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长城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4-15 15:58:17

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成长规律;工学结合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建设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为了适应“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目前专业正在初步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立足长春,面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轨道供电设备的检修;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急需设计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国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较实用。BAG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现在国内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实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2)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1)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采用调研,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或相关院校等。

(2)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请与培养目标相符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反映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从事过的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提炼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即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3)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规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来完成。

(4)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

(5)保障要求。①教学团队。要实现做中学,要求具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聘用的兼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环节;②教学条件。教学场所在原有基础上要发生一定变化,应具备工学结合特色;③机制与制度。

(6)撰写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等内容。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优化。

4、应用前景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专业的建设人才1300人。参照香港地铁每公里轨道配备人数是60人的预测(开通后,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职工),2015年全国地铁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根据相关调查,到2015年之前仅北京市的地铁就要新增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考虑到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当前,长春地铁已经开工建设。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城市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先导区之一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吉林省及周边省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学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或其他专业在思维理念、设计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皓宇,刘玉文,李庆生,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2003.5[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2-183

[2]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194

[3]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44-45

长城教案范文2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滞后 

目前国内各大专院校园林专业的城市绿地规划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五个版本,包括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北京林业大学杨赉丽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绍增主编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敏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刘颂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材。每部教材内容上虽有所侧重,但由于教材编写及出版周期,教材中部分内容均存在信息滞后的情况。 

2.行业中相关法规条文内容滞后 

城市绿地的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于2012年1月1号正式实施,其中对城乡用地分类做了新调整,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绿地分类也有较大的变动。但多数教材仅对2002年出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进行简单阐述,且缺少相关的实例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 

3.教学案例陈旧 

城市绿地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案例对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个版本教材中列举的案例仍存在相对陈旧的问题。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章节中的案例选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公园、上海长风公园等,这些案例虽然经典,但如果只列举这些相对建设较早的公园案例,就很难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城市绿地规划由于实践性较强,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系统性、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实践教学学时的限制,学生课上很难独立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环节始终比较薄弱。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拓展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增加法规条文、规划内容与指标、前沿动态与发展三个专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扩充,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城市绿地分类的学习,在向学生讲解现在执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介绍《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的绿地分类,并向学生介绍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在学习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指标时,通过讨论式学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文件,可以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一些规划案例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2.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教学中通过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课堂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讨论式教学。针对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理念或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这样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案例式教学。将工作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优秀案例引入课堂,将其中较为前沿的规划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学效果直观形象、清晰易懂,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见识,拓宽学生眼界的目的。 

(4)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这一媒介,将一些规划设计优秀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国家颁布的法规条文等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通过网络答疑形式,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及时排除学生疑惑,增进师生感情。 

长城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速度趋于稳定,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要求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规划、设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向研究、设计咨询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城市经济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原来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中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规律,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引导与控制,对城乡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城乡规划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城市建设也在逐步转型,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多,如对城市发展趋势、用地布局、政策制定等具体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因此该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对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不理解学习经济学理论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一部分,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等情况。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各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6部分,即城市宏观经济体系(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劳动力市场(贫穷、收入分配及就业的理论)、城市的房屋市场(居住结构理论)、城市运输市场(交通堵塞、污染调节的理论),以及运输对城市结构的意义、公共服务的提供(供求函数、公共财政及政府干预理论)。课程内容多且相对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其基础理论与知识难度较大。在较少的课时中讲解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与相关概念,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难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要求授课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将晦涩的经济理论简明扼要地教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经济知识比较吃力,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不大感兴趣,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城市经济学是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城市问题,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从实际案例入手,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找出一般规律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把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在案例研究中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选择案例,学生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尝试运用经济学和其他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我国推广得比较晚,但其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常被应用于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W法,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等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应用城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经济学的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环节: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该案例应与章节内容结合紧密,能包含知识点,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对真实、直观的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在介绍城市发展战略时,可以结合近期的武钢搬迁到宜昌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武钢为什么会迁出武汉,对武汉和宜昌会产生什么影响,使学生理解梯度理论并了解该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普遍性原理。其次,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分析和研究案例,运用章节知识点剖析案例,形成个人观点。第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相互交流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通过这四个环节,完成一次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虽然案例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很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和城乡规划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再次,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案例,才能在课堂上及时点评与引导学生的观点,对学生没有关注的部分及时提出问题,指出错误之处,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在进行课堂讨论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既需要充足的时间也需要完善的图书资料。案例应提前一周下发给学生,并逐步完善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藏书量和电子资料,便于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保证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第三,课堂讨论可采用多种形式。为避免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发言的情况,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集中讨论各小组的意见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讨论、辩驳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普遍性的认识。

