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资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1 06:50:25

师资管理论文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从古代“用’思想的历史研究视角归纳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以史为鉴,知史明智,以期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与有效管理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当管理面临着文化差异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恰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方法,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等,体现了古人对如何用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对加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之道概述

1.为政之要,帷在得人

    中国古人常用的重要方法为类比法,古代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物的比较而来的,人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的。从孔子的“性相近也”,到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后荀子更明确提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为万物之灵”之说。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做治国之首务,为政之根本。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三国时,诸葛亮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晋代葛洪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唐太宗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后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代先贤思想无不映射出了人才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古之贤者对人才作用的重视。

    2.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选用人才贵在选贤知人,善任其能。选贤知人不容易,善任其能则更难。选贤指选择有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人;任能指任用问题解决、为人处事能力高的人。知人,就是对人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做到物尽其责,人尽其用。选贤知人和善任其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荀子的“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的思想和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说明了选贤知人的重要性和善任其能的策略。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对“知人”做出了一番探讨,比如诸葛亮就提出了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人,而刘助则提出“八观”“五视”的知人方法。总的来说,作为领导人或管理者,必须要独具慧眼,练就选贤知人的才能。“知人”,就要做到知人所长;“善用”,就要做到用人所长,切忌求全责备。如何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职位相称?管仲提出,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源也。”汉代王符认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在用人上,古人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成为后来明智者的共识。

    3.慧眼识才,德才兼备

    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选用人才必须独具慧眼,具有选才识才的能力。所谓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是指在选择人才时,既要注重人的品质,又要注重人的才能。荀子认为选用的人才要智仁兼备,“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唐太宗提出:“今所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在“德”与“才”两者的关系上,康熙认为如果重“才”不重“德”,“虽能济世,亦能败俭”;或是只重“德”,不重“才”,“操守虽清,不能办事,亦何裨于国”,所以“德”与“才”两者不能偏废。德才兼备亦成为我国历代“明君”用人的一项基本原则。人的“才”与“德”在治理国家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品德与才能二者兼优,才有利于管理国事。对现代社会来讲,拥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的人,同样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对象。即是说,德才兼备仍是现代人才选用方面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是古代公认的道理。用人信任与否不仅关系国之治乱,也关系自身安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遵从的用人之道。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管仲曰:“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说苑·尊贤》)这种信任不仅要表现在思想和态度上对人才的尊重与信任;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其能力充分赏识与肯定。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任都是相互的。用人不疑,对人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而当被用者感知到用人者对其的不信任时就会产生归属疏离感、消极怠工等负面的行为,降低其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而这与用人之道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猜疑确是应当制止,或者至少也应当节制的,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人不能顺利有恒。”

    二、古代“用人”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思想精髓,开拓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途径,一直是人们如何达到人力资源最优化目的的诉求,也是追寻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目标的根源所在。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教师属于学有所长的专业性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德才兼备”式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教师人力潜能量才施用,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十分重要。

    1.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功能定位的多元化,大学逐渐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教师所在的大学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格完善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与“良心”。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与完善,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是大学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把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管理活动核心以及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现代大学理念,把学校教师作为管理主体,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教师人力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高效化。在继承古代用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潜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选好人、用好人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不同利益需求,对教师管理要做到合理分工,恩威并重。

    2.慧眼识人,唯才是举—“德才兼备,式人才引进机制的完善

    墨子讲“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兼爱)。选人、用人贵在知人善任。慧眼识人不容易,知人善任则更难。孔子十分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所以,高校必须独具慧眼以伯乐识千里马的眼界“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看重高学历轻能力的的现象,并且任人唯学、文凭至上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势头如不及时遏制调整,会影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来源质量。因此,重建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要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多样化的取向选拔人才。在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规划,及时引进与长远引进相结合。根据学校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核定进人岗位,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层次比例,多种引进方式结合,筑巢引凤式与优化环境式结合,“引智”与“引人”并重。二是引进之前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考核。德才兼备者方可引进,对人才的考核不仅看重其以往的业绩,更要看重其发展的潜力。三是引人、用人与队伍稳定相结合。要使引进人才很快融入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人才委以重任,提高他们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度和对学校的归宿感。四是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待遇,身份与能力并重。“厚洋薄土”的差别待遇固然可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但仅看重人才的身份背景而忽视人才的能力,则可能助长新的“唯身份论”,挫伤能力强的人才的积极性,妨碍学校引进目的的实现。

