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吉林水利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17 07:24:42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知识生成机构、人才培养单位三个维度着手,考察吉林大学合校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并以外界评估排名作为佐证来验证研究结论。

[论文关键词]吉林大学 合并重组 办学水平评估

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合并到新组建的吉林大学。新组建的吉林大学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之一。六所高校的合并与重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影响至深至远。本文拟从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知识生成机构、人才培养单位三个维度着手,通过主要办学指标来考察吉林大学合校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并以外界评估排名作为佐证来校验研究结论。

一、作为学术组织各项指标分析

大学是围绕学科和专业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这些可用重点实验室、基地建设、学科质量、师资实力等指标加以表征。

1.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985工程”建设项目。合校九年来,吉林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00年的4个增加到2009年的6个;部委重点实验室从2000年的14个增加到2009年的2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从2000年的5个增加到2009年的6个;国家基础科学科学研究与人才教学基地从2000年的7个增加到2009年的9个;2004年吉林大学顺利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评估;2005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建了5个创新基地,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新建了8个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自然科学创新平台等基地的建设,夯实了吉林大学学科基础,同时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国家重点学科、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情况。合校之后,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增加7个。截止2009年,吉林大学有国家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代表了学科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位置,象征着大学的等级地位。战略性位置和等级地位拥有着优势权力和有价值的资源,可以证明该学科的社会信用。博士后流动站从2002年的15个增至2009年的37个,净增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净增1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净增105个。这些指标的增长反映了新吉林大学重视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优势学科群。

3.师资队伍建设。合校后,吉林大学两院院士由2000年的10人增加到2009年的18人(含双聘)。自2003年以来,一共有10人获得部级教学名师称号;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带头人由2000年的10人增至2009年的25人。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事实说明,合校后吉林大学积极推进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为其实现办学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作为知识生成机构指标分析

对于一流大学而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其最重要的两个职能。世界一流大学均为研究型大学,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经费所占的份额、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科研项目数量、原创性和有影响科研成果的多寡等,可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吉林大学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

1.科研经费情况。科研经费指国家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费用,包含了所有为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合校八年来,吉林大学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合计110 854.386万元;获得自然科学经费合计335160.00万元。科研经费的增长能很好地反映出吉林大学的科研能力在稳步提高,学科融合的速度在进一步提升,学科间优势互补作用更加显现。吉林大学在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映照出我国大学科研竞争的烈度及吉林大学某些学科科研实力的相对下降。

2.科研项目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合校八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36项;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648项。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立项数都取得显著提高。但吉林大学科研项目数量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的波动较大。

3.科研成果情况。科研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形成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申请专利、技术秘密、速记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植物新品种等,它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合校九年来,在自然科学方面,吉林大学一共获得自然科技部级奖励成果23项,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入选三大检索刊物总计14457篇。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2000—2008年一共15166篇,人选CSSCI期刊的论文数总计4120篇。

三、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指标分析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也是大学区别与其他机构的特征所在。本文拟从生源质量、就业、杰出校友等指标来探讨吉林大学的人才培养。

1.本科生生源质量。本科生生源质量既表明大学的社会声誉,又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而一所高校录取的学生投档线的分数高出生源所在省最低投档线的分数是刻画生源质量即简单明了又令人信服的尺度。据统计,2002—2009年,文史类方面吉林大学在招生大省的平均分数高出各省一本分数线2—8档不等(一档分数为10分);理工类方面,吉林大学在招生大省的平均分数高出各省一本分数线2—9档不等(一档分数为10分)。正是由于吉林大学拥有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造就了吉林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日益受到重视,它能够反映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同时也反映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总体上看,吉林大学培养的学生是优秀的,就业率较高。说明吉林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

3.杰出校友情况。“杰出政治家”是指部级正职领导、部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杰出企业家”是指国内外上市公司、国资委直管中央企业、国有重点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等企业领导者,中国富豪榜上榜者,而“杰出科学家”是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带头人等。吉林大学办学6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截止到2009年,吉大毕业生中拥有杰出政治家28位,杰出企业家28位;有院士25位,人文社会科学家26人,长江学者51人。

四、外界评价分析

外界评价主要是指一些评估机构对大学的学科排名和综合实力进行排名。其中学科评估是对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学科排名”,是促进高等学校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中,吉林大学居于第四位。这便于形成完善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易吸引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生源,易争取处于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以创造良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最终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国内机构的排名中可以看出,合校九年来,吉林大学在中国大学的排名名列前茅,基本上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新吉林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实力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合校后,新吉林大学在学术组织、知识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在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985工程”二期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生源质量、学生地就业率、杰出校友数等指标上逐年得到提高。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吉林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优势不是十分突出。吉林大学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齐心协力。

首先,校长应该是一位职业化教育家。蔡元培早年入主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使北京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还指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1809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开研究型大学之先河,影响深远。吉林大学是在匡亚明、唐敖庆等老校长的带领下,求实创新,励志图强,造就了吉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是学校建设最为倚重的力量。要把吉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教育家办学的方针,使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与创新的优秀的治校理念与风格,从而引导吉林大学不断发展和前进。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城市化;用水量;量化关系模型

