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转正个人小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0-20 11:14:04

转正个人小结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1

不知不觉中在xxx公司工作已近半年,我知道这半年我没有虚度光阴,我过的很充实。我喜欢充实的感觉。在这里,懵懂的我也渐渐成长了,业务慢慢熟悉起来,待人处事也成熟了很多。

我被安排在资金部信贷员岗位上,虽然学校里面学过不少关于筹资、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对实务操作一点概念也没有的,心中不免忐忑不安。工作没有想象的难,也没有想象的容易。虽然刚开始领导只安排些非常简单的工作,如跑单,就是将电汇、支票进行核对、整理、签章,交割到银行,然后对回单进行整理、分派。但是,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出差错、完全顺利的完成这一日常跑单工作对新手来说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师兄余伟把工作真正交接给我之后,看着都会的事情真正自己做起来才知道自己并不全会。因此,可以想见当时我忙乱的样子,常常是一副手忙脚乱的样子,在办公室间奔忙,或是骑着自行车一趟趟赶赴银行,或是忙到天黑还没能回来。我也犯过很多错误,当时让我很是懊恼,但是也正是这些错误教会我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现在总结起来,我觉得做好这项工作至少要做到五点:一要有责任心,二要细心,三要懂得统筹时间,四要懂得轻重缓急,五要灵活变通。我也认识到,信贷员作为一个业务层面的操作员,一方面是直接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金融服务,要尽量熟悉各种贸易金融工具和各业务部门经营特点,另外一方面信贷员是公司和银行沟通的窗口,要和银行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树立大公司形象。

当然,当各种银行结算慢慢熟识,跑单熟练以后,xxx就让我学习做内勤工作,渐渐接手各项银行业务。我们公司在各个银行有着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如最高额度授信、银承、国内证、四方协议、l/c、l/g、押汇、短融券等等,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现在主要还只是做些资料准备、联络递送等简单操作层面的事情,但是我也是有心思要增加对各种业务的认识理解,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也跑遍了几乎杭城所有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银行,认识了不少柜面和信贷部门人员,增长诸多见识。前不久,我和余伟也做了初步分工,由我协助处理朱红负责的银行,这是对我的挑战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这半年来和同事、领导处的都还融洽,各方面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师兄余伟更给我诸多毫无保留的帮助。公司为我们安排了宿舍,给我们新员工生活诸多的关怀,我也是很满意的。我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生前途和期待。我知道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不成熟的地方,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很快的成长起来,扛起公司的大梁,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2

关键词:心理旋转;整体优先效应;复合汉字刺激

分类号:B8421

引言

人类在大部分视知觉任务中存在物体的整体信息优先于其局部信息被加工的现象,即整体优先效应。Navon (1977) 最先采用复合刺激 (即由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 发现了这一效应。在研究中,图形中的大字母代表整体性质,小字母代表局部性质。结果发现:被试辨别大字母的反应时比辨别小字母的反应时短;辨别小字母的反应时受大字母的影响,当大字母与小字母一致时较短,不一致时较长;而辨别大字母的反应时几乎不受小字母的影响。复合刺激成为了人们研究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良好材料。

已有研究表明,在视知觉任务中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在视觉表象任务中也能看到,典型的例子如心理旋转效应 (Cooper & Shepard, 1973; Shepard & Metzler, 1971)。视知觉任务中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那么在心理旋转过程中也应该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邱香、傅小兰、隋丹妮、李健和唐一源 (2009) 采用复合字母材料,结合心理旋转任务范式,发现在心理旋转过程中也存在类似视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字形具有整体性,而且字形本身不表音,字形识别过程是由字的视觉刺激开始经一系列加工获得字的完整的视觉印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谭力海, 彭聃龄, 1991)。杜平和张素文 (1999) 的研究表明:在汉字识别中整体优先效应并不明显,在汉字识别中整体与局部可能是并行处理的。

汉字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字母,如果用复合汉字代替复合字母作为材料进行心理旋转实验,是否还存在复合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本研究拟参考邱香等人的研究范式,采用两个实验,对复合汉字刺激心理旋转中的整体优先效应进行探讨。实验一屏蔽或清除视觉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再结合旋转的复合汉字,揭示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

2实验一

探讨复合汉字刺激的心理旋转中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问题,首先要保证在知觉阶段,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得到了同等程度的编码,否则会混淆实验结果,不能区分实验结果是否由于心理旋转的加工引起。因此,为排除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对心理旋转任务的干扰,设计实验一:采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延长靶刺激呈现时间,考察正镜像判断的视觉任务中是否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

2.1研究方法

2.1.1被试

实验选取广西师范大学32名在读本科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其中男16名,女16名,平均年龄为22.1岁 (19~25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均为右利手,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给予一定报酬。

2.1.2实验设计

采用2 (任务类型:大汉字辨别任务和小汉字辨别任务)×2(刺激类型:大小汉字一致和大小汉字不一致) 被试内实验设计,任务类型和刺激类型两个自变量均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1.3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用几何画板5.0软件编制,由排成7×7阵列的小汉字阵列组成大汉字,图片大小为430cm×430 cm,材料示例见下页图1 。参考以往研究的实验材料 (Robertson & Palmer, 1983) 以及邱香等 (2009) 的实验方法,每种复合刺激中大小汉字的组合都有四种情况:大小汉字都是正像,只有大汉字是正像,只有小汉字是正像,以及大小汉字都不是正像。在大小汉字一致的条件下,大小汉字同为正像或镜像;在不一致的条件下,大汉字正像小汉字镜像,或大汉字镜像小汉字正像。注视点“+”和所有的刺激都呈现在屏幕中央。大汉字的大小为6.0cm×70cm,小汉字的大小为0.6cm×0.7cm。在练习实验中用的汉字是“下”,在正式实验中用的汉字是“上”。

2.1.4仪器和程序

实验程序用E-prime2.0编写,被试均在电脑上完成任务, 每个被试单独进行实验。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分别放在小键盘的“F”“J”键上,眼睛与屏幕齐平,视距为60cm左右。实验开始时在屏幕中央会出现注视点300ms,随后出现靶刺激。在大汉字 (或小汉字) 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 (或小汉字) 是正像还是镜像,如是正像就按“F”键,镜像就按“J”键。被试反应后立即进入下一个试次。所有的被试都要完成两种任务,一半被试先完成小汉字判断任务,另一半被试先完成大汉字判断任务,以平衡任务顺序对实验的影响。每种任务下有8个练习试次,64个正式实验试次;两种任务共有144个试次。被试练习时必须正确率达到85%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否则返回继续练习,以此初步确定被试能理解实验要求。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实验结果

实验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判断小汉字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22,p>0.05;大汉字为r =-0.179,p>0.05;在两种任务下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并没有出现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

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任务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31) =0.25,p >0.05,η2 =0.01);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31) =6.80,p 0.05,η2 =0.10)。

2.3小结

在实验一中,以复合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将靶刺激短暂呈现改成一直呈现至被试做出反应的形式,任务为判断大/小汉字是正像还是镜像。结果发现:判断大汉字和判断小汉字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刺激类型(即大小汉字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但刺激类型与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说明大小汉字一致与否对大汉字和小汉字判断任务的影响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实验一通过延长靶刺激的呈现时间到被试做出反应,发现在正镜像判断的纯视觉任务中不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

3实验二

实验二探讨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时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也存在整体优先效应。在实验一的正镜像判断任务中,复合刺激中的大汉字和小汉字都是正立的,并无心理旋转过程;实验二则是将实验一的复合刺激中的大汉字和小汉字分别旋转一定角度,被试需要通过心理旋转完成正镜像判断任务。

