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油实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8-14 13:15:25

茶油实训总结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1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段时期油茶产业发展工作情况,今天召开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今冬明春的油茶产业发展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召开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工作会议,说明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油茶产业非常重视。等下许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务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先讲两点意见:

一、总结分析前段时期油茶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2011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把油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来抓,广泛宣传,深挖潜力,精心服务,使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以来,全县新造高产油茶林2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0.4万亩。加上5万亩传统油茶林,全县现有油茶林总面积达到7万亩,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

大力扶持推动。努力争取到中央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省低产油茶林改造等项目,项目资金总额达730万元;同时通过整合县内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欧投贷款、扩大内需、扶贫、农业开发、水保等项目,落实无偿扶持资金422.42万元,落实贷款项目资金1261万元。目前,已发放无偿资金396.2万元、贷款资金531万元。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化服务指导。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专职办公室,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油茶办认真做好全县油茶项目实施、苗木调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培育推广等工作,为广大油茶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截止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油茶栽植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650余人次;发放各类油茶种植技术资料1万余份;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发送“油茶种植管理技术”短信10期。三是建设苗木基地,提升种苗质量。通过积极协调,争取省林科院在塘坊乡大株村建立了年产110万株的油茶苗木培育基地。已嫁接200万株油茶苗,县在油茶产业发展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项目资金。两年来。预计今年年底可产油茶苗110万株。建立占地40亩的山茶花采穗圃,引进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花茶在内的400多个茶花品种,开展了大果油茶引种试验,为我县改造传统油茶林和“四旁”绿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来看。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县委、县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把发展油茶作为重要特色产业来抓,宣传、扶持、服务等各方面的力度都比较大。但是很大一部分群众还未认识到种植油茶的良好效益,自主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存在有扶持就种、要投资就不种”思想,过多依赖政府的扶持,没有把油茶作为致富产业来抓。二是管理技术指导不到位,存在重造轻管”现象。一些油茶开发户,整地、打穴、种植方面按照要求来做,基本做到标准化种植,但是放轻了栽后管理,或者不按油茶自然生长规律胡乱管理,增加了造林投入,影响了油茶苗木成活率和生长水平。三是产业布局规划不到位。对全县油茶产业布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规划,存在抓到一片算一片、造了一处算一处”思想,这样不利于油茶产业长远发展。

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油茶产业发展工作

油茶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种植油茶产业效益可观、前景广大。且油茶种植基础好,一项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县山地资源丰富。发展油茶产业的条件比较优越。要变优势为效益,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挖掘山地潜力,使油茶成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加快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撑县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冬明春的油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新造高产油茶林2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0.8万亩。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围绕这一目标任务,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首先必须思想认识到位。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要营造浓厚氛围。抓好一项产业发展。那么抓产业就往往只是浮于表面,难于真正落实。要通过全面、深入、持久的宣传,巩固和加强群众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一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油茶产业的责任感。各乡(镇)主要领导必须思想认识到位,要深刻认识到抓好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把抓油茶作为富民产业来抓,把抓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像抓白莲、烤烟产业一样抓好油茶产业发展。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落实好各乡(镇)村抓油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二要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发展任何一项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群众才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各乡(镇、场)村要广泛深入动员,把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经济效益以及有关扶持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电视台也要开辟油茶产业发展专栏,广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有关知识,进一步浓厚发展油茶产业的氛围。三要进一步增强各有关部门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县发改委、水利局、农业局、科技局、扶贫和移民局、交通局等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有关扶持资金,安排项目上要向油茶产业发展倾斜,大力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第二。推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一要把扶持资金整合到位。要坚持“项目围绕产业转”思路,要落实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通过有关扶持政策来推动。要通过制定并运用好扶持政策。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原则,整合现代农业、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油茶产业发展。二要把扶持政策宣传到位。县里已经下发了县2011-2012年度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年种植油茶的具体扶持标准。对连片开发30亩以上的无偿补助400元/亩,并安排欧洲投资银行贷款630.5元/亩;零星种植的补助1.6元/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这些扶持政策宣传到位。三要把扶持政策兑现到位。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做好对去年已种油茶的考核验收工作,经验收合格的及时兑付扶持资金。此我特别强调,验收工作一定要严格,决不能和走过场,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决不允许以借种油茶之名,套取扶持资金,一经发现,严肃查究。

第三。没有科学规划,要优化产业布局。任何一项产业。就难以形成气候。县有关部门要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作出一个总体规划,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布局。各乡(镇、场)对本辖区的油茶发展也要有规划。做好产业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适地宜种原则。不是每个区域、每个地块都适宜种植油茶,规划油茶宜种区,要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土壤条件、开发成本等综合因素。二是坚持集中连片原则。产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如果分布太过分散,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利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零星种植油茶应当与防火林带建设和“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坚持保护生态原则。发展油茶产业必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要将油茶产业与水土保持等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生态综合效益。要严格做到四个禁止,即:禁止对坡度25度以上山地进行机械整地造林;禁止在大型水库周边、抚河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连片开发油茶;禁止“毁林造林”今年种植油茶林的山场地类只允许是荒山、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经济林和部分疏林地;严禁借油茶开发之名乱砍滥伐林木。

第四。加强技术指导,要加强服务指导。一是要搞好技术指导。县林业局、油茶办要整合现有专业技术力量。实行分片包干,分块负责,要严格把好种植管理的每道工序。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油茶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种植油茶水平。二要搞好管理服务。要加强油茶种植后续管理服务,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合理地施肥、防虫防病、修剪等,提高油茶成活率和生长水平。三要保障优质苗木供应。县油茶办要确保优质苗木供应到位,一方面,认真抓好苗木基地的田间管理,确保基地内苗木品质;另一方面,对县内供应不足确需外县调运的苗木,要严格按照各级对油茶苗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苗木质量关,确保县内造林用油茶苗均系国家认定的高产油茶品种嫁接苗。

第五。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要创新发展模式。一要积极引导油茶林地使用权和油茶林所有权合理流转。推进油茶规模化经营。二要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积极鼓励建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三要加大培植油茶加工企业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油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要坚持示范带动。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干部和种植大户来发展。定南县发展脐橙产业,起初就是通抓干部带头种植和示范带动,形成了群众争着发展脐橙产业的良好局面,达到需要控制面积的程度。发展油茶产业,也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个乡(镇)必须打造零星种植和2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油茶产业效益为目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广高产良种油茶造林,加快优质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油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依托科技,努力建成以油茶栽培生产为基地,精制茶油加工为龙头的以及其它产业相关联的油茶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我县油茶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实现高产良种油茶苗年生产能力300万株,建立高产良种油茶采穗圃300亩,高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60亩,新造高产良种油茶林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5万亩,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6.5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达2.8亿元。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到31.5万亩,新造高产良种油茶林达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达5.8亿元。培植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打造油茶产业链,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二、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

油茶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茶果可全部利用,茶油是纯天然绿色产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改善人民群众食用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的战略举措,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效实现林农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油茶是常绿阔叶树种,营造油茶林,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居住环境。发展油茶产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油茶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抢抓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当地油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真抓实干,共同把我县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优质高产油茶基地建设

坚持造改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条件,采取深挖抚育、水平带整地、高产良种补植等措施对现有低效油茶林进行改造。同时,在适生区新造高产油茶林,并选择条件适宜的优势区域,建立一批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加强油茶基地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四、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一)结合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油茶林地的流转。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进规模经营。

(二)培植油茶龙头企业,转变经营模式。鼓励和扶持油茶加工企业,培育1至2家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我县油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的生产及加工技术,综合开发和利用油茶资源,延伸产业链,加强市场开拓。

