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梅花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5:11

梅花教案

梅花教案范文1

为此,我们在全区教师中,以“命题・析题・解题”为抓手,大力推动我区的学科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区的做法“抛”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这一概念,虽借之于高校,并且理论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阐释。但我们认为,就中学学科建设而言,其大致涵盖教师、学生与学科内涵三个层面,具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教师群体的发展,三是学科特色创建,四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题”中之义:学科建设

如何进行学科建设,途径当然有很多,但“命题・析题・解题”绝对是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路子。

(一)命题: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欲编制出高质量的试题,命题者需要去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试题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得以不断更新,教学策略得以不断优化,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加强。可见,命题,迫使教师学习、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上也就加深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明白如何在命题中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明白命题时如何扣住学科核心知识;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现状、接受基础的准确号脉,知道哪些是学生应知应会的,进而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做到有的放矢。这相当于在实际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1.在命题中寄寓学科的价值

命题并非价值中立,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我们来看下面这一试题:

请参照上一句格式再拟一个句子,完成对事件二的概括,要求与上一句结构对称。

昔有青年扶老太吃官司,

事件一: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市某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此案目击证人陈先生当庭陈述是老太自己跌倒,而非彭宇撞到。最后法庭以常理推断的理由判彭宇赔偿部分医药费。

事件二:2014年1月24日下午3点左右,在常熟居住多年的四川人李先生,带着自己4岁的孙女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一个小伙骑着电动三轮车疾驶而来,右拐弯时,因车身不稳而翻车。李先生上前帮忙,扶人又扶车,还建议小伙去医院看看。不料驾车小伙抓住李先生胳膊,说是为了避让才摔倒的,要赔他医药费,理由是“不是你弄伤的,你为什么来扶我”。李先生实在辩解不过,当场赔了对方300元才了结此事。

就试题命制而言,应该说,其检测的目标是清晰的,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仿写能力,命制的目标带有综合性;其问题设置及提问角度是清晰的,题干信息相当简洁,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与歧义,哪怕是答案的拟制也无可挑剔。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试题并不是很好的试题,问题就在试题的价值取向上,因为它不能给学生以正向的导引,不仅不能给学生以正能量,甚至可能给学生以社会到处是一片黑暗的疑惑。高质量的题目不只是手段,同时更是目的,因为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价值意义。

2.在命题中呈现学科的特色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取向,学科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与综合性上。

学科的实践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的再现与再认,也就是说,试题应当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比如,通常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这样的题目远没有让学生用这一修辞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个句子来得好。这是因为懂得某种修辞方法只是对学生掌握名词术语情况的检测,而造句、仿句则是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它较之理解修辞方法的测试更能显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科的综合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而非检测单一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如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就意味着:第一,语言材料的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第二,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或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它应该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试题“窥豹一斑”: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淡中见浓黑、焦黑;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题1:材料一《梅花》中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题2:材料三《红梅赞》中写“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之相同,请找出来。

题3:《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题4: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题5: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题6: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这道题,围绕“梅”,既考查了诗词名句、文化常识的积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种综合性试题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命题中顾及学生的视野

在命题中,我们还需将学科知识、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顾及学生的体验。新课程凸现了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各种版本的教材或显或隐地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的变迁,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让遥远的“远古”靠近学生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试题的命制等方面,也要特别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感受,一定要联系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试题将历史与现实所作的巧妙衔接: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产品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的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

A.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这道题的设计堪称匠心独具。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这样的题目让人的脑海里甚至会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二)析题:提升教师群体水准

析题,即试题分析。析题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就试题进行研讨,二是对试题予以阐释。

对试题的研讨,属于“形而下”的思考,重在对学生答题的预估。具体操作如下: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同人坐在一起,就教师个体命制的试题进行研讨,琢磨学生答题时的各种可能。细而言之有三:第一,思索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第二,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第三,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比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等。如下面这道题目:

网络进入微博时代,自由评论给普通人带来了一吐心声的机会。但不少评论也常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请对下面的微博评论作简要评析。

微博:浙江丽水云和县的梅某是武术爱好者,他曾任当地武术协会会长,在武术比赛上勇夺三金一银,还在国际武术大赛中获得七项全能冠军。但不幸的是,前几天,在与邻居的一次争斗中,他被砍身亡。

评论:“呵呵,典型的中国功夫神话。”“这是要笑死我吗?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功夫再好,一砖撂倒!”“一定是对手没按套路出牌,点到为止都不懂?”

学生解答此题,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估计一是打不开思路,文字写了很多,但说来说去只是一层意思,容易想到的就是评论者缺少人文关怀;二是语言表述不合逻辑,前后重复等。对此,教师就应做好“磨题“功课,便于考后讲评。

对试题予以阐释,属于“形而上”的思考,重在试题命制技巧的研判。对试题进行阐释,从其内在逻辑看,应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来展开。内涵方面,主要包含:一是分析试题的立意,即明确试题具体考查的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分析试题的亮点和可完善之处,即试题好在哪里、哪些问题尚可改进;三是试题的拓展,即分析试题可作哪些拓展、可延伸出哪些变式,应该为学生答题提供哪些支撑等。外延方面,主要包含:一是分析学生答题中易出现的错误及原因,便于对学生考后学习的启迪;二是分析试题对教师前段时间教学存在问题的评估和后续教学改进的启发。概括起来,对试题的阐释包含以下环节:一是清试题答案,二是析命题特点,三是探教学启示。如下面这道题目: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请说说你对诗中“落花时节”含义的理解。

此题检测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入手点是“落花时节”的解读,又属于开放性题型,不同身份、经历、学识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其参考答案为:“‘落花时节’可以指两人再次重逢的具体时间,是在落花时节(暮春);可以指两人的现实处境,如同‘落花’一般,由盛而衰――李龟年如今流落江南,诗人自己则是穷困潦倒,两人均是青春不再,岁月无痕,才华无成;更可以喻指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破败景象。总之,‘落花时节’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对如今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此题我们还可以如此命制:

