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重工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29 04:15:49

重工业论文

重工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2l世纪以来,中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中国重化工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国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并从技术、市场、产业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重化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引言

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中国的工业产值在cDP中所占比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工业产值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2003年前三季度,增长率达11.8%。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50.2%上升到2002年的51.8%,2003年上半年跃至57.5%。与此同时,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则处于波动徘徊状态。

200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跃上新台阶,汽车、房地产等消费热点持续火爆。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双重拉动下,中国形成了一大批高增长“产业族群”,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贡献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工业化特征。

一、中国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发展变化趋势

1999年,中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一个百分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3.5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同时,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3年的64.3%,接近1960年的记录(66.6%)。据《经济日报》报道,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利润总额和利润增量的一半以上均由这六大行业创造,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当前中国工业结构中的重化工业特征。不少专家都认为中国的重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二、重工业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三高”(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亚太环境记协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都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一是环境污染严重。根据2003年的数据,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仅有一半;工业危险物处置率仅为32%;二是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森林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天然林不足10%;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出现退化,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许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平原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引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危机;2003年沿海赤潮发生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倍;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经济损失。三是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目前中国的家用电器报废高峰期到来,简易拆解造成严重污染;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5亿亩,占全国耕地的8.3%;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农产品安全受到影响;大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面临着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l)。这项环境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专家合作完成,并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全球倒数第14位。在2002年第一次该指数时,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也是全球倒数第14位。这一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已经相当恶化。

三、中国重工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的过度破坏,即环境资源的滥用,其经济学实质在于:使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往往是高度外部化的,即滥用环境资源的经济个体(企业)并不付费或少付费,因此,环境资源对于经济个体是可以免费或者低价格获得的。这样,价格机制的失效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理论上说,如果有一种制度安排能够将环境成本完全内部化,即任何经济个体必须支付完全的环境成本,环境破坏的所有代价都完全由破坏者自己承担,则环境破坏现象将归结为“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问题。那么,只要环境资源的价格具有向上浮动的充分弹性,原则上说,就不会发生不可容忍的环境破坏现象,因为严重破坏环境就必须支付高昂的价格,直至经济个体无力支付或者得不偿失。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让破坏环境者充分付费,或者是环境破坏者逃避了付费责任,实际上就是“盗窃”了社会公共的环境资源,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如果在制度或政策上,默许甚至纵容经济个体免费或者低价利用环境资源而导致环境破坏,实际上就是允许“合法盗用”公共资源,或者是“合法地”免费或低价提供公共资源而使经济个体获益。

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重化工业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根据估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快速稳定增长的黄金时期至少可以延续到2010年。但是,由于中国重化工业生产体系日趋完备,其产业链条无限延伸,目前它的资源需求已经呈现为一种全面性、爆炸式增长。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既没有条件也不允许占有工业化国家当时享有的世界范围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由此就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与环境政策选择的矛盾,即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的要求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矛盾。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国经济。

“循环经济”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Boulding)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Economy)概念,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高物耗、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形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行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不但消除了“外部不经济”效应,而且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环境污染,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显然,对于中国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循环经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环境关系模式。

1.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支撑力量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是解决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以说,技术是重化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科技”体系: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少投入、高利用、低污染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激励政策,鼓励研究设计出适合重化工行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和方案,促进科研技术成果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平台的制度体系