(三)引导企业和贩销大户、种植大户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成为联结茶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企业和农户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较为紧密的经营模式,实现公司获利、基地发展、农户受益的良好格局。

五、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建立项目扶持机制。20*年-2015年,要统筹涉农的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科技研发等项目,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项目建设。

(二)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年-2015年,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产良种培育和推广、低产林改造等方面。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油茶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开发油茶产业。

六、增强科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依托责任林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推广队伍建设。林业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油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研讨等形式加强对基层林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技能培训。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去,以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方式直接参与油茶产业开发。

(二)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关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油茶林培育按照省级地方标准设计、施工、验收。同时配合科技依托单位,积极开展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为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量高、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七、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组织机构。县政府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农办、发改、林业、财政、农业、水利、建设、国土、科技、扶贫、气象、工商、质监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林业局作为主管部门要负责做好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和日常业务指导等工作。其它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3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工作会议和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探索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切实做好2008年度的林业、特产科技培训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文件为指针,根据《省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培养一批有较高林业生产技能、较好管理能力、较强市场意识的现代林业生产经营者,力求使受培训林农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我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林业增效、林业增收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以我县经济林果产业主导品种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结合杨梅、毛竹、茶叶等不同品种生产季节的实际和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等工作的实际,全年计划培训林农1500人次。

三、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

按照我县林业发展的需求,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采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为载体,着力提高农民的林业生产技能,重点内容是:

1、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杨梅种植技术、杨梅低产林改造、杨梅施肥技术、杨梅的整形修剪、杨梅的病虫害防治、杨梅的采收及产后处理等技术。

2、毛竹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毛竹的种植技术、毛竹扩鞭、竹林的施肥及土壤改良、竹林的经营管理及低产竹园的改造等。

3、茶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茶树的前期管理、茶树的修剪、茶园的肥水管理、茶叶的采收、低产茶园改造等。

4、油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油茶的低产林改造、油茶的整形修剪、油茶的施肥等技术。

5、柑桔优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柑桔品种的选择、柑桔的整形修剪、柑桔的肥水管理、低产桔园的改良等。

6、林木种苗管理。主要包括:苗圃地的选择、苗木初期的管理、出苗期管理、苗木病虫害防治及我县目前主要苗木的繁育技术等。

7、森林消防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森林火灾预防、森林火灾的扑救、主要森林消防器械的使用维护、森林火灾紧急情况处置等。

8、林业政策法规培训。主要包括: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野生动物管理、松材线虫病防范等内容。

四、培训时间:

3月上旬—11月下旬

五、培训形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实际,采取分片、分乡镇培训的形式,专业特色明显、人员集中的重点村也可以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到村进行辅导。培训时注重培训实效,做到理论讲解、现场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辅以电化教育、农民信箱、发放资料等方式。对经培训测试合格的人员要发放相应的证书。

六、保障措施

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林业、特产技术培训,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局里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组长:赵焕彩,副组长:吴相祝,成员有:吴华军、徐荣奎、吴卫阳、彭佳龙、王康强、陈绘画、张小平。林特服务中心具体牵头组织培训,各相关科站室、各乡镇林业站也要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课程。以县林业总站、特产总站、服务中心、森林公安、林政科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行业专家为骨干,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为老师,局里成立林业、特产科技培训讲师团,讲师团具体人员如下:

林业技术:彭佳龙、陈绘画、吴道圣、项云飞、章爱凤、沈宝刚、张新民、史小华等

特产技术:王康强、李再兵、吴世军、陈钦宏、王直文、朱旭辉、张建斌、项文广等。

森林消防及林业政策法规:徐荣奎、吴卫阳、陈哲民、朱战胜、柯志军、王小明等。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4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004)

摘要:介绍了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现状(生产现状、消费现状以及进口现状),从政策、企业、科技角度概述了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深入剖析了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持续选育和应用高产新品种、建立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推进机械化进程、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支撑平台等提升油茶产业的思路。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发展思路

收稿日期:2015-01-30

修回日期:2015-04-25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2013FJ1006)。

作者简介:王瑞(1983-),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生,主要从事油茶良种繁育研究工作。通信作者:陈永忠,男,研究员。E?mail: wangrui102@163.com

油茶泛指山茶科山茶属中种子含油率较高,具有栽培应用价值的一类植物。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代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有2300 多年的栽培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4]。油茶主产于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我国现有油茶种植面积380多万hm2,年产茶油51.8万t。湖南省现有油茶林面积1.34万hm2,产油20.7万t,产值213亿元,油茶栽培面积一直居全国之首。2008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长沙召开以后,油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5]。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于增加食用油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1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消费现状

我国是油料生产大国,尤其是草本油料产量可观,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受种植面积的影响,国内草本油料作物产量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我国是世界上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我国食用油消费增长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2000年,食用油消费量增长较为缓和,1992—1994年消费量从575万t增长至963万t,增加了67%;1994—2000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食用油消费量从963万t增长至1 352万t,平均每年增长5.8%。第二阶段从2001—2010年,食用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1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费量为1 455万t,2002年已经突破1 500万t,到2010年增长至2 932万t,平均每年增长7%[7]。

2000—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总进口量逐年上升。自2002年加入WTO后,我国海关油脂进口配额限制也逐步放宽,因而2003年国内油脂油料的进口迅猛增长,总进口量比2002年增加73.7%。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最高峰,总进口量为2 088.9万t,2010年进口依存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71.2%[8]。

茶油是一种优质木本食用油,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还富含维生素E、多酚、山茶皂苷、角鲨烯等功能活性成分。国际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长期食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作用。

我国植物油有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我国粮油到了危机的边缘,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而草本油料由于种植面积的局限发展空间不大。油茶不与人口争粮,不与粮棉争地。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树种,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急需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以解决我国粮油安全的问题。

2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概况

2.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领导曾等多次对发展油茶产业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科学编制油茶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尽快把油茶发展起来”[9]。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提出将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467万hm2,年产茶油250万t,年产值1 000亿元。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并于2008—2014连续7 a组织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南方各油茶产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等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一些油茶主产区市、州、县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8年以来中央对油茶的总投入已达到30多亿元,国家对油茶新造林补助标准由3 000元/hm2提高到4 500元/hm2。

2.2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涨,经营模式多样化

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油茶产业的企业有1 300多家,专业合作组织1 800多个。国家林业局认定了首批43家“全国油茶重点企业”和19个“全国科技示范单位”。

油茶产业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科技+农户”等多种经营化模式,近年来,涌现出了湖南金浩茶油有限公司、湖南金拓天茶油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青龙高科技茶油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以油茶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这种有效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10-14]。

2.3油茶良种数量不足状况有所缓解

全国已选育出油茶良种260多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出“亚林系列”优良无性系,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出 “湘林系列”优良无性系、家系及杂交组合,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岑软系列”优良无性系,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赣系列”优良无性系,赣州市林科所选育出“赣州油系列”优良无性系,广东韶关林科所选育出“韶关系列”优良无性系,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闽无系列”优良无性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育出的“华字系列”优良无性系。选育出的良种中有69个通过国家良种审(认)定,这些优良品种(系) 产茶油在 750 kg/hm2以上,有的在1 050 kg/hm2以上,突破了我国油茶良种数量不足的瓶颈[15-18]。

2.4加工产品品牌不断涌现

知名油茶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出现了“林之神”、“金浩”、“苏仙”、“金拓天”、“茶仔皇”、“茶乡物语”、“山润”、“润心”等众多品牌,仅湖南全省注册商标就有30多个。

随着加工企业的增加,油茶副产物种类不断增多。除茶油外,油茶副产物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已研发出护肤品、洗发露、沐浴露、精油、胶囊、肥料、饲料等产品。

