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0:38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1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针对传统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提出基于“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阐述该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说明效果。

关键词 :卓越软件工程师;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78-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XJK015BGD063,XJK014BGD067)。

第一作者简介:欧阳纯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学、软件工程、知识工程,ouyangcp@126.com。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的重大措施。2010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 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133所高校的82个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获批“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有12所。由此,如何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软件人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新话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并不适合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4年修订1次专业培养方案,也就意味着大学4年的培养方案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更新。而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IT行业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出现,4年不变的静态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模式将无法适应IT行业发展的需求。

(2)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教材的理论授课为主,内容和方式都缺少创新性。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不仅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同时也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注重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静态的教学难以适应相对动态的社会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 dynamic)”式的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简称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改革与实践,是对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一次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探索,为具备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资质的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方案,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2 现状分析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旨在利用高等学校的平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熟练工程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优秀人才。国内已有多所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申请加入该计划,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国内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简单混合模式。初期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卓越软件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保留了大量计算机专业课程,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自我特色,从而导致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达到的能力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区别,无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衔接,从而对将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惘,学习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广泛被高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3+1”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3年,第4年在企业进行实训和毕业实习。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年的企业实践机会,但是企业和学校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差异较大,学生往往无法领会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知识联系,势必造成教学培养体系的脱节。

(3)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即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对口职业人才。许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中软国际教育等,目前均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订单式高级人才培养。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就业,但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单方面强调某一种实践技能,而忽略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培养,学习系统性不强,后劲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为了弥补上述模式的缺陷,尽快提升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引入了麻省理工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展了大量基于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卓越软件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能力。不过按照现代软件工程师培养思路,知识、创新和实践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3大要素,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与创新的融合。所以本项目在融合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开放( open)、主动( 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

3 0ID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3.1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等的软件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后,笔者总结和归纳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与演进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的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充分体现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知识、创新、实践”为研究核心,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学科发展思想和“开放、主动、动态”的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策略。在OID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型中,知识即指卓越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即指面向实际需求的创新能力,实践即指企业真实业务的解决能力,而开放的教学理念、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和动态的考核方法则是贯穿“知识、创新、实践”3条能力主线的创新型培养方法,以期培养出适应IT行业不断变化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3.2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依托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人才培养模型,可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竞赛驱动3个方面全面实践OID人才培养模型的创新理念。

3.2.1 实践教学

通过增设开放式实践课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全方位开展实践驱动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具体措施包括:

(1)增加软件工程卓越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确保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设计性综合实验,修订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课程总学分须达到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

(2)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建设。在培养计划中设立至少3个培养方向,每类培养方向均设立综合实训类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分占软件工程卓越班培养计划总学分的15%左右。

(3)在每学年的夏季学期,面向软件工程卓越班增设一门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课程是对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有效补充,不预先设立具体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选题。在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下,强化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自主探究性思维,最终获得知识成果。

3.2.2校企合作

综合学校理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优势,及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边校企合作模式。

(1)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性质将实习基地分为培训型实习基地和业务型实习基地。培训型实习基地主要依托知名培训机构(如中软国际教育),为实践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培训。业务型实习基地则依托IT企业,利用企业真实的业务项目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真实企业环境。

(2)在校内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每学年开设一门企业实训课程,将企业讲师引入到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化管理,由企业导师根据IT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设置具体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表,对学生进行团队式的企业项目实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环节就能体验企业文化,从而缩减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实践的过渡时间。

(3)在学科竞赛、项目申报等创新性活动中,与企业开展互动合作。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中提取项目立足点,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遵循“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3.2.3竞赛驱动

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环境建设。制定每年度科技竞赛日程表,每项科技竞赛指派一名竞赛负责人,全面负责该科技竞赛项目的具体运行,组织和落实每项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

(2)成立科技竞赛指导团队,每个团队指派一名导师,负责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在各级别学科竞赛和校内校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除颁发荣誉证书之外,由学校再给予额外奖励。

(3)改革课程考核制度,以综合评价替代卷面考试。制定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以赛代考的考核制度,要求前3个学年期间必须参与1次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制定与竞赛等级相对应的考评制度,包括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评优评先的关键参评数据,从而保障科技竞赛活动的良好运行,提高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全国人才需求走势调查报告显示,人才需求最大的5个行业中计算机软件居首位,因此,实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以期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促进中国软件业的自主研发进程,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南华大学作为第2批进入“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2所高校之一,目前已招收3届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共96人,通过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创新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项目平台为契机,转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制定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本校实施该培养计划的软件卓越班学生屡次在省级软件作品大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等各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引人为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地方院校特色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姝,屠立.面向工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技能人才OAA教育模式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 (2): 15-21.

