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苏州园林论文

时间:2022-05-14 03:18:20

摘要:苏州园林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为一体。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最好素材。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覆盖面极宽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只有准确掌握传统人文特征,理解经典设计的内涵,才能从传统的延续中创作出符合现代人文环境的作品。

关键词: 苏州 园林 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环境设计论文

一、“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为文人、官吏修身养性的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布局体现在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苏州园林在布局上的特点是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游园者无论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整体上主要可以总结为“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曲直相对”“旷奥相兼”,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过:“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因此苏州园林中的这些布局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即“天人合一”。这些“天人合一”的的艺术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和谐美”的宜人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典型的体现。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们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生态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使设计体现环保思想,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设计方法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些规划的过程我们就要把生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既是一种审美观念,又是造园者这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并将其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但苏州园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因袭,它强调以自然为本体,通过设计达到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的目的。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今天的环境设计不单是满足功能、创造环境而且还需要表达文化,虽然现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也都在强调“尊崇自然”,但很多设计仅仅限于对自然的拼凑与生硬的模仿。作者仅仅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机械的移植到设计中,没有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样的作品与人的心灵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很多建筑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但随之就过时了,没有“看点”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结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苏州园林元素及设计方法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发

苏州园林中的古典元素及包含的传统观文化,对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价值。当代环境设计要达到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认为应该严格遵循设计的各种审美法则。同时,强调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正是无数的个性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和谐共处。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当代环境设计活动中考虑这些因素的针对性。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有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行为方式。我们在环境设计中需要挖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考虑我们特有的审美心理。从外来文化中的到启迪,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将这些传统元素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荣誉,自然和谐地融入作品中去。苏州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来说,是一门可以无穷尽地研究的艺术。

作者:吴承钧 李梦露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苏州园林论文:结合苏州园林谈现代人居住环境的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关键词:论;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中国小区景观环境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的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旧社会是为封建帝王、达官贵人而设计,往往过分的满足他们的意志,追求豪华、诗情画意、文学哲理,对人的活动空间重视不够。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我们身边的环境,给我们居住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加油!为人类付出代价的设计师。

苏州园林论文:论苏州园林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迪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是我国私家园林风格和艺术水平的高峰体现,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值得深究。它也是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儒道“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因地置宜、顺应自然、藏露疏密、虚实远近、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步移景移的时空序列的表现手法都进行了很好的运用。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而它对现代环境设计在空间布局,家具陈设和文化特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启迪,无论室内室外环境的装饰设计中,都有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借鉴和升华。

一.空间布局上的微妙运用。

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微妙运用更是让人称绝。

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为多,特别是大小空间相连,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给人一种大空间更大的错觉。

例如苏州园林的网师园,作为私家园林依附在住宅的西侧,它在园子和住宅之间插进了一条很小又比较封闭的过渡空间,每当人们穿过它的时候,便可借其起到一种烘托、对比的作用,从而给人一种主空间无限扩大的感受。

再如苏州园林的留园,它由四部分组成。中部是明代寒碧山庄的原有基础,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园是光绪年间康盛所增辟,园林设计在组织空间上以小见大,园子虽小但却被人叫做:“大观园”。它在处理入口空间时也用到类似的手法,当游人走进入口时,会感到异常的曲折、狭长、封闭,视线也被大大的压缩,甚至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当走进了主空间的时候,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手法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也受到了借鉴,如城市住宅里出现的门厅设计也起到如此的效果,刚进到房间感觉门厅很狭小,压缩了人们的视线,给人一种压抑感,但当你进入客厅或主空间时,便会感觉视线豁然开朗,空间感也感觉被放大了。还有的住宅里并没有门厅,但通常在设计人口时会有一个玄关。这其实也是园林艺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又一影响。玄关一词原是指佛教入道之门,后来主要指厅堂的外门,现在一般指房门入口的区域,现代室内玄关空间的设计原因有三:一、是方便客人脱衣换鞋。二、是起到装饰的效果。三、是和园林空间设计的道理有所类似,同时和园林设计手法中“藏与露”的原理大相径庭,有一个玄关,不但起到空间对比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客人一进房间就对整个房间一览无余。总而言之,藏,不是让人一点也看不到,是不能让人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说,藏是为了更好的露。

二.建筑特色与室内设计的协调性

苏州园林建筑的美是周所周知的,它不仅表现于它优美的外表,丰富的内部空间同时还表现在它的内部有着一套与建筑整体十分和谐的家具与陈设。家具与陈设在丰富内部空间基础上,也能有增强室内装饰的效果,在苏州园林的多处厅堂等处空间要摆上家具来烘托其主次关系。园林里的家具一般都是用硬木制作而成,如:红木、紫檀、花梨木等,表面很光滑,线脚细巧,局部有雕刻图案,有的甚至是用象牙,金银丝镶嵌而成的。它们室内家具的陈设一般的原则是:第一,从适用和建筑的性质出发,从而选用不同的家具。第二,是讲究家具的成套配置,不但注意规格和造型的统一,而且还要与室内的整体色调相统一。园林做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它与室内设计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这点从园林内外檐的装修可以看出来。由于园林建筑的装修与主人的日常生活很接近,甚至可以直接去触摸,所以它的雕花,图案制作都十分的精细,从总体造型到细部,粗细相宜、点缀衬托,构成了中国园林的巧、雅、精、宜的艺术风格。 园林建筑中用于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构件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的灵活。与家具,陈设互相配合,形成很舒适的环境。常见的碧纱橱,博古架和书架都能使室内空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富有变化。

这种手法在现代的环境设计里也受到了借鉴,例如著名设计师梁志天最新设计的喇沙利道1号作品中,设计师以破格现代的设计思维,配合充满中式意韵的楼盘建筑特色,以白色作主调,建构出素净惬意的家居,尽显崭新的现代中式华庭气派。踏着柚木地板进入客听,平和的白砂石主题墙为空间奠下充满R意的基调;席毡上,天窗下,素白的家具带着浓浓的中国味道而不失现代感。一对古色古香的明式太师椅隐隐地流露一派贵气,其白色高光漆面则散发出典雅时尚的气息。白色中式通花窗棂装饰,偌大的玻璃窗,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厅堂,光影舞动、意趣盎然。通花窗棂化为一对屏风,伴衬着气势磅R的山水画,组成饭厅的特色背景墙,和线条利落的现代餐桌椅相辉映,高雅大器。

这些元素的运用和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进行了很好的整合,使建筑特色与室内设计的协调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设计中对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看待中国园林和现代的环境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形式,更要看到创造这种形式的思想、精神、和哲理,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民俗息息相关。我国园林与室内外设计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种反映,同时又与文学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诗歌等交融在一起,所以是文化艺术的凝聚体。正如建筑大师赖特所说: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的必要领域。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中国这块沃土上土生土长并开花结果的。从《诗经》上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时就有营建宫苑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造园艺术也越来越成熟。到了隋唐时期,文人和画家的直接参与造林,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明代的计成,他不仅有丰富的造园经验,而且还有很高的文化,绘画修养,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便是我国古代唯一的造园著作。并对我国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现存在全国各地的古典园林不仅映证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过去,而且在今天仍对我们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古典苏州园林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完美的作品。“中而新,苏而新”是为苏州博物馆确定的设计理念。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下面的荷花池。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先生还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他就是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苏州(下转第242页)(上接第241页)博物馆的建筑群采用的依然是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与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相得益彰。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这些无不是设计中对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创新与升华。

苏州园林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为一体。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最好素材。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覆盖面极宽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只有准确掌握传统人文特征,理解经典设计的内涵,才能从传统的延续中创作出符合现代人文环境的作品。

苏州园林论文:画在纸上的苏州园林

君良的园林画是属于那种轻歌低吟的小夜曲的,是月光下潺潺流淌的小溪,是湖面上徐徐吹来的清风,是夕阳下牧童吹响的笛声,是春风里飘飞灵动的燕群,但是,当那些精美无比宁静优雅的江南园林浩浩荡荡向我们涌来时,你能说它们不是一阙气势恢宏的人间最动听的交响乐吗?