2.5油茶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要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科技支撑的依托主体,通过实施国家和部省级科技专项攻克了良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通过油茶标准化示范区与科技推广等示范类项目的实施,建设了很多良种繁育与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立了示范样板。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成效显著,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重点培训企业、大户、农民以及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将油茶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到各油茶产区,切实提高了油茶经营管理水平。

3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优良品种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产区的需要

3.1.1高产高抗新品种数量少

目前,我国大面积油茶林为自然林或传统农家品种人工林,产油量不高,广泛种植的主要是以优良无性系为主体的第1代良种。这些良种多为各产区20世纪70年代从自然林分中通过单株选择而培育成功的优良无性系或者家系等,单位面积产量增益10%~30%。全国油茶总产量还很低,单位面积产值不高,高产高抗新品种不多,广适性品种少,还不能满足不同区域产区的需要,仍需继续开展良种选育研究。

3.1.2优良品种繁育相对滞后,高质量苗木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油茶新品种繁育主要采取无性繁殖方式,而无性繁殖主要以芽苗砧嫁接方法为主,方法单一;并且该方法技术难度较大,成活率不稳定,合格苗木出圃率较低,育苗周期长,需2 a才能出圃。育苗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油茶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延缓了油茶良种化进程。而油茶组织培养技术具备了出圃时间短、工厂化育苗的巨大潜力,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

苗木培育与生产容易造成脱节,调控难度大。除计划内育苗以外,一些农户自发育苗多,不但影响了苗木质量,而且导致苗木剩余,仅靠政府调控难度很大,很难做到大批量生产油茶高产优良种苗以满足生产需要。

3.2油茶新造林成活率仍很低

油茶新造林成活率低是影响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导致油茶新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有很多:1)选用的苗木质量规格不统一,如苗木的木质化程度不一致、根系的完整度不一致以及苗龄不一致等都会造成造林成活率低;2)油茶造林技术滞后,如栽植时间、种植穴的深度、栽植深度、培兜覆盖等技术不到位导致造林成活率低;3)油茶新造林早期管理滞后,由于粗放经营管理意识及后续资金缺乏等问题,造林后缺乏抚育管理导致造林成活率低。

3.3低产林改造技术没有根本突破

在我国现有的油茶林中,绝大多数还是低产林,其品种混杂老化,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产茶油只有75~90 kg/hm2。由于改造技术含量低,缺乏科学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改造成效不明显。同时,大面积新造良种林,因造林后后续资金缺乏,导致管理不成体系,达不到预期效果,以致低产低效。

目前,油茶专业机械很少,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油茶林的抚育管理仍需大量的劳力资源,而产区劳力多外出打工,导致人工成本高,使得投入产出比低。很多技术措施难具竞争力,也影响了低产林改造的成效。

3.4良好的经营模式还未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油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不利于油茶良种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规模化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19]。近年来,各地探索出油茶等经济林发展模式,如冯纪福[20]、李诚[21]等总结出“龙头公司+基地”式、“龙头公司+基地+农户”式和专业合作组织式等油茶产业发展模式,陈仁友[22]提出油茶发展模式应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黄敦元等[23]也提出了 7种不同油茶经营模式。可见油茶产业化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应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归根结底,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与农民的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要有机结合,应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要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和鼓励加工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并且通过示范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原料林基地建设,使企业与农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从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油茶产业的提升思路

4.1持续选育和推广高产新品种是加快产业发展的核心

我国油茶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所使用的良种多为从自然林分中通过优株选择和无性系测定等方法选育出来的第一代良种,平均年产油450 kg/hm2以上。油茶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基础是良种的增产能力突破了投入与收益的瓶颈,持续选育高产新品种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要进一步提高产量,需在无性系良种选育的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继续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抗的第2代油茶新品种。

杂交新品种具有高产、多抗等优点,且杂交子代苗木及家系苗木繁育成本低,苗木质量好,造林成活率高。目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已有5个杂交新品种及2个家系通过了良种审(认)定,并且建立了全国第1个油茶“两系”杂交种子园,油茶杂交杂交子代苗及家系苗已开始推广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许多与油茶产量、品质、抗性有关的功能基因已被找到[24-27],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油茶新品种也将成为未来油茶育种的方向。

4.2建立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是加快产业发展的基础

4.2.1大力推广油茶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

油茶轻基质容器育苗具有:透气、透水和透根性能好,根系发达;质量轻,便于运输;容器可降解,栽植时不用拆容器,造林效率高;苗木质量好,造林成活率高;一年四季可造林,延长了造林季节等优点,在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已有很多科研人员开展了油茶容器苗培育技术研究[28-30],应继续加强对轻基质配方、容器杯规格、容器杯材质、苗木管理技术等的系统研究,建立完善的油茶轻基质杯育苗标准化技术体系,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出苗率,从而缓解油茶产业发展中高质量苗木紧缺的问题。

4.2.2组织培养是油茶新品种繁育技术的趋势

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不受季节限制、繁殖系数高、繁殖速度快、苗木质量高等优点,是油茶新品种繁育技术的趋势,尽快实现产业化可缓解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良种穗条不足及苗木紧张的现状,并且可以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2008年以来,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油茶组织培养技术研究[31-33],生根难、生根率低、移栽成活率低一直是油茶组培未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应集中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建立完善的油茶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化进程。

4.3推进机械化进程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都转到第二、三产业,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的女性化,这一现象将不仅不会减缓,而是会加剧[34-35]。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劳动力减少,成本过高,因此推进机械化进程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现已研制出旋耕机、割灌机、油锯、粉碎机等油茶专业农机具,并已推广应用;但在油茶修剪、采摘方面无专用机械,而油茶采摘、修剪季节性强且时间短,需大量的劳动力。加大油茶果实采摘机械、油茶修剪机械、油茶果实脱壳和干燥自动化机械的研制开发,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状况,节约成本,促进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并能加快产业发展的进程。

4.4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体系是加快产业发展的根本

健全的标准化体系,既是促进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保障,又是保障产品消费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油茶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从以下3方面加快油茶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1)加快制订油茶育种、栽培、加工等产业化发展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构建标准化体系,使油茶产业发展全过程做到有标准可用、按标准实施、照标准验收,确保各类产品优质高效;2)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示范样板,推动标准化的实施成效;3)建立健全油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加大对市场油茶假冒伪劣产品的督察检查和打击力度。

4.5建立信息交流和社会化服务支撑平台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保障

4.5.1建立油茶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油茶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涵盖油茶科技成果展示、良种和技术信息查询、良种和产品供需、行业新闻和发展动态报道、专家在线答疑系统、产品交易等,为油茶科研生产提供全面、 快捷有效的查询和交流互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油茶产业信息化、 高效化管理和信息传播,促进产业发展。

4.5.2建立油茶社会服务支撑平台

以油茶产业协会作为社会服务支撑平台交流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发挥协会在政府、市场和行业间的纽带作用。

油茶种植环节:协会应积极协助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广油茶优良品种及先进的繁殖培育技术,并适时开展技术培训。

加工环节:与其他油脂产业比较,油茶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茶油作为我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优质高档木本食用油,加之目前油茶的总产量不大、规模化精深加工利用程度不高的双重影响,其茶油与其他食用油相比还处于高价位;且茶油专用的纯度检测技术、质量标准以及油茶企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导致目前茶油企业间依然存在无序竞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影响了公民对茶油产品品质的信任度不高,严重制约了茶油产品销售、市场拓展以及品牌创建。协会应加强会员的行业自律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质量、管理、资质认证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现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销售环节:进一步加强油茶及茶油产品的宣传力度,普及油茶知识与茶油文化,通过塑造健康的油茶文化理念,改变并提高公众认识,为湖南油茶产业和市场拓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协会作为产销桥梁,发展网上展销、电子商务和会展经济,促进产品销售,实现增收目标[36]。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5.