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的实施,一靠技术,二靠制度,并且归根结底应建立以市场为平台的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由计划经济主宰、计划经济意识积重难返的国家,这样一个正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但仍远未成功的国家,为保障循环经济模式在中国重化工业的成功实现,制度远比技术更为重要。正是依靠制度,才能搭建起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进而借助市场,制度可以产生资金,推动技术创新;可以筛选技术,规范技术发展方向:可以为新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以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向倾斜,加快经济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生产技术工艺的新的组合与集成,发展重化工业生态链,兴建工业生态园,构建重化工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等诸种特性,在重化工业时代,循环经济在主流工业部门与基础工业部门的实施,将会导致“循环经济企业集群”的现象,如以电厂脱硫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企业集群。因此,政府应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改造现行的重化工业系统,兴建工业生态园。如苏州高新区,在已形成生态工业雏形的基础上,实施绿色招商政策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苏州高新区对人园企业进行绿色招商评价,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引进绿色企业,使各个企业通过低物质化原则、再循环化原则、多级利用原则、生态链原则和清洁生产原则构成有机的生态工业系统整体。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这是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应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家电、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重化工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弃物回收制度;建立绿色GDP经济核算制度,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3)建立有效的环境税制法律体系和促进循环生产与消费的激励机制。环境税法使被忽略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强制市场主体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在“谁污染,谁负责”原则上的环境税收,将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消耗而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使那些对环境带来危险的污染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把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选择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消费者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也就选择无污染的商品进行“绿色消费”。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和罚款、保证金、废物处理费等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激励机制,使得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从而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自主努力,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超级秘书网

(4)加大循环经济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倡导和实施节省资源和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除了市场机制、法律保障、政策指引之外,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当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人们一方面会自觉地以循环经济的产品作为自己的消费选择,另一方面会以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方式处置生活废弃物,使它们成为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因此,将社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制度化,也是循环经济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与重要条件。

重工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其根本上讲,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所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体性,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更顺利、有效。

1.人文关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

1.1 人文关怀的涵义

最早的人文关怀的概念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人性和人本身的价值,意义是肯定和积极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要主动考虑人的个体性差异和人的主体地位,对于人的多元化的需求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个体来讲,在个性能够完全释放的自由和理性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个体的潜力和创造性,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 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企业不仅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还要实现长久的良性运行和提高社会效益。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企业员工的关怀。更是对促进企业和谐发展、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对于工作中的尊重个体、强调人的主体性、关怀人的基本权益的体现。将人文关怀纳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十分有效的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和创新的工作意识。

1.3 人文关怀的实现

从人文关怀最本质的涵义出发,其注重的是人的个体精神以及文化的发展和培养。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方面,人文关怀就是一定要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具体到企业来讲,不仅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员工精神需求方面的主体性。这意味着企业要对自己的员工有着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并且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提供给员工长远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只有员工实现了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了潜力,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人文关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2.1 “以人为本”的社会需求

首次提出了“人文关怀” 的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为重点,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如何更加顺畅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沟通、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正确和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注重人的心理需求,这是党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体现了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注重人的内心、注重多样的个体需求,往往很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每位员工的距离更近了,体现了党对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关怀。

2.2 充满竞争的环境需求

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带来不仅仅是发展机会,更多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淘汰的社会。对于社会个体的人来讲,难免承受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讲,日渐复杂的环境,导致他们的心理、精神状况也会越来越复杂,同时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真正的融入了人文关怀,才能够发挥对员工的指引和帮助的作用,才能真正的帮员工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让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促进企业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2.3 实现个人价值的心理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就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最高的心理需求就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根本,必然要关心人的各个层次的需求。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来说,与企业员工的交流、沟通和对其心理问题的开导、解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上文所言,企业对自己的员工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推行的前提条件。在员工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上,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激励体制,鼓励和关注员工的个性化发展。

2.4 推进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适应新的形势和社会的发展,我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人文关怀的要求。同样的,在新的时代,推行思政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永远是发展的源动力。人文关怀就是我们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创新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做人的工作,这种内在的要求就意味着在教育和工作的过程中,就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所以,不论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都要重视人文关怀的助推作用。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工作的重点,才能不断的推动创新,实现稳步发展。

