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04 15:10:20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1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促动学生“进入”情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使外在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成长过程,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是主张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全人”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即体验式学习之时。学习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2]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新的理解过程。该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体验哲学是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哲学根源。作为第二代语言学基础的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的感官和心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遵循的是现实—认知—语言这样的过程。[3]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4]体验式外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与体验哲学倡导的体验认知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验式英语教学最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从体验到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将所获知识付诸事件中验证从而获得的经验。[5]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将学习定义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6]其包含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具体经历是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阶段;思维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的阶段;抽象概念阶段是学习者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的阶段;主动实践学习是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的阶段。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里的运用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7]以此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必然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者学习阶段的转变而扮演着多种角色,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估等。学生是交际者和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2.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和知识系统的构建。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语言情景唤起学习者的内在发展需要和渴求,使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并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使内心世界不断进步。其将教学的注意力从外在知识的传授方式转移到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转换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3.活动的真切和实用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活动情境,真实地、创造性地体验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学习过程自主性与合作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同时,还强调体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体验语言交流的实际。5.采用开放的、形成性的、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多种途径,跟踪考察学生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多种因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形成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二、艺术院校中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多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练习上,轻视文化课学习;他们的专业个性化和实践性强,善于模仿和创造,实践活动繁多,活动较自由;他们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不同专业、背景、水平的学生云集一堂。如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学手段大多还较为传统单一,教材建设还难以适应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评估机制还比较机械。针对以上艺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院校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一)设计贴近艺术学生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切的语言体验情境是有效体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感知、体会、理解和想象。教师首先要经常留意艺术学生的生活,善于将生活中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语言素材,如教辅读物、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自拍创作等。也可以发动学生积极观察自己周围的语言情境并介绍到课堂。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表演等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丰富适当的课堂交际活动是有效体验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如模拟讨论、课件制作、素材查阅、面访调查、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习者体验语言使用的过程。体验式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应具有: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学会互动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互动本身。[8]互动交际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也可以在学生与机器间进行。另外,语言作为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工具,必须体现真实的交际目的。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艺术学生水平的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安排下,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与评估,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互动合作的氛围。3.策略性和反思性。在体验式艺术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引导和反思,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的结果,更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快地提高自主实践能力。4.多样性与连续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多样地安排,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交际活动与专业活动、探索活动与反思活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安排,保持连续性,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三)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体验的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艺术英语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要求》的精神,充分认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体验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心得报告、师生座谈等,引导艺术学生从过度依赖教师的传统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如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观察等了解艺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还要了解相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特点,懂得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贴切的体验情境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并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为学生的体验过程服务,不仅发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应有效地担当起教学内容和场景的设计者、教学兴趣态度的调节者、语言使用的示范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传授者、语言实践的组织监控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经验总结的启发者、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者的角色。

(四)加快符合艺术英语体验式教学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与时俱进的体验式英语教材是有效体验的关键。教材应遵循《课程要求》,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应:1.以有关艺术学生生活的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教学材料,创设贴切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保证信息输入的反复性和高频度,促使学生根据主题将新旧知识融合。2.注重实用性,加强与艺术学生相关的实用听说和读写训练,如面试招聘、会展演出介绍、写生参观、新闻播音、名片、海报等。3.注重体验过程和策略指导,要从任务的提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结果和评估等方面给予提示和样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在确定目标和重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和任务的连续性。4.实现立体化设计,拓展语言体验情景。教材应配以网络多媒体支持,及时提供有关课程和学习等相关资源。5.突出文化体验和德育培养。通过单元主题和活动的设计,使语言材料与文化、德育内容相融合,在提高艺术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五)改革艺术英语教学评估体制,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评估是有效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如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作业和单元测试、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座谈等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当然,形成性评估不能排斥终结性评估,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估的内容和功能才更具体、更完备,对学生的评估才能更公正、全面。

(六)有效发挥网络多媒体在艺术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有效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身,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网页、聊天工具、语音室、数据库、超文本等媒介,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和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师生收集素材和学习资源、展示成果提供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模拟,可以使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加直观。此外,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展了课堂体验的时空,方便了师生的及时沟通和教师对学生的监督评估。但网络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以及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也要防止出现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略对学生体验过程的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迷失教学目标和重点等情形。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随后得到来自于世界各地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者的青睐。本文旨在通过对CBI教学理念的探究,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开拓新思路,寻找有效教学途径。

一、CBI教学理念的阐释

CBI教学模式是以第二语言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它以学科内容为教学基础,把外语教学与学科知识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Peachey认为这种教学理念是发展语言能力最为自然的一种方式,与我们最初学习母语的方式相一致。它将传统的教授语言能力转变为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语教学方法本质上的改革(Stryker & Leaver,1997)。

(一)CBI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据

Krashen(1982)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当第二语言习得以第一语言习得方式进行时,第二语言就最容易习得。也就说当教学重点在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时,输入的语言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使用第二语言,并且在没有焦虑的环境下,最利于二语习得。

认知关联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理论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有意义的学习,应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各种机会在有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学习,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影响学习的因素,将学习者培养成为独立的语言学习者。

交际功能理论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交际。语言学习者应具备用外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与母语者交流的能力。这种真实的交际既包括人际交流也包括文化交流如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具备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不能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或书本上输出的知识,而应该通过学习阅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依靠新旧知识的联系发展出新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累积。