    3.量才施用,各取所长—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2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其中2005年、2014年为两大高峰,分别受益于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行以及2014年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以及职教会议的召开。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样本文献的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

1.依托不同学科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依托人力资本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职教师资聘用、管理与激励等机制。刘五百(2009)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等提出管理建议。杨敏恒(2008)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提出队伍建设的投资、引进、培训和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四大基本策略。

文化学对职教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人为本”工作环境的文化管理模式。段慧子(2010)重点研讨职业院校教师柔性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杨富(2012)明确指出人性化管理文化的理念。

心理学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王有富(2011)主张运用四大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天使效应”“鱼占鱼效应”“马太效应”。贺雯(2014)强调“需要理论”与“公平理论”两大理论。

2.基于不同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唐金花(2012)主张从五个方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架构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王洪珍(2014)认为工学结合人刁‘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私i实践能力。邵艾群等在《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思考》(2008)中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职教师资专业标准。

类似文献还有黄敏(2011),谭璐(2014)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

根据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主题内容,将研究分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兼职教师管理研究。

1.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陆霞等(2010)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贺文瑾(2014)提出专业化建设的三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化理念、一体化三大理念。田伟等(2009)指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在师资比例、认识、认定标准、管理平台、考核体系等问题。

2.关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秩序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等方面。曾朝霞(2008)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提出五点建议:分层级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聘任环境、科学规划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严格聘用和过程管理等。

类似文献还有卞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张忠海(2008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

1.研究主题呈现多兀化的特点。研究领域不局限于职业教育,能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探究,也有通过个案调查研究。研究主题的多兀化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多样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同成果间的“对话”有助于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宽度和深度。

2.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带有人性化色彩,研究者开始重视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管理的研究中。这一特点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大背景是相符合的,体现了研究的与时俱进。

3.综合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各研究文献,能发现研究落脚于行政化管理,通过制度的制定规范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行为,过于强调硬化的制度约束,虽然学者们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实行人文关怀,但是强调人本理念只是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这是研究中的不足。而且各研究基本是对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原理性研究。文献的研究框架中,归因分析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没有,易出现问题解决趋向于表面化、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展望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将未来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重点。2014年的两大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浅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单位:南乐县福堪乡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蔡合才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是高校最为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本文在对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缺乏战略导向使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从而提出从战略高度来考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动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体现为人才竞争。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第一战略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所有发达国家无疑都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考察我们的近邻日本的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的内在原因,就足以说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的本质属性,而人才培养以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从教师在高校事业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来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区高校与内地知名高校比较,师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教师在高校中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不相称。改革开放后,经过历次人事制度改革,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的人事工作在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理念、方法上还比较落后,未能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高度进行理念和方法的深入探讨及应用,亟需加强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 

 

1.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涵义 

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是知识型组织中,核心员工队伍建设的策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问题,其理论基础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指高校以其总体战略目标为指引,对高校教师资源的获取、整合、管理、运行等实践过程进行系统优化,最终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的全过程。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其核心任务是为高校构建人力资源优势。高校通过与其总体发展战略匹配、互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系统,以达到获取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保持和获取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目的。该实践系统在支撑和保证实现学校发展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就具有了“路径依赖”,因此也具备独有的、难以模仿、难以移动的特点,因此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2.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特点 

(1)全局性。高校发展战略的要点在于获取竞争与发展优势,教师人才资源是高校核心资源,必然成为各高校竞争实力的焦点。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着眼于国内外竞争环境和国内外高校发展动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锻造学校整体竞争优势,从全局性高度来组织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实践。 

