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产业集锦9篇

时间:2022-02-11 22:15:47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

增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化农业中重点项目。为实现数字化农业目标,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农机生产厂家也要注重技术突破,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机结合,满足我国生产需求。信息技术是新时期发展方向,可以根据耕种环境调整农业模式,推动自动化生产管理,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1农机中信息技术运用分析

信息技术是伴随着近代计算机产业而逐渐兴起的,通过研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按照程序下达相应指令。伴随互联网兴起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当今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的巨变,在农业生产领域也在积极寻找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点[1]。通过在农业机械中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智能化,是信息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有很好适应性,通过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分析种植现场信息,按照相应方案发出运行指令,可以实现科学生产与自动化生产,是近代农机方向研究的热门问题。

2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我国针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实用性不强、故障多等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深刻了解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问题,及时调整。

2.1农业机械信息化技术落后

我国在基层设立了大量农业机械站点,但在数量基础上缺乏相关技术与质量提升,单体站点规模小、掌握信息技术程度低,普遍缺乏复杂机械维修能力,这造成了我国农机生产落后现状。目前使用中农业机械只限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的机械设备,难以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运用的需求。针对现代化大型机械故障时站点人员不具有专业维修能力,这限制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大型机械推广运用。基层缺乏相关维修技术与信息技术知识,限制了农机的进一步发展。

2.2农机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了解少与使用人员文化程度低

在农机推广过程与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维修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性相关维修与操作知识学习,不能发挥相应机械全部潜力。在维修故障机械过程中,更多维修方式是当地师徒间传承,导致面对新技术新型号维修难以下手,并在处理信息技术机械化问题时没有相关专业能力,影响农业机械实际使用效果[2]。我国农民普遍年龄较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低,习惯采用传统农业方式,导致新型农机机械推广难度大,面对我国国情更应注重农业机械设计时的操作便捷性。

2.3整体农机生产信息化网络发展与管理不完善

针对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运用来看,当前发展严重不足,目前在农业中信息技术只用于浅显的天气预测和有关农业知识网络宣传,农业信息化生产网络尚没有建立。当前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投资不足,农业机械实际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效率难有显著突破。并且针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管理不到位,没有清晰的责任分配与现场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对于权力缺乏合理制约阻碍了技术进步与发展。

3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运用的有效优化措施

面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运用的热潮,有关部门应当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深度使用,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保养维修知识,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目标。

3.1完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为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政府农业部门必须实行积极的推广政策,在制定信息化农业生产目标基础上,合理规范农机推广环节。在推广农机使用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使用农用机械生产,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示范使用信息技术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基层人员与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方式与对机械故障维修要点,提高使用农机生产的专业水准。

3.2积极引入国内外针对农机的专业技术

想要提高相应农机实用性必须加强农机研发技术革新,引入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使用的专业成果,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自身技术,实现科技机械化生产。在研发步骤中可以针对当地生产量大的农业产业研发相关机械,并针对当地地理环境与生产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加强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生产能力,将生产现场工作更多的交由机械完程,构建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3]。

3.3强化信息化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的技术讲解推广

在推广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建立相关产业信息机械化生产实验基地,推广优秀技术示范,在基地中展示先进自动化生产模式,对农民有针对性的讲解生产环节。宣传工作需要深入实地,在当地实际从事生产人群中组织农业生产讲座,现场演示相关农业器械操作步骤,帮助农民深入了解机械功效。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中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操作要点培训,使生产者熟悉相关器械操作平台,保障信息技术生产推广。加强对现场推广工作管理效果,保障相关农业机械能够切实解决当地生产难点,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产业;培育;策略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关键技术,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自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其他产业和技术进步也有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

一、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任务

目前,湖南信息技术产业还比较落后,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湖南应着力突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难题。

1、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湖南的信息技术产业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仅4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64000亿)的1/160,不及同期广东省(16000亿)的1/40,甚至不及广东省一个东莞市(4000多亿)的1/10。