[2]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G].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81:1-12.

[3]陈永忠,杨小胡,彭邵锋,等.我国油茶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4):1-4.

[4]陈永忠,王德斌.湖南省油茶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概况[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3):23-27.

[5]国家林业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9.

[6]国家油茶科学中心. 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1-4.

[7]美国农业部.Oilseeds: word market and trade archives[EB/OL]. (2015-04-09)[2015-04-18].http:∥fas.usda.gov/oilseeds_arc.asp.

[8] 王瑞元.我国食用油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EB/OL]. (2011-05-25)[2015-01-08].http:∥chinagrain.cn/caiyou/2011/5/25/201152510553686426.html

[9] 回良玉.重视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EB/OL]. (2008-10-14)[2015-01-10].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0/1014_17_829419.shtml

[10]彭邵锋,陈永忠,马力,等.油茶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4):131-137.

[11]王瑞,陈永忠. 湖南省油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2):59-61.

[12]陈永忠,罗健,王瑞,等. 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1):10-12.

[13]阙龙善,张国武,杜天真.中国油茶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江西科学,2007,25(4):505-510.

[14]彭邵锋,陈永忠,马力,等. 油茶产业主要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技开发, 2012, 26(5):1-8.

[15]陈永忠,王德斌,彭邵锋,等.油茶“XL系列”优良家系与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4, 18 (5):17-20.

[16]庄瑞林,黄爱珠,董汝湘.油茶亚林 1、亚林 2、亚林 6 三个优良家系的选育[J].经济林研究,1986,4(1):30-39.

[17]陈永忠,王德斌.湖南省油茶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概况[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3):23-39.

[18]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19]王斌,王开良,童杰洁,等.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 2):11-15.

[20]冯纪福.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模式选择要素研究[J].林产工业,2010,37( 1):58-62.

[21]李诚,黄勋. 苏仙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4):84-86.

[22]陈仁友.松阳县油茶产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80-381.

[23]黄敦元,叶素琼,张孝金,等.赣南地区几种不同油茶种植发展模式的探索[J].江西林业科技,2010(1):42-44.

[24]谭晓风,胡芳名,谢禄山,等.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主要表达基因分析[J].林业科学,2006,42(1):43-48.

[25]谭晓风,陈鸿鹏,张党权,等.油茶FAD2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3): 70-75.

[26]张党权,谭晓风,陈鸿鹏,等.油茶SAD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2):155-159.

[27]蒋瑶.油茶ACCase基因BC和p?CT亚基的全长cDNA克隆[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28] 彭邵锋,陈隆升,殷元良,等.油茶容器苗空气控根与分级培育技术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10):66-68.

[29] 彭邵锋, 陈永忠.不同育苗基质对油茶良种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1):26-31.

[30]钟秋平, 蔡子良, 王森, 等.油茶容器育苗基质配方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0):26-31.

[31] 陈春. 油茶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防护林科技,2012,107(2):24-26.

[32]黄莉雅,张日清,马锦林,等. 油茶愈伤组织和芽诱导培养条件的筛选[J].经济林研究,2010,28(1):30-34.

[33]王瑞,陈永忠,王湘南,等. 油茶优良无性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9,27(2):35-39.

[34]张凤路,刘雪春.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88-90.

[35]耿端阳,张铁中,罗辉,等.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4(4):208-210.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对策;浙江遂昌

中图分类号 S794.4;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84-0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le.)的栽培历史在浙江省遂昌县已长达2 000多年,但其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为人们喜爱。茶油作为一种食用油,具有诸多医疗和保健作用,被称为“油中之王”、“东方橄榄油”,2002年,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为此其价格开始一路飚升,从2005年的16元/kg上升到目前的80元/kg,精制茶油更是高达160元/kg以上,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宽阔的门路,目前已成为该县金竹、湖山等乡镇的特色产业,也是库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1 基本现状

1.1 分布情况

遂昌县地处钱塘江、殴江源头,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以红壤、黄壤土为主,呈微酸性,适宜油茶生长。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普查统计,全县油茶面积4 850 hm2。其中,金竹1 700 hm2,湖山400 hm2,应村390 hm2,妙高280 hm2,北界260 hm2,新路湾230 hm2,王村口230 hm2,柘岱口220 hm2,其余乡镇面积较少。从现有油茶分布的宽广性来说,证明油茶在遂昌县种植良好,且已根深蒂固。

1.2 生产管理状况

由于茶油价格的影响,效益低,农民对油茶进行粗放管理,而且在山林分山到户时,基本上是户户都有,面积不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一,大小年现象严重,许多油茶因缺少管理而荒芜,改种毛竹、茶叶、板栗等效益较好的经济林。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全县油茶面积6 400 hm2,而到2005年锐减到5 000 hm2。近年来,茶油价格回升,金竹、湖山等地部分林农进行了简单的劈山抚育管理。

1.3 加工情况

一直以来,油茶基本上采取原生态的压榨法加工,加工规模小、设备落后,大多是作坊式加工,加工管理水平低[1-3]。该县缺少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只有遂昌县文泰山油茶厂一家经过注册的金竹牌山茶油品牌,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2005年被评为中国轻工质量合格产品,2007年投资8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获得了省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即QS论证),从而使茶油走进超市有了通行证。

1.4 销售情况

遂昌县茶油基本上是自产自销,由于油茶林分散经营,每户经营面积不多,茶油总量低,大部分为农户家庭食用。另外,该县油茶籽油没有注册商标,没有通过QS论证,缺少交易平台,销售只在私人之间展开,不能进入商品流通渠道,市场竞争力较弱[4]。

1.5 经济效益情况

遂昌县油茶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管理粗放,大小年现象严重,造成产量低,效益低[5]。近年来,油茶籽油价格回升,金竹、湖山等地农民对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产量效益有较大提高,其他乡镇改造面积不多。未改造的油茶产油75~110 kg/hm2,改造后油茶产油一般在200 kg/hm2左右,优质油茶林可达350 kg/hm2,如金竹镇上古楼村一农户在其承包的神仙桥下的6.67 hm2油茶产茶油2 t,另一农户改造后的油茶基地1 hm2产茶油300 kg,饼收入750元/ hm2,通过精加工,产值达1.2万元/hm2以上。

2 问题分析

2.1 油茶品种较差,面积回落较大

全县茶油大多已进入盛产期,但品种相对低劣,单位面积产值不高,如江西、安徽等省部分高产油茶单位面积产油量是遂昌县的3~5倍。由于油茶效益不佳,许多农户将油茶改种经济效益好的茶叶、毛竹。2008年开始,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油茶,目前已引种了部分良种油茶。

2.2 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遂昌县老茶油林分布相对分散,种植农户多,管理水平不一,大小年现象严重。许多农户不愿意投入,只有金竹、湖山等地区部分农民进行简单的抚育管理,其他乡镇林农只在油茶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收,平时基本上不进行管理。新种的良种油茶,仍需大量的资金来培育[6]。

2.3 加工落后,缺少品牌

遂昌县茶油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少,大多是家庭作坊加工,加工管理水平低。没有油茶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弱。

3 油茶产业发展建议

3.1 提高认识,尽快确立茶油产业的战略地位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宣传,提高茶油知名度。可利用“油茶节”、“茶花节”等契机,提高茶油订单额。同时,因地制宜,引(下转第386页)

(上接第384页)

进先进技术,注重品种改良。

3.2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建设示范基地,鼓励农民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事油茶产业。油茶产业基地示范有2种,即切良种苗造林示范和高接换冠示范。前者采用优良无性系油茶嫁接苗,实施集约经营措施,如大穴、大肥、良种、套种等技术,5年内可进入盛产期;后者可以当作禾穗园使用,3年内即可进入盛产期。

3.3 扩大农民培训规模

从事油茶产业的主体是农民。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与油茶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参观,汲取经验,以提高自身种植油茶的水平。

3.4 壮大企业规模,实施品牌效应

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鼓励共赢、合作、互利的经济关系,鼓励“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融合境内外资本,整合先进技术,实施品牌效应,推动油茶产业高产、高质发展。

3.5 激活多种经营形式

为推进油茶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整合优势资源,集约土地、林地资源。通过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大户承包等形式,壮大油茶产业规模。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油茶产业的优势。

4 参考文献

[1] 陈晓伟.“苯并芘”阴影下中国油茶产业的得与失[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3):58-59.