(2)整体性。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其职能涉及各个层面,主要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领导层,以及各级各类相关部门或组织。事实上,师资队伍建设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学校所有与教师管理和服务有关的组织或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关心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其实践系统,将其理念、方法渗透到各个层面、各个过程、各个方位,集中各方面有力因素帮助学校实现其发展目标。 

(3)系统性。传统人事管理更多体现为事务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实践活动体现出被动执行的特点,相互联系程度低。而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践系统的各个环节是有机结合的,相互之间的系统化程度较高,能够发挥出正向协同效应。 

(4)方向性。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多的是关注学校未来发展的师资需求,师资规划的制定必然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参照系,因而表现出明确的方向性。 

(5)竞争性。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既是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发展结果。高校面对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必须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持久保持。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实践活动必将匹配于学校发展战略,方能使教师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使用,方能使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保持并不断提升。 

(6)针对性。在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过程中伴随着理念的转变和职能的转移。一般事务性管理职能重心适当下移,而关注焦点上移至战略层,置师资队伍建设于开放、竞争的系统环境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活动针对各种环境变化的有效应对能力。

实施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缺乏战略导向使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管理方式与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引,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一般事务性管理阶段。在高校事业发展格局中教师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有尊重,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教师人力资本的积聚和有效整合因此滞后,延缓了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的形成步伐。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树立全新的理念,如以人为本理念、竞争和开放理念等;其运行模式需要变革,向基于战略导向的师资管理模式转变。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与高校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较多的计划手段,划定教师编制,确定教师岗位,赋予岗位职责和任务,教师的使用强调稳定性,教师的管理体制上多用静态封闭管理,难以打破“部门所有制”,这种体制恰恰忽视了教师作为知识型群体的特征和学术创新任务客观上需要,以及一个开放、知识共享和促进合作的体制对教师成长和绩效的重要影响,忽视了基于教师岗位的个体绩效管理客观上带来的“离散性”倾向与构建教师创新团队这一目标之间的背离。因此,缺少灵活性,条块管理过细,统得过死的体制,将使高校内部存在的人才结构性矛盾难以得到有效化解,人才合理流动受到阻滞,教师人才配置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调整不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状况面临较大难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难以充分发挥,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动态、有效匹配。 

(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效能与其“战略性”不匹配。在管理学领域,机制意为管理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结合,并通过相互制约与影响使管理机体运行和发展的作用过程或作用方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效能,符合其“战略性”特点,与其运行机制关系密切。多年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受制于宏观管理体制,难以根据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充分的战略性调整,同时因为发展的历史阶段的限制,在微观管理制度、微观运行机制方面还未能达到系统协调和规范有效,制度不配套的现象大量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联动机制未能形成,有时表现为政策上的矛盾和运行上的冲突。当前,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全员聘任和分配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但仍然存在大量的微观机制问题,比如考核评价、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不配套等。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 

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模式创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需要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从思维理念上不断更新,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操作层面上不断调适,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使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这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必然选择。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应顺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逐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实践活动到战略高度,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教师资源配置、教师人才使用、培养与开发。对高校师资队伍实施战略管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进步,其关键是要在实施战略性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其实践系统的建设,而实践系统本身具有的与高校特定环境相匹配的特征,将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活动得到实践系统的强有力支持而不断提升其效能。因此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是高校人才战略的应有之义。 

3.导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发展以人才的发展为轴心,高校的发展战略也以人才资源战略为重点。由于教师资源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处于核心战略资源地位,因此能否获取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也就成为高校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决定知识型组织获取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最佳理论框架应该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因此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和模式创新就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然选择。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大量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有待破解,这其中就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就此作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考,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提出了战略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命题。本人通过研究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战略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能够对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战略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教师人才战略保持与大学整体战略的动态匹配;高校可以借助战略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促使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wright p, mcmaha 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 journal ofmanagement. 1992 (18):295-330.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学;日常管理;信息系统