四、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

案例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难度适中与教学内容结合较紧密的案例较少,自编案例又费时费力,同时也受到教师自身学识的限制,编写的案例难与课程很好地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工作量,最好能采用团队教学的模式。其次,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依赖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但在实践中,能积极准备并参与讨论的学生较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的形式,让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单位为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长城教案范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案例 分类 评析

转眼间,福建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在这过去的四年教学中,可以发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案例教学,并提供了许多案例素材,尤其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在本文中简称必修2)主要是人文地理,共涉及34个案例,以案例栏目出现的有23个。由于必修2教材的案例及其类型多,广大教师未必都能熟练而高效地使用这些案例。鉴于这一原因,本文首先对必修2的案例进行分类,再就必修2案例的内容、功能及适用性进行评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从而使案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

一、必修2案例的分类

1.几种主要分类述评

依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见表1-1)。

表1-1 地理教学案例的类型举要

注:表格为作者自制

2.必修2的案例分类

根据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必修2的案例可分为以下类型(见表1-2),本文是以这一分类进行研究。

表1-2 必修2教材中的案例分类

二、必修2案例的评析

1.引述说明型案例

(1)内容与形式

在必修2中这一类案例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通过案例内容的描述,以具体事件引述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说明地理原理或规律产生的过程、原因或用以解释说明某些地理概念等。这一类的案例内容有[2]: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说明了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种族聚居区;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两个案例则分别介绍了交通布局的变化引起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和商业中心位置的不同;玛雅文明的消失说明了文明消失的原因;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分别解释了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概念。

(2)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类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提供的实际情境的阅读和思考,加深对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概念等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课标提出的“举例说明或运用实例分析”等要求。这一类案例相当于例子的性质,可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替代,常在教学进程的某一环节中穿行。

2.印证巩固型案例

(1)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但往往在每个案例后面都配有活动,它与上一类案例的最大区别是增设了活动内容,案例的容量更大。必修地理2中的大部分案例是属于这一类型。包括[3]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介绍了芬兰历史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南昆铁路等案例分别介绍了影响人口迁移、农业区位选择和变迁、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布局等因素;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介绍了相关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和过程。

(2)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为地理原理和规律提供了例证或验证,并为进一步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素材,起到了承转起合的作用,讲授这类案例旨在调节学生的情绪,并通过“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明确目标指向,围绕“活动”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这类案例在教材中的编排既有巩固知识又有迁移拓展的作用,相对于引述说明型案例来看,这一类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的作用更显著,更能体现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如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用芬兰历史上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很好印证了上文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紧接案例的活动分析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要求,了解转变因素有助于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活动中给出一般因素,案例提供芬兰不同转变阶段的因素,用个别印证一般。而第一章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在上文给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综合因素后,提出影响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具体实例,并为紧接案例的活动提供了素材。这两个案例涉及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与上文“我国现代人口迁移”进行结合,通过时空比较来发现不同时空条件下人口迁移的不同主要原因,实现了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会一般原理用于具体实例时的判断推理(演绎推理)的方法。

3.探究拓展型案例

(1)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也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进行综合呈现,但在这一类案例的前面或后面往往安排有另一相类似的内容,但它们可能不是以案例栏目出现的,而是被安排在“活动”或正文中,起到类比的作用。这一类案例的内容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比印证式案例更丰富。必修2地理中的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及第四章的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中的案例均属于这一类型,农业地域类型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说明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形成过程和区位条件。工业地域中的美国硅谷、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三个案例则分别说明了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

(2)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探索问题,总结规律、特点,在工、农业生产地域的形成中主要属于这一类案例。这类案例的安排,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对比分析,理解生产地域的形成原因、条件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等;侧重于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迁移实践的能力,更充分体现“学会学习”,“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4]的基本理念。如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把季风水田农业安排在正文中,而商品谷物农业则以案例的栏目出现,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种植业形成的一般原因和生产特点,又可通过对比,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的特殊性。