君良以画园林而著名。走进他的画中,你也就是走进了苏州千姿百态的园林中。――尽管这些都是纸上的园林,但当你站在它们面前时,你分明能听到小园深处泉水流淌的叮咚声,听到假山后面竹林摇晃的沙沙声,看到风卷荷叶月移西窗,看到秋雨横塘杏花烂漫……在江南,画园林山水的画家应该不少,但能像君良画得如此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实在不多,而且,他的园林画中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文化”,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画中的文气所感染、所感动、所吸引、所熏陶;而这,也正是我们许多画家所缺少的。

几年前我曾经读到过君良一席谈画的话,至今印象仍然非常深刻。他说:“江南园林,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荫冬雪,各有境界。四季花木与湖石、假山之融合,亭阁楼台与斜廊曲栏之交错,使园林景色变化万千,由于空间之局限,园林不似真山真水那样丘壑迭现,层次分明,所以画园林除了写生和对传统山水画的借鉴外,更重要的是对园林精神的把握和对园林意境的发掘。但限于水平,仍不能表现园林美之万一。但从赏园、画园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知和感悟。”――他说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不能表现园林美之万一,这对于一个在不断追求且永无止境的画家来说,他当然不会满意自己已有的作品,他总觉得自己最好的作品还没有画出来,然而从我们观画人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在他的笔下,已得到了尽善尽美的展现,得到了无所不能的表露,君良对于苏州园林的“驾驭”,可以说已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王国:长廊曲栏、亭台楼阁、荷塘游鱼、松林修竹等等属于苏州园林的景物,在他的笔下是“信手拈来”。然后以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不同的墨色,向我们呈现一幅幅优美无比宁静无比的园林画卷。而这一切,正是来自于君良几十年来对苏州园林的“浸润”、对苏州园林的研究,以及对苏州园林精神的把握与对园林意境的发掘――苏州园林的精华,除了优美,除了精致,还有就是宁静与典雅,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呵。

开始关注君良先生的园林画已有多年了。这关注,首先是因为喜欢,是他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画在宣纸上的园林把我吸引了。这些园林虽然无法触摸无法踏入,但它们可以让人细细品味慢慢观赏,当我心绪不宁时烦躁不安时,每每走近这些画作,这些宁静的、静谧的,写满了柔风细雨的江南园林,便把我一股脑儿揽进了它们怀里。于是清风明月朝花夕草,于是曲径小桥流水半轩,将我那颗动荡不安的心给抚平静了。我在他的这些园林画里,再次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那份宁静,那份清凉,那份淡泊,那份无为为之的至高境界。

君良也许知道,在苏州人面前画苏州园林,这太难了,因为苏州人对于自己的园林实在太熟悉了。哪儿有个亭台,哪儿有池碧水,哪儿的老墙到了秋天里便被绚丽的红枫遮盖了,哪儿的曲桥在夏日里掩映在一片粉荷里……不过他自有他的高明之处,他画苏州园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那么一种苏州园林的味道,但又不专指某个园林。古代作山水画都讲究“三远”:即高远、深远与平远,苏州园林的假山真水都是师法自然的人造景观,虽没有名山大川的浑然天成,但娟秀中透出造园家的意趣,其目的就是浓缩高山流水于一隅,而长期与苏州园林耳鬓厮磨的他,深谙画园林如果拘泥于亭台楼阁的精巧花窗小景的绮丽,就会陷入一种“匠气”,其作品就摆脱不了“小家子气”。所以他以一位山水画家的目光审视着苏州园林,又以“三远”的法度观察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是,他的园林画跳出了“匠气”与那种“小气”,给人一种回味不尽的意境,一种兼有山水画的灵动与飘逸,一种像诗一般美好的轻盈与隽永,而且他画园林的天地更大了,他尽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个充满“江南味”的私家花园叠现在纸上,把一幅幅湿漉漉的、温馨清新的苏州园林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常有人说,文如其人;而我要说的是,画也如其人。读君良的画,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平和宁静的他,一个淡泊谦虚的他。君良平时话语不多,但透过他的画作,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睿智与精细,他丰富而聪慧的内心,以及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君良是属于苏州的。陆文夫先生曾经说过,苏州是一座富矿――这当然指的是苏州的历史与文化,有幸生活在这座富矿里的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也就是文化与艺术了。父亲是一位画师,为了生计一天到晚不停地在扇面上作画,小小年纪的他看着看着手也痒痒地涂抹起来了。稍大后他就进了苏州国画院。当时苏州国画院里聚集着一批艺高德馨的苏州优秀画家,他整天跟着他们看呀画呀学呀研究呀,画艺也开始不断长进。他尤其喜欢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画风与技艺,觉得文徵明画拙政园图,更能体现江南文人园林之精神特质,故时常研究不断揣摩,欲师其意趣。从苏州国画院里的“小学徒”,到后来成为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美术家协会主席,他一步一个脚印,画作日趋臻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好评。有一年全国政协礼堂推出一个江苏当代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展览,十位入选的画家都是当今山水花鸟人物的丹青高手,而这十位画家中九位来自省城南京,唯一的一位外地画家就是苏州的孙君良。

苏州以园林名天下。苏州的园林,精致、小巧,步步是景,处处写意,人若徜徉其间,不出远门便可得山水之乐趣。苏州的画家,有画马画虎画花鸟画牡丹,以及画水乡风情画古风逸士的,但专门画苏州园林,且画得如此精美动人的好像不多。尽管历史上有元代倪云林的横幅狮子林全景,有明代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幅等,但当今能潜心领会苏州园林和江南山水真谛,以致形成独特个性的画家并不多见,而君良,便是其中少而又少的一位。――其实,他的园林画是可以作为经典让人永久品读的,比如有一幅《绿波春涨群鱼乐》,在一池波澜不起的水面上,一群小红鱼在快乐游弋着,池水的一隅是轻盈的小亭凌空飞架,又三三两两掩映在绿树假山的环抱之中,整个的画面,着墨不多但笔力老到,色彩以绿色为主又留有大块的空白,给人无限的遐想;比如有一幅《可人风物是深秋》,在深秋黄褐色的背景下,苏州园林的小亭长廊时隐时现,假山耸峙林木凋谢,整个的画面又给人一种江南园林凝重的深秋景色,色彩则以灰黄色为主。这样的例子似乎举不胜举。打开他的每一本画册,每一幅画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布局不同,色彩从不重复,红黄蓝绿赤橙紫,几乎所有的色彩都被他调动起来了,都在他的画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当然,君良运用得最多的是绿色与蓝色,这是江南园林的主色调,其他的色彩则都是为烘托以及渲染整个画面服务的。――正是有了他在色彩上的大胆追求,才使江南园林的不同景色在他画中有了充分和淋漓尽致的展示,也使他的园林画具有了更多的迷人之处。