蘅塘退士曾评说此诗是“少陵七绝,此为压卷”,因为此诗给人以丰富的内涵。请联系杜甫身世,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赏析。

如此一来,检测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但鉴赏的答案大致与前面的差不多,“落花时节”依然是解题抓手。

该给学生怎样的解题支撑?主要是提供李龟年、杜甫、安史之乱等知识,便于学生有一个“知人论世”的支点。

析题的过程,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痛苦在命制的试题可能会“面目全非”,甚至被“枪毙”;“新生”在留存或修改后的试题,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可见,在析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能力得以提升。

(三)解题:养育学生学科素养

学生解题,固然能提升学业水平,但我们在此所说的解题,其对象则是教师。其要旨在让教师“换位而处”,站在学生的角度,一是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二是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

1.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

回顾教师讲评试题的课堂实际,不难知道,教师讲答案的时间远远多于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的时间。教师不是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而是天马行空般地讲解着“编者的答案”,让学生在讲评课上疲于记录答案,来不及充分思考自己的答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合理成分。学生循着答案认真订正一遍,却未必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屈从于这样的课堂潜规则,也就把揣度教师的参考答案作为自己的课堂追求,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泯灭,个性化发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鉴于此,试以语文学科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来诠释教师的解题活动。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要求教师按如下程序操作:先是初读,不带任何色彩地原始阅读,做到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是双读――读题与读文,在试题的导引下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对文本作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尽可能地做到合理与精准,并在此基础上逐一解答试题,形成文字,而非仅有答题思路;再是将自己的答案与所供答案比较,既比较两个答案的优劣,又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思路缺陷与答案的语言呈现不足;然后再读文本,趁势在比较中或完善自己的答案,或修正所供答案。这样,教师解题走过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文而题,由题而答案,由答案而文。通过这样的“解题”,教师必定会知晓学生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讲解试题时也必定能得心应手,对学生的答案也能给以足够的理解与合理的评判。

2.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

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特殊”情境(如学生般考试)中的解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场景――在监考者监督下教师独立、封闭完成“考试”,真切体会学生“孤独场景”下的应试感受与情愫体验。在此,不妨参阅一位教师的考后感言:

此时恰好做到了古诗文背诵,有一个怎么也想不起来,心更紧了起来,禁不住手心也出汗了,平时一再要求学生此类题目不能失分,反复给学生说这是送分的题目,千万要抓牢了,可作为老师的我今天却在这里卡壳了,太没面子了…… 追求完美的我却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毕竟我是为人之师呀!想想自己平时在改卷时,遇到学生此类题目的失分,就会气愤难平,一味地埋怨学生如何如何不用功,今天看来,当初有这样的想法真是惭愧!记忆是有盲点的,为人师者尚且如此,况学生乎?

可见,只有当教师经历了真实的考试,体验过学生做题时的各种滋味,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解题时的困难与遗憾。让教师能够对处于考试压力下学生的真实感受有一个真切体验,是改变教师考试行为和观念、提升他们试题研究意愿的一个首要前提,它不是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如是这般“解题”,能让教师在体验中落实“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理念,从而养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

梅花教案范文2

关键词:青花梅瓶;青花龙纹梅瓶;青花鱼藻纹梅瓶;青花人物纹梅瓶

一、绪论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至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梅瓶日渐风行。

梅瓶在早期出现时因瓶身细瘦类似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

桂林博物馆共藏有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区的明代各类梅瓶三百余件,其中六十余件为陶梅瓶,二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如此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古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有些器物更是精美绝伦,极为罕见,被誉为“国之瑰宝”“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二、桂林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梅瓶风采

桂林历史上并没有烧制青花瓷的窑场。经考证,靖江王陵中出土的这些青花梅瓶大多是由江西景德镇瓷窑烧制,从昌江出发,入鄱阳湖、长江、洞庭洞,经湘江,入灵渠,转漓江至桂林。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青花梅瓶,品类繁多,器型多变,纹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可说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现精选其中三件(组)与同好共赏,并请教于大方。

(一)别具神韵的青花龙纹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龙纹梅瓶93件,双龙戏珠是最基本的表现内容。这件青花“明万历年造”双龙戏珠纹带盖梅瓶,1998年12月出土于桂林市东郊靖江王宗室墓。此瓶通高52厘米,口径6.1厘米,腹围61.3厘米,底径15厘米。质地细润,釉色艳丽,白中略泛青。整体造型端肩瘦体,挺拔高挑。直颈唇口,硬折肩,瘦长腹,腹以下至胫渐收,胫至足稍外扬。盖子极具特色,呈半圆钵形,盖下有一子口,盖外沿与口外沿等大,以防止盖子滑落。

瓶体图案共有六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盖面为楷书款识“明万历年造”,字体苍劲,写法与排列自成一体,为三行五字,布局极富特色。盖沿围绕缠枝花卉纹,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肩部绘六组对称排列缨络纹,胫部纹饰海浪中突起的山峰,在瓷画艺术中称之为“江芽”,代表江山社稷。江芽绘于瓶中,取意“江山太平”,反映了人民期盼社会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腹部绘双龙戏珠纹。图中双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双眉高耸,鼻似如意,扬须摆尾,在如意云中对戏火珠,气势雄浑。

与其他梅瓶相比,此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器形少见,第二是盖子别致,第三是铭款独特。这件梅瓶造型独特,在国内已发表的梅瓶中尚属首见。从器型及字体看,此瓶应为明代万历年间“官搭民烧”的产品。“官搭民烧”是指当时朝廷御厂器用不足,政府强派任务给民窑烧造以完成任务的一种形式。这一方面促进了民窑的兴旺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官窑制品逐渐吸收了民窑产品自由活泼的风格。

