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一去二三里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5-04 12:58:17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1

一、学案导学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节学案导学,真的比想象中的还要难,并且一节课,一个导学案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我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汗水与努力。

第一,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查阅各大网站资料,如中学历史学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各大网站下载更多分导学案及习题,认真精选,反复推敲,几经取舍并且还要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各班学生的情况,而敲定导学案。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二,每一节课,都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注,并且依据课标、依据教学目标、依据重难点,完成导学案。这里面,第一个环节,便是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个环节,重难点的突破;第三个,便是知识能力与提升,而这仅仅是形成导学案的雏形阶段。

第三,刚刚形成的导学案还要经过二次回炉,经过每个历史组的同仁的集体讨论,反复斟酌与推敲每个环节,之后才会有雨后的彩虹、疯狂涅??似的蜕变。然而,就是这样的教师们的苦练金身,在我校最初历史教学我的历史课堂中也没有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学校领导高喊口号下的有效教学。那么,原因又在哪里呢?我的导学案实践中又有哪些问题呢?

二、导学案的应用与实践

提及我的导学案实践首秀,我不得不提及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真是经典啊,那节课的首秀,我真的是备好历史教学模式,然而自己也是极度不适应,学生表现也更为不适应,以前他们是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只要享受着老师的细嚼慢咽下的教学结论就好,而现在他们是历史课堂主人,要他们去参与实践,做到动脑、动眼及动手,去勾画学案及教材,去认真思考突破重难点,自主学习,然后再互助学习,突破重难点,真是太难了。看着学生没有时效性的讨论和学生一脸的无助,我失落地走出了教室,默默地思考,我曾经应用到游刃有余的传统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是不是应该被重新拾起呢?回来后,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并与同组同事交谈,时代在变,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要变,必须与时俱进,这才能不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坚信即便风雨兼程,我必将砥砺前行。

三、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

我的历史教学导学案实践首秀的失败,使我认识到,仅仅做好导学案、仅仅背好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一,由于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同一个年级组在用同一个导学案,那么学校里各个班级情况不一样,有重点班、有普通班及艺术班,那么就需要任课教师对导学案依据各班实际情况做出微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第二,导学案教学由于要突破重难点,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学习,那么小组的成员的确定,需要由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商量,仔细推敲,选出小组长,而小组长须在历史方面能力强,并能够做好分工,能组织好小组人员进行有效的讨论,不浪费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第三,也就是导学案的大忌,导学案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一定要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等而敲定。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2

一、题目呈现的学生思维状态――以古诗词鉴赏题目为例

笔者在高三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时让学生做了下题,并对学生作业答案进行了整理。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第(1)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综合能力,笔者整理了学生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优美景色的喜爱。

2.作者用笛声、山、水、燕子、雨、梨花等词语来表达诗人的心情。

3.作者描写了笛声、山水、燕子、梨花等意象创造了凄凉的氛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4.作者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等意象借景抒情,通过“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一句运用对偶修辞表达诗人心中孤寂之情。

5.作者借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冥云、千里觅食的燕子、雨中梨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和在异乡的孤寂。诗歌上篇景中融情,首句“楼上谁将玉笛吹”一句运用“玉笛”典故,暗含思乡之意,次句作者因闻笛而起思乡之情,眺望故乡,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两句运用对偶,写燕子忙碌和梨花孤独之景象,更加衬托出诗人思乡中的愁苦形象。

二、答案分析及学生思维层级诊断

答案1表明学生没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怎样”,更未理解词所写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其思维处于“未理解”的状态。答案2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词“有一点感觉”,罗列了词中的一些意象,但并未说出词人到底抒l了怎样的情感,其思维处于“单点式”状态,即只理解其中一点,却并不深入。答案3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回答题目中“怎样借景抒情”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意象,二是修辞。所以他们找出了作者“借景抒情”所借之景物,说明了“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一句运用对偶修辞。这部分同学没有指出作者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作用,也没有明确分析出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这部分同学思维处于“多点式”状态,即理解多点,却把它们当做孤立的要点。答案4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从意象和手法两个方面解答“怎样借景抒情”的问题,而且理解“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两句基本的抒情内涵。前句“劳劳燕子人千里”刻画燕子劳苦忙碌,而自己却是千里之外孤寂一人,后句“落落梨花雨一枝”写一枝梨花,风雨飘零,前面再冠一“落落”,更显其孤独寂寞,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这些同学的思维处于相较于前三类同学更高的层次,即“多点联系式”状态,答案能联系题目要求,并对词上片所有内容进行了全面把握,甚至可以分析“人千里”、“雨一枝”所暗含诗人的孤寂之情。有些遗憾的是,这些同学的理解仍然欠些火候,没有答出作者最主要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也不知道词中“楼上谁将玉笛吹”中“玉笛”运用的是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之典故。李白原诗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学生理解到此程度,必然知晓张炎之词表达的亦是“思乡”之情。答案5就显得比较完美,基本涵盖了标准答案的所有关键点,甚至有扩展。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处于“立体综合式”状态,能够把各个要点恰当分析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

以上五种类型的答案,其实显示出学生五个层次的思维水平。笔者对五种答案思维状态及特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在不同层级,作业答案的特点不同,老师可以根据答案内容有效诊断出学生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对于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考察理解力的主观性题目,学生的理解层级决定了得分情况。因此,我们依据上表的这种思维层级诊断,针对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层级来进行教学,必然会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

另外,语文学科学生学习效果的诊断,通常也是通过测试成绩这样的量化数据分析,如果仅用这一种方式来指导语文教学,显然与语文学科特点不相符,而且也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或思维缺陷,不利于后继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复习,到最后完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比拼。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思维层级提升策略是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三、提高学生思维层级的思考和探索

(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现有思维层级确立训练提升目标

下表统计了上题第(1)问我班(2个理科班共119人)学生答案所呈现的思维状态:

依据上表统计情况,学生思维能力层级大多处在第二、三、四级,达到第五级的相对较少。我们高三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加强和提高,所以复习教学和作业就必须有针对性,依据每个学生的现有状况,设定思维训练目标。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多次对学生作业和试卷进行深入分类、整理,从而确定学生的思维层级,合理设置提高步骤。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而不能盲目要求全班同学或一个同学从现有思维水平一次性上升到“立体综合”思维状态。例如上题答案处于第二级思维层次的学生,应该从分析题干要求和理解诗歌内容方面加强指导,该题目虽然看似是简单考察“抒情手法”,其实学生必须要抓住题干中的“怎样”,从理解词上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角度去思考、归纳。通过解读该词上片,可以简单分析理解词人借“意象”来抒情,但抒发什么样的感情?有没有通过其他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这便是这个层级的学生继续思考、理解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提示这类同学注意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思维由第四级上升到第五级?这就要求学生在储备了诗词常识的基础上,立足全面理解诗歌的层面,将诗歌中各个信息点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有深度的结论。如上题,学生既要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词中“意象”,知道“玉笛”典故,还要理解到“暝云低”、“劳劳燕子”、“落落梨花”都是在衬托诗人思乡的愁苦,甚至在作答时要联系诗词鉴赏中“艺术手法”的作用,这样全面分析、纵横联系,将不同角度的信息点进行整合,才能使结论全面而深刻。