3.1研究方法

3.1.1被试

实验选取广西师范大学32名在读本科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其中男15名,女17名。剔除无法完成实验的被试以及极端数据,正式分析被试为24名,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3.2.2实验设计

采用4 (旋转角度:0度,60度,120度,180度)×2(旋转任务:大汉字旋转,小汉字旋转)×2(旋转角度一致性:大小汉字旋转角度一致,大小汉字旋转角度不一致)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判断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或者小汉字是正像还是镜像。因变量以被试的反应时为主,同时辅以正确率。

3.2.3实验材料

基于实验一中的刺激材料,将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和 (或) 小汉字分别旋转0度、60度、120度和180度,如图1。

3.2.4仪器和程序

实验仪器同实验一。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前向被试介绍刺激材料复合汉字、旋转后的复合汉字及复合汉字的正镜像。实验开始在屏幕中心出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ms,然后靶刺激出现在屏幕中央,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才会消失。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复合汉字中大汉字/小汉字的正镜像。每个被试必须完成两种判断任务,即旋转大汉字的正镜像判断和旋转小汉字的正镜像判断。两种任务的先后顺序在被试间平衡。每种旋转任务下有16个练习试次和256个正式试次。被试练习时必须正确率达到85%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否则返回继续练习。任务结束后被试还须接受一份问卷调查,以检验其是否按照指导语完成实验,以及是否是通过心理旋转执行判断任务。

3.3实验结果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2。小汉字旋转任务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21,p>0.05,说明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大汉字旋转任务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15,p>0.05,表明实验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

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1) 旋转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 (F(1,23) =1.39,p>0.05, η2 =0.06);(2) 旋转角度的主效应极其显著 (F(3,69) =5.79,p

3.4小结

实验二使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材料考察心理旋转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复合汉字材料和心理旋转任务范式结合起来,在排除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之后的心理旋转任务中,得到大汉字 (整体) 旋转任务与小汉字 (局部) 旋转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的结果,表明心理旋转中不存在整体优先效应。旋转任务与旋转角度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大小汉字旋转角度是否一致对大汉字和小汉字旋转的加工均无影响。在旋转角度120度和180度时与旋转0度和60度时相比,复合汉字的判断存在差异,表明复合汉字的心理旋转加工速率可能随旋转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讨论

邱香等 (2009) 采用复合字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得出心理旋转加工中具有整体优先效应,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借鉴邱香等人的实验模式,对复合汉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复合汉字作为实验材料时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不显著。这与采用复合字母所做的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不同,表明不同的材料在心理旋转的加工中存在不同的影响。

心理旋转任务区分出了功能独立的信息处理阶段,各阶段是按顺序进行的,不同的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的加工有不同的影响 (祁乐瑛, 2009),如图2。图2心理旋转信息处理各个阶段汉字和字母本身都是有形的,可以看作图形、表象,但是汉字的特点与字母的特点不同,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字形具有整体性、语音的单一性和语义的特定性,相对于部件知觉而言,汉字这三性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知觉性质,即它们都可以分别表征整体汉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知觉性质 (谭力海, 彭聃龄, 1991)。加上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且本研究中选用的汉字“上”字是一个高频字,其熟悉程度也与字母不同。而单个字母 (除了a) 是无意义的图形,在对知觉编码加工中不会受到除了图形以外的信息影响,因此复合汉字和复合字母在心理旋转加工上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支持祁乐瑛的结论。

结合心理旋转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推测汉字特性对速率的干扰可能发生在“相同性判断阶段”,这一阶段与记忆表象有关,汉字的特性导致其记忆提取过程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汉字特性对于旋转的延缓则可能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或者“辨认描述图形和辨认图形的方位阶段”。汉字的语义和整体性的特性致使其知觉加工及辨认描述等方面与字母均有不同,汉字的加工更为复杂,与字母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与邱香等人的研究所不同的地方。

前人的研究表明:视知觉任务中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在视觉表象任务中也能看到,如复合字母在视知觉识别加工及心理旋转表象加工中都存在整体优先效(Navon, 1977; 邱香,等, 2009)。杜平和张素文 (1999) 用“上”“下”“口”组成有语义冲突的复合汉字 (如小“上”组成大“下”)、语义一致的复合汉字 (如小“上”组成大“上”) 以及语义无关的复合汉字 (小“上”组成大“口”等) 作为实验材料,研究汉字视知觉加工的整体或局部优先效应,结果显示,各种条件下汉字识别中整体优先效应并不显著,汉字在语义上有固定含义,进而分析得出,在汉字识别中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是平行加工的,这与Delis,Robertson和Efron (1986) 提出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有可能是平行处理相似。在本研究中采用复合汉字来探讨汉字在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发现整体优先效应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视知觉与视觉表象相似的理论,也进一步表明汉字和字母在识别与加工过程中存在差异。

另外,实验二通过对旋转的四种角度两两比较,发现旋转的角度越大,则反应的时间越长,旋转加工的速率也不同。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大汉字心理旋转速率更快还是小汉字心理旋转的速率更快,即整体旋转和局部旋转在其本身的时间进程上还可能存在速度快慢的问题 (Chen, 2005)。结合邱香等 (2009) 对复合字母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提出的可能的3种假设,本研究针对复合汉字的心理旋转加工的整体优先效应也提出相应的3个假设(见表3),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

本实验探讨复合汉字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体局部特征有三种形式:全局与局部、关系与属性和抽象与具体 (周国梅, 傅小兰, 2005),本研究只探讨全局和局部的整体优先效应,而关系与属性、抽象与具体在心理旋转过程是否会出现整体优先效应,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其次,汉字与字母相比有其独特性。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构成复杂,可分表3复合汉字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中的3种假设邱香等(2009)本研究假设1字母的整体/局部旋转同时发生,但整体旋转速率快于局部旋转速率;汉字的整体 /局部旋转同时发生,旋转速率相同;假设2字母的整体旋转先于局部旋转进行,两者在旋转速率上相同;汉字的整体旋转先于局部旋转进行,但是整体旋转速率慢于局部;假设3字母整体旋转既先于也快于局部旋转。汉字的局部旋转先于整体旋转,但是整体旋转速率快。为独体字与合体字、高频字与低频字,笔画又具有复杂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有研究表明,笔画重复性对汉字认知有重要影响,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重复较少的汉字识别时间短,错误率亦低,并且字形识别及加工受到字体特性和笔划数的因素影响 (沈模卫, 朱祖祥, 1997)。本实验选择笔画少的高频独体字作为刺激材料,并未涉及汉字笔画、字频结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实验字词材料选取的原因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再次,有研究显示情绪对心理旋转也会产生影响 (崔丽霞, 张玉静, 肖晶, 张钦, 2013),本次研究未对被试的情绪加以控制,不知是否会对实验结果有所影响。最后,心理旋转较纯视知觉加工更为复杂,大小汉字语义的一致性对心理旋转信息处理过程是否会造成一定影响 (张积家, 王惠萍, 2002),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与局部”进行定义,或者探讨字频、笔画特征,及复合汉字中大小汉字语义一致性等因素,对本研究的重要结论进行重复探讨。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3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综合主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 F407.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应用,其需要满足的设计工况从最初的原地起步助力发展到整个转向操纵性能均可以满足开发的要求。根据车辆提供的发动机点火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车速信号及转角/扭矩信号,通过ECU(控制器)的判断并将控制信号提供给电机,从而使电机按照设定值提供助力力矩,这样便实现了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而现在汽车的使用工况非常复杂,既要满足最简单的直线稳定性的要求,稳态转向及回正的要求,更要对更为剧烈的瞬态转向作出相应,甚至在更多的恶劣情况下实现准确安全的助力。所以为满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整车匹配后的良好使用,针对一款确定的车型进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综合主观评价则是该系统是否开发成功的决定因素!

