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10:15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1

一、企业数控技术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数控编程工艺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7.89%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职及以下学历,63.16%为高职学历,仅有13.16%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15%。可以看出,企业对中职和高职学

历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故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从人才市场招聘的员工的占18.42%,网上招聘占13.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55.26%,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占13.16%。这说明:

1. 职业院校是企业招收对口专业员工的主要渠道,所以职业院校应该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2.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四、对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关注度为60.53%,对职业素养的关注度为65.79%,对学习能力的关注度为60.53%,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关注度为21%,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为50%,数据表明,企业最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在业务方面和专业技术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而言要思想积极,政治素质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造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善于钻研,谦虚谨慎,勤学好问,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业务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生活作风正派,人格健全,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整体观念强,有团队协作精神。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60.53%满意,34.21%一般,5.26%不满意。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应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两个环节。要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室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然有了多个实训室,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建立数控综合实训室,包括数控线切割机、数控雕铣机、快速成型机等设备,以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作为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要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公司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我们的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2

目前,我校对学生已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及讲座,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语言,很多同学东拼西凑,书写格式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的说明等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对论文格式进行修改,导致老师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时间相应减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完善、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我院过控专业的毕业设计,我们尝试从选题、过程质量控制、设计完成的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人手,全程监控。

(一)加强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设计开始前,我们通过开办讲座、毕业设计动员、从就业重要性,以及毕业资格和学位认定等方面来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应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从开始就要在学生心中树立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科学规范选题,严格把好选题关

选题要与专业相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过程工业中的装备及其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确保过程装备高效运行的一个专业,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型专业。1.所选课题要与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检验、控制、使用、安全等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有关;2.可以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或者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可以在设计院和研究所完成,体现毕业环节教学工作的真实性,完成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可以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4.读书报告型、文献综述型论文是不允许的;5.所选课题工作量、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6.可以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有师资和社会资源,对毕业设计尝试双导师制,由两名具有互补性的教师来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以保证设计题目的综合性、新颖性和深广度。另外,指导教师要制订合理的任务书和时间安排,拟题过程中要设计好该题目的设计思路、框架、节点、难点等。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明确任务和制订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时紧时松,导致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很疲惫的情况。

(三)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是完成毕业课题第一步,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并查阅有关文献,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设计题目,写出中文文献综述和英文文献翻译。检索文献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1.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2.必要时进一步跟踪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查阅一些相关文献。4.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信息。

(四)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过程中制订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检查方式,确定“过程控制”节点,是做好“过程控制”行之有效的方式。1.毕业设计过程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前的专题讲座、课题的确定、中文文献综述、英文文献翻译、设计、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阶段。组织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审查答辩小组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作为“过程控制”的主要节点。2.过程控制措施毕业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有效的“过程控制”,应着重做以下工作:(1)指导老师要在确定选题、总体方案、工作计划和进度、设计质量及平时的检查时把好关,每周对学生指导不少于2次。(2)要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做好“过程控制”和节点检查。(3)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督导检查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量化管理,对平时表现、评阅成绩、答辩成绩按指标体系细化,做到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4)成绩管理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设计方案、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外文翻译能力、学习态度和纪律等方面给出成绩:二是由评阅教师就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内容及翻译的质量、设计或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给出成绩;三是由答辩委员会各小组根据答辩情况就毕业设计水平及工作量、课题内容、答辩准备、毕业设计介绍表达、回答问题等方面综合评价给出答辩成绩。最后,由答辩小组按照规定的权重比例综合评定出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该成绩必须经答辩委员会严格审核最终确定。确定毕业设计成绩时,要做到真实客观,所推荐的优秀毕业设计能起到有效是示范作用。

三、结语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控人才;复合型;培养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前及今后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目前数控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数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即培养具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出发,市场对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的总体需求极其迫切,特别是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技术和数控维修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的高层次数控通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人才?对知识和技能有什么要求?不同性质的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数控人才?这些问题都应亟待研究和解决。我们把它分为三类不同的数控工作岗位。一类是制造企业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操作工人,这类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二类是生产岗位上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的维修及改造人员,这类人才要求知识全面,属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各类应用型本科或高职教培养;三类是数控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主要由研究型高校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通常只重视对数控机床操作和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而具有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及改造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是中小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合资及外资企业的迫切需要,需求量较大。为此,结合教学经历,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数控人才为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

