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交际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23 17:36:58

交际法论文

交际法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 在商务交际中英语书信的格式、结构和写作原则都是有固定的原则可循的,不能任意变更。熟练掌握商务英语书信的格式与结构是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高职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论文关键词】 商务英语书信 格式 结构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交流的加深,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作为对外贸易中的一种基本的交际方式,商务英语书信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些信件冗长而结构不严谨;有些措辞粗略无礼,空洞无物;有些累赘而模棱两可,充满着陈词滥调,晦涩的行话和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甚至还有拼写和语法错误,这都会阻碍有效的交流。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商务英语书信的格式与结构并加以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一、商务英文书信的格式 一般来说,现在使用的商务英语书信的格式主要有两种:传统的缩头式和现代的齐头式。根据英国传统做法,缩头式要在信文每一段缩进五或六个字母的空间,有时可能会缩进更多。现在,齐头式在商务英语书信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所有信的内容都从信纸的左边开始,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比缩头式多空出两到三行,以便于区分。这种格式被称作齐头式。但是,有时把日期放在信纸的左边会给查找带来不便,所以,人们使用了一种改良的齐头式,即把日期放在右边,而把其他内容放在左边。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使用单行距来布局一封信,这会使信函有一种紧凑感。根据个人或公司的喜好,可以选择使用齐头式或缩头式。 二、商务英文书信的结构 不论传统的缩头式,还是现代的齐头式,一般商务英语书信的结构都包括十三部分内容,前七部分是每一封商务英语信件所必需包含的内容。在商务英语书信中,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包含自己独特的内容,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1.信头。信头所包含的是写信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电传号码,以及传真号码甚至E-mail 地址。信头在信纸的最上方,有的公司把信头直接印在所使用的信纸上。质量优良的信纸,以及一个整洁、匀称的信头,可以展示一个公司的风采,增强公司的信誉。 2.案号和日期。 案号是写信时所给的、以便查询的字母或数字。经常以“Our ref”和“Your ref”来区分。它的位置一般是在信头的右边。而日期在信头以下三行或四行,不管是齐头式还是缩头式,一般把日期放在右端,这可起到行尾的作用,使信看上去更整齐。在商务英语书信中,日期一定要写全,不能用数字的形式,因为美国和英国的日期标示法是不同的。月、日的后面用逗号,年份后面不用标点。 3.封内名称和地址和开头称呼语。封内名称和地址要用齐头式,紧靠信纸的左边,这样会使信看上去整齐。开头称呼语是写信人开始信文的礼貌用语,在英文书信中要使用敬语,在称呼方面,商业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美国式)与Dear Sirs(英国式)二种,相当于我国的“敬启者”或“谨启者”。如果信是写给某个公司单位的,美语用Gentlemen(复数形式),英语用Dear Sirs。称呼后一般要使用标点符号,英国式采用逗号,美国式用分号。 4.信文。信文是实质性的内容,信文的书写要求是简洁、清晰、礼貌;语法正确,切中要点;段落划分明确,每段集中于一个话题;打印准确,布局要有艺术性,使信件看上去赏心悦目。尤其注意页边空栏,它是信文的框架。信文多用单行距,有些短信可用双行距。 5.结尾敬语。结尾敬语是信件结束时的一种礼貌用语。最为典型的美国式写法是Sincerely和Best regards,典型的英国式表达有Yours sincerely(熟人或知道对方姓名),Best wishes,kind regards 和yours faithfully(不知姓名)。结尾敬语必须和信文紧连一起,不能分开,更不能把它单独放到另一页。如遇此种情况,则信件必须重新安排、打印。 6.写信人签名或签署。签署是写信人或其所代表公司的名称或标记。公司名称可以打印,而主管人签名则必须是手写,两者都不可用印章代替。这部分在结尾敬语以下三行,大约留出五行或更多的空间。 7.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的习惯用语是:For the attention of或简单的Attention,下面一般要加上横线。当信件是写给特定的人或主办部门时,则用此用语。它在开头称呼语以上两行。除齐头式外,可放在信文 以上中间。 8.事由、标题。事由或标题在开头称呼语以下两行,下加横线,除齐头式外,一般放在信文以上中间。经常是用一词或简单的几个词来表示信文的主题,让收信人先对所谈内容有所了解。9.经办人代号和附件。经办人代号在签署以下两行。是打字员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可用小写,也可用大写。附件在经办人代号以下两行。写信人可标示出一个或多个信中所提到的附件。经常使用的形式有:Enclosure,Enclosures,Encl.Enc等。 10.抄送。抄送在附件以下两行。抄送有明、暗两种方式。明示的标记为cc,后面加上收件人或公司的名字,可打印在原件和复印件上。暗示的标记为bcc,后加收件人或公司的名字,只打印在复印件上,并且只有写信人和收信人知道。 11.附言。附言在抄送以下两行。如写信人想增加些信中忘记提到的内容,可用此方式,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因为它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即在写信前,你未能很好地安排你的信件,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信誉。 总之,当书写商务英语书信的时候,必须谨记:选定一种格式,坚持使用,不能变来变去;结构中的内容要安排合理得当。布局好的信件是双方交易的好的开始。一封布局优雅、端庄匀称的信件,会留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往来,直至交易的达成。 参考文献: 戴冬冬:论商务英语写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03期;68~70 吴鑫雁:商务英文函电主要写作技巧[J];辽宁财专学报;2002年01期;65~66 黄山:试论商务英语写作中语言的风格[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23~25

交际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激发兴趣 锻炼口语能力 鼓励与欣赏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2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的必备能力。”这也是根据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综合需要出发的,是口语交际在素质教育方面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口语交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师进行素质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交流重要的方式。

