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牛郎织女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2-21 15:45:28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1

[关键词]秦现鹊桥仙 坚贞 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奔放豪迈的苏词影响下,苏门弟子皆以豪放词著称,而秦观,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多情善感的个人性格,独以婉约词见长。在他笔下。爱恨情愁,羁旅生涯,闲情逸致,无不渲染出其别样的人生感悟和独具一格的格调。《鹊桥仙・七夕》这首词就以意境新颖、婉约蕴藉而被人称道。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相传阴历七月初七这天夜晚,是分居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个汉魏以来就流传的美丽神话,千百年来不知引起多少人的感慨啊!织女不恋荣华富贵、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精神与古代中国的森严礼教是格格不入的,但奇怪的是,古板严肃地捍卫封建礼教的中国却对牛郎织女这种不合礼法的爱隋网开一面。无论是田间地头,市井勾肆,还是文人案头,牛郎织女的故事皆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而且还形成一个举国皆庆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也许是故事中男耕女织,互敬互爱的健康而自由的爱情生活,是严酷礼教下普通中国人内心的渴求?在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人只能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很多男人却以不同的形式歌颂着牛郎织女的坚贞爱隋,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七夕》词,就是众多牛女双星神话诗词中的出类拔萃者。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2

话说织女下凡嫁与牛郎,从此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劳动果实换来幸福生活。牛郎和织女隔壁有户人家,姓刘,刘生娶的媳妇是闺名唤做晓梅的,这刘氏出自邻村大户张员外家的侧室,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诸多挑剔,嫁人后更是两手不沾阳春水。

刘氏很是看不惯织女,常常串门唠叨,说织女又要织布又要做饭洗衣,而牛郎只是种地,太亏了。一天两天没什么问题,几个月下来,织女的心态终有变化,似乎也觉得自己的确太累了。于是常常给牛郎眼色看,还学会了和邻家妇人打牌、聊天、懒做家务。有一日,牛郎下地回来,见锅台冷清,织女不知又何处去,一时怒从心中来。所谓怒气是加速剂,待织女晚上回来之后,牛郎的“小火”已经变成“大火”,二人理论,一言不合便动起手来,织女委屈万分更羞怒交加,于是回了天宫的娘家。

……

原本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形态里人们简单美好的祈愿,我的篡改当然很无聊,如同很多人会觉得有人正二八经地把所谓家务活价值化作为两会提案是很“雷人”的话题一样。但是“雷”问题却可以有不简单的答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男方是否要为女方的家务活予以金钱上的补偿?

男女双方通过婚姻组建一个家庭,手续只是办简单的一张证书而已,但这一纸证明其实是包含了一系列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的变化、双方的生理满足、物质和金钱的共享……当然,也包括洗衣服搞卫生做饭这些家务劳动。这些复杂繁琐的内容大多数属于无法列出明细条款的,比如谁做家务谁挣钱等等。

农耕社会相对固定的男耕女织模式,是考虑体力、环境等因素的效率安排,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现代社会使得男女的分工模式更为复杂和多元。细分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权责和分工是一项耗费巨大而且得不偿失的事情。

熟悉新制度经济学的人,由此会想起企业这个词。

新古典理论教科书里说企业是将投入品转化为产出品的实体,然而这并没有解释企业为何产生等问题。既然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自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和需求,为何仍存在企业这样内部不运用价格机制的组织呢?我们知道,企业里头有计件工人,也有计时文员、经理人,他们不是到市场上和客户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企业这个实体,把一堆人组合在一起,在企业内部,指令替代了市场。科斯的“为何有企业”的发问,是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发端。

学术史上的解释林林总总,很多经济学家作出了贡献,当然都是围绕着交易费用展开。如果每个人都直接和其他人交易,交易次数将会大增。流水线上,后一工序的人从前一工序买来半成品,加工一道工序之后,又卖给下一个工序的人,这样交易量的暴增,增加了成本,也极大增加了发现最终产品价格的困难,企业应运而生――如张五常教授所云,这其实便是通过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

类似的分析,当然可以用到家庭上。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3

餐饮七夕活动策划方案

1、活动背景

七夕情人节就要到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既浪漫又温馨的节目,是每一家酒店都在努力的工作,多年来,也一直是送玫瑰、送巧克力布置一下场地来向消费者传送这个节目的讯息。

根据我们***饭店的经营特色,及平常消费熟客的消费习惯,今年,我们制定出以下情人节推广计划。

2、活动主题

浪漫七夕,相约蕴海(玫瑰、烛光、物语)

这次活动主要是彰显七夕的浪漫氛围,将七夕与***饭店进行联系,故活动的主题选择“浪漫七夕,相约蕴海”,为了烘托七夕的浪漫,会加上玫瑰——爱情的象征、烛光——浪漫的熏陶、物语——情感的寄托。

3、活动时间和对象

3.1、活动时间

主要活动时间:20XX年农历七月七日当日

客房活动时间:七夕前后一星期均有优惠

3.2、活动对象

活动对象主要针对20-40岁上班族中青年情侣及夫妻

4、活动地点

4.1、主要地点

XXX饭店接待大厅。大厅是酒店七夕活动最直接的信息,因此,活动期间,接待大厅的装扮必须符合七夕的浪漫氛围;

浪漫“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是为此次促销附加的酒店相亲活动,其盈利方式主要来源为会厅入场券、散客点心、饮品及其他商品消费,故其装扮必须要有相亲及七夕氛围;

