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7:49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1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到来,立冬进补历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之一,那么立冬吃什么传统美食呢?立冬吃什么食物?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立冬的传统习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立冬的传统习俗立冬习俗有:游泳、食补、南方热补、北方饺子、农事活动等。

暖炉会

霜降后寒气已重,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暖炉多用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该物比矾石更白,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做暖炉。《岁时杂记》称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礼记·月令》记述十月有暖炉会。江苏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钟祥等地,也在月初开始用火御寒,期间有卖糕饼供食或者饮酒举行暖炉会的。

煎香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兰慧一类的植物也属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发散上达之气,足以辟除秽恶,润肌肉,散滞结。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霜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沿太湖流域,盛产绵羊。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迎冬

封建社会,朝廷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

在《吕氏春秋·孟冬》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大赏赐,以安社视,而且要抚恤孤寡。

祭冬神

古时候,立冬时节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

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立冬和冬至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气,时间、寓意、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风俗习惯不同

立冬时,我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广东潮汕地区要吃甘蔗、炒香饭,北方地区要吃饺子;冬至时,南方沿海地区有祭祖的习俗,广东地区吃烧腊与麦饭,杭州地区吃年糕,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2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气候特点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华南南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而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就没有冬季。11月的气温,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下。但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

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3

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在这一天过后,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太阳也开始从南回归线逐渐北移,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节气冬至时间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24节气冬至时间冬至是几月:12月

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节气,冬至来源于在殷周时期,相当于春节,在推行夏历后,冬至和新年便成了两个节日。

冬至是什么季节:冬季冬至是冬季的六个节气中的第四个,这六个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立冬是指冬天到来的意思。按照科学的说法,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而我国古代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冬至日期计算方法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三候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鹿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4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吗

会冷。“立春”不是春。“立”是“将要”的意思,虽然不是,但是快了。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春寒”也是很冷的。因此,不要因为立春到了,就忽略了气温的变化。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立春节气,寒冷是属于将走未走的一种状态,虽然有着回暖的迹象,但是依旧是要注意自身的保暖,注意不要感染风寒。

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

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5°C,冬天就结束了。以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强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如果全年平分四份,立冬到立春3个月最小,立春到立夏3个月为中,立夏到立秋3个月最大,立秋到立冬3个月为中。但实际气温较太阳的辐射有一个滞后,一般滞后1个多月。所以如果有3个月冬天的话,立春后大约还有1个多月在气侯上属于冬天。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相关文章:

1.2020立春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情

2.2020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

3.2020年春节天气还会冷吗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5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节气内容的是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对节气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诸如,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盂夏之月即农历四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秋;孟冬之月即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日夜分”,实指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实指惊蛰;季春之月即农历三月,“时雨将降”,实指谷雨。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日长至”,实指夏至;又说“小暑至”。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凉风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日夜分”,实指秋分。季秋之月即农历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日短至”,实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和《吕氏春秋》所提到的节气仅有10多个,说明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据,《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夏历即农历正月为立春、惊蛰;二月为雨水、春分;三月为谷雨、清明;四月为立夏、小满;五月为芒种、夏至;六月为小暑、大暑;七月为立秋、处暑;八月为白露、秋分;九月为寒露、霜降;十月为立冬、小雪;十一月为大雪、冬至;十二月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汉时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春3个月的节气顺序与今天不同,当时正月为立春、惊蛰,今则为立春、雨水;当时二月为雨水、春分,今则为惊蛰、春分;当时三月为谷雨、清明,今则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颠倒。其他9个月的节气顺序则与今天一致。

到了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表明,东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个节气,均各有其特定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雨量将逐渐增加;惊蛰表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将被雷声惊醒,冬眠随即结束;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气温回暖,草木开始返青;谷雨则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长发育;立夏为夏季开始;小满则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种;夏至则表示夏季白昼最长的一天已经到来;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表示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白露系指天气转凉而夜晚空气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气温渐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气;霜降指天气转冷而晚上出现白霜;立冬为冬季开始;小雪则北方开始降雪;大雪则天气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昼最短的一天已经到来;小寒表示严寒开始,大寒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应当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洛阳(东周和东汉的都城)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标准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区的节气较为准确。其他地区则可能相对地提早或推迟。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算起,从0°-360°为一周。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节气”,另外十二个气叫“中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其他依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反映寒冷暑热变化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有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阴历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并非单纯采用阴历,实际上用的是阴阳合历。阴历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就是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合拍和同步。从单纯的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分布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则日子比较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为节气,廿一日为中气;下半年则是每月八日为节气,廿三日为中气。