[2]范剑波,于华,刘良旭,等,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6): 22-25.

[3]王萌,唐新来,李健军,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外资,2011(20): 237-237.

[4]李锋,夏小玲.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3(13): 18-21.

[5]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 71-76.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2

[关键词]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20-02

一 引言

“卓越计划”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培养“为人朴实、工作踏实、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 “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实施方式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2]。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地处山东省蓬莱市,位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学院秉承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服务于地方。政策、地理的优势都为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的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行“3+X”人才培养机制,“3”为三年校内专业学习,“X”可以为A企业、B企业或者C企业,指的是某个企业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的折合一年的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企业学习阶段。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行业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折合不低于1年的企业学习。

3 完善师资配备

积极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培养,坚持“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均衡全面发展,优化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质量。

工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建立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专业分支结构,加大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学习。基于“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将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方向。

工程能力: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及第二课堂教育,工程训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要由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向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过渡,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重点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开展以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重点加强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在工程实践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专业人员的身心素质、责任心、道德感等密切相关。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3+1”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3”为3年的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培养,“1”为企业深度参与的不低于1年的实践学习。“3+1”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0.5+0.5+0.5”的教学方式,即:第1~5学期(2.5)在学校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第6学期(0.5)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第7学期(0.5)再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展;第8学期(0.5)在企业进行以项目驱动方式为主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 “双证书”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即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而且可进行面向行业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 创新教育。基于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充分利用各类型创新科技大赛,根据大赛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4 “双导师”培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3]。我院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原则上要求,“企业导师”职称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整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卓越计划”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4]。

四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

整个培养计划由理论学习(校内)和实践学习(企业)两部分组成。

1 理论学习培养计划。理论学习课程除通识教育之外,主要开设工程知识基础课程、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工程技术方向课程、工程技术任选课程。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2 实践学习培养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工程背景,采用“双导师”共同指导,以企业生产案例为典型实例,真正实现“做中学”。实践环节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r如表2所示。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本实现“卓越计划”实施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甲少华,胡忠于,黄念东,曾坚贤.“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

东化工,2014(10).

[2]韩建海,周志立,杜辉,苏冰,张丰收.突出行业背景与

办学特色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

育,2013(2).

[3]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3+1”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3(1).

[4]李东锋,高为国,黄曦,张利君,彭庚新.“卓越计划”实

施背景下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程学

院学报,2015(1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学生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的特点在于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强化培养后备人才。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连接学生和企业的学校,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是结合作者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挑战杯”,企业合作等经历,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管理、日常管理与培养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指导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1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新挑战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

志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启动。卓越计划的宗旨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现状和学生培养现状,依据从卓越计划的宗旨和特点出发,本人认为卓越计划为高校老师提出了4个挑战。

一是高校教师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工程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高校将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工程项目经验、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的老师。

四是高校教师负责学生过程管理,如何把握好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关,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

第一个挑战是途径,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第二三个挑战是平台需要高校教师和学校提高自身能力。第四个挑战是过程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靠良心做事情。本文针对第四个挑战――高校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把握培养质量关――阐述笔者的观点。

2学生过程管理

高校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有效、科学的管理。学生过程管理,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一步,其目的在于培训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后备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生动机水平,如何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探索大学生过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2.1卓越计划与项目过程管理

把大学生培训卓越工程后备人才看做一个项目,那么项目过程管理的典型方法还是值得学习。

PDCA[3]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还是对项目的某一个质量问题所进行的管理,都需要经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处理问题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可归纳为PDCA循环,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方法即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简称,每一个循环都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以学生参与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为例,来阐述项目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如表1所示。