(二)吉祥富贵的青花鱼藻纹梅瓶

明宣德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梅瓶和明宣德青花“富贵有余”鱼藻纹梅瓶,两瓶尺寸相近,瓶高29厘米,腹围57.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10.5厘米。其造型古朴庄重,胎体厚实,釉面微透灰白,青花发色深沉浓艳。唇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以下渐收,糊米底,至底稍外扬。此二瓶造型、青花发色及笔法完全相同,且图案纹饰也基本一致,但所绘鱼的种类有所有不同。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颈部绘青花变形勾连纹,肩部绘青花缠枝莲纹,胫部绘青花海波纹,腹部主题图案分别绘青花“富贵有余”及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其中青花“富贵有余”纹梅瓶图中,绘鳜鱼、鲫鱼各一尾游弋在荷塘中,鱼与“余”同音,鲫鱼即鲋鱼,与鳜鱼同取谐意“富贵有余”。图中之鱼栩栩如生,特别是鳜鱼图案,它的眼神特别凶悍而有神,并且身上的鱼刺根根耸立,十分张扬。能把鳜鱼这种食肉性鱼类的特征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犹如活鱼一般,青花瓷中能达到如此水平者实在不多。另一件“连年有余”图梅瓶主题纹饰绘鲤鱼、鲶鱼各一尾游于莲塘,取“连年有余”之意。这两件梅瓶的图案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祈求祥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对瓶1980年出自桂林市尧山明代靖江昭和王朱规裕墓。朱规裕,成化七年(1471年)袭封,弘治二年(1489年)去逝,故这对瓶应是弘治之前的产物。但从这对梅瓶唇口短颈的敦厚造型,无釉砂底的底足工艺,深沉的青花发色,肩部缠枝莲和胫部海水的画法等综合分析,将这对梅瓶的烧制时间定为宣德晚期最为恰当。

(三)内涵丰富的青花人物纹梅瓶

明宣德西溪问樵和携琴访友图青花梅瓶,1972年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两瓶造型及尺寸相同,高38.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65.3厘米。瓶体工整端正,美观大方。胎体厚重,瓷质细腻,釉色匀润。小唇口,圆台状短颈,颈下部外斜,丰肩圆腹,腹以下至足渐收,砂底略上敛。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各层间以弦纹分隔。此对瓶颈部、肩部和胫部图案完全相同:颈部绘青花龟背锦地纹,肩部绘青花波涛开光海马纹,肩部与胫部的海波纹遥相对应,给人以宽阔无边的美感。腹部主题图案两瓶各有千秋,其中,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腹部主题图案描绘的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骑马行进途中,正勒马回首与一位樵夫搭话,仿佛在向樵夫问路,一侍从肩托宝剑在前引路。另一件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描绘的是:一位高士神态怡然地骑马慢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仆人挑着酒食在后随行。远处群山起伏,碧水荡漾,尤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古代文人画中常出现“携酒寻芳”“携琴访友”“西溪问樵”的题材。这对明宣德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和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瓶体纹饰构思精巧,线条清晰,笔法流畅,人物、马匹、器用以及景物的比例准确,层次分明。两瓶画面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应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分别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的情景以及携琴拜访老朋友两个主题。这两件梅瓶纹饰风格相似,内容互为补充,从器形到图案均称得上青花瓷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黄金时期的典范之作。

梅花教案范文3

首先,高三语文教学贵在“生发”。 

语文知识点漫无边际,识记必须要识记的内容。但是,仅仅靠识记知识点,语文高考就能取得好成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三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材料、怎样筛选有用信息,如何分析材料、选取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016年9月23日,有幸聆听了黄厚江老师上的“议论文的审题”的作文课。这节课,黄厚江老师选取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作为切入点,并且整堂课始终围绕这一材料分析、引导、生发。 

黄厚江老师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喜欢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理由是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一群人走好,理由是一群人走路不累,不孤单,可以相互分担、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认为一个人走路自由,更能磨砺自己。对于同学们的回答,黄老师给予了及时的肯定,但黄老师马上指出以上同学缺少独立思考,进而提出议论文的审题要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黄老师指出,要注意命题的陷阱。比如,上课只有一群人走,没有一个人走:而一个人走的过程也是一群人走的过程,如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说,议论文的审题“视野要宽”:独特的文章,一定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思维也更独到。 

除此以外,黄老师还讲述了议论文审题立意不要忘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材料,能写出几种观点,要从中选择更有质量的观点,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能“看到第一眼”就决定。要善于从材料中发现矛盾;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审题:跳出简单的对立:每个观点都有好有坏,要互相结合,最后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观点行文。 

可以说,整堂课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如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走,语言的交汇,思想的碰撞,在笑语欢声中结束了美丽的作文课。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师就要“放”,要“引”。洪水之所以可怕,是由于他汹涌澎湃却无处可去:学生不会解决问题,是由于思维僵硬,无路可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贵在“生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给思维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给语文课堂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给学生的未来一片广阔的天地。 

其次,高三语文教学贵在触类旁通。 

高三语文教学不能只讲题海战术,更应该注重解题技巧与答题思路的培养,贵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真正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却又似乎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师讲了又讲,引导了又引导:学生听了又听,思考了又思考,可为什么一旦自己独立做题时,却举一反不了三,触类不能旁通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学透、学懂,没能把握好材料,驾驭材料。 

如2017年1月苏州高三语文模拟题4,下列诗句都写到了梅花,其中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值《夜深》) 

C.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D.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做题时学生很快找到“落梅如雪乱…‘云来去、数枝雪”是比喻句。然后在B、D之间犹豫之后,选择了B,而答案是D。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B“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时,能看到杏花“红”,而如果“小梅飘雪”是真的“飘雪”,在凛冽的寒风中,杏花应该是“白”而非“红”。因此,从“杏花红”我们反推出“小梅飘雪”也是比喻句,故答案选D。 

这道题选错,主要是对材料分析不透,或者说没有结合材料对《夜深》的“恻侧轻寒翦翦风”“杏花红”等信息进行分析。因此,做选择题时,除了识记知识点外,绝对不能脱离材料。 