[2] 陈晓伟.衡阳样板——管窥中国油茶产业升级路径[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3):61-62.

[3] 王斌,王开良,童杰洁,等.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11(2):11-15.

[4] 叶信川,郑明夫.文成县峃口乡油茶产业发展优势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 381,388.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思南县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08-02

1 引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广,寿命长,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血压、血糖、软化血管的功效,是一种优质食用油。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

2 油茶资源分布及发展现状

2.1 资源分布情况

油茶在思南县全境范围内均有分布。据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县油茶林面积10万亩:其中天然油茶林分7f亩,2011~2016年人工种植3万亩。2017年利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增油茶基地1万亩。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11万亩。

2.2 产量及加工销售

至2017年,全县发展的人工油茶林有0.6万亩进入初挂果期,但油茶籽产量不多,天然油茶林年均产油茶籽20万kg,最高年产35万kg,最低年产10多万kg。2013年以前油茶产品多以初级产品(毛油)和原料(籽)形式在本县销售或自用。

2013年,思南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我县双塘工业园区建成占地1万m2的油茶加工厂并于当年开始投产。该公司是贵州目前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从2013年底至2016年已收购油茶籽1500 t,产油350 t,2016年度产值达1200万元。

2.3 产业化经营情况

主要有贵州一航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思南县人民政府签署了10万亩油茶投资开发协议,已经在兴隆、大坝场、枫芸、张家寨等乡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新建油茶种植基地面积1.3万亩,率先以企业引领开发县油茶产业。

2.4 产业发展扶持情况

思南县作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省扶贫办在《贵州省油茶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6~2020)》中,将思南县列为油茶发展核心建设区和积极建设区(涉及16个县),贵州省林业厅在《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思南县被列入油茶适生区域作为油茶重点发展的县份。2011年以来,全县利用产业化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及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已经发展油茶4万亩。

3 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良好的政策优势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单一产业批复的专项规划。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油茶产业作为解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生态和贫困农民增收脱贫有机结合的重要生态扶贫产业。

思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建设,紧紧抓住铜仁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机遇,将油茶产业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包括茶叶、花椒在内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组建具体的办公室,通过大力向上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助推油茶产业的发展,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步伐,鼓励茶油制品精深加工。

3.2 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思南处于两大中心城市铜仁和遵义之间,是《黔北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黔东北重要城镇经济区;是连接黔北经济圈和黔东经济圈的枢纽;是《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规划》的重要城镇经济发展区;是《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点开发区;是《乌江特色产业带规划》的中心区域和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县。水陆交通便利,杭瑞和思剑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500 t级乌江航道全线通航,交通优势更加明显。这将为今后油茶产品的物流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

3.3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思南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油茶的开发和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3.4 坚实的群众基础

思南县20世纪90年代中期,供销部门一直在收购油茶籽,广大林农对于油茶保护、开发、利用的积极性高,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尤其是贵州一航公司批量收购加工油茶籽以后,再度激发起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油茶已逐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群众基础坚实。

3.5 相对丰富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思南县土地资源丰富,地带性黄壤分布广泛,适宜种植油茶的面积较多。根据思南县“十二五”、“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用地规划调查成果,全县适宜发展油茶土地面积20万亩以上。该县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具备发展油茶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油茶幼林在标准管理水平条件下产生经济效益需要5~7年,栽植、抚育管理费每亩需2500元以上。而该县实施的油茶工程造林,投资单价仅为300~700元/亩,大大低于油茶生产管理的需要。

4.2 良种壮苗准备不充分,苗木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铜仁市油茶产业集中、规模化实施,全市范围内的7家正规油茶种苗生产单位,一时间无法生产出足量的油茶良种壮苗供各县所用。到外省采购的种苗其质量难以保证。

4.3 科技投入不足,规模化种植风险较大

现阶段该县油茶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修枝整形、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规模化种植风险较大,必须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走集约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辐射带动发展。

4.4 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产业发展效果不理想

目前在该县发展油茶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面积1.3万亩;二是大户承包经营模式,该县共有两个流转土地从事油茶产业发展的大户,发展面积0.2万亩。其中思南金大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在鹦鹉溪镇马河村流转0.12万亩土地种植油茶,现投入资金800万元,这种模式示范带动效应好,但由于周期长、投入大,后续发展乏力;三是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发展面积2.5万亩。这种模式的油茶林管理粗放,长势差。

4.5 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规划布局无序

近几年全县新建的油茶产业基地均由各项目实施单位单位自行设计实施,并无统一的产业规划布局。

5 对策及建议

5.1 整合部门资金,建成高标准油茶产业基地

由县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油茶产业发展资金整合方案,将财政、扶贫等各部门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到一起,由林业局统一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实施。做到“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确保油茶产业发展资金充裕,确保良种壮苗上山及造林质量,加快公路、生a便道、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后续管理,尽快建成高标准油茶产业基地,做大做强该县油茶产业。

5.2 加强油茶苗木质量监督,确保油茶发展质量

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加大对油茶种苗管理的执法力度。提前选择有油茶生产经营资质的供应商,实行定单生产、定向供应,以保障油茶苗木质量。

5.3 大力推广油茶实用新技术,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油茶基地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使用不同系列专用肥和精准施肥等技术,使油茶林管理园艺化。强化对油茶种植农户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户的油茶种植水平,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5.4 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建议以三种经营模式发展油茶:一是“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农户的土地、管理成本折算成资金,真正让农民的土地变成资产,农民变成股东,并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参与今后效益分红;二是以奖代补模式。政府出台补助政策,将承包经营大户(个体)油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费用,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全部分阶段足额补助到农户手中;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村支两委将油茶林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农户+土地+村集体三者利益链接,接一定比例分成;另外也可突破政策瓶颈,政府明文鼓励职工参与油茶产业建设,让职工以技术、资金参股经营油茶。始终将群众的利益链接融合在产业发展模式中。

5.5 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做好规划布局

全县制定一个符合县情的油茶产业总体规划。到2030年,实现全县油茶林总面积20万亩以上。其中建成高标准示范基地5个1万亩,年收购油茶籽3万t,产油0.7万t,产油精加工率达90%以上,油茶产业年度产值达5亿元。结合已建成的4万亩油茶林的基础上,续建油茶基地13万亩,油茶低效林改造3万亩。

5.6 加强项目管理,搞好指导服务

基地建设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验收,保证建设质量。县、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实行基地、项目、科技、干部四进村的联系制度,选派负责任、懂技术的干部联系示范点开展培训指导,抓点做样,确保项目成效。

5.7 发展立体经济,增加经济收入

推行林上养蜂、林下饲养家禽这种复合经营模式,这样既能提高油茶果的座果率,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链,也能提高茶籽油的品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5.8 提高油茶综合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

