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游业发展战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1:41

旅游业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中心城市郊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新建县

中心城市郊县由于依托区域内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便利,发展旅游产业通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常常成为旅游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县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西郊,总面积2337.84平方公里,是江西旅游资源大县。然而,在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大县迈进的过程中,新建县面临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保障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区位与资源优势突出

新建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各地均处于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十分便利,拥有京九铁路、105国道、320国道、昌九高速、昌樟高速、温厚高速、昌北国际机场及赣江—鄱阳湖水上航运构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多元化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发展格局的形成,南昌市发展重心向新建县城靠拢,这将进一步优化其对外交通条件。

新建县拥有“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其中,象山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鹭鸟栖息地;厚田沙漠有“江南第一大漠”的美称;西山万寿宫是道教明净派祖庭;“小平小道”被誉为“改革开放思想的策源地”;生米镇是“中国藠头之乡”;等等。整体来看,新建县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多样性特征也十分突出,具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的优良资源基础。

2.旅游产业基础薄弱

新建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景区及相关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全县宾馆、招待所仅16家,而且大多数接待条件简陋,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住宿需求。目前,新建县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是南昌市及周边地区,过夜游客较少,旅游接待规模十分有限。因此,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新建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专职旅游从业人员很少,熟悉旅游专业知识的行政管理、景区开发和旅游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3.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新建县政府提出“精心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口号,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全县上下已经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各地分别针对自身情况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计划和构想,并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近几年,新建县成功举办了“国际沙雕艺术节”、“中国?生米首届藠头节”以及“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了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建县旅游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紧靠省会南昌市,新建县实际上处于南昌市旅游业形成的“灯下黑”地区,对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安义、靖安、武宁等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主要客源市场也是瞄准南昌市,区域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由上可知,新建县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环境较好,目前关键性问题是充分利用好区位、资源及政策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开辟快速发展通道。根据新建县旅游产业实际情况分析,可确定以下旅游产业战略定位:

1.中心城市的“前庭后苑”促动战略

新建县紧靠省会南昌市,在省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新建县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与南昌市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要作为南昌市的“前庭后苑”来规划建设,从而有机纳入到南昌市都市旅游圈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新建县可利用南昌市已形成的旅游网络体系提高自身的旅游业经营水平,加强企业经营、人才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南昌都市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特征,开发出乡土风情浓郁、品质自然原真的特色旅游产品。

2.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

中心城市郊县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合理的开发利用常常对地区旅游发展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历史悠久,是散布于海内外2000多家万寿宫的祖庭,是江西本土宗教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汪山土库作为晚清规模庞大的宅院建筑遗存,代表了新建县特色乡土宗族建筑文化。应以这两大资源为依托,实施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推出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观光、道教养生体验;汪山土库民居建筑文化探寻、民俗风情体验等特色文化旅游精品,以带动国内中远程客源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的开发。

3.城乡互动的“红色旅游”推动战略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小平小道”是江西省、南昌市红色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新建县可以凭借“小平小道”这一知名红色品牌,在中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环境下,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并与南昌“八一起义”系列红色旅游名牌产品形成城乡互动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小平小道”红色旅游品牌招徕效应,达到推动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共同开发的目的,促进全县旅游产品向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

4.鄱湖南矶的“湿地生态”提升战略

生态旅游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西山、赣江、鄱阳湖南矶山为典型代表的“山、江、湖”旅游产品是新建县绿色旅游资源的最好体现,其资源品位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展生态旅游,应该突破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强调湿地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文化反哺自然,自然提升文化”的发展方式。南矶山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湖泊、岛屿、候鸟和谐融为一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新建县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5.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

新建县“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其组合开发将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因此,要在全县实施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即在重点开发红色(“小平小道”)和绿色(南矶山)旅游产品的基础之上,兼顾古色(西山万寿宫、汪山土库)、金色(厚田沙漠)、特色(特色生态农业)等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不同景区间的互动协作,防止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线路组合、景区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形成整体优势。

6.都市乡村的“双核目的地”互动战略

“都市乡村”互动战略首先体现在全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上,即全县旅游集散中心长堎镇与各旅游乡镇基点的互动结构关系。一方面,全县旅游产业应以县城长堎镇为核心,以各乡镇为基点,在区域内做到都市和乡村之间的景区协作、服务互动以及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新建县与南昌市的互动,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互动,积极开拓都市休闲旅游市场。其次是体现在南昌“现代文明英雄花园城”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新建县“五彩缤纷南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双核目的地”互动开发上,即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使新建县发展成为独立的一级旅游目的地,与南昌都市旅游目的地实现产品互补、服务互助、效益共赢的良性循环。

三、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方略

1.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招商引资

加强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建县旅游业招商引资活动需建立在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重点景区要继续完善水、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县政府可采取“统筹规划,重点投入”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引导各方力量投资旅游产业。一是加大招商经费投入,广泛开展经贸洽谈活动;二是通过委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渠道招商;三是通过广泛宣传,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如对重点招商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价格减免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优惠政策。

2.举办节庆活动,加强社会参与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流、物流,是展示和树立鲜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建县拥有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和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之为资源依托,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如举办生米镇藠头节、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节等活动,均具备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有效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民间文艺表演、特产美食品赏活动,以增强节庆活动的地方性和参与性。节庆活动期间,各景区配套推出系列优惠措施,以进一步聚集人气,推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

3.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联动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新建县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国内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制度,规范旅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是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三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性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发展又能够产生强大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对之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考量和规划,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共同发展。

4.加强目的地营销,树立品牌形象

目前,新建县旅游产业整合度较低,景区、饭店、旅行社各自为政,对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实施目的地整体营销策略,树立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建议聘请专业公司制作全县旅游宣传片对重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及户外广告等媒体在开展立体式宣传推介。通过实施宣传手段多样化、推广对象针对化、推广时间安排差别化等策略,把新建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以迅速提高其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余论

从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来看,中心城市郊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应从自身资源基础条件出发,充分利用优良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依托中心城市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重点开发都市休闲旅游项目。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普遍需求特点,中心城市郊县应着力打造乡土、自然、传统的旅游主题形象,以获取旅游者对目的地价值的高度认同。此外,中心城市郊县还应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拓中远程观光旅游市场,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着。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上海 会展 旅游 战略对策

