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湖湘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07 07:29:08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创意阶层;城市人文精神;湖湘文化

创意阶层是新经济条件下,基于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主要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工作的核心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或新的创造性内容。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所共有的精神气质使他们同周围人有些不同。这种气质也影响并决定了他们对居住地、工作方式等的选择。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既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更是培育创意阶层的前提条件。宽容的社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更是无法估量的。

一、湖湘文化与湖南城市人文精神

(一)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

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大地特定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宏和张先后在南岳和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在湖南培养了一批人才,形成了宋学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后来人民便把这个学派称之为湖湘学派。由于湖湘学派在宋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后代湖南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深远影响,所以近现代许多研究湖南历代思想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学者,便把湖南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称之为湖湘文化。

不同学者对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尽相同的答案。彭大成将它概括成五个方面,即: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运筹决胜、平治天下的军政谋略。丁平一的概括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求新求变的变易精神、重践履重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卓励敢死勇为天下先的士风民气、流布湖湘的程朱理学。王继平则认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所派生的积极面世的精神,取笃实践的实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田中阳的提法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郭汉民的概括是经世、爱国、务实、奋斗等等。有关于湖湘文化的特征的研究论述还有很多,但如果要用八个字概况的话便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二)湖湘文化的精髓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指的是湖南人的一种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一种独立根性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敢为人先就是要勇于探索、追求创新,这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求新求变、大胆革新除旧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胡宏发挥《周易》的理论,首先提出日新不息的思想;“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又进一步倡导了造化日新的理论。

从此这种充满辩证法的日新思想就激励着数代湖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他们能在近代中国变幻剧烈的政治风云之中,顺时而动,遇机而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魏源首先以创新精神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睁眼看世界思想,成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曾国藩、左宗棠进一步把魏源的思想付诸实践,倡导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在洋务派中独具一格的郭嵩焘则是一位较早坚定主张对外开放的政治家,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开拓了近代思想的先河,是他第一个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谭嗣同可谓是敢为天下先和极具新思想的典型,他所著《仁学》的宗旨,就在于冲决网罗,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

(三)湖湘文化精髓的现代诠释

就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说,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比较迅速,重要的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当各地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做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又相继制定了规划和建议。

一步为赢,步步为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是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气质在具体产业发展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湖湘文化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

二、厚植湖湘文化精神,培育湖南文化创意阶层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意阶层的支持,这就要求湖南人民建设、打造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形成更具有特色的独特的湖湘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格;培育宽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宽松社会文化氛围。让湖南的城市更有魅力、有活力,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培育创意阶层的创意城市。

(一)建设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构建创意生活圈

“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因此,要吸引创意人才就必须营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这里提到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对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重要的是创意生活圈的构建。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而软件基础设施指的则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将一方面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另一方面他将为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二)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近代以后的湖湘文化充满了与时俱进,创开时代风气之先;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开放思想。这种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然而这种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湖湘文化精神绝不是凭借一人一时之气能够开创的,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这种敢为人先、求新求变、大胆革新、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宽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对失败的宽容,让人人都成才更需要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失败也是一种创造”。在一个充满宽容和理解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都能够以这种创新思维去对待那些敢于越雷池、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必然增强,人人都成才的步伐必然加快,人才的能量必将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无疑,成功是我们谋发展、干事业的最大愿望。但许多事情,走老路、循旧规,便难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所以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而要改革创新,就免不了既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如果只讲改革创新必须成功,而讳言失败,那么,就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本意,也会变成一句空话。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探索性失败不予苛责,则有利于拓展改革创新的空间,有利于人们放开胆子去突破,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宽容的社会氛围对湖南创意阶层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人民不仅仅应该把湖湘文化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一面发扬光大,还应该将湖湘文化的另一面,即宽容作为湖南城市文化的重点内容加以弘扬。将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一并大力倡导。

(三)厚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

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市魅力。人格魅力在于这个人崇尚真、向往美、追求善所修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而城市魅力则体现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显然,城市魅力的精髓是人文精神。

在制度层面,这种人文精神往往衍化为一种理念和风范;在技术及其产品层面,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的反映;在物质层面,它表现为一座城市的整体建筑式样和综合风貌;在日常生活层面,却又展现了一座城市的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综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史,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的源泉。一座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发展经济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扬。纵观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无不是用自身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将创意人才笼络过去的,创意阶层也无不是凭靠这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培养起来的。

事实上,人文精神塑造是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湖南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慧和灵动,为湖南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新、诚实守信、讲求实际、重商重教、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守陈规等等独特的人文精神,促成了湖南一次又一次地把握住机遇。从古自今都体现出了湖湘人民豪爽之气为忠勇爱国的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放兼容的胸襟气量、豪爽幽默的乐观性格,“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已构成湖南人文精神中较独特的内核。近现代数代湖湘学人,开数代风气之先,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他们凭着“心忧天下”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丽的辉煌。当今时代同样需要这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只有“心忧天下”,才能跳出狭隘;只有“敢为人先”,才能破除一切阻滞发展的条条框框,以科学发展的精神捕捉发展的先机。

20世纪末,湖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创造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湖南人文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放眼世界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应对竞争的危机感,增创优势的使命感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人文优势。也应该成为厚植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M].湖南出版社,1991.

2、丁平一.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继平.论湘军与晚清与湖湘文化[J].湘潭大学学报,1998(5).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84-03

一、湖湘文化的概述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湖湘文化相对稳定,包含了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思想,是一种特征鲜明,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形成、发展于湖南省境内,传播于湖南省境内外的一种历史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湖湘文化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人民的勇敢、勤劳、朴实等优良传统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奋斗精神,又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表现出经世务实、知行合一的作风。湖湘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是爱国主义,个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情操,为了崇高理想,不惧艰难困苦,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也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并始终保持良好积极心态的源泉。湖湘文化主张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积极人世,特别是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使湖湘地区人才辈出,为国富民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二)湖湘文化具有完美人格塑造的价值指向

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和内在心理活动特征,都与个体所处的文化密不可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就重视完美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湖湘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还汲取了如巴文化、楚文化等其他地域性文化的精华,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墨家、法家等经典学说,如:释家主张禅宗、静悟,以入定为工夫而有所悟,个体通过“静修”、“顿悟”的修行方式达到最高境界,注重个体的“善”。

