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30 09:09:06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普通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人口资源大国和教育大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将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也要求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这一客观条件使得高校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受到国际英语教学的冲击和挑战。在中国,很多大学毕业生学了多年英语但在工作实践中却无法学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较差。鉴于此,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势必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出现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从而推广到应用型高校其他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

本教学改革立足于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把握ESP 教学理论的内涵,根据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入调研创新型大学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期创出商丘工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思路如下:

阶段 实施时间 工作任务

准备阶段 2013.6-2013.9 组建改革项目小组,落实人员分工,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建构阶段 2013.9-2013.12 根据计划,进行艺术设计专业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艺术设计英语ESP教学大纲、编写授课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总结阶段 2014.1-2014.3 形成适合基于ESP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研究框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ESP英语教学

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ESP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艺术设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医学英语等。通过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相关涉外交际、交流等工作。众所周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在这种交流发展的背景下,ESP出现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ESP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ESP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重要性

首先,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它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与专业阅读的能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ESP专业英语教学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其次,ESP教学模式可以使艺术专业学生摆脱普通英语“学而不用”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再次,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它使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迈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因此,ESP教学模式在凭借着其自身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型,能够有效地促进“工学结合”,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文化课素质普遍较低,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动机单一,英语学习方法不合理,不重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较完整的语法体系,甚至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艺术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意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反应迟钝,学习被动,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情结浓厚,大部分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和美感。这个群体的普遍特点就是表现欲强,联想丰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模仿力较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考试,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又比非艺术类的考生低得多,进入大学后,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上比较散漫,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这些特点都使得艺术专业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因此,要解决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教师应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以及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课题组须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必须考虑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所使用的教材等情况,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如何安排语言项目来实现技能的培养。基于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整体需要,改革组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基于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笔者现将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总结如下:

1.通用英语教学阶段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接触的或者所学的英语都是通用英语。通用英语,作为语言的共核,是专业英语的基础。通用英语教学是以日常教学应用语言为主要目的,以语言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鉴于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以强化提高通用英语教育为主要目的,学期末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通过这两个考试已经能客观地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用英语的水平。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

根据上述分析,但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的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该过程一直持续到第四学期结束。

现以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接洽环节为例进行说明:

(1)环节设计

在接洽环节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学会如何展示公司实力。

(2)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让学生3-5人自由组成一小组。该过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接洽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英语专业词汇,让学生运用网络搜寻能与公司进行商业往来的相关公司资料,并进行概括总结,写出相关分析报告总结。

(3)实施阶段

首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分析整理公司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公司实力展示;其次,通过播放客户接待与需求情景听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学习如何进行客户接待与需求分析;最后,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捕捉的重点句型,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客户接洽。

(4)总结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让学生对之前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下一步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高校都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及其课题组成员进行基于ESP理论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艺术类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四、结语

通用英语教学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语言技能为主,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则应在通用英语教学完成的基础上教授学生某一类别专门用途相关的词汇、翻译技巧以及写作方法。在词汇方面要注意重点区分一些词汇在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中意思的差别。同时,教授学生一些专业词汇的构成规律。此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当突出真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真实的语料。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真实的情景任务,从而增强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域语言技能的感知与内化。这对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创出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服务地方经济,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在国内以及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发展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2]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3] 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4] 王守仁.发展中国 ESP 教学,推进中国 ESP 研究[J].中国 ESP 研究,2010.

[5] 曹献玲,赵丹丹.ESP 理论与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1)课程结构的失衡性

保持动态平衡是课程结构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中专学校中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存在设计失衡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校仍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偏重有关英语词汇、语法及写作的课程而忽视商务贸易、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力求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但存在理论教学偏少的问题,甚至把时间都安排到企业实习中,理论课程只占整个教学环境的三分之一左右,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而缺乏长远的升值能力。

(2)课程结构的非连续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像一个系统,各个课程是其中的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我国部分中专学校没有把商务英语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灵活融合在一起。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大部分中专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降低了工作能力。此外,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存在断裂与非连续的现象,没有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支撑和实践对理论的深化这一相互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中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策略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中专学校应在课程结构设置的目标上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并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需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目的。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中专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设置,并定期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使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竞争的先机;二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激发中专生学习商务英语的重要前提。

