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怀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7:58

关怀教育论文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1

1.重视教育灌注,忽视实践过程。长久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大多是守旧的教学方式,多是课内的语言灌注,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接收教育。从表面看学生听从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愿意,而教师也很难明白学生的内心想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不能激发学生自我实践教育的能力,很难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我体验的主动性,也就很难真正完成教育的意义。

2.注重管理,轻视关爱,学生心理问题突显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涵盖两点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但是我们得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又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再加上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匮乏,我们的专业辅导员数量又严重缺少,进而才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自觉地充当了应对意外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标从“人”变成了“事”,从对人的思想指导、精神感染和心灵交流变成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再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学生自身差异,重视教育的层次化,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因材施教,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3.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开展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这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深刻,是会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当,并且当我们经历过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后,才可以更好的完成锻炼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培育人文关怀意识等。在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完成持续性人文关怀教育。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学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的社会实践后,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讲可以提高我们得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可以形成十分良好的个人作风与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然后我们还可以安排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使我们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感受到美好的大自然、朴素的民风、人和人之间的真情、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相关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在中国汉语词典中,对人文是这样解释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利益的思想观念。”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是关于以人为核心的、人创造出来的关注自身价值的思想。人们在创造“人文”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天命”、“神道”的控制,形成了寻求人自身发展的作品。因此,人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人是人文的创造者,也是人文的享受者。人文关怀则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充分的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使人自身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和创造性的发展。其特点是“它以自身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挖掘与弘扬专门属于人的特质,展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价值比较明显,人们在大多时候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直接服务的,就连高校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容易让一些学生和家长误认为是为国家培养政治接班人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理解的偏差,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就被它光鲜的外在政治价值给隐没了,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的育人价值更应该被人们重视而不是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简单说来就是育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目标、有追求的人,让受教育者真正获得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从党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一直受到党的重视,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也经常出现。从同志的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论述,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论述;从同志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论断,到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明确要求,都表明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的重视,对以人为本核心理念重视和发展,真正做到教育人、关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样,进行人文关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精神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更深层的契合,不仅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内容上也有很多相通和相互联系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人文彩色十分深厚的学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

1、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满足学生的需要

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驱力。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必要性;途径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其基本行为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医学彰显着人性的光辉。21世纪的医务人员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与病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作为培养未来医务人员基地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一、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应接受系统的人文关怀教育。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其伟大的博爱精神,使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乐于为病人作奉献,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竭诚为他们服务。对医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是顺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现代高等教育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美国霍普斯金大学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敦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最直接目标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

3.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发展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患者除了对医生的医术、技能抱有很高的期望外,还希望得到同情、关心、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治愈疾病,还应使患者在身体、心理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因此,医学生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人文关怀素养;将来不仅能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且还能诊治患者心理上的疾病;能通过心理疏导来稳定情绪,通过讲授医学知识、介绍病情、准确的医治等措施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

4.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和患者的身心得以康复基础上的一种神圣的职业道德关系。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带来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医患两者转变为相对平等的主客体,病人不但是“求医者”,还是医疗活动的“参与者”,享有知情同意权、自等。据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4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不强有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能否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真正关爱生命,是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素养,怀有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5.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认为:“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它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探源、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服务,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6.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当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要求的。美国著名医学家霍尔・雷在其《病人》一文中言:“从现代医学舞台不幸消失的旧式医生尚能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家庭、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今天,我们却发现正在接受医学教育和已经成为医生的人,反而缺乏对病人心理方面的关怀。”现在很多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淡薄;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乏同情心。临床实习时,见病不见人、认机不认人,把患者视为“有病的机器”,忽视了人的社会学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漠视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治病不治心;甚至自视高人一等,把自己看作是患者的救世主,在医患关系上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主要途径

1.文医融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医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对医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人文关怀品质的高低与其知识的储备、素质的全面性有着直接关系。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健康与生命的价值,真正理解医学的从善性。培养医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医疗实践中能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要求。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从知、情、意、信、行上提升他们的人文关怀境界。

