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欣赏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2-16 16:19:52

欣赏教案

欣赏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3、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牧歌》的来源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愿意吗?那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请你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蒙古长调原民歌《牧歌》)

师:谁来说一说?(蒙古族)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蓝天、白云、草原、毡房、牛羊等等)说说你了解的蒙古。(生自由回答,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蒙古的民歌分为几类?(长调、短调)长调有什么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长调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怀。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蒙古族人民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了解的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感。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牧歌》,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板书《牧歌》)

二、聆听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魅力

1、初听音乐,设问:

首先老师将请同学们欣赏一首由蒙古长调《牧歌》改编的器乐曲,请大家安静的聆听,想一想:

(1)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觉得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1)这首乐曲的速度是稍慢的速度,乐曲的情绪优美舒展。(2)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的,伴奏乐器是钢琴。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明亮,音域宽广,富于表现力。

2、认识小提琴,了解其构造特点和演奏姿势。

(1)出示小提琴图片,认识小提琴各个部分的名称。(2)学习小提琴的演奏姿势,随音乐主题模拟演奏,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3、学习视唱乐曲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中的连音线、倚音等乐理知识,感受这些符号在乐曲中的作用,边唱边随老师划旋律线,感受乐曲的高低变化,感受曲调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

4、复听全曲,欣赏由中国交响乐团部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先生为我们演奏的《牧歌》。欣赏大师的演奏,请大家边听边想:

(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没有高低的变化?(2)这首乐曲有没有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根据变化你觉得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解决问题:(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3次。有高低变化。(2)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速度为行板,基本以民歌 《牧歌》旋律为主题,稍作变化。舒展的节奏,低回婉转的旋律,将草原这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二段速度为小行板,比第一段稍快,这一乐段的情绪更为激动,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

第三乐段为再现段,规模有所缩减。音乐在泛音声中飘逸致远。

5、完整的聆听音乐,整体感受。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主题旋律在哪个音区出现,并划出旋律的高低起伏。(高音用红色,低音用绿色)(2)当你听到乐段的变化时,请举手示意。(3)听赏这首乐曲时,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卷?细心体会乐曲表达表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解决问题:

(1)展示学生所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2)这首乐曲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激感

1、唱一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老师都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蒙古族的人民一起唱起那动听的牧歌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

出示牧歌歌词,随范唱轻声跟唱歌曲,亲身体验长调的悠扬婉转,抒情宽广。

2、舞一舞。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蒙古族的人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跳起了舞蹈与我们应和,同学们,让我们也随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吧。

播放舞蹈视频,师生动起来。

欣赏教案范文2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次能变出魔法汤吗?

欣赏教案范文3

关键词:中国 电影欣赏课程 教学探索

电影欣赏课程的教授,主要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于电影知识有一个认识和掌握,不能只停留在看的初级阶段。在电影欣赏课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校学生对于电影欣赏课程的热情也是比较高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电影欣赏课程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一、电影欣赏教学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

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传播知识最直接的人,所以,在电影欣赏教学中必须具备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目前来看,高校缺少影视教师,电影欣赏教学基本上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相对而言,这些教师的专业性是非常欠缺的,对于知识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师最初也就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看电影,简单的有些研究,就进行电影欣赏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觉得电影欣赏就是说出自己对电影的观点就可以了,电影欣赏是一门关键的课程,课程必定需要一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不是简单的言语概况就可以完成的。

案例:在电影当中学生可能会问到“老师,什么是长镜头,什么是特效,怎么做特效?”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非专业的教师是没办法给学生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的,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着严重影响的。很多问题连教师都没能分析研究明白,更不用说给学生答疑解惑了。

2.精心挑选影片

教学内容的挑选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好的教学内容自然会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整个高校课程安排当中电影欣赏其实并不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内容的挑选上就更需要精心谨慎。学习欣赏电影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场电影,学生要用电影里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深刻的理解电影的意义。教师在进行电影播放之前可以给同学讲解下电影拍摄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去感受电影表达的情感。

