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集锦9篇

时间:2022-10-26 13:12:04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1

关键词:课外辅助资料;思维;教材;知识

一、课外辅助材料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化学教辅图书方面的选购和使用的指导。经过调查发现,面对升学的压力,有73%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课外辅导,但是市场上众多的课外辅导性的资料让我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暴露的弱项进行学习,一定要选购一些课外或者单元检测的辅助资料。在辅导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化学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主教材为准,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还需要用好辅导书的习题答案,让学生对所看的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题。我们需要先进行独立地求解和思考,然后找到其中的答案,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地训练,并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的种类

“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它的种类相对比较多,通常情况下是根椐教材的进度进行编写的,它与人教版的配套辅导书编写的比例类似。学生可以根椐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用,对化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这类辅导书。教师应该极力推荐这类课外书籍,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翻开此书中自己正在学习的章节和例题,看看是否比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更丰富和更详尽,然后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和系统。如果认真学习一小段之后,学生会觉得有新鲜感,这样对自己的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例题:写出Na2CO3(碳酸钠)和NaHCO3(碳酸氢钠)两者的比较。

2.“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书

“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资料,这类书籍需要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一般情况下这类解答部分都是非常详尽的。有些学生对记忆当中的知识点和规律相对比较熟练,那么就可以开拓思路,但是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不能很快理清思路。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就需要借助学习辅导书,尽可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如果方法掌握学生并不是很熟练,那么我们就需要选用解答更详细的部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课外资料书辅助中学化学教材教学的好处

课外资料书一般可以不求多,但是一定要有,必要的课外资料书一两本就可以了,同一类的课外资料书一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写,而且内容上差异并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椐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课外资料书只能当作学习辅助的读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过分依赖课外资料书,而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的学生把参考书当作做作业的标准答案的工具,不对习题进行思考,那么课外资料就起不到辅助化学教材教学的作用。

1.形成个性化学习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的应用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化学课外资料如何应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化学方案,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喜悦。我们知道,编写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设计探究学习问题的层次。课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引导的步骤和例题解析,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一样,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思想和方法的紧密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书,需要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师也可以通过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学习方法,并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总结,然后从课外资料书找到学习的技巧,并在摸索中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选择合适的课外辅助资料书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料书,教师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市场上的中学会考复习辅导书和同步学习辅助用书,这两种用书的用途都有不同,使用同步学习辅导型的资料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是这类书可以按照化学教学知识的难度由浅到深地编写,所以对于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规律、方法是无法在课本当中全部写出的,比如高一年级化学课本中的第一章是《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重点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个内容,由于刚上中学的学生化学知识还不够,但是课本上只是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转移等方法,所以课外辅导资料则明显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课外辅导资料书可以帮助教师对重要物质性质进行分析,还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活动性的顺序等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同时结合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灵活运用。

3.学生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学教材教学

学生要想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必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课外资料书,辅助自己的学习。由于是与教材配套的辅导用书,所以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生用书,如各年级的《能力培养与测试》《素质教育新学案》等,都是学习化学的必备书,所以这些书籍对各节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安排了“能力达标训练”“强化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综合知识的自我检测。

总之,化学学科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教师来说,使用课外辅导资料辅导化学教材的教学,需要注意化学学科的特点。任何教学主要是以课内学习为主,而辅助资料书只能够当作是参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化学课的时间,认真去听讲,然后深入地思考发现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资料与教师进行详尽讨论,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切不可因为有了课外资料书就放松了课堂学习,课外资料书只能作为自习和课堂教学的辅助。

参考文献: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化; 专业化; 专家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08-04

收稿日期:2013-06-01

作者简介:刘 源(1979-),男,湖南武冈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讲师。

自党中央、国务院2004年8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日渐受到各方重视,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目标日趋明朗,并成为各方共识,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论文亦大量涌现。但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最本原问题的“辅导员”身份界定常常被人们忽略,对它的不同理解与使用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一定的混乱,为辅导员配备不足埋下了隐患。因此,“辅导员”身份认定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以广州某高校为视角,结合自己7年辅导员工作中的观察思考,力图对“辅导员”概念作出分析与解答。

一、概念:究竟何为“辅导员”

1.“辅导员”的身份

关于辅导员的身份,教育部分别于2005年、2006年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两个部门规章均有涉及:“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教育部的文件解决了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问题,即辅导员是什么人,但对什么人是辅导员的问题则语焉不详,这就为“辅导员”的认定留下了空白,也为高校虚报辅导员人数留下了隐患。

2.“辅导员”的构成要件

“辅导员”的构成要件是在对“辅导员”作出界定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本人认为,“辅导员”的构成要件可归结为三点:一是从工作职责上看,所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大学生直接相关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服务管理事务;二是从组织关系上看,所在部门必须是作为高校一线的院或系;三是从岗位性质上看,必须是非领导性职务。判断什么人属于“辅导员”,就要看他是否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1)职责要件 专职从事具体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事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八项要求,涵盖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也与时俱进地不断扩展,其实际承担的工作已远不止那八个方面。以该校为例,辅导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主要体现为完成学生处、团委分配下来的工作任务),还得配合公寓管理中心抓宿舍管理,配合武装部抓新生军训、征兵,配合保卫处抓校园维稳、纠纷处理,配合财务处催缴欠费,配合教务处抓好选课、评教与学籍管理,配合招生就业处抓新生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等。辅导员繁杂的工作可划分为精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上的服务管理两大方面,并且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即“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据此,如果一个人只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承担日常学生服务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他就不是辅导员,典型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一个人只做学生的事务性工作,而不管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也不是辅导员,典型的如宿舍管理员。同时,这种工作必须是专门性的、职业性的,而不能是附带性的、辅的,也就是说该份工作是他唯一从事的职业。虽然班主任也部分承担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但由于他不是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因而也不是辅导员。