君良画苏州园林,并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呈现一个个秀美的江南园林,他更追求一种园林意境的表述。江南不但四季分明,晨昏薄暮中的景色也不相同,还有花前月下春光烂漫秋风乍起,这每每的景色都在变化,这每一景色的意境都不一样,有的热烈有的清朗有的凄凉有的沉重,这就有了他取之不尽的素材。为了充分表现如此多变又多情的园林意境,他吸收了西画的色彩语言,不拘泥于青绿或浅绛,而是随景而变随情而变,如此中西结合的画法,一改他以往传统园林画的风格,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令人鼓舞的,它至少说明变与不变在君良这位优秀的画家身上正在发生着奇妙的冲撞――他的园林画既保留了国画的淡雅高洁,又融入了一股崭新的“生命”,这股生命使他的绘画从此进入了一个更高,也更为广阔的领域。他曾经在一篇谈画的心得中这样说道:“游园赏园有动观、静观之分。动观者,如览中国画之长卷,于长廊曲折、山石起伏之间得俯仰拾趣、移步换景之妙,而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等境界,如读诗文之起承转合,充分体现园林结构的精妙,对建筑、花石、铺地、匾额、楹联等的欣赏,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之博大和丰富。”随即他又说:“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能生趣,静能生慧。动观是注意自然的空间的变化和韵律,是为宏观;而近观则更近于微观,更可着眼于时空的转换及事物的本质。天地日月盈虚,自然万物消长,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间万物莫不蕴含着生命律动之美,唯其静观,方能融合自然,发现自然之美。”――我想,君良所说的“动观”与“静观”,是他多少年来观园的总结与体会,正是有了这种细致入微又高瞻远瞩的观察,才使他的园林画既有丰富的意境与内涵,又有中国画之大气与深远,给人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著名画家亚明生前曾经对君良有过这样一段评述:“君良自学成家,因此无某一家之形迹而得众家之心灵,以写生入手,悟化先辈神韵气质,自开面目,画风一新。”又说:“君良之作皆能于静字上下工夫,他由对景写生渐为目击心传,得心而应手借景写心,努力做到物我相融而化为物我两忘,使作品有了新面貌,新面貌必然出现新形式,新形式又反作用于新面貌,使之更具魅力。”――亚老的一席话,是对他绘画人生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作品的最精彩总结。

君良的园林画是属于那种轻歌低吟的小夜曲的,是月光下潺潺流淌的小溪,是湖面上徐徐吹来的清风,是夕阳下牧童吹响的笛声,是春风里飘飞灵动的燕群,但是,当那些精美无比宁静优雅的江南园林浩浩荡荡向我们涌来时,你能说它们不是一阙气势恢宏的人间最动听的交响乐吗?――因此,走进君良的画里,你也就是走进了生命中一片最壮美的天地。

苏州园林论文: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

摘 要: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理想生活与自然融合协调,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要求。因此,在当代研究借鉴古代园林艺术的造景艺术对于造景设计是尤为重要的。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主要理想是“天人合一”,它综合了山水意境的自然美,采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以中国传统古典意境的美学思想为指导,在方寸之间的空间内巧妙安排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使苏州园林成为富有生境、画境、意境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思想;美学;价值意义

一、苏州园林概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它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作。苏州园林的美具有独特性,它不仅体现在有山,水、植物、建筑构成的自然美和谐美之上,且体现在其所体现的意境美上。从总体上讲,苏州园林的美具有了自然美,而且更胜于自然美,充分的将“天人和一”的道家思想,融合到了园林的建筑之中,使园林的自然美和建筑美,人文美和谐统一起来,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故而在我国的园林史上独具一格。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唐诗里描述的小桥、流水、人家,显示出苏州很早就是一个宁静而富足的城市。苏州园林它传承了我国悠久文化的诸多方面,品读观赏苏州园林,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次再访,也是一次美的历程。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它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以小中见大,因地制宜和充满山水意境的设计美而著称,它对中国后代园林的造景设计都有重大影响。苏州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苏州园林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将建筑、楼阁、泉石花木、山水处理的和谐统一、别具一格;另一方面,则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通过各种借景手法,使园景达到小中见大,以小胜多,在有限空间内获得丰富的景色。

二、苏州园林艺术的主要造景手法

1.园林中廊的造型艺术

苏州园林的“廊”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常用的“虚空间”或“灰空间”建筑形式,一般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构成。曲廊在苏州的各处园林中是十分常见的,它是园林建筑和自然绿地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随形而弯、依势而转的特点,造型别致,高低错落。廊的作用是使游人在其间可行可歇、可观可戏,从而可以让游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园林,且增加了观赏角度,给人更多的欣赏层次感。

2.园林中桥梁的造型艺术

苏州造型园林中的桥,除了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行走,连接交通功能,与此同时园中许多造型优美、位置恰当的桥,构成了著名的风景点,且造型变化非常之丰富,有平桥、曲桥、拱桥、亭桥、廊桥等等。其中,小桥以平桥为主,常贴近水面布置,以取凌波行走之势;中园常以曲折之桥跨越水面,增加水面的空间层次;大园则多将桥处理成独立的景观建筑,成为园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园林中桥的造型不同,材质不同,共同构成了园林景观艺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3.园林中楼的造型艺术

在苏州的古代园林中,楼的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楼与楼之间,往往相互呼应、互为因借。园中之楼大都离中心较远,这既便于人们从高处俯察全园,并向园外借景,又可以丰富观景视角。苏州园林中的楼,多数体态轻盈,线条流畅,这些楼阁与周围的景物、楼阁相互呼应,互为对比,又加深了自身的特点。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画舫斋凭水景显得清纯平和。楼的倒影,景的倒影,相互交j,别有风情,给人以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和谐美妙之感。

4.园林中叠山的造景艺术

“咫尺山林,多方胜景”。在咫尺之地,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典型地再现了自然山水之美,而又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这是苏州园林里叠山的重要特点。苏州园林古代造园家就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堆土叠石,模写山川,对空间进行自由的收缩。园林设计利用不同的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5.园林中水的造景艺术

苏州地区河港纵横,湖泊星罗,用水之便得天独厚,因此凿池引泉一直是苏州造园的一大特色。由于人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在许多著名的园林中,建筑都依水而建,水特有的纯净之美,流动之美、虚涵之美,纹理之美给园林添加了许多灵动之美和意境之美。纵观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两种形式,从形态上有动、静之分。苏州园林大小有异,园中水池聚散有别,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水面在园中处理手法多变,使得园林意境深远且隐隐体现出道家清净,无为,不争的思想,水景不仅宽阔了游人的视野,而且使整个景观整体性更强。

6.园林中植物的造景艺术

植物是园林重要的造景因素。苏州园林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花木配置上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统山水画上得到启发,造型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布置手法为依据,营造了处处如画的园林风格;景观用材苍松细柳等刚柔并济,树叶形状的疏密变化,大小对比,色调明暗,花木时节的不同等等构成了四季不同的景色,位置不同景色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及苏州园林中许多建筑物长以周围花木命名,以表达景物的特点和寓意,这些无不体现出园林的建造者的匠心独用之意。

三、苏州园林主要造景美学思想解析

1.山水意境自然观

自然美是园林富有“意境”的源泉和前提,山水花鸟、春夏秋冬、晴雨雾雪......这些都是园林主人们所崇尚所醉心得自然和生活。所以,山水成为园林自然美必不可少的要素。苏州园林在园景形象中创造诗画意境,贯注园主的审美情感于自然景物,运匠心于山池花卉之间,注情感于亭榭峰石之上,如《园冶》中所精辟概括的那样:“片山多致,寸石生情”。苏州园林的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它不仅具备了自由变幻的园景要素及其趣味的形式美,而且其中包含着大量诗情画意。所以说,山水意境是古人园林审美感受中的最高层次,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人生感、宇宙感。

2.苏州园林“天人合一”的思想

苏州园林的住宅和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与水的亲和力。柔美、灵动的水,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源泉,也是情感幻想的源泉。水的灵气秀美成为构景必不可少的要素,许多建筑又依水而展开,或穿宅而过、或相得益彰,充满了艺术美感,蕴含了无限情趣。历代文人墨客诗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门前石街人履步,屋后河中舟楫行”的景观,正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苏州园林产生、发展、成熟、臻至纯美的文化土壤和根基。