3.结语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以往长期的企业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来,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企业以员工为本,解决员工生活和精神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供长远的发展计划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等保障问题……把关怀具体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切实的关爱员工的个人价值、个体需求和发展,将企业的管理进一步的人文化、人性化、情感化。收效是明显的,每一位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从原来的感到有距离感、严肃到现在的温暖、贴近自身,不仅让员工敞开心扉,接受关怀,也让企业更加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心理诉求,以便更好的引导员工、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重工业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集团,成长,双重性

 

一、企业集团的一般性质

探索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特殊性,首先要从企业集团的一般性质入手,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在明确了企业集团这一市场组织形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特殊性所在。

企业集团(Conglomerates)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工商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多元化经营扩展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这种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开始加深,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也在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这时,带有垄断意义的企业集团便诞生了。所以可以说,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

二、中国企业集团的特殊成长背景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企业集团的产生和成长呈现出明显的国别特点。欧美国家的企业集团是在市场竞争中由企业自我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使得当时英、美等国的经济活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实现使得传统的小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扩展和彼此联结,并利用管理的协调来代替市场机制的协调,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张,从而形成企业集团。而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的企业集团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依靠了政府、银行、旧财阀的支持。日本政府以放弃自由竞争和平等为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缔结了大规模的能有决定意义地参加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2]具体到中国企业集团,它的产生与演变包含在中央计划经济的逻辑之中,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成长起来的,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由计划调节为主向由市场调节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这意味着处于过渡期的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必然具有双重体制的特点。

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不同于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成长的企业集团,因此不能用上述的微观组织形式与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规律,即企业集团形成的一般规律来解释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动因。

我国的企业集团有其形成的历史特殊性,它产生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放手进行有关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但仍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资源,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只要按照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组织生产就可以了。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间终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经济技术联系,为了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在8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组建各种企业联合体,这就是我国的企业集团的前身。它的产生以公有制企业的合并和政府干涉行为为特征(毛蕴诗,2000),是在经济转轨时期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的发生在公有制企业之间的一种联合经营形式。在这种非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集团其实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虽然国家规定企业的联合必须建立在集团成员自愿参与的基础上,但是由于主管政府的控制,企业的自愿联合实际上还是通过行政部门进行的。集团成立之后,其成员企业的隶属关系不变,所有制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集团内部的协同经营仅仅靠契约纽带(协议、章程等)来维系,没有实质的资金联结,成为一个松散的企业联合体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最多只能算是企业集团发展的“雏形”。

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企业集团,注定了其会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的成长之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因为它没有现代市场经济这一成长的母体,内部又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成长的依托。虽然只要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就必然存在着形成企业集团的客观性,但如果不同时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企业集团仍然不能够顺利形成和发展。回顾1987年和1988年期间出现的“企业集团热”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数以千计的所谓企业集团不可避免的招致了“十个集团九个空”的批评。据当时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不完全统计,经批准和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等级的企业集团已有1600余家(内有15家集团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但其中有资金联合的还不到20%。[3]

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可抗拒,伴随着政府科层组织的退化和市场结构的发育,企业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也开始显示出其作用。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产权关系开始明晰,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得到确认。1994年又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这些都使得作为微观经济基础的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规范化运作、科学管理等方面都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的企业集团和现代企业制度一起,进入了规范运行阶段。

三、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中的双重性

企业集团的经济行为是在集团运行中显示出来的,由内生变量所决定的,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映,其运行机制取决于企业集团所处的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企业集团本身的产权关系属性。[4]而正如上节所述,中国企业集团在内在性质和成长环境两方面都具有异于一般企业集团的特殊性表征,这种特殊性在其成长历程中往往表现在其外在的经济行为特征中。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集团成长行为的特殊性都可以归结到政府行为这一外生变量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作用上。

企业集团的行为目标是在外部参数的影响下,由组织摘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需求,而具体倾向于其中的哪一边则关键决定于其产权关系属性。

