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焦虑心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22 20:18:59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应激,大学生,考试焦虑

1.引言

应激(stress)也译为“压力”,它包含了三种含义:(1)使感到紧张的刺激物;(2)由刺激唤醒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人体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3)个体对自己是否处于应激状态的感知。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Stress)是一种反应模式,是个体在察觉需要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应激的结果可以有适应和适应不良两种情况。引起机体内稳态变化的刺激称为应激源(Stressor),它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

考试焦虑(examine anxiety)是焦虑的一种,它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的影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讲,考试过程中有适度的焦虑,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其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危害,甚至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本文拟对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考试应激方面的考试焦虑这一最显著的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评述。

2.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在考试应激一系列临床表现中,过度的紧张焦虑是最显著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在考期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反而会使考生考试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潜能发挥充分,考出好的成绩。但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在考期存在过度焦虑的现象,出现急躁不安、思维滞涩,记忆力下降等现象。重者出现焦

虑心理的躯体化症状,如头晕、手抖、心慌、腹泻等。

宋维真等在对我国大学生焦虑与个性特质关系研究中发现,无论男生、女生,焦虑、躯体化都是影响成绩的第一及第二位因素,且有明显的躯体化倾向。并认为焦虑程度过高的学生完成任务较差,考试焦虑程度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姜宏等在对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中以参加大学生英语四级(CET24)考试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人格特质为切入点,结合传统的量表和先进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探讨慢性心理应激对不同焦虑人格特质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影响,得出的结论: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不同。高特质焦虑者是应激管理的重点人群。

段宝斌在对大学生考试焦虑与竞赛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与运动竞赛焦虑显著相关,其中与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维度具有非常显著相关。在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3个维度中,认知焦虑是考试焦虑最好的预测变量,自信心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

孙莉等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心理干预前后学生唾液IgA浓度的变化及其思考的研究中发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使学生免疫功能降低,心理干预能较有效地缓解考试应激所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

3.针对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根据段宝斌大学生考试焦虑与竞赛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与运动竞赛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运动焦虑的理论,从认知焦虑、躯体焦虑和自信心3个方面来入手,利用使运动员降低焦虑的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大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有效干预。生理调节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控制呼吸、渐进放松训练、自生训练、冥想、音乐等;认知上可以使用积极的自我谈话、认知―情绪控制训练、思维阻断和合理情绪疗法等手段。根据最佳个人功能区域理论,还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来缓解过高的考试焦虑,使学生在考试时达到个人最佳心理状态。

和小学生、中学生相比,大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评价水平及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困难的能力。因此,有考试焦虑症状的同学们应该试着从认知的角度对于考试焦虑的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降低焦虑,减轻紧张,在考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绩。张静在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了一些针对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如端正考试动机,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培养健康的心态;认真复习,增强考试信心;科学用脑;提高应试技能等。对于大学生应对考试焦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讨论

4.1对于研究对象的思考

本文是针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一个简单的综述,在查询关于考试焦虑的相关文献是发现,针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居多,而对于中小学生以及一些职场中的相关人士的研究比较少。这是此方面研究的欠缺之处。个人认为应该加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原因有三点,第一,考试焦虑存在于和考试相关的情境中,而中小学生同大学生一样,都面临众多的考试,所以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考试焦虑。第二,并不是只有大学生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参与考试的人都会对考试这一应激事件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如考试焦虑,同样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对身心和工作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4.2对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在查阅的相关文献中大多是研究同一时刻同一群体的大学生对于某一特定考试的考试焦虑的研究,这些基本都是采取的横向研究的方法。缺乏诸如纵向研究或者个案研究的方法。而考试焦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心理应激状况,它可能产生于某一特定时期或者某一特定情景,并持续存在于每一次考试中。也可能只产生并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考试,随着考试的结束也相应的结束。考试焦虑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或者减轻。而这些都可以从纵向或者个案研究中获得一些线索。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可以获得更多收获。但鉴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可以采取聚合交叉的方法,结合横向和纵向的优点进行相关研究。相信会取得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发现。

参考文献:

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研究述评.青年探索,2005,3:4-1.

刘晓秋,肖蓉,张小远.大学生考试应激研究现况.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15-1.

宋维真,张瑶.我国大学生考场焦虑个性特质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65-168.

姜宏,王志红,严进,刘涛生.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2):1347-1350.

段宝斌.大学生考试焦虑与竞赛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25-126

祁赤莉.当代学生考试焦虑及应考对策.青海教育,1999,(5):16-19.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背诵输入 英语写作焦虑 高职学生

1 引言

英语写作焦虑普遍存在于我国英语学习者当中,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尤为严重,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写作焦虑。Daly和Mille(1975)提出,写作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焦虑行为。写作焦虑会分散写作者的注意力,阻碍写作任务的完成和学习者写作水平的发展。

对于如何克服英语写作焦虑,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建议,如:布置合理的写作任务;写作构思阶段多讨论;作文批改多鼓励等。本文认为,上述方法的实施都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即学习者的大量语言输入。故此,本文试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背诵输入对克服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的作用。

2 相关文献综述

背诵式语言输入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Krashen(1982)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丁言仁(2004)认为,背诵式语言输入涵盖了种种短语、套语、习语、成语、固定搭配及常用句型,通过有意义地背诵语块,可省去语法规则的操作,使其成为学生直接运用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并能促进写作过程中思想发展的速度,最终促进其目的语写作的习得。邓鹂鸣(2001)认为,背诵输入可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背诵是我国学生十分熟悉的方法,学生乐于接受这一输入方法,并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自信。这样,便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促使学生积累写作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李双梅(2007)认为,背诵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写作中的焦虑感。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焦作市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煤矿开采专业1、2班的107名学生为对象。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55人;对照班52人。两个班的学生均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英语考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学生均由师授课,授课方法一致;授课时数相等,唯一不同的是,每上完一个单元,教师挑选几个段落要求实验班学生背诵,控制班则不作背诵要求。