1引言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以往的日常教学管理多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存储。然而与教学管理相关信息的动态性使得这种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往往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等系统,这些系统有其独立的数据库,教学日常管理很容易同上述系统中保存的信息产生冗余和不一致。因此,对日常教学事务的自动化管理因此显得迫切而必要。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优点是检索迅速、检查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减少错误发生率,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 系统设计

2.1功能需求

教学日常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向如何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方向拓展,为学生和教师、学生间、教师间提供一个管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本系统旨在开发出一套B/S架构的教学日常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管理和与校内其他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模块:人员信息管理、教师考勤管理、论文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教师奖惩情况、教学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1)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主要用于对教师和教务人员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教师信息录入、教师信息更新、教师信息查找、教师信息删除以及教师信息报表等功能。教师个人信息由教师本人录入,录入后的教师信息由管理员负责维护。

(2)教师考勤管理:本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的病事假、调代课的相关处理,涉及到学期或学年的教师个人工作量,包括基本工作量、临时工作量和调代课等统计。各学院内部统计总体授课情况,汇总每位教师的授课情况,汇总后打印,由授课教师分别签字。

(3)论文信息管理:论文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个人论文信息管理,另一个是高校编辑部的论文审核管理。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新写论文、在写论文、已写论文、送审论文、审毕论文和定稿论文;论文审核管理划分为待审论文、在审论文、修改论文和已审论文四个模块。

(4)科研信息管理:高校教师还需要承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达到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目的。本模块主要是与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管理功能。按照科研项目的等级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按照课题的进度情况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进行、项目结题;按照项目参与者可以划分为项目主持人员和项目参与人员。

(5)教师获奖情况:本功能模块记录教师的奖惩情况,奖励情况按照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不同级别的获奖赋予不同的分值,可以作为教师评级的参考依据。

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所教科目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授课资料的管理,主要实现资料上传和下载功能。教师上传到系统中,大的分类按照专业系别,专业系别下面再按照授课的科目分类,方便分类查找。本人可以查看下载,可以选择是否授权给其他用户查看,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6)系统管理:本模块主要实现系统用户权限设置和常用基本信息设置。分权限进行系统的信息管理,设定三级权限:管理员:最高权限,可进行用户的权限分配,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各项操作;学院领导拥有对本系的所有相关人员的数据浏览和审批权限;普通用户:可以对本人信息查看、修改本人密码和用户名。

2.2 后台数据库

后台数据库采用开源的数据库MySQL,MySQL是一个多线程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服务器,执行性能非常高,运行速度非常快,并易于使用。根据系统开发功能分析,设计后台数据库表结构如下:

3系统实现

(1)开发语言:采用PHP编程语言,PHP语言是免费开放源代码的编程语言,所有的PHP源代码都可以得到。和其它技术相比,PHP语言具有程序开发快,运行快,技术本身学习快的特点,它相对于其他语言,编辑简单,实用性强。PHP跨平台性强,作为运行在服务器端的脚本,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下。

(2)软件开发框架:本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通过浏览器操作,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系统开发框架采用开源PHP开发框架ThinkPHP,ThinkPHP是一个快速、兼容而且简单的轻量级国产PHP开发框架,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结构和MVC模式,提升开发速度,开发人员将关注点放在主要的业务逻辑上。在具体开发过程中采取模块化开发方法,充分利用PHP语言有较多开源控件和开源库的优势,利用第三方开源控件进行二次开发,省去了大量开发时间。

(3)系统的主要功能:在分析设计主要功能模块和后台数据库表的基础上,利用ThinkPHP提供的MVC开发模式,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添加记录、修改记录、删除记录和查询统计记录操作,将以上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完整的系统功能。

4 结论

本教学日常管理平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为其日常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提供服务支持。系统设计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日常教学管理任务的工作效率,方便教师管理个人教学信息为目的。系统利用开源软件框架和开源数据库技术,采取模块化开发方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参考文献

[1]李翠霞,谭营军.高校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2]柴晟,陈蕾等.基于.NET的高校院系事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27):327-328

[3]熊开盛,董兆鑫.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746-2747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6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7