3.欣赏方案设计合理

在电影欣赏教学中,不能只一味的让学生进行观看就可以了,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可以进行分析,观看完以后可以写下观后感,写出自己对于电影的评价。当然在电影欣赏课程当中也不能只依靠老师的介绍,那样学生根本理解不了,电影毕竟是需要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所以在电影欣赏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好计划进行教学,效果会相对较好。

4.增加电影欣赏途径

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电影欣赏的知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增加电影欣赏的途径,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电影的知识。博客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交流工具,学校可以建立电影欣赏博客,在博客上所选的教学影片,大家可以在博客上进行更多的影片的欣赏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学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信息技术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学生可以直接在博客上与他人交流,分享观赏意见。

结语:

伴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影欣赏课程也逐渐进入了高校的课程当中,学生们对于电影欣赏课程的兴趣是非常高的,参加的人数也是很可观的。在电影欣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专业性,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在不断地完善中,让教学变的更加的实用。

参考文献:

[1]严爱慈.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J].文学教育(上),2013(10).

[2]严爱慈.谈高职院校《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J].文学教育(上),2011(10).

欣赏教案范文4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美术欣赏课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形式。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据不完全调查,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手工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而对于欣赏课,大部分教师则是一跳而过,认为它并不重要。其实,手工课与绘画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课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

2.教育教学感受

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我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2.1备课要与学生实际贴近,教案要实用。

例案:《看!我们的画》

[描述]1

本课中的范画本来就少,学生早就看过几遍了,失去新鲜感,更何况,受书本的局限,范画不可能很多,很全面。所以,我在备课中补充了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

[评析]

我出示的范作构图简洁,形象稚拙,具有强烈的儿童绘画特征,学生和这些小作者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能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我也想画一幅”的冲动。

[描述]2

在《看!我们的画》一课中,我特意选了几张风格不同的作品,拿给学生们欣赏,并且讲明这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起先,在欣赏时,学生发出感叹:比书本上的还要好。学生想:上一届同学可以做得这么好,相信我也能做到,甚至会更好。下课时,我再问学生:你们制作的纸版画能超过他们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评析]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特意选一些往届学生的作品加以欣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是往届同学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就一定能超过他们。促使学生在欣赏中形成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的欣赏对象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功的关键。

2.2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例案:《漫画欣赏》

[片段]

本课中,学生看了解放前后的两个不同的三毛。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想象后进行讨论)

生:“我觉得三毛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定很可怜,经常饿肚子,还不能上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不再受欺负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以后要认真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评析]

学生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加入个人想象,认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种种阴暗面,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当主人的新生活,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住想象这一点,进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这对于美术教学更重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和自主探究。[1]

[描述]

在《卡通卡通》一课中,我首先播放动画片的音效,然后请学生想象那是什么场景,然后播放图像与音效,比一比,加上图片更有趣了,感受更深了。

[评析]

小学生比较单纯、率真,能够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特别喜欢画画。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助力。那么,用哪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讲小故事、展示教具、播放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例案:《纸版画欣赏》

[描述]

本课中,有的学生认为很好看,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美术样式不好看,都不如自己的画。此时,教师不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对或错,高与低,不做任何表态,完全让学生自己讨论。

[评析]

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对纸版画的认识,接受这种美术样式。反之,教师如果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遭到打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失去欣赏兴趣。教师再讲授纸版画的特点等,只是徒劳。

[片段]

我问:“你们知道纸版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得出了很多孩子气的答案,抓住时机,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学生便会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

[评析]

由此证明,用启发的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欣赏欲望。用录音引入,效果也很不错。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2.4欣赏过程中学生要实践参与,体验了解。

例案:《秋风瑟瑟》

[描述]

上这课时,正值入秋,我带着孩子来到校园里,金秋的缤纷色彩少不了红叶的丝丝点缀,一阵阵微风吹过,树叶片片,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偶尔有几片树叶坠落在草地上、地上迎风闪动着些不知名的小花……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开心地述说着自己发现的美: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树叶变黄了,树上的叶子渐渐地往下落了。”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天空好像并不只是蓝色,你看那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天边的缕缕橙色的彩霞。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特别美,像刚刚洗过一样。”还有的孩子索性背起了诗……

