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05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1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我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以我的培训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多媒体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而现在的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历史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历史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同时也懂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历史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的努力,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历史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积极地承担学校的历史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历史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三.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

(1)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2)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共2页,当前第1页1

(3)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是最基本的,这种责任心主要体现在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便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4)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四、反思教学工作,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断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做到每个教案后都有自我反思。同时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来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历史教学。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提高,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时效性

一、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1.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教师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同身受。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岗前培训可使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目前多数高校招聘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岗前培训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新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新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高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从“以学习为己任”转变成“以教书为己任”,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近年岗前培训成效

1.为新教师从教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新教师了解了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树立了高校教师光荣的思想,有了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思想准备。

2.新教师初步掌握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增强了学习自觉性

通过培训课程的系统学习,新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后经过考试的检验,绝大多数新教师的培训是令人满意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3.对岗前过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但受到了职业启蒙教育,而且对岗前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理解,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措施,培养出一批教学基本技能好、教学效果突出的青年教学骨干,造就一支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教学骨干”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1.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最佳效果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计划,制订新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的要求,制订各阶段计划,配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应作为教师培训这一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通过制订系统完善的阶段性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力争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从而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借鉴,促使培训形式多样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除了传统培训形式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培训方式。比如运用高科技丰富培训手段,包括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互联网远程培训等,这些方式适用于教授常识类或固定的规范性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新教师也可以参加拓展训练,目前广为使用的拓展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责任心。另外管理培训互动游戏也可以应用于新教师岗前培训,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戏娱乐,而是集知识传授、技巧演练、经验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融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答及讨论等形式为一体的互动游戏,强调团队参与,充分调新教师的积极性。

3.结合教学实际,丰富培训内容

⑴培训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高校要不断开拓培训范畴,不仅要培训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而且还要传授其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与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等沟通的技巧。

⑵高校方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加强新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师德教育,使新教师牢牢树立“从教德为先”的思想,用德行和爱心去感染学生,去教书育人。

⑷以人为本,教师薪酬福利等情况也应在培训中有所涉及,使新教师既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能减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为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倾尽全力。

4.举办新教师座谈会,使新教师了解学校和相关政策

新教师座谈会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也可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 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师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新教师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利用新教师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新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经的路径,以此彰显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5.召开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进行师德教育

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聘请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多次获得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师做师德教育专题报告,让这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做法,使新教师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以此增强他们成长和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毅力和勇气也能促使新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以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6. 学习他人经验,开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新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可以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 考 文 献

[1]陈飞.论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护理研究,2009年第25期

[3]王正荣.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建设.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4]张建平. 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36期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3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教育;网络教学;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73-04

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对新人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课时设置、考核方式、培训时间做了明确要求。此后,我国高校新人职教师的岗前培训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十几年过去了,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新人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须解决。本文以高校新人职教师岗前培训的发展过程为基础,结合当前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新时期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训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希望能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改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起步阶段

1985年,教育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了两个部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中心,即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同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的通知》,明确“中心”的任务是:依据教育部下达的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其任务,提出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教学;加强校际师资交流,逐步建立高校教师培训网络;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课题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两大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正式起步。

(二)稳步发展阶段

1986年,在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委托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成立了各大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中心,主要在本大区内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和一定的协调作用。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同时,依托国家重点大学建立了70余个相对固定的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稳步实施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三)规范和成熟阶段

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并对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课时设置、考核方式、培训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要求,标志着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更加成熟和规范。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

高校新人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作为一种行政性的、非学历的教师教育研修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新人职教师有组织地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岗前培训的管理工作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中心所属高校齐抓共管、双重领导的管理格局。全国高师培训中心虽然在培训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等方面有共同指导思想,但是岗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在国家教师教育层面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且岗前培训基本上是一次完成、终结性的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体系的运行机制受到了挑战,依靠行政指令。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方式,给新时期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广大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和改革方向。