拓展油茶精深加工业务,充分挖掘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佚 名.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林业产业,2008(10).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7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做好2011年农业秋播秋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要切入点,综合运用政策扶持、项目聚集等手段,坚持“四早”(早策划、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立足“双抗”(抗自然灾害、抗病虫害),着眼“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大力扩展“一薯(马铃薯)”、“两菜”(优质油菜、无公害蔬菜)、“三菇”(双孢菇、白灵菇、杏孢菇)生产;稳夏粮、稳绿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依托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秋冬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种植业。全区秋播总面积力争达到68万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油菜40万亩,总产5万吨,其中“一菜两用”优质油菜面积12万亩,新增2万亩;蔬菜19.7万亩(含水生菜),新增2.2万亩,其中:双柳街0.45万亩(含水生菜0.15万亩),涨渡湖街0.4万亩,汪集街0.25万亩,李集街0.5万亩(含水生菜0.35万亩),邾城街0.2万亩,三店街0.3万亩,旧街街0.1万亩水生菜,总产160万吨;双孢菇600万平方米,鲜菇总产5.4万吨,杏孢菇5000万袋,总产0.125万吨,白灵菇300万袋,总产0.12万吨,金针菇500万袋,总产0.1万吨,香菇80万袋,总产0.12万吨;马铃薯5万亩,新增1万亩;豆类、绿肥及其他作物2万亩。

(二)畜牧业。新建3个畜禽养殖小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长6%,生猪出栏23万头、家禽2400万只,肉类总产4.2万吨,蛋类产量10万吨;完成5个畜禽养殖小区沼污工程,实现9个在建畜禽养殖小区环保治污达标。

(三)水产业。黄颡鱼池塘主养0.1万亩,野生小龙虾寄养4万亩,鳜鱼池塘主养0.05万亩,河蟹湖泊放流增殖7万亩;水产苗种繁殖场亲本更新换代率达30%以上;标准化改造精养鱼池1.2万亩;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部级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1个。

(四)茶产业。新建有机茶基地0.3万亩,油茶基地0.4万亩,干鲜果基地0.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0.4万亩,繁育良种白茶苗、油菜苗40万株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种植业:以消灭冬闲田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稳粮、扩菜(油菜、蔬菜)、强菇、兴杂粮、攻鲜嫩”的调整战略,重点推进“菜、菌、油、薯”等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主攻基地建设,全区蔬菜(含水生菜)基地达到17万亩。其中:双柳街5.5万亩,涨渡湖街2.7万亩、李集街2.4万亩、邾城街2万亩、三店街1万亩、阳逻街0.9万亩、仓埠街0.9万亩、旧街街0.9万亩、汪集街0.7万亩。食用菌重点推广周年生产20万平方米,重点兴建一个100万袋白灵菇生产园区。优质油菜突出“一菜两用”,重点打造2个万亩示范片,即陈李公路沿线以直播油菜为主的“一菜两用”万亩油菜示范片,沙河沿线以育苗移栽为主的“一菜两用”油菜示范片,以及旧街街七里岗村0.05万亩“一菜两用”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点。马铃薯重点在汪集街、涨渡湖街分别建设一个0.1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示范基地。

(二)畜牧业:一是推广循环饲养模式。示范推广发酵床生猪养殖、小区沼气除污技术。二是改善品种结构。依托畜禽种苗龙头企业,做好秋繁秋配,扩大杂交猪、良种鸡养殖规模。三是做好秋冬疫病防控。完成猪瘟、禽流感及新城疫、口蹄疫、猪蓝耳病、羊疫免疫普防工作。四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做好畜禽养殖产地、流通环节、屠宰环节的检疫、检测工作。

(三)水产业:一是加快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主推黄颡鱼、小龙虾、鳜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二是加快推进水产基地建设。建成汪集彭城工副、双柳宏新渔业等健康养殖示范场,完成高龙小龙虾繁殖基地项目建设,启动鱼糜生产线、渔用饲料生产线。三是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结合苗种场亲本换代工作,抓紧修复涨渡湖湖泊生态环境,为全区黄颡鱼产业提供质优量足种苗。

(四)茶产业:结合打造东北部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清茶、油茶产业带,重点建设李集、凤凰等街镇低山地区油茶基地,阳福线花卉苗木基地,仓阳花卉苗木走廊,以及新道线、长岭岗干鲜果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整合资源,捆绑资金,突出主导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农业优势板块。蔬菜:重点推进“一轴两翼四大片区”建设,即推进以凤大路为主轴,以三店街、李集街为两翼的蔬菜正规化基地建设,水生菜重点建设涨渡湖街滨湖地区以莲藕、芡实为主的3万亩生产基地,武湖、西湖地区以莲籽、莲藕为主的3万亩水生菜生产基地,沙河沿线辛冲镇以荸荠、莲藕为主的1万亩生产基地,沙河沿线旧街街以籽莲为主的1万亩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优质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种植规模;发展规模生产,引导有限的资源向种植能人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多种多收。食用菌:重点在巩固双孢菇等常规品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智能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批量生产杏孢菇、金针菇等品种,积极示范周年生产模式和菌糠再利用模式,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畜禽:发挥灵星、升阳、大兴、精明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项目立项、实施、检测、验收机制,扎实做好在建项目实施和拟建项目准备工作。水产:突出高龙水产品加工和水产苗种繁殖场建设,带动改造精养鱼池、鱼种亲本换代、涨渡湖湖泊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鼓励油茶、白茶等新品种推广应用,推行科技承包,建立科技示范点,结对共建“两茶”专业合作社,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茶产业示范基地。

(二)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加强与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精心策划申报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二要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手段措施,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三要着手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集中力量,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四要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争取更多贷款资金投入农业基地建设。

(三)推广农业增效技术。坚持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多途径、多层次地培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务农技能。积极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推广蔬菜“三高三省”、设施化栽培、薯-稻、食用菌周年生产、油菜全程机械化、优质油菜“一菜两用”、测土配方施肥、蛋鸡高产高效、名特优新水产品多品种套养以及机耕机整、机播机收、机械拌料、机械喂养、机械排灌等先进的实用农业技术;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抗旱作物节水、高效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库养殖、轻简栽培、套养混养等节约型技术,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运用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农民应用科技,确保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达到80%以上。

(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内扶外引并举,运用贴息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以广地、玉如意、超大、长华、申绿、灵星、升阳、高龙、腾云山、城楼寨、中粮集团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的蔬菜、蘑菇、水产、畜禽、粮食、茶、油脂加工,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企业对接,争创部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核心龙头企业。鼓励扶持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和监管,培育一批服务功能齐全、带动范围广、运作机制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订单农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以“徐古蘑菇”、“双柳无公害蔬菜”、“涨渡湖黄颡鱼”等知名品牌为基础,推动同类农产品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影响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精品名牌。

(五)积极拓宽流通渠道。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超市、连锁、冷链、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销售与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经营区域性批发市场,形成以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集贸市场、区域化批发市场为龙头,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区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街镇、村、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大农产品促销推介力度,以参展农博会、举办蘑菇节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活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好农业经纪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种植业要突出“两菜”,着重抓好以“水、肥、病、虫”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中耕除草、肥促化控、清沟排渍等常规技术的落实,并结合气候特点,做好保温保墒、促肥保水等工作,及时防好“两迁”害虫。畜牧业要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保证防疫资金、物质、人员、措施、效果“五到位”,做到“区不漏街(镇)、街(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确保秋冬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密度达100%。按照“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水产品病害预测和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启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强化渔用药品管理,防止大面积鱼病发生和流行。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引导整枝、修剪、施肥等工作,确保“两茶”安全越冬。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油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1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茶油树、茶子树,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食用油料树种[1~4]。茶油色清味香,油酸含量高,易为人体消化与吸收,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植物油脂-橄榄油相似,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油茶的经济寿命长,在我国的南方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形状各异的品种、品系和类型。闽西北为油茶的重要种植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世纪70年代,食用油短缺,油茶几乎到了村村有种植,户户产茶油的地步,茶油成为当地重要的食用油之一,油茶一度成为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林。但随着果用经济林的引种和发展,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油茶林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直到21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要求愈发重视,茶油食用价值被现代健康生活所追崇,茶油的经济价值逐年走高,种植油茶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因此,发展生态、高产、质优的油茶产业成为闽西北农村的重要选择。

