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0:00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1

这一关于调整农发行职能范围的方案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被认为很可能将改变农发行近年来彷徨无依的命运(参见《财经》2004年6月20日号《农发行突围求生》)。

然而结果却未遂人意: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农发行的设想,但前提是它必须先搞好内部体制改革和管理。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农发行扩展业务的设想暂时被搁置。

谁堪当扶贫贷款之任?

1994年,农发行在实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的思路下成立,然而10年以来,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如何分离的问题始终未达成共识,农发行的命运也自此悬而未决。

2004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这句话被认为是中央支持扩大农发行职能的明确表述。据悉,央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赞成将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转至农发行,但随着此次审批的搁浅,农发行的前途仍然不明朗。

据悉,影响决策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行提出要将其现有的1000多亿元扶贫贷款余额一同划转给农发行,而央行的态度更倾向于不划转存量,农发行只做新业务。这是因为农发行本身缺乏资本金,其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央行再贷款,如果划转存量,又要动用上千亿元央行再贷款。

此外,在农发行原来的主要业务――粮棉收购贷款转向市场化之后,农发行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已备受质疑:1996~1999年间,农发行挪用8亿元资金炒股,收益去向不明。农发行在县以下缺少经营网点,能否管好扶贫贷款亦有很大疑问。

扶贫贴息贷款的经办机构事实上已经发生过两次划转。1994年农发行成立时,按照国务院规定,扶贫开发贷款等农村政策性贷款全部划归农发行管理。1998年5月,国务院规定,配合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发行封闭运行,所有政策性贷款划转到农行办理。当时的规模是354亿元,不良率近70%。农行扶贫贴息的不良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即是当时沉淀下来的。

然而由农行负责扶贫贴息贷款的问题在于,它很难与扶贫初衷吻合,而有意无意向商业性贷款靠拢,这导致扶贫办与农行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也正是农发行试图重拾扶贫贷款业务的一个重要缘由。

1998年5月以后,国务院和人行要求农行的扶贫信贷资金按照商业运作模式管理,而扶贫办则对到户率有着严格的要求。2001年,农行全年发放扶贫贷款176亿元,其中到户贷款只有37.84亿元,只有21.5%。而这些到户贷款中,只有很低的比例真正发到贫困农户。

国务院扶贫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则称,去年财政贴息5.3亿,但是农行并没有真正扶持贫困农户,到户率估计不超过10%,扶贫资金多数用于建设机场、高速公路、县乡公路等,“这都是与扶贫贷款的目标相违背的,因为这些项目中央还安排有其他资金。”

刘福合认为,扶贫办和农行间的矛盾是商业银行搞政策性扶贫的必然结果。因此扶贫办希望这项业务由政策性银行来做,但不是简单地让农发行委托信用社来做,而是要借助经办机构的变化,重新设计扶贫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寻求新的机制,真正做到农户受益,同时经营机构可以保本微利经营。”

其实,早在2002年底,扶贫办就向国务院汇报了“改革扶贫贷款管理方式,推进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的建议”。基本思路是改变国家补贴方式,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实行贷款基准利率。刘福合说:“现在是中央财政直接和农行总行结算补贴利息,以后可直接将补贴资金给县财政局。”这样就不仅是农行或者农发行一家来做这项业务,而是由银行竞争,谁符合扶贫规范就按照比例补贴给谁。

刘福合进而提出,既然扶贫资金可实行商业化运作,各省还可以建立独立的贷款担保机制,即各省建立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存放在贷款银行,可以带动一定比例的扶贫贷款。

今年4月,扶贫办已经开始探索到户贷款的新的运作机制。经国务院批准,扶贫办、财政部开始在全国11个省份(河北、辽宁、安徽、陕西、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广西、重庆、贵州),每个省选择三个国家贫困县进行试点,贴息方式之一是将贴息资金核补给金融机构,另一种是直接补贴给农户。试点对象只能是贫困户,不能是个体户、示范户、能人大户等,也不许龙头企业承贷承还。用途上只能用于发展生产,不得用于非生产项目。财政部门平均给每个试点县50万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按照4%年利率补贴利息(目前国家扶贫贷款的贴息是3%),希望带动1000万元的扶贫贷款,但是扶贫办不给农信社下指标,贷款量和利率自主决定,不给农信社新增负担。

谈到试点的目的,国务院扶贫办计划财务司张磊司长表示支持农村扶贫贷款转入农发行,但目前条件不具备,因为扶贫贷款的问题不会因为经办行的转换就自然解决。农发行没有足够的经营网点,扶贫效果在初期甚至还不如农行。农发行的接手,只是解决了发放条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到户贷款的机制问题。所以与其由农发行委托给其他机构,不如直接补贴给经办机构。

无法可依的农发行

除了在具体业务上的执行能力不足,对于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农发行仍然难当大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农发行在1994年成立后,在法律地位上一直极其尴尬。农发行信贷四部(筹)负责人吴国栋对《财经》说:“农发行成立是根据国务院的通知,1994年把农村扶贫贷款等划转给农发行,也是国务院的通知。农发行的存在至今没有法律地位,这是它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最大悲哀。”

据记者了解,目前银监会正在起草专门的农发行条例,农发行的法律地位可望由此确立。其实在2003年4月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高级论坛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对政策性银行立法发表了尖锐的意见:“必须为每一家政策性银行独立立法,政策性银行依法经营。政策性银行只能按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让法规体现自己的意志。”

