与昆曲艺术的韵味相辅相成突出其特有的戏曲艺术表演传承建筑载体。因此,在设计上尊重原有园林的风貌大体不变的基础上,有增加了空间的功能性,使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打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保存完好的苏州园林风貌,运用了创新的现代设计元素。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美学艺术在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主要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以及自然美与程式美的结合,这也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美学目标。其次两者在风雅气韵与布局结构上都是相通的。

4  结论

伴随着人们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苏州园林与昆曲也将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苏州园林中的园林版昆曲舞台也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人们欣赏昆曲的时候也可以徜徉于园林当中,在这样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更能将两者融合,互相促进影响,达到表演细腻传神,园林烘托意蕴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谢柏梁,王燕. 苏州园林与昆曲[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65-71.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生态园林城市;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3-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十提出“倡导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这既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说明了人类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境域。

当前,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超标天数为114天(按国家新标准评价)。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园林之乡的美誉,要在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头,笔者认为,城市建设者们不但要有国际视野,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尤其是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的精巧技艺。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学习与借鉴。

1 “朴素生态观”思想起源

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关系,也逐渐熟悉了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生长特点。早期的城市规划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置于首要位置,反映出人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城市建设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观理解为一种迫于环境压力、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朴素生态观”。

1.1国外朴素生态观起源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曾粗略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栖居地,并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公元前3世纪,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等均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1]。

1.2国内朴素生态观起源

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

2 “朴素生态观”的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在设计手法上讲,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模山范水、追求生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域。其造园精髓是“朴素生态观”的最好体现。

2.1“道法自然”的设计源泉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2]。“道法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也决定了文人对“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追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成排的行道树,没有修剪规整的绿篱,没有图案式的花坛,而是效仿自然生长势,所种植的花草树木三五成丛,有聚有散,有高有低,水陆两栖,搭配自然,野趣横生,生态和谐。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意趣附着于园林,人的审美心理、人工建造的园林与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设计一直受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园林设计师在认真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人工山水、建筑的空间位置。通过展现园林独具匠心的构思、前庭后院的布局、小中见大的手法、四季分明的景致,造就“人与天调”的合理境界。

2.3“城市山林”的理想范式

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工程技术,将亭台楼阁、山水林泉、假山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力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创造了“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空间[3]。苏州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景与配景、对景与分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繁华的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景观。

2.4最简式表达是“适地适树”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等规律,以乡土树种资源为基调树种。在植物配置上始终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效果的乡土树种,常用的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银杏Ginkgo biloba L.、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梅花Prunus mume Apricot、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碧桃Prunus persica、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等,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组景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组成了层次分明、稳定性好、林缘线和天际线优美、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同时注重将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3“朴素生态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实践

“朴素生态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2007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因此,苏州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每年新增约500万的城市公共绿地。“十一五”期间,以“四角山水”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绿肺“公园,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这既是对苏州古典园林以“水”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打造现代“东方水城”的有力举措。同时,也建成了一批以“植物”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塘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相城花卉植物园、盛泽湖月季园等,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因素”之一,这是古为今用、营心造境的最好案例。

无论是建造湿地公园,还是建造植物专类园,都离不开植物的生态效益。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均应提倡采用自然的生态驳岸。因为生态驳岸可充分保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为岸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并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公园建设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多用自然式散石驳岸或原木桩驳岸,同时在石或木之间配植苏州乡土的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醉鱼草Buddie ja L.、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灯芯草Juncus effusus、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水中片植荷花Nelumbo nucifer、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spp、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水底种植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近岸桃红柳绿相依、云南黄馨Jasminump mesnyi或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相伴,一泓池水,荡漾弥渺,水天一色。大量研究表明,湿生植物对重金属锌、铬、铅、镉、钴、镍、铜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也能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还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细化绿地指标和绿地分类,重视绿地的布局结构,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正实施太湖湖滨新城绿化、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风景区东进南扩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

目前,苏州已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应注意城市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等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生态”一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套模式,并带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彻底改变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现代城市发展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2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沈洁,张京祥.从朴素生态观到景观生态观――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再回顾[J].规划师,2006 (1):73-76.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6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等美誉。