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等。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决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中、高端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在所难免,与之相应地骨干企业少,自然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尽管2011年末,湖南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380亿,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2011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仅1家,过50亿企业仅3家,过10亿企业11家,过亿元企业仅160多家,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应用领域,如光伏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等领域,而在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最有发展潜力关键环节的上游领域,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及核心元器件、物联网、双网熔合、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领先技术几近空白。落后的信息技术产业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湖南至今还依靠规模扩张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机械重化工产业为主的根本原因。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使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且有更大经济空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义及任务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工业不发达,湖南的首要任务是要让2000多万闲置人员充分就业。在当前制造业产能全面过剩、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依靠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不太现实,加速发展就业容量最大的服务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及以它为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商贸流通、中介、研发设计、旅游休闲、物业管理等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因此,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湖南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且最可能实现的途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制造业部分如芯片、元器件、光纤制造等,还是服务业部分如通信、网络、软件等都具备消耗资源、能源少,产出效率高的特点,符合两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加速发展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优化的最佳选择。

湖南当前新兴产业的主力是工程机械、新材料和文化产业,但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湖南工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低,其他产业升级优化进展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本省信息技术产业落后有关。按湖南省政府“十二五规划”,湖南要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发展成支柱产业,且将通过“两化融合”、“数字湖南”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但若没有强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其相关产业升级及相应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都将是空中楼阁,并且“数字湖南”和“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建立在本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同时,与传统制造业相比,信息技术产业大多数项目投资相对较少,其企业规模可以较小,因而进入的资金门槛较低。对于像湖南这种经济落后但人才教育基础雄厚的省份,大量发展这类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因此,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任务,首先是要夯实产业基础,除了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企业外,还要在最具爆发力的新移动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网熔合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进而力争让其成长为湖南经济的先导产业甚至主导产业,使其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以此来带动湖南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诸多难题。

二、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突破的基本思路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须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次序应按先打基础,再提高,进而做强做大的顺序稳步推进。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3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发展手段及方式已无法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科学的创新分析及研究。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着重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科学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此帮助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差异 创新 对策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科技是其中的第一生产力,而当今社会又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概述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是从产业层面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问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最终任务是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将其自身的发展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主要通过运用创新的方式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层次进行改革,以此帮助有效促进其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着重点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创新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对其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第二,将整体的发展机能作为创新工作的目标,并将其自身所存在的发展优势进行探索找寻,逐步扩大其发展范围。以此将自身的发展活力进行增强;第三,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将其整体的产业链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以此促使整个产业向集中化发展,并将其自身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降低,由此提升发展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整体而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技术、产业链、产业集聚、应用以及政策方面的创新。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过程中可以说是长期且不断发展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各部分相互影响且作用着,在其相互的作用过程中,创新机制及体系也得以建立,更加有利于人们对整个产业的形态进行科学充分的认识,将创新的最终效果发挥到极致。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措施

2.1 建立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

要想尽快建立起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思想进行科学的转变提升,始终将服务与协调作为自身创新与发展的原则。另外还应在行业的科学指导方面下功夫,突破原有的发展限制,如地区、产业等,并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此帮助将多方力量进行集合,以此获得最好的创新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对科技、税收返还等方面的资金费用进行合理利用,将其投入到产业产品的设计及研发方面的创新工作上。辅导和帮助电子信息企业申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的相关重大专项与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充分利用多种资金。

2.2 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2.1 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企业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促使其加强自身对研发试验、检测及关键软件等设备设施的构建,以此有效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力。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入手:对企业自身创新机制的整体构建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对企业脖子上的创新外在环境氛围进行合理营造,以此帮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将其主体性的地位进行巩固。另外,还应对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优势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优化,以此帮助有效提升其特色型产业的创新能力,从整个产业的优势特点方面出发,有效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改造等创新能力的建设。积极鼓励一些自身具备相应条件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中心的积极建立,以此提升其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

2.2.2 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将各地域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及领头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点。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资金的投入建设,尽快建立起一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并将其共性、关键性的技术进行扶持性发展。另外,还可将现存的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进行突出化处理,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并且还可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桥梁媒介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工作提供科学服务,并对其遭遇的难题进行辅助处理,有效推进整个创新平台的合理运作及发展,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体系机制,以此帮助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3 构筑全方位的产业人才支撑

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创业环境,加大对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就研发设计、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高端人才关心的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具备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另外,还应在政策方面加大其工作力度,运用一种合作投资、分享收益、同担风险的方式吸引一些国内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其将自身的创新成果投入至整个市场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积极建立一个集中人才的科学产业创新机制,并对产业创新的外在环境进行积极构建,以此吸引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发展优势进行把握并发挥。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起一个专属性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员中介机构,以此有效促进人才的流动工作。对专业化的人才进行积极的引入及培养,并进行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的科学制定,为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提供外在环境方面的帮助。同时,还能对国外的专业优秀人才进行吸引引入,促使其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激励专业人员进行产业化的工作开展。

3 结语

社会时代在不断的前进发展,因此,创新对于每个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创新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以此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苟仲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6):1-12.