张健平认为当前岗前培训的内容缺少实践性,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培训与教学时间冲突。蒋学东提出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定位不妥当、培训内容虚化或不全面、培训测评手段单一、效果差等问题。刘丹认为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关键是提高实效性,力求将培训方外加的培训转变为受培训者内需的培训。陈丽君给出了一种基于知识传播规律的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毛乃佳、林凤认为应该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评估体系,并给出了培训评估体系的建构方案。笔者作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的管理人员,在与全国兄弟中心交流研讨的基础上,从管理实践的角度谈一下自己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拙见,力争摒弃空洞理论和表面现象,发掘本质问题。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中心发展面临危机

部分省级高师培训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是教育厅的高教处,例如,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而有些省级高师培训中心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厅的人事处,例如,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还有的省级高师培训中心是人事处主管,高教处协管,例如,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同形成了“教育厅高教处-高师中心-高校教务处”和“教育厅人事处-高师中心-高校人事处”的管理局面,造成了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时,工作的开展形式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高师培训中心所依托高校在管理高师培训中心方面虽然有职责要求,但缺少约束机制,随着国家加大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力度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部分高师培训中心被所依托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合并,作为全国高师培训龙头的北京和武汉两大分中心,也被并人到所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里,合并使得中心的工作职能的作用被削弱,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发展面临危机。

(二)培训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对属于岗前培训范畴的其他课程没有说明,当前的现状是,各省级高师培训中心根据本地高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各自决定本地其他岗前课程的开设科目,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文件和要求,使得课程开设的比较混乱。例如,宁夏开设了“教学流程及精品课程建设”、“教师礼仪”、“高校辅导员及班主任工作”、“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等课程,安徽开设了“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论”、“专题讲座”和“课堂示范教学”等课程,黑龙江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专题”等课程。课程开设的不统一给学时设置和教学管理、考勤考核等管理工作,以及后期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审核也带来新的问题。

(三)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

教材是实现岗前培训既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全国高校新人职教师岗前培训无材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以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为例,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数省级分中心选取了以上教材,虽然出版社和编者存在不同。但是有部分省级分中心采用的是面向大学本科生学习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材,更有部分省级中心没有采用规范的教材,而是采用的自制的讲义作为教学用书,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这与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严重脱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一情况,尽快组织知名专家完成新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的学用书,“教材要精练适用,不求过深过广,而要突出实际运用和启发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思考”,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全国材,可以促使高校岗前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对岗前培训资源配置的均等性。

(四)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师资格制度缺乏有效衔接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了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认定高校教师资格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修学合格,而岗前培训四门基础课程中即包括这两门课程的补修和考核。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与教师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岗前培训制度,全国部分省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进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时,并没有把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作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青年教师在参加完岗前培训后,还需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考试。这严重影响了参培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岗前培训与教师资格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改变当前的这种局面。

以上四个方面是困扰新时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改革的外部因素,是高师培训中心和所依托高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岗前培训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角度,从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高度解决好困扰高校岗前培训工作发展的外部难题。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一)岗前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建设

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高校岗前培训的政策性文件,时至今日,培训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部分新问题无法从这些政策性的指导文件找出依据。当前,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和新政策有待建立,应积极推进新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条例》制定和实施,规范全国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管理体系,理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岗前培训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之间的关系,理顺教师个体发展和整个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美国采取的通过立法的形式支持新教师的人职培训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高校新人职教师岗前培训的管理制度建设,不仅是宏观教师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要求,更是解决当前省级高师培训中心发展面临的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力度,使各省级高师培训中心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增强政策主体意识,积极有效地推动和参与新政策的制定,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二)转变参培教师思想,重新自我定位

