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9-24 08:22:08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标题;人物;文字

一、揣摩历史图片的标题,把握历史图片的主题

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往往只重视图片的内容,而标题往往被忽视了。标题是历史图片的“眼睛”,是历史图片内容的高度概括。阅读历史图片,首先应揣摩图片的标题,领会它的主题。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科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法军抢来的耕牛”“美军抢劫的白银”四幅图片,首先要注意标题中加点的字词:“烧、杀、抢、劫”,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说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野蛮贪婪的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二、结合图片中的人与物,准确掌握历史信息

每一幅历史图片总有许多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人和物,结合这些人和物相关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中把握历史信息。例如“张謇和大生纱厂”的图片,结合时代背景,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在一战时期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的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反映旧中国民族工业特殊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三、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确立应掌握的信息重点

历史图片配合课本的文字内容是为文字服务的。一幅图片再现历史现象,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学习时要加以筛选,确定重点信息加以记忆。筛选历史图片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合教材的文字内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日本明治维新》中“东京街头有了电灯”,可以看出东京的变化除了电灯外,还有洋楼、铁路、火车以及穿西装的人们。重点信息是东京的街头第一次有了电灯,日本人民真实感觉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向西方学习”、倡导

“文明开化”成为时代潮流。当这出现在一个闭关锁国、遭受外来入侵的落后国度时,便会带来新的光明和希望,犹如一盏闪烁在夜幕中的明灯。

四、联系相关图片,注意历史的变迁

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幅历史图片通常只能反映某个时期社会现象的发展态势。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图片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就能较清晰地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变迁的态势,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将“清代贵族妇女服饰”和“民国妇女服饰”两幅图片作比较,可以发现作为清朝传统服饰的长袖旗袍的拘谨、保守和呆板,而在民国时新潮妇女身着洋裙和无袖的旗袍,显得美观、舒适、方便和轻巧。妇女服饰的不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文明开化与人们思想解放。说明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课堂优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历史人物的教学也是整个历史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受到深刻的影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的探寻之处。结合笔者在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加强人物教学的理解与思考撰写了本文,有不当之处,请读者与专家斧正。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必要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的功与过,自有人民大众来评说,因此历史教材突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总原则,并贯穿教材始终。

课程标准对人物教学的基本提法是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本着这一总体性原则(前提),我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操作时,更加注重通过人物为点,以点带面,来探寻和带动学生分析人物成功的因素,为将来自己的成功铺路搭桥,切实彰显人文学科给学生带来的益处。

二、善用教学操作方法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要保障

历史教材中最侧重的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环节来对人物进行教学,甚至可以整节课都以人物为线索进行。

(一)以历史事件带出历史人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为了深入学习某段历史应突出哪些人的思想和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课标要求如下: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该课两大历史事件展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兴起之前国内局势的重大危机。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史上短短六年时间里,无数风云人物纵横舞台,而选择张学良来“鲜活”本课,因为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张学良都是事件之主角。1931-1936年,这短短的几年光阴,堪称是张学良百年生涯中最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期。而他的转变与经历恰恰代表着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转变与经历。他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教学中,对于他的深入学习,可以起到“以一挡百”的作用。鉴于此,张学良的做人行事方面,给后人的启示或经验是什么?张学良这一时期在社会层面“被舆论”的重大反差,给后人的历史启示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授课中可以给学生预铺设的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代背景出发,用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思想、态度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不能站在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问题,得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通过事件和平解决,促成内战结束、政府领导抗战,故为民族危机扭转创造了契机,事变的和平解决之作用也就在此。让学生通过史料比较,从理解层面得出事变和平处理的作用,通过历史事件“丰满了人物”。

(二)以历史人物带出历史事件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功能渗透?我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四单元进行整合,以世纪伟人邓小平为人物依托,引导学生回顾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应史实,以人物为“点”,带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如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功绩、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构想、港澳的成功回归,扩展到众多历史事件这些“面”,体验和感悟历史事件的同时对伟人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行参悟,在历史课堂上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创新意识,切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加强历史课的育人和德育渗透功能。

三、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追求是人物教学的终极目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教做人。鲜活的历史人物从行为到舆论评价方面,都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故当是立意于评旧人、做新人之上。 通过历史人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更使渗透具有震撼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通过三年初中的历史教学,给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以更长时间的人生引领,这便是通过历史人物教学的价值所在。

进行人物教学除了依靠课堂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补充课堂教学不足。每个单元内容学完之后,选择重点人物来让学生以口头形式加以交流,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结合课外阅读到的内容更多地了解历史人物,进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化;历史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91-02

历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而且又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求目标。

1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信息化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快乐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在很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以下几种情境导入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效果较好。

歌曲导入 歌曲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少歌曲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唱歌,用歌曲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根据歌词大体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下一步深入学习的思想准备。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等。这些歌曲学生一般都比较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诗词导入 诗词和历史也是紧密相连的,很多诗词就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形象反映。另外,诗词的语言生动、优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激发学生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主席的《七律・长征》进行导入,结果很多学生都被那恶劣的环境和红军英勇顽强的画面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下面的学习可想而知。

图像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图像导入,可以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有趣。例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笔者把章丘市的龙山遗址照片和龙山黑陶用幻灯呈现出来,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用信息化历史情境导入新课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选择,信息技术掌握不很熟练,不可勉强应用,以免适得其反;二是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法,以保证不浪费很多时间,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具体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知

学习新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境,使课堂充实而生动,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理解学习内容和自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九一八”事变时的地图,并用鼠标闪烁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几个重要的地点,包括南满铁路柳条沟、东北军北大营、沈阳等,让学生了解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出示日军挖的万人坑、731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的悲惨命运;接下来播放“西安事变”的一段影视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情况;最后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在上下衔接的问题中,学生不仅深刻明确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理解了其意义,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利用时间顺序来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由于本单元内容事件多、地图多、条约多,学生容易记忆混乱,发生错误。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等四次最具代表性的列强侵华战争联成一线,制成课件,同时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背景资料,如地图、电影《火烧圆明园》剪辑等,把历史画面和电影片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很清晰了。这样既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

3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和体验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概况和总结,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在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还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表格(表1),让学生回答。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4