3.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两次问卷调查、写作前测、写作后测。

3.2.1 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Yuh-show Cheng 的SLWAI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xiety Invention)问卷,来收集被试的二语写作焦虑的数据。该表22道问题采用Likert的五点量表形式,得分总和即为每位被试的焦虑水平,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越焦虑。高于65分为“重度焦虑”,低于50分为“轻度焦虑”,其余为“一般焦虑”。问卷在实验前后各做一次,两次问卷间隔时间为十周,实验后所做的问卷内容经过部分修改,以确保其信度和效度。

3.2.2 写作测试。写作前测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2003年6月)的题目“a Letter of Invitation”,要求两班学生同时在30分钟内完成,字数不少于60,分值为15分。

写作后测根据学生所学课文设计,标题为“My Favorit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China”。要求两班学生同时在30分钟内完成,字数不少于60,分值为15分。

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10周。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SPSS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表:

表1显示出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而对照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这说明背诵输入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2显示出实验班学生的二语写作焦虑水平在实验前后变化明显。实验后,该班重度焦虑的人数比实验前明显减少,轻度焦虑的人数明显增加。轻度焦虑是一种促进性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二语习得。而对照班学生的焦虑水平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重度焦虑和一般焦虑的人数仍占全班的绝大部分。

5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背诵输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同时降低其焦虑水平。故此,学习者应背诵精彩英文片段,扩大语言知识储备,增强语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克服焦虑感。高职学生普遍自信不足,焦虑水平较高,坚持背诵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本研究初步显示了背诵输入在克服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焦虑中的积极作用。下一步研究还可关注背诵输入对英语写作焦虑究竟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5).

[2] 邓鹂鸣.注重背诵输入. 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2001(4).

[3] 李双梅. 背诵输入用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 ,Vol.8(4).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锻炼动机

锻炼行为

社会性体格焦虑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07―03

Hart等人在1989年提出社会性体格焦虑概念,并将社会性体格焦虑(social physique anxiety,SPA)定义为当个体面临他人对自己体格进行评价时所体验到的焦虑程度。而国内学者徐霞则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是当个体在预计或者真实的社会情景下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体格印象但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一能力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感。

社会性体格焦虑提出后的17年来,国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源于自我表现和社交焦虑的理论框架,而在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项研究中,也同样以自我表现和社交焦虑理论为研究基础。所以,社会性体格焦虑一直被作为与身体锻炼相关的自我表现概念。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保护性的自我表现行为呈正相关。

17年来的研究结果肯定了它与身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等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各种研究所针对的群体以女性居多,但是由于它对锻炼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在锻炼心理学领域越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就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关系方面进行综述研究,介绍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引起国内锻炼心理学学者的重视,同时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其进一步进行探讨,以促进该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1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

在西方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理想体型的理解一直就认为:女性应该是苗条的,而男性则应是健壮的,而人们也总是为了使自己的体型符合社会期望而进行身体锻炼。

规律的身体锻炼能够给人们带来潜在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遗憾的是,很多赞同身体锻炼能够带来巨大益处的人,却总因为不愿意经历社会性体格焦虑而宁愿选择不运动。根据US DHHS和ACSM提供的数据,60%以上的美国成人没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行为,这导致有25%的成人最终成为完全的不锻炼人群;约50%年龄在12-21岁的青少年不参加规律的锻炼,且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年轻女性中,社会性体格焦虑已经被研究证明是一个影响锻炼参与的障碍。因此,整体健康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提高个体参与规律身体锻炼的比例。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或者锻炼参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动机对锻炼参与的影响、身体不满意感以及现实体型与理想体型差异对锻炼参与的影响。

1.1 自我表现动机与锻炼参与原因

与自我表现动机相关,进行身体锻炼是改变自身体型和体格的首选方式,而研究结果也表明,低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比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更愿意进行身体锻炼。在锻炼动机与体重和外表相关的个体中,有较高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同时,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身体外表相关变量与社会性体格焦虑高度相关。Ingledew和Sullivan的研究发现BMI(体重指数)高或者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高的个体更多是为了身材苗条或者改善身体吸引力而进行身体锻炼。

在锻炼人群中,高社会性体格焦虑被认为与自我表现和参与锻炼的外部动机相联系;另有研究发现,体重过重的女性不愿到体育馆参加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的消极评价。

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因为关注体重和外表而进行身体锻炼。在这些研究结果中,有关自我表现的动机影响着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参与身体锻炼的动机。

1.2 理想和现实体型与锻炼动机

女性在西方“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压力下,要想获得或者保持“理想”的体型,就有可能强化自我表现的动机。所以,很多女性参加身体锻炼的原因是要减体重和脂肪,从而增加自身的肌肉线条,她们认为自己的身体锻炼动机源于自我表现,包括对体重、外表、体型和曲线美的关注,而对这些的关注都是为了获得理想体型,且现实体型与理想体型越接近,其身体锻炼动机就会越健康。

在社会环境下,由于对自身体型或者体格所产生的焦虑,使理想与现实体型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锻炼动机。

1.3 身体不满意感与锻炼动机

Krane等人对198名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的女性和204名女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一般锻炼者还是大学生运动员,身体不满意感和对苗条身材的追求程度都能够最有效的预测社会性体格焦虑;同时,女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不满意感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可以导致她们进行额外的身体训练。

对身体外表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体型和现实体型差异的关注都可以归结为对身体的不满意感。而这种不满意感是导致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个体的锻炼动机。

1.4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关系的质疑

在多数研究肯定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之间相关关系的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一定的质疑和不同的见解。