[2]于丽敏,刘继云,王国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86-96.

[3]刘建民,吴静静.产业创新体系的建构机理[R].光明日报,2009(12):06-09.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4

继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后,于3月16日正式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更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重点跨越式发展领域。此次“十二五”计划纲要不仅提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同时制定“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信息技术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期,并为二级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

在“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中,工作报告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应对风险挑战……..”。

目前,国际分工体系深刻调整,新兴力量的崛起改变产业竞争格局,新兴市场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新一轮重组谋求竞争新优势,各国普遍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作为国家长期发展和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性作用,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战略指引、政策激励乃至直接资金投入等措施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外在背景结合我国国情的话,不难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先导领域,不仅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增长点,而且构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推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新兴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新一代的智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仅带动信息通信技术的系统性、群体性突破,并将形成全球性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的协同网络,推动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并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十二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方向明确

在“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涉及信息产业发展有:

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明确要求信息化在两化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要快速发展,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

二、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里表明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牵扯到通信网、互联网、核心基础产业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将优先发展。

2011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任务与政策支持措施到位

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提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及基于信息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方向。

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表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电信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突破,有更多主体参与。

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别强调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任务与相应措施: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业,积极发展生活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自主创新和国家重大专项的突破。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在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强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规划中信息产业引发的三大方向投资机会

一是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机会,包括宽带建设3G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三网融合建设等;二是信息服务方面机会,包括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应用、软件应用等;三是核心基础产业方面机会,包括高性能集成电路开发和先进生产线建设、新型显示器件工艺技术水平、半导体照明发展等。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5

信息技术产业正经历重大创新和变革

第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一方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引入推动摩尔定律继续前行,不断突破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特征尺寸等比例缩小的壁垒。另一方面,系统级芯片将成为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主流。随之而来的是,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第二,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大大增强了产业间的关联性,并催生网络娱乐等新的业态。融合互动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

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新变革。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形式从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链重构和整合能力,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产业集群正加速从成本导向到创新驱动升级,形成由制造集聚走向研发、制造集聚,形成创新型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第四,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根本要求。未来绿色制造将植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每个环节,产品设计低能耗、长寿命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

第五,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信息技术在带动工业、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在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态,包括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加速传统产业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力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6

缓。同时,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

家具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7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进行铺垫,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但是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的管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真实写照。要缩短我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数字化鸿沟”,通过信息化打造企业腾飞的翅膀,还必须需要系统地研究和探索。

处在完全竞争的家具行业,一个企业如能快速掌握信息、及时加以运用,并且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会比别人赢得先机。然而,有不少企业由于组织僵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无法展现弹性与快速反应,营运脚步迟缓,导致无法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甚至流失现有的客户和市场。但亦有为数不少的优秀企业在其领导者和经营者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下,逐步建立起其“运筹帷幄”的信息系统,凭借信息技术产品的整合与运用,对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产生相当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顾客的购买欲与满意度,大大地维持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而这个幕后功臣便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简称ERP)。

认识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应用信息数据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名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整合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并挖掘其潜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优质发展,并由此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立现代企业的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ERP系统的导入。企业资源规(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由此可以看出,ERP不仅仅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还有更深刻的管理内涵,它体现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并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方案。它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全面集成管理,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木司料、设备、生产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以取得更大的经;齐效益,科学二崔效地雀王里企业办、财、物、产、供、销等各项具体的业务工作。

信息化技术在家具产业中的应用

1. 我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为使国家具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必须抓住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和核心,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实施规律,切实认真地组织实施,而不能仅满足于概念的炒作,人云亦云。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信息化行动。基于我国家具工业现状和现实基础,我国家具制

造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一般可采取“系统控制、分步实施”的策略。如先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从企