然而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已有九年之久,究竟何时出台仍在未定之天。吴晓灵分析指出,目前的立法程序是由政策性银行和人民银行一起起草政策性银行条例。在经营宗旨上三家政策性银行的经营者都有利润动机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倾向,因而不愿意在法规上体现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宗旨,更不愿在业务范围上受到太多限制,使立法历经九年迟迟不能出台。

去年9月,吴晓灵在亚太农协会议上建议,政策性金融要解决好五个问题:一是应尽快为政策性金融制定专门的财政预算和立法。二是政策金融所要支持的是那些按商业原则运行能收回本金但回报率低于社会资金成本或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三是在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后,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四是严格政策性金融机构预算管理和考核,改革外部监管,健全内控体系。五是加紧对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造。

在三家政策性银行中,相对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处于弱者地位,所以非常希望通过立法确立其永久存续的法律地位。然而,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划分目前尚未有定论。此间专家认为,农村金融需求很多,到底哪些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提供,哪些是商业银行可以满足的,边界并不清楚。

不少专家指出,在没有成熟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控机制情况下,暂停农发行职能调整的决策是明智和审慎的。如何处理农发行与政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如何改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等等,都有待通过立法来解决。

但是农村政策性金融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3年9月25日亚太农协在京召开“以有效农业金融政策促进农业优质快速发展”研讨会上,吴晓灵指出,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的转变、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反复,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难获执行的通盘方案

农发行的转制,并不仅仅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何去何从的问题。它事实上关涉着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方向性转变,它与邮政储蓄资金的使用问题以及农信社整体改革问题相互关联、互为前提,共同构成了决策层对农村金融体制的通盘设计。然而时至今日,农信社改革的争议重重、农发行转制的搁置和邮储改革的滞后共同凸现了这一变革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

回顾2000年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启动最早的是农信社改革。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农信社改革方案。2001年底,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了82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县(市)农村信用社,并成立了江阴、常熟、张家港三家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省联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这一模本构成了各地农信社改革的一时之选。

200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并于2002年初开始在八个农村信用进行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

2002年2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要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会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税务局、体改办、专题办等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成立了“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任务是提出农信社改革方案和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方案。2003年“两会”后,央行和银监会负责人正式出任该小组正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央行。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2

一、总体思路

承贷银行针对我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信用评定,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证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精准扶持到户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获得小额信用贷款是我们工作的第一原则。科学规划,精确瞄准,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坚持信用贷款的原则。县内各金融机构要充分结合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信用档案。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联保制度,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无抵押、担保的贷款。

(三)坚持贫困户为主的原则。县、乡、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大扶贫小额信贷的宣传培训力度,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知晓相关程序和政策,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选择发展项目、自主申请贷款,不能侵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权益。

三、目标任务

(一)确保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亿元,其中:县农村信用联社1亿元,县邮政储蓄银行6000万元,使受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18000人,力争突破20000人。

(二)财政扶贫贴息750万元。

四、拟定合作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

根据县金融、保险机构的服务特点、业务范围等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拟确定县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我县扶贫小额信贷合作金融机构,拟确定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和中华联保公司作为我县扶贫小额信贷合作保险机构。

五、小额信贷主要内容

(一)贷款对象

全县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出的157个贫困村和367个非贫困村共32782户贫困户;

全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种养业大户、村致富带头人等。

(二)贷款用途

贫困户贷款主要用于家庭增收致富项目生产发展,如:种养业、简单加工、家庭旅游业、技能提升、小型商业等创收项目。

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贷款主要用于在农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等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生产经营项目。

(三)贷款条件

申请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必须有致富意愿、有创收项目、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同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必须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书面签订创收带动协议,有良好发展项目,无不良信用记录。

(四)贷款额度、期限

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可以贷到5万元(含)以下、期限在3年以内的“无担保、无抵押”信用贷款。

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将根据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户数而适当确定贷款金额。

六、方法措施

(一)评级授信。县扶贫移民局向县信用联社、县邮储银行提供各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花名册,有承贷银行汇同各乡、村信用评定小组一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根据评级情况(分为优秀信用户、良好信用户、一般信用户)确定授信贷款额度(1000—50000万元每户)。同时建立增信、减信机制,鼓励贫困户诚实可信,按期还款。

(二)金融产品。承贷银行要结合实际的设立“贫困户小额信贷”科学的信贷产品,制定产品服务宣传指南,明确办理流程,设立贫困户贷款专柜,落实专人为贫困农户服务。

(三)财政贴息。原则上按照5%的年利率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贴息,对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严格审查核实后按3%的标准贴息。

(四)优惠利率。承贷银行在给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时,适当降低利率,给予优惠。

(五)风险补偿。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承贷银行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户,额度为1600万元。对确因自然灾害、重大变化等因素,造成单笔贷款发生损失时,承办保险公司承担损失的70%,风险补偿金承担15%,承办银行承担15%,降低贷款风险。

(六)保险保障。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作为首选合作对象,要有针对性的设立“扶贫小额信贷”保险产品,具体费率和相关细则要进一步协商。

七、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5年2—3月)

1、全面深入学习宣传省扶贫小额信贷和金融扶贫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成立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相关会议,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尽快与合作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2、建立制定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