2.2卓越计划与目标过程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定义:“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的步骤主要分四步: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确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循环。目标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再分解成个人目标,再分解成过程,进行每一步的对照。目标管理的理论哲学精髓就是它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条理性[4],它体现的是微观的过程。表2为目标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对应表。

2.3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

本人认为,培训卓越工程师应该是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从目标过程管理出发,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指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有计划有步骤有事情可做。从项目过程管理出发,可以给学生系统工程的全面培养,考察培训学生整体观念,从宏观大局方面把握。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到卓越计划的培养上来,并且严格考核和评价,则可以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3学生过程管理的策略与应用

以笔者所带的团队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的经历,以培养卓越网络安全工程师计划为例,笔者认为,学生过程管理策略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系统策略与应用

在公司招聘、企业用人需求、学科竞赛和教师指导中,系统类作品是衡量一个作品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同样,功能完备、技术深广的作品最被用人企业垂青。因此,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我们依据学生爱好和拟解决的问题成立项目组。培训学生整体把握系统的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指导的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从项目组出去的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2阶段策略与应用

在项目管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在过程培养中,要注重阶段性培养策略。以学生进入项目组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为例,培养需要采用以下阶段性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融入项目组、融入研究课题。这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持续提高并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个阶段需要耐心也需要艺术策略。其次,待学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之后,分配一定的课题,课题难度要适宜。建议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制定课题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采用学长制和会议讨论制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阶段性验收和鞭策阶段,一旦学生有一定的进展,项目组就要通过阶段性验收并给予一定赞许,继续激励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开发与分析工作。最后是总体验收和系统集成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系统作品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单个子课题,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系统集成。这需要指导老师跟紧项目,从界面美化、功能完善、子系统间的融合上引导学生开展工作。

3.3创新策略与应用

展现学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作品,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现和挖掘新的或者未解决的安全问题;采用新技术思路和技术手段解决新问题或现有问题[5]。大学生接触和看待新事务的能力是无穷的,如对于当前应用较广泛的U盘、手机、实时通讯软件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果学生体现创新性的技术思路,那么所开发的作品就能脱颖而出,并进一步成为今后就业或创业的资本。

3.4奖惩策略与应用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在过程管理中的阶段性成果,教师除了在问题解决、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成果表彰、给予创新学分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奖励措施。我们的项目组,通过提升项目小组长、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奖金奖励、推优优先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学生过程管理奖励机制。这些奖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5文档撰写策略与应用

文档撰写能力是测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仪。在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加强工科学生在文献查找、文献阅读、问题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系统实现等方面文档撰写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特定问题有理解和思考,并在撰写过程中深化问题,从而锻炼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文档撰写能力是大学生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笔者在指导学生项目开发中,通过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交互图,撰写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使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生过程管理策略还包括学生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间默契配合能力的培养等。

4结语

卓越计划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合作。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分析卓越计划对高校老师提出的挑战,并结合学生指导和参赛的经验,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我们从系统性、阶段性、创新性、学生奖惩、文档撰写等过程管理策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从事相关教学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 张韦韦.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教育与职业,2010(19):20-20.

[3] 吴益锋,张淑敏. PDCA方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09(29):195-197.

[4] 吴波. 目标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18-20.

[5]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Student Program Management

XIA Bing, ZHENG Qiusheng, MIAO Fengjun

(school of computer,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 the topic and specia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pointed out the plan proposed 4 challenges for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student teaching, academic competi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which discover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a management program, which from systematic, periodic, innovation, studen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documentation 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s.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4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课程和教材建设; 软件工程; 课程群;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59-02

Discussion on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raining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Ren Yizhi1, Yu Lanping2

(1. Software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2.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en it had been proposed. Cours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ne of key elements of this pl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oper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the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five problems are mainly studied: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course groups, feature specialty, platform and resource sharing. The related experience or conclusion is expected to help other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ir own reform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ourse and its material constru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言

