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徒工合同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26

学徒工合同

学徒工合同范文1

关键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经验;制度逻辑;质量标准;利益回报递增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25-07

考察当前关于我国解放后学徒制的研究成果,有诸多盲点未给予呈现。解放后我国学徒制的兴起、壮大乃至衰落,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有值得挖掘的经验和教训。当前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正在积极推进学徒制试点,只有以科学的思维审视历史,正视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推动学徒制真正走出中国特色之路。

一、解放初期学徒制:动因、经验及问题

(一)动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及进行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大干快上的风潮。当时,在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项目之外,各县市也确立了不少工业项目,并将招工指标大量下放到农村,很多农民在此期间变成了工人。仅1958年一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猛增到4532万人,比1957年增加了2000多万[1]。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工作及期间工业项目的大量上马,成为学徒制规模扩张的直接诱因。生产力水平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生产力落后及结构的多层次现状,决定了技术工人成长路径的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当时我国培养技术工人采取两条路线:企业学徒培训与技工学校培训并举。由于当时技工学校数量不足,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还没有找到效益更好的途径,因此企业学徒制在此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当时我国90%的新技工是通过企业学徒制培养的[2]。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领域所需技术人才规模大、工种多,几乎所有工种的技术工人都可以采用学徒制来培养。学徒制既适用于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又适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业;既适合一般工种的需求,又适合传统特殊工种的需求。而且,学徒制可充分利用企业的现场和生产资源,不需要额外投资和增加编制[3]。总之,生产力水平为大规模开展学徒制提供了客观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由于当时的商业、手工业等都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尽管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却仍有很多企业保留了资产阶级的经营模式。为阻止资产阶级剥削工农大众,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基础,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保护工人阶级权益的制度。学徒制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一种有效制度,更应彰显出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因此改变旧有学徒制的师徒关系,坚决取缔旧有学徒制度中的各种封建陋习和剥削性质,以新的制度和形式建构起彰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型学徒制,便成为一种政治诉求。在改革旧学徒制的过程中,当时的发力点在于赋予学徒工资、待遇、工伤、医疗等合法权益。经济与政治权益和自由的获得以及为国家争做贡献的文化氛围激发了青年工人争当学徒的热情。

(二)经验

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对技术工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稳定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从旧学徒制度业已存在的及“一五”期间学徒制实施暴露出的问题入手,对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和规范,不仅有效提升了学徒培训质量,而且增强了学徒制的吸引力。除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挂帅、重视提升学徒社会主义觉悟外,还有两条经验值得关注:

一是以制度范和保障师徒权益及培训质量。主要制度包括:保险制度、师徒合同制度、学徒考核制度、技工师傅带徒奖励制度等。《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1949年)将“私营企业主与被雇佣之工人职员店员学徒及杂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纳入劳资关系,学徒享受相应的休假、津贴及待遇,并规定“学徒及养成工与技术或业务知识传授人(即师傅)间,应严守尊师爱徒原则,学艺者须尽心学习,努力生产,传授者须尽心传授,禁止打骂虐待”。劳动部颁发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0年)规定“失业学徒每月发给三十市斤粮食”。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1950年)规定,“应动员工厂、企业中的技术员工,负起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光荣任务,自愿地担任技术教员”,“采用技术训练班、技术研究班或订立师徒合同等形式”,“定期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提升其技术等级,并发给教者一定奖金或报酬。”195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学徒(练习生)是否按期转为正式工人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学徒转正要求和程序;《国务院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对学徒的年龄、学习期限、学徒月生活补贴、学徒转正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对师徒权益及其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要求企事业单位同学徒或者师傅和学徒之间“都应该订立合同”,合同上写明学习的期限、学习的内容、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地出台政策或措施,推进学徒制改革。如,1963年天津市颁布政策文件明确了师徒合同签订的办法、管理、合同内容、合同期限,学徒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试管理、考试标准,技工师傅带徒奖励条件、奖励办法等;山西晋城县在全县推行签订师徒合同制度,实行包教包学、按期出师,扭转了过去教学不明确的缺点,促进师傅用心教,学徒努力学;四川省南充市各手工业行业都采取了签订师徒合同制度,固定师傅,包教包学[4]。

二是培训与就业管理相结合。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即全部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由国家统一调配,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这种“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虽然造成了劳动力调控机制僵化,但对于当时调动工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经济领域大量补给技术工人确实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实施的是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制度,从建国初期起劳动部门就担负起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业及专业训练的任务,此时劳动和就业已出现结合的趋势。“从长期来看,这种统筹管理的方式是合理的。”“这种管理体制避免了劳动力训练和使用计划相脱节的弊端,使培训能从整个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局限于企业中或单纯局部计划中来考虑来安排。”[5]

(三)问题

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徒制为我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保证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学徒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学徒工“先就业后培训”,手持“铁饭碗”“等靠要”思想蔓延,学徒钻研技术的积极性降低;进入单位即列入编制,包得过多,企业负担过重[6];学徒劳动计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学徒以“劳”为主,不利于接受较系统的技术理论和操作的基本训练;以短平快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徒,还不能承担技术较复杂的工作,面对技术难题和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学徒培训管理工作滞后,很多企业学徒培训走形式,造成新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7] [8]。面对诸多不适应和问题,改革学徒制便成为历史转折期的重要任务。

二、20世纪80年代及后期的学徒制:改革、经验及衰落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职业技术培训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技术的进步,传统学徒制的问题越发凸显,但“鉴于我国企业界的具体情况,学徒制这种培训模式在相当时期内还要保持,但必须进行改革”[9]。

(一)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学徒制改革,既有对50年代学徒制内容的重申,也有为应对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所进行的制度变革。1981年5月,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学徒制改革框架,再加上实践中对学徒制改革的具体需求,这一时期学徒制改革内容包括:一是确立“先培训后就业”原则;二是明确企事业单位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的框架,提倡尊师爱徒,实行包教包学包会;三是明确“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不少于1/3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按照不同工种的要求开设必要的技术理论课程及相应的文化课程”,技术理论教学“可利用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进行”;四是强调签订师徒合同;五是对于新招收的学徒,要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劳动态度、安全操作、文明生产、遵纪守法等教育;六是对学徒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成绩要记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者才能转正。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学徒制所暴露的问题。

(二)经验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学徒制尽管渐走渐微,但仍探索出很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其中,既有区域层面的整体改革先进案例,也有企业自主探索的学徒培训新路。