古典园林魅力永存,“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地理上的象征,而苏州园林又是江南最典型的一个象征。可以说江南人的建筑情趣、审美境界,甚至是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在苏州园林中得以体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历代兴盛建园,明清全盛时有500余处,私家园林遍布苏州古城内外。在这些蕴含着博大精深中国人文精髓的古典园林中,浓缩自然山水,草木枯荣,四季晨昏,晴雨等变化,为身居其间的名人居士或士大夫们,提供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故有“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之说。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苏州造园的能工巧匠们运用独特的造园技艺,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等造园元素的组合,并以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与之珠联璧合,折射古代审美情趣和哲理观念,形成充满画意诗情的写意山水园林。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成为集文学、诗画、书法、建筑、装修、陈设、盆景及各类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苏州古典园林的价值得到世人瞩目和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境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1997年,苏州的古典园林掘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被誉为中国文化“四绝”(山水画、烹饪、京剧、园林)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已成为苏州、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象征,她走出了昔日的姑苏小巷,以经典传统的高品味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走向欧、美、亚、澳各洲的名城。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网师园殿春为蓝本设计的明轩,日本池田市的齐芳亭,加拿大的逸园,新加坡的蕴秀园,法国巴黎怡黎园,美国佛罗里达“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等。无论是完整园林的建造,还是亭台廊榭等园林要素的移植,含蓄独特的中国园林文化都获得异域知音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并成为物质的、不可移动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被称为“常驻的文化使者”、“永恒的贵宾”。至今,建在海外的苏州园林已达30多处,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并以其独特的内涵,再现中国文化永恒的艺术魅力。

传承古典园林文化任重道远

登上世界文化遗产圣坛的苏州古典园林,已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作为国内最具成长潜力的现代化苏州,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如何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确保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永续利用,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面临的严峻而急迫的历史性课题。

坚持保护第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苏州市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现定方针,围绕这一方针,我们从依法保护、依法管理、建立精良检测体系来打造园林景区精品。从软硬并重、精心打磨等方面着手,将园林传统管理纳入了科学管理的新轨道。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和国家颁布的《文物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苏州市于1997年4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园林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为契机,苏州加大对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力度,依法对古典园林的建筑、山池、古树名木等进行全面维修和保养,加强了园林和水质综合治理,加强园林档案管理,搞好文物“四有”工作,逐步完善网络化管理系统,调整充实匾额、楹联、家具,并依法加强园林外部环境的整治,使古典园林内外环境趋向协调和谐。

古典园林管理数字化,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立足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管理,使历史园林在岁月流逝中保持精确记忆和丰富个性。苏州市园林部门经过调研,将大量信息汇总整理,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信息网络功能的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参照世界遗产有关标准和我国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要求,覆盖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各个方面,共分为两大部分,12个模块。从建设、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控制地带到客流量、安全措施、规章制度、人员技术能力和文献资料等,都一一量化,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保护管理体系。大到一根梁柱,小到每格窗花,都拍摄全方位的影像资料,形成完整图纸并加上详尽的文字说明,输入电脑。园林的日常养护,维修,都将通过统一的科学标准来控制和实施。

在园林静态保护的同时,苏州市园林系统还倾力开发园林景区的精品内容,充盈内涵,达到动态的“集聚效应”。如拙政园荷花展,杜鹃花节;虎丘的金秋庙会,姑苏第一景观“东方景深”;沧浪亭重现林则徐珍贵遗迹,以及上方山、石湖、滨湖三景区联动开放等。使古典园林沿袭的精品内涵得以延伸。

在园林外环境、水环境整治、客流量调控、防火防盗的安全防护等方面都引入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对园林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开展古典园林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努力培养人才梯队,科学团队,使苏州古典园林保护手段更先进,更科学。

苏州园林是勤劳智慧的苏州人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丰厚遗产。保护好这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任重道远。