浪漫七夕情人之烛光晚会(宴会厅)。此晚会主要以舞会的形式进行,其盈利与上基本相同。它是上班族放松、与伴侣享受七夕温馨时刻的好地方,因此,它的环境氛围除了要有舞会的氛围外,还要为情人节制造出一种舒心的感觉;

4.2、次要地点

1)、客房

分两种:1)、七夕情侣套房。其装扮要能烘托出爱情的气息,还要提供一些制造浪漫的条件;

2)、普通客房。客房里面有烛光灯具和玫瑰花茶,沐浴间同样有烛光灯具和花瓣(沐浴用)

2)、**食府

除了门面装扮出七夕氛围,还要推出情侣套餐或情人节新品;

3)、酒吧

酒吧服务小姐要为每位来宾道七夕快乐,另外,还推出七夕情人节鸡尾酒。

5、活动内容

5.1、XXX饭店接待大厅活动主题

1)、其目的主要为通过浪漫的场景布置,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温馨,旖旎的爱的殿堂。在门口设有粉红和浅紫色气球拱形门,并将活动主题“浪漫七夕,相约蕴海”显现在上面,大厅座椅处可以设有假的葡萄藤架(追溯古老传说,牛郎织女七夕葡萄藤下悄悄话);

2)、设立“情人留言板”,并提供彩色心形便利贴和彩色签字笔,并有两名服务员在此服务,供情侣在上面写上爱的挚言或爱的勇敢告白。

3)、七夕情人节当天所有女士凭会员证或房卡可以收到前台小姐送的玫瑰花及祝福。

5.2、浪漫“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

酒店宴会厅500平方精心布置,摆放各种休闲桌椅,播放舒缓浪漫的背景音乐,住店宾客凭房卡免费入场,其他客户凭入场券进场。现场配设饮品销售点、小吃点心销售点、其他商品销售点等。

本会场布置采用“一网络,一舞台、一会场”布置,做到处处有约会、处处可传情。凡进场宾客通过彩色荧光棒挂在身上的方式,区分单身和有情人之间的身份,会场中会有挑战麦克风之情歌PK、自我风采展示、组队辩论赛、真情告白等环节游戏,凡牵手成功者可以收到酒店一份精美礼物。

5.3、浪漫七夕情人节之烛光晚会

烛光晚会500平方精心布置,会厅空间主要布置有烛光、玫瑰、粉色紫色气球、红色地毯等设备,场内播放有浪漫的华尔兹舞曲音乐,特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与伴侣享受七夕爱的熏陶及温馨的环境。另外,舞台设有麦克风和点歌台,可供情侣们为另一半唱出心声。

住店宾客凭房卡免费入场,其他客户凭入场券进场(入场卷需购买)。现场配设饮品销售点、小吃点心销售点等,供顾客消费。

5.4、客房

1)、客房特设八间“粉红情侣套房”,其主要以粉红色调来渲染七夕情人节氛围,每个房间均设有烛光灯具,其睡床为心形,并在棉被下面放有花生和红枣,可以为情侣们带来一种蜜月经历的感觉,在沐浴间有玫瑰花浴,将七夕的气息漫步在每个角落。“粉红情侣套房”每间228元,并赠送玫瑰8支,巧克力一盒,香槟酒一支。

2)、桑拿房设八间“粉红情侣套房”,其氛围主要为烛光,每间每晚218元,并赠送玫瑰花8支,巧克力一盒香槟酒一支。

3)、活动当天,其他普通双人间房价都为8.7折,来寓意七夕来此会发

5.5、洒吧

推出情侣鸡尾洒和单身鸡尾酒。

情侣鸡尾酒主要为大小两杯,小杯为老婆杯、大杯为老公杯,卖双不卖单,其味道和外形都要衬托出一种甜蜜;而单身鸡尾酒其味道和外形主要衬托出一种潇洒和对主人未来爱情的祝福。

5.6、**食府

1)、餐饮

77元情人套餐(包含双人套餐、红酒一支、玫瑰一支、)

177元情人套餐(包含双人套餐、高档红酒一支、玫瑰花一束、巧克力一盒)

277元情人套餐(包含超值双人套餐、进口高档红酒一支、玫瑰花一束、尧山门票2张)

2)、凡是七夕当天,在蕴海食府消费超过77元者即可获赠玫瑰花一支和百合玫瑰养颜粥一份

6、活动安排

6.1、营销部

1)、提前两个星期推出活动广告,将活动尽量让平顶山市民知晓,提高此次促销活动的成功率

2)、提前一星期做好情人节氛围营造工作。活动期间应该是客服部和销售部较忙的几天,因此,在活动前必须对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将任务分配,并对其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进行培训。

6.2、娱乐部

1)、提前两星期结合营销计划,制定好情人节活动细则,包括活动的场景布置和七夕礼品赠送环节等

2)、提前两星期做好情人节氛围营造工作,并对下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6.3、桑拿、客房部

提前两个星期将粉红情侣套房的装扮布置方案做好,并在农历七月一日之前把房间布置好,并仔细验收,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

6.4、工程部

结合活动计划,做好用光、用电工作的安排及特殊道具的运转或制作,做好停电停水的准备,还要有其他任何情况的应急措施均要做到位。

7、实施细节

1.请采购部联系购买活动所需礼品(如:玫瑰花、巧克力、红酒等)

2、请餐饮部出列不同的套餐菜单,对餐台餐位进行适当装饰。请餐饮部小吃城及九曲餐厅负责人领取相关物品,并按活动内容配合执行。

3、请财务部知会各餐饮收银,做好折扣优惠。

4、请前厅部针对步入散客积极销售普通双人优惠房,并介绍相关内容;请房务部领取相关礼物,并按活动配合执行。

5、策划部设计制作派对入场券(抽奖券),1座、2座大堂海报及相关宣传。

6、请宴会部提前做好派对现场的摆放,并配合策划部、工程部对现场的装饰。

7、请保安部和公关部相互合作,保证晚会及派对的正常运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8、广告宣传