(2)组织关系要件 身在院(系)一线,受学生处与院(系)双重领导。《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高校“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的配置,是按院(系)进行的,即辅导员被分配在某一个承担教学任务的院(school)或系(department)当中,辅导员处于院系一线,同时受学生工作部(处)和所在院系双重领导,但在人事关系上为所在学院成员。在高校内,一个人即便承担了与辅导员职责相近乃至相同的工作,但如果他身在党政团机关(如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他也不是辅导员,而只属于机关干部。在该校,如果一个辅导员被调入党政团机关,则视为“转岗”,意味着他脱离了“苦海”。组织要件将那些不在院系但工作内容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人员(主要是党政团机关干部)排除在“辅导员”范畴之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第七点第23条写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它将高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这四个群体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即该校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该规定是对本文关于“辅导员”概念界定的有力佐证。

(3)岗位要件 非领导性。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受学生处和所在院(系)双重领导。辅导员不仅是在院(系)基层,而且是处于整个高校的底层。在高校的岗位系统(教学、教辅、行政、后勤)之中,恐怕没有哪一类岗位像辅导员那样承担那么繁杂的职责,那么沉重的责任。虽然名义上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但本质上两者都不是,因为辅导员不符合教师和干部的身份构成,充其量辅导员只是学生的官、学生的领导。在许多高校,从行政级别来看,辅导员最多只能晋升至正科。虽然现在有人主张辅导员可以晋升至副处,但绝大多数高校并不设非领导性副处级岗位,并且随着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副处级辅导员”的路子已经走不通。

3.“辅导员”的概念

辅导员,顾名思义,是指从事某种辅导工作的人员,如心理辅导员、技术辅导员、课外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等,这可看作是广义上的辅导员。我们日常所说的“辅导员”实为狭义上的辅导员,专指高校政治辅导员或高校辅导员,也是本文所讨论的“辅导员”。

严格来说,我们日常所说的“辅导员”,其实是指“一线专职辅导员”——在高校院系一线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非领导性职务教育工作者。它充分体现了“辅导员”身份构成上的三个要件,最符合“辅导员”的本义,最契合我们日常所说的“辅导员”,最不容易导致使用上的混乱。

4.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

2011年3月18日,《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工作的通知》(粤教思处函〔2011〕9号)之附件2《关于界定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范围的说明》指出:“专职辅导员是指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团委(总支)书记、学工组长等副处级(含副处级)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一线专职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的一部分,是指专职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不含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团委(总支)书记、学工组长等。”这个文件没有点明什么是“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但它认为“专职辅导员”包含“一线专职辅导员”,将属于副处级领导岗的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视为专职辅导员,无视副书记与普通辅导员之间的重大差别。

殊不知,与“一线专职辅导员”相比,学院副书记的身份存在重大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地位不同。在该校,21名副书记在行政上为副处级领导干部,属于学校中层,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直接领导者,比“一线专职辅导员”拥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话语权以及更高的薪资(是故,不少“一线专职辅导员”以晋升副书记为职业目标);而72名“一线专职辅导员”级别偏低(只有16人是正科级,其他56人是副科级或以下),并且责任与权利不对等。二是任职的条件与程序不同。一线专职辅导员通常是由学生处会同人事处按一定条件、流程面向校内外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公开招聘;而副书记通常由党委组织部按照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程序、纪律面向校内的党政团干部和辅导员选拔确定,产生后还必须报上级部门批准,其条件比一线专职辅导员严格。三是职责不同。辅导员的实际职责远不止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列的九大方面。可以说,除了上台授课不需要辅导员插手,其他任何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不管其归口管理部门是谁,辅导员都难辞其责;而副书记虽然是一个学院或系的学生工作总负责人,但他的职责要简单得多——只是整体上对本学院学生工作向学校负责,在学院或系的内部,不具体执行学生工作事务。四是考核机制不同。在该校,“一线专职辅导员”的考核由学生处组织实施,由所在学院与学生处共同完成,而副书记的考核列入全校中层考核计划,由组织人事部门执行。

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虽然身在院(系)一线,与辅导员工作有密切联系,但由于他一不从事具体的学生工作事务,二属于副处级领导干部,显然不符合辅导员身份构成要件,不应被视为辅导员。

5.廓清几个相关概念

(1)“一线”、“专职”是“辅导员”应有之义 辅导员理所当然在“一线”,不存在“二线辅导员”,脱离了“一线”,辅导员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与依托。辅导员也意味着将学生工作作为自己的专门职业甚至事业。因此,“一线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的说法构成概念重复,是不准确、不规范、不科学的,应停止使用。

(2)“辅导员队伍”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不是同一个概念 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即“辅导员队伍”包含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之中。“辅导员”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中其他组成部分各自独立、互不隶属,机关干部不含辅导员,辅导员也不是机关干部。

(3)相关文件规定 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辅导员”,实际上仅指“一线专职辅导员”,不包括副书记,更非整个“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明确这一前提,有利于防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偏差。

二、现状:“辅导员”概念含糊不清及其弊端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愿景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各方面对这“三化”问题已取得共识并付诸实施,但辅导员配备不足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短板”。试想,在一所高校,如果辅导员人手吃紧,成天疲于应付各种繁琐事务而分身乏术,总处于一种高压力、超负荷工作状态,就会无暇顾及自我学习、自我调适、自我提高,“三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模糊的“辅导员”概念,给一些高校人为提高师生比以可乘之机。因此,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便是要按1:200的师生比配备“一线专职辅导员”。遗憾的是,该文件颁布至今,不少高校辅导员队伍一直没有摆脱人手紧缺的困境,一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以该校为例,截至2011年4月,该校共有一线专职辅导员72人、在校学生22626人,折合师生比约为1:314,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体。第一,根据教育部一线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00的规定,该校应配备113名一线专职辅导员,而该校一线专职辅导员实际只有72名,缺口达41人;相对于22626名学生,72名一线专职辅导员不是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结果。第二,教育部规定计算师生比的辅导员是“一线专职辅导员”,不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要知道,“一线专职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是两个有显著区别的概念,这在前文已有详尽论述,《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工作的通知》(粤教思处函〔2011〕9号)之附件2中亦有明确规定。

“辅导员”概念含糊给高校规避教育部关于辅导员数量的要求以可乘之机,致使辅导员配备不达标,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重大阻碍。因此,为树立党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推进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希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对校领导的考核指标体系,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各高校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数量的明确规定,杜绝高校通过偷换概念、玩文字游戏、数字游戏等手段掩盖辅导员配备不足的事实,以确保辅导员人数充足,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对策:建议教育部思政司对“辅导员”作出统一、明确的解释与规定