1982年,《国家劳动总局、印发〈关于苏州市加强学徒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下发,向全国推广苏州市学徒工作经验。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持力推动外,苏州市学徒培训工作形成的几点经验值得关注:一是建立全市优秀学徒表彰制度,激励学徒与师傅学与教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学徒管理制度创新。二是劳动部门与团组织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如,劳动部门负责课程开发、培训实施、培训管理、技术考核和学徒转正、定级审批等,团组织与劳动部门共同制订《徒工守则》并获全市批转,使学徒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一个遵循的规范和努力的方向,也使各企业对学徒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了一个依据和标准。三是在全市普遍实施签订师徒合同制度,合同规定每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评比,合同期满考核验收。四是实行考核制度。包括对新招工人的考核、对学徒的考核。对于学徒的全面考核,既有参照技术标准进行的应知应会考试,又有依据《徒工守则》对学生进行的学生道德品质考核。考核结果与转正定级挂钩[10]。齐齐哈尔市也十分重视学徒培训,其劳动局向全市下发了《学徒培训管理细则》和统一规格的《师徒合同》,使各基层单位的学徒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1]。

企业是学徒制的实验场,学徒制实施效果如何,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落实创新。齐齐哈尔市和平厂教育科组织力量写了全厂六十个主要工种的师徒合同教学大纲,使得师傅传授技术有计划、衡量学徒成绩有准绳,促进了技术培训正规化和质量提升[12]。荆门石化总厂在70年代初兴建时,职工队伍来源复杂,平均文化程度低,而在80年代又遭遇人才“断层”,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明显不足。在这一背景下,总厂新招1200余名工人。在新学徒培训过程中主要抓组织、规范和制度建设,教育、劳资、职工大学三个部门成员集中办公。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将学徒培训总目标分解为就业资格培训、入厂资格培训、上岗资格培训等具体目标和任务,每一目标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并落实,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

(三)衰落

进入80年代后期,我国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在1983年提出“对新招收的工人实行劳动合制”、1986年提出“国有企业用工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后,“国家分配、铁饭碗、终身制”的学徒保障制度瓦解,企业培训工人的积极性大幅减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技术升级及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学徒制培训工种大幅减少,学徒制的不适应问题更加突显。1992年劳动部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中提出,“对传统工艺和少数特殊工种应按有关规定继续实行学徒培训,其他工种应将招学徒工逐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要求“在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在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但除个别工种和企业外,学徒制并未循着这一路线发展,最终逐渐衰落。

在影响学徒制的诸要素中,经济要素是最显性的基础要素。在封闭的自然经济和企业生产环境中,学徒制与其相适应,因而能够生存以至于发展至鼎盛时期,但是随着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形态发生改变,作为与之相适应的学徒制也必然发生变革或走向衰落。可以说,改革是必由之路,当改革遇到阻力或改革未找到科学合理的路径后,学徒制的消匿便成必然。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学徒制逐渐衰退的原因,可从五个方面考察:

一是经济体制变迁改变了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形态。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学徒管理体制、学徒招工方式、学徒身份、学徒与企业的关系、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影响了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形态。

二是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技术要素的需求,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标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学徒制质量标准和培训模式。已经习惯于传统方式培训学徒的企业不愿意做出改变,如国家要求学徒培训中要有三分之一的理论学习时间,但在现实中企业普遍未安排相应的理论学习计划和课时,影响了学徒的技术视野和技术水平[14]。企业不愿作出改革,因为这种改革需要付出较多成本,再加上市场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供给和企业选择人才自主性的增强,学徒制渐渐消解便成必然趋势。

三是市场机制增加了学徒制实施的不_定性和难度。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就业只有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就业机会的增加、市场化对利益的追求以及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徒对师傅不够尊重,学习兴趣不浓,师傅因竞争上岗等因素也不愿将看家的技术技能传给学徒等,这一系列内生性矛盾和问题增加了学徒制实施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四是学徒制在个体经济中出现失控和不协调,学徒权益得不到保障。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学徒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个体经营者与学徒之间的利益和目标又不完全一致,个体经营者关心的是自己财产的增值和利润的增加,因此其对于学徒在劳保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便自然地关注不足、给予不足[15]。尽管《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中作出了“请帮手、带学徒都要订立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期限和报酬”等规定,但其强制力不足,也缺少操作性细则,未明确具体情形应当如何处置、由谁处置,使得企业在出现损害帮工与学徒合法权益的情况时,相关职能部门的鉴定无所依从,也无法管理。

五是社会上对人才观念、成才观念存在偏差。其一,片面地认为只有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才是人才,而技术工人手艺再高也不在人才范畴之内,从而导致在人才需求预测、统筹管理、规划培养等方面对此都不够重视;其二,认为只有上大学获得学历才算成才,在工人岗位学习培训的结果仍是工人,因此不愿意在工人岗位上拜师学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不但使学徒制这种传播技艺的重要渠道被废弃,而且使那些身怀绝技的技工失去了应有的尊重[16],技术工人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进而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断层”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三、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发展:困境与方向

当前,面对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与长期的就业总量压力,以及越来越突出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学徒制再次进入全民视野。我国政府层面推动的新型学徒制,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教育部主推的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的现代学徒制,由职业院校主导,其基本内涵是“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二是由人社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推动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主导,面向的是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其基本内涵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其实施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或阻力。这些困难或阻力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形式,但有些本质性要素还是相同的,即专业化分工与利益分配的问题,控制、质量与监督的问题,资源配置与效益提升的问题。

(一)困境

一是主导地位的冲突。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还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都要求另一方按照主导方要求给予支持和配合。如,对于招生即招工这种模式,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职业学校希望企业能按学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企业教学,但更多的企业却希望按自己的决策和实际需求自己培养人才,学校少干预。此外,对于合作协议的内容,双方是否落实到位?如果落实不到位又有谁可以来问责?学徒学成后又有谁可以阻止或者本不应该阻止其另谋职业?师傅能否将全部技术绝活传授给徒弟?在当前过度的劳动力市场中,这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进而阻碍学徒制的深入开展。

二是利益补偿的缺失。学徒制处于利益相关者场域。有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调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态度。其研究显示:对于人才已饱和的国有企业,其参与学徒制源于对政府的配合和企业与试点学校存在“历史渊源”或“人情”关系,其对于参与学徒制能够获得收益并不看好,反而认为学生到企业可能因就业问题引发企业不稳定,因此对学徒制不会过多关注,也不会深度参与;二是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强烈需求的民营、私营企业,更有意愿吸纳学徒[17],其看中的利益点是“获得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知识碰撞与创新、增强企业社会影响力”等,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企业来讲,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最吸引他们的莫过于那些可以切实感受得到的利益,但目前尚未形成因学徒制衍生的利益生成机制。