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想达到触类旁通,必须找到“类”的特征,而“类”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尤其离不开“材料”和所给的“问题”。与其抱着成千上万的技巧行事,不如带着一颗“宁静、澄澈的心”解题。品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找到切入点,变换角度分析。这道苏州的“梅花”题选B就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最后,高三语文教学贵在反思、纠错、反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试题也做过了,教师评讲了,可为何下一次学生再做题还是不会呢?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只做了一个“秘书”,甚至或者“秘书”也未能达到,以为答案记下了,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语文高考不考语文老师平时讲过的原题,也不考死的知识点(名句默写除外)。学生自以为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來看,相距甚远,甚至还没有起步。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讲过的题(材料)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如2017届苏北四市高三语文模拟题14: 

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参考要点:①写“雁嘹唳…‘晚风萧索的响声”,以动衬静,写出“果园城”的沉寂、萧索。②以沉寂、萧索、凋零之景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评讲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一般情况下,会和学生一起复习归纳以下几点: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2.营造了某种氛围,渲染了某种气氛,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 

3.推动了情节发展,或者引出下文,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4.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形象,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境或情感。 

5.深化小说主题,升华情感。 

6.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或变化。 

如果学生能够结合小说的三要素,把以上几点消化好,再做类似的题就轻松多了。 

因此,语文教师在试卷评讲后,要给学生一个思考、消化的过程,哪怕只给5分钟也是好的;同时,给时间让学生进行纠错,纠错不是仅仅抄抄问题,抄抄答案,而是再次反思,找到答案、问题、材料三者之间的关系,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怎样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信息点的,而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出来,是材料没有读懂,还是审题不清;是不会筛选关键词语,还是其他原因等。只有知道错在哪里,才有可能会改正。 

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学会在题海中游泳,同时,又反对在不考虑环境是否被污染的海水中无限量的游泳。与其教出个“书呆子”,不如留一根尚未雕琢的原木;与其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如给学生一片驰骋的天地;与其匆匆赶路、艰辛跋涉,不如走走停停、欣赏一下路边的“野草花”——身体既无倦意,心情又舒畅怡然。 

梅花教案范文4

学校《古典家具图案的意义》校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古典家具上的各种纹样及含义。在讲授该课程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紫檀博物馆,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还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古典家具上各种纹样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典家具的有关知识,认识古典家具上的花纹或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逐渐学会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查古典家具的花纹、样式等,了解纹样的含义,感受我国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了解紫檀博物馆为木工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准备

为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古典家具的各种纹样及含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到紫檀博物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十分期待。教师还到资源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找到与校本课程的结合点,确定活动路线,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网搜索、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古典家具各种纹样的资料,为参观实践奠定基础。

三、基地教学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

师:中国纹饰图案具有继承性和趋同性特点,每个时代的出品或多或少地含有历史的因素,每个品类的纹饰题材也可能在其他品类中出现。明式家具也是如此。如,祥云龙凤等题材也经常能在织绣、陶瓷、漆器等品类中看到。大家看,这些古典家具上雕刻的是什么?看完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雕刻了龙、凤、蝙蝠、鱼、人物、松树、梅花、牡丹、。

生2:这些家具做工非常精细。

生3:古典家具上的花纹好漂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总结学生课前的研究成果。

2.研究古典家具图案

师:古典家具上为什么雕刻了这些图案?它们是怎样刻上去的?这么多动植物放在一起表示什么?一会儿,我们就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

学生结合紫檀博物馆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课前的研究成果,分组汇报各自的发现与收获。学生的收获有:五福捧寿、八仙送福、四季平安、三阳开泰、喜上眉梢、金玉满堂、岁寒三友、百年好合等。以下是学生的发现――

关于“三阳开泰”

学生A:我们这幅图案是很多年以前雕刻的,它的年岁可大了。(你们知道这幅图刻的是什么吗?)

学生B:是三只小羊。这三只小羊的样子都不一样,一只向前看,一只回头,还有一只趴在中间的太极图上。(这是什么意思呀?)

学生C:小羊的羊与太阳的阳同音,所以,三只羊就表示“三阳”,合起来就是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是什么意思?)

学生D:三阳开泰是《卦经》上的一句话,表示的是阳气上升,气候变暖,春天来了。祝福别人有好运。

小结:原来这是一句吉祥话!

关于“喜上眉梢”

学生A:我们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这幅图的名字最好听――喜上眉梢!(你看这幅图里刻了什么?)

学生B:喜鹊和梅花。喜鹊的喜又是喜事的喜,表示有让人高兴的事。梅花的枝头又叫梅梢,与脸上的眉梢的读音相同,用以代替人的眉梢。

学生C:喜鹊站在梅花的枝头就叫喜上眉梢,表示遇到了非常高兴的事,常用在喜庆的日子。你们觉得我解释得怎么样?(有道理!挺好的!)

小结:总结得真好!还有吗?

关于“岁寒三友”

学生A:我们这个图案上刻的动植物最多,有兰花、松树、仙鹤、梅花等。

学生B:对这幅图,我们解释的方法跟你们的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C:我们发现从读音中找不到特别合适的解释,我们是从动植物的特点中去找的。兰花在深谷中开放,花很香,古人把兰花比做人高尚的品德。松树四季长青,有长寿之意。梅花在冬季也能开花,它不怕严寒。这三种植物放在一起,可以叫岁寒三友,表示人的友谊很深。你们觉得这样的解释成吗?