1、宣传单:10000份,自行派发。

2、短信:3000元。

3、内部广告:(含喷画、电脑屏幕)。

4、广告文字:

a、拥有你,我此生有幸。

珍惜你,我毕生力行。(广告词)

b、春信绽放,玫瑰花开,爱情来了,你的故事开始了;

情人节到了,在蕴海建国准备一份珍爱的礼物,然后温柔地携上你的的她或他,就在这个浪漫的日子开始相约。(短信)

c、七夕情人节,“粉红情侣套房”188元,恭祝您情人节快乐!

七夕日东莞山庄单身贵族“浪漫对对碰”相亲party恭候您的光临!

玫瑰花雨,美酒烛光,丽骏会情人节粉红之旅,等待您的参与!

9、费用预算及效果评估

9.1、费用预算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4

一、“灵光一现”见智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受某种外界偶然事件的启发,心血来潮,产生一个在事先教学预设中没有的思绪。这是一种极富创造生机的教学灵敏,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讲到“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时,先让学生用课文语言,说一说牛郎是怎样“很周到”地照顾老牛的,并出示投影片助说。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应该可以讲下面的内容了,但此时教师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个新的设想,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

师:现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了,但是仍然有人残害动物,你见过吗?你会用什么妙招制止他们?(生各抒己见,富有创意的妙招层出不穷)

师(画龙点睛):跟牛郎相比,他们的行为太可耻了。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保护动物,牛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堪称“中国保护动物协会”的元老啊!(生笑)

历经“临时增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认识上升了,思维深化了。看似“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四五分钟,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了善于思考的种子,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价值不言而喻。

二、“将错就错”显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教师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常常因出乎意料而不知所措。其实,错误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灵动地捕捉、恰当地处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将“背后”读成了“后背“,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批评,他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但将错就错,处理得好,可以使教学生辉,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待学生笑了个够,从容地说:“这位同学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恨!王母娘娘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活生生地拆散织女的一家人,她用玉簪往‘后背’一划,我仿佛见到了她被划得血淋淋的模样,多令人解恨啊!我们再来聆听这位同学的感情朗读,体悟王母娘娘的可恨!” 这位学生的再读既正确又富有感情,真正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憎恨。

对于出现的误读,教师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将错就错”,通过巧妙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了读书要仔细,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王母娘娘”这一残暴统治者的形象。他善待学生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灵活挥出的“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确实是一种智慧。

三、“宽容另类”的智慧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具有独特理解的生成,把它看作一笔财富,一座宝库,做到顺势引导,定会有不少的惊喜。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复述喝水的过程,准备小结时,一个学生高声提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教师顺势引导:“是呀,没有小石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随即,让小组合作讨论。

生1:可以请猴子、小白兔等小伙伴帮忙。

生2:乌鸦可以把瓶子推倒。

生3:这种方法倒是很方便,可不讲卫生,而且水也会损失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周全,超过了爱动脑筋,聪明机灵的乌鸦!来,老师跟你握握手!(师笑眯眯地走到生跟前,紧紧握住学生的小手,其他的学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位学生)

师(趁热打铁):谁还有好办法,也想和老师握手。(以点带面,于是有的同学为乌鸦想了更好的办法,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4:乌鸦看到地上有根吸管。它衔起吸管,瓶里,咕咚咕咚地喝着水了。

生5:正在乌鸦着急的时候,他看到树上挂有小果子,它高兴极了,立刻摘下果子放到瓶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喝着水了。晚上,乌鸦还可以煮玉米粥吃呢。

生6:乌鸦飞到我的窗前,着急的告诉我:“小朋友,我口渴了,找点水喝,好吗?”我请乌鸦进家作客,倒了一杯水给它喝。乌鸦很感动地流泪了。

师:你们几个说得很好!想象合理,好似插上想象翅膀的小鸟!来握握手,美丽的聪明花属于你们!

课堂上教师遇到了“另类”资源,让“另类”生成精彩的关键是教师尊重、利用这一资源,使之与学生形成对话,共享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捕捉另类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5

关键词:七夕文化;七夕节俗;牛女神话;牛女石像

abstract:the names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 occurred first in the book of songs.in the early west han dynasty,the legend of love between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 was taking shape.the two statues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 now kept in doumen of chang'an county were the oldest man-shape images of the two heavenly constellations.thecharacters and plot of the legend had already taken shape in times of the wei,the jin,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which continued in the tang,the song and the following dynasties.the custom of celebrating the july-7th evening was also originated in chang'an.in the early west han dynasty,people in chang'an celebrated the july-7th evening by keeping watch at night for wish realization or threading needles for sewing craftsmanship.this custom spread to southern china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e grandest celebration in chang'an.the fair of the stone lady temple is a live carrier of the custom of the july-7th evening celebration.the temple and the statues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 are not only valuable relics but also treasurable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civilization of the july-7th evening;custom of the july-7th evening celebration;legend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stone statues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ing-girl

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是古代人民根据星象创造的,织女、牵牛星分处银河两岸,因而被看作隔河相望的男女,发生恋情并成为夫妇。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向七月七日这一岁时性“良日”渗透,最终形成七夕节。牛女神话形成于何时,七夕节俗起源于何地,并非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生成在西汉初,七夕节俗也起源于西汉的京城长安;长安是牛女传说的故乡,是七夕文化的发祥地。