拓展古典园林当代价值

在加大力度保护古典园林“原真性”同时,苏州市还大力推进“古典园林外化”,走“园林城市”发展之路,突出城市个性,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中拓展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

苏州市以规划为先导,做好名城、古园、水乡大文章,将苏州城作为一个大园林进行高起点的整体策划,编制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以“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的历史文脉勾勒“园林姑苏”,是苏州生态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苏州园林“破墙造绿”走园林大市的最大观念创新。“十五”以来,苏州市区每年新增绿地450公顷,2005年达到500公顷,建成公园36个,小游园100多个,市民出行350米左右即可步入绿地。

城市绿化中,从天井到弄堂里走出来的苏州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将经典的园林元素巧妙地再现街头巷尾。“弹石间花丛,隔河看漏窗”的道前街,“人在花中走,柳在岸边行”的临顿路。“两绿夹一河,舟与车俱行”的干将路,飞檐错落,林木蓊郁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带……,既体现了移步换景的苏州古城特色,更为千年来古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布局锦上添花。尤其是“百园工程”,将古典园林的精致艺术渗透到街巷院落,体现了传统古典园林“古、秀、精、雅”的特点。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7

历经2000多年,苏州依旧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为国内外罕见。

经济总量早已突破万亿元大关的苏州,在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保护城市整体风貌与提升城市现代品质之间的平衡,寻“道”而非寻“形”,让古城的历史文脉在发展中焕发生机,让建筑承载“苏式乡愁”的过去与未来。

不变 兼顾“形与神”

苏州古城有14.2平方公里,每天清晨,古城16公里长的护城河最早醒来。

相传,规划古苏州城的第一位设计师是伍子胥。而竖立在千年古街苏州平江路南端的石碑《平江图》,则描绘了10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苏州城市规划图。

如今,瑞光塔等几座古塔,依旧是古城内的制高点。三横三直为骨干的水系纵横贯通,54个前街后河的街坊、大小水巷和600多条街巷,依然是旧时格局。

姑苏城是一座真山真水的园中城,水是古城的灵魂。与水垂直为街,组织城市交通;与水平行为巷,组织区域交通;弄,则局部补充巷的功能。旧时的水道与街巷一样,承担着交通功能,水中小船运粮卖菜,岸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而如今,姑苏城内的水道不再承担交通功能,却成为古城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例证,它使古城更显灵动,是苏式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苏州人温润、谦逊又灵活不死板的性格,恐怕就与千百年来浸润在水乡不无关系。

苏州最有特色的建筑,当属苏州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苏州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吴地文化的精髓,在20世纪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善于‘咫尺见山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体现了苏州人崇尚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志趣和追求。”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介绍。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的建筑布局尤其讲究,小到一块铺地、一片窗花、一个屋脊,都有其蕴意。它所呈现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词墨画,承载了造园者的精神寄托和理想情怀。

苏州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型园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必然蕴含隐逸性质,园主们善于通过建筑细节来阐释自己的归隐之意。网师园属于苏州古典园林中小而精巧的一类,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进入花园的小门上有砖额“网师小筑”,寄寓退隐林泉,临流结网,乐天安命,不事张扬之意。为了能以半亩池水营造出湖泊的辽阔旷远,给人“一勺则江湖万里”之感,造园家在彩霞池南叠起一座体量与池面尺度相宜的黄石假山云岗,取得了山水相依、水绕山环的效果。士大夫、文人们日常的主要生活就是在园中吟诗作画,读书交友,拍曲抚琴,赏花戏鱼,这种与自然相亲、风月做伴、诗书为乐的生活,是历代文人对诗意生活的最美好的构想,从而也带动了整个姑苏城风雅而精致的城市生活风气的形成。

借景,是造园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妙处在于“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胜”,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内时有运用。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园内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造园者巧借两里之外的报恩寺塔,当游人站在中花园东隅的梧竹幽居亭南侧,向西眺望,依稀透过绿树,那巍巍的报恩寺塔似乎就屹立于园中。除了借景,苏州园林还善于运用“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等多种造园手法,在方寸天地里描摹自然,写意山水。园内别有洞天,园外门庭却都很窄小普通,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苏式建筑,反映出了苏州人低调、内敛的性格,追求精致、文雅、诗意生活的品质,也存续了姑苏城几千年来的文脉。