正是湖湘文化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和多领域的强影响力,来力图实现个体理想人格的构建,使湖湘人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湖湘文化在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仍有其时代价值和意义。

二、当代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的专职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优良的情绪情感、合理的意志结构和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是给予学生正确导向并以身作则的人,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养水平,如:学识、人品、性格、行为方式等因素,构成了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女教师需更努力地加强对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因为这不仅是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影响也会更为明显,她们是众多女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真实榜样,这种人格魅力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言一行、审美情趣都可能会有女大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并潜移默化地成为她们内在的素质。

(一)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育人性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和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育人性。高校女教师的心思更为细腻、温和,其健康人格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发展。高校女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大学生一些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行为标准,所以时代对高校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使命和要求。高校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其人格特征都会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她们在不断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其满意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实现,主要来源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学生的“有出息”,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高校女教师会感觉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了自身潜能的发展,认为工作有意义和价值,会反馈到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评价系统,使其体验到自身正能量的成长。为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高校女教师努力塑造健康人格,不断提升自身修B水平,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指导者,学生爱其师而信其言。高校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要灵活组织控制、评价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安排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发挥自身人格的示范性和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进行解读并内化,用自身的健康人格引导和鼓舞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发展性

高校女教师的健康人格有利于其自身认知活动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和信服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人格特征的老师。教师以主人翁的立场,带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强烈责任感教学,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学生,不断地从实际教学工作中感受自己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育人中领会到幸福,才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为祖国培育更多有用之才。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有利于她们理性地评估自身,发掘自身潜能,更合理地调整自身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从而能更积极有效地工作。高校女教师人格的发展性,会促使她们不断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通过学习增强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包容的心态,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适应现实,改变现状,同时保持旺盛的精力、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状态。

三、湖湘文化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思想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支柱和世代传承的坚实基础。湖湘人士一贯将爱国作为个体崇高的目标,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无私奉献精神,用爱国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民族、社会及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女教师也应用实践来丰富和充实心忧天下的终极关怀,学习和领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怆,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终极关怀作为终身践行的目标。高校女教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发守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对祖国的积极支持和深厚感情,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爱国、爱社会、爱校、爱家的行为中,重视民生的改善,重视自己与家乡、民族和祖国的共同发展,升华自身的爱国信念,形成一套维护祖国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

(二)湖湘文化开拓进取与创新意识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种文化需要发展,维持自身顽强的生命力,需具备自我保护和自我革新的能力。湖湘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保护与自我革新之间动态、良性发展前进。湖湘文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强化高校女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促使高校女教师勇于打破旧思想旧事物的条框,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事物,根据实际需要改革现有事物,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

高校女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是独立思考和行为,是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固执己见。高校女教师从事培育人的工作,作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不能只知不行,只说不做,要从气质风度、言谈举止、服装打扮,到人际交往、学习科研等,都要做到知与行协调统一,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思想和行为。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相对稳定,使得高校女教师队伍流动率较低,她们把敬业、乐业、爱业,作为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终生事业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争自强、争发展、争进步。

(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对高校女教师健康的人格塑造

湖湘文化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个体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用包容之心,积极主动的态度接纳外来先进文化和思想,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具有一定的开放精神。治学与践履相结合,是湖湘士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是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到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再到谭嗣同的维新变法,黄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湖湘文化一直保持着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高校女教师应务当世之务,以天下为己任,专注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实事,密切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不断调整自我心理适应状态,保持完整独立人格。育己与育人共同发展,自觉地把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或改造所处的时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培养自身求真务实的工作、科研作风,找准自己的位置,忌空虚之学。

(四)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湖湘人民淳朴敦厚的民性、强悍刚烈的民风,与湖湘文化坚韧勤勉、百折不挠的精神紧密联系,在高校女教师身上同样有着充分的体现。湖南地形三面环山,北临洞庭湖,湖湘大地人们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霸蛮、血性”等特征是对湖湘人民的普遍描述。宋元之后,湖湘地^经过数次迁徙移民,族源得到极大改变,移民特有的开拓性与进取性在湖南人身上得到拓延、发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曾国藩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他身上有一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韧精神。左宗棠在挺进新疆抗击沙俄的时候,抬棺进疆,发誓不肯让沙俄一寸土地。这种自强不息、勇担家国之责的使命感,也充分激励着高校女教师努力向上,在思想上不断进取,在行动上拼搏力争,面对挫折和困难,适应变化,使自己更坚强,用自己毅力,勇气和智慧,向着目标更稳地前进。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3

主持人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地域文化研究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此处长江流域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均是极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故而均列入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规划之中。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四校联合主办“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两地50多位专家学者在此共同探讨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及两种文化的比较与交流。这次论坛开启了一种很好的地域文化交流模式,本辑论文由此次会议论文选出。

(朱汉民教授)

[摘要] 湘学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有学理意义的学术思想。湘学史经历了产生、成型、发展的过程,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关键词] 湘学;源流;学统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05—07

湘学即湖湘传统学术,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区域性传统学术形态中的重要一支。湘学经历了一个产生、演变、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并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湘学研究的历史也已很久,早在南宋湖湘学术兴盛之时,湘学就开始成为学界思考、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与话题,并留下许多的文献与论著。由于湘学历史长,学派、人物和著作众多,研究者较多采取对湘学具体人物及其学派的研究,而较少对湘学作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将它与中国传统学术关系作总体把握。

本文主要讨论湘学的源流与学统问题,我们首先探讨湘学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考察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并以此开始展开对湘学的综合性研究与思考。一湘学的渊源

湘学是什么?此“湘”是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学术,此“学”是指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所以,学界一般是以两宋时期的周敦颐、胡氏父子作为湘学的开端。他们的学术是湘人之学或产生于湘地之学,同时也是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

但是,由两宋时期的湘学还可以进一步上溯。晚清一些学者就强调湘学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他们认为可上溯到先秦时期。戴德说:“三闾(屈原)以孤愤沉湘,元公(周敦颐)以伊尹为志,遂开湘学仁侠之大宗”。 戴德诚:《湘学类纂·湖南宜善守旧》他以屈原为湘学的宗主。叶德辉则进一步提出:“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 叶德辉:《郋园书札·答人书》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1期朱汉民:湘学的源流与学统应该说,我们把周敦颐作为湘学的奠基人、宗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宋代一些著名学者早有此观点。但是,把屈原甚至熊鬻作为湘学的“大宗”,则有进一步考究的必要。

首先,叶德辉以湘学“肇于鬻熊”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鬻熊是楚国的开拓者,后来还留传《鬻子》一书,但这部书于何时成书,至今还是个疑问,而且鬻熊只是楚国的创始人,而湖南至战国初才纳入楚国版图,所以鬻熊与湖南并无直接联系。然而,屈原则不相同。他在流放湖南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其中蕴含十分丰富的历史、哲学、政治、伦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观念,并对以后的湖湘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相继又有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大批学者流放或寓居湖南,在此期间他们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等各种学术思想领域。因此,这些学者的学术思想是与“湘学”有关联的。

那么,屈、贾、柳、刘等人的学术思想在“湘学”的脉络中应该如何定位?