构建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绩效管理体系是高校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心理契约作为连接高校与教师的重要心理纽带,对教师个体的行为与态度、高校组织目标实现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的研究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等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的优化。 

一、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的研究价值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分析教师的实际需求,从教师内心的真实诉求出发,找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现行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的科学性,推动高职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在心理契约理论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参考教师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在调查的500所高职院校中,有54%的学校在教师绩效管理中没有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有23%的学校认为教师绩效管理与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没有任何关系,只有23%的学校认为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师资队伍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时,普遍没有对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容易导致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教师的心理需求相脱节,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学校在开展教师绩效管理工作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否则会严重制约教师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2.学校与教师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很多学校与教师没有心理契约的概念与意识,往往是各自进行规划。学校以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为重点,忽视师资管理过程中的承诺与感知,甚至存在以牺牲教师的个人利益为基础来进行学校建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个人也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契约履行、违背情况,导致难以自觉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如果学校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就会严重制约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 

3.忽视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在心理契约理论下,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文化建设。例如,在调查的500所高职院校中,仅有34%的学校注意到在进行教师绩效管理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随着社会人文关怀水平的提升,管理科学化、公平化、扁平化、人性化的呼声日渐高涨,组织管理过程中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教师和学校双方在责任、权利、义务方面的公平和透明的要求和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应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心理契约理论下,高职院校教师对自己的需求与发展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期,而只有满足了教师的合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基本上都是依靠简单的薪酬杠杆来激励教师。依靠薪酬杠杆激励教师在初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教师随着不断成长会产生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薪酬杠杆的作用会越来越弱,这样不利于教师心理契约需求的有效满足,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因此,必须解决高职院校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一问题,以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进行校内管理和推进教师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 

5.管理方式单一化。在心理契约理论下,教師的心理需求是多样化的,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方式却是单一化的。每个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是不同的,而且每个教学任务都有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因此,如果学校采用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就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极大不尊重,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单一化的绩效考评机制,根本就无法满足教师的心理预期需求以及职业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的发展策略 

1.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契约分析。高职院校只有注重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清晰地把握好教师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首先,学校要对教师的心理契约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教师心理契约的基本现状。在分析教师的心理契约之后,将其与学校实际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看是否可以达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只有学校的发展要求与教师的心理契约内容相符或相近,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就职稳定性的调查。教师的就职稳定性可以反映出学校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因此,详细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并及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就职稳定性。 

2.进行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两者的适切性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予以理解。就积极方面而言,心理契约虽不是经由一纸契约载明,但其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却从精神和理念上指引着教师行为,关注教师的行为动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推进教师个体目标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共同实现。如若契约双方都能依约行事、规制行为、彼此约束、积极互动,则心理契约激励效能必充分凸显。换言之,良好的心理契约能使高校与教师明晰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清楚彼此的行为规范与底线,这不仅有利于消解教师的焦虑情绪与不安全感,而且有利于在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间达成高度的认同与信任,最终为教师个体绩效与高校组织绩效的提升创设环境和提供动力。就消极方面而言,心理契约违背易导致教师的不满、失望、愤怒、怠工、离职甚至背叛等反应,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严重的激励负效应。因此,进行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是实现教师与高校两者共赢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3.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保证教师个体的基本利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教师进步的重要保证。首先,高职院校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学校环境能锻炼人、培养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激情。人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容易创造“奇迹”。反之,便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只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其次,高职院校要定期召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最后,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文化活动,并提出发展建议。 

4.完善激励机制。首先,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来制定相关机制。通过分析与研究学校的发展现状来制定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其次,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激励机制建设。一种是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另一种是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进行激励。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奖项,包括精神文明奖、突出贡献奖等来激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最后,要确保激励机制的正常执行。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激励机制评定委员会,严格监督激励机制的实行情况,确保激励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5.实现绩效管理方式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要避免绩效考核单一化,否则会造成绩效评定的不科学。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日常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对教师的基本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管理。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其次,高职院校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时,要确保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张胜.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7). 