3.苏州园林与隐逸思想

苏州园林文化中带有隐逸的思想,如船舫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学而优仕则”的封建社会里,年轻之时,满船诗书,等蟾宫折挂后收拾行囊驾一叶扁舟隐逸于江南园林中,园林画舫的更深层意境便涵纳在其中。虽然这种意境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它们融在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中,融在空间布局中,融在诗词歌赋中,融在游赏者的心境中,虽含蓄却绵长。他们将园林看精神家园和休憩避世之所,但避世却不离世,身处其中却能志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隐逸思想。

四、以苏州拙政园造景为例赏析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于明正德年间开建,历代园主后又修建,其真意多是通过园林艺术来表明他们的官场失意,并非“为政殆有拙于岳者,”乃是因为知音不遇,名君不逢,借以抒发自己对朝政的不满之情,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君子品德、归隐之乐。沿袭明代基础的拙政园中部是精华所在,面积约13000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拙政园中的园景由其主要几个景点所组成,例如园内的远香堂、盆景园、倚虹亭、兰雪堂、梧竹幽居、小沧浪与清华阁等。纵观园中部布局,池水为中心,水面有聚有分,其聚处如远香堂北面以辽旷见长,分处如小沧浪一带则以曲折取胜。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西、南留有水口,伸出如水湾,有深远不尽之意。园内建筑大多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向四面透空,以便尽收山水之色。空间划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房屋而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又是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其中心思想内容是“拙者之为政”,其目的是“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观,造景设计应用了了我国古典造园理论中的处理手法,如借景、隔景、分景、等组织安排,形成了虚实相见、小中见大、和谐对称又整体统一的观景效果,它们既科学合理,又别具风格,既布局奇巧,又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立体的画,流动的诗”这一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令游人流连其中,美不胜收且乐趣无穷。

五、结 论

苏州园林的造景设计充分总结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手法来进行造景设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创造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也反映了古代造园师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城市山林”的居住生活空间,既提供了实用的居住环境,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集材料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的艺术作品,这也奠定了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学习探讨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和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有价值,学习研究苏州园林的造景设计,不仅能使我们解了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感受其独有的景观特点,也为我们现代造景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苏州园林论文:说明性文本《苏州园林》阅读教学研讨课案

摘要:了解说明文特征,学习说明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训练新型学习方式;注重解读的深入和全面性,体现大语文理念。

关键词:解读;设计;过程;反思

1.教学相关内容解读

(一)课标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的相关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另外,还要逐渐渗透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二)单元内容分析:《苏州园林》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侧重于说明文。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明白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点,而且还要体悟独特情感,了解建筑、园林光辉成就,激发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此前,八年级学生未系统专题学习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应将知识的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总结。

2.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①将文本阅读教学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

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④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体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积累词语,体味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

3.学会在比较阅读中利用首括段、首括句有条理地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4.以苏州园林为标本,学会领略园林文化,欣赏园林之美,感悟热爱之情。

(三)、教学形式:学生自读,教师指导,讨论交流,写作实践;计划两课时。

(四)、教具:相关图片、视频、PPT

3.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情景导入,初识苏州园林。

视频图片展示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的图片,播放古筝曲,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园林的特点。用比喻句表达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园林之美。

1.听读课文,初步体验(配乐朗读)

2.基础积累,识记理解。

多媒体展示学生记忆应积累的字词、作者资料。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问题设计如下: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2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

(这四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简洁而重点突出。教师补充什么是图画美:以让学生获得一点鉴赏审美的知识。)最后,以四个"讲究"统率3-6段,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精读美文,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教师示范阅读理解第三段(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指出本段的说明内容与哪一个"讲究"相对应。

(2)苏州园林的建筑具体特点是什么,找出文段中的相关语句并概括。

(3)文中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4)这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哪些重点词语值得品读。

2、学生阅读4-6段,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教学理解第三段的程序讨论归纳并展示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指定小组合作探究某一段,或互相探讨,或询问老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3.小组交流探讨展示。

(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②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美。A、假山的特点,B、池沼设计特点。

(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2)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

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三个"映衬":

空间: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色彩: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形式: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

(3)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美: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四)整体阅读,理出说明顺序

课文先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讲究和三个细微方面进行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

(五)细读语句,学习说明方法

本文使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学生举例学习。

(六)问题延伸、拓展研究

1、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循环展示园林画面)

2、播放三苏祠的相关视频,学生欣赏并考虑写作

(七)课后作业。

1、写作说明文:《三苏祠》

4.教学反思

1、体现大语文思想,将课文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去解读,结合课标、单元重点、学情等几方面的内容去思考设计,避免解读的片面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

3、将文体知识的讲解渗透在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中,避免了讲解文体知识的枯燥性。

4、通过教师阅读教学示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指导了阅读方法,锻炼了学生能力。

5、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认识三苏祠,写作说明文,践行了"向生活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理念。

作者简介:

胡双华(1976.9-)男,汉族,四川眉山。眉山映天学校副校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管理。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苏州园林及扬州园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最后就是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为推进园林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江南园林;特点分析;应对措施

引言

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晋室南迁后,渡江中原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条件。本文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1、江南园林的特点

1.1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1.2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1.3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

2、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差异

2.1建造时间

苏州园林在整体建造时间上早于扬州园林。苏州园林多建于宋代至清初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前期,园林体系娴熟且已基本定型,造园技术和艺术均达到最高水平。而扬州园林从阶段上看是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即清朝的中后期。此时的古典园林虽仍继承传统取得一定成就,但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受到末世衰颓的影响,暴露出造园手法的“烂熟”现象。古典园林中传统隐逸、清高的思想愈加淡薄,而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却大大上升。且扬州园林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的江淮地区,北有皇家园林可借,南有江南私家园林可鉴,使得扬州园林集“南秀北雄”之美于身,自成一派风格。

2.2园主身份

苏州私家园林的园主主要是三种人:崇尚风雅且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遭贬谪后隐逸的官吏和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所以园林的风格正反映这些文人、官宦退隐守拙后的清心寡欲,栗色的梁柱、栏杆、挂落,以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内部装饰多用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面墙与水墨砖所制成的灰色门框和窗框,整体色调素净明快、雅朴。整体表现出一种清雅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扬州园林的主人与苏州园林不同,以盐商巨贾为多,凭借造园来炫耀身价地位,追求家宅高敞华丽,扬州园林因此呈现出多富贵气、色彩艳丽的特点。与苏州园林淡雅的“黑、白、灰”色调相悖,“金碧辉煌”才是扬州园林给人的整体感受,是“入仕的园林”。而苏州园林则是“出仕的园林”。

2.3园林分布形式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分布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自古有云:小隐于野,大隐于世。苏州园林大多散布于市井城市中,或偏一隅,或藏深巷,更多是追求“内敛”、“静”、“小”的性格,强调“意蕴中见深意”,这与华丽高调的扬州园林截然相反。

扬州园林有明显聚结成群的特点,追求世俗欢愉,徒慕浮华,竞相夸尚,更加具有市井气息。姚鼐曾在《主园图记》中写到:“扬州群邑,于天下最名繁会,居其间者,率喜作园馆以靓丽相夸尚,连趾接荫,隐映合分,跨川弥崖,或十余里不绝”。

2.4建筑空间

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多为传统庭院式。如在留园中,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凭借处理得当的建筑空间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东部厅堂轩敞宏丽,重楼叠阁;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清幽明净;西部是天然枫林,景色清秀;北部则是田园风景。四个部分建筑空间虚实相间、疏密有致。此外,苏州园林常将环绕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作为游动观赏线,将全部风景画面串连成连续展开的长卷,是其特有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身为大商人的扬州园林主人需要在私园内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也需利用大体量建筑物来显示排场,满足自己争奇斗富的心理,所以扬州园林中楼多且建筑物的尺度都较大。