三是不同制度逻辑共存削弱了学徒制场域结构的稳定性。总体上看,有三种制度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支配着学徒制场域。20世纪50年代的学徒制,支配性的逻辑是国家需求,将解决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企业人才需求问题结合在一起,强调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与强调平等就业的政治逻辑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的学徒制,支配性的逻辑是质量,强调质量的逻辑与强调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治理逻辑结合在一起;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支配性的逻辑是市场、质量和需求,国家需求、企业需求、学徒需求、学校需求,强调根据市场手段与行政措施来管理学徒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是竞争性的、自主性的,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其在选择行为中,“仍然会包含着动机、偏好、追求和目的的改变”[18]。因此,多种逻辑的矛盾与冲突,必然会极大削弱学徒制场域结构的一致性、内聚性和稳定性。

四是质量标准的缺失。学徒当以学为主,在两种学习场所应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品行的增长与完善。这是衡量学徒质量的基本范畴要素。但是,学徒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学徒在某一岗位当学徒,是否意味着只要其所学达到此岗位就业或知识的标准就算完成学徒培养任务?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必然指向学徒培养质量标准。当前学徒培养质量标准的缺失,不仅造成校企双方培养周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混乱,也难以维系学徒技术积累、师傅技术传授和企业学徒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行业不同试点项目培养的学徒技能与知识结构有差异。这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相同行业企业缺乏统一的技术技能标准,产业升级的步伐不一致[19],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二)方向

1.以历史的经验和问题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及技艺文化的传承史,从来都是需要学徒制的,只是需要学徒制的规模、方式、标准有所不同。学徒制不是舶来品,我国有学徒制传统,并且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学徒制有着继续存在的基础和现实需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徒制却没有如期地得到充分、科学的发展,反而走向衰落。而同一时期,即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6个地区开展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要求人才培养实行“企校结合、企业为主”,对毕业生实行文化理论与技术等级两次考核,以四级工为合格下限,取得等级证书则享受相应待遇。而这一时期,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在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中也已明确:“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或利用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进行技术理论教学。”1992年《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提出:“对传统工艺和少数特殊工种应按有关规定继续实行学徒培训,其他工种应将招学徒工逐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做到在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在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以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效益。”从上述实践和政策中可以看出,两个体制下的学徒制在80年代就应该完成融通并走向制度化,但是长期以来,两大部门仍在各自的体制内实施学徒制,职业教育领域与劳动领域长期分割,从未真正走向融通,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精准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技术断层的深层原因。这段历史和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反思。当前“招工即招生”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与解放后的“先就业后培训”的学徒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与80年代的“先培训后就业”学徒制也有着相似性,而后两者最终都没有突破困境走向制度化道路。很显然,以国家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为着眼点,如果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历史上的问题仍会重现,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会增加新的问题。为此,必须以历史的经验和问题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抛开体制性的分割与束缚,从国家需求的视角统整学徒制发展。

2.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为学徒制发展路径设计的依据

分工是生产力,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有力手段,但分工也会加深利益分裂。马克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20]。分工引起各部门利益的对立,从而也引起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分裂,甚至使人的活动丧失主动性,成为畸形发展的“片面的”人。

“经济生活的事实之一,并不是让每个人以中等水平去做每一件事,更有利的办法是进行劳动分工――将生产划分成许多细小的专业化步骤或任务。”[21]分工的结果是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和学校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专性化任务的承载体,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企业的任务是生产、销售和服务,如果学徒制在企业一定范围内实施并制度化,那就需要将人才培养也纳入其内部专业化分工体系中,这既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

分工视域下,教育与劳动部门、企业和学校、行业和社会服务组织在各自分工范围内能做好什么,需要重新考量。当前,学校普遍感到社会或企业用人需求难测,因此盲目设置专业,毕业生难找到工作,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容易偏离企业需求,政府或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很难发挥出有效作用,原因是宏观调控解决不了微观层面人才培养与需求适配问题。因此,鉴于学徒制的本质和特殊性,首先要将学徒制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畴进行通盘设计。

劳动部门和行业主导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资格框架、行业人才标准、国家学徒质量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学校教学框架、企业教学框架。学校和企业负责微观层面的学徒培养。要赋予企业和学校微观层面人才培B的自由权利,即让其自主选择如何支配资源及选择何种有效的方式培养。素质教育与通用类专业的一般知识与技能教学由学校主导;职业素养和专有性知识与技能由企业主导培养,在实现一般性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达到精准。在这种情形下,由企业招募品行优良的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徒,后期进行精准培养,便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由于“过于精细、复杂的管理单元,以及资金、人力、规范、生产设施的过度消耗,导致在这个场域运行的成本增高,混乱如此之多等”[22],因此由企业学徒岗,面向职业院校学生招募学徒,或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寻求学徒岗,都是一种制度性的操作思路。

学徒工合同范文2

(一)评估师徒制实施风险

师徒制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师徒制实施的部门进行调研,就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向实施部门采纳建议,挖掘出师徒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选择适合的带徒方式

物业行业更适合采用班组师徒制,以“多带一”的形式培养新人。带徒可以是“一带一”,也可以是“多带一”,两种带徒方式各有利弊。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制的优点是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一带一”带徒与培养全面人才产生矛盾,很多师傅技能单一,只能教授学徒某项技能。因此“一带一”对师傅的要求特别高,师傅必须是技艺精湛、素质全面的,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次,“一带一”的模式,可能造成除自己师傅外的其他师傅不愿意教该学徒;再者,“一带一”带徒会增加师傅工作压力,在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不能全身心投入带徒,将对学徒的学习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多带一”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多带徒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师傅责任分摊带来考核主体不清晰,弱化了师傅对学徒培养成才的责任。

二、严格界定师徒责任,筛选优秀人员带徒

(一)师傅资格筛选

师傅之所以为师傅,不仅在技艺方面有过人之处,品行德高望重之外,还应有教授他人的强烈欲望,成就他人的开放心态。因此师傅的资格设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从“德、能、绩、勤、廉”五个方向进行定义。“德“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品行,充满正能量;“能”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专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绩”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帮助自己提高技术技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达到“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目的;“勤”带授学徒的师傅们授徒积极主动,指导学徒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及时认真地对学徒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其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帮助其进步;“廉”是指工程主管根据学徒情况合理制定出师考核学习计划,按照所学专业技术合理安排相关专业能手担任学徒师傅。不敷衍,不做假。