作者简介:胡泊(1979-),女,吉林省委党校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48-04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1世纪我国的经济增长将继续面临人口问题、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各种严峻挑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尤为棘手和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其资源的保有量和环境的安全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长久、稳定的发展,因此,对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为内陆近海省份,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人口2729万人,占全国的2.07%。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汽车、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是其支柱产业。吉林省身担国家粮食保障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任,既要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同时又要保证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工业、城市用水。而吉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加之其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导致了水资源利用的许多问题。吉林省要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好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情况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

本文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吉林省水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通过对吉林省城市化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自1980年以来的增长基本与总用水量的增长同步。过去10多年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城镇生活用水量之间也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同步关系,虽然在个别时期增长速度有所差别,但总体看来,吉林省的城市化与城镇生活用水量的相关性非常好,即城市化的提高对应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同步增加。2000年之前,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用水量之间的相关性不高,这是因为1992年到2000年吉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放缓,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导致了这一阶段工业用水量的下降。在这一阶段之后,近几年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用水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用水量的变化基本同步。

吉林省城市化与农业灌溉用水量以及农村生活用水量的相关性不大。1995年以来农业灌溉用水量和农村生活用水量都呈小幅下降趋势,而同时期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这也符合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农业耕地面积下降的一般规律。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城市化,与总用水量以及部分用水环节用水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了更加准确地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下面利用数学方法对城市化率与用水量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分析。

二、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情况的量化关系分析

以往的量化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水平、用水总量分别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周一星教授对1977年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既不符合线性相关,也不符合双曲线模式,而是对数曲线关系;宋建军等根据50年间全国GDP指数与年用水量数据,经过相关分析得出用水量与经济发展表现为幂函数关系。这里我们直接对城市化水平与用水量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分析。下面分别对城市化与总用水量,以及各用水环节用水量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一)城市化与总用水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针对吉林省的具体情况,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吉林省城市化率和总用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到了二者之间的函数模型,如图2所示。

通过分析比较,吉林省城市化与总用水量之间关系比较符合对数关系模型以及幂函数关系模型,与这两种函数模型的拟合程度都非常不错。具体模型如下:

城市化与总用水量对数关系模型:

Y=83.3228lnX-219.19(1)

其中,Y为总用水量(亿立方米),X为城市化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0.853(大于0.75),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75.54,P=0.0001,拟合度很好。

城市化与总用水量幂函数关系模型:

Y=2.3549X0.98(2)

其中,Y为总用水量(亿立方米),X为城市化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0.879(大于0.75),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94.82,P=0.0001,拟合度很好。

对上面模型进行数学推导,把城市化率与用水量的关系对换一下,即Y与X互换,就可以得到用水量与城市化率的关系模型,从而可以得出水资源不足,造成缺水时,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关系。

对数关系模型:

Y=34.888lnX-115.42(3)

幂函数关系模型:

Y=0.7288X0.8974(4)

其中,Y为城市化率(%),X为总用水量(亿立方米)。

通过上面关系模型可以得出,吉林省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了用水量的增加。对数关系模型下,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用水量就要增加近2 亿立方米。在幂函数关系模型下,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总需水量就要增加超过2 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水资源供应量的不足,会制约城市化的发展。在对数关系模型下,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城市化率将受到下降0.3%的影响。在幂函数关系模型下,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城市化率将受到下降0.4%的影响。

因此,二者关系的数学模型也说明了如果吉林省一直采用现行用水模式发展,未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带来用水量的快速增加。而一旦水资源出现短缺,必将制约吉林省未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用水量的关系模型

下面对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用水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由于在2000年以前二者相关性并不好,加上为了反映近几年的关系,数据取近几年的工业用水量,以及按城镇人口比例得到的城市化率,如图3所示。

通过分析,吉林省城市化与近几年的工业用水量满足对数模型关系,具体模型如下:

Y=179.506lnX-693.39(5)

其中,Y为工业用水量(亿立方米),X为城市化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02(大于0.75),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27.73,P=0.013,拟合度精度较高。

从上面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近几年吉林省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了工业用水量的增加。模型显示,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吉林省工业用水量就要增加超过3 亿立方米。

用前面同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学变换,可以得到工业用数量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Y=41.0558X0.0859(6)

其中,Y为城市化率(%),X为工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从上面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工业用水量如果出现短缺,那么也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如模型显示,工业用水量每短缺1 亿立方米,则城市化率受到0.2%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按现有增长模式,未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工业用水量的快速增加,而工业用水量的短缺也将制约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三)吉林省城市化与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关系模型

对1995年以来的吉林省城市化率数据和城镇生活用水量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4所示。

从中可以得出吉林省城市化与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关系满足幂函数关系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Y=(1.7E-13)X8.2588(7)

其中,Y为城镇生活用水量(亿立方米),X为城市化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0.871(大于0.75),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74.14,P=0.0001,拟合度精度高。

从上面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近几年吉林省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了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模型显示,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吉林省城镇生活用水量就要增加约1.5 亿立方米。

而对模型进行数学变换后,可以得到吉林省城镇生活用水量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模型。

Y=4.6283lnX+35.4490(8)

其中,Y为城市化率(%),X为城镇生活用水量(亿立方米)。

从此模型可以得出,吉林省城镇生活用水量如果出现短缺,那么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模型显示,在目前的水平基础上,吉林省城镇生活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将影响城市化水平0.5%的增长。

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增长,未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反之则是,城镇生活用水不足,将制约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吉林省城市化与农业灌溉用水量,以及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用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相关性非常低,无法建立函数关系模型。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历史数据的变化对比,还是定量关系模型的分析,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工业用水量和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在农业灌溉用水量不能明显降低的情况下,从而带动了整个需水总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水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那么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势必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影响城市化质量。