[评析]

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这样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美的浸润和熏陶。与其在教室里欣赏自己带来的东西,不如走出教室,自己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

欣赏教案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转贴于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欣赏教案范文6

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欣赏备课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案实用好用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提不起劲看,就是认真的同学,也没有了欣赏的激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另外,学生一直以为,欣赏的作品是大画家画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水平,对范作有距离感。 找到了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态、想法,我们就可以对症药了。如在教学《漫画欣赏》一课中,本来课本中的范画就少,学生早就看过几遍了,没有新鲜感,更何况,书本中的范画儿童味不足,时代感也不强,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鲜感,学生欣赏的兴趣就又提上来了,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好欣赏对象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二、欣赏要让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 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在三年级《纸版画欣赏》中,首先问:你知道纸版画有什么作用?学生会猜出很多孩子气的答案,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学生就会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这就是设问激起了学生欣赏的欲望。用录音引人,效果也很不错。如:第十一册的《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录音,后请同学们想象开国大典的盛况,然后出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比一比,找一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优点时,感受可就更深了。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三、欣赏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以往欣赏课中,只听到老师的介绍,把学生当成容器,不断的往里塞,最后,教师讲得嗓子冒烟,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学习没有半点效率可谈。其实,他们忘了,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胡思乱想”,才有利于加深对范作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这种感受、想象、理解不是教师能代替学生的,必须是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多思多想,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呢? 首先,在备课时,要摆正学生、教师、欣赏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 其次,是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

四、欣赏课要给学生留一点“布白” 多品味回味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美术欣赏更是如此,在细针密线,鞭策如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点回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布白”艺术,让美内化,从而艺术得到共鸣,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华。如:在教学第九册《中国画欣赏》时,师生共同讨论了《清明上河图》(局部),又听老师介绍了整幅图的全景。此时,给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图》逐渐展开,慢慢地让自己也走进去,融入其中,同时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古典音乐营造一种气氛。再请学生谈体会,他们的体会会很多,并且感受更深。这时的“布白”,使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驰骋的广阔天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

欣赏教案范文7

一、精彩多媒体,让欣赏课更精彩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对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时缺乏感知能力,我们的欣赏课就是要让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的开始便是看。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让多媒体充分参与。而很多中国古典名画,没有高清大图,我们可以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让音乐帮助记忆,让我们的古典名画更具有感染力。例如,教学《清明上河图》时,笔者在互联网上下载该画的动画欣赏效果,配以古典的《琵琶语》,氛围营造得非常好。

二、内容更深入,让欣赏课更具人文性

孩子们对于名画,没有深层次的品味,对于名家也基本没有印象,无法体会画面的内涵。在五年级的欣赏教学中,我设计了品味吴冠中的课题,并参与开发了“我与大师面对面”校本课程。课始,大屏幕上出现画家的照片,我让孩子们猜猜他的职业。答案非常多,猜到画家的很少。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清瘦老先生,有的孩子猜“是一位农民”,我并不急于否定答案,因为孩子能感知画家透漏出的淳朴气质,这样的感知是可以肯定的。课上,孩子们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所以,我们资料的选择方向要准确,更要深入,不能泛泛而谈。

三、内容分层,让欣赏课更有层次感

对于相同的欣赏内容,低段的孩子与中高段学生的欣赏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于同样一幅画,我们教师的挖掘深度、角度也应该不一样。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合理设计方案。纵观苏教版的美术教材设计,低中高段安排合理,贴近生活,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特点。例如低段的“中国民间玩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赏。孩子们不仅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特点,与西方民间玩具风格上的区别,还自己动手制作了玩具,很有童趣。中段的“民间年画”设计巧妙,孩子们欣赏了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孩子们感叹“年画真是太美了!”高段的“现代雕塑”,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园林艺术,低段的孩子我只要求了解中、西方园林的风格之异等,体会园林之美,初步了解造园知识。而高年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这些,我还添加了内容,例如匾额题词与园林的关系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在讲授本课时,教师也不能一味自己讲,还要兼顾学生的体验。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很多资料中,概念与名词较多,比较枯燥,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空泛的知识还是少讲为妙。我们应从浅显、生动的知识点出发,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四、掌握方法,让每个孩子学会赏析