(二)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分组-比较-整合”的学习活动中完善思维结构

依据以上五类思维能力层级分类,笔者又选择多种题型,进行多次统计、分析、综合和探索尝试,发现“分组-比较-整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完善学生思维结构,提升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分组-比较-整合”学习方式的步骤是:第一,充分了解各个学生所处的思维层级,按照2:2:2:1进行分组(第一、二等级的同学合在一起分组);第二,练习题目自己独立完成,之后小组内成员分别展示答案,组内成员间进行答案比较;第三,答案对比之后寻找没有理解到的要点和原因,由最高层级的同学指导、监督,并在组内形成完美答案,最后写出小组活动小总结。例如一道广东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目,其中第9题要求把原文中3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中一句是: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笔者抽查并整理了其中一组的学习成果情况。他们独立完成后,答案基本形成如下四种类型:1.年岁不好把赈灾的欠着,快乐的年岁再捐献,省略社会上的粮仓法,而且去除弊端。2.年岁不好就准备赈济,好的年成再捐献,就像社会上的粮仓法一样去除弊端。3.今年欠着防备灾荒以赈灾,丰收的年岁再捐出粮食,大概就像社仓法一样可以去除弊端。4.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丰年再捐出粮食,这样大体上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它的弊端。经过展示、对比、讨论修改后,他们组形成的最后答案是:5.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这样大体上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我们把答案5和前4种答案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比”环节做得很细致,探究研讨也比较深入。特别是原句“而去其弊”中“其”字,翻译为“社仓法”比“它”更明确,而不致于产生歧义,从细节充分显示出他们深入的思考。“分组-比较-整合”学习活动的关键是“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思维问题,在不同层次的答案展示对比中感受到思维结构的差异,进而通过总结思考,撰写体会来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提升思维能力层次。

(三)让学生研究“错误”,集体分析,逐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作业答案中的“错误”是学生思维失误或存在缺陷的体现,老师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进行分类登记,然后在教学中有意指出这些“错误”,经过班级同学集体诊断,明确自己思维水平所处层级,再在老师指导下明确自己“错”在何处,因何而“错”,逐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让学生练习下题: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定于2011年10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下面是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的创意阐述出来。(说明:从内到外的三条弧线的颜色分别是绿色、黄色和红色)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3

四年前,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生病了,我便成为了学校三甲班的班主任。做班主任之前,便从老师们的口中得知班上有位可难搞的“主”,老师们还开玩笑说:“有了这位主的折腾,你的白发要增加几根了。”

这位老师们口中难搞的“主”就是小伟。个子较矮,黑黑的小脸,身上的衣服似乎从没干净过,闪烁不定的眼神中透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邪气。他在班上的“影响力”可不小,上课不听讲,随意下位干扰别人,不做作业、打人等对他来说都是小儿科。更令老师、家长头疼的是,小小年纪的他经常偷同学的文具,拿着从家长钱包里偷来的钱跑到附近的黑网吧一玩就是到深夜十一二点。玩惯了电游的他,回到班上还经常在同学当中炫耀他的游戏“业绩”,使得班上一些意志不太坚定的男同学对电子游戏趋之若鹜。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刚接手班级的我一开始的确有点手足无措, 让他一个人坐(不给他安排同桌),放学后留校,罚搞卫生……一些能用的惩罚手段都用上了,但是收效甚微,小伟表现好不了半天又恢复到原状。这样不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就不相信自己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小伟的“顽劣”倒也激起了我的“革命”激情,我决定花点功夫好好应对一下这个小家伙。

一天下班后,我走进了小伟的家。租来的房子里陈设很简单,狭小的空间里住了小伟和姐姐、爸爸妈妈四口人,看得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很不好。从小伟妈妈口里得知,他们来自农村,来到城里做卖小菜的生意。小伟妈头胎生了一个女孩,心里便盼着有个男孩,于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冒着被罚款的危险生下了小伟。父母当小伟是心头肉。小伟小的时候爸妈事事由着他,不注意管教。孩子上学了,身上的坏习惯便越来越多。近两年,小伟爸爸因为生意不好做,性格变得很暴躁,经常酗酒,一喝醉就打小伟的妈妈,有时他妈妈带着小伟住在外面不敢回家。但是小伟对妈妈还不错,他觉得妈妈可怜,还经常说长大了赚钱让妈妈过好日子,有时候也会帮妈妈做做家务,甚至到菜市场帮妈妈做生意。

了解到这些信息,思虑再三,转变小伟的突破口便让我找到了。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我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活动――我让妈妈露笑脸。让同学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妈妈实现一个愿望,并且在母亲节那天会请妈妈们到班上来。其实,我早和小伟妈妈“串通”好了,让小伟妈妈有意告诉小伟,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小伟被老师表扬一次。之后几天,我细细观察了小伟,发现他的那些破坏行为果真收敛了不少。莫非他真的想得到表扬,圆妈妈的心愿。看来有戏了,我便来了个顺水推舟,为的就是让小伟得到一次表扬。小伟不是很会做家务吗,我对全班同学说:“马上要进行文明创建的校园检查了,向老师负责的档案室好久没清理了,谁能在放学后帮我去整理整理,我把档案室的门开着,愿意去的同学到时自己去档案室。”

放学后,大部分孩子背着书包回家了。站在一角暗暗观察的我,发现有三位同学走进了档案室。在那三位同学的不远处,有个同学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用眼睛瞟着档案室的门口,似乎在犹豫着去不去呢,这位同学就是小伟。我从另一头走到档案室门口,对着小伟喊到:“小伟,来一下,老师这里有些纸箱子需要丢掉,你拿去丢一下。”听到我的声音,小伟把书包放下,拎起那几个沾满了灰尘的大纸箱往垃圾站跑去。再回来的时候,我又给了他一些任务,他不做声,却把任务一一完成了,还帮助旁边的女同学抹了桌子、柜子。第二天,我在班上表扬这些清理档案室卫生的同学,特别表扬了小伟。母亲节那天,我让小伟妈妈拥抱着小伟,在班上讲述了小伟圆她心愿的事,还让小伟说说看到妈妈这样开心时自己心里的感受。

这件事后,我继续和小伟妈妈进行“串通”,如小伟把作业做完,就被老师表扬,如果作业得到“良”以上,妈妈就奖励一个小伟喜欢的玩具;如果坚持一天上课没被老师批评,妈妈就奖励小伟晚上看40分钟的动画片;如果能坚持三天以上没被批评就奖励小伟吃他最喜欢吃的牛排……在我们的“串通”教育下,我发现小伟渐渐变得懂事了,上课不仅没有随意下位,有时还能举手答问了。偷东西、偷钱进网吧的现象也有了好转,有一次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如今,小伟早已进入中学了,身为中学生的小伟现在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小时候的恶习都没有了。作为曾经是班主任的我,欣慰之余,倍感幸福。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4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理论;案例;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12—02