1.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而近几年,我们的学生不少去中小企业工作,面对数控机床的维修、改造时所涉及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气液压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语言等相关知识的应用感到无从下手。这一现象与我们的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比如“电气控制”这门课在有的学校就没有开设,而开设了“数控机床维修”,使得学生在学习“数控机床维修”时,对有关电气维修部分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困难。又比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VB程序语言设计”等计算机语言课程,多安排在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时不知道这门课对将来有什么用,学习没有兴趣,到大四时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而这些做知识是机床数控化改造时开发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必须掌握的。因此,如何将多学科知识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及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复合型数控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实践教学。数控技术应用性很强。为了学生有动手能力,有一定技能,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实践的课时比例,保证实训时间。于实践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不应把实训重点仅仅放在数控机床的操作上,应对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多加重视。可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编程操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边干边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除了实验、实训、实习课外,我们尽可能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选题耒源于企业,完成和解决企业各种技术难题。对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去企业现场,真刀真枪完成项目,学生受到动手动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今年,我们将一部分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实习安排到企业,其中有几名学生到深圳一家数控机床制造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该公司的新项目开发工作,参与信息查询和收集、方案的拟定、结构设计、系统程序编制。他们经过近4个月工作学习收获不小,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3.加强教材的辅助建设。现有的数控教材要优化、重整,其内容陈旧、繁杂、重复、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没有紧跟技术的发展,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没有考虑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反映前沿信息。比如,数控机床进给驱动向直线电机发展;高速切削时,电主轴的转速可达每分钟二十万转以上;数控机床的轴承、导轨的新型结构及新材料不断出现;多维数控激光加工机也越耒越多等,都应在教学中有所提及。另外授课教师要结合数控生产实际,注重课程与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的联系,结合数控技术前沿,自编讲义作为教材的补充,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信息。

4.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合格的数控技术人才,也包含好的思想素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部分大学生被个别不良社会现象所影响。经调查和亲身感受,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数控机床维护技术人员、操作技术人员作为最基层的就业者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较脏、较累,在部分梦想着当优秀工程师、设计主管、技术负责人的大学生眼里算“粗浅”活,应该是工人、职校毕业生干的,从而不安于从基层干起,不安于在生产现场摸、爬、滚、打,逐步积累经验。以致于连典型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加工工艺都不甚熟悉。不深入现场熟悉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不珍惜机会参与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不可能在学校所学基础上逐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因此,高校要积极建立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生工作,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勤工俭学,参与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如担任志愿者、义工等,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培养其谦虚好学、与人为善、勤奋刻苦的美好品德。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学会将心比心,谦卑礼让,为今后成才、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是当前制造业迅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计划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加强,教材的建设和思想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的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智.高等学校机械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41-142

[2]唐友亮.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97-299.

[3]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校论坛,2010,(6):51-53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才培养环境;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39-05

本文基于2009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跟踪调查的实际数据,以培养知识型、发展型中职人才的根本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当前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调查对象及过程

2009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跟踪调查选取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商务、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护理、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0个专业毕业生作为样本,这10个专业依次是当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调查对象是这10个专业中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和待业的毕业生,共计14758人,占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29.24%。调查内容是这些毕业生的专业对口、薪酬福利、就业稳定、职业流动、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情况。

跟踪调查的时间为2009年11月21日至2010年9月30日。截至2010年11月19日,在总样本为14758人的调查中,有1676人没有作出回应,因此调查的实际人数是13082人,回收率为88.64%。

另外,在实际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又随机抽取216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邀请本市30家用人单位召开了两次用人单位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专业对口情况

调查显示,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中,认为目前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38.65%,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护理、航空服务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认为目前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的占25.39%,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和会计;认为目前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35.96%,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国际商务、现代物流和会计。

有51%的毕业生并不在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机会”;只有4%的学生比较看重专业是否对口。用人单位中的制造类企业有超过70%的单位比较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业、零售业等企业中25%的单位比较看重专业对口。

(二)薪酬福利情况

调查显示,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薪资作比较分析,刚就业时毕业生的薪资主要集中在1001~1500元段,一年后集中在1501~2500元段。调查表明,一年后,薪资在1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比例超过了八成。其中,2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比例超过了20%,8.84%的毕业生薪资超过了3000元,这些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合资、独资企业”,见表1。