在该校学生工作中,不管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不管是具体事务中还是会议上,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组织部、团委等辅导员的上级机关及其领导常常将“辅导员”与“副书记”并列使用,典型如《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笔者认为,应对此文件中的“辅导员”作系统解释,即其仅指“一线专职辅导员”(真正的辅导员)。然而,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报告》中,学生工作处称“全校辅导员总数137人”,此处“辅导员”明显不仅指一线专职辅导员,还包括副书记和兼职辅导员。出自同一个部门之手的两份文件,有时甚至是同一个文件的不同部分,“辅导员”含义却各不相同,可见该校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的理解是很不清晰的。

在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看来[4],辅导员包括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三个群体。暂且不论这个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单说何为“专职辅导员”、何为“一线专职辅导员”,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并未作出澄清,只是基于工作需要就事论事,在通知的附件中对“辅导员”的几个属概念作了临时解释,而对“辅导员”并未作出全局性、一般化的规定。

“辅导员”本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楚的概念。辅导员工作必须在一线,也必须是专职。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产生了诸如“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些混淆性的概念本身既不科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实,不管是从规范性上,还是从逻辑性上,“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的叫法都是应该废止的。

因此,基于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及辅导员人数配备长期不足的尴尬现实,针对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对“辅导员”理解、使用上的混乱,我建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将“辅导员”的概念严格界定为:“在高校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非领导型教育工作者”,并将这个概念贯彻到与辅导员有关的所有文件与实际工作之中。同时,希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各高校辅导员配备的检查督促,防止各高校在辅导员配备上阳奉阴违、偷工减料,真正确保辅导员按质按量配备,确保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性、激励性措施真正落实到辅导员这个群体身上,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5-01-13.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07-2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08-26.

[4]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工作的通知[R]. 2011-03-18.

[5] 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0-94.

[6] 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73-374.

[7] 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44-45.

[8] 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6-58.

[9] 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15.

[10]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61-63.

[11] 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3-7.

[12] 王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6-119.

[13] 王君君.“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威信的树立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129-130.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3

关键词:教辅类报纸 优势 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50-02

教育教学辅导类报纸,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的,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师生,传播先进文化,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文化品味的辅导性读物。教育教学辅导类报纸作为教材和课堂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与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联系紧密,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

一、教辅类报纸的发展状况

中国教辅类报纸的发展是中国特有国情以及考试制度下演变而成的一个特有的产物和特种行业,像教辅图书一样,这些教辅类报纸的形成与我国的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目前,全国有100多家教辅类报纸,这些报纸是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一家几乎都是一个孩子,这样各个家庭就将更多的资金投到子女的教育上,这个因素促使大量的教辅类报纸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教辅类报纸的品种如同雨后春笋,连上世纪80年代停刊的报纸也纷纷重新开办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辅类报纸不断发展壮大,它与教辅图书逐渐成为了教辅产业中相得益彰的两种产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教辅图书,信息量最大最丰富,包罗万象,综合性强,携带方便;而教辅类报纸,信息新,更新快,时效性强,比较专业,同步性强,结合教材比较紧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二、教辅类报纸的优势探析

教辅类报纸相比教辅图书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新。所谓“新”就是指教辅类报纸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从内容上来说,教辅类报纸本属专业报,而专业报亦为相应领域的“信息报”,尤其是报纸的第一版通常展现最新的教学教改信息,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课程理念。同时在采编这样的新信息时,编辑的教育敏感性也得到了提高,强化了编辑的眼光和编校质量。从形式上来说,教辅类报纸作为报纸的一种,具有报纸发行迅速,周期较短,时效性强的特性,加上其具有的独特发行渠道,使之发行较教辅图书更迅速,可将本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此外,教辅类报纸是勇于创新的一个行业,不断的创新是教辅类报纸的生命线,因此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例如《英语周报》《学英语》由以合订本的形式向报纸的形式的转变,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现如今《英语周报》《学英语》《学习报》等报纸为满足客户需求,方便师生使用,积极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将以往报纸的四开四版变为四开六版,这一举措在市场上赢得了掌声,受到了广大师生认可。相比之下,许多教辅图书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召唤,仅仅是在书面上印上“素质教育”的字样,但里面的内容却是一成不变的试题集。因此,教辅类报纸在内容、形式方面的创新性都优于教辅图书,

2.准。它是指教辅类报纸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报纸上的学案部分。报纸上学案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线优秀教师自己撰写、教研活动中选取和互联网,但这却决定与集中诠释了学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事各类基础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优秀教师,对于导学内容,他们最有发言权,从而为教辅类报纸的学案编写提供最具实效、更为科学的内容。教辅类报纸拥有一个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发行资源,它是指在报纸发行之外,教辅类报纸可以借助与各地各类学校良好的通联关系,围绕报纸品牌进行很多报纸以外的策划活动,比如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大型教学研讨类活动,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课堂的评比活动等,从而将其编辑成为学案的一个来源,因而可以说,这种学案经集思广益而成,更科学也更具操作性;对互联网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重组,也是学案的一种来源,是其建立自己内容王国的一条便捷可行之路。互联网内容虽然丰富,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使用者来讲,它太过于庞杂而无序。教辅类报纸则能够联合互联网,实现报网互动,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分类和进一步编辑,把网络上最精华的内容以报纸的方式,有步骤、分期、分批地介绍给读者,其重要性则在于提高了报纸的版面内容质量,节省读者时间,同时,能够把原本死的、有限的版面激活和无限化。

3.精。它既指教辅类报纸内容的精致,又指报纸形式上的精简。报纸编辑人员更专业化,对学科、教材、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报纸篇幅的有限性,由此决定了它需要将在有限篇幅内表达的内容以简短有效的方式与高质量的水平展现给读者,从而使其不可能像教辅图书一样可以将教材内容铺展开谈。这样一来,精致的内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负担。而且学案的导学性质,可指导学生预习、感知、经历、创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教辅图书篇幅则相对大,但对于问题的详细阐述过程中,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也浪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教辅类报纸优于教辅图书的一个方面是:教辅类报纸一般以散页印刷,不装订,无封面,既便于翻阅使用,又便于携带,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三、教辅类报纸的特色