Berry和Howe试图通过不同目的的电视广告造成对127名大学生锻炼动机、行为以及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他们分别使用以健康促进和以身体表现改善为目的的广告作为施加因素,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性体格焦虑没有变化,同时也没有通过这两种方式改变被试的锻炼态度。此结论与Rhodes和Courneya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在实验对象分别阅读为健康而锻炼和为自我表现而锻炼的相关信息后,被试的锻炼态度没有变化,同时也没有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社会『生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的关系存在疑问。

另有一些研究也提出质疑,认为一些女性如果因为需要健美的体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诱发关于肌肉缺乏的体格焦虑,而因为需要苗条体型又可以诱发关于肥胖的体格焦虑。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身体锻炼动机与社会性体格焦虑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区别应该被更好的进行研究。同时,动机理论中,不同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形式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产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在有关运动和锻炼文献中也有不同的结论。

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

Haner曾经指出,就像因为关注改变自己的体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样,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可以成为行为改变的动机因素。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锻炼的情绪反应,以及在锻炼中付出努力的程度。

2.1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研究的普遍结论

不少研究认为,在身体锻炼环境下,由于要暴露自己的体型,使得社会性体格焦虑成为身体锻炼的潜在障碍,从而显示出,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比低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更少的参加身体锻炼。社会性体格焦虑也已经在部分研究中被证明可以作为锻炼退出等行为的预测。Hausenblas和Fallon对474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锻炼行为是男大学生身体满意度和社会性体格焦虑最强有力的预测变量,有锻炼行为较多的男性显示出更高的身体满意度以及更低的社会性体格焦虑。

但是,在这些较为普遍的研究结论中,仍然不乏有不同的观点。

2.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研究中的质疑

在一项针对绝经期女性余暇时间身体活动的调查中显示,余暇时间能量消耗少的女性,有高水平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但是在控制年龄和身体成分的研究中却没有发现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老年人群身体活动的相关。同样的不一致研究结果也出现在年轻人当中,在对年轻人的研究报道中有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活动成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的三种结论。

根据行为转变模型理论,Prochaska和Velicer将参与锻炼的行为分为6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和终止阶段。在Kratzer硕士论文中又有新的质疑,Kratzer对辛辛那提大学18-22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处于保持阶段的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最低。基于这种结果,应能推测处于前意向阶段个体有最高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分值,但是研究结论并不支持这个假设。尽管,处于前意向阶段的个体分值确实高于保持阶段个体,但它却低于准备阶段和行动阶段。他认为,处于前意向阶段的个体因不关心锻炼,也很少关注体型,所以就有更低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也可以认为,个体在准备以及行动阶段由于过多的关注自身体型,而导致了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从而也导致更多的身体锻炼。因此,该研究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并不是锻炼行为的障碍,还有可能是促进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社会性体格焦虑在锻炼过程中可能不会降低,但当个体达到锻炼保持阶段时,社会性体格焦虑出现显著下降。这也可能是由于有关体型的一些生理方面的改变而造成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这个结论也支持DiLorenzo等人的研究结果,即:焦虑水平以及其他心理变量的显著改善与个体在锻炼环境下体能的获得有关。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考试焦虑 原因 干预研究

1.焦虑的界定

焦虑指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自尊等产生威胁,而又感到无力应对时产生的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1]

2.焦虑影响的研究

目前对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多是对考试成绩的研究,也有不少是对生理、心理影响的研究。

2.1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焦虑对任务的影响公认的结论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考试焦虑也可以说是焦虑的一种具体表现。但研究结果一般认为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负相关。也许这样的结果更可能与大家的期望一致。

刘惠君等[2]研究高考生的考试焦虑、成就目标与考试成绩的关系时发现,高考焦虑的考生的高考总分、英语成绩与考前焦虑显著负相关,成绩目标与高考成绩相关较小。其他研究也有此发现。但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影响考试焦虑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后面我们将提到,如学业不好、准备不足更易考试焦虑,且焦虑程度较高。在此考试焦虑可能只是一个中介因素。所以究竟是考试焦虑造成的成绩不好还是考试焦虑仅仅作为一个中介因素影响到了考试成绩还有待考察,笼统地说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负相关是欠科学的。

关于考试焦虑是否有中介变量影响到考试成绩的研究方面。田宝等[3]研究发现,考试焦虑与考试效能感负相关,考试效能感对考试成绩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考试效能感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中介变量。但对此结论,国内外的研究并不统一。

2.2考试焦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考试焦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已是公论。国内对此也有相关研究。毕重增[4]认为考试焦虑会使学生出现认知阻碍、社会贬抑等。张智君等[5]对大学生考期应急的研究发现,睡眠障碍最明显,消化功能问题及免疫功能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总体而言,考试焦虑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影响其考试成绩,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考试焦虑的原因

3.1内因的研究

3.1.1认知因素

研究较多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及负面评价恐惧等。田宝等[4]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负相关。黄高贵等[6]研究发现,低自我评价、低自我接受及情绪缓冲型应对方式是其原因。陈祉妍等[7]研究揭示了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沈烈敏[8]在对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中也发现负面评价恐惧是重要原因。还有的研究涉及了对考试的认识、考试的重要性等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3.1.2人格因素

张海仲[9]揭示了不同的气质类型在考试焦虑上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的考试焦虑最低,抑郁质的考试焦虑最高。方玉荣[10]研究也发现考试焦虑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如特质性焦虑的人多渴求完美,内向,较重视他人评价。王亚南[11]对高三学生高考压力与人格关系的关系研究中发现高考压力与许多人格因素明显相关,其中与情绪稳定性的相关最明显。