(二)CBI教学理念的主要教学模式

1.主题模式(The Themed-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主题模式教学是语言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围绕所选目标语的主题或话题单独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在选择主题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要求、教育目标、社会要求及期望(袁平华,2006)。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语言教师要围绕主题,在综合训练学生语法语篇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保护模式(The Sheltered Content Instruction)。保护模式教学是专业课教师而非语言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是目标语的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将目标语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工具,学生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习得语言能力。但这一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专业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目标语使用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敏锐的观察。

3.辅助式语言模式(the Adjunct Language Instruction)。辅助式语言模式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与语言教师同时担当教学任务,授课内容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意在对缺乏必要语言能力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语言教学,使其提高语言能力从而理解专业知识。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专业教师讲解学科知识,语言教师以学科内容为背景开展语言教学。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水平同时提高。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生性格多为活泼外向、积极主动、个性张扬。上课时艺术生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组织纪律性较差。从现代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艺术生属于场依存型学习者。他们喜欢美术和音乐,喜欢有人情味、社会内容丰富、个人色彩浓厚、充满幻想和幽默的材料,但场依存型艺术生在学习英语这门严谨学科时尝尝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情结浓厚、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一部分艺术生从小学习其专业,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的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然要把较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和创作活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显然是不同的。由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以课堂讲授基础英语课为主,脱离专业内容,许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内教学活动不能适应。与此同时,专业课程安排密集,专业作业较为耗时,学生感到难度加大,压力也就随之而来。

从心理上来讲,艺术生对英语有强烈恐惧感,缺乏自信心。但从专业需求来讲,学生又对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迫切的期待,因为艺术生频繁参加演出、课外考察、采风、中外交流等实践活动,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大量阅读国外先进理念来寻求灵感。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仅占录取总分数的很小比例,这就导致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差距悬殊,部分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对这样的班级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确实给英语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大多数时候只能按照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英语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目前尚未出善的大纲能够指导艺术生的英语学习,这也导致了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文化素质日趋下降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许多高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把较多的精力用在传统专业的教学上,各高校都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缺乏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引导,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较为薄弱,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用于艺术生的教学。

三、CBI教学理念带来的启示

(一)根据学科内容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是以阅读、欣赏和翻译文学作品及宗教文本为教学内容,注重语言的用法。CBI教学理念把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完全结合起来。它丰富了艺术类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不同艺术专业选择课堂学习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化和多元化,充分发挥英语作为语言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课堂上两种语言的同时使用,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了解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拓宽创作思维空间。

CBI教学理念的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科内容为核心,使用真实语言材料。对于艺术生来说,大学英语课程转变为以英语为工具,来了解和学习世界前沿的艺术领域信息。这样既迎合了学生专业情节浓厚的特点,也在不区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使用技能。

(二)发挥艺术生自身特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CBI教学理念下进行的英语教学使语言以主体内容渗透的形式存在,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通过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习得语言。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更为轻松易于接受的全新方式,尤其适用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艺术生。

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要来自于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和认知(Dupuy, 2000)。个性张扬的艺术生思想活跃,喜欢社会内容丰富、赋予人文关怀的美术音乐方面内容,这也是与他们自身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在CBI教学理念下学习的艺术生学习自觉性必将得到加强。所有课程计划和内容都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科兴趣、认知能力及情感需求相一致,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学生以趣味性、探索性为出发点,在熟悉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能后,开始自主定向探索学科知识,主动吸取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CBI教学模式应用的不断扩展,只懂一门外语的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对于绝大部分专业来说,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只能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因此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再学会一门专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弥补艺术专业知识,以了解和适应艺术专业对于外语的要求。

CBI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须符合特定学生群体的需要,艺术类院校要针对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艺术类专业课业压力大、学生组织纪律性差的特点,教师需在备课、授课与教学评估中,积极提高自身教学策略运用能力、课堂组织监控能力、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确保学生在对专业知识充分理解的同时提升英语语言能力。

(四)开设应用能力英语选修课

目前CBI教学理念已在我国一些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应用,许多重点大学也在尝试将大学英语教学从普通英语教育向通识英语课程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转变。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融合在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蔡基刚,2007)。结合艺术生英语基础较弱现状,艺术类院校可以考虑在前1-2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剩下的学期开设广泛的艺术专业选修课,如艺术专业词汇、外国艺术史、艺术作品介绍写作等应用能力课程,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需要。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CBI教学理念开阔了外语教学者的视野,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Stryker, S. B. & B. L. Leav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3]Peachey・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4]Dupuy, B.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5]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 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6]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 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语言 交际 艺术

交际活动是通过人与人的的语言活动来集中表现的,从心理学上分析来看交际的过程就是人与人心理上的交流活动。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运用动作姿态、面部表情、音调变化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情绪。通过交际性语言可以展示交际人的心理活动。交际是能体现心理活动的,那么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活动就非常重要的。俚语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以体现出语言的艺术在交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语言、什么是交际性语言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记录和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语言也是每个民族重要的特征。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桥梁,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就会发生避免不了的碰撞影响。从广义上的语言是动物之间交流时运用统一符号、处理方法和表达方式,它会以听觉、触觉和视觉来传达信息。语言能力几乎每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它的目的就是表达情感、交流意见、想法。

