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21 19:12:52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

作为新闻传媒集团,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从而减少转制中的“阵痛”,在维护转制员工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在转制企业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近年来未雨绸缪,积极实施下属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法和举措,在冲破转制中的人事“牢笼”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用重庆广电人自已的话说,就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广电产业的扶持政策,这就像有人已经把一大盆饭摆上了桌,关键是看你自身有没有分饭的勺子。“坐等”等不来“逆势增长”,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活力因子”能动性和主动性,广电事业才会真正得到大发展。

一、企业化经营机制构建转制基础

目前中国广电实体基本上是自收自支、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营收入支撑,因此投资的回报或赢利是绕不开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事业”对于中国广电来说早已名不副实。况且事业的管理体制,早已严重制约了中国广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作为事业性质的广电实体,绝大多数仍然沿袭传统事业管理方式,在“小而全”的宏观资源配置结构下,实体内部资源配置也大多是小型分散的“小而全”模式,即通行的频道制、栏目制,经济管理不讲成本核算,不讲投入产出效益,分配上仍然是“大锅饭”,产品质量缺乏量化考评。这种状态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几年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建立了符合“公平、效率、规范”价值目标的七大体系:一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决策体系,建立了党委会、集团办公会、党代会、职代会等议事制度,特别是专业委员会的创立,更是在传媒界首开先河,是对专业人才自治的民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二是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的责任体系,广播实行频率效益提成制,电视实行制片人制、频道运营责任制,形成了一个法人主体内的多元责任主体。三是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分别采用了稿费制、提成制和津贴制等分配形式,全面推行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分配体系。四是以人才资本开发为取向的人事体系,干部管理实行行政职级和岗位职务分离、领导实职与非领导职务分离和竞聘上岗,员工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开设内部人才市场,并采取评选最佳、首席、明星员工等方式开拓了多元发展空间,专业人才资本的成长环境已经形成。五是以效益管理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建立了增收节支管理办法,推行成本核算,加强了月度及项目预算管理,开辟了多元管理创收渠道、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六是以规范高效为目标的运行体系,推行了项目责任制和流程管理责任制,强化了议定及交办事项的督办追踪制度,以及月度工作目标审定与考核制度。七是以为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对广告经营、节目交易、设备购买、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了多层次分权和多环节制约。

这七大体系的建立,正是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深度诠释,不仅为事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而且成功构建了转制基础,有利于下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的平稳实现。

二、突破事业“牢笼”,转制生机无限

但随着传统媒体广告增幅的减缓,传统“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发展后劲和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仅仅靠“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显然存在很大局限。况且事业的管理体制,早已严重制约了中国广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这在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上表现最为突出:一是区域局限。事业必须隶属于一定的行政实体、局限于一定的行政区域,而行政区域内资源与市场的相对有限性,成为媒体“做大做强”的严重桎梏。二是体制局限。按事业体制的管理方式,在资本结构上形成高度单一的行业国有资本模式。按现行政策,任何外来资本(外行业国有资本、私营资本、境外资本)都不能进入广电媒体,其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同时,事业单位用人必须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编制管理,按统一标准进行考试、考核、繁琐而机械的程序,对电视媒体来说很难及时吸纳所需高端专业人才。加之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等仍以论资排辈为主要依据,十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向产业要效益,将可经营的事业单位转制为面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将可经营的资产从事业剥离出去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将是大势所趋。

基于此,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从2004年成立起,坚持事业与产业同步发展。一是坚守“公益为本、经营为用”的价值理念,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始终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媒体和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用经营方式强化管理,追求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经营发挥传播效应,实现社会效益。二是坚持“一体多元”的发展方向,坚持本体为主、多元发展,国资为主、多元整合,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产业模式, 指导产业的构建和资本的整合。三是实施“转向、转型、转制”的发展战略。“转向”就是从只注重公益性职能转向公益和经营并重,从只注重事业发展转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只注重本体发展转向本体与多元发展并重;“转型”就是从自制自播转向市场化经营,从自娱自乐转向社会化发展,从自给自足转向竞争化生存,从传统媒体向内容提供商转型;“转制”就是突出机制创新,变战略领先为战术优先,变宏观一线为微观前线,主动地向产业要发展的空间。四是探索制播分离的策略,将一切可以经营的事业资产,从传统本体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并以此为平台,利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面向社会融资,组成媒体控股的投资主体多元的股份制企业,并可按市场法则,聚集高端专业人才,整合一切所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此实现电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视生产力水平,最终走向做大做强的目标。重视传媒公司、重视勤加缘公司、纪实公司、视美动画公司除分别为时尚频道、娱乐频道、科教频道和少儿频道承制节目外,还面向社会生产和销售节目,效益大大提高。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已形成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集团(总台)产业公司作为产业投资管理平台,下辖全资和控股公司30多个,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平台:一是以网络传输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二是以内容制作为重点的主体产业;三是以旅游、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为重点的关联产业;四是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衍生产业。至2008年底,集团(总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产业系统;资产总量43亿元(其中事业19亿元,产业24亿元),总收18.5亿元(其中事业收入8.5亿元,产业收入10亿元),产业收入超事业收,实现了事业、产业共同发展,产业反哺事业的发展格局。

三、人员流动:转制的关键因素

转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身份。由于身份不同伴随的薪酬、福利、养老保险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利益差异,一般人都不愿意主动放弃事业编制成为人企业身份人员,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改革势必遭遇重重阻力。因此,尽量减少身份落差,鼓励事业人员流动到企业就成为转制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方面,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对广电转制中人员流动问题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一是双向选择。事业本部员工转入产业系统工作,属于机构整体转制的,转制企业组织双向选择后确定人选,由新的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并进行管理。应转未转或在双向选择中落聘的,属事业编制的全员聘用制人员,在保留其事业身份的同时进行分流或下岗处理。

二是福利保障。转入企业工作的事业编制全员聘用制人员,其在事业的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其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并按国家政策规定和集团(总台)确定的职级调资调标,代扣代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代扣代缴的费用由集团(总台)按年度与用人单位结算。事业、产业间流动的人员,均可按规定参加集团(总台)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三是工龄补贴。鉴于目前集团(总台)事业发展较成熟,而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员工收入低于事业员工。为鼓励集团(总台)本部事业编制人员到产业系统工作,由集团(总台)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一定的工龄补贴。

四、建立适应现代文化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

从长远看,事业单位转制后能否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为大部分员工提供不低于甚至大于原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将在根本上决定转制的成功,人员的正常流动渠道也才会畅通。目前,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和转制企业正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已经出台了《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暂行办法》等纲领性文件,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是设立机构。要按照“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原则,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完善职能,健全体系,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是岗位管理。要按照因事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岗位管理基本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管理。推行岗位管理要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设置岗位体系,在对岗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核定各级各类岗位职数,明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绩效指标,并综合岗位价值、市场定价确定各具体岗位的基本定价。

三是绩效管理。实行全员绩效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客观、准确和切实可行的原则,制订以考核为主的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程序、步骤和考核的指标、标准、方法等,完善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追踪、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考核结果应用等流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对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可按照相关政策和公司制度采取内部分流、提前退养、降职、降级和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进行处理。实行工效挂钩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员工收入同个人业绩挂钩。

四是规范用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制定完善员工守则等企业劳动管理规章制度,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依法为员工办理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五是教育培训。构建学习型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做好组织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多元化的发展通道。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员工个人学习。以任务培训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专业素质提高为主、以学历教育为辅,注重事、企结合,备(储备)、用(实用)结合,内、外(赴外、引外)结合。

五、启示和思考

通过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的转制改革,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以人为本。改革的所有目的,是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包括要维护好大部分干部职工的利益,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改革,增强员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增强干部职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在具体执行层面,一是要研究如何充分运用国家现有政策体系,办好目前尚未办成的事;二是要认真研究现行政策既未禁止、也未提倡,而按客观规律应该办的事,为新政策的制定提供案例。三是抓住关键。要抓住整体的主要矛盾和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比如岗位管理,就要真正落实“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绩定酬”的“三定方针”;构建“科学的岗位设置体系、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等“三大体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的“三能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因人设岗向以事定岗转变、由组织安排工作向自愿竞争上岗转变”的“三个转变”;解决目前存在的“岗位设置不平衡、绩效考核不健全、分配体制不完善、出口渠道不畅通”的“四大难题”。

当然,从长远看,文化体制改革的质变还未到来,114号文件只是个阶段性的过渡性政策(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并不能一下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事企人员待遇的差异问题,因此主要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各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转制改革的推进。弄得不好,企业转制改革不成功,个别企业转回事业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但如果政策过于“优惠”,又可能养懒人,从而失去转制的意义。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虽然初步在内部建立起“公平、效率、规范”的制度体系,在事企人员流动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些做法甚至走在了114号文件之前,但外部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其改革的步履艰难甚至停顿观望。只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企业的不合理差异,真正在全社会构建起“公平、效率、规范”的体系,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才会取得最后胜利。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