2.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贯穿医德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养成,要求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要始终贯穿医德教育。“无恒德者,不可作医”,传统的医德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强调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重视医德医术的结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矜名,不计利”,不以医谋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美丑均应平等对待;尊重患者人格,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的隐私与秘密;稳重端庄、宽和温雅,以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

3.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正人先正己”,教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必先修养和锤炼自己的品格。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树精行范,以自己的高尚医德和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思想上积极进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慕名利;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优雅风范、仪表端庄;对患者亲切和蔼,热情周到;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养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着医学生,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这种人文影响会逐渐根植于医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会在医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医生时仍旧彰显其精神动力。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4

 

90后大学生如今作为当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对象,拥有张扬的个性,喜于表现,但其政治思想认识显得不够普及和深入,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其渴望被关注的特性又对校内党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文关怀。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入手,分析其与党性教育教学的关系,最终阐述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意在提倡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对其进行首要的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除了拥有个性张扬、喜于表现等标志性特点外,还在潜意识中对被关注,得到他人肯定、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校内党性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党性知识的深入,更要结合情感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党性教育更自然、更人性化、更易于被教育对象吸收。

 

一、何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我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将人文关怀引入党内,意在更多的关怀党员,更好地结合科学发展观,激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经济层面对党员给予关怀,更在精神层面对党员进行问题疏导和情感沟通。

 

二、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期望

 

90后是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群,多表现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优越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周到、较叛逆、生活较随意等特质。这其中有不少是家庭因素,例如90后孩子的父母多是自己创业打拼的一代,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这也造成一部分90后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当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及家人的庇护,迈进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承担的时候,就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能吃苦等,也多有学生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退学。由此可见,当今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更繁重,也更要求细致。我团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当今校园的人文关怀存在以下隐形或显性的期望:

 

(一)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宿舍走访及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有提出,“如果宿舍能XXX就好了”,“今天食堂的菜特别难吃”,“现在这么冷还要上晚自习”,“洗澡的热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等等。看似是学生的一句句抱怨,实际上也应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除去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因此,90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希望从其衣食住行、思想等细节入手。

 

(二)人文关怀作用于每一位需要的学生

 

人文关怀应当使用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例如贫困学生存在经济问题,学生因家庭情感纠纷导致出现暂时心里障碍等。都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疏通和帮助。

 

三、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党性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观念和行为,摆正奋斗方向。如今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党性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

 

目前的高校党性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逐渐对党性教育丧失了积极性。在原本就茫然的基础上,更加缺失了了解的欲望,以此造成恶性循环。

 

(二)忽略人文教育,教育方式过硬

 

对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深入到学生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显得硬性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吸收的效果。

 

(三)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党性教育帮助不够

 

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觉悟有着较强的影响,但是现今社会大环境,在对高校党性教育方面却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例如不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合理的户外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的空间;学生无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党性光辉等。

 

四、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

 

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所以应当把人性化和党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党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惑和坎坷。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从心底接受党性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其衣食住行、定期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经济资助,能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信任,从而逐渐产生为对方着想的能力,更容易倾听,更愿意接受。这是党性教育及其他任何教育行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文关怀的宗旨。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一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干部,不但思想觉悟较高,可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与身边同学关系和谐。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典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吃穿住行都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友谊日渐浓厚。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助手,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每一项任务决策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更能理解老师的目的。因此,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上,便能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良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现今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建党,也没有切实体验过党的政策对其生活的改变,因此党性教育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枯燥。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要让学生对党性教育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需要适当的人文关怀。只有打破了学生对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摄取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能够改善部分年轻人消极处世的态度,对其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党性教育的深入、系统、持久

 

党性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是一代一代需要延续下去的思想觉悟。因此在对新生代年轻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就必须要考虑到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将人文关怀投入到党性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一步一步了解党史,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而要成为“加油站”。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通过党课学习获得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不能将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强化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

 