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人与人进行交流,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口语方面的交际,来完成信息方面的传达,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积极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技巧与能力。其中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一、指导学生进行话题的交际训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1.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方面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方面的话题训练,如果一开始提供给学生的话题是学生不喜欢的或者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就会感到比较得吃力,就没有刚开始的热情,出现厌烦、烦躁、呆滞无趣的状态,慢慢地就对口语交际训练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开始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供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产生口语交际方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2.我们可以提供学生这样一些话题,比如,来进行自我的介绍或描述的话题,对其要求是自我介绍时要说明自己的特征,要正确描述自己,在把介绍说完整的情况下,尽量简短一些,也可以限定时间,在其他同学的自我描述时,要注意倾听他们说些什么,最后进行一些评价。

通过这样的自我介绍的话题谈论,就会在不自觉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话题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对口语交际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此外,通过这一口语交际话题活动,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坦然的面对客观而真实的自我,调动了学生“说”的欲望,学生有话可说了,进一步会大胆的表达出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相互的了解。

二、培养小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源泉

1.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生都具有无所顾忌的特征,他们经常会想说什么就会直接说出来。但是,由于受家庭、社会等等言语方面环境的影响,会使一些小学生比较胆小、害羞,甚至内向一些,不敢于在大众的面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给语言表达规范学习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主动给予这些学生关心和呵护,根据他们的特征来实施具体教学方式,着重把培养和塑造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在实施课题教学中,要积极利用一些绘图、相片、视频、课件、简笔画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情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为学生创造心灵沟通的平台,能够使学生进行自由自在的口语交际。

2.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学生,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动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天性,敢想敢说的特性,不害怕表达失败,勇敢的、坦然的面对自己或别人在交际中的不足之处,培养强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创设出更多交际的机会学生,要善于利用学生口语交际点所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活动,比如,语言游戏、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敢于积极表达,多给予鼓励和欣赏,像说一些“你真棒!”、“你进步很快!”、“相信你下一次发挥的更好!”等词,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

在日常的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对一个话题只有寥寥几句话的表达,并且也非常的表面化,没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于探讨的话题并不有什么体验或了解,这就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匮乏和表面化,所以,进行口语交际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体验生活与大自然,在实践中多听、多看、多学、多想积累素材,这就会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自然表达出个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语文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正确的倾听、表达以及交流自己想法和观点,真正使小学生学会基本的人际交流与沟通,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交际法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翻译 字母词 必然性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外来语词汉语翻译方法的演化,探讨现代汉语字母词现象,并指出现代汉语字母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汉语字母词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言词汇系统,便于中西跨文化交际,但另一方面字母词的出现也是语言文化帝国主义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它破坏了现代汉语文字系统的纯洁性。本文探讨现代汉语字母词现象,并指出现代汉语字母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

现代汉语字母词作为现代汉语语言系统中特殊的成份,是中西跨文化交际在现代汉语语言中沉淀的结果。汉语字母词的结构与现代汉字结构相差甚远,而其用法却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其必然性。语言翻译界对语言翻译标准的讨论非常激烈,但总的说来语言翻译标准应该包括两点,即语言翻译需要做到既准确又通顺。准确,说的是译文内容与原文一致:通顺,说的是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法规则。然而随着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外来语词的翻译标准的焦点是语言交际功能对等,这就意味着在特殊情形下,为了达到交际功能的对等,某些外来语词汇只能用汉字音译,甚至只能完全套用(即不译)。现代汉语字母词的出现是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理论依据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

二、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西跨文化交际发展的结果在现代汉语语言中留下的烙印就是外来语新词(表达新概念)层出不穷。近年来中外语言翻译界就某些语言翻译理论达成一定的共识,即强调在两端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交际信息对等,结果现代汉语语言中的音译外来语词和字母词的数量日益增多。人们由此担心汉语字母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会破坏现代汉语现行文字系统的纯洁性和传统性。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转换一下角度,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思考这一语言现象,结合外来语词汉语翻译方法的演化,那么我们对汉语字母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就会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

1、跨文化交际的初始阶段——音译外来语词

在跨文化交际的初始阶段,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与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察到这样~种语言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的初始阶段,人们在进行跨语言翻译实践中,为了完成两端语言间词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为了不至于形成语义上的空白,只好借助于纯粹的音译这种过渡性的手段,以便达到语言在语际转换时最大限度的对等。从严格意义上讲,完全对等的音译在实际跨语言翻译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既要保证源语词的语义前提,又要发挥目标语词的语言优势,并力图使对等的目标语词具有准确无误、琅琅上口和记忆牢固的语音特点,这是非常困难的。但用汉字单纯音译以下这些外来语字母词是非常成功的,堪称音译的典范:shock(休克),logic(逻辑),humor(幽默),coffee(咖啡),gene(基因),Brandy(白兰地),sofa(沙发)。这些词语译得贴切得体,大部分己收入汉语字典中,变成了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

2、跨文化交际的过渡阶段——音意兼译外来语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渡阶段,跨文化与跨语言交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了克服在跨文化交际起步阶段用汉字单纯音译外来语词的缺陷,人们用汉字音意兼译外来语词。如把Beatles译成“披头士”会让人联想起乐手们演奏乐曲时长发飘散的潇洒形象;把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会让人向往这种饮料的美昧,可口可乐之所以行销中国,其原因也在于此;把TOEFL译成“托福”,把意欲留学美国的中国学子的祈福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其它经典的音意兼译佳作还有shampoo(香波),Benz(奔驰),Canon(佳能),talking show(脱口秀),Sumicidin(速灭杀丁),Broadway(百老汇)等等。