现将我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要点报告如下,请予审示。

一、关于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上半年,全市广电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广电局的领导与指导下,以实现三大跨越,奋力崛起为主题,按照年初确定的强化一个中心,突出三大重点,抓好两项建设的工作思路,稳步抓好工作推进,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突出了重点宣传工作。

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扎实地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民创业、奋力崛起和构建和谐六安的宣传,圆满地完成了市“两会”和**徽商大会的宣传报道,市电视台、市电台在各自的新闻栏目中新开设了《展示新成就,喜迎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关注民生,构建和谐》、《走向新农村》、《全民创业,奋力崛起》等专题专栏。在工业化、城镇化、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等重点工作以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宣传中,导向正确、特色鲜明、引导有力,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加快六安的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接十七大召开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和精神文化条件。据初步统计,一至六月底,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共播发新闻稿件6500多条,宣传质量与发稿总量同比有新的提高。

加强了外宣。上半年,全市广电系统共在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综合和新闻频道(频率)发稿273条,同比数量略有增加。在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省级一等奖作品3件、十佳栏目2个;二等奖8件,保持了我市广电创优工作良好势头。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领导为获省一等奖的主创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创新了栏目。市、县(区)两级电台、电视台认真落实“三贴近”原则,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扩大受众市场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改版,使频道频率的定位更准确,特色更鲜明,结构更合理。经过精心策划,市级两台一报在年初成功地进行了新一轮节目改版,新开辟栏目19个。其中市电视台的“走进长三角”、“走向新农村”、“六安神韵”、“摇篮”、“英语角”等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较大地改革与创新,自办节目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局从电台电视台抽调骨干采编人员,投入专门设备,设立市广电局驻金安区、裕安区记者站,创办《金裕新闻》,解决了金安、裕安两区长期未解决的电视宣传问题,受到两区区委、区政府的好评,也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与此同时,我局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广电系统互动共赢的多媒体优势,创办了六安声屏网,目前已正式刊播。

策划大型活动,组织现场直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彰显广播电视影响力。上半年,市电视台、电台精心组织了多次现场直播、异地连线、文艺晚会等大型宣传报道活动,影响大,反响好。其中,市电视台、电台并机现场直播的《全市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学霍山和发展民营经济表彰大会》、《**新春交响音乐会》、《3.15电视直播晚会》以及联合湖北黄冈、河南信阳共同举办的以“春暖大别山,和谐鄂豫皖”为主题的《**六安市春节文艺晚会》等活动均受到市领导以及观众广泛好评。市电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神奇的大别山》,继去年10月与中央台合作之后再次面向全国宣传六安,展示六安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以及六安科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广泛赞誉。

(二)、事业建设加快推进。

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提前启动。今年我市确定20户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计划数为1538个(计划已下达县区)。在上级配套的设备器材到位之前,各地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各级广电部门认真贯彻去年11月在霍邱召开的全市“村村通”工作现场会精神,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四级联网,加快村村通建设进度,部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群众提前收听收看到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现有线电视县乡联网的乡镇达15个,实现有线电视联网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达430个,受益农户达15600户。

市直与两区网络整合与建设工作有新进展。市农广通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加快了金、裕两区农村乡镇有线电视联网。按照六安城区与两区农村有线电视一张网、一个前端(市电视台播出前端)的总体要求,目前裕安区实现了所有乡镇与市电视台的网络联网,金安区与市电视台网络的联网步伐正在加快推进,计划年底前实现全部联网。

城区数字电视工程顺利推进。二月上旬,市电视台在六安城区开通了数字电视,目前数字电视用户已发展到一千户左右。为了加快数字电视的发展,4月份我局成立了股份制的六安市数字电视公司,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总体要求,目前各项工作正加快推进。计划今年六安城区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一万户,选择六安城区四个小区和苏埠镇分别为城区和农村集镇广播电视数字化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并逐步向整体平移过渡,传送的节目套数将由24套增加到82套,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电基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解决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经我局积极争取,国家广电总局在寿县、舒城、金寨和六安电视台进行的中央1套和中央7套无线覆盖工程已基本完成。霍邱县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已于6月份动工兴建。寿县广电中心也在规划之中。

(三)、社会管理力度加大。

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查非法电视台。我局联合市公安局、市无线电管理处等单位,对霍邱县、叶集区、裕安区等沿淮非法设台现象严重的乡镇进行了挂牌督查。依法取缔了霍邱县固集镇、临水镇、裕安区江家店镇等私人擅自开办的5家非法电视台。

开展乡镇广播电视转播台治理整顿。上半年,我局利用两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乡镇广播电视转播台治理整顿工作,重点打击乡镇广播电视转播台及乡镇调频台擅自开办电视节目、擅自变更技术参数和违规出租、转让与承包行为,改变将乡镇广播电视站和乡镇调频台作为小团体或个人牟利的状况。撤销没有转播需要和正常转播经费保障的广播电视差转台,对确有必要设立的乡镇转播台重新办理申报审批手续,这项工作尚在进行中。

强化安全播出工作。全市各级广电部门积极应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完善保障措施,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全国、全省“两会”、省八次党代会、市“两会”等重要时期和敏感时期的安全播出。5月1日晚19:24至20:13期间,辽宁卫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中教一套和湖南卫视连续受到“**”组织破坏干扰,六安电视台发现及时,处理果断,使我市广电下传的所有节目均未造成负面影响,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与此同时,我局对全市境内的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造册登记,下半年将着手进行综合治理,规范管理,确保我市宣传信息空中安全。

(四)、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认真做好新一轮的广告经营承包工作。今年市级两台一报广告经营将结束第一个承包期。在总结前一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入选的原则,我局如期完成了六安电视台第二轮广告经营承包招标工作,承包金额与第一轮承包总额年增长47.8%。目前,皖西广播电视报社、市电台的新一轮广告经营承包招投标等准备工作也在抓紧进行,预计分别将在七月和八月完成签约。

电视剧拍摄进展顺利。我局策划近三年拍摄电视剧工作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我市首部电视剧《血色蔷薇》5月19日在北京开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专程赴北京出席开机仪式。目前拍摄工作进展顺利,预计7月下旬封镜,力争年底呈现给广大观众。该剧的拍摄,是我局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速六安文化产业发展年”,依托广电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胆尝试,对扩大我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快广电市场化进程,做大做强六安广电事业与产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着力培养优秀人才。按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今年全市广电系统为“人才建设年”。我局一方面在全系统大兴学习之风,加强岗位学习、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包括对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实行首席制,推选出第二届市广电系统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员(主持人)。在推选出的“首席”和“三名”中,既有在编人员,也有聘用人员,打破了身份、职称、资历等界限,通过推行的这些激励机制,在全系统内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作风教育活动。

一是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作风教育月活动。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切实从机制和制度上预防和治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扎实推进创建“三型机关”活动。在总结前三年经验的基础上,上半年,我局在创建活动中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搞好宣传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健全了《市广电局意见建议信息反馈制度》,推行“首问责任制”,切实增强广电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能。年初,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三型机关”标兵单位。

三是认真做好“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在广播电台开办“政风行风热线”,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局的一项重要宣传任务。局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对有关栏目主创人员,采编人员、保障人员提出具体要求。自去年底“政风行风热线”开播至今年6月19日,“政风行风热线”已播出100期。热线开播以来,共接听群众热线电话和接收短信654个,市直31个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相继走进直播室,介绍本部门、本单位政风行风建设情况,宣传部门职能和政策法规,倾听群众的倾诉、投诉并现场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我局在配合市纠风办创办好市“政风行风热线”的同时,认真做好自身的上线工作。局主要负责同志还三次走进热线直播室,就群众关心的有线电视维护、数字电视安装、广播电视广告等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解答咨询,受理投诉,为群众排忧解难。对当场解答不了的问题,局主要负责同志下线后亲自过问,督促整改落实。据统计,上半年,我局共处理解决群众在热线反映的问题10个,回复解决率达100%,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四是召开了局属单位群众座谈会。最近,局党组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参会的党内外群众就深入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精神以及局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事业和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局党组改进工作提供了参考。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的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纳入市政府考评的主要工作,集中精力抓落实,根据上半年任务情况抓补差补缺,抓亮点,抓落实。主要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宣传工作。

以迎接十七大,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宣传工作的主线,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组织策划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主要是强化工业宣传,推出《走工业强市之路》;强化招商引资宣传,推出《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强化新型农业宣传,推出《新农村示范点巡礼》;强化民生工程宣传,推出《十二项民生工程访谈》等主题宣传。当前,要面对全市汛情,重点组织好抗洪救灾宣传工作。局领导带队,组成两个采访组分赴重灾区组织报道,并邀请省台来我市联合采访报道,大力宣传我市的汛情、灾情以及全市各级干部、党员群众的奋力抗洪救灾的精神风貌、好人好事。同时精心做好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建军八十周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6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和迎奥运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二)、关于事业建设、社管工作和产业发展