煤矿安全培训是煤矿企业单位的头等大事,针对的是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获得的是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而最大的经验和实践就是从活生生的案例中得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我们目前的安全培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却无法告诉你具体情况具体应对的经验,这就是缺乏案例和实践培训的结果,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煤矿安全培训的现状和改进意义

(一)我国煤矿安全培训的现状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在学历教育中,只是重视理论的讲解,从大的方向和角度去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理论指导,培养的是“出谋划策”的理论人才,所以有高度有深度但是没有实践度,与社会和市场脱节。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面临的岗前和岗后培训,虽然是定期进行,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但是却缺乏系统,培训人员仅仅依靠经验指导,水平相对较低,也无法使他们从工作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

由上可见,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在学历教育阶段中是“有了足够的理论高度,却缺乏足够的实践深度”,在入岗前和入岗后的培训就是“有了足够的实践和经验,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总体来看是前后的错位和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通用的方式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二)“案例教学法”引进的重大意义

案例教学引入和应用,是对理论深入的实践化过程,由于一切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这种案例都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容易暴露出管理中的失误之处,引以为戒,对学历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能够加强入职后的针对性思维,通过案例与自己亲身工作经验的结合,能够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去保持煤矿的安全生产,比单纯的经验总结意义更加深远。

从长远看,案例教学法的引入,针对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潜在里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针对性措施引入

其实在实践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经存在,但是和我们预期的目标相比相去甚远,我们要的是从案例中得出能指导实践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概括之,传统案例教学存在三大缺陷:

(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这里说的实践是通过案例体现出来的,引出来的是一系列的说教,往往是套话,不能与实践相结合。

(二)浅尝辄止深入不够。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学趋于表面化,不能看到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细节和心理方面的改进和补充。

(三)案例书面化,缺乏自身的经验,这种欠缺直接制约着煤矿安全的应变能力。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在案例教学中分别提出三种方式的运用:

首先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理论和实践都是现实的真人真事,要生动,避免虚构。其次,在实践案例的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更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细节化的东西。最后,要引入实践性的案例经验,做到亲身经历化。

三、煤矿安全培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举例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案例教学

这里所提倡的实践性案例是来自与生活的案例,是真实的,这里的理论是从实践案例中得来的理论,这就一举突破了传统案例“落伍过时、繁旧偏难”的现实,这种总结从案例中得来,使理论具有更高的指导性与可行性。

1、从瓦斯抢险事故说开去

2012年9月,四川万源市永盛煤矿+565米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时煤矿的采空区发生火灾,周围区域和待救援的区域CH4和CO浓度偏高,而且煤矿煤尘和瓦斯在高温和明火的情况下,随后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为了防止灾害发生,专家组确定了首先进行灭火防爆的方案,做到隔离与灭火同时进行,第二小组加紧人员的升井和救援,在情势稳定后,组织大规模的搜救。经过紧张的抢险救援,11日凌晨2时50分,事故矿井5人升井,其中2人获救、其余6人仍被困井下,但是大规模搜救已经展开,相信不久其余6人就可获救。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

在实际的案例教学引入中,教师可以拿来最近发生的事故进行现场举例,上面的瓦斯抢险事故就是一个实际的案例,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现实情况的采访报道与新闻现场展示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这样理论实践结合的将更加紧密。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结论,而这几个结论要突破传统的人云亦云说法,加强其独特性,这种理论更是一种结论,也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经验所在。

(1)在采矿区发生火灾的时候,发现及时,因为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督察员。发现的及时为抢救争取了时间,其根本在于专职专人的负责工作,由此我们要在现实工作中做好安全专员的分工与督查;(2)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抢险的态度和心理素质,面对瓦斯可能爆炸的危险,我们制定方案要做到合理性,“先隔离在抢救”,升井工作与隔离同时进行,最大限度保证了矿工生命安全,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做到双向考虑。最后我们获得结果就是,被困矿工获得了生命安全,抢救的结束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与实践结合得出的相应理论,符合实际有符合我们以后工作的情况,使我们从安全的预防和安全的抢救两个方面得到教育,形成思考。

(二)加强案例教学中的深入思考与细节发掘

1、煤矿破碎机拉运过程中的事故

2012年5月份,安徽淮南顾北煤矿,发生破碎机拉运锚链崩断事故,锚链螺栓崩出打在指挥员李某的右眼,造成李某右眼的摘除。整个事件过程短短的十几分钟,破碎机是通过液压升降系统,从低处的工作面送往高处的工作面进行煤矿的破碎工作,当中发生了这起事故。

事后,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煤矿举行紧急会议,进行煤矿事故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锚链螺栓安装的尺寸不合要求,承受力不够导致断裂是根本原因;李某所站的指挥区域不安全,直接站在升降机下面,是直接原因;负责安全检查的人员和书记工作不到位,是外在的因素。

2、事故的深入思考和细节发掘

从表面看,上从上面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很全面,理论实践结合的严丝合缝,但是我们有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有没有经过细节的发掘呢?导致以上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教师案例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也是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1)螺栓尺寸的欠缺和错误,这是个明知故犯的问题,说明安装的不到位,直接体现在安装人员责任心和欠缺和侥幸心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认为将就着就能“干活”的敷衍心理,如果处理不好,还有更多问题出现,这也是细节问题。

(2)李某所站的区域不安全,体现出其本人安全防范意识的浅薄,或者是知识能力的欠缺,只知道干,不知道怎么干,也是主观问题的作祟。

(3)安全检查员的疏忽,更是体现了他们工作的不到位和对细节的忽视。综上所述,还是责任心的欠缺和细节的忽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就是“蝴蝶效应”,这种深层次的案例分析,更能拓展人们的认识,提升人们的工作水平。

(三)加强实际案例的体会和分析

这里所说的实际案例不是书面上的,而是实践中的。对于学员来说,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他们去煤矿进行实际的工作和体会,当然首先前提的正规性与安全性,让他们多参加实际的实习和体会,从工作中发现应该注意的煤矿安全点,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这就是从实际的工作案例中进行升华和总结。比如,让学生去跟随专业人员进行煤矿发掘和开矿的经历,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其次,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事故的煤矿,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抢险工作,特别是后期比较安全的抢险工作,学生力所能及的地方,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排,在真实的情境下获得自己的体会,这种实际的案例总结远比书面总结来的深刻。

四、煤矿安全培训案例教学运用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教学分析,我们以后煤矿安全培训要有效的突破传统瓶颈的制约,发展方向要向着“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从实际案例中抽象出有效的理论,防止人云亦云;案例的深入思考——透过表面找出根本;实际案例的亲身体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三个基本的方向发展,这三种方式只是一个基本切入点,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手段进行,以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司.煤矿安全培训统编教材[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04):15—29.