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结构时不能照搬高专院校甚至外国院校的结构模式,而应充分考虑中专生的能力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广州的中专学校为例,由于广州市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比较多,对外贸人才需求较大,学生也偏向于进入薪酬福利较好的外贸企业中工作。针对这一情况,中专学校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谈、访谈、商业谈判的能力和技能。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能避免过去的封闭式教学,为中专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构建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中专学校应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构建一个从基础到应用的均衡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理论课的设置上,中专学校应合理安排以下课程:一是培养中专生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公共理论课,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文化课以及思想德育类课程等;二是为专业能力培养奠基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三是培养英语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理论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英语翻译等课程。

传统的中专商务英语学时总量约为2800,其中理论授课学时约为1600,占总数的60%左右,而实践教学学时约为1200,占总数40%左右。在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今天,中专学校应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比例,在均衡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院校应从培养中专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合理设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4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里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贯彻不同的实践课程。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可以使用实训教学的课程中,校方应提供足够的课时数量和平等的机会,让中专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实训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学习结构,并深化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商务英语能力。

(3)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时不应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尝试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加以联系和整合。中专学校可通过设计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来提高专业知识的联系程度。例如,中专学校可以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系列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联系性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如把在实践应用上具有紧密关联的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设置在同一学期,让学生能够系统、集约地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实践表明,具有多样化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是全面提升课程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机结合不同种课程,院校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分低能现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融汇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任务型;ESP教学;主动性;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5-02

一、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会给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激发学习者自然真实的语言互动。在课堂上进行话题引入、交流互动、专业表演等环节,课内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组织相关实践,创设真实语境和设计真实任务,增强学生对专门用途语言的语域、语体、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的感知和内化,最终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思考,学会与人沟通,与同伴能合作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实现教学与职业的对接,拓宽视野。ESP教学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而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在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下如何运用其掌握的语言技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完成沟通和交流,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ESP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任务型教学,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职场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实践,能够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对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特色

ESP教学既不同于大学英语的EGP教学也不同于专业双语课程,ESP教学是大学英语和专业双语课程的衔接课程,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更好的结合,使他们在接受本专业普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水平,使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基础水平后能尽快地适应双语专业课的实际需要,并为今后的专业提升开拓发展空间,最终成为复合型的高端人才。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从根本上讲,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三、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复,缺少对人才的拔高。通过对我校2012级服装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是: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大学英语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更大的挑战,教学内容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大学的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深度的延伸,只是在宽度上有所延伸,从根本上说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对高中英语的延续,这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缺少了对于人才的拔高,势必很难促进人才的成长。只有从根本上克服了高中、大学英语重复的现象,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ESP教学的意义。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高校课堂英语教学与职场应用缺乏对接。高校课堂英语教学与职场应用缺乏对接也是现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基础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关系不大,学非所用,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大学英语的教材几乎和英语课外读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无论是课文的内容还是课后的单词,基本上仅仅限于知识的学习,而缺少与外界社会的广泛联系,这就很难实现英语的应用功能,难以做到高校课堂英语和职场应用的有效对接。这种教学的结果是造成了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少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通过实现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完成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学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个人的学习技能和潜在素质,不断地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

3.大学生双语学习的基本功薄弱。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在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由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直接过渡到专业的双语教学,其外语水平和基础专业知识未达到双语教学前的水平,使学生陷入了语言能力没提高、专业知识没掌握好的窘境。学生缺少双语学习的基本功,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把英语的精髓全部学到手,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双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鉴于这种情况,积极开展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以英语为工具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减小双语学习的障碍。只有架起英语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总体实力,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展。

四、在服装实验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应用

1.实现教学内容与服装专业英语的结合。要想实现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服装专业英语的结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服装专业英语的相关内容。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语言两方面的双重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穿插一些与服装专业相关的知识,通过英语来表达出来,这就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于学生本身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2.在英语课堂上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营造氛围。在课堂上开展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活动,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任务型教学在ESP教学中的重要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英语课堂上,用英文解释介绍,并与同学交流,这个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英语综合能力;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活动,比如设计与专业相关的表演、设计秀、颁奖晚会等,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总体素质也会得到大大提升。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任务,可以制造活泼的氛围,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对于学生进行的所有活动录像保存,以供学生课下研究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乐趣,并作为资料供教师进行比较研究。总之,只有将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学生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练习服装专业英语应用文的写作,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提倡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文的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在ESP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去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高实践性。例如训练学生进行结课论文等写英文摘要的书写、让学生结成小组互相修改评论、提倡大家多多练习英语应用文写作并集成论文集印刷成书等。只有不断地训练学生练习应用文的写作,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落到实处,避免眼高手低问题的出现。因此,所谓的任务型教学就是要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大脑、提高动手能力,不断地实现个人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他们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职场的需求。