中国企业集团的双重行为目标注定了其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着双重机制制约,一是行政等级机制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另一种是市场机制(顾乃康,1998)。这表现在其成长行为也具有双重特点。中国企业集团一方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业务选择、筹资方式演进、地域扩展以至于创建方式等扩展路径的选择中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通常会自愿或非自愿地采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成长行为方式。首先,某些大型企业集团具有政府和行业管理职能及管理权限,并利用这种稀缺性的垄断优势资源在成长活动中寻求租金。再者,那些不具有上述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集团也会依靠政府某方面的经济特权的授予而获得行政性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业务、筹资等方面的扩展行为中的政策优惠上。例如在广东省确定的重点发展的20家大型装备企业的成长中,其技术创新行为就得到了政府财政的大力资助。这是很多企业都难以获得的竞争优势所在,构成了其成长的异质性资源。当然,行政等级机制的制约作用是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例如政府一厢情愿的“拉郎配”活动等。这种做法增加了企业集团内部的协调成本,损害了中国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发展空间,对其成长起了阻碍和制约的反面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1996

2.顾乃康.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多样化经营行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89

3.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综合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联合课题组.经济发展、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成长——1994~1998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管理世界,1999,5:118-131

4.剧锦文.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的集团化.北京社会科学,1998,1:38-42

5.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的企业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6.刘汴生.企业集团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原因.经济经纬.1998,6:66-68

7.毛蕴诗.公司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毛蕴诗、李新家、彭清华.企业集团——扩展动因、模式与案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毛蕴诗、汪建成.大企业集团扩展路径的实证研究——对广东40家大型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学术研究,2002,8:5-8

10.沈炳熙.中国企业集团及其战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2

12.王河.论国家与企业集团的关系.行政论坛,1995,5:3-7

13.卫玲.纵向一体化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纵向分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4):60-63

14.吴清津、陈涛.中国企业持续成长探究.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4):39-42

15.银温泉、臧跃茹.中国企业集团体制模式.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6.张宇燕、何帆.国有企业的性质(上).管理世界,1996,5:128-135

17.张新华.中国企业的适变模式实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47-55

18.赵晓.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工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5:5-10

19.“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成长的经验——中国绩优大企业案例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重工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重要性

Abstrac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safety in production plan, organization, command,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employees, to protect property from loss, promote th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improve efficiency, guarante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do a good job of production safety should not only start from the basic management work, should create a safety culture in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还有自身的特殊范畴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生产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1.1何为安全生产 ?《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后者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前者则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上述解释只表述了一个方面,都不够全面。概括地说,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安全与生产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谈到效益,我们总是想到利润、成本、资金、节支等字眼,很少有人想到安全。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已经向我们证明,只有安全好了,才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好,出了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

1.2安全生产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乃至当代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靠劳动、靠知识、靠技能、靠科学、靠学习、靠发明、靠创造……,简单地说,就是靠人类的文化,靠人类文化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又考什么呢?靠科学、靠技术、靠经济,同时还要靠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人权的重要内涵;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市人民安居乐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政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标志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为贯彻“安全发展”的理念和指导原则,就要把安全生产融入到国家、地方、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当中;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因此,在科技发展和现代工业化时期,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采取治本之策成为关键。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工程。

二、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方针政策,依据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国际公约、条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和生产的保障体系;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安全条件;组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技能训练,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尤其是强化现场安全控制,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并不断持续改进,逐步完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的业绩。

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管理离不开管理的组织、手段和方法。企业必须要有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这是组织、指挥现代生产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推进安全系统化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固然重要,但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组织和人员去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才能得以落实。众多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都证明,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只要安全生产组织加强了,管理抓紧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预防就有效,反之,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就增多,这是多年来一条重要的安全生产经验。

2.1.2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

众多企业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及设备损坏事故表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上的原因,是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空缺或不健全、不落实。如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预防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降低设备损害,根本问题还是要靠制度管理,不能靠人治,需靠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它是从管理上将员工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安全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标准落实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人、机、物、环境的损害。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在企业的延伸,是国家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在企业的具体化,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无数事故教训的总结,是员工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他实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违反它就是违反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事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有很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属于安全意识形态的范畴。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有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加之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工作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与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的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中,重视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员工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