一、电动车用EPS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图1为电动车EPS系统结构图。这种结构是最早出现的电助力型式,主要用于前轴载荷较少的车辆使用。而该型式则非常适合微型车辆使用。

该EPS系统通过对管柱中扭矩传感器(图2)取得的扭矩信号最为基本输入,配合整车其他方面信号提供给ECU进行判断,而作为转向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其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该部件的可用性。

图1 转向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ECU与电机整合到转向上轴内

图2 磁阻式扭矩传感器,通过对扭转角度的对比,可以确保转向扭矩的精准

图3为系统结构原理图,方向盘的转角通过传感器传递给ECU,ECU则对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后发出指令,对电机进行适当控制,以满足助力要求。

图3 EPS系统原理框图

二、EPS系统的控制策略

(一)、工作模式

汽车的EPS系统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助力模式、回正模式、阻尼模式。助力模式是EPS系统工作的最主要模式,没有了助力模式也就不能称之为EPS系统,只有在一个好的助力模式下才有利于驾驶员的转向。回正模式是指汽车在转向结束后,EPS系统能够使方向盘自动恢复到正中央位置的工作模式。阻尼模式是指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由于车轮受到的转向阻力矩太小,使得汽车的操纵性能较差,不易控制。此时系统应该提供一个适当的阻碍其转向的力矩,来达到增大阻力转矩的作用,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二)基于目标的控制策略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微型车使用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要对助力模式、回正模式进行匹配,而阻尼模式根据开发目标暂不进行开发。考虑成本及用户需求,不采用主动回正方式。

助力模式的基本控制策略如下:

(1)原地助力:满足在车辆点火后原地助力的轻便性。由于静态转向力是整个转向系统力最大的工况,所以此时应满足电机有最大的确定并尽量使驾驶时转向力“最沉”,以提供地面的反馈。

(2)低速助力:在车辆行驶车速在0-20公里/小时时施加的助力,此时助力也较大;

(3)中速助力:在车辆行驶车速在20-40公里/小时时施加的助力,此时应适当减少;

(4)高速助力:在车辆行驶40-60公里/小时时施加的助力,此时助力为最小;

(5)超过60公里/小时切断助力,依靠机械转向系统进行转向操纵。

由于车型目标原因,不实施主动回正,该系统回正模式的基本控制策略如下:

(1)在原地时,电机提供的助力随转向方向变化时方向相反;

(2)在一般车速时,在方向转换时根据瞬时反电动势进行回正助力的微调后切断助力;

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综合主观评价

转向稳定性主要包括转向平顺性、整车跟随性和中心区域灵敏度。平滑性是指在合适的方向盘转矩下,转向轮转角及方向盘转角能够平滑的变化。跟随性则是指转向轮转角的变化与方向盘转角的变化趋势的一致性以及转向轮转角变化随方向盘转角变化的快慢程度,即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可以表示为方向盘转角到转向轮转角的传递函数。灵敏度则可以用方向盘转角到转向轮转速的传递函数来表示。

转向性能主观评价则有以下项目

一、直线工况转向性能

转向瞬态响应:考核转向输入下汽车转向运动的建立和侧向运动及横摆的超调、振荡衰减及残余量

中心区相应:汽车在幅值较小的转向输入下的响应和较小转向角转向力输入下横摆运动建立过程

沟渠相应能力:直线行驶的自动回正能力及直线进入转向过度的连续性

中心区回正能力:小幅值输入下,转向盘转角、力矩和横摆角速度的相应和车辆则神回正能力

二、转向力特性

中心区转向盘力水平:小侧向加速度下,转向力水平在单移线过程中大小

转向盘保持特性:高侧向加速度力矩随车速和侧向加速度的变化关系,转向盘是否能提供极限情况下的路面反馈。

泊车转向盘力水平:原地与泊车慢驶完成大转角所需转向力力矩及回正性能

紧急转向力特性:车辆在快速阶跃转向输入下转角与力矩在初始阶段的不稳定性

三、转向操纵引起车辆车辆相应

回正振荡:评价入弯转向盘转角振动幅度和阻尼及汽车运动轨迹

变道引起的横摆振荡:猛烈转向输入车来那个横摆相应及撒手后车辆横摆衰减情况

出弯后转向残余效应:驶出弯道后车轴残留转向效应及转向盘力矩波动

四、曲线工况

弯道路径保持能力:高速弯道行驶中汽车路径偏移及转向修正

路感:转向盘转角、力矩及力矩波动与车速、侧向加速度和驱动力之间关系

运动协调能力:在纵向和侧向力作用下,汽车转向特性、横摆响应、侧倾响应车身振动等综合表现及协调性

保舵力协调性能:由圆周行驶到直线行驶过渡阶段转向力矩随转角、车速和横向加速度的变化关系。

除此之外,还要对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耐高温、耐低温、耐久可靠性及短时间大量剧烈运行进行考核,以满足车辆长时间使用要求。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EPS的结构原理的介绍,根据微型车使用的特殊性确定了EPS系统的控制策略,并对直线稳定性、转向盘操纵力特性、转向操纵引起的车辆响应、曲线工况、环境工况和耐久工况进行了综合主观评价。

参考文献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4

我国经济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取代国有工业,成为我国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逐渐地减缓,并在近几年因市场变化而出现倒流趋势。仅1997、1998年两年统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净增366万人,1999、2000、2001年每年至少也有净增100多万人。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味着资源配置效应的潜力告终。主要依据是:尽管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但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还有3亿多,同改革初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00多万。农业与非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已经呈现质的变化,即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经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市场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跨进结构升级这道门坎。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再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长着。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可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年均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年均719万人,降到1996年674万人,再降到1997年的400万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不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显著放慢。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以开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产业结构变迁引起就业区域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移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乃为3.6:6.4,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并且独立于城市化进行的,使得迅速增长着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吸收。1952年至1978年,我国城市工业所能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只有3723万个,而同一时期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全国城乡劳动力共增加19127万人,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被安置于农村,这就必然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市场取向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的进展,并且与工业(尤其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打通。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正是市场化因素不断强化的结果。然而,在依靠市场机制和农村工业化力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滞后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出来。

二、是进小城镇抑是进大中城市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是,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就很难对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体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确立这样的一种观点,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换句话说,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发展小城镇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被破除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农村问题的解决无关。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时,又总是同解决农村问题联系在一起。我国现阶段农民进城方式和条件,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城乡分离或城乡分割体制尚未消除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区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与此相适应,在农民进城上,也可以划分为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这两种方式。当城市化还没有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必然是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并重(目前两者人口各占一半),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进小城镇的人数还会比进大中城市的人数多得多。当城市化演变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城镇化就会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届时,农民进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进入大中城市,或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远远超过小城镇。