2.5“画风”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多由画家兼任,如著名大师级的人物石涛、张南垣、计成等。陈从周曾言:“著名的园艺家,几乎皆工绘事”。画家与园林的关系密切,因此他们的画风对苏、扬园林的特色形成影响深刻。苏州古称“吴门”,在画史上有名的“吴门画派”即源于此。上承文人画衣钵的“吴门画派”,追求秀雅苍润、宁静致远的艺术风格。白墙青瓦、意趣幽远、色彩淡雅的苏州园林恰如“吴门画风”,文气十足,温雅平和,讲究传统。。

而对扬州园林产生莫大影响的是以黄慎、高翔、郑燮、金农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强调个性,讲求创新,以造化为师,以我法入画,卓然于众,不拘一格。这种求奇求新的画风孕育出了扬州园林敢于推陈出新的特点。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创新之妙,为全国独例;又如寄啸山庄的“复道楼廊”,连接住宅区和东、西园区,构思很大胆,全国亦罕见。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作者简介:

张楚若,生于1998年,女,汉族

籍贯:河南省商水县

苏州园林论文:世界最高的苏州园林

在今年年中即将投入运营的上海中心,不仅刷新了申城天际线的新高度,更以各类齐全的文化配套设施,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艺术地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37层上海观复博物馆中的“空中花园”――半亩园。

半亩园其实是一处建于清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作为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位于北京东城黄米胡同,如今仅存遗迹。据记载,园内“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气”,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独一无二的神韵。

“空中园林”给浮躁的城市带来独树一帜的体验

在观复宝库的创始人柳费国看来,如今的时代中,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自然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在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之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如何在建筑环境中体现出文人情怀,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再还原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将人、自然与建筑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成为了观复宝库的心头念。”于是柳总便找到周纪文博士,也就是“半亩园”项目的创意和设计总监一起商讨,周博士随即提出了“园林”这一构想,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希望能在中国第一高楼中,让人们得以体会到一种清新古雅,天人合一的别样感觉。“半亩园”由此诞生。

提起设计“半亩园”的初衷,设计总监周纪文博士表示:“我们希望能在现代的超高层玻璃体的建筑内,再现纯正的明代园林风格的江南文人庭院,希望能带给现代人很多非比寻常的体验感。对于我们而言,能在这样一个特殊舞台上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至于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名字来命名,设计师韩剑锋则称:“首先是因为引据经典,其次则是因为一亩地的大小为600多平米,而半亩园的面积是380多平米,正好是“半亩”,因此才最终将它取名为“半亩园”。

设计和建造是一种挑战

虽然在想象中,“空中园林”是非常美好的概念,但是在设计时却遇到了很多挑战。韩剑锋告诉本刊,“第一个困难就是整个庭院处于一个玻璃体的建筑里,能够给我们提供的白墙界面相当于零。而在传统的园林建筑里,对围墙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围墙本身就是一个画布。”但这样一个弱势也在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下,带来另一个惊喜,“正因为空中花园的前后左右都处在玻璃体中,那么只要在夜景灯光中做一些强化和处理,就能让整体在黑夜中产生一种‘盆景’的视觉效果,成为上海中心内独一无二的特别景观。”而场地的不规则形也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间宽,两边细的“猪肚子”形状,需要设计师通过丰富的经验将各处细小的空间运用起来,并在最大程度上投入使用。

作为一个中式园林,山水、绿植必不可缺。但在高楼中建造这些,却并不容易。于是设计师只能通过意向来制造这些感觉。通过假山堆砌,转移视线,让人不去注意水池的深度,通过山和水之间的呼应,令人产生置身普通江南园林般的真实感。而关于植物的种植,幸好在上海中心提供的用地里,有一些为数不多的种植穴,这给整体设计带来了一些方便,“我们采用局部堆土的方式,堆砌成60公分左右的种植土,希望能以此提供给绿色植物一个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韩剑锋说,“而在保证植物存活方面,由于整体环境相当于一个暖房,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庭院里的空调,外加喷雾系统来进行维持。”

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

作为一个中式园林,追求的是“虽有人为,宛如天宫,天人合一”,它虽然是人工建造的,但还是自然且有层次感的。“半亩园”的整体风格以传统经典的明代风格为主,比较舒朗和粗狂。在韩剑锋看来,古典庭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相容性,几乎能和任何一种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更何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山水和绿化的欣赏,都有一个永恒的标准,大家会心照不宣的追寻。”

整个庭院要有贯穿性,设置3-5组景。景与景之间的关联度、次序性以及每组景的含义都必须考虑。加上半亩园并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空中花园,因为就必须考虑它与观复博物馆、上海中心的关联性。例如“半亩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成龙先生注资捐赠的龙亭,它是文化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贡献。因此,根据成龙先生的形象,他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上海中心本身是一个向上的龙的形象,设计并命名了这个龙亭。据设计组介绍,龙亭的建造标准非常高,选用的材质为风干多年的楠木,“它几乎和1979年中国捐赠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庭院使用了相同的制作规格。”

著名画家量身定制画作

在“半亩园”项目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著名画家瞿谷量。当他听说了要在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中建造“园林”这一设想后,立刻答应为期量身定制一副画作。创作时期正值冬天,年近80的老先生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亲自跑到外滩、浦东等地,通过各个角度观看上海中心,才最终完成了这幅画作。柳费国先生在拿到画作时,先是被这种逼真的画面感所震撼,而在得知瞿老为这幅画所付出的心血后,更是感动不已。“这个年纪的艺术家,我们求一个画,他完全可以三笔两笔画完,但是他最后认认真真地画了,正是这样的认真把我们打动了。”也正是这样的认真,将现代科技产生的建筑奇迹完美地在画纸上展现了出来,加上瞿谷量的画风“贵似得真”,让半亩园的景象更显真切,令所有有机会观赏到这幅画的人都惊叹不已。

如今,“半亩园”正在抓紧赶工中,希望能够早日与世界各地的观者见面。设计组希望通过这个特殊的“园林”建筑,向世人展示传统庭院的美感,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半亩园”的建成,也将成为人类“精神花园”的缩影,在浮躁繁忙的生活中,给现代人提供一个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

苏州园林论文:从“三远”看《苏州园林》

[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高超的建造艺术为世人所称叹。苏州园林的艺术性可以以中国画之“三远”构图方法进行艺术审美,符合中国画之“三远” 境界。以“三远”境界来欣赏《苏州园林》,是对《苏州园林》进行美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三远”境界苏州园林图画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20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苏州园林现存近二百处,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浓缩于方圆视野之内,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为世人留下了一份美轮美奂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通过“四个讲究”,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把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精辟解说,让读者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

那么,《苏州园林》赏析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一、“完美的图画”是苏州园林审美的切入点

1.何谓“完美”和“图画”

宋代司马光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说:“至于庐舍饮酒,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明朝张居正在《山陵礼成奉慰疏》中也说:“(臣)至即恭叩元宫,见其精固完美,有同神造。”可见,“完美”是完备美好的意思,它没有缺陷,是人们渴望得到的一种理念和动力。《汉书・赵充国宝》有句:“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五代齐己的《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有句:“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可知,“图画”为用线条、色彩构成的形象或肖像。

2.“图画”之画意乃为中国画之画意

我们知道,“图画”有中国画与西洋画之分。

据考据,苏州第一座园林夫差的馆娃宫,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其他园林的建筑,大都依照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行布局。要说苏州园林的园林艺术师从西洋画,几乎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苏州园林“着眼在画意”,这个“画意”,显然是中国山水画的画意。

那么,中国山水画的画意是什么呢?