自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展相关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被学校列为校级卓越计划培育专业。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总体部署,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立足浙江、服务全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校企合作、工学研结合”为办学思想,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充分吸取全国软件学院的发展经验[1,4,5],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简单来说,我校通过组建“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本科阶段采取“3+1”模式培养本科卓越软件工程师,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其中,在校学习阶段,每年从学院二年级学生中以自愿报名、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拔,成立每年级的“实验班”,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实行单独管理。班级按企业方式进行部门划分,研发部、测试部、质量管理部、用户体验部,并且设置统一的配置管理员。每个班级配置的专业指导教师,承担“高级经理”职责(类似企业的总工程师岗位),对整个班级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授课教师进行经常性沟通,收集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在项目实训阶段,也可承担实训导师。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

本文在卓越计划国家通用标准[2],学校标准[3]、相关软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基本要求下,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软件工程学院11年来的办学经验,重点探讨卓越计划中课程与教材建设这一核心问题。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与教材的设置,一切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高校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高校需要针对专业特点,需要特别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把握其发展方向,进行知识体系建模,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并适当增加素质、企业文化课程教学。

其次,软件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等差异,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课程与教材的建设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可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基准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自主设计、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学校规定总学分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学分基础上,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灵活自主开设特别学分课程,也可选择专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

最后,在创新意识和自主实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性制定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增加一些交叉课程、综合课程的学时数,减少部分理论课程学时数,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生产实践和课题研究,强化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三级能力培养体系(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养、创新能力培养),据此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依据三级能力培养模块,对理论、实践课程与教材进行优化,相应设置了课程模块、实践模块和能力培养模块,整个过程中,始终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再通过多层次的立体教学与实践内容丰富其具体的培养方案,构建起一个“一体化”(包含多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既要强调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世纪卓越工程师。

3 形成若干课程群,凝练专业相关特色课程

在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学校有目的并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形成若干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专业相关特色课程。具体来说需要做以下工作。

⑴ 针对 “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若干课程群,如:.NET应用软件工程师、Java应用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师、IT服务外包工程师等方向。

⑵ 深化软件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根据联合制定的培养计划,凝练并开展相应的特色课程建设。例如我校与在杭某国际软件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基于Java的ITO智能商务开发、BPO项目开发和基于AIX的金融项目开发的优质人才共同培养计划,增设并重点建设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及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课程,增设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课程。该合作计划至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⑶ 根据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在实施了外语相关基础课程强化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或纯英文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4 加强制度平台建设,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

在充分认识到软件工程知识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我们的观念是,加强平台制度建设,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稳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即以教学改革、科研训练、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为软件支撑,以校企共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硬件支撑,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和制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制度与平台的建设:

⑴ 开展高水平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继续坚持举办有影响力的相关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吸引更多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继续完善相关竞赛网站的建设,积极承办大型著名的本专业国际赛事;

⑵ 成立综合创新教师团队和综合创新类实训基地,选拔学生进入创新团队;

⑶ 设立专向基金启动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允许学生聘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或校外高科技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综合创新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环境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科技兴趣和研究计划进行模拟创业锻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⑷ 定期创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大学生成才成长系列讲座”、“学术科技论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⑸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海内外高校、企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举办科技领域专题讲座,重点介绍大型科技项目的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教训。

5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根据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教材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不仅能方便师生,减少不必要重复劳动,更能促进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软件工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软件工程教学经验交流与知识分享。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云计算实验中心提供的虚拟资源之上,建设了一批共享教学资源,如:团队项目开发实践材料、班级统一授课(普通专业课)实践的过程框架等。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课程的个性化定制,实现教与学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无障碍沟通。鼓励教师使用该平台搭建课程的教学网站及实践平台,方便学生的学习过程。

6 结束语

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为例,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课程与教材建设,包括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群,特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课程与教材建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出若干课程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以课程群为基础,凝练专业特色。强调制度平台建设对于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倡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教材资源乃至于知识的共享。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希望本论文可以为相关院校开展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胡海青.建设有特色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学院—示范性软件

学院建设九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55-64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

育,2010.17: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10.5:30-36,43

[4] 刘琴,何宗键.软件工程领域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

算机教育.2010.23:21-23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5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卓越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职业学校师范能力和机械专业能力三个部分,涵盖了师范课程体系,技能训练体系、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四个方面,并都依赖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支撑。师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活动体验,并开发教育一体化课程,开展职校教育实践和人文与教师基本素质训练活动。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并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纳入课程结构中,同时,开发了多门机械专业一体化课程,将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有效融合。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建,搭建了机类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课程体系框架图。

