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10:13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1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1.2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1.3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1.4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2.1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2.2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2.3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近两年来,各地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卫生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量基层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加强在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务人员的基础,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许多医学院校除课堂讲授形式外,还开展了医疗下乡扶贫、医疗咨询服务等形式的医德教育活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从社会大环境上看,学校教育整体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思想。一些从事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工作者, 对如何开展学生的医德培养工作认识不足,或虽然认识到了医德培养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目前的医学教育中,看重的是医学生的成绩,教育工作者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临床专业课程的改革,而忽略职业道德的培养。致使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所必需的人、财、物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许多职业道德培养工作者培养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重视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增进医患沟通,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培养的层面看:一方面,医学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过于注重理论阐述,教学内容单一,德育教育课程相互独立,缺少综合性。不能有效说明和解决临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说教多,做得少,对学生的行为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职业道德》课教师大多对医学专业特点及知识不了解,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突出医德培养的医学特点,在课堂上无法用医德理论分析和说明现实中的医德困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可以通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职业道德课的两课教学、讲授协调处理医患关系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探讨生命意义的生命伦理学教学、关注医学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医学教学等等,共同搭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学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交流沟通、协调关系的能力。在必修课课程平台中,《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是医德教育最直接的课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从事这两门课教学的教师,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力争通过教学,将学生带入到职业模拟的情境,去体会为医的真谛。

我院以《医学伦理道德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护人员礼仪》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从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情境模拟、小组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大赛和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教五方面入手,创设课上、课前、课后,“五位一体”职业道德培养模式。主要任务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现行相关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来提升在校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我院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意识,参加临床工作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发生障碍,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很难适应临床工作环境,甚至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为了提升高职医学院校在校生的医学道德意识,增强职业素质,让每个毕业的医学生能顺利进入临床工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情境模拟、小组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大赛和专业技能训练五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五位一体化综合考评模式,考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提高在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务人员。

三、从实践教学的层面看,目前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实践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抓得不紧,时有时无,未成体系的情况,使得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基本停留在理论培养的层面。

实践证明:最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在实践中体验,这一点已成共识。职业道德教育尤应如此。职业道德是跟特定职业相关的道德规范,因此,知道规范还不能叫真正领悟,还必须在职业操作中去体会和掌握。医德教育同样如此。因此,在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中,临床课以及医院的见习、实习中,都要想方设法增强医学生对于医德的领悟和体会,为将来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做好铺垫。具体的做法是:①在不管是临床的学习还是操作中,教师在讲解疾病的名称、症状、体征时,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患者实实在在的痛苦;②在讲解疾病的治疗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医术的重要、医生间合作的重要;③在讲解疾病的演变和防治时,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我们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诊断、治疗,更要注意在公共基础、预防医学、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治病和减轻痛苦。医生还应该是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知识的学者。

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有必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的医疗行业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出现紧张趋势,民众对于这样一个人道的职业表现出较低落的信心,为维护医生职业的神圣和高尚,我们对医学生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从目前医疗服务体系现状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胜任医疗工作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及保健等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上。医学院校培养的一部分医学生将充实进医院,另一部分医学生将成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但无论是医院里的医生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他们的职责就是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不为患者或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可能无法胜任医疗工作。从目前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来看,是以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疾病的病因日益复杂,医生与患者只有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对抗疾病,才能维护健康。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就要培养起自己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注:此文为2013年度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文,课题编号为121058,课题组成员王艳、王旋、陈兰云、王冬杰、温俊轶、黄素臻、邢晓媛)

参考文献: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一治疗型医学人才.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人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一诊断一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严把医学生入学关.为医学生的职业遭翻培养盆定基础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来学医,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人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医学院校势必要扣探寸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人学关,提高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改进德育课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走人农村,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搞科普宣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医学生进人实月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对自己要求不严,随便迟到,早退,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而他们还不以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严肃实习纪律,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都由校级领导分管,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在这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髯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5

引言

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现代医德源于传统医德,而中国传统医德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中。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的自然观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教义等的影响,具有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的结合、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医患关系、讲究中庸之道等特点。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生成长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均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当代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学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当前“技术丰满、人性饥渴”医学的重要补偿。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健康卫士”在其从医生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既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其次,医学教育不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人体”修理工程师,而是要将其培养成怀“恻隐之心”且拥有“仁术”的“仁医”。医生面对的不是一台运转失灵的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严的生命体――病人。因此,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过程应该充满情感沟通和亲切关怀,而不能凭借医术任意摆弄病人和指使家属。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应有的医学人文教育,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先天缺陷。如果能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必将有助于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推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医乃仁术”“性命为重,功利为轻”“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一心赴救”、清廉行医、尊重同道、忠于医业、注重道德自律和修养等传统医德思想及规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倘若当今的医生能遵照古训,当前的医患关系也不至于如此紧张。“医者父母心”,说明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亲密关系。患者在生病无助时,最信任的便是医生,他们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医生求救,这是一种怎样迫切的心情在向医生求救。然而现实中,一些医生的冷漠却使得本该亲密的医患关系变得疏远,甚至恶化。在当前的医疗模式和环境下,患者及其家属很难从医生那里获得必要的情感上的关照,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化环境下,不少医生受利益驱使或承受繁忙的工作压力,面对病人心若冰窟,冷漠行医,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缺乏耐心周到的解释,甚至对他们冷言冷语,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如果能将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思想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使医学生将传统医德中的精华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能使他们走向从医生涯时更具人文精神,能仁爱行医。