3、跨文化交际的成熟阶段——意译外来语词

随着跨文化交际由过渡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外来语词的翻译方法逐渐转向意译,即用汉语词将外来语词的意义译出。例如:把dictator译为“独裁者”,把democracy译为“民主主义”,把dollar译为“美元”等。随着跨文化交际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有的外来语词明显经历了一个由音译转向意译的过渡过程。例如:vitamin由“维他命”转为了“维生素”,penicillin由“盘尼西林”转为了“青霉素”,ultimatum由“哀的美敦书”转为了“最后通牒”,laser由“莱塞”转为了“激光”,engine由“引擎”转为“发动机”,Steam由“水门”转为了“暖气”,bus由“巴士”转为了“公共汽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外来语新词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融合直接转化为汉语字母词,这是一种特殊的由跨文化交际融合而导致的语言融合现象。汉语字母词进入汉字系统是系统本身对其记录功能的有益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现代汉字记录功能新的需求,也丰富了现代汉语语言的词汇,有利于中西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交际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交际法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40-01

70年代初,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首先提出了交际法教学理论。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等方面,为交际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交际法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的英语教学法,强调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等。其核心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和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际法传入我国以来,其就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热烈欢迎,因为交际法的目的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的,这就符合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因此,广大英语教学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一直不断地致力于把交际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目的是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 交际法理论基本观点

Hymes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了语言规则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语言在社交中的使用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是可能的。(2)可接受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被接受。(3)得体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可能合乎语法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换句话说,Hymes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2.交际法理论特点

交际法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在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才能体现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交流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要着重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研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研究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

3.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因素

3.1 学习目的:大多人认为学习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觉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然而,学习目的又是难以定义和衡量的。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性分为两种: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张正东先生也曾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入当地社会。我们认为:对外语学习者(FL)来说,学习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目的,即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而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力,因此外语学习得目的仍是以工具性为主。

3.2 学习材料:语言学习的具体学习是以学习材料即教材的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以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在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编写,为教学法服务,针对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按照交际法教学的规律要求编选教材,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3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要求对于二语习得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但却最难实现的一个要求。它是最能体现交际法理论要求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广大教学者来说,如何安排和设计语言应用环境,如何还原语言的交流情境,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3.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法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应注重建立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和良性循环的课堂生态环境,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和谐环境,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教师应尽量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教学:

3.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真实地设计交际活动的场景;课后应鼓励学生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参加各种英语比赛、戏剧表演、会议、同外国笔友交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并且应尽量提供较多的参考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人物应该怎样进行交际

3.4.2 组织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尽量组织学生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语言游戏(communication games)、解决问题活动(problem-solving)、模拟表演(simulation)、辩论(debate)等等。其中角色扮演是常用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的交际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演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现在大多数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其视听说教材中的交际运用很不错。各单元的交际语言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建立模拟英语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语言实践积极性。

3.4.3 实施拓展课程,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英语拓展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交际法理论教学引入我国业已几十年,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正如Allwright(1980)所说:进行学生课堂交际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必要的、也是颇有意义的环节。交际法是一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研究怎样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利用交际法教学优势,把交际法教学理念和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2] 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交际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交际测试法 语法测试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兴起,对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 Testing)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方兴未艾。交际语言测试不但注意语言的语法规则(正确性),更注重语言在使用中的规则(得体性)。它是“在真实的或与真实相仿的场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任务估测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测试,也有人称之为以“任务为本”(task-based)的测试(Bachman,1990)。

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的前提。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考试在英语教学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交际测试理论为指导,对一些可行的语法测试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1.理论背景

交际测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功能、语言变异和社会文化原则,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原则以及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原则等为CT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总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际能力理论,它为交际性语言教学与测试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理论优势

同传统语言测试理论相比,交际法语言测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考查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查了受试在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而测试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测试方法的特点。

(1)强调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本质

交际语言测试虽也测试语言知识,但更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考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2)力求真实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它所提供的情境要尽可能地与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受试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中的任务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

(3)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篇层次上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各种技能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因而一种技能不可能孤立地使用,独立于其它技能之外。

(4)交互性

在传统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外人”,测试文本是“强加”给受试者的,要求他按规定好的方式对设计好的语言模式作出反应;在交际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内人”,参与交际的整个过程。

(5)测试方法更注重于效度而不是信度

这种测试虽难以提供客观可靠的量化数据,但测试效度很高,可以更加直接地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6)评估方法为标准参照

评估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根据所制定的评分细则由考官主观地综合评判考生是否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完成所规定的交际任务。

3.特点

Weir(1993)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有以下主要特征:

(1)重点是意义。

(2)语境化。

(3)语言活动带有可接受的目的性。

(4)有实际意义的言语。

(5)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6)文本处理有真实性。

(7)考试结果不可预见。

(8)以互动为基础。

(9)考生在真实心理状下展示语言能力。

(10)根据实际交际结果判断成绩。

三、交际语法测试的特点

1.在交际行为中测试语法能力

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测试认为语法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单独测试的,但交际法语言测试更注重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邹申,杨任明:2000:2)。

2.在语篇中测试语法能力

与单句的语法填空或改错不同,交际语法测试都是在语篇单位上考查学生的语法能力,因为语言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徐强,2000:255),交际语法测试考查考生理解语篇和以语篇方式表达的语法能力。

3.用真实的任务测试交际语法能力

真实的任务不仅指考试中任务的特征与真实语言运用任务特征在形式上的对应,也指在性质上的对应。

4.采用总体评分标准

采用总体评分法使阅卷人员或口语考官更注重考生回答的整体质量,而不是按语言要素错误扣分。

四、可行性测试方式

1.通过写作表达来测试语法

写作是典型的产出式能力,是对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实际运用,也是直接测试,其语言交际成果可被直接观察且可给测试者充分的时间评判。除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通过书面表达来测试语法还有其他可行方式。如在一定语境下,对部分句子或某些段落进行补充完整,以使交际目的得以达成。