学生D:我觉得有梅、兰、竹、菊,应该叫四君子。

学生E:我想叫松鹤延年,因为松和鹤都有长寿的意思。

小结:他们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从这些植物、动物的特点中找意义。这是寓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古典家具图案、参与体验活动,感受我国祖先的聪明才智。

3.体验活动

师(过渡):大家想不想有一个或自己画一个古典家具上的纹样?我们可以用刻纸或绘画的方式得到一幅吉祥图案。

学生参与刻纸、绘画体验活动。

4.活动总结与延伸

师:明式家具在装饰手法及纹饰上有自己的时代特点。一般说来,明式家具以精致但不淫巧、质朴而不粗俗、厚实却不沉滞见长,它特有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范式也鲜明地体现在纹饰图案上。这些图案雕刻精细、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评价。评价量规如下:

总评

四、教学效果分析

梅花教案范文5

目前,把梅文化提升为学校的一种特色校园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学校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发展性;三是缺乏稳定性:四是缺乏常态性。因此校园“梅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多维架构的过程,是一个锲而不舍、追求辉煌的过程。本文尝试从以下维度对其进行架构。

制定具体“梅文化”校园规划

通过制定建设规划,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寻找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克服问题中不断提升、进步。进化二小是一所农村小学,尽管地处偏僻,但是学校的校园“梅文化”建设,在过去几年来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形成了“人心齐、理念新、管理善、设备全、环境美、口碑好”的办学格局,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学校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拟定并实施了符合学校发展的渐进式的《近期发展规划》、《2010-2012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每位教师根据这些规划,都制定出了符合个人成长的个人发展计划,学校、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努力实践。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关“梅文化”建设规划:一是深化“梅文化”理念体系。加强“高雅、坚韧、致远”的校训、“她在丛中笑”的教风和“香自苦寒来”的学风等三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萧山区德育特色学校各项活动。加强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区级雏鹰红旗大队的基础上,继续争创市、省乃至全国级少先队雏鹰红旗大队:二是完善显性的“梅文化”建设体系。增加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设计好校园门口的“梅文化广场”,修建好“梅花池”,处理好“梅”文化石的安置等;三是打造隐性的“梅文化”特色载体。以“梅香书廊”建设为契机,打造书香校园:以“小细节,大德育”为理念,打造文明校园。通过两园建设,促进学校在“梅文化”层面的区内外影响:四是健全“梅文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挖掘“梅文化”内涵。继续深化“梅文化”建设,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举办两年一次的“梅花节”,评选梅香型教师、十佳梅花好少年等,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营造和谐“梅文化”校园氛围

作为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能规范师生的行为,对教师及学生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性、导向性和暗示性,起着激励、凝聚、自律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师、学生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创设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催人奋进,甚至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在校园“梅文化”氛围里,学校将提炼做好以下文章:

地域文化。学校大力挖掘古、近代名人资源,把汤寿潜、葛云飞等事迹精神发扬光大。邵燕祥。现当代著名诗人,祖籍萧山进化镇,曾任中国作协理事。邵老听闻家乡学校的“梅文化”特色,欣然提笔写下“梅魂”二字,并附书信一封,深表对家乡办学的热切关注。学校将此二字嵌入梅文化广场中央的文化石上。

理念文化。学校群策群力。深度挖掘、高度概括了梅花的精神,提炼出“高雅、坚毅、致远”六字为校训,以“她在丛中笑”那种乐观赏识的态度为教风,以“香自苦寒来”那种充满期待的坚韧态度为学风。

标识文化。以梅花形状包含学校简称为校徽,以富有地方特色和儿童韵味的歌曲《梅花少年之歌》为校歌。以“梅伢儿”命名校报,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标识文化。教室的门牌上有绽放的梅花。每周的优胜班级奖励一朵小梅花,小到信封、纸杯,大到标题、台阶,处处可见梅花的踪迹。

环境文化。学校建梅花讲坛,布置梅文化长廊,展示十佳梅花少年事迹,使其在宣传窗中亮相,以环境熏陶人。学校突出浓郁的“梅文化”氛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与创建“梅花校园”相关的宣传奈幅、警示语、活动口号等。

开拓引领“梅香型”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打造校园“梅文化”是创建学校特色的需要,首先必须拥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集体,引领教师的特长发展。进化二小有一群充满热情和活力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本科率、现代教育技术合格率达到100%。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倡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师艺多样”的教师队伍。2011年学校推出了“梅香型”评比办法:35周岁以下老师积极参与校级“致远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35-45周岁的老师积极参与校级“坚韧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45-60(女55)周岁的老师要积极参与校级“高雅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努力建设好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依托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用科研促课改,科研促教学,人人争当科研型教师。在教师中开展优质课评比和教案设计、教学体会、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

开发实施“梅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工夫。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学校“梅文化”建设的形成过程。目前,学校已从最初的《走进梅乡》发展到了现在的《古韵梅乡新进化》。学校逐步整理好学生的随笔集、作品集、诗集,记录好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校本课程的使用和教学,一定要深入到课堂第一线,让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真正领悟“梅文化”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深入开展“梅文化”特色活动

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学校认为,基于地域关系,校园“梅文化”的建设需要课程的支撑和实践的体验,才能拥有生命力和实效性,所以学校在完善校本教材的同时,也在扎实进行系列实践体验行动。如开展“吟梅诗画梅景”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吟诵经典诗文、国学知识竞赛、咏萧山爱梅乡诗词朗诵会等比赛;“设立梅花讲坛”,宣传梅花精神、宣讲美德故事、传递教育知识,邀请来讲坛讲座的有校长、专家、学者,有老师、学生,有社会各界的警察、医生、梅农等,让他们在梅花讲坛上传播知识和精神;“走向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展示课、梅乡名人考察团考察汤寿潜故居、瞻仰葛云飞纪念馆、小青梅社团采风大岩山及青梅酒场、环保行动溯源进化溪:大力开展“小青梅社团”活动。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在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保障。

建立高效“梅文化”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进行队伍管理,学校运用各种机制以激发教师积极性,有力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如继续深化和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十佳梅花好少年、星级梅花少年评比制度,评选“高雅”、“坚韧”、“致远”型的优秀好教师。在大会上隆重表扬,在宣传窗醒目张贴等。

梅花教案范文6

对梅的认识,不是来自诗中,而是来自爱梅如爱诗的幺爷爷。

幺爷爷从私塾先生坚守到人民教师,受过弟子的三跪九拜,也有过被贴大字报的痛楚。他不谈政治,与世无争,只是一个天天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栽种花草的慈祥老人。幺爷爷爱花,门前街沿上摆满了各种花草,兰花、棋盘花、紫罗兰、夜来香、胭脂花……那么多花,四季飘香,他却最喜欢那盆含笑梅。幺爷爷常常置之案头,墨香就着花香,吟诵一首首诗词,给孙辈们亲笔书写一本本字帖。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含笑梅,在我稚嫩的心头,含笑梅成为梅花的代言,脑海中所有有关梅花的诗词都打上了含笑梅的烙印。