通过岗前培训获得什么,一直是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获取教师资格证,培训合格了即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博士都毕业了,不再需要参加岗前培训。首先,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仅是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之一,非师范专业的教师在补修了教育理论等课程后还需参加其他相关的认定工作;其次,青年教师应正确处理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关系,高学历并不代表就能上好课,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必要条件,但不是成为教师的充分条件,岗前培训主要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从教能力,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而专业知识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通过岗前培训,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了解基本的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大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学原则,形成依法从教的观念,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大学教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岗前培训教学团队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岗前培训工作属于教师教育的范畴,担当着培养高校教师的职责,因而岗前培训任课教师是“教师的教师”,是开展岗前培训工作的关键。当前,岗前培训的任课教师是来自高师培训中心所在高校以及省(市)内其他高校重点教育学科的教学力量,全部是以兼职的形式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师的选聘上采取的是“学院推荐,中心选拔”的模式,教师和培训中心间没有规范化和法制性的制度约束,缺少对任课教师的监督、考评、奖惩以及竞争机制,没有形成授课教师的专家团队,出现了“一学期,一个人、多个班、连轴转”的现象,较大的授课强度使得一些授课内容流于形式,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纳知名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地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元化、梯队型的岗前培训教学团队,任课教师通过研讨的形式,深层次理解岗前培训的教学特点,对教学培训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指导,并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总结岗前培训的教学规律,分享教学经验。应制定并完善岗前培训师资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和目标管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责任和培训目标明确。落实任课教师的考评制度,根据参培教师的对任课教师的考评结果进行差别课时津贴制度。通过以上措施推动岗前培训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岗前培训工作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建立以现场培训为主、网络培训为辅的新型培训模式

在传统的岗前培训模式中,通常采取的是所有课程在周末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但由于培训时间和部分学员的教学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造成部分学员在某一时间段内无法到现场上课,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培训方式使得岗前培训的网络化教学成为可能,改变了教学运行模式和学习服务模式。在岗前培训工作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采用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弹性学时等方式,共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降低培训成本,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减轻学员的负担。

为了在切合当前培训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岗前培训的网络化教学,我们划分出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传统的四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仍采取基于现场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个性化课堂体验和实践性参与。辅助课程可借鉴个省级分中心现行开设的其他课程,重新组织和分类,选取符合实际需要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课程,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分、学时,制作成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主要是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方法和能力,教会青年教师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施展于未来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将辅助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集成到网络培训平台之中,建设成为可供所有参培教师自主选择组合的在线培训项目,参培教师在学习基础课程上,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辅课程中自主定制所需课程,在宽松的学习时间内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建立基于教师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网络培训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培训的任务目标,我们建立了网络培训的考评机制和学分认定体系,选修不同辅助课程的教师只要规定学分达到标准,即可视为合格,如个人有需要,可选择较多的课程,在弹性学时内完成培训。将基于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可定制的学习模式和有任务驱动型的学习紧密结合,建立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可实现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个性化教育和基于内在动机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教师的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机制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5

一、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办学总体规划,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根本方向;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宗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体化。

3.坚持以教师个体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个体学习和团体培训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本培训的目标

1.巩固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构建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新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2.养成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新的管理、教学、评价方法和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

4.构建团结协作团队,使教师在学习中自我提升,在同伴互助下自我发展,在专家引领下自我完善。

三、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专家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专题报告的录像,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

2.短期培训。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晚上或假日、节日部分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

(1)专题报告;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讨;

(4)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分析;

(5)校本课程开发等。

3.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每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学校将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活动交流会、报告会。

4.岗位培训。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落实教职员工的岗前学习、培训和在岗继续学习和再培训,达到熟悉、精通岗位业务目标。

5.合作学习。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的孤立无助现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后集中总结,使原有的观念、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

6.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

四、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本培训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或指定岗位培训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由学校认定、登记、备案。处室科、年段组、教研组要提交学年、学期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和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1.校本培训的组织及其职能

(1)校长室职能:

①负责校本培训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和评价,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②为校本培训提供课时、场所、设备、经费等保障。

③指导校本培训的实施,检查校本培训的进程,保证校本培训的质量。

(2)处室科、学科组、年段组职能:

①负责本部门校本培训的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本部门校本培训活动记录,收集、提交活动过程材料。

③定期汇报校本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3)集体备课组职能:

①负责本备课组专题活动的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活动的过程记录、资料整理、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2.校本培训的考核管理

(1)教师校本培训情况由教研室建档,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记入教师岗位年度考核,学校将以适当的方式与程序给予认定。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包括教师读书学习、群体集中学习以及专项培训等。

(2)第一次担任我校新的岗位工作(例如,第一次担任任何年级课程的教师或班主任),均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并通过学校考核、审核合格。岗位培训由指导教师或主讲教师执行。

3.校本培训的经费管理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岗前培训 问题 应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始于1986年,1991年前后全面展开,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教师初步的职业训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还在教师培训,尤其是岗前培训。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其教师培训内容乃至方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新建本科高校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够