对于新闻出版物包括教辅类报纸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内容为主,质量为本。教辅类报纸相比教辅图书具有以上几个优势外,它的办报特色也决定了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具有的相对优势。所谓特色,是指教辅类报纸在办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第一,身份特色。一般来说,报纸归属于新闻传媒,是以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散页的定期出版物,例如,日报、晚报或周报等。但教辅类报纸从严格意义上说,以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导为主要内容,不具有新闻传媒的属性,但较之教辅图书更容易给人一种独特心理诱导的风格。

第二,教辅类报纸的编辑特色。教辅类报纸与教辅图书都处于辅导的位置,那就离不开教材这个核心,可以说,教材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辅报纸与教辅图书的变化。但是,较之于教辅图书,教辅报纸的所需稿件绝大多数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之手,其编辑需要具备一定专业学科性知识,既要熟悉教材,了解教学进度,还要精通报纸的编辑过程,因此,教辅类报纸的编辑具有多重角色,使得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可控性、前瞻性、操作性与直观性。

第三,个性特色。当前,中国的教辅类报纸有文科类、理科类、外语类和综合类等上百家。辅导学生的学习是共性,办报的宗旨和强化的个性则各有特点,这样有利于报纸的品牌定位。例如,学习方法报,共性的是紧扣教材,同步辅导,但学习方法则是特色。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总之,教辅类报纸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其比教辅图书更具有“贴近性”。它的自我创新使得它能始终站在本领域的前沿,更好为读者服务;它的内容的来源及它的第一版的打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本领域的知识建构;它通过其特有的发行渠道组织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能更灵活地为教师提供教研服务,扩大报纸影响。正是由于它更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更适合中国的教辅市场的需求,所以教辅类报纸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必然。

参考文献:

1.马小为.数字时代教辅期刊的几个生存要素[J].编辑之友,2006(05)

2.吕瑞荣.试析教辅期刊图书化的原因及其危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3.张西安.谈谈教辅类报刊的社会责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2)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构建

1.常见的教师,班主任工作的内涵肤浅的理解

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集体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所有这些挑战了辅导员的工作,如果你想做好辅导员是和蔼可亲的,信任和尊重教师,职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1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素质高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的第一个条件,品德的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模仿,只有辅导员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感染学生、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1.2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知识的加速,信息传播快,学生的知识和扩大其获取知识,向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和保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学生工作的内容,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增强说服力。

1.3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好教师应该善于总结和思考。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学习,研究,和实践,丰富内涵的创新方法,他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强对教育活动的理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工作风格。

1.4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有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辅导员工作琐碎,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工作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沮丧。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善于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以坦荡的心态包容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总能保持微笑,做一个好学生。

成千上万的教师都教真相:顾问最基本的工作目标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

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学习,学会做真正的人;学生的基本目标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是生活的升华。辅导员工作要坚持“教育、道德教育第一”,咨询师不是一个全职保姆的学生,从沉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用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应该之间的管理和指导指导,推动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训斥和指责,让思想工作更久。作为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要管,让学生接受教育,毕业后仍受益。

2.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起码要具备以下几点风范

2.1 辅导员身上要有书卷气

书卷气不是书卷本身,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衣貌整洁,声音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书卷气不能太浓。一浓可能会失去自我。偶尔在合适的时机引用文化知识和名人名言,在自己的语言习惯中,也不妨构建几个常用的典雅组合,以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识别度。

2.2 辅导员身上要有风长者风。

这里所说的“长者”,不是指年龄,而是指风范。由于文化给了我们文明的基因,给了我们古今中外,给了我们远比年龄成熟的东西。身上的文化使我们的身躯变大,大到兼容并包、宽厚体谅,这就是长者风。辅导员要努力体会,长者风的最大特点,就是倾听。倾听时的眼神和表情就是学生最大的期待。学生遇到问题,只要倾听甚至九成是倾听,一成是帮助。辅导员要注意,长者风容易造成错误理解。那就是滥用怜惜,即刻表态。长者当然也充满同情,却又受到理性的控制。长者风的本质在于,倾听之后慢慢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2.3 辅导员身上要有裁断力

越是温和的长者越有可能拍案而起。辅导员必须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一个身上有文化的人,除了保持宽厚的长者风,还会展现出果敢的裁断力。

2.4 辅导员身上要有慈爱相。辅导员是学生一线的工作人员,学生效仿的对象。学生不仅仅看辅导员说了什么,写了什么,于细微处,学生更看辅导员老师做了什么。是不是表里不一,是不是亲疏有别。辅导员留给毕业以后学生的最深印象应该是满脸由衷的善良。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辅导员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对学生的爱演化成终极性的慈爱生命化、人格化,进而变成辅导员身上的一种气质,一种风范。

人说老师是一个厚的书,学生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然而,对于教师,学生不是一本书吗?老师可以读出,纯洁,美丽,活泼,也能感觉到的幸福厚挥之不去的经验,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作为一名教师,往往轻视或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起自己的想法。学生是一本书能够耐看,只要打开任何网页,你可以阅读一个普通但感人的故事。世界有爱,爱,不仅一切当秋天来临时,树叶是黄色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落在地上少的分支,没有遗憾,安详,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高大的树干,一片片的叶子和它的生活和起草一个新的环。让我们,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地俯下身子,用你的心来接近接触这本书,做学生,心灵的沃土。然后你会感觉,长那么芬芳诱人,韵味……

[参考文献]

[1]潘小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5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高校从100多年前产生的岗位“counselor”类似于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岗位。一般是指经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者,主要从事学习、生活、就业、心理、职业能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性或咨询性服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国外已经有了专业的硕士辅导员、博士辅导员。国外的辅导员研究大多集中在辅导员体系的构建上。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上,如美国大学以一年为考核周期对辅导员进行评估,考核标准参考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就业三方面。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晋升密切相关。英国采用的“发现性教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和教师奖惩分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帮助教师改善其行为特点,但存在着标准模糊、目的性差等弱点。总的来说,欧美的辅导员起源以及工作职责和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具体的绩效考核机制。陈奎庆、袁志华(2009)认为: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以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为基础来构建。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性质的模糊性和广泛性,因此辅导员的考核要坚持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通过360度全面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陈建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建议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中引入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该方法以领导、同事、学生为评价主体提出评价模型,并做了实例分析。这一评价模型使定性和定量评价适当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业绩考评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针对辅导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对策和建议,但就辅导员这支特殊教师队伍的激励研究明显过少,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还不够。国内有关学者对辅导员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了几方面的理论探讨:一是创新考核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要成分分析法;二是优化考核指标,有三个努力方向:以KPI理论为基础的关键绩效指标法;以德、能、勤、绩考核法为基础的指标细化法;还有以多方位指标选择法。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此外实施360度考核制度和基于“胜任力”研究考核法也是当前优化辅导员考核制度的重要主张。