3.1.3成熟水平

不同年龄段考试焦虑的水平也有差异。王玲、刘学兰在《心理咨询》中认为年幼时神经兴奋强,易受环境影响,考试焦虑普遍较高;青春期持续较高,到青年期时下降。仅从神经发展的方面考虑并不全面,我国的学制在不同时期考试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考试经验是不同的。沈烈敏[8]纵向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时发现小学时不论学业优劣,考试焦虑均普遍较高(轻度40%,中度32%);初中学业不良者的考试焦虑比小学的最高水平都要高(中度20%,重度4%);到高中时学业优劣者差异不显著,总体水平下降。

总之,考试焦虑的水平在总体上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

3.1.4性别差异

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研究多集中在高中与大学生的研究。

高中男女差异显著。刘广珠[12]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女生的考试意识与男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挫折感较强,特质焦虑高。黄高贵[13]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是女生高于男生,女生更关注失败时的自我形象损害,躯体反应严重。

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结论不统一。李秀等[14]以研究医科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在担心他人评价和生理反应上尤其显著,多受外界影响;男生多担心自我的发展。但方玉荣[10]的研究揭示二者有差异但不显著。

除了上述原因外,对考试焦虑的原因还有对前途的担心,尤其是高中生担心知识准备不足是一个普遍原因。

3.2外在原因

毕重增[4]对重庆市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普通高中学生考试焦虑要高于重点高中的,且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低于中下生(前途是重要原因)。刘广珠[11]的结论则是重点高中的要高于普通中学的,城市的高于农村的。但也有研究认为农村学生考试焦虑高于城市的。结论不统一可能与取样有关,但解释起来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为理论总结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洪明等[15]研究了家庭教育失误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如家长的期望、片面评价孩子的学业成绩、管教缺乏民主等。

也有研究是考察考试氛围、教师指导等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尽管结论并不统一,但都有道理。所以只能说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有个体干预和集体干预两种。个体干预研究中田宝等[16]比较了认知训练对三种焦虑类型(认知主导型、生理唤醒型和技能缺乏型)的作用,何玉信等[17]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系统脱敏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朱晓峰[18]报告了系统脱敏兼音乐治疗治疗高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集体干预研究中,魏心[19]报告了对高中生的集体治疗效果。张亚林等[20]道家疗法是纯粹中国的方法,陈顺森等[21]用团体箱庭疗法对初中生进行干预,效果都不错。

5.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考试焦虑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成因分析,个体内因结论较一致,外因多不一致,还需进一步求证。

二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中学尤其是高中,对小学生关注较少。有结论显示考试焦虑始于学龄初期,小学普遍。所以无论从个体的今后发展还是学前期都应在理论和干预方法上多关注一下小学阶段。

三是有研究认为数学考试焦虑最严重,这是否仅集中于中小学?大学中不同课程、不同专业(文理科)有无差异?英语在我国被过分强调了,是否英语考试焦虑普遍?女生擅长语言学习,这方面有无男女差异?

总之,考试焦虑的研究一直都是非常散、不成体系,有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23-134.

[2]刘惠君,郭德俊.考试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64-68.

[3]田宝,郭德俊.考试自我效能感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心理科学,2004,27,(2):340-343.

[4]毕重增.重庆市高中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4):596-599.

[5]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与原因分析.心理学报,2001,33,(2):155-159.

[6]黄高贵.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中国行为科学医学,2000,9,(6):436-437.

[7]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2):855-857.

[8]沈烈敏.关于学习不良者考试焦虑与考试焦虑形成机制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839-842.

[9]张海钟.高中学生考试焦虑与气质类型的相关研究.高等师范教育,1995,(2):38-41.

[10]方玉荣等.大学生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关系的探讨.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79-81.

[11]王亚南.高三学生高考压力与人格现状研究.心理科学,2001,24,(1):104-105.

[12]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61-164.

[13]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2):98-99.

[14]李秀,柳海.医科大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3):192.

[15]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6):753-754.

[16]田宝,郭德俊.认知训练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64-69.

[17]何玉信,提恩岗,刘凤华.学生考试焦虑脱敏训练一例.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4):4-5.

[18]朱晓峰.系统脱敏合并音乐治疗高中生考试焦虑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4-35.

[19]魏心.高中生考试焦虑治疗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91-192.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社会焦虑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建构功能,为我们解释社会焦虑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其固有的范式又为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常伴随着社会诸多方面变革的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一方面孕育了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价值因素,促成了现代性社会的渐进生成;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并解构现代性社会生成的不和谐因子,社会焦虑便是其中之一。社会焦虑不仅给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烦恼,而且也给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带去了尴尬。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建制,提醒着人们必须对焦虑的社会事实进行关注并诉求适时的理论来解释,进而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路和办法,以此减少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

一、 社会焦虑的一般性分析

1. “精英症”及其焦虑的社会事实。2004年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英年早逝;爱立信中国区负责人杨迈猝死在跑步机上;2005年初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猝死时年仅32岁;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又“突然”的离我们而去。像这样的事例最近这几年屡见不鲜,他们大多数人是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等知名人士,他们是成功的象征、社会的中坚。从群体分析来看,他们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社会地位比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某种意义说都可以列入其中),可是,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却病了,过劳死、亚健康、心力衰竭、心理危机、抑郁、焦虑困扰着他们的生活,由此成了“精英症”患者,面临着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危机。[1]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显示,这类群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从阶层理论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精英文化氛围的国度里,他们的能量和影响力是其他社会阶层所不可比的,他们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他们中一些人却被焦虑的情绪所纠缠着,有的甚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本文之所以关注精英群体并以“精英症”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来关注社会焦虑问题(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2]),原因在于,一是引起人们对焦虑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精英们关注更多的是“鲜花”和“掌声”,而对精英们焦虑等病症关注的却很少,在我们的意识里总以为焦虑更多地发生在弱势群体里,但就近几年的资料显示(如零点调查公司对415位北京“白领精英”的社会心理调查显示,心理疲劳程度在等级3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了61.4%[3]),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长期在一种焦虑状态下进行生活和工作。二是精英们在整个社会评价系统所处的顶级地位。他们的角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牵动着整个社会的趋势走向。精英们尚且如此,其他群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2134人参与)显示,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4]“郁闷”、“烦恼”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口头禅,这也在进一步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已不再为我们所满意,生活已失去了往日的平静,进入了一种“焦虑”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抑郁等紧张心理的集合,这一集合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5]一定意义上,焦虑的社会事实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世界。