表1 进入企、事业单位毕业生薪资变化分布(单位:%)

注:该表薪资计算以“进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为选取范围,调查前的有效样本为12661人,调查后的有效样本为10486人。

从10个专业毕业生(包括“进入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的毕业生)的薪资分布情况来看,调查后有8.70%的毕业生薪资超过了3000元,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航空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10.81%的毕业生薪资在2501~3000元之间,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航空服务、护理、数控技术应用;24.83%的毕业生薪资在2001~2500元之间,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航空服务、护理、数控技术应用;34.04%的毕业生薪资在1501~2000元间,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国际商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18.36%的毕业生薪资在1001~1500元间,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3.26%毕业生的薪资在1000元以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计算机及应用、现代物流、数控技术应用。

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在1500以上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航空服务、护理、数控技术应用、国际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

(三)职业流动情况

调查显示,一年内“没有变更”单位的毕业生占57.96%,变更“一次”单位的毕业生占31.09%,变更“一次以上”单位的毕业生占10.95%。其中护理、航空服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单位稳定性较强,而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单位稳定性较弱。

一年内“没有变动”岗位的毕业生占57.98%,岗位变动“一次”的毕业生占34.61%,岗位变动“一次以上”的毕业生占7.41%。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护理、现代物流等专业的毕业生岗位稳定性较强,而会计、国际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岗位稳定性较弱,具体见表2。

表2 毕业生就业单位变更与(当前单位)就业岗位变动情况(单位:%)

(四)就业稳定情况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2009年10个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58%,到调查统计截止日,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为91.43%,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专业依次为护理、航空服务、国际商务;排名最后的专业是计算机及应用。待业人数为1121人,待业率为8.57%,其中待业率排名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待业人数最多的前三位专业是国际商务(231人)、数控技术应用(189人)、计算机及应用(142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原先已经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98%最终还是选择了升学,升学比例排列前三位的专业依次为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排名最后的专业是护理,见表3。

表3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变化分布(单位:%)

“自主创业”毕业生由原先的17人上升到调查时的4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国际商务专业,具体为12人。

(五)职业发展情况

调查显示,一年内只有17.42%的毕业生职位和技能得到晋升。其中1.53%获得了“高级”技能等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4.57%获得了“中级”技能等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的毕业生;7.53%获得了“初级”技能等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护理、国际商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3.79%晋升为管理岗位,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国际商务、会计与现代物流专业的毕业生。

(六)社会保障情况

调查显示,到本次调查统计截止日,2009年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57%,其中与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合同的毕业生比例为81.18%,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护理、航空服务、机电技术应用;与单位签订“一年以下”合同的毕业生比例为10.39%,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现代物流、会计、国际商务;“没有签订合同”的毕业生比例为8.43%,排在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计算机及应用、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

在就业毕业生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率也只有76.44%。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四金”的人员比例为59.59%,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护理、航空服务、国际商务,比例最低的专业是计算机及应用;缴纳“三金”的比例为9.25%,排名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会计、国际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尚有23.56%的就业毕业生没有缴纳社会保障金。在10个被调查专业中,有6个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缴纳社会保障金的比例超过了23.56%,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专业依次是计算机及应用、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

针对此次跟踪调查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从用人单位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知,200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前几年有了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毕业生实际收入呈增长态势,毕业生职业流动性相对稳定,毕业生实际就业稳定率情况尚可。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尚待提高

调查表明,中职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中有较好发展的比例还较少,对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开发有待提高。如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以及自学能力较弱,缺少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没有对自身的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没有较强的就业意愿和发展意愿,可以说这些是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观因素。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中职学生在就业前没有取得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又缺乏工作主动性、吃苦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就业稳定性较差。

用人单位列举了旅游服务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旅游服务行业属于人才紧缺专业,岗位需求量大,各用人单位希望招收本土工作人员,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过硬,应变能力强,特别受欢迎。因此,用人单位和学校紧密合作的愿望强烈,希望采用订单式共同参与培养,实习期间就开始想方设法留用学生,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原因是工作太辛苦,待遇太低,特别是繁忙季节工作强度高,连续工作时间长,休息和下班时间不能保证。

再如,目前社会上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欢迎度较前两年有所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水平过关,专业知识结构较完整,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但由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加之路线较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个别学生不能承受工作压力而选择其他行业。