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价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学习党史的预期效果。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是政治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围绕党的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学习运用党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党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著作,对于推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要内容。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入了自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至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40篇文稿,约18万字。其中有16篇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特别是书中收录的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时的讲话,十分珍贵。概括起来说,本书的文稿主要有下述四个类型。

一是收入了16次在重要历史节点的有关讲话。这些历史节点,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重要契机。比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等,约16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对开创未来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

二是收入了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在重要场合总结历史,显得更加厚重。本书收入的文稿,有报告的内容,也有在中央全会(如五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精神研讨班上(两次)、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等重要场合的讲话等。这些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量很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三是收入了在全国各地视察考察调研工作时,特别是在革命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地考察调研的讲话。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除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各种活动时的讲话外,在全国很多地方视察时深刻论述了我们党的历史的文稿,大约有19个省区市,有的还收入了两次去同一个省考察的讲话。如,在河北、山东、上海、陕西、山西、江西、广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重庆、安徽、甘肃、河南、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还包括在参观《复兴之路》等展览时的讲话、专门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的讲话等。这些场合的讲话,现场感历史感都很强,历史与现实连接得更直接,更能引起全党同志的深入思考、产生共鸣。

四是对于一些反复强调但又不好单独成篇的重要主题的文稿,采取集纳的办法予以反映。这样的文稿在本书中共有八篇。比如,关于知史爱党爱国、学好四史的重要意义和要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崇尚学习关爱英雄、从总结历史经验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传承红色基因等等。

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是我们学习好党史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好党史、开展好党史教育,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把的有关重要论述学习好、领悟透。

三、心得体会

一是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二是读懂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要注意汲取党的历史上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积累的宝贵经验,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和把握问题,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三是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红军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使得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的历程,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利推进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风险挑战。我们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五是继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党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 中国化 影响与效果

一、概述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以下简称《接受史》),由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者杨柳所著,2009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印制发行。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我国译界的高度关注与翻译研究学者的赞誉与推崇。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对西方译论的研究,通常为译介、研究及反思和应用三大性质,而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其“旅居”中国及所产生影响与效果的的探讨却似凤毛麟角,少之甚少。《接受史》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做出了批判性的全面研究,强有力地补充了该视角下对西方译论的研究。因此,此书有效填补了我国翻译研究的一项空白,独具创新,并为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转型及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指导。

二、内容

《接受史》全书共八章内容加结语,另附“参考文献”、“理论术语对照表”、“中外人名对照表”和“后记”,共计180页。而本书前八章主体可为四部分:

第一、 二章为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及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即从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出发来展开探讨。第三、四、五章是第二部分,主要描写西方翻译理论在经历文化转向后,作为翻译理论文化学派代表的多元系统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位置、旅行和遭遇。第六、七章则为第三部分,着重叙述代表翻译哲学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与阐释。第八章则为第四部分,在此探讨口译作为职业出现时与之息息相关的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最后,结合前八章内容,作者总结西方译论在中国接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此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接受进行展望。

三、特点评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译论发展迅猛,并在全球化语境下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其多重影响。《接受史》正是在这样的翻译研究氛围下应运而生。阅读该书,可知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优秀之处。概括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结构清晰,言简意明。

从目录的各章标题及章节内的小标题,可知作者行文的框架简洁,结构清晰。前八章作者都以相似的行文思路展开描述,布局一致,易于理解。通览全书,作者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尽管全文篇幅不长,但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为读者系统又全面地诠释了西方译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二)资料翔实,引用丰富。

作者收集整理大量材料,并对相关翻译理论的专著文论进行仔细研读,这一点仅从本书长达25页的参考文献便可窥见一斑。阅读时,亦可见作者对各专家学者论述观点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作者根据各章写作目的,在结合资料,去芜存菁的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整合,分析研究,并对各翻译理论在中国接受过程及所产生影响提出见解,并将其贯穿于写作全过程。

(三)内容充分,叙议相接。

尽管作者选取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对本书内容进行叙述,但这并非仅是对其所引用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夹叙夹议,有分析有见解。总体而言,作者在各章节甚至各段落的开端写出总括句来指明要义,再利用切实资料进行例证和阐释。此外,作者在引用过程中亦提出自身观点,叙议相接。最后在章节末尾,作者还对本章内容作出总结性评述。

(四)视角新颖,方法独到。

作者在书中以接受美学的研究视角,综合多维的历史描述框架,对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得以传播、变异、批判和整合的接受过程与其由此产生的文化与现实意义进行阐释,并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模式转型的影响作出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批判性研究。其视角新颖,方法独到,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指导路线。

(五)学术创新,价值重大。

作为一部以史为论的学术著作,作者并未拘泥于以编年史的方式来形成一部接受史,使其流于俗套。相反,作者在发现西方译论在中国的接受特点的前提下,分析其接受原因,评价接受效果,作出相关预测,并总结理论接受史的规律和模式,从而为中国译论模式的构建及传播寻找方向。因此,该书在我国译界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四、局限

《接受史》作为一部翻译理论研究的专业学术著作,对我国译界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而本书语言精当,用词考究,引用的文献资料奇多,这对于翻译学理论的学习者而言,不易理解和记忆,可能会不利于其创新观点和独到见解的迅速传播。而全文的写作采用前八章内容分开叙述,最后结语整体总结的分总形式,并在各章节中亦采用先分段阐释,后末尾总括的结构。那么,若能在全文伊始及各章开端出现总括性的段落,提纲挈领的陈述各章主要内容和逻辑关联,这样,对于初读此书的人而言,可更易更快的把握各章要义,并对各章所阐述的翻译理论进行时间和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因此,在阅读或学习时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记忆。

五、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作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接受史》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精炼清晰的论述,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构成其在此异域语境下的宏观写照。该书不单从纵向历时的角度对西方翻译理论中某支主流理论的发源,在中国传播、变异与成长,以及对中国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所阐释,还以横向共时的思路分别对对等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经历”和所留下的“印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总结,针对不同的翻译理论的接受情况,结合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提供有别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新思考。因此,该书的出版,一方面填补了翻译理论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成为翻译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研究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大贡献,亦为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学习指出新方向,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6

左权,是一位抗日将军的名字,然后成了太行山上清漳河畔这个县的名字,因为这位抗日名将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

