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梅花魂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1-02 22:16:18

梅花魂教案

梅花魂教案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语文;语文预习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点和起点,也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教学预习,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实施教学预习,导致学生语文预习流于形式,或者更多的是简单抄写作业应付。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预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有效预习,能够为语文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聚焦高段学生预习策略,让高段学生能够自主、有效预习语文课文,构建精彩语文课堂。

一、总揽单元,高屋建瓴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需要先总揽单元目标,形成单元课文整体知识系统,明确语文单元课文要点,从单元整体高度把握预习,减少预习弯路,从单元课文整体特征入手,选准角度思考单元课文,对单元课文进行对比总结。在把握单元课文整体特征时,要辨别单元课文体裁,立足单元课文特征和要素,以便在预习时对症下药。如,应用文预习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格式和写法;记叙文预习要把握事件发生、事件发展、事件结局;说明文预习要把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议论文预习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首先要知道本单元有《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是选编诗词及散文,单元整体表达了游子们在外思乡怀乡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题眼即文眼,通过分析不同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暗示信息,抓住作者写作课文的目的,作为语文预习情感体悟线索。同时,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作者进行了解和熟悉,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辅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理清课文作品风格,把握课文作品背景,深入思考,感悟课文作品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时代背景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课外知识。

如,《泊船瓜洲》写出了在瓜洲随船停留时,诗人遥望家乡,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乡的惆怅之情;《秋思》表达了诗人在洛阳给家人写信时,感叹信短情长、无法尽诉的无奈之情;《长相思》表达南方将士在北方戍边打仗,在风雪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家乡之情;《梅花魂》表达出老人在异国他乡,以梅花为寄托,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桂花雨》写出了作者对摇花乐的深深回忆和怀念;《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作者印象中故乡的美好生活。

三、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些可以看做是课文预习的自读提示,即预习提示,成为学生预习课文之钥匙。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整合这些信息,整体把握课文作品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反映课文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示下,了解课文作品,找准预习方向,带着信息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如,《古诗词三首》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识记诗词中的生字,体会诗词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人思乡之情;《梅花魂》把握课文前后照应和首尾连贯特点,带着感彩朗读课文,找出梅花主线,体会老人眷恋祖国情感;《桂花雨》结合前面所学两篇回忆类课文,立足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听长辈讲述家乡故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小桥流水人家》预习学习生字词,感受江南美景,学习作者课文描写方法,感悟作者爱乡之情。

四、研读课文,顺藤摸瓜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的最后一步就是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质疑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把握课文预习的度。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顺藤摸瓜,预习中思考课后练习,在预习中“心中有数”,带着质疑和问题上新课,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寻找问题答案,绽放课堂教学异彩。

如,《泊船瓜洲》阅读预习中,结合古诗注释,思考诗句的含义,划出自己欣赏的诗句,感受诗词中的情感;《秋思》《长相思》通过预习阅读,借助字典和诗中的注释,读懂诗词中的词,思考诗词中的情感,选出诗词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梅花魂》在研读的时候,要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关注课文中“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等新词,围绕梅花描写的事件,结合课文三部分段意,想起外祖父,回忆外祖父的“梅花事情”,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理解梅花的品格,知道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为什么送梅花图和梅花手绢给我,梅花魂的内涵,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桂花雨》阅读预习中,重点阅读第二段到第六段内容,理解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重点细读桂花的“浸”,理解摇花的乐趣,画出课文中摇桂花句子,理解“摇花大事”,想象摇花情境,想象摇花是“好香的雨”,读出课文感情,实现课文迁移,感悟课文情感和能力;《小桥流水人家》在初读预习课文时,从小溪、小桥、人家三处景致把握课文对故乡的描写,思考作者描写家乡景致的写法,透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预习中批画和标注有感受的地方,在课文最后一段中,要把握深深、一辈子、印象等字词,读出作者心中故乡的位置,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总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差异,引领学生预习,让学生真正爱上预习,而非简单应付,通过高质量预习,让课堂教学“有文可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中,学生应从总揽单元,高屋建瓴、了解背景,体悟情感、分析提示,找准方向、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四大策略入手,从课文学习基础开始,学会课文学习“砌砖”工作,在课文预习中不断探究,实现最优预习课文作品,为精彩课文教学奠定基础。

梅花魂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倩女离魂》;郑光祖;离魂;影响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郑光祖所作的元杂剧《倩女离魂》以其丰沛的想象、绮丽的语言、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历来颇受好评。《倩女离魂》来源于唐传奇《离魂记》,而《离魂记》则和前代诸多的魂形分离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倩女离魂》也显然对同时代的作品有所借鉴。《倩女离魂》问世后,一时模仿者甚众,成为了戏曲创作的一种类型。

《倩女离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离魂”,它以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格调倾心歌颂那自由的灵魂,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中国人的灵魂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有精神魂魄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1]63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如果离开身体,就会出现梦境、影子、失神、重病等情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描写“离魂”的文学作品也不少见。灵魂出窍的故事最早大概在晋代《搜神后记》中出现,书中记载了一个“魂形离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分离,而且两者还同时出现:

宋时有一人忘其姓名,与妇同寝。天晓,妇起出,后夫寻亦外出。妇还,见其夫犹在被中眠。须臾,奴子自外来,云:“郎求镜。”妇以奴诈,乃指床上以示奴。奴云:“适从郎间来。”于是白驰其夫。夫大愕,便入。与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虑是其神魂,不敢惊动。乃共以手徐徐抚床,遂冉冉入席而消灭。夫妇惋怖不已。少时,夫忽得疾,性理乖错,终身不愈。

与此相似的作品还有《灵怪录》中的《郑生》:

郑生者,天宝末应举之京。至西郊,日暮投宿主人。主人问其姓,郑以实对。内忽使婢出,云:“娘子合是从姑。”须臾,见一老母自堂而下。郑拜见,坐语久之。问其婚姻。乃曰:“姑有一外孙女在此,姓柳氏,其父现任淮阴县令,与儿门第相。今欲配君子,以为何如?”郑不敢辞。其夕成礼,极人世之乐,遂居之。数月,姑谓郑生可将妇归柳家。郑如其言,挈其妻至淮阴,先报柳氏,柳举家惊愕,柳妻意疑令有外妇生女,怨望形言。俄顷,女家人往视之,乃与家女无异。既入门,下车,冉冉行庭中。内女闻之,笑出视,相值于庭中,两女忽合,遂为一体。令即穷其事,乃是妻之母先亡,而嫁外孙女之魂焉。生复寻旧迹,都无所有。[2]2830

稍后,在南北朝的《幽明录》中记载的庞阿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离魂的故事:

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遂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乃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徵,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

故事中的石女因爱慕庞阿的“美容仪”,于是,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去找庞阿。几经周折,终于嫁给了庞阿。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离魂故事,这个故事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故事是因“情”而起。在整个故事中,没有描写男方对女方的爱慕,或者两情相悦,而只写了女方对男方的感情。由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女方竟然灵魂和身体分离,自行去寻找男方。二是故事的离奇。囿于条件的束缚,石氏女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家里人也不会让女儿随随便便去和男人交往的,于是,她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她又可以让她的理想自由地得以实现。石氏女的身体还在家中,而灵魂可以去见心爱的人。这样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极好地调和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既没有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三,故事的最终结局,不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而是二者合二为一,且石氏女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庞阿。

《倩女离魂》及其前身《离魂记》显然都模仿了《庞阿》的故事框架,《倩女离魂》就篇幅而言比《庞阿》和《离魂记》都要长许多,它把离魂的戏写足了,并由此建立起离魂故事的新的范式。《倩女离魂》细腻地描写了倩女离魂的原因,既是因为母亲的干扰,同时也是担心王文举科举考中后会变心。而现实中的倩女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当王文举离开她后,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由此,她的灵魂脱离了身躯,独自去寻找王文举。《倩女离魂》在第二折中描写了离魂如何去追赶王文举,并说明他同意带她一起进京。第三折中写现实生活中的倩女相思成病,备受情感的煎熬。第四折写倩女的灵魂和躯体的再度重合。这样的情节安排较之《庞阿》和《离魂记》显然充实多了,而且作者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要求婚姻自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问世后,其情节给了后世的剧作家很多的启示,于是,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首推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此剧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因春日游园,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却发现是一梦,寻梦不得,郁郁而终。杜丽娘死后,判官允许她自己去寻找丈夫,三年后她在梅花观找到了柳梦梅。柳梦梅掘坟得丽娘的真身,使其还魂。最终,杜宝接纳了柳梦梅,一家团圆。《牡丹亭》的精华部分在于杜丽娘的“梦”,她渴望爱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得到爱情,更糟糕的是,甚至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具备。她的爱情只能在梦中,一个不受现实约束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到满足。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最终是依靠了超自然的力量才得到了理想的爱情。