4.查找新闻资讯,扩宽学生视野。在进行ESP教学过程中,通过查找与专业相关的新闻资讯,进行课前每日播报,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新闻报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宽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新闻资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的发展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从而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本质上说,将英文资讯信息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界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提高能力。

在ESP教学过程中开展任务型教学顺应了时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激发并提高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职业的对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在我校服装实验班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任务型ESP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的有效对接,进行多种形式的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只有提高英语教学中专业知识的嵌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英语的结合,才能够让这两者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龙芸.ESP教学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笔者2012年3到12月雨润集团、保定市恒丰农业有限公司等八家企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且在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以及动物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次调查共向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率为88.2%。

(二)问题设计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司对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什么样具体的要求?(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能够熟练地撰写相关专业文章,能够熟练地在专业网站查找相关资料等);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有什么不同(销售,科研开发等岗位);最需毕业生具备的是什么(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公司现在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有什么建议等。针对在校本科生问卷的内容涉及到了本科在读生的英语基础,语言需求,以及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三方面的调查,总共15道不限项选择问答题。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针对用人企业调查结果如下表:表格反应了8家畜牧兽医类生产单位对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有半数需要毕业生有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部分需求较高的专业英语技能,大多数企业认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英语课程要围绕该专业的目标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开设,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80%以上的企业希望学校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英语的教学,反映了“实用性”的需求。针对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以及动物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对每道问题,每个方面的逐一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第一部分的调查中,例如当问及其英语水平时,认为较好的3人,占总人数的10%;一般的19人,占总数的63.3%;较差的7人,占总数的23.3%;不好说1人,占总数的3%。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虽然学习英语多年,但由于学习方法的缺失,使得成绩难有起色。在第二题中可以看出通过四级的比率并不是很高,EGP英语教学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第二部分语言需求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英语的使用频率不高,针对专业使用就少之又少了,只有10%的人会在专业中涉及到英语,这也是本科教学所缺乏的。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口语技能,一般口语技能以及专业口语技能所占比例较高,可以看到注重了英语的实用性。但本科阶段超过50%的同学仍旧以四六级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对英语的专业需求认识尚浅。在第三部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及模式的调查中,受访者大部分没有接触过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但已经认识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是重中之重。注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全方位提高,以求解决以后专业应用中的听说写作等实际应用问题。高达63%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英语教学那个该有专业课程教师与外语教师配合完成。

(四)结论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探索

艺术类专业指的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专业学习特点。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单一以及社会重视度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了国内各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不例外。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 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2]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8).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双语课;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培养大量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外语词汇,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当前新兴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中,创新的专业技能教育联合双语教学,可以提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目前,印度是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占全球市场总额的65%,因为其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每年至少存在20万的人才缺口,人才瓶颈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地方高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培养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提高双语课比例,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2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我国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美国和欧洲,基于内容教学理念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1]。其次,我国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教学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而只有当目的外语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双语教学才能称为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2]。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出现了三种双语教学模式:① MIC全浸入模式;② 双语混合模式;③ 汉语为主模式。

2.1全浸入模式

全浸入模式是我国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采用全英语或接近全英语的形式授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笔者的观点是,全浸入式双语课应该尽量安排在大三之后,大三之前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双语训练,并将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前置课。

2.2双语混合模式

双语混合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教师采用英汉结合方式,先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再用汉语解释。这种模式在一定的课时内用两种语言重复同一知识点,必然会影响正常进度。笔者的观点是,为保证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增加双语课的课时。其次,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再决定是否用汉语解释。

2.3汉语为主模式

以汉语为主教学是一种最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内容,重点是介绍专业英语词汇。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没有专业英语基础的低年级课程中,比如我校在大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为全浸入式双语课作准备。

3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7年,笔者担负的软件工程双语课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了校级双语课立项,每年在大三的四个专业班级中选出一个作为该课的双语班。在几轮课程的尝试过程中,笔者大胆借鉴了国外大学的“双向交流型”课堂模式和培训机构的项目实战作业方法,在下列几个方面摸索得到了一些适合软件工程特点的双语教学经验,特别针对新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改革了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肯定。