3、建立落实各乡镇、村信用评定小组工作责任和相关工作要求。承贷银行要明确相关授信等级标准、工作流程,在各乡镇、村、金融服务网点公开“贫困农户小额信贷”办理流程及财政贴息相关政策,建立贫困农户贷款绿色通道,并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4、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承办银行开设专户,单独存储。

(二)评级授信阶段(2015年4—5月)

1、各乡镇召开金融服务网点、村社干部、贫困农户代表为成员的小组会议,进一步培训、宣传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2、发放《贫困户评级授信表》,全面采集贫困户信息。乡、村初评小组对贫困户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进行初评,承办银行审核确认。

3、建立贫困户评级授信台账。

(三)贷款发放阶段(2015年5—12月)

1、承贷银行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合作保险公司同时办理保险,贷款农户自主选择保险产品;乡镇政府和村社组织监督贫困户按规划的项目使用资金。

2、承贷银行建立扶贫小额贷款台账,保险公司建立贫困户小额贷款保险台账。

3、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乡镇政府根据贫困户贷款期限和还贷情况,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

(四)总结完善阶段(2015年12月)

1、有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对各乡镇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

2、县承办银行开展对扶贫小额信贷的风险评价,实事求是反映贷款风险、社会效益及其它。

3、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继续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各项措施,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同时部署来年工作。

八、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县金融办、县委农工委、县人民银行、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信用联社、县邮储银行、县工商银行、县农业银行、县农业发展银行、县人保财险、县人寿保险、中华联保等部门的单位负责人,全县49个乡镇乡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民银行,由县人民银行行长王勇任办公室主任,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金融办协助办公。全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由县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各乡镇建立相应机构,村成立有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组成的信用评定小组。在全县形成县、乡、村分级负责、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格局。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3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一

20xx年,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全市首创了金融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该行主要采取五项措施着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搭建扶贫架构。为切实做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创新了“1234”金融扶贫模式,即制定一个规划——《镇安农商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六年规划》;开发两种产品——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产业贷;探索三种模式——“基金+贴息”保障模式、“公司+农户”担保模式、“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完善四项机制——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政银联席定期磋商机制。为扶贫工作搭建了架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至2015年12月末,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45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金融富民农户贷1466笔,金额 6199.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精准扶贫金融富民产业贷157笔,金额4250万元,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捐助民生工程,着力做好面上大扶贫。2015年,向包扶的丰收村捐资3万元修建公厕,捐电脑6台、太阳伞45把、石桌石凳5套、宫灯60对,制作旅游标识牌、宣传牌8个,增设助农取款点1处、安装无线POS机具1部、配备点钞机1台、灯箱1个,分发雨伞、水杯等宣传品1000余份;争取资金33万元支持丰收村饮水净化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做好面上大扶贫。

四是驻村联户扶贫,着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首先是制定规划及措施。2015年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制定《包扶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贫困户调查及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驻村工作队职责及任务》等;其次是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向包扶的腰庄河村25户“亲戚”捐赠价值14万元的铡草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44台;再次是创新模式开展信贷扶贫。农商行以丰收村为试点,为该村36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84.7万元。为丰收村汪和春服装加工厂贷款25万元,增设备扩规模,解决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最后是确定产业开展项目扶贫。工作队帮助成立“丰收乡村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刘长卫等15户移民户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通过该行的政策宣讲、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捐赠物资等多种途径帮扶,解决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群众致富信息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自发奉献爱心,着力帮助弱势群体。2015年8月23日为丰收村16名小学生捐赠学费、学习用品价值1.28万元。后期计划对因病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职工捐款,对他们实施爱心捐助,帮助弱势群体。

镇安农商行倾情致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关注、县委政府通报表彰和群众好评。这是镇安农商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镇安农商行要持续推进金融支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发展”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献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组成了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商业银行需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和金融服务上的需要。 

 

 

金融资源的匮乏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提升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主要有四类六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基本情况是:从机构网点布局看,这几类机构共有124 255个网点,其中104 671分布在县市以下地区,占网点总数的84.2%。从资产负债看,2007年末,农村银行类机构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8.8%;负债总额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29.4%。从信贷支农情况看。对“三农”发放贷款的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末,这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9%,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上述支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当前问题 

 

1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形成了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由于机构不完备,建立初期承担的农业开发及扶贫贷款也于1998年3月划归农业银行管理,目前的职责仅限于对粮棉油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与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维持,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它在2003年改革前由于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明确、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等重大问题,以及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因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有的年份全行业资不抵债,削弱了其支农能力。 

2 农村资金的流出 

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遇上阻碍。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0倍,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中国人民银行。从整体上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存在“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民间投资不继”等三大金融资源流失问题。 

3 农村保险问题 

农村保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办法,也没有建立一个保险体系。现在的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县为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管理,主要通过储蓄、国债等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上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存在潜在兑付危机;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偏低。 

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近几年中步伐还是有所加快。如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资本充足率为-8.4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达5.89%。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结束连续10年亏损,经营效益显著好转。2005年上半年,实现轧差盈余93.36亿元,同比增盈80.7亿元。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农服务功能增强。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 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 028亿元,增幅为57.6%。总之,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展起来,并且在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1 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农村改革的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传统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但商业化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城市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撤销了大量的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其支农能力大大下降。今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应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虽然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事实上,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使产权关系达到最大明晰化,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已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应适当对个人开放,而农村则是较好的实验点。 