而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同样有这样的情节。杜丽娘死后,经判官许可,杜丽娘可以在天地之间自由地去寻找梦中的情人。在第二十七出《魂游》中,杜丽娘也这样追寻着柳梦梅。死后三年,杜丽娘的鬼魂来到了梅花观,这是她昔日的住所。这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还带有几分“鬼气”:

【水红花】则下得望乡台如梦俏魂灵,夜荧荧、墓门人静。原来是赚花阴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呀,转过牡丹亭、芍药阑,都荒废尽。爹娘去了三年也。伤感煞断垣荒径。望中何处也?鬼灯青,兀的有人声也啰。

【小桃红】咱一似断肠人和梦醉初醒。谁偿咱残生命也。虽则鬼丛中姊妹不同行,窣地的把罗衣整。这影随形,风沉露,云暗,月勾星,都是我魂游境也。到的这花影初更,一霎价心儿瘆,原来是弄风铃台殿冬丁。好一阵香也。

杜丽娘忽听有人叫她的名字:“不由俺无情有情,凑着叫的人三声两声,冷惺忪红泪飘零。呀,怕不是梦人儿梅卿柳卿?俺记着这花亭水亭,趁的这风清月清。”原来是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春容图后,日夜想念,时时呼唤,他的痴情深深打动了杜丽娘:“那声音哀楚,动俺心魂。”“是他叫唤的伤情咱泪雨麻,把我残诗句,没争差。”杜丽娘经过三年苦苦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柳梦梅。她不能再和柳梦梅错过了,她要和他“完其前梦”。杜丽娘主动地找到柳梦梅,诚挚率真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剪灯临风,西窗闲话。”“幽谷寒涯,你为俺催花连夜发。俺全然未嫁,你个中知察,拘惜的好人家。牡丹亭,娇恰恰;湖山畔,羞答答;读书窗,淅喇喇。良夜省陪茶,清风明月知无价。”柳梦梅见画中美人真的出现时,只疑是梦:“小娘子夤夜下顾小生,敢是梦也?”杜丽娘说:“不是梦,当真哩。还怕秀才未肯容纳。”柳梦梅喜出望外:“则怕未真。果然美人见爱,小生喜出望外。何敢却乎?”苦苦寻找的感情终于有了着落,杜丽娘甚感欣慰:“这等真个盼着你了。”

孟称舜曾将《倩女离魂》与《西厢记》、《牡丹亭》相提并论,说它“酸楚哀怨,令人断肠。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传情调,兼之者其剧乎。《牡丹亭》格调原祖此,读者当自见也”[3]。此语甚有见地,一语道破了彼此间的承继关系。

梅花魂教案范文3

康乃馨:热恋、母爱、美丽、真情、纯洁

百合:纯洁、百年好合、祝福、庄严

一品红:祝福

山茶花:天生丽质、顽强

勿忘我:友情

梅花:高洁、坚贞不移

郁金香:神圣、祝福、永恒

木兰花灵魂高尚蔷薇枝严肃、朴素

蔷薇花冠美德悬铃木才华横溢

梅花魂教案范文4

1924年,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并即将席卷全国。在此社会背景下,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苏联及中共的帮助下创立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位于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故又称黄埔军校。该校初期规定学制3年,后缩为6个月。从1925年起,还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以后学校多次更名,校址迁往多地,最终于1949年迁往台湾高雄凤山。在大陆,黄埔军校共开办23期。

黄埔军校建立以后,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培养出大批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以武装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该校堪称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学校,其学员毕业后大多数在军队中任职,其中有许多人逐步成为高级将领,如宋希濂、黄维、等。共产党的许多革命领导者,如、李富春、、、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等都曾在黄埔军校担任学校领导和教员。也有许多共产党员在该校学习后,在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中成为骨干力量。、陈赓、左权、李之龙、周士弟、徐继慎等为第1期学员;周逸群、卢德铭、李劳工、陈恭等为第2期学员;朱云卿、吴光浩、唐天际、李逸民等为第3期学员;、刘志丹、曾希圣、赵尚志、倪志亮等为第4期学员;陶铸、宋时轮、程子华、许光达等为第5期学员;罗瑞卿、谭希林、赵一曼、郭天民等为第6期学员。因1927年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等组织,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第7期学员中不再有共产党人。

黄埔军校第1~18期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会得到1把装饰佩剑,它就是中正剑。而从第19期开始,中正剑停发。停发的原因是,抗日战争及其以前,官佐都系宽边双排孔腰带,可在该腰带上佩挂中正剑,到了抗战后期,军队采用美式军服,军服的改变导致宽边双排孔腰带被淘汰,中正剑无处佩挂,从此成为历史。

中正剑不仅是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赠给毕业生的装饰佩剑,而且也被赠给其得力部将以及雄踞一方的各派军阀首领,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在黄埔军校,向毕业生颁发中正剑时举行的仪式非常隆重,以此作为对全体师生进行军人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颁剑仪式上,先由校领导讲话,对毕业生提出勉励,继而由毕业生学生代表领剑,进行慷慨激昂的宣誓。整个会场庄严肃穆,未毕业的在校学生也在这一场景中深受感染,期待着毕业领剑那一刻的到来。

名中正,字介石,中正剑因剑柄上刻有“校长蒋中正赠”或“校长蒋中正授”字样而得名中正剑。黄埔军校1~16期毕业生得到的中正剑,其铭文为“校长蒋中正赠”,而17~18期毕业生得到的中正剑,其铭文改为“校长蒋中正授”。“赠”与“授”二字虽近义,但二者的内涵有所差异,凡是将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都可用“赠”来表示,而“授”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赠送场合。

早期的中正剑剑柄铭文曾刻有“亲爱精诚”字样。黄埔军校开办之初,首任校长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经过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亲爱”之意是希望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精”之意是“精益求精”,“诚”之意是“诚心诚意”。中正剑也称为成仁剑、军人魂短剑。成仁剑的来历是,中正剑刀身上曾刻有“成功成仁”字样。在土地革命时期,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正式名称为“中国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军训团团长陈诚发给每一位毕业学员一把刻有“成功成仁”的中正剑。陈诚在向受训弟子们颁发成仁剑时说,要“做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军人魂短剑的来历是,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训练的目的和方针》训词中提到:这次训练“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寻着我们军人的灵魂,再来挽回我们整个国家的灵魂!”。当时在训练团团址海会寺前面约200m处,专门建有一座木牌坊,其上高悬手书“军人魂”三个大字。而军人魂短剑,即是这一主旨的衍生物。不过至今,尚未见到刻有“军人魂”字样的中正剑。 中正剑的种类、品质及式样

流传至今的中正剑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黄埔军校军官制式佩剑,即“三朵梅花”型,因其剑柄一侧设有三朵梅花而得名,梅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国花。此剑为标准制式,各大博物馆所藏中正剑,大多是这一类型。第二类是黄埔分校剑,包括各黄埔分校、军官训练团佩剑。此剑在抗战之前颁授量较少,抗战时黄埔军校大办分校,剑数激增。黄埔本校所颁中正剑的特点是剑身没有佩者姓名,只有编号,而分校剑则不少可见剑主之名,有的剑有编号,有的则无编号。第三种是所谓“亚中正剑”。“亚中正剑”光怪陆离,品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由于当时并没有强制不允许普通军人、民众佩带和仿造中正剑,于是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大量仿制品。这类剑数量多,种类也五花八门。

各地仿制的中正剑,大多数是手工制品。其中虽有些精品,甚至算是艺术品,但绝大多数质量粗劣,外形也各种各样。有的开刃且极为锋利,有的根本没开刃;有的剑柄包有黄金、白银,甚至镶嵌宝石,有的则是由粗劣的竹木制成。此外,这些剑上的铭文也五花八门,有题赠、有名号、有勉语甚至还有诗词。