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屈、贾、柳、刘等士大夫在湖南寓居期间所形成、撰述、传播的各种知识、观念、学问均具有湖湘地区的地方性知识的意义,因而能够纳入到湘学的脉络中来。屈原在沅湘之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九歌》、《九章》、《天问》、《渔父》、《招魂》等篇章,这些作品大量汲取了沅湘地区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宗教思想、社会理念、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等。当后来的文人学者从屈原的诗歌中考察楚人关于社会、历史、政治、道德、宗教、自然的认知时,这些体现楚人的观念形态无疑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意义。贾谊的知识学问也是如此,尽管贾谊是中原地区的才子,年少时即“颇通诸子百家之书”,他寓居长沙期间,主要是将中原的知识学问传播到湖南地区来。但是,他在寓居湖南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仍有很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特点。一方面,他在湖南期间写了《吊屈原赋》、《鹏鸟赋》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诗赋,尽管诗赋主要是表达主观的情感世界,但其中仍反映出一个中原士大夫流放到湖南这个独特自然、文化环境下的思想观念,包括对自然天道、社会政治、人间善恶的知识与观念,其中的《吊屈原赋》还体现出贾谊在思想上、情感上对屈原的传承,这也是地域性知识观念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在长沙王太傅任内的一些重要上疏,如《谏铸钱疏》以及关于礼貌大臣的《阶级》等文亦反映了一个在湖南这个皇权边缘地区的士大夫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独特见解。

其次,我们也应该指出,屈、贾所留下的著述,还不是标准的湘学形态,因而就更谈不上湘学学统的开创者。一方面,湘学之“学”首先是指学理化的知识系统,而屈、贾所留下的著述主要是表达主观情感思想的文学作品,而并非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即非标准的“学”。另一方面,湘学之“湘”作为一个政区的符号,以及与政区相关的文化区符号,能得到普遍公认也是到较晚之后,屈原的作品向来是被纳入到另一个区域文化——楚文化即楚学系统之中。由于上述原因,屈、贾的作品既然不是标准的学,也就不可能构成地方性知识体系传承的“学统”。

由此可见,在湘学和湘学学统的脉络中,屈、贾等人的著述及思想应该属于“渊源”的性质,而并非湘学之“大宗”或成型的形态(叶德辉认为湘学“成于三闾”)。这样就可以明确屈、贾等人在湘学脉络中的定位,即我们肯定屈原、贾谊等流寓湖湘的文人学者给这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湖湘带来了以文字、书籍为载体的各种知识与观念,这些知识、观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并对后来的文人学者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应该将它们纳入到湘学学统的脉络中来,将其看作是湘学的源头。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屈原等人在湖南地区留下的著述还不是真正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想,更没有形成以学术思想为基础的学派、学统,所以不能将屈原、贾谊的著述看作是成型的湘学形态。二湘学的成型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湘楚文化;楚巫精神;神秘浪漫;乡土精神;写意;古拙粗犷

中图分类号:J314.2文献标识码:A

一、浸润于湘楚文化中的民间雕刻艺术

关于一元化与多元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地方性与全球化论题的探讨绵绵不休地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各地各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对这一论题的关注,这些论题随着世界范围内辩论的不断深化,细致入微地影响着各领域的本土文化情结的回归。如:源于湖南境内对国学之一“湖湘文化”的系列大力宣扬活动,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众多对此论题所持态度的一种表现行为。关于湖湘文化,王兴国先生在《湖湘文化纵横谈》一书中阐述说:“从文化的层次上加以划分,所谓狭义的湖湘文化是指‘雅文化’,即经过知识分子再加工的精英文化;所谓‘广义’的湖湘文化则包含湖湘的雅文化与俗文化,即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等的总和。”在这样的文化艺术大背景下,蛰伏于湖湘一隅的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因为其典范地域性成为“湖湘文化”中民间俗文化艺术的有形代表,由此日益受到来自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艺术人士的关爱。

建筑雕刻是指建筑上的装饰雕刻,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建筑就有“丹楹刻桷”的常规做法,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关于建筑木雕的详细做法和图样,至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技艺已相当高超,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湖南北部为水域,林木较少,房屋低矮,民间雕刻因而相对较少。而湖南的湘中、湘南丘陵地区,层峦叠翠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与雕刻物产。其民居建筑用料因地取材,从而形成明清两代多饰雕刻的木架砖瓦结构府第式建筑。据《清泉县(今湖南衡阳县)志》记载,南宋民情曰:“清泉四界,山高林密,宜耕田亩甚少,丁壮多富余,事竹木雕者甚众”。[注:参见左汉中主编《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雕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加之湘中、湘南地区居民以汉人为主,且“湖湘文化”的渊源是“湘楚文化”,对“湘楚文化”的传承被尽显于民间建筑雕刻图案中,从而以湘中、湘南地区为典范的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中的图案从审美到题材、从形式到风格无不表现出“湘楚文化”传统上神秘浪漫的神巫精神及怡情闲适的乡土情结特征。