2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应拓展资产运用领域,提高政策性贷款质量,完善整体服务功能。由于粮食企业不景气,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质量低下,若以亏损的方式长期经营必定难以为继。应对粮食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加其自有资本,并提高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政策性亏损,要由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补贴资金直接全额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农业银行应将这一业务返还农业发展银行。这样做可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功能,同时又不浪费金融资源。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要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同时,应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3 完善邮政储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通过再贷款形式由农村信用社放贷给农业企业和农户;或者允许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通过购买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使资金回流农村。 

4 稳妥推进商业性可持续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关键意义。除了继续办好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小额贷款业务之外,应当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业务体系,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5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产品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大力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货指数等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6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制度 

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难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且收入不稳定,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标准。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位阻碍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应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5

邮政业务长期以来是“两翼”齐飞,即金融和寄递两大业务,近年来,邮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努力形成邮政业务发展的“第三极”。谈到这一新的关注点,李国华用“四有”来概括:“中央有要求、农村有市场、邮政有能力、农民有需求。”他认为,下一步必须积极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集团公司“十三五”的战略重点。

李国华表示,邮政发展农村电商一要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参与地方政府农村电商示范项目。李国华说:“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电商既有‘邮乐网’、‘邮掌柜’的平台优势,也有物流配送、邮储银行的资金优势。几年来,中国邮政主动与496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进行对接,争取政策支持。目前已有240个县级邮政企业参与了当地政府电商进农村示范项目,邮政已成为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二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打通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返城双向通道。完善“邮乐网”平台功能,开建“邮乐农品”专区,扩建网上地方特色馆,助力农产品返城。李国华介绍:“通过‘邮掌柜’系统发展线下‘邮乐购’站点,截止今年2月底,全国累计建成‘邮乐购’站点34.3万个,实现了全国地市网点全覆盖。通过‘邮掌柜’代购系统,推出特色爆款产品,使广大农民能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为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返城,我们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建成了以农村邮政局所为中心、以各类实体渠道为节点、以汽车等投递工具为衔接的终端配送网络。”

三要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探索邮政电商助农脱贫模式。李国华提出了助力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具体做法:“我们以‘让优质农产品不再难卖’为出发点,以‘六个一’为抓手,即电商脱贫站点、电商脱贫带头人、电商脱贫主打农产品、电商脱贫合作社、电商脱贫线上平台、扶贫爱心邮路,扎实推进电商脱贫工程,努力打造成规模、可持续、见实效的邮政电商脱贫模式。部分省份邮政推动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四要注重与邮政业务相结合,打造农村电商生态链。为打造农村电商生态链,拓展农村电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李国华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我们除了提供电商购物、配送服务外,还叠加了便民服务业务和邮政基础性业务,试点推出了联名卡、批销贷、‘掌柜贷’和无抵押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对乡村贫困家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域涉农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尤其对扶贫农户以免抵押、免担保方式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有效满足了他们资金周转需求。”

李国华认为,经过几年来的强力推进,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邮乐购站点规模不断扩大,在31个省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6年农村电商交易额累计实现726亿元,是2015年的5.6倍,其中销售农产品58亿元。二是初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在部分地区逐步实现了“五个不出村”,即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创业不出村、金融不出村,为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等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表扬。

谈到下一步工作重点时,李国华强调,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努力发展成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主渠道。一是做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对接工作,到2017年底,使邮政农村电商平台覆盖绝大部分地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继续推动“农产品返城”。加强各省地方特色馆建设工作,深入推进“邮乐网+原产地认证+地方邮政+农村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农产品返城模式,助推农产品返城,助力精准扶贫脱贫。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工业品下乡和批销业务。通过“邮掌柜”系统,对“邮乐购”店进销存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实现从经I产品到经营平台的转变。四是加大农村投递网改造力度。加快县乡仓储配送中心布局和处理能力建设,推动农村投递汽车化,提高农村终端服务能力。

采访的最后,李国华也提出了制约邮政发展农村电商的短板和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广、差异大,公路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希望政府加大对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最初一公里”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并给予农村电商企业减免税等政策上的扶持。二是人才队伍方面。目前,农民在网上消费的习惯尚未形成,电商人才匮乏。希望政府引导农民触网、用网,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投入资金扶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三是农产品质量管控方面。困扰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最大难题就是农产品质量管控。普通农户并不拥有农产品品牌,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希望地方政府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加强质量管控。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6

根据市分行要求,现将我被任命为邮储银行××县支行行长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一、履职情况

我于2010年2月份来××县任职, 2010年4月邮储银行××县支行挂牌成立,我被任命为支行行长,近八个月来,作为××县支行班子负责人,如何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保证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县邮政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条件,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难辱。我始终认为,作为支行“一把手”要为上级负责、为企业负责、为班子负责、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全支行二十八名干部职工负责,始终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领导班子,稳定内部环境,增进外部交流,加强基础管理,创新经营思路,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的来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协调支行组建,保证团结稳定

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多沟通,多向上级行汇报,营造和谐局面。二是在上级领导及县邮政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协调,稳妥扎实推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作为汉中市首家县级支行试点于4月8日挂牌成立。三是顺利接收了两个一类网点和28名划分过来的员工,努力搞好团结稳定工作。四是按要求设置了综合管理部、综合业务部和会计核算部三个部门,公开选聘了的部门经理,确保了支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配合邮政局深入开展“共谋发展,共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和劳动竞赛,确保支行以邮政储蓄为龙头的各项金融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并继续为××县邮政金融的全盘发展做好支撑服务。六是在原则问题上,该坚持的坚持,需要灵活的向上级行汇报后再灵活,12月底将金库值守工作依文件规定顺利交邮政值守。