[2]赵济荣.煤矿安全培训教学方法及教案范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09):35—67,70—74.

[3]余客明.煤矿安全培训[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05):05—09.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5

从三个案例说起

案例一:初一年级某班,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老师的安排下做课前跑步热身运动。突然,“砰”的一声,一个男孩重重摔倒在地,好一会儿也起不来。当时,笔者正好在旁边,赶紧走过去将他扶到运动场边坐下。这时,该班体育老师把正在跑步中的另一个学生叫过来,并连续大声地责怪道:“就是他干的,总是毛手毛脚的。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好好上课,就是不听。”这个同学刚过来时,从表情上看还有点自责状,但一听老师这么说,立即就表现出了对抗的情绪,站在那里也不好好站,歪着脖子,斜着眼睛,一只腿还在抖着,始终只说一句话:“不是的。”――体育老师与这名同学处于僵持状态。

案例二:初一新学年开始了,新生们带着期待、兴奋的心情,开始了初中生活。虽然班主任为了方便管理,三令五申:学生不得串班,不允许再与小学同学来往,但仍能看到学生们偷偷地利用各种时机到其他班级去看一看,找找老朋友。笔者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也为这样的现象而头痛过,还曾经找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取经,他说:“这个现象一定要控制住,学生在家都不允许打电话跟同学联系。”――这样做真得是有效可行的吗?

案例三:初二年级,某位男生,个头不高,长相清秀,平时在班级可算是安安稳稳,从不给老师添麻烦。初二下学期开始,家长反映:他在家学习时总是关房门,偷玩游戏,不想学习,情绪低落,成绩明显下滑。家长很着急,无从下手引导,寻求班主任帮助。而班主任却简单认定该生为沉迷游戏,丧志,找他几次谈话,都感觉没有效果,也是深感无助――这个学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青春期学生的三个常见典型特征:一是容易与教师对立,不能接受教师(或家长)的意见;二是喜欢广泛交友,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自控;三是生活、情感遇困惑,生活、学习缺乏动力,疏懒学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生命的特征:思维独立性与反判性的矛盾、情感向内性与向外性的矛盾、自我同一性的冲突与统合。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学政教主任,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这三个案例采取了以下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对案例一的处理,第一步:把受伤的学生拉到撞人者的身边坐下,并当着撞人者的面,查看受伤学生的伤情,让撞人者亲眼见到同学受伤的痛苦,让他知道自己的失误给同学造成多大的伤害,激发撞人者的同情心和自责的心理,为下一步做教育作心理准备。

第二步:让撞人者到办公室来,心平气和地问他对刚才发生的事有什么想法。这名学生的情绪从激动、抗拒,慢慢转为平静、惭愧了,笔者让他自己说“是否存在跑步时不规范的动作影响了他人”时,他能主动承认错。

第三步:让他自己说,对这个事故怎样处理;笔者在一旁引导,最终得出处理方案:①向同学道歉;②回家向家长说明情况,进行物质慰问。

启示:其一,在校园里发生的突发事件,大部分是没有预谋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会“空穴来风”,一件事情的发生或一个错误的产生,往往都是有直接原因的。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观点了。当遇到学生之间的突发事件,教师不要冲动地根据平时主观印象轻率下结论,最好能以旁观者的平常心态去面对,否则容易造成师生矛盾激化。

其二,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有教育意义,包括道歉和慰问等。教师的教育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能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要替代学生去做。因为学生自己做出的决定,才为他们自身所接受并执行。要消除学生的自我否定心理,让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谈话结束时,笔者都会说一句:“改了还是好学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笔者一般会有两种态度去对待:如果是无意造成的,不用过多责怪,只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即可;如果是故意造成的,那么一定要加重处理,记录在案,对犯错学生施加适当心理压力,迫使其重视错误,早日改正。

其三,对于受伤害的学生,一定要由肇事学生出面给予道歉和慰问,不能由家长全权代替。大家往往看到两个学生有矛盾后,都是家长在相互纠缠不休,当事学生却置身事外――上课、吃饭、睡觉一切照旧。有一点笔者非常不赞成:经常有受伤害学生的家长抱怨“出了事,小学生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如果教师在学生发生事故后,能主动去处置,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事情处理往往不难;而且,对于学生的矛盾,学生之间是易于化解的。学生之间相互谅解了,家长的情绪也就不会太激烈。

鼓励学生交朋友

对案例二的处理,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些新生喜欢去找老同学?笔者以前也不太懂学生的心,虽然每天都在面对他们。现在自己女儿正上初一,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在怀旧啊!新的班级,哪能那么快就融入且相熟呢!笔者把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叫做青春心理断乳期,并在QQ日志里写过这样一段小文章《学生,一定要在班级交个闺蜜(或死党)》。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到了学龄期,上学送到校门口,放学出门就有人接。特别是父母还在职场上打拼的学生,常与“小饭桌”相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周围小伙伴不少,但实际上,学生们总还是独来独往。小时候课余时间用电视和游戏就打发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学生渐渐就不再满足无聊、沉闷的课余生活了,孤独感和无助感总时时追赶着他们。

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倾诉的对象,高兴时需要有人与他分享快乐,悲伤、愤怒时需要有人听他抱怨、咒骂。虽说,父母与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密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但学生总会有些话既不想对父母说也不想对老师说。这时,如果有个哥们(或闺蜜),能与他们分担,遇到难办的事情时或想不通什么事情时,有个人为他们出出主意,帮他们排解排解不良情绪,那么他们的精神就有了寄托,内心不会再感到无助,情绪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青春期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最害怕的是学生早恋。其实,在初中阶段,男孩与女孩的过多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找知音,寻找能够相互欣赏的对象,寻找能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跟真正意义上成年男女恋爱是有质的区别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朋友,男孩女孩有了同性的亲密伙伴之后,对异性的需求相对会有所降低,早恋的问题处理起来也会顺利一些。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交多了哥们(或闺蜜)可能同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如果老师和父母在发现学生交友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指导与关注,慎重交友一定会对学生终生有益。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结

对于案例三,笔者曾找过该男生谈话一次,但感觉自己的话很无力,因为毕竟不是他的授课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笔者跟这个学生没有直接的教学接触,他听不进去也是有一定理由的。果然,谈话后第二天,家长反映“一切照旧”。怎么办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找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交流一下,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解决的线索。根据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出:“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上突然出现问题,一般有三种主要原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自身出现情感问题无法处理;自身懒惰。”于是,对该班主任说:“他,是不是谈恋爱了?是不是在感情上出了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你去查一查,从这个角度也许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后来,该班主任经过连续多天的多方了解,最终发现:果然,这个男生确实在暗恋同班的一位女生,但他自己也知道这件事的发生是不合理的,内心表现得非常纠结。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上小学后,由于父母工作忙,多年在“小饭桌”度过课余时光。他善良、敏感,情感丰富,暗恋女同学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病,就像一部正常运转的机器,如果其中有一个零件出了故障,整台机器的效率都要下降甚至停止运转。情感的平静一旦打破,思想、学习就难以正常表现,所以,疏导学生的心结是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