会展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旅游业关系密切。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产生了会展旅游,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风靡于80年代,发展至今,其内涵不仅已远远超过了会议、展览所包含的意义,而且已超越了商务旅游的范畴,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脱离出来。而我国的会展业直至90年代方才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上海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又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些无疑会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发展好会展旅游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经济、金融、都市化及整个城市重新构架等方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极其重要。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意义

在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上海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来看,上海虽然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和中外闻名的南京路商业街,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寥寥无几,缺少沙滩、海浪、阳光和森林,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上海要想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海会展的直接收入约18亿元,与会展经济相关的各服务行业中,仅场地出租、广告等行业的收入就达1.5亿元,交易额达到550亿元,观众总次数超过480万人次。会展被称为“城市的窗口”,通过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一个成功的会展还可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城市的热情和自信心,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

上海会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

优势分析

首先,上海有着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会展先行在西方国家已是普遍理念。2002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9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初具规模的会展设施和较丰富的组织经验。上海是我国每年举办会展数量最多的城市,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五大展览场馆先后举行了595个展览会,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之一;2002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这世界三大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催生”了上千个会议,其中40%是国际会议。99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apec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是颇具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至2002年底,星级饭店已发展至310家,标准客房约51431间;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上升至548家,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上海旅游培训中心已建成开业,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启动在建,正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第四是先进而文明的东西方文化气质和艺术环境为上海成为世界名城奠定了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就被誉为“东方明珠”、“东方巴黎”,它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纳为一体,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特色和内在精神的综合体。最后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上海目前已是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正加紧中心城危旧房改造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争取3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及完成生态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将大大改变上海的市容市貌。

劣势分析

上海未树立起国际会展旅游城市的形象,举办的会展专业化不强,规模不大,级别不高。不仅展馆面积、设施、性能都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远不如马德里、汉诺威、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一系列会议城和展览城,甚至在亚洲也名不见经传,而且为会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如会议室、多国语言同声传译系统、技术座谈室等也不足。市场化是国外发达的会展中心城市的基本运作模式,由大型会议服务或展览公司承办,政府行为只起着协调、支持的作用,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十分发达,许多会展活动明显由政府包办,会展企业难以放开操作。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宣传。上海管理体制也没有理顺,缺少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造成管理无序,重复办展,缺少品牌意识和明确定位,影响会展的效益。上海缺乏专业人才,就拿同声翻译人才来说,过硬的在上海还不足10人,更不要说高级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机遇分析

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为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了契机。有“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世界博览会,它因举办期长、影响巨大、内容丰富而成为人类文明和互相交流的国际盛会,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事实证明,世博会已成为城市和国家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有举办权,就有城市变化,就有经济增长,而且举办国际会展的频率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标尺之一。还有2003年动工、预计2006年开放的上海环球影视城选址毗邻世博会展览场地,这一中国大陆第一家世界级主题公园将为国内外游客在上海的逗留增加缤纷的色彩。这两个项目将相互促进,共享利益,相得益彰地增强上海的吸引力。

挑战分析

国内大城市的竞争对上海会展旅游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在展览规模上位居全国之最,正准备建设20万平方米的新会展中心,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北京的知名度、城市形象、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广州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会展中心,除了部级的广交会之外,每年在广州本地举行大量展览和会议。在上海的周边城市也存在挑战,南京每年大概有50个以上大型会展,2002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展览会60次,会议90次,展览会观众15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距上海不远的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成功,将有力地促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战略对策

建立与国际旅游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上海会展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内在保证

走政企分开的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成立会展行业组织和协会,加强行业的自律,转变政府职能,以宏观调控为主,按照国际会展业市场化管理体制设置如会展局、会议局等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规范会展旅游业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与会展旅游各相关行业的协作与协调发展,取得与世界国际会展协会的专业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经验。

抓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设施和配套设施

有专家研究表明,世界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城市至少有30万平方米以上带屋顶的展馆,如汉诺威展馆面积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仅停车场就有5万个位置。而上海5个展馆共约10万平方米,一般的展出项目都在1-2万平方米,要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先展馆面积要扩大,目标是超过香港、东京、汉城、新加坡等国际大城市而雄居亚洲之首,改善展览环境,兴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展览场馆。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抓紧做好水陆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规划,完善旅游景点道路指引标志,为创建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城市打下物质基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世界级大都市形象

衡量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城市建设、区位条件等“硬件”,而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等“软件”因素不容忽视,甚至比硬件更重要、更难现代化。世界在肯定上海实力的同时,也提出上海的市民素质达不到西方发达的水平,乱穿红灯、争先恐后地抢座位、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上海屡见不鲜。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市面貌,更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着手,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公民道德,采取有效措施,争做“做可爱的上海人”。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打造会展旅游品牌

国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品牌化战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目前,上海虽然有华交会、工博会,但缺少具有全球影响的知名专业型展览和都市型展览。上海专业型展览宜集中在现行和未来支柱行业领域,以便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都市型展览则一方面促进上海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另一方面又帮助上海成为国际流行消费的发展地之一,扩大内需,丰富人民生活。

广泛协作联合,注重宣传促销

上海要积极与国际展览业巨头合资建展馆、组建展览公司、定期举办会展、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尤其加强海外宣传促销,建立庞大的国际化营销网络,结合申博并按照“巩固洲内市场、拓展洲际市场”的基本方针,促成国际区域双向交流,向海内外旅游者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网络进行快捷、广泛的宣传,图文并茂地展示会展资源与设施,跨越国界宣传上海的旅游形象。

尽快引进、培养会展专业管理人才

不仅专业的会展策划机构在上海缺乏,会展策划、筹办、咨询或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可以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上海会展策划,或派出专业从业者出国学习管理经验,进行短期培训和考察,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国际惯例和规则培养出熟悉会展招揽、组织、接待业务的人员,尤其面临2010年世博会,一大批会展精英或会展高级人才群体需要我们培育,在今后5年内至少培养10家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1.刘住、金辉,《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桂林旅游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旅游酒店; 发展特点; 战略