二、神秘浪漫、怡情闲适的审美揉合

一种艺术特征的形成,审美往往起到先声作用,并影响到其题材、形式、风格等特点的走向。对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中图案审美趋向的总结,终究离不开“湘楚文化”精神对其作用的探究。“湘楚文化”精神的源头是神农文化与炎黄文化,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神农氏的身影遍布三湘,农耕文化由此深入民间,加之湖南冬寒夏暑变化无常的恶烈气候对先民赖以生存的农耕的影响,湖南先民的“天问”及自主奋进精神尤为彰显,由此揭开了湘楚巫文化的序幕,形成了湖湘古人神秘而浪漫的审美情怀。这种情怀在马王堆的帛画漆画、屈原的楚辞中都得以尽情宣泄。此外移民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湘楚文化”传统审美精神的成型。据史料记载,湖南境内由于战乱纷扰致使原住居民没落,元、明两朝有两次政府行为的大移民。移民务实拼搏的精神,促使湖南浪漫而又现实的鲜明地域特征在神秘虚无的精神世界与现实具象的物质世界中被揉合,由此生成了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神秘浪漫及怡情闲适的双重审美取向。这种审美情结成为湖南民间建筑雕刻图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青瓦白墙、庭园草木、室内陈设相互映衬,融于整体建筑中,体现出湘人特有的文化品格与审美趣味,尽显了湘人神秘浪漫的神巫精神及怡情闲适的乡土情结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现存的湖南民间建筑雕刻主要分布在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中,如:凤凰古城,张谷英村,湘中地区的体仁堂、柏荫堂、韦伯堂,以及散落在湘南民居中的桂阳阳山村何氏家族建筑群、永兴县板梁刘氏家族建筑群等。一因中国特色的木结构建筑的不历久性,其次明清时期湖广通商,经济的发达使衣锦还乡的商人大兴土木,建筑业的繁荣给雕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在此中传达出“湘楚文化”神秘浪漫的神巫精神及怡情闲适的乡土情结艺术审美传统。

三、巫术神性与乡土世俗题材的共存

审美的取向往往能决定对艺术题材与内容的选择。

湖南地境层叠延绵的山峦,成为保护地域文化纯粹性的自然屏障,移民文化所带来的纷繁变异性因山峰的阻隔,被融于先楚神秘浪漫的情怀中,即使是明清的商人也不敌这千年来所根深蒂固的神巫情结与乡土精神。民间美术是一种民俗现象,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注:参见左汉中主编《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传统审美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被世代承袭下来,湘南民间巫术活动至今没有消亡:为小孩“惊夜”招魂,每月初一、十五的祭祀等等,仍然是老一辈必行的民俗活动。这种精神寄托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建筑雕刻图案题材的选择中显现出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却对神巫的精神寄托,古时湘人的现实生活便是生生不息的农耕传统。“湘楚文化”艺术审美中神秘浪漫的神巫精神和怡情闲适的乡土情结传统,共同促使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中的图案题材在选择上具双重性:神秘虚无的神、巫世界与直白具体的乡土现实互融互通,既有巫术神性纹饰,也有山水风光、田园小景,还有戏曲故事、演义传说,丰富的题材被展现于同一个舞台。如湖南传统民居雕刻艺术图案中有很多具有巫术神性意义的纹饰:中梁上压煞的太极、护宅的神龙;卦木上保家的太极八卦、狮子,檐檩下边象征神水以及避火的鳌鱼或鲤鱼托木;门坎侧边表示“海边”和“鲤鱼跃龙门”的“鱼打挺”纹饰;大门前吃鬼的“吞口”;饰鱼虾祭水神的柱基……等等。[注:参见左汉中主编《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雕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在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的舞台上同时还上演着,随处可见的具浓郁生活意味的世俗化和生活化题材的图案:祭祀、农耕、放牧、采桑、织布、纺纱、剪裁、渔猎、砍伐、瓜果、鱼虫、蔬菜、水草、家禽等。

吉祥题材虽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共性,但湖南民居雕刻艺术图案中主要冀望的是福、寿、财,这与同时期安徽、福建等省民间雕刻对“马上封侯”“加官进爵”的大肆宣扬截然不同。至今湘南一带还保存着“传杯”的习俗,每逢来客、节日或办喜事,举家围桌而坐,由家中长者先举杯从“一杯出行大吉、动步生财;二杯双发,人发、财发;三杯为多,人多、财多、福多;四杯如意”依次对家人朋友予以祝福,这种围绕人本位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结式吉祥文化,在民俗中流传,在古拙的民居雕刻艺术中再现。

八十年代兴建的湘南民居还有很多青瓦青砖挑檐、门窗四周粉白的传统民间建筑,正门四周虽少施雕饰,但依然大肆画栋,题材仍没有脱离巫术神性与乡土世俗情结与人本位的乡土情结式吉祥寄喻。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题材上巫术神性和乡土世俗共存的特征,相对于徽州和福建的民间建筑雕塑图案题材的选择而言,说教功能与文化意味相对淡薄,巫术与装饰目的纯粹,也更富于人情味。

四、古拙、粗犷、写意的形式与风格

审美的取向同样作用于艺术风格及艺术表现形式。

楚巫文化与移民精神共同促成古时湘人主观、激越而又浪漫的性情的形成,加之乡土情结致使――湘南民间建筑装饰雕刻图案形式上不追求对称和工稳,风格古拙、粗犷、写意。

神性传达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共性,在这一点上,湖南民居雕刻图案的特征则体现出主观、激越的浪漫主义神性表现,如:宜章县篱笆乡车田村刘桂良家的雕花门额中的鸾凤和鸣以拟人的形式表达夫妻之爱;宜章县篱笆乡宋家村宋孟祥家的窗栏板二龙戏珠中罕见的龙首蝠翼造型,无不道出湘人主观激越的浪漫主义情怀。加之乡土情结和移民精神的融入,便形成了湖南民居雕刻在形式上不追求对称和工稳,却尽表神秘、浪漫而又现实的鲜明地域特征。二千多年过去了,湖南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依旧,这种情怀和精神在湖南民居雕刻图案中一以贯之。

另外,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中对主观、激越的浪漫主义神性及怡情闲适的现实性,均以古拙粗犷的写意性手法表现出来。建筑雕刻注重正立面的观赏效果。湖南民间建筑雕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都有,其中大多是浮雕。其图案常以叠压的手法表现正面观看时的前后远近的空间关系,两到三层为多,一般不细腻刻画。其造型语言洗练,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对动物与植物的表现也无细节刻画,而偏于表现所有物象动态的传神写照。艺术风格尤显稚拙、质朴、洗练、明快。形象的生动,常令观者被真挚感人的形象所动,不能不说这是对“大巧若拙”的精妙诠释。与徽州雕刻的写实、福建雕刻的细腻相比,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粗犷、古拙、写意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没有匠气,更为生动,主观激越的情怀在大刀阔斧中更显湖湘地域文化艺术的纯粹性。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公共艺术;长株潭;意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75-02