[2]周景坤,程道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3]邓勇.基于战略导向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構建[J].教学与管理,2012(27).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业绩 评估制度 教师培训制度 师资管理模式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独立层次”的结论并无异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共同组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尽管它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属于同一学历层次,但却不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学科体系,而是着眼于职业岗位需要来设计课程的门类,并注重专业技能课和生产实习课,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和技能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些学者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已决定了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必须是“复合性”或“双师型”(也称双元型)人才,即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目前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与目标要求,进一步予以探索和完善。

二、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与比较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已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基本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陆续建立了二十多个高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如今,有利于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高职教师队伍来源也逐渐多元化,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从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状况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状况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学术带头人缺乏,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05年,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达到30%。而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转型而成,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去甚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年龄层次在40~55岁之间的、能承担教学与科研重任的骨干。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培养与聘用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未明显提高。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表明,高职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双师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实践、实习等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另外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也存在问题,在引导教师达到“双师型”方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3.教师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育教学技能不足。由于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同时高职院校中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他们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国家实行高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以后,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观,但许多教师仍存在着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这势必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4.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高职教师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学科型院校截然不同,但职称评定的标准却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评聘标准注重理论上的要求,例如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专著数等。尽管有些工科专业是以专利等为衡量标准的,但也仅仅考虑是否获得专利证书,对是否转化、是否实用则不作考察,更不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则处处体现出“双元”特色,即体现出理论和实训的区别。德国的高职院校将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称为学院教师,将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师称为培训师。从教师的任教资格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兼具“教师”和“工程师”双师资格。澳大利亚则在高职教育师资管理中实行TAFE(Training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培训与继续教育)模式,即教师由学院聘任,并接受主管部门的资格审查。TAFE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求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TAFE教学法的专门培训;二是要求教师至少具有所授专业的大专水准;三是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本科文凭。在TAFE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程度,还增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社区学院的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企业聘请的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必须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还必须取得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专业课教师要求必须具有在企业相应岗位工作的实际经验。教师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招聘,经过严格考核聘任后,还要经过4年的跟踪考核合格后,才能被社区学院聘为全职教师。由于专职教师指标控制严格,所以美国社区学院聘用了大量的兼职教师,其数量远远超过专职教师,有将近2/3是来自企业和技术第一线的兼职教师。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职师资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深刻认识到了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并且通过立法规范高职教育市场,制定保护性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由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教师队伍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这些国家的高职师资都具有“进门难、要求高、兼职多”的特点,除了在学历上有一定的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具体来说,这些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都有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专门教育;二是在接受过相应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能够指导学生实习;三是在所教专业方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等。此外,这些国家还拥有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其结果就是学院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也乐于为学校反馈人才信息、提供切实帮助,形成了产学的良性循环。

三、探索高职师资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我国高职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在建设高职师资队伍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师资数量不足、层次偏低、学科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少、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不足等问题,还要根据当今世界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经验。

1.加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用法律来规范高职教育的竞争秩序和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并通过法律来保护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

2.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首先,国家应将职业教育视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并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律纲要”来提供财政保障,以进一步完善职教资金的分配机制。其次,要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还要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支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活动。最后,还应当给予高职院校政策扶持及办学自由,使其在人事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3.改革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改革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并将技能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特征,真正将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教学和实践技能上来。同时,也可制定有高职特色的评聘政策。例如“双职称”的评定,即两种职称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依照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定,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4.改革教师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协作、联合办学、互聘联聘教师、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高级专家等多种途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是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要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素质的培养与经验交流。四是要建立定期实践锻炼制度,轮流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中调研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评估制度。教师工作业绩评估要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并且具有反馈机制。特别是对于实践课教师,要相对淡化在科研与学术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6.教师自身的努力。建设合格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还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极配合,自觉增强理论与实践素质,提高学历层次,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情感素质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主要依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陕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教改卓越班,组建了企业导师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双导师团队,共同教学,有效协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測评指标体系,特色以期完善我校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一、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课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出发,通过对制造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参照国家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分析,调整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面向制造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改革核心,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目标。具体根据培养矩阵推导出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后,进行评价反馈,具体形成过程见图1-1。