2.通过口语表达来测试语法

口语表达也是语言产出的形式之一。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语法结构的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也可通过观察学生口头表达对信息的传递来考查语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口语表达毕竟不同于书面交际,口头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常允许一些不太规范甚至不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存在。因此在测试时应对所谓的语法错误进行区分,这样才能真正从交际测试法的角度来看语法的重要性。

3.通过完形填空的方式来测试语法

完型填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题型,在各大型考试中也运用较多。它总是以语篇层次为主,而且提供足够的语境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既不同于分离测试的单句形式,也不同于那种孤立的语言测试题项,近年来它还被认为是测试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能考查学习者对语法、词汇、句法和语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语言测试与运用较紧地结合起来。

4.通过错误识别的方式来测试语法

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可对自己的语言不断进行监控、选择、修改,因此可把交际的这个过程还原于题目形式,选取某个已完成的交际任务样本让考生进行调节、修正。

5.综合式的动词填空

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主要难点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英语动词。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动词的学习掌握要靠长期积累。教师如果能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就会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部分语法知识。其中一个测试题型就是动词填空。教师可以把一些用作完形填空练习的短文改编成动词填空短文。短文最好是叙事性的,内容完整,语句连贯,有人物,有事件发生。这样的短文提供很好的动词使用语境,使动词知识测试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6.配对题

配对题常用在考会话的题目中。出题方式是给出问句,答句次序打乱,让考生根据问句来选答句。这种形式与其说是考语法,倒不如说是考对语言得体性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及考生对语言功能的意识(awareness)。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应是构卷的必然要素之一。在交际测试理论指导下,英语语法测试应更强调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法知识来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多采取综合测试的形式,且遵循真实性原则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使语法测试变得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Weir,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3.

交际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交际法;英语教学

1引言

交际法语言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纲,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法体系,借助各种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交际机会而非传统的重复训练,其初衷是弥补结构教学法忽视语言运用的不足,但是与其他教学理论一样,交际法也并不是完美的,其自身在英语教学中也存着不足。本文从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谈起,探讨了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以及从中给与我们的启示。

2交际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向国际化和信息化时展,欧美的语言教学界开始将视线转移到以交际功能为中心的教学法,并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一个是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后者的理论是针对乔母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光有语言知识不行,还必须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交际法的一项总原则就是综合运用言语交际活动的各种要素。研究者发现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般涉及以下要素: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和心理、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其他语言的辅助手段。

3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交际法是目前外语教学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它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实际角度出发,力求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交际情景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3.1 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法的教学过程分为接触,示范和表达三个步骤,其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篇章看作教学的基本单位,课堂教学变成交际过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掌握学生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组织全班开展小组活动,又要设法鼓励内向胆怯的学生投入其中,还要避免少数学生主宰整个活动同时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的互动交流空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使课堂交际活动良好地开展下去。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综合评价,强调语言规范。英语学习不再是刻板枯燥的语言灌输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

3.2 交际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交际法英语教学虽已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年,但实际效果不很明显, 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是对“交际能力”的误解;许多教师和语言工作者在交际法英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是强调口头交际能力,而对笔头交际能力重视不够。因此,他们所做的往往只局限于让学生孤立地记住功能、情景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应关系,例如特定的言语行为――请求、道歉、邀请、致谢等,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真正交际能力。在真实的对外交流中,许多学生还是会按照本国人的交际习惯进行交际,如谈及对方的年龄、收入等隐私话题,或者在具体的社交场合面对操英语者不知所措、难以应对等,许多学生即使口头交际不成问题,但是书面语言却相当弱。

另一方面是对“交际法”的理解误区;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口头交际和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求职信、感谢信、个人简历或学术论文的书写等,换言之,真正的交际应该是学生能够熟练地用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思想、讨论问题等。但是,由于国内缺乏交际法英语教学方面的专著,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难以获得关于交际法教学的比较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交际教学法原则和模式,不同的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所谓的交际法英语教学,侧重传递信息而忽视了语言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性,从而产生以下误解: ①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只教口语; ②交际法就是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每节课的活动不外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久而久之,一些学生会渐渐失去新鲜感,没有了参与活动的兴趣; ③交际法就是不纠正学生的错误等。

4交际法英语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采用交际法教学并不意味着将传统的语言规则教学法一概抛弃,相反,交际过程中进行词汇语法的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许有人认为在实际交流中,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形式上的错误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句子的谓语动词上,对意义的影响就大了。因此,学习一定的语言规则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用已生成的许多合乎语法的句子,灵活准确表达思想。教材中大量听说阅读材料的输入实际上是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点破和归纳语法规则,使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指导语言口头和笔头的运用,即:在交际中积累语言材料,在交际中操练语言材料,在交际中点破语法。并用之进行交际,最后在交际中系统归纳规则。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整体思考,统筹安排,有意识注重知识复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只有通过这样有效结合,才能汉语思维模式,建立正确的英语语法思维体系,保证英语交际的准确。

5结论

语言的使用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也应结合教材内容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采用多层次练习形式,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体会、掌握、巩固这些文化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Canale, M.& Swain.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2]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Brum fit&Johson (eds) 1982.