3.1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高水平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基础。相比普通课程,双语教学中学生更加依赖教材。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前沿专业知识时又能掌握最标准的专业英语,我们坚持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在课堂中引入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同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英文教材,我们给学生指定了涉及该领域的多本中英文权威书籍,激励学生多读参考书。

3.2双语授课方式的探索

在选择双语授课方式时,我们考虑在提高课堂英语讲授比例的同时更加重视使学生听懂,能消化吸收。因此,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穿插模式授课,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解释关键内容,课程后半段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并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接受情况,随时灵活调整。例如:在讲白盒测试时,对最简单的覆盖方法“Statement Coverage”,会完全使用英语讲解,并让学生分析该方法的缺陷,而对比较复杂的“Multiple Condition Coverage”,则用部分汉语辅助讲解,以保证学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Yes or No Questions”式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会大声说“Yes”,也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口语的机会。笔者增加了因果式和假设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获得成就感。

此外,根据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我们在通用的双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下面的双语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非常好的双语互动教学效果。

1) 内容回顾 (Recapitulation)。

作为一项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写“课程日记”(Course Diary),即课后用英语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每节课开始时,我们会开展一个“Recap”(内容回顾)环节,由学生用英语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这项作业首先使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养成了其主动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习惯;最后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自主阅读检查(Self-reading Review)。

通过“Self-reading Review”(自主阅读检查)环节,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每次课后作业,教师会给学生指定独立阅读内容,让学生总结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专业英语词汇,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和针对性的讲解。这项内容虽然会占用课堂时间,却为后面的英语讲课扫清了障碍,突出了重点,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和学生水平。

3) 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

中国的大学课堂一般为气氛严谨的“单向传授型”模式,教师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动地位,而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被动者,课堂很少有交流,即使有也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提问。在笔者的课堂中,任何时候有问题,学生可以举手直接发问,教师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弄懂问题,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4) 小组陈述(Group Presentation)。

软件工程包含了很多理论,如果使用“填鸭式”方法,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因此,笔者对一些重点理论加入了案例讨论内容,这些讨论有时在课程开始,从而引出核心理论,也可能在课堂结束,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引出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例如:在讲授“软件过程模型”时,通过一个实际失败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小组使用提前准备的幻灯片用英语陈述,其他小组对其解决方案进行质问。最终,大家讨论得到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过程”出了问题,从而引出课程的核心内容“软件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英语来分析、思考、阐述、讨论和总结问题,提高了学习热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3双语多媒体幻灯片的设计

多媒体幻灯片主要依据授课计划和原版教材设计,并针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特色进行了改进。首先,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设计幻灯片,对于复杂和核心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其次,配合双语授课模式,每节课开始的幻灯片都归纳本次课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幻灯片中尽量多采用各种图表结果和设计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3.4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对比程序设计课程,软件工程中增加了很多理论性内容,学生只能先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因此,在实验课中,我们参考了一些IT外包项目和培训机构的案例,精心设计了两个实战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开发团队,在两个实战项目中分别选择担任不同角色,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过程,最终提交各阶段英文设计文档。在每个阶段,每个团队都要制作英文幻灯片并派出代表陈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课堂无法涉及的开发细节经验,熟悉了开发过程和角色责任,锻炼了撰写英文文档和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巨大作用。

3.5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软工双语课,我们注重的不是作业的数量,而是作业体现的教学效果。作业主要有“主动作业”和“被动作业”两部分。“主动作业”是和课堂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复习”,二是“预习”。“被动作业”包含两部分,一是根据需要布置的笔答题,二是实战项目需要提交的英文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笔者发现,“主动作业”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技能上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许多学生不再害怕查阅英文资料和撰写英文报告,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都有很大信心。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成绩的比例,作业占5%,课堂表现占15%;实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期末试题和答题采用英语形式考试。由于平时课堂、课下和实验都营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轻松地应对最终考试。

4结语

相比普通的软件工程课程,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必须突出两个特色。第一,培养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专业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突出以上两个特色,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得到一些经验,在双语授课模式、实验教学、作业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双语教学在高校仅处于起步阶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仍是一项长期工作。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还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全面展开,使学生能尽早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无障碍地学习和思维,成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亚能,张秀峰. CLIL学习理念对双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61-162.

[2] 杨矫,赵炜. 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97-298.