二、“三远” 境界是“完美的图画”的理论依据

中国山水画的画意是“三远” 境界所构筑的画意。

“三远”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画构图中散点透视原理的先河。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最早提出“三远”论的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所著的《林泉高致集》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三远” 境界是一种将各种视角(仰视、俯视、平视)所见之自然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的透视法。

三、“完美的图画”是“三远”境界的具体阐释

“三远” 境界是如何构图的呢?“高远”追求的是自下而上的高低层次;“深远”追求的是自前而后的纵深层次;“平远”追求的是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的横面层次。“三远”境界的构图,形成了有别于定点透视的立体图画,把自然景观描绘于三维构图中,形成了写意的、更注重立体感受的艺术画面。

《苏州园林》中四个“讲究”的审美标准符合“三远”境界的审美范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为“平远”, 即讲究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的横面层次;“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为“高远”,即讲究自下而上的高低层次;“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为“深远”,即讲究自前而后的纵深层次。

四、掌握“三远”境界,提高审美水平

中国画的“三远” 境界构图,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有一个理解与体会的过程,我们可以以北宋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倪瓒的《江岸望山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赵孟\的《水村图卷》等名画为范本,让学生体会“高远”、“深远”与“平远”在中国画中的审美意趣。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笔雄强坚实,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以深远见胜,作者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以“S”形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塑造出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赵孟\的《水村图卷》,使用的是平远法,场景展开,描绘的是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

“三远”的运用,打破了从时间到空间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桎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使过去与未来化作此时,使山川海岳共享青天,这是一种“四时之外”的刹那永恒,是一种“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的会通之境。以“三远”境界来欣赏《苏州园林》,是解决《苏州园林》美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苏州园林论文: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说明文教学

摘 要: 说明文是比较常见的应用型文体,文章内容具有科学性,结构具有条理性,语言具有准确生动性。历年中考对说明文都有考查,所以应引起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说明文教学应该重视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点?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说明文教学应该讲授的内容。

关键词: 《苏州园林》 说明文 说明方法 顺序 语言特点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教授知识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传授知识,阐明事理为主。它不同于其他文体: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说明文在于传授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属于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多角度阐明花儿这样“红”的原因;《苏州园林》属于事物说明文,主要通过介绍表现苏州园林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角度,眼前展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近年来徐州市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看,首先徐州市每年都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说明文的题型,从分值上看有加大的趋势。其他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很少没有考察说明文这种文体的。针对不同的文体,当然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苏州园林》,谈谈如何开展说明文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中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表现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其实与说明文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搞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这些,学生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会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中考阅读中不会无从下手。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采取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和作诠释等。在《苏州园林》中为了介绍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列举了假山池沼的配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绝不雷同”。通过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作比较的运用及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作比较比比皆是。如在文章第一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各地的园林作比较,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又如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因为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的是自然之趣;分类别及其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个讲究,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文章以下几段就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说明的。分类别就是让文章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就是作者要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组织文章内容的。这种时间顺序一般是为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观察的内容及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的内容而写的;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等进行说明。这种空间的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包括建筑物方面的比较多;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安排的。逻辑顺序细化为由总到分、(例如《苏州园林》就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展的)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例如《苏州园林》,作者首先从苏州园林的整体着眼,介绍了它的地位和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从大的方面介绍,再到花墙和廊子,细化到苏州园林的门窗及图案设计,这种结构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近几年徐州中考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例如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黑匣子在,希望就在》,2013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此类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一般是运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二是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求准确严密,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其中绝大部分语言运用准确、科学、严密,说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基本上对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对称,也有少部分不讲究对称,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用了“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一些小品文,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其实为了改变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的特点,让说明文阅读起来兴趣盎然,作者往往在语言上用心表达,尽量让语言生动一些。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其引用《汉乐府 江南》中的诗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说明文的文艺性。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一方面学会阅读说明文,知道有关的说明文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结合中考的考点、热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苏州园林论文:国内首家“互联网+”定制让苏州园林走向世界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门廊窗扇、假山流水……真的奇妙无穷、美不胜收,令每一位来苏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流连忘返。6月29日,从苏州园林“产品定制平台”淘宝上线新闻会现场传出喜讯:苏州园林产业已迈入“电商时代”,通过“园商”苏州园林产品定制平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苏州园林“私人定制”的美梦!

当天,由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这个国内首家园林定制电商品牌“园商”正式登陆淘宝网并试运营,国内首个苏州园林020线下一站式体验服务中心、国内首家以园林电商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产业园一一苏州园林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同期亮相,首个苏州园林海外英文版网络推广平台也即将面世……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群自信地表示,苏州园林产业的四个“第一”集体登台,标志着苏州园林产业响应政府推进“互联网+”战略号召,进一步推进园林产业与互联网、园林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将打造园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苏州园林,一直以其精美细致的雕工设计、变幻多样的建筑格局,而广受喜欢和推崇。苏州园林产业也依托传统品牌优势、高品质的物料供应和高质量的施工技术,在国内外拥有一流的市场口碑,已雄踞30%以上市场份额。今年3月,苏州园林股份、苏州文物古建筑公司、方圆木业等15家园林行业龙头企业,以更好地宣传及推广苏州园林建筑品牌为己任,共同发起成立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淘宝推出了“园林生活网上定制”全新营销方式,还国内首创建立了国内首家线下服务体系“苏州园林020产业联合体”,成功率先实现“苏州园林+互联网定制”新模式。

据介绍,“园商”平台定位围绕“园林生活产业、旅游度假产品、城市生态农业”为主题,实现园林电商020模式+工厂商品F2C模式的双结合,立志打造中国园林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借助“苏州园林020产业联合体”强大的线下产业供应链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以及透明的价格体系,推动园林产业由小众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

张志群总经理表示,“园商”定制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足不出户。“园商”平台已为消费者提供了专属园林设计方案,将营造一座园林所需的全部材料,分解成园林建筑、主辅材料、景观家居、园艺小品等14大类、56项产品,并附有详细的报价,包括建设时间、所用材料、预算范围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全都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同时,依托“园景”平台及020产业联合体,公司还为消费者提供总体布局、定位放线、水作漆作、假山铺地、木雕石雕、门墙洞窗、桥榭廊舫、厅轩亭廊、景观园艺、手工交付等专业服务,业务涵括了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物流承运、安装售后等园林全产业链。并积极推动园林产业的全球范围的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苏州园林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苏州园林论文:情寄苏州园林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走进苏州园林,那些弯弯折折的廊榭,高下蜿蜒的花径,层叠有致的石山,无不像一首绝妙的诗词,一幅绝伦的画作,散发出一种浓浓的情调。

观莲拙政园(节选)

周瘦鹃

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

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围,是元代名士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绝,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芯,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远香堂西邻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而北面的斜坡上有一个荷风四面亭,三者位在三个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势,而三处都可观莲,因为都是面临莲塘的。香洲贴近水边,可以近观;倚玉轩隔一条花街,可以远观;而荷风四面亭翼然高处,可以俯观,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穿过了曲桥,从假山上拾级而登,就见一座楼,叫作见山楼,凭北窗可以看山,凭南窗可以观莲,并且也可以远观远香堂后的千叶莲花了。

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选自《周瘦鹃文集》)

思维迁移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的美,就美在遍布园内的池中莲花。作者一路观莲,同时也将拙政园的东园、中园、西园的建筑特色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写作建筑类文章是一个借鉴。

这石头,偏能站出热闹站出美来

吕淑红

苏州园林我来过多次了,留园,也不止这一次。每一次来,心情不同,风景不同,眼界与视野也不同。但是,那份从心里漾出来的喜欢,却遮也遮不住。

喜欢留园的“山水画廊”,入眼,也入心,浸到里面,品到滋味,整个身魂,俱是清雅的厚重,也是清幽的红尘。

留园,在我眼里是万丈红尘,又是出尘脱俗。留园本身,就是宁静的热闹,是包容、和谐、智慧、练达。

一进门,便是窄窄的高墙夹着的门廊,为什么要这么窄呢?为什么要这么高呢?再矮一分、再宽一寸不好吗?不好,不好。要是宽了、矮了,哪有这份从心里往外冒的渴望呢?哪有这份掩映、迷离呢?