[3]黄和斌.2001.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

交际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外语交际能力 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跨文化意识 交际教学法 《日语演讲与辩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0-02

一、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但Hymes对外语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仅限于理论方面。Hymes对交际能力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交际能力涉及的方面也不全面。

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其中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副语言知识(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情感因素等。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一种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此外,以前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是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了交际能力讨论的两大缺陷:忽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忽视理解能力的研究。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另外,如果把语言交际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的话,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部分,还包括理解部分,两者不可分割。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涉及到许多方面。这样,我们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单就大学日语教学来讲,根据《大学日语教学大纲》,大学日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这与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是一致的。

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本节将结合《日语演讲与辩论》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进一步试探外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交际教学法

现代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些以交际原则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课前演讲法、讨论与决策法、问答法、指定话题表演法等等。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目标来提高外语水平。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①最大限度地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强调语言形式表达意义的功能,将达意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②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用语言传达社会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获得语言知识,提高运用技能;③强调语言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素养,把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教学法的极端便是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地位,片面强调语言使用的技巧,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因此,交际教学法并非是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和运用交际教学法呢。

(1)正式语法教学的重要性,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

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切分语言信号,使其成为可理解的单位,能够帮助学生证实对目的与语法的不自觉假设。交际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在语言交际中语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语法及语言知识越扎实越系统,他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法、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另外,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各种证书的考试手段来评价学生外语学习成效的标准,在此情形下,提醒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应该在加强对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保留其语言知识系统性的优点。

以《日语演讲与辩论》课为例,该课程是所有语言技能课程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选课前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基本功扎实,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为丰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该课程在进入正式的演讲与辩论的实际演练之前,都要事先设计一个相关语言知识或语法的模块。首先让学生了解语音知识及发声技巧,或者其他相关的语法词汇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个也就是应用实践模块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交际教学法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且注重交际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有效结合。

以《日语演讲与辩论》课为例,这一课程从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始,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多为零基础,尤其在初学阶段单纯运用交际教学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督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之后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我们可以适当引入“问答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运用语言知识大胆地开口,获得交际能力,之后也可运用“讨论与决策法”,规定题目,如以“周末野餐计划”为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制作“野餐地点和时间及交通手段计划”“野餐食材准备计划”“野餐游戏环节计划”等,让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活用已学过尤其是刚学到的语法及相关语言知识,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速度。也可以运用“故事和场景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适应就职需要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的母语知识和其他知识,增强其语法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巩固其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其反过来为交际能力的提高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为高年级同学设立一个为就业做准备的拓展模块,以模拟面试及商务场景,真正让课堂与实际应用“无缝链接”。

2.重视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1)母语阅读与外语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我们在日常的外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外语其实是源于母语理解能力的不足。阅读是有效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阅读,不仅要倡导外语阅读,也要倡导母语阅读;不仅要倡导用外语阅读外国文化,也要倡导用外语阅读本国文化。不仅要倡导经典作品的阅读,也要倡导时事新闻的阅读。就《日语演讲与辩论》这一课程来说,这是所有语言技能课程中做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它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为丰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这一课程来讲,显然光是“倡导”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例如,辩论阶段,学生需要针对辩题,查阅并阅读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在反复练习中,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

(2)重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因而用外语表达的习惯。

作为语言交际的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现代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日语演讲与辩论》看上去是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主的课程,其实不然,无论“演讲”还是“辩论”,都不同于日常会话,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以演讲为例,好的演讲首先要有好的原稿的基础上,加上演讲技巧才可能达成。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出好的原稿。为了提升学生原稿的水平和质量,我指导学生每天都把自己的想法或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用外语思考并书面记录下来,我评阅后给学生一些修改和指导意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的原稿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时,学生改变了过去用母语思考,再把思考出的母语翻译成外语的做法,而是养成了用外语边思考变表达的习惯,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国标”再次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学外语的教学就应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授语境、语用和体态语等非语言知识,并且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学生掌握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知识,了解外语的语言交际中的程式。指导学生学好外语,更要指导学生提高用外语工作的能力及用外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不仅具备用外语理解和介绍外国文化的能力,更要具备用外语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也就是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J.B.Pride and J.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交际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外交政策 交叉研究 比较政治 国际政治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3)04-0032-38

外交政策研究在西方被称为外交政策分析或外交决策学,研究决策者与所处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内容。在传统的外交政策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描述和解释各国的外交政策来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研究决定外交政策的国家间实力对比、国际规范,使外交政策学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些学者大量使用比较政治研究方法,关注外交政策本身如何形成,因而外交政策学一度被称为比较外交政策学。在交叉学科兴起的背景下,外交政策学作为国际关系学科和比较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点,在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上需要全新的解析和建构。本文旨在梳理外交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尝试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方向上对其未来发展作一粗浅说明。

一、外交政策学的发展脉络

外交政策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二战以后,受当时政治学学科中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分别为“外交决策论”、“比较外交政策论”和“外交政策环境论”。

1.外交决策论

1954年,施耐德(Richard Snyder)、布鲁克(Henry Bruck)和萨宾(Burton sapin)发表《决策: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路径》一文,文中提出“国家即决策者”,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一条研究路径“外交决策论”,主张在国家层面研究外交政策,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70年以后,外交决策论逐渐发展出两大分支,一派认为外交政策是国内各种政治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派认为外交决策是国内特定决策集团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前一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埃里森(GrahamAllison)。在1971年出版的《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导弹危机》一书中,埃里森分别用理性决策模型、组织过程模型和政府政治模型对肯尼迪政府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进行了分析,他对组织过程模型和政府政治模型的分析都强调了外交决策过程与国内各种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外交决策变为一个受政治组织规则支配并被政治组织之间的权力斗争所左右的过程。此后,他进一步将组织过程模型发展为组织行为模型,将政府政治模型发展为官僚政治模型,将外交决策看作是一个各种政府组织和官僚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此外,纽斯塔特(Richard Neustadt)和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等学者也对外交决策过程中的政治组织进行了研究,为该学术派别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后一派的代表人物为詹尼斯(Irving Janis)。1972年,詹尼斯出版《群体思维造成的牺牲》一书,对美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猪湾事件、水门事件、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扩大事件和朝鲜战争扩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展开了分析,认为外交决策是政府内部小集团的行为,一旦决策集团具有高度凝聚力,就很容易为维护群体内部的团结一致和行动一致而陷入群体思维,从而导致决策惨败。为了说明决策集团在何种情况下会陷入群体思维,詹尼斯提出了一个包括一系列变量在内的单线因果关系模型。此后,外交决策中的小集团现象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赫尔曼(Margaret Herman)和彼得森(Randall Peterson)等人都相继采用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后续研究,决策集团中的领导能力变量、权力结构变量、群体发展阶段变量、群体构成原则变量都被看作是影响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加以研究。