我国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源于农村工业化是在城市化严重滞后的背景下运行的。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地向乡镇企业转移,比起旧体制下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缺乏必要的劳动力流动机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初级形态的劳动力市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就业空间上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封闭性指的是面向农村,就地转移。分散性指的是9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分布在村落,向小城镇集中的不及8%。应当这样看,即小城镇建设对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将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分布过散、缺乏规模效益的乡镇企业,迫切需要改善布局和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企业自身和外界条件的限制,它们大多数还很难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小城镇的进入门坎则要低得多。但是,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差,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很有限,不应对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总数已突破60000个,但每个城镇平均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初衷始终未能达到。大中城市可以吸收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必须同大中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与大中城市一定距离内和交通干线附近形成小城镇群带,可以有效利用大中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和带动效益,并减轻其膨胀压力。事实上,目前有些小城镇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效益,有相当部分来自邻近大中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农民进入小城镇,是在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如果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严重受阻。我国城市化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小城镇数量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建设质量上。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往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在乡镇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小城镇是无法满足这一结构重组要求的。大中城市不但比较容易提供乡镇企业进行调整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市场条件等,而且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45%,而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其比重仅占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继续为小城镇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把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从消极限制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城市。与此相联系,农民进城的方式将越来越由集中小城镇转向集中大中城市。

与农民进城方式相联系,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市场,即进城农民的就业市场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市场同时存在。从相对意义上,这两类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条件,还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进入同等待遇的职业领域并获得制度性工资。在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上,进城农民所从事的多为城市劳动者不去竞争的岗位,并领取比城市居民相对低得多的劳动报酬,相对少得多的社会福利。这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和歧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至于城市中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领域,农民进入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制度上的市场结构差异,目前起着缓解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冲击力的作用。与此相联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就业性质一般是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指的是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它包括非公有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相对于传统的国有、集体单位的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稳定性较弱,流动性较强,加上非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要被城市居民所普遍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性过程,使得这种就业岗位大都留给进城的农民。

三、制约农民进城的制度性与结构

农民进城的条件,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要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就必须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1980年国务院作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其中的一个考虑,就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从理论上说,要把一个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大约需要三种基本投入:(1)生产资本投入,为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资本投入;(2)生活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在城市安家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本投入;(3)基础设施投入,就是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这三种基本投入大中小城市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越是中心城市,政府的补贴越高,大中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成本所占比重很大,而小城镇则近乎等于零。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居民所享受的而农民又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或国家财政补贴),大城市最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镇最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尤其是进大中城市的条件,就必须消除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差别(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是由政府负担的,城市居民的高福利、高保障是由政府负担的。受政府财政资金的限制,政府很难把对城镇居民的义务扩大到农民身上。因为农民的大规模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自然是限制农民进城,即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因势利导地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逐步实现城镇建设市场化,使城镇化建设从以往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诱导型,即不依赖于国家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诱导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发展中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建设资金三大问题,使城镇化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滞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就必须逐步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其具体内容是: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如实地反映公民的职业和身份状况的本来面目,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才有可能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从制度上堵塞了农村人口城市化途径,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使这种转移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政府一方面要为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这部分劳动者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包括养老、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包括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现象,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是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现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民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方面,身份没有变化的农民只能自己承担高额费用,导致在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出现进城农民又回到农村“人口回流”现象。

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除了要受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约束。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之前。也就是说,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工业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劳动力大量增加,为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当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前,社会上大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进入城市,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在工业中就业。此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不再依靠绝对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效率或效益的提高。但是,与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赶超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即不是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反而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化为发展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型工业化阶段中,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和对劳动力排挤同时发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很大的障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趋向回落。这固然和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有很大的关系,但就国内因素而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民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但是,与我国经济转型相联系,或由我国经济转型派生出来的,则是就业问题的尖锐性,以及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须应对的就业模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短缺经济”。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被压抑的需要迅猛释放的阶段。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结构也随之由以往的供给主导型转变为需求主导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上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大量产品积压,生产能力严重闲置,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伴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大,这种结构性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进而由工业制造业本身结构调整所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使以往传统体制下,以低效率为代价的大量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即转化为公开性失业。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角度,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必要的、进步的,从缓解由此带来的公开失业压力的角度,这又是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机会成本。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到各地城市打工的农民约有8800万人,而城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采取本地市民就业优先的原则,并采取各种强制性手段限制外来农民工就业。现在全国不少城市在招工程序、招工比例、务工的领域、行业工种等方面,采取各种行政、法律手段予以限制。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城市约有8800万农民工)、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实际上是属于城市边缘群体。从行政管理上讲,他们被看作没有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从政治上讲,他们不被承认为工人;从经济上讲,他们没有城市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这种产业工人队伍隐性化,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应当认识到,尽管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歧视性待遇和不公平待遇,但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实际失业率远远低于城市实际失业率,他们已成为全国各省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没有被确认为城市的正式户口,也没有得到基本公共服务,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城镇劳动力大体相同。为了促进我国结构变革、城市化进程,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民工就业政策,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常住人口申报制和登记制,只要具有劳动岗位(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合法收入和居住地就可以视为当地注册人口,并有获得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公共事务参与权。目前进城农民工的真正后顾之忧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农民工一旦成为城里人,其原来拥有的土地如何处理,是今后制定农民工政策的一个难点。对此,胡鞍钢教授曾经提出“给户口置换土地”的设想。即如果农民工愿意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应该给其城镇户口,让其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权益。即应该根据《劳动法》给其各种社会保障权力,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应该拥有。与此同时,由于居住地点的改变,农民工就会自动放弃其原来所拥有的土地。但是,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已有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远未到位,又要解决近亿个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①《了望》周刊记者:《中国城市化提速》,了望周刊,2002年(29)。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5

我国经济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取代国有工业,成为我国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逐渐地减缓,并在近几年因市场变化而出现倒流趋势。仅1997、1998年两年统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净增366万人,1999、2000、2001年每年至少也有净增100多万人。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味着资源配置效应的潜力告终。主要依据是:尽管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但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还有3亿多,同改革初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00多万。农业与非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已经呈现质的变化,即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经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市场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跨进结构升级这道门坎。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再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长着。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可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年均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年均719万人,降到1996年674万人,再降到1997年的400万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不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显著放慢。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以开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产业结构变迁引起就业区域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移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乃为3.6:6.4,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并且独立于城市化进行的,使得迅速增长着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吸收。1952年至1978年,我国城市工业所能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只有3723万个,而同一时期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全国城乡劳动力共增加19127万人,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被安置于农村,这就必然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市场取向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的进展,并且与工业(尤其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打通。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正是市场化因素不断强化的结果。然而,在依靠市场机制和农村工业化力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滞后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出来。

二、是进小城镇抑是进大中城市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是,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就很难对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体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确立这样的一种观点,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换句话说,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发展小城镇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被破除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农村问题的解决无关。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时,又总是同解决农村问题联系在一起。我国现阶段农民进城方式和条件,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城乡分离或城乡分割体制尚未消除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区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与此相适应,在农民进城上,也可以划分为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这两种方式。当城市化还没有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必然是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并重(目前两者人口各占一半),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进小城镇的人数还会比进大中城市的人数多得多。当城市化演变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城镇化就会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届时,农民进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进入大中城市,或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远远超过小城镇。

我国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源于农村工业化是在城市化严重滞后的背景下运行的。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地向乡镇企业转移,比起旧体制下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缺乏必要的劳动力流动机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初级形态的劳动力市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就业空间上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封闭性指的是面向农村,就地转移。分散性指的是9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分布在村落,向小城镇集中的不及8%。应当这样看,即小城镇建设对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将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分布过散、缺乏规模效益的乡镇企业,迫切需要改善布局和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企业自身和外界条件的限制,它们大多数还很难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小城镇的进入门坎则要低得多。但是,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差,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很有限,不应对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总数已突破60000个,但每个城镇平均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 初衷始终未能达到。大中城市可以吸收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必须同大中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与大中城市一定距离内和交通干线附近形成小城镇群带,可以有效利用大中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和带动效益,并减轻其膨胀压力。事实上,目前有些小城镇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效益,有相当部分来自邻近大中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农民进入小城镇,是在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如果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严重受阻。我国城市化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小城镇数量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建设质量上。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往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在乡镇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小城镇是无法满足这一结构重组要求的。大中城市不但比较容易提供乡镇企业进行调整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市场条件等,而且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45%,而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其比重仅占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继续为小城镇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把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从消极限制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城市。与此相联系,农民进城的方式将越来越由集中小城镇转向集中大中城市。