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综上所述,足够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感受关怀,认同党性本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语

 

党性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是个持久性的大课题,对于现今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90后大学生,更是需要强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受到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有较大的期待,因此在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党性教育时,应当特别添加人文关怀的成分,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其次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党性知识宣传。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党性知识教学在形式、内容上的改善。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 职工

党的十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人文关怀在良好社会心态养成方面发挥作用,拓展了人文关怀的社会功能。处于变革频繁的企业中的职工,更是亟需人文关怀,以便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人文关怀在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大有作为。

一、人文关怀对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同一性。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管理,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因素,是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始终把“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是其基本的功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以实事求是之心,科学朴实之理,真切感人之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负责精神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科学筹划,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要力争主动,把工作做在前面,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人文关怀是一种立足个体又超越个体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把人既作为一种物质人、又作为精神人,强调了人的人格的完整、价值的实现、尊严的体现,通过外在影响促进个人内心的和谐。二者都是以人为中心,紧密围绕着“人”而展开,具有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侧重的是实际的实践,人文关怀重点是一种理念。

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人文关怀尊重个人的尊严、需求、价值,要求知、情、意、信、行几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这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忽视思想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忽视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信念的养成,是一种有力的矫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关键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均衡、机制不完善。这些不足导致的弊病正在蔓延,社会的焦躁情绪、内心的失衡、极端的报复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提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企业职工的心理和谐,从而培养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加强对企业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其主体地位,维护其根本利益,解决其实际问题,满足其心理需求。

二、人文关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把握其合理需求。把人文关怀引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当作教育的结果。在企业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企业职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尤其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它往往被忽视。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企业职工面临着多种选择、激烈竞争,出现了种种新问题,如就业、薪酬、升职、人际交往以及精神压力等,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关注、去解决。当前,企业可以创新开设“职工信息平台”,让职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个人诉求。切实发挥网络优势,逐步引导职工通过信息平台,向公司表达个人诉求,用好信息平台,及时信息,传播正确声音。

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境遇息息相关。因此,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其关心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入职工之间,了解其对于涨薪、升职、工作环境、福利、带薪休假、公平竞争等方面的需求和实际困难,分清性质加以引导和帮助解决。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人才、干部选拔链;加大助困、助学、助残力度,“真困难、真帮助”;全面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组织职工例行查体、开通进京大病医疗绿色通道等,真正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职工。在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的同时,适时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实际问题,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解决思想问题的的时候,关注而不是回避职工的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就是对人全面的关注,正是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56 ― 02

把人文关怀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符合时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价值取向。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今后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应当注重理论分析和价值应用研究,研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特殊性,认真分析人文关怀的特殊定位、特殊规律和特殊功能,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定位

(一)人文关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本身都是属于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将人文关怀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切,努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又要倡导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合民族文化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工作,使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

(二)人文关怀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联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在诉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核心思想是立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自由平等的爱护主体,引导他们根据思想道德规范促进自身主体意识的良性发展。人文关怀应当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尊重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理性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客观差异,尽可能的采取多种人文手段,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多样化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得到强化。笔者认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存现状、性格尊严、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给予真正的情感关切,去认真挖掘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价值。

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规律

人文关怀需要重点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内容的民族性,创新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培养更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储备人才。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对象的独特性

认识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们知道,作为独具个性的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具备和其他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同样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层次的个性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独具群体性和个性化,缺乏主体性意识,教育层次不平衡,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笔者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课教学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教育基础和知识可接受能力的差异,个别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弱,专业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佳,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笔者以为,应当增强人文关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情感引导能力,结合每位民族大学生的自身教育背景,在一定范围试用分层教育模式,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个体人格。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由于复杂的民族社会文化环境,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全球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均呈现出群体的民族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属性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者既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教育背景的复杂性,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民族心理素质、知识创新能力,提前做好人生未来的谋划。