2.比较外交政策论

1966年,罗西瑙(James Rosenau)发表《预理论与外交政策》一文,认为外交政策理论应运用政策科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开发出适用广泛的一般理论,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二条研究路径,即“比较外交政策论”。比较外交政策研究试图发掘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般理论,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跨国性和多层次性。其研究侧重两个方面:外交模型的构建和外交行为数据库的构建。

比较外交政策论的模型构建,是开发外交政策一般理论的第一步,也是建立研究假设的过程。同比较政治学一样,比较外交政策的模型构建也深受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结构一功能”(structurN-Funcfional)模型和伊斯顿(David Easton)“投入一产出”(Input-Output)模型的影响,广泛运用了体系、结构、功能等概念,甚至有一些分析模式直接来自比较政治理论。如罗西瑙的链接政治模型(Linkage Politics Model)就认为影响外交政策有五个投入因素,即外部因素、国内社会因素、政府结构因素、决策者的角色因素和决策者的个人因素,这些投入因素以大小、发达程度和开放性为标准划分为的不同国家类型依次以不同的顺序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继罗西瑙之后,布雷彻、威肯费尔德和莫斯着手研究国际纷争和外交危机的关系,先后整理出《国际危机手册》和《外交政策危机手册》,囊括了1929年到1979年在全球278个国家发生的627件外交危机事件,从危机状况、关联国家、引发危机的势力、危机的程度、纷争的程度、超级大国和国际机构介入的程度等方面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为比较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资料。

而外交行为数据库的构建则为检验外交政策一般理论提供了依据。除布雷彻、威肯费尔德和莫斯在外交危机数据库和鲁梅尔在国家特征数据库上的贡献外,麦克利兰(Charles Mcclelland)主导的世界事件相互关系调查数据库、阿扎(Edward Azar)主导的冲突与和平数据库、赫尔曼(Chades Hermann)等人主导的各国事件比较研究数据库、泰勒(Charles Taylor)和乔迪斯(David Jodice)主导的世界政治和社会指标数据库都为比较外交政策研究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数据库的盛行,导致外交政策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然而,各式各样的调查统计方法并没有促进外交政策一般理论的诞生,反而使研究陷入了纷杂的数据之中,原本明晰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看似复杂的研究却只得出了一些常识性结论,这使比较外交政策的研究在1980年代进入了反省时期,期待在研究方法上得到新的突破。梅斯基塔(B,Buenode Mesquita)引入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和博弈理论在外交决策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外交政策研究的新发展。

3.外交政策环境论

1956年,斯普劳特夫妇(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出版了《国际政治语境下的人与环境关系的假设》一书,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三条研究路径,即“外交政策环境论”。外交政策环境论将研究比喻为开启决策的“黑匣子”(Black-box),把重心放在对决策者个人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上,认为影响外交决策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决策者的主观环境(即认知过程)才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实际性的作用,不被决策者主观认知的客观决策因素对决策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影响决策者主观认知因素的类型,外交环境论可以分为国际、国内和个人三个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印象对决策者的影响,决策者的认知来自相对国家的行为特征。唐肯(George Duncan)和西沃森(Randolph Siverson)是该领域的拓荒者,贝利(William Berry)、约翰(Freeman John)和乔布(Brian Job)利用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开发出了对国家层面认知的测量方法,认为国家之间过去的合作或敌对行为直接影响今后决策者在相关外交决策中的认知,其认知类型包括对冲突敏感的认知、对冲突迟钝的认知、封闭型认知和开放型认知四种。

从国内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认为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对决策者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如汤普森(Kenneth Thompson)和麦克迪斯(Roy Macridis)将政府类型分为民主政权、独裁政权、共产主义政权、民主社会主义政权等类型,认为不同的政府类型有不同的外交选择。奈(Joseph Nye)的“软实力”概念和古里恩(Edmund Gullion)的“公共外交”概念,均强调文化、教育机构和媒体等多种主体在外交决策中的参与。

从个人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主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决策者的认知,特别是在集权政治体系和危机状况下,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在决策中至关重要。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有赫尔曼(Margaret Hermann),其研究将领导人的个性与外交决策联系在一起。此外,霍尔斯蒂(Ole Holsfi)还研究了领导人的信念体系与国家印象之间的关系,巴伯(James Barber)和乔治(Alexander George)等人还对决策者的领导类型进行了分类。

二、外交政策学的研究视角

在外交政策学的研究路径中,既可以看到比较政治学中对国内结构因素的分析,又可以看到国际关系中对国际体系因素的分析,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使外交政策学以国家为界分为两大研究层次:国内结构层次和国际体系层次;三大研究视角:国内政治视角、国际政治视角、国内——国际政治视角。

1.国内政治视角

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础展开研究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最理想的外交政策是不受国内其他政治因素影响,完全为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国内政治结构就成为了外交政策研究的重要因素。因为,根据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定义也不同,国家利益在外交政策中的反映程度也不同。国内政治结构的分析,一方面从政治体制人手,一方面从政治行为体人手。