这个先叫辽县后叫左权的县的东南部,有一个仅有六户人家的山庄窝铺,虽在大山深处,名字却多少带着一点诗意――南井上,被戏称为“南京”。这里离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十公里,离左权将军殉国地十字岭也是十公里,南井上正位于这条线的中点。也许是清凌凌经年不断的那口“井”水的吸引,也许是小庄过于隐蔽,八路军兵工厂竞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建筑了近百孔大石窑,生产枪弹。“家里住着八路军,西房是放子弹的库房。整箱整箱子弹总是黑夜用骡马驮走……”奶奶总说那些八路军真好,还轮流抱我、逗我,可惜我不记得。

2

我的人生之旅就从这个山庄窝铺开始。

山里没有学校,我只能到邻村,到亲戚家借读,不连贯的小学毕业后,竟考进县城中学。然而,三个月后,老父亲不顾我的哭闹,卷起铺盖卷硬把我领出学校大门,重回山里……至今,我虽然有大专文凭,发表、出版过近百万字作品,实在还是个小学生。童年时代,走进我记忆深处的是左权将军和八路军种种神奇的传说。因为邻近的村庄都驻有八路军,满满当当,都说这些八路军走过雪山草地,多数是四川人,说话“拉格、拉格”很难懂。由于兵工厂,日本兵竟把我家的房子烧掉了,但兵工厂的大石窑是不怕烧的,历数十年风雨依然。我80多岁的大娘如今还住在石窑里,坚决不去住新房,她说石窑“冬暖夏凉”。

人们讲八路军的故事总令我瞪大眼睛着迷神往,他们还学着说四川话,扮做动作。心所动,情难抑,我就用自己学的那点文字把这些记下来……心有余,力不足,文化太差劲了。一股好好写写八路军的力量驱使我,下地之余还顽强地在自学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3

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是从县里一次公开招聘考试开始的。

那次考试后我成了麻田中学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第一节课上介绍自己时,学生们鸦雀无声,有的瞪大眼盯着我,大概是惊叹这个小学生怎么能站到高中生的讲台上……我款款叙说我和八路军的情缘,讲述八路军和这块红土地,还略带炫耀地说,我写八路军的文章有几篇已在省报发表。我还讲了一段左权将军的传说,让学生们情凝这块革命圣地。

麻田村里上点年纪的人都认得、左权、邓小平等首长,都能讲一段他们的生动故事。激动不已、执教之余我提笔为文,几乎均被报刊发表。《报》总编辑唐平铸来了封长信,称赞我热爱革命前辈,还向我回忆他在麻田的战斗生活。也许是报刊发表文章之故,我告别了讲台,于1983年暮春时节走进县委机关,从事这块红色土地上中共党史的研究……

这个县的中共党史也从八路军写起。因为,是八路军高举抗日大红旗插到离县城二里多的西河头时,才派出党员在全县播下红色种子,这个党组织空白县才先有了县委,后有了党的基层组织。我走上了这条向往已久的道路,激情四溢,奔忙不息,笔尖记录红旗漫卷太行的岁月,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穿行,以偿夙愿。

多少次访问那些亲历战火者,就有多少次催人泪下。

我懂得了那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关系――

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民族危亡,一代抗日精英在这块土地上运筹帷幄,同仇敌忾,扬鞭跃马,挥师杀敌,壮太行风云浩气。多少抗日英烈用鲜血浇灌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之花,留下千秋丰碑。

笔头记下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记下我对这块红色土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撰写的《十字岭突围战与左权将军殉国》被《山西革命英烈》创刊号作为首篇刊发。我们编辑的《八路军总部在麻田》一书,杨尚昆欣然题词,刘华清挥毫题写书名,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

思想驰骋在抗日烽火的时空,撰写的小文章也不时见诸报刊。自然,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故乡这块红土地上,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这里,抄录我为《中国共产党左权县简史》所写前言的几句话:

在中国革命斗争这个大棋盘上,左权县只是一个平凡的格子(或叫眼),或者说是全局中的一个小局。然而,左权有着特殊地位,在举世瞩目的抗日战争中,、、杨尚昆、、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汇聚……全县人民在血与火的搏斗中谱写出一曲曲壮怀激烈的乐章……正是一个个左权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小局,组成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

在这条路上行进,自感是生命中的春天,决心要一直走下去。组织上让我担负《中国共产党左权县简史》主编时,我没有犹豫。此书属省里课题,我为了集中全部精力,离开县委机关,外出借租一清静处办公,自我禁闭16个月。太行革命根据地总史编委会审完这部30余万字的书稿后,非常满意地写出“完全达到出版水平”的评语。此书被中共山西省委评为史书类一等奖,是十部获奖史书之一。

4

想不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又面临着选择。

先后有几个有实权的单位让我“跳”过去,有的言语诱人:你每天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和七老八十的没权老人交往,一点实惠都没有。特别是省里直接来人,让我到省里,也能弄个副处级待遇。我不是没动心,但翻来覆去掂量,都婉言谢绝了,我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已经走进抗日战火中,实难割舍……

我仍然行走在这条路上。尽管写八路军故事有时还被戴上“不务正业”的帽子,尽管没啥“实惠”,却也有快乐。《匿名的安慰信》发表后,90高龄的杨献珍给我来信,并寄来刊有他写的《把自己的历用红笔写到底》的《中国老年》;李雪峰和夫人翟英赠我《太行木刻版画集》,特别写明“仅存此一本,病后……”;陈锡联特意把《385旅抗日战史》寄来……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跨过了60岁的门槛。不愿意静观白云,安度晚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激励我继续在这条路上跋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铭记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是为了激励后辈奋发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这条路上到底还能走多远?

5

在这条路上到底还能走上多远?

其实很明白,几年前已年过花甲,还能走多远?