(二)力抓业务发展,提升经营效益

作为支行负责人和××县邮政金融业务带头人的双重角色,我深感压力重大,面对邮政体制改革、5.12汶川地震影响及金融危机爆发下的新环境、新形势,我始终以做强做大××县邮政金融业务为己任,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坚定不移抓发展、一心一意提效益,在业务管理上注重大方向、追求高效益,放手让有能力、想干事的年轻职工去开拓打拼,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全年实现邮政金融收入1781.30万元,同比增长37.64%,银行自身实现收入593.64万元,占比为33.33%,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

1、始终坚持负债类业务及类业务为“立行之本”。

储蓄业务在逐步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加大对重点窗口、重点时段、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狠抓规模发展不放松。一是要求业务部结合不同时段资金流动特点,先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各级人员发展储蓄业务的积极性和紧迫感。二是大力倡导不断通过开发代收付业务、绿卡业务,布放华商联盟,实现活期存款资金交易的规模化,逐步达到调整存期结构、客户结构、增量结构的目标。三是积极实施“深层次培训、多方位宣传、特色化服务“战略,力促保险、理财产品销售规模效益再上新台阶。四是抓窗口服务,在窗口中低端用户较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台席、强化大堂经理职能定位、设立涉农补贴兑付和业务专柜等途径疏导窗口客户,提升服务效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全年××县邮政储蓄余额净增3.16亿元,年底余额规模达到12.58亿元,净增绝对数列全市第2,市场占有率达到38.13%,新增市场占有率72.66%,市场占有率及新增市场占有率均列全县各金融机构之首;其中银行自营网点余额规模达到3.88亿,规模占比为30.87%。全年保费3936.34万元,列全市第2位,其中银行自营网点保费515.5万,占比为13.09%;全年销售理财产品1294.50万元,银行自营网点销售理财产品1157.8万元,占比高达89.43%。

2、始终坚持资产类业务为“强行之柱”。

资产类业务能否迅速拓展市场并树立口碑,是今后邮政金融业务收入的增长动脉。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继续依托广泛的窗口宣传和争取扶贫办的惠农贴息政策,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累计发放小额质押贷款全年发放质押贷款4350.87万元,列全市县局第1位、全省前茅,其中扶贫贴息贷款2371.29万元,银行自营网点发展小额质押贷款1792.83万,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为625.04万,占比分别为41.20%和26.36%。小额信贷业务××县支行作为汉中市试点县开办以来,我始终坚持要求业务人员做到学习强素质、真诚待客户、廉洁树形象,并认认真真地参与核实每一份客户资料和参加每一次审贷会,确保信贷业务高效率、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业务部组织策划了电视广告、中邮专送广告、展板及墙体广告等多种形式的深入宣传活动,并于10月组织召开了银企座谈会,邮政小额信贷手续简、放款快、成本低的特点深得民心,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年发放小额信贷发放965.5万元,列全市县支行第1位,年末结余718.4万元。

3、始终坚持公司类业务为“富行之源”。

公司业务“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显现出极大的增收潜力,××县属农业大县,独立运营的良性企业非常缺乏,公司业务领域已有农行、工行、建行、农发行、信用社等5家银行群雄逐鹿,邮储银行直接想占据一席之地异常艰辛,因此我支行把锚头对准了已与邮政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及财政资金。公司业务主要靠关系营销,作为行长我身先士卒,并安排专职客户经理长期维护财政局等相关单位的关系,在争取退耕还林过渡户资金能提前划转的专项营销活动中,我亲自带领业务人员前往财政局及农发行多次,协调多方关系,最终将财政局农林科在农发行账户上的所有资金划转到我行,并为09年的专项资金提前划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人民银行在我行公司业务正常开办、参加同城交换、财政专户核准等过程中也是原则性很强,最终我通过多方面协调疏理关系,逐步与人民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公司业务没有在年底为市分行做出特殊贡献,但通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有信心、也有决心让公司业务真正成为××县支行收入增长的又一动力源泉,截止2010年底共开19户,其中有效户为16户,9个账户发生业务,结余资金735万元,现已与财政局等单位达成协议,相信2010年公司业务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三)加强风险控制,改善服务水平

由于新业务市场的不断拓展,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树立支行全体人员人人都是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责任人的风险意识,风险防控不只是稽查的工作,也不只是支行长的事,要求上至行长、下至营业员人人都要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先把好自己履职的风险关,并相互协作监督,银行成立后要把三级权限的落实、票款交接等现场管理提到全新的高度,逐步由事后监督向事中控制、事前预防转变,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顺应当前形势的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各类项目的增加,10年以来邮政金融业务的窗口服务压力陡增,由于人员紧缺,抽调3人后的营业部窗口服务压力更是空前巨大,我坚持每天到一类网点视察窗口服务状况,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协助营业部做好自助机具的维护和现场作业组织,针对业务笔数多、金额小、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低端客户设置了“涉农补贴资金专柜”,极大地改变了窗口乱插队、速度慢的尴尬局面,为进一步开辟vip用户绿色通道奠定了实践基础。总体来说,近两年来的各类工资及农民补贴资金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四)加强学习实践,做好廉政自律