低段的学生更容易被拥有鲜艳色彩的艺术品所吸引,高段的学生能对更富有思想性的作品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好题材,分解好教学难度,让欣赏课更出彩。可以说,大部分的孩子不懂欣赏方法,他们往往只抓住了作品鲜艳的外表,抑或是有趣的外形,其深深蕴含的内涵往往忽视。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作品时,孩子们往往只注意到了断续的旋转的线条,而忽略其他。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全面思考,不要以偏概全。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我们欣赏课常用的方法应当是:观看作品―查阅资料―自主或小组讨论―表达。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画家、创作背景、作品的结构、色彩等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欣赏教案范文8

【关键字】广告欣赏 实践 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21-02

一、课程现状分析

1.《中外广告名作欣赏》(以下简称广告欣赏)是我校广告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考查课程。没有指定的教材,因而授课内容相对自由度较大。但相对来说,就显得范围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欣赏内容庞杂,没有系统性,或者以偏概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程是针对广告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该专业是文学院属下的一个专科专业。针对专科专业的性质,课程应体现出其实用性,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专科专业由于学时的限制,一些实用性的课程无法涵盖,在欣赏之余做练习加以补充,可以做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同时,面对的学生是缺乏美术基础的文科生,学生对艺术设计(如软件的使用)有初步的基础,因而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有相对具体的引导和综合性练习,但介于学生的基础,需要弱化美术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有待解决的问题

1.没有针对性的欣赏,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单纯的欣赏,流于表面,没有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因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其精妙之处。3.欣赏课程要考虑到专科专业的实践性质,如果不能与实践进行结合,就只能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没有办法转换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拟调整定思路

1.首先在广告作品的选择上:欣赏的广告作品应该是在各个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只有经典之作才有更大的学习和比较价值。广告要具备是同类广告的佼佼者、对其他广告具有影响性,同时要令人难忘。在作品的类别选择上,要涵盖范围广一些,包括各个类别的广告,如:视频广告、平面广告、售卖点广告、商品包装等等。2.其次对同类的广告作品进行归类欣赏。这个同类指的是从产品分类讲,同类的产品有其相同的特质,在广告宣传上有横向的可比性,更能看出广告的运用特点,凸显出其学习和借鉴意义。3.第三在欣赏的同时,针对学生软件有基础,但美术功底薄弱的特点,让学生模仿优秀经典广告的创意进行创作,体会经典广告的创意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创意来源。4.第四针对广告专业的实用性,广告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才能具备就业的素质,但介于专科的时间限制,没有开设如POP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的课程,因而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广告欣赏中,让学生加以练习,更能体现出该课程的价值。