就在匆匆忙忙整理这本小册子时,左眼一直充血不退,血粘度增高许多,医生一再告诫……然而,我管不了那么多,生恐此书难成,永留遗憾。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一个人连故乡都爱得不深,那就很难相信他爱祖国是真心……铭记历史,是后来者的责任。尽管此书内容只是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一鳞半爪,留下来总算尽了个人的一份责任。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曾为一位英年早逝、壮志宏图成为泡影的文友所写的几句话:生命即使撞上礁石,粉身碎骨的精灵,也是一朵血红的浪花……

我,要一条路走到底。

当然,从这条路上走到底,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信念。在这条路上,总是会得到许许多多的关怀和温暖。远方的来信,前辈的关切,历任县领导的支持,这些给我的不仅仅是温暖,而且是勇气,是力量。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多媒体;单元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601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合作、自行思考等方式寻求答案,使学生在利用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发展自身的智力,从而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的价值、魅力,从而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结合问题教学法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预习学案来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师可通过研究学生的预习学案,将学生的共性问题、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整合,并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短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因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充分掌握了学生的预习学案,所以可以驾驭历史课堂中的节奏,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听过《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这两首歌曲吧?那么大家知道这两首歌曲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呢?”利用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2001年10月14日总书记发给张学良的亲属唁电中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为什么总书记会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而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你们认为是该杀蒋还是放蒋呢?”在教师提问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学课件中的资料以及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解答。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通过刚才对教材以及视频资料的观看,你们知道日军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吗?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政府不予以抵抗呢?教材中日军将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炸毁后为什么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在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内的知识和教学课件中的资料描绘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

通过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的结合,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资料以及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有效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问题教学法整合单元知识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不光可以应用在某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教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对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帮助W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唐朝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汉朝方面的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举办汉朝历史知识竞赛,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通过汉朝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他的贞观之治政绩流传千古,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唐太宗。”

教师:“请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评价唐太宗。”

学生:“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与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教师:“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都做了哪些决定呢?”

学生:“在贞观时期,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数,并吸取隋亡的经验,居安思危。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培养。”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8

【关键词】万历年间;八股文批评;心学;流派;范畴

从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按照一般的说法,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生活由俭入奢、挑战陈规陋习、工商业获得蓬勃发展,万历朝可谓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大转折。在古代各种文体中,就其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的辉煌、受重视的程度和研究现状来看,八股文及其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悖反性。八股文虽然是集中国古代文体之大成,但与其他文体相比,其研究现状显得门庭冷落。将万历朝作为考察整个明清八股文批评的一大视点,确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文学思潮与社会风习呈螺旋式互动状态,社会风习必然影响到明代文人的生存状态,由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将更深层的反映民情风俗和社会风习,随之而生的则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变迁。“当生态出现前此后此的迥异变化后,文人很自然地会把文艺创作调整到有别于过往正统文艺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审美范式中去。”【1】很多学者将明代中后期看作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期,甚至将其归纳为“理欲冲突、心的崛起”的时期,万历朝更是一个异端突起的时代。思想史上甚至将整个晚明作为王学解体史或者称为王学修正运动,足以说明王学在晚明社会方方面面影响的深刻性。

王阳明心学是继先秦子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学之后的又一个主导性的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想。究其主旨,在道德伦理追求理想上与宋学并无二致,只不过更强调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来进入儒家理想的道德境界。在朱熹理本论格局之下产生的复古思潮,到王阳明的出现才彻底发生扭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在弘治、正德年间,有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的背景,此暂不作赘述。但王学对明代中后期士人心态及士习文风方面发生的影响,与其他各方各面一样都是深刻而久远的。整个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心学运动与复古运动此消彼长,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打破宋儒的俗烂格局,大刀阔斧,扫除俗陋,标新立异,重塑明代士人心态。由此导致的个体意识不断增长,思想解放的潮流,由陈献章发端,到王阳明走向极盛,再到晚明狂禅派发展到极致,明代中后期的文学风气、士人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代八股文创作与批评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微而盛,由盛至衰。

一般来说,明代八股文发展的历程大体上有四个时期,从洪武到成化大约八十年的时间,是八股文逐渐走向定型的阶段。从成化到弘治,是八股文全面成熟的时期。正德、嘉靖是明代八股文的极盛时期。隆庆、万历年间,八股文制艺由正而变,文学化倾向日益明显。天启、崇祯乃八股文全面衰颓并起衰振兴之时。正如方苞所言:“明人制义体凡屡变,自洪永至化治百余年中,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逾。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为明文之极盛。隆万间,兼讲机法,务为灵变,虽巧密有加,而气体茶然矣。至启祯诸家,则穷思毕精,务为奇特,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就其善者,可兴、可观,光气自不可泯。凡此数种,各有所长,亦各有其弊。”【2】P1凡例

我们知道,一种文体理论的产生,要么先于文体的产生,要么与文体同时产生,要么后于文体的产生。从文学实践的发展来看,大多数情况是一种批评理论的成熟往往滞后于这种文体的成熟,从大量的写作实践总结出某种文体的发展规律与理论走向。八股文作为文章之一种,基本上也遵循这种规律,虽然伴随八股文的诞生,评论评点亦时有出现,但大规模的理论研究与文章技法的总结则出现于八股文全面成熟之后。所以,可以这样说,从洪武到弘治是八股文批评的萌芽期,正德、嘉靖是八股文批评成熟期,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乃八股批评的极盛期,这股全面批评与总结八股文的潮流一直延续至清代。

从洪武到弘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八股文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得到突破性发展,但是八股文批评和理论却颇为萧条。一直到正德、嘉靖时期,八股文批评方达其成熟。此时期最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影响从正、嘉直到清代的一个理论成果,即“以古文为时文”。明代复古思想流行,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皆以复古为旗帜,其目的都是力图以古文来医治时文的浅陋空疏。但前后七子以秦汉古文为效法对象,最终却走入机械模仿、剽窃生涩枯窘之地。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则以唐宋家为学习对象,将唐宋古文的技巧章法深入时文创作。讲究文从字顺,辞必己出,讲究神理法度,文风纡徐畅达,声调浏亮,从而镕经液史,气脉贯通,不仅提升了时文地位,同时使时文呈现出古雅质朴、平正典雅、气魄醇厚之风。方苞有云:“正嘉间名手辈出,归、唐皆以古文为时文。唐则指事类情,曲折尽意,使人望而心开;归则精理内蕴,灏气流转,使人入其中而茫然。盖由一深透史事,一兼达经义也。”【2】P127《钦定正嘉四书文卷二》唐宋派诸人皆对“以古文为时文”理论做了探讨和论述,总结出一整套开阖、顺逆、宾主、转折之法,使时文创作也有法可依,这些理论总结可以说直接引导正、嘉之后直到清代的时文创作。