与农民进城方式相联系,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市场,即进城农民的就业市场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市场同时存在。从相对意义上,这两类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条件,还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进入同等待遇的职业领域并获得制度性工资。在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上,进城农民所从事的多为城市劳动者不去竞争的岗位,并领取比城市居民相对低得多的劳动报酬,相对少得多的社会福利。这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和歧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至于城市中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领域,农民进入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制度上的市场结构差异,目前起着缓解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冲击力的作用。与此相联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就业性质一般是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指的是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它包括非公有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相对于传统的国有、集体单位的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稳定性较弱,流动性较强,加上非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要被城市居民所普遍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性过程,使得这种就业岗位大都留给进城的农民。

三、制约农民进城的制度性与结构

农民进城的条件,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要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就必须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1980年国务院作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其中的一个考虑,就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从理论上说,要把一个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生活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在城市安家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本投入;(3)基础设施投入,就是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这三种基本投入大中小城市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越是中心城市,政府的补贴越高,大中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成本所占比重很大,而小城镇则近乎等于零。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居民所享受的而农民又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或国家财政补贴),大城市最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镇最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尤其是进大中城市的条件,就必须消除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差别(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是由政府负担的,城市居民的高福利、高保障是由政府负担的。受政府财政资金的限制,政府很难把对城镇居民的义务扩大到农民身上。因为农民的大规模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自然是限制农民进城,即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因势利导地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逐步实现城镇建设市场化,使城镇化建设从以往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诱导型,即不依赖于国家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诱导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发展中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建设资金三大问题,使城镇化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滞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就必须逐步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其具体内容是: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如实地反映公民的职业和身份状况的本来面目,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才有可能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从制度上堵塞了农村人口城市化途径,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使这种转移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政府一方面要为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这部分劳动者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包括养老、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包括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现象,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这是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现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民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方面,身份没有变化的农民只能自己承担高额费用,导致在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出现进城农民又回到农村“人口回流”现象。

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除了要受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约束。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之前。也就是说,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工业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劳动力大量增加,为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当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前,社会上大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进入城市,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在工业中就业。此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不再依靠绝对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效率或效益的提高。但是,与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赶超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即不是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反而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化为发展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型工业化阶段中,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和对劳动力排挤同时发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很大的障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趋向回落。这固然和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有很大的关系,但就国内因素而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民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但是,与我国经济转型相联系,或由我国经济转型派生出来的,则是就业问题的尖锐性,以及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须应对的就业模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短缺经济”。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被压抑的需要迅猛释放的阶段。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结构也随之由以往的供给主导型转变为需求主导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上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大量产品积压,生产能力严重闲置,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伴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大,这种结构性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进而由工业制造业本身结构调整所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使以往传统体制下,以低效率为代价的大量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即转化为公开性失业。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角度,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必要的、进步的,从缓解由此带来的公开失业压力的角度,这又是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机会成本。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到各地城市打工的农民约有8800万人,而城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采取本地市民就业优先的原则,并采取各种强制性手段限制外来农民工就业。现在全国不少城市在招工程序、招工比例、务工的领域、行业工种等方面,采取各种行政、法律手段予以限制。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城市约有8800万农民工)、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实际上是属于城市边缘群体。从行政管理上讲,他们被看作没有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从政治上讲,他们不被承认为工人;从经济上讲,他们没有城市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这种产业工人队伍隐性化,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应当认识到,尽管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歧视性待遇和不公平待遇,但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实际失业率远远低于城市实际失业率,他们已成为全国各省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没有被确认为城市的正式户口,也没有得到基本公共服务,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城镇劳动力大体相同。为了促进我国结构变革、城市化进程,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民工就业政策,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常住人口申报制和登记制,只要具有劳动岗位(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合法收入和居住地就可以视为当地注册人口,并有获得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公共事务参与权。目前进城农民工的真正后顾之忧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农民工一旦成为城里人,其原来拥有的土地如何处理,是今后制定农民工政策的一个难点。对此,胡鞍钢教授曾经提出“给户口置换土地”的设想。即如果农民工愿意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应该给其城镇户口,让其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权益。即应该根据《劳动法》给其各种社会保障权力,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应该拥有。与此同时,由于居住地点的改变,农民工就会自动放弃其原来所拥有的土地。但是,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已有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远未到位,又要解决近亿个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①《了望》周刊记者:《中国城市化提速》,了望周刊,2002年(29)。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6

老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老师是称为传授知识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供大家参考!

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我于__年6月通过招考分配到__乡__完小工作。一年来,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成功地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工作得到了实践锻炼,思想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教学方面:我来到学校后迅速熟悉常规教学方式、方法,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安排等常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并在实践之中注意查缺补漏,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学问题就积极向同事们请教,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好、课中讲解透、课后督促检查严。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积极和同事们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二、个人素养方面:教书之余,我自觉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自己购买了《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报(小学版)》等相关书籍认真学习。同时注意适量阅读世界名着、科普书籍、历史读物等,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

三、生活方面:在生活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努力保持正派的工作作风,与校领导和同事们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日常注意关心学生的冷暖,用爱心构筑与学生们、同事们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好朋友。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已经基本能够做好班主任的相关工作,在试用即将满期之际,我郑重地向上级领导提出我的转正申请,请领导给予批准为盼!

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试用期阶段的工作总算要结束了,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成为了学校里的一名正式教师来参加工作,已经等不及的想要确定下来自己在学校里的职业发展规划。所以在试用期还没结束之前,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跟领导写下我这篇转正工作总结,向领导提出我的转正申请,让领导知道我这颗热切想要留在学校继续工作的心。

在试用期里,我担任的是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岗位。虽然我的教学经验匮乏,但是对待试用期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却充满了信心。这不仅是因为我对语文的热爱,更是对我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自信。

但是自信归自信,实力归实力,我还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要承担起自己当老师的义务和职责。所以,在来到我们学校之前,我就对我试用期的教学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不管我能不能在__学校呆多久,不管我能不能成为__学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对待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所以,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我又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了解__学校二年级__班级同学的语文成绩的整体情况,来准备自己教学工作的任务和安排。

在来到__学校接管里__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以后,很快我就熟悉了他们班级的各位名字和性格,也适应了__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工作氛围。我对__班级的同学进行因材施教,一对一的辅导他们的功课,让他们成绩好的能够继续保持下去,让他们成绩不好的都能够提上来。针对他们语文科目的弱点和缺陷来对他们进行补习和专攻。通过这一阶段我和__班级同学一起有目标,有方法的努力过后,我们终于在上一学期里,迎来了不菲的成绩。

在试用期里,我不仅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且还积极主动的配合好__班级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什么问题,我都会跟他们的班主任进行及时的反馈加强和沟通,一心想让__班班级的成绩和管理走向更好的发展。

面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我任然充满了十足的信心。我有信心能够做好我语文教师的职位,也有信心带领我所在班级走向年级排名的第一位。我是真的热爱语文,真的热爱教学事业。如果我有幸能够成为我们学校里的一名正式教师,我将以我一生的热爱投入到我的语文教学事业中。

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转眼间,一年的试用期到了。在这初为人师的一年里,我庆幸自己能走上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实现了由学生向教师过度的角色转变,真正适应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融入到太和中学这个大家庭中。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无论是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还是专业水 平都得到较明显的提升。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作为一名党员,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 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 完成学校指定的各项工作,廉洁从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对人真诚、热爱 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能:本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注意搞活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及时总结、反思。从不体罚学生,并开展结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平时,关心爱护学生,既做到严格 要求,又耐心引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二、勤: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值日、升旗礼。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落下每天的本职工作。在担任高一五个班历史教学工作中,做到课时教案齐全,无漏备缺备现象,按时到校,从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 师。

四、绩 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圆满完成。特别是在培养学 生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逐渐由会学向学会转变;一年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且每次考试成绩都能与 老教师所教班级不相上下。今后,我仍将不懈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 力和水平,创造更好的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我将一如既往。我将以不懈的探索奋斗来回报太和中学,回报社会。在试用即将满期之际,我郑重地向上级领导提出我的转正申请,请领导给予批准为盼!