二、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传统医德在历代医者那里,一是通过师承关系言传身教来实现的,二是大量从前人的医学典籍中获得的医德警告和诫勉,三是通过对儒、释、道等各家经典著作及道德思想的学习修习而成。但在现代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中,要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必须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育路径实施教育。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医疗商业化、看病技术化的现实环境中,要培养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医生的确不容易。但是,要实现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的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一环。如果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其实施一以贯之、不间断且全方位的医德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和总是安慰”患者的“良医”。这种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不是仅多开设几门课程而已,而是要进行系统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传统医德真正能通过这种教育,在医学生那里“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真真切切地发挥显示作用。

第二,开展系统的现代医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精华之一,是历代医家的“医魂”,贯穿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全过程。在现实中,如果没有良好医德的滋养,医术很容易沦为敛财的工具。在市场经济医疗商业化的模式下,必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还要给医学生课设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业法规和生命伦理等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传统医德思想无论从职业规范还是职业精神方面,都是可以融入并构成现代医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的医生价值观、义利观、行医规范、职业精神,以及其中对同行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认识等,可以作为现代医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及素材。

第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法规、职业精神等的培养任务。因此,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将传统医德的重要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在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托具体课程教学,从备课到讲授、从作业到考试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将传统医德的内容作为重要素材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到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时,应及时有效地渗透传统医德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可将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的作用渗透其中,将革命精神和传统医德联系起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中医药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哲学部分的辩证法思想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评价历代名医的贡献及其医德的价值和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学中,可以讲毛泽东对中医药的认识、利用和发展,可以将传统医德与当前的医疗改革及看病难的问题结合起来讲。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了医学生的实际;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又达到了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教育的目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悟到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倍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一、职业道德培养的多层次性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从认识观、世界观角度,认识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再者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

1、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有意识的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医学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推崇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构建大学生和i}六格与道德人格川,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课上会接触到病人的血、尿、粪等标本,教师皱眉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标本很脏,而厌恶对标本的检验,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教师很从容的拿取标本,并同时演说:“看着是脏,可我们在救人,救人和脏需要选择,你会选哪个?”这时学生就是另一种感受,职业的需要,看起来很脏,而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在救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一次升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佑量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ilm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有计划和有目的实施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1、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医学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2,医学生入学教育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3、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仁”、“爱”教育,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核心,亘古及今,岁月迢迢,对数千年的我国文化思想产生极大的影晌,至今仍为我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领域,医心仁爱表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如,诚信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和ilm床实践相结合。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众所周知,高尚医德的形成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榜样力量的感召身教重于言教,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7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36-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在医疗卫生行业不能很好地履行职业道德的仅是少数医务人员,但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不能低估的。医院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它体现党和政府的施政行为。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职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进,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继续推进整体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一)首先是医德情感培养。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依据医学生道德成长规律和当前阶段的特点,主要通过志愿者、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产生同情、分享、捐献、合作、抚慰、关爱、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移情情绪体验的水平,与患者通情,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的目标。

(二)临床实习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医德的形成。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

二、“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理论讲授是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形成学生道德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了避免理论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主讲的同时,配合学生的案例讨论。

例如在讲授人体实验原则时,应用二战时期纳粹医生和日本731部队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案例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从伦理的角度分析分析问题,深刻理解赫尔辛基宣言关于维护人体受试者利益,坚持医学目的、知情同意原则及伦理审查原则。这样从案例人手实施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加深了对医学专业理论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

(二)角色表演。这是案例分析的另一种形式。做法是:给出主题,由学生模拟现实社会问题自编自演反映伦理问题的短小剧目,然后进行讨论。这种方法督促学生观察现实,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有价值。讨论时课堂活跃,参与度高,没有死角,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我们的任课教师在对小品进行评析时,善于把握教学要点,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引导,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影像资料讨论。精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如:有关医疗的影视剧等),引导学生从伦理的视角发现问题,进行道德评判。如讲医患关系一章时,我们选择播放电视剧《永不放弃》中的一集,生动的情节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为片中反映的临床工作中尖锐的矛盾、医生面对的复杂问题及紧张的工作节奏深深触动。影像资料逼真、形象,感染力强,反映的问题典型、深刻,是很好的案例教材,讨论热烈,对学生的教育性很强,深受学生欢迎。对于引导医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自律,培养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效果显著。

三、推行校医院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医学伦理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医学伦理学历来是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亟待改革