在黄埔军校时期所赠授的中正剑,根据当时所面临的情势不同,短剑的品质也有所不同。黄埔军校建校初期经费不足,物质条件较差,校址所在地广州商业比较发达,但仅仅是进出口的港口而已,工业生产水平比不上南京、武汉等传统工业基地,短剑的制造工艺水平也比较落后,所以早期的中正剑品质、档次不高。国民政府在取得北伐胜利以后,在南方各省执政,财力大增,中正剑的制造开始变得精美,所选钢材也更加坚固。黄埔军校在南京、武汉、南昌和长沙设有分校,这些省会城市尤其是武汉的工业基础在当时已有较高水平,其钢铁冶炼和兵工生产发达,故中正剑材质和工艺水平较高,其外观也在此时有所改变,更为精致美观。抗日战争打响后,由于物资匮乏和黄埔军校战时扩充,中正剑的质量又大幅下降。

中正剑当前拍卖的最低成交价达到几十万元人民币。2011年5月,黄埔军校第15期毕业生中正剑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25万元人民币成交;2012年11月,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中正剑在上海博国际拍卖行以40.95万元人民币成交。

中正剑的标准式样,在规格方面有着明确规定:全长39cm,剑刃长26cm,剑柄长11.2cm,护手厚0.3cm,剑柄宽3cm,剑鞘长27.5cm,鞘口宽3cm,鞘尾宽2.2cm。剑柄由玳瑁制成,剑柄的两侧及柄首均包铜镀金,上镌梅花纹,玳瑁剑柄上箍以斜形金属线。护手也经过铜制镀金处理,不镌刻花纹。鞘身镀镍,外观呈白色。鞘口及鞘尾均包铜并镌刻花纹,鞘口包铜部分长3.2cm,鞘尾包铜长6cm。剑柄前端设有鞘锁,与剑鞘口部的凹槽配合,以使剑鞘与剑柄牢固锁定。中正剑剑鞘上设有两根挂带,通过挂带将剑佩带在军官腰带上,置于左腰部位。

在军队中,除陆军外,空军和海军都有自己订制的中正剑。其中以空军的中正剑质量最精良,除了钢材和外饰较好以外,空军中正剑的剑柄上设有一只由铜雕刻成的鹰,精美且威武。 现代版中正剑

大连汉威金属公司制作出现代版中正剑,其以黄埔军校时期的军官制式中正剑为模板,忠实再现出该剑的原貌。

现代版中正剑由剑身、剑柄、剑鞘及挂带组成。全剑质量为0.48kg(含剑鞘及挂带),剑身及剑柄的质量为0.26kg,全剑长39cm,剑刃长27cm,剑柄长11cm,规格尺寸与标准原型剑相当。

剑身

剑身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其硬度为HRC54-56,表面经高度抛光处理,熠熠生辉。剑身两侧加工有剑刃,两侧中部均加工有血槽,刃尖部圆润而厚实。

剑柄

剑柄前部设有铜制护手,护手的两端呈球形。剑柄由仿玳瑁材料制成,仿玳瑁材料外部缠绕有螺旋状镀金金属丝。剑柄的两面加装有较宽的镀金金属板,一侧的金属板上设有黄埔军校“亲爱精诚”四字校训及三朵梅花图案,另一侧的金属板上设有六朵梅花图案。

剑柄前部设有按钮式鞘锁装置,鞘锁装置由鞘锁、按钮及弹簧等组成。剑鞘口部设有凹槽,当短剑插入剑鞘内到位时,鞘锁即卡入剑鞘的凹槽内,使短剑牢固地与剑鞘结合在一起。按下按钮后,鞘锁从剑鞘的凹槽内解脱,此时可拔出短剑。

剑鞘

剑鞘的内芯由木材制成,木材外部包覆抛光钢片,鞘口及鞘尾则包覆有镀金装饰件,装饰件表面均制有梅花图案。

挂带

梅花魂教案范文5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陈士争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046-04

2004年,由白先勇策划,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近年来,将全本《牡丹亭》搬上舞台已有先例――1999年由旅美华人陈士争执导的全本《牡丹亭》在美国林肯中心正式首演。遗憾的是笔者未能在剧场中观看两剧,所幸目前两剧均已有音像资料问世(下文简称青春版与陈版)。青春版制成DVD后依然保持了舞台演出原有的长度,而陈版长达20小时的演出制成DVD只保留了两个小时。本文将从剧作内容、舞台造型艺术、音乐、演员表演等方面谈谈对青春版的印象,以及探讨陈版与青春版的区别。首先,从剧作内容来看,《牡丹亭》以何种面貌出现在四百年后的舞台上能更吸引当今的观众是编导要考虑的重点。“剧本有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在舞台上构成戏情,给观众以直观的感性欣赏,而内部结构则深埋在戏情中,需要精神上的共鸣,才能领悟其中的意蕴。”[1]内部结构体现在编导的总体艺术构思中,外部结构体现在场子的结构和安排上。白先勇这样阐述自己的艺术构思:“《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2]基于这样的构思,青春版在结构上以杜、柳爱情作为贯穿全剧的中轴线,以金兵南犯、杜宝平贼作为副线穿插其中,围绕这两线安排了不同的场子――大场子、小场子、过场戏,以求更全面地体现原作的精神。在杜丽娘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杜丽娘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坚持,是柳梦梅对于爱情的痴情和无畏,强调了这些方面才能突出全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也才能打动今天的观众。故而于爱情一线如《惊梦》、《冥誓》、《硬拷》、《圆驾》等大场子极尽描摹之能事,其他的小场子如《道觋》、《忆女》、《移稹》等只适当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虏谍》出则是过场戏。青春版的结构安排疏密相间,既使主要人物形象得到了精心的刻画,又能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此同时,又充分照顾到对戏剧性的要求,有文戏也有武戏。

青春版编剧的原则是只减不增,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节。在此主要谈两点,一是不仅删出,还大量地删缩曲词、宾白及人物的上、下场诗。二是吸取了明清以来艺人演出本的成功经验。

青春版将原作55出缩为27出,分上中下三本,每本9出。在重新结构剧情时,为了使针线缜密,有时将原作的二、三出合为一出,原作的一出有时只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比如《折寇》出加入了《寇间》、《围释》的内容,原《折寇》出浓缩为陈最良的两句宾白:“贼公贼婆,放我去说杜老爷献城。那杜老爷将计就计,反叫我劝二贼归降,好不难为人也”。青春版实际上包含了原作的30多出,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彩折子基本上予以保留。清代洪?曾说过:“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3]这十出当中,青春版只删去了《诊祟》,原作的这一出写杜丽娘自春游一梦,相思卧病,陈最良来为其诊病,石道姑来为其禳解,因为陈最良诊病时语涉,既歪曲了陈最良的形象,又有损于杜丽娘形象的清纯,故而删去,这是明智的。陈版则保留了《诊祟》出。

就曲词来说,青春版删削的幅度也很大,完整搬唱的曲牌极少,除了经典的唱词,如《惊梦》出基本未变,只删去了花神唱的【鲍老催】曲。一般是一支曲牌中摘取一两句曲词,或两支曲牌各摘取一两句曲词合并成一曲。如《标目》出【玉山颓】,原作四句曲词中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遇母》出从原作【不是路】、【番山虎】中各取一句话,合为一曲。曲词有时被变为宾白。如《写真》出杜丽娘上场的【破齐阵】曲化为三句诗:“谩道柔情着意关,牡丹亭畔残,徘徊恨叠怯衣单。”有时为了更加切合剧作主题,在各别地方改动了曲词,如《离魂》出【啭林莺】,原作为春香唱,现改为杜丽娘唱:

原 作:这病根儿怎攻,心上医怎逢?他一星星说向咱伤情重。

青春版:这病根儿已松,心上人已逢。天呵,他一星星说向咱伤情重。

表现了杜丽娘既已逢心上人,虽死无憾的心情。这些改动无疑是成功的。

宾白压缩更为常见。《道觋》出,原作为了嘲弄石道姑,把《千字文》演成一大段韵白,引用原文116句,若干句子流于猬亵,青春版压缩了十之八九,慎重保留了对石道姑的性格描写。《移镇》出将杜宝出场的一大段曲白压缩为一句话:“呀,看长江滚滚,好一派秋色也。”戏曲当中对剧情的重复是一种惯例,在青春版中则尽可能不重复,无法回避时则简化。如《圆驾》出杜丽娘向皇帝禀报自己回生的经过,青春版的处理是用四句七言诗道出:“二八年华幽梦寻,梅边柳外遇书生。春容自画期相见,果得情深可意人。”言简意赅。这些删减都是合理的。

青春版吸取了明清以来艺人演出本的成功经验。为了使舞台演出自然明了,增加了对话、语气词、应答语、称谓语,曲白通俗化等。如《言怀》出柳梦梅与郭驼的对话,郭驼的话是青春版加上的:

柳梦梅:园公,正欲与你商量一事。

郭驼:啥个事体。

柳梦梅:我读书已过二十岁,

郭驼:一点也不错。

柳梦梅:并无发迹之期。

郭驼:这也没有办法。

柳梦梅:老守在岭南,也不是个办法。

郭驼:那么你准备怎样?