4.理论应用型案例

(1)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主要有两个: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5],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来表现。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了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对应关系及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是城市六边形服务网络的嵌套关系理论的运用。

(2)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体现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的这一要求,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把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并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如第二章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案例3:荷兰坪田居民点的设置。

上文给出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的规律,案例2:选取中国最高级别的城市上海,具有典型性,通过城市规模和级别的变化,以及区位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说明了城市规模、位置与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从区位和交通的侧面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其他侧面(如经济部门、资源等侧面)为实现课程标准作了示范。

阅读材料给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规律,案例3选取比较典型的荷兰坪田居民点分布,展示三级居民点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部门的关系,也是从一个侧面为实现课程的要求作了示范。

这两个案例为下文的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活动是分析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及服务的空间范围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广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讲解分析法、引导自学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建议教师引述说明型案例,以引导自学法为主,可提供类似乡土案例;印证巩固型案例以讲解分析法为主;合作探究法要用在探究拓展型案例中;理论应用型案例应以练习法为主。

参考文献:

[1][2][3][5]袁书琪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澄,杰主编.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凌申主编.走近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长城教案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失业;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69-03

2011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表明提升城市化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对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等的影响也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性,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46.59%,城镇人口达62 186万[1]。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保持在年均1%的增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年均0.2%增幅,已经初步形成了4个成熟的城镇群和若个半成熟城市群的格局(见表1)[2]。

在市场驱动和政府拉动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的目的,加快推进了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了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是在一个人口多、环境承载力弱、社会各种体制转轨、城市文明程度不高等独特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化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问题越显凸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严重失调

中国城镇化中,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从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从2.99亿增加到2009年的近6.22亿,增长了108%,年均增长7.7%,但同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却从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8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近200%,年均增长14.3%[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2007年高达2.28,远远高于国际标准1.12[4]。

(二)城镇化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

1.“土地的城市化”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准市民”。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含1.67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5]。这种“土地的城市化”,主要是由“土地财政”和GDP造成的。许多地区单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将区域内的“农民”整体转变为“市民”,但由于就业岗位、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使得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与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相差甚远。这些“准市民”只有空间流动,没有社会流动。

2.城市结构和布局失衡。在现有287座地级城市中,人口超过400万(含400万)的城市为18座(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和武汉超过800万),约占6.3%,100万~400万的城市为102座,占35.5%,100万人口以下城市占比58.2%[3]。中国城镇体系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即外部成本过大的超大城市(人口800万以上,2010年城市化最发达的美国才仅有纽约市人口超过400万)与规模经济效益不足的小城镇(人口100万以下)偏多,而规模经济效益最好的中等城市数量较少。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为100万~400万时,具有最高的净规模收益,高达城市CDP的17%~19%[6]。因此分析中国的国情,超大城市和小城镇过多,中等城市偏低。同时由上页表1也可知道,主要的城市群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较落后。

3.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快速城市化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城市地区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统计,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9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7]。

(三)城镇化建设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大量的高技术的城市建设人才。近几年出现的“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充分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术缺乏与无序流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结构性失业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而且占总失业率的1/3还多(见表2)。

从表2 可证实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严重脱节,就是经济、教育发达地区的京、沪、粤、浙等省,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也达40%左右,更不说中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几乎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的“准城市化人口”。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反之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拥挤在城市里,使得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社会治安等“大城市病”已经显现,阻碍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变量和教育发展指标来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找出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加快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1.构建模型和选取变量。(1)城镇化变量Urbn(urban)。选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城镇化的衡量指标。(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HVE(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以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

2.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各年的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网站各年的教育统计资料。

3.回归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Urbn = 0.335 + 17.87 HVE

(166.09)*** (43.07)***

注:“***”代表着具有非常显著。

经过检验,HVE和常数项都是显著的。R2=0.995,模型拟合度为优,另外回归方程的F值为1855.14***,通过了a=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的设定是可靠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更加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为德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人才。瑞典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推行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瑞典制造”的神话。美国从建立最初的赠地学院到现在的社区学院,一直以来为美国城市化发展培养了社会各阶段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其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以便为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无偿赠与土地与无偿拨付财政资金建立“赠地学院”,以支持农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开始美国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也开创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先河。据统计,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学生总数2 242人,1895年增加到25 000人,1919年达135 000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从1850年的63.7%下降到1900年的37.5%[8]。“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现代的社区学院。20世纪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社区学院办学以政府为主,私立为辅。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管理,每年联邦政府都将提供数以十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学区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就是使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市场办学,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截至1999年,共有社区学院1 471所,其中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大部分州基本实现一社区一学院[9]。