为了帮助记忆,有关人员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其次序组编成一首歌,便于人们熟读牢记。其歌词如下: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6

每年11月7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这一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的时节,是以休眠状态,养精蓄锐的方式,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的时节。此时的气候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南方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深秋入冬之际容易产生霜雾,每年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这种天气条件很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经验来预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

【习俗由来】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在北方,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市场已很少见倭瓜,倭瓜大多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蘸醋加烂蒜吃,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为 “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吃了倭瓜饺子可保体健。

【精神起居养生】

入冬后,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代谢也相对缓慢。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志”,一为心志,心里的志向之类;二为情绪之意,统称为情志。“伏”、“匿”,皆为藏意。意思是,在冬三月的时候,情志应该内敛些,不要那么开放和沸腾,要比平时更趋于内向,不要太显山露水。“若有私意”,意思是,有什么话,有什么打算,也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藏在心里就是。“若已有得”,有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得到,不要再去追究,不要去外面寻求,悄然安住更利于身心健康。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入冬养生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人在冬天,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但可尽量早睡,不熬夜。

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天光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黑夜来临时,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后,人的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极易感冒而耗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也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室温应保持恒定,坚持开窗换气。运动一定要选择活动量小的,不宜大汗淋漓,以免泄阳。锻炼的时间也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段,一般早晨10点左右,或下午2点左右。

【饮食养生及认识误区】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为宜。

民谚讲:“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在食补方面,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应以调补五脏虚损、协调阴阳为主。在日常膳食中应遵循下列原则:应少食肥甘厚味的饮食,即少食过于油腻和甜腻的食物;忌偏食,即保持食物的多样化;忌暴饮暴食,注意节制饮食;忌食过冷过热的饮食,所用食物要新鲜且易于消化;应不饮或少饮酒。在调和阴阳方面,可根据体质而定,阴虚之人可适当多食一些补阴食品,如银耳、黑木耳、梨、桑葚、甘蔗、黑芝麻、豆腐、菠菜、番茄、胡萝卜、荸荠、百合、广柑、猪瘦肉、鸭子、海参、猪肺、蜂蜜之类。阳虚之人,则可适当多食一些益气助阳的食品,如莲子、大枣、糯米、牛肚、牛肉、羊肉、鹿肉、荔枝、油菜、芥菜、大豆、蚕豆、生姜、花生之类,以调理阴阳平衡。

【季节好发病】

寒冷的冬季,气温下降使周围血管收缩,很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空气质量的下降又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发的季节。孩子们也不适应这样的天气,很容易感冒。因此积极预防很重要。注意冷暖,饮食清淡,避免恶劣天气出行,适度练习吐纳可以很好地调节肺功能,稳定血压。

【本节气养生提要】

1.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2.冬主收藏,精神内收最重要。

3.辨证施补要适度。

【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虫草蒸老鸭(选自《本草纲目拾遗》):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7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民间传统饮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节气民间传统饮食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在北方地区,立冬这一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因为饺子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在京津地区,还讲究吃“倭瓜”馅的饺子。

草根汤

在闽中地区,立冬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每逢立冬日,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一般就是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香气浓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腻。

交冬糍

在漳州,立冬时节农家通常会做一种叫做“交冬糍”的小吃。这种小吃是以糯米为主料,在浸泡以后再放到蒸笼里去蒸熟,然后迅速放在石舀里舂,直到绵变得软柔韧。最后再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各种样子的团状,搁在芝麻或黄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漳州人就用这种小吃来祀神祭祖,庆贺农作物的丰收,祈望来年生活过得更美好。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吃甘蔗

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在当地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比赛开始之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先完成者为胜。

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从养生学的角度看,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阴寒腹痛、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等。直到现在,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

立冬三候具体解释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是什么意思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8

2、冷了,添添衣裳;饿了,饱饱胃肠;烦了,外出逛逛;累了,在家躺躺;乐了,说说;想了,聊聊家常。立冬到了,祝你久久快乐健康!