在一个含笑梅含苞的日子,我站上了讲台。初上讲台,面对一群野性十足的农家小子,我有些手足无措,不到一周,我便光荣“失声”,金嗓子喉宝成了包里的必备品。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掐来金钱草、过路香、薄荷等给我泡水喝。也是那个冬天,母亲专门回了她的娘家一趟,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回一大包黄色的花。她一打开纸包,我小小的办公室立即弥漫开一股淡雅的香味,沁人心脾。从那天起,我才知道原来梅中还有这样的仙子――腊梅。母亲告诉我,腊梅花泡茶可以消炎。我每天进教室前都会泡上一杯腊梅水,看那薄若蝉翼的花瓣在水中慢慢舒展,直到染黄一杯清水,把白开水变成氤氲袅袅香气的花茶。就这样一天一杯,窗台的新鲜腊梅慢慢被风干,慢慢减少;当一包梅花都成为我的杯中之物后,我的嗓子竟然慢慢好起来。母亲却依然每年都会回她的娘家,给我摘回一包腊梅,晒干后装起来放在我的书桌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环境的变化,我又认识了用一片红艳报春的春梅。梅花,一如岁月的雨滴,就那样浸润进我的血液,我与梅算是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

一日,我偶然在学校花园里发现一丛非常艳丽的花,开得灿灿烂烂、热热闹闹,娇艳的玫瑰红煞是惹人眼,遗憾的是一夜风起便满地残红。诧异间问花工,得知其名――三角梅。我心中梅花的形象瞬间被颠覆。一直以来,我心中的梅花无论是春梅、腊梅还是含笑梅,都淡雅、洁净,脱俗清高。可这三角梅在我眼里却少了几分傲气,多了几分媚俗。风贪恋三角梅的妩媚,总想挟之私奔,却转眼就无情地把离开枝头、不再生机勃勃的花瓣抛弃一地;三角梅迷恋风的甜言蜜语,不顾自己立足的土地,轻佻随风而去,殊不知等来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没有留下香味的宿命。我是爱花之人,偏偏对许多人钟情的三角梅不屑一顾,是不喜欢她那份轻佻,还是不喜欢她那份媚俗,也许二者兼有。

梅花教案范文7

太原皇华馆街15号

剪纸艺术家

2005.3.11

郭梅花

剪纸艺术起源于汉,且多与祭祀有关,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在清代以后这种用途逐渐转变成以求喜庆为主。

孝义皮影闻名天下,其剪纸却很少为人所知。皮影的人物神态、轮廓造型、纹样装饰都得益于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先有剪纸,才会有后来的皮影。

1965年,郭梅花出生在山西孝义吕居堡村,初中毕业后进入孝义文化馆学习版画和剪纸。受孝义民间剪纸老太太刘四花等人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粗犷、朴拙的剪纸风格。1986年,郭梅花来到了太原,现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科技研究所教师,闭门谢客的进行着剪纸创作。

郭梅花在太原的家,门前的两颗古槐是最明显的标志。

光绪六年的孝义县志。郭梅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孝义度过的。

剪纸起源于汉代,武帝宠妃李氏去世后,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夜里点上灯烛,透过帐帷,影像在烛光中摇晃,就像李氏亲临汉武帝看到影像时凄然:“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这就是最早的剪纸。

剪纸其艺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剪纸恐怕要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发掘出来的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时期的5幅剪纸了。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绞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剪纸造型最常见的有龙、凤、鸡、喜鹊、蝙蝠等动物,且通常都会用一些吉祥形象来点缀,常用的有月牙形、锯齿形、祥云形等,线条流畅,象征着美好之意。

从剪纸风格来看,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剪纸风格。北方剪纸多粗犷有力、雄壮、简练、纯朴,大型题材较多,生活气息浓厚,从装饰用品到祈福用品都有涉及,如窗花、纸娃娃、布老虎等等;南方民间剪纸则多精巧细密、纤柔恬静,有水乡特色。郭沫若就曾如此评价南北方剪纸:“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黄河流域以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民俗剪纸内容最丰富,文化内涵最深厚。几千年来由于黄土高原交通的封闭、文化的封闭,在民间剪纸艺术中保留了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山西的民间剪纸无论从历史久远程度、分布地区普遍程度、民间剪纸的特色和艺术水平,在北方诸省中应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山西的民间剪纸,具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扎根于山西民间,扎根于山西的城市、乡村中,以乡村为最;且剪纸内容丰富,有花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也有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地域不同而具有鲜明的特色: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

郭梅花其人

生长在孝义乡间的郭梅花,童年时就受到了妈妈及邻居大娘等人的熏陶,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孝义文化馆学习期间,为了收集散落在乡间的剪纸花样,她走遍了孝义的每一个村落。

来到太原后,她将她的生活、工作都奉献给了剪纸艺术,凭着一双手、一把剪刀走遍了天下:1989年受邀到英国达比郡进行文化交流,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99年受邀到日本琦玉县进行表演与教学,极大的发扬和推广了剪纸手艺;曾赴武汉、浙江、南京、香港、北京等地展览作品;她创作的《三羊开泰》、《黄土风情》、《平安长寿生肖》、《十二生肖》等作品都获得了各种全国性大赛金奖;现为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

作为一名表现乡土风情的艺术家,郭梅花虽住在现代都市,但一刻也不曾忘记乡间。为继承、发扬剪纸的民间风格,她的作品都保持着传统的民间造型,有着丰富的民间生活气息,她创作的“三晋面食万种情”,生动地再现了三晋丰富的面食种类以及三晋人爱做面的传统。“我把它当成艺术来做、来保存,我的作品全是手工剪制而成,绝无当今刀刻之风,绝不出卖”,郭梅花为现在剪纸逐渐沦落成挣钱工具而心痛不已。