通过对城市化与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及城镇生活用水量的量化关系模型,我们可以未来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对吉林省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城镇生活用水量进行定量的预测。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关系模型,得出水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的程度。主要的量化关系有:

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总用水量就增加近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增加超过3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加约1.5亿立方米。

水资源供应量的不足会制约城市化的发展。吉林省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则吉林省的城市化率大约会降低0.3个百分点;而如果工业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则城市化率降低0.2个百分点;吉林省城镇生活用水量每短缺1亿立方米,将影响城市化水平0.5个百分点。

因此,按照现有用水模式发展,未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用水量的快速增加。而一旦水资源出现短缺,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3

林火次数时间变化特征

年际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吉林省每年均有林火发生,其各年发生次数和受害程度不同;林火次数年际变化主要与雨量年际变化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43,达到0.01信度水平。也就是说,干旱年份林火发生次数多,雨水偏多年林火发生次数少。2.2季(月、候)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吉林省林火次数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3—5月)气温升高快、降水少、大风多、空气干燥,是林火多发季,春季林火次数占全年林火次数的72.2%;夏季(6—8月)湿润多雨,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其林火次数仅占全年林火次数的1.4%;秋季(9—11月)降水少、多晴好天气,也是林火多发季,其林火次数占全年林火次数的26.8%(其中9—10月林火次数占25.1%),仅次于春季;冬季降水虽少,但因天气寒冷、地表被冰雪覆盖,也不利林火发生,其林火次数仅占全年林火次数的3.6%。因此,春(3—5月)、秋(9—10月)季是吉林省森林防火的关键期。表1给出吉林省春、秋季各候林火次数占本季林火次数的百分率。从中可见,吉林省春季林火高峰期主要出现在3月中旬以后,秋季林火高峰期主要出现在9月中旬以后。从中可见,吉林省春季林火主要发生在3月底以后,其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5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次峰出现在4月下旬;秋季林火主要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其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9月下旬至10上旬。峰型,主要发生在08—16时,该时段林火次数占全天总次数的94.7%,峰值出现在11时;10—14时为集中发生时段,这5个小时林火次数占全天总次数的74.1%;白天(08—20时)林火次数明显多于夜间(20—08时),18—06时火灾次数仅占3.3%。这种日变化特征,除与人为活动有关外,还与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关系密切:傍晚到早晨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林内可燃物易燃性降低,不利于林火发生;早晨日出后,气温逐渐升高,相对湿度逐渐减小,午后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相对湿度达一天中最小,形成高温干燥气象环境,林内可燃物易燃性提高,有利于林火发生,这刚好对应10—14时林火易发高峰时段。另外,吉林省秋季林火次数逐时变化特征与春季基本一致。

春、秋季林火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气象条件直接影响林木含水率,从而影响林火发生和蔓延。经对气象因子相关普查发现,与吉林省春、秋季林火次数相关较好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降水、相对湿度、气温、风速等。林火次数与降水量的关系给出吉林省上年秋季降水量与春季林火次数、当年夏季降水量与秋季林火次数、当年秋季降水量与秋季林火次数的相关图。从中可见,上年秋季降水量多少与春季林火次数相关较好,相关系数为-0.44(达0.001信度显著水平),这说明上年秋季降水量多(少)时,林内可燃物吸收的水分多(少),遇火源不易(易于)燃烧;秋季林火次数与当年夏季降水量、当年秋季降水量的相关也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42,分别达0.05、0.001信度显著水平。林火次数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空气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影响地面覆盖物干燥度:空气湿度大,地面覆盖物湿润,含水率高,其燃烧和蔓延相对较慢;反之,则快。经相关统计得到,吉林省春季林火次数与上年秋季平均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39,秋季林火次数与当年秋季平均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33,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林火次数与温度的关系温度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素:空气温度越高,可燃物变干越快,越容易发生火灾。经相关统计得到,春季林火次数与当年春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27,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秋季林火次数与当年秋季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林火次数与风速的关系风对林火的影响因素包括风向和风速。风速能加速水分蒸发,促进森林地被物干燥,有利于火灾发生,且风对火灾起加氧和使灼烧空气向前移动的作用,将火头前边燃料迅速烘干,并散播着火点。经相关统计得到,春季林火次数与当年春季平均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26,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秋季林火次数与当年秋季平均风速相关不显著。

林火次数气候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4

关键词: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一、引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在发展未来经济时,积极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当前,能源问题和气候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源和气候变化成为威胁经济发展的因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高碳排放密切相关:一方面,碳密集的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能源使用短缺。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短缺将造成能源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高碳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出现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2012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通知,我国以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为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要求各地区也应充分认识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15年吉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

综上所述,研究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出发,发展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的低碳经济,适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二、文献综述

1991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ger首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很多学者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2004年Martines-Zarzoso等发现人均收入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N型关系。

近些年,国内许多的学者也纷纷置身于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009年林伯强、蒋竺钧,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拐点,并进行了预测。2009年韩玉军、陆在文章中认为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10年许广月、宋德勇在论文中认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西部地区不存在。还有许多例如陆虹(2009)吕志鹏(2012)邵锋祥、屈小娥、席瑶(2012)等学者都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但对吉林省的具体研究相对其他地区较少。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几年全球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也置身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库兹涅茨曲线慢慢应用于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本文利用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描述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并分析推算碳排放时候存在拐点及达到观点的时间路径。