新建本科高校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效管理面临新问题。新建本科高校底子薄、问题多,在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经验方面还不够完善。学校各级领导忙于建章立制,事务工作繁重,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重要性和成效性方面认识不够。

2.工作缺乏实效性

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岗前培训缺乏实践经验,有的高校甚至岗前培训缺失或者岗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既不能做到学校满意,也不能做到青年教师满意。其集中体现在:培训的时间比较短;培训内容脱离新建本科高校实际;培训方式单一枯燥,缺乏互动交流;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技能培训等等。

3.成绩考核缺乏科学持续性

近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形成了“老师讲重点,学员划重点,课后背重点,考试考重点”的怪圈,使青年教师产生了轻视培训过程的心理。这种以一次理论考试成绩来检测评价培训效果的终结性考核机制,不能科学地反映培训青年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不能跟踪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4.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的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极其不够,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往往是出于应付或者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书。这种工具价值主义观念在青年教师思想上越来越固化,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培训目的严重扭曲,教育职业道德意识依然淡薄,敬业精神依然不强。

二、当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对策

《礼记・学记篇》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薄喻;然后能为师。”表明了教师成长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任务,是青年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起点,应着重加强以下方面: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加强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希望,对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实践水平和教育教学职业技能,尤其是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研究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全面胜任相关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高校各级领导,尤其是高校一把手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具体指导岗前培训工作,督促岗前培训工作富有成效。

2.建好机制,构建科学长效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首先是建立岗前培训工作领导机制,组建由学校一把手主导的岗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人事、财务、科技、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教辅单位、各系(院)部门负责人。学校出台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实施办法,将岗前培训纳入科学、规范和长效的运行机制上来。各系(院)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抓好青年教师“老带新”的导师制建设,对青年教师要积极关怀、悉心指导,又要严格要求,压担子、压任务,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内容,构筑校本文化和教学科研研修体系

新建本科高校应发挥体制新、理念新、机制新的独特优势,丰富岗前培训内容,构筑校本文化和教学科研研修体系。理论课学习倡导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等。渗透校本文化研修内容,如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渗透校本教学研修,如 “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大学课堂教学实施”“教师课堂教学礼仪与行为艺术”等;此外,还可以渗透校本教育科研,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

4.抓好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抓住岗前培训的成长先机

新建本科高校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不够,优良师风学风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更加需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角色上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转变,感情上尽快融入学校大家庭,通过教育使其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以强化他们的岗位意识。进一步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转变他们对教师岗前培训的认识偏差,应该主动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尽量了解与研究青年教师的各种心理需求。总之,通过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教师赢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起跑线上,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抓住成长先机。

【参考文献】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 问题分析 对策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实施的现状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大学师资紧缺,大量博士、硕士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但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教育,缺乏开展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就是新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特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一般由省级培训中心和高校组织,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展开,培训课程以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培训教材为主,最后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培训效果。可以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自1997年正式开展以来,为高校新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提高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本文讨论的培训课程不是狭义的课程,而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因此,笔者主要从岗前培训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究高校教师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课程的设置单一。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课程一直以来按照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要求,设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四门基础课程;培训组织单位必须在半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保证新教师完成对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在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育基础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单一且覆盖面窄,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新教师在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师礼仪等方面的发展需求。2007年陈先哲、黎辉文对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进行调查的结果也证实,培训学员对传统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并不高;只有23%的教师认为岗前培训课程设置能满足需要,27%表示不确定,50%则表示不能满足[1]。

(二)培训课程的教材滞后。

如今科技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教师专业化要求也产生了变化,相关管理部门却较少对教师岗前培训教材进行更新;在仅有的几次修订中,更新的内容覆盖面小,基本上是对于旧教材的小修小补。当前的培训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本身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性内容。二是培训教材里收录的教育观点和案例已经过时,缺乏贴近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的内容。三是其他种类的培训教材少。教育学方面的四本教材是参训学员使用的主要材料,有关教学技术、教育艺术等实践性较强的资料比较稀缺。