酒店业,是旅游产业的感应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当前泰州旅游酒店业要正视层级不够优化、空间分布欠合理、产品类型单一、国际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实情况,坚持多元化、集团化、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身优势,真正实现泰州酒店业的跨越发展。

一.泰州旅游酒店业整体发展特点

(一)数量规模不断增长,成为展示泰州的重要窗口

近些年来,泰州酒店数量不断增加。区位交通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加上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来泰进行商务和旅游活动的客人日益增多。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80.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61亿元,分别增长17.43%和23.3%。大量来泰的客人,推动了泰州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作为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泰州宾馆近10年来接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成功举办十多次国际赛事,成为泰州商务和旅游接待的重要窗口。目前,泰州有一批按照高星级标准在建或计划建设的酒店,3—5年内全市星级酒店特别是高档酒店数量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二)档次规模结构基本形成,整体发展变化比较平稳

从规模类型来看,泰州拥有星级酒店、宾馆、饭店、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度假村、招待所、旅馆等各类住宿设施,类型比较齐全。2010年,全市31家挂牌星级酒店中五星1家(占3.23%)、四星6家(占19.35%)、三星17家(占54.84%)、二星7家(占22.58%)。而在“十五”期末的2005年,只有20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1家(占5.0%),四星级2家(占10.0%),三星级9家(占45.0%),二星级8家(占40.0%)。总体来说,“十一五”时期泰州星级酒店的档次规模结构有了一些变化,其中高星级酒店比例有一些增加。在这五年之中,泰州星级酒店客房规模虽然在总量上稍有增加,但各个规模档次的星级酒店及客房数目比例变化并不明显。总体而言,在泰州的星级酒店中,中小型酒店仍占大多数。泰州的高、中、低档次酒店的规模结构初步形成。

(三)地区分布有所扩展,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成正比。

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均有所扩展的同时,泰州星级酒店的分布大体上还是与各地的经贸往来和旅游发展程度成正比,如靖江位列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第36名、江苏省的第9名、泰州市的第1名,近几年实施跨江联动战略,各种经贸活动增多,拥有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层次也较高;姜堰由于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早且目前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风景区以及泰州华侨城等景区和名甲天下的“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旅游业相对发达,拥有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

(四)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以星级酒店为例,2010年的31家星级酒店中,国有制2家,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制1家,有限责任公司15家,私营9家,中外合资1家,中外合作1家,港澳台合资1家。近几年来,泰州酒店业的国有化、集体化程度逐渐降低。总体来说,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这符合中央确定的企业改制的方向,也符合酒店行业的运转规律,有利于泰州酒店业的良好发展。

从“十一五”起,来泰游客增多,对酒店的需求旺盛,不仅酒店营业收入总额高,客房收入也较高,到“十一五”末纳入旅游系统统计的31家酒店营业收入总额达到7.32亿元,酒店业发展达到泰州历史上较高水平(表2)。2008年、2009上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泰州酒店业发展的各个指标均较2007年相比,增幅不大,平均客房出租率有所下滑。之后通过全省“提质增效”工作实现了恢复性增长,酒店的平均房价、平均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总额、客房收入总体上都呈略微上升趋势。到2010年,酒店业发展逐渐好转,营业收入总额、客房收入增幅较大,营业收入总额比2006年增长了80.74%。在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泰州酒店业客房收入均只占酒店营业收入总额的25%左右,与国外酒店业发达地区客房收入占酒店收入总额的70%左右相比,差距太大,这也说明泰州酒店业利润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五)多方资本、精英管理团队进入,推动泰州酒店业进入高竞争时代开放而宽松的政治环境、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客源市场,再加上长三角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切不断地吸引着有眼光的经营者在近几年间不断地涌入泰州的酒店业。泰州酒店业原有的接待功能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酒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全面改变,仅从市场来看,就已经分化成了旅游会展酒店、休闲度假酒店、高档商务酒店、经济型商务酒店、产权式酒店和家庭与社会公寓旅馆等形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泰州酒店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来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二.发展战略

未来5—6年,是泰州从蓄势发展进入到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泰州酒店业发展策略研究,将从中观层面具体化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产业思路,承袭泰州市有关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坚持多元化、集约化、差异化三大发展战略,以推进泰州酒店业健康发展。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

泰州酒店业正处在粗放发展向集约型转变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要立足建立社会各界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多特色经营模式,细化实化各项措施;在资本构成上,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本,力推产权主体多元化;在经营管理上,认真学习借鉴知名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泰州酒店业的整体实力。

(二)发展模式集团化战略

酒店业集团化经营是提升酒店竞争实力,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必由之路。泰州酒店业走集团经营之路势在必行,通过本地有实力的企业采取重组、并购等市场手段,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从而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酒店旅游集团公司,并谋划上市,同时注重酒店企业招商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外地骨干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其它行业投资酒店业,是做大做强泰州酒店业的有效途径。

(三)市场竞争差异化战略

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优势。泰州酒店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损害的不仅是酒店企业本身,而是整个酒店旅游市场。要实现酒店业的良性竞争,必须打造差异化的产品,细分客源市场,分层经营,避免短兵相接、低水平恶性竞争。一是在产品设计上,要拓宽思路,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务型、度假型、经济型、产权型等各形式酒店,错开客源类型,实行差别竞争,以特色取胜。二是在视觉形象、服务品质、营销方式上,推陈出新,走国际专业化和本土特色化两条路子,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产业联动 

Abstract:

Currently in Shangjiajie tourism lacks in a strong pulling power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so this has caused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other industri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 and findsthat Zhangjiaji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products to meet the market, expand the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ross industries.