交际性语言是一个诉说和倾听的过程。交际性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交际主体进行双方的沟通活动过程,它包括诉说者对语言的选择以及倾听者对语言的理解;由于预设因素随着在交际语言选择及理解的浮动状态下不停的变化,所以预设因素基本决定交际主体的语言行为。从而,在交际主体不变的状态下语言交际活动要充分权衡预设因素的条件下随时改变转化自己的语言、态度等行为,以防止对交际活动产生负面作用,做到在交际活动中进退有度。这就是在对交际主体一定的状态下通过言语交活动来提高交际能力,以确保在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得体和行为恰当。交际语言就是恰当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并让对方理解的一种交流方法。在交际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超出亲朋好友和陌生人,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采用不同的交际语言形式,以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使交际结果变得更合意。

二、语言的功能

语言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也是我们的思维工具。语言和思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载体,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具象,两者既是相互独立,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两者形影相随。当我们表达想法时思维在一直运行着,如果思维不运行,那么说出的话就是语无伦次的话语。语言本身就是变化莫测的,其语意更是丰富多彩。歌唱家通过音乐语言表现动人的情感,艺术家运用语言艺术给人们带来欢笑,教师通过语言勤劳的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爱人们用甜蜜的语言互相倾诉这爱意,相扶一生的老夫妻们用朴素的语言回忆着往事的点滴。语言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它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总而言之,它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语言是人类走向社会文明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社会关系就会变得冷淡,社会也将会解体。所以,语言是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在这民族中,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部落,有的相互斗争、有的相互利用,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相同的,没有掺杂太多的杂质。因此,语言这一行为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观点和与朋友交流。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平头百姓,在语言的这杆秤上他们第平等的。谁都不能剥夺或是专享语言的权力。它也是公平的,任何人不经过学习是很难掌握一门语言的。但不同的人使用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学识渊博的人讲的语言带有文艺和哲理的韵味,而一般的百姓家没有受到文化的教育,他们喜欢听大白话,大实话,也不懂咬文嚼字。使用语言的差异取决于受文化教育,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语言的本身没有差异,差异取决于使用的人对语言的运用。这也是语言的一种魅力。

三、语言在交际艺术中的作用

在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对语言的把握,运用得体。语言可以表达交际的心理。在交际过程中不能刻意夸张或是没有正视对方,这会影响对方的交际心态,达不到交际的目标。在交际的开始阶段,如何称呼对方,这也是一项交际艺术;称呼恰当得体,会很快进入交际状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反之,会让对方感到厌恶,愠怒。在交际过程中,也要针对对方的情况,把握语言。该说的话不能缺少一句,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在讨论会上,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一人为大局考虑,做出一些让步。你诚心夸奖道“你真是风格高尚,实在难得”。问题就在“实在难得”上,既然你诚心赞美,“实在难得”却把语意彻底颠倒。

在交际活动中不仅要语言得体还需要真诚交流,语言得体也要建立在真诚交流之上。真诚不仅要言语真实,另一方面还包括说话不必过于礼貌,语言不必过于含蓄,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过分的礼貌、含蓄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拉远彼此的距离。在交际中谦虚礼貌是重要的标准,但必须分场合及对象,总是一味的使用谦语,给人有虚伪的感觉。例如:老友聚会,还一直使用谦语,老友也会感到不自在,没有老友重聚的感觉。不同场合使用怎样的语言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由于交际的目地、场合、情景的不同,交际也没有固定的思路、方式。表达想法有时需要直抒胸臆,有时需要婉转的表达。当直言而未直言或是应婉转的而未婉转的语言,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一门艺术,比如使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句式等这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如果运用的恰当,批评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理却如同是鼓励的话语。这样更可以激起听者的热情,比直接批评的语言更有动力。

四、总结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最实用,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使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发展出了交际语言。如何更好的与人交流,使交流的目地可以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充分的运用交际语言,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是冲突。所以,交际语言是一门语言是艺术。它在人与人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春. 语言与交际. 浙江大学出版社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欲通过分析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者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 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 language-perceptual appearing by object 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 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 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esperanto: a. esperanto b.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 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 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 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电影配音 艺术类学生 英语口语教学

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语音不准,语调不正,词汇量不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与实际的需要相差甚远,“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形成良好的语感都是艺术类英语口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认为电影配音不失为艺术类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电影配音教学模式是把英语电影中包含一定语言信息量的部分截选出来,消除原声并保留背景音乐,让学生分角色把影片台词以配音的形式重现。其优越性就在于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及延续性,既可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艺术类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艺术类英语口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是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由于缺乏练习,学生往往很难将学到的词汇用在口头表达中,从而造成无话可说,勉强开口往往也是结结巴巴、错漏百出。

其次,“讲解-练习-运用”的单一口语教学模式看似体现了教学的规律,实际上却挫伤学生说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做大量机械的替换、造句练习。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根本无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泼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这些特点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厌恶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喜欢轻松、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电影配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电影配音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同伴间的协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电影配音的教学实践