三、ST学院现行辅导员考核体系现状

ST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辅导员考核工作经历了数次修订,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考核体系,辅导员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牵头,以二级学院考核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总分100分,其中,二级学院考核占60%,包括辅导员互评、学生满意度测评以及二级学院管理评价,由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实施,提交最终分数给学生工作处;职能部门考核占40%,根据辅导员条线分工不同,以条线考核为准,对不同二级学院在该条线工作的评价分等级,再一一对应到负责该条线分工的不同辅导员中,按照等级不同给予相应加减分,最终得出总分。这样的考核体系有可能存在诸如考核重结果而非过程造成的结果不公,具体来说,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考核一般只是在每学期末通过发考核通知的形式启动开展,在考核方法中,重经验指标、重历史表现明显,对于辅导员平时工作的过程性考核材料疏于收集,而只是在学期末了给个笼统的分数作为依据,有失公允。

2.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不一致。各个二级学院考核在对自己学院辅导员进行考评时,标准不一致,组织形式也不一致,导致各个二级学院最终评分标准不一致。

3.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考核机制和指标的建立除了是对辅导员工作年度性的总体评价外,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激励、指导辅导员未来工作的目的,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并不能满足激励辅导员在未来工作中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目的。

四、ST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结合辅导员队伍现状,我们认为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量化和质化结合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高职院校辅导员考核指标较为合适。360度考核也被称为全视角考核,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客户和被考核者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360度全方位的考核,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根据360度绩效考核理论,结合ST学院实际,可以将辅导员考核中的五个层面评价者选取为:

A.主管部门(权重60%):主抓辅导员工作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权重30%),学工条线处领导(20%),学院分管领导(10%)。

B.同事(15%):全体辅导员互评以及各二级学院中与辅导员工作日常接触比较频繁的班主任中选取一定比例(不低于5名)。

C.学生民主测评(15%):按照辅导员分工不同,由二级学院提供名单,选取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的不同年级、系级学生,按照学号定序抽取一定比例(不少于20名)。

D.辅导员自评(10%):通过自我评价也是对全年工作的自己总结,补充前几者评价内容中不完备的地方。

根据2006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内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的内容要求,结合ST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并访谈了分管辅导员工作的二级学院书记、处长和部分辅导员,我们认为,在对辅导员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维度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A.主管部门: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主要从考核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工条线领导主要从就业、心理咨询、团学、奖助贫、医保工作、安全六个方面对二级学院进行评价,再根据辅导员分工不同,对应到相应的条线评价中。学院分管领导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反面进行评价。

B.同事:主要从团队合作、工作方法、服务水平三方面进行评价。

C.学生民主测评:主要从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班级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D.辅导员自评:主要是从辅导员工作总结、辅导员工作日志、辅导员自身所获奖项与指导学生所获奖项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对各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具体细化,并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最后得出总分。进行考核。具体绩效指标见附件1―6。