一、牛女神话生成在西汉时代

茅盾在《读<中国的水神>》中说,研究古代神话有两条路,要“从秦汉以前的旧籍中搜剔中国神话的‘原形’”[1]170,还要“从秦汉以后的书籍乃至现在的民间文学中考究中国神话的演变”[1]171。所谓“原形”,就是“中国民族原始的宇宙观、宗教思想、伦理观念、民族历史最初期的遗形,对于自然界之认识等等”[1]171。“为什么神话会‘演化’呢?‘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2]270茅盾关于古代神话研究方法与演变原因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牛女神话而言,《诗经·小雅·大东》已提供了神话的“原形”,但这一爱情神话在西汉初才开始生成;此后在诗赋或笔记中多有吟咏与记载,“把一件历史事实作为底本或骨架,然后披上了想象的衣服,吹入了热烈的情绪”[1]154,牛女爱情神话因而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有所演进。据此,我们把牛女神话划为孕育、生成、定型、演进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孕育期。牵牛、织女两星的称谓,最早见载于《诗经·小雅·大东》。其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禾毂希?厥?小!?3]148朱熹注曰:“汉,天河也。……织女,星名,在汉旁。……维天之有汉,则庶乎其有以监我;而织女之七襄,则庶乎其能成文章以报我矣。……牵牛,星名。服,驾也。箱,车箱也。……言彼织女而不能成报我之章,牵牛不可以服我之箱,而启明、长庚、天毕者,亦无实用,但施之行列而已。”[3]148这首诗并举织女、牵牛、天毕、南箕、北斗等星名,责怪天上星宿空有名号却不切实用,名为织女而不能织成锦缎,名为牵牛而不能用来驾车,名为毕星而不能用来掩兔,名为箕星而不能用来簸糠,名为斗星而不能用来挹酒。此诗作于幽王之世,《毛序》曰:“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郑玄笺云:“谭国在东,故其大夫尤苦征役之事也。鲁庄公十年,齐师灭谭。”[4]727陈奂曰:“幽王之世,东国伤困,则西周之政乱也。谭国大夫作诗告病,本刺周乱,编诸小雅。”[5]可见,产生在周城镐京的织女、牵牛等星宿命名,已随着周代文化的传播而被当时的东国人民所接受了。镐京,即今之丰镐遗址,在长安。这一神话在孕育期就与长安关系密切。

在《诗经·小雅·大东》里,“织女”、“牵牛”只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先民为何要把银河两岸的两颗大星分别命名为“牵牛”、“织女”呢?茅盾在《楚辞与中国神话》中说:“原始人民……以自己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等,作为骨架,而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就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和传说。”[1]158远古时代,日月星辰的运行引发先民的想象,他们把原始的农耕信仰投射在星象上,根据人间的生活来命名和识别星宿,赋予星宿神格和人格。毛氏传曰:“襄,反也。”郑玄笺曰:“从旦至莫(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6]679织女之星象同于人间织作的女子,故而被唤作织女星。“牵牛”,是驾车之牛的形象。张衡《思玄赋》“服箱”句章怀注曰:“服,驾也。箱,车也。”[6]680又古诗“牵牛不负轭”,亦本此诗为说。[6]680可见,牵牛、织女两星宿,正是先民劳动生活在天上星象的投射。织女、牵牛与天汉,是构成牛女神话的三个基本要素。(注:撰者按:杜汉华在《牛郎织女流变考》中说,目前有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等地为开发地方旅游资源,自鸣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杜氏摒除众多怪谈,却提出“汉水襄阳、南阳说”这一新的假说。杨洪林在《汉水、天汉文化考》误以汉水为银汉,高唱汉水流域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文化土壤”。张君在《七夕探源》中以“汉之游女”攀附天河之织女,遽言“七夕节产生于楚国”。杜、杨、张三文均据《诗经·周南·汉广》立论,错把汉水流域作为牛女神话的起源地。(杜、杨、张三文分别载陶玮选编《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2-100页,第196-206页,第244-255页)这些说法是很不充分的。《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东入长江,故诗中把汉水、长江并举。朱熹注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见《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程俊英说:“这是一位男子爱慕女子不能如愿以偿的民间情歌。”(见《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可谓知音。然鲁诗、韩诗却训“汉之游女”为汉水女神。《韩诗》曰:“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不见。”(见《初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页)韩诗、鲁诗以此解说诗旨,已失风人之心。杜汉华训“织女”为“汉之游女”,认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这一神话传说演变成牛郎织女的传说,持论新奇,却难以自圆。杨洪林误以“又天河也”为“东流为汉”的补注,其言“地上有汉水,天上亦有汉水”,“地上汉水连天汉”,均失之浅陋。殊不知银汉、银河既可称“汉”,又可称“河”。如《康熙字典》“河”字下注“又银河、天河也”。如杨氏之法炮制,则地上有大河,天上也有天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则黄河流域当是这一神话的起源地了。张君以鲁诗、韩诗训“汉之游女”为“汉水女神”未足惬意,遂强解“汉水女神”为“织女”,徒添笑柄。综上,汉水流域为牛女神话的起源地,这只是一击即破的新的假说而已。) 茅盾说:“现所存最完整而且有趣味的星神话,是牵牛织女的故事。……但《大东》里……亦无恋爱的故事。”[1]83《诗经》虽把织女和牵牛并举,“织女”星已人格化,但“牵牛”星还是驾车之牛,牛女神话尚在孕育中。