(一)模型、指标与数据

1. 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模型构建

模型以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设三次方程式并采用对数形式。

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C=α+β1LNPY+β2LNPY2+β3LNPY3(1)

表达式中:α为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为LNPY、LNPY2、LNPY3的估计系数

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1年,研究这一区间中吉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PC)和人均收入(PY)的关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历年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人均收入则为历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表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来源于《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以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得出:

LNPC =0.022233512- 58.1950848734 LNPY + 7.68173747313 LNPY2- 0.333824991434L LNPY3

该模型经检验合格,所以运用该模型。

Ekc曲线的判定标准为

模型结果分析β10,β3

根据表一所示本文模型结果分析β10,β3

计算吉林省EKC曲线的拐点,可根据公式

拐点=exp(-β1/2β2)

得出两个拐点分别为43.28859(元)和99289.68823(元),其中拐点一43.28859(元)不具经济学意义,故不做分析,拐点二为99289.68823(元)当吉林省人均收入小于99289.68823(元)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吉林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与未来。

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及其存在问题

(一)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选取

现如今存在着许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我们选取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五项因素来分析。

1. 产业结构(CY),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二氧化碳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三大产业中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具影响的第二产业,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

2. 能源强度(ENG),能源强度的大小影响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时期,能源消耗量虽大,但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对减轻。本文以1993~2012年历年吉林省能源消耗量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能源强度。

3. 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水平低时,环境的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但经过某一拐点后,环境质量就会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的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4. 技术的发展(R&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对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等环保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可以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R&D即发展经费支出表示技术进步。

5. 制度因素(SYS),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高,对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制度因素。

6.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O2),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表示。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1. 模型的设定

根据变量的选取,所构建的模型如下。

CO2=α+β1CY+β2ENG+β3PGDP+β4R&D+β5SYS (4-1)

其中对变量CO2、R&D各取对数,分别记为LNCO2、LNR&D,模型最终为

LNCO2=α+β1CY+β2EN

G+β3PGDP+β4LNR&D+β5S

YS (4-2)

1993-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其与影响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LNCO2=7.8721-1.490955CY+1285.1

52ENG+3.87PGDP+0.47854LNR&D+1.1

05797SYS(4-2)

2. 模型的分析

产业结构(CY)是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为-1.490955,在1%水平下为正态分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吉林省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碳排放也是由第二产业排放量占很大的比重,说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增加而加剧。

能源强度(ENG)的增加会使二氧化碳排放有这相应增加,表格中能源强度的回归系数为1285.152,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线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93~2012年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间的能源强度在逐渐减小,说明按照这一趋势,能源强度的逐步下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逐步放缓,从而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的回归系数为3.87,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人均收入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会上升,说明二氧化碳排放还未经过拐点,二氧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思想还为提升到对高环境质量的渴望。

技术的进步(R&D)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表格中回归系数为0.478542,表示技术进步rd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能够相应的下降,但技术进步rd的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技术的进步虽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吉林省的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并不能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应当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因素(SYS)是由对外开放度表示的,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1.105797,表示制度因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加大。这说明吉林省对外开放力度较低,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大。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分析目前吉林省二氧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1. 重型产业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

吉林省以重工业为主,电力、机械设备、汽车、化工、建材等重工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具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碳排放强度大的经济发展特点,在重工业发展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大,而吉林省又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大省,所以在高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大,排放强度大,会成为制约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因素。在未来,吉林省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2.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发展水平低

受能源资源的限制,吉林省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而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却只占很少的比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的使用率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境内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目前基本尚未开发;吉林省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是对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时存在着排空浪费现象。可以这样说,吉林省有着各种各样的清洁能源,但是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

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但对节能减排的意识并没有普及。比如吉林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冬季寒冷且时间漫长,煤炭成为居民冬季御寒的主要能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居民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增,人均煤炭消费量增加,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不光是对住房的需求,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消耗都使得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3. 吉林省环保技术水平低,节能减排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吉林省的技术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我们从中也发现了这种影响十分微弱,这说明吉林省在环境保护上的科技投入并不充足,环保技术水平低。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充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而吉林省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明显。

4. 政府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环境制度不完善

吉林省属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东北部地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形成于经济活动中,政府对环境监管力度薄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高。

五、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

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吉林省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来降低碳排放量。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产业,该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能耗低、物耗低,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能耗高导致碳排放量高,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投入资金加大科技投入来转变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耗能低的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目前,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占70%左右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30%左右的比重。吉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已经成为我国煤炭消费的主要省份,由于煤炭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因此吉林省近几年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吉林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加经济发展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对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利用,通过能源的替代,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将可再生资源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能源的替代,利用低碳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一般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对能源的消耗量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较高。从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来看,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导致吉林省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吉林省来说,必须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转变,减少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发展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食品、医药、新型能源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机构,但是从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仍然是以汽车制造、机械、化工和建筑等国际公认的高碳产业为主,高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面对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吉林省要维持经济的长远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来降低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量,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的利用结构,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吉林省科学研究院的优势来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等来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既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五)改变工业品出口结构,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吉林省工业品出口结构中,仍然以能耗高、排放量高的工业品为主导,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碳排放量较高。为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应该通过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来降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吉林省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调整来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近年来,随着吉林省产品出口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工业品的出口,国家通过关税调整政策来降低出口工业品的能耗和排放量,对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高出口关税;对低耗能、低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较低的出口关税。

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完善,来增加出口工业品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工业的深加工,提高出口工业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吉林省出口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与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促进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吉林省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钧.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

[2]韩玉军,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3).