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新教师岗位上工作已将近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时间里,我实现了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大转变,真正适应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生活,也已融入到了树下小学教师集体的大家庭当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的教学工作已逐渐步入了正轨,并且在教学成长之路上收获一个又一个可喜的进步,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在这一年的成长历程中,我收获颇丰,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现在的工作生活过得紧张忙碌而又不乏充实,受益非浅。尽管在初为人师的教学之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曾为学生的不努力而担忧,抑或是为自己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班级管理经验而感到纳闷,曾为学生对自己的辛勤辅导当成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而懊恼,一切的一切,都还需要我不断地去努力,去学习、研究和探索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了解学生,认真备好课,上好课,认真辅导,尽心尽力,以求问心无愧,期许尽早成为一名教学能手直至教学骨干,获得长足的进步,获取宝贵的经验。

我担任四年级和五年级以及六年级这三个中高年级的美术教学,同时还兼任学校幼儿班的班主任。对于一位刚踏进教师行列的新老师来说,我面对的是一大堆的未知和茫然。起初,我将它当成是对自我的一次大挑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尝试,不断去适应和探索,同时还向老教师请教经验。一路下来,我觉得兼顾三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很多时候觉得力不从心,六年级的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学习好的同学比较自觉和勤奋,但另一方面,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比较多,无心向学、懒惰成性,上课喜欢讲话,搞小动作,让我变成在三个年级两边转,两头忙,一来要管理好幼儿班,整理琐碎的班级事务管理,应对幼儿的好动和纪律管理,还要负责对高年级差生及时的辅导,有时真的感到很累。此时自己也会用阿q的精神来自我安慰和调节:要是自己有分身术就好了!自我认为,面对这一局面,讲究方法非常重要,时间和多种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在内,尽管有些因素是无法把握和控制的。

在教学工作总结上,我努力钻研教材,写教案,认真备课等。在研究教材方面,对于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起初把握不是很精当,但在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反复研读和学习,我逐步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有了一定的领悟。在教学工作中,读懂、读透教材非常重要,这一直是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只有把教材吃透,理解消化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教学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愉快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乐趣。遵循着这一教育理念,我一直在努力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良好学习习惯。本着“一课一评,在评中求反思,在反思中求提升”原则,我都会认真听取其他听课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认真反思并改进。自己也认为,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自己成长得更快。

在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中,我因为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同时又是幼儿的班主任,所以感到甚是吃力,多亏了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但面对着一班小家伙,我有时候还真是感到束手无策,一大堆繁琐的事情等着我去操心,一大堆繁琐的工作等着我去身体力行,一大堆班级小矛盾等着我去处理。对于班级的有效管理,在我向其他老师取经的过程中,我懂得了要当好一名班主任,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这三心在班级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表现得极为重要。当班主任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深刻体会到了“爱心”和“责任”的力量。对于幼儿小朋友,他们有的才刚刚入学,面对陌生的大集体,或许有许多的不适应,我更要认真地给予引导和鼓励。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何文琴老师给我的鼓励和帮助,她毫不保留地将她十几年来的班级管理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懂得了班级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于是我根据她的经验作法来常抓学生的常规工作,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她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她的身体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无不在传递着某一种信息。学生也能立刻明白她发出的各种信号,可见她初期的严抓常规,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她也成了我最敬佩的一位好老师,无形之中,我以她为榜样自我激励着。在班上,面对着一张张可爱的脸蛋,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奋斗冲劲,时刻提醒着自己:一定要带好这班小精灵。所谓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自然而然,我很注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希望他们能快乐地成长,让自己也时刻怀有童心的我也觉得,自己也正如他们一样,一同成长着。

在一年的工作中,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我都觉得自己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合理统筹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够严格,计划意识不强,与家长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管理的技巧和艺术等。在为期一年的新教师培训课的学习过程中,我确实成长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专业内外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将积极改正。在试用即将满期之际,我郑重地向上级领导提出我的转正申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多调整心态,多反省自己,多进行教学后思,努力做一名合格老师。

教师转正考核表个人总结时光飞逝,我从9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我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

坚持定期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数学四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对板书、教案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课后认真及时的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在教学四项规范达标中取得合格。

成绩是可喜的,收获是丰硕的。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时还不能很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其次论文意识不强。最后,有时自己的脾气太过孩子气,在处理有些事情时过于急躁,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经验。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7

员工转正申请根据各单位规定的不同,转正时间也有差异。有的单位是三个月、五个月等等不一。申请转正的员工可以根据单位的规定,在实习期将满的时候,向单位提交员工转正申请书。

员工转正申请的一般按照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的这三部分来写。正文中主要写自己设计的项目得到客户好评,为公司赢得效益;自己的努力为公司开拓了市场,提高了企业知名度。让公司领导认可你的工作能力,认识你的工作潜力。根据你的表现,会给你做出正确的评价。结尾可以做一个小结,说明自己要求转正的愿望,在单位工作的良好感觉,然后注明自己的姓名,写清申请的时间就完成了。

员工转正申请的标题

一般写转正申请就可以了,转正申请书要交给谁就写上谁的称谓。

申请转正的员工

一般是认为自己具备转正的资格才会写出申请。员工转正申请书的正文部分,要把自己进入公司的时间、从事的工作、在实习工作期内自己的工作情况怎样,是否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写清楚。转正申请的重点,要写自己的工作能力。由于自己的出色工作,使公司交办的任务圆满完成,在自己实习期间的一些具体工作也可以做一下介绍,比如自己设计的项目得到客户好评,为公司赢得效益;自己的努力为公司开拓了市场,提高了企业知名度。这些都可以具体地写一下,让公司领导认可你的工作能力,认识你的工作潜力。根据你的表现,会给你做出正确的评价。

员工转正结尾部分

首先要做一个小结,说明自己要求转正的愿望,在单位工作的良好感觉,然后注明自己的姓名,写清申请的时间就完成了。

公司员工工作转正申请书格式范本

转正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叫**,于*年*月*日进入公司,根据公司的需要,目前担任**一职,负责**********工作。本人工作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新知识、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我自*年*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工作,因此,我对公司这个岗位的工作可以说驾轻就熟,并且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公司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情况,马上进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1.

2.

3.