1、全面实施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省发改委和省广电局下发给我市新一轮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是完成1538个自然村通上广播电视。目前按照国家要求,新调整的建设方案已上报,待国家批准及有关设备器材下拨后,按照新调整的“村村通”建设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抓好任务落实。

2、抓紧实施城市数字电视工程。下半年要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加快业务推进,努力完成全年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要达到10000户以上的目标,并积极为整体平移过渡创造条件。

3、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两非”,即非法建台建网,非法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境外节目。切实强化安全播出管理,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要求,确保十七大期间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确保卫星传输接收不出现黑屏,不出现反动画面。

4、下功夫抓好资源开发与广告创收。在总结前一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市电视台、市电台、皖西广播电视报的新一轮广告经营承包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监管组织,制定规范性文件,强化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创收到位,保证全局运转。数字电视公司、网络中心、农广通公司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增加效益,全年创收力争增收1000万元。完成电视剧《血色蔷薇》拍摄与发行工作,争取好的效益。

(三)、关于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发建设;财税政策

2006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成立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简称玉林海试区),作为广西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将要打造成桂台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广西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密集区。在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已实施了不少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对开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现行财税优惠政策在推动海试区的发展尚存一定局限性。

一、当前试区开发建设的基本现状

玉林试验区是玉台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目前广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桂台合作试验区,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范围涵盖玉林全市7个县(市、区)。目前核心区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热带水果、生态水产、林木资源示范区、展销交易区等九大功能区。积极引进台湾高新农业技术及产业,逐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为推进试验区的深入开发和发展,一个配套的支撑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建立和完善,已成立了玉林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试验区有机生物研究所、两岸特种水产技术研发中心等,创建了广西两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平台。截至目前,玉林境内的台资企业共有51家,投资额达42亿元,位居广西前列。

二、现行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政策简析

1.增强玉林海试区竞争力的财政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10~2012年内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台湾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先扶持台企开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北部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2010~2014年内提供30亿元人民币专项贷款,比重每年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对重大项目争取通过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方式向总行申请单列项目资金。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面广的企业、项目所需流动资金申请贷款,在规定优惠利率基础上,在市农业发展资金中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兴建的大型综合批发、商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商用、房地产土地抵顶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办法供地,土地出让金按实际拍卖价格如数上缴国库后,不低于成本价条件下可按出让金缴纳数给予20%~40%的比例计算返还。

2.稳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规定,优惠方式主要如下:一是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生产经营日起,5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外企业、个人创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属于国家鼓励类企业及自治区确定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企业取得的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个人所得税,台商个人从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营业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是进口环节,农业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当前制约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问题分析

从现行财税政策看,玉林海试区虽然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沿海沿边等各项优惠政策,但与福建、山东、上海等试验区相比并无实质上的政策优势,另外现行财税体制不合理、政府财政实力不强等也是制约试区发展的因素。

1.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1)玉林海试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自治区及玉林市政府本身的财政资金规模难以满足投资需求。从目前财政收支情况看,自有财力基本上只能保证政权机构正常运转,难以安排大量资金对试区进行开发建设。一是经济总量少,财政收入不多。二是区政府在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基础上还要承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一系列职能,不可能把大量资金投入支持试区开发建设。三是自身融资、积累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吸收民间闲散资金,资金不足,市场占有率偏低,制约了自身发展。(2)财政监督不到位,绩效评价制度待完善。目前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中存在财政支出监督乏力、支出结构安排未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混乱,时有发生擅自调整项目和改变资金用途的事实,存在不顾成本盲目投资、侵占和挪用资金等现象,致使无法集中财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且缺乏完整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无法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测算展开科学评价,缺乏财税政策执行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项政策难以落实,未起到相应的政策效果。(3)财政扶持涉及面窄。财政政策扶持方面主要涉及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贷款提供、给予贴息补助等,没有考虑到农业保险方面,政府没有构建农业保险体系为园区招商引资设立扶持政策。再者,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关系链上的合作,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物流,使运输、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而现行的财政扶持政策没有涉及到农业物流服务体系。

2.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1)税收政策引导力不强,优惠手段单一,范围过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种上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对农产品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优惠对象主要针对大型加工企业及农业科研方面,缺少扶持台湾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也缺少支持农业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覆盖面比较狭窄,税率上以降低税率、减免税、退税等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如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投资抵免等相对较少,优惠手段单一。优惠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负担,但不利于农业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扩大,这对于台商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等重大项目的引导作用不显著。再者,优惠政策涉及面过窄,不利于台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税制结构尚待完善。税种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大大制约了海试区农业产业发展,影响产业升级。一是增值税,占台企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厂房等建筑物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加重企业前期投资负担,影响台资投资的积极性;再有,中央与地方比例不合理,中央占75%,地方只占25%,不利于增强地方财政经济。二是营业税,对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取得的收入缺乏相应的优惠支持,不利于台企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三是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科技人才教育投资、医疗、保险等成本,没有税前足额扣除,不利于人才引进。(3)优惠时限短,幅度较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不多,10年的优惠时限已经走到尽头,在招商引资方面处于劣势,是否需要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尚需国家出台文件,自治区、市政府制定的投资优惠办法有时限制约,一段时间后企业所得税不再给予减免,优惠幅度明显降低。

四、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一是继续加大中央、区、市政府财力支持。申请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把投资重心转移到以提高和增强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上;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技术改造、建设、农林水利向试区倾斜,金融机构加大贷款规模,完善融资平台建设,引导社会闲散资本投入,刺激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向试区迁移。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财政支出项目运用因素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进行综合考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对评价工作结果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作出具体规定,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将财政预算拨款与政府部门目标和绩效完成紧密联系。同时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与其他相关政策配合,把政策落实到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农业保险体系方面,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农业种、养保险业务,保险与补贴结合,所需资本从保险公司中退出一小部分,大部分资金从农业扶持资金转入,还可办理再保险、联分保业务。适当扶持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物流企业,给予与玉林海试区农业企业同等待遇。

2.优化税收制度,加大税收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优惠手段,增强扶持作用。对促进试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优惠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使试区依托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重点产业与优势产业并存发展体系。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政策,增加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投资抵免、延迟纳税等手段。对于具备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服务物流企业,可享受所得税、营业税优惠措施,鼓励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促进市场流通,鼓励农业服务物流企业入驻。二是在中央、区、市政府支持下,合理调整税收制度。增值税方面:将台企厂房等建筑物的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激励台企增加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将留给地方部分的比例适当提高。营业税方面:对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收入、技术转让给予优惠。个人所得税方面:争取国家在试区内实行引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对科技人员的专项补贴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技术成果和服务方面的取得可比照稿酬所得实行应纳所得税额减征。三是适当延长部分优惠政策实行时限,保持试区优惠政策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广西立法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提供扶持保障[EB/OL].2010(10):7

省略/chinanews/2010-10/07/content_21063844.htm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蓝皮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报告(2006~2010).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M].2010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2009(8):26

省略/zsyz/yhzc.htm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我从8月1号到公司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都很多,任职以来,我对工作环境和前台这个崭新的工作岗位充满了信心,较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现将三个月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作为文员这份工作的新人,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和转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等等。

二、主要工作:

1、完成部门交办的事项:

以下:每个月做两次的餐厅用量报表(每半个月一次)给餐厅组长核对汇报;每个月初统计纸张用量以及电话记录交给企管主管留底汇报,尽量做到节省公司资源;每个月做好顺丰快和申通快递的运杂费报销单交给财务部报销;以及登记写字楼的矿泉水(桶装与小瓶)、办公设备物料(纸张、色带以及墨盒)的领料单。

2、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以下:更换传真机的色带,备用复印机,打印机的纸张;处理传真机、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卡带、卡纸问题;每天登记纸张用量和拨出电话记录;更换饮用矿泉水;以及对一楼走廊通道和样品参观室的门户管理。

3、讯息处理和工作记录:

以下:过滤来电以及接收信息及时转接给所需部门;注意传真内容及时转达给上级;以及记录来往供应商和常用联络方的联系方式,认真做到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资料。

4、来访客人通报及接待;

以下:事先放好手纸、厕纸,以及会客室的面巾纸和矿泉水以备用,待见到客人起身微笑迎接问侯,指引客人到所需地方等候接洽,及时递上矿泉水或泡茶接待,坚决做到客人还没离开,自己就不会下班。若休息时间临时有客来访或任部门有事所需,也会尽快赶到接待帮忙。以及协助应聘事宜。

5、本工作区域清洁:

以下:每天一上班擦洗前台及保养办公设备;还有清理饮水机旁的污水。

最后总结一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内涵,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在新的学习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公司效力!转正后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教,谢谢!