二、机械类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实践

1.育人贯穿始终

组建机械类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伊始,先后召开“目标•现实•学法•做人•风貌”、“认识自我•学会做人•塑造优秀人格魅力”等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恰当定位,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重视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精神结构的平衡。要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学会与人沟通。同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读书社、音乐作品赏析、企业实践与职业岗位调查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演讲与口才等竞赛,并结合相关课程,着力将教育信念与责任以“养成”的方式,在学生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

2.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一体化”教师团队

由不同学科背景及特长的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由应用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选题、创意、构思方面的指导,由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创新心理和人际互动方面的指导。总之,教师团队在成员构成上应具有“理实一体、学科综合、崇尚创新”的特点。

3.学科竞赛作为载体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6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工程实践;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企业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和全国大赛。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特点:(1)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与企业共建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充实授课内容。(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和能力。除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之外,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授课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如: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加强企业工程实践

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在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实践培育的环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动广大教师,选取“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特维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纳金属有限公司”、“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研究所”等一批在行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国企和外企作为学生的企业实践基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企业的工程实践采取了分散形式,以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模式实施。包括:“暑期实践(7~8月)深度实习(冬季学期)毕业设计(春季学期)”。每年的7~8月组织本科生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暑期企业工程实践活动。通过这一阶段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使广大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未接触到的实践知识,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虽然也暴露出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处理问题不够成熟等问题,但这些经历督促学生回到学校后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暑期实习环节后,冬季学期一部分学生重新回到原实习单位进行深度实习,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探讨,提出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春季学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经历近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2008级4名本科生经过一年深度实践洗礼,圆满完成了毕业论文,取得优良成绩。其中赵小满同学的论文《耐热耐冲击球墨铸铁铸造工艺方案研究》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他本人也顺利进入原实习单位就业,并与另一位同学一起将毕业论文研究结果整理成文章,发表在《现代铸铁》杂志上。在企业期间他们积极参与“168中低压气缸排汽段下半”铸件的制造过程,该铸件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荣获“2012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虽然我们的学生只是参与其中的局部工作,但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以及集体荣誉感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动力。4名学生实习之后全部与企业签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校企共同培养的优异效果。这些学生在企业表现出色,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地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对参加企业工程实践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有效的培训和实习岗位,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感到满意和认可;绝大多数提供的是技术相关岗位,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而一些市场、销售、客服等岗位,则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能迎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的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和工作一线的机会,通过在知名企业实习,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是有前途的,专业认同感得到了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对各类技术的要求,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后,不少同学愿意继续求学,“卓越工程师”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今后攻读研究生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三、注重本科生“国际化”的培养

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我们鼓励学生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开拓视野,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尝试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已开展的主要项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训、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培养、美国罗格斯大学研修生、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夏季学期赴海外交流项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实习项目等。不同的交流项目均有相应的交流方案和培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实习项目或者交流项目,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享受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能开拓其国际化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野都有一定的改变。这些海外学习、实习经历除了学生本人受益之外,还带回一些“国际化空气”,营造了学生更加努力开展专业学习、问题思考与探讨的良好氛围,不断集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组织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考取资格证书

“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现已纳入我国专业工程师系列,是评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在校学生主要是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认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是检验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具体体现。为此,在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阶段,我们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作为一名还未接触到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和考试给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一是巩固和拓展了专业知识,二是更多地接触了实践中的问题。在这里,接触到的都是资深的教授专家以及一线员工,他们对于热处理的认识是大学生从未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都会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生产,也能更加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且非常有意义。另外,在课余时间,很多来自各单位企业的员工学员都会提出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位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解答,这是培训的另一收获。