(二)工程班组的基本职责

工程班组是师徒制实施的主体,同时部门经理和工程主管负有监管责任,在学徒到岗前,班组就应该明确学徒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避免带徒目标不清楚而带来的混乱。工程班组所在主管须在学徒工到岗三天内将此制度交由学徒工阅读,并于一周内参照《学徒工考核参照表》结合项目情况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拟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内容,交由部门经理签字确认。部门经理拿到表后请留档保存好资料,人力资源部需不定期检查各工程部门班组师徒制的实施情况。工程主管根据拟定的《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内容及时间段安排相应的师傅对学徒工进行带授,为将学徒工培养成综合型技能强手,公司应鼓励工程班组安排各种不同技能的师傅带授一个学徒工,但任职师傅人员须符合“德能绩勤廉”的资格要求,并且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三)师傅的基本职责

工程主管要合理安排班组内的师傅把自己岗位相应的应知应会内容传授给学徒工,充分调动学徒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带徒原则,指导学徒工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带徒期间,工程班组要根据公司实际工作目标及学徒工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训练方式,确保出徒质量。工程班组人员应教育和引导学徒时时注意安全,落实岗位规范,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事故,以自己模范的行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引导学徒成长。

(四)学徒工基本职责

学徒工应该怀着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安排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根据师傅制定的《出师考核表》计划,认真学习技术标准,深入钻研技能技法,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五)双方权利及变动

在学徒期内,如工程主管安排的带授师傅不愿教授学徒知识技能,学徒工可向工程主管进行反馈,工程主管需与带授师傅沟通或安排其他的师傅解决此问题。若工程主管不受理或未能解决此问题,学徒工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该带徒阶段带徒奖励将不予发放并将学徒工调动到其他项目进行学习。学徒工在学徒期不服从师傅的学习安排,因自身学习态度原因未能跟上学习进度并屡教不改的,工程班组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工程班组带徒奖励按照带徒时间比例照常发放。学徒工在学徒期间因工作需要发生调动到其他项目或部门的,由新项目工程班组结合学徒工之前所学内容重新制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计划。学徒期考核通过后,对新旧工程班组根据带徒时间进行相应比例的带徒奖励发放。

三、按需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徒学有所用

(一)根据需求设置学习周期

不同的岗位应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周期,如从3个月到1年不等。如对于普通操作的上门维修岗,3个月学习周期即可,对于供配电系统等大型设备的运行岗,则需要1年的学习周期。

(二)根据岗位设置学习内容

不同的岗位学习内容也大相径庭,物业设施设备维修可根据专业不同,分为以下七大类:供配电、弱电、给排水、房屋本体、电梯、消防、暖通空调,学徒的学习内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选择一或多个专业进行匹配。

四、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保证学徒顺利出师

(一)考核维度设置

学徒工的考核维度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知识技能评分,再者是应用评分。学习态度由班组师傅直接评分,最终得分取所有师傅的平均分;知识技能评分需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知识考试和技能大比拼,由公司内部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评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分;应用评分是指学徒的实际工作评分,需综合师傅、工程主管、客户三者的平均分。由于考核是以提高学徒工作中的技能和素质为终极目标,因此三个维度设计的比例为2:4:4。

(二)分阶段考核

分阶段考核可以对师徒制的实施效果做及时的跟踪监督,并利用考核的形式对过程做良好的分析和反馈,使得师徒双方在每满一个考核周期都有一个总结或里程碑,以更好的修缮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根据不同的考核周期可以设置不同的阶段,如针对3个月考核周期的可以将每个月作为一个考核阶段,对于1年的可以划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年、一年共四个考核阶段。尽可能平均分布在整个考核周期,已达到全过程跟踪的目的。

五、制定带徒满意维度,实现师徒双向评价

(一)学徒对师傅评分

学徒师傅能顺利出师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徒,二是班组。因此,在对学徒进行考核的同时,也应该对班组进行考核,学徒对班组的带徒情况,可根据“德、能、绩、勤、廉”五个维度进行评分设置《班组满意度评分表》。

(二)班组满意度评价结果应用

如学徒对班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跟进调查,第一次将对班组进行警告,并给与相应的纠正监督,第二次将废除该班组师傅资格。

(三)学徒期考核通过定义

最终是否通过学徒期考核,应对师徒进行双向评价,即《出师考核表》和《班组满意度评分表》均达到预定目标值,则视为通过该阶段考核。应注意的是,分阶段考核的,学徒期满时的考核分数为年度考核平均分。

六、实行出师激励机制,促进传帮带良好风气

(一)出师奖励

每名学徒工出师应给与相应的带徒奖励,带徒奖励将由工程主管统一班组人员意见后用于班组内组织活动的经费。学徒入司不满半年离职的,不予发放任何奖励。学徒入司满半年不满一年离职的,不予发放第二次奖励。学徒工在学徒期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影响恶劣的,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带徒奖励不予发放。

(二)绩优奖励

为促进公司形成良好的师徒文化氛围,人力资源部可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师带徒绩效评比。将相同阶段的学徒进行技能大比拼,得分位于所在工程部或机电服务中心前10%的学徒所在,主管将得到相应物质奖励。

(三)考核结果应用

学徒工合同范文3

干c学的矛盾是学徒制的基本矛盾,二者所占比例的不同是判断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标准。传统学徒制在性质上是一种雇主剥削学徒的封建劳动制度,而现代学徒制是劳资合作的现代教育制度。维持干与学的平衡,构建雇主与学徒的合作性关系是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阻碍中国现代学徒制体系的建立。1937年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学徒罢工事件,学徒要求提高工资待遇,增加学习时间,提高培训质量。罢工的结果虽然是学徒工资有所提高,削弱了雇主把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企图,但是培训成本的上升最终让企业减少了学徒数量,英国学徒制走向了衰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现代学徒制,其运行的核心文件是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学徒合同。关于学徒合同是属于劳动合同还是属于教育合同,德国经济界和教育界有过长期的争论,但是最终大家的共识是教育合同,适用于相关的教育法律。一些人抱怨中国劳动法关于禁止雇佣童工的规定实际上限制了中职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可能,因为企业雇佣16岁以下员工被视为违法。其实这里存在着法律适用问题,中职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习应该被定义为教育行为,适用于教育法律而不是劳动法。