[3] 盖兴之. 双语教育原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Speci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to Cultivate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HAN Ting-t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效果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评判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加剧学生群体两极分化矛盾的评价模式在当前新课改、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已不适用,面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消极、教学创新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等多种问题,积极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全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督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综合发展,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面简要探讨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国内英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掌握的传统由来已久,在新课改、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英语教学开始逐渐调整教学重点,对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不过由于传统成绩考核的总结性评价模式应用已久,因此其一定程度上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无法完全消除,导致教师与学生们都存在思维与行为惯性,一定程度了制约了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也制约了潜力与能力的发挥。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职业人才的重要院校,在国家积极提倡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在,院校内部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学习积极性与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比比皆是,在学习评价方面学校基本上主要以考试及格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学生们的主要目的也成为混过考试,在个人发展与进步方面缺乏足够动力与优势,这无疑使得英语这种语言交际工具沦落为普通课程,导致学生、教师、课堂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灵活多变教学策略的应用、不利于高效职业英语教学课堂的打造、不利于学生们保持兴趣与创新动力融入英语学习。基于当前我国教育界对于英语学习与培养目标的优化,以实用为主、应用为辅教学原则指导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发生了极大变化,以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灵活化等为目标对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就是以全面体现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活动、学习表现等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其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向学。无论是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还是现在的形成性评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英语教学,因此当前高职高专英语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进步与发展。

2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内容及实施效果

2.1多元化评价体系内容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基于国内英语教育目标中学生英语综合性应用能力、语言素养等提出的相应评价体系,着重让学生从以往单极化的培养目标中走出,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以便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就业更加便利且具有优势,可顺利应用英语专业能力满足个人就业与发展要求。传统终结性评价以及现今的形成性评价作为多元化评价体系下的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评价并考察学生知识、能力发展情况,是顺应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利用多元评价的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等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能力获得培养与发展,同时配合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有利于更好的推动教学进步与改革。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多元化话评价体系主要由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构成,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教务部门,对学生课堂出勤率、学习表现、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内容进行整理,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策略、动机、态度等内容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具体评价手段获得有效反馈。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或教务部门等共同构成,以自评与互评形式履行自身使命与职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等,着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兴趣、学习方法策略、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合理总结,学生之间互评主要是对个人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这种评价是认可并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既让学生利用自评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反省,也让他们通过互评以多种角度看待自身学习情况,在与其他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擦出火花、获得进步,最终达到互帮互助、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改进教法、创新教学策略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课堂进步与创新,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缺陷、问题并进行完善与解决,配合学生能力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进度,减少以往班级授课教学中一刀切、两极分化严重等情况,实现培优补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个体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反省自身、洞察自身缺陷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个人发展中更加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估自己,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有诸多助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内容简单来说依旧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大主要指标,只不过评价内容层次更为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从学生课堂表现、出勤率、学习档案总结情况到学习策略、兴趣、动力、情感态度、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融合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评价共同构成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过程、结果,为教师判断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依据,为调整学生知识、能力等培养目标提供决策支持。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多元表现有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务部门评价以及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类型的评价方式既消除了单一评价的弊端,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语教学情况,同时也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问题,为完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拥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2.2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与效果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会取得何种效果,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以便全面考察全新的评价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心态、兴趣、策略、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选取某地区高专院校2013级非英语专业学生80人进行调查,学生们共来自两个班级,平均分为对照班与实验班,评价前先进行至少3次统一英语水平测试,以平均测试成绩为学生们实施评价前的成绩。将两个试验班级进行为期10周共70个课时的英语授课,对照班传统终结性评价,实验班多元化评价。实验前两个班级英语试验平均成绩分别为59.102、59.324,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保证了后续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历经10周共70个课时的英语授课,在同样教材、教师、教学进度与不同评价模式的情况下,两班学生已经出现了差异:首先是实验班学生整体平均成绩增加了6.014,比起对照班1.024差异显著,说明学生进步明显;除去平均分之外,实验班英语成绩前后标准差5.819显著低于对照班8.367,意味着实验班学生个人进步情况更为接近整体平均值变化情况,整体受益效果显著;从上述两个典型数值的变化情况来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学生个人对于英语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水平,学生群体受益效果显著。除去成绩这一典型的数据对比情况之外,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们学习动机、策略、兴趣、情感态度等进行调查,共计30项调查内容全面涵盖多元化评价体系,并按照1~5分评价等级对是否符合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试验开始前后进行两次评价以方便前后对比。最终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后学生表示符合个人学习情况的认可率直接从原本的37.5%上升到60%,对照班则仅有7.5%的波动变化,从学生填写的反馈调查表来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制定符合个人学习策略,个人知识、能力培养锻炼情况更加有针对性与进步性。在学习动机与兴趣调查这一方面,两个班级反馈情况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明显提升,对于多元化评价体系也有较高的认可度,对照班前后变化幅度较小。