2建宁油茶的栽培历史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天然油料树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河南、广西、福建等地。据统计,我国现有油茶林面积约400万hm2,年产茶籽约109万t,年产茶油28.8万t,建宁县现有油茶面积约3950hm2

年产茶籽约1230t,年产茶油320t。建国以来,建宁县油茶发展与福建省油茶发展状况较为一致,经历了曲折的历程[5],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历史种植阶段。油茶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建宁县种植油茶历史超过1000年,在解放前,茶油就是当地农民的主要食用油,解放初期全县油茶面积就达320hm2。

(2)20世纪70~80年代的高速发展阶段。到1983年底,油茶发展达到顶峰,全县油茶面积达到近6000hm2,茶籽产量达到3200t,油茶人均面积将近1亩(农业人口),人均茶油超过7kg,占食用油总量的50%以上。

(3)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停滞调整阶段。由于成功引种黄花梨、黄桃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进行种植,农户纷纷将立地条件好的油茶林改种成经济效益高的梨、桃经济林,油茶林面积迅速减少,到2005年,全县油茶林面积保存不足2300hm2,而果树经济林面积达7300hm2。

(4)21世纪后的恢复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茶的健康、优质食用价值被发现,其经济价值得到大的提升,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很快提升,至2013年底,全县油茶种植面积恢复到3950hm2,特别是2009年以后,油茶新植面积达1500hm2,年均发展油茶超300hm2。

3建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3.1油茶种植逐步恢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变得迫切,特别是对放心、安全的食用油更加关心,山茶油的优良品质很快被市场所发现和追崇,山茶油的经济价值也同步得到大的提升,许多农户开始自觉种植和改造油茶,特别对部分立地条件不适合种植果树的抛荒果树林、低效果园重新进行改种油茶,至2013年底,全县油茶面积恢复到39503950hm2。

3.2油茶优良品种比重提高

建宁县地处油茶中心产区,油茶品种种植多样,但多以普通油茶、小果油茶为主,油茶产量极低。多年来,通过不断筛选,选育本地优良油茶品种进行嫁接繁育,筛选了多个优良无性系品种,同时,通过引进江西亚林所的长林系优良品种在全县进行引种栽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优良无性系苗木占新植油茶的98%以上。

3.3油茶丰产技术获得突破

在传统的种植油茶中,油茶亩产平均在150~200kg/hm2,很少山场能达到375kg/hm2,(丰产标准)。通过多年的低产油茶改造技术攻关,采取品种改良、加强水肥管理、树形管理等技术应用,油茶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新植油茶和相当部分改造的油茶产量达到了油茶丰产目标。

3.4油茶加工出具规模

长期以来,建宁县的油茶都是以自用为主,商品率极低,全县没有规模以上油茶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以手工作坊或小厂就地加工为主,油茶产品也极为单一,仅为茶油和茶饼。进入21世纪,油茶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油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从无到有,至2013年底,全县已有规模以上油茶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油茶籽能力1200t,2013年实际加工量为600t。

4建宁县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绝大部分的农户种植油茶都是以自家食用为主,极少作为商品出售,农户没有将油茶作为发家致富的经济林耕作的意识,因此,油茶经营长期依靠人种天养的经营方式,任由其自然生长,有则采之,无则不管,鲜有油茶恳复、施肥、打药等管理措施,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措施,导致油茶产量极低、大小年现象严重,大部分油茶处于衰败阶段。经调查统计,全县油茶产量超过225kg/hm2的油茶面积不足盛果期油茶面积的20%,全县油茶平均产量仅为105kg/hm2,不足正常正常经营产量(225kg/hm2)的50%。

4.2良种选育滞后,丰产效应不高

建宁县着重发展黄花梨等果用经济林,对油茶的良种选育和良种种植推广重视不够,导致油茶良种缺乏,优良种苗供应不足,由于缺乏良种带来的丰产高产效应,农户对油茶种植存在顾虑和观望态度,因此也影响了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部分发展油茶积极性那个高的农户因油茶良种供应不足而存在盲目种植油茶实生苗、非良种苗木等现象。

4.3油茶加工落后,综合利用差

建宁县油茶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的自用为主,油茶加工主要是土法压榨和小作坊加工为主,油茶加工工艺落后、出油率低、茶油品质差,主要产品为茶油和茶饼,油茶综合开发利用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加工利用附加值低。

4.4政府扶持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主要推动果用经济林产业,鼓励黄花梨、黄桃种植,对油茶产业没有特别的鼓励政策,直到2008年以后,食用油安全受到威胁,茶油价值走高以后,部分乡镇出台油茶种植鼓励政策,每亩油茶给予100~300元的补助,但没有在全县范围推广,同时,由于油茶种植主要是农户自用为主,农户没有将油茶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重视,长期保持人种天养的经营模式,油茶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5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5.1合理规划,政策扶持

油茶产业是我国确保食用油安全的重要产业,是解决粮油争地的重要手段,国家对油茶产业出台了一序列的鼓励政策。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对油茶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油茶的生物学特性、油茶经营的生产特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劳动力情况、加工情况,合理布局油茶生产基地。

5.2改、造结合,种苗先行

充分利用当地荒山荒地、抛荒果园、抛荒农地发展油茶新造,利用黄花梨落叶期长得特点,在坡地黄花梨林下套种油茶,增加油茶发展总量。同时,做好现有低产油茶林的低产林改造,主要采取恳复、抚育、施肥、补植改造等方式,大幅度增加现有油茶林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发展油茶种植面积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做好油茶良种壮苗的供应,在选育当地良种的基础上,采取引进本省及相邻江西省的优良无性系丰产嫁接苗,通过良种的丰产栽培,提高油茶的产量和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价值,促进农户发展油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3扶持龙头、政策保障

油茶产业要发展,必须以油茶的丰产培育为基础,重点做好油茶大户和积极扶持油茶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种植大户和油茶加工企业建立高产油茶示范基地,通过采取大户+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形式,通过龙头带动农户的方式带动油茶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资金的扶持,一方面是当地财政资金的扶持,制定油茶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对新造油茶、改造油茶、林下套种油茶的给予200~500元/亩的资金补助,另一方面是积极争取省级、中央财政油茶项目资金,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油茶基地实行补助和林业贷款贴息扶持,积极引导农户加入油茶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对各种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5.4加强科技支撑的力度

油茶产业发展,种苗先行,一是加强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加强与省农林大、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高产、稳产、多抗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加强相关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我县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油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基地。二是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抓好油茶生产技术培训,充实油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普及相关知识和操作规范,提高农民种植和经营油茶的技术水平。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使油茶生产全部实行良种良法。

参考文献:

[1] 贺桂先,李林松,徐林初,等.油茶的生长特性及其功能价值[J].江西林业科技,2007(4):39~42.

[2] 黄敦元,郝家胜,余江帆,等.油茶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命科学研究,2009(5):459~465.