业经营活动中的某些重点环节着手,认真分析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找到突破口,随后再由点到面,逐步铺开,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在软件系统应用方面,则应从单项应用入手,逐渐展开,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为企业培养人才,锻炼队伍。要强调的是,家具制造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变革管理。信息时代对企业的管理思想、运营方式、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管理变革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要实现我国家具企业的信息化,一定要和家具企业管理变革联系起来,要深入企业生产实际,找出问题症结,领会信息化的精髓,走精细化管理思想与信息化手段结合之路

2. 家具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与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家具企业依然如此 。

家具企业的发展特点及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家具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家具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生产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集成化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已不仅仅是家具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生存的需要。正如数夫家具软件公司张爱国经理所说“家具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其所处的外在环境要求他们必须开展信息化建设。预计从2005年开始的三年内,我国家具软件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可见,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家具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可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求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某些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家具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3. 家具企业信息化实例

2005年初皇朝决定运用上述思路并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三赢战略。他们积极地与家具行业软件技术龙头一一圆方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皇朝家居数码导购系统”。该软件最重要的功能是,首席设计师的陈设方案能融入到软件的“智能专家方案’库中,供相关人员进行家居、店面布置设计时随时调用其次,软件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家居、店面的家具布置设计并能立即生成各个细节直观的照片级3D效果图。有了这个信息化技术前提皇朝马上实施三赢中的第一赢一一“以首席设计师的家居布置方案提升全国店面专业素质”;首席设计师进一步细化了各款家具的摆设方案把家具配套、饰品、灯光等都形成了标准规范,电脑工程师再把这些规范的摆设方案保存到软件的“智能专家方案”库中,作为以后店面为顾客提供家居布置设计服务的“基本元素”,最后所有陈设方案都能通过软件形成直观的视觉效果。当软件到达店面,皇朝的经销商就能实现实施第二赢――“店员套用总部方案。即获专业家居设计方案,提升销量”。过去,为了控制经营成本经销商的员工一般都偏向于销售型,设计、审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水平则有所不足。因此,店员很难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如今,皇朝经销商借助软件的快速设计功能每个店员都可以与顾客进行互动沟通,实现第三赢。

总结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依靠传统的产品设计手段及生产组织方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改变传统的设计手段及生产组织方式迫在眉睫。我国家具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不是通过简单投资就能有成效的。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信息化行动。当然,固守传统的观念,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可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抓住企业信息化核心,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实施规律,在战略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行动。公司的此举正迎合了时代的要求,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能实现家具制造的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04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这是因为农业需要依靠很多因素来维持其生存,其中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会给其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农业管理办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了农业领域的发展,在不断促进着农业的技术改革,使其取得更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因此,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必然的结果,同时依照不同的农业类型和农耕方式来分析,要很多相关的技术支持,例如农业遥感技术、计算机互联通信技术以及关于地理位置定位方面的技术。

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能够模仿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数据,通过分析来解决用户的一些农业知识问题。专家系统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操作成本低及易于传播复制等优势。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农业、气象和制造等,有些系统甚至超过了人类专家的水平。在农业中,施肥、品种选育、水土保持、病虫防治等都用到了专家系统,甚至在财务管理和市场管理方面也有专家系统的介入,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些系统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农业专家系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农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来对目标对象进行编辑和传输,通过形象的形式来展现给大众人群,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一项技术。在农业中,为了存储和传播,通常将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转换成全电视信号和录音信号,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多种媒体结合为一体,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等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产物。一些国家在很摘要:信息技术不仅重要,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VPN技术等,其广泛普及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04早之前就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当中,我国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例如很多科研所以及农业研究基地等,将相关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传播给农户,使其可以在电脑上播放。另外,利用这种形式能够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数值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出一系列多媒体应用系统,可以用于农业知识的培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远程服务也逐步实现。以便进行远程培训、远程虚拟诊断等服务。目前,已经研发出了许多教学和咨询软件,具有图、声、文并茂的优点,更易于农民接受。