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学徒培训的权力,把学徒视为廉价劳动力,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雇佣学徒,只有通过学徒培养认证的企业才能招收学徒,全德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有资格招收学徒。如果企业滥用学徒培训权力,就会被取消相应资格,因此丧失获得学徒创造剩余价值的机会。第二,行会制定学徒在企业学习的内容并负责学徒考核,学徒考核不理想、培训质量差的企业被取消学徒培养资格。第三,学徒工资透明化。这些措施值得中国借鉴。

学徒工合同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工技术;教育;要点

1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概述

电工技术的掌握需要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加以实践和巩固,师徒关系这种传统模式正好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电工技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电工技术教育,通过师傅教导传授,不仅能实现对传统师徒教学关系的改善,还能够达到新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在工作能力和知识素养上的双重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围绕徒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发展,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从而为企业培养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综合素质优良的优秀电工技术人才。

2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的要点

2.1注重徒弟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性构建

电工技术注重实践,但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做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支撑,电工技术实践寸步难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师傅要着重提升徒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徒弟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性重新构建。首先要注重对基础概念讲解,师傅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对这些抽象不便理解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通过工作过程中对真实电气元件的认识、讲解及实际操作,将无形化有形,使徒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帮助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对概念的运用更加透彻明晰。其次要通过工作中的实地教学来加深徒弟对基础电学定律的理解。让徒弟明确所学定律的特点及可以实际运用解决的问题。要充分的利用工作条件和工作设备进行细致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具体,配合以形象的工作演示。师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徒弟讲解自己在学徒阶段的一些错误做法,既能够调节学习的气氛,还能够加深徒弟对定律要点的理解,保证学习质量。其实这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通过师傅的引导,徒弟在工作过程中把学校学的一大堆理论知识进行通透性理解,进而理解性有序简约重构知识体系,这样也就真正把理论吃透学精了,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2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对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

一个电路、一套设备电气功能都是靠具体的电气元件实现的,而一般的电气故障也往往是电气元件故障,因此师傅必须要注重对电气元件的讲解,要详细解说每一种电气元件的构造、组成、控制原理及分布位置,确保徒弟清晰理解,熟练掌握。对各元件间,各设备间的控制逻辑关系更应是讲解的重中之重,真正理解了这些控制逻辑关系,才能快速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分析故障原因并快速处理。要鼓励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多开口,勤动手”,下足功夫,切实掌握控制原理,熟悉设备元件布置,才能真正处理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独立操作。

2.3注重徒弟对机械原理的学习

不存在纯粹电的设备,现代设备往往是机、电、液、气综合控制的设备,而学校电气专业对机、液、气知识的教学很单薄,甚至是缺乏的,因此师傅必须帮助徒弟补齐这一短板。先进行一些系统性理论知识讲解学习,重点是在工作过程中针对具体设备进行机、电、液、气控制的具体讲解,这样更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只有溶合这几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了解一款设备、一个系统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2.4注重徒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完成,并充分理解掌握电工技术理论概念定律规律后,徒弟便初步具备在师傅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此时,在工作过程中师傅就要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徒弟标准化操作。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就是要求徒弟必须熟悉电工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关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人身及设备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一定要首先要树立徒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师傅可以讲解一些违反电工安全操作规程或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来对徒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根据设备的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归类总结安全操作规律,便于徒弟学习理解。要详细讲解每一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强调操作要点,着重实践,加深徒弟对实际操作的要点运用,并通过徒弟的操作来指出其不足。要在实践中提升徒弟的标准化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固化他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行为。

2.5注重徒弟思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以及和谐师徒关系的维护

新型师徒关系不仅仅是对徒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徒弟个人潜能的激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的具体教授,师傅还要结合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引发徒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徒弟的思考能力。还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徒弟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教授过程中师傅不仅要注重徒弟个人能力的提升,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徒弟,鼓励其进行操作、进行思考、进行创新。和谐的师徒关系能够有力提升徒弟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的意愿,激发徒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徒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综合素养,为徒弟在今后成长为电工技术骨干发挥重要作用。

2.6注重师徒合同的签定

通过师徒合同的签定,从而明确师傅对徒弟的培养目标、期限及应负的安全责任义务;也要明确徒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及争议解决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合同条款,让师徒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同奖共罚,有力促成电工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3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主要从电工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师徒教学模式下的几个要点进行论述。从基础理论知识原理重构、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机械原理学习、标准化操作以及创新思维和和谐师徒关系维护、师徒合同的签定进行概述。相信通过以上几个要点的实施,日后在工作过程中开展电工技术教育将会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潘铁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170~171.

学徒工合同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传承和发展,是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接受学徒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教师+师傅”的教育新资源,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搭建平台。

二、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

我国在职业教育中发展现代学徒制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典型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到相关职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合作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素质的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应用既为学校节省了物力成本、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也为学生就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使教育和经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教育制度的根本变革。现代学徒制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利因素

1、符合职教改革政策方向。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的亮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充分肯定,并将在较长时期内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继教育部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后的一年,人社部及财政部办公厅也下发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职业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政策支持

2、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国历史上,学徒制是行业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个人学习技术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培养技术工人,学徒工进入企业后,通过经验丰富、技艺精湛工人的言传身教,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掌握相关技能。20 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尽管职业院校逐渐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仍保留着对新员工所进行的入职教育、岗前培训、操作指导等培训内容。这使得职业院校实施“教师+师傅”授课机制,建立现代学徒制,拥有了良好师资和产业的基础。学徒制的突出优点是师傅能手把手教技术,徒弟能实打实学手艺,“教”与“学”无缝链接,收效自然良好。将学徒制引入学校职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3、学校教育与工作培训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更是要求劳动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现代学徒制就是将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相结合,整合了学校本位知识、理论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流动和更替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劳动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框架,弥补传统学徒制的不足,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密切相连,一方面提高了学徒培训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保证了他们在同一行业中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流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由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保证了现代学徒培训能适应行业与产业的需要,所培养的人才被企业界认可,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因此说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现代学徒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定向培养,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解决了就业问题。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加强了学徒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 鼓励行业专家、雇主参与到学徒培训中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使得个体从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就业,帮助学习者获得从业资格,更有利于学习者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功能重新得到了彰显,更多地成为了国家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一部分。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条件保障