在校园里,教师应在平时鼓励男女生多正常接触,把异往看得平常一些,也有助于学生减少由异性引起的好奇与困惑。比如,女儿在组织同学聚会时,笔者一定会让她叫上几位男同学参与。时间久了,他们不仅适应了与异往的心理,同时也能掌握与异往的方法,这对预防早恋现象的发生非常有必要。

教师要用平常心去面对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青春期学生有六大需求:①物质需要,包括服装、零食、用品等;②朋友的交往需求,因为人的一生在青春期前依赖家长,青春期转移到朋友,青春期后转移到异性朋友,最后固定在异性,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③对异性关注的需求;④获得帮助的需求;⑤对自己认知的需求;⑥自我实现的需求。所有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生长发展规律,它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作为教师,要时刻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牢记在心。有了这样的心理学常识,学生所做的一切都不那么奇怪了,用平常心淡然地去面对他们,问题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一些。

笔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思想决定的,而心理状态决定着思想状态,往往人的过激行为都是由失衡的心理造成的。解决问题要从心理着手,细心发现心理根源。教师可以通过制度、评价等方式尽力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平衡点;同时,要接纳学生的情绪,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相同的角度去思考他正面临着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式。此外,教师应放低自己的位置,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师尊形象,不要再把学生放在自己的身后去牵引、教育了,而是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前方,通过启发、设问、体验等方式推动学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不是快速地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教他怎么做,而是由学生主动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处理事件,激发出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不适当的快速教导,会让学生失去许多重要的学习机会;学生的教育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并成功的,这其实是引导式教育的关键点。

结束语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6

从三案六环节到现在的六模块,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在我校已有三年.反思这几年的物理教学,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不可小窥的非智力因素

高三任教班级中有一个物、地班,在与这个班级学生的接触与相处中,让我深深体会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常规的想法:已经高三的学生了,哪有不好好学习的?事实并非如此.总有一部分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很差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朦朦胧胧,很少考虑,对于学习甚至抱抵触情绪,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而物、地班就聚集了不少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六模块显得很是苍白,毕竟再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了学生主动的配合,都将沦为空谈.

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教室,心里是忐忑的.毕竟这是一个让许多教师头疼的班级,更多的交流之后发现,其实班里的学生真的很可爱,当然,这是在不谈学习的情况下.不是他们不希望有好成绩.不想用功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不想有好成绩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个只有11人达B的班级来说,高三一年学习的任务无疑是沉重的,对别人来说是复习,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其实还是新课.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对物理产生兴趣,是比教他们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

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我会给他们讲一些以前打“翻身仗”学生的例子,鼓励他们不要泄气.为了给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一些鼓励,我会把讲课节奏放慢一些,照顾大多数同学,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为了训练学生的解题规范,我会详改他们的作业,并经常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我告诉学生: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希望你们有决心和恒心,高三一年一起努力,力争高考取得满意成绩.

这样,我用热情去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用爱心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攻心”是有用的.

二、不可忽视的课本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中的自学质疑模块,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了配合该模块,一般会提前发放学案.

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学案可以很好地起到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及相关材料完成预习,起到对新课心中有数,对新课内容中的问题预先形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讲和解决问题.然而,高三更多的是复习课,对于课本内容,学生自认为已经有了高一、高二的基础就不再看了.往往一份学案、一本复习资料就是学生复习的全部内容.事实上,课本中的许多定义、定理学生只是记得大概,有时甚至根本不记得.

我曾提问过“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不能完整地把内容描述出来.复习时,很多学生仅满足于完成学案,至于学案以外的内容一概不管,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和学习,课本从来都是根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包括高三复习时,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本,把基本的规律、原理还原到课本.

实验的复习,是高三物理中比较难的内容,但是题目再难,究其原理还是书本上几个基本实验的原理.

例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具体到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原理就是课本上两个基本实验电路图所示的原理,具体用何种连接方式、误差情况如何,则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去做具体选择.

有些学生在实验基本原理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去做题,在书本模型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去挑战变化条件之后的题,当然胜算不大,即使碰巧解对了,下次再遇到同种类型题依然云里雾里.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7

一、非对称性相倚

(一)何谓“非对称性相倚”

非对称性相倚是亲师互动基本模式中的第一种基本形态。这种亲师互动基本形态的表现在0~3岁婴幼儿早期亲子教育机构中最为常见。非对称性相倚指的就是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互动行为主体中有一方是依据自己的计划发起互动并予以回应,而另一方则以对方的计划和互动发起的行为作为自己互动发起与回应的依据。这是一种不对称和不平等的相倚,一方依据自己的计划办事,另一方则依据对方的计划,甚至看着对方的眼色行事。

(二)“非对称性相倚”案例呈现

【案例一】

【互动背景】

爷爷第一次带着丫丫(化名,20个月)来参加亲子教育活动。

【互动过程】

C老师:“孩子今天是第一次来,爷爷先观察孩子在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不要先急着去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爷爷:“嗯。”(爷爷第一次来,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和意图,微笑着看着老师)C老师:“孩子现在还小,你教那么多,她又掌握不了,所以,要先观察。”爷爷想问老师怎么观察,还没开口,这时候C老师又说道:“孩子在家里情况怎么样?给孩子讲故事吗?孩子喜不喜欢听?”爷爷:“一般都是睡前讲故事,不怎么喜欢听。平时在家里也不喜欢玩玩具,幸好在这里却喜欢玩(指塑料水果玩具)”。C老师:“平日里都是谁带孩子,爸爸妈妈常带吗?”爷爷没有及时回答。帮着孩子捡掉在地垫上的塑料水果玩具。(C老师想继续问爷爷关于孩子在家里的基本情况,这时候又来了一位家长和孩子,老师出去招呼,互动终止。)

(三)“非对称性相倚”案例剖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是不对称的。作为互动主体一方的C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事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有自己互动的意图,而且目的性很强,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是互动的主体,把握着互动的方向和速度;而作为互动的另一方爷爷,是第一次参加活动,对亲子教育活动情况不太了解,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始终被C老师“牵着鼻子走”,处于一种被支配、被引导的从属地位,只是以C教师的行为计划简单予以回应,可见在C教师和爷爷互动中,C教师是主要发起人,爷爷只是被动地回应老师。由此可见,这样的互动是一种不平等和不对称的互动,即非对称性相倚型互动。

二、反应性相倚

(一)何谓“反应性相倚”