两汉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生成期。汉初,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宇宙天象观与谶纬之说对牛女神话的生成有很大的影响。织女、牵牛二星被奉为星神。《史记·天官书》曰:“织女,天女孙也。”[7]1311司马贞《索引》云:“织女,天孙也。”[7]1311织女获得在天界诸神中的地位和身份。《春秋元命苞》曰:“织女之为言,神女也。”[8]卷7 《春秋运斗枢》曰:“牵牛神,名略。”[8]卷9则在纬书中也有此二星神。织女、牵牛二星还具备了人的形体。元狩三年(120),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望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像(注:撰者按:牛女石雕在两宋方志中仍有著录,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2:“今石人宛在,疑后人名石父石婆云”。南宋程大昌《雍录》卷9露台:“昆明池旁有石婆庙,盖牵牛讹为石翁,织女讹为石婆也。”(此两条文献引自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7-198页)牛女石雕,今在长安斗门,即北常家庄村西石婆庙的“石婆”和斗门镇上的“石爷”两石雕像。据汤池考证,这两尊石像具备了人间男女的性别与职业特征。(见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载《文物》1979年第2期,第87-88页)长安斗门的牛女二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牵牛、织女二星开始具备人的形体。牛郎、织女石像成为昆明池的胜景,东汉班固、张衡均有吟咏,魏晋时犹存著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9]95《文选》卷10潘岳《西征赋》云:“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李善注引《宫阁疏》曰:“昆明池有二石,牵牛、织女象也。”[10]160牛女二石像,还被想象成隔河相望的恋人或夫妇。宋严有翼云:“汉武帝于昆明湖中作二石人,为牵牛织女象。盖欲神异其水,比方河汉。班固《赋》云:‘左牵牛兮右织女,似天汉之无涯。’虽不云七月七日聚会,其意以为夫妇之象,天道深远,所不敢言也。”[11]550牵牛与织女二石像隔昆明池相望,与牵牛星同织女星相隔银河之情状相仿佛,以具体生动的人体形象暗示了牛女二星的婚恋关系,标志着牛女二星爱情神话的生成。人形化的织女和牵牛出现在东汉文人的诗歌和民间的绘画里。《古诗十九首》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进一步人形化,她有“素手”,还会“涕泣”,俨然一个美丽的女子,而织女与牵牛则是一对被天河阻隔的恋人。两汉绘画里,牛女神话也成为重要的题材(注:撰者按:汤池说:“牵牛织女这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在汉代的美术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表现。例如河南洛阳1957年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在前室顶脊上绘有牵牛、织女星。东汉画像石中,还刻画出牛郎、织女的具体形象。如南阳有一块画像石,画面右上方刻画河鼓三星,其下刻画着叉腿而立的牛郎,右手持鞭上举,左手握缰牵牛,形象栩栩如生,画面左上方……有一挽着高髻作跽坐状的妇女,当是织女形象。再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三角形石梁底面,……织女三星,其下刻画着坐在机杼前操机织锦的织女。”(见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载《文物》1979年第2期,第88页)),牵牛、织女二星从天上的星宿,变为人间的情侣,成为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劳动生活的具体呈现。

鹊桥相会说,是牛女神话生成于西汉初的又一重要佐证。在《诗经》里,牵牛、织女为天河阻隔,西汉初《淮南子》却有鹊桥相会的传说。《白孔六帖》卷9“乌鹊”注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12]156茅盾说:“白居易《六帖》引乌鹊填河事,云出《淮南子》(今本无之),则在汉初此故事已经完备了。”[1]84《淮南子》的这条佚文是鹊桥相会说的最早记载。至东汉鹊桥相会说广为流传。唐韩鄂《岁华纪丽》卷3“鹊桥已成”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以梁渡织女故也。”[13]显然,从天河阻隔到役鹊为桥、鹊桥相会,这一爱情神话更加完美动人。

综上,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在西汉初开始生成。织女从人格化的星神,成为具有了人形化的普通劳动者;这一神话的结局从天河阻隔转为鹊桥相会。诚如茅盾所言,“在汉初此故事已经完备了”[1]84。

魏晋六朝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定型期。由于神仙思想的盛行和神仙传说的推动,在文人诗赋和笔记小说中,牛女神话表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和化倾向。首先,人物关系更加亲密,牛郎与织女从相恋到婚姻,由恋人而夫妇。《文选》卷19《洛神赋》“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10]271最早称牛女为夫妇。夫妇之说,至吴均《续齐谐记》成武丁故事乃确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3“织女将渡”注引《续齐谐记》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吾向以被召。弟问织女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是也。”[13]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14]76其次,情节结构更加完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南朝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14]784可见,牛女神话已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至此,织女的身份及牛、女二星的关系和性格从许嫁到隔绝再到相会的故事情节都已定型。换言之,到了魏晋南北朝,牛女神话已经演绎出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出生动而鲜明的人物性格。

隋唐以后是牛女爱情神话的演进期。牛女神话仍然通过文人创作与民间口传两个途径进行传播。白居易、杜牧至秦观都沿用西汉以来的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动人的诗篇。白居易《长恨歌》写明皇与贵妃在七夕守夜畅想鹊桥相会的神话,喊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相随的爱的誓言。北宋秦观《鹊桥仙》:“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借牛女神话来讴歌坚贞不渝的爱的信念。不过,这些诗篇对牛女神话的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上并无发展。民间口传的牛女爱情则形态各异。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牛郎织女”条里采集了一则普遍流传的牛女传说,其情节是:“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也,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大哭。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15]82这一民间口传文学,通过牛女之被阻隔,谴责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表天帝和王母娘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鲜明的阶级性。牛郎、织女的性格形象更加丰满,成为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美好典型。许多学者认为,民间口传中的牛女神话是结合了天鹅处女型故事和兄弟分家型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加工改造而成的。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长安西南昆明池畔开始修建牛郎、织女庙,设案供奉牛女二石像。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2县二长安:“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石婆神庙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16]这是史载最早的牛郎、织女庙。“石父”、“石婆”是长安乡民对西汉牛郎、织女石像的俗称。此后,有许多地方也修建祠庙,祭祀牛女二星神。