唐宋派“以古文为时文”理论的提倡,使其时文写作多遵从洪武以来恪遵传注、清真典雅的传统,博通经史,发挥义理,但又不墨守陈规,转之取法古文,改变科举文体先天缺陷与士子孤陋不学之弊,“以欧曾之文,达程朱之理”,将古文的炼词造句、行文技巧和布局谋篇之法融入时文写作,圆化李梦阳、王世贞等人因学习秦汉古文而带来的奇绝峭刻之病,使时文亦呈现出古文般的圆融开阔之气。唐宋派虽用古文之法,但又不为其所缚,能将古文的精神血脉融入其间,得古文之气势神理,而没有流入枯涩奥衍之病,唐顺之的高华典雅,茅坤的疏宕清空,归有光的雄健古朴,皆为后世之楷模。其理论成果也直接启示着隆、万以降“古文时文合二为一”,甚至“以时文为古文”,“以骈文为时文”,“以禅入时文”,“以戏曲为时文”等诸多理论的诞生。

隆庆、万历时期,“以古文为时文”理论的普遍推行,引发了八股时文的全面变革,但因为缺乏权威与正统的引导,变革呈现出混乱、无序状态。加上时代思潮追求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万历年间八股时文的总体走向是突破传统,崇尚机法,日趋工巧,时文与古文呈现合二为一的融合趋势。由正、嘉时期的镕经液史、以古文为时文,经过万历时期的融合、变革、激扬、催发,古文与时文合为一体。到天启、崇祯年间,八股时文进入全面衰颓时期。总的来说,万历时期的八股文批评前期以机法派为代表,中期以奇矫派为代表,末期以东林派为代表,较客观全面的反映出万历时期人们对八股文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从时间上来说,机法派较早。所谓“机法”,即为文注重字法、句法、篇法,讲究炼格、布局的细密精巧。早在正、嘉时期,唐宋派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理论时,就把古文技法融入时文创作,总结出一整套具体的文章技巧法则,唐顺之、归有光等人皆有强调“机法”的倾向。但唐宋派是在“义理”第一的情况下讲究技法,而机法派则抛开义理,专讲机法的领悟与运用,不读经文,只揣摩程文墨卷。瞿景淳、董其昌、汤宾尹等人在注重技法的同时,也注重心性涵养,而后世浅陋学子则买椟还珠,专讲机巧,将时文引入文饰佻巧的道路,也带来不读经书、专门揣摩程墨选本技法的剿袭之风,影响非常恶劣。

机法派先驱瞿景淳重视程墨揣摩,讲求机法,孔庆茂将其称为机法派的创始人。董其昌堪称机法派的集大成者,有《举业蓓蕾》、《九字诀》传世,成为士人举子走速成捷径的秘诀,所谓挑、剔、钓、渡、串、插等技法琐碎支离,细密繁琐,使文章生机全无,成为滥调。至汤宾尹、许獬等人则登峰造极,绵密软媚,机法派由盛而衰。

机法派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如下几点:首先,重申时文作用,认为“文之用大矣”,时文虽然是小道末技,但是“古今人不朽之业莫盛乎文章”,“楚传骚,汉魏传古,唐传律,宋传道学,元传曲,我明必传制举文,一代之精神毕聚于斯”,不可小看。其次,历陈举业之弊,如文章日趋浮靡,光华浮动,“失真”,“迎世之心急,而独行之思寡”,“诗赋之途广,经义之途隘”,等等。再次,论用人与取士制度,认为“求将于仓卒,固不若储将于平日也”,主司、衡文者要善于识人,务求为国家取得有才之士。最后,对创作储备、创作原则、创作技法、衡文标准都做出规定,比如文本经术,言之有物,以欧曾为范,超越法度,古为今用,熟能生巧,讲究文境,风骨神气,以及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等,皆有其独到之处。

心学的极盛时期,也是奇矫派的极盛时期,此派在万历年间延续时间较长。所谓以奇矫俗,矫正机法派的圆熟芜靡,加上王世贞、王锡爵、王衡等人主衡文坛,推崇峭刻奇诡的文风。他们更注重八股文的文学性,论文讲究才气性灵,风格尚奇求新,形成一种佻巧深僻之风。主要代表大部分是王学左派,还有李贽、汤显祖、公安派和竟陵派等人,他们所吸收的心学和禅学思想对晚明文风影响很坏。汤显祖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他的八股文崇尚自然,抒发性灵,不假饰,不矫情,推崇生生不息的自然灵性,所以他所注重的文章之法,不是单纯的“机法”,而是“气机”。其后公安派等人皆主此说。

另外,奇矫派在人才、师道、学问、文章技法、文章风格等方面皆有论述,但强调最多的还是“独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文章从肺腑而出,发自真心,法虚灵之妙,得天然真趣。强调才识、气机、神意、主情,反对复古,力主创新,在万历八股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万历末期主要的八股文批评流派是东林派。东林派八股文的主要特点即借八股讽世,他们的讲学活动,虽以《四书》为主,但清议朝政、裁量人物也是主要活动之一。在文风上不尚新奇诡异,但求平正通达、真质实用。文章多以气势取胜,不在乎机法技巧。遵从义理经传,联系现实,针对性很强。所以,往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明末的云间派和复、几二社。

东林派诸人处于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皆嫉恶如仇,扶正抑邪,以天下为己任,要求文章不能空谈玄理,必须有助于社会政治人生,所以特别看重讲学。顾宪成提出“铸意”、“琢辞”、“博古”、“集成”、“涉趣”、“化格”、“继功”、“诣极”、“甘劳”等九大行文规范。赵南星则从心、气、情、识、思等方面对时文创作做出了论述。

此外,万历年间出现的八股文批评流派还有理学派、元脉派、才情派等,将八股文的各种机法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不一一赘述。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都具有直觉性、随意性、多义性、模糊性、传承性和互相渗透性的特点。人们从来没有对哪个范畴做过明确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模糊的、随意的;而且代代传承,不限于一家一派,很多范畴既属于本体论,又属于创作论,还属于鉴赏论;同一范畴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理解,同一范畴,不同的人、不同流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人们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多是体悟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共性,也是其诗性特点与智慧的反映。虽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还是可以区分出具体的层次,但也很难像西方文论一样总结出一整套如元范畴、核心范畴、衍生范畴等的范畴体系。八股文批评理论范畴与其他文体范畴的发展规律一样,也具有上述这些特点,也是由单一到合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浮泛到深刻。大多数范畴随着人们对八股文特性及规律的认识逐渐全面和深刻,其理论意识也逐渐成熟,从而形成一整套批评体系和范畴。虽然明代中后期人们对八股文的理论批评意识兴起,但是尚未形成能够跟诗、文、小说、戏曲相媲美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其理论认识刚刚开始萌芽,对很多现象和成果很难做出宏观的认识与总结。至晚明,特别是隆、万、启、祯时期,这种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但也远远没有达到系统完备的程度。一直到清代中叶,成熟的八股文理论范畴和体系才初步建立,但是由于八股文不受重视的地位和恶劣的影响,人们对八股文理论体系的建构亦毫无热情,这些资料皆有待进一步整理和发掘。