相倚,描述的是互动主体之间的依赖程度,是互动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互动主体一方发出互动之后,另一方做出的互动反应。反应性相倚是一种纯粹的相倚,是指参与互动的双方在开始互动前并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计划,即使有所计划也在双方进入到现实的互动情景中被打乱,只是对眼前事和当时互动的话题做出一定的反应,他们非常易于放弃先前的想法,只依据对方在互动的行为表现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二)“反应性相倚”案例呈现

【案例二】

【互动背景】

航航(化名,22个月)生龙活虎,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爸爸今天请假,第一次和航航一起参加亲子教育活动。爸爸在旁边一声不吭地看着他穿梭于活动室。

【互动过程】

(爸爸想向L老师请教如何管住孩子,让孩子可以安静下来,于是主动向L老师发起了互动)爸爸:“(这孩子)太难管了,想不到比在家里还喜欢跑。”L老师:“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很多事物都很着迷,什么都想去摸摸、看看。”爸爸:“刚骑上小猪车,不到一分钟,就下来了,我还没反应过来,又去了‘娃娃家’。”L老师:“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驱使他难以不受各种刺激的干扰,需要大人的引导。”爸爸:“你看看,他去了图书角,在家里一刻也坐不下来,根本不喜欢听(讲故事)。”(这时候航航和其他孩子争抢玩具发生争执,爸爸急忙赶过去,互动被迫终止。)

(三)“反应性相倚”案例剖析

在这个互动片段中,家长带着计划进入互动情境,在孩子教养方面希望可以得到L教师的帮助,但是随着互动中环境的变化,互动的主题也依据互动背景中环境刺激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到后来因为孩子的突况而被迫中止。可见,在L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中,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三、假相倚

(一)何谓“假相倚”

假相倚是指互动行为主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主要依据自己的想法行事,而很少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即一方反应不依赖于对方行为。“假”显示了在这种互动的形态中显然有一种只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反应的“样子”,而没有进入内心真正的互动,没有情感投入,只是消极回应对方的行为,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的,情感方面依然归属于自己的初衷。这种假相倚,只是形式上的相互回应,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互动,互动彼此之间行为独立,没有真正的依赖及相倚关系。

(二)“假相倚”案例呈现

【案例三】

【互动背景】

悠悠(化名,26个月)最近对各种各样的滑梯很感兴趣,今天一到,就发现了户外活动室新配备的大滑梯,便产生了兴趣……妈妈哄了好几次,也不愿意跟着进活动室,这时候妈妈一把抱走了悠悠,悠悠的哭声引来了W老师。

【互动过程】

W老师:“(悠悠)这是怎么了?”妈妈:“(这孩子)就是倔强,昨天在肯德基店门前至少滑了五十多次吧,今天一来也滑了好一会了,还吵着要滑,不肯跟着我进来。”W老师:“悠悠可能对滑梯感兴趣了,自己想尝试去探索。”妈妈:“一开始还陪着她一起玩,渐渐胆子大了,可以自己滑了,就不听话了。”W老师:“悠悠妈妈不要着急,这是孩子借助图式在进行探索。”(W老师被打断)悠悠妈妈(表情严肃):“活动室里这么多玩具,都应该去玩玩,不能只玩这一种。”

(三)“假相倚”案例剖析

这个互动片段中,可以看出,家长和W教师的互动是围绕孩子进行的,当W教师发起互动时,意在向家长解读孩子当前月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之所以对滑梯感兴趣的原因在于背后隐藏的行为图式是孩子对滑行图式的建构。可是家长根本没有根据教师的行为产生相应的互动回应,还一门心思关注于孩子不听话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上面了。可见W老师和家长双方都各自以自己为中心展开互动,彼此独立,坚持自己的立场,双方之间的互动没有真正的相倚,是一种独立的形式化的互动。

四、彼此相倚

(一)何谓“彼此相倚”

彼此相倚是指参与互动的主体双方既能够根据自己的计划发起互动,同时又能兼顾到对方的行为意义予以互动回应,从而酌情调整自己的计划与行为方式,以确保互动顺畅进行。“彼此”意味着双方的相依关系依赖程度比较大,互动双方均能做到主动控制、主动反应、互为影响,彼此都是互动的主动发起者。而且,在这种相互依赖且彼此相倚的互动类型中,双方不仅在互动行为上有回应,而且对互动的投入和参与度高,在情感上有共鸣,且能潜移默化推动互动不断完善及发展,以此为互动的顺利开展、巩固深化、质量提高、效果显著奠定基础。

(二)“彼此相倚”案例呈现

【案例四】

【互动背景】

问候活动前,家长带着孩子在自由活动室里随意活动,希希(化名,25个月)爬着去追遥控车,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于是便坐在地垫上摆弄手上的遥控器。另外还玩起了旁边一个孩子的打击乐器,外婆在一旁照看着。这时候看着H老师来了,外婆便叫希希走过来向H老师问好。希希一开始根本不理外婆,有趣地玩着打击乐器。外婆起身要去拉他,希希见状,便急忙爬过来,这时候外婆说:“希希,走过来,不准爬……”

【互动过程】

外婆对着H老师说:“希希最近老是不听话,不是东跑西跑,就是跳来跳去的,有时候追都追不上他。今天,他又爬在地上不起来了。”H老师观察希希一会儿以后对外婆说:“希希最近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大,对任何事情都比较好奇,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去模仿。”外婆:“是啊,昨天看到妹妹在爬爬屋玩,今天一到活动室就爬地上去了,还不起来。”(外婆对希希的淘气显得有些无奈和责怪的表情)外婆继续说道:“这两天特别爱表现,什么事情都争着自己来,又做不好,衣服要自己穿,折腾了半天,还扣错了,又得帮他(穿衣服),可麻烦了,害得今天差点迟到。”

(三)“彼此相倚”案例剖析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家长不仅主动地向H教师反映了孩子最近的行为特点,而且H教师也根据孩子的行为特点,积极向家长回应,并且分享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此外,家长还进一步谈到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表现,从而引发了H教师和家长新的互动点。可见,H教师和家长在这个互动片段中都比较主动,而且能根据对方的行为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和进一步的互动发起。因此,在这个互动中,H教师和家长互动是一种平等、和谐和交互的互动。

纵观亲师互动的状况,亲师互动以非对称性相倚形态为主,其次是假相倚、反应性相倚,彼此相倚的状况很少。但是,不管是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行为,还是家长作为发起人的互动行为,在双方的互动形态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这四种基本形态。因此,关于亲师之间的相倚关系及亲师互动的形态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简单地谈论某一方作为互动的主体,而是在亲师互动的动态交互环境中,表现出多元的变化。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8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王洪生(1971—),男,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曹燕燕(1976—),女,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实验师。(江西南昌 330045)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基础薄弱、理论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开展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逐渐升温,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而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较少。目前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大多数在美国和欧洲),至少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此外,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到2005年初,美国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其中有一流的商学院,还有经济学院、工程学院、护士学院、甚至是艺术学院。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美国强劲的创业势头和经济发展。德国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口号,“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同时他们提出目标,在今后10年中,每年有20%-30%的毕业生能自立创业。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成为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共识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二、创业教育的目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使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有关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谋职业出路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人的发展教育、人的生存教育、人的创新教育、也是人的终身教育,是社会为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挑战而对人才构成提出的新要求。