(二)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尚存在一定的错位

调查表明,“学校在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要求”的对接方面尚存在一定脱节,“供”方和“需”方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一是专业对口率呈下降态势。虽然这次对企、事业单位就业毕业生调查的数据表明,有64%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但这一比例比初次就业时的总体对口率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仍有36%的毕业生专业不对口。二是学校的培养定位、一些学生的职业去向与企业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以及自谋职业和待业人数有不同程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许多企业反映,目前中职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怕吃苦受累,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技能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导致中职学生的淘汰率比较高。还有企业明确表示,他们希望招收的学生能够安心本职工作,不希望招收一心想要“专升本”的学生。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深入调研,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发展其专业深度和广度,才能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教学方面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学校注重传授知识与用人单位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差异。一些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和发展潜能。

(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与社会、市场对接不紧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只停留在表面或个别专业,没有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实质性的成效;一些职业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培养目标不明确,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其结果是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另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却供过于求,且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造成人才浪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不完善、不到位,职业指导课程停留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一些学校只关注就业率,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实训、职业指导等工作不够扎实,不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忽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需要,这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中职毕业生收入低

目前国家和各地对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没有制订最低标准,这给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等)留下很大的支配薪酬余地,导致不同性质就业单位间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很不均衡。调查表明,在私营企业供职的中职毕业生中,企业为其缴纳四金的比例不到一半。从总体上看,目前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2011年,上海最低月工资标准已超过1200元,而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一年后的工资仍徘徊在2000元左右,只略高于最低月工资标准①。护理、航空服务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薪资较高,这些专业毕业生单位稳定性相对也就较强,而会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薪资较低,这些专业毕业生单位稳定性相对也就较弱。

(五)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亟需提高

近几年,由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中职学生属于人才链的底端,其就业问题更容易被忽视。以此次调查为例,共有1121名待业学生,比初次就业时增加了174人,占实际调查人员的8.6%。在这部分人中,有就业愿望的占一半以上,如果加上因伤病和需提高技能的人员,其比例接近待业人数的2/3。这部分人员中除少数属于个人原因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人才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因此,中职学生的就业也需要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六)部分企业没有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就企业来说,一些企业没有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通道,没有关注和重视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观愿望和精神需要,这是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这也造成有些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调查表明,有51%的毕业生并不在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机会”。

四、对策及建议

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

(一)宏观层面

一是制定各行各业统一的技能型人才工资和福利待遇最低标准,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就业竞争力,加大对用人单位缴纳“四金”情况的监督力度。二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加大劳动用工执法监察,规范企业用人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对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的总体规划和预测。建立并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就业跟踪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透明度,以保证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四是采取多种举措,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和培养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链”通道。改变目前中等教育招生“先普后职”录取政策,建立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以职业教育需求与特色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推优生免试入学比例。四是以经济社会技术发展需求为基点,按照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发展需求,推行灵活的学制管理,保障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和时效性。五是实施弹性学制,允许用较长的周期和非连续学程完成学业,以保障多元人群的职业教育需求,满足特殊需求。

(二)中观层面

用人单位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关注和重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愿望与内在需要。制定完善的用人标准,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家长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科学的职业观,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适当关怀。

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和家长职业观念的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和学生对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的认识。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生间的信息沟通,建立有效的用人需求机制。

(三)微观层面

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择业、面试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对口行业企业的情况。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向纵深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实习实训、职业指导等环节的工作。

学校要通过体验式教育真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毕业生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应变和协调能力,成为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挑战的技术人才。

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科学的职业观,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定位,并帮助学生制订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注:本文的数据收集得到了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中等职业教育(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2009年、2010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分析[Z].

Study o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racking Investigation on Their Graduates

CHEN S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Shanghai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Shanghai 200062, China)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控;多系统;车床;教学资源;职业教育

1 研发的背景

数控技术相关专业,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作业的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应具备专业以外的能力。于是,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尤为重要。经调研,部分院校数控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设备数量种类配比不合理,学生实际操作机床的时间少。(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一体化教学环境如何建设。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技术的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开设相应的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操作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加工的技术,达到企业的生产需求。