[3]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4]吕志鹏.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2(04).

[5]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级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8).

[6]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版面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

[7]陆红.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10).

[8]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6).

[9]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5).

[10]GrossmanG.M., 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1.

[11]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

ts Curve: 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2]GaleottiM.,LanzaA.,Pauli,F..Reasse

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 A Robustness Exerci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

[13]Martinez-ZarzosoI.,Bengochea-M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吉林省;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2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大幅波动,吉林省作为国际舞台中的一部分,其经济也全面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吉林省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中小企业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企业单凭产品数量或质量很难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通过“第三利润源”物流业的发展实现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指数的空间依赖性,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针对中小物流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作者在对有关物流发展的研究中发现,针对我国某一省份各个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物流发展状况的研究作者还没有查到。特别是从空间相似性、物流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分布格局的描述方面的文献更是没有。不同地市区域中小企业物流发展也存在差异与集聚。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货运量就反映出物流的发展状况。以2011年为例,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小企业货运量是白城的2.75倍,这说明吉林省中小企业的物流业的空间区域差异显著。所以,研究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物流业的空间特点,分析物流业发展的差异和集聚,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空间差距及成因,是提高吉林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对于提高整个吉林省的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三、理论方法和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中用到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而所用的变量是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决定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总产值和货运量两大变量,可以把总产值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把货运量和价格指数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其中货运量也能反映出企业的产值状况。价格水平也是影响着总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中关于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方面的相关数据全部来源于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年鉴。如果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在做单一年份的空间统计分析时,不影响变量的空间性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检验吉林省不同地区企业物流发展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需要对以下两个假设进行检验。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物流量的反应根据其总产值来衡量,物流量随着总产值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个假设就是吉林省不同地市区域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

四、实证分析

以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小企业货运量和物价指数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9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城市、松原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模型如下:

其中,C表示中小企业的货运量,Y表示总产值,P表示物价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吉林省各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是否取决于货运量,关键看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βi的参数检验是否显著。

通过分析可知,模型总体上是成立的,但是有的常数项即中小物流企业的货运量和价格变量两个变量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而且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可能的因素就是吉林省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等地域空间存在着比较差异的显著,如果单纯对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难以解释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物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另外,根据参考文献中所介绍的使用全域Moran’sI统计量和零假设检验初步测算吉林省各地区中1985-2009年小企业之间物流发展状况的相关性可知,每年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分别小于0.05,这也说明了吉林省相邻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货运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这也符合第二个假设成立的条件。

第三,本文把具有代表性的2000年和2009年作为样板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可知,吉林省9个地区无流量指数2000年Moran's为0.4307,2009年Moran's为0.4425,根据计算情况可知:吉林省某一地区中小企业的物流量倾向于在空间上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相联系与相邻近的趋势,而且这种局域集群的趋势还在进一步自我强化。

从吉林省9个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位于四个象限内的空间Moran'sI散点分布图1和图2可以看出,这些地区表现出的共同点是在地理空间上显示了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Moran'sI散点图可以判断HL类型和LH的地区偏离全域正的空间自相关总体物流发展比较好的的地区,其物流发展趋势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验证假设2的成立。

以下分别从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点展开分析。在2000年中: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当然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HH);松原和四平位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LH),白城、通化、白山、辽源是个市位于第三象限,同样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LL);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第四象限,为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HL)。

从2009年来看: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第一象限,当然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HH);松原位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LH),白城、通化、白山、辽源是个市位于第三象限,同样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LL);四平位于第四象限,为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HL)。

为了进一步验证空间自相关性的存在,本文针对吉林省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物流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相关检验。可以看出,经过检验可知,Moran指数具有(0.12%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依赖性或相关性,LMERR在1.4%水平上比LMLAG更加具有显著性,从稳健性R-LMERR检验来看,存在着1.814%水平比R-LMLAG也更加具有显著性。

最后再对SLM和SEM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SEM模型的常数项为4497.62元,是吉林省9个不同地区中小企业一年的货运量的平均水平,-45.9921表示吉林省价格指数的参数,这就说明了价格的上升对于吉林省不同地区的总产值和总物流量的下降有很大的影响,从表4中对SLM模型和SEM模型的分析来看SEM模型是最优的模型。

通过分析发现,吉林省中小企业物流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空间扩散(溢出)效应;也表明了吉林省相邻地区中小企业的物流发展具有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吉林省中小企业物流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依赖性。从价格变量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却通不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这也显示了物价在吉林省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五、结论

(一)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呈空间集聚现象

临近地区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导致物流发展水平的相当,如长春市、吉林市等位于第一象限,是高-高的正自相关,特别是长春和吉林市的城际列车开通后,这两个地区的自相关进一步加剧,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而且这三个地区经济水平高,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也好。

(二)吉林省9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物流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检验说明吉林省中小企业的物流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空间影响,在吉林省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空间依赖性,可以说地理的空间效应对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物流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空间的相关性