在万历年间对八股文理论范畴总结最为全面的人应该是武之望,他的《举业卮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鉴赏,从主体修养到具体技法对其都做了全面论述,涉及到心、神、情、气、骨、质、品、才、识、理、意、词、格、机、势、调、法、趣、致、景、采、涵养、实诣、泽师、法古、读书,等等。【3】这些范畴几乎包括了明清时期所有的八股文理论范畴。粗略辨析,属于创作储备方面的有神、情、气、质、才、识等;属于创作技法方面的有理、意、词、格、机、势、调、法、趣、致、景、采等。万历时期其他大家如董其昌、沈虹台、杜静台、顾宪成、张位、顾仲恭等人,对此也有所涉及 ,也提出了各种不同名称和概念,虽不成体系,但也足资借鉴。这些范畴,有的来自诗文领域,如心、气、神、理、法、趣等;有的来自小说、戏曲领域,如套、格、禅、机、势、宾等;还有一些本来源自于八股文批评和评点,后来又引申到诗文小说戏曲领域,如章法、句法、文法、主脑、针线、埋伏、结、承等。这些范畴中,论述比较全面的有心、气,情、理、辞、法等,几乎所有八股名家皆对此有所涉及,其内涵发掘得比较全面;其他皆不成体系,不够全面,也没有完全与诗、文、小说、戏曲理论分开。到清代,在更大一批八股文批评家的努力之下,完整的八股文批评体系和范畴则日趋完善和成熟。

除了众多批评流派与理论范畴外,万历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的八股文批评大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其最具代表性的如汤宾尹、公安三袁、赵南星、袁黄、黄汝亨、艾南英等人。

汤宾尹是制艺大家,对八股文创作有许多心得,他认为时文与诗文小说等其他文体一样,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功用,但当今文弊日盛,整治文风乃当前首要工作。同时,他认为“求将于仓卒,固不若储将于平日”,人才乃国家之本,取士制度不可忽视。汤宾尹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八股文创作中有关主体修养的“养气说”和“洗心说”,只有洗去尘俗,涵养性灵,神完气畅,才能静悟机法。

袁氏三兄弟受阳明心学影响颇深,其八股文批评与其诗文批评一样,皆主张“独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主张创新。从其八股文批评倾向来看,他们的观点与奇矫派相近。袁氏三兄弟与奇矫派诸人,如陶望龄、汤显祖、吴默等人也皆有往来,其观点也互相影响。三袁的八股文批评多集中于文集序跋中,较零散,于性灵、通变、人才、师道、学问等方面论述较详细,如“诗与举子业,异调同机者也”,努力提高八股时文地位;“于尺幅之中,阅今昔之变态”,“拟议以成其变化”,为文需善用古法,等等,都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

赵南星与邹元标、顾宪成等人积极于东林讲学活动,虽然名为举业,实则推行他的实政思想。在八股文批评上,他力主正文体,从重经术、明理、求雅等方面改变庸陋文风,认为朝廷应该正确对待取士的问题,并结合书院讲学,推扬其改革思想。在时文写作方面,关于心、气、情、识、思等问题,皆有所涉及。

袁黄的《游艺塾文规正续编》可以说是万历年间具有总结性的八股文批评专著,该书全面系统评点了从万历八年到万历二十九年大约二十二年的乡会试墨卷,并摘录了嘉靖、万历年间三十六家论文精要,记载了考试相关细节以及中式名次,系统论述了八股文创作与鉴赏的相关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研究价值。

黄汝亨的八股文批评观点,如取士制度、“学本经术”、“文字之从心体出”、“文章家古今亦无二法”、“以选文救世”、“庸师之误人甚于庸医之杀人”等观点,多有独到之处,在当时影响颇大。

虽然艾南英的主要批评活动在万历后期及启、祯年间,但就其《天傭子集》批评的对象而言,主要针对万历时期,从某种角度说,他的理论乃万历年间八股文批评的总结。艾南英以振兴文体为己任,遴选、编辑、刊刻发行八股选本,影响颇大,对八股文主体修养、创作、鉴赏以及主要的八股文批评范畴等各方面都有全面论述。

除此之外,其他八股文批评名家,如董其昌、王衡、李尧民、黄洪宪、冯梦祯、杨起元、顾宪成、陶望龄、钟惺、徐渭、许獬、吴默、王思任、张位、孙鑛、李廷机、顾起元、陈大科、王肯堂等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此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胡正艳,《繁华背后的落寞——从管窥明代后期的文学思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方苞撰,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袁黄著,黄强、袁珊珊校点,《游艺塾续文规》卷八、卷九,《武叔卿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

[5]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孔应茂,《八股文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8]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明代中后期八股文批评史探》(2012G293)研究成果。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范文9

关键词:阴阳鱼太极图;天象图;玉器;三星堆地区;四川广汉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5000106

前不久,在成都一位收藏三星堆玉器的收藏者家中,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玉器,玉器的材料是用透闪石玉即通常所说的“龙溪玉”雕凿而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件玉器的发现,将彻底改变学界对“阴阳鱼太极图”起源的看法。此前,在广汉三星堆曾发现周文王后八卦与太极图的组合玉(石)器,此次我们报导的是“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的组合玉器。后一种组合,在中国历代的出土文物中也是从未报导过的,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还有待易学专家与天文学专家去解读。三星堆地区发现的阴阳鱼太极图、天象图、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等,再次证明了三星堆地区蕴含有大量中国史前时期的远古信息,应当引起中国考古界、历史界的重视。然而事与愿违,当人们不去研究新出现的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以无知或过时的成见为基础、以自大独尊为动力的唯心主义的态度去对新生事物进行错误否定,从而把真理当成谬误来对待,并坚持那种固有的错误观点。当一件正确的东西(事物)尚未被人们认识时,有时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颠倒关系,这是正常的。历史上的哥白尼事件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某些学者还有一种心态:明明知道客观出现的事物是真理,又恐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新事物所否定而不敢面对现实,这是十分错误的。某些学者采取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驼鸟政策,这种态度对国家、对个人及学术界都是有害的。