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应当体现为“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三、本土化案例教学范例

开挖掘机去“打工”:广丰农民的创业经

广丰余敏建

余敏建家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老大是个姐姐。十三四岁时,余敏建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在读小学的他,经常扛着锄头,跟在父亲身后下农田。

那时,东兴林场有100多户人家,人均耕地不到5分田。一家人辛苦劳作耕种两季水稻,只够吃上3个月,其他9个月的粮食只能想办法凑。没钱交学费、买课本,余敏建上完四年级就辍学了。农闲时,余敏建还陆续做过卖冰棍、贩菜、贩猪的生意。但这也只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因为没钱建房子,到1986年结婚时,余敏建还要睡到别人家的床上去。

1987年年初,他用多年贩卖生猪赚的8000多块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帮人拉煤拉货,一天能赚个30来块钱。好景不长。原本少见的手扶拖拉机,短短半年内,仅在广丰县横山镇一个村里就多出了二三十台。眼看生意越来越难做,余敏建也犯了难。这时,一位在外地做工程的好友给余敏建带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海那边正在修建一条“飞机跑道”!———从未见过宽敞的沥青路面,余敏建曾一直以为那就是“飞机跑道”。

1987年6月7日,端午节刚过,一辆货车载着拖拉机,余敏建跟着就往上海去了。那时,通往上海的路都是泥巴路,遇上瓢泼的大雨,更是泥泞不堪。一天夜里,走在浙江境内时,货车滑进路边小水渠,拖拉机也翻倒下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余敏建和司机就在倾斜的货车里过了两夜,后来才从附近村庄找了二三十个村民将货车抬出来。将随身带的几百块钱给了村民,6月10日,余敏建几乎是身无分文地来到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工地上。

好不容易带过去的手扶拖拉机却没能派上用场。上海的土质跟江西的不一样,“又松又软,就像是牛大便,放在拖拉机里很容易溢出来”。余敏建只好重拾板车,每车3块2毛钱,一天可拉到15车,可得48块钱。赚的钱比在老家多,但吃和住就差得远。余敏建记得,那时他们住在上海本地人弃用的猪圈里,一到夏天臭味迎面扑来。吃的则是从市场里捡来的黄叶蔬菜。

1994年,余敏建从深圳购买了一台二手挖掘机,当年就靠它赚了近10万元。工地多挖掘机少,预订的人接二连三,让余敏建应接不暇。1997年,余敏建又购得两台挖掘机,过了两年,又买了三台。买挖掘机的人越来越多,工程也越来越难接。2002年,靠挖掘机在上海买下两套价值百万元的房子后,余敏建考虑转型。

这时,一个品牌挖掘机的厂家联系到余敏建,希望在广丰设立销售处,每卖一台挖掘机抽成2.5万元。余敏建立马答应下来,并放言在2003年春节期间至少销售10台。厂家认为他在说大话,不愿意将样机从上海运回广丰展览。余敏建便自掏一万多元,将自己的挖掘机从上海运回广丰。展览当天就卖出了9台。

2003年,余敏建卖出60多台挖掘机,赚得150多万元中介费。第二年,初尝甜头的余敏建将6台挖掘机悉数卖掉,回到广丰专心销售。

每年春节,各地开挖掘机的人陆续回来时,是余敏建最忙的时候。有了春节一月卖出100台的销售记录,余敏建说,到2012年他将实现5个亿的销售额。

热潮背后,另一番景象却似乎被人们忽视了。在往年只有春节销售旺季时才会停满挖掘机的三个大型停车场里,放置不用的挖掘机渐渐地多起来,轮胎上的黄泥早已干枯。

江西广丰“挖掘机经济学”

?誶截至目前,整个广丰有6万多台挖掘机,占到全国挖掘机数量的1/10.

?誶按照一台挖掘机两名从业人员来计算,整个广丰县有12万人从事挖掘机行业。

?誶如果加上销售以及家属之类的,挖掘机市场带动的劳动力超过了20万人。

样本意义

广丰县本是个典型的国定贫困县:拥有近80万人口,人均却只有0.37亩耕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丰农民喊出“广丰要想富,十万劳力要出去”,成为江西最早外出闯荡的“打工族”,如今已有30多万务工人员遍布全国。

1992年,广丰县五都镇花棚村村民项达昌去上海打工,用手推车赚来的钱与人合买了广丰第一台挖掘机,掘得广丰挖掘机劳务创业史上“第一桶金”。项达昌的成功带动了广丰县挖掘机劳务市场的兴起。截至2010年,广丰县已拥有超过6万台挖掘机,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年创收百亿元,被誉为“中国挖掘机之都”。

从“打工经济”的原始积累到“创业经济”———挖掘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广丰县的快速崛起被经济学家赵晓称为“广丰现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结论、分析

(一)创业导师创办小,微型企业,积累创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培养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能切实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本课题组创业导师自己创办小,微型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向学员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创业导师加入创富企业家学会,与创业企业家零距离接触,感悟企业家所思,所想,所用,所干。能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能很好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本课题组创业导师以企业家身份加入章宁军创富教育国际机构,与许多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探讨企业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方法和心得。与学生共同分享所得,能帮助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案例教学法是把抽象的创业过程变为具体的创业故事,用本土化案例促使同学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本课题组收集,整理大量本土案例,用身边的创业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创业实践课程不仅适合传授知识点,更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组织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变简单传授知识、灌输技能的方法为学生对创业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智慧的火花在一些学生中开始形成和发展为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智勇.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嘉玛.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M].中华读书报,2003.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文9

如今,很多中国人在电视里认识了她,她的名字变成了“劳教妈妈”。

“乐乐被害前,我们家很幸福”

位于永州市区边缘的一间简陋民居,是唐慧临时租的房子。

梳妆台上,椭圆形的镜子从右上裂到左下,却没有换过。墙上一幅年画里的胖娃娃,在镜子里也裂成了两半,让人不能不生出心疼的联想。唐慧的女儿“乐乐”,已经在亲戚家住了多年。当永州曝出“11岁被迫”后,“乐乐”被迫远走他乡。

女儿被拐骗的那年只有11岁。尽管体重才30公斤,但因为1米57的身高,女儿看上去像初中生。

2006年10月1日,“乐乐”对唐慧说,要去附近的滑冰场玩,唐慧同意了。

唐慧不知道,在“乐乐”去滑冰场的途中要经过一家理发店,那儿的打工青年周军辉早就心怀歹念盯上了“乐乐”。如今,原来的这间理发店已经易手,成了一家饮食店。

“乐乐”当天被周军辉拐走后即遭到,这对一个11岁的来说是何等恐怖的经历。唐慧对记者说,她很后悔过去没有教过女儿怎么防范“色狼”,甚至连基本的性知识也没有对女儿讲过。女儿才11岁,她总觉得还小。