培训中既有重点院校教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过对工程材料的基础讲解,使学生对材料热处理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工艺学的讲解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热处理实际经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质量控制及检测部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对设备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热处理质量控制及材料检测有了系统的了解。此外,更有富有多年生产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厂长讲授热处理实际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知识,尤其讲授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涉及较少的热处理相关设备原理及应用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理论联系了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工作中安全生产、绿色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班上的最大亮点是院士的精彩报告,院士的博学多才、远见卓识,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丝丝入扣,教书育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健生教授每期培训班安排20课时,为学生讲述由他主编的《热处理工艺学》书中的“导论”内容,包括热处理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热处理技术的特点、怎样搞好热处理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的“做一个优秀的热处理工程师”报告,阐述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热处理工程师应具备什么知识、热处理工程师要有三个概念及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等四个方面内容。他们以亲身的经历生动地讲述自己在长期从事材料热处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体会,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巩固和加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2015年又有14位学生顺利通过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目前累计37名学生获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并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数逐年递增。

五、积极参加全国大赛

除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在全国竞赛的大舞台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

1.“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在校学生学习铸造专业知识,为铸造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自举办以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全国赛事。在教练组长杨弋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赛学生积极备战,克服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瓶颈,全面完整地完成了从铸件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型板图、芯盒图到铸造工艺方案计算机辅助模拟优化的全部内容。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书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虚心求教,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连续参加了四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迄今为止共有63名学生取得22个奖项(2013年有8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奖,2014年有16名本科生获奖,2015年共有9名学生获奖)。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上海大学获得“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充分体现了金属材料工程学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师”上取得的实战成效。

2.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金相制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检验方法,是材料学子的必备技能。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学生赛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金相制备及观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金相图谱分析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认真组织学生校内预赛,积极备战全国总决赛,已连续参加三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其中2013年获个人二等奖和团体优胜奖;2014年三名参赛选手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同时以名列前茅的得分为我校夺得团体优胜奖;2015年黄嘉豪、李笑玲和牟博维同学代表上海大学参赛,获得个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上海大学获团体优胜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年轻教师陈卓和徐京老师得到迅速成长,因出色的表现连续2年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2014年在“华为杯”(首届)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中,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安立聪和王晓领衔的两支参赛队伍在指导教师杨弋涛和韦习成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180余支队伍中过关斩将,均获得全国三等奖。2014年7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决赛中,王晓同学领衔的参赛团队在继“三创赛”上海赛区获得特等奖之后,喜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丰东杯”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本科生刘成杰和陈世超在指导教师韦习成和王武荣的指导下,经过激烈的比赛和答辩,论文《BR1500HS硼钢板热压淬火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年8月,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中,王晓与吴俊玮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以项目《新型耐磨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得二等奖。学生在各类赛事中的优异表现,侧面反映出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沟通欠缺,特别是因缺乏诚信给实习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后续学生实习的接纳。这些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大的障碍。今后,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致谢: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上海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的支持。

参考文献: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7

1.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内容。卓越通信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结构可参考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并适当调整体系内容,优化课程内容。其中《基础教育必修》是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中,适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时比例,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必修》是关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设置,其中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信号与系统知识领域,电磁场知识领域的课程。在这些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了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学时比例及实验学时比例,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学时比例。教学方法也从说教,改为学生边学边做,或实际电路实现,或用仿真软件实现等,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技术基础任选》课程设置是关于学科基础拓展知识部分,课程设置时,增设了嵌入式技术开发,传感器原理,C语言,MATLAB程序设计等。扩大了学生学科基础应用知识范围,加强了学科基础应用能力既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成组选修》设置了符合当今通信技术发展需求的课程。如《现代交换原理》,并优化其课程内容。讲述现代通信网的交换原理,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电路交换主要以程控数字电话交换原理为例,分组交换主要讲述了以IP分组交换为代表的交换原理,符合当今电信网的发展。《光纤通信》,讲述通信网主要传输技术,是目前宽带通信发展的主要传输手段。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讲述TCP/IP协议,路由设置等,符合通信向IP数据通信发展要求。《专业任选》开设了通信前沿技术课程,如无线通信新技术。将来还可以开设智能光网络,TD-LTE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开拓学生专业视野,跟踪通信前沿技术,适应通信事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环节》设置,除了课程的实验之外,设置了系列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如:计算机实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电子实习,培训学生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产品制造调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设,完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综合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设,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综合设计;数字系统综合设计,通过CPLD/FPGA进行数字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进行高频电路综合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设,让学生进行单片机技术综合设计;通信综合设计,进行专业综合设计;最后17周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做中学”培养模式。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课程设计学时比例、内容深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并依托我校现有的综合网络平台,再增加校内通信网络技术实训内容,使学生经历通信设备使用、操作、维护的工程实践,具备行业基本实践技能,对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考核体系。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成果,综合能力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做到“做了,就有所收获”。基础课程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课内实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总评得到总分数。课程设计的考核,考核设计内容的准确性、完善性、课程设计论文的规范性。实习、实训的考核,考核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核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设计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设计内容的正确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分析设计成果的经济效益。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一方面要保证学校及外部环境对学生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环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生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历练成自己所得,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成果,新的事物才会诞生,科技才会进步。正因如此,通信工程专业组建了“青苹果创新乐园”。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通信系统的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多年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都积极参与校,省乃至全国的一些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大赛,及全国“蓝桥杯”软硬件设计大赛等,并多次获得较好成绩。所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能,锻炼每个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无疑是卓越通信工程师培养的可靠保证。