(三)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僵化。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由省内各院校承办,将教师集中到部分高校进行培训,由于人数较多,培训活动只能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但是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极容易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参训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质量大打折扣。有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适合岗前培训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上,认可“传统知识传授模式”的占3%,选择“情景模拟模式”的占28%,选择“反思模式”的占6%,选择“问题探究模式”的占21%,选择“经验共享模式”的占40%,另外有2%的人自填了“案例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模式”等[2]。可见,传统教师讲授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不受推崇,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新教师群体主体性和个性化特色,导致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培训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有效的考核和信息反馈是保证培训课程落实和改进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尚不完善:一是培训课程的评价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评估者往往难以发现课程实施的真正问题所在。二是岗前培训的结果仍以闭卷考试为主,成绩是否合格是评价培训效果的标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形式,考验了学员知识记背的能力,忽视了教师是否在过程中转变观念等关键问题[3]。三是反馈信息缺失。培训结束后,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有关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对教师实际的工作是否有帮助的反馈信息无从考察。

三、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的对策

(一)重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推进培训课程改革。

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岗前培训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各级领导认识到位,并给予足够重视,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才能提上议事日程,培训工作所涉及的人、财、物等才能保证到位,培训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开展[4]。高校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主体,不仅要重视教师岗前培训,还要积极组织本校资深教师开展培训课程改革的工作,特别就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等多方面培训内容进行研究,不断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鼓励与引导参训学员正确认识岗前培训,更正学员为了培训而培训的认识,贯彻为了自身发展而培训的理念,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培训,并深入学习培训课程。

(二)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科学设置教师培训课程。

教师岗前培训一般定在暑期的7、8月,有近半个月的培训时间,但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的新教师,加强培训课程学习,适当延伸岗前培训时间十分必要。因此,在暑期培训结束后新教师上岗工作的第一个学期,高校应该衔接暑期培训对新教师进行持续性的入职培训,并由学校主导、学院配合,大班培训与小班培训的形式展开。在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上,暑期岗前培训仍以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并搭配少量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入职培训需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大班培训,以巩固基础理论课程,加强教育技术训练、校情课程学习为主;学院小班培训,则以开讨论会的形式为主,就新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专业研究中的困惑和问题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推行参与式教师培训,活化培训课程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师培训就是在参与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改变自身观念和行为,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5]。参与式教师培训实施首先要了解新教师的岗前困惑和问题,针对性设计培训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构建有理论教学,问题探究和参与式活动的培训课程。同时为学员提供大量案例与阅读材料,以问题和案例探究调动学员积极性,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大组反馈等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一面将教育观念和知识传递给学员,一面引导学员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问题,促进参训学员进行教学反思,达到转变观念和培养专业情感的效果。

(四)建立发展性培训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信息反馈链。

依据培训课程实施的步骤,按照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设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的评估指标,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培训前主要是对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如是否需要设置某门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安排计划是否合理、课程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等等。培训中主要是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相关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培训课程的进展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形式,获取教师与学员对课程设置、内容、课程教学模式等的评价和感受。最后的培训上增加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方面的考核,并科学划分考核结果的级别,不简单地以是否及格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培训后的评价是对培训课程的全方面评估,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建立培训信息反馈链,收集参训学员们和用人学校的反馈信息,由专业人士对培训课程评价结果进行衡量,对比培训前设立的预期目标,总结岗前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逐步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2]陈先哲,黎辉文.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6):69-71.

[3]毛乃佳,林凤.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评估体系的构想[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18-122.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岗位培训;教育;教学

长期以来,建设行业建立的教育培训可以获得岗位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已经与职工的待遇、报酬、晋升完美结合。通过培训考核,从业人员不仅能在工作中提升技能,更新实践知识,更能实现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其在行业更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培训教育教师,在完成培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训教育理念和教学反馈,努力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可持续性,在注重知识结构完善的同时,更加突出建设行业前沿的理念、技术、方法等。作者结合实践就建设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对如何做好岗位培训教学工作的对策和实践研究分析如下。

1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的模式研究

建设领域的技术、工艺、材料、方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行业规范、规程、标准更会不断更新、补充直至完善,为了适应岗位工作和提升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发挥重要的作用,直接成为知识与经验、技能与技术的传播载体,终身学习也将成为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理应接受的理念。建设行业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资质晋升,一直与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对接,企业职工完全能体验到参与技能培训及取得岗位证书的优越感,因此在行业内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主动和迫切意识明显增强。