四、课程设计探索

根据该专业课程的安排进度、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实践性的需求,初步将课程设计为七个阶段,从理论讲述到欣赏,再到模仿练习,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一阶段:讲解广告的功能和价值,补充一些广告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广告的理性认识,消除对广告不正确的观念和负面评价。第二阶段:欣赏经典创意并模仿其形式进行练习。选择了当代广告案例中极具神话色彩的绝对牌伏特加的广告,欣赏大量的平面广告,通过讲解其产品背景、市场状况、广告策略、创意发展、市场效果来分析大创意是如何巧妙的使产品起死回生的。总结出其创意的模式,在广告欣赏之后让学生模仿其模式进行创作,延续其广告风格和形式,为绝对伏特加创作出新的平面广告。 练习以模仿开始,让学生有迹可循,能更好的领会大创意的方法。在欣赏完绝对牌伏特加广告之后,链接一个同类酒产品——斯米诺夫伏特加的广告,看看酒类产品的创意发想点来源。之后再链接一个饮料类的品牌——可口可乐的广告,三者进行横向比较。第三阶段:欣赏经典广告文案,模仿并延续其风格进行文案创作练习;选择了符合年轻人心态的左岸咖啡馆广告,主要欣赏其优美、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案。通过大量文案的欣赏对文案的整体感觉、风格进行体会和把握,继而进行模仿练习。通过练习,开拓思路,学习把握文案的整体风格。进而链接另外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案——意识形态广告文案,体会广告文案里的文学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广告文案。第四阶段:欣赏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广告——售卖点广告(POP),体会售卖点广告的特点,同时进行实际的动手训练,进行手绘POP训练,掌握手绘POP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工素养。 第五阶段:欣赏经典包装设计,补充包装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包装的基本要求,根据情况进行纸容器的设计和手绘包装练习。进而了解新的包装形式——分众包装,体会包装的一个不同思路。第六阶段:欣赏优秀平面广告,体会平面形式的语言特点,以及平面广告如何利用广告媒体的不同来发挥其独特的创意。根据体会创作出一幅平面广告作品。进而链接一个新的广告类型——户外广告,欣赏不同的户外广告的创意魅力。根据当前我国户外广告发展相对薄弱的情况,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意见并创作一则户外广告创意。第七阶段:欣赏公益广告,创意一则公益广告,运用广告策划的知识,写出策划文案包括时间、场合、形式、创意文案以及草图,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希望通过这七个阶段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生的实践性的知识;通过归纳深入理解广告创意;通过循序渐进的模仿及练习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分阶段的学习可以进行更好的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学生和实践的进一步需要。

五、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上述课程设计已于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初步应用于我校08级广告专业1、2班的实际授课中,显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就学生的部分作业进行一些分析。

这是一位学生的“绝对中国”系列的两幅,模仿绝对伏特加的创意——瓶形+简洁的广告语。将酒瓶的轮廓置换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形象——熊猫和观音中,替代的位置一个是熊猫的眼睛,一个是观音的羊脂玉净瓶,保持了画面完整和谐的同时将伏特加的瓶形融入进去,可以说是点睛一笔。

这是另外一位学生的作品——“绝对西安”,将西安具有特色的面食的文字写法组成了酒瓶的形状,可谓别出心裁。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不乏优秀有创意的想法,体现出学生真正理解了绝对伏特加的创意组成,并能很好的延续其风格进行创造,大部分学生很好的完成了最初的练习目标。

在模仿文案进行创作时,要求学生模仿左岸咖啡馆的文案风格,以“明天的明天,你(还)会送我水晶之恋吗”作结写一段文案,有位学生写道:“我喜欢晴天 因为晴天是有阳光的 阳光是彩色的 就像水晶之恋 阳光悄悄透过我的心结 你说 爱的季节是不会褪色的 那么……明天的明天 你还会送我水晶之恋吗”。这段文案基本把握住了文案的风格感觉,相较于延续风格的模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做了产品的转换,因而部分同学只是在形式上符合,但内容还有欠缺的部分。

在售卖点广告的书写练习方面,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手绘POP的要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有其他的学生作品,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欣赏之后加入实践的部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广告作品的理解程度、对广告作品的把握程度,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总结与改进

针对我校广告专业广告欣赏课程的现状,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等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分步骤进行欣赏和练习,加入实践的部分,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优秀广告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专科的广告学生而言,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和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课程设计方面,仍有需要调整和补充的方面,在广告的选择上门类可以更广泛些,在对于某一类产品的广告横向比较上,还可以增加更充分的内容。在日后的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更适宜的调整,同时应该实时补充更新、更优秀的广告作品。

欣赏教案范文9

在山东省网络研修的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观看了研修时欣赏课的视频,米海峰老师精到的见解以及几位执教老师执教的观摩课让我对欣赏课的执教形式,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都有了新的理解,对怎样上好一节精彩的欣赏课有了自己崭新的看法和认识。