现代城市日新月异,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品味及内涵,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美化、塑造与建设越来越重要,这促使城市公共艺术逐渐的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艺术除了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之外,同时体现着城市的格调,是城市人文思想的再现,是传播城市文化的最佳手段。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渊源长流中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多位湖湘精英们不断创造和发展湖湘文化,为子孙后代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现代,随着在历史舞台上湖湘人物出类拔萃,湖湘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提升城市品味,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而以其为背景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更是表现了湖湘儿女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勤于发明创新的开拓精神、乐于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兼容并蓄的民族大团结精神。这种精神折射出来的也是湖湘意境的体现。

公共艺术必然会受到一定传统文化历史的影响,其中独具特色与意境特征的作品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思想文化、体现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时代的瞬息变迁,并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综观国内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无不以巧妙运用城市文化背景来烘托其意境,正如海德格尔曾说;“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源于这一事实:人有一个家并且扎根于一个传统。”因此,在这个各种文化兼容并驱的时代,有意识的将传统理论融入到现代化的改革与设计中来是一条非常有意义且可行的道路。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着这一点,湖湘文化和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水融的联系,所折射出的意境深深的扎根于每个湖南人的心中。

一、湖湘历史风情意境

湖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错聚居的地区,漫长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语言、地域、生产方式和等的不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但其又互相交融,影响着彼此,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湖湘民俗文化。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一大批深刻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用艺术的形式将当地历史文化融合,刻画风情,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就能很快的了解其民俗文化,读懂其丰富的内在丰韵,感受到湘景湘情。长株潭的公共艺术不少是根据古代历史事物、人物、风景风情为主题而设计的。

在湘潭东方红广场上的群雕——《乡情》就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自然、亲民、休闲氛围,整个作品仿佛是同历史对话,诉说着一股浓烈的亲情、乡情,同时也表达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自然而然以形式体现地域性文化。长株潭风光如画,景色怡人,城市嵌于山水之间,山水又融入城市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长株潭的山水特质及相应的人文资源是构成其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位于湘江一桥南侧湘江风光带上的浮雕《潇湘八景》完成了制作,其设计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记载,并参考了其他古文字及书画的描述而完成的,将湖湘地区独特的山水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为湖湘灿烂的人文和秀丽的山水树立了一块里程碑。由此,可以感受到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应讲求立意,融入场所,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摆设,是人与物的和谐,共同达到精神上的统一。

位于长沙湘江大道南端《四羊方尊》广场的设计,高耸的立柱与横梁的结合,散发出一种亘古未见的气势,同时又衬托出方尊的威严与尊贵,设计者把湖湘儿女感到自豪的“四羊方尊”复制放大,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湖湘历史文化中的古朴至真恰当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诉说着湖湘悠久而宏伟的历史。在炎帝的故乡株洲,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曾在株洲远播科教昌明,他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精神也一直是株洲所提倡的文化精神,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在天元区兴建了以炎帝命名的主题广场——神龙广场,广场中央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炎帝》纪念雕塑,改造后的广场气势恢宏,突出炎帝神农氏雕像的统领作用,像前有大型旱喷、历史人物雕像群和三山五岳之石相衬,烘托出炎帝始祖地位。位于长沙营盘路广场上的《辛弃疾》雕塑,雕塑中辛弃疾一手牵住欲将前行的马,一手有力地握着书卷,铿锵有力,双眉紧蹙,整个雕塑表现出一股浓浓的爱国热情。同时,还有更多此类型的公共艺术,如《图腾柱》、《白石广场》等,同样也构筑着浓厚的湖湘历史文化意境。

以上以的公共艺术,时刻提醒着人们虽然长株谭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但保留了历史与文化、民俗风情的氛围,更加要珍惜保护这山水之城。

二、湖湘红色精神意境

湖南人的性格火辣刚烈,热情奔放。曾国藩曾热情的发动洋务运动;谭嗣同刚烈的在临刑前大呼:“我自横刀向天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执着于“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用星星之火燎原,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国元勋坚毅顽强地“二把菜刀”闹革命;憾卫尊严与和平取得抗美援朝的历史性胜利,唱吟“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总之,近代湖湘文化的思想路线就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而这一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就打破千年封建思想,进行大胆的创新,而艺术的本也质在于不断地创新前行,不断地开辟新的艺术思想内涵,湖湘文化的这种创新的精神刚好给了艺术发展的最需要的动力。

纵观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有不少作品力图刻画这一意境。如风光如画的湘江风光带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就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的《辣都》雕塑,不论是长株潭还是整个湖南,都感受到一股“辣”的气息,流动着“辣”的味道。雕塑远看上去犹如一大束辣椒垂挂在一棵无枝条的树上,红辣椒每一个用中国红陶瓷制造,辣椒热烈红火,展现出湖湘人民的热情,广场将形成一个以“辣”为中心的文化广场。《辣都》将通过辣椒及周边与辣椒有关的一系列题材将湖湘“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更为广泛的传播到各处。而纪念性雕塑——《龙桥战斗场景》则位于炎陵县城接龙桥旁的炎陵文化广场上,整片浮雕生动刻画了、在炎陵首次会面情景,表现出革命年代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的场景,整个作品造型如风展红旗,寓意革命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无法阻止革命前进的脚步。该雕塑既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内容,表现出了湖湘儿女不怕困难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在长沙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雕像——《青年》雕像,整个雕像以飘逸的长发、清秀的脸庞、深邃的目光等形象成功再现了青年形象,塑像象山一样屹立在橘子洲头,栩栩如生。这件塑像传达的已经不再是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是再现青年风华正茂的英姿,强化的领袖气质。在蔡锷路与湘春路之交的“共和广场”上还树立着蔡锷的大型雕塑,表现的是蔡锷将军在长沙领导新军作战时蓄势待发的情景。整个雕塑栩栩如生,气势撼人,展现出勇猛杀敌、驰骋战场的威严气概。

总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发展一致贯彻的思想路线,也是长株潭公共艺术设计主要贯穿的思想。在长株潭公共艺术中结合湖湘近代文化的思想路线,再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刻画出来,使得人类精神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地发展与创新。