五、辅导员绩效考核周期及结果运用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6

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发行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出版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能够维系产业发展。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化发展迅速,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辅图书内容编写极不规范 1.编写主体资质不合要求。随着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各种不具备教辅图书编写资质的出版社和编写人员参与到教辅图书编写环节中。尽管《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规定“出版范围不包含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社不得安排教辅图书选题”,但我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90%以上的出版社出版过教辅图书。 2.编写内容拼凑,同质化现象普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规出版社借鉴其他出版社的教辅图书中的亮点,在书名、选题、编写体例等方面进行模仿,作为市场跟随者参与竞争。二是盗版书商将已经出版的教辅图书内容进行剪切拼凑,通过与某些短视的出版社合作,利用其名称并取得书号,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直接销售。 (二)教辅图书编校质量大打折扣 编校工作制度形同虚设。出版社在开发教辅图书时大多朝着品种齐、上规模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出版套书,这种批量生产方式加重了编校人员负担。编辑人员抢时间、赶任务而忽视了编校工作质量,教辅图书的书稿三审制走过场的多,责任校对缺位的情况也很普遍,教辅图书书稿编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辅图书产品粗制滥造,盗版严重 1.教辅图书的产品质量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为用纸粗糙、油墨劣质、字体小而模糊、开本不合适等。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社的教辅图书装帧设计工作不到位。二是对教辅图书产品印制的管理协调不够。 2.盗版盗印现象严重。教辅图书因需求量大、获利较易成了不法书商盗版盗印的重点。广东省新华发行集团调查发现,广东省内教辅市场十分混乱,打着“海淀”旗号的教辅多达170余种,打着“黄冈”旗号的教辅资料达300多种,打着“广东名校”旗号的也有100多种,绝大部分是盗版。 (四)教辅图书发行市场混乱,非法经营严重 1.发行主体鱼龙混杂,滋生不当利益链条。教材发行放开后,形成了出版社、新华书店、邮政系统、广电系统、民营图书发行公司、个体书商书贩,甚至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学研究所、中小学校、教师等构成的多元化教辅图书发行系统,全国3万多个书店中,有近80%的书店经营教辅图书。 2.发行折扣混乱,催生劣质教辅图书市场。盗版盗印,拼凑知识内容,减少校对次数,降低产品用料规格等现象严重,四川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对在成都两家印刷厂查获的18万字的盗版暑假作业检查中发现,错字、漏字等各种错误几乎每页都存在,共165处,超过国家标准近10倍。3.非法经营行为使劣质教辅图书渠道通畅。据业界统计,目前仍有1/3的教辅图书随教材一起征订。极少数学校的个别老师利用其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关系,以牟利为目的,自编教辅图书或指定教辅图书品种和地点,要求学生购买。 二、加强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管理的建议 为了实现出版发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站在社会总体的高度,建立与我国国民经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宏观调控机制,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平稳转型。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行业准入机制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第21条明确指出:“出版辞书、地图、中小学教科书等类别的图书,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出版单位须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这不利于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出版标准与行业规则,完善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准入机制,关键是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单位资质认定并对企业的名单公示,以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辅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作用。 1.针对教辅图书出版单位资质的认定。建议严格执行由出版范围涵盖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社进行教辅开发,除了教育社和师大社可以出版多学科教辅图书外,其他出版社只能出版与其范围相关的教辅图书,如美术出版社只能出版美术辅导书,文艺社只能出版读本。最关键的是每个出版社要对其申请书号相应的教辅图书质量负全责,把好质量关。 2.针对教辅图书发行单位资质的认定。建议让市场来调节教辅图书发行企业的发展和存亡。相关部门在教辅图书发行主体资质方面不设所有制限制、不设地区限制、不设行业限制,保证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平等。 (二)完善教材政府采购制度 目前中小学教材政府采购普遍推行,2010年,全国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材政策。随着免费教材范围的扩大,我们认为有必要完善教材政府采购制度。 1.规范免费教材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程序。首先,要科学地设定标段。建议选用的教材尽量集中,分为小学段和初中段,以“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新课标)”为主进行招标,既要求教材品种多样化以保证招投标的竞争性,又要求本省范围内教材的相对统一,不影响采购工作。发行不分标,延续以省为单位按全品种招投标形式。其次,要理顺教材政府采购招投标流程。建议按照教材图书出版发行流程顺序操作,先进行出版项目招投标,再进行发行项目招投标。 #p#分页标题#e# 2.真正落实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首先,要提高政府采购招投标信息公开的有效性。要将招投标信息全面公开,广泛传播,在招投标信息公布的时间、方式及其公开媒体、区域范围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适应潜在投标者的情况,使其能方便地获取招标信息,提前做好投标准备。其次,要加强对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打破省界区域限制,允许全国范围内具有资质的所有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主体能公平地参与投标。坚决制止以往曾出现过的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干扰、排斥外地出版发行机构的竞争等行为,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按时按质实施。第三,预付教材款,实现招投标双方权益对等。免费教材财政资金实际拨付到账时间较以前滞后近10个月,教材出版印制发行产业链各环节的资金垫付成本巨大。建议有关部门重新核定中小学教材价格,政府对出版社预付或缩短拨付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的时间。 3.科学设置评标标准。建议在免费教材政府采购招投标文件中明文表示“招投标不以降价为目的”。制定明确的评标标准,围绕产品质量设置指导性意见。如在技术指标方面,注重投标者的实施条件、保证措施、产品与本地市场的切合度,包括教材的印制质量等;在综合指标方面,注重考察投标者的配套服务能力,如投标人的工作经验、经营实力、服务质量、出版发行网络情况、保障措施等情况,并明确中标者应按照宣传阵地建设的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价格指标要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在新一轮招投标中,价格指标的比例不宜超过30%,以免引发扭曲的价格竞争。既要保证一定程度的竞争,也使降价始终保持在理智的范围内。 (三)建立教辅图书产品质量保障机制教辅图书产品质量,既包括产品物质形态质量,也包括产品内容质量,建立教辅图书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出台具体、全面的教辅图书质量评估标准。参考教材图书质量标准,出台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内容质量标准,包括内容的原创性、材料的新颖性、知识的适应性等。由新闻出版部门制定的形式载体、印刷标准,不仅可以引导出版者正确操作,还为教辅图书的质检评估提供了依据。 2.强化教辅图书质检并制定奖惩措施。按照新出台的教辅图书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教辅图书质量进行全面检查。除一般的检查文字差错、印刷装帧等硬性质量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创意、思想等软性内容进行鉴定。建议新闻出版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成立教辅评议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对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与印制质量进行全面审定。同时,针对审定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奖惩,结合奖励的结果,扶植和培育出一批优质品牌教辅图书。 (四)合理限制教辅图书价格教辅图书高定价、低折扣已经成为社会不齿的弊端,是社会对教辅图书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教辅图书价格折扣的监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2008年,教辅图书价格平均上涨了6%,部分小考复习辅导书、中高考方面的辅导书涨了大约35%~40%。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与价格部门的联系,对教辅进行最高印张限价,以不高于一般图书定价为准。同时,制定动态的符合教材图书发展情况的价格规制准则,并对市场上教辅图书的价格进行监测。 (五)加强教材教辅图书市场的日常监管 1.加强对教材教辅图书产品印制环节的监管。根据相关管理规定,教材教辅图书印制必须严格履行印刷复制委托程序,印刷复制单位承接业务须事先核查相关手续。跨省印制教辅材料需开具委印单并在新闻出版局备案。出版管理部门应该按照这些规定,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印刷企业进行盘查,监管常态化,发现非法印刷行为要及时处理。 2.清理整顿教辅图书的流通渠道。首先,要严格审查经销商的资质,并进行备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辅材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批准的发行企业发行”。建议出版行政部门对获批的教辅图书发行企业进行公示,集合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教辅图书流通渠道的监管。其次,要改革销售采购方式。主张对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宰教辅图书进校渠道的方式进行改革。由任课老师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后统一采购。 3.严厉打击盗版盗印教辅图书行为。盗版盗印教辅图书的大量存在,蚕食了正版教辅图书出版发行主体的利益,既是教辅图书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也是扰乱教辅图书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对教辅图书质量、选用渠道、价格折扣监管的同时,加强著作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常态化打击盗版盗印教辅行为,是教辅图书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7