通过电影配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排练阶段、课堂表演阶段和随堂评估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英语水平进行分组,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承担戏份较重的角色配音;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承担一些次要的角色配音,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自然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消除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和自卑心理,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目的。一般每组三至四人,最多不超过五人,并由其组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召集、排练等事宜,以便使各自的工作有序进行,每组表演10至15分钟(包括影片介绍、原音播放及配音表演三个环节)。其次,要进行影片的选择。这个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放开让学生自己寻找喜欢的电影片段做素材,教师负责对所选材料进行把关。在把关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情节简单、内容积极健康、语音语调清晰地道、语速适中、文化内涵丰富的影片。动画片或者生活片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里面的发音通常清晰可辨、语速适中、言简意赅,排除暴力、血腥、恐怖、。最后,就是评分标准的制定。一般来说,以10分为满分,其中,语音的准确性2分;表达流畅性2分;与电影片段场景配合的语调、语速2分;配合默契度2分;整体效果2分。

(二)排练阶段。

排练是整个电影配音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首先要对所选影片进行剪切制作。学生可以利用绘声绘影、Windows Movie Maker等软件进行电影剪切,消除原声并保留背景音乐,电影片段的长度一般以五分钟左右为宜。其次学生需要反复观看影片片段,收集相关资料,把握角色性格,以及模仿片中角色的语音、语调、语言习惯及发音技巧,这样自然就延伸英语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单个练习成熟后,还需组员之间进行多次磨合,以便整体地把握电影的感情基调,做到协调统一。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强读弱读、爆破、连读等语音技巧。演出的成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这正好对学生有外力作用,促使他们注重口语方面的练习,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堂表演阶段。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上台表演,每组先由一名学生借助PPT用英语对所选影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剪切部分的配音角色进行介绍,然后是原声播放,接下来去掉原声进行配音表演。在实际配音表演中,学生会出现忘词、对不上口型的现象,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四)随堂评估阶段。

配音表演结束后,由学生评委和教师一起为各表演小组打分,同时教师也要及时作出总结性讲评,主要肯定成绩,同时应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在讨论环节,应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这样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电影配音教学的作用

(一)创设真实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口语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3]。电影配音为英语口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影片以丰富的画面、生动的情节、鲜活的语言、真实的情景,创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把学生拉进电影所呈现的语言世界里,在享受的过程中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了更好地为影片中的人物配音,学生会通过网络、报刊、图书资料翻阅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甚至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主动学习,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

学习英语,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很多艺术类学生的语音不准、语调不正,除了最初英语学习中音标学习没有牢固掌握,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语言环境,英语发音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模仿、练习才能取得效果。影片中的语言纯正地道、发音清晰准确、图文并茂、原汁原味,自然使其成为模仿发音的最佳范例。电影配音不仅能达到通过模仿而习得地道的语音、语调的目的,更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应用语言的成就感[5]。

(三)增加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

英语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英语水平的高低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目前学生的词汇主要是通过课堂中的教材习得的,而教材本身存在覆盖面窄、使用周期长等弊端。一味地背记已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单词,硬“啃”已经过时、老套的日常交际用语,只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无法接近现实生活。电影配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既有语言环境中积累大量教材以外的词汇,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常用、经典、地道的口语句型,了解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继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深入了解某种文化的过程。学习者只有了解目的语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6],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但一直以来,受教学进度和书本知识传授等规定的限制,教师往往长于进行按部就班的语言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对语用知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是对西方的深层文化缺乏了解和掌握。电影配音教学是导入英美文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从具体的场景中去真实体验不同的文化,远比讲解式的文化导入来得深刻生动[7]。通过电影配音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文化洞察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避免在交际中的文化误解。

五、结语

电影配音教学摆脱了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束缚,为英语课堂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通过欣赏、分析、配音模仿等动态的学习过程,巧妙地将电影中的语言载体作为口语素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在“声、光、色、像”构建的立体语言环境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口语的实际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新.基于英语戏剧表演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4):141.

[2]王久华,姜艳.新高等英语教学导论[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188.

[3]王凌燕.浅谈对艺术类英语学困生进行有效教学[J].价值工程,2012(8):210.

[4]张忠魁.电影配音在口语教学中的尝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2(2):20.

[5]于超,齐聪.电影配音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8.

[6]齐戈,魏春梅,杨永艳.英语教学法改革与实践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5):21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6