3农业智能化技术

农业智能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对整个系统中的一些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如果有信息显示发生了故障,系统会自动进行解决,进而保障整个农业过程的智能化。近些年,很多智能化的设备已经运用到很多农业种植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很多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在农业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以从事一些危险、繁重工作的机器人。例如传统的温室多数是塑料大棚,但在现代化温室中,则是用计算机网络控制的。其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数据模型建立,通过模型来观察和分析整个种植过程中的变化,其中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输入部分,前向输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来控制含水量以及温度的变化,同时很多转换器以及按键也在这个部分;二是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主要是由主板构成,其中组成单位主要是显示模块、储存模块以及预警模块等;三是后向输入控制部分,该部分的主要部件是打印C、电路控制、电管系统等,所以依据该系统能够有效保障整个环境的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

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精细准确的获取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一方面,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检测和估算中,运用遥感技术及时记录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便于对其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还可以检测作物长势并估算作物产量。在观测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通过获取的信息及时了解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土壤侵蚀面积、盐碱化面积及分布区域进行检测,这些信息有助于进行田间管理。当出现自然灾害时,遥感技术也可以检测出受灾程度,对损失的农作物量进行评估,然后针对这些信息,采取补救措施。

5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提供的及时、准确和可靠的信息资源,能够帮助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的浪费,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比较匮乏,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受到了牵制。所以要针对相关的问题,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及资金的投入,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新时期的农业人才,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将农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赵彬.论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赵华龙.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M].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9,(02).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启示

作者简介:张忠德(1966—),男,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0-02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市场引导型、日本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型、印度的重点行业技术扩散型、芬兰的网络型几种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必然。

一、不同国家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美国—市场牵引为主的技术领导者创新模式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采取的是技术领先者的创新模式,即依靠其厚实的基础研究优势,以市场牵引和调节为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要创新生力军,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创新模式。美国没有专门的产业政策,虽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政策较多,但都是普适性的,政府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实行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对内容的适度监管,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产业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与私营企业的基础地位作用。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以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还注重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投入,夯实了美国的基础研究,推动了各领域不断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得益匪浅,最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源源不断,使美国长久处于信息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的研发段,引领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日本—政府扶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的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弥补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包括大量的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减免税等等,以及鼓励战略联盟的措施大力推动信息产业,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三)印度—资源倾斜的重点产业扩散型模式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四)芬兰—注重产学研结合的网络型模式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二、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之比较

(一)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共同之处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二)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区别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

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

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三、各具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二)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三)创新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四)创新需融入到相关业务实现融合创新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注释:

①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11JK005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1,(03):86-90.

[2] 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信息技术产业范文9

关键词:国内外;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特点;启示

信息产业与社会经济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不断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并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及信息产业发展达到最优的协同效果。国内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信息产业时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和印度模式是当今世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莞集群模式、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以及天津集群模式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同特点,将有利于发掘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中国各地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美、日、韩、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1.市场牵引型: 美国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信息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信息产业作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与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及科研实力密不可分外,还在于美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即以市场需求牵引和自由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从基础研究抓起,全面实施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通过环境和要素资源的长期积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特点是:全方位开展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应用与开发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与产业化。

总之,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从基础研究抓起,延伸到市场开发,采取了全面出击的方式,使得美国在信息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面平衡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这也是美国在信息产业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2.研发驱动型:日本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日本为了弥补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一种“短、平、快”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即在政府的强力调控下,越过耗资高、费时长、见效慢、风险大的基础研究环节,从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入手,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直接进入到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阶段,从而迅速建立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宏大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计划的实施使日本在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整体实力迈进世界信息产业强国的行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实施了“新高速公路服务计划”等一系列新的信息发展计划,整体实力又得以大大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产业大国。概括起来,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逐渐向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

从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显得较为成功。首先,引进技术比自己研究开发可以节省资金。其次,可以缩短技术创新时间。但是,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与美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相比,主要缺点在于基础研究这一环节依旧十分薄弱,缺乏原创性研究,这也决定了日本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缺乏持久的原动力,最终难以成为信息产业世界霸主。