2前台文员转正工作总结

从20XX年12月25日入职成为试用员工到现在,来泰锋就职已经两个月了,从开始对一切的陌生和不懂,到努力适应,我在公司同事,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已经逐渐习惯和适应这份工作,短期内便熟悉了公司办公室各项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也慢慢进入了状态,那中间学会了很多东西,也对自身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为了总结工作经验,继续发扬成绩同时也克服存在的不足,现将这两个月的工作做如下简要总结:

这段时间,我任职为公司总部前台行政文员这一职位。一开始来到公司,是由一位同事教我的,她给了我一份前台文员工作交接表,上面很清楚的列明了这一职位该做的工作范围,随后我也参加了公司的员工培训,更深的学习了企业文员和更加的了解了公司的内部结构,让我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更加的熟悉,操作减少了难度。我总结了下我日常主要工作是:

1、负责接听电话,回答客户的问题。

2、接待来访客人,记录来访的资料,让来访客人登记,开启玻璃门引导去相应的地点。

3、负责发放员工及促销员入职,离职,调场表和工衣的发放。

4、负责公司各门店以及总部和售后的办公用品,日用品的发放和登记。

5、收发总部每日的报纸传真,快递包裹等。将各人快递包裹及时派发,或打电话通知。

6、总部一楼LED显示屏宣传语的管理工作。

7、审批OA上个人以及门店的行政事务申请,比如名片申请等。

8、协助其他同事行政事务如复印等。

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待,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日常事务要细心认真,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前台工作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事情繁杂,和各部门打交道也比较多,二个多月的工作也让我产生了危机意识,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坎坷,所以单靠我现在掌握的知识和对公司的了解是不够的,我想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减少工作中的空白和失误。刚开始工作,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

今后我要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地和部门沟通争取把工作做好,服务态度要良好,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准确地转接电话。如果知道某个部门没人,会提醒来电方,并简要说明可能什么时间有人,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简要回答客户的问题,努力打造良好的前台环境。

要保持好公司的门面形象,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员工。这也一直是今后工作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前台文员转正工作总结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在这边要感谢您给我机会到xx-xx公司担任前台文员这一职务。这一职务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做为一个新人,刚刚加入公司时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各公司部门的职能所在,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在实习期间,我在生产制造部有做过一段时间。虽然时间并不长,却让对事后工作的观点大有改观。这才发现任何职业任何工种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就好比插件来说,看着是挺简单的,但做起来又并非如此。插件最注重的是效益和质量。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细致活,不是说你有多懂它的结构和性能就能无所事事了。我们一些平常不注重的手法和技巧。怎样在小小的孔插上细细的二极管能又快又准呢?还得靠平时的经验积累!进入前台时,充满天真;就那么单纯的认为前台就只是接接电话和接待客人。通过深入了解才发现其实也挺复杂的。前台做的工作需要很好的耐心。硬硬头皮做下去一切都会变天明,当初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接手了此职务。这才恍然大悟过来,一切事物都是自己说着容易做着难。就拿接听电话来说,要注重语气、语调的平缓以及说话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声音要不大不小,也不要刻意修饰自己的语调;主要注重亲和力!

办公用品的管理方面:第一要知道公司职员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第二要知道仓库物品数量和类别,第三要了解领取办公用品的工作流程,第四要妥善管理办公用品的申购和领取。{要知道哪些人应该领取和哪些人没必要领取以及办公用品数量的规划和统计}而我却做的一塌糊涂。

对于前台文员工作的顺利进行我觉的有必要成立一些新的制度。比如说办公用品领用的管理制度、物品申购的统一性,仓库的规划和调整。初入职场还不了解工作的真正含义,有时候难免会犯些小错误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处事能力。这段时间的工作历程让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的的迅速发展,我深感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修养和内涵,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在新的学习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公司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近段时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前台不是花瓶,一言一行都代表公司,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用品的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此致敬礼!

4前台文员转正工作总结

时间总是在悄无声息中流逝。两个月的试用期很快过去了,在这两个月里,我在公司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真的很感谢公司给我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更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和栽培!现在我将过去两个月的前台工作内容和体会作一个汇报。

前台工作内容为:

1、转接电话,准确的转接来访者电话,委婉对待骚扰电话,提高工作效率;

2、来访人员接待及指引,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应聘者信息登记;

3、通讯录更新,鉴于公司人员调动较大,以及新增人员较多,通讯录不能及时更改,影响各部门之间以及客户与公司之间沟通。所以要做好跟进工作,及时更新通讯录,而且在以后工作中经常和各部门沟通联系,便于及时得到正确信息;

4、考勤记录,为新来员工登记录入卡号姓名,做好考勤补充记录。辅助行政助理导出相关的考勤报表;

5、负责出差员工的订票;

6、每天9:00开启办公室的灯,中午休息12:30关灯,13:30响铃时及时开灯,并检查是否有故障,若出现故障,立刻联系相关人员维修;

7、做好文件复印与登记监督,禁止复印私人文件;

8、门口车位停放监督;

9、公司文件的分发,及时将文件分发给各部门,将公司的各项政策措施快速传达下去;

10、会务工作,会议前准备好相关器材会,并准备茶水;会议时要及时添加茶水;会议结束后做好会议室的整齐、清洁;

11、下午茶管理,早上添加好下午茶点,并摆放整齐,非下午茶时间不可用。月中月尾各盘点一次下午茶点饮料库存,若库存不足,罗列需购的商品给行政总监审批,审批通过后给相关人员购买。下午茶点购回后,将清单录入《下午茶入库表》;

12、下班时检查灯光、门窗是否关上,确定空调、电脑的电源关闭。

13、每月尾盘点文具,制文具盘点表。把库存不足的文具和厂办需要申购的办公用品罗列成《办公用品申购表》,给行政总监签名审批,再经总经办签名核实,方能进行办公用品购买。办公用品购买后,将清单录入《办公用品入库表》。

14、每月的最后一天公司用纸统计,把当月用纸登记表中各部门的用纸情况作统计,制作当月用纸统计表。

15、每月对公司人员的话费情况,经行政经理列出进行抽查的人员后,进行公司人员话费清单抽查。

16、按情况处理好铁通话费月结,ems快递月,合作办公文具月结,旅易订机票月结。

17、协助做好招聘工作;

18、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临时任务。

总的来看,这两个月我是努力地把每项工作做好的,但也有不少不足的地方:

1、工作的确不够饱和,时有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

2、在接待客人方面,反应不够积极,给人冷淡的感觉。

3、在紧急情况应变能力不够强,接到临时任务时,不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和遇见特殊情况未能及时向上级反溃。

4、做事不够细心,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时候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

和平

政权在大陆惨痛的失败教训,使之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台湾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就有必要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到台湾后,认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

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剥削也极其残酷,其苛重程度一般达到农民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为维持其在孤岛的政治统治,在当时“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策动下,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

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一直无法进行的,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在台湾推动,主要是由于他们是从大陆逃到台湾岛的“新客”,与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不仅不会损害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反而有利于其加强和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次台湾分三步依次推进。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从法律条例限定租额,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37.5%,减轻农民的负担。条例也保障地主利益,佃农按时纳租,欠缴两年地租地主可以解雇等。

第二阶段的“公地放领”,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由承领农民分10年20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

第三阶段是“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政府法定田地数额,超过部分一律由政府征购转卖给尚未获得土地的农民,地价按耕地正产品的2.5倍计算,以实物土地债券(占70%)和公营企业股票(30%)作为补偿。实物土地债券由台湾当局委托台湾土地银行发放,年利率为4%,在10年内分20期偿清本息;公营企业股票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四大公司(水泥、造纸、农林、工矿)的股票。

在本次中,农村地主的损益情况各有不同,其中大地主收益最大。他们从水泥、造纸、农林、工矿四大公司中,获取大量的股票,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工商巨头,如台湾原来的四大封建地主――辜振甫、林伯寿、林犹龙和陈启清,就是依靠起家而成为台湾地主财团的实力派。辜振甫控制的“台湾水泥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成为垄断岛内水泥市场的集团企业。同时,也有部分中小地主,在应征土地取得资金或股票后,转营工商业,其中不少因经营不善而被兼并,或趋于破产,甚至一部分地主将所获土地征购款挥霍一空,最后沦为普通农民。

在后,自耕农成为台湾农村中农户的主体,台湾农业从以佃农为主的生产体系,转变为以自耕农为主的生产体系。后,佃农因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成为自耕农,耕作兴趣和投资意愿明显增加,对于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积极参与农业推广组织举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改善活动,增加对土地的改良,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台湾的“总统府资政”李国鼎先生指出:“如果没有,台湾的农业发展将要缺乏推动力,在那时这种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的集约化

然而,小农经济对于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是相对有限的,到了。一定时期,反而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是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累、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

随着6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工业生产,台湾当局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相对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采取牺牲农业的政策,实行“田赋征实”、“随赋征购”和“肥料换谷”制度,压低农产品价格,从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农工发展不相适应。在工业以双位数增长的同时,农业却出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偏低,导致其务农意愿淡薄,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更多的农民则以兼业的方式维持生计。在专业农户中,绝大部分仍然采取个体家庭经营的方式,只有一小部分是经营规模不等的资本主义农场。兼业农基本上“离农不离村”,为增加收入而就地受雇于加工制造业部门,是半农半工的劳动者。兼业农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来源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又使农村劳动力趋于老化和女性化,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