一是自觉地加强经济企划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坚定信念,开阔思路,在政治上始终与市分行保持高度一致性。二是自觉、认真接受总行和省、市分行的各种培训,并能把培训所学结合到实际工作之中,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在处事为人上,坚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饱满旺盛的热情投入工作,力争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人,用自己的形象影响人,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人。四是在处理工作关系上,比较注意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地维护大局,维护团结。五是平时自觉地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方面的学习,注意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我回顾检查,没有违反中央、省市关于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国企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行为。六是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身先士卒,始终认为作为领头人,做到如何挖掘员工潜质、如何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增加职工收益就是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不足

1、督导内控制度的严格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管理漏动。

2、银行成立以后,面对新的经营思路和战略视野,随着许多新业务的快速推出,使我经常感觉很多方面业务知识比较欠缺,急需充电。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1、要不断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弘扬正气,敢为人先,首先保持自身先进性,进而保持××县邮政金融的县域竞争力。

2、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标准化管理,使××县支行在下一年度队伍素质、发展能力达到新高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贯彻上级的要求,加快××县邮政金融业务发展。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7

一年来,全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9亿元,惠及贫困户1844户,合作社、专业大户129家,龙头企业15家;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1900户;撬动社会资本发展农业产业基地13万亩,培育家庭农场23家、专业合作社102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18元,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

做法与成效

针对贫困户无抵押,政府无担保难题,政府利用基金拉动,统筹安排2000万元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担保公司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社会募捐等办法,每年融资不少于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分别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放大倍数发放扶贫贷款。对共同认定的不良损失扶贫贷款,政府风险基金承担50%,银行承担50%。一年来,政府风险基金拉动银行投入1.7亿元,综合效益放大了近8倍,解决了农户“贷不到”的难题。其中,在邮储银行注入“互惠贷” “助农贷”“扶贫贷”等专项风险金1000万元。农行共投放“扶贫类”贷款2713万元,已受理待投放贷款3300万元,该行也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贫困户”授信评级试点单位之一。 余世明(右二)在绿色企业调研精准扶贫

竹溪在认真落实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同时,把财政扶贫资金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统筹安排1500万元作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着力解决了农户“贷不起”款的问题。按照全额贴息、差异化贴息或利率补贴等方式,对扶贫贷款利息进行补偿。对贫困户贷款额度每户不超过10万元,贴息年限为3年,每年分别贴息100%、90%、80%;对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贴息年限为2年,每年贴息50%,特别注重对带动贫困户占比达到50%或年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10户以上的,给予全额贴息;对县域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贴息年限为1年,贴息50%。近年来,通过财政贴息的扶持,在竹溪已涌现出一批像蒋家堰镇敖勇、彭寿高,中峰镇陈卓等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流转土地,带动农户发展核桃、药材、苗木花卉、养殖等致富产业,务工农民人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真正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贴息资金的帮扶作用。

同时,竹溪县充分调动和发挥多方积极性,实行政府、银行、保险联动合作,不断拓展保险领域,开辟保险项目,政银联手着力解决了银行“不愿贷”的问题 。建立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小额人身保险、抵质抵押保险,积极探索以保险促信用、以信用促融资的保险体系,努力为银行贷款提供“双保险”。政府担保鼓励引导扶贫贷款户积极购买房屋、农机具、农业产业等商业保险,政府按投保金50%的比例给予补贴,实行“一卡通”(一折通)直补到户。借助政府征信平台,解决贷款担保难、成本高的问题,平衡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利益和风险。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申请获得金融扶贫贷款547万元,用于支持基地发展和订单收购优质稻谷,在自己创收的同时,带动了部分贫困户通过种植稻谷、土地入股、返聘打工等方式增收脱贫。

严把“入口关”。实行由县扶贫办提供建档立卡的项目农户,由村“两委”配合银行、担保中心、经信、农经、扶贫、财政,按贷款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审查,任何一方调查认为不宜放款的,此业务就被否决放贷。如邮储银行在发放扶贫贷款方面,赋予村“两委”一定的推荐贷款权力,再由信贷员进行全方位的入户摸底核实,了解项目前景,以及贷款人信用、还款能力。

严把“发放关”。明确银行的贷款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当扶贫贷款不良总额达到扶贫贷款风险基金的20%,或者乡镇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2%时,银行停止发放新的扶贫贷款。对超过该控制指标继续发放扶贫贷款而造成的损失,相关银行承担全部责任。

严把“回收关”。根据扶贫贷款的特点,对逾期未还的扶贫贷款,要求参与推荐贷款的县扶贫办、担保中心、乡镇和村“两委”积极协助贷款银行落实监督、清收、追偿的职责。对因出现特殊情况经调查确实无偿还能力的,由政府和贷款行各承担50%扶贫贷款风险,为贷款“贷得出、收得回”提供有力保障。

经验与启示

许多农民脱贫致富不缺点子,也不缺能力,而是缺资金。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运用民间资本,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创造性的提出实施金融扶贫创新,抓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缺投入问题,加快了整体脱贫步伐。

同时,竹溪通过邮储银行、农商行、建行、农行4家银行,立足本县实际,积极用活用足政策,降低信贷门槛,创新开发实施了扶贫贷、助农贷、互惠贷、助保贷、绿满园、富路通、小额农贷、农户小额贷、致富牵手贷等9个金融产品,针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等不同扶贫主体量身定制,充分发挥了银行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满足了不同贫困户的资金需求。