三、湖湘传统浪漫意境

长株潭公共艺术在审美理念上有着浪漫情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浪漫多彩。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楚辞中的《离骚》、《九歌》、《招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器与人物御龙帛画等,无不体现出天上人间、想象灵动的浪漫意境。这种艺术激情与意境,在此后唐代湖湘书法家欧阳询父子、怀素,在艺术家齐白石,以至一代伟人,都是一以贯之的。无疑可以说这种浪漫的艺术意境,正是长株潭公共艺术营造的审美意境之一。

显然,在当今快节奏、紧张而嘈杂的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设计追求浪漫情怀,注入浪漫意境犹如甘露润燥。如果在我们的设计中体认贯通这样一种浪漫的情怀,我们的设计将会赋予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光彩。事实上,长株潭某些公共艺术是充分地吸纳了湖湘浪漫情怀加以艺术构思的。例如立于长沙核心地段芙蓉广场上的雕塑《浏阳河》,以装饰的手法、锻铜的材质塑造了一位美丽端庄、纯洁善良的东方女性。她姿态优雅地拉着手中的小提琴,陶醉在乐曲中,头发随着音符飘逸扭转,既象蜿蜒流淌的浏阳河水,又如一曲娓娓动听的《浏阳河》,富有韵律优美流淌的曲线与城市高楼的直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意而浪漫,舒缓着紧张的城市节奏。中南大学虽然是理工院校,却矗立着不乏激情浪漫的《升华》,雕塑表现的是一个金属球在的炽热火红烈火中经过提炼得到升华,它一方面代表着中南大学在冶炼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更象征着湖湘学子热烈的求学精神。校园里的雕塑,逐渐成为了校园精神的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培养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公共艺术在表现浪漫意境时是追求场所效应的,如长沙市枫林路上的《金路丹枫》,26片枫叶以色彩变化处理演示枫叶由绿转黄变红,生动表现出枫叶自然生长的渐变过程,在苍翠的岳麓山下,象偶然的掉落,随意的拾取,强烈的艺浪漫气息,由形到神浑然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的意境来源于设计者在作品形式中所表达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使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株潭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更多的是体现内在的湖湘文化意境,因此需以艺术意境为立足点去阐释公共艺术设计,去体味公共艺术表现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构成城市公共艺术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精神力量,表现出长株潭城市的特有的魅力。

意境是每一个时代生活的艺术化,所以公共艺术要表现出其城市特有的气质,才能唤起人们的认同感,激发对城市的热爱,才能发生意境审美。湖湘意境在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构筑,以湖湘精神为形象依托和借鉴,进而表达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功能以外的精神世界。挖掘湖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不断提高和继续开阔湖湘精神的精髓,体现出时代性,才能完成长株潭公共艺术新的历史使命。

本文为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意境研究——以长株潭为例,编号:12C0085。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杜,1999年版.

[3]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毛宣国.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J].求索,2004.(6).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8]刘旭.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化强省;湖南精神;区域精神塑造

2012年2月,湖南启动了湖南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征集提炼活动经历了广泛征集、集中提炼、10 选1、4 选1、2 选1和沉淀论证等多个阶段,历时10个多月。2012年12月11日,湖南省委外宣办在新闻会上公布了湖南精神表述语: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征集提炼活动是湖南人民对自身反思、重新定位、对未来寄以希望的过程。下一阶段,我们应加强湖南精神塑造,加快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湖南 “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任务,建设美丽富饶湖南。

一、塑造当代湖南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湖南正处在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富民强省的关键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迫切需要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打造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凝神聚力,进一步坚定价值追求,形成更加内在、更加持久、更加全面的精神动力。塑造当代湖南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是加快富民强省建设的需要。

1.塑造湖南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南精神所倡导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既和十的“三个倡导”保持了高度一致,又集中体现了湖南人的思想情操、胸怀气度、行为风格、价值取向。塑造当代湖南精神的过程,就是响应党的十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立足湖南历史文化传统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2.塑造湖南精神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

湖南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文化强省建设必须立足于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表明,人文精神与价值体系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塑造湖南精神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省又离不开“湖南精神”的价值引导、精神激励、行为规范。

3.塑造湖南精神是加快湖南富民强省建设的需要

区域精神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能否持续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塑造湖南精神,可以使三湘儿女进一步加深对湖湘文化的了解,增进对当代湖南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强化三湘儿女对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湖南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提升湖南区域人文形象,改善湖南经济社会建设环境,加快湖南富民强省建设。

二、湖南精神塑造现状及发展方向

1.湖南精神是优秀湖湘文化的传承

当代湖南精神首先来源于对优秀湖湘文化的传承。传统湖湘文化包含以“气质刚劲”、“卓立敢死”、“忠诚”、“质朴”为主要特征的苗蛮文化;以形成于南宋理学“康济时艰”、“多留心经济之学”、“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以“天道变,人道亦变”、“敢于变革”、“敢于与时俱进”、“求强”为主要特征的湖湘近代文化。

当代湖南精神继承了“气质刚劲”、“忠诚”、“质朴”、“求实”、“康济时艰”、“留心经济之学”、“心怀天下”、“敢于变革”等优秀湖湘文化,这是传统湖湘文化留给湖湘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湖南“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任务,建设美丽富饶的湖南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湖南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

有学者认为湖湘文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建构了方国文化,完成了中原儒家文化、苗蛮文化、南楚文化的融合。第二阶段是以宋学为主体,兼综佛道思想的新型综合性文化。第三阶段是在民族与社会的双重危机下,构建兼容中西,追求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近代湖湘文化。目前,湖湘文化正处于建设“文化强省”,推动“四化两型”战略的第四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湖南与国内其他区域省份,乃至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合作、竞争也越来越多。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江浙文化等区域文化之间发生交流碰撞,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现阶段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推动“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丽富饶湖南,与此相适应,当代湖南精神正在实现转换与改造。一是由着重政治文化向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并重转换,二是由重农文化向重工商文化转换,三是由偏重经济建设向和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转变。湖南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目标,正是湖南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型的集中表现。

3.湖南精神的发展方向

传统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江浙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缺乏发展现代工商业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基因,缺乏深厚的工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等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湖湘文化中蕴涵的重名轻利、崇尚政治、崇尚权力、争强好斗、自我意识强、合作精神差等文化精神元素,都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湖南人民已经认识到加强文化创新和变革、塑造新时期“湖南精神”的重要性。