2. 社会焦虑及其研究成果。社会焦虑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部分焦虑阶段,二是普遍焦虑阶段。部分焦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因为社会总是变动不居,总有部分人会落在时代后面,从而感觉到紧张;普遍焦虑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绝大多数群体都受到焦虑的困扰,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张力(个人或集团之间几乎不能控制敌意或紧张局势),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6]通过以上对我国焦虑的社会事实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普遍社会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的状态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它或显性或隐性,或以激烈的方式或平缓的形式,侵蚀着我们内心的宁静。这种状态对于个人发展的伤害自不必多说,因它而引发的社会张力对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当焦虑困扰着绝大多数群体时,人的主体性便无法彻底发挥,一个忽视或埋没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无疑让人不悦。从社会控制角度来讲,它使社会的整合度降低,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社会秩序失去控制,因而,容易导致人们集体性行为事件发生。

当社会处于部分焦虑时候,可能个人因素会多一些,而当社会进入普遍焦虑状态时候,社会因素就占据了主导。诚然,焦虑的产生既有其个人因素的作用,又有社会因素的制约。只有二者达到一定程度时,焦虑的状态才会出现。从社会焦虑问题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国情来看,从社会因素分析焦虑现象对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会更有意义,换言之,当人们的焦虑状态达到普遍社会焦虑时,我们更应该从社会制度安排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带有结构性的社会问题。从这样维度来解释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并在原因分析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适时办法,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从资料上来看,国内较早研究社会焦虑问题的吴忠民教授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是社会焦虑出现的重要原因;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是社会焦虑产生的直接原因;社会安全网的缺乏加重了社会焦虑现象;国外的示范效应对于社会焦虑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7]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社会焦虑的产生,在原因分析基础上他又提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焦虑的办法,如“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的建设”,[8]也有学者提出“‘安全阀’、‘缓冲带’、‘代言人’”[9]等具体的措施。无疑,这些措施和方法都是积极的、适时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还会有更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不断推出。在本质上,一定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社会焦虑问题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在一定理论的指导和解释下,把社会焦虑降到能够让社会所承受的限度内,为和谐社会建设减少阻力,为人们享受改革开放的利益成果提供解释力量和平台框架。因此,本文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在寻求理论思路的指导下,转换研究视角,用生活方式理论去解释这一社会问题,并指导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生活方式理论对社会焦虑的应然指导

在我国,有关生活方式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价值观念的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10]从使用范畴来说,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含“全部”生活活动,狭义上指日常生活及其个人生活行为的表征,但是当我们在谈论或使用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时,二者是密不可分、互相渗透的,因而,往往是二者兼顾使用。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活方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有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契机,特别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其理论来源和原理保证又有了进一步夯实。

社会焦虑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自然有我国的一些特殊背景和实际情况,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要有适时的理论来指导,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生活方式理论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由发展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为何有如此魅力和解释力?缘由有二。

一是生活方式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多篇著作中多次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如马克思、思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的《序言》等。[11]可以说,这些经典理论的表述方式和深刻的理性思维,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找到了生活方式的理论光芒和成长点。通过对马恩著作的经典解读,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社会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拓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诠释、重构和创新,使生活方式理论的内涵及“生活”的能动性,在理论的指导下全然发挥。

二是生活方式本身的理论特性以及因特性而具备的建构功能。在我国,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理论时,在强调物质生产重要性的同时,恰恰忽视或丢掉了“生活”、“社会生活”、“生活的生产”、“为了生活的生产”,这样一些重要范畴和基本命题,结果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被解读成“经济决定论”、“生产本位论”的观点,完全用“生产”消解了“生活”,科学的历史发展观被解读成了“唯物化”、“见物不见人”,以及“遗忘生活”的历史发展观,并在发展实践中摆错了生产和生活、人和物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现实后果。[12]当然,这其中也使人们在价值观上更加功利化,出现了一些急于求成、以“物”为主的短期行为和思想。由于过分强调人的力量,使人们之间关系更加紧张,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产生普遍社会焦虑的关键社会性因素),造成了人们之间无休止的竞争,攀比心理严重。

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发生转化关系,其必不可缺的中介环节就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重新把“生活”作为社会理论的重要范畴既是“生活”能动性的体现,也是理性回归的必然结果,因此,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建构功能便会积极地发挥。发挥生活方式的建构功能,有助于把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消除科学和市场的诸多“二律背反”的性质,实现人文生态的平衡。[13]生活方式强大的理论建构功能,能够实现物与人的完美平衡,使我们的社会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具有柔韧性、伸缩性和平易性。只有反思,才能超越。生活方式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能够为社会焦虑提供解释,而其固有的范式又为我们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 转贴于