另外,随着工商业的迅猛发展,60~70年代每年都有1000公顷以上的耕地被用于开辟道路、兴建工厂、商店、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有的年份甚至高达5000公顷以上,致使岛内可耕地日趋减少,地价急剧上升。由于土地增值迅速,许多靠近城市的农村小土地所有者认为,将土地投入农业生产不合算,宁愿让土地废弃而不进行耕作,有的在土地投机交易的吸引下;把土地高价卖给土地投机商,以致耕地荒废和被占用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仅1975年,被废弃的农地就有1.2万公顷。

鉴于小土地私有制限制农田经营面积扩大的情况,第二次士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行农地重划,就是耕地的转移与合并,农民之间以互换耕地的形式,把分散在多处的小块土地集中在一起,以利于农事耕作和管理;或者以自愿结合的形式,将不规则的耕地联成一片,办成标准农场或综合利用。

另外就是辅导小农转业。它要求将岛内90万公顷的土地,从分属90万农户转变为分属30万农户,即将每户平均拥有耕地从1公顷扩大至3公顷,安排60万农户、约370万农民转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台湾当局鼓励无耕种能力的自耕农出售土地,辅导其转业;另一方面,提供贷款,辅助有能力的小农户购买弃耕或厌耕的土地,以扩大耕地面积,达成适当的经营规模。为此,台湾专门设立了“农地购置基金”,合计约新台币25亿元,以低息贷给耕地面积较小的农户,协助其

购买新的耕地。每个农民可从中借钱购买3公顷的土地,每公顷耕地的贷款额度从以往新台币10万元增至30万元,凡增购的土地免纳5年的农业土地税。这一措施有助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和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自耕农的耕地面积。

在台湾,10年农地重划期间(1962~1971),农业生产指数上升19.6个百分点,同期农作物生产总值增长约40%,仅在1966~1971年的6年期间,农户所得增长21%左右,扭转了农业下滑的局面。

为配合第二次,台湾制订了农业机械化计划,至1985年,水稻整地机械化程度已达98%,插秧、收割及干燥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7%、95%、65%,每公顷使用马力数约1.68马力,各项指标均超过原计划。

从第二次的背景和内容可以看出,它与第一次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第一次主要解决地权分配不均的问题,将土地化整为零,摧毁农村中的地主经济,打破“大地主、小佃农”的局面;而第二次则是在以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进行的,将土地化零为整,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造成“小地主、大佃农”的局面。

放宽土地流转建制

长期以来,台湾农地政策的核心是“耕者有其田”。但是,随着台湾经济转入后工业化时代,继续沿用这一政策,将严重制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导致农地制度的僵化。不少农户以私有土地利益为唯一依归,不愿配合对社区公共建设有利的农地重划,拒绝负担农地重划后地块的整地费用,严重影响农地重划的总体效益。

台湾的第三次,重点在于解决农地的市场化问题,满足经济建设和非农业部门的用地需求,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构筑适合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规模经营”新模式。90年代以前,台湾《土地法》第30条规定:“私有农地所有权之转移,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为限,并不得转移共有,但因继承而转移者,得为共有。违反前项规定者,其所有权转移无效。”1990年台湾当局对此条款进行修订,调整私有农地所有权转移受让人必须为自耕农的限定,从而为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扫清法律上的障碍。

其中的突破在于:一是放弃全面保护农场的立场,不再坚持优良农地不得变更为非农业用地的原则;二是同意农地变更使用从以往的供给引导,转为需求引导,开放农地自由买卖,严格监控农地农用,落实农地管理。

但在放宽农地农用但又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将来台湾的土地资源是否会大量消失,农村绿色环境是否会遭受破坏,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经验教训

纵观台湾的三次,第一阶段的土地产权分配非常成功;第二阶段,在土地私有的现状下,因为农民不愿主动出售其狭小的耕地,扩大土地规模的目标没有实现,1990年与1955年相比,耕种0.5公顷耕地以下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反从34.4%增加到46.8%,而同期耕种2~3公顷土地的农户则从7.8%减到4.3%;第三阶段,开放农地自由买卖,某种程度上为黑金政治打开大门。一些财团与民意代表结合,很多先买下农地,再去影响地方政府或议会,变更土地使用,这是黑金政治最典型的手段。大家都把农地当房地产来做,结果农产品都要从国外进口了。

在笔者看来,台湾的重要经验教训在于:

土地产权的不同形式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绝对决定因素,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台北最高的世贸中心附近的黄金地段,有一块号称台北最贵的农田,主人不卖这块农田,每天在地里种菜,旁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台北政府不能只给几千块钱就强行拆迁,但归根到底,土地所有制的私有或公有只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众多手段之一,公有产权容易滋生短期行为,但私有土地制度也会造成土地规模狭小和土地投机的盛行。

另外,规范产权的变迁,需要真正的法治,需要实行,土地私有权要在政治权利的保护下才能真正实现。在台湾,法律规定了结社自由与农民成立农会的权利。因此有强大的农会组织,99%的农户都加入了农会,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和管理,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农会以农民为主体,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增强,还包括农民政治地位和权益的保护等。

台湾地区的农会是组织农民的核心,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农村、农业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协调、沟通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接受政府的委托,宣传推广政府的政策计划,办理各项教育和生产培训,及时收集建议与意见,向政府反映农民的愿望为政府决策作参考;同时经常进行农民间的调解、沟通,以减少相互间的分歧与误会,增进组织的团结和理解。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6

中国中部、西部和北部三个区域是这次迁徙的三条主要线路和“新三角”,本期《商业调查》将沿着这三条线路梳理和探访,并由此展开深度调查。

中部篇

湖南:承接长三角

湖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6月15日在上海表示,凭借营商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30%左右的优势,湖南将借助上海国际化的综合平台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一样,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期,许多企业面临着留下来产业升级,还是向外地迁移的选择。

湖南省副省长甘霖曾在2008年湖南(上海)投资洽谈活动周相关会上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已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去年12月获批为全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郴州、永州、岳阳、益阳四地先后成为商务部批准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这些都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甘霖说,地处中部的湖南正在突破“不东不西”的地域局限,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目标是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的重要基地。湖南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营商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

湖南南临粤港澳,北靠长江黄金水道,东连长三角,既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的区位优势,又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市合作的区位条件。

而湖南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一系列投资洽谈活动,都是为了借助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及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管理人才聚集的优势,搭建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平台,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湖北:吸纳珠三角

在6月18日到20日于深圳举行的“2008年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上,为了给湖北发展引来“凤凰”,湖北省表示了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意图。

湖北省工商局6月16日公布港资企业在鄂统计数据,港企目前在湖北总量已达1788家,占全省外资企业的45.11%,位居在鄂外资企业数量的榜首。

“除数量上较多外,港资企业在湖北的门类也是相当齐全的。”据湖北省外资处介绍,香港在湖北投资领域已从最初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药品及医疗用品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发展,涵盖了湖北国民经济领域三大产业20个大类行业。

“近年来湖北的港资企业投资总额呈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是总量上在中部六省还需要提升。”湖北省外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港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鄂投资兴业,2007年年投资额已达123.5亿美元。

在数量上,2007年湖北省港资企业新登记比2006年增长近12%,而2008年一季度,湖北新设立港资企业35户,增长势头较好。

此外,在政策方面,湖北省工商局日前透露,该局目前正在制定港企落户湖北的相关新政策,在注册和认缴等方面或有新动作。但目前新政策未完全定型。

江西:沿海企转移热地

“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上,江西地理位置最优,承接条件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在年初举行的“两会”新闻会上,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用“三个最”阐述了江西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从当前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看,中国首当其冲。”姚木根认为,随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占据诸多优势的江西,正面临着历史最好发展机遇。

江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 三大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江西是“珠三角”、“闽三角”和“长江三角”的直接腹地,离这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空中距离”大约1个小时,“陆路距离”在8小时以内。

从承接条件上看,江西最好。江西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去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居全国第9位;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是近几年全国惟一用电高峰不拉闸限电的省份;承接平台较好,全省有94个工业园区和22个特色产业基地,园区总数居全国第四;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已形成汽车航空、冶金、电子、医药、食品、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同时在铜、钨、稀土、有机硅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从商务成本上看,江西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人均工资只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的一半左右,并低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土地、水电等成本较低,平均水平仅为上海的一半、广东的60%。

西部篇

广西:集台企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日前公布,截至今年4月,自治区从香港引进合同投资额达103亿美元,占广西引进合同外资总额50.69%,香港成为广西最大投资来源地,港商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广西近年来在“东盟博览会”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流入,北部湾经济区最近还有“三放宽一支持”政策,降低进入门坎,来吸引更多珠三角台商港商转移。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统计,截至今年4月,香港在广西投资设立的三资企业累计达6062家,占广西三资企业总数的62.83%。目前,香港客商在广西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同时,广西也承接着珠三角台资企业的产业转移。广西招商局副局长钟树林近日表示,根据台资产业特点,结合广西发展规划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将IT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领域,以及糖业、铝业、电力、旅游等产业,确定为今后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