当晚,唐慧一家遍寻女儿无果。次日上午,“乐乐”的舅妈偶遇孩子,赶紧把她带回家。已经被歹徒威胁吓坏了的“乐乐”不敢讲实话,就说前一晚住在了同学家中。唐慧见女儿十分紧张,怕吓着孩子,打算过几天再与孩子谈话。不料,周军辉看“乐乐”不敢报案,再次威逼恐吓小女孩。10月3日,“乐乐”给母亲留下纸条:“妈妈,我不能再读书了,有人叫我去外面工作,我不得不去,但我会回来的。”

11岁的女孩从此失踪,唐慧立即报案。直到12月下旬,有好心人悄悄告诉唐慧,在永州市零陵区柳子大酒店旁,有个叫“柳情缘”的休闲屋,那里的一个女孩长得很像“乐乐”。唐慧立刻带了几个男亲戚赶去,可惜没有发现女儿的踪影。

唐慧不敢惊动休闲屋的老板,她揣测这类色情场所背后肯定有“黑保护伞”,担心女儿遭到不测。连续多天,她戴上大草帽,拎着蛇皮袋,装作是捡垃圾的在“柳情缘”周围活动,甚至爬到对面楼房的屋顶上,扒开隔热层的砖墙,全天候观察休闲屋。终于,在12月30日下午,唐慧发现了女儿的踪影。拨打110后,在她的再三努力之下,终于将女儿救出。

今年4月,唐慧告永州劳教委一审败诉后,她带记者前往事发地。“柳情缘”休闲屋已经关门,而对面楼房上当年唐慧寻找女儿扒开的墙洞仍敞开着,一如她心头的伤口。

上访六年一言难尽

被解救后的“乐乐”告诉母亲,休闲屋的老板曾用尖刀抵住她,威胁说:“如果敢与父母联系,就杀光你全家。”当时。有两名当地的警察来休闲屋奸淫她,这让她更觉得求告无门。在不足3个月的时间里,她被逼接客百余次,最惨的一次被4人,还被逼吸毒。

但唐慧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柳情缘”所在辖区的派出所竟然拒绝立案,直到唐慧以自杀相要挟才勉强立案。说“勉强”,是因为立案两周后,“柳情缘”依然生意红火。2007年1月25日,警方仅刑事拘留了休闲屋老板秦星一人,而公诉人的书中,也仅有“组织罪”一项罪名,没有“强迫罪”。

2008年年初,湖南大雪,唐慧为了请求检察院重写书,在永州检察院的大院里从中午跪到凌晨两点。唐慧“跪雪”终于惊动了湖南省公安厅,在省公安厅的高度关注下,成立了专案组,7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2008年6月6日,该案在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法院判处秦星和周军辉死刑,休闲中心老板陈刚和4名犯分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6年、15年,唐慧认为量刑畸轻,提出抗诉。

2009年2月,法院维持原判,唐慧再次提出异议。

更出人意料的是,2010年12月23日,该案第三次开庭,7名被告人除周军辉以外,其余竟然全部当庭翻供,庭审一度失控。

经过唐慧不断的上访申诉,直到2012年6月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被告人周军辉、秦星死刑。陈刚与4名犯中,4人被判处无期徒刑,1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附加民事赔偿20万元。

为了这判决的到来,唐慧在六年时间里,共到北京上访23次,到长沙上访百余次,无数次地下跪、被抓、被打,还因“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拘留了37天。在某些人的眼里,她成了永州最大的“闹访户”。

就在唐慧认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正在筹备开花店的时候,2012年8月2日,永州市劳教委突然以“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多次,被行政处罚后仍不悔改,继续无理取闹,闹访、缠访,严重扰乱了单位秩序和社会秩序”为由,决定将唐慧劳教一年零六个月。

“我相信公正总会来的”

唐慧说,劳教她的那天,派出所民警就要没收她的手机。在六年的上访中逐渐“懂法”的她据理力争:“你凭什么没收我的手机?要没收我的手机,就写个纸条给我。”在民警犹豫写不写纸条的当口,唐慧躲进女厕所,给律师打了一个关键的电话。

被关进白马垅劳教所的当天,唐慧原来齐腰的长发被剪短了。但她坦言并没有受到管教干警的虐待,“那个女管教对我嘘寒问暖,我觉得她很关心我的”。但“管”她们的老劳教人员却不是这样,威吓她,拖她,甚至冲过来要打她。

劳教所里饭是可以吃饱的,隔天还有个鸡蛋,只是午饭和晚饭的菜不是冬瓜汤就是丝瓜汤。如果要买炒菜,就得家人送钱,一个炒菜要二三十元。唐慧家人没来得及给她打钱,所以她只能以汤为菜。早饭发两个馒头,开始她一个也吃不下,想到为了女儿要活着出去,她每顿硬是逼自己吃下去。

今年4月12日,永州中院驳回唐慧上诉,女儿是知道的,但她从来没有当面和唐慧谈过这件事。刻意地回避这个话题,她是太怕妈妈伤心了。

4月12日下午,走出永州中院大楼的唐慧当众蹲在地上失声痛哭,激动之中,她说:“我还要去北京上访。”在律师和众人的劝说中,唐慧慢慢恢复了理性,她没有再去北京,而是依法向省高院申诉。

“我是觉得没有希望了才去上访,自从媒体关注这个案子后,我已经很少上访了。”去年11月,镇里给唐慧送来1万元。唐慧没有要这1万元,也没有去北京上访,“我相信公正总会来的”。

“因为女儿才挺了过来”

现在唐慧颈间挂着一条银色的项链。这是女儿送的,她说:“妈妈你戴着项链好看些。”去年,当唐慧从白马垅劳教所释放回家时,女儿见她原来的项链不见了,就花8块钱给她再买了一条。唐慧相信,女儿的礼物会给她带来好运。

“这六年,我是因为女儿才活着。要不是为了女儿,我绝对挺不到今天。”唐慧说。

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六年实在太漫长了,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坚持下来的。

“在刚开始的两三年里,真觉得活不下去了。”泪水慢慢升起来,盈满了唐慧的眼眶,“直到被媒体关注,才觉得有了一线希望。”

事发时只有11岁的女儿,如今也年近18岁。年轻女孩子珍惜的、憧憬的,女儿都已经懂了。

因此,唐慧更怕“乐乐”的过去为人所知。事发时,“乐乐”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读初中的三年,换了4个学校。唐慧每次去学校见老师都提心吊胆,怕人家认出她是“乐乐”的妈妈。女儿如今高二,她只是开学时去了一次女儿的高中。

现在走在街上,即使去给女儿买条裙子,母女俩也是一前一后地走着。女儿走在前面,看上哪条裙子,停下,挑好;走在后面的唐慧再上前付钱,赶紧走人。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