三、 生活方式对社会焦虑的现实评价

如果说生活方式理论本身的特性为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焦虑的解释、解决提供了可能,那么社会焦虑原有的属性又使这种可能成为了必然。总体而言,社会焦虑的产生是由社会和个人双重因素所导致的,那么,我们一方面要求从社会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求解,另一方面也要从个人因素上寻找原因。生活方式恰好为社会焦虑的双重基因提供了切合点,能够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它一面能够从社会建制方面找到理论的解释点,另一方面又能够从个人生活层面提供了一个趋于完美的考量。这样,我们不仅在“治本”上有了理论指导,而且在“治标”上也有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从人类追求幸福的角度来看,焦虑的另一面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指数的增长,而这些恰恰是生活方式对人类幸福生活的终极关怀,可以说,发生在我们周遭的焦虑的社会事实,正在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着我们的生活样态,是“向左”还是“向右”,无论是对于处于焦虑其中的人们还是对正在追求幸福的人们,这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为此,用生活方式理论去看待、解释社会焦虑,更一步加深和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治理理念,它无疑为我们看待社会焦虑提供了全新视角,为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生活方式理论毕竟是一个宏观的理念,具体而言,从本文所思考的问题意识出发,在对待社会焦虑问题上,生活方式理论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 根据我们的现实国情,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和谐的生活方式。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在整个社会上形成生活方式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带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和谐的、宽松的社会评价体系。打破僵硬化、功利化、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使人们在对待成功、理解生活上更注重文化层面的解读。在生活方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把政策的制定和关怀纳入生活方式视角,如建立社会解压机制(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公共的心理调节设施以及休闲娱乐制度)等。这样,在社会上通过“生活”的中介连带作用,不仅能够给人们的生活以愉悦和宽松,而且也能够带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

2. 倡导回归社区,致力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在社区内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社区建设必将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和谐社会就是若干和谐社区的有机组合。因而,在社区内形成和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显得重要。现代人们对于社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了,社区本身所具有特性,使人们能够直接地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和活动,同时社区也为人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直接及时的帮助和服务。社区的这些功能为解决社会焦虑问题提供了最佳场所,这是因为,社区的有益生活可以把容易导致焦虑的社会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避免由于集体性的焦虑行为而导致社会成员的“集体冲动”事件的发生。在社区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咨询互助活动,如通过义工或专业人士对老年人、中年人、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一些心理预防和矫治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重参与的、实践性强的社区文体活动,使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在互动中体验社区生活方式的乐趣。总之,社区既能为大众所认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提供试验场,又能为国家层面所提倡的和谐生活方式以指导和规范,因此,社区将成为构建并倡导和谐生活方式的最佳切入点。

3. 和谐的生活方式孕育离不开和谐家庭的生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根基,也是社区组成的基本单元。温馨和美的家庭对于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这样异质性很强的社会里,家庭应该成为家庭成员宁静避风的港湾,为家庭成员提供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必要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慰藉对于焦虑心态的缓解是极其必要的,在家庭这样一个相对私秘的空间场域里,人们更容易体验生活百味,完善自我心性。相信家庭中的和谐生活方式,必将激发家庭成员的生活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平和的个体心态。其实,和谐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现代人的生成过程。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压抑、越来越焦虑的时代,但同时我们更处在一个更加觉醒、更加关怀自身生存境遇的年代,生活方式的理论魅力和建构功能为我们解释社会焦虑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视野,让我们重视并积极地面对这一带有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并在理论创新和心灵体验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3]南香红,师欣.精英症[N].南方周末,2005-05-08.

[2][7][8]吴忠民.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焦虑[J].科学中国人,2002,(4).

[4]谢小亮.相比五年前47.8%的人“更焦虑了”[N].中国青年报,2006-12-04.

[5][6][9]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J].社会,2003,(3).

[10]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社会学研究,1998,(3).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焦虑;成因;对策

一、引言

英语学习不单是认知过程,期间还掺杂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焦虑对英语学习的过程及其效果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依据心理学理论和相关资料,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入手,来探讨焦虑对英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提高英语教和学的效率。

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根据美国语言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理论(Krashen,1985),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程度都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其中的焦虑(包含正焦虑和负焦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效果影响最大。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正焦虑是适当的心理紧张,对二语习得有利,可以促进二语学习;而负焦虑影响二语习得,还可能影响二语习得者考试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其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严重者甚至发展为精神障碍。即便有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水平也不会高。

作为一种心理反应和活动,焦虑在语言学习中是一种最为常见、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导致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Yong(1991)总结出了引起外语学习焦虑的六种可能的因素: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引起的焦虑;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语言测试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产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错误的二语习得动机。二语习得的动机分融合性(integrative motivation),工具性(instrumental motivation),结果性(resultative motivation)等。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结果性: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英语等级证书和将来找份好工作;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与英美人交往;其余部分是出于个人目的,如看电影、上网等。而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如果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动力不强,语言焦虑就高。

2.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比如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价值观念等)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使得有些学生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

3.大学与中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与中学相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也要求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习惯,而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此外,害怕犯错误以及教师对待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也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表达准确,对学生练习、发言中出现的错误动辄批评、更正,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焦虑。

4.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调查发现: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担心自己学不好或通过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而焦虑值就高。

三、克服英语学习焦虑对策探讨

前面提到,焦虑(包含正焦虑和负焦虑)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所以,很有必要来探讨相关策略来帮助学生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

1.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持续不断学习的精神源泉。我们教师应该指导非英语专业学生建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当他们有了正确、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后,其焦虑程度就会自然降低,并能够在努力学习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于顺利进行英语学习,取得良好效果非常重要。因为自我效能感高,焦虑值就低。所以,必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一方面,通过心理专家咨询,来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策略讲座、技能培训,如阅读、听力、写作、翻译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考试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程度。另外是我们教师应多关心、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鼓励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树立正确的自我效能感。

3.创造民主、平等和合作氛围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同学生的情感,宽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多表扬、肯定,少批评、指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逐渐克服心理焦虑。其次,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拼读活动(jigsaw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话题讨论(topic discussion),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等)。教师应努力问学生提供更多的易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把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如读英语小说,演英语话剧)中去,激发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减低焦虑感,增加他们的信心。

4.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有资料显示:多媒体教学环境与降低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感有一定的相关性。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外语学习。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媒体形式丰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里座位的安排和设计(隔断式的独立课桌)让学生有安全屏障的感觉,由此减轻了教师在授课期间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各种语言练习和考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没有受到监控和干扰,所以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和考试就没有多少紧张的感觉;多媒体网络课堂信息量的加大和信息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等等。这些都促使了处于多媒体语言教室环境中的学生学习焦虑降低。

四、小结

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中,焦虑是阻碍他们有效的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尽管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者的个体性格也有关,但不同的学习动机、教学环境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形成或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对此,我们应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降低以至消除他们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动力、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New York: Pergamon.1981.