根据用途可分为四类

装饰类:

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俗信类:

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稿模类:

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设计类:

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剪纸分类根据用纸可分为两类

单色剪纸。可细分为折剪类和叠剪类。

折剪类:

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叠剪类:

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

复色剪纸,又称彩色剪纸。

可细分为衬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及填色类。

衬色类:

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套色类:

以单色剪纸方法剪成主、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

拼色类:

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

染色类:

用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染成所需的颜色;

填色类:

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

剪纸工具

糨糊、油画笔用于裱纸,油画笔是裱糊点缀图案的必需品。

板刷、棕刷板刷能将喷在纸上的水刷匀;棕刷则可把大片的纸刷匀。

剪刀是最重要的工具。郭梅花珍藏的就是珍贵的铜套剪刀和她在孝义学剪纸时的小剪刀,不用时就放进有精美刺绣的剪刀包里。

色纸、拷贝纸各纸是剪纸的原料,一般为宣纸;拷贝纸即塑料薄膜,用于拓样。

剪纸工序

壹起稿。

贰拓样。将拷贝纸覆于起稿上,用油笔描出样子。

叁复制。将色纸放在拓样下,在拓样上重描,使色纸上留下痕迹。

肆雏形。按色纸上的印痕剪出雏形。

伍同法剪出小装饰图案。

陆拓纸。将背景色纸喷上水,用板刷刷匀。

柒裱纸。趁着背景纸湿的时候裱在小木板上。

捌裱雏形。将剪好的雏形用糨糊裱在背景色纸上,用棕刷刷匀。

玖裱第一层装饰图案。方法与裱雏形同。

拾同法裱第二、第三层装饰图案。

拾壹整理。点上眼珠等细微之处。

拾贰成品。

学生时代她穿行于校园中,很多人认为这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定是学唱歌或舞蹈的。但她选择了更为内敛的剪纸艺术,来实现自己的“心灵之舞”。直到现在她仍然保持着低调的风格,推掉很多剪纸表演邀请,“等我到50岁的时候再参加那些事情吧,现在对于我来说正是创作的好时候,我想多在家里剪上几张。”

郭梅花18岁时的照片。40年来,她一直保留着大辫子的形象。

在孝义文化馆学习期间,郭梅花听说刘四花等几位农村老太太剪纸很出名,便搬去跟她们同住。这个憨厚可爱的姑娘天天服侍、照顾着这群乡间老太太,以此换来向她们请教、学习的机会。(右一为少女时代的郭梅花)

19岁的郭梅花

大幅“寿”字剪纸是郭梅花献给母亲60大寿的礼物。整个“寿”字由18只喜鹊组成,每一只喜鹊都神采飞扬,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当年母亲看到她年小体弱,不忍心让她干农活,就送她去孝义文化馆学美术,这为她打开了一扇人生之窗。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郭梅花大多以山西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为原型来进行创作。曾获得“金剪刀”称号的“三晋面食万种情”组图,剪尽了山西人的面食生活:刀削面、拉面、擀面……

“梅花的故事”是郭梅花剪纸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根据朋友写的同名故事剪制,描述的是一个叫梅花的剪纸姑娘因剪纸精巧而感动神仙的故事,寄托了郭梅花对剪纸的美好理想。

一个叫梅花的姑娘,爱好且精通剪纸

天宫太子化身蝴蝶向她求爱

太子化身凤鸟再次向她求爱

太子化身白天鹅又一次向她求爱

梅花和化为人的太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郭梅花已将剪纸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连做梦都在想着剪纸。一天夜里她梦见地板上浮现出形状各异的水痕,第二天她根据梦境创作出了生肖奥运剪纸,十二生肖或游泳,或打羽毛球、篮球,或跳绳,或举重,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

梅花教案范文8

昨日,记者采访了成都著名的书画家游火清,走进他宽敞明亮简洁的画室,映入眼帘的是挂满四壁的梅花作品和一摞摞的画纸,案几上还有三幅刚刚完成的画作,梅枝遒劲,梅花点点,仿佛还四溢着淡淡清香,我们的话题便直面梅花而渐渐深入。

自幼喜爱梅花的游火清,可谓对梅花情有独钟,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梅花上,更是在著名书画家邹文正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痴心不改,画梅不止,追寻梅花境界,终得硕果。

门外花草葱郁,室内梅花含苞孕育,笔耕不辍,一切都在向来者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关于主人、关于画家的往事,有梅花的品格和他在艺术道路上军人的执着与智慧。

梅 品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一点都不假。有人说,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梅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情操和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那种谦虚好学的品格也正是一路伴随着他前进的基石。

游火清常说,自己心头谨记的就是老师的教诲,做人要达到“德、才、学、胆、识”,德更是排在首位,人品高艺品才高,这些都让他时刻不忘。在报社担任领导职务的时候,做到谦和可亲,时刻关心同事,与人为善。见其人,温文儒雅,和蔼可亲;与其交往,知其助人为乐,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如此,游火清在人品上,无论质、格还是仪表,可谓兼而有之。

他笔下的梅花更是俏压枝头,一会宛如舞动的身形,婉约的妙龄少女,顾盼生姿;一会又似挺拔伟岸的疾奔男子,枝干苍老虬曲,动感十足。生动的姿态,昂然的生机,浮现在眼前,仿佛有股清香扑鼻而来。繁花点点却又层次分明,虚实相间或正或侧,含苞待放梅影绰约,含苞待放又热烈蓬勃,处处都给人向上之感。

品似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淡为神。游火清常常告诫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实在是很渺小,即使有点成就也是微不足道,像那种稍有点名气就骄傲自满的人终究会被孤立。熟悉游火清的人都说,他性格开朗,处事大度,平时对谁都笑脸相迎,而且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带到哪里。

游火清常说,自己喜欢画梅花,是因为它出众的品格。“中国画讲究画家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人格修养。画品如人品,正所谓‘据于德、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