3、立冬到,寒霜重;寄关爱,贴士送;室内外,勤通风;勤添衣,记心中;忙碌里,多放松;好朋友,常互动;立冬日,诚祝愿:心欢畅,体安康,幸福长!

4、立冬日,送你九颗太阳:1、艳阳高照,2、阳光灿烂,3、阳阳得意,4、阳(扬)长避短;5、阳(扬)名立万,6、喜阳阳,7、暖阳阳,8、懒阳阳,9、美阳阳,愿你拥抱太阳,幸福快乐,冬日吉祥!

5、立冬,把忧愁“冻住”;让烦恼“冬眠”;把幸福“冷藏”;让快乐“还阳”。祝福你冬日吉祥,立定坚强,幸福快乐,如沐暖阳!

6、大风起兮云飞扬,立冬时节天更凉;萝卜白菜煮成汤,热热乎乎暖心肠;勤添衣裳运动忙,充足睡眠保安康;短信一条虽便宜,温馨问候情意长。立冬了,愿君快乐人安康,幸福又吉祥。

7、泡一杯奶茶,暖手思友;品一杯香茗,思念故人;听一首老歌,翻出回忆;发一条短信,联络朋友;道一声问候:立冬时节,注意身体!

8、立冬节气不俗,五大误区别涉足:稍稍降温盖厚褥,蒙头睡觉空气污,日晒过长骨质疏,紧闭门窗不出户,运动减少屈指数。摆脱误区,立冬健康必须!

9、立冬到,风潇潇,忧愁逃,惬意罩;立冬到,雨迢迢,烦恼跑,吉祥绕;立冬到,雪飘飘,失意耗,幸福闹;立冬到,祝福耀,暖阳照,乐逍遥!

10、冬秋交替,落叶枯黄;霜冷天寒,勤添衣裳;锻炼加强,身心舒畅;保持心态,莫要忧烦;营养全面,免疫增强;立冬已至,祝福送上:愿君快乐,健康平安!

11、立冬到,天更凉;送问候,未曾忘;寒风吹,易着凉;添衣裳,记心上;生姜汤,暖心肠;多营养,免疫强;常锻炼,保健康;朋友情,放心上;诚祝愿,永安康!

12、立冬到,寒冷到,空闲双手搓一搓;立冬到,低温到,工作之余跳一跳;立冬到,短信到,送来思念和关怀;立冬到,祝福到,健康快乐伴随你!

13、秋冬交替,凉气来袭,记得添衣,保重身体。朋友关怀,不可代替,诚心诚意,是我心意,问候一句,常常联系,祝福送你,愿你如意,立冬快乐!

14、天苍苍,野茫茫,立冬登场,天更凉;风萧萧,雨飞扬,流行感冒,要提防;好朋友,记心上,天气无常,注健康;问候来,手机响,逗你笑笑,喜洋洋。朋友,立冬了,愿你健康又吉祥!

15、伴随昨晚未完的秋梦绵绵入睡,今晨初醒,却骤然发现窗外仅存的那几朵菊花,也因冬的到来残忍的凋谢了,我的祝福如同美丽的雪片,伴你渡过每个温暖的冬季,立冬到了,记得多加衣裳!

16、一条短信告诉你立冬天气逐渐变冷,一段安慰的话道出了友谊情长的心声,一句叮咛的语言祝福朋友添衣加帽防患病。立冬了,穿厚点别冻着,愿你冬季快乐!

17、立冬已来到,寒风呼呼啸。生活要规律,运动开口笑。睡眠不能少,睡前泡泡脚。加衣暖身体,暖汤温心窝。抗寒又防病,健康魅力在。青春不见老,思友梦中见。祝立冬快乐!

18、岁月如梭匆匆过,人生聚散是无常,立冬节气又来到,气温下降加衣裳,牵挂问候忙送上,天冷防寒保健康,心中祝福赠于你,朋友情谊无限长!立冬节气祝愿朋友开心,顺利!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范文9

关键词 冬季气候;暖冬;降水量;日照时数;大雾;霾;辽宁辽阳;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19-02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东与本溪接壤,东南与丹东邻界,南、西与鞍山毗连,北邻沈阳。现有5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灯塔市),1个县(辽阳县)。辽阳地区生态环境较好,农业以水稻、玉米、蔬菜等为主,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良好。