3.政府主导型:韩国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韩国是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三大动态随机存储器和先进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商。韩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就,与其构建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密切相关,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出口导向”的跟踪学习发展;高起点的跳跃式发展;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韩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关键是在发挥国家作用的同时,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确定了国家与市场的平衡点,即国家根据市场的需求,战略性地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和重点扶持的战略,形成政府、企业整合联动的增长机制。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把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实施国家统一性战略管理,包括借助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范式,规划多层次的灵活学习模式,建立核心能力,确立战略意图,特别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外向型战略;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选择和培育战略性信息主导产业,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而主导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作用表现在: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政府的信息战略规划和意图;参与国家高级信息技术项目,促进技术转让和技术深化,发挥专业化生产和灵活经营优势,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总之,在宏观层面上实施国家统一战略管理,政府发挥“战略规划者”和“领路人”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能充分发挥政府战略意图“实施者”和“主力军”作用,这是韩国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4.重点扩散型:印度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软件业一直保持惊人的高速稳步增长,2004年印度软件出口值已达120 亿美元,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有203 家向印度的公司定购它们的软件。这一骄人的成果,得益于印度建立了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创新体系。印度把软件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将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软件产业倾斜,并颁布了配套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和人才工程,形成了基于软件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这种模式的典型区域就是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印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发展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重点培育计算机软件产业集群。

总之,印度在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了印度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之比较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典型形式。四种创新体系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四种创新体系的共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能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甚至主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制定本国的信息发展战略。

第二,它们都能根据本国实际,发挥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尽管作用的侧重点和力度不一样。

第三,它们都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是企业的作用,正确把握了政府与企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平衡关系。

第四,它们都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2.四种创新体系的区别

四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区别见表1:

二、我国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地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三个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的、较为成熟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政府间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励信息产业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特点。但是,不同区域由于地方发展历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即东莞集群模式、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以及天津集群模式。

1.东莞集群模式

东莞集群是我国信息产业群中发展最早、最成熟的产业集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利用沿海开放区域的优惠政策,以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结合及香港自由港的地理优势,从事“三来一补”加工贸易。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台湾IT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东莞的台资电脑及周边产品制造商,秉承了原来在台湾时的“专业化分工、群聚式配套”的生产模式。一方面,是为数不少的财力微薄小厂首先不堪本土成本高涨的压力转移到了东莞,之后,一些大厂亦跟随它们的配套群落户东莞;另一方面,个别台资大厂落户东莞后,围绕这个大厂做配套的众多小厂相继进驻东莞。其过程是两种现象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台湾IT企业组群式的迁移过程开始改变本地产业网络。截至2002年,在东莞设立的台资企业4372家,其中有800多家从事电脑产品生产,有10多家的电子产品居国际市场占有率之最。当前,除了中央处理器CPU外,台式电脑生产95%以上的零部件,均可在东莞配齐,东莞因此成为IBM、康柏、惠普、戴尔等世界著名电脑商的重要电子零部件采购中心。

东莞集群基本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

东莞集群模式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本地工业基础薄弱,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持,主要原料和产品市场都不在本地,形成了与香港前店后厂式的生产联系格局;集群的形成最初直接继承了这种出口加工贸易的模式,形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与国际产业体系的联系严重依赖台商和港商做纽带,无论是作为核心的大企业或在周围配套的中小企业均是外资主导的,本地厂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生产联系。这种“松脚型”的集群地方根植性不足,企业容易发生区位转移,产业“空洞化”风险正在急剧增加。

2.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海外投资者对我国政策的稳定性已经有足够的信心,投资行为由最初的试探性转向稳步发展,随着台资企业在长江三角洲投资力度的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采用灵活精干的生产组织形式,把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向中国转移,长江三角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跨国公司的进人使长江三角洲集群逐渐走向成熟。如上海目前已成为通信、集成电路领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聚居地,信息产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已连续5年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信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 137.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4%提高至2006年的13.0%,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2006年,上海信息产业制造业销售收入和服务业经营收入近6 000亿元。近六年详细数据见表2。

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型于21世纪初,起步晚,但起点高,并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包括资金、企业家和技术等)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产业群的发展趋势是,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集群的核心。

东莞集群无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都是台资主导的,低成本的出口加工是其显著特色。在东莞的台资IT企业全部为中小企业,是台湾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的成功复制。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主导技术的起点较高,台资IT企业以“三资”(合资、合作、独资)的方式投资,就企业规模来看,虽然企业总数比华南地区少,但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除台资企业外,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

3.天津集群模式

正在形成中的天津信息产业群,其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来自美、日、韩的跨国公司,产业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