2 研发意义

市场上工业级数控机械类设备价格高、耗材多、安全性差,造成部分学校买不起、用不起、担不起的情况,直接影响专业的稳步发展。据此提出基于小型多系统数控机床构建低碳环保型数控实训的共同开发升级项目,将小型的具有加工能力的多系统数控机床搬入教室,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小型的数控机床主轴功率小,降耗低,可以极大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响应国家低碳节能的政策,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可以直接的进行实操,能够更深入地获取知识;机床与课室一体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多动手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基于以上情况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同升级开发多系统数控平台,可让学生在一台机床上就能操作华中、法那科、西门子、三菱四种数控系统,不仅便于老师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因此,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研发将具有是深远影响。

3 研发界定

本课题的研发对象为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在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项目升级及教学研发的问题。鉴于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多轴系统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义,本课题的研发题目为“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升级改造项目研发”,针对的是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四个系统。

4 研发目标

在项目研发中,来自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实现各类主流系统间的灵活转化,通过此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适时研究与总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以求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数控车床各类系统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 课题发主要内容

(1)数控车床技术现状分析。(2)职校数控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3)职校数控类专业课程设置。(4)职校数控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5)职校对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理解。(6)对各职校数控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7)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开发升级内容。

重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开发升级内容。难点: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小型数控车床的设计原理、编程语言、数据接品技术、开发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创新点:(1)以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开发符合职校数控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2)1台多系统机床相当于4台单一系统机床,便于老师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

6 课题研发方法

6.1 调查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就企业发展前景、生产现状、用人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发和论证,掌握充分事实依据前提下,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先进制造类企业进行行业调查,获得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同类院校了解数控类专业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获得教学案例及教学改革的资料。

6.2 文献查阅法和经验总结法

根据本课题研发的目标和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其他学科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最新理论,检索国内外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心得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较完善的教育理念,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支持,有效地推进课题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

7 课题研发主要过程

(1)成立项目小组:为了顺利完成此次项目的研发,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2)编写设计开发升级的思路与大纲。根据调研情况编写《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大纲》和《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思路》,合作企业负责提供收集及提供各个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数据、市场反映等有效数据、分析各系统之间的区别情况,为项目产品开发人提品支持策略、对大纲和思路提出指导意见和提升意见。(3)邀请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对整个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床的研讨会进行策划、主导、参与讨论和总结。并要求企业技术骨干协助对整个会议进行策划,召开研讨会。论证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的可行性。(4)确定开发思路与大纲。通过与专家沟通交流的研讨会后,总结理清设计开发思路,对《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大纲》和《多系统小型数控车库开发升级思路》修改和定稿,专家审核提出指导和提升意见。(5)材料准备与预算。根据升级大纲和思路建设方案确定需要的原小型数据车床、材料、配件和耗材清单及预算,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匹配的原小型数据车床、材料、配件和提供相关的耗材。(6)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互相培训。对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小型数控车床的设计原理、编程语言、数据接品技术、开发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等不太熟悉,需要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互相培训。

8 课题研发成果

(1)配备多系统操作界面,实现华中数控、FANUC、西门子、三菱四种系教学。(2)体积小,占地小、 消耗小、资资源占用少、安全性能高、便于教学。(3)可用于仪表、手表等行业小型零件加工。

9 研发设想

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专业方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仍将继续进行,特别是项目研发中所涉及的数控加工方向的数控机床编程与调试等技术,项目组将会继续关注和研发下去,不断创新完成系统性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27-03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制造业数控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到30%。与其他行业一样,人才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发展与数控人才质量的结合更为紧密。基于此,数控专业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必设专业。以台州为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每年可输送250~350名数控专业毕业生,为台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台州制造业迅猛发展,以往成为企业“香饽饽”的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逐渐沦为企业的“鸡肋”。如台州路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次性从我市某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招聘了30多人,但半年后仅剩下14人。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培养毫无技术经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太愿意招聘、留用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导致许多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水土不服”,就业层次呈下滑之势。笔者在走访调查系列企业、数控专业毕业生之后认为,出现这种“南橘北枳”的倒挂现象并不偶然,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薄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

适应期过长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数控专业毕业生(共126人)为例,数据充分表明,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过长,需要6个月以上到岗适应期的比例偏大,达80.4%强。个别毕业生在一年半以后仍不能独立开展工作,需要单位指定师傅带。与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岗适应期2~3个月差距甚远。学生到岗适应期过长,不但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客观上也在社会、企业、学生中衍生出“高职教育无用论”,并进而怀疑高职教育存在之价值。