二、卓越通信工程师校外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高等学校要培养卓越通信工程师,一定要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依靠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为学生计划培养目标,设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同时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在校外企业培养过程中,依托企业生产平台,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进入到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诸如通信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设备维护,通信产品的设计、研发、调试等。累计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完成工程实践学习。

1.认识实习阶段

学生在这阶段要调查通信行业情况,技术发展需求,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形成工程概念,培养初步的工程师素质。

2.专业实习阶段

: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方式。学生在通信相关企业实习,课程与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让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和生产。或经历现代通信网络的开通、调试、运行、维护和工程建设的系统化、工程化训练,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有设计开发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

以企业中技术难题为毕业设计题目,利用企业实习基地,学校企业双方负责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三、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离不开培养平台的建设。信息学院依托学校的支持,为通信工程专业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电路基础理论课程系列实验室,如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室。计算机系列课程机房,可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开发、JAVA语言程序设计开发、VC++语言程序设计开发。嵌入式技术系列开发实验室,嵌入式开发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EDA技术开发实验室。信号处理技术系列实验室,如图像处理实验室,DSP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如光纤通信实验室,现代交换实验室,综合网络平台。还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提供了通信电子产品研发所需的各种仪器仪表。通过这些实验开发平台,学生可以沿着某一技术方向进行系统的学习,深入的研究,开展创新活动。正因为如此,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次在省、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通信综合平台的建设给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训、实验、设计开发平台。

通信综合平台是采用电信级的设备组建成综合的通信网络,其中包括了数字电话交换设备,SDH光网络设备,IP数据通信设备,VOIP软交换设备,宽带接入DSLAM设备。通过此综合通信平台,可进行相关通信知识教学、开放实验教学、综合网络实训,新业务开发、新信号传输模式研究等。数字电话交换设备,可进行交换机的物理配置、局数据配置、交换局开局、设备安装调试等系统实训。SDH光网络设备,可进行光纤损耗、色散的测量,SDH光电口参数的测试。工程项目实训如:业务配置(时隙配置),通道保护配置,复用段保护配置。ADM站的组网设计。IP数据网络,可以完成局域网创建,路由网络的OSPF配置,广域网互联,网络交换和路由设计实训,IPv6基础实训等。VoIP网络可实现语音网关基本应用、拨号策略配置、语音服务器配置,实现端到端的VoIP电话网络。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完成宽带接入技术开发及组网实训。由于此平台涵括了电信的基本业务,实施范围广,为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实训技能训练、创新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