1.引言戏剧文体学研究从分析戏剧文本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的特征开始,过渡到分析人物对话片段等的研究,从描写性研究发展为解释性研究(Eliopulos1975; Burton 1980;Herman 1995;Mandala 2007;杨雪燕1989; 1991;高剑妩、申丹2006;俞东明1996; 1999;封宗信 2002;俞东明、左进2004;刘素英2006;高剑妩2009;刘永杰2009;左进、俞东明2009;侯涛、俞东明2010)。戏剧文体学研究话题日趋丰富,目前已进入戏剧话语语用和文学认知关系研究的阶段。在戏剧文体学研究的实践发展中,语用学和话语分析两者互为补充,对戏剧文体的语言实际应用具有解释作用。对于戏剧文体学来说,却又依据文体解释者的知识、分析目的和观察出发点,存在不同的解释深度。有些强调研究者要设计、构筑一种篇章—语言“语法”(Burton 1980;杨雪燕1989), 用它来描写、解释一个或多个文本,指明、证实或详述读者对于或带入文本的先期反映和映像。随着语用学机制和在分析中的价值被普遍肯定(王虹2006),戏剧文体学的语用学路径(俞东明1999)的明确提出,作品被当作戏剧家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文学作品的语言方面与读者自身判断出的作品氛围、主题、语气、艺术价值等,被与戏剧欣赏更为紧密地相联系。目前,语言研究包括从处于中心地位的各式形式语言学研究到会话分析,而文学研究又考察人文主义批评直到文本结构。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分门别类,似乎使得文体学在其间架设桥梁的任务愈发艰难———毕竟,戏剧文体学不是新批评主义学派的附属,已看到作品的文学价值随时空、读者等因素的变化。戏剧文体话语语用学的“工具箱”怎样发展新的视角、方法,提升其在戏剧文体分析研究中的进一步潜力?跨学科的研究势在必行。应该说,戏剧文体学已有了充分准备,可以不断发扬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两者的长处,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2.文学语用学文学语用学认为文学是社会话语,文学文本的写作和阅读是互动的交际过程。即使不在面对面、一对一、甚至共时的条件下,文学交际和其他一切交际一样,与活动所发生的具体的社会文化情景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文学语用学既非“文学专行”,也非“语言学专行”,它不只简单地向与文学本质上不同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借用理论和技巧,或引用文学以例示语言学原理, 而是文学和语言学协同发展,互惠互利。文学语用学聚焦文学语篇,又讲求作者—读者交际与其他种类的交际的本质相通———认为所有语言交际的过程都包含句法明晰、语义通达、语用知解。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阐释指出,文学语篇并非完整, 读者在阅读中加以补充。在读者依据文本重新创造的过程中,不但有“积极合作”,而且还“有所创新”,语篇效果既不存在于语篇本身,也不属于读者自己,而是实现于读者和作者互动过程之中。于此, Enkvist(1991)指出,各种对交际解释的分歧正是出于释者理论背景和知识不同,出于不同境地,而拥有不同的推导解释,从而为交际活动建构了不同的语境世界。一切的模糊和歧解,以至对文学性等的判断都是条件性的。对于文本价值的感受及认知不是简单来源于文本的特点,而来自这些特点的运行,与文本机理、篇章、意识形态、情感和艺术想象(Stockwell 2002: 165-173)有关。

方法论方面,文学语用学反对文学范畴是由语言学核心范畴事先规定,反对语言特征被贴上“指定”的艺术意义的标签,或“自下而上”成为分析文本的唯一方式。这种来源于机械形式主义学派的积极的盲目主义倾向, 经常成为阻挠语言学和诗学对话的主要羁绊,忽视了范围更广、拥有更精致和细密组织的文章形式和效果。文学语用学的做法如下:1)强调文学语言使用的本质; 2) 发展篇章/话语语言学,将语篇生产—接受的过程纳入视野;3)认识到上述过程不是普遍性的,而是为一定的社会文化、交际情景和交际环境所特有; 4)不断调换背景—图形的视角,不遗漏“显着”的文本特点; 5)突出语境化过程,动态捕捉“形象”的精髓; 6)讲求情感的文学认知作用,将之视为具有连贯的心理功用的思维状态。事实上,许多文学学者,受方兴未艾的解构主义的影响, 已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的视线投向了文字以外的地方, 使得语境化成为不同文学(批评)流派的共同栖息地。语境化是打开语言学家之间、文学学者之间对话的钥匙,因此文学语用学认为,它必将使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相互融通。不解释文学和它的语境活动的关系,不能阐释文学的一般交际过程,就是不完整的文体学;缺少对文学所涉及的利用现有交际资源效果的解释,或不包括文学—语言“自上而下”的视角,都不是真正解释文学的文体学研究。