“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湖南精神表述语准确表现了当代湖南精神的发展方向。“忠诚”,不仅是对国家、社会、事业的“赤子之心”,也是对家庭、对朋友、对合作伙伴等人伦关系的忠心诚信。“担当”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只有具备敢于担当的精神,才有勇气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己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入文化强省和“四化两型”建设。“求是”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快富民强省建设中,必须坚持“求是”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图强”是目的,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湖南人图强不仅要奋斗进取,要竞争,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需要创新、公正、法治、诚信、友善。

三、塑造当代湖南精神的主要途径

在科学提炼当代湖南精神后,需要进一步塑造当代湖南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湖南、富民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引擎。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参考广东、上海、温州、香港等地的做法,我们提出以下塑造湖南精神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丰富和深化湖南精神内涵

2012年6月4日,以“弘扬湘学传统,推进文化强省”为宗旨的湘学研究院在湖南长沙成立。在加强湖南精神理论研究方面,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评审委员会与湖南省湘学研究院联合启动了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湘学研究”。湘学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发挥湘学研究在理论创新、文化传承、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不断完善、深化湖南精神的内涵,为弘扬和践行湖南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同时,在加强湖南精神理论研究方面,应该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大政策引导、组织领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在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社科界专家、各级宣传部门编写湖南精神普及读本,促进湖南精神科研成果向课程教材、社会普及、文化产品的转化。

2.发挥湖南精神引擎力作用,驱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不能单方面夸大精神的功能和作用。湖南精神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或虚无的说教,湖南精神不仅是湖南文化发展的需要,湖南精神必须服务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湖南精神能否成为优秀的区域文化,能否被大多数湖南人认可并奉行,能否成为富民强省之魂,最终必须接受实践的考验。而能否驱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之一。

当代湖南精神应该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为加快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四化两型”、 “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建设美丽富饶湖南发挥理论创新、文化传承、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湖南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区域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内在精神气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湖南精神根植于湖湘文化,塑造湖南精神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就像春雨润物一样,加强社区(村)文化建设、企业(单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符合“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等湖南精神特征的健康、文明、上进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区域内在的精神气质。

湖南要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从资金支持、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的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市州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雷锋精神以科学真理为思想指南,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价值,以履行义务恪尽职守为行为准则。雷锋精神集中表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可见雷锋精神和“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具有高度的相容性。作为雷锋同志的家乡,湖南应该在弘扬践行雷锋精神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将弘扬践行雷锋精神和塑造湖南精神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内在精神气质的提升。

4.加强湖南精神传播,增强湖南精神的影响力

不断创新湖南精神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使湖南精神逐步在湖南乃至国内外形成广泛共识。在传播渠道创新方面,可以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海报、宣传栏等传播渠道,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节庆、大型文化体育赛事等在全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体现湖南精神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传播内容创新方面,应该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扶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尤其要加大电影、电视、图书、动漫、地方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制作更多更好的类似《走向和谐》、《故事湖南》、《袁隆平》、《恰同学少年》等体现湖南精神、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传播湖南精神中的示范作用。挖掘和树立一批群众身边的典型模范, 做好“感动湖南十大人物”、“湖南好人”、“年度慈善人物”等社会知名度、美誉度高的褒奖平台建设。完善先进典型的评选价值取向和评选机制,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

要推进湖南精神进学校、机关企业、乡村街道等。以湖南精神“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引导社区(村)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新时期湖南人精神”、“感动三湘”及全省各地总结提炼出的湖南精神的宣传教育成果,把培育和弘扬湖南精神作为各层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湖南精神理论和应用优秀研究成果纳入全省各级党校必修课;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在塑造湖南精神中发挥带头作用,结合单位实际,将湖南精神融入到本单位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谢青.铸造强省之魂 理解提炼“湖南精神”的重大意义[N].湖南日报,2012-05-02.

[2]杨雪梅,张,周舒艺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N].人民日报,2012-11-11.

[3]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N].湖南日报,2010-03-31.

[4]朱汉民.湖湘文化传统与现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

[5]朱有志.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十大转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朱有志,刘云波.湖湘文化应该实现政治文化向经济文化转换[J].企业家天地,2006(02).

[7]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N].湖南日报,2012-02-03.

[8]颜晓峰,颜旭.雷锋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N].光明日报,2012- 02-21.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7

Abstract: It needs to reinfor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constructure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ual home. Hun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been getting significant effe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but it has also been confronted with a lot of challenge. During new period, we must make good use ofideological educational work approach, and develop Hunan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ure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ual home , which serv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关键词:思想教育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ual Home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中心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历史和现实都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发展进步。[1](P192)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依托,就很难实现和谐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坚守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地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创造时代的辉煌。

一、湖南思想教育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地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不仅尊重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注重它在社会变迁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新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湖南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把湖湘文化纳入其中,吸引广大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浪潮面前,过去封建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硕果累累。中共湖南省委着眼于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了治省方略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强化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效地保证了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振奋了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一)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思想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湖南与时俱进,统一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湖南建设、执政为民,以及利益观、荣辱观等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湖南的思想建设。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伟大战略必须把思想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和谐湖湘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近年来,湖南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三)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007年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决定,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湖南推荐的10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袁隆平、洪战辉、文花枝分别获得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其他七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了道德模范并授予他们湖南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强调应树立先进典型,号召全省上下学习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以《纲要》精神为指南,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8年9月20日,是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7周年。七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拥护,积极响应,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高潮。应的号召,共青团湖南省委开展“百城万店青年文明号促和谐奉献月”活动。活动期间,全省企业青年文明号集体及争创集体立足岗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诚信建设,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在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和经营服务环境中的示范作用。

二、湖南思想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思想建设中,湖南凸显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体现现代性

体现现代性是湖湘文化在当代社会延续传承、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和取得实效,关键之一在于能否体现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性,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公民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努力在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中创新湖湘文化,为湖南人民的继往开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解放思想,凸显创新性