为调动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相关金融机构结合业务实际,分别制定了金融扶贫贷款业务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支持对象、授信额度、利率定价、贷款审批、产品开发、担保准入等业务操作程序,明确了各级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金融扶贫资金实行放款集中会审和“一票否决”制度,确保了资金授信、发放、担保、回收的规范有序。

金融扶贫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点多,涉及面广,必须上下联动。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亲自督办,县直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精心设计方案,出台管理办法,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发挥了政府在金融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通过提供担保基金、风险基金和财政贴息,平衡了政府、银行、保险、农户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政府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干部帮扶”的良性互动机制,释放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金融资本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

问题与对策

实施金融扶贫创新,加快了贫困乡村脱贫步伐,“温暖”了人民群众。但这种新的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怕冒风险,怕担责任,有的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运用行政措施,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少,乡、村两级网点更少,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导致农民贷不到款;农业产业周期长,利润低,风险大,导致农民不愿贷。三是部分农户对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一家一户分散发展问题较多,不少农户脱贫致富缺乏产业支撑;部分群众素质低,接受新事物较慢,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四是金融扶贫机制创新不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实施金融扶贫创新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金融扶贫的政策和措施,统筹和预算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基金,用于风险补偿和坏账损失补助,采取政府担保、风险补偿、扶贫贴息、贷款保险等具体措施,让贫困户、贫困村、经济合作组织、扶贫龙头企业享受“两免一贴”(免担保、免抵押、贷款贴息)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推动各类财政奖补资金整合各类补贴奖励政策落实。银行要出台金融机构扶贫指导意见,通过推行与市场准入挂钩、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约束性、鼓励性措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整合政策资源,扩大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贴息标准,延长贴息时间,更多地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扩大对贫困户的扶持面,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将产业主导、金融创新与社区建设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进一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推进扶贫开发。

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网点覆盖力度。各银行、保险机构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要进一步向社区、乡镇延伸服务网点,加快金融服务网点建设。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力求合理,加大在空白乡镇规划设置网点的工作力度,提高网点覆盖面,积极推动网点服务升级。进一步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切实满足农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转账、余额查询等基本服务需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扩大支付服务主体,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是进一步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力度。政府要牵头做好试点县贫困农户评级授信工作,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司法部门相互合作,对逃避金融机构债务、商业欺诈的个人和经济组织依法进行打击。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农民的诚信教育,开展信用评比,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得益、失信难行”的信用环境,对贷款失信的贷款主体实行“黑名单”制。

四是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政府要大力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组织、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贷款专项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大型农机具、林权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重点加大对管理规范、操作合规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支持力度。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结合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需求,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 农村 小额信贷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1、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史

1993年我国开始引入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波利维亚以及拉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几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这个阶段是项目小额信贷与非政府组织操作小额信贷共同试验阶段。明显特征是以探索孟加拉“乡村银行”(GB)式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为基本目标,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实施。强调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即小组联保,中心会议、分期还款等模式,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也不考虑持续性问题。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政府认识到小额信贷对于扶贫的作用,开始借助小额信贷服务这一金融工具,以实现2000年扶贫攻坚和新世纪扶贫任务为宗旨,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政府主导型的项目没有长期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从这一点考虑,这类项目不能称为规范的小额信贷,将其称为扶贫项目可能更合适。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至今,主要是正规金融机构一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的阶段。

2、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

(1)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困难,可持续性弱

农村小额信贷贷款笔数多、金额小、管理复杂等特点造成其管理成本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其放贷利率小,从而影响可持续性。农村小额信贷的信贷对象主要是农民,其收入低,易受影响,自身还款意识薄弱,产权遍布分散而广,造成其风险高。农信社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人员较少,而贷款对象多,分布广而散,导致贷款催收困难,同时,在放贷过程中,信贷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执行资信评定,致使一些人通过借“小额信贷”来放“高利贷”;许多机构将农户存款转移至城镇,致使农村资金外流;此外,有些人将贷款当做政府救济,还款意识不强,更有甚者,将信用社资金当赌注,胜则荣,败则躲,加以农村人口流动性大,迁徙频繁,致使小额农村信贷诉讼时效难保。

(2)农村小额信贷供给结构性缺陷

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投向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很少投放在个体工商业中。由于其贷款额度小,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此外,其贷款期限短,一般是一年,但部分农业项目的生产周期长,如:林果、养殖、加工业等,使得农民没有能力及时还清贷款。

二、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小额信贷的状况

从2006年开始,随着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微小型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乡小额信贷的供给,有利于缓解小额信贷的供求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信贷市场的竞争,促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市场。但是,参与进入的商业银行并不多,就我了解的,主要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

1、邮政储蓄银行参与小额信贷的状况

2007年3月邮政储银行正式成立。2007年6月22日,邮储银行“好借好还”小额贷款在河南新乡长垣县启动试点,至2007年末共有七省试点开办。2008年初在全国推广。至2008年6月24曰在分行开办业务,全国31个省(区市)分行和五个计划单列市已全部开办小额贷款业务。截止2010年10月16日,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210个县市及主要乡镇.4500个网点开办这项业务。201O年小额贷款的发放量突破1000亿元,发放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1%。从业务开办至今,累计发放贷款近400万户、金额2300多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约为5.9亿元,其中在县级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累计发放1 500多亿元。占全部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的70%。小额信贷业务在全国占据先机.市场占有率在所有银行中跃居首位。