2.3多元化评价体系应用展望

多元化评价体系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对于该评价体系的应用实效已予以承认,并且极力鼓励将多元化评价融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推动职业综合英语教学进程,解决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以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测试理论、PRETCO测试体系等代表的研究实践,证实了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的作用,其对于学生综合智能发展有多重优势,有利于改善以往高职高专教学盲目性,消除本科压缩型教学模式负面效应,为社会输送职业性、实用型语言人才提供帮助,便于提升学生真实情景下语言应用能力,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性并促使其英语能力综合发展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授课质量与有效性,对于打造全新的高职高专英语授课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并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外语教师评价素养提升[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3):103-106.

[2]谷峰.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现状及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15(1):96-100.

[3]毕玉娟.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78-179.

[4]陈俊,孙建光.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3):323-326.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8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可靠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第一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的评估体系,简练、可靠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9

关键词:藏汉英 句型结构 翻译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5

1 调查的实施

《翻译》是教育部制定的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英语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和技能课程,主要从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翻译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国内院校开设的《翻译》课程,如: 英汉汉英等翻译课程理论基础扎实,教材建设完备,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然而,很多国内外的翻译研究局限于双语的研究,如: 英汉翻译,汉英翻译,汉藏翻译,藏汉翻译,鲜有结合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翻译理论,以至于至今还没有一套覆盖这三种语言的翻译教材。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汉英翻译本科专业。 该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得到了学校领导关注,也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 但是, 我院开设的藏汉英翻译专业方向的课程,如: 藏英、英藏翻译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翻译资料匮乏。在过去,由于资料的短缺, 讲解这些课程的教师只能通过已学过的英汉翻译理论知识和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讲授这些课程, 而学生只能通过“英汉翻译课程”、“汉英翻译课程”、“英汉实用翻译课程”等课程的学习来摸索藏英翻译的技能技巧,使得学生对藏英翻译技巧技能掌握不够,应用实践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藏汉英基础薄弱,加之没有基本的藏汉英翻译理论指导,对于极其简单句型的翻译都束手无策, 翻译质量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内地部分高校的课程建设和我校藏汉英翻译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情况不相符,无法照搬内地院校的教学机制和素材。

1.1 调查内容、目的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已开设的“藏汉英翻译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院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其次了解学生对该专业课程开设前的期望与开设后的感受;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翻译课程和实践翻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了解“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能否为该专业课程的继续开设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 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为懂藏汉英三语的生源学生,包括: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2009级藏汉英翻译班、2009级英汉翻译班和2010级英汉翻译班的学生,并于2012年 11月26日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 回收有效答卷43份。 有效答卷中, 男性 14人, 占总数的 33%; 女性29人, 占总数的 67%。学生生源按拉萨和地区分别排列为13人和3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0% 和 70%。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翻译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43名学生中, 41人(95%)从小学开始学习汉语, 故有扎实的汉语基础; 15人(35%)藏文高考成绩超过了100分, 5人(12%) 通过了藏文等级考试二级, 23人(53%) 通过了藏文等级考试四级。 因此,调查得出43名学生都有一定的汉语和藏语基础。学生们虽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远不及藏语和汉语。 通过调查发现,43名学生中只有7人(16%)通过部级英语等级考试, 即1人(2%)通过国家英语六级, 6人(14%)通过国家英语四级; 23人(54%)没有参加或通过任何级别考试; 13人(30%)只通过自治区三级考试。 这一调查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英语基础差的问题。

这一问题恰巧也体现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上。 调查显示, 8人(19%)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得分在该课程卷面分的 80% 以上, 21人(49%) 平均得分在该课程卷面分的 70% 至80%, 13人(30%) 平均得分在该课程卷面分的 60% 至70%, 只有1 人(2%)考核不合格。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虽然98% 的学生通过了考试, 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属中下等。 这一结果与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的高低是分不开的。 入学时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抱有较大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但因英语基础差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标准。