“跳槽”频繁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在49名学生中,截至2011年2月,有过“跳槽”经历的共31人,在就业3~5个月时(分别为11人、7人、5人,共计23人,占总就业人数46.9%)更为频繁,之后呈下降趋势。毕业生频繁“跳槽”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形象,从而降低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招聘热情。

就业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在数控专业层面上,主要培养“灰领层”数控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岗位上主要承担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的工艺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工作,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掌握数控系统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及机电联调等知识技能,在企业的数控岗位一般占25%,待遇也较高。但近年来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层次持续下降,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岗位薪酬相对较低,增幅相对较慢。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统计时间截至2011年1月),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尽管台州属于制造业发达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待遇并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收入低于1500元,收入层次甚至不如那些毫无经验、低学历的务工人员,与想象中的“天之骄子”大相径庭。

专业与就业岗位偏离严重 高职数控专业是宽口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在机械制造、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机械维修等对口行业就业。但目前相当部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却从事着与专业毫无瓜葛的诸如房地产、保险、投资等行业。以台州高职数控专业近两届毕业生为例,有将近25%的毕业生从事与数控专业毫无关联的行业。

就业应聘技能缺乏 较之于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及本科学生,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往往缺乏风险、自信、自主、进取意识,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及自我封闭、怕风险等不良心态较严重,基本的就业应聘技能技巧缺乏,不敢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明晰概念,加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由于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认识不清,概念不明,使得培养和训练缺乏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对什么是就业能力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每个学生都要具备的素质,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具体如图1所示。可见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能力群。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内涵要素,才能引导学生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扬长补短,科学系统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富于地方特色的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会使人变得更好;一个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以台州为例,由于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台州各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不愁“婆家”,由此导致台州有关政府机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甚至学生自身漠视就业能力培养。针对这种现象,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1)发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范畴。(2)全面、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3)构建并完善就业服务的基础平台,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求职行为纳入地方就业扶持政策体系。(4)培育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要强化就业能力培养理念,制定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计划。(2)加强学校与企业、相关组织的合作,建立校企长期互动有效的联系机制。(3)强化体验教学模式。(4)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革。(5)优化数控专业教师的结构、质量。(6)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再次,企业要规范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数控用人企业单位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建立校企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并建立数控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标准,传达明确的数控岗位需求信息,为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最后,学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环节。社会、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要积极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就业能力是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

以地方数控职业岗位特征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本技能是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地方区域数控行业发展特征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抓手。以台州为例,就有制造业规模大(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5%以上)、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机制灵活、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等发展特征,自然对数控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1.应加强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做好市场调研。如组建台州数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台州数控产业协会等,制定台州数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调整数控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证书考核内容与台州数控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开发台州高职数控专业校本教材等等。

2.应根据高职数控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市场化”,及时跟踪当地数控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相关内容。如减少手工编程内容,加大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内容。(2)师资队伍要“双师化”。实践教学应教师先行,高职院校可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数控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成为集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使数控课程专业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职业院校也可直接聘用企业数控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3)教学过程要“实践化”。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只有在反复练习和操作中才能不断提高,过硬的本领必须靠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加以培养。如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公司制教学和“顶岗实习”,将生产线引进到校,学生在学校实习时,实行企业化管理,按公司标准生产产品,效益按公司标准计算,填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真空地带,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在教学上,应坚持“以学生演练为主,以教师点评为辅”的原则,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够将自身专业技能拓展为岗位技能。(4)实训基地要“标准化”。学校教学硬件改善和软件提升是提高数控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保障,要培养学生较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如按照地方数控产业现状,配备、筹建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计算机模拟仿真软件等等。(5)培养目标要“地方化”。以台州为例,制造企业大多数为个体、私营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多,更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做好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组织机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2)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和时效性。许多地方高职数控专业仅在三年级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此时,学生正忙于实训实习、找工作,少有心思静下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应该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和时效性。(3)改革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分专业、地域,采用统编的就业指导教材,这固然可以减少学校及教师的工作量,节省投资,但由于不同专业、地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其教育效果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应结合数控专业、学校、区域经济个性等开发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结合专业及区域经济特点有机增减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单一,远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上要大胆取舍,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如补充当地数控行业现状、“社情”、“经情”、“市情”、数控企业主流文化等内容。二是要改革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较落后,基本停留在传统灌输式,效果自然难尽如人意。因此,相关教师要大胆开拓,勇于进取,不断改革、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如在学习面试内容时,邀请一些本校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现身说法,这样比单独的课堂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结合社情、校情、学情做好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德育工程” (1)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德育工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数控企业较之其他行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更为看重,因为数控产业设备投资大,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要求高,员工培养周期长、投入多。据《钱江晚报》有关部门的调查,73.33%的企业负责人最反感的是员工“”、“跳槽”、“裸辞”等现象。因此,要通过强有力的德育工程,使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2)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心工程”。较之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功利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更为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使学生端正良好的就业心态及就业心理素质。(3)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理想工程”。首先,要引导高职数控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理想工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生理想。实践证明,盲目求职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应结合数控产业区域特征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要开展创业教育,做好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创业梦想工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也是莘莘学子最大的梦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创业教育。再次,要以书籍为载体,培育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知识畅想工程”。近年来,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再加上大部分是高中理科学生,学生人文素质较差,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持续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搭建好学习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建立以专业为中心的整体知识系统,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就业能力是检验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能直接反映地方高职办学效益,是社会对高职办学水平和社会名望的重要评价参数。因此,地方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勇于开拓,搭建舞台,提供空间,整合资源,有效地培养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立足社会以及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秀丽,滕凯.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52-53.