在气候变暖[1-2]背景下,分析辽阳地区气候[3-4]特点,有助于了解当地气候变化规律,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本文利用辽阳地区1956―2015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资料,重点分析2015年冬季气候特征,为当地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辽阳市气象局,包括逐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辽阳市资料时间跨度为1956―2015年,灯塔市和辽阳县资料时间跨度为1981―2015年。

以辽阳地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辽阳市、灯塔市及辽阳县)数据的平均值为辽阳地区平均值。冬季是指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常年值是指1981―2010年平均值。

用线性倾向估计法[5]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以xi表示气候变量,ti表示xi所对应的时间,n为样本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xi=a+bti(i=1,2,…,n)。

当回归系数b>0时,表示随时间t的增加x呈上升趋势;当b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

2015年冬季(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下同),辽阳地区平均气温为-6.7 ℃,比常年偏高1.0 ℃。辽阳市、辽阳县、灯塔市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6.3、-6.1、-7.6℃,分别比常年偏高1.4、1.2、0.4 ℃。按照辽宁省地方标准《气象预报 预测术语(DB21/T1453―2006)》之规定,冬季平均气温距平≥0.5 ℃,为暖冬;且辽阳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中有2站为暖冬,因此确定辽阳地区2015年冬季为暖冬。

从时间分布看,2015年1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9 ℃,1月气温偏低1.1 ℃,2月气温偏高1.1 ℃。季极端最高气温12.2 ℃,2016年2月11日出现在辽阳县和灯塔市,季极端最低气温-25.9 ℃,2016年1月24日出现在灯塔市。

由图1可知,近60年来辽阳市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 ℃/10年,即每10年冬季气温升高0.4 ℃。冬季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32,通过0.001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辽阳市冬季气温升高趋势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2.2 降水

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9.6 mm,比常年多5.1 mm(2成)。辽阳市、辽阳县、灯塔市冬季降水量分别为30.4、26.7、31.8 mm,分别比常年偏多4.1 mm(1成半)、4.3 mm(近2成)和6.8 mm(近3成)。按照辽宁省地方标准《气象预报 预测术语(DB21/T1453―2006)》规定,-30 %

从时间分布看,12月降水比常年多8成,为特多;1月降水比常年少8成,为特少;2月降水比常年多3成多,为偏多。

由图2可知,近60年来辽阳市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1.2mm/10年,即每10年冬季降水量增多1.2mm。冬季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153 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辽阳市冬季降水量升高的趋势不显著。

2.3 日照

辽阳地区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87.4 h,比常年少59.2 h。辽阳市、辽阳县、灯塔市冬季日照时数分别为482.9、527.4、451.8 h,分别比常年偏少25.1、49.6、102. 9 h。

从时间分布看,仅有2016年2月日照时数比常年多8.4 h,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日照时数分别比常年少64.5 h和3.1 h。

由图3可知,近60年来辽阳市冬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19.7 h/10年,即每10年冬季日照时数减少19.7 h。冬季日照时数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36 5,通过0.001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辽阳市冬季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极其显著。

2.4 主要灾害性天气

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雾、霾和阶段性低温。

辽阳市、辽阳县和灯塔市冬季大雾天气分别为10、3 、5 d,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2015年12月。霾天气分别为30 、26 、16 d,霾天气各月均有发生,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较多。

2016年1月18―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阳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出现低温时段。辽阳市平均气温为-17.6 ℃,比常年同期偏低7.0 ℃,为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4冷,1976年以来近50年的最冷时段。辽阳县平均气温为-17.7 ℃,比常年同期偏低7.7 ℃;灯塔市平均气温为-19.4 ℃,比常年同期偏低8.5 ℃,均为198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冷时段。

3 结论

(1)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平均气温为-6.7 ℃,比常年偏高1.0℃,属暖冬。近60年辽阳市冬季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 ℃/10年。

(2)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9.6 mm,比常年偏多2成,属正常。近60年辽阳市冬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但不显著。降水变化倾向率为1.2 mm/10年。

(3)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平均日照时数为487.4 h,比常年少59.2 h。近60年辽阳市冬季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19.7 h/10年。

(4)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雾、霾及阶段性低温。

4 参考文献

[1]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2]气候变暖背景下汾河上游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34):10259-10263.

[3] 安娟,徐婷,陈玉光,等.辽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