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化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4-29 19:23:04

物化教案

物化教案范文1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物化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生物化学;案例设计

21世纪是探索和发现的时期,医学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点学科之一,能够帮助人类了解自身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它也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更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医学生物化学,进而对生命产生敬畏感。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自从被教育学家研究并应用之后,一直保持长盛不衰的趋势,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是指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以讲解实际生活中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刚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潮。因为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将想象中的理论变成肉眼可见的实操型教学。它把最真实、最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案例去讨论、交流和研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医学生物化学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就大大消除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医学实操工作。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非常重要,选择适合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课本所反映的问题,而且还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发挥与讨论,并做到深入浅出。在选择适合、典型案例的同时,教师还要设计一些跟课堂内容相关、具有讨论意义和代表性问题,帮助学生依托课本知识,适时拓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轻松掌握临床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学安排

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就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搭配恰当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法融合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引入案例,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再进行细化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和融洽的讨论情境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教学实践

教师需转变课堂主导者的身份,扮演课堂引领者的角色,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为课堂活动的引领者,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的沟通交流平台,还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要具有质疑精神,就能够发觉案例的优缺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也是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重点要求。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学都以大班授课为主,给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这更需要教师去积极研究,努力寻找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都不可能完美地实现想要的教学效果。一个方法的使用也应该因人而异。教师上课时面对的是一群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他们的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在课上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映,在课后进行积极地询问并反思,做到“一日三省”,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为以后挑选案例提供更好的依据,同时也要对效果好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其优势,以便为后期寻找优秀案例提供参考。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走在社会的前端,但从目前的教学方式来看,其改革的步伐没有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呈现明显落后的趋势,且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高校医学生物化学应该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完善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9-142.

[2]董卫华,王天云,谷兆侠,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2):209-210.

物化教案范文3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该课中的学案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理解水平,将知识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用问题启发思维,提供学法指导。在教学思路上,该课的最大特点是不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将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加工,使其向上与化学原理、观念以及方法相链接,向下能落实到应用层面。及时利用化学原理整合知识,适时渗透化学学科的研究程序和思维方法,不仅能使知识条理化和脉络化,消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散、繁”的现象,而且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给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建立框架。该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架,加强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优化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双重功效。

教学具体过程

[引入]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Si、Cl,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非金属元素S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重点是探究其氧化物的性质。

[板书]第四章 第三节 硫的氧化物

[问题]根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原理,我们可通过什么来了解S元素的性质?完成学案的第1题。阅读教材第89页,了解单质S的物理性质,完成学案的第2题。

1. 画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通常容易_____电子。

2. 单质硫的俗名为________,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成粉末。________溶于水,微溶于酒精,_____溶于二硫化碳。

设计意图:画出S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测S元素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用原子结构思考元素性质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了解单质S的物理性质,培养自学能力。

[问题]常见的硫磺就是单质S,硫磺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可以燃烧。

[教师]回忆S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完成学案的3题。

3. 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提问]根据S燃烧的现象,推测SO2的物理性质,完成学案的第4题。

4. 二氧化硫是_____色、_____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液化。

[板书]一、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设计意图: 根据单质S燃烧的现象, 推测SO2的物理性质, 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过渡]研究物质的性质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般从色、态、味、密度及水溶性等角度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么SO2溶于水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并提出SO2的水溶性问题。

[提问]假设SO2能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完成学案的第5题(1)题。

5. (1)实验目的:证明SO2能溶于水,并说明与水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种类。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提供下列试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澄清石灰水、pH试纸、若干收集有SO2气体试管,数支储有SO2气体的大针筒、品红溶液。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演示实验]将一试管的气体倒放在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往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完成学案的第5题(2)。

(2)实验现象为试管内液面_____,说明了SO2的水溶性为_____。试管内溶液显____性,说明SO2与水反应生成了_____。

[板书]SO2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讨论方案可行性,演示其中的一种方案。学与单纯地演示实验相比,这样的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突出了化学实验的作用。

[提问]SO2与H2O反应生成了什么酸?根据SO2与H2O的反应与CO2相似,完成学案的第6题。

6. 写出C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与H2O反应生成_____,但不稳定,容易分解成________。试写出S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CO2与H2O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讲解]SO2与H2O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反应产物是H2SO3,而不是H2SO4。同时,H2SO3不稳定,可以分解为SO2。在相同的条件,能同时往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用符号表示。

[板书]2. 化学性质(1)SO2+H2OH2SO3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利用学生熟悉的CO2与H2O的反应,来说明SO2与H2O发生可逆反应生成H2SO3。

[提问]刚才我们讨论了SO2的物理性质及与水的反应,现在请大家根据SO2的化学式推测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它溶于水时能生成酸,这样的氧化物应该为酸性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共同性质?