政治体制是比较政治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由政府组织、政治人、市民团体和一般市民共同构成。在伊斯顿的影响下,政治体制的研究主要围绕“投入”、“产出”、“需要”、“支持”和“反馈”之间的关系展开。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同样的“投入”经过不同的政治体制会“产出”不同的外交政策,不同的政治体制不仅有不同的外交“需要”,而且面临不同的国内“支持”状况。这样,找出政治体制中影响外交决策不同的因素,再以这些因素的变化为标准将政治体制加以分类,就成为研究政治体制与外交政策关系的首要任务。这类研究将注意力放在政府结构、议会结构及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上,关注政府首脑的合法性和权限大小、政府与议会关系、议会中的政党关系、政权交替时的连贯性等具体因素。从政治体制人手来分析外交政策,使外交决策成为了国内政治研究的一部分,虽然可以将国内决策理论成果运用到外交政策分析中,但是却很难找出一般决策和外交决策之间的差异性。

政治行为体的研究是指,将国内政治行为体分类后,选择并研究特定行为体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前文中提到的群体思维模型就是研究决策小集团与外交政治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以国家元首为中心的首脑与外交研究,以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与外交研究,以新闻媒体为中心的媒体与外交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在方法上都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广泛引入了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上这些研究都把原因变量的范围限制在国内,忽视了国际体系与外交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国际关系学者认为还没有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对构建独立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意义不大。

2.国际政治视角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行动虽然依托国内实力,但这种实力必须放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加以审视,是相对实力而不是绝对实力决定着国家的行动样式。换句话说,是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影响国家行动。根据这样的思路,外交政策研究开始分析国际体系因素的作用,除比较外交政策论的类似倾向外,还有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开始关注国际体系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华尔兹(KennethWaltz)、温特(AlexanderWendt)、佐兹曼(JohnZysman)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华尔兹将国家看作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行为体。以小到追求本国的生存,大到称霸世界为目标;对内增加自身实力,对外强化本国同盟并弱化他国同盟。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下,华尔兹预见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实力均衡的形成和维持、两极体系的稳定性等等。温特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变化的,存在霍布斯、洛克和康德三种状态,在不同的文化状态下国家会作出不同的对外行动选择。佐兹曼联合善德海尔兹(Wayne Sandhiltz)、宝儒斯(Michael Borrus)等人研究经济外交政策,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经从无政府状态转变为相互依存状态,传统的军事、政治外交应该让位给经济外交;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地区经济合作程度、经济摩擦和冲突的大小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另外,主张霸权稳定论的学者认为,霸权国家为了维持霸权地位而在全球推行自由经济体系。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的依附理论学者认为,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的国际体系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

单纯从国际体系来研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本都处于框架和假设阶段,在理论发展和证明方面始终踏步不前,被认为仅从国际体系层面无法充分解释和预测外交政策的变化,国内体系和国际体系的统合势在必行。

3.国内——国际政治视角

虽然,外交政策学的发展需要国内结构分析方法和国际体系分析方法的结合,但如何结合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侧重从国际体系层面研究外交政策,认为国内结构只是国际体系的中介变量,国际体系通过国内结构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基欧汉(Robert Keohane)认为在综合考虑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因素时,国际体系因素应该总是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国际体系因素绝对不仅仅是对国内结构因素的补充。而那些侧重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学者,并不赞同国内结构只是国际体系的中介变量的看法,认为国内结构变量不受国际体系限制单独发生作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就认为像侵略、占领这样的国家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国际体系在国内结构上的简单反映,需要将国际体系和国内结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加以考虑。侧重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学者,认为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因素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使国内因素也通过各种国际势力变得相互依存起来,以国家为界线的研究方法已经变得过时。安德森(Perry Anderson)、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学者认为,早在400多年前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相互依存在欧洲就早已出现,尤其是在战争和对外贸易中。15、16世纪的国际贸易引发了一些主要都市的兴衰和国家地位的改变,甚至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研究的结合克服了外交政策分析层面的单一性,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哪些国内结构因素与国际体系因素。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造成了分析因素选择上的随意性。

三、外交政策学在交叉研究中的未来

正如外交政策分析学者所说:“尽管政治学的任何分支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但外交政策学的特殊性却在于它既研究国内也研究国际,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国际)体系层次都进行分析,并努力将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因而,外交政策学的发展,有赖于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区域和国别研究)乃至政策科学的结合。这种交叉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就外交决策论来讲,可以将国际协商和国际组织中的多国互动内容纳入研究范围。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外交决策都不再仅由国家内部的政治人和组织决定,而是多个行为体跨国讨价还价的过程。普特南(Robert Putnam)将国际协商中外交决策的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际协商中各国代表之间的谈判过程,第二阶段是使谈判结果得到国内相关机构批准的过程。作为可以在第二阶段得到国内批准的谈判方案的集合,“赢集”的大小在各谈判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决定其大小的因素则包括国内制度、国内政治集团的偏好和国际谈判的战略。这种双层博弈理论对于研究外交政策中的多国互动是个有益的贡献,但国际体系的诸多因素(如谈判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国际规则和惯例)在国际协商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这些国际体系因素如何与国内决策行为体相连接也有待探索。

第二,就比较外交政策论来讲,在目前还不能建立起囊括各种国内外因素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理论的情况下,在国际组织或地区一体化问题上将国内外因素与外交政策结合起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方法。国际组织是现代国家外交政策的产物,没有国家的让渡和相互合作就不会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产生后同时也成为各国外交征战的场所。国家通过讨论、投票、决议等形式进行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与国内议会政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国际组织中的外交行动直接受国际组织的体系因素和国内结构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行为不仅影响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而且影响国际体系。不同的国际组织、地区体系,其地位性质、一体化道路和各国的外交政策各不相同,必须结合国内国际因素加以研究。