柳梦梅:不如及早赴临安应试如何?

郭驼:好格,好格,考试乃读书人本份,我这就帮你整理衣服去。

柳梦梅:多谢园公,多谢园公。

郭驼:不番道,不番道。有的场次则直接移植了艺人演出本的成果,如《惊梦》、《离魂》、《硬拷》出与清代艺人舞台演出记录本《缀白裘》大同小异。尤其是《惊梦》出,增加了【画眉序】(好景艳阳天)、【滴溜子】(湖山畔)两曲,与梅兰芳的演出本是一样的(个别字句小有变动)。再如《闺塾》出自明代冯梦龙在《风流梦》中将《肃苑》出春香出场移接来,艺人演出本就采用了这种改法,由春香唱【一江风】上场,《缀白裘》本《学堂》即是如此处理的,青春版也沿用了这种改法。再如春香背书一节也是原作没有的,《缀白裘》本与青春版都加了这一段情节,使春香的性格更为鲜明生动,舞台气氛也随之活跃。当然,为了节约时间,青春版比

《缀白裘》本压缩的幅度更大。

青春版很注意保持剧中人物的纯洁,在对原作进 行改动时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周到。如《闺塾》中删去了春香骂陈最良“村老牛,痴老狗”这样不敬的言辞,维护了春香性格的单纯。《言怀》中将柳梦梅欲外出打秋风改为想去临安应试,对柳梦梅的形象进行了美化。《圆驾》出柳梦梅历数杜宝的三宗罪,去掉了原作中“太守纵女游春”一罪,很符合柳梦梅的形象,因为他并不道学。对原作的留存与删改总体上看是适当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幽媾》出,原作是柳梦梅说“以后准望贤卿逐夜而来”,青春版改为杜丽娘主动要求来幽会,说“如蒙不弃,奴家愿每夕至此,与君谈诗论杯,共销永夜……”杜丽娘的形象未免急色了些。再如《圆驾》出,杜宝让女儿“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原作中杜丽娘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衙。便作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这句唱词有助于刻画杜丽娘对爱情的执著和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性,青春版去掉了这句唱词,使人物斗争的锋芒打了折扣。

其次,从造型艺术来看,青春版与陈版都运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段,借鉴、注入了一些现代艺术元素。青春版充分利用了舞台灯光的效果。“在舞台景的变化中,灯光又是最活跃的因素,灯光对舞台空间可以起到切割、隐显的作用,光的亮度和色调的变化又最能影响观众的心理,所以它是最有利于表演流动的空间和心理空间的。”[4]青春版的舞台灯光如终未将整个舞台照彻,而是只照亮正在进行表演的区域,周围则昏暗一片。利用灯光变化与软布景相结合制造不同的场景,每一场的转换不是用传统的二道幕,而是利用切光换场。还运用了追光、定点光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如《离魂》出末尾,全场灯光压下来,只一束追光追到杜丽娘身上,她拖着曳地的大红帔风,背向观众渐行渐远,上了台阶后手持白梅回首亮相,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造型美。《冥判》出末尾,舞台灯光渐收,留下两束定点光形成两个光圈,一束照着杜丽娘与花神,一束照着判爷与小鬼们,回到诗化的意境。

戏曲在舞蹈时很重视道具的作用。青春版的道具,有些是与传统一致的。如《游园》、《寻梦》、《如杭》中杜丽娘手中的折扇,通过折扇的开、合、抖、转配合舞姿来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又如柳梦梅手中的柳枝(《惊梦》)、折扇(《如杭》)、雨伞(《旅寄》、《淮泊》)、书卷(《言怀》),很好地配合了人物身处的不同情境。有些道具则是原作中没有的,如白梅在青春版中频频出现,在《训女》中,众人上场以白梅装点厅堂,《写真》中杜丽娘手持白梅上场,将其插入桌上花瓶开始画像,画完后又万分珍爱地拿起白梅,情绪转为伤心欲绝,《离魂》中杜丽娘的鬼魂手持白梅亮相,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而设置的道具。再如主花神手中的长幡,《惊梦》出为绿色的,代表着青春的觉醒,《离魂》出为白色的,代表着死亡的悲哀,《回生》出为红色的,代表着重生的喜悦,色彩与剧情很般配。

从舞台设计来看,虚实相间,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按青春版设计人员的说法,是以宋代的美学观作为基调,以简约为主,干净大方。整个舞台是白色的,舞台上有一个斜坡,连着台阶。斜坡是舞台调度的一个重要区域,斜坡及台阶将整个舞台分为前后两个演区,前面为主演区。舞台两侧有对衬的门供演员上下场,整个舞台具有简洁的均衡美。布景中经常出现的是传统的一桌二椅。为了显示地点的变化,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布景,如《闺塾》出,舞台上悬挂着四幅长方形的黑色隶书,上书古诗,营造出书房的氛围;杜丽娘的闺房布景则是三面屏风,上画大叶绿竹;《言怀》出柳梦梅的书房是四个屏风上各挂一幅长方形的行草;《拾画》出在舞台后方的黑暗背景中不时现出两株枯树,既显示了花园的荒凉,又方便柳梦梅将画挂在树上展玩……《惊梦》、《寻梦》无写实的布景,花神上场时观众能够看到背景为一大块彩色幕布,上面涂抹着黄、红、绿等颜色,象征姹紫嫣红的花园。当杜丽娘表演时,幕布隐在黑暗中,花红柳绿的景致让观众通过想象,从演员的身段和唱念中去感受,这很符合戏曲舞台追求的空灵境界。写意的手段能够充分表现剧作的浪漫主义精神,而较为写实的布景和道具的出现,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陈士争版舞台设计将真实的亭台搬上舞台,整个舞台呈现出红色的基调。亭台外是曲水环绕,水中有金鱼,水面上浮着两只鸳鸯与绿色的水生植物。舞台上的具体背景主要是绘画性的幕布,或者画有山石花鸟,或者画有青山绿水。舞台的一边是乐队,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乐队伴奏的情形。可见陈版舞台设计同样虚实结合,但写实的成分更多些。

从服装来看,青春版整体色调是淡雅的,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装,质地飘逸柔软,采用了贵重的手工苏绣,形成精美、雅致的风格。杜丽娘的服装色系为淡粉、鹅黄、粉紫、淡青、浅绿、纯白、嫩粉;柳梦梅的服装色系为纯白、淡绿、浅灰、鹅黄、淡青、深青、淡蓝、银灰。《圆驾》出二人均着大红衣。服装的色彩与人物的处境相符,尤其二人同台时的色彩搭配很和谐。众花神的服装也以浅色为主,小花神的衣裙是白色的,坎肩是青色的。只有判爷、小鬼、番兵番将、杨婆、李全、通事的服装是大红大绿大紫等重色调。石道姑的衣服也很美,一套粉色道坎肩,一套灰色道坎肩,对襟及裙子下摆绣有荷花、绿叶,帽子也是粉色荷花状的,配以绿叶。人物的冠巾与人物的衣服及身份很般配。以柳梦梅为例。在《惊梦》中戴小生巾,在《言怀》、《拾画》、《幽媾》、《冥誓》、《婚走》、《如杭》中戴方巾,在《旅寄》、《淮泊》、《硬拷》、《圆驾》中戴苦生巾,在《回生》中戴解元巾,在《圆驾》中戴方纱插两支金色的状元翅。除了苦生巾与方纱外的冠巾皆有与衣服上的花绣色彩甚至图案一致的花绣。再如杜宝,为相之前戴方纱穿官衣,为相之后戴相貂穿蟒服。冠巾样式的多样化使人物的打扮更有性格特点,也有助于加强表演时的身段美。陈版杜丽娘的衣服比青春版亮丽,如金黄、宝蓝、明黄等颜色是青春版没有的。特别是杜丽娘在《惊梦》中的袍子,金翠迷离。柳梦梅的衣服保持了淡雅的特点。《劝农》、《虏谍》出的服装明亮艳丽,极富民俗色彩。