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湖湘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与处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与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湖湘文化,喜爱湖湘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三)适应发展需求,增强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重要工作和实践途径,在构建和谐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其政治和思想的导向作用,通过正确解释党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内涵,为和谐湖南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公民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为推进和谐湖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三、湖南在思想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湖南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湖南在思想建设中面临的挑战有:(1)信息网络化给思想建设提出了新课题。(2)青少年思教工作及成长环境有待改进。(3)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冲击。

四、加强湖南思想教育的对策探讨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迎接上面所提及的这些挑战:

(一)拓展思想教育的工作途径

针对网络日益深入公民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现状,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教育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教育网站,打造思想教育品牌,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开展在线讨论,引导网上舆论,做好疏导工作,使网络成为交流思想、密切感情、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增进信任的桥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湖湘文化宣传教育,丰富传播方式和载体。要开展而向大众的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教育,通过出版读物、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解释湖湘文化精神,促进湖湘文化认同。把湖湘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性文化话动、精神文明创建话动中去。要推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立网上湖湘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在数字远程教育、数字娱乐产品、移动文化信息服务中融入湖湘文化和教育内容,增强湖湘文化的吸引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湖湘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湖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宣传典型,培育湖南人精神

近代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曾说过:“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文明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有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湖南人的精神就是心系天下,敢为人先,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挖掘现代湖南人精神典型,通过舆论宣传,发挥榜样作用,引导湖南人民积极投身于湖南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P76)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弘扬湖湘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民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湖湘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湖湘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湖湘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湖湘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要重视理想、信念、信仰在共同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整合功能。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就可以使人们在行动上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奋斗。理想、信念、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上的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一个团体、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团结起来的精神基础、精神动力。

(五)积极营造有利于思想建设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为公民思想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打造湖南人民的现代精神支柱,既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湖南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我们要在坚持先进文化的精神方向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大众性、普及性,为不同地域、行业与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创建精神家园,并调动他们自觉参与精神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站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用新的时代精神审视湖湘文化,更新湖湘文化,进而发展湖湘文化。

参考文献:

[1]肖力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J].河北学刊,2008,(3)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8

摘 要: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湖南的高职院校而言,人文素养课程离不开深厚的湖湘文化背景的影响。目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存在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课程改革滞后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调整思路,充分利用湖湘区域文化资源,改革与重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湖南高职人文素养课程。

关键词: 湖湘文化 人文素养 课程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1]。科学地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处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承载着千年的湖湘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珍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融入人文素养课程之中,建设具有湖湘区域文化特色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基于湖湘文化背景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现状

湖南高职院校多以选修形式实施人文素养课程,为学生供以覆盖面广、深度适宜的人文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职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加强了高职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的对接。但是,对于湖湘文化在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仍显不足。

(一)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科学、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才能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课程目标有三种取向,即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性课程目标[2]。湖南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避免了仅对行为目标的描述,而是既指出了该课程对学生行为所提出的要求,又明确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所产生的影响。人文素养课程以社会及文化现象为内容,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任何一种教育其本质都是对人的培养,在共性之下人的个性特质的发掘和培养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因为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地处湘水流域的湖湘文化拥有博采众家的胸怀,推崇爱国主义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其漫漫历史与累累硕果,是历史与文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其课程目标上也因为有湖湘文化的参与而更具特殊性与针对性。在湖南成长的学生经过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后,会获得哪些有关湖南当地的历史、人文等知识?湖南企业对于择选求职者时依据哪些具体的标准?人文素养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湖湘文化的陶冶之下,形成怎拥牡赖鹿勰詈退枷肫分剩空庑┒际堑鼻案咧霸盒H宋乃匮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较少体现的。

(二)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以社会文化、人文精神为其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传授与行为培养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湖南的高职院校身处湖湘区域文化背景下,在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可脱离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质。在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时,也不可忽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知识能否像技能一样,在日后的职业岗位中随时被用到。人文素养课程所呈现的人文知识最终是为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岗位技能而存在的。

通过调查,当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湖湘文化的并不多,41.8%的学生表示在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代表湖湘文化的内容;仅有15.3%的学生表示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属于湖湘文化的范畴,例如名人轶事与作品、近代革命史等。授课方式多采取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环节,忽略了对这些内容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例如株洲某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总课时为58课时,课程类型为纯理论课,湖湘文化所占的课时比重为9.5%。从调查结果看,湖南的高职院校对湖湘文化的引入程度较低,对湖湘文化的利用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引入的方式多是照搬本科院校人文课程的知识点,这样的内容安排不符合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脱离文化对人的培养与品质塑造的人文环境,阻断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于专业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和“微课慕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取得不容小觑的成绩。但从教学改革范畴看,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的教改,对于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改收效甚微。在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革目的不明确,对于为什么要改、怎样改等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以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删减、授课时数的调整等层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教学模式并未真正改变。从课程目标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改革并没有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实际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环境。某些学校始终存在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人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某些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投入都明显倾向于专业课程,导致人文素养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改革力度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相关的改革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改革过程趋于形式化,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内容,也未见明显的收效。从课程改革的视角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思路不明晰,建设收效不显著。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处于陪衬专业课程的位置上,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9

文化产业格局 各具特色与平等竞争

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构成了全省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产业集群化又遍地开花的空间格局。

文化产业划分为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为主的“层”;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相应独立又紧密关联。

在所有制结构上,呈现出国有、集体、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多种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格局。

湖南文化产业近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7.89亿元,比上年增加21.9%,占GDP的4.5%。2007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万多家,从业人员82.81万人。湖南文化产业“双高”增速远超全国水平。随着湖南文化强省目标的确立,“十一五”末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将达到7%,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优势 湖湘文化与敢为人先

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湖南省领导、宣传文化部门以及产业的决策者,充分利用了湖南的产业资源的优势所在――湖湘文化资源的特色,湖南文化产业才会成绩斐然。

创造品牌、创新品牌,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从《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到《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从《快乐大本营》到“超女”、“快男”,湖南卫视、长沙卫视电视剧、娱乐节目精品迭出。

湖南人民出版社短短7天推出《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量高达258万册,探索了时政类畅销图书开发营销的新路子。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青瓷》、《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是平的》等跻身“2006中国十大好书”、“十大最佳商业与管理类书籍”行列。

也正是因为湖南正确把握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与现代的社会经济的联系,充分发挥了一大批文化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经邦济世志向的知识群体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湖南文化发展史册上才会写下辉煌的历史篇章。

文化产业投资 湖湘文化与大家风范

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湖南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