[2]徐颖.数控人才培养怎样满足企业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6-04-13.

[3]徐铭,柏林.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6,(3):5-8.

[4]谢志远.关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5]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06-107.

[6]陈力华,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卢文涛,唐玉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14-116.

[8]黄艳芳,等.职业与人生[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9]栾永斌,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3+4”;中职;普通本科;培养方案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亟待解决。该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常州市从2012年8月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模式,首批试点的中职学校是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溧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对接的本科院校是常州工学院。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为数控技术应用,本科阶段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3+4”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3+4”项目实行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并且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最后毕业生通过考核应达到数控操作预备技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证书,学业优异者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3+4”是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但目前中职、本科各自属于不同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沿用现有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必定会出现衔接不当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叠等,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因此,应制定适合“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承担中职3年和本科4年的中职、普通本科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分别针对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的本科学生制定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中职、本科一贯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2.1 中职、本科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侧重点不统一

中职3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用的上的技能型员工。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为主。在知识结构上,主要采用能力进阶方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化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年制本科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重视学生技术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结合实践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的技术研究、技术改进等能力。

图1所示为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职侧重专业课学习,本科则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对比较均衡。由图2也不难看出中职阶段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本科阶段,而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则是中职阶段的一倍。

图2 中职、本科各类专业课程所占总学时比例

2.2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不良,学习困难重重

在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在中职、高职、大学之间设立了多种渠道的衔接方式,可因为中职、高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导致衔接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中职生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强化了实践教学,弱化了理论学习。大学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化了理论学习,相对弱化了实践教学。中职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而被挡在大学门外的比比皆是。即使有些学生通过努力得到了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还会面临着学过的技术不能继续提升,没学过的理论知识需要用到等问题。

3 “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3+4” 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培养模式,制定了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传统分段培养中存在衔接问题,开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突出各阶段教学特色,中职、本科优势互补

中职学校实训条件好,本科院校研究能力强,在“3+4”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中职学校原本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偏重于实践环节,因此在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上仍然偏重实训环节,同时为了使学生升入大学后能够适应大学的课程,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的学时。大学本身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因此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突出各阶段优势,形成互补之势。

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知识,基本的机械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知识,数控加工的准高级操作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加工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的能力;自学和获得信息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数控车加工的准高级操作、保养技能;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多种技术和技能,达到数控设备操作预备技师的水平,具有使用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2 中职阶段重基础、强技能,本科阶段重提升、强专业

在课程安排中,中职阶段由普通中职仅有2年学习时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又变成了3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于是增加了文化课比例,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安排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分别在不同的学期获得普车、数控加工的初级、中级证书,并达到准高级的水平。

表1 “3+4”中职、本科阶段课程学时分配比对表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因为不是直接3年毕业后去工作,而是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学时明显增加,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也是为进入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但“3+4”的中职阶段也不等同于高中,因此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安排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学时比例基本持平,体现了“3+4”人才培养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中,考虑到很多专业理论课到大学后还会开设,为防止重复教学,在前三年开设的都是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车工艺与编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应用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在前三年进行专业实训、考工足以够用。在前三年,学生要进行钳工实习、车工实习、数控车实习,分别获得车工初级证书、数控车初级和中级证书,达到数控车准高级水平,这些都是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教学师资、教学设备非常成熟,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凸显了“3+4”中职学校的优势。