[学生]讨论

[投影]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具有的性质:

1.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2. 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3.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

[提问]SO2是酸性氧化物,那它有什么性质?完成学案的第7题。

7. 写出SO2分别与Ca(OH)2、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SO2 + Ca(OH)2 = CaSO3+H2O;

SO2+CaO=CaSO3

SO2 是酸性氧化物

设计意图:复习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其通性,使学生了解根据物质的类别推测其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区分酸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通性的关系,使学生不会误以为“酸性氧化物就是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

[提问]1.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CO2吗?

2. SO2是一种有毒气体,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环境,那怎样处理工厂生产中的SO2尾气?

[学生]回答: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熟石灰等物质来处理工厂中的SO2尾气。

设计意图: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知识、进行迁移,使其能将新知识拓展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并进行自我建构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提问]从二氧化硫的化学式的元素组成判断出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那么,现在我们能否换个角度分析SO2的化学式,推测SO2还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

[总结讨论]从S元素的化合价,判断SO2的氧化(还原)性,完成学案的第8、9题。

8. S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___四种,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那SO2具有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9. 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讲解]我们可以从S元素的化合价来预测SO2的化学性质。SO2中的硫元素既可以由+4价被氧化到+6价,也可以由+4价被还原到0价或-2价,被氧化时SO2表现出还原性,被还原时SO2表现其氧化性,所以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边讲解边板书](2)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讲解]我们一般可从物质的类别、中心元素的化合价、特殊性三大角度来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特殊性质?

[实验]将针筒中的SO2慢慢注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并解释现象。再加热试管,观察现象,解释现象。

[学生]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但是它不稳定。

[讲解]SO2能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但这种漂白具有暂时性。我们见过有些白纸放久了会发黄,就是这个原因。

[板书](3)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问]常见的漂白剂有哪些?

[投影]

常见的漂白性物质:SO2,Cl2,Na2O2,O3,活性炭……

它们的漂白机理:

Cl2,Na2O2,O3――氧化漂白

活性炭 ―― 吸附漂白

SO2 ―― 化合漂白

设计意图:总结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三大角度,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三类漂白的原理的讨论增强学生对SO2暂时可逆漂白性的认识,并将有关漂白知识进行条理化与结构化。

[过渡]SO2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SO3,那SO3也是硫的氧化物。

[板书]二、SO3

[提问]阅读教材,回答SO3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SO3的物理性质。

[板书]1.物理性质:纯净的SO3是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提问]SO3也是酸性氧化物,推测它应该具有的性质,完成学案的第10题。

10. 写出SO3与H2O、Ca(OH)2、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SO3是酸性氧化物。SO3+H2O=H2SO4

SO3+Ca(OH)2=CaSO4+H2O; SO3+CaO=CaSO4

[提问]根据SO3中S的化合价,推测SO3应该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性。

设计意图:用研究SO2性质的方法来学习SO3的性质,促进学生对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的掌握。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硫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SO2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酸性氧化物性质和处于中间价态的氧化还原性以及暂时的漂白性方面,SO3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酸性氧化物性质和氧化性方面。我们研究SO2和SO3是从物质类属通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特性的角度来认识,这也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

[提问]这两种氧化物有什么区别?完成学案的第11题。

12. 硫的氧化物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比如下:

设计意图:用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维方法对SO2和SO3的化学性质进行概括总结,展示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升华。最后将两种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随堂检测题

1. 下列物质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A. SO2B. 活性炭C. O3 D. CO2

2. 写出SO2与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在亚硫酸溶液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说明理由。

4. SO2与湿润的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 立刻褪色 B. 慢慢褪色

C. 先褪色,后复原D. 不褪色

5. 用足量的SO2、Cl2分别通入到石蕊试液中有什么现象?若按1∶1的体积比混合后再通入石蕊试液中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6. 1 mol SO3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 L,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1.

物化教案范文4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79

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在教学过程不断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向教学艺术的殿堂前进。每一节高效的课堂都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起来的。本文结合课堂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考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对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反思得出以下几点见解。

案例重现:铁是过渡元素,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

首次上课情景描述:

师:大家回顾前面我们学习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时的学习次序是怎样的?