1、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现代学徒制工作试点。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方面的资源,实行政府、企业、学生、社会共同筹资。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税费减免,向学校划拨生均培养经费。企业为学徒提供工作薪金。学生向学校缴纳日常管理和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分担教育成本。行业和社会对有贡献和有潜力的企业和学校实行经费、设备、土地等各种形式的捐赠。

2、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3、关注学生切身利益。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切身利益,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认可和参与积极性。目前,虽然现代学徒制在中国职业教育中实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建立满足各方利益的校企合作机制等因素,使现代学徒制全面实施仍充满困难。在呼吁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尽快出台的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创造内部条件,挖掘企业职教资源,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现代学徒制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联动和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推进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

教论坛,2013(16)

学徒工合同范文6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现代学徒制;高职;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何宇媚(1984-),女,广东兴宁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广东 广州 51009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0-02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并积极开展实践工作。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多次强调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司长2011年5月在第四届国际现代学徒制创新研究暨第七届亚洲职业教育学会国际会议上强调“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学徒制是针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对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特征

1.现代学徒制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早期,为了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问题,长辈向晚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简单的生产劳动经验、技术技能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这可以称做学徒制的最初形态。[1]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艺者为了传承技艺,诞生了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学徒制。这一时期的学徒制没有明确的学习时间、规范的教授方法等,还不能称其为一种真正的“制度”。制度化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后期,此时学徒制被纳入了行会的管理范围。行会设置了明确的实施规范,给予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使学徒制从私人性质过渡到了公共性质。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造,此时学徒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大规模需要,传授现代技术原理和职业技能的学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本问题[2]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质疑。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对学徒制的重新思考,因为被认为致胜法宝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研究或效访德国的“双元制”来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如英国于1993年推行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于1996年推行新学徒制。自此,学徒制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2.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3]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具备学校和企业育人“双主体”,学徒兼具学生和徒弟两种身份。在培养目标上,由单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学生不仅在学校掌握理论知识,还在生产一线实际应用理论知识。在学习时间上,师傅与徒弟可约定学习时间,可通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等进行学习和交流。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多主体考核,企业师傅、学校老师、教育部门等成为考核主体。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础。校企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就是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和企业既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部门,也是考核和监督部门,二者的合作程度越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越好。教师和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并对其知识、技能、道德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力量。课程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抓手,是联系教师和师傅的纽带,起到引领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

教育部于2010年在江西新余实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一些困难。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政府层面上,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尚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国务院、教育部及各地区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文件,但仍缺乏具体的推进策略和措施,尤其欠缺的是对于企业的激励政策。此外,高职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处于劣势,不管是经费投入还是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平。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从经济利益最大化方面考虑往往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工学结合方面,由于学生尚未毕业,存在工作时间不灵活、技术水平不够、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企业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要求企业支付工作报酬更是难以实行。

从高职院校自身来看,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吸引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优势均不明显。可以说,受制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无法为合作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因而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三、我国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但是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也在金融保险专业进行了有益尝试。

研究最近几年的论文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专业。如张杰等介绍了学徒制在高职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中的应用;[4]贾继东对烹饪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作了介绍;[5]黄享苟等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6]

虽然各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度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是从本质上看,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都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并重,培养能就业、就好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实践实训实习课程。三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走出教室、走进工作现场进行教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密切合作的双师队伍。五是创新学生评价,增加评价主体,兼顾学习过程和结果。

2.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做法

根据目前金融理财市场利用“血缘制”①营销团队来运营和盈利的特点,保险企业扩大营销团队是业绩提升的基础,这就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学生成为学徒,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提升业绩,对于学院来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和企业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学徒制顺利开展。

首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研,校企共同确定金融理财市场“个金、个纪、个险”②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学徒制实训项目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校内专职教师授课为主,集中在第一学期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理财规划专业技能体系的基础,由双师素质教师授课,主要集中在第2~4学期实施;学徒制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企业师傅实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和综合实务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

再次,搭建平台,加强师徒交流学习。学院每个学期集中安排4~8周的实践课时作为学徒“学艺期”。师傅利用公司职场、学院实训室以及网络平台,通过举办讲座、工作现场教学等形式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由此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徒的行为意识、职业素质等非专业能力的目的。

最后,严格考核评价,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第一关是人才培养过程关,第二关是毕业“出师”关。对学生实行“双重”考核,即教师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50%,师傅考核学徒在学艺期的营销绩效,按照绩效折算成百分制,占总成绩的50%;在毕业“出师”环节,学生需同时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3.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反思

高职院校各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总的来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因为其一方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符合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强化了学生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纵观目前有关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少数专业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这些探索基本是作为经验介绍。此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

四、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建议

1.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策略

现代学徒制有“模式”而无“定式”,在现代学徒制建立的初始阶段需要破除“统一”的藩篱,根据不同专业以及相应职业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7]基于此思想,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等实施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为使学校和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必须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是加快立法步伐,制订与“学徒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学生的权、责、利;其次是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3.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

为适应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应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教学、科研为依托,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重视微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从学院试行现代学徒制的情况来看,微观制度的设计是保证学徒制顺利开展的关键。如学院制定《师徒协议书》规定学生的学艺时间、学习内容和方式等。此外,《关于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有关规定》、《现代学徒制方案》等主要围绕着“工学结合”、“个性化培养”进行设计,强化了可操作性,为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注释:

①“血缘制”是保险销售人员因有着共同的销售目标而产生的亲人般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险营销模式。

②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岗位、证券公司个人经纪业务岗位、保险公司个人保险业务岗位。

参考文献:

[1]李艳.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8):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

[3]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5-58.

[4]张杰,周玮,等.在高职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J].科技资讯,2010,(1):182.

[5]贾继东.烹饪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4):162-163.