为了使苏式建筑风貌得以完整保留,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苏州共编制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五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6版中,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原则,在老城区禁止大拆大建,留住充满苏式乡愁的传统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苏州的规划契合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北京提出的“保留古城规划,周边建设新城”的思想。1996版提出了“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山水格局和“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骨架。进入21世纪,苏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生态等问题逐步凸现,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青山清水新天堂”发展目标,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培育自然生态景观。

2012年,苏州成为住建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苏州市规划局进行了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研究和近30年苏州古城公共设计中地域风格研究。根据研究结论,深化、完善了传统建筑保护的方法系统和标准准则,并且为古城内新建的、不同地段、不同性质的地域公共建筑,提供了建设性规划管理措施。比如,古城新建建筑必须采用苏州传统建筑设计手法、沿街不得破墙开店、标志物划定范围内不得建造超过其高度1/3的建筑物、水巷两岸建筑高度控制在3至6米等内容。以若干强制性的规范,为古城建筑保护画上“红线”。

得益于此,苏州市古建老宅等记载着苏州老故事的文化符号被一一修复,阊门民国一条街等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画项目,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誉为“城市复兴的范例”。

“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性格。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需要保留住典型建筑的精髓,留住粉墙黛瓦的整体吴文化风貌。如果这些苏式建筑都消失了,也就丧失了承载吴文化的载体,难以找寻苏式乡愁的寄托。”苏州市规划局局长张剑说。

两全 发展中的“苏而新”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8

【关键词】美的体验;美术学科特征;文化情境;地方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1]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

本文以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美特点。

一、把握美术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课对园林的鉴赏和语文课对此鉴赏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是对美术中的建筑门类――园林艺术进行鉴赏。建筑艺术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要把握住建筑的美术特点,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笔者设计本课中的鉴赏重点为中国的苏州园林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作对比。鉴赏苏州园林部分,按照三条线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来鉴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配音乐,以烘托气氛,穿梭于苏州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风、光影之间,感受苏州园林自然之美。使学生理解,私家园林将住宅与园林合一,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最具神韵的元素。帮助理解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是“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又耐人寻味的空间?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空间美中国造园手法运用的是诗文手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园林也是讲究曲折有致灵活多变。利用视频片段,音配画,空间分割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解: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园林中游玩,仿佛人在画中游,步移景异。

对苏州园林自然美、空间美两部分的学习侧重对园林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

二、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建筑艺术是一门相对持久的艺术。许多古建筑遗迹都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剧照和唱词片段,由《牡丹亭》的故事导入,因为昆曲与苏州园林有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引出课题,并理解园林的内涵和审美欣赏功能。

在理解苏州园林的人文美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是什么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学生从“了解历史典故”、 “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作品 《千林鬼仗图》”、“鉴赏园林的四季美景”、“师生总结苏州园林的人文美”四个层层渐进的环节去鉴赏拙政园。深层理解:园林已不仅有审美客体的存在,而是有了更多审美主体情感的渗透和介入。[2]

本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游览拙政园为例,通过讨论、师生问答的形式,由多个知识点引出人文美的结论,在设计上,以绘画、文学作为切入点,在高中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2、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使用过多个版本的教材,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高中教学将中西比较更好,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对比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本课的设计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园林为主,了解凡尔赛宫园林的历史由来,欣赏其园林景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感受法国皇家园林的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这也是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种观念。[3]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启发学生探索发现生活的美。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按照此精神,美术鉴赏过程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园林艺术鉴赏的拓展环节,设计了“探索身边园林之美”的活动,请学生“探索发现”身边园林景观之美――本地区孔府后花园,孔林,沂河公园……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搜集成果,小组间相互评价等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孔府后花园(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沂河公园(现代园林的代表作品)手法的异同,在自我探索、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探求。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象记录。鉴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作品,从人文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如:理解本课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绘画、戏曲、文学等多种角度鉴赏,帮助中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美术鉴赏课,既要注重美术的学科特色,这是前提,也要注重创设文化情境,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晓伟,胡晓蕾.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3]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l).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9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一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计划去苏州看园林。我心想:“是不是一片林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奇异的花草呢。若真是这样,我一定要采一点儿送给我的朋友。”