生:先学习氧化物,再学习氢氧化物。

师:很好,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次序与前面是一致的。

1. 铁的氧化物

师:这里有三种化学物质依次为 FeO、Fe2O3、Fe3O4请学生们分别观察三种物质的颜色及状态?

生:由观察可知FeO为黑色粉末,Fe2O3为红棕色粉末,Fe3O4为黑色固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两滴管纯净水待用,然后分别将上述三种物质依次加入到试管中,观测三种物质的溶解性?

生:得出的结论分别是FeO不溶于水,Fe2O3不溶于水,Fe3O4不溶于水。

师:各位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中三种物质有个俗名:FeO为铁红,Fe2O3为磁性氧化铁红,Fe3O4为磁性氧化铁,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验证三种物质与酸反应的现象?

生:经过实验得出与酸反应 Fe++2H+ Fe2++H2O

FeO+2H+ Fe2++H2O

Fe2O3+6H+ 2Fe3++3H2O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三种物质均与强酸发生反应。三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应用于制备红色油漆和涂料、炼铁等。

总结: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Fe3O4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可以看作是FeO・Fe2O3,但Fe3O4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2. 铁的氢氧化物

师:根据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铁应该有哪些氢氧化物?

生:有Fe(OH)2和Fe(OH)3。

师:根本所学,请问同学们考虑可溶性氢氧化物包括哪些?

生:常见的可溶性氢氧化物为KOH、NaOH、NH4OH、Ba(OH)2。

师:那么请同学判定Fe(OH)2和Fe(OH)3在水中的溶解性?

生:由此推断Fe(OH)2和Fe(OH)3分别不溶于水。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其实Fe(OH)2和Fe(OH)3分别不溶于水,其中Fe(OH)2在水中为白色絮状沉淀, Fe(OH)3在水中为红棕色沉淀,而且Fe(OH)2在水中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Fe(OH)3,其现象为Fe(OH)2白色絮状沉淀先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红棕色沉淀。

反思:

以上是我在上一届班级的讲课方法,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抱着好奇的心里,但是很多现象都是直接讲给学生的,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没有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有些学生课堂很认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大,觉得枯燥乏味,他们感觉化学类似半文科性质,要求记忆的内容太多。学生们就是一个“倾听者”,照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课堂不是我想要的课堂,个别学生心理会厌烦情绪,这种课堂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本非常有乐趣的化学课堂变成了一种枯燥的记忆性类似文科性质的课堂,认真反思后,在下一届的学生中,笔者对上述课堂内容的教授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

反思后的课堂情景描述:

铁的氢氧化物

师:每小组取三支试管分别命名为试管1,试管2,试管3称取一定量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装入三支试管中待用,用滴管向试管1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观测,用滴管向试管2滴加少量FeCl3溶液观测现象?

生:试管1和试管2中均出现红褐色沉淀。

师:用长滴管取FeCl2溶液,然后将滴管的尖端插入试管3的液面以下,然后滴加FeCl2溶液,观测现象?

生:液面以下先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然后逐渐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当FeCl2溶液以不同滴加方式滴加到装有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试管1和试管3中时,会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

生:首先确定不管哪种方法滴加均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估计跟空气接触有关,可能亚铁离子在空气中被氧化成铁离子所致。

师:同学们的观测能力和分析能力非常好,其实就是亚铁离子在空气中被氧化成铁离子所致,当以第一种方法在试管上方滴加FeCl2溶液时,生成的Fe(OH)2因为不稳定,它会迅速被空气中的O2氧化稳定的Fe(OH)3,所以观测到的现象直接就是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以第二种方法滴加FeCl2溶液时,因为是在液面以下滴加,所以FeCl2与空气中氧气隔绝,它首先生成了Fe(OH)2白色絮状沉淀,又因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生成的Fe(OH)2马上就会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极易被氧化,所以才会出现同学们观测到的现象,首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然后逐渐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反应的方程式为:Fe(OH)2+O2+2H2O 4Fe(OH)3

反思:

以上的内容大部分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课堂整体接受效果不错, 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结论的能力等等。

结论: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灵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现在所学的都是前人的成果,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高考改革方向的变动,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动,更体现了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方面发现的人才,优秀的人才。

那么结合化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化学课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考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既传授了很好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这门学科活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张立斌 (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纳米纤维的研究,任教于内蒙古通辽第五中学国际部。

参考文献:

[1] 陈二雷.化学课堂教学反思在“思之有物”[J].现代阅读,2012(7).