2.2.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

安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经营文化、竞争文化、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信仰、价值观,会干扰环境和资源对组织的影响作用。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效率,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分工与职责,实行分区分段定点包干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把安全防范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③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增强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紧迫感;④强化预防安全管理功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特别是要杜绝由于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

2.2.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注重和讲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过健全与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设备与设施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处理程序》、《风险评价制度》等,从制度上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软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必须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再严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制度管理的强制性往往使得员工在形式上服从,而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这也是不少安全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文化“软管理”,促使员工认同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价值观,从而理解和执行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和指令,自觉地按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制度要求来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

2.2.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实施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

重工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0引言

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施工企业迈向新世纪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到位的财务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施工企业对市场信息作灵敏反应,并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得到优化的配置。通过对施工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实现最大收益。这样必须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计量、计算、分析和控制,财务管理职能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并调整和改进各种方法适应和满足这种要求。

1.2企业经营决策需要依靠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预测等一系列的环节和活动,而企业经营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现实中,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系统是以决策为主的计划体系与组织为主的协调体系和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之间的耦联,并要求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等功能。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1.3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施工企业目标的需要施工企业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虽然形式上变成了公司制,有经理、董事会、监事会,表面上三权分立,但在实际中,产权依然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徒有其表。制度的缺陷,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2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大家都在谈“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就少了。许多企业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抓工程任务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2.3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不清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施工企业未能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样会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同时也会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失去应有的监督,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4进账收入依据不充分施工企业对在建工程进度结算往往仅以工程进度统计报表为依据,由于其他基础资料的缺乏,特别是建设单位认可资料的缺少,使施工企业的月度结算、年度结算不确定因数大增,从而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认定,从根本上受到质疑。

2.5财务风险意识不强施工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行业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施工企业由于工程工期长,成本管理、控制链长,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在实际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

2.6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但纵观施工企业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财务管理的企业屈指可数,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水平较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财务核算”而不是在从事“财务管理”,使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部门的预测,决策作用发挥有限,财务信息的不及时,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3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3.1建立起合理的体系要树立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观念。要将组织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本上具有可控性的单位确定为责任成本单位,同时也要按照企业规模、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级管理,使成本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以责、权、利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

3.2进行绩效评价为使成本责任明确,财务部门应把各单位的成本费用分为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两部分。对可控制费用核实指标,承包到各部门,纳入经济责任考核。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讲成本、管理全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财务人员要定期写出成本分析报告,用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不仅能使成本费用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也能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竞争意识,共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计提办法、大修管理、购建及使用管理等。只要企业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事,就不会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从而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3.4建立责任会计控制中心责任会计控制是以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指标、实施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建立责任会计控制中心,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和贯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而且还有利于将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同各责任层的经营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子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5加强施工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施工企业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制定了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务制度后,重要的是要有一批“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财务人员保证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及时、完整、准确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

3.6完善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权债务管理制度,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即要严把合同签订关,严格按合同法办事;同时要认真履行合同条款,确保合同赋予的权利。企业的财会部门应建立详细的债权债务备查簿,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对于长期拖欠的债权,要注意保持债权的法律时效。

3.7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施工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盈利的关键点。主要包括:①人工费的控制,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就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的减少或缩短某些工程日用工数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②材料费的控制。对材料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和健全各项材料物资的消耗定额,健全原始记录,严格计量、验收、领料退料制度,保证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采购供应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途中损耗和途中费用;③机械费的控制。通过合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尽量减少施工中消耗的机械台班量,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

4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为进一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代管理意义。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实施财务战略,更好地为企业竞争发展创造条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迈向新世纪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重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论文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60-02