广西拥有华南、西南与东盟多个经济圈结合的区域优势,北部湾经济区将建成中国大陆与东盟物流、商贸、加工制造及信息交流中心。目前以富士康为主的“台资军团”正逐渐在广西形成,截至去年底,广西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2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近20亿美元。而现在对于广西来说,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以己之长吸引有可能转移过来的企业。

珠三角的台商多数经营劳动密集型产业,IT产业更是首当其冲,而广西将IT制造业作为今后对台招商引资的排头兵,无疑是以对方目前的定位为考量。

另外,由于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国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制糖工业已建成较长的产业链,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熟的产业链,交通的便利,对于台商来说都非常合“口味”。

与此同时,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此外,桂林山水、北海银滩、百色大天坑群、德天瀑布、以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了广西旅游资源品牌和特色。同时,广西的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正逐步建设成为“西电东送”重要基地;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桑蚕、生物质能源、林浆纸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桂台经济合作以工业、旅游、农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势头强劲,而这可以说是广西政府待与台商达到的双赢。

西南:东盟华商新宠

第六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日前结束,此次签署的协议投资额达24.14亿美元,超过前五届总和。中国大西南凭借优势,承接东盟华商投资和产业转移,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东盟华商新的投资热点。

受地区竞争激烈化、产业升级压力、劳动力和商务成本上升的影响,目前东盟华商资本流动向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中国中西部战略布局转移,投资向能源、资源、环保、工业园、市政建设等重大产业领域转移,投资方式由直接投资向跨国并购型转变,在扩大产业资本投资的同时向金融资本转移。

马来西亚中国经贸商会负责人黄汉良认为,目前中国东部产业西移,同时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给中国西南地区和东盟华商都带来了发展良机,中国西南地区有条件成为承接东盟华商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高地”。

东盟国家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0%,东盟华商经济实力雄厚,拥有1.5万亿美元游资和发达商业网络,在全球华商500强中东盟华商占有绝对优势。

受地区竞争激烈化、产业升级压力、劳动力和商务成本上升的影响,目前东盟华商资本流动向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中国中西部战略布局转移,投资向能源、资源、环保、工业园、市政建设等重大产业领域转移,投资方式由直接投资向跨国并购型转变,在扩大产业资本投资的同时向金融资本转移。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李海峰说,近年中国西南各省区通过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日益突出,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她透露,目前西南各省的外资企业中,六成以上是侨资企业,而东盟华商是这些侨资企业的主力。

长期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杨光民多年的工作经验是,西南地区要承接东盟华商投资和产业转移,必须把握特定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区域环境优化等三大优势,以好项目、好环境吸引华商。

北部篇

环渤海:北移的“三角”

环渤海地区是当前中国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承接这种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地区之一。在社科院6月26日主办“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高层论坛”上,一些与会专家表示,环渤海区域应该做好迎接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转移,环渤海将可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中国全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双三角北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魏后凯表示,“当前,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正面临着良好机遇。”受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的驱动,加上珠三角地区电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营商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关闭或外迁的景象。

“我们也准备关闭自己在珠三角的制鞋企业,计划在秦皇岛投资建厂。”深圳市一位制鞋台企负责人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周围的台商企业都非常看好环渤海区域。台商在中国内地的布局已经开始逐渐北移,由沿海朝向内陆持续发展,从过去的珠三角转移至长三角,然后扩展到环渤海地区。

这个转移不单单是企业自主的选择,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地区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拉拢”这些企业去当地投资。深圳市台商协会副会长庄世良表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正在加快吸引台商北移。

6月初,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投资说明暨园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永会与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就“深圳台资企业南资北移运行方案”达成协议。

据了解,这是深圳企业外迁浪潮中,首次出现以具体方案加以落实的情况,也是台资企业二十多年来经历的第二次迁移潮。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政策的引导、环渤海区域沿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相关产业的日益壮大,都将成为促进台商北上投资的重要因素。来自台商协会的调研分析还显示,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竞争激烈,转型升级困难,官方要求又不断增加,导致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

因此,在他们看来,北移另开辟新基地,对企业未来长久的发展更为有利。

在26日的会议中,很多专家都表示,环渤海地区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产业纷纷向环渤海区域转移,国内的一些制造业也看重了这块地方。这为环渤海区域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说。“不仅如此,中国的经济进入重化阶段也非常有利于这个地区发展。”李佐军介绍说,山东是工业强省,河北,天津都是重化工业基础非常好的区域。“这对于环渤海来说,则是我们的第二个机遇。”

在他看来,第三个机遇应该是政策机遇。“政策优惠以前在珠三角,现在开始向天津滨海新区转移。”他表示,由于国家政策倾向存在区域性,为这个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方面的重大机遇。

魏后凯也很看好环渤海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他看来,环渤海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各种要素空间配合较好,人口和城镇分布相对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也是今后几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GDP将占全国30%

近日出版的中国首部环渤海蓝皮书《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指出,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蓝皮书指出,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更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

蓝皮书对环渤海经济圈“十一五”的增长格局进行了预测。预计2010年环渤海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30%,经济总量将达87200亿元。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浙江台州;经济发展方式;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金台临,中共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浙江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75-0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对今后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台州作为分析对象。尝试对资源、环境约束严重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研究。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其又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先天禀赋不足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为克服资源要素供给矛盾,台州发挥体制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不断前移。1978年,台州GDP10.13亿元,财政总收入1.1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综合经济实力列全省倒数第二。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89亿元,财政总收入218.38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5位。而与此同时,制约新发展的劣势因素也日益凸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迫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台州发展速度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优势,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要素制约明显,主要表现为用水、用地、用电紧张,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承受能力脆弱。原有的发展方式,已使台州这个资源尤其匮乏、能源尤其短缺的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到了极点,经济增长已经顶到了“天花板”,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压缩这三大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台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陕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社会事业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台州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居第8位,属于第三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腾出更多的财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去,有效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生的改善和民众福祉的增加,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搞,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03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1元。发展到这个阶段,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而且全面地追求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但目前贫富差距依然较大,因环境污染问题及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引发的各类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与难点分析

台州已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能耗强度有所降低,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逐年提高的态势。2007年万元GDP能耗0.589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4%,为全省最低。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建设已有实质性进展。已初步形成以《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为龙头,县(市、区)、重点区域及乡镇生态建设规划为配套的三级生态规划,环境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三是科技综合实力逐步提升,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已拥有部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2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产业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专、精、深”在细分市场中占比较高。但总体而言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与难点主要有:

(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台州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资源自给率低,人地矛盾突出。资料显示:台州是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的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接近于国际警戒线人均170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拥有量。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南部经济发达、人口高密度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0.40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无论是工业、建设用地,还是农业用地,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有的地方工业用地最高拍到每亩160万元。缺电严重,一度时期用电缺口高达三分之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处理废气污水等能力弱,水环境污染严重,虽拥有较多的水面,但总体平均来算,只有33%符合国家三类水的标准,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水源,不满足水域环境功能的河段占相当比重,治理难度大。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和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节能降耗形势严峻。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拿土地资源来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所消耗的土地资源在大量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土地占用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1998至2000年,台州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315亩;而2001年至2003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830亩。土地的单位产出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电力需求持续增长,造成紧缺,1999―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平均增长19.6%,而同期的生产总值的增长

速度为12.9%。每创造1亿元GDP排放的废水、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弃、工业固体废物,虽然低于省平均水平,但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和政策仍不够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短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节能降耗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拉动依然明显。科技贡献不大。这些年台州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扩张规模来实现。以2003年为例,万元生产总值的固定资金为388元,比2000年上升1217元,上升幅度达到45.7%。2004年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以控制。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看,在波动中下降,从1995年的一直下降,2004年为0.399,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51亿元,粗放型发展付出的投资代价越来越大。同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台州几乎所有主要产业的共性问题,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以中小企业为绝对主流,小企业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其中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67%)。台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科技资源比较缺乏,支撑科技进步的创新源头不足,源发性创新能力差。与省内的其他城市相比较,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每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以上人数低,人才密度和人才素质偏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