再次,从舞台的音乐来讲,青春版基本保持了昆曲的原汁原味,只是节奏上发生了变化。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如【山坡羊】、【皂罗袍】、【步步娇】没有改动。虽然从剧作内容来看,曲牌、曲词的大幅度删减令人有“断尾巴蜻蜓”的感觉,但在舞台演唱上却是成功的,因为今天的观众已不习惯长时间去聆听节奏缓慢、一板三眼的冗长曲子。在《标目》、《惊梦》、《离魂》、《回生》及《圆驾》等场次还安排了男、女声合唱,悦耳动听,有力地烘托了舞台气氛。“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分别在《标目》、《回生》及《圆驾》中出现,鲜明地凸显了剧作主题。陈版对曲牌的改动不大,不象青春版用了很多集曲,基本将原曲词予以保留,删去了一些唱段后还保留了三百多个曲牌。

最后,从演员的表演来看,青春版男女主角分别由巾生魁首汪世瑜与名旦张继青亲自教导,虽然在短 时间内无法达到大师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在唱、念、舞等方面却完全保持了昆曲的传统。杜丽娘的表演细腻传神。如《寻梦》一出,她怀着期待而兴奋的心情去寻梦,回忆是甜蜜的,演唱【忒忒令】、【喜庆子】、【尹令】等曲子时,杜丽娘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豆叶黄】一曲则情思百转,先是幸福而羞涩,“他兴心儿紧咽咽,呜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惦惦做意儿周旋”,而寻不到意中人则转为闷闷不乐,“敢是俺梦魂儿厮缠”?之后【玉交枝】曲又转为哀伤凄楚,声音哽咽;最后一曲【江儿水】也是喜悦、悲哀、怨怅交织,哀感缠绵,将其心绪的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幽媾》出的杜丽娘既狡黠又可爱,掩却羞涩,富于性却并不放荡,始终面含浅笑,娓娓答疑。这一出的处理并不色情,舞台上二人没有过分亲密的接触,顶多是彼此相拥对视,也没有解衣脱袍的动作,仅有水袖的纠缠。柳梦梅的表演也颇为出色。青春版与原作很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加重了柳梦梅的戏份,使两个主人公并重,改变了传统昆曲中柳梦梅过于柔弱无力的形象:《旅寄》出顶风冒雪跌跤晕倒又哆嗦,寒士不遇穷途落魄相尽现,《惊梦》、《拾画》出则风流倜傥,痴傻顽狂,《硬拷》出时而得意洋洋,时而满腹怨气。

青春版除了主要人物的舞蹈之外增加了很多花神的舞蹈。《惊梦》、《离魂》、《回生》及剧终时都有优美的花神舞。汤显祖原作中注明一个花神,装束是“束发冠、红衣、插花”,清代的昆曲舞台上发展为一个大花神,十二个小花神,每个花神手中持有花灯或花束。青春版的花神由一个主花神,两个次花神,另还有十个小花神组成,手中不拿花灯花束,而以服装上不同的四季花卉来区别身份。陈版花神是由一个白发白须的老头子扮演的,手持拂尘,只说不舞。

青春版的表演是含蓄优雅的,而陈版则开放很多。如柳梦梅在《惊梦》中的表演极富之意,目光也有点邪,不是用柳枝轻拂杜丽娘的肩头,就是拉杜丽娘的手,扯其衣袖,甚至脱去杜丽娘的黄袍,露出白色的衬褶子。当二人相拥闪入屏风后,两个抬屏风的演员向屏风后作偷窥状(陈版往往当众检场),被花神打屁股。这里对于欢会的暗示是不言而喻的。杜丽娘在自我表演时也常常有脱袍的动作,而且陈版杜丽娘的衣服不是立领的,全是开领露颈,迥异于传统昆曲的服装。在《幽媾》出,柳梦梅与杜丽娘手舞足蹈,幅度极大,虽然能让观众感受到二人狂喜的心情,但其表演并不是昆曲的。陈版的表演有很多不合度的地方。《闺塾》出春香手拿荆条将陈最良的鞋子挑掉。陈最良下场时,春香居然赶过去推了他一把,让他跌了一跤,这里的春香过于顽劣而少了几丝可爱。正如《消寒新咏》中铁桥山人对演员表演《学堂》中春香的批评:“后于收场,竟将最良一推,几乎仆跌。殊为不近情理,令人发笑。”[5]《诊祟》出的石道姑颇令人生厌,她的禳解类似于跳大神,甚至跳到椅子上在杜丽娘头上方猛地摇铃怪喊。

就舞台气氛而言,青春版即使是《冥判》出也毫不恐怖,判官是很可爱的。而陈版则刻意营造恐怖的气氛。在《闹殇》出,舞台上出现了白全堂:白纸钱、白灯笼、白衣人送葬,演员还烧偶人,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伤而是恐惧。《冥判》出舞台更为阴森。一双雪白的触目惊心地倒擎着,一群白衣人痴痴地飘来飘去。演员在表演杜丽娘鬼魂时亦故作恐怖状,不象青春版杜丽娘始终保持优雅美好的形象。如《幽媾》出,当柳梦梅唱【滴滴金】时,杜丽娘象僵尸一样直直地原地跳了几跳,又前伸双臂,颇为骇人。当杜丽娘鬼魂出现时,她身后总有身穿白衣,头戴尖尖高帽的鬼影晃动不已。这种视觉刺激令人很不舒服,因为它不符合舞台形象需净化美的原则。

陈版用了很多昆曲之外的手段,综合了京剧、川剧、评弹等其他剧种和民俗表演,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翻跟斗、耍高跷(《劝农》)、提线木偶(《缮备》)。又如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所以杜丽娘在《惊梦》、《寻梦》中的袍子上均绣有龙,这有违戏曲人物装扮规则。这样一来,陈士争只能说自己排的《牡丹亭》不是昆剧,昆剧只是其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但不过是用来表现剧本内容的媒介之一。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青春版在不失昆剧的艺术本体与精髓的前提下,用年轻的演员来绎古老的爱情神话,从而吸引更多当下的年轻人去了解并热爱昆曲艺术,其为弘扬民族文化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赞的。陈士争在使《牡丹亭》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借口要与现代人交流而把昆曲变为杂烩,确有迎合外国观众所好之嫌,低估了广大热爱昆曲艺术观众的欣赏趣味,从而可见两剧的编导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戏剧与戏剧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80.

[2]白先勇.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A].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0.

[3]洪之则.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跋[A].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C].济南:齐鲁书社, 1989. 1252.

梅花魂教案范文6

11月,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乐平市教研室组织的送精品课下乡活动。这次活动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现状,精心选拔组织了景市、乐平市小语学科带头人组成最佳强档阵营送精品课下乡。由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及笔者点评精品课,开展上课、评课、交流系列活动。

1送教下乡的主旨明确

送精品课不作秀,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感、真情感;与听课教师产生共鸣,让听课者感悟出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真实性、课堂预设的生成性、教学思路的独特性、教学风格的创造性;体现课堂教学既实现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又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的教学框架;用最具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识字,指导朗读、词句训练”等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让教师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2对送教课的整体印象

“红领巾护鸟,曼谷象乖巧,小珊迪心好,梅花情未了”。这四篇课文,涵盖了低、中、高不同学段的内容,从选材上看:有识字教学为主的《“红领巾”真好》,有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曼谷的小象》、《小珊迪》,有选读课文《梅花魂》等不同类型的教材。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送教教师自始至终扣住新课标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采取自主式、交流式教学,并能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对语文朗读、感悟、体验的机会,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实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妥善处理好了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关系,始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借助读书,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拓展和延伸,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语言的积累、语言的欣赏、语言的评价、以及语言的应用。真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发展。

3对送教课的反思

3.1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工作应当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职业。所谓过硬的基本功:包括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毛笔字和粉笔字以及娴熟的简笔画……深厚的文化底蕴指教师要博览群书,多积累。俗话说要“厚积而薄发”。