美术欣赏课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在一些常态课中,还是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痕迹,一些老师会按教科书照本宣读或者使用幻灯片,以走马灯的形式进行演示,因此就会导致学生在上欣赏课时,会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如果教师讲得不透彻生动,且没有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及多样多元的教学形式,学生就会反感厌学,提升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不仅完不成新课标中的目标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以体现,也会同时使欣赏课失去学习和存在的意义,形同虚设。介于如今的欣赏课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将部分共性的问题进行如下介绍:

1、轻易的说:“你回答的很准确。”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有不同的背景,既反应出画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情。画者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风格也会随之呈现迥然不同的创作特点,或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来诠释同一个主题。画者如此,观者亦然。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观者看来,都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会生成自己个性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环境的展示中,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在观摩济南刘老师执教的欣赏课上,我不经意间发现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莫奈的作品与当时的古典主义作品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说:“色彩鲜艳、笔触感强。。。。。。”刘老师的评语让我记忆深刻:“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准确!”这时,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轻易的评价学生,因为对艺术的探究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而当时课上,老师却以自己拟定好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我深深的感受到,不能由于老师的“唯一”标准答案,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散。

2、多媒体的泛滥。

自从多媒体走进课堂,确实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快捷。于是,在学校日常的工作中、在迎接各项活动检查中、在美术优质课的评比中,“不用多媒体的一票否决!”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很多的老师一提到准备课,便一头扎进了电脑里,恨不得自己就是里面的一个动画、一个字符。结果老师的任务就是操作鼠标,在课堂上的时间仅仅占了开关机的空。所有的环节设计和过渡语,都在电脑图片中展示出来,反思一下自己,这样简单操作的课堂,要老师做什么?那以后我们的学生也不需要上学,在家看电脑就解决所有问题了,机器就可以代替老师。无疑,这使我们从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课件的设计可以一节课的知识框架,展示的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图片或重点知识的介绍,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的有效展示,活跃课堂气氛的新手段,但多媒体依然是辅助工助,不能失去老师的专业指导和业务素质的演示。我认为,好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老师的个人能力的智慧。

3、欣赏课等于故事课。

记得听过市里的一节欣赏课,挺热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始至终课里就充满着故事,时间、人物、地点、情节一个不少,课上完了,学生脸上也从喜、怒、哀、乐轮了一遍。乍一看,很好。仔细一想,不对,好像没有美术的什么事,美术课变成了“百家论坛”!故事是一味增味剂,可以是导入新课的一个动力源,象推骨牌一样,有了动力,接下来的高计环环相扣,就会顺利无阻。故事也可以是环节这间的过渡,因为一个故事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便有了 自然流畅,抛砖引玉的作用。故事亦可以是一个小插曲,是上一个知识点的延续,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链接或德育渗透都可谓是上好课的一计良方,提升内涵。故事还可以是结束时,为下节课埋下的伏笔,意味深长。故事要用得恰到好处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接触和谈论艺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美术欣赏课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家、鉴赏家,但不管他们成为艺术家与否,每个学生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这则是必然的,学生发展的起点高了,这样会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敏感.那么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努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广文博览,使我们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基础。教师的眼界宽广,才能带给学生更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其欣赏和评述,也会有更加专业的知识积累来完善自身,提高学生们浅显认知。在常规方面,要认真备课,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前沿的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认知思考,备课越充分,对课堂中出现的应急情况才能应付自如,教师的智慧展示出来,教学效果就越佳。

2、学会欣赏的方法

利用好“比较”这个方法,针对作品,让学生进行古代和今天比较、中国和外国比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让学生明白没有比较就没有欣赏!

3、要有主次、难易的欣赏。

作品从艺术形式欣赏、绘画技法欣赏、作品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去分析。学习领会多角度欣赏,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名作上。以点带面,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唤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欣赏课也需要创新,也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多元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甚至一些有争议的作品,都可以做为一节欣赏课的切入点,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求知的渴望会让学生主动学习,有了这个爆发点,一节成功的课就具有了先决条件。

5、易于消化的课。

优秀的课堂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朴实的东西往往大家都喜欢,从容的上课,不要让学生感到“难以下咽”。要欣赏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6、欣赏课要做到善始善终。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