(四)经济增长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低小散现象仍较为严重。台州三大产业虽然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比重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占国GDP的比重目前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化的大型制造企业少,科技型企业不多不强,更缺少能够提高产业水平的高层次的服务业。以工业经济为例,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8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40亿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48.8%。但是,产业层次偏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子不大,基础原材料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缺乏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撑。制造业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10。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低小散现象仍较为严重。“低”: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小”:全市近9万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5484家,家庭作坊式、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大量存在;“散”:村村冒烟、天女散花。台州工业起步晚,完成原始积累不久,当初靠做别人不愿做的产品,赚别人不愿赚的钱起家,企业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档次普遍不高,粗放经营,管理落后,转型升级压力大,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将受到严重制约。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支撑的基础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台州实际出发,在创新模式上,把借脑引智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来抓。一方面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做到两个轮子驱动:一是企业结合产业需求,引进专业性强的大院大所,或者与其进行市场化的合作;二是以政府为主的引进,主要是综合性的,如浙大台州研究院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台州,到发达地区或国(境)外建立研发基地(中心)。既要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企业,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同时提高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着力提高创牌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价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创新企业管理,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企业管理是企业搞好搞活的最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科学、是资源、是生产力。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成本和质量等各项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靠人去推动,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针对台州科技人才资源相对稀缺的状况,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和创业的新机制,要在分配中体现科技人员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借鉴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以人力资本入股,按各自的贡献分享剩余的办法吸引人力资本。同时,应加速发展各类职业教育,造就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精湛的熟练技工队伍。

(二)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正确处理制造业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更多地进入技术链高端领域,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传统制造业更多地进入价值链高端领域,提高价值链高端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改变传统工业以中低档加工为主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培育扶持医化、汽车、摩托车、家电、塑料、缝纫机等主导行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高新适用技术改造工艺品、食品、鞋服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技术等新兴高新技术行业。政府要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出台合适的引导政策。当前要全力引导重点企业与全球500强企业、国内龙头企业的资本嫁接,提升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和落实服务业促进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市场、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加快服务业的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和硬件设施体系,加大投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环境。

(三)促进城乡消费。优化进出口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无论是着眼于民生改善,体现以人为本,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都要坚持扩大居民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物质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严格限制能耗高、污染多、附加值低的贸易加工企业,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培育扶持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品牌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努力提高品

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引进先进的关键技术、急需设备,积极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提高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首先,建设“海上台州”。台州陆地资源短缺,但浅海大陆架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9倍,有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和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并趋紧的形势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积极拓展“市外台州”。要跳出台州发展台州,有效融入国内外生产要素配置的大市场格局中去,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台州经济国际国内竞争力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把促进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重视源头控制,在新建项目的审批上,要从源头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凡是属于高能耗的生产项目必须从严从紧,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监测,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产出率低、占地多、层次低的产业,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创新平台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一 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平台的规模

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城市较早提出了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政策主张。据调研组调查显示,东莞最早的一家创新平台创立于1990年,随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相继建立。目前,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在二十家左右,多数创新平台的员工集中在10人~70人之间。创新平台的注册资本差异较大,多则上亿元,少则只有几十万元,据调查显示,76.9% 的创新平台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

2.多数创新平台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

在与各创新平台负责人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创新平台的组建模式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过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

3.资金运作情况

根据调查,东莞市近半数创新平台运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持,在其遇到资金困难时,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和自身的积累来解决问题。据调查,仍有部分创新平台认为其资金不足,希望能得到政府或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 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及对策

1.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一,现有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利弊分析。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类:行政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各模式的特点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运用其强大的行政管理权,将资源在短期内有效聚集,并为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政策环境。企业化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平台因面向市场求生存,故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主要是在创新平台承办的初期,难以找到具有一定能力的企业主体来创办创新平台。混合管理模式优势在于有利于运用政府力量弥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弊端在于可能会带来职权交叉,分工过细的问题,混合型管理对二者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序结合有着较高的要求。

东莞市目前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的总体特征为:一是以混合管理和企业化管理模式为主,行政化管理模式为辅;二是目前东莞市创新平台真正依靠自身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并不多,大部分创新平台对政府有或多或少的依赖。

第二,东莞市创新平台未来管理模式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创新平台的运转和完善应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微调为辅的管理模式。在目前东莞市创新平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多种管理模式可以齐头并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平台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是将来要逐步向企业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转化,企业主导模式下的创新平台必须成为创新平台的主体。另外,目前的多种管理模式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可以朝这方面努力:一是逐渐转变政府角色,为不同类型创新平台提供服务;二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促进创新平台的发展。

2.决策机制分析及对策建议

目前,东莞市规模较大的创新平台一般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两方合作模式,即政府出资、高校出人的方式合作构建,政府与大学各占50%股份,管理模式采取理事会形式。如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和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共建方包括学校、东莞市政府和广东省科技厅(挂名)。

据调查,这种组织结构决定的管理模式存在两种弊端。首先,这种组织结构决定了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同管理,特别是对那些政府投巨资的创新平台,政府难免会加强对创新平台的管理,甚至是干预创新平台的自由发展;其次,创新平台的决策层可能存在决策不合理的情况。创新平台投资方(科研机构或高校、政府)的领导人不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可是他们却担任着对项目的立项、审查工作,由于他们的专业局限性可能导致某些很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不能及时立项,从而使机会白白流失。

针对东莞市组织结构现状和面对的决策难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创新平台仍旧采用理事会形式,不过理事会的责任范围应该有所限定,不应负责创新平台的项目审核工作。

第二,成立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评估和验收审核,以及经费使用的评审工作,并负责监督公共服务项目主管的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创新平台推荐,可以由各创新平台的专家出任,各个单位的专家可以相互聘用,由政府出面组织,由专家委员会来审查项目的可行性。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理事会决定项目的时间拖延和项目审查的专业化不足问题。

3.资金运作机制及建议

根据调查,创新平台面临的最集中问题是缺乏人才,有28.6%的被访者选择。其次是社会资源少、硬件缺乏和体制问题,各占21.4%。最后才是缺乏资金,占14.3%。这说明资金问题并不是目前东莞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问题,这既要得益于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东莞市良好的企业背景。

创新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技术平台,在其创立之初政府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创新平台类型政府的支持方式又应该有所差异。对于公共创新平台,在建立初期政府应该全部投入,包括场地的购买或者租用、仪器设备的购买、人员的配备、日常运转等。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逐渐转化成自己负担日常的运转费用,也就是自己拥有“造血功能”。另外,针对具有东莞特色的专业镇经济,可以建立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动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采取市政府、镇政府和企业三方投入相结合,以镇政府投入主导的方式建立。

三 结论

本文根据调查从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运作模式。结论如下:

第一,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看,东莞市创新平台在创立之初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运作,但是随着创新平台的逐渐成熟,应逐步走向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微调为辅的管理模式。

第二,从决策机制的角度来看,创新平台可以采用理事会形式,但应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评估和验收审核,以及经费使用的评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意义上的理事会决定项目的时间拖延和项目审查的专业化不足问题。

第三,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看,在创新平台创建初期,可以采用政府“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创新平台要有危机观念,逐步实现完全的“自我造血功能”,尽早培育市场,寻找自己的企业客户,使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从而获得稳定资金流。

参考文献

[1]李啸、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

前台行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9

川岛浪速:别号风外山人,日本长野县松本人,著名女谍川岛芳子的养父。1886年后,精通汉语的川岛浪速以浪人身份来华,长期为日本军队搜集情报,从事间谍活动。1906年与肃亲王善耆结识,结拜为兄弟。1922年善耆病死旅顺后,代管其家务,把肃亲王的女儿金璧辉送回日本抚养,改名川岛芳子……他一直热衷于分裂中国的“满蒙独立运动”。1943年生病回日本,1949年病死。

生前。川岛浪速有过一段失意的台湾之旅――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不满清廷割让宝岛,纷纷举起义旗,武装抗击日军武力进占台湾。当时,川岛以翻译的身份,随镇压起义的日军来台从事情报活动。本文作者是台湾文献馆的专业研究人员。在总督府档案中,发现了与川岛有关的记载,遂据此撰文解读。

《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中任用川岛浪速的人事档案显示,他在1897年3月底第二次赴台,服务于专为制造鸦片烟膏而设立的“台湾总督府制药所”。从任命文件看,川岛浪速是非正式聘任人员(事务嘱托),从事口译任务。但在同年8月2日,川岛浪速即以生病需转地疗养作为理由,提出辞呈,要求回国。而台湾总督府档案中“旧县公文类纂”有关六堆地方人民问题卷宗中有档案显示,主管六堆的风山支厅长柴田龟二指责川岛浪速在台所作所为严重出格,要求台湾总督府主管地方行政业务的内务部长杉村浚尽快以电报召回川岛浪速;杉村后去函柴原支厅长,承认川岛浪速确有逾越职权之嫌。

一个浪人又怎么会以政府雇员的面目出现,而川岛浪速在台究竟做了些什么,会引发地方官员的弹劾呢?