调查还显示, 70% 的学生在上该专业课前对翻译教学抱有较高的期望; 而上完该门课程后,有高达23% 的学生对该专业的翻译教学给予了不太满意的评价。 学生在上该门课程时出勤率也很一般, 即51% 的学生全勤、 9% 的学生缺勤一次、 高达14%的学生缺勤两次或三次以上。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习该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大不如前。学生在调查中还反映,通过上 “藏汉英翻译专业”这门课程,虽然懂得了最基本的翻译理论,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 实践环节少, 很难对一些最基本的翻译材料进行准确恰当的翻译。 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积极性,而且给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多精神压力。

2.2 课堂教学环节分析

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藏汉英翻译专业的课程教学包括英汉, 汉英翻译教学, 藏汉互译翻译教学, 以及英藏互译翻译教学。调查显示, 授课教师因不是翻译专业出身, 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及翻译实践,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在评价授课教师时,35% 的学生认为授课情况很一般;40% 的学生认为两年的专业学习收获不大。这一缺陷直接导致了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藏英,英藏, 藏汉, 或汉藏翻译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期望学院多选派精通藏、英两种语言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这为今后学校和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笔者认为学校和学院在加强英藏互译翻译课程的建设中,应从英藏互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出发,重点培养相关专业教师。

根据调查,很多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也有不少学生希望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经调查,3人( 7% ) 为 “藏汉英翻译” 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太多了,12人 ( 28%) 认为教学内容刚好合适, 而20 人 ( 47% ) 认为教学内容较少,和8人 (18 % ) 认为教学内容完全不够。 据分析,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与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进度有密切的关系。 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 所以他们希望教师能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或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或因英语基础差赶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当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可能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放慢讲课的步伐。

调查显示,除了2名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多少有帮助。但是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课程要求相去甚远:21人 (58%) 偶尔主动学习, 但没有计划;而12人(34 %) 表示有需要的时候才会进行针对性学习;3人(8 %)在学校得过且过,根本没有学习。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强调翻译实践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度。笔者认为翻译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对翻译事业的热忱。然而, 调查显示学生的翻译实践次数太少, 因此,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做不同程度的翻译工作。

3 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 结合了三种语言的特点, 对三种语言的句法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了有规律性的材料。“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 综合性强, 可比性高。 此研究能够为我院藏汉英翻译专业教学师生提供既符合实际,又见效快的辅助材料。

据调查,80% 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翻译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同时, 学生对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句法结构熟悉程度很一般:没有一个学生对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句法结构非常熟悉; 8人(19 %)对此比较熟悉; 33人(76 %)对此了解一般; 2人(5 %)对此不熟悉。调查中, 90% 的学生认为在藏汉英翻译课程教授中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句型结构的比较讲解是有必要的,所以他们希望藏汉英翻译课程的授课在现有的翻译教材基础上能够紧密结合藏汉英三语句型结构比较的辅助材料。 学生认为藏汉英句型结构的比较与讲解不仅能够加深对藏汉英三语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够提高翻译的实践能力和准确度。

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不仅符合区情,而且对翻译课程的教授和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此研究将突出藏汉英三种语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这三种语言的句型结构比较分析,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句型翻译规律,为我校藏汉英三语翻译教学提供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料;第二,为我校这门特色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第三,为今后更复杂的翻译规律研究,和符合我区、我校实际情况的藏汉英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第四,为我校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打好基础;第五,为从事藏汉英翻译的国内外人士提供简单、明了、切合实际的理论基础。针对我校自从2007年开设藏汉英翻译专业以来出现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笔者认为该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弥补教学资料不足的缺陷,而且对该专业的教学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4 结论

藏汉英翻译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 但是师资力量薄弱,翻译资料匮乏。学校及学院领导应加强对该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应多选派精通藏、英两种语言的教师来教授相关课程。授课教师不但要加强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而且要提高英藏翻译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强调翻译实践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度。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英语水平, 拓宽知识面, 提高翻译实践能力。从目前该课程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急切希望能够学习较系统的三语翻译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翻译技能技巧。“藏汉英句型结构翻译规律研究” 综合性强, 可比性高。 此研究能够为我院藏汉英翻译专业教学师生提供既符合实际,又见效快的辅助材料。 该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弥补教学资料不足的缺陷,而且对该专业的教学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学习月刊,2012,(10).

[2]梁林歆.论高等院校翻译课程教学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4]胡晓娇.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5]佟玲玲.浅谈英语翻译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作者简介:白玛曲珍,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拉萨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