学徒工合同范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1何谓“现代学徒制”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在政策引导下通力合作,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上实施“师父带徒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

2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及《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职字〔2015〕22号)有关要求,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为成功,这是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早,国外学者围绕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依据科学的实践方式开展了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纷纷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并以此为蓝本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研究与改革。1993年英国率先推行了“现代学徒制”,1996年澳大利亚在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基础上推行了“新学徒制”。同时,美国及加拿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述各国实行的现代学徒制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自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

纵观国内学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尽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学校仍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代学徒制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潜力,学校和企业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给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内涵。目前许多学校和企业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就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尤其是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面向国家及山东省经济支柱产业――车辆制造业,培养掌握车辆制造基本知识,具有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的制造与技术管理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车辆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相关设备制造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完成了以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为主体,以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和汽车主要零部件加工为两翼的专业群体系构建。现已建成汽车故障诊断、汽车检测、车身车架焊接、汽车装配等实训室。此外,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性能完善的校内宝马、德国BOSCH、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东风标致、德国巴斯夫等培训中心。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校企合作紧密,具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条件。

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思路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进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企共育,技岗对接,素能并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共同开发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

3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

(2)校企共同建设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岗位工作内容和任务,融入企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3)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和厚基础、强技能原则,落实五阶段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任务。

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完成基本素养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养要求,掌握与汽车制造与装配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转入学徒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装配核心专业技能培养。整车装配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装配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车身焊合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车身焊合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焊合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性能测试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专业知识在学校学习,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及整车性能测试专业技能,在合作企业完成。

通过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的工学交替,完成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学徒任务。

第五阶段(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完成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拓展训练。通过顶岗实习,进行核心岗位生产性专项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岗位见习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一线疑难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与技术管理能力,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学徒工合同范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现代学徒制是适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举措,将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试点在全国全面展开,文件中强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

近几年,全国有较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试点工作。我院也已于2014年与昆山地区的七家企业合作成立“昆山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等专业率先参与这一项目的试点。学院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校、企双方的需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措施,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以高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

2 现代学徒制对教学管理要求

现代学徒制要求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因此,学徒制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企业的需要,需重构符合学徒制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的作用,共同开发课程,使得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与学生实际工作需求、企业培养员工的要求紧密结合。由于教学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其他相关参与主体的实际情况,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特别是在企业学徒期间要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评价方案,由企业、学校以及第三方机构共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控。

3 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我院也有多个专业参与了该项目的试点。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学徒制的教学组织、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效。

3.1 建立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师资队伍。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师资伍,为每名学徒制学生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在分院选拔骨干教师进入项目团队担任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重点完成校内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学徒期间的理论教学、作为学业指导参与学徒期间的学生学业管理并负责与企业师傅的沟通,企业师傅主要负责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实践教学和日常管理。出台了《现代学徒制校内指导教师工作要求》,明确校内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奖惩办法等,对校内赴昆山上课教师在课酬等方面提供优惠,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校内基础类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制定了《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与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师傅的选聘要求、工作内容、指导补贴、奖惩方案。

3.2 构建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建立学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德、能、勤、绩四个维度开展评价,评价过程中以企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主要依据,以岗位技能的掌握为核心进行考核;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企业师傅评价为主体,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导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价,项目建设后期将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3.3 搭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学管理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专门开发了现代学徒制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水平,同时积累数据为相关的教学决策提供支持。该管理系统可支持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支持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的实时跟踪与监控、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以及教师(师傅)教学质量的反馈、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教师)、学徒学生的交流,支持项目参与人员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统计。通过该系统,校内教师、企业师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均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相关统计数据。

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还处在试点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众多有待破解的难题,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还缺少成功的经验,需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企业、学校等多方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学运行管理与评价体系,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芳,周佩秋.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运行管理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5(3):46.

学徒工合同范文9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概况

英国的学徒制源于中世纪,它是当时手工业行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英国学徒制几经沉浮,但英国人一直没有忘记学徒制。学徒制成了英国工作本位职业教育的典型形式。18世纪工业革命后期,英国建立了机械化生产体系,促使学校作为新生技术工人的教育机构逐渐取代了传统学徒制。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学校的职业教育逐步占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舞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等问题逐渐显现,不时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再加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改革的呼声随着渐起,英国由此又开始本国学徒制的改革发展探索历程。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步,而真正实施学徒制改革计划则是从九十年代开始。1993年11月,英国开启了崭新的学徒制计划――现代学徒制。1994年9月,现代学徒制首先在14个行业部门对16~17岁的中学毕业生进行试点。1995年后,试点工作扩展至54个行业部门,并实施面向18~19岁青年的“高级学徒制”项目,以帮助青年学徒获得3级国家职业资格水平证书。1997年,将之前的“国家受训生”项目纳入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使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培训规模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设立培训标准协会,主要职能是负责监测行业企业学徒制的执行情况,以保证学徒制培训的质量。2001年,成立“现代学徒制”问委员会,协助政府实施发展、提高和普及现代学徒制三年计划,该计划让超过28%的16~24岁青年在工商企业接受1~2年的现代学徒制培训,助力现代学徒制的推广。2004年,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在消除25岁以上年龄限制的同时,增加面向14~16岁青年的前学徒制项目,并在现代学徒制中引进技术证书课程,以加强学徒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2005年,《现代学徒制蓝皮书》,首次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守则,统一了学徒制的学习内容框架,并提供了实施规范,以保证“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规范化发展。2008年,《学徒制条例草案》,对学徒制证书、框架体系、培训标准、协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英格兰学徒制培训规格标准》,对学徒制培训进行规范。2009年2月,正式《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案》,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的法律管理迎来了新立法时代;同年4月,正式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NAS)”,该机构的建立对于英国大幅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义。2010年,卡梅伦政府在其第一个财政年制定了19岁以上学徒人数较上一年增长5万人、达到20.3万人的培训目标。2013年秋,政府在其报告中承诺,在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为新步入学徒行列的2万多名高等学徒提供4000万英镑的补助,以助推现代学徒制发展。2014年6月,英国女王在其演讲中宣布,“到2014年底,在全国增加200万个学徒培训岗位”[1],为更多的人提供学徒培训机会。

根据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BIS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年人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的人数从2002年开始逐年增长,2010-2012年增长尤为显著。英国2002-2015年每年新增学徒数情况见图1,期间各年龄段和男女青年参与学徒培训的增长趋势分别如图2、3所示。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

1.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已从传统学徒制的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新型劳动者。为了适应不同人群参与学徒制培训,英国现代学徒制设置有多层次的学徒制,并且与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简称NVQ)制度紧密结合。为什么要与NVQ挂钩?其目的是规范学徒在工作中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以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规范在工作现场进行的能力本位考核。经过多次改革、调整之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结构体系包括五个层次: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各层次之间互相贯通,并且最高一级的高等学徒制还可上通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扩展学徒制的涵盖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对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可以为学徒提供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满足学徒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更高需求;也有利于改变人们对学徒制仅为低层次技能、无发展前途的传统印象。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结构情况见表1。

青年学徒制和前学徒制项目是为正式学徒做准备的项目,属于“准学徒制”性质,所以,目前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主要包括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这三种层次。

2.多样性的课程体系

英国现代学徒制通过设置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新型劳动者的目标。这些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主要包括3方面的课程:

(1)关键技能课程。关键技能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工作能力。关键技能由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和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包括6方面内容:交流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其中前3种技能属于“最主要的”关键技能,被包含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3种技能属于“更广泛的”关键技能,几乎被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培训计划中。关键技能通过脱产学习来获得。

(2)国家职业资格(NVQ)课程。NVQ是一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它以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行业岗位标准,几乎覆盖了所有职业的各层次标准――从刚参加工作的新手到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岗位对能力要求的不同,NVQ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规定了与该等级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在工作中拥有的责任、权利、行为规范要求。NVQ课程主要通过现场教学实施。

(3)技术证书课程。技术证书是一种评价具体职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书,它为获得NVQ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解力。技术证书的相关课程由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和资格与课程署负责开发。

3.不拘一格的培训期限

英国现代学徒制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确定培训期限。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期一般为4~5年,高级学徒制的培训期最短为2年,而对于获得关键技能的18~24岁青年人,其培训时间还可以更短。此外,对于必修内容学得快的学徒允许增加学习内容,这些额外增加的内容都会记录在培训证书中;也允许学得慢的学徒在与雇主协商后延长培训时间(在延长期内政府仍然给予经费资助)。在整个学徒期内,前8周为试用期,在此期间如果任何一方没有很好地遵守合同,对方可以单方终止合同。

4.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传统学徒制由师傅在现场手把手传授技艺的单一模式,采用现场传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学徒期的第一年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学习;以后的几年在企业接受培训,但学徒可以利用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的“企业学习日”带薪去教育学院或训练中心继续学习。在完成学徒期的整个训练计划并经过严格考核后,还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国家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整合在一起,使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学校也能按教育规律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迅猛的主要成因

进入本世纪,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规模逐年扩大,到2010-2012年增长速度达到顶峰。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什么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笔者分析认为,除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顶层合理的制度设计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使现代学徒制能规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英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一是通过立法明确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和参与者的责权利。英国政府于2008年了《学徒制条例草案》,2009年又出台了《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对学徒制的证书、框架体系、培训标准、协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草案》和《法案》在整个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填补了英国历史上对学徒制长达近200年的法律管理空白,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存在已久的传统学徒制进行全面革新,给条件符合要求的年轻人在实践工作中接受培训赋予法定权利,帮助政府实现到2020年每5个年轻人就有1人接受学徒培训的目标,有力地助推现代学徒制向前发展。二是通过立法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先后出台了《就业和培训法》《公司与所得税法令》《延续与高等教育法案》等多部法律,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单就培训经费而言,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经费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学徒的培养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和培养费两部分。工资部分由企业负责,年龄在16~18岁的学徒可获得学徒的最低工资――每小时2.73英镑;年龄在19岁或以上的学徒在培训的第一年可获得学徒的最低工资,一年后可获得国家最低工资保障[2]。国家最低工资与年龄有关,19~20岁每小时为5.13英镑,21岁或以上者每小时为6.5英镑。对于培养经费,不同年龄段的学徒由不同的部门负责:19岁以下的学徒主要由教育部门全额提供,19~24岁的学徒由商业、创新和技能部与雇主分半承担,25岁以上的学徒原则上没有经费支持,但可通过申请获得补贴。英国正是通过立法的手段,确保了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和资金支持,也保护了学徒的切身利益,以此保障其健康、稳步发展。

2.学徒扎实的专业能力备受企业欢迎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质量,英国从培训过程和培训评价两个方面着手,严格监控学徒的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采用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并且让整个培训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控制在3:7或2:8左右。2012年5月英国颁布了《学徒培训质量声明》,统一了学徒培训的最低标准,规定了学徒培训最少为一年,年龄超过19岁且能提交已经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培训时间则可缩短为半年;规定在培训的第一年,学徒至少要进行为期280个小时的“指导性学习”,其中100个小时或至少30%以上的学习必须是脱产的,还必须提供规范的学习证明。此外,学徒每星期至少要被雇佣30个小时,包括工作场所之外的培训时间。

同时,政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加强了对培训机构和雇主的监管力度,保证学徒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在NAS内部,建立了一条上通至各相关部长、专门用于管理和监督学徒质量的渠道,部长对于培训质量不达标的培训机构或雇主有权给予制裁。2013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格兰学徒制培训的规格标准》对各行业领域确立的学徒制培训框架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1)学徒获取资格证书应满足的条件要求,具体涉及总学分数、具体能力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2)功能性技能与关键能力;(3)学徒对雇员权责的知情程度;(4)个人在学习和思维方面的能力;(5)学徒在岗、脱产培训中所受专门人员指导的学时数。通常情况下,雇主应在学徒受训的场所为其提供一名熟悉企业环境和工作程序的指导员和一名有经验的师傅,以指导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要为学徒安排一名理论学习的指导教师,以指导学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徒为以后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做好准备。此外,培训机构或雇主通常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学徒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客^公正地作出评价。评估工作通常在工作现场进行,评估时学徒还必须提供能证明自己能力的相关材料[3]。严谨的培训过程,加之严格的质量监控赋予了学徒扎实的专业能力,备受企业的高度认可。

3.畅通的上升渠道深受学徒欢迎

一直以来,学徒制被认为是获得较低等级技能的主要途径,无法满足青年人对未来更高级发展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青年人对学徒制都不屑一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偏向学术型的高等教育。面对经济大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徒制的偏见,是摆在政府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英国为16岁以上年青人设计了三个等级的学徒制,包括: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根据学业完成情况,高等学徒可以获得基础学位、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以及4级至7级不等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现代学徒制搭起了通往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这样的制度设计提高了现代学徒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通性,有望成为与传统学术型大学“分庭抗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为年青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高等学徒制的学习过程中,学徒的应用型综合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加之政府在法律和资金方面对高等学徒制的大力支持,为高等学徒提供了更为明朗的发展前景。通畅的等级晋升渠道使得现代学徒制日益受到适龄青年的青睐,这也许就是现代学徒制能得以迅猛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纵观英国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计划的整个发展历程,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尤其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取得快速发展,并取得成效,与政府在整个过程中频频出手,从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规范、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培训机构严把质量关,培养适销对路、专业扎实的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新型劳动者,也是促使现代学徒制倍受用人单位和年青人欢迎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参考文献:

[1]Queen,s Speech 2014:What it Means for You[EB/OL].[2016-08-12].https://gov.uk/ government/publications/queens-speech-2014-what-it-means-for-you.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