3.戏剧文体学:从戏剧语言艺术解释到文学批评戏剧文体学首先指向戏剧文学中语言使用的研究。它强调以“深刻认识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或体裁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切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有效的、令人信服的戏剧语言文体分析”(俞东明1996:100)。它认识到“对话是剧本的全部”,剧作家必须让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王佐良 1987,见俞东明1996)。并运用实证研究,初步证实戏剧对话同时在完成叙述说明、连接场面、推动剧情、塑造性格和确立主题的目的,戏剧对话促进文学的人物关系 “动作性”效果(俞东明1996: 101)。在肯定语用学与话语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主导方法的同时,戏剧文体学也预言:戏剧体裁是对语言特征和语言结构的挑战。因为,剧作家不是工匠或艺人,他们有着文学创新的理想,艺术美“包含一件事物足以使视觉得到愉快的刺激,或则通过视觉而与灵魂契合,使心境愉悦的一切特性。”(黑格尔2008: 136),艺术美的重要特性是首先通过知解力起作用,然后通过认识对情感起作用。在美的对象里,它的外在定性、它的概念和它的灵魂,复杂而实在(黑格尔2008:146),在美的对象里,概念与现象无比协调,完满、通体融贯。美的抽象的外在因素不仅包括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更重要的是感性材料的统一。理想/美的艺术作品还包括外在方面对听众的关系。艺术作品尽管内部自成一种协调完整的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却不是仅仅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 (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如:作家在通过演员/人物和我们交谈。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语体修辞语体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的《定势》篇中提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这里的定势就是说在记述事物和表达情感时,要选择适当的语体。由于要表达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语体自然各异。语体不一样,为表达而借助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方式也随之有别。刘勰的“定势”说,成为功能修辞学的一个先声。20世纪30、40时代,苏联学者维诺格多夫试图从功能角度来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交情景和言语方式中的各种不同选择。自此功能修辞学,即为了适切交际的需要,对那些采用不同语体的不同修辞的研究,逐渐形成。“功能修辞学的兴起,使人们在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各种语体的研究。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材料的使用,并从语言材料使用的范围和功能来研究修辞现象。”功能修辞学彰显了各种语体因其使用的修辞不同而有别,说明了修辞在语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修辞学上对于语体的关注,引发了修辞学中“语言风格”这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与语体产生某种必然的糅合,形成语体风格。关于语体风格,张静认为“语言风格是指运用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的总和。”其中的“特点的总和”就是“语体风格”、“个人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表现风格”。此外,张志公也说:“语言风格是语言艺术的综合表现”这里的“综合表现”也包括了“语体风格”的内容。再者,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中提到的“风格变异”指的就是“语体风格”。还有程祥徽的论述――“风格只有在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它是社会的、集体的语言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变体”中的“变体”更具体地区分了“科学论证的言语风格”、“公文程式的言语风格”、“文艺作品的言语风格”和“日常交际的言语风格”。语言风格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变异的、富有特定言语格调的、有着综合特点的语言。学者专家们对于“语言风格”的阐述中都不约而同地要对“语体风格”加以分析。其实也就是说“语体是一种风格,即功能风格。不同语体,有不同特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样语体和风格的紧密关系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它还和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表现风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可见,因为语体是由于言语环境不同而区分出来的言语的功能变体,所以语体与修辞、风格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王德春先生的话来说便是:“修辞方法与风格是服从于语体、为语体服务的;另一方面,修辞方法和风格又为语体现实化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语体风格,作为一种语言风格,它指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所运用的适切一定语体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言语体式的特点总合。语体风格通过风格手段体现出来。语体风格是语言风格的基本类型之一,它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并列。语体的分类标准不一,各种语体风格的特点也就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研究者都有不一样的分类标准。刘勰《文心雕龙》中把语体分为10类,还列举出了各种语体风格的特点,刘之前的陆机在《文赋》中将语体分为10类,并指出了其不同的修辞要求。这是古代汉语语体分类具有代表性的主张。而到了现代汉语的语体分类,更显纷繁复杂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语体划分为“实用体和艺术体等类,或分为公文体、政论体、科学体和文艺体等类。”(8)这两种以语体的目的任务为标准的划分被一些研究者继承并深化。郑远汉《研究语体中的几个问题》将语体分为科学体、艺术体和谈话体等。而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则把语体先大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区分为“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和“公文语体”四个变体。大多数学者认为:“语体分类应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来探讨。外部因素是交际环境的特点,即交际的目的、任务、领域、场合、条件和方式等,这是语体形成的制约因素;内部因素是语言的特点,即在交际环境的制约下,为实现特定的语体功能而使用的语言手段,这是语体得以形成和体现的物质材料因素。无论那一种语体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两个方面都有其特征性,这种特征性就可以使各种类型的语体互相区别开来。”

语体从交际目的和方式可以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口头语体又叫谈话语体,它又可分为日常谈话语体、演讲语体和广播语体三小类。书面语体也叫书卷语体,它包括艺术语体、事务语体、科学语体和政论语体四小类。其中艺术语体是接近谈话语体(即口头语体),而跟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和政论语体有很大差别的一种书面语体。艺术语体又分为诗歌体、散文体和对白体三小类。

以上从语体的定义、来源、风格和分类等所显现的各种特点。现代汉语语体有着自己的民族特性,不同于其他语言的语体。现代汉语语体中的谈话语体和艺术语体及其关系是现代汉语研究课题中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笔者企图就这个论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骆小所.修辞探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158.

[2]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229.

[3]张志公.现代汉语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22.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雕塑语言;文化语境;审美文化;现代雕塑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要与历史和现实所给定的艺术资源和大众审美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立起选择性的交流关系。支撑着这种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基础便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现实性的文化语境,这种基础性的资源和语境在根本上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设计了的世界当中,公众所接触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被设计了的文化语言,这种设计不管是自觉还是非自觉的,它所创造的物质形象,都是以某种物质性的形式和文化的形式构成当今和未来的审美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给定性文化语境形成了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得以产生的重大文化背景和话语资源。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依托于这种庞大的文化背景和设计语境,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家个体创造与这种造型设计语境相互交流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创造的结果。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创造活动的载体,是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紧密联系着的。雕塑的设计语言以及创作实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所给定的文化语境中得以进行的。无论是在任何年代,雕塑形式都是立体图像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同构,雕塑造型是在历史的或现实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我们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条件下的雕塑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人类审美文化语境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

一、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的关系。为了看清楚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影响到欧、美各地人们大众化审美趣味的新艺术运动中得见一斑。新艺术运动最早是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生长出来的,支持此运动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拉斯金的兴趣爱好涉猎的范围很广,他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在维多利亚艺术时期,拉斯金的思想是丰富而又庞杂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著作中,而其中“哥特式的本质”被作为一种宣言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人性的关注使拉斯金对工业化问题持中肯态度。他认为工业和美术已经齐头并进了,如果没有工业也就没有美术。但是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外形丑陋,使他特别关注公益,因为它是由人性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他主张艺术要密切联系大众生活,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主张取消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差别,要求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拉斯金的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他主张“回归自然”,要求观察显示和自然,并且把这种观察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拉斯金热衷于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出路,然而这种设计带有复古的色彩,同时又暗含了脱离大众的倾向。1这种艺术观点得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奥地利艺术家和文学家相应的理论支持,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感的线条为审美基础,从而形成了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理念。这项运动带动了象征主义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们为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而付出了浪漫主义的努力。