如《梅花魂》开课时的一段话“古人云: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如课进行到“老人年事已高,不易奔波”时说的一句话:“岁月像飞刀,刀刀催人老”。还有在教学课文中关于“有气节的人物”,他随口而出:“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视死如归的江姐”。真是处处见真招。还有那板书的诗句:“小时不识思乡愁,常笑外公把泪流……而今梅开忆亲人,其情其意永常驻。”再加上端正隽秀的粉笔字,谈吐从容的课堂语言,很自然地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

又如实验小学的程老师开课时与同学们的对话:“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你们紧不紧张(紧张),心跳怎样?(心怦怦直跳)……(稍后)现在你们觉得还紧张吗?心跳又怎样……(师)心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逝去,在英国有一个小男孩,在一个凄冷的天气中被一辆飞奔的马车撞倒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要消失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吗?请大声地告诉听课的老师。请同学们跟着我用心写‘小珊迪’三个字。”

这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扎实的基本功的体现,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经历多年的磨砺才能达成,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3.2多层次的识字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以多认少写为主,借助生活识字,展示认字成果。高老师所教的二年级《“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师充分地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后,把识记生字教学设置为多层次:①已认识的生字,②借助拼音认识的生字,③重点指导的生字:蓬、棱都是后鼻音,喳、巢、崭是翘舌音,棱在“扑棱棱”一词中变读为轻声,④编歌谣识字:三只小鸟,住在果树上(巢);几只小鸟叽叽叽,一群小鸟喳喳喳;前者记形,后者记音,⑤展示生活识字:“牌”字在什么地方见过?(电视机包装箱上见过等),⑥加加减减中识记生字,如崭、叽字的教学,⑦组词识记生字:叽叽喳喳、鸟巢、崭新,⑧说一句完整的话识记生字等。

3.3多层面的指导朗读教学设计: 这是本次送教下乡的最大亮点之一。教师们自始至终让学生以读书为本,读文本时重字、词、句、段的指导,要求做到让学生读准、读通、读好、读出感情。

如程老师指导学生读“颇负盛名”中的“颇”音要读“Pǒ”“且能书善画”要先读“且”后面的“能书善画”连在一起读。“梨花木交椅上”,“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既要读准音,又要正确断词读通顺,更要读出感情。

3.4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 四位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紧扣“读和悟”,对文本进行体验,如执教《小珊迪》将文本划分为“饱受饥寒的小珊迪和具有美好品质”的小珊迪两大板块,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划出你心动的句子),细读有所感悟(真情告白),品读有所体验(由心动到感动)。

执教《“红领巾”真好》将文本分为识字、记字、写字;朗读感悟;知识迁移三大板块。在识字记字写字中教给方法,写字中重写出字形、感受字美。在指导朗读中重范读的效果。读出了小鸟的快乐、活跃、可爱和机灵。在知识迁移中重生活联系拓展延伸和语言积累:可爱的( ),快乐的( ),机灵的(),活跃的(),蓬松的(),崭新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

执教《曼谷的小象》扣住“小象的乖巧,阿玲的心灵美”这两条线,抓文本的动词把乖巧的小象凸现的非常清晰,阿玲的心灵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曼谷的景色美在文中点缀着世界和平安宁、友谊万古长青。

3.5注重读与写的结合: 在送教课中,读写的结合是本次送教的又一亮点。

程老师在《小珊迪》一课教学预设中有两次“真情告白”:第一次“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读出的一份牵挂,一份担心写出来告诉同学和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出小珊迪的饥寒交迫。

第二次“真情告白”:小珊迪的腿被马车扎断了,快死时的牵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写下来,让学生感悟到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刘老师紧扣住小象拉车的句子训练让学生练笔,还有把阿玲同小象亲近的动作转换成语言对话等训练,都突出了读与写的结合。

3.6板书设计清晰明了: 板书是一堂课的灵魂,它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将四课板书拮摘如下,与同行共享。

④ 梅花魂

小时不识思乡愁,常笑外公把泪流。 读书贵在有疑,

忽闻回国心欢喜,怎料老人泪不休。 小疑则小进,

临别赠图深赞梅,后送梅绢赴归途。 大疑则大进。

而今梅开忆亲人,其情其意永常驻。

3.2课上交通指挥员,完成知识的过渡。 安培力是学生在磁场中学的一个重要的力。学生对该力的学习的难点是方向的判断,教材总结出了简单方便的方法——左手定则。虽然左手定则很简便,但如何总结得出该定则,就得需要教师引导好。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如此做的:根据实验先标出磁感应强度、电流、力三个物理量的方向,提示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身体将这三个量的空间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带着好奇感,舒展身体寻找方法,结果发现用身体将这三个量的关系表示出来,就像交通指挥员指挥交通一样,只是受方向的制约,有时头要朝下。学生对自己的动作和发现高兴得手舞足蹈。教师顺势进行分析:用身体虽能得到安培力的方向,但不够灵活,可以将身体的做法用手来完成。从而轻松完成了知识的过渡,得出了左手定则。

4知识竞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在复习课中,我经常不定期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复习,一个班级以所分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设置的问题和当堂所发的小学案进行知识抢答、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规范性答题比赛,评出优胜组、优秀组、进步组等,并将结果与平时的小组评价挂钩,在每学期末进行奖励。在竞赛中,学生表现很积极、踊跃,这比单调的复习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因而学生记忆深刻,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为了取胜,多数同学在课下都作积极的准备,促使他们由被动地复习转变为自觉地复习,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方法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的教与学中,积极地采用一些方法,就能让教师的教变得更灵活、更多样,让学生的学变得简单、愉快,使其爱上学习,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梅花魂教案范文7

而此时此刻,在百里之外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谈论着一个令人吃惊的话题:市教育局局长杨善德失踪了……他,到哪里去了呢?

昨日辉煌

说起杨善德,恐怕连云港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翻开他的简历,可以看到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史。

杨善德十六岁那年,在连云港市地震台当台长的父亲不幸病故,一家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肩膀上,母亲每月40多块钱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来到了云台农场插队。在辛苦的劳动之余,他还刻苦学习知识。天道酬勤,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徐州师范学院。这一年,他弟弟同时被南通医学院录取。可是对这样一个家庭,要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确实很困难。这时,杨善德的叔叔挺身而出,对杨善德的母亲说:“这孩子上学我包了。”杨善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四年的学子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杨善德被分配到连云港市猴嘴中学任教,后因工作突出,作为人才被调入市重点学校海州中学,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先后荣获了市首届十佳青年、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成为国家教委、表彰的全国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88年,他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被破格晋升的中学高级教师。在全国第一个教师节,《新华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杨善德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杨善德由海州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走上了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教育局局长的岗位。生活,为他展开了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道路,他也为港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由于教育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杨善德因此受到了港城人民的注目,成为港城的风云人物之一。

仓皇出逃

那么,这个志得意满、事业如日中天的教育局长,怎么会玩起失踪的游戏呢?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的侦查人员心里明白,杨善德是畏罪潜逃。

2004年初,连云港市反贪工作拉开了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序幕。在精心策划和有条不紊的初查过程中,有关杨善德涉嫌受贿的犯罪事实,露出了冰山一角。敏感多疑的杨善德嗅出了危险的气息,正如归案后的他回忆那样:“社会上对我的传言愈来愈多,加之市职业教育学院等被检察机关查处的力度加大,我自己思想负担非常大,寝食难安……”惊魂未定的杨善德,感到检察机关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后,这个颇有才华的教育局长,居然从未想过主动向检察机关投案自首,却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弃职逃跑,以逃避法律的惩罚。

杨善德应该永远也忘不了2004年3月9日。这一天,在得知连云港市检察院正积极向市委请示立案时,杨善德就决定弃职出逃。杨善德在单位档案室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受贿钱物的铁皮柜,望着柜中花花绿绿的美元、欧元、港币等,杨善德感到这些以前曾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东西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是无声的罪证。杨善德将这些既爱又恨的钱物统统装入密码箱,等到夜幕降临,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告别,就驾驶着单位的别克轿车出逃了。但是在开近宁连公路收费处时,他忽然看见一辆警车,吓得魂飞魄散,立即调转车头,将轿车丢弃在市区边上。杨善德换乘其他车上了徐连公路,开始了流离颠沛的生涯。