中国许多城市依靠自然旅游资源建立起以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然而,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未掩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由于旅游产业天生的脆弱性,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发展自己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当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例,分析目前张家界市正面临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促使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张家界市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带动与旅游业间接相关的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促成整个区域产业联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链拓展的关键

旅游产业链是指以旅游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能够充分调动资源的企业为链核,并且通过产业链内生产的产品在企业之间转移,使得企业之间形成具有连续追加产品价值关系的连结体。旅游产业链内企业生产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市场。通过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带动旅游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并延伸产业链且加固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连结关系,促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对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需求比例是不同的,依据旅游消费的需求类型不同所划分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游”是基本的旅游消费,即在每次旅游活动中所必须支出的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出门在外旅游必然有饮食、住宿、交通、观赏景点等方面的支出,因此,这部分消费支出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比较稳定且缺乏弹性;“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旅游商品,进行娱乐休闲等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不是旅游消费者必须的,因此,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稳定且富有弹性。

张家界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应在旅游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所有的其他企业都应围绕旅游景区开展业务。在发展旅游业的前期,资金、人才和政府政策都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倾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如天子山、天门山、黄龙洞等一大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景区内部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景区的门票采用一张票通行制,即游客在进入景区时购买了一张门票后在景区内乘车及观赏所有景点(除天梯、索道外)都不需要二次购买各个景点的门票。景区的门票花费是基本旅游消费的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景区内开发的景点数量增加,相应的门票收入并没有大幅度的上涨,因此,事实上游客在每个景点的平均花费是不断递减,因而不能仅仅依靠增加旅游景点来增加旅游消费者基本的旅游消费,而需要从非基本的旅游消费中获取旅游消费的增长源。

“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主要组成部分,“娱”就是要使旅游消费者不仅到旅游地观赏景点,并且还要使他们在当地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如同少数民族一起唱歌、跳舞等;然而,与“娱”相关的行业并没有超出第三产业的范畴,如果集中开发文化娱乐业,能够在第三产业内部发挥带动效应,旅游产业链能在第三产业内部扩展。“购”则是旅游消费者能购买旅游地的民族工艺品和特色食品,与“购”相关的行业甚多,且涉及面较为广泛,它直接来源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也需要如商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由于与购物相关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具有较高相关度,因此,大力发展与购买旅游商品相关的行业使旅游产业链在第三产业范围外延伸,通过产业链的超延伸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上流动的产品也会因产业链的延伸而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增加旅游产品收入,进而增加旅游总收入。

在旅游发达地区,“吃、住、行”、“游”、“购、娱”的比例为3:1:6,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张家界市这三类的比例为6:3:1。这一比例与旅游业发达地区严重不相符;该数据也表明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链条的长度受到限制,旅游产业的带动潜力还没有施展,制约了旅游产品价值的提升。因此,通过大力发展与“购”和“娱”相关的旅游产品产业,可以延长与旅游相关产业链,同时提高产业链上产品价值,增加旅游业总收入,使得旅游产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二、发展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主要由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构成,旅游景区的开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但张家界市单纯的旅游产品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黄龙洞、天子山等五条游览线路已成为张家界的精品旅游线路,塑造了张家界市的形象,但仅仅单靠开发旅游资源只是增加旅游总收入的一个方面,而且收入的增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依靠旅游商品的发展,增加旅游总收入,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张家界市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商品品种同质化,民族特色的精制产品不多

张家界市拥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自然山水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竞争优势。按理这种竞争优势能够在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上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张家界市许多旅游产品销售点中所销售的具有民族性、地方特色、有价值的旅游商品并不多见,例如,在许多景区周围的特产销售点内销售的旅游商品都是一般化的旅游商品,如:手链、雕塑等,这类旅游商品在其他的旅游胜地都可以购买,它们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许多旅游消费者应而放弃了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即使有些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其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价值低,体现民族特色的精品不多,实用性不强,使得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此外,旅游消费者特别偏爱山区中的山珍野生,如娃娃鱼、天然灵芝等,但这些商品虽是奇珍,但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保护等条件制约,其数量有限,使得旅游消费者很难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这也会造成在该类产品的销售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并严重影响到张家界市作为旅游胜地的地方形象。

(二)旅游商品的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张家界市于1982年正式开发建设旅游城市,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宏观产业结构变动数据(见图1)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逐年不断攀升,表明全市在建市至今主要集中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如前述分析,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以旅游业为市场,并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性。理论上,如果旅游业市场发展较快,应该对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带动力强。事实上,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和工业企业主要以家庭、合伙作坊为主,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普遍规模偏小,大部分工业企业产值较低,生产的旅游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尤其是该市已确立了“不发展对环境有污染的重工业,可供选择发展的产业范围需紧紧围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指导方针,已选择发展产业的企业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价值少,产品需求量小,需求价格偏低,企业获取产品利润少;另一方面,银行等信贷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而谨慎对企业的投资,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企业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

(三)旅游商品零售与批发市场发展不均衡

张家界依赖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拥有许多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土特产和特色民族工艺品。这些旅游产品在市综合性贸易市场、景区(点)内商店都有销售,但均属零售,其交易方式仅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专业性、成销售规模的批发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较为缓慢,如2001年3月成立的张家界土家妹特产食品有限公司才填补了专门销售土家族特色食品的空白,高档次的民族特色工艺品砂岩石画也只有少数几家画院专门销售。零售业发展过快,易造成旅游商品销售市场过度竞争,使得旅游商品价值降低,价格与价值有较大背离。商店与商店之间为争夺消费客户,往往采用低价格战,使得商店获取较低的利润,甚至有些商店亏本经营。零售商店过多且较为分散,市场监管难度较大,许多商品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不仅损害正规名牌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专业性批发市场发展滞后,企业虽在市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市内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数量受到地域限制,而特色产品销售又不集中,产品向外流通、销售成本较高,区域外的市场开拓受到产品销售规模的制约,致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减,发展缓慢。

(四)旅游产品产业链上相关高层次人才匮乏

张家界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因坐落于湖南西部,地属“老少边穷”地区,其旅游产业发展得快,但能带动区域发展的面积有限,市管辖的二县二区中桑植县是部级贫困县,慈利县是省级贫困县。可以说,“贫困”仍是张家界市总体特征。这又必然出现“人才倒流”现象,即高技术、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向发达的地区流动,他们在那里可以获得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工作机遇和丰厚的报酬;同时,他们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发达地区所有的资金相结合,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使发达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相反,张家界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向人才提供如同发达地区那样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机遇,也不可能提供很高的报酬,这些地区都出现人才大量向外流出、少量的人才流入,导致这些地区缺乏高科技和丰富管理经验人才的支持,各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瓶颈限制,与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又使得张家界面临人才紧缺,从而陷入经济发展缓慢恶性循环之中。