2.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先后与中国移动锦州分公司、中国联通锦州分公司、中国电信锦州分公司分别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为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了工程实践、实习的有利环境。我们已经连续多年带领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到锦州移动、锦州联通,锦州电信实习。聆听企业总经理关于企业发展战略报告,移动全网(CMNET网络、WLAN网络、GPON网络、IMS网络)技术讲座,移动全业务(集团专线业务,家客业务,车务通业务)讲座,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及监理系列讲座。TD-SCDMA无线网络路测实习,掌握了无线网络优化的方法和经验,将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TD-SCDMA交换机房实习,掌握了移动交换的基本原理。联通WCDMA设备机房实习,通过网管主要数据配置学习,明确了目前3GWCDMAR4版本的技术,同时了解了4GR5版本的关键技术。固话NGN通信网机房设备参观,网管数据配置练习,掌握了程控数字电话机与NGN软交换技术的异同。了解了电信城域光网络发展状况,学习了IPoverSDH,IPoverDWDM技术。通过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启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切实达到国家通用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队伍。由校内工程实际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通信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或直接聘请通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并分期分批地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工作,获取企业工作经验,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我校本科教学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以具有多年丰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为核心,建立科研团队,带领中、青年教师、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以年轻博士、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挑战杯”技术大赛等。派送教师参加辽宁省高教委组织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技术培训。派送缺乏企业经验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实习,如电信网络运营商锦州联通、锦州移动等,参与实际电信网络的运营、维护及工程建设,掌握现代通信网络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跟踪通信前沿技术。鼓励教师广泛开展横向科研,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拓宽技术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无疑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依靠学院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依靠学校给予的财力、物力支持,依靠行业企业提供的工程实践、生产平台,定会收到丰硕的成果。

五、结论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8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9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静态的课堂教学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对于材料工程师的要求,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意识培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入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卓越工程师班教学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强化主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通过走访与材料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校友、教师和部分在校学生,邀请企业专家、校友、教师座谈等形式,对材料卓越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具体方案为:首先,强化材料科学的主干课程,特别强化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专业知识点讲授学时与工程实验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特别整合和削减部分选修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及适应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相关专业技术进展,更新或重构相关知识点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

(二)实施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卓越材料工程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采用小班教学、单独授课的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开展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具体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金属材料的相关专业课中,以典型的轴承、齿轮、钢件等产品为实例,从各零件的选材、金属的熔炼、成型、设计加工、热处理、性能测试和表面处理等六大部分贯穿了第3学年14门专业课程(图1所示),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法研究或集体讨论备课将产品涉及的知识按照制备工艺主线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驱动学生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还强调讲课与实践同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步在实验课进行验证,然后在第4学年前往本专业的实践基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际车间对该典型产品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掌握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生产实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判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目的[5]。目前有关考核方式的改革呈多元化趋势,其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报告等多目标综合评定,形式又大都以开卷、闭卷、多试卷交叉等,来满足差异化专业课程的要求。本专业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推行全程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小工程案例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方式,学生组队分工完成设计并进行答辩考核,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60%。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在金属的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章节设计3次工艺设计,要求卓越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报告,并随堂进行答辩,成绩占总评的45%。此外,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同时结合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命题,取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记忆类题型,增加判断、计算、论述以及产品设计等,使得考核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主,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专业教研室聘请了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兼职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讲座以及实践环节,同时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大型国企、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锻炼3—6个月,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新进教师在培养环节必须前往东方电气集团、吴江工业园企业等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这些举措使得卓越班专业教师队伍日趋合理,为培养高质量卓越材料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体系构建时强调理论与素质并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训练,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模式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还穿行专业课实验教学、开放性课题实验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材料卓越班学生入校后即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主要安排参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第2阶段首先在西安理工大学部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基本的车、铣、刨、锻、磨各类材料工程师的基本功。随后进入2+4+16+18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其中2周的认识实习与大型国企(金堆城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西电集团、陕鼓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合作建立训练基地,以短期实习等方式与目前材料工程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4周的生产实习在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训练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等环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连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16周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时,与大型国企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每人配备1名企业导师,使卓越班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在机械设计、热处理、表面强化、粉末冶金、分析检测等方面全面训练,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最后18周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目前面临的工程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创新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推进卓越计划,本专业在构建、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均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包括长春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方电气、济南二机床集团,西北轴承股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福莱特热处理公司等,同时,企业每年会派遣2—3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为卓越班学生教学,内容涉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第4学年实践环节中企业会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1位企业导师,类似于师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开展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科技活动鼓励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竞赛活动,通过竞赛项目的启发式专业教学,提高解决工程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教研室积极帮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制定参赛课题,动员专业课教师开放专业实验室,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2011级卓越材料工程师班29人中就有3人获得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5人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人获得省级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70人次获得各类课外学术活动及其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