综上,牛女爱情神话在周代的镐京孕育,在西汉初的长安生成,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士的修饰与定型,隋唐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无庸赘言,长安正是牛女传说的故乡。

二、七夕节俗起源于西京长安

七月七日,并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岁时性的节日,与牛女神话无涉。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节俗包括曝衣、曝书等。“七夕”则依托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而产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其节俗主要有守夜乞愿和穿针乞巧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晒旧衣和制作新衣的时节。宋卜子《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17]卷31据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汉武帝时。东汉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18]76则曝书、曝衣以免虫蠹,渐成习俗。此俗至魏晋尤盛。王隐《晋书》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马懿),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17]卷31司马懿假病,仍不废曝书,可见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说新语》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物,乃仰卧出腹,云晒书。”[19]76《竹林七贤论》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诸阮庭中灿然,莫非锦绨。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8]76卧腹曝书、挂犊鼻?,是魏晋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见,七月七日原有的节俗,“曝书策,晒衣裳”[13],都是在白昼举行的。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曰:“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园,芳草被畴,于时我后,以豫以游。”[18]76这一“良日”里,达官显贵们还要宴游。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话。

从西汉初年开始,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逐渐渗透在七月七日这一“良日”,最终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等一些新的节俗。七月七日这一白昼的“良日”,渐渐变成了晚上的乞巧节;原本在白昼举行的曝衣、曝书等节俗淡化了,守夜乞愿、穿针乞巧成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观。(注:撰者按:《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引晋周处《风土记》三则。《风土记》云:“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又云:“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饵。今比人惟设汤饼,无复有麋矣。”又云:“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颇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则中,周处指出,七月七日之成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视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阳”一样,七月七日受到重视,成为“良日”。明李诩曰:“古人之节,抑有义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皆以奇阳立节,偶月则否,此亦扶阳抑阴之义也。”(见李诩《戒斋老人漫言》卷7,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5-306页)但守夜乞愿,本是这一“良日”的旧俗么?周处提出疑问。在第二则里,“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显然,七月七日这一“良日”的饮食习俗与牛女神话并无关涉。从第三则看,七夕守夜乞愿之俗至晋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转为“七夕”之痕迹,或可窥见(参阅《四部丛刊》子部三编《太平御览》第2册)。)《四民月令》和《西京杂记》里保留一些关于七夕节俗起源于西京长安的珍贵记载。

守夜乞愿之俗的最早记载,提及西汉文帝窦后。《初学记》卷7“七月七日”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五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18]76《岁华纪丽》卷3“瑞光”注云:“前汉窦皇后传云:后,观津人也。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13]则七夕守夜“看织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汉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19]75在牛郎织女欢会之时,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愿之俗正在形成。崔?虽然提到七月七日“曝经书”的旧俗,不过,“守夜者咸怀私愿”已经成为这个节日的重头戏。晋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欢宴未及究,晨晖照扶桑。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19]76苏彦最早把牛女七月七日晚上欢会作为诗歌的题材。自南朝宋孝武帝,遂不称“七月七日诗”,而多称“七夕诗”。七夕牛女欢会,百姓守夜乞愿,成为文人诗赋的重要题材,并出现大量的应制诗。据《艺文类聚》卷4“七月七日”载,宋孝武帝刘骏、南平王刘铄、谢惠连、王僧达、颜延之、谢灵运、谢庄等都有《七夕诗》。梁武帝萧衍《七夕诗》曰:“白露月下圆,秋风枝上鲜。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昔悲汉越难,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悼两情悬。”[19]77一代帝王为诗,竟能情辞恳切,感人至深。隋江总《七夕诗》“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19]79,隋张文恭《七夕诗》“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19]79,都是借牛女七夕相会写世俗的男欢女爱,十分露骨。大唐一统后,京师长安的七夕守夜之俗更加繁盛。白居易《长恨歌》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忆七夕夜半骊山避暑时的情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马嵬》云:“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可见,七夕此夜,帝王、贵妃也要守夜乞愿。杜牧《七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天阶,指唐代长安的宫廷。织女犹有相爱的牛郎,每年还可一度相会,这些宫女却身陷禁宫,虚度青春。此诗借牛女鹊桥相会的欢快,反衬宫女身世的凄凉。显然,从西汉的长安到唐代的长安,从民间到宫廷,已经盛行七夕守夜乞愿的节俗活动。伴随着唐帝国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强盛,七夕守夜乞愿的节俗遍布全国,远播四海。