关键词:图书资料;自主学习;课外辅导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了,此次课程改革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0年代末,叶圣陶又撰文指出“学任何知识,仅仅浮在面上,涉猎一点儿概要,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越是往深里广里去研求,越是容易豁然贯通,化为有用的经验。而课外辅导书,正是引导你往深里广里去研求的路径。”[1]因此,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旨在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再拘泥于书本和分数,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自主学习是近二十年来在西方逐渐兴起的一种自我教育方式。自主学习以学习者为本位,注重在受教育中学习者自身意志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根据各人不同的独特品质,发展其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即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2.是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二、课外辅导书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读书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使一个人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生活局面和环境发展变化,还使他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升华提出更新更高要求[2]。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课外辅导书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方法。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时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课外辅导书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拥有广阔的自主空间。它能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一个知识平台,使学生由被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针对个人不同的学习兴趣、动机等因材施教。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自主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宽知识层面。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自修时间查阅书籍,扩大阅读视野,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与课堂教学趋同的认知联系,还为自身知识格局的发展找到一种增值联系,深化、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辅导书的同时,更能把与课堂教学内容发生联系的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串成链,再结成网,使课内与课外所学到的学科知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他交叉学科中寻找新的知识点,构建更为宽广的认知平台。由“点式阅读”发展到线式阅读”,又进一步发展到“面式阅读”。[3]把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串成链,再结成网,使课内与课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课外辅导书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各章节之间的融会贯通。而只有各种知识之间实现了互相融通、交叉和连接,形成为一种具有联系的组织性结构。通过阅读课外辅导书来巩固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进行集中思维;因此,课外辅导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建议

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学习经常与自学和独立学习相混淆。在自学过程中,学习者的确有较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在很大程上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客观学习条件。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的学习,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由于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

(一)加强课外指导,科学合理地推荐课外辅导书。作为中学生,他们的年龄毕竟还小,辨别能力还有限。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每一阶段的基础课程给学生推荐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的课外辅导书。教师应结合每一阶段的基础课程内容给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辅导书读吸取书中的营养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消化、扩展,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最先接触的科学知识来自于教材,如他们对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会有兴趣阅读课外辅导室。因此,教师作为教材的“发言人”,一定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科学底蕴,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节科学课,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让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把教师想要提的问题变成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等.叶圣陶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崔茂新.个性化阅读[N].中国教育报,2006-06-08:(3).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58-02

一、高职辅导员的重要性

常言道:一批好教师能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辅导员能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高职辅导员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导者,是高职生的榜样与行为引导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更是高职生就业指导的良师益友,担任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际工作出发,以人为本,对辅导员进行人性化管理,维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一)辅导员年轻化,队伍不稳定 。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调查发现,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年龄普遍趋向年轻化,他们是边学习边成长,通常成长至工作能独挡一面需要一段时间。由于在职称评审、进修学习、绩效工资晋升提拔等方面与专任教师存在着差距,有些辅导员只看到眼下工作的繁重,意识不到责任的重大,没有将此工作作为长远的事业好好经营,由于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不够,工作稳定性不足;一些辅导员把选择这个工作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跳板,工作几年后转到其他岗位;还有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在工作的一开始,由于态度不明确,对辅导员岗位定位不够,工作无法深入,出现半途退岗的现象,辅导员经常更换,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量超负荷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没能清晰地认知,认为只要跟学生有关的工作(除上课外)都应该是由辅导员处理的,各职能部门纷纷自行向辅导员布置工作任务,由于辅导员属于“最底层的行政人员”,很多情况下无法拒绝,因此除了需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外,还承担了许多日常的工作,在生活中是学生的保姆、学生宿舍管理员,学习上是任课教师的帮手,还同时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兼任党务秘书、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和团总支书记的助手,深陷众多部门布置的事务性工作之中,难以理清工作头绪。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随之持续上升,有些辅导员一人要担任近250名以上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标准远远低于规定中高等学校要按师生比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总体要求,繁杂的工作让辅导员的工作变得十分忙碌,身心疲惫。

(三)工作方式表面化,职业成就感缺失。

一个辅导员要负责几百人的思想动态和日常工作,压力相当大。要想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做好每一名学生思想及日常工作,几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繁杂,压力大,再加上辅导员呈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工作通常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方式表面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压力的增加,每天忙碌在应付杂务上,减少了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将慢慢与学生疏远,工作得过且过,逐渐丧失了个人职业成就感。另外,辅导员缺乏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年轻的辅导员毕业后到高职院校工作了几年,做的几乎是相同的重复的工作,基本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相当大的部分辅导员难以获得明显的工作成就感。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偏低。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提高了辅导员的选聘条件,大部分辅导员都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学方面专业的科班出身的辅导员仍占少数,甚至有的专业与辅导员的职业需要相距甚远,专业结构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学生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有的是从外单位转岗来做辅导员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学生管理教育及相关培训,工作起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走路”;此外,一些刚踏出校门的年轻辅导员,依然保留一些学生气,加上缺乏辅导员工作经验,未能及时做好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工作经常带有情绪化,没有具备教师的应有素质。

三、以人为本,建设适合高职院校性质的辅导员队伍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指在管理过程中以辅导员为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辅导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辅导员与学院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是学院发展的前提,也是稳定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前提。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辅导员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发展;辅导员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是可以协调的,辅导员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会促进学院管理工作上一个台阶。

(二)明确归口管理,提高岗位意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院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从学院管理层面而言,管理辅导员的职能机构是学院的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统筹布置院级的学生工作任务,并为院(系)开展学生工作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从院(系)级的管理层面而言,管理辅导员的职能机构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直接领导。原则上,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任务或者需要辅导员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该由归口管理机构严格把关、统筹布置、然后再层层下达给辅导员,这样可有效避免多个部门自行向辅导员布置工作任务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有利于辅导员能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本职工作。

(三)明确岗位职责,给予激励与关心,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该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指导思想,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及开展情况,进一步明确、细化辅导员岗位职责,避免出现笼统、模糊的岗位职责,理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注重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成效的宣传,让教职员工能较全面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树立辅导员的自尊,提高辅导员地位、认可度及影响力。主管部门领导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减少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外的事务性工作量,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实施弹性工作模式;建立奖励机制,改善辅导员待遇,尽可能地使辅导员获得与本职工作“合理的报酬”,例如:可把辅导员额外的加班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补贴;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定期推荐优秀辅导员外出进修或学习;在生活上对辅导员多给予关心与关怀,尊重辅导员人格,在工作中要多给予表扬与肯定,学会欣赏每位辅导员的优点,多发现每位辅导员工作中好的一面,发掘每位辅导员特有的长处,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辅导员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让辅导员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辅导员素质。