图1-1三维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二、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手段

本项目基于制造业背景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并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职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2-1“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构建并实现了以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特色人才培养领域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培养计划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建立的制造业特色课群;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以制造业案例和解决方案为来源,在教学模式上以制造业实习基地和来制造业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制造业为背景的职业资格《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师》考试认证;建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培养。

(二)运用培训矩阵推导制定课程体系,确定了具有制造业特色的培养标准

课题组通过走访黄河厂、西玛电机厂、东方厂、华山厂等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座谈,又通过调研学习首都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理工大学等六个具有人力资源管理部级特色专业的高校,并且和已经毕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进行座谈,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具有制造业人力管理培养标准,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收集和梳理培训需求出发,确定制造业培训标准,按理论部分、技能部分和素质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人力资源专业基础知识、制造行业知识、领导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技能部分包括职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素质部分包括团队精神、责任心、人际交流等;运用培养矩阵推导培训计划。

(三)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建立三维的课程体系

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先后发表2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根据职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培养标准,以就业应用为目标,通过培养矩阵推导出培养计划,构建了“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并将人力资源职业的典型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综合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1.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应用为宽度,以课程类型和课群为基础进行运作。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群、特色课群、职业证书课群、人际交往课群。特色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制造基础》;职业证书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师》。人际交往课群包括《管理沟通》、《领导科学与艺术》、《冲突管理》。

表2-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验和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课程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验实训内容与形式,设计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项技能实训、人力资源轮岗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并编写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表2-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就业应用要求和职业特点,专门设计了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分布在并纳入教学系统。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文化底蕴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从业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实施步骤

训练时间贯穿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做人;第二阶段:文化修养;第三阶段:技能强化;第四阶段:角色转换;第五阶段:融入社会;第六阶段:迎接挑战。

控制手段

建议学生素质档案,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针对存在问题定期进行返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突出体现“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与练”结合主要表现在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训形式。如: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施各种形式的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的情景之中,在课外创造多种模拟教学形式,如模拟经营、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课上课下”结合主要表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能力,体味人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我系已有各种学生社团等10余个,学生在开展活动中进行学习锻炼,对学生的双导师制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可随时进行指导,邀请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到专业讲课。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校内校外”结合主要表现在校企资源的共享,校内主要完成理论与实验情景模拟实践课程,校外主要完成专业实习、项岗实践,通过课程和人员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结合。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五)建立了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培养联合体

从本项目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在校企协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为三维课程的融合实施提供资源保证。成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关管理章程,为校企协作从制度上和体系上提供了支撑,企业导师由最近的五名发展到十三名,企业实习基地由六个发展到十七个。在专业实验班上建立双导师人才培养方式,初步实践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制框架,企业导师在2013级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修定时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改和调整,同时3名企业导师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及制造业解决方案和案例。从2010年开始企业导师在专业导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和课程设计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目前各方反映良好。

三、解决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和设备配置不足

虽然课题组老师已经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没有办法无法落实,导致有些课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课程组老师一起努力并落实。

(二)实习基地、企业导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随着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个性特征。原来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和聘请的企业导师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四)传统教学管理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特色的要求

管理类学生培养,需要灵活机动,而不能仅用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应该给老师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企业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心验”过渡到“体验”,逐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的目标。

(五)专业老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专业老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不足,需要给老师更多的到企业挂职锻炼,解决专业教师理论精通,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

结束语: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理论基础、现代评价模式以及国内外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遵循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应具备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測评指标的视角,构建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课程等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形式以及实施步骤等各环节的内容。在理论实际中贯穿认知评价、重视学生情感和道德评价、重视学生技能评价、建立“发展型”的学生评价组织架构,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体系,以期对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

参考文献: 

[1]李国会,王晓东,林源.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制造业自动化.2009(11); 

[2]安勇,邵卓峰,严俊鑫.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深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6);. 

[3]孙泽平,何万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 

[4]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