[2] 王纪春.加强教学反思 构建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2012(9).

物化教案范文5

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个富含理解性的学科,需要同学配合老师指导学习,老师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案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案整体组合,才能不断适应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使教学效率全面提高,这才是一个高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真正需要。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整体化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背景

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个研究为什么的生物学科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理念以及对方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以学生体会为基础,教学方案为主旨,体现出高中生物内容的重点,分析课堂知识难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平衡统一。高中教学难免有应试成分,在知识点的分析层面也很是显露,课堂四十分钟,尽管不能详细论述一个要点,但是依然能够仔细概括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因此教学案要详细统一,把知识概念的重难点做出归纳,使预计教学和实际教学达到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

(一)教学案必须有合理的编写目标

1.教学案的编写要以教学以及考试大纲为基础。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期间包含了重难点的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点的传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满足于考试的要求,毕竟教学课时有限,学习科目多,完成不了太过于详细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案的编写是重中之重,只有编写好教学案,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高中生物教学案需要明确地符合以下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等,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案编写的依据罢了,教学案的编写还必须有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幽默属性等。

2.教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授课的真正目标,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述,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等,最终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在教学案的编写中,优先考虑学生们的学习以及接受能力,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果不能侧重,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章节中,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有关氨基酸的计算公式。如果就单纯讲授蛋白质的内部结构,来源以及关系,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还增加难度。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满足一个教学考试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克服学生在教学之中会质疑的问题,找出章节的教学难点进一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在本章节的要求是对计算公式的练习等,才能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它。在以学生为本的要领中,还有一个就是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毕竟学习是件苦力活,一个班级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接受能力都一致,再加上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前后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更加不能一致对待,所以要做到平衡统一,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要求,注重知识面由简单到繁难的过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收获从基础到提升的内容,这是教学案应该归纳和总结的: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案的编写质量,做到教案与学案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案的整体化模式探索

教学案的目标是根本的,但是要实施,不仅要详细具体,还要考虑诸多方案,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

1.教学案要编写具体,不能泛泛而谈。教学案是对学生教学的一个参考模板,教案和学案要做到和谐统一,就必须在每一个关键的点子做到平衡统一。每个章节的每一小节都要注释清楚,标注出难重点,侧重点于教学内容,同时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案记录将要讲述的课堂细节,以及课堂要点,甚至根据课堂要求预点名提问的学生都可以指出。

物化教案范文6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物化教案范文7

1临床案例运用的意义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要记的知识点多且枯燥。很多学生开始学还比较有兴趣,等进入物质代谢章节后,越来越跟不上进度,到最后都听不懂,自暴自弃。其原因是:生化前几章是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内容,相对比较形象,记起来可以联系图,有些内容中学也学过,但是物质代谢内容多且抽象,不易理解。此外,医学生对与自已专业有关的医学知识很感兴趣,而很多教师没有临床背景,上课多局限于纯生化理论知识,学生学了总感觉“用处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生物化学理论有机的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也有的放矢,记忆也更加深刻。

2生物化学教学如何联系临床案例

2.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主角,而应该起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提出案例后可为学生提炼讨论内容,在讨论中总结学生发言,指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具有生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并能把知识形成连贯的体系,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可行性。

2.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和收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并学会共享和沟通,在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学会自已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从中总结要点,最后将知识内化。

2.3教学的实施:

课程开始前一两周时,教师将教材中某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将本班学生平分为多个小组,可自由组合,也可按学号分。分组后选好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收集资料。组员积极收集资料,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可由组长安排时间地点讨论个人的收集成果,这样既促进相互的学习,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多次讨论后组长组织汇总,整理资料,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汇报。课堂中,各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用课件的形式把各组的讨论结果一一展示。每组汇报完,其他同学可对该组进行提问,可由本组成员回答,如回答不了也可由其他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方案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2.4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具体临床案例举例