1.1多元化的岗位培训教育模式

建设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工程项目上工作地点不能长期固定、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工作任务繁重琐碎,可变因素较多,如果要求长时间的集中教育培训难免存在困难,培训教育的形式要求应灵活多样,丰富出彩。因此规划出适合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技能需求,使各类从业人员能选择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目的多元化的岗位培训教育模式至关重要。可以组织课堂集中授课、短期技能操作培训、网络视频授课、竞赛式培训、收看录像视频、自主学习参加考核甚至培训教师送培上门服务等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使培训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1.2推进有效的“职业培训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因此建筑行业开展以“职业培训包”模式的教学培训,实现面向建筑企业岗位提升技能的需求。政策层面如政府通过培训补贴和津贴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建筑企业,让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参与培训,如一线操作人员取得木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瓦工等岗位技能证书,技术人员取得如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测量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让部分从业人员取得注册建造师、造价师、安全管理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包”培训模式要求紧密联系企业实际、行业需求、保障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紧密对接,注重前沿知识技能,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等的培训学习,保障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1.3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否真正规范完善,主要取决于能否将人在职业岗位教育培训中牵头引领作用发挥到极致。建设行业的培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按需施训,以“企业发展”为主体,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搭建以“院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岗位能手”的教学团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培训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融合和配置。根据建设行业岗位需要制订月度、季度、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分专业、数量、层次、时间等制订出系统的岗位教育培训计划,做到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广泛开展有质量的职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运动,确保教育培训任务抓出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的新成效。

2做好岗位培训教学工作的对策研究

培训教学工作的教学环节从获取培训资源信息、备课资料整合、课堂层面教学、现场操作准备、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考核机制等,均与传统全日制教学截然不同,建设行业职业岗位培训教学工作应该注重让学员学以致用、获得认可度和满意度,实现培训教学的良性循环。

2.1探索不同层面的岗位培训

不同层面的岗位培训是指对建设行业不同岗位层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学培训,包括项目经理、职能部门岗位从业人员、技术员工、特种操作工人等的教学培训,有时还包括对新职工的岗前教学培训,对骨干员工的脱产教学培训等。职业院校参加毕业顶岗实践学生,他们的岗前培训可以安排在企业或院校进行,可以由学校组织,企业派人,促使校企紧密合作,加强联合高效培训,通过职业能力及技能操作能力的短期培训,完成新上岗从业人员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职岗位从业人员可以采取脱产学习、定期轮训、自我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更新,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量身定制选择单元或阶段性培训。项目经理层面人员可以开发建立远程教学培训网络,以满足学员个性、自主学习需求。技术员和特种操作工可以灵活采用面授或现场实践等模式,提升其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2开发新颖实用的教学培训内容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多、专业杂、技能知识更新快,开发实用而新颖的教学培训内容是教学团队必须研究的课题,开发出既能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又能让学员感兴趣的教学培训内容是关键问题。①要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岗位培养目标和要求,遴选与岗位一致的培训方式。②任课教师要结合岗位实际需要,研究学员工作性质、层次、喜好、技能水准等,将行业前沿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新材料等的内容备好课,制定出可操作计划。③团队教师更应深入到企业一线中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培训效果、企业和员工发展现状和前景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收集反馈信息资料认真分析,对教学培训内容及时补充、更新和调整。学情决定教法,新颖实用的教学培训内容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与课堂环境或者呈现的环境有关系。

3岗位培训教学工作的实践研究

建设项目培训的成效既取决于被培训者的来源和综合素质,更得依靠培训机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培训评价机制。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教学条件的创新性和考核体系的指导性,将对培训成效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1培训教学团队建设

培训目标和效果的优劣与培训教学水平相关,培训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被培训人员职业素养能否有效提升,因此构建多元化高水平的培训教学团队至关重要。培训教学团队的组建必须围绕建设行业岗位目标设置,教学团队的成员应该拥有共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层次不同、权力和责任各异,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来完成岗位培训任务。教学团队成员配备中应包括企业专家、岗位能手、专业教师、行业骨干、操作能手等,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或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行业前沿的新信息有较强的捕捉吸收能力,熟知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新技能。加强教育培训本身是一种投资,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配备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培训成效更为显著。