一路上,我透过车窗眼看满塘的荷花。荷叶挨挨挤挤地,好像一个个大圆盘。荷花从荷叶间挤出来,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荷花多种多样,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绽开了,露出一个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我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这样的美景吧!

坐了好长时间的车,我们来到了苏州园林。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假山,我听爸爸说这“假山”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只是巧做雕饰。我感叹:“这么美的‘假山’是自然形成的,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假山”奇形怪状,有的像鱼儿游戏,有的像狮子狂舞,有的像马儿奔跑,有趣极了。好多的小朋友在崎岖的小路上蹦跳,从石洞中穿越……嬉笑声不绝于耳。

走上“假山“,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河水哗哗作响,我远远看见,鱼形“假山”喷出一股水流,直落到水潭,水潭里溅起无数水花,极像观音娘娘端坐的莲花底座。走近一看,溪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虾自由嬉戏,似与游人相乐,我不由驻足观望。

“走,那边有一座桥,桥边还有一座亭子呢。”我顺着爸爸的手指看去,果然河上有一座精致的小桥,仅容一人通过,好多人在桥上留影,那亭子自然成了背景。我们也走过去凑了凑热闹。

苏州园林的游人真多啊,我们好不容易才拍了照来到宽敞的园子。房子是古老的,建筑是对称的,就连窗花也不例外。然而,房前的树木却是自然成形,给古老的园子增添了沧桑而华美的印迹。

美丽的苏州园林,比我想象的要美得多。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体会到我们祖先是多么的智慧啊!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二

我和妈妈去了苏州园林。

苏州给人们到来的感觉是淡雅的,那里的古街、小巷、小桥、流水古旧而迷离,形成了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除了这些,苏州还保存着完好的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想而知,苏州园林有多美。我们去了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她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为江南古典园林之母。一进院,满眼便是绿色和随处可见的假山和池沼,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沿着鹅软石铺成的小路一直往里面走,你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花墙是砖砌的,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很多,因为有廊子界着,层次就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除了花墙和廊子你还会发现各式的亭子,各亭子之间是不对称的,与假山池沼错落有致,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看,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院子里的树也是其它地方不多见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颗竖立在青石板上的“摇钱树”,又叫它“没心没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棵树没有中间树干只有树皮,中间有一个大窟窿,能够容下三四个小孩。

苏州园林是一个非常值得游玩的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次重游。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三

我来到了苏州,一览仰慕已久的苏州园林文化。

苏州给予人的印象总是淡雅的。那些小巷、深宅那些小桥、流水······好似总在烟雨中,古旧而迷离,自成一幅淡雅玲珑的江山水墨画。苏州既有山水之胜,又因园林而独具神韵,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的建筑以画为本,以诗为题,完美地演绎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峰回路转······

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如四面荷风亭,完美地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袖清风的高尚品格;如怡园的画舫斋,表现了对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飘荡怡然自得的生活的渴望。还有网师园的“真意”,留园的“小桃园”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展现出深渊的意境。

苏州园林需要你认真品味,在繁华的背后,是空灵,是平和,是宁静······

苏州园林代表了一种生活理想,这里是诗意的栖居!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四

今天一大早,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妈妈叫醒了,因为今天要去全国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游玩。出了宾馆后,刘叔叔已经开着车在门口等我们了。我们从昆山出发去苏州园林只用了40分钟。