(1)例1某患者,男性,40岁,因昏迷紧急入院,家属提供给医生的资料是:患者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病发前,表现为行为异常、性格突变、易迷失方向,并伴有恶心、呕血等症状;经检查患者定向力减弱,黄染,腹部胀满、颈部可见蜘蛛痣,双手震颤、神经反射亢进,血液中氨的水平升高,其他检测正常。教师可根据患者症状和化验结果提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上症状?学生在学过氨的代谢后,根据已学知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出这是氨中毒。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章相关内容,说明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为什么血氨会升高,氨中毒的发病机理----脑中的α-酮酸与过多的氨结合而导致含量减少,α-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从而三羧酸循环受抑制,最终脑能量不足而出现昏迷。最后,再探讨如何在临床上治疗这类患者。

物化教案范文8

摘 要:在新课标下,顺应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教师的助学对学生的助学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模式。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工作,如查资料,自己备课,然后集体备,最后升华成一个通用的模板,在老师授课时,根据自身特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加以推敲和修改,最终形成适合本年级本班的助学案,通过课堂来实践,由此得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助学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一、梳疏理新课标

新课标指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于是我们本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这几个方面为抓手,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环境情况,结合本学科本教研组狠抓设计思路,大胆创新,拿出好的方法和步骤,引领学生进行大踏步的实施。

二、收集资料,制作个人助学案,集体备课融会贯通

搜集资料是生物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项基本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可获得前者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会学习的人,必定具备应用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搜查资料的基本技能。搜集资料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加深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到图书馆如何搜集资料,上互联网怎样查询下载等,这将对于学生现阶段生物学习意义非凡。通过自主、独立、合作的学习过程,让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之间更浓,分析解决能力更强。

助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助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它的内容包括: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自主探究、合作、预习、教师点拨、周测评价、教学后反思、延伸拓展等环节。教师用心引领,学生的学习、探究、创新有自主的依据资料,通过老师的备课,完成助学案是一种独造性工作。备“助学案”的课的主要模块:“备课在前,研讨永远是集体性的、备课组长分工有主备,其他老师辅备、整合助学案、师生共用”。集体备课:备知识结构,备新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大家共同备课:备课组长是领导者,安排每周六上午半天集中备课,学生自主完成周测任务,在给学生上课前两周组织完成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流程,学生情况分析等所有涉及的方面;主备是轮流的,也可备课组长指定:在实施过程中,备课组长要将内容细化,并对主备老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对主备老师的初稿集体研讨,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分块修改;备课组长对每周未成型和成稿交教研室审定,最后对定稿印发成册,分发给各任课老师,当然册本上一定要留有余地,老师可对每个班授课使用前后做各种修改,以达到完成适应本班的助学案,即可交文印室印刷,课前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这对每个班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每个任课教师工作是繁忙而宏大的,工作量明显加大。学生的活也多了起来,因为每科都在搞助学案,每个学生都在课前完成印发资料的自主学习,老师还要在课前适度审阅,然后对“助学案”进行再次的修改和补充,以使在上课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课堂教学。这种师生共用的助学案教学,课后对教师来说又有更全面的教学后记拓展空间,让助学案更加精准和精致,老师的每一份点点滴滴对助学案的倾注,都是宝贵的财富,也在学校资料室的重要档案将留存保护,同时每学期都在更新和积累,对后辈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对全校学生的整体提高指日可待。这种助学案在整体操作环节上,刚开始不大适应,老师也在不断思索,每个任课老师的教案不再是手抄的版本,都是电子版,随时修改随时打印,学生写在本子上的作业也减少了,很多时候都是在印发资料上完成,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看似加大了,实际上从整体来看,整齐划一,不做重复劳动和多余的、浪费的工作了,实际上是精讲精练,在质上有了新的飞越。

三、评价反思

本人经历助学案已经三年了,通过每周末的集体备课考研活动,自己再进行加工变通,已经初步形成了助学案模式习惯,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一系列方式,在不嘀懿狻⒃驴贾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进而在高考中收效明显。不足之处,课堂反馈,学生听课反馈,学生作业反馈,考试后反馈等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多一些,往往在一小部分困难学生中反馈不够及时,特别是有极个别问题学生不能按时执行各项任务,还没有做到位或者说照顾不到的学生,仍然效果平平。

通过以上描述,意在传递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自己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物化教案范文9

羧酸

羧酸衍生物

第二课时羧酸衍生物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预习目标】

预习羧酸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使用说明】

1.

阅读教材74到79页,再依据导学案问题提示,进一步研读教材,并用铅笔标记问题答案。

2.