第三,就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结合研究的方法来看:有的以国内结构为主、国际体系为辅;有的以国际体系为主、国内结构为辅;有的则是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并重。这些方法并无真正的优劣之分,因而按照不同的外交政策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显得就很有必要。外交政策议题可以按照对国际社会的敏感程度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政治安全等议题;第二类是指经济贸易等议题;第三类是指文化宗教等议题。对国际社会敏感度越高的议题越需要在研究方法中重视国际体系因素。战争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传统问题,处于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对来自国际体系的危险因素感知并不相同,感知内容直接影响了国家选择战争的可能性。而感知内容又和国内结构相关,只有综合国内外因素对其研究才能解释和预测国家的战争行为。经济问题在20世纪中叶以后地位逐渐凸显,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已经超越了政治问题,几乎不存在不考虑国际经济体系而制定外交经济政策的国家。和政治、经济问题相比,文化问题的国内性更强,再加上国际文化体系还处于松散和不完善的状况,研究重心应放在国内结构上。此外,由于文化外交政策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大于国际体系对文化外交政策的影响,文化外交研究在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的结合中,可以以国内结构为原因变量,国际体系为结果变量。

交际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交际法 传统教学法 交流 交际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它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坎德林(Christopher Candli)和威多森(Henry Widdowso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英国功能语言学家弗思(John Firth)以及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 mes)等人的著作为交际法提供了理论根据。这一教学法普遍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所认同。

交际法认为: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应该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为交际能力服务[1]。语言学家列脱尔胡特(Littlewood)把培养交际能力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培养最初步的交际能力(pre-communicative stage);二是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stage)。[2]

二、在中学英语教育中使用交际教学法的原因

1.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在中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成为中国人和世界交流最快捷、最有效获取信息的工具。可见,为交际和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教学目的。

2.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不尽如人意。

(1)教学中心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法规则[4],造成现在出现的“聋哑英语”。这些学生不会说,不敢说,也理解不了别人所说的英语。所以教英语不仅仅是教语法,一门语言的真正掌握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

(2)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主导。教师控制课堂,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作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听的角色。一堂课下来,教师觉得非常疲劳,学生也会变得厌倦。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这样的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

3.交际教学法的优点。

交际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把语言看成是交流的工具。它包括在课堂上针对现实生活设计的口头交流活动。

(1)学生中心

运用交际法教学的教师不同于使用传统教学法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说得很少,倾听得很多――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教师设计练习,学生进行交流表演,教师退居幕后,偶尔充当一下引导者的角色。在运用交际法的教室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离开座位,通过大量的语言交流来完成任务。通过主动参与,学生就更有可能掌握好英语。

(2)交流

交际法运用交流来教语言。交际法强调在现实的语境里进行交流。例如,在市场上买食物或向人问路等。在这些练习里,学生间交流需求或想法才是目的,而不只是要求使用完美的语法。

(3)社会应用

交际法着重于社会应用。例如,在许多语言里,“你”的形式变化取决于两个说话者的年龄和地位;与其他人用委婉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即使使用的时态不对,也会产生成功的效果。

(4)多媒体的使用

使用多媒体在运用交际法教学的课堂上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允许大量的针对现实情况的模仿交流。有许多这样的课堂游戏,例如,“Who is Oscar Lake?”,他们要求学生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当然,社会和文化知识对进行这些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英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以下我就根据自己在上课、听课、评课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浅谈一下英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问题。

(1)思想

由于不正确的认识,学生不敢说英语。在英语交际方面,正确与流利似乎是矛盾的。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正确第一,流利第二。这对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弊大于利,原因是它导致了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张嘴。其实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做交际练习时,我们应鼓励他们,而不是为了纠错而打断他们的话,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热情。显而易见,“正确第一”只能导致学生宁愿闭嘴也不愿犯有时看似十分可笑的错误。

(2)话题

教师或教材事先定好的话题往往使学生不知说什么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容易的是那些他们熟悉且生动有趣的话题。只为了语法教学而编辑的材料不能使学生开口说。比如“Tomis a boy.”“Kate is a girl.”等句型有语法意义,但缺少练习价值,很明显,学生会很快厌倦它们。另一个学生不配合的原因是教学材料脱离现实,“To the Tibet”、“To Guilin”等话题只能帮助学生学点语法。另一方面,材料应主要反映英美文化。只有有吸引力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如果我们把文化与语言学习分开,交际练习就会失去光彩。

(3)语言环境

由于有限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以下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情况:对于书面语的过分重视;教师很少真正说英语,即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说,在课后也不与学生用英语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不注重培养说英语的习惯,以及交际教学不能列入教学计划。

2.解决办法。

(1)课堂中心

将课堂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分组讨论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际。讨论组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两两讨论。根据我的一点拙见,讨论的话题应是可行的、有趣的、可争论的。我们应抓住指导讨论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话题。我们可以提供话题供学生选择,当然学生亦可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方式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2)语言环境

必须创造一个更生动的语言环境,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说英语。通过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话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检验、应用和扩展课堂上学得的知识。有了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交际能力自然会提高。

(3)课时数

应延长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在许多中学英语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学生一直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当众用英语与别人交际。原因在于人多而时间少。这种情况急待改变。

总之,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值得注意:“流利第一”应成为教学思想;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讨论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启发应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竞争应成为一种有用的动力;交流应成为最终目的。

四、结论

交际法是一种有用的针对英语教学的方法。尽管在中国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教学条件的发展,我们确信这种方法能进入我们的课堂,并将更为广泛地得到运用,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一定会消除。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史宝辉.交际式语言教学二十五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