一、关于“阴阳鱼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人概括了阴阳易理来反映客观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图式,至今形成了一种 “太极文化”。

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有各种观点[1]:①“伏羲说”,②“纹饰说”,③“周易说”,④“绘画说”。据文献上记载,“世传太极图是出自宋代一位道士陈抟之手,也称“先天图”。另有文献[2]报导:现今为学者所引用的“阴阳鱼太极图”,是明朝一位学者赵为谦在他所写的《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的,当时它的名字又叫做“天地自然河图”。赵为谦在书中说:“此阴阳鱼太极图是在伏羲时代,龙龟从荥阳附近的黄河里出来,背负的就是此图”;又说:“此图就是人们传说的蔡元定(宋朝朱熹的学生)从四川一位隐士手中得到的图”。还有学者认为“太极图”是陈抟所绘。清朝初年,一位名叫胡渭的学者认为,陈抟将此图传给了种放,种放又传给了邵雍(宋朝人),邵雍的先天之学就是经过对此图的仔细研究之后演化而来的,等等。

“太极图”的来源众说纷纭,其实这些可能都是误传,真正“阴阳鱼太极图”是出自广汉三星堆,它与伏羲八卦关系密切。从图形学原理来看,此图两边黑白互相纠集的白为阳、黑为阴,表示阴、阳相互交替。这种“阴阳鱼太极图”包含着事物循环观念,有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循环往复之意。整个太极图外层是一个大圆,中间的反S是太极线,从几何学上讲就是两个相等的内切园的左右反相连接,阴阳鱼好像是永无休止在运动,欲上欲下,欲左欲右,寓意着在循环运动中是没有起点和终点,事物的发展是曲线前进的。

总之,“阴阳鱼太极图”有着深刻哲学寓意,是对宇宙万物的高度归纳。

二、太极、八卦、易经

在《太极图说解》中说:“者,无极而太极也”。此处的圆圈,代表“全体”。“全体”才是真理,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把握全体,太极即是全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从全局出发来认识,才能圆满、全面。太极图中“S”曲线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曲线式的,不是直线型,直线中有曲线,曲线中有直线。

文献[3]中提到,“古时伏羲仰观天象发现了宇宙中的两个密码,即是阴和阳”。我们认为,所谓太极生两仪,即地球自转出现了白天和黑夜(阳和阴)。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时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由于自然界存在四季(四象),进而出现可以用八个元素来总结、归纳起来的自然现象,即天、地、水、火、风、雷(雨)、山(川)、泽(沼泽、湖泊、河流、大洋),等等,这就是所谓八卦(八种要素)。当我们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时(自转与公转),宇宙是无限大的,无边无际(数学上的无穷大),故而产生了无极(无穷大)的概念。无极即太极(大的不可想象),我们可以用一个圆的形状来概括它。白天和黑夜(阴与阳,即二仪),春、夏、秋、冬(四季,即四象),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必然结果,如此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地运行。从天文学知识可知,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还存在着河外星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成员,地球又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太阳距银河系中心为2.4万光年,而1光年约为9.46万亿km,可见宇宙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古代先人提出的太极概念对此做了高度概括,从而提出了八卦的理念。

由于有八卦的提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易经》,它是中国先人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解说,《易经》是从八卦引伸而来的。八卦中的乾卦即指天,坤卦即指地,离卦即指火(日),坎卦为水,震卦为雷,巽卦为风,艮卦为山(山脉、山川),兑卦为泽(河流、湖泊、大洋等)。任何人(中国的、外国的)无不生活在八卦之中。因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八卦。换言之,也就是可以用《易经》来解释世界上事物的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一切规律。故而我们可以说,“太极”-“八卦”-“易经”是一脉相承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整套完整理论体系,这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先人总结归纳起来的,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思维方法的高度总结。不管世界事物现象怎么纷繁复杂,只要纳入“八卦-易经”的体系中去,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时至今日,中国任何考古遗址中都不曾出土有太极-八卦实物,唯独只在广汉三星堆有,这件事的本身含义就值得深思,人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呢?其实从我们所掌握的史料来讲,“阴阳鱼太极图”肯定不是陈抟首先绘制出来的,但是陈抟是四川人,他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四川成都、峨眉、邛崃都停留过,对《周易》很有研究。自陈抟后,周敦颐,程氏兄弟(程颐,程颢)也对“周易”有研究,程氏兄弟乃周敦颐的学生。史载,二程父亲在汉州(即今广汉)当过官,二程随父入汉州。“一日游成都,见一老者在用竹片箍桶,且身旁放了一本《周易》,二人想看看并想与老人讨论,老者问二程是否想学此书(即《周易》)……”。据《宋史》记载,这位老者是蜀之隐居士(即隐士),此人到底来自何方不得而知。陈抟生于唐末宋初时代,而“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在远古时代的广汉三星堆古蜀国,两者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因此,“阴阳太极图”不可能是陈抟所绘,历史上的传说应当纠正。

在宋代,四川从事易学研究有69人,其易学著作约92部专著之多,但绝大多数已经散失。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有如此多的人来研究易学,更没有大量的专著出现,故此人们常说“易学在蜀”。当我们再深入讨论,三星堆发现的周文王后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图”,并非偶然人为的事件。这为“易学在蜀”打下了物证基础。考古界不认可的原因是:“不是考古出土的,是民间收藏的”,故而不去重视它。此种发现对于改写易学研究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易蜀”是有充足根据的,因为有实物为证。