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够称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3〕 在不同的民族学生个体之间发生的交往联系中,若涉及对民族语言、语言风俗、信仰习惯等民族特点不尊重的问题,属于民族关系,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同学关系。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倡导平等意识的民族特性,又要引导各个民族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学会正确对待解决民族问题,自觉做好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民族性

传统人文关怀教育体系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强调“集体价值”的一元性,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目标界定模糊,容易出现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定位偏离甚至可能会产生个体边缘化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性决定了人文关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的讲授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方法,增加更多的情感互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这也是贯彻民族教育平等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功能

(一)弘扬民族文化,明确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人文关怀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坚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主体观”。〔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5〕

人文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熟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承担好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者需要树立人文关怀自觉意识,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他们学会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个性。立足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照顾好他们的学习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发展好他们的主体意识。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对于民族人口整体素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多选择民族文化为教育创作题材,适当开发富有地方民族区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二)培养民族自信,关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采用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方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更多的成长发展平台,是搭建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笔者以为,应当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政治立场,塑造健全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提升民族自信。

管理工作应当适当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利益诉求,做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服务;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校园民族风情中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社会交往的舞台,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宿舍文化节、民族游园娱乐、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歌曲比赛、民族故事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人文品质。

(三)激发民族自觉,培养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新的内容,也赋予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新的时代使命感与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国梦的战略理念,是夯实推动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创造,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只有个人的人生理想积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从民族视角去解读中国梦,强化民族自觉意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青融入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民族篇章,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力量,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135.

〔2〕高艳青.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4):5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7

语文是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从而提高语文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

一、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运用

(1)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想要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教师的人文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教师本身具有人文意识,才能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进行发现与挖掘,从而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遵守诺言的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人文关怀对课文进行选择,《永远的梵高》能够体现出这种人文关怀,并实现对学生遵守诺言的引导。教师在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将遵守承诺、坚信理想的人文精神灌输给学生。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能够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2)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培养,可以在课堂的写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题材通常与实际没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文题材进行精心的挑选,从而使得题材与人文关怀有所联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父爱相关的话题作文,这种话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度进行写作,并且能够将写作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到写作教学中来。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3)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还能够通过阅读对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实现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地选择人文关怀,并将其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例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讲解时,母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将《合欢树》与这篇文章进行结合,从而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

二、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1)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效果得到提升。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意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予以重视,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在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加强学生道德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需要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以德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2)提高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重视人文关怀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提高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质量。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重视,通过语文教育不断提高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够使得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相融合,语文教学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得人文关怀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认识,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对学生进行激发与引导,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写作环节中融入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的融入,能够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受到人文关怀的熏陶与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8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本身蕴含着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怀,富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必然选择。2002年8月,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2]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性的提出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关切,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文关怀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而且是培养发展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研究现状

人文关怀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古就有。中国儒家思想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希腊的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人文关怀的涵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着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思想。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以来,国内学者们围绕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医学等视角对人文关怀进行了探索。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是成为一个热点。截止2012年5月初在中国知网检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45篇,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8篇,中国博士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现今,与本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这为本文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施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及及其载体的研究。伍揆祁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为开发“主体性”(立人)、“发展性”(善人)、“创造性”(达人)。[5]王学俭、宫长瑞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靠课堂教学、社团组织、校园环境及教师队伍等多种载体,增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作用及其意义的研究。蒋永华认为,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7]丁钢等人认为,人文关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加强人文关怀,创建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共鸣的人性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倡导、实践人文关怀,回归工作重心,连接纽带,延伸工作的内容和手臂,建立多为评价体系,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绿色走廊和生态环境。[8]孙树勇则强调了关注学生个性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尊重”二字是“民主”教育学生和引导人文关怀的首要原则,并且还将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9]

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的研究。任效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不论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方法的实施上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缺失。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重新审视目标价值的定位、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独立人格的培养,是走出其困境的有效途径。[10]李训茂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师生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师生交流的情感沟通日益缺乏;三是忽视学生的政治需要和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错位现象;五是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本思想。[11]杨怀中、张弘正指出:“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社会功能,体现社会价值;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增加科技含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12]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建构的研究。王东莉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次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13]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14]卿定文则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师等形成共识,各方面创造条件,对大学生个体区别对待,教师有差别、有针对性施教。[17]