历经了恐惧、绝望和压抑的精神折磨,此时的杨善德急于想找一个可信任的人倾诉。这时,他想到了远在南京的红颜知己吴梅。他连夜奔波到南京后,见到吴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出事了,检察机关正在查我,这个地方不能多呆。”对情况一无所知的吴梅,来不及细想,便身不由己地随着杨善德上了一辆出租车。有吴梅的相随,暂时缓解了杨善德的心理压力。可是对于既是女儿又是母亲的吴梅来说,无法承受这种东躲与亲人音讯隔绝的日子,她整天以泪洗面。三天后,吴梅决定返回南京。杨善德也知道这种生活对吴梅不公平,便将随身携带的密码箱交给吴梅一并带回南京。杨善德归案后,检察官将吴梅保管的密码箱起获,里面装有现金人民币30万余元、欧元5000余元、港币1.7万余元、美元7000余元,还有价值均在万元以上的戒指、白玉等饰物。

告别了吴梅后,杨善德继续沿安徽省长江边的城市流浪。一路上,他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地。困极了,他只敢住不要身份证、收费10元的通铺;饿极了,他只能在脏兮兮的路边摊点随便吃上一点。随身携带的现金和手机被盗窃,他也不敢报警。终日疲于奔命,杨善德的前列腺病又发作了,但他却不敢去医院看病。昔日高高在上的教育局长沦落到如此地步,杨善德也想过:与其孤苦伶仃地过这种不人不鬼的日子,不如投案自首算了。可是在他辗转到邳州,离港城越来越近时,却失去了自首的勇气,机会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忏悔与审判

杨善德出逃后,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立即启动一号追逃方案,他的资料被输入公安追逃网络系统,一张天罗地网悄然张开了。在杨善德失踪近四个月后的一天,当办案人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杨善德无力地低下了头。

杨善德归案后,办案人员制定了专门针对他的办案方案。考虑到杨善德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病、颈椎病、胃病等,办案人员不仅请来医生定时给他检查治疗,而且还专门安排了有利康复的饭菜。办案人员轮番和杨善德谈话,慢慢化解他万念俱灰的念头,唤起他对生活的憧憬。在人性化办案的感召下,杨善德发自内心地说:“要知道你们对我这么好,我早就投案自首了。要是再晚抓我几天,我就死在外头了。”之后,杨善德不仅交代了检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而且还主动交代了许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杨善德在悔过书中说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当中,一开始还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抵制住不正之风的侵蚀,拒收钱物,建筑工程回扣在明处,为学校做事,得到大家好评。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个人私欲膨胀,给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逐步被拉下水,走向犯罪的道路,自己竟然还香臭不分,混淆黑白……”

追溯杨善德的“受贿史”,市振教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史某算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朋友”了。早在1998年,史某就三番五次地送钱给杨善德,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有一次还将史某硬留下的钱从窗口扔了出去。2000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史某再一次执著地踏进杨的办公室,拿出2万元人民币放下,并一再表示“这事割头也不会说的”。杨善德犹豫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再三推辞后,他从中抽出了4000元钱收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每当经济上有需求时,杨善德便会想到这位热心的“朋友”。2003年,他在得知吴梅欲购买商品房而缺少房款时,一直对吴梅心存内疚的杨善德,决定在金钱上补偿她。于是他以借用的名义,向史某索要30万元。对于杨善德的主动求助,史某自然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付出自然有回报。在杨善德的鼎力相助下,史某先后承建了教育系统某大专院校教学楼、某中学教学楼、体育馆等大型工程。至2004年3月,杨善德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史某人民币达72.4万元之多。

杨善德在海州中学任职时,和建筑商赵军就已相识。1998年,杨善德为了和吴梅约会方便,让赵军帮忙“租”一套住宅。赵军心领神会,将其购买的一套住宅火速装潢,并配置高档家具拱手相送。后来吴梅想购房给其父母居住,杨善德又让赵军将该房产权无偿过户给了吴梅母亲。在分文未付的情况下,杨善德还不忘让赵军写一张“收到购房款7.2万元”的收条。

多次收受赵军人民币18.5万元外加住房一套,杨善德在建筑工程承建方面,自然对赵军青眼有加。赵军顺利地承揽到了某中学的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等多项工程。赵军的侄子赵新也不甘落后,借逢年过节之机共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2万元,在教育系统的工程中也顺利分得一杯羹。

教育系统的印刷业务也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蛋糕。市海狮印刷厂厂长张某,为了承揽教育系统印刷业务,多次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3万元、美元1.5万元、欧元5000元和价值1.72万元的手提电脑一台。市教育印刷厂厂长江荣尧,送给杨善德人民币3万元。

梅花魂教案范文8

关键词:空间;陵园环境艺术空间;红岩文化;审美;发展建设;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24-03

1 引 言

歌乐山烈士陵园有露天文物遗址10余处,陈列大厅超过7000m2,大型纪念性广场42722m2,是抗战时期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统集中营所在地。这里地形较为复杂,自然空间层次丰富,在营造外部空间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独具红岩文化的艺术空间,有独特的感召效果。

2 环境艺术空间概念

空间是景观规划设计师有目的地创造出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见的,在实体要素限定下的不可见的虚体,是容积。对人的感觉来说,空间则是实体环境中所限定的场,是实体暗示出来的一种视觉的场,是实体与实体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歌乐山烈士陵园环境艺术空间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综合运用植物、生态、建筑、行为科学、历史、地理、气象、美学、艺术、规划、设计、装饰、文学、交通、经营、管理等学科,遵循形式美和园林构图的基本法则,有目的地创造出的比自然更有意义的联想空间。景观设计师在综合考虑功能、技术、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前提下,致力于创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从而体现陵园的风貌。

3 陵园环境艺术空间的特征

歌乐山烈士陵园环境艺术空间的营造是从综合利用的角度考虑的,即以纪念性为主,结合环境效益和群众的休息游憩要求,根据纪念性和园林这两部分的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以纪念性的大型烈士群雕“浩气长存”、汇集现代人文气息的园林景观“水火交融”、庄严雄伟的“红岩魂”陈列馆3个部分作为主景,以此来渲染主题。

红岩魂广场平面布置多采用规则式,中轴线明显对称,主要景物布置在轴线端点或一侧,以突出纪念性的主题。分散在各处的文物遗址则因山就势,尽量以历史的真实面目示人。

因地制宜,地形处理逐步抬升,以踏步、平台、广场重复交替的形式接近主景,使游人产生仰视的效果,以突出主体的高大,表现人们的景仰之情。

植物在空间围合和气氛营造上有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多采用纪念性的和具有红岩文化特色的树种,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各种手法,多在意境营造上下功夫。

4 陵园各功能分区的环境空间艺术审美引导、文化内涵

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空间划分为纪念性空间、游览性空间。整个陵园是一个大型的露天园林,是一个整体,一个面,而参观车行道、游人步道,就象是一条条线,将散落在歌乐山脚和山腰上的各露天文物遗址,也就是点,连接起来。不妨将笔触假想成游人的目光,我们以此角度展开论述。

4.1 红岩魂广场是红岩园林展开的序幕

1999年,在50周年国庆到来之际,修建红岩魂一期广场。2006年,红岩魂二期广场作为重庆直辖10周年的献礼工程顺利完工。顺势而建的大型纪念广场,面积达42722m2,花岗石地面,中轴线分明,拾梯而上,“红岩魂、歌乐山记事碑”、“默墨”雕塑、“狱中意见”纪念墙、“呐喊”、“问号”雕塑、“水火交融”、“胜利之门”、“红梅赞音乐喷泉”、“红岩魂陈列馆”、“邓小平题词墙”、“烈士群雕”、“烈士墓”等全在该中轴线上或侧面。

红岩魂二期广场两侧的坡地铺着草坪,植着雪松、红梅、桂花、罗汉松、榕树、樱花、红叶李、玉兰、杜鹃、黄角树等。这些植物特有的生态学特性和形态特征被赋予了特定的人格的象征,具备特色文化的内涵。如雪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比喻革命志士卓尔不群的坚强性格。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比喻革命志士的高风亮节,更与流传了数十年的歌曲“红梅赞”相和,审美空间更加立体化。杜鹃“啼血”象征着当年革命者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花团锦簇的美好和平生活。植物的“形”与“意”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红岩文化意境,耐人寻味,意境更加深远,既给人以艺术享受,又对人有所启示,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