3.2培训评价机制构建

通过建立高效的教学培训评价机制,可以强化和规范培训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建设岗位人员技能素质,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作者认为,教学培训不能停留在完成即结束的层面,教学培训评价机制应该增加前期准备和后期延伸环节,在培训前期的准备阶段做好培训需求和岗位设置分析,搭建教学培训评估数据库,实践证明,定量数据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极具说服力。培训结束后及时评估总结,并在企业内进行传递和沟通,总结内容有培训项目概况、培训成绩(包括通过人数,不通过人数及原因分析)、培训效果等,必要时应该设置调查问卷,根据培训项目的评估结果和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让参加培训的人员真正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4结语

建筑企业为了巩固其在行业的地位和拥有核心竞争力,满足晋升企业资质等级要求,在引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岗位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因此行业岗位培训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和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日常工作。虽然培训教育教学进行已久,但实践中仍需更多地就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切实提高建设行业职业岗位培训的效果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娟,赵枝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现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17-18.

[2]宋洁心.“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为视角[J].管理观察,2015(09):114-115.

[3]高明.对职工教育培训有效模式特征与途径的思考[J].职业,2013(06):123-125.

[4]陈志光.制造强国战略下的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研究[J].社科纵横,2016,31(06):32-35.

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21-02

一、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即将就职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工作流程,融入学校,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帮助新任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教师转变身份、提高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明确规定,培训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后加入《大学教学技能》,一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能够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开阔教育视野,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熟悉教学工作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高等教育法概论》的目的在于使教师知晓教育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树立依法教学的理念,成为知法、守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在于使新进教师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通过多年的培训,教师管理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且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就当下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部分学校和新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部分新教师对培训没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因为,现在大多数高校招聘教师时,要求的学历颇高。一些年轻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无须再进行岗前培训,也有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更有些新教师认为,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所属学校要求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就职前的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能够顺利结业而已。还不乏一部分人认为,取得高校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就可以为开展以后的晋升工作做铺垫。他们岗前培训的目的和思想动机都不纯正,只是形式上的参加而已。

2.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化。上文中已提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基本上是从199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已将近17年。可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内容还是当时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后又加入《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这些培训教材内容虽是比较丰富,学术性也较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以应试为主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教育改革后的新发展。另一方面,从培训的方式上来说,形式也比较单一。培训方式还是以培训老师授课为主、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教学内容枯燥,应用性也比较弱。这些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上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3.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培训结果如何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结果不够好就相当于没有进行培训一样。所以,他们对培训的考核也十分重视。可是,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核来看,考核机制并不理想。现在,衡量培训结果更多的还是采用闭卷(或部分开卷)考试,题型和形式上基本还是老一套,考试内容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相差较远,只要按授课教学中提示的重点,考四级硬背就能应付考试过关。这样的考核只是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四、针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研究

1.提高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认识。新入职的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民教师,进行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成为合格职业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岗前培训,可以缩短成为合格教师的时间,还可以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之道,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因此,各高校应该大力宣传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培训学员可以深刻了解到培训对学校和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使一些新老师能够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培训的作用,而不是用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动机来对待培训。

2.注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多样化发展,培养有独特性的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学校可以在国家的有关规定下,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科的需要或是教师的培训需求来进行一些个性培训。比如,教文科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能力表达的培训,而教理科的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在培训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教育、教育网络的多媒体运用等。培训的方式上,不是一定要培训老师的讲述,可以在此基础上让新教师进入大学的课堂给学生授课,培训老师可以对新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学员的重复学习。

3.健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不仅是考核新教师对培训内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可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能否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的标准。考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一种是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学校可以适当沿用以前的闭卷考核形式,但是只作为考核成绩的二分之一。在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有经验的教授组成。面试考核新教师对学校、教师职业、工作岗位的认同度,考核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如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力等。这些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新教师培训后的真实情况,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上岗前的必经环节。经过岗前培训后,新教师拓宽了教学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所以,只有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才能使新教师快速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转变实际角色,提高入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琳,乔雪.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