在研读教材基础上,独立填写预习案,规范要书写。

【学习目标】

1.能从酯基和酰胺基的成键方式的角度,了解酯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理解酯和酰胺的化学性质。

2.能结合乙酸乙酯和酰胺水解反应的原理,能推理出酯类物质水解反应后的产物。

【情境导学】

很多鲜花和水果都是有香味的,你知道发出香味的物质是什么吗,学完本课,你将了解。

【预习案】

一、酯

1.酯的组成与结构

(1)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其结构可简写为。

其中:①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②R是烃基,也可以是H,但R′只能是烃基。

③羧酸酯的官能团是

(2)饱和一元羧酸CnH2n+1COOH与饱和一元醇CmH2m+1OH生成酯的结构简式为

CnH2n+1COOCmH2m+1,其组成通式为

(n≥2)。

(3)命名: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命名为某酸某酯。

如:CH3COOCH2CH3

HCOOCH2CH2CH3

2.酯的存在与物理性质

(1)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低级酯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如苹果里含有戊酸戊酯,菠萝里含有丁酸乙酯,香蕉里含有乙酸异戊酯等。

(2)物理性质

低级酯是具有

气味的液体,密度一般比水

,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实验探究】

3.酯的化学性质

(1)酯的水解反应原理

酯化反应形成的键,即酯水解反应断裂的键。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水解反应的原理:。

(2)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①在酸性条件下,酯的水解是可逆反应。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存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在碱性条件下,酯水解生成羧酸盐和醇,水解反应是不可逆反应。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存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C2H5+NaOH

③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比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程度

【归纳总结】

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反应

酯的水解反应

反应关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剂

浓硫酸

稀硫酸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羧酸、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

酒精灯火焰加热

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二、油脂

1.油脂的结构和分类

(1)概念

油脂是由

生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

(2)结构

①结构简式:。

②官能团:酯基,有的在其烃基中可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3)分类

油脂

(4)常见高级脂肪酸

名称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结构简式

C15H31COOH

C17H35COOH

C17H33COOH

C17H31COOH

思维拓展

:酯和油脂的区别

(1)酯是由酸(有机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而油脂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中特殊的一类物质。

(2)天然油脂大多数是混合甘油酯,都是混合物,无固定的熔点、沸点,而一般酯类是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等。

2.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密度:比水的

②溶解性:难溶于

,易溶于

③熔、沸点: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化学性质

①水解反应

a.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H2O3C17H35COOH+。

b.硬脂酸甘油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OH3C17H35COONa+。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又称为

反应,工业上常用来制取肥皂。

是肥皂的有效成分。

②油脂的氢化

油酸甘油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H2,

这一过程又称为油脂的

,也可称为油脂的

。这样制得的油脂叫

,通常又称为

③肥皂的制取

a.生产流程

b.盐析

工业上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

(肥皂的主要成分),反应完毕后加食盐进行

,因为氯化钠能降低高级脂肪酸钠的溶解度,使混合液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高级脂肪酸钠盐,下层为

的混合液。

④脂肪、油、矿物油三者的比较

物质

油脂

矿物油

脂肪

组成

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多种烃(石油及其分馏产品)

含饱和烃基多

含不饱和烃基多

性质

固态或半固态

液态

液态

具有酯的性质,能水解,有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具有烃的性质,不能水解

鉴别

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红色变

,不再分层

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

用途

营养素可食用,化工原料如制肥皂、甘油

燃料、化工原料

特别提醒 ①植物油与裂化汽油均含碳碳双键,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区别油脂(酯)与矿物油(烃)的一般方法是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红色变浅,最后不分层的为油脂(酯),否则为矿物油(烃)。

3.甲酸酯的结构与性质

甲酸酯的结构为,分子中含有一个酯基和一个醛基,所以甲酸酯除了能发生水解反应外,还可以发生醛的特征反应,如

反应、与

反应。由此可知,能发生银镜反应及与新制的Cu(OH)2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有醛、甲酸、甲酸酯等含有醛基的物质。

三、酰胺

1.胺的结构

烃基取代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胺,胺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的

原子被

所替代得到的化合物。根据取代烃基数目不同,胺有三种结构通式:

2.胺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低级脂肪胺,如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等,在常温下是气体,丙胺以上是液体,十二胺以上为固体。芳香胺是无色高沸点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并有毒性。

低级的伯、仲、叔胺都有较好的水溶性。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胺的水溶性逐渐下降。

(2)化学性质(胺的碱性)

RNH2+H2O??RNH+OH-;