1.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其主要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专业背景支撑在开展辅导员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现实中很多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十分必要。学校可利用本校或者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对辅导员定期开展培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效性,应该与时俱进,经常性更新其专业知识,并全程化贯穿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之中。

2.加强本院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其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辅导员是高职生求学三年时间里“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 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乃至以后的人生都产生影响。所以辅导员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要要求辅导员也能给予他们在本专业学习上相应的指导。辅导员要对所在院校的校史、专业知识、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等方面要不断学习和领会,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注意积累经验,学校也可经常安排辅导员到相关企业或一线施工单位实习,让辅导员了解行业最新的动向和企业对人才最新的就业需求等等。其次,辅导员承担着方方面面的学生工作,内容涉及面广泛,同时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个角色,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职业能力,如过硬的政治素养、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个人素质水平等。因此,高职院校领导部门应系统性地、有计划和针对性地长期开展相应的培训,特别是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同时鼓励辅导员通过自学,更快更好地掌握多种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辅导员工作。

(五)搭建平台,帮助提升本人职业规划。

1.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提供更多职业前景和希望。领导部门应多挖掘适合辅导员往上晋升的岗位,大胆重用立场坚定、素质高、工作突出的年轻辅导员,让他们走上更多的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和领导岗位,稳定学生管理人才,以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此外,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成果及工作年限,实行等级评定,享受同等行政级别的薪酬待遇,最大程度地实现辅导员的工作价值。

2.分管部门应该给予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指导,根据辅导员本人的专业及特长为其规划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如鼓励辅导员在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专业及特长,提高个人学历,参加职业资格相关证书考试,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在职务职称方面,辅导员既可以按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职称来参加相关的技术职称评审活动,同时也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和能力晋升相关的工作职务;鼓励其多参与学院的各项科研活动,要把辅导员当作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那些愿望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辅导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他们体现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以人为本,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从倡导以尊重人、激励人的管理方式出发,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工作积极性及创造精神,让辅导员心情舒畅地工作、心甘情愿地为本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付出,最终达到稳定人心,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只有不断地通过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才能在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高一个性化辅导书范文9

一、目前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辅导人员相对短缺。

随着辅导需求量日益增大,辅导人员相对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辅导人员本来就少,辅导任务比较繁重,再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导致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转变进而造成边缘青少年的出现,更加大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需求,致使辅导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是辅导室建设不规范。

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如何,对能否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保证辅导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建设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规范。比如心理辅导室的位置,心理辅导室的内部装修装饰等等。 三是心理辅导学化问题。

辅导学化,是指使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更能适合地区区情,从而有效地发挥助人的效果;在辅导学研究方面,应更能反映与适合的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特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他们多数学生在校寄宿并封闭管理,每周周末才能走出校园,接触一些外界,平日里少有书籍、报刊、杂志的接触;少有电视电话的接触;更少有网络媒体的接触;这使孩子们除了课堂课本和课任班任老师以外,几乎封闭了他们很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开发和认识。从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树立和适应自己风格的辅导学化。学校心理辅导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学校所运用的辅导理论、方法、手段等多移植于西方辅导界。由于辅导学的研究人才不足,多数一线辅导工作者又缺乏实证的态度,都在一定程度影响辅导效果。对今日辅导界来说,如何培养辅导学研究队伍,推动理论研究发展和繁荣,如何以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西方的辅导理论与技术加以修正,使之符合社会民情等等,都是辅导学化应努力的方向。 四是将心理辅导同于德育。

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如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而《中小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两者的内容亦有共同之处,又有交叉。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全成长和发展,以达到良好个性的形成。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活动。两者的区别是:一是理论基础不同。心理辅导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是目标不同,心理辅导关注,维持和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机能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和发挥。德育重视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规范个人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研究

(一)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提倡学校本位辅导方式。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很多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形成庞大的兼职辅导队伍,由书记、校长、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兼职做心理辅导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否则,就无法与辅导对象产生真正的沟通。其次提倡校本位辅导方式,它的特色在于突破以往一对一的个案形式,利用教师集体辅导全体学生的方式,即全校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通过全校的辅导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学校本位辅导可分8个步骤:1.列举问题。学校辅导工作小组,就当前学生需要改善的一些问题,向全体教师做调查。2.从这些问题中选出一个目前急待处理的问题。3了解问题情况,研究问题成因。4计划活动。5做好目标行动的准备。6.推行活动。7.检讨工作。8.制定未来计划。

(二) 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理想的心理辅导室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地点僻静而又方便。僻静是为了辅导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便于学生隐私性谈话得以保密,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方便是为了学生能毫不显眼地出入其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是很少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为此,一般以设在顶楼紧挨楼梯口的房间为首选。 2. 房间大小适中。一般以10至50平米为宜, 然后间隔成一个个小的空间,分别作为心理测验室、档案室、资料室和晤谈室。房间的门口应挂起“心理辅导室”的牌子,并将开放时间、热线电话号码及鼓励、欢迎同学前来咨询的文字书写于门上或墙上。 3. 内环境的布置须清新宜人。室内应摆放多盆鲜花, 窗帘的颜色以天蓝、桔黄、绿色为好,切忌大红 、大紫及灰暗色调。墙上应挂有“心理辅导人员的道德准则”、“心理辅导的原则”等镜框和深受青少年喜欢的图画、装饰品,使学生乐于去心理辅导室。(三)辅导内容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为核心。

这种辅导内容设计是以全人教育为依据并针对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这里指的教育的弊端是指过份强调学生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由此导致众多青少年因成绩不佳而否定自我,自卑自弃。针对这一现实,部分中小学辅导把强化自我形象为中心内容,并以此开展系列的辅导与活动,如对自尊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供个人或小组辅导;通过教学、讨论和其他小组活动,协助学生认识自尊的重要性,并对个人自尊作出界定;探索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途径;设计全校性的奖励计划,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不断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通过各科教学渗透等等。可以说,以培养学生健康自我形象为辅导重点,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培养全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开展多样化的辅导服务活动

学校的辅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课、小组辅导(如读书技巧小组,人际关系小组、治疗小组等)、生活讲座、联络校外团体以及全校性辅导活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