三、实现旅游产业链网络化拓展的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链的网络化拓展是指旅游产业不仅带动与之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应带动间接相关的产业如工业、农业的发展,这对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均衡,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需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合理地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

(一)发展目标产业的选择

旅游业作为张家界市的支柱产业,其他的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牺牲旅游业而任意发展其他产业;否则,减缓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发展目标产业上必然需要做出选择,如果将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对接,发展旅游农业、生产旅游商品为主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文化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网络化扩张,这不仅不会损害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与旅游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农业,将农业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当中,增加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总量,并使农业产品面向旅游业市场,利用旅游业带来的潜在消费者人群,增加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量,提高旅游农业企业的收入。旅游者在张家界不仅可以观光山水,而且可以休闲娱乐,如“农家乐果园”,让游客亲身体验到自采自摘的乐趣,满足游客身、心上的需求,这种附属旅游业的休闲、娱乐消费市场的开拓,其附加在旅游业的收入值是巨大的,这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促使张家界的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化。而旅游产业与工业结合,发展面向旅游市场的旅游工业,如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特色工艺制作等行业,并将高科技融入到旅游产品中,生产出具有民族文化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商品。旅游业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工业企业选择生产满足潜在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商品,将高科技与民族工艺相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增加产品的内涵价值。此外,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服务、娱乐等行业已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可尝试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分析国内外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大趋势。张家界可以考虑利用本身所拥有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兴建影视城,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融资、筹资渠道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上企业要研究开发特色产品和扩充规模,首先应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相关高科技人才缺乏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资金。目前,已在张家界落户的、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合作或股份制办企模式,其资本结构是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为主,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的资金数额有限。近年来外来资本投资很少但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外来资本。外来资本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高、风险小、见效快的行业,而张家界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有很多值得投资的企业。但关键是外来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很高,政府对待外来资本时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简化建立企业的手续等无形壁垒和经营壁垒,让外商愿意在张家界投资办企业。同时,政府需要适当地对外来资本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使之遵守合理的制度,并使其投向张家界市急需发展的行业中去。

(三)科技战略

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这可以依托吉首大学的科研优势,如吉首大学的湖南省林产化工实验室就可以充当研究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孵化池”,利用他们的研究资源和凭借空间优势,并对当地农、工业企业需求的了解,与他们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开发他们急需的技术;也可以实行跨区域合作,依托市外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参考、学习他们的研究技术或直接与他们签署长期的项目合同,研究开发本地区所需要的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张家界市本地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其本身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具有外溢效应,即技术向周边与之相关的企业扩散,周边企业利用自身的空间地域优势或横向、纵向一体化等有利条件,加强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地交流与联系,这样,利用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辐射效应带动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四)人才战略

人才是高科技、先进管理经验的载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每一个地区都应当有与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战略,张家界市地处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首先,可以依托吉首大学或让吉首大学和著名大学合办培养张家界市急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送到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这些送出的人员认真学习科学本领,学成后回张家界服务。第三,张家界市作为湘西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可以向湖南省政府乃至中央争取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这可以参考“国家西部大开发人才计划”中的一些政策,如为到张家界市工作的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保障和子女学习等问题,解决人才来张家界工作的后顾之忧。当然,张家界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依托品牌价值吸引资本,资本一进入,则优秀的人才也会跟随流入,这是一个“并行的过程”。

(四)市场战略

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旅游产品所蕴涵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化,必须加强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尽管需要通过“娱”和“购”这两个部分带动张家界市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游”是旅游消费者的兴趣点,不能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的销售,而干扰和影响游客在景区(点)游玩的兴致,因此,需要加强景区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规范商业经营活动,对旅游商品销售点和旅游商品实行授权准入制度,杜绝各商品销售点之间哄抢客户、恶意竞价和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合理规划景区商业点布局,关闭或合并景区销售点,可将在游客集散地和景区(点)服务中心建立大规模的旅游商品专营店。另外,张家界市需重点加大综合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一至二个区域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旅游商品经营企业建立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创立品牌,建立联盟经营体系或连锁店,并利用张家界区位交通优势,配备必要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扩大特色产品的外销。 

(五)信息战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系统而产生低成本的广告效应,外界可以深入了解张家界山水、人文环境,提高他们来张投资、旅游、定居、休闲的热情;而张家界市自身发展产业的选择、融筹资渠道、技术、人才和市场战略也离不开信息支撑。加快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地融入到国际互联网当中,帮助政府在决策发展目标产业时,综合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他区域的目标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并借鉴别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为实现跨区域合作,形成“双赢”局面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使企业、旅行社等经营组织了解资本、技术、人才流向和区域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动,帮助企业做出合理战略决策;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市场的水平;以最小的成本搜寻到企业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组建跨区域的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协调、沟通方式。

借鉴于张家界市发展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全国的旅游城市都可依托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将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都统一到旅游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内外部联合与协调,使产业之间顺利对接,产业面得以拓宽,并建立大跨度的产业链,链上的各个接点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带动三大产业网络化的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注释:

① 该数据作者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考察调研过程中,由张家界市统计局提供。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战略转型;治理;发展资本;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1-0060-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变革,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在不断地调整。但由于发展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对旅游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关注不够。在倡导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今天,用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进一步调整完善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不仅是旅游业本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旅游强国宏伟目标的必需,也是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梁留科,曹新向,2007)。

研究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主要基于三大背景:第一,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相关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不少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性框架。第二,近几年,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纷纷提出要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但究竟要转型什么,升级什么?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可行的实现途径,这些问题都亟待明确。其三,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关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时候,而旅游业发展本身也存在经济、福利和生态门槛,如何在三个门槛之间寻找合适且动态的平衡点是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只有在辨明以上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系统地发现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转型的战略性指导作用,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研究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既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也对下一个阶段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二、研究进展