无论是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还是现代的社区学院,都遵循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即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能力和新职场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办学。1982年颁布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一般占总学时的40%~60%,假期学生还必须去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学校还通过聘请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中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者来兼职授课,使学生能定期地接受行业最新技能培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即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早期的《莫里尔法案》和《国家职业教育法案》分别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战后的《国防教育法》使得联邦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资助,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而1963的《职业教育法》及其修正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扶持力度,从1964—1968年,美国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各级职业教育经费总额由1965年的6.05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4亿美元[10]。之后又颁了《柏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近20部法案,这一系列法案为美国的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支柱。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实用性人才,这就必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

1.转变观念,宣传引导,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虽说最近几年,政府和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显著作用,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立法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仍重视不足。而作为经济强国的德国政府则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其民族存在的基础这样如此高度的一个位置。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税、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来加大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多方参与,增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2008年国家教育财政预算,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 631.4元,普通本科高校为3 083.91元,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显而易见。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法国60%,加拿大80%。政府应该在未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至少应占教育预算资金的1/3以上,同时制定各种鼓励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私人、民间团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以满足城镇化过程对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校企结合,能力本位,引进就业教育和项目教学新模式。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一定的办学自。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城市定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政府、企业、社区、学生及家长等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市场来定专业,以就业来定课程”,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4.立足城市,面向市场,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政府有必要从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恢复与完善三农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传统的乡镇农技站,各级政府都要加以重视,加大财政资金的拨付,提高农技站科技人员的待遇,促使他们真正地把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各个城市的农业学校、农业大学应该定期的无偿地为农民举办各种短期农艺培训班,由政府给予财政补助,形成正规学制、短期培训和送技术下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R].

[2]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7).

[3] 中国统计年鉴(2010)[K].

[4] 章圣伦.中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J].经济师,2011,(3).

[5] 相伟.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2).

[6]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7] 李双成.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1):64.

[8] 朱安文.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商业时代,2010,(13).

长城教案范文6

关键词:小学导学;教学实验;环节

导学案是在导学中的实际教学上让学生根据教师课堂设计进行的一个环节。要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示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简洁生动。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先让学生说说长城在哪里,你看到的和收集到的长城有哪些特点。这样从导学中学生自言讨论,初步了解了长城,先有长、高、坚的特点,也知道了长城现在是旅游胜地。正是这种导让学生对课文学习有一种求知的渴望,然后带着这些好奇心,走进课文学习,从学生自主学习中,很快了解课文中的长城。像长龙、高大、坚固、宽等找出相关词语。在这种导学案中设计出学生收集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教得非常轻松。

学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完成导学案设计中的自主实验最重要的部分。在新课改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已成为课改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形式。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好导学案作业,让学生从教师的设计中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中弄清问题来源,了解课文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导也为教学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其实导学案是教学中一堂课的重点指南。如,教师在设计中多钻研教材,设计有关课文中的导学案练习题,让教师在教学中少讲,让学生自主发现,这样不就使课堂更活跃了吗?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又一表现。课堂中设计导学案更有梯度,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前后联系。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案题中,从讨论中发现学生的难点,教师教学也自然有的放矢。教师教学的环节中,要多巡视了解学生的难易度,进行引导学生学习,走出老一套灌输教育的旧课堂形式,使课改进一步得到落实。

讲这个环节,要以集体讨论为思考题,通过教师对学生自学结果检验后,可以针对自学中的难点,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由学生自己找答案,逐个解决。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板书,以强化学生讨论的结果。

课堂教学则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并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语文八册七单元中我的发现“小栋和小东的话”,在阅读中细读,联系文中的上下文了解词语,从教学生引回忆,学生学习讨论学习方法,了解文中词意,从而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写作中的目的。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就完成学生独立运用了,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师在讲的环节中也会自然减少废言。