新艺术运动影响之广,以至于20世纪艺术的先驱们,没有不受到它的影响的。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并不回避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他们所探求的,是那些少为人知、脱出所流行的学院派样式,探求从中世纪、东方或者原始艺术中得来的任何形式或设计,以适应他们所追求的在线条韵律基础上的一种抽象。2正是在这种“综合”精神所出现的实际现象,使得世界美术设计的发展形式在这种社会文化审美语境的启示中蓬勃发展开来。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们所生存的年代,那些包含着广阔丰富的艺术视觉文化语言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被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所支撑起来的。

二、在传统与当代文化语境相互作用影响下的雕塑创作活动

从传统美学看来,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创造物,是一种具有审美和文化可以解释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

雕塑作为审美创作活动,其造型语言应该在传统雕塑设计美学类型的逻辑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而当代西方雕塑语言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作为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的发展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史性地向前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与传统空间造型所追求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所强调的是雕塑本体语言之中所包含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之路。尽管如此,这种审美倾向的偏移却改变不了现代主义风格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以为是美的东西,这不仅仅是雕塑家个人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同时也是雕塑家所处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和审美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能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任何人也只能接受符合这一阶段特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可见艺术作品的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雕塑的创作性活动不仅是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及情感和审美的形式,也是整体时代文化语境的产物。

三、当代中国雕塑语言需要在新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被重新构建。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雕塑迅猛发展的时期。关注当代和社会现实的一批中国当代雕塑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和全球文化语境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与尝试。为了达到意象性表达效果,他们将雕塑设计语言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与西方现代性的语境相遇并包容了现代性,使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他们在处理空间造型方面抛弃了材料本体语言的“真实”性。所表达的视觉形象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作品之上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空间效果。也就是说,雕塑家试图运用主观的空间形体制造出一个视觉心像,而非视觉视像。心像是随心境而来,此类作品通过视觉引导,使观者在与雕塑的对话中构成心灵的图景,最终在探讨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取向,从技法层面走向文化精神层面,以期达成在雕塑以外的精神世界中的认同与共鸣。这些当代雕塑作品已然成为了可以承载中国艺术家从容释放精神话语和心境写照的物质载体了。

纵观近十年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状态,可以说当代的中国雕塑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焦点。如果当代雕塑语言太具传统文化的性质,容易遭到尘俗守旧的诘难;独树一帜打造出的特殊精英气质的作品,则易于被解构。社会对现代艺术的宣传推广和在调动大众审美情趣的当下,雕塑的创作语言又被重新认识;加之当代性雕塑作品近几年在艺术拍卖市场上的提升,雕塑艺术开始被人们重新看好。在这种繁荣现象之下,在雕塑语言表现方面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历史文化语境和国际艺术设计思潮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美学内涵的意境的理论,正逐渐成为当代雕塑语言设计的美学参照和创作理念。然而有许多艺术家,他们对于传统的了解仍停留在形式和表层,他们中很多的作品所采取的方法和出发点仅仅基于选取具体的传统造型、符号,将这些语言加以形式重组,借以传达某种历史存在的信息。这种雕塑语言的运用虽然也会生成一些好的雕塑创作,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容易陷入造型语汇贫乏的尴尬状态中。出现这种状态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缺失的问题。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是知识交叉、信息充斥、文化形式传播迅速、内容形式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构成了一个在学科上的融合渗透,在时空交叉蔓延中的立体化的全球知识语境。这种状态下,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往往是不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矛盾的状态。文化经验一般是历史积淀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影响着人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形态的发生;艺术语境随时代的变迁而建构,使人们的文化心理经常遭遇新的艺术语境而不断调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立场的复杂性和自身的矛盾性,使艺术语境遭受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艺术语境。

一个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下是否能够洞见和预测艺术演变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话语立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显示出独特的品质,这需要艺术家具备稳健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心智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所基于的审美文化语境还不够全面,有很多规则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来演绎中国的艺术语言,其中的一些话语资源和形式语汇出现了错位和误读,而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亦步亦趋地使自身的话语失去立场和对中国的现实关注失去了说服力。因此返回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去思考,从历史传统的话语资源和形式语言中汲取养分,在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同时,将目光放在当代艺术语言发展的需要和未来雕塑艺术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把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合理的哲学理念和美学逻辑,在新的选择和转化时,综合为当今和未来雕塑创作的有益因素,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把握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艺术符号,将中国的文化经验中的符号综合在当代雕塑语言之中,使艺术符号延伸出新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和表现当代性的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形式和造型的移用。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美学的逻辑与理念深度的启发下,选择性和建构性地寻找自身的雕塑创作语言。

(佘国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思想.江苏扬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7.