到达拙政园时,太阳早已挂在了天空,天气也变得炎热起来了,售票厅已是人山人海了,刘叔叔专门为我们请了一个导游,导游很快帮我们买了票,于是我们一行六人进了拙政园。

我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一进园,就看到满园的绿色,好似把炎热都挡在了门外。导游介绍说,拙政园占地78亩,是公元1509年始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园。东区在古代是菜园。中区是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中区还有四座亭,分别是春亭、夏亭、秋亭和冬亭。导游说,春亭周围种满了牡丹花,所以春天就到春亭看牡丹,夏亭赏荷花,秋亭看橘树,冬亭赏梅花,随着四季的变化,主人不出门就能欣赏到一年四季的景物。西区则是姑娘小姐们住的地方,也称绣楼。拙政园里有一种竹子,俗称“金镶玉,”因为它的竹杆是金黄色的,还带一点绿色,也叫黄金竹。园里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亭、台、楼、阁、榭。就是亭子设计成像船一样,伴随着水中的倒影,组成一副名扬千里的画卷。

拙政园里的门窗,图案设计和雕刻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特别是窗户,雕刻的花纹没有一个是同样的。随着游客缓缓前进,窗户里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就像幻灯片。

拙政园真美啊!美到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副完美的画面,让你流连忘返。

玩了一天,也累了一天,我在心里感叹我们祖国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虽然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但我的心里仍为我们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五

我喜欢苏州,原因之一,大约是由于苏州有令人留连忘返的园林之胜吧。

提到苏州园林,自然就会想到拙政园。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4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苏州,第一个见到的苏州园林便是拙政园。

那时,游园的人比较少,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你和它从容相对。信步所至,常会使你意外地发现某种佳妙之处,在无意中得到一分惊喜。

后来,也曾多次到苏州,大抵每次都要去看看拙政园。但并不是每次都能领略到游园的情趣的。原因很多,且不去说它了。

我常想,游苏州园林,最好是在不冷不热天气,细雨霏霏时节。有三两位尚能谈得来的朋友,或倚或坐,或行或止,各尽所好,各随其意。其中情趣,非己莫知一一这当然只是一种设想,可遇而不可求的。

去年秋天,我到苏州去。夜宿南园,晨起看天,天阴欲雨。心想,这该是游园的好天气了。于是和几位同游者,驱车直奔拙政园。

进得园门,天果然下起微雨来,游人果然不多。细细的雨丝,拂面微凉,触衣略润。园中小径上,路未湿,草未枯。两旁树木,叶未落,枝条扶疏。经过微雨一番梳洗,更增添了一分活泼,两分翠绿。

俗话说,好景不长。正当我们信步而行,随口而谈,或默然细细领略园中景致之际,雨点忽然密起来,密起来,密得使你再也不能不理它了。于是急急转入回廊,欲觅一避雨处。

三转两转,转到一小轩中。里面有两张石凳,一张石几,上悬一匾,题日“与谁同坐轩”。轩无门窗,与亭榭相似。于是左顾右瞻,园中景色,尽收眼底。

雨越来越急,淅渐沥沥,略无止意。好在已无雨湿襟袖之虑,且急雨易过,只要耐心等待就是。何况雨中游园,看园中雨景,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之事。

人只要随遇而安,便能自得其乐。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研究起匾上所题“与谁同坐”的问题来。设是明月当空,清风徐来,一盏在手,或茶或酒,在此小轩中,你愿与谁同坐呢?

答案自然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李白在此,当然会“举杯邀明月”。而我辈俗人,只能从俗处想。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所说无非亲朋好友,门生故旧之类。其实,这块匾的妙处,就在于不明说是谁,给你充分选择的自由。你认为谁合适,那便是谁,不必明确限定在某一个人的。设若孤身独处,无人可邀,那也不妨。天上清风,松间明月,不邀也可自至的。

谈笑间,不觉雨丝渐细,于是振衣而起,穿过已变得湿漉漉的小径,走上曲曲折折的长廊,看亭台堂馆,伴之以小桥流水;假山怪石,四周有奇花异木。细雨中,园子变得更幽更静,更清更明,有一种说不清也不必说清的动人之处。

多次到拙政园,但雨中游园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在与谁同坐轩为雨所阻,回思仍觉有趣。虽非盛事,也算雅集。

精品推荐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