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中也蕴含人文思想的意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她从1984年出版的《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开始,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另外澳大利亚的史学家康纳尔曾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

诺丁斯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和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17]他的思想对我们研究有借鉴意义。但是关怀道德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不同之处,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三研究意义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自然现象,“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伦理文化来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义,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命运的思考。“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8]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从理论意义来讲,人文关怀并非是新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理性作为基础,提出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体现着可贵的人文追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也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略中对人的关怀,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加强人文关怀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意义来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短时期内大量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学生中只注重掌握专业知识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及现实困惑,使其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诠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梳理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大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理想关怀以及其日常生活关怀的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来说明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依据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时代特质,具体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文性”的思想发展和演变,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个性与理性精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科学阐释及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及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思想资源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落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及制约其产生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合理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构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并且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环境营造等相关的方面,使人文关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具体的落实到实处。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重要,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在阅读、整理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欠缺或者尚未涉及。鉴于上面的理论空隙和缺陷,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历史借鉴、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吸收目前学术界对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尚未涉及或理论深度欠缺的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其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

总之,文章旨在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试图从人文关怀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根基不够深,理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存在诸多疏漏、缺点甚至错误,恳请专家、师长和同学批评教正。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4].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光明日报,2005-01-19.

[5]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

[6]王学俭.宫长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载体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19.

[7]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27.

[8]丁钢,丁健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高教研究版),2004(2):35-38.

[9]孙树勇.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2003(7):16-19.

[10]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11]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107-109.

[12]杨怀中,张弘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3(9):35-37.

[1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1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15]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25-27.

[16]NelNoddings.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oral Educac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4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人文关怀的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依据。

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怀人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第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指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始终作为主题贯彻马克思的学说,而能体现这一主题的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博大而深刻的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的必然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论述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将大学生视作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才能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主动地关注、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高校学生追求自身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如今,90后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个性鲜明,追求自由、思维开放是他们的共性,而高校扩招的负效应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得他们感到了较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的大学生而言,这些压力对其造成的困扰和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各种压力均会转化为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和增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特别是尊重并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本性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社会大环境变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涵盖着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快速、重大转变。政治、经济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园中的大学生。在此背景下,人文关怀就显得愈发重要。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师为唯一主体,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灌输的对象。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二)对师生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

邓小平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但大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涉及师生的现实利益问题虽然都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问题面前缺乏全面调研,很难切实让师生的困难与困惑得到真正解决。

(三)教育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来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产品”来培养和进行灌输,不讲究方法,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忽视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作用。

(四)忽视师生的情感世界,缺乏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具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构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对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结果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师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否定了师生的感性需求。当师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一些高校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作用和地位

一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入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全面性、持久性,没有意识到学生不同层次的成长需要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这就难以取得所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亟待提升

人文关怀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人文关怀素养的高低。由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缺乏平等的教育观念,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自身的定位出现了问题。还有一部分工作者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能力,没能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与情感基础,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三)教育模式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一般采取的都是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的教授方式。当然,并不能完全排斥教育者本位的讲授模式,在很多德育教学领域中,教师的教授过程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一味灌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死板没有生气;学生们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历史、政策的机器人,这样的教育方式将难以获得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

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用固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培养学生的统一性、服从力。这种只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发展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常常使大学生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对探求新事物缺乏兴趣,缺少个性、墨守成规,在学习与工作中常常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倘若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可能会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而且其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也可能处于滑坡和缺失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

(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切切实实地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的实际,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经过理解和自主选择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依赖于营造一种民主与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这样,在平等的师生之间就可以在思想、情感和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

(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在教育中要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要注意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上下功夫。有效地解决或缓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困惑,减少他们的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仁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2012(11).

[3]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N].人民网,2003(07).

[4]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