由于吉林省地域狭长,县市较多,发展各不相同,从不同地区的范围来看,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物流发展的空间正向依赖性及邻近地区的物流发展会产生溢出效应,如长春、吉林、延吉等地区就存在着是高-高的正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物流发展政策和价格调控措施时,应该以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为主,对于处于西北的白城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吉林省的财政支出更应该倾向于这些不发达地区,着重增加些地区中小企业的物流货运量。所以,物流发展的引导政策必须考虑到空间差异对吉林省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作用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刘子玉,史美君,肖静.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物流产业不均衡性与集聚的实证效应分析[J].物流技术,2013(3):311-314

[2]雷晨光.江西中小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3(5):131-134

[3]张效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44-349

[4]汪同三,唐绍祥.21世纪数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80-286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6

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核心、实质与目标

所谓生态省,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域生态示范区,是目前国家批准的最高级别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内涵比较丰富,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普及提高3个方面,三方面互相作用,互相依托,构成了生态省建设统一整体的三大任务,目前又增加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无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虽然包括3个方面内容,但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即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省建设期为30年,分为近期启动(2001-2005年),中期发展(2006-2015年)、远期提高(2016-2030年)3个发展阶段。

吉林生态省建设总目标是: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第一阶段为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开端和布局。目标是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

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06-2015年),用10年时间,使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目标是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树立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吉林省绿色产业大省形象。

第三阶段为提高期(2016-2030年),用1 5年时间,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目标是全面达到生态省建设各项目标,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展现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

二、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成效显著

从2001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全省各地党委和政府、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力度,强化生态资本运作,发挥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初步确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对东部长白山资源实行了强制性保护。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为止,累计退耕还林80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0.6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林相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二是对东中部水资源进行了主动性保护。实施了白山、靖宇矿泉水水源地、四平二龙湖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工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公顷。积极推进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项目86个,总投资52.1亿元。其中,城市污水厂30个,日处理污水123.5万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47个,水源地保护9个。目前,城市污水厂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有20个,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0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个。松花江流域,到目前已有长春西郊、双阳等2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吉林、松原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厂已全部建成,日处理污水29万吨,年可削减COD计1.96万吨。

三是对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进行了积极性保护。为保证粮食安全,实施了松辽平原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了培肥地力、土地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470万公顷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阶段性水平。

四是对西部草原、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整治,重点实施了西部盐碱地治理工程和向海、波罗湖、查干湖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前期工作阶段,局部工程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各方面累计投资8亿元,共治理盐碱地61万公顷,占盐碱地总面积的62.8%。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3%。

(二)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优先项目建设。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建设工程,在第一阶段,建设了西部治碱、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233个项目,完成计划的110%,投入生态省建设资金1.6亿元,引导社会各方面投入近千亿元。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围绕第一阶段确立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产业,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到2005年末,在12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经国家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地501个,认证面积168万公顷,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301个(其中有机134个,占全国的11%,居第3位;绿色327个,占全国的4%,居第5位;无公害840个,占全国的5%,居第4位),总产量1768万吨,实现产值236.2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促进农民增收19.5 亿元,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超额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确定的全省新增加绿色名牌产品50个发展目标。为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生态产品做大做强,在全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建设了22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

三是加强重点生态经济区域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强化区域内专业化协作、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从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区域资源整体优势出发,由省生态办、食品行办、城市晚报、长白山研究会,以及通化、白山、吉林、辽源市和延边州政府,联合组建了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长白山管委会去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连续召开了4届中国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议,研究制定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等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措施,确定了矿泉水、人参、鹿业、葡萄酒、中药、旅游等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产业整合、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扩张,有力地推动了长白山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组织编写了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系列教材,有组织地列入教学计划。《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等系列书籍在全省生态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专家和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到9市州、县(市区)、乡镇进行生态省建设意义、目的、任务等宣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举办了《建设中的吉林生态省》科普展览。利用省内外新闻媒体,以专题、专版等形式广泛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0家电视台拍摄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10部专题片,播出后,国内外反响强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建设生态吉林・青少年活动月”活动,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有关政策、技术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召开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总结表彰大会。

(四)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局良好。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态省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一是成立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二是编制规划。制定下发了循环经济、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十一五”专项规划。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落实方案。

第二,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节能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明确了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及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各地区。二是制定了《吉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标准》和《吉林省重要能耗设备能耗指标》,明确规定企业耗能指标,为能源消耗量化评价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开展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机械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节能,明确了政府机构节约能源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工作进行了分工,落实了责任。五是组织开展千户企业节能工作。吉林铁合金采取工艺改造、两水综合利用等措施,“十一五”期间可节约10.09万吨标煤,同比省下达的降低能耗目标值多节约2.59万吨,综合能耗降低24.13%。通钢多角度开展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6.9万吨,比2005年能耗降低44%,由此实现销售收入同比提高39.34%,实现利税14.8亿元,同比增加5.1亿元。六是加强项目管理,对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可研中增加节能篇章,并进行评审。七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4万吨。八是积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九是开展了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十是每年都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

第三,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节水型器具研制、推广有了实质性进展。通化、白山、四平、吉林、延边、辽源、长春市等一批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节水项目列入国债项目投资计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下发执行。全力开展节约用地工作,下发了《关于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实施意见》,对“禁实”工作提出了时限要求。到2005年底,长春市基本实现“禁实”,要求其它地级市在2008年年底前“禁实”,各县(市)在2010年底前实现“禁实”。建立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网”,扩大了影响。2007年在建材、新型墙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白城通威建材等92户企业的95个产品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支持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经积极争取,吉林亚泰集团和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按国家要求,编制的亚泰水泥日产1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吉林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搞好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推荐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工作。经积极工作,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白山市被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通过第一阶段生态省建设的实践,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起步扎实,成果显著,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但由于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对生态省建设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任务还十分艰巨,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安排,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由第一阶段的启动期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期。到2010年的目标是:

在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0平方公里,新增湿地面积1206平方公里。

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家确定“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为20%,年均下降4.4%。吉林省的目标是30%、年均降低6.9%,是全国最高的。国家确定吉林省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6.5和36.4万吨以内,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3%和4.7%,年均降低2.15%和1.44%。

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实现供热面积1.48亿平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2万吨、烟尘1125吨;40%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依据丰富的林业、水资源、草原、湿地和风能,发展绿色食品、精品畜牧业和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清洁能源完成发电量6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2.35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应该说压力和难度比较大,应调动各方面力量,研究制定政策,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生态省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强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强化保护与发展的约束性。其次,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切实把生态省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适时修订、调整、完善生态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省,规划要先行。《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已经提出6年,当前的经济形势和5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更加重视生态效益问题,对于《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也要与时俱进,依据当前形势进行必要的修订,使其更符合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普及提高生态文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便有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省建设中来。

(四)完善法律法规

在继续依法组织实施《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等已出台的条例的同时,积极推进《吉林省矿泉水保护区管理办法》、《吉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发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加强森林限伐、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对生态省建设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狠抓项目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加快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东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长白山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加快推进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大省目标,积极推动长白山矿泉水产业、生态旅游、水电产业、健康产业、特色农业、西部风能、秸秆发电等清洁能源和有机食品、精品畜牧业等绿色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吉林等中心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谋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项目。抓好亚泰、吉林市再生市场、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白山市、一汽汽车再制造等5个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继续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谋划与建设。推进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

(六)强化科研攻关

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等生态省建设任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攻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七)广泛开展宣传

生态省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舆论宣传极为重要。要利用省内、国家主要新闻媒体,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是要积极组织各种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基础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三是继续编写出版系列生态省建设科普书籍,为全省各级领导和普通公民深刻认识生态省,进而积极投身到生态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继续在全省主要交通干道和旅游景区,竖立生态省建设大型宣传标牌,形成强大的宣传网络体系。

(八)加强交流合作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有色金属;资源勘查;吉林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46-02

有色金属是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国防工业以及人们的如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农业、工业、科学技术以及国防等的发展都与有色金属息息相关。有色金属是矿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生产第一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复杂低品位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吉林省矿产资源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吉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目前吉林省市场上有色金属的供需情况

随着21世纪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有色金属的消费量也在日益增加,虽然其产量也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受勘查技术和资源储存量的限制,有色金属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吉林省的有色金属市场现状也是如此。吉林省有色金属矿产中镁、钼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省的镁矿石的储存量在我国占据前列,生产能力大,大量外销。我国的钼矿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并且钼在吉林省的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易选易采的特点[1]。镍是吉林省的优势矿产,它所生产的主要是镍矿粉,2010年我国的镍需求量大约为7万吨,占全国需求量的15%左右;吉林省的铜矿主要是贵金属矿山和其他有色金属伴生的矿产,据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铜、铅、锌的需求量约为4万吨、19万吨、46万吨,预计到2020年,三者的需求量可分别达到6万吨、27万吨、65万吨。

从吉林省的矿产资源的储存量和开发利用的情况,结合吉林省的经济建设现状来看,吉林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镁和钼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能够满足长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铅、铜、锌等由于矿产资源的匮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它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求新的矿产资源开采基地。镍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低,储量也不高,不能有效保证后续资源的供给。

2吉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矿产资源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它在有色金属的资源勘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吉林省的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经分析,吉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都很低,有色金属的产量占全国总数的1.1%,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占全国总数的1.3%;

2)虽然吉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大,但是资源的匮乏,使其生产能力闲置,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态,对我国矿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吉林省缺乏铝土矿,对于铜、锌、铅等部分具有支柱性作用的有色金属矿产的保有量也呈现不足,并且这些矿产资源品位低,储量少,与市场需求不适应[2];

4)有色金属资源勘查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跟不上,再加上生产工艺、设备、裁决方式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采、选量大,但是回收率低。另外资源缺乏深加工工序,产品以初级原料为主,利用档次比较低,这充分说明了吉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5)吉林省的矿产成矿作用很复杂,大多都具有多矿源、多期次的特点,矿产组合类型不合理,市场需求量大的铜、锌、铅等矿种大多以伴生矿产的类型产出,而市场需求量小的镁、铝等单一以及主要矿产的类型少[3];

6)由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执法力度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不完善,吉林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

3吉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加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

为了鞥能够对有色金属工业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有色金属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调查项目为其分布和特点,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为中长期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为了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社会效益,要求我们根据市场和本省资源的特点,对矿产资源进行择优和对口勘探[4]。

3.2加强有色金属综合研究,寻找隐伏矿体和新类型

鉴于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具有多期性和多源性,对矿床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有色金属的综合研究,根据矿床的特征以及分布规律,在不同的地质体上寻找新类型的矿体,并进行盲矿体找矿预测。

3.3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能够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矿产资源,根据自愿的分布和特性以及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并且要注重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以充分发挥资源的功能,使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5]。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效的选取合适的采矿手段和技术,使采矿实现清洁生产。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石、废水、废渣的排出量,力求建立低废或者无废的矿产资源采选系统,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效的统一起来。对开采的顺序和地压控制技术等进行优化控制,有效的预防山体滑坡和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结论

有色金属资源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吉林省加强对本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投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实现有色金属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京英,孙延绵,付水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的供需形势[J].地质通报,2009(3):39-40.