通过两次关键词索引,作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共检索到“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发展”方面的论文22篇,其中,最早的文献是刘思敏和杜江于2004年2月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上的《摒弃创汇导向,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该文明确提出了旅游业要科学发展和建立旅游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两个重要命题。之后,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相应研究。

(一)对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解释

推动旅游业的科学发展,首先需要发展模式的转变。刘思敏和杜江提出,要树立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就应在追求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民间外交、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刘思敏,杜江,2004)。卢玲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科学发展观要求当今的旅游业在发展模式上应更加全面、协调,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接着是转变增长方式;重视旅游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 应以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卢玲,2007)。

张薇和游喜喜从区域旅游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要以追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产业使命;协调发展是旅游产业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发展形势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味的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旅游产业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张薇,游喜喜,2009)。

还有相当一批学者从“和谐”的角度来解释旅游业的科学发展。例如,施云南认为,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观就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施云南,2004)。梁留科和曹新向从和谐旅游的角度阐释了旅游业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企业运营模式——和谐运行;旅游开发模式——和谐利用;旅游环境保护——和谐的旅游环境;旅游消费模式——和谐消费;旅游发展目标——综合目标效应(梁留科,曹新向,2007)。

由此可见,所谓“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业的资源生产率和产业发展质量,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满意度,平衡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

(二)旅游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从全局出发、系统部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战略见之于战术的统筹安排,是关乎旅游业科学发展战略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步骤,其重点体现在对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旅游资源评价、环境容量分析、客源市场研究、旅游产品与服务设计、营销推广等几个方面的谋划和实践指导当中(张薇,游喜喜,2009)。表1列出了相关文献中提出的中国旅游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概括而言,尽管论述科学发展观和旅游业发展关系的论文已经不少,但几乎没有文章系统解释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和详细运用,涉及到具体实现途径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有必要从辨析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入手,研究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型的提出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即指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其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一致。其中,统筹兼顾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诸大建,2007)。如图1所示:

(二)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

旅游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系统认识旅游业的综合价值,加快发展旅游业,创新发展旅游业,就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正确解读和诠释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来寻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施云南,2004)。

为了较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本文采用了专家意见法。基本步骤如下:①本文作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按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纬度,共得到54项关于“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的最初条目;②将调查表发给在旅游产业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25位专家学者,由各位专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经本文作者归纳整理后再发回给各位专家;③专家们根据综合结果并参考他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而将调整后的意见发给本文作者。如此往复3轮,直至各位专家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最终形成了28项核心指标。

此外,作者还利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法,请专家们对所得到的衡量指标的现时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具体操作与上述步骤类似,其中,从第二轮开始,每个指标的评分取所有专家对该指标打分的平均分。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在表2中,中国旅游业发展在12项衡量指标上的现时表现是不及格的,占到所有指标的42.8%,其中,评分最低的5项为“全面推动旅游业的生态化”、“强化旅游业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不断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改进旅游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建立与‘大旅游、大产业’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机制”。这些都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

(三)基于社会福利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型

世界银行在《增长的质量》(The Quality of Growth)报告中提出,发展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指出促进发展有三种资本:有形资本通过经济增长为福利做出贡献;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其收益为增长和福利做出贡献,因为人力资本投资诸如对教育、健康等本身就会增加人民福利;对自然资本投资,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如果过分地依赖有形资本,或长期执行扭曲政策,或者对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投入不足,就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世界银行,2001;诸大建,2007)。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体现的是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贡献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包括四个重要方面: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自然条件的投入和改变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诸大建,2007;左晓蕾,2011)。我国国家旅游局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所谓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以及实现怎样的发展(张文建,2010)。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将表2中的28个衡量指标归纳为治理主体、发展资本、发展途径以及发展目标4个方面,其中,发展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有形(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

依据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增长质量模型和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主要运用领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福利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型,如图2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提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旅游业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度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满意度;旅游行业应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齐抓共管的多方治理模式;对于旅游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资本同样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它们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旅游财富,并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本模型强调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系列的规范、网络和组织,它是经济社会活动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纽带;发展途径则是上述四种资本组织起来从而产生旅游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途径,其中,自然资本是条件,物质资本是基础,人力资本是关键,社会资本是保障。

四、对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各方面的改革还在不断深入,国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正在并且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和策略(张广瑞,2011)。基于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应用指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现时表现情况,作者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一)重新认识旅游业的社会价值,并制定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方案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杨军,2005),不同的价值导向又将带来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功能日益凸显,已经到了重新认识旅游业的综合价值的时候。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旅游业的社会价值。对此,有学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发达地区应主要考虑旅游业的“环境产业”功能,考虑其对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优化,考虑旅游业的精神文明促进功能,以及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应重点考虑旅游业的“动力产业”功能,考虑其对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强的优势,积极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和就业促进功能(陈南江,2003)。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困难的一点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策的有机协调及其功能的发挥,这是由于旅游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功能的多元化所决定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国家战略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行动方案。

(二)构建多主体的旅游业利益协调机制,优化产业治理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受邀参与本文调查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与‘大旅游、大产业’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机制”已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协调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政府部门首先要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坚决地交给市场去做,把应该由协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坚决地转移给协会和中介机构,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真正腾出精力履行好政府部门应尽之职能(邵琪伟,2010)。

具体而言,包括:①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并赋予政策制定、市场监督等相应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化运作;②推进行政管理与促销服务的分离,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③行政管理应当与行业自律分离,行业协会应当独立,不应当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庸;④在全行业倡导和普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念与操作方式,逐步优化治理结构。

(三)加大对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投入,同时加强社会资本建设

传统的门槛理论(临界分析)只是关注对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并将主要限制因素归纳为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技术设施条件限制和城市结构限制。但由于旅游业具有显著的综合性、服务性和生态脆弱性特点,旅游目的地必须同时关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前者是绝对门槛,后者是相对门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各省市普遍偏重旅游投资开发与经营,忽略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切实保护和改善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而这些都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投入迫在眉睫。

另外,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建设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旅游业而言,所谓社会资本,是指旅游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人际关系和共有信息等,它主要涉及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它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上,旅游法律法规、政府主管部门在组织生产中的角色都会影响宏观旅游经济的业绩和社会发展(朱启贵,2011)。