为什么叫冠云峰呢?这名字,多不客气呀,将那缥缈不靠谱的云都盖了。满园的石头,只有它这么特别,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偏就站出热闹、站出美来;明明是粗笨的石,却摇曳出杨柳般的婀娜风姿,看到它,忍不住想,它自己就是风景,就是不设色的华丽。我从来不疑心冠云峰的故事,它这坚硬中软软的美让人斗志昂扬,要是能袖中乾坤,我一定将它放到我的口袋里。

还有楠木殿,你听听这名字,楠木殿,一听就带着华贵、厚重感,这哪是普通人能轻易染指的东西?但走进去,不压抑,不逼仄,只有内敛和饱满中散发出来的明丽,拂手抬头处,如春初那扑面而来的青草,又如夏日里浓浓的林荫下漏出那一片片斑驳的阳光。

自在处、待云庵、又一亭……聚在一起,却不显得挤,聚出清幽、热闹,各自风情。要是没了它,便也没了另一个它。应该是这样吧?那些自以为是的唯我独尊,那些暴躁的突兀,那些萦萦的弱……聚在一起,没了热烈,更多的时候,让人安静,却在安静中开始一份起伏,够了吗?足够了。自由自在,精致朴素,风日洒然,却典雅华丽。留园风景,没说谁比谁更好,没说谁要同谁较量,那样随意而又自然地站在那里,有意无意中将那份修饰掩得一干二净。

它们准定是历经风雨后在聊天吧?要不,怎么这么从容,这么和谐?怎么聊得这么热闹,这么自然?

苏州园林论文:浅谈苏州园林与南京明孝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摘 要]江苏的文化遗产丰富,先后申遗成功的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在申遗前和申遗后,政府和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上相互学习,政府制定相应法规,规范管理,使得两地的文化遗产在申遗前和申遗后都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正在准备申遗的和已经申遗成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索两地的成功经验,以期在全国推广扩大,为我国的申遗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一份合格的答卷,推动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江苏;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强烈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责无旁贷的基本义务。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江苏作为文化和文物大省,文物古迹众多,文物藏品丰富,其中许多是可列入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江苏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计10个点,他们分别是1997年以“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2000年艺圃、藕园、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又增补列入;200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又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近年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省又有6个项目作为江苏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上报了国家文物局。江苏在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江苏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必须更加重视,在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指导下稳步前进。[1]

一、从文物保存上升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从江苏申报文化遗产的10个点中,有5个在申报前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既要按照《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来做好保护,又要放眼世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来保护管理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使保护工作突破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苏州市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提出了“把申报作为园林风景区保护管理的新起点,全面提高保护管理水平”的要求,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为新的标准,使园林管理工作上升到新的水平。南京市为了做好明孝陵的“申遗”工作,除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整治外,同时加强了对明孝陵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工作。

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在申报前后在管理方面的共同做法有如下特点:

1、都有专项性的地方法规。苏州市为加强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专门制定了《苏州市园林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于1996年12月经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1997年4月1日起施行。另外还制定了《苏州市绿化条例》、《苏州市古树名目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南京市明孝陵位于中山风景区内,南京市专门制定了《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于1998年8月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颁布施行。由于专项法规内容更为具体、针对性更强,使遗产地的保护在原有法律基础上,又多了一道保护带。

2、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为基础,全面做好遗产地的建档工作。苏州市为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2004年对包括世界遗产地在内的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重新调整规划,并被江苏省政府正式公布。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专门成立了明孝陵博物馆,具体负责明孝陵的“四有”工作,目前,该馆正在对馆藏明孝陵记录档案工作进行补充完善。

3、做好规范化管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苏州园林部门对遗产地内的各种商业网点进行了整顿和清除,先后完成了对拙政园、狮子林的环境整治和对留园、艺圃的维修,使遗产地的风貌得到了一定改观。

4、做好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管理体制。从2000年开始,苏州逐步开始运用国际标准对古典园林及风景区进行规范管理,经过六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现代管理体制。南京明孝陵也正在积极建立与世界遗产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二、从对景点的宣传上升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

世界遗产地往往都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胜地,在它们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前,就已具备了雄厚的文化价值。如何提高遗产地的知名度及旅游经济价值,如何提高人们对一般性的国内文物的保护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的意识,江苏在宣传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具体表现为:

1、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以政府文化文物、旅游园林等相关部门为主导,先后建立了苏州园林网、苏州绿化网、中国世界遗产网、园林档案网,同时建立了苏州拙政园图文管理系统。“中国遗产网”建站12年来,点击率已达160万人次。

2、将宣传纳入地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从2000年起,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以及迎接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对选定地进行了“三优”工作检查,先后有虎丘山、拙政园等单位被省委命名为全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南京明孝陵自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后,对宣传加大力度,景区面貌焕然一新。[2]

3、重新提高遗产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苏州市园林部门除积极参加国家和省文物部门举办的一些培训班外,苏州市园林、文物系统还共同举办了多期“世界遗产培训班”。南京明孝陵也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2001年、2002年,苏州市先后承办了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办的“中国世界遗产青少年夏令营活动”。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后,苏州市政府将“6・28”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日”。2004年4月10日,为配合“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宣传,南京中山园林管理局又举办了由南京市大、中、小学生参加的《我与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大型诗歌朗诵会。

三、不断完善,有序发展

江苏在遗产地的保护上成绩很大,但仍然要对遗产地的永续利用规划、安全措施保障,以及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要做好遗产地保护及规划的修编工作。两地在遗产保护规划的控制等方面应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基准对现有《条例》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

2、要建立健全遗产监测和预警系统。两地在总体遗产地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要不断提高完善。

3、要建立区域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构。目前江苏省的10个遗产地管理情况基本上还是各自为阵,采取的仍然是一般文物保护管理模式,建议建立一个由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协调性管理机构。

综上所述,江苏作为文化文物大省在遗产地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即将上报和已经上报的非世界文化遗产地,也要进行科学保护,为它们能顺利进入世界遗产行列创造条件。我们相信,只要通过不懈地努力,江苏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必将再上一个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简介:鲍海洋(1987-),男,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信息中心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与信息化研究。潘彬彬(1981-),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文博馆员,本文撰写指导人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的花窗艺术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瑰宝,而花窗又是园林艺术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花窗本身就是中国古典设计中功能与审美结合的成功典范,既起到隔断空间丰富园林建筑的层次的作用;又把园林中的每一景一物都装饰得像绘画长廊一样,使得人置身其中无法不感叹古代匠师的惊人技艺和智慧。而现代的珠宝设计需要进一步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晶里提取精华,做中国的现代珠宝设计,不仅需要提取中国的视觉图案元素,还要把中国艺术的思想也传播出去。

〔关键词〕苏州园林花窗传统图案现代设计

苏州园林,江南建筑的佳作,古代匠师的智慧结晶。第一次踏足苏州园林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那是一种不能用相机捕捉的美,因为每移一下脚步就是一幅全方位变幻的画,无论站在哪里看到的景象都是那么完整。

而园内的花窗更是点睛之笔。每一面墙、每一条廊,要是没了这些花窗,那园内肯定没有这样的生气勃勃。透过一扇扇变化万千的窗,我们看到了楼台水榭,蕉叶假山、花窗的设计给了居住者及观赏者许多美好的视角,就像去旅游都会在最佳的位置来张经典合影一样,苏州园林内的花窗就是一个个的站立点,把本来就布置得节奏分明的庭院,衬托得如在画中。

一、苏州园林中的花窗艺术

(一)、花窗产生的原因。窗的形成历史悠久,窗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中国的窗之外观深受中国传统纹样的影响。在东汉古籍《释名-释宫室》中说道:“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这说明窗子的主要功能是采光,而且不只采光这个用途,还有装饰的功能。