1 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是指:“在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撰写方面指引、支持、辅导、促进和帮助本科生的大学教师。”(任兴武,2004)导师对学生毕业环节实行全面负责制,负责论文选题、论文指导以及提出论文修改意见、答辩指导等。导师在整个论文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与学生一起拟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指导学生拟定论文的提纲和撰写思路;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对所指导的论文是否达到可以申请答辩的要求作出认定,对可以参加答辩的论文给出成绩。导师指导论文的方法主要有:导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论文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师一般只对论文中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审阅,提出意见;有关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计算的准确性以及论文的结构系统性、严谨性原则上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不能包办论文;导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的运用指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创见。为保证论文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数高等院校都制订了《毕业论文指导总则》,总则一般对导师的总体要求是:导师要认真研读和领会校、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进程安排;导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导学生的论文,切莫敷衍了事;在论文撰写期间,导师应定期(平均每周不少于一次)与学生联系,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不能为其指导的学生撰写论文或提供现成的文稿等。可见,多数院校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缺乏对导师本身的各项细化管理,这无疑是论文指导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

2 对导师的管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与导师关系重大。此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对学校、导师和学生来说都意义极大。那么,如何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呢?

2.1提升对导师资质的遴选,推行“双导师制”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本人申请,经学院学术研究委员会研究确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讲师(或相当于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助教或硕士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此外,指导教师应有实际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经验,工作作风严谨、踏实,为人师表。在指导方法上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寓“教书育人”于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程中。近年来,随着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遍地开花,各大高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也进行了各层次的改革,其中一项较为先进的改革模式便是推进“企业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民办院校因其鲜明的注重实践性的办学理念,应通过多种渠道聘请企业经理、资深顾问、工程师等企业管理层人员参与到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并以重点专业为试点,逐步向全校辐射这种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度。

2.2加强对导师的管理监督,推进过程管理体制

导师应明确毕业环节工作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对此导师要提高和统一认识。正是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对导师的管理应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学校对导师的管理也应细化,比如:导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毕业论文选题,填好毕业论文的各项资料。每位指导教师平均每周不得少于一次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及时解决毕业论文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和考勤。教师因公、事、病请假,事先应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推进对导师的管理监督特别是加强过程管理体制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立专门负责毕业工作的督导组,组员由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高级职称老师来担任。督导组需对各位导师的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填好监督工作手册,按时向学院、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汇报监督结果。有力的全过程监督有助于从源头纠正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论文导师的工作成绩。

2.3制定合理的导师惩奖考核制度,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对导师工作考核是通过课时数来衡量的,比如指导一位毕业生的毕业环节工作,在学年末的教师业绩考核中该教师可加业绩分12分(即12课时),如该论文被评为院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则再酌情加3-5分的业绩分。而事实上由于导师工作的特殊性,12课时并不能完全体现导师的工作价值。首先,近年来高校毕业论文问题颇多。(刘庆元,2011;高钰,2010;杨志康,2010)责任心强的论文导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中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有时远远超过自己做科研花的精力。其次,一刀切加业绩分的做法不能调动广大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挫伤了部分导师的工作热忱。学校应按照实际情况,对态度认真、工作负责且指导效果出色的导师加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将其作为典型,激励广大教师向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同时对部分工作不负责任的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惩罚,如几年内不得担任论文指导教师,并限制其职称晋升。惩奖分明的导师制度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毕业论文导师的工作热忱,使他们将学生的论文质量看作自己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能在整体上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3 结语

负责任的导师是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有力保障。导师资质遴选、管理监督、惩奖考核是民办院校教学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民办院校以生为本的教学服务型理念的重要途径。因而,民办院校要切实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

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兴武.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31-33.

[2]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第1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钰.浅谈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6):71-77.