穿针乞巧之俗也起源于西汉初的长安。《西京杂记》曰:“汉彩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20]53又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20]57西汉初,七月七日长安宫中要穿针以显示针织技巧,这是现存最早的穿针乞巧之俗的记载。显然,汉彩女乞巧正是对织女星的崇拜。东晋偏安,文化南移,穿针乞巧之俗传播江南。梁顾野王《舆地志》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17]卷31从开襟楼的汉彩女穿针,到穿针楼的齐宫人穿针,乞巧之俗由此承传。《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针线,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18]76穿针已定在晚上,且要在月下进行,这说明牛女神话完全渗透在七月七日这一“良日”。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七夕诗》曰:“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18]76这是最早以穿针为题材的诗歌。梁简文帝萧纲《七夕穿针诗》“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19]77,则饶有情趣。其后又有穿针题材的应制诗的产生。梁刘孝威《七夕穿针诗》曰:“故穿双眼针,时缝合欢扇。”[19]78汉代的“七孔针”,发展为南朝的“双眼针”,用来缝制“合欢扇”,则七夕穿针之寓意,除乞巧外,尚有求爱的要求。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描绘唐代长安城郊穿针乞巧的风俗。显然,西汉长安形成的穿针之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进,唐初风靡全国,而京师长安尤其繁盛。唐德宗贞元十四年,长安修织女庙(俗称“石婆庙”)设案供奉。百年来,长安石婆庙香火一直很盛,至今仍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而石婆庙庙会(乞巧市的一种样式),成为传统的七夕节俗的生动载体。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曰:“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21]50北宋汴京之节俗一仍唐城长安。《月令广义》卷14“乞巧市”注引《岁时杂记》:“东京七月一日置乞巧市。”[14]783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妇女望月穿针。”[22]209举国上下千家万户在七夕纷纷乞巧,表达古代人民对织女星神的崇敬之情和妇女们提高技艺、追求幸福的迫切愿望。明清时期,穿针乞巧的仪式改在白天举行,花样更多翻新。古代女性崇尚灵巧的生活理想,在这一节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综上,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以及七夕节俗最早产生在西汉初的长安,其后广泛流传。牛女神话和七夕节俗在长安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安既是牛女神话的起源地,又是七夕文化的发祥地,而长安斗门附近的牛女二石雕以及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也是今天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6]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孙谷.古微书[m]∥钱熙祚.守山阁丛书存经部.上海:博古斋,1922.

[9]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0]萧统,李善.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严有翼.艺苑雌黄[m]∥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白居易.白孔六帖[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91-8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韩鄂.岁华纪丽[m].影印津逮秘书.上海:博古斋.

[14]冯应京.月令广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6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

[1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6]宋敏求.长安志[m].灵岩山馆,乾隆甲辰年.

[17]李?,等.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

[18]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0]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6

鹊噪

鹊灵信仰可追久远。西汉初年编纂的《淮南子》就曾有“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乾鹊知来而不知往”语。东汉高诱解释说:猩猩见人走过,能呼其名,日“知往”:人有喜事,乾鹊(喜鹊)则叫,曰“知来”。应该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了鹊灵信仰,其后这一信仰一脉相承了下来:“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见于未风之象”;“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

古人认为,喜至则有兆,喜鹊之兆是为“鹊噪”,也即“鹊声”:“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喜是个人主观感受之物,因而“鹊噪”所兆之喜也有多种指向。此如《朝野佥载》中记述唐时黎景逸“常有鹊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有失布者,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后闻鹊语“敕果至”事;再如“喜鹊中午叫,表示婚姻吉”的婚姻兆;又如“鹊巢中有梁,见鹊上梁者必贵”的建筑兆等等。但更多的兆喜指向却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乾鹊噪而行人至”。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曾记樊哙问陆贾祥瑞应验事,陆贾答曰:“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行人思归与亲盼行人归是人之常情,更是古代文人骚客抒愫的恒定主题:“乌鹊语干回,黄昏不见来。漫教脂粉匣,闭了又重开”;“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我今庭中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鹊有传喜之用,游子归里是为大喜,以“鹊噪”兆“行人至”更是情理中事,再由“行人至”延伸为客人至更是顺理成章:“其鸣有吉庆事或客至。”

鹊兆升迁。

晋干宝《搜神记》卷九曾记:“常山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日:‘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符。后议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尧舜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颢后官至太尉。”仕途升迁,是古代读书人的黄梁痴梦,以兆喜之鹊映兆升迁更是合乎情理。正因为鹊兆升迁,所以人们又称预知升迁的人为“喜鹊”:“窦申者,参(窦参)之族子。累迁至京兆少尹,转给事中。参特爱之,每议除授,多访于申,申或泄之,以招权受赂。申所至,人目之为喜鹊。”

鹊桥

除了以“噪”兆喜的鹊灵信仰外,在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故事中,喜鹊又有搭建“鹊桥”之能。民间传说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上天搭起引渡之桥,俗呼“鹊桥”。

牛郎织女本是天上二星,其事早见《诗经・小雅》:“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此时织女牵牛故事已现雏形。汉时,则现鹊桥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至南北朝时,牛郎织女故事已与今说无异:“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红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任肪《述异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吴均《续齐谐记》)

《诗经・(庸阝)风》有《郭之奔奔》诗,中有“鹑之奔奔,鹊之疆疆”句。诗中用“奔奔”、“疆疆(音疆)”形容郭(鹌鹑)鹊(喜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此时古人已有喜鹊相偕而飞的认知。秋高气爽时,喜鹊高翔则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的空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别离苦,夫妻之别离最苦:“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反之,相聚喜,别后夫妻相聚更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以表现离愁别绪为主题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为别离一载的牛郎织女搭上鹊桥供其欢愉,非相偕而飞的报喜鸟――喜鹊莫属,'这也更符合国人大团圆的思维惯势。

“鹊桥”的搭建,更多体现了是人类“格物致知”、借他物抒己情的理想表达过程。

鹊登枝

自“鹊噪”而“鹊桥”,经过人类文化洗礼的喜鹊,以“疆疆”之形秀于外,以“鹊噪”、“鹊桥”之灵惠于中或,“报”(喜)或“搭”(鹊桥),喜鹊在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品格的同时,遍登文化之枝,也完成了其为文化报喜鸟角色的丰满塑造:人们摹其形,托其名,寓其义,吟其事。