RNH2+HCl??RNH3Cl;

RNH3Cl+NaOH??RNH2+NaCl+H2O。

3.酰胺

(1)酰胺的结构

酰胺是羧酸分子中

所替代得到的化合物,其结构一般表示为,其中的叫做酰基,叫做

(2)几种常见酰胺及其名称

N-甲基乙酰胺

N,N-二甲基乙酰胺

N-甲基-N-乙基苯甲酰胺

N-甲基苯甲酰胺

(3)酰胺的性质(水解反应)

酰胺在酸或碱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如果水解时加入碱,生成的酸就会变成盐,同时有氨气逸出。

RCONH2+H2O+HCl

RCONH2+NaOH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密度一般比水小

B.官能团是酯基且分子中只有一个酯基

C.低级酯多有香味

D.难溶于水

答案 B

2.在乙酸乙酯、乙醇、乙酸水溶液共存的化学平衡体系中加入含重氢的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可以发现,除了水外,体系中含有重氢的化合物是(

)

A.只有乙醇

B.只有乙酸

C.乙酸乙酯、乙醇、乙酸

D.只有乙醇和乙酸

答案 D

解析 酯化反应的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而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酯化反应生成的H—OH中的羟基来自羧酸、氢原子来自醇。向体系中加入含重氢的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重水中的—OD进入了乙酸,D原子进入乙醇,所以最终含有重氢的化合物是乙酸和乙醇。

3.(2020·成都月考)我国学者研制了一种纳米反应器,用于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和氢气反应获得EG。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纳米颗粒将氢气解离成氢原子

B.反应过程中生成了EG和甲醇

C.DMO分子中只有碳氧单键发生了断裂

D.EG和甲醇不是同系物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氢气转化为H原子,Cu纳米颗粒作催化剂,故A正确;DMO中C—O、C==O均断裂,则反应过程中生成了EG和甲醇,故B正确;DMO为草酸二甲酯,EG为乙二醇,则C—O、C==O均断裂,故C错误;EG与甲醇中—OH数目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故D正确。

4.(2020·黑龙江省七台河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子式为

C27H46O,一种胆固醇酯是液晶材料,分子式为

C34H50O2,生成这种胆固醇酯的羧酸是(

)

A.C6H5CH2COOH

B.C6H7COOH

C.C7H5COOH

D.C6H5COOH

答案 D

解析 醇的分子式为C27H46O,酯的分子式为C34H50O2,结合酯化反应可知C27H46O+羧酸―C34H50O2+H2O,由原子守恒可知,羧酸中碳原子为34-27=7,氢原子为50+2-46=6,氧原子为2+1-1=2,则羧酸为C6H5COOH,故选D。

5.(2020·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二期末)对氨基苯甲酸可用甲苯为原料合成。已知:①苯环上的硝基可被还原为氨基:+3Fe+6HCl―+3FeCl2+2H2O,产物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②—CH3为邻、对位取代定位基,而—COOH为间位取代定位基。则由甲苯合成对氨基苯甲酸的步骤合理的是(

)

A.甲苯XY对氨基苯甲酸

B.甲苯XY对氨基苯甲酸

C.甲苯XY对氨基苯甲酸

D.甲苯XY对氨基苯甲酸

答案 A

解析 由甲苯制取产物时,需发生硝化反应引入硝基,再还原得到氨基,将甲基氧化才得到羧基;但氨基易被氧化,故甲基氧化为羧基应在硝基被还原前,否则生成的氨基也被氧化,故先将甲基氧化为羧基,再将硝基还原为氨基。—CH3为邻、对位取代定位基;而—COOH为间位取代定位基,产物中的氨基在羧基的对位。如果先氧化甲基成羧基,发生硝化反应时,硝基在羧基的间位,所以先用—CH3的对位取代效果,在甲基的对位引入硝基,再将甲基氧化成羧基,最后将硝基还原成氨基,所以步骤为甲苯XY对氨基苯甲酸,即合理选项为A。

6.A、B、C、D、E均为有机物,它们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已知:C能与NaHCO3发生反应,C、D相对分子质量相等,E能发生银镜反应,相对分子质量为7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名称:__________。E中含有的官能团(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机物B可能发生的两种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酸 —CHO —COOR 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写出两种即可)

(2)HCOOH+C2H5OHHCOOC2H5+H2O 加快反应速率,蒸出产物使平衡右移,提高酯的产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