[2]刘建达.论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山东外语教学.1996,(04).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军队医务人员;野战医疗训练;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自我评价方案

0引言

野战条件下医疗保障训练是增强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野战医疗训练对医务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我们在野战训练前后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影响产生的心理表现和水平,为探索制定不同人格军人军事活动中不良心理反应的干预方案提供基本参考资料.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军队中心医院组成野战医疗队员,113名军人,年龄(36.7±3.2)岁,文化程度为本科84人,大专29人.

1.2方法被测试对象进行野战医疗训练科目按上级要求执行,时间40 d. 在训练15 d和训练后2 d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不记名测查.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t检验和χ2进行统计.

2结果

2.1SCL?90总分阳性均分与中国军人常模[1]比较训练前、后均略高于中国军人常模(P<0.01). 因子分训练前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及躯体化等各项均低于军人常模,无差异(P>0.05);训练前后比较因子分改变前三位是焦虑、强迫症状及躯体化,训练后均高于军人常模(表1).

表1SCL?90各因子分值野战训练前后与全军常模比较(略)

aP<0.05 vs中国军人常模.

2.2SCL?90各因子训练前?2分7.96%(9/113),?3分者7.96%(3/113);训练后因子分?2分者训练前27%(31/113),?3分者6.19%(7/113,表2).

2.3STAI 状态焦虑(S?AT)与特质焦虑(T?AT)训练前后的平均值均低于中国常模[2]训练前高特质焦虑2人中伴有等状态焦虑2人,中等特质焦虑伴有低水平状态焦虑13人;训练后在特质焦虑人群中,高特质焦虑伴有高状态焦虑21人,伴有中等状态焦虑9人,伴有低水平状态焦虑13人. 训练前后状态焦虑变化显著(P<0.01),特质焦虑无差异(P>0.05,表2,3).

表2野战医疗拉动训练前后心理状况阳性变化人数(略)

表3STAI野战医疗所训练前后拉动训练(略)

3讨论

本组调查中焦虑、强迫症状及躯体化是野战医疗训练中主要的心理改变. 焦虑症状训练前占2.6%,训练后为8.0%;STAI测试结果训练前检出S?AT 25.6%, T?AT37.1%,训练后检出S?AT 38.9%, T?AT40.7%,表现出焦虑症状的人数明显低于状态焦虑者,同时在SCL?90中?2分的9人中有7人同时表现为特质焦虑也提示两量表之间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易焦虑的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心境易被冲击,感到紧张、烦乱,感到身体上的不适感.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 应激条件下,血乳酸水平增高[3],可以增加机体的疲劳感,也表现为躯体化症状. 血乳酸水平增高、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等生物学因素也是焦虑症发生的诱因[4-5]适度且可控的情况下,这种焦虑可以视为正常的应激反应,医护人员展开的各项救护项目技能反应达标优良,符合“倒U理论”,这可能与军队医务人员自我调整能力较高有关,调查中强迫症状的改变理论上也支持之.

在本组调查中野战医疗救护训练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要求,熟悉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保障医疗任务的良好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焕林,孙剑,宋海鹰,等. 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极其结果的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

[2] 郑晓华,舒良,张艾琳,等.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3] 王丽杰,张东,宋福春,等.松弛训练对分业训练军人心理和生理应激的影响[J]. 预防医学杂志,2005,23(4):273.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夜班;低年资护士;焦虑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5-02

护理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工作,工作量大,加上现在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护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临床护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独自上夜班时,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对某三甲医院夜班护士的焦虑进行调查,现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护士100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数3年)50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zung焦虑量表及相关因素量表进行调查。SAS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得到的粗分乘以1.25换算准分。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技术不够,夜班工作量大,学历低,担心出错引来法律纠纷,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好等。

2 结 果

2.1 低年资护士发放50份问卷,收回50份,回收率100%。年资较高护士发放50份问卷,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2 焦虑因素调查结果 经验、技术不够,夜班工作量大,担心出错引来法律纠纷,病情危重或死亡刺激等因素较为突出。

3 讨 论

3.1 焦虑是人们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1],过度的焦虑会引发各种身心的不适。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找自身焦虑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减轻或解除焦虑。

3.2 夜班焦虑状况,本次调查显示夜班护士不管年资高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但低年资护士焦虑程度高于年资较高的护士。睡眠障碍和社会支持是夜班护士产生焦虑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夜班的工作质量及护士情绪[2]。

3.3 通过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夜班焦虑相关因素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夜班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预见性,专业技术不够熟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欠缺,所以不能正确的处理应急事件。这是低年资护士夜班焦虑的主要因素。

3.4 夜班工作量大,害怕一个人忙不过来或太疲劳而出差错。上夜班时为单独作业,单独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带来心理紧张,同时夜间工作容易产生疲倦,而且碰上患者死亡,护士执行终末处理令半数以上的护士感到恐惧,这种不良情绪刺激甚至会影响部分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3]。加上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逐渐攀升,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医疗纠纷中实行“举证倒置”,护士在工作中始终面临危机感。精神较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焦虑。

4 措 施

4.1 注意重视低年资护士业务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培训年轻护士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科技术、急救技术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等,提高工作的应激能力和法律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4.2 管理层应合理安排班次,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各自的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尽可能人性化管理,关心支持护士的工作生活适时给予肯定与奖励。在年轻护士值夜班时应另设一个夜间总值班护士[4],以利于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从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年轻护士的焦虑。尽量解决护士人员不足的问题。

4.3 低年资护士应提高夜班工作的条理性。建议护士提高夜班工作的艺术性,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如对夜班工作做出整体规划,按夜间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符合规则的工作顺序,使繁忙复杂的工作变得井然有序,而且能从枯燥的夜班工作中找到乐趣,提高夜班工作的艺术性。

4.4 社会上应提高护士的地位,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是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1]。家人,朋友,同事(包括领导和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理解能有效减轻护士的焦虑。让患者及家属能够站在护士的角度考虑。工作之余学会调整自己的身心,保持乐观心态,放松情绪,多与人沟通,增加生活乐趣,解除紧张情绪,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提高社会的支持性对减轻护士焦虑具有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桂芬,赵秀芳,邱生林.护士社会支持与焦虑状况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9):48.