梅 香

游火清的梅花十分注重“意”对“神”和“形”的能动作用,努力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灵感,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实质的根基,显得丰富多彩、新鲜生动。

游火清的梅花,传统功力很深,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有意识地在自己创作,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走自己的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更时刻牢记邹文正老师的教诲,潜心学艺,继承中国画传统,扎扎实实地研究,让自己画梅花的技巧日臻成熟,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受到了同行的认可。

为了画好梅花,游火清总是认真研究其他同行的作品,并在梅花开放的季节到出名的梅园观看梅花的形态、走向等,并将造型独特的梅花拍摄下来,认真进行研习。有了实际的观察,加上自己的归纳、提炼、组合、变形等,配以深厚的功底作支撑,使他的画梅技艺更上一层楼。

游火清在部队宣传部门工作多年,生活阅历丰富多彩。但是,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以自己独有的毅力,利用节假日和休闲时光,全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他家中的画室里,到处都摆满了裁切好的画纸,一摞一摞,码放得整整齐齐。

现在游火清已经退休在家,他更是将所有的时光投入到了艺术的创作中,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奋进,如痴如醉地画着自己喜爱的梅花。在红、白、灰的世界里,品味着自己的人生。他经常在画好一幅画后,认真琢磨,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外流,颇有当年杨万里火烧千诗之势!

有老师的教诲,有自己精细的观察与写生,十三年来,游火清将梅花的一枝一叶,一花一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与梅花相处,他总能体味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真谛,总是感觉如遇圣哲良师,恰逢挚友诗翁,灵犀相通间,梅我两忘。就这样,一路跋涉,以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径,托梅言志,借梅抒情的独特风格渐成。真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 痴

邹文正老师曾教导学生,自己60岁后才真正领悟“艺无止境”,这更让游火清记忆犹新,时刻不忘脚踏实地,宠辱不惊,将梅花技艺精益求精。

他塑曲干如蛟龙,“之”字或“S”形架构支撑全幅,有腾空于九霄之气势;苍遒之干,中侧笔并举,或以飞白出之,浓淡兼宜,墨韵四射,八面出锋,使转有方,顿挫有力。

每当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他常常会陶醉其中,自得其乐,好像自己是画的一部分,梅花和自己是相通的。

游火清的梅花丰富多彩,横竖笔划变化多端,提按顿挫笔法细腻,枝枝相连生动活泼,梅亦澄净,意在笔前,神思专一,不杂不乱,层次分明,疏可走马,密可容针。一首首咏梅的诗,一幅幅咏梅的画,以豪情奔放之势铺成一片梅的世界。他把“精、气、神”全都凝聚在笔底的梅花上,在梅花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游火清选择主攻梅花,并为自己的最爱坚持下来,正如他自己所讲,梅花象征幸福、吉祥、健康、长寿,又反映出风骨,不惧风雪、严寒,自己最喜欢梅花精神,可抗拒任何风暴,又有高尚品味和精神,梅花的特性与他有着某些共通之处。

梅花教案范文9

爸爸教高中语文,每天中午在办公室里午休前都会叫我背一些东西,还要醒后检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渐渐会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开始让我背诵一些绝句与律诗。等到了三年级时,他又一点一点地教我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即使是《春江花月夜》和《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也没有落下。

要上四年级了,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又要转回老家襄阳来上学。在选择学校时,爸爸得知我们学校是以楹联为特色教学时,对我说,就是它了,你进去以后会发现,我让你背的东西都能用上。当时我还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回想起爸爸当初的话,觉得他说得真对。

刚进学校,我就发现学校有“每日一联”和“每周一联”的征联活动。我每天把对联抄写回去请爸爸帮忙。爸爸用引导的方式教我对对联,他总是把对联拆成一个或两个的字和词,让我说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有时他又会叫我背诵曾经背过的诗词,告诉我答案就在这些诗句中。慢慢地,我就学会了先把对联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对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然后组合在一起对出上下联的方法。

生活中,爸爸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教我对对联。下象棋时,他告诉我楚河汉界中的楚汉是相对的意思,紧接着就会出一个上联:汉水。我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楚山。但爸爸又加了一个字:汉水碧。由于他所加的字是表示颜色的意思,所以我也加了一个字:楚山青。可爸爸并不放过我,“汉水碧绿”。“楚山青翠”,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说出了答案。“汉水碧绿淌”,爸爸又加了一个字,这下我可被难住了,“淌”,是个动词,可青山不会动啊,我该怎么对呢?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背一下李白的《送友人》。”爸爸说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刚背了两句,我脑中灵光一闪,“楚山青翠横”,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就这样,在爸爸有意无意的训练下,我对对联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得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爸爸陪他们打麻将。刚好学校出了一个上联:“有空读三国”。我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对中间的“三”字,于是就去问爸爸。忙碌的爸爸说:“三是个数字,必须以数字和它相对。”他的话音还未落,哗啦哗啦的麻将声提醒了我,“没事卡五星。”我的下联脱口而出。“妙,绝妙!”爸爸直夸我对得巧,得意地向亲友们炫耀我对的这个下联。

对对联的时间长了,渐渐地我也能品出对联的优美意境来。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副“清风细柳,淡月梅花”的上下联,要求在上下联的中间分别加上一个动词,使其变成一副五言对联。书中三人分别加成了“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我却觉得,要加一个动词,还要符合月夜的特点,应该加成“清风拂细柳,淡月湿梅花”更好一些。因为“拂”表示风的轻微,柳的纤弱;而“湿”字则说明了月光的皎洁,照在梅花上面感觉好像要把梅花打湿一样。这样的优美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渐渐地,五个字、七个字、九个字的对联我都能轻松地对出来了。就这样,我在对联的长河里徜徉,尽情地享受着对对联带给我的无尽快乐。

(指导老师:赵凤玲)

关于对联的历史小资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你们知道吗,对对联的习俗已经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联艺术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据历史记载,五代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一副春联。

妙趣对联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