[2]张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众星闪耀”-我国有色金属勘查趋势分析[J].西部资源,2010(10):15-16.

[3]刘思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3):24-25.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干旱灾害:变化:吉林省

一、 研究区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吉林省以中部大黑山西麓为界, 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地处北温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5℃, 年平均降水量550-910mm, 全年日照2200-3000h,年活动积温2700-3600℃, 无霜期120-160 a。

全省土地总面积19.11×104km2,管辖长春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省人口27462297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二、吉林省农业自然灾害变化分析

30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灾害以旱灾为主,其变化趋势与灾害的总趋势相似,其次是水灾(旱涝灾害占历年成灾总面积近80%,),再次是风雹灾,低温冷害主要集中于东部山区,中西部玉米带易于遭受农业病虫灾害,但是冷害虫害仅在个别年份发生,且规律性不强。两种灾害占历年成灾面积比例不足8%,对吉林省整体粮食生产影响有限。因此本文对吉林省干旱灾害进行深入研究。

白城松原等吉林西部地区自80年代以来就为旱涝灾害的频发区域,而中部长春市、四平市以及东部的通化市等自90年代以来灾情逐渐加剧,从灾害影响区域来看,整个吉林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灾情日益加重。

三、吉林省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变化

吉林省旱灾呈现波状浮动的变化态势,从总体看,吉林省的干旱灾害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的旱灾由易遭受风灾及旱灾的西部平原地区逐渐向中东部扩展。吉林省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考验。

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9年,吉林省旱灾空间分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80年代,吉林省境内旱灾较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白城市的洮南市,大安市,松原市的乾安县,前郭县西部,长岭县西北部地区,此外,中部长春市榆树县,九台市,农安县,东南部通化市柳河县,延吉敦化市等也受到不同程度旱灾影响。

90年代,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加重,成灾面积不断加大。旱灾发生在区域上有向东部扩展的趋势,除白城市松原市等易遭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外,中部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以及东南部白山市也受到旱灾威胁。

2000年以来,吉林省旱情加剧。受旱面积大幅增加,受灾区域易遭受干旱影响的西部地区急剧向中部及东部延伸,2000年以来,吉林省各市县几乎都有遭受旱灾影响记录。

四、结论与讨论

吉林省的农业灾害以旱灾为主,其变化趋势与灾害的总趋势相似,其次是水灾。从旱灾近三十年时空格局变化来看,吉林省旱灾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且旱灾由易遭受风灾及旱灾的西部平原地区逐渐向中东部扩展。80年代,旱灾较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90年代起,吉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加重,成灾面积不断加大。旱灾发生在区域上有向东部扩展的趋势。2000年以来,吉林省旱情加剧。受旱面积大幅增加,受灾区域易遭受干旱影响的西部地区急剧向中部及东部延伸。

参考文献:

[1]王绍武,黄朝迎,等.长江黄河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环流影响的诊断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赵海卿.吉林省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及水量调控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2012.

[3]汪雪格.吉林西部生态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环境科学,2008.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产水稻,新品种,通院11,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院11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获吉林省通高产竞赛二等奖。通院11具有高产、稳产、分孽力强、抗稻瘟病、出米率高等特点。在吉林省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理想水稻新品种。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于中晚熟品种。

1.2植株性状

在稀植栽培条件下,株高110.5cm左右,主茎14~15叶片,穴有效穗数20~25个,分蘖力强,茎杆韧性好,茎叶浅绿,剑叶长度为中。

1.3穗部性状

每穗平均穗粒数117粒,穗长19.5cm左右,千粒重27.1g,结实率84.2%左右,颖及颖尖黄色,无芒,中散穗型。

1.4品质分析

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检测结果,糙米率8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0.4%,粒长5.1mm,长/宽1.9,垩白率29%,垩白度.4.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8mm,直链淀粉含量18.3%,蛋白质含量7.5%。达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

1.5抗稻瘟病性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连续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通院11苗瘟表现S,(对照品种通35为MS)叶瘟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穗瘟表现MR、(对照品种通35为S)纹枯病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R)

1.6产量水平

2005年参加吉林省筛选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45.0kg,比通35(CK)增产5.3%;2006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286.5 kg,比通35(CK)增产8.8%;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797.5kg,比通35增产(CK)3.7%,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27.5比通35(CK)增产6.7%,最高产量记录每公顷产量9733.5(吉林省松原市庆丰农科所)。

2.主要栽培技术

2.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种子1~2天后,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浸种和消毒(使用方法参考种子消毒剂说明书),然后进行催芽。论文参考网。

2.2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种;盘育苗,每盘播50~60克催芽种;钵体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种;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种,稀播育壮秧。论文参考网。要适当加大通风练苗防止徒长,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适时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12×6寸、9×8寸、9×6寸的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采取前控、中足、后保的施肥原则,达到壮杆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有效钾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钾肥;6月20~25日,分蘖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钾肥;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5节水增温,适当晒田

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后及时灌水,后期间歇灌溉。论文参考网。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水田杂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虫等危害,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2] 陈温福.水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1997,2:33-3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