上到一期广场,纪念气氛更加浓郁。空间功能有交通、集会、演出等,性质变得更纯粹,专程前来参观、游览、集会、悼念的观众占了绝大多数。尤其在节假日、纪念日,空间使用人数会增加数倍,有时甚至会有演出活动,空间的时段性为广场的设计布局增添了新的考虑因素。

至红岩魂广场空间序列的最高处――墓园区。广场上“浩气长存”群雕高11m,宽7m,用438块红色花岗石联接凿成,以9位烈士的典型形象塑造了“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等4组感人造型。群雕地下建圆形直径20m的地下厅,厅内环壁为马一平绘制的长58m的“血与火的考验”,正面墙上录邓颖超撰写的“烈士群雕铭”。厅中4根大柱上用铜砖录刻312名烈士姓名。烈士墓纪念区以松柏、香樟、栾树为主调树种,配以杜鹃、红继木、南天竹、蚊母、棕竹、金叶女贞等。而“浩气长存”赤色花岗石烈士群雕耸拔入云,伟岸雄奇,犹如镶嵌于万绿丛中的巨型红宝石,体现出“在那青翠的歌乐山颠仰望黎明”的意境。烈士墓则芳草萋萋,静静地卧于绿树丛林的怀抱中。人们来此参观凭吊,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净化。这便是环境空间艺术营造的巨大魅力。

4.2 露天文物遗址是红岩园林的延续、充实

白公馆、渣滓洞、松林坡、梅园、气象台、蒋家院子、狼犬室等露天文物遗址散落在歌乐山脚和山腰上,靠着一条参观车行道和若干的游人步行道连接起来,形成组合型的群体空间。

白公馆原是一个叫白驹的四川军阀修的郊外别墅,1939年被军统局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1943年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至抗战结束后,白公馆才又重新作为特别看守所。在这里,植物作为构成限定空间的要素,品种选择很多,色彩更丰富,质感、层次的对比更鲜明。浓荫乔木、溪水、花色艳丽的开花小乔木、层次丰富的地被植物、香花植物…外部空间的美好和谐与文物遗址内亚空间的监狱气氛形成对比,产生对话,让人在美好现实中怀念,在峥嵘历史中感悟。

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相比之下,则显得阴冷、硬朗、粗犷、野性。当年的大屠杀和焚烧惨案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空间也刻意营造出一种阴冷的监狱气氛。植物选材上多运用冷色系植物,常绿植物为主,都是质感硬朗,形状独特的植物。这里尽量少色彩,少轻柔、少人工雕琢、少商业气息,就是一块纯粹的空间,在时间意义上无法绕开的震撼灵魂的空间,能极大限度地引起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松林坡景区位于白公馆看守所后山,因遍布松树而得名。抗战期间,为避暑和防空袭,戴笠在此为修建了别墅。但很少来此,主要是戴笠自己使用。此处的文物遗址有戴公祠、戴笠会客室、戴笠警卫室、停车场、罗世文车耀先之墓、松林坡刑场大尸坑。该景区保持松林坡地的自然林地风貌,建立多层次的林下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依据生态学中的竞争、共生、循环等原理来配置,扩大绿量,提高绿视率,增加叶面积指数,维护植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达到改善局部环境生态效益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从而构成良好的生态空间。同时,该景区内各景点外部亚空间的划分则更好地引导和方便人流,随着人群的移动,从一个空间导向另一个空间显得更容易,更自然。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梅园地处钟家山,是当年戴笠为博得“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的欢心,以便更多地从美国获得武器和物资,而专门修建的别墅。占地超过300m2,完全仿照西方布局,设有跳舞厅、面包房、壁炉。石梯,石栏杆、大小平台,空间的分割保持了历史的原貌。精心打造的是植物、水面等软质景观。规则式的栽植,人工的修剪整形,图案的精美,完全不同于中式园林的西式风格,烘托出这个特殊环境的空间气氛。

蒋家院子秘密囚室、狼犬室、中美合作所气象台等文物遗址,也都因地制宜,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有着不同的空间特色。

除开这些纪念性空间,还有一些观赏游览区,这些观赏游览区大都作为到纪念区或是一些露天文物遗址的过渡,她们的设计处理就更多地遵循美学和园林构图法则,手法略显轻松、活泼、自由,让观众在悼念参观过程中,心情得到放松,视觉、嗅觉、听觉得到享受。是一类不同的艺术空间,如诗碑林。

诗碑林多采用自然式布局,散置于竹、桂、松、杉、茶等之间,亦仰亦卧,亦坐亦躺,亦长亦短,亦高亦矮,亦胖亦瘦,亦正亦斜,错落有致,风过树动而石沉寂,叶有声而石无语。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红岩文化是这些年打造出的一个文化精品,是一个精神产物,其中不仅包含红岩革命历史文化、巴渝文化、陪都文化,还应有园林艺术文化。后者还有着很深层次的挖掘空间。

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科学意识有所欠缺,随意性强,规划滞后,有时还违反自然规律和规划设计的原则,导致我们在点、线、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面上需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永续利用,建立旅游发展、文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线上需要深入设计,发挥导向、连接作用,注意其景观的连贯性、整体性,使其成为一条有质有量的绿色项链,有机连接各个空间,组成一个整体;点上的工作则需依据设计,加强管理养护,保持原有的设计意图,表现好环境艺术效果。

绿地管理问题。俗话说,绿地三分栽植,七分养护,尤其是现在,随着烈士陵园的免费开放,每天接待着更多的游客,绿地管理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另外,应注意细节。一些园林小品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观照到整体效果,从外观形式、色彩质感、方位设置、功能性、实用性等,都应考虑与环境的协调,与空间的关系,小到一个垃圾箱,一个休息座凳,大到参观入口、厕所、服务建筑等,都应遵循此原则。

歌乐山烈士陵园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空间艺术、环境景观意境深远,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看而过很难知晓。导游讲解是宣传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此外,设立说明牌、电子触摸屏和印刷资料、出版图书等也是很好的方式。强调园林要有文化内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游人服务,是寓教于游乐,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不加强讲解宣传,就埋没了可贵的文化内涵,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也会有力推动园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设。

人类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陵园的环境艺术功能开发,应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将其本身的知识价值、科普价值、生态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紧密结合,展示介绍,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歌乐山下,本身拥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室外的植物名目挂牌展示手段将提高人们的参观兴趣,增加科普趣味性,同时在推广生态环境知识,对游人素质的提高和园林文化的延伸扩展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将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相融合,将其打造成国际化红岩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红岩文化不是随意设计的产品,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缓慢形成的产物。谨慎地对待已有的红岩文化的空间艺术表达方式,予以延续和加强,并谨慎地新增红岩文化空间艺术表达方式,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我们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6 结 语

综上所述,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环境设计立足于传统地域革命历史文化的特点进行规划,环境的使用者在长期的参与过程中逐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没有这种地域特色,大众的认同感、归属感的产生就无从谈起。好的环境空间设计可使陵园外部空间成为既满足陵园特殊功能活动,又符合艺术审美要求、并能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载体,使陵园外部空间产生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Relph,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en:Pion Limitied,1976.

[2] 乐嘉龙.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梅花魂教案范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之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教师深钻教材,找准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虽然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吃透教材,且能蛟诳翁蒙鲜炝返卦擞媒滩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笔者认为教师深钻教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钻研课文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题目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还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梅花魂》这篇课文中,课后的题目有“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将课后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还能够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2.抓住重点,反复品读、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只是阅读一遍课文,学生可能在读完之后依然不知所云,尤其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更是如此,由于诗歌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等进行反复研读,直到能够真正地体会文意为止。以笔者的教学为例,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曾反复地朗读文章中的一些段落,如在描写榕树那一段的时候,通过有感情地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快地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投入到教学中,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层涵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思考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笔者就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教学动画课件,在动画里将诗中描绘的河流、万重山以及小船都一一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配上诗句,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理解这首诗,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将他们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语文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一些语文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解决,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轻教学的负担,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可能许多学生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很有钱的严监生,却会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一般而言,教师如果碰到学生提出这种疑问的时候,都会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向将自己的答案放在一边,让学生尝试着自主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有效性教学所实施的场所就是课堂,因此课堂的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缺点,在课堂上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自制力差,容易影响身边其他的同学,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学管理,让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严格地约束自己,服从教师的安排。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一项大工程,绝不是教师一两次优秀的教学就能够展现出来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心,将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