4.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勤奋工作,获得了本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当然,在工作中我也出现了一些小的差错和问题,部门领导也及时给我指出,促进了我工作的成熟性。

如果说刚来的那几天仅仅是从简介中了解公司,对公司的认识仅仅是皮毛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公司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进入到了工作角色中来。这就好比一辆正在进行磨合的新车一样,一个好的司机会让新车的磨合期缩短,并且会很好的保护好新车,让它发挥出最好的性能。咱们公司就是一名优秀的司机,新员工就是需要渡过磨合期的新车,在公司的领导下,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团结同事,搞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的闻天人中的一份子,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总之,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 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公司和领导是员工前进的动力。**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我就要珍惜这次机会,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希望自己能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恳请领导予以批准。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8

【关键词】 股骨小转子缺损 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摘要】 [目的]测试股骨小转子缺损及复位固定对股骨上端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固定的必要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股骨上段标本,模拟骨折造成股骨小转子缺损和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以及重新将小转子复位螺钉固定,分别测量股骨上端的强度、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结果]股骨小转子缺损和广泛缺损会导致股骨应力集中,强度分别增加31%、37%;股骨刚度分别下降29%、51%;股骨抗扭强度分别下降33%、54%。小转子固定后则应力集中下降25%、28%,刚度提高20%、31%,抗扭强度增加23%、29%,力学性能明显恢复。[结论]股骨小转子缺损或广泛缺损,导致股骨抵御外载荷及抗扭力学性能显著下降。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小转子固定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股骨小转子缺损 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fect of femur lesser trochanter and the replacement and fixation

cao pei?feng,hong yong?ping,wang yi?jin,et al.

department of surgery,hospital of zichuan,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test the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effect on the upper femur under conditions of the defect of femur lesser trochanter and replacement and fixation;and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lesser trochanter fixation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thod]some specimens of the upper sections of fresh chinese femur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imulating fracturing,some defect and even broader defect of the lesser trochanter were caused. the lesser trochanter was fixed. last, the strength, rigidity and the twisting force of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femur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result]the defect and even broader defect of femur lesser trochanter would caus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femurs.the strength increased 31% and 37% respectively while the rigidity reduced 29% and 51% respectively and the anti-twisting strength reduced 33% and 54%. after the lesser trochanter had been fixe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would reduce 25% and 28%, the rigidity would increase 20% and 31%, and the anti?twisting strength would increase 23% and 29%.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would be obviously recovered. [conclusion]the defect and broader defect of the femur lesser trochanter will caus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femur when resisting external load and twis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the fixation of the lesser trochant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defect of femur lesser trochanter; screw fixation; biomechanics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evans/jensen ⅳ、ⅴ型骨折都合并小转子的骨折或广泛骨折,过去虽从临床观察中发现小转子及其周围骨折缺损会影响到骨折的稳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但缺乏可靠的生物力学数据加以佐证。我们经过生物力学测试,证明小转子缺损严重影响股骨近端的力学性能,小转子骨折块的复位固定,可使股骨近端力学性能明显改善,对于纠正股骨距的骨质缺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髋内翻和内固定失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标本选用国人新鲜股骨上1/2段10具20根,男6例,女4例,平均61岁,体重70 kg。标本封装储存于-40℃冰柜内保存,实验前逐级解冻。将标本随机分组:设n组为完整正常对照组;a组为小转子单纯缺损组(模拟小转子骨折用电锯切除小转子);b组为小转子广泛缺损组 (模拟evans/jensen ⅳ型骨折用电锯切除小转子基底及周围形成后内侧缺损);c组为小转子单纯缺损重新固定组;d组为小转子广泛缺损重新固定组。c、d组小转子复位后均用单枚直径4.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模拟单足站立负重,考虑外展肌参与工作,在股骨头上布置a、b、c、d 4枚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u、v为水平向和垂直向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传感器。标本在we-5生物力学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加载,载荷级别为0,250,500,750,1 000 n生理载荷,加载速度为2.0 mm/min。测量各组在股骨上的应力分布及头部移位情况,以比较5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所有标本的力学模型在结构模拟、材料力学性能、加载、复位与固定均保持一致,以提高检测精度,并预先测量股骨头的机械力学性质[2](图1)。

数据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 10.0,在ibm?1834微机上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最小二乘法处理,student t检验和kruskal?wallish法,分析各组之间差异。各组力学数据均以均方差表示。设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5。

2 结 果

2.1 载荷-应变变化(图2)

股骨测点上载荷-应变值变化的测量结果:(1)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后,导致股骨上应变比正常组明显增加,股骨拉伸侧增加43%,压力侧增加48%。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4.48, p<0.05);(2)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股骨拉伸侧增加48%,压力侧增加52%;(3)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内外侧应变比缺损组下降27%、24%,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724,p<0.05),应变水平接近正常组;(4)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比小转子广泛缺损组股骨内外侧应变分别下降14%、18%。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014,p<0.05)。

2.2 载荷-位移变化

股骨头的水平位移(u)和垂直位移(v)的试验结果见表1。表1 股骨小转子缺损与固定的位移变化(略)

结果表明:(1)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比正常组u、v位移分别增加31%和27%,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767,p<0.05);(2)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组比正常组u、v位移分别增加50%,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908, p<0.05);(3)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比小转子单纯缺损组 u、v位移分别下降24%、21%。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767,p<0.05),已基本达到正常完整标本位移的水平;(4)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比小转子广泛缺损组u、v位移分别下降41%、40%,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864,p<0.05),说明小转子固定组稳定性好,位移比较小。

2.3 股骨上的应力强度和刚度

(表2)表2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后的应力强度和刚度(略)

2.3.1 股骨的应力强度

是指股骨受力时应力集中所达到的力的强度。(1)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比正常组内外侧应力分别增加33%、29%,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864, p<0.05);(2)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组比正常组内外侧应力分别增加37%、32%,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976,p<0.05);(3)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比小转子单纯缺损组内外侧应力分别下降28%和24%,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724,p<0.05),已基本达到正常的水平;(4)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比小转子广泛缺损组内外侧应力分别下降25%、21%,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626,p<0.05);(5)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比正常组内外侧应力分别增加6%,此时无统计学意义;(6)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比正常组内外侧应力分别增加17%、14%,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3.242,p<0.05)。

2.3.2 股骨的刚度

股骨的刚度是指股骨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大小,抵抗股骨垂直变形的能力称为股骨的轴向刚度(ef),抵抗股骨水平剪切变形的能力称为股骨的剪切刚度(gf)。试验结果表明:(1)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27%和31%,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774,p<0.05);(2)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组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50%、52%,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874, p<0.05);(3)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小转子单纯缺损组分别增加20%、24%,也有明显差异(q: 3.578, p<0.05);(4)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小转子广泛缺损组分别增加40%、41%,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472, p<0.05);(5)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8%、9%,接近正常刚度水平,此时无统计学意义;(6)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17%、19%,也有一定差异(q: 2.301,p<0.05)。

2.4 股骨的抗扭力学特性

抗扭力学特性是指抗扭强度(扭矩mn)和抗扭刚度(gjp)的大小。根据扭转力学试验,5种不同状态的股骨扭转力学性能(表3)。表3 股骨小转子切除与固定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值(略)

结果表明:(1)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的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33%、30%,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3.876, p<0.05);(2)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组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54%、53%,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4.378,p<0.05);(3)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小转子单纯缺损组分别增加29%、24%,统计呈显著性差异(q: 3.841,p<0.05),此时股骨的扭转力学性能接近正常标本的水平;(4)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小转子广泛缺损组分别增加19%、14%,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 2.432,p<0.05);(5)小转子单纯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9%、10%,此时无统计学意义;(6)小转子广泛缺损复位固定组股骨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比正常组分别下降43%、46%,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q:4.378,p<0.05)。