跨国公司作为产业群形成的直接动力,其对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需求和供给推动的。也就是说,需求和供给机制是产业群形成的根本动力。一方面,国有电子信息企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良好的产业基础环境、制度环境、投资积累、技术以及人力资本储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的基础因素;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为国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途径、先进的管理方法、营销理念,从而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整合、融合、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一些技术落后的国有企业在不断地整合和融合之后,有些逐步走向消亡,有些融合产生新的企业,还有一些则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国公司在与国有企业的互动融合中产生了较大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市场机会、市场效应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率。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建立在需求与供给机制上的产业群成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并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产业群的“单核”企业为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摩托罗拉、LG、三星、罗姆电子等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以摩托罗拉为例,天津摩托罗拉公司连年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最成功的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在中国出口200强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排名第4位。据统计,15年间,天津摩托罗拉公司从最初的1.2亿美元投资、几百名员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发展到目前的36亿美元总投资额、1万余名员工、2006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天津基地正成为摩托罗拉全球性的物流和制造中心。

(二)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之比较

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区别见表3:

三、各具特色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启示

(一)国外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在信息产业发展上会永远落后。日本、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通过有效的模式发展信息产业,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就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分析对照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获得的如下启示:

1.产业创新体系的成功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中心与政府主导的关系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尽管采用了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模式, 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 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与建设产业创新体系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这说明,产业创新体系的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市场体制相对于计划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越性,己为各级政府和社会所充分认识。但是,完善的市场体制对于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构建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 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 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以市场为中心,遵守企业主体的原则, 使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各主体根据市场需要增加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和建立自主的研发系统;科研院所和大学应把研发重点和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市场所需求的项目开发和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培养上;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宜直接插手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宜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主要作用应是资助基础科学研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制环境,通过税收杠杆和政策倾斜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服务。

2.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取决于系统配置

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能否成功既取决于各创新主体明确定位和高效运转,也取决于产业发展相关主体。美、日、韩、印各国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虽然各有侧重, 但都是在官、产、学、研等主体间实现了良性互动。只有官、产、学、研等主体多元互动,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网络,才能创造适宜创业和科技企业生存的栖息地,减少系统内耗,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作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利益优先的情况比较严重, 影响了不同创新主体的合作动力和效率。因此,我们要培育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赖以发展的市场环境, 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协调互动。

3.自主创新战略是创新体系成功的关键

国外不同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战略。美国的创新体系主要是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 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 日本和韩国实施的是“科技追赶”政策, 走的是从引进消化再创新入手,进入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引进技术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过程重视不够,引进创新效果不显著,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也没有跟上来。我们必须要吸取以往的教训, 实施合理的自主创新战略。在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时,要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时,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和组合, 推动技术的集成创新;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引进消化, 还是集成创新, 最终是要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进不了的, 也是买不来的。

4.健全创新政策有利于创新体系的完善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创新体系的知识资源配置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决定于产业内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应用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应将政策设计的着眼点从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对现有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即通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种组织之间的协调,产生系统协同效应,以解决产业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问题,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第一,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必须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从直接对中小企业干预转向间接干预、从以少数大企业为重点支持对象转向对大多数企业的支持、从以供给政策为导向转向需求政策为导向、从以创新项目为作用对象转向以改善创新环境为对象。第二,创造一种能够让所有创新活动主体对未来有稳定预期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缺乏这种环境,容易造成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机会主义倾向,而通过合作所获得的好处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现出来。第三,政府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充当媒介;第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在合作中的中介作用主要在创新系统形成的初始期,而不能长期以政府的介入为主。当创新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主要由社会中介组织在促成各种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可借鉴印度软件业集群的经验,借助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让行业协会参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参与制订行业规范和管理,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打造基于学习的竞争与合作的信息技术企业集群文化,以加强对“柠檬问题”的规避能力。第五,制定鼓励集群企业尽可能加入国际生产体系的相关政策,通过与国际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先进的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寻求创新,这将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

(二)国内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信息产业的集群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聚集和产品的集散地,它更是一个信息技术创新系统。现在信息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增强我国其他地区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来培育扶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首先,把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产业群,有些区域集群应强调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有些应注重产品制造,还有一些重点要在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各区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而不是结构的趋同化;

其次,以产业关联为依据,建立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来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集群;

最后,鼓励高校和各种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营造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毛传阳,孙昌宇.美日韩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