练是教学实践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过程。导学案中,要注重有层次的安排好练习题。练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检验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探讨是否达到了导学目标,还需要注意总结所学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了古诗《红雪》,我从学生初读、品词、解句、会意、背诵几个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对这首古诗完全自主掌握,收效良好。

辅也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有效地进行辅导。辅导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几种形式,对重点难点,教师要多举例、多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书中找出答案,这样才会使学生真的自主受益,这样的辅导也才能解决教学中的根本问题。

长城教案范文7

对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的河南来说,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中学到大学,涵盖整个教育阶段。《方案》里都说了啥?河南商报记者这就带你去瞅瞅。【幼儿园】公办园、普惠园覆盖85%以上上私立园,条件好点的,一个月动辄三五千,一年下来工资全部给孩子交园费了,便宜的幼儿园,又怕孩子吃不好、环境差。上幼儿园是孩爸孩妈最头疼的事,这个问题今年将得到缓解。《方案》表示,到2016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3%左右,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同时,全省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100所,其中仅公办幼儿园就有2100所,占到了一半还多,努力实现城乡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入园。【中小学】小学、初中取消成绩百分制实行了几十年的百分制,可能在小学、初中消失。《方案》中提到,“改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纠正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倾向,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评定百分制。”在教育界人士看来,百分制的弊端是以分数论英雄,学生只要考试得高分,似乎他的道德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也都能得高分,整个人就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分数不高,似乎就一无是处了一样。“这种评价制度不客观、不科学。”郑州市二七区祥云路小学老师张帆说,很多小学已改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省要新建中小学1480所《方案》显示,河南省一直在努力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到2018年,全省城镇小学、初中将消除超大班,大班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60%以上。届时将在全省城镇新建中小学1480所,改扩建中小学2030所,增加学位260万个,有效解决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而保证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家长的梦想,《方案》将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均衡发展,多策并举破解择校难题。到2017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将达到60%;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内在小学、中学阶段,有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热门学校,到处托关系、走后门,这种情况也将被遏制。《方案》里提到,要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治理力度,把义务教育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内。逐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的比例,分配生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并逐步加大分配指标向薄弱初中学校倾斜的力度。针对我省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方案》表示,要加强审核监督,防止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大学】建设2至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十多年来,我省高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高校的功能定位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省启动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根据规划,我省将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此外,《方案》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提出要求:要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航空经济、空间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现代物流、旅游与会展、健康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新兴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着力办好一批涉农专业,积极服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长城教案范文8

【关键词】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 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领域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多赢的效果。自2005年开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杭州宋城集团以“2+1”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近8年累计输送旅游专业毕业生近240人,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宋城股份也成为首批全国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23家企业之一。学院的专业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宁波市重点专业。

一、校企合作历程回顾

(一)初创酒店订单培养。2005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宋城集团名下的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签订了“2+1”订单班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大一新生中选拔50人组建“宋城班”,双方就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及顶岗实习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后续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逐渐扩大合作范围。2006-2009年,双方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一家企业发展到与宋城股份的杭州乐园、宋城景区全面合作,同时选拔的范围也从酒店专业扩大到所有旅游专业的学生,建立2008级、2009级“宋成班”,进一步完善了分阶段的培训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的用人提供了保障,宋城集团也成为我院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纳20名左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三)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基于双方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原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2011级、2012级学生中先后组建“宋城休闲班”。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邀请宋城集团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专题讲座,学院统计“宋城休闲班”报名情况后,由宋城集团进行面试,择优录取,组建班级。结合学校“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通过创新性探索,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培养过程,瞄准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发展,力图实现学生高位就业,成功构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特征

(一)职业素质养成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在原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的要求,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校学习阶段,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基本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基础上,也能得到专门的职业素质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将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与企业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针对行业需求零距离输送合格人才。该校旅游学院一直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摸索,力求突破传统的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充分调研了宁波乃至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后,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旅游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宋城休闲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共同打造“金牌员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高位就业。学生通过了解企业制度、体验企业文化、坚定专业信念,树立职业意识,强化专业技能,自然进入职业角色。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次就业岗位。

(三)形成长效机制共赢式打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教学条件,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实用知识,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学院以现代服务业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建立以岗位模拟―岗前培训―顶岗实习为基本模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机制,循序渐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遴选了一批包括宋城集团在内的优质校外实训基地。该校作为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的牵头单位,在宁波市旅游局、宁波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已成功组建宁波市产学研教育合作联盟。宋城集团作为主要的联盟成员之一,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培训队伍,能够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完成培训内容。在与宋城集团的合作中,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期合作,为构建共赢合作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创新合作方式深层次实现校企融合