3 讨 论

3.1 股骨小转子是构成股骨上端完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股骨矩一起支撑如同悬臂梁的股骨头部,是髋关节传递应力的主要途径而具有内在的稳定性。生物力学上该处是抗屈曲、抗内翻应力的最主要部位,它的存在加强了干骺部承受压力的能力,缩短了股骨颈这一“悬梁”的力臂。股骨矩是股骨上端的内部负重系统,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时,损伤已波及股骨距,广泛缺损时则合并了股骨距的完全损伤。彻底破坏了这一重要的桁架结构,丧失了承载压缩载荷、加强股骨颈基底和将股骨头传来的载荷均匀地传向股骨内侧皮质的作用[3]。

3.2 小转子缺损使股骨上端的生物力学性能显著下降,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股骨小转子缺损和广泛缺损会导致股骨上段明显的应力集中、股骨头的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增大,股骨刚度下降,抗扭强度和刚度明显减弱,使股骨抵御外载荷及抗扭力学性能显著下降,严重的扭转不稳定和抗变形能力的衰竭则出现髋关节不稳现象。在临床使用dhs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时,失败率达6%~19%[4],充分说明小转子及其周围骨质的完整,是股骨近端稳定的重要因素。

3.3 股骨小转子单纯缺损和广泛缺损螺钉固定后比缺损时力学性能明显恢复,股骨上应变会下降23%、25%,应力集中下降25%、28%,刚度提高20%、31%,抗扭强度和刚度增加23%、29%,从应力分布结果来看,力学的变化证实小转子复位固定的重要性,小转子复位固定的力学意义是恢复股骨距完整形态以提供悬臂梁式强有力的三角支撑,使股骨整体力学性能得到恢复和改善,增加抵抗外载荷的能力。

3.4 股骨小转子固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股骨小转子内固定多用螺钉[5,6],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单纯小转子缺损螺钉固定可靠,固定后的各项力学性能均接近正常水平,而小转子广泛缺损的单枚螺钉固定效果则不理想,即使固定后能提高抗扭力学强度和刚度,但仅提高14%~19%,很难抵抗扭转变形,因此作者认为对小转子的广泛缺损应该用2枚以上螺钉固定[6],以提高固定力增加稳定性;(2)在使用螺钉固定时操作比较困难,为了减少创伤、方便操作,为此我们设计了小转子复位瞄准器,并在临床初步应用,效果良好;(3)对于粗隆间骨折小转子粉碎不能固定时则必须选择无须重建内侧皮质连续性的髓内固定方法固定或小粗隆截骨股骨远端内移重建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6,7],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haidud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 reve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643-650.

[2]王以进,王介麟编著.骨科生物力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63-169.

[3]高令军,裘世静,戴?∪? 股骨距的三维结构和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力学意义[j]. 中华骨科杂志,1999,2:109-112.

[4]adams ci,robinson cm,court?brown cm,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dynamic screw and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orthop trauma,2001,15:294-400.

[5]李晓耘,周琼芳,郑琼英 .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固定方法探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7:777-778.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9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DHS;正位透视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平均高5-6岁,由于粗隆部血液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如不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国内外报告以在C臂机下行切开复位,带侧板髋活动加压钉和髓内钉治疗。

我院地处乡镇,无C臂机,手术中以东芝胃肠透视机作髋关节正位透视,手术完毕作侧位透视观察加压螺纹钉的位置情况。从我院2004-2007三年间收治的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访资料完整,均作切开复位DHS固定,术后均恢复良好。三个月左右活动正常,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38岁,最高86岁,平均年龄63.6岁,60岁以下3例;左侧11例,右侧9例;机动车撞伤3例,骑自行车摔倒3例,行走时摔倒1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新鲜骨折。外伤即就诊摄片,无其他头胸腹部外伤。按AO分型:一型10例,二型7例,三型3例;均DHS内固定。

1.2治疗方法

1.2.1采用国产DHS130°,3-6孔。

1.2.2术前准备:所有入院病人入院即做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检查,未作常规牵引,术前常规备血600ML,检验结果正常者,2-3日内做内固定术。

1.2.3手术方法:采用连硬膜外麻醉,麻醉满意后,平卧位于透视床上,安装下肢整复器,垫高患肢臀部6-7CM,双下肢跟部垫高6-7CM,固定牢靠双下肢踝关节。予一松软垫子,特别是男性注意不要挤压阴囊,防止阴囊水肿出血受伤。下肢整复器牵引后,透视髋关节,正位见对位对线良好后,考虑行手术,否则还需做整复器及松紧度、下肢及髋部的调节,常规消毒铺巾后,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根据骨折及所取钢板长短选择切口大小,显露股骨粗隆下2CM处及以下股骨,剥离股骨外侧肌肉及骨膜,以股骨粗隆下2CM处为中心,一定要在股骨前后端正中,用角度尺调好理想角度130°,前倾角控制在15°左右,向股骨颈头部打入导针,边打边透视,导针位置控制在股骨颈中或稍偏中下部,测量在股骨颈内导针长短,从骨皮质处顺导针向股骨颈部开窗作骨槽,估计长度理想后,用丝锥拧入取出丝锥,选择理想的螺纹钉,用板手顺探针拧入股骨颈及头,钉尾稍埋于骨皮质下,然后安装套筒鹅头钢板,钢板与股骨外侧紧贴平行,拧入螺纹钉,钉帽拧紧,助手牵开肌肉,钢板远端一孔,电钻打孔,测长度,螺钉丝攻,钉孔后拧入合适长度的皮质螺钉,然后其他各钢板螺钉逐一安装,冲洗伤口,用碘伏、生理盐水冲洗,置入负压引流球一只,逐层缝合各层,纱布敷料包扎伤口后,去除下肢整复器,作髋关节正侧位检查,见螺纹钉位置良好后,病人推车入病房,术后二天左右去除负压引流球,术后六小时,即可髋膝关节活动,翻身及半坐卧位,二周左右拆线,二月后复查X光片,位置可、骨折愈合良好,可逐步持拐行走。

2 治疗结果

下肢功能完全恢复为优,屈髋为良,下蹲受限跛行为差,20病例均随访,随访24个月,全部病人均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病人均恢复优良,病人伤口一期愈合,内固定物不发生断裂、折弯及分离。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认识,根据坎贝尔骨科手术学上分型,Boyd和Griffin将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分为四型,包括从股骨颈的关节囊以外部分至小转子下方5CM的所有骨折,Ⅰ型由大转子至小转子,沿转子间线发生的骨折,复位简单且易于维持,结果通常满意;Ⅱ型粉碎性骨折,主要骨折位于转子间线同时伴皮质骨的多处骨折;Ⅲ型基本上属于转子下骨折,至少有一处骨折线横过近端股骨干小转子或小转子以下部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Ⅳ型转子区和近端股骨干至少两个平面出现骨折1)。Evans提出并广泛采用的分型系统是根据骨折的稳定和不稳定分型,他进而将不稳定型分为经解剖型或近乎解剖复位后可获得稳定和很难重建稳定性两种,在EvansⅠ型骨折中,骨折线由小转子向上向外延伸,Ⅱ型反斜行骨折中,大多数骨折线由小转子向外向下延伸,该型骨折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股骨干有向内移动的倾向2)。A0组分型:A1单纯两骨折,A2在内侧皮质有二个水平的骨折,A3骨折线通过股骨外侧皮质。

4DHS应用体会

带侧板的骨宽滑动加压钉,美国70年代应用,又称Richard钉,DHS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进,开展此技术关键是掌握导针角度、方向一定要理想,导针入针皮质处,一定要在股骨正中位置,且前倾15°左右,颈干角位置控制在130°左右,以防套筒钢板无法紧贴股骨干,由于手术病人年龄偏大,术前检查一定要详细周到,术后密切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