早期的窗子由于要遮风挡雨和冬天保暖,窗子的格会很密集,后来出现了玻璃,就可以由这种材质来达到保暖、防风雨的作用。窗子的格子越来越不受功能的限制,变得稀疏,而且格的形状在视觉审美中所占之比重也更重了。在苏州园林中,那些镶嵌于园林墙体上带有浓重装饰意味的各式漏窗,空窗,等园林窗户,我们统称为“花窗”。在美学层面,花窗的设计与中国其他方面的古典设计都有所近似,疏密搭配,线条处理,体现一种宁静的美,这是中国古典设计的一大规律,与首饰设计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二)、花窗的特点。花窗的外形就像一个画框,透过花窗我们看到的是框内的远近风景。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花窗在借景的园林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墙所隔断的山石,透过花窗构成一幅幅如图画般的美景。透过窗子看去是能工巧匠设计的假山蕉叶,亭台楼阁,从内向外看,从外向内看,都是一幅别致的图画。

而窗框的样式多种多样,花窗按种类分可分为:空窗、半窗、长窗、纱窗、和合窗、横分窗、漏窗等形式。其中外形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空窗和漏窗两种:

空窗只有一个边框,内部没有任何的图形装饰,单纯用框本身的外观来对景物进行装裱,有“弦月”“花瓶”“双菱”“梅花”“桂叶”“六角”等形状,每个空窗的景色都不大相同,参观者每移动脚步就会有不同的景致,有一种简约大气之美。

关于扇形空窗,两个扇形空窗中间相隔假山乔木,增加了一个简单的小空间的层次感,而且通透的设计让墙的作用不是把空间间隔小,而是更有节奏地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变大,一眼望去,近中远景层次分明。而首饰设计是一种立体的物件设计,也存在空间的间隔问题,借鉴园林花窗的思路,一个小巧精致的首饰可以变得层次丰富,给人以惊喜之感。

漏窗是全窗都是以镂空纹样来进行装饰,形式活泼多样,有单窗自成一景的,也有多窗组合成景的,隔断了空间但是又不会使人感到堵塞。漏窗也分为整个窗内都填满镂空图案或者只有一个宽边设有图案,而中间是个小空窗,这样的设计结合两者之长,但是更为别致秀美。窗中镂空的图案常有:竹节、冰纹、万字、波浪、套钱、梅花、鱼鳞等。这些传统图形大多都是以重复图案的形式出现的,使窗内花纹有种制式美,一种重复的规矩的几何之美,虽然是古代的园林建筑,但是这样的设计却非常符合现代主义的审美,繁复却不繁琐,简约却不简单。现代首饰设计师常常苦于怎样把传统的图案很好地结合在一件首饰作品中,而花窗的图案处理方法是值得现代首饰设计师好好学习的。

(三)、艺术价值。苏州园林的建造体现了江南文人追求休闲生活的精神意境,是江南地区对于居住的高要求,对于室内环境审美的23体现,是能工巧匠对于居住艺术的探索和技艺的结晶。苏州园林中的最闪亮的一点就是花窗的设计,即穿透空间又美化视野,各种吉祥图案的有机结合,各种外观形式的相互搭配,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恰到好处地使用不同类型的窗子,是一种中国式设计的完善性的高度体现,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而窗花设计中使用的审美规律,一种是动态静态图形的运用结合,一种是简约造型与繁复图案的相交错出现,以及前后远近的空间处理。联想到首饰设计中,点与线的组合,就像窗花中图案的疏密关系;线条的动与静交错,就像花窗的漏空线条与外框的节奏变化;块与面的分布,就像花窗与墙体的韵律关系;都是珠宝设计中可以学习借鉴的。

二、园林花窗的美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借鉴运用

(一)、古典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现状。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古典元素的传承,尤其是国际上越来越流行中国的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发掘中国古典文化中优良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中国人自己的设计言之成理才能说服国际设计师,一味抄袭西方已经流行的东西,中国的设计将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

中国的吉祥图案是设计师们运用中国元素进行设计时很常用的素材,现在中国的传统饰品要么很多都是照搬中国的古式,将传统的元素设计得很现代化的佳作还不多,而西方的著名品牌在不一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却能把中国的元素设计出很具有国际化的视觉效果。外国设计师对中国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是却能做出很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国际化的中国风设计才真正的地创新了中国的优秀艺术,是将民族精华的东西发扬光大的新途径。

中国的设计师们怎样避免照搬古老的式样,走创新的,现代化的设计道路。只有把传统的东西变成贴近现代人喜好的设计才是让传统文化延续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有中国元素的设计。

现代设计有更多受众,更多地被社会承认接纳,拥有很显著的优势。现代设计是在一定的文化参与和制约下发展的,所以现代设计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的人的需求,形式上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当代日本设计师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影响时很好地做到了保留自己本土文化,同时学习了许多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段方法,找到了一个从文化冲突到融合的视觉结合点,而中国设计师大多是照搬古款或抄袭西方。

(二)、园林花窗的元素运用于现代首饰设计。最近几年很流行采用中国元素的设计风格,而古建筑图案也是设计师们很喜欢选取的题材。可以把园林中的借景原则运用到首饰设计中去,增添首饰的灵动性,使首饰不仅增添了动感,还赋有中国的美学内涵。无论中外的首饰设计师都有许多尝试和佳作,而中外设计的特点也是很显然的。西方的设计师喜欢把握中国元素的大印象感觉,不拘泥于元素本身的外形,所以做出来的设计都更为大气,把中国元素很灵活地运用到了国际化的设计中,像卡地亚的龙之吻系列,运用了汉代建筑元素中常使用的抽象龙纹,用现代的首饰设计语汇来进行提炼加工,颜色也选取汉代漆器的主色调正红正黑,是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首饰。

而中国本土的设计师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对于传统图案形式的传承保留,像富贵锁等吉祥饰品,外形并未与古式有多大改变,基本就是完全的传承。而另一种是较西方的设计,把一些具有传统元素的物品纹样拿来设计,设计语汇还比较直白,容易拘泥于传统元素本身的形态,需要继续向西方顶尖的设计学习。

(三)、园林花窗所体现的建筑美感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在苏州园林的花窗布局中我们可见,花窗之所以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是因为花窗本身的图案美观、造型精炼,花窗之间的相互配合,一种空间上的分布节奏关系,才是花窗能如此吸引人的根本原因,透过窗的假山,乔木的安置,墙与墙之间的间距,在哪里应该安放一扇窗,这扇窗是取什么形式图案?这些窗与窗之间的间隔设计都聚集着中国式的美学智慧,要做到一步一景,步步都是完整的景致,这需要非常周全的考虑,对于细节的把握对于分寸的拿捏都得恰到好处。

一件首饰就像一个园林中的布局,在哪里该安置一扇花窗,怎么样的花窗,各个区域布置怎样的景致,都要经过多次的巧思。在首饰设计中,各个小部分的位置大小关系,各个块面的衔接,透过空间看到的层次错落关系,都可以由苏州园林窗花的布景中取得借鉴。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语言特色

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苏州园林》一文中词语用得十分准确贴切,确实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1.妙用动词,活泼生动。

例: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文章举例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独运,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的繁茂,使呆板的墙头有了活力。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2.巧用形容词,表现力强。

例: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使我们对设计师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

3.慎用限制词,很有分寸。

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绝大部分”“绝不讲究”,一个限制了范围,一个语气肯定,既抓住了“我国的建筑”的对称性特点,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区分开来,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活用修辞,灵活多样。

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个“讲究”构成了动宾式排比句,既交代清楚苏州园林布局的特征,又使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在增强语言的气势美的同时,也使说明文由抽象变得形象可感起来。

即学即练

1.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表达效果。

由于食用薄膜的原料是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所以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纵然变成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吃”掉,这样就不会使土壤环境恶化。

2.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却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该片段最后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3.仿写句子。

那些小芽头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