随军首度来台

探究川岛浪速第二次台湾之旅,先要从他第一次赴台说起。1894年10月,川岛浪速随同第二师团奉令参加甲午战争,出征辽东半岛,当时师团本部设在仙台,师团长是后来的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川岛浪速仅是翻译人员。

甲午战争结束后,第二师团仍驻守辽东半岛。1895年9月,因派来台湾以武力协助台湾总督府的近卫师团进展不-顺,日本编组南进军,准备南北夹击台南城,第二师团于是被派来台湾。当时,第二师团从今日的屏东县枋寮上陆北进,比近卫师团还早攻入台南城,让南进军司令官。也是日治时期唯一的台湾副总督高岛辆之助颇为不快。之后,第二师团的部分部队,在山口素臣旅团长率领下,于11月26日大举攻击六堆地区民间武装。六堆是今高雄市美浓以南至屏东县北部,是客家部落,有民间武装。以日军正规军的训练以及装备,自非六堆自卫组织所能比拟,所以当地人民反抗日军战斗过后,死伤极为惨重。川岛浪速在此次战役亦曾随同军队前进,并在27日和民政人员会同处理当地人归顺的问题,所以和六堆人民有旧识。后第二师团守备台湾中部大甲溪以南的台岛,隔年4月就移防回国。川岛浪速第一次台湾之旅结束。

1895年4月,因为佐久间被任命为辽东半岛占领地的总督,第二师团长转由乃木希典担任,此人在日俄战争中只用了一天就攻陷旅顺要塞,但发动了对中国人的大屠杀,此人的任用引发过日军界争议。川岛浪速在第二师团结识了后来担任第三任台湾总督的乃木希典,第二次赴台湾应该与此事有关。

总督府用人制度的空子

公元1895年6月2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的一天,在基隆外海的军舰上,由清廷代表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和日本代表桦山资纪完成台湾移交手续,台湾岛被正式割让给日本,遂纳入日本设置的台湾总督府统治。

此时,因为桦山总督上陈有关总督府组织编制之《台湾总督府条例》未获日本中央伊藤博文内阁认可,亦未报请明治天皇核准,只留存供参考而已。所以总督府人事安排方面,除了桦山资纪总督、水野遵民政局长官、大岛久直陆军局长官等少数高层人士之外,为应急需,只能以桦山本人核定之《台湾总督府条例》这一暂时性法规作为进用人员之依据。同年8月6日,台岛各地义军并起,反抗日本侵占,台湾总督府于是改为军事机构。到隔年3月底止,府内文武官员的进用几乎完全归由东京陆军省掌握。比如,前文提到的杉村浚即属于这种情况。1896年4月1日起,台湾复行民政,但台湾总督府仍上报以敕令第103号制订之《台湾总督府文官特别任用令》,免除了任用台湾总督府文官必须通过任用考试或具备相关学历等规定资格者之限制。此种特殊的状况一直到1898年8月3日敕令第190号(废止此特别任用令)。

1895年6月到1896年4月的“特殊状况”期间内,虽然台湾总督府内也设有审核文官人事的委员会,但是人员进用较宽松,只要与总督或陆军有密切关系者,都可以获得任用。例如和明治维新渊源甚深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的第二代后人,甚至幕府方面的败将大鸟圭介之子大鸟富士太郎等人都曾担任台湾总督府参事官、支厅长、秘书课长等要职。他们和桦山总督等这些府内高层人事有渊源。而与陆军有关系者亦复如此,例如杉村浚,他原是日本驻朝鲜公使馆一等书记官,就日本陆军而言,是促成日本对清廷开战的有功人员,虽也曾因闵妃事件入狱,陆军省仍特别设法让他来台湾总督府任高官。为免招摇,陆军省将他的名字混在多数巡查(警员)名单之中。另外,像是世界最大广告公司――电通创办人光永星郎,因为曾经是战地记者,与陆军有关系,得以在新竹支厅、澎湖岛厅任职。同样,川岛浪速也是得益于用人制度方面的宽松,因结识了第三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被总督府以翻译身份任用。

奉命调查六堆

任用川岛浪速时,由其本人填写的履历显示,他将居住地东京府作为户籍在籍地,未提到故乡长野县。1897年第二次来台湾,之所以会被派到六堆地方,是因为在1897年4月,在台南地方法院的猪濑藤重检察官通报总督府,六堆的人民不满总督府统治,5月8日前有数百名六堆地方人民会选择离开台湾。(《马关条约》规定,居住在台湾的人民可在2年内选择离开台湾。)而且当时有“土匪”攻击今屏东东港兵营以及在潮州宪兵驻扎处。因恐怕六堆地方会有响应者,川岛浪速才携带内务部长杉村浚介绍信函,来到六堆和柴原凤山支厅长有所接触。

凤山支厅长柴原龟二,1888年从日本唯一的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毕业,之后再游学英国剑桥大学及德国波昂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律及史学。回国后在内阁法制局任职,后来也曾经担任律师。甲午战争结束,台湾总督府设立后,先被任命为台南县参事官,因各地抗日队伍并起,并未能赴任,只能在台湾北部监督或协助地方行政事务的推进及从事法案起草工作。及总督府改为军事机关后,台南县改称台南民政支部,下设民政出张所。因凤山出张所所长岛田佑信辞职不愿赴任,于是改任命柴原龟二为风山出张所所长,后并兼台湾总督府法院凤山支部法官。1896年4月,因总

督府复行民政,凤山出张所改名凤山支厅,他改任凤山支厅长。

川岛浪速和柴原龟二会面后,川岛浪速曾向柴原支厅长夸下海口:只要巡视六堆地方数天即可掌握实际状况。并让六堆人民心向日本,还要求办理正式的转任手续。

档案显示,4月29日柴原支厅长函复杉村浚内务部长表示:

为秘密侦查六堆实际状况,派遣制药所聘任人员川岛浪速事宜已敬悉。六堆人民移居一节如先前以电信、书面陈报。有关现在潮州庄及万丹街附近土匪滋事,有广东人林阿福加盟的传闻。此事虽有可能是事实,然而依据辖区内宪兵及警察人员苦心秘密侦查的报告,整个六堆地区没有要起事的模样,但是在人数接近十万人的广东人中,会有少数不法无赖之徒,这是不可避免之处。纵使这些匪徒参加土匪行列,这也和六堆整体的向背并无关系。饶是如此,就在苦心秘密侦查六堆人心动态,却又不能完全了解所有实际情况之际。川岛本人公然对本官说道:本人和六堆关系甚深,贵厅以及宪兵、警察人员等常设官方机构,平常期间虽已刻意秘密侦查而仍难以探听到的事情,本人只要巡视教天就可确实知晓状况。对于多少有离反倾向之时,也可以说服对方不要迷失方向。因为我拥有这样的技能,是本地需要也是不可缺乏的人才。现在虽然仍是制药所需要的人,但是较之攸关六堆向背,两者之间轻重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希望在贵厅服务,请向制药所协商,正式办里转任的手续。

惟该人之关系、技能等,若未达到前述本人所叙述的程度,则无勉强办理转任的必要,特函请托。

名为调查民情,实为整饬吏治

依据前函,可得知柴原龟二支厅长相信六堆人民不致附和“土匪”,根本不认为六堆会有问题,但是川岛浪速为何会来凤山?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所雇用如川岛浪速般的翻译人员,他们所学的是官话,在中国大陆东北、山东作战时或许还能派上用场,惟来到台湾之后,因为一般民众所使用的都是闽南话及客家话,尤其六堆是属客家语系,川岛本人纵在此地有当年认识的六堆人士,但是他的语言能力有多大价值,实在值得怀疑。

那么川岛又为何特别强调六堆向背的重要性?为何自夸本事,想转到凤山支厅任职?

根据此事件的后续发展看,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掌地方行政中枢的总督府内务部部长杉村浚,他利用探查六堆地方动静作为口实,实际想探查的是凤山支厅内部的状况。

5月5日柴原支厅长就先以电报通知杉村浚,请速以电报召返川岛,隔日再以机密亲启挂号信,写明请求召回原因是川岛固执自身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攻击凤山支厅施政之非,属下级官吏的他述说施政方针是逾越命令,有伤凤山支厅及台湾总督府威信云云。

面对地方官员的强力反弹,杉村浚不得已在6月1日回复柴原支厅长表示,对川岛浪速并没有赋予宣抚民众任务,若川岛本人确有如在凤山支厅的言行,有超越命令之嫌。

当年5月,因为台湾总督府报请日本中央修正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新设三县废除支厅,柴原支厅长转任新设立的凤山县书记官,但在8月就因为担任支厅长以及兼任法院院长任内丑闻爆发而入狱。事项包括伪造文书盗领出差费、盗领公款及应发员工薪资以及工程款、以有夫之妇为妾、妾死亡盗取其财物不还本夫,件件都是极不名誉的事件,后被判重刑。

地方行政机关内部有不正情事,必须有同流合污人员才能成事,所以纵令支厅长也不可能只手遮天,总督府在川岛被派遣之前应有管道得悉有不正的传闻。而杉村浚原为外交官,纵横外交工作多年,趁机利用六堆有不稳传闻,派川岛在名义上调查六堆,实际上调查凤山支厅,这是极可能的做法。柴原龟二在5月6日写信严厉批判川岛浪速,我相信是川岛暗中调查厅内不法情事已经被他知悉,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川岛继续留在支厅辖区内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