民间吉利画堪称摹鹊形、托鹊名的典范之作。双鹊对飞或对视,中置古钱图案,以“钱”谐“前”,称《喜在眼前》;一獾仰天而望,一鹊高飞俯视,两相对望,以“獾”谐“欢”,称《欢天喜地》;两只喜鹊登于梅花枝头,以“梅”谐“眉”,称《喜上眉梢》;两鹊相对而视则称《喜相逢》,等等。其他诸如民间建筑、日用物什上更是不乏喜鹊的影像。民间庭院照壁、厅堂屏风多画“喜鹊报春”图,背面雕以鹊形的铜镜称“鹊镜”,画有喜鹊的锦被称“鹊锦”,绣有喜鹊的锦袍称“鹊袍”,形如喜鹊的酒器称“鹊酸”,等等。兆喜之意皆然。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7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

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这个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东京城里所卖的磨喝乐,以来自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贡宫里的磨喝乐,其可爱精致自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金银铸造而成。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除了磨喝乐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又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在摆一写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作成假的双头莲,造形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这许多应节植物成的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节日的活泼朝气。而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果。历史上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过几则有趣的小故事。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监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世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8

小燕子与我同住一个院落,两家相距不过百米。打小起,我就和小燕子在一起玩耍,下河逮鱼、上树摘柿子,捉蛐蛐、捉迷藏,也玩女孩子喜欢的踢沙包,而玩得最多的要数过家家了。那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我也不甘落后,在自家屋后拣了一小块荒地,修起了自己的“小寨田”;而小燕子则守在奶奶那台织布机旁,缠着奶奶给她教织布,只见奶奶的小脚一上一下有节奏的踏踩着而梭子则像鱼一样,在奶奶长满老茧的双手之间游动、滑翔,无数根长长的棉线线变成了布匹。劳动之后,我和小燕子又用泥巴垒灶、瓦片当锅,做起了“饭”。就这样,我们唱者奶奶教给我们的歌谣,俨然像大人们那样,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后来,我和小燕子一起打猪草,一起上学,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小燕子则因家庭贫寒,高中毕业后,担任了乡下一村办小学的教师,从那时起,我们也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今夜,小燕子一定还没有休息,一定还在异乡的村办小学里扶案批阅学生作业,我打开收音机,温馨柔柔的祝语传入耳际:今天是农历的七月七,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过惯了2月14日这个洋人的情人节,今夜,我要把身心沉浸在农历的七夕,倏忽之间,心神便被远方的小燕子全部带走。

我心仪的小燕子已变成了小喜鹊,停在了门前的红椿树上,栖居在我心灵的最高枝头。多么教人心动的七夕节日!让我放飞思念,穿越崇山峻岭,进驻你牢固的心房。小燕子,我美丽善良的小情人,我遮风挡雨的身躯与饱经沧桑的心灵,是你美丽的家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刀霜剑,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会全身心的呵护你、爱恋你,直到地老天荒。

晶莹而易逝的缘份,已把我们坚韧而永恒的牵连在一起。我们走过两小无猜的童年,走过青梅竹马的少年,走过了从相知到相恋的爱路历程。爱路没有尽头,我们相依相伴。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9

一、节外生枝的特点

1.能通俗易懂地讲明新知识,以俗释雅。节外生枝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每上一节课,有其重点和难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就要有恰当的方法。正如过河要有船和桥一样,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活用历史典故、文人轶事、幽默笑话,就能使教材的难点迎刃而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对鲸形态的大、重、长的特点,让学生以实物做比:教室、操场的尺寸,卡车装货的重量。就餐时许多人围着桌子吃饭的情景展开想象。学生们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重点。驱除了机械记忆的烦恼。有目的的节外生枝,倒是直观教学的艺术升华,层递由浅入深的教学技能。

2.能系统知识,罗列学科的内在联系。节外生枝符合温故知新的学习规律。语文课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综合学科。上至天文地理,下达跑马射箭。打球照相,吹拉弹唱,古今中外,鬼神病样,无不涉及到。要使课文的知识要点,转化为学生的技巧技能,无筛选的排列,无系统的罗列,是不行的。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联系课文,指名发问,把四大名著的名称逐一介绍出来。同时向孩子介绍其他的古典小说。可以说节外生枝能在纷纭的知识面前,条理难点,清晰重点。像梳辫子一样系统知识,昨天——今天——明天;又会像数宝塔一样,下边——中间——上边;还会像调料一碗胡椒面一样,分清;油——盐——酱——醋各自的功能。如此,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联系到过去的旧知识,诱发想象,心有灵窍,达到相通的目的。

二、节外生枝的作用

1.打破“块”的局限。一节语文课,要有所收获,无疑有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疑问,活跃思维、展开想象。记得我在教授新课文《荷花》时,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我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就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一节课,成了有枝有叶,劲秀挺拔的巍然大树。

2.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既要在教师指导下接受新知识,又要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这就构成了师生矛盾对立的一面。而融洽师生关系,确系一节课中的重要环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重要的解决办法。一次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来是我班一名平时表现一般、成绩很差的刘寒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刘寒同学,你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同学,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我发现他的眼睛发亮了。课后,我找他谈话,要让他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刘寒同学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所答的问题很浅显简单,可见一颗爱心是蕴藏的动机,苦口婆心的指责教育反不能奏效。恰到好处的节外生枝,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材施教,薄种广收,确系节外生枝的结晶。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