[3] 李君玲,王大伟.油茶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1(4):125~127.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9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是我国特有种,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市场前景[1]。以油茶子为原料加工生产的油茶,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绿色无公害,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效,深受市场欢迎和群众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中软黄金”,国际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植物油。赤壁市地处鄂东南、长江南岸,西与湖南临湘接壤,素称“湖北南大门”,地处幕阜山北麓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市版图面积17.2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35万hm2,森林覆盖率32.7%。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赤壁市属于油茶主产区和适宜栽培区,发展油茶产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1发展油茶产业的必要性 1.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赤壁”的需要 2008年,赤壁市被选定为中央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和湖北省第二批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两次来赤壁深入城填、乡村调研,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把赤壁建设成“绿色赤壁”。油茶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造林树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在实现建设“绿色赤壁”这一奋斗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结合赤壁市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赤壁市委、市政府将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油茶产业在赤壁市有一定的基础,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十分需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做好示范带动工作。因此,在新一轮油茶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下,争取国家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油茶基地示范项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绿色赤壁”的迫切需要。 1.2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赤壁市地处低山丘陵区,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提高农民收入,当务之急是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湖北省农村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阳光产业,油茶基地建设项目贴近赤壁市农村自然和社会现实,市场前景较好、效益较高。据测算,农户种植1hm2优质油茶林,稳产期每年收入可达3万元。可见,基地建设不仅能直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周边地区农户创造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周边农户、造林大户积极投身于油茶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油茶产业在近期将成为创业、致富、就业的最好门路之一[2]。 1.3是依托赤壁自然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赤壁市林地面积7.35万hm2,森林覆盖率32.7%,农村人均林地面积0.21hm2,发展油茶产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油茶属于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根系发达,生态效益显著。在赤壁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能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赤壁市丰富的林地资源得到了有效激活,发展油茶产业对巩固和扩大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一段时期,湖北省的油茶种植业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做法,绝大多数油茶种植区都没有对油茶林实行科学培育和集约化管理,造成油茶林杂灌丛生,林相紊乱,老残林多,病虫害多,荒芜面积大,其结果是产量越来越低,林农的信心也越来越不足。据统计,湖北省现有油茶林分茶油产量仅82.95kg/hm2,换算为油茶子产量约为300kg/hm2,林地生产利用率极其低下。该基地建设采用多品系油茶良种嫁接容器苗,营造高标准油茶基地,通过科学合理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在达到丰产期后可实现油茶子产量2700kg/hm2,从而大幅提高林地生产力,为赤壁市乃至湖北省油茶基地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还可提升林农信心,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1.4是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保障食品油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食用油主要是豆油、菜子油等普通油品,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茶油是最好的食用油,被誉为“油中之王”[3],其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品质优良的茶油供应市场,满足人民对高档食用油的需求,有助于改善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解决13亿人口的粮油供给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油供给能力。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国际粮油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实现粮油长期供需平衡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发展油茶产业,提高林地生产力,延伸油茶产业链,有利于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压力,同时对保障食品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油茶产业的建设条件 2.1地理位置 赤壁市位于鄂东南、长江南岸,处于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5′之间。东与咸宁市咸安区接壤,西与湖南省临湘市相连,南与崇阳县交界,北与嘉鱼县毗邻,西北同洪湖市隔江相望。全市版图总面积17.23万hm2,南北距58km,东西跨67km,市区距省会武汉市110km。 2.2自然资源状况 2.2.1气候 赤壁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主要气候因子:①气温:年平均气温16~17℃;②日照:年平均日照时间1736h,年平均日照率41%,年辐射量434.6kJ/cm2;③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mm左右;④无霜期:年平均无霜期260d左右;⑤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左右。#p#分页标题#e# 2.2.2水文 长江流经赤壁市,纳皤河、陆水河、汀泗河诸水,东流而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河、湖依水相连,水域约占全市版图面积的1/5。大小河流呈南北流向,湖泊集中于北部,河港经湖泊汇流入江。全市共有陆水、黄盖湖水系和西凉湖3条水系。 2.2.3土壤 赤壁市低山地区的成土母岩(质)主要是石灰岩和页岩;丘陵地区的成土母岩(质)主要是第四纪红色沉积物、页岩、砂页岩及河流冲积物;平原湖区的成土母岩(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根据赤壁市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土壤共分为5个类,11个亚类,32个土属,55个土种。丘陵和山区林地土壤主要是红壤(包括棕红壤、黄红壤和红壤性土3个亚类)、黄棕壤(包括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2个亚类),间有少量的紫色土;平原湖区林地土壤主要是潮土;长江外滩和湖滩等地势低洼的地方有少量的草甸土。 2.2.4大气环境 赤壁市2010年空气各项指标: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110mg/m3,总悬浮颗粒物PM10日均值为0.22mg/m3,大气中首要污染物是PM10,相应的空气级别为II级,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良。 2.2.5地形地貌 赤壁市地处幕阜山北麓,为幕阜山支脉岳姑山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南负群山,北濒长江,中为狭长通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类型依次呈低山、丘陵和平原湖区,分别占总面积的9.2%、62.6%和28.2%。南部为平均海拔500~600m的低山,中部为平均海拔200m左右的丘陵,北部为平均海拔30~50m的冲积平原。最高海拔852m(赵李桥镇观音尖),最低海拔19.3m(神山镇聂家泉)。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 赤壁市现辖17个镇(办事处、场、区),有154个村,16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劳力12.7万人。 2.3.2交通运输 赤壁市水陆交通非常便利,长江流经境内50km,长江一级支流陆水河贯穿全市,构成全市水陆运输大动脉。另外,全市还有3条通航河流,常年性通航里程54km,季节性通航里程达85km。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纵贯赤壁市63km,构成陆路运输主要枢纽。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达963km,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2.4林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2.4.1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赤壁市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项目、低产林改造等工程,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万hm2,完成封山育林、封山管护4万hm2,完成绿色通道建设600km。2010年,全市森林面积增长0.33万hm2,活立木蓄积增长8.3万m3,森林覆盖率增长1.9%,全市全年共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00万株。 2.4.2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坚持依托山地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业经济当作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增强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毛竹、杉木、猕猴桃几大支柱型林业产业格局,油茶产业也是赤壁市当前和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赤壁市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中国毛竹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等称号。截至2010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3.8亿元。建有果品冷藏库2个,冷藏量达3500t,投建油茶种植加工企业一家。2010年全年森林旅游接待人数15万人次。 2.4.3生态文化建设情况 赤壁市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建成了陆水湖部级风景区和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赤壁市三国古战场名胜古迹旅游区、随阳竹海、万亩茶园等旅游景点,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促进赤壁生态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4.4林业自身建设情况 赤壁市林业机构健全,林业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10人,其中林业技术人员199人,中级职称以上70人;现有10个林业站、2个木材检查站、2个国有林场、1个林业科学研究所、1个种苗管理站、1个森林植物检疫站、1个森林公安分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组织、体系和护林防火体系较健全,防火设施较为完善。 3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分析 基地建成达到稳产期(计算期第8年及以后),年经营收入405.0万元,计算期(16年)内可实现净利润2001.8万元,年均利润125.1万元。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5.06%,投资回收期为8.8年,财务净现值为492.5万元,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社会效益分析 1)基地建成后,可调整与优化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优化整合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将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和农民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油茶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发展油茶产业对于保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2)通过基地示范和科技培训,可大大提高林农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同时可向周边地区辐射,为全市林业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示范。3)通过基地的建设,可带动地方交通运输、商品零售、生产资料销售和油茶综合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还可为社会提供优质、绿色茶油生产原料,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3.3生态效益分析#p#分页标题#e# 1)拟建基地位于赤壁市低丘岗地区,通过在宜林地营造油茶林,净增森林面积200hm2。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提高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丰产稳产;基地建设可改善区域内农业生态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林业、农业可持续发展。2)可为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3)可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延伸油茶产业链,特别是油茶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耕地利用和资源消耗的压力,为当地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4)可提供大量优质生态肥料。茶饼(又叫茶枯、枯饼)是油茶子加工后的残渣,数量约相当于油茶的3倍,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