2 [美]H·H·阿纳森. 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71-72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艺术体育;英语教学;输入假设;输出假设;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79-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对象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艺术体育类(简称艺体类)学生。这些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凭着对体育、对艺术的热爱、钻研苦练和投入,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因为专业训练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落下很多课,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渐渐对英语这类学科失去了兴趣,英语成了大多数艺术体育生的头痛病。而对于从事艺术体育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强,更不用说主动性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在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和高科技领域的学习交流,也包括体育和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高校体育艺术专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有利于艺术体育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的,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和艺术领域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年轻体育艺术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艺术体育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及教学模式探索仍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二语习得的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理论,尝试探索适合体育艺术大学生的课堂设计。

二、二语习得理论: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这一学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对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其核心内容包含:(1)语言的输入信息必须是可理解性的;(2)语言输入要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也就是“i+1”输入原则。克拉申认为(1981)语言习得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而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即具有可理解性和充足性。克拉申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一定要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不能过于复杂,超过学习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否则,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克拉申强调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同时提出了“i+1”输入原则。克拉申用“i”表示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如果输入的语言材料全部是学习者能够很容易理解的,那就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以及促进学习者进步的作用。“为了使语言学习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A段的语言结构。”克拉申用“1”表示略高于现有的语言水平“i”。该原则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材料。这样,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现实的水平,通过不断地努力以及吸收所接触的语言材料,逐渐提高其使用目的语的技能。这也遵循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自然发展规律。随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erril Swain教授根据多年的二语教学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在Swain看来,语言的输入是为了有效的输出,输出语言的活动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语言输出主要有两种学习功能:(1)具有引发注意的功能。即便不进行语法分析,仅通过了解单词的意义来理解信息(即输入)也是可能的。而语言输出则需要清晰的语言学规则知识,这样,语言输出就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信息的形式。可以说语言输出活动能促使语言学习者注意或认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2)输出有假设检测的功能和反馈功能。对于学习者测试有关目标语的假设,接收有关错误习得或高度概括的语言形式的纠正性反馈,输出也是必不可少的。

按照克拉申的观点,在英语教学中,听和阅读属于输入性的语言行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要提供足够数量和形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包括说在内的其他语言技巧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获得就会随之自动产生,因此对艺体类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基于输入输出假设的课堂设计

根据输入假设,学习者的语言获得首先要有“理解性语言输入”,输入的原则是“i+1”。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首先要获得学生的现有语言能力“i”。但是每一个教学班有几十个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获得“i”,进行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的“i+1”的课堂设计呢?以读写课中遇到的“It's...that...”强调句型为例,虽然强调句型算不上一个复杂句型,但大部分艺体类学生对这个句型完全不了解,表示“不知道”、“没学过”的学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通过“i+1”模式的“i”部分来自学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所写的或所说的能准确地显示其现有语言发展水平,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增添“+1”成份以获得理想的“i+1”输入或输出。学生现有的语言运用能力“i”就是对陈述句型的认知和使用,引导学生写出一个含主谓宾状语等多个成分的陈述句“i”,如“William met an old friend on campus yesterday”,并划分出句子成分。课堂上“i+1”的输入就是:首先介绍英语常用的强调结构是: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他部分;其次,被强调部分是除谓语以外的一个句子成分;最后举两个例子分别强调句子的主语和地点状语。

检验学生语言的学习情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i+1”输出。首先,尝试让学生分别写出或说出例句中的宾语和时间状语的强调句,然后把全班分成4―5人一组,每组每人写出一个至少有4种成分的陈述句,然后相互间写出强调句子来。由此我们不仅课堂上有“i+1”的知识输入,同时也获得了“i+1”输出的课堂教学效果。艺体类学生英语基础差,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有成就感的事情肯定是学生有兴趣的,而且还可以积累信心。将学生分成课堂学习互助小组,组内成员既能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与检查,更可以相互督促和提高。教师还可以为处于英语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不同难度的梯度学习目标和任务:A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创造性语言输出,如灵活运用所学句型句式和新词汇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口头表述文章的summary和课文相关话题的写作;B层次学生的任务是背句型,目标就是用背的句型造新句子;C层次学生任务是,句型改写,把两个简单句用连词改为复合句,陈述句改写为强调句和倒装句,等等。

分层教学作为教学补充模式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i+1”的教学价值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得到体现。教师批改学生书面作业时,“i+1”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教学价值也极好地展现出来了。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i”就是作业,而教师的批与改则包含了“+1”的成份,当学生阅读批改过的书面作业并进行更正时,就获得了真正的“i+1”输入。如果要求学生用自己犯过错误的句子结构进行反复练习,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的话,学生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i+1”输出也就增加了语言练习的教学价值。所有这些“i+1”练习的共同特征是一些语言行为(即“i”部分)由学生引出,通过加入新的语言成份(即“i+1”部分),这种语言材料被进一步用作练习,使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到“i+1”的水平,亩使“i+1”成为学生进步后新的语言水平“i”。学生感到这些练习使他们自己能够全身投入,并且富有挑战性但又有成就感,提升了英语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结语

艺体类大学生对提高和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而英语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中起着沟通的桥梁作用,因此,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或边缘化。教师要树立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我国艺体类大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积极有效地展开探讨和研究,探索和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驱动性,以提高我国艺体类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Pergamon Press,1981.

[2]Krashen S.and Terrell,T.D. The Natural Approach[M].Pergamon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