为此,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建立旅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等等。

(四)优化产业发展途径,提高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促进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关键所在,短期内应特别重视技术效率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同时重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有所区别(杨向阳,徐翔,2006)。从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仍处于要素驱动型阶段,大部分省市的旅游经济增长还依赖于较高的资本劳动比,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旅游业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加其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关键。

根据基于社会福利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型,要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要做好四大环节的工作,即制度变革、生态环境改善、人力资源建设和技术进步,若单独依靠某一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是有限的。为此,各省、市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比如,为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切实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改善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加大在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积极推进各类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与普及。

五、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指导实际工作方面,本文只是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应用的基本框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虽然论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指标体系,但没有对如何具体落实进行专门研究。为了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实施,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并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的分工方案。各部门之间如何有机协调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其次,衡量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中实际运用情况的指标应尽可能量化,例如,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便可以细化为电子政务和企业网站的普及率等指标。

从“基于社会福利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型”中的四个维度出发,可以预见,三重底线法(Triple Bottom Line)、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和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等理论在旅游业发展中各个层面的细化研究将成为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发展背景下的行业研究热点。其中,三重底线对应旅游业发展的综合目标以及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利益相关者对应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中的多种主体,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全面质量管理对应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服务中的全过程管理;公私合作则对应旅游业投资、经营与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及具体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张广瑞. 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11(2):16-33.

刘思敏,杜 江. 摒弃创汇导向,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J]. 北京社会科学,2004(2):128-134.

梁留科,曹新向. 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 经济地理,2007(7): 681-685.

诸大建.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R]. 解放日报,2007-12-03.

胡鞍钢,郑京海.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 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6.

(世界银行)托马斯,等. 增长的质量[M].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施云南.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发展[J].琼州大学学报,2004(8): 73-75.

卢 玲.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旅游业[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2): 25-27.

曹国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旅游业危机管理责任与机制[J]. 旅游科学,2008(8): 19-23.

陈南江. 以新的旅游观指导旅游业发展[R].在世界旅游组织论坛上的]讲,2003-11.

张 薇,游喜喜. 论科学发展观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3-5.

张雪明.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李四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如皋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政协,2009(7): 48-49.

邵琪伟.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谈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0-07-30.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Wang Chunlei

(School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7

关键词: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产业现状 策略

引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的需求旺盛,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供给能力增强。2009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实现了5566亿元的总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1.4%,占GDP的5.44%。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旅游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客观要求。

然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到2009年旅游产业占全国GDP为5.44%,而在2002年世界旅游产业的总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就已达到11%左右。同时,在开发旅游资源、配置旅游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一)旅游的产业化

旅游产业化不仅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复杂的交织网络关系,而且宏观体制、微观机制、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等因素也会对旅游产业化产生制约作用。但是,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对旅游产业化的涵义进行考察。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化在经历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现代化是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构成旅游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文化现代化是更深层次影响旅游现代化的因素。

国际化。国际化反映的是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它是旅游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旅游国际化能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规模化。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旅游业的规模化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形成,使得旅游不再是属于少数有钱人的奢侈行为,而是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活动。旅游业规模化的另一种表现为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行社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等。

市场化。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动作方式,市场化要做到四点,即要形成市场规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则来指引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合理分配。

2.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功能。也就是说,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与之关联的行业的发展,如餐饮、娱乐、建筑等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据相关研究的推算,旅游业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GNP就会因此增加3.12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约1.52美元。

旅游产业能带动就业机会的广泛增长。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者是直接就业者的5倍,可见旅游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此外,旅游行业的就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旅游产业可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旅游产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有助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以提高思想素质;开阔视野以提高文化素质;了解现代生产经营状况以提高管理素质;陶冶情趣以提高道德素质;了解科技知识以提高技术能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1986年旅游经济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之中。所谓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到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上分析,它是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设计和谋略。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上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坚实的基础,我国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的先天不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122.8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7.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2.2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175.5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高达1300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达530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7.1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0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874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达2839亿元。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大国的地位在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8

目前, 国内旅游供给商对于老年旅游市场明显重视不足,产品供给落后。 具体而言,当前老年旅游市场供给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总量上的不足,结构上的不平衡。首先,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 相对于旅游者而言,其购买的服务涉及到常住地到目的地的所有服务,包括酒店、景区、交通以及旅行社等多部门,其中任何一方服务的不足都将影响到完整旅游产品的形成,而现实中的各旅游市场主体并非都重视老龄旅游产品的开发。因此在旅游市场中,老龄旅游产品供给的总量取决于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供给最“短板”的产品数量。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对于各供给部门要求的较高的协调统一限制了产品总量上的供给。其次,产品供给在时间上具有不平衡性。 每年仅在重阳节等少数特殊节庆时期,旅行社、景区等才重点推出老龄旅游产品,而在其他时间段则很少推出老龄旅游产品。

②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 目前,市场提供的老龄旅游产品往往缺乏针对性。 无论是酒店还是旅游景区,在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 而旅行社更是缺乏针对性的旅游线路产品。 旅行社、景区等旅游服务提供商对老龄群体与年轻群体并未加以明确细分,由此使得提供的旅游服务或设施,对于老年人而言存在着获得障碍。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旅游产品的供给总量上、结构上还是产品的设计等细节方面,现行产品供给现状都与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具有巨大差异,究其原因则是对老龄旅游群体的需求特征缺乏深入研究。

老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特征

对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特征研究是指导产品开发设计的首要前提。而老龄旅游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较而言具有其自身特征。

第一,老龄群体是离退休或已退休人群,这一特征决定了老龄旅游群体休闲时间的充裕性。 一般而言,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地域指向性和时间指向性。 但相对于老龄群体而言,其地域指向性仍然存在,但其时间指向性并不明显,这是由老龄群体的休闲时间所决定的。休闲是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 离开工作之后的老龄群体不再有工作与休闲之分,除去必要的生理时间外,其余都是其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在休闲时间上,老龄群体相对更加宽裕,而并不仅仅局限在节假日或带薪年休假等。