重工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 认知情况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 培养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融入岗位, 发挥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过程尤为重要, 而大学 4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设计)。4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于第7学期的10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面临工作时间紧张、求职考研压力冲击、工作条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解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知状况或建议,探索适合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我们在近3 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 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 94.63%学生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35.42%的学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库等网络工具,11.52%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过纸质期刊。认为文献查阅这个过程可帮助论文选题的为77.32%,课帮助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58. 715%和97. 14%。

2.2 实验操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检索、选题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8. 76%和41.24%。选择毕业论文部分的学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仅11. 51%学生清晰知道实验的开展顺序、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57.50%的学生使用了统计软件、作图软件及画图软件,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Excel,画图软件为Excel和CAD。 虽在论文工作前, 89. 48%的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相关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25. 7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类软件, 而74. 2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2.3论文撰写能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有64.12%的学生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学生清楚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73.33%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 但在论文(设计)撰写工作中, 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有效数字、表线和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19. 83%、45.11%、32.32%、16. 81%。通过老师指导和专题讲座, 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关注程度”评价, 8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关注, 14.44%的学生认为老师关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

调查学生关于“自己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的精力投入”结果显示, 89.10% 的学生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及时与老师联系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而10.9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精力一般。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别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结语

实践证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近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可以拓展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到实践中, 进而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翻译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分类, 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设计)选题, 可以调动学生科研思维,促使其发现实际生产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 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1-3]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苏政权,毋福海,黄丽玫,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08,416.

重工业论文范文8

关键字:成人教育 函授 毕业论文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授教学方式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需求,是传统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1]。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主要形式仍然是以函授模式为主。

对于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检验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显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教育的目标,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这种“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培养过程,毕业论文是研究能力的书面反映,毕业论文答辩是对研究能力的考核[2]。迄今为止,在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论文答辩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如果我们有机会对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阅读,并且有机会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就不难发现,如今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 存在的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包括论文本身的质量和论文答辩水平都比较较低,与相应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函授毕业论文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有如:论文选题太大但内容范而空,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观点,仅局限于泛泛而谈;所研究的主题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无法看出作者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论述问题时系统性条理性较差,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无任何学术性和实用价值可言;所提出观点和所做结论只凭感觉信口开河,找不出任何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不少的学生对毕业论文中相对重要问题的阐述把握不住,对答辩委员们提出的即便是很一般问题解释不清,甚至由于从未对此认真思考而根本无法回答,等等,种种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

二、 主要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如:1.社会影响。社会对成人教育文凭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根本没有把函授学习视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途径,而只是将其作为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够重视,得过且过,其中也包括了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函授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需要同时应付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函授办学过程中 “学员到课率低,日常管理难;考试纪律不好抓,考试秩序难;专业分散,组织学习难[3]”的三难现象一直都存在。学生留给自己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加上对所学专业发展现状认识不到位、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研究论文写作方法也不了解,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学习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函授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效直接有关,其中也包括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对各个学习环节的管理模式安排以及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和选择等等。显然,教学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对函授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应该是导致毕业论文出现较大问题的主要原因。虽说影响高校成人教育在职学习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学校方面、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关于提高成人教育在职学习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1. 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积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提高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毕业论文环节重要性认识的教育,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2. 制定严格可行的管理规程,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3. 科学安排毕业论文的教学时段,改变以往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才启动毕业论文工作的做法,提一个学年进行毕业论文安排,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拥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选题和思考;

4. 完善毕业论文的监控模式,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及时解决所发现问题;

5. 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水平;

6.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承担课题中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并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

7.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展开研究,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并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

8. 完善毕业论文的评阅和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制度;

9. 制定合理地毕业论文的实施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征,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和结合专业进行设计撰写设计方案的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安排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着任何课堂教学或教学实习不可代替的功劳[4]。因此,值得高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去研究,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教学毕业论文质量有效的途径。

[1]鄢烈洲,曹艳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规范管理与持续发展研究 [J]. 继续教育,2011,(1):15-19

[2]张勇,赵勇. 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J]. 西北医学教育,2004,17(2):225-226

重工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