(一)教学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医学伦理学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其本身肩负了培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等全球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任务,需要加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方法上缺少学科间整合学习。

医学院校通常将医学伦理学单独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进行安排,忽视了其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

(三)资源上医学伦理教师匮乏。

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来越高,跨专业人才也加入到医学伦理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兼具哲学素养和医学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二、把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古往今来,对于人才来说,德才统一是最有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其主要面对的是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者应当积极倡导高尚医德医风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更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德教育上加大投入。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摆脱纯理论教育的观念,要在实践中发展医德理论。如果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仅会使医德教育变得乏味、无趣,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

2.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客观认识。

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理论认为医德教育是无能的,因为社会不正之风会完全颠覆学生在校习得的医德观念,因而是无能的。也有理论是认为医德教育是万能的,只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可以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德教育的作用。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相结合。

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医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的出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收受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做出的反应。对于医学生来说,培养高尚医德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改革医学伦理教学,深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应当摒弃过时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构建合理可行的医德评价体系。体现在伦理学教材中,应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从而增强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指导性,也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真切实际的指引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的信服程度,从而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医生。

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新近发生的事例,讨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感性上和理性上体会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医学伦理学的宗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医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伦理学是基础学科,因此应当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学习,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专业课、临床实践科目沟通与协调,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实现医学伦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应将强医德文化的塑造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加深学生的医德意识。

4.优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比重,需要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兼具医学实践和哲学素养的教师担任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还学要定期组织医学伦理学教育者外出参观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此外,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教学质量。

医学伦理教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医学伦理问题的能力,承担医学道德责任和义务。医学院要以提高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思路,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与资源。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全体医学教育者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较高医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彻底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广臻,王晓燮.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42.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9

【关键词】医学教育 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92-02

前沿:医学教育,毫无疑问,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流的医术和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的维护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诉求。然,当今的医学教育往往过于独立的进行医学基础和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而忽视了医学更重要和更高层次―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教育。有了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医生们的手术刀曾不会变成草菅人命的凶器,而是治病救人的宝刀。

1对准医生们进行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自神农尝百草,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换取世人的安康,人们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了医生,这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但也是风险极高的。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将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而是饱受病痛的折磨,甚至面临着死神的呼唤而渴望回归健康,在生命面前略显弱势的群体,他们有生理的疾患,抑或具有心理的缺陷。医生必须将用自己的医学技能和人文关怀去抚平患者的痛楚。仅有药物的治疗将是不完全的。就像是我们中医常常强调的,治标还要治本,解决了病人们身体上的疼痛,还要更好的施加关怀,使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更好的解脱出来,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职责。

归根结底,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伦理道德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医生高尚的医德有赖于良好的医学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的医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临床教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高尚医德的一言一行必将进一步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在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医疗社区的今天,我们尤其要突出对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转变思路,把生物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为生物加心理的治疗模式,增强对病人的心理关怀,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以助其早日康复。

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迎合广大民众心理呼唤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如何进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 1在临床医学教育实践中加强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谈起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恐怕我们的医学生们会不以为然,受我们当今大学教育宽泛性的影响,学生们很容易想到我们所进行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会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的理论一样死板和空洞,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关键在于是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对生命的敬重和职业的崇高性。要在日常诊疗实践中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职业操守,鼓励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正为病人服务。让他们明白体现一个医生真正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爱护、保护患者的基础上。要做到从内心视病人如亲人。

健康是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要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将“平等、关爱、公正、尊重、宽容”等生命伦理的理念贯穿在临床教学环节中。医学生刚踏入临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要抓住这关键时刻,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医德观、事业观。要建立“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原则和公正与公益原则相结合”这一重要的生命伦理观念。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的医术,但还要相信科学理论,时刻对病人负责。

2. 2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合理开展

由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和途径不能,不能对所有学生求同。医德教育和人文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有针对性地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讲座、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利用伦理查房的形式,切实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伦理决策程序。医学伦理查房是一种新的创举,它是医学伦理学直接介入临床实践的好方法,它可以根据医疗活动中不符合医学伦理的事例,直接对医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开拓出类似医学伦理查房的新举措。

2. 3继承优良传统,向先辈们学习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医药的魅力之所以直至今日仍令人津津乐道,无疑是因为它对人类的健康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同样,中国的传统医德中蕴含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济世活命”、“仁爱救人”、“医乃仁术”、“厚德济世”、“人命至贵,有贵千金”等思想无论是神农氏、华佗还是扁鹊、孙思邈,这些前辈们被我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更因为他们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以我们具有这样的优秀传统为荣,更要以古人朴素的“仁爱之心”来发扬光大我们的精神财富。学有所用,实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结语:本文详细阐述了加强医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能对医学教育的同仁们提供一点借鉴,也希望我国的准医生们也能在学习和时间中,不断注重自身的修养,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提高。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达庆东,瞿晓敏,樊民胜.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23-25.

[2]樊民胜,奚益群,贾福娟,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指导医疗实践[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36-38.

[3]高丽敏.试论医疗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9(3): 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