因为有了前三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获得了熟练的专业技能,为四年本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进一步学学文化课知识,在专业基础课中,因为前三年已经学习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就不再重复,这样就安排了更多的实践实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分别约占总学时的30%,集中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40%。相较于本科教学,“3+4”本科四年教学的实训课时增加了很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在毕业时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有熟练的技术,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时甚至可以获得技师称号,这样的毕业生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的工人,也不同于仅有理论的技术员,他们拥有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

4 小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对接项目培养方案”是为“3+4”学生制定的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3+4”人才培养方案是充分研究了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区域经济特点和最终培养目标制定的。培养方案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和开设时间方案都做了调整,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7年的学习中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稳步提升,最终获得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大学学历,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3.

[2]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4(5):55-57.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7.

[4]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25-27.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9

自荐信(Self Recommendation Letter)是自我推销采用的一种形式,推荐自己适合担任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以便对方接受的一种专用信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控专业技校毕业生自荐信,以供大家参考。

数控专业技校毕业生自荐信一: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自荐信。

本人是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模具与数控专业2008届的应届毕业生。

在三年的技校生活中,我勤奋刻苦,力求向上,努力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课余时间积极的去拓宽自己的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作为正要跨出校门,迈向社会的技校生,我以满腔的热情与信心去迎接这一切。

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时刻注意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在校的统一考试。在模具与数控方面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工艺、公差配合、机械制造、专业数学、机械加工、电脑绘图等各方面有了一定基础。

三年技校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希望通过我的这封自荐信,能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愿意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投入到贵公司的发展建设中去。您的选择是我的期望。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

期待您的回复。

祝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 稳步发展!

数控专业技校毕业生自荐信二:尊敬的:

你好!我是XXXXX,是师范大学经济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得知贵发展前景广阔,的学习情况,社会工作能力对贵的,故毛遂自荐。

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我自信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我主修数控技术专业,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专业有的,能熟练运用在实践中去。课余,我努力学习的知识,并的参加实践,故有的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大学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多不同程序的锻炼和考验;正值和努力是我做人的原则。沉着冷静是我遇事的;爱好使我非常的充实;众多的朋友使我倍感。我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和挑战,我深深的懂得,昨天的成绩已成历史,还看未来,在激烈的,是在经济危机的下。脚踏实地不懈的努力,才能明天的辉煌;的培养能力,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于不败之地。

读书时挺喜欢数学的,在一次看日历,无意之间了很有趣的关系,阳历和周几之间的关系。近几个月的思考终于让我了的换算方法。也总结出了之间的换算公式。

我热忱的期待你的垂青和接纳,路贵聘用,将不负众望,尽最大忠诚与努力工作。以谦逊的在贵步步实干,点滴积累,充实,的为贵公司,共创辉煌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贵公司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XX

数控专业技校毕业生自荐信三:尊敬的领导:您好!

我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备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现得知贵单位招聘,特拟此自荐信推荐自己,我相信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热情和踏实进取的作风能得到您的赏识,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对这种先苦后甜的感知和对人生的不断追求,促使我不懈地努力奋斗。我力求自己成为有技术、有思想和有纪律的优秀毕业生。目前我已完成了对《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和《机床电器》等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参加了车床、铣床、电工与钳工的实训。我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指导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曾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并在努力下取得了数铣中级、计算机一级和autocad等证书。现在的我已具备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我深深认识到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地从各方面锻炼自己,让自己综合发展。中专毕业时我就到深圳泰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实习了八个多月。我认真、积极、负责的做事态度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电脑方面,我已填补了过去的空白,从入学前的一无所识,到现在已能对windows系统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基本维护。此外我对qc七大手法、iso等管理、质量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学习各类知识的过程中,我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将有助于我以后更容易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从而能使我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更好地与四海同仁一道,共创贵公司辉煌的明天!

五年专业知识的所学,是为了能胜任贵公司的工作而准备。我在为挤身成为贵公司的一员而努力,希望得到贵公司同样热情的回应!

随信附上我的求职简历,期待与您的面谈!

诚祝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