三、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的组合实物描述 上述二种图同时雕刻在一块八边形的玉版上,其规格是50cm×50cm,其中长边44.5cm,短边3cm,厚度3cm,“阴阳鱼太极图”直径44cm,鱼眼直径5cm,方形玉板边宽3cm,边部雕刻有回形纹,太极图与长边相切,在短边处阴刻了四个人头像(图1,图2)。二位古蜀国人席地而座,好像是在“下棋”,其实可能是在推演天象,方形玉板反面刻有一圆形(直径18cm)的深槽,玉板就放在上为30cm、下为40cm的圆柱体形之上(图3)。为了更好地突出“阴阳鱼太极图”,我们特意将它从玉板上的“天象图”临摹出来(图4)。从临摹出来的阴阳鱼太极图可以看出,鱼的“眼睛”也正好是“天象图”的某一个位置。眼睛与眼睛之间的中心距离是22cm。

图1 古蜀人在“棋盘”上对奕,棋盘八边形,规格是50×50cm,长边44.5cm,短边3cm,太极图直径44cm,鱼眼直径5cm。“下棋”的蜀人在身神凝聚地“操盘”,神采奕奕,而“棋子”并不是“车”、“马”、“炮”等,而是一些“鸟”、“牛头”、“龙”等,“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图2 这是太极图与天象图重合在一起的图,太极图的鱼眼,也是天象图中的某一个“结点”位置,她扮演着天象图中某种含义的内容图3 雕刻有“阴阳鱼太极图”和“天象图”的玉板就放在此空心的圆柱体上

图4 这是随机拍摄的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在一起的局部照片。此图中的下方“鱼眼”与图2中右下方的玉板上“鱼眼”位置是一致的。“棋子”上的图形有的是动物头像(如鸟),有的像葫芦的切面形状,有的像太极图中鱼眼的形状,“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两个“鱼眼”用双线条连接着不同形状的动物头像,如虎、鸟、狗、龙、鸡、羊以及星星、大刀,等等。“鱼眼”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不等,所以线条有长有短。而且,动物头像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这些线条的长短是否意味着在某一时期的天象位置,而且此位置说明日、月、星、辰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其中原因在于,我们见到在一批大的玉壁(直径80cm~110cm不等)上所见到天象的位置也不同(待发表)。

古蜀人在推演天象时所用的“棋子”目前收集到的共15枚,每枚直径4.5cm,厚度1.8cm,正面是动物的头像。例如,牛、鸟、龙、鱼、鸡、狗以及“眼”、“水滴”、“葫芦”,等等(图4,5,6),反面则全部是太极图(图7)。

图5 这是“棋子”上另外一些浮雕的动物头像与其他不知名物体的图像,“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图6 这是“棋子”上牛头和鸡头等的浮雕图像,“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图7 这是每一个“棋子”反面的“太极图”,“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四、关于阴阳太极图与天象图的意义考究

关于“阴阳鱼太极图”,历史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如文献[2]中说,明朝初年,图8 古蜀人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一个名叫赵为谦的学者在他的《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了“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又称之为“天地自然河图”。又有文献说,宋朝一位名叫陈抟的道士(音团tuán)首次公布了“阴阳鱼太极图”和“河图”,等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中国历史上,被历史学家讹传编造的故事还少吗?例如,“指南针”是在春秋战国出现的,音乐、舞蹈是在商王朝出现,铁器也是在战国出现的,妇好墓发现了新疆和田玉(是不是来自和田值得怀疑)做的玉器。因此商王朝要不惜代价,长途跋涉派兵去远征当时的和田部落取得(占有)和田玉;三星堆出现的大量金器,有人说是从西亚传来的,一位“专家”还确切地论证在西亚某地发现了金器,向东传到甘肃礼县,再向东传到了三星堆,这不是十分荒唐吗?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考古专家说,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立人(双手弯曲)手中拿的是象牙,因为象牙的弯曲度正好与手的姿式一致,这不是明显在编故事吗?另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三星堆古蜀国人是西亚闪族人的后代,又说商朝的文化有埃及的色彩,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研究宗教的教授看了三星堆玉(石)器之后,大言不讳地说:“三星堆文化是古印度的雅利安吠陀文明克隆来的”,等等,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

图9 古蜀人盘腿席地而座在凝思如何下下一步“棋”,其穿载衣服花纹清晰可见

图10 坐地“下棋”的古蜀人的背后图

当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地时,是因为之前已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证据,才敢于和旧的思想进行较量,但总有一些眼光短浅的人出来说三道四。因为这些说三道四的人手中没有实物(或者看的太少),有的学者根本未到过三星堆更谈不上去研究三星堆的文化,而大肆发表“论文”和“专著”。他们生怕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知识被新发现的事物所否定,故而到处设立“防火墙”。但是新生事物终将会冲破旧有的顽固势力被具有开拓思想的学者所接受,这就是规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什么叫创新?正如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所谓创新,就是敢于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在现今中国的考古界,把“黄河文明”的“旗帜”死扛着不放,死抱着“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观点不放,这是十分错误的,历史将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三星堆文化是向外传播的[4]。阴阳鱼太极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目前所知,阴阳鱼太极图标志不但在中国(佛教界)而且在国外也有传播。例如,“玻尔勋章”图案、美国的ENIA商标图案、安哥拉空军机徽图案、韩国国旗图案(包含有四个卦位)、蒙古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图案、墨西哥传统医学会的会徽图案,等等,都有太极图的标志。在玛雅文化的历法中,有一种叫做“卓金历”(或译为泽尔科金历)中所使用的符号与我们的阴阳鱼太极图非常相似[5]。这充分说明太极思想的影响已遍及全球。

太极图现象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原子内部结构(电子云旋转)无处不在。这个图已经深入世界人民的心目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中国文化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呢?我们应当大力宣传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的颓废消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年青人树立起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本民族的文化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

阴阳鱼太极图在四川的发现,再次证明在四川的阆中(那是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的家乡,华胥怀孕伏羲于此)――广汉三星堆(该地区玉器中发现有大量伏羲氏风姓标志)――盐亭(黄帝的原配夫人嫘祖的家乡,黄帝与她成婚在盐亭)蕴藏着大量远古信息,这里应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值得史学界、考古界探究。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在一起,给人们提出一个重大谜题,是谁把天象图的知识传授给当时的古蜀国人?又是谁把太极图与天象图有机地组合起来?为什么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与圆的切线交角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自转轨道平面的交角(23°27′)如此接近?难道真的有更智慧的“神仙”在指点古蜀国人吗?这些疑问有待后续逐渐揭开。文中不妥之处,还请国内外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明赐东.太极图揭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3]杨复峻.大昊伏羲 中国远古文明(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