[2] 文国英.夜班工作压力源对低年资护士影响的调查.护理学杂志,2008,23(15):49.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舞蹈;学业成绩;实习生;焦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77-02

一、问题提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国内学者邵瑞珍等指出,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1]。焦虑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产生;也有可能是惯性即特质的感受。某些事件或刺激如果在过去曾经造成恐怖或紧张的经验,就会引发焦虑。在学前教育专业等师范类专业中,对学生而言,教育实习——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这是他们首次尝试承担教师职责,意味着在实习期间,学生兼有学生、教师双重角色,这样的角色转换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而过度的焦虑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质量。因而,及时了解、掌握实习生的焦虑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可使实习生更加顺利渡过实习期,并提高实习质量。国内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发现师范类实习生焦虑的成因有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教育理论欠缺等原因[2];也有学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水平更高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3];还有学者发现实习护生主要焦虑问题有对实习环境不适应、担心自身护理技能水平不足、担心理论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4];也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类别、家庭背景、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是影响实习生焦虑的主要因素[5]。但上述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以医学类实习生为主,笔者以“实习”并含“焦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搜索日期为2013年1月26日),在检索到的63篇学术论文中,其中90.5%(57篇)是以医学院校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的,同样笔者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分别得到68篇(其中65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医学类实习生,占比高达95.6%)、89篇(其中80篇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为医学类实习生,占比89.9%),三大数据库中分别仅有4篇、2篇、5篇是与师范类实习生有关的、且研究对象均为中小学教师实习生,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则极少见于文献。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师的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例如,有学者曾对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随时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6]。其原因主要有幼儿教师责任大(尤其是安全责任)、工作繁重且复杂等等,而这些因素也会造成实习生的焦虑情绪,因而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为改进实习工作提供实证支撑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焦虑水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如何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措施,有效缓解可能存在的过度焦虑,提升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次调查选取了参加实习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112名。实测后所得问卷经检查,其中22份问卷存在随意作答或人口学信息缺失等现象,应判断为无效问卷并剔除之,其余90份问卷可被视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0.4%。这样,有效调查对象包括女生88人,男生2人,平均年龄为20.65岁。

2.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由华裔心理学家Zung氏于1971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焦虑自评量表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在对36例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的SAS、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时,两量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5,结果表明SAS的效度非常高[7]。

3.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舞蹈成绩(实习前各学期舞蹈课成绩平均值),因变量为实习生焦虑水平(即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所得的标准分为指标)。本次调查选取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有效被试为90名,其中舞蹈成绩优良组27人(平均分在80分以上)、舞蹈成绩普通组34人(平均分在70-80分之间)、舞蹈成绩待提高组29人(平均分低于70分)。

本研究采用集体问卷测量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是在辅导员和实习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人口学信息调查问卷;所有问卷统一于实习后一周在安静的教室内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所有材料采用纸质文本呈现,要求被试在答题纸上回答。完成后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有效性查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各组别被试总体得分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不同舞蹈成绩组间SAS标准分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舞蹈成绩优良组SAS标准分较普通组为低,而普通组较待提高组为低,这很可能意味着舞蹈成绩优良组的焦虑水平较普通组低,而普通组又较待提高组低。但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还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结果表明,依据舞蹈学业成绩分组的实习生的焦虑得分(SAS标准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越低(这意味着焦虑程度较低),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则越高(即焦虑程度较高)。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地,实习期间所产生的焦虑通常是与学习工作环境产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适应问题有更多的关联,实习焦虑与课业成绩的关联并不显著,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了实习焦虑与舞蹈学业成绩的紧密关联,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较强的核心岗位能力能有效地降低实习焦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舞蹈技能是幼师核心岗位能力之一,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能更好地完成幼儿园实习工作。有学者发现实习生的主要焦虑问题有对实习环境不适应、担心自身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那么,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将会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更出色、更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并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这均有助于舒缓紧张的心理状态,降低自身的焦虑水平。另一方面,强烈的自信心会有效地降低焦虑水平。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密切的联系,从调查组成员与实习生、舞蹈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可以获知,相比较而言,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拥有更多的自豪感、更高的自信心,这包括对学业成绩的自信、对自己身体形态的自信等等。而从认知角度看焦虑,焦虑的根源通常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拥有更多自信的实习生对类似的情景会更乐观一些,担心也会更少一些,这显著地会降低焦虑水平。依据上述分析,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越低(这意味着焦虑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是较强的核心岗位能力如舞蹈技能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并完成实习工作,以及更多的自豪感及自信心对降低实习焦虑的显著效果。反之,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则越高(即焦虑程度较高)。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不难理解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程度较低,而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程度较高,且二者之间的比较已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崔柳舒.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3-284

[2]鲁忠洁.师范生实习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3):118.

[3]赖勇强,江雪玲.学前教育实习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5):38-41.

[4]周萍,张春梅,纪忠红等.护生临床实习中焦虑原因分析及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8-49.

[5]刘宗发,冉汇真,曾云华等.师范院校实习生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48-11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