首先,校企融合表现在双方智力资源的相互利用和开发。一方面,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旅游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提供咨询意见,并且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安排专职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通过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指导等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但能通过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探索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其次,校企融合表现在企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要经过通识教育、模块订单、校企联合在校培养、顶岗实习创业就业阶段,每一阶段,宋城集团都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内容。通过改革,“宋城休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将学校课程与企业培训内容有机融合,在校教师与企业人员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者与实施者。这种融合,能使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更加积极、有效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合作展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宋城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受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制约,产学研结合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继续推进:充分利用产学研教育合作联盟,拓宽校外实训基地,打造稳定的就业基地;扩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受益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渠道;通过安排教师下企业,强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基于共赢格局,推广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颜彩飞,舒莉.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研究,2013(2):41-43.

长城教案范文9

一、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管理机制

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盘活城乡教师资源,为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创设必要条件。学校是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事业取得成效的核心主阵地,教师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第一杠杆作用,这个杠杆支点的第一个层次应当确定在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管理机制上。

落实名师工作室培养目标责任制。对于那些交流轮岗的教师,根据地域、年级学段、任教科目、教研水平、工作能力、自我发展需要等,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名师工作室学习活动。对名师工作室提出相关要求,落实名师工作室培养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目标考评,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对那些积极组织培训活动,成绩优异的名师工作室进行通报表彰。对那些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认真进行自我反思,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任教学科成绩好的轮岗教师,以文件方式公开通报表彰,记入个人轮岗考评档案。

建立健全轮岗教师考评机制。县教育体育局建立县域轮岗教师花名册,标注原学校、轮岗学校、任教年级、任教科目,发到相关学校和轮岗教师手中。县教研室具体建立每位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考核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参与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及效果、担任公开课主讲及辐射效果、在省市县教育教研会议交流内容、参与省市县教研论文评选获奖结果、班主任工作实绩、代课考试成绩、家长和学生评价等。

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管理,发挥档案管理对交流轮岗教师的正向激励作用。对交流轮岗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要以正面材料为主,收集交流轮岗教师做得好的内容,及时向交流轮岗教师个体通报档案收集材料内容,激励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对交流轮岗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目标要求

对交流轮岗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目标要求,是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第二个层次。

对参与教师交流轮岗的省市县骨干教师提出专业化引领要求。通过教师交流轮岗为他们搭建专业化发展新平台,让新学校成为他们专业化素养的用武之地,彰显他们深厚专业化底蕴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在教师交流轮岗中通过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向纵深发展,开阔眼界,突破专业化发展高原期,跃上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对农村学校普通教师提出专业化成长新要求。农村学校普通教师到城区重点学校交流轮岗,要把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的支点放在提升他们专业化素养这一根本目标上。县教研室要设立专人进行专题教研,明确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最需要什么,设置教研专题,对到城区交流轮岗的教师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在交流轮岗期间定期进行信息反馈,督促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通过交流轮岗使自己的专业化素养获得较大提升。

原学校校长要对到城区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要求。对于到城区重点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校长要和他们进行个别谈话,鼓励他们到城区重点学校积极工作,勤奋学习,不甘人后,创造优异教学业绩。同时,希望他们虚心向城区学校的同仁学习,借鉴城区学校优质教育教学教研资源,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获得较大较快提升,为自己教育人生积淀深厚的专业化素养底蕴,为国家和人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好事做实做细

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好事做实做细,是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第三个层次。

基础教育事业坚强根基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化素养。要实现把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有效性,其根本在于各级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合力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支点这一好事做实做细,真正落实在轮岗教师的心上。

认真听取交流轮岗教师的心声。确定交流轮岗教师交流学校意向时,应征求当事教师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心声,关爱交流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同时,要考虑交流轮岗教师家庭住址、子女上学、身体状况等现实困难,从实际出发,让交流轮岗教师感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

原学校校长应经常与交流轮岗教师联系,了解他们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鼓励他们不断学习,积极工作,扩大自己的声誉,在新学校建功立业,增长知识和才干,为日后回校工作积淀能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