第二,老龄人群已退休(离退休)特征还决定了老龄旅游市场群体的收入有限, 从而使老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其需求价格弹性更大。由于旅游活动本身并非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大于1。 而老龄群体由于其对未来的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消费增加,尤其是医疗护理方面消费的增加,从而使其需求价格弹性更是高于一般的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第三,老龄群体中,女性多于男性,性别的差异需求在旅游产品的供给中充分考虑到女性的性别化需要。 由于性别的差异,导致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的死亡率要高于女性的死亡率,进入高龄以后,其差异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在老龄化群体中,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如日本已开辟专为女性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无论是其游览线路的设计,还是在酒店住宿等方面,纷纷对女性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但如何针对老龄化的女性群体提供其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仍需深入研究。

第四,老龄化群体由于其较低的社会参与率,且子女多忙于工作或身处异地,造成老龄群体的身心孤独,而老龄群体中的女性多于男性,单身多于非单身,更是加剧了老龄人的心理孤独问题。因此,旅游作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同时,更是其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走过了人生事业的高峰之后,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动机上看,老年群体需求在经历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后,又回到归属需求与安全需求的层次。 通过旅游度假活动的开展可以强化其归属需求,在子女成人以后,从旅游活动中寻找社会归属。而老年的康体疗养活动等则是努力实现老龄群体的身心健康安全需求。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老龄旅游群体,笔者以为我国的旅游业应及早制定战略规划,积极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1.政府层面

长期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推进模式。在规范服务、标准化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为推进我国老龄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政府层面而言,需要:

①编制全国老年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国内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政府必须首当其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老年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老龄旅游产品的有序供给。 从宏观层面对国内老龄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

②制定相关老年旅游产品标准,提升老年旅游服务质量。 政府部门可联合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等单位,起草制定国内老龄相关旅游产品的标准,使国内的旅游开发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有规可依。欧美等众多国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条件与生活自理状况对老年住宅进行分类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从而使为老年群体提供的住宅更加具有针对性, 如英国政府早在 1969 年就规定了“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标准”等,而国内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③完善相关旅游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老龄化构成庞大的旅游产业,但同时更是一项社会事业。 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通过鼓励、吸纳民间资本进行老年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理应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但目前由于我国的法制尚不健全,导致开发商在进行老龄旅游产品生产供给时存在部分阻碍因素。 因此,为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应从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年旅游产品开发。

2.旅游服务商层面

旅游服务商作为老龄旅游产品的直接供给方与服务方,直接关系到老年旅游产品的品质与老年群体的旅游体验质量。为更好的提供优质产品,旅游服务商可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对产品与服务进行提升。

①硬件。 硬件主要为道路、服务设施、旅游住宅几个方面。 景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考虑到老年使用者的需求,加强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同时要积极促进老年群体在景区内无障碍通道的无缝对接。在旅游住宿方面,则需要以老年人的方便为方便,可推出针对老年群体的主题酒店或公寓,室内的设施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尤其需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如室内地板采用防滑处理等。#p#分页标题#e#

②软件。旅游服务业最关键的因素是服务人员。因此,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技能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旅游服务商必须针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尤其是突发疾病的急救等。强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使老龄旅游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

结语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9

一、前言

尽管已经有大量研究者对长吉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上述研究大多数都只是针对此区域进行的,但是,针对长吉图地区旅游发展战略体系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甚至呈现空白状态。本文作者主要对长吉图先导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以后研究人员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二、旅游产业在长吉图区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

(一)完全符合振兴东北战略要求

在2007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东北振兴计划》,在此文件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要对旅游业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出东北地区各方面的优势,例如:冰雪、草地、边境等,从而开发出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冰雪旅游产品。所以,旅游产业为我国振兴东北战略的一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是旅游产业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动作振兴计划实施。

(二)完全符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构思

早在2006年,吉林省政府就已经颁布实施了一《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并且明确指出,要将旅游产业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旅游年均总收入以17%速度快速增长,在2010年,其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旅游总产值的两倍,因此,把旅游产业作为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此外,在此决定中还涉及到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措施等。然而,在吉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长吉图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是核心内容,因此,认真做好长吉图地区的旅游产业,那么也将会把吉林省旅游产业做得更出色。所以,发展长吉图旅游产业完全符合吉林省旅游发展的构想。

(三)长吉图先导区旅游产业发展为战略布局关键内容

旅游产业为第三产业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与促进的作用。可以说,在长吉图地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资源就是旅游资源,所以,旅游产业将成为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主要产业。另外,由于旅游业属于是服务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所以,可以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此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其它各行各业发展,所以,为更好的实施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战略,我们,必须要将旅游产业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旅游优势,加快长吉图以及整个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

(四)提升长吉图先导区产业质量的基础是旅游产生发展

在吉林省旅游资源发展过程中,长吉图是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再加上,其生态、历史文化等都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而且其代表性也非常强。因此,在各种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所具有的优势较多,因此,长吉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能够提升长吉图开发先导区的质量。

(五)是实现长吉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针对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具有两点优势:其一,发挥长吉图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合理的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得最大的资源效益;其二,对长吉图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加快长吉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长吉图作为国家的一个开发先导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一政治问题。所以,实现长吉图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长吉图开发先导区以及整个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长吉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长吉图先导区和其它地区乃至国外旅游资源相对,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例如:冰雪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其中,森林旅游资源优势最显著,其林地总面积达到319万公顷,而且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0%。因此,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的优势,例如:长白山景区,被称为国家5A级景区。

(二)完善的政策环境

当前,除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之外,国家政府在颁布的《规划纲要》中又指出了长吉图地区有先行先试权,这必然会给长吉图旅游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多机遇。特别是在区域旅游整合、海外旅游市场发展等方面作出大胆尝试,从而加快长吉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四、长吉图先导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体系的构思

(一)制定完善的且符合长吉图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对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始终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是由于此种战略方针的目标、内容等都完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且能够满足长远性、综合性等要求。

(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

在长吉图先导区,其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以“广义生态旅游”作为核心进行战略定位的。其主要是由于在长吉图先导区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中,只有山水生态特色十分显著,因此,结合此特色,而其它特色便称之为是“广义生态旅游”特色,因此,有很强的统领性作用。

五、结束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