邮政储蓄银行参与小额信贷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户联保贷款:3到5名农户组成一个联保小组,无需其他担保.就可以向邮储银行申请贷款。每个农户的最高贷款额暂为5万元。(2)农户保证贷款:需有1至2位(人数依贷款金额而定)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做贷款担保人,每个农户最高贷款额暂为5万元。(3)商户联保贷款:3名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主组成一个联保小组,无需其他担保,每个商户的最高贷款额暂为10万元(部分地区为20万元)。(4)商户保证贷款:需有1至2位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做贷款担保人,就可以向邮储银行申请贷款,每个商户的最高贷款额暂为10万元(部分地区为2O万元)。小额信贷的还款方式主要采取一次还本付息、等额本息还款和一年内还清的办法。

2、农业银行参与小额信贷的状况

农业银行以扶贫贴息为主要方式的小额信贷业务是配合我国政府的“八七”扶贫计划提出的,目标客户是中低收入者和贫困农户。九十年代农行主要采取小组借贷的方式进行小额贷款,平均贷款额为1000-5000元/笔,其贷款的年利率很低,甚至无息由政府补贴。2000年后,主要对象为企业,2008年后农行开始发放惠农卡,从此成为向广大农户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平台。金穗惠农卡是农业银行面向农户发行的银联标准借记卡产品,它除具有金穗借记卡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各项金融功能外,还向持卡人提供农户小额贷款载体、财政补贴等特色服务功能,并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收费减免优惠。其中,惠农信用卡是中国农业银行专为具有良好信用观念的县域及农村高端客户量身定做的借贷合一型特色产品,是农业银行金穗卡系列产品之一。具有以下功能:借贷合一,即时用信;循环透支,快速周转;全额取现,使用方便;高额授信,担保灵活;定活合一,管理轻松;缴费,省心省力;主卡附卡,额度共享;支付控制,全面掌控。

农业银行参与农村小额信贷的创新模式有以下几种:(1)创建“呼图壁模式”,即由农村社保机构与农村信用社共同创建农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制度.这种模式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解决了农民生产融资贷款问题。(2)开发公务员担保模式,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小额贷款操作中.实行由农村地区的国家公务人员为农户提供担保.该模式的违约率和不良率都很低。(3)促进担保方式升级,开发担保机构担保贷款等产品。(4)创新还款方式,按照还款方式设计按季还款、分期还款业务和最高额循环产品。(5)推出产品组合方案,向农户推出贷款+银行卡+保险的三种产品组合,为农户提供贷款、银行卡、存款、保险、基金、理财、网上银行等多产品组合方案。

三、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农村小额信贷的优势与局限性

目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前景大,新型金融机构也参与进来,与其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性。

1、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农村小额信贷的优势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资金实力雄厚,组织制度完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业务活动有严密的活动程序,所以在大额、长期贷款方面更有规模经济优势。据调查,截止至2013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1.13万亿元,总负债为131.98万亿元,而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61.25万亿元,占银行金融业总资产的43.3%,总负债57.05万亿元,占银行金融业总负债的43.2%。此外,由于大银行能够吸收较多的对公存款,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再次,大银行开办的业务齐全,可以满足小额信贷借款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如:存取现金、汇兑转账、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最后,大型商业银行还能够推动行政管理部门在建立信用社区方面作出努力,从而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识,降低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相比之下,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其规模、资金覆盖面较小,使得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对冲和分散;自身设备和技术的有限使得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无法得到深入的开展;单笔贷款额度小,运作成本高;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差,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2、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农村小额信贷的局限性

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网点在农村地区分布少、不广,一般情况下除农业银行等少数在农村地区有网点,其他的几乎都只在城镇以上级别的地区开设网点;对于其贷款,大型商业银行的投向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很少投放在个体工商业中;其基层信用社支农一线人员也较少,而贷款对象多而广,致使导致信息不对称、审批贷款时间长、贷后管理困难、经营费用偏高、贷款的催收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放贷过程中,其精细化水平较低、暗箱操作频繁,亟待需要进行标准规范化、贷后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改变;针对于贷款人,其还款意识不强,更有甚者,将信用社资金当赌注,胜则荣,败则躲,加以农村人口流动性大,迁徙频繁,致使小额农村信贷诉讼时效难保;相比之下,新型的金融机构由于其“土生土长”的特点,致使其对贷款人的信息掌握校准,贷后监管力度较大,并且对其贷款的监督过程中信息获得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使得其在信息方面具有着较大的优势。此外,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性以及放贷人对其客户的排他性垄断权,使得其可以要求一个比机会成本高得多的利率。

四、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小额信贷模式的创新

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新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农村小额信贷。

1、委托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将其开发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交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渠道费用;或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出需求,委托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设计新产品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并向其缴纳一定“购买”费用。其特点: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提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提供渠道。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具相当规模而大型商业银行覆盖面不足的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以及部分中西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

典型的有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其主要业务采用的是外包零售的方式,即选择经营状况良好的新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新型机构代替合作银行审批收到的小额贷款申请,并提供贷款发放以后的相关服务,作为回报,银行支付给新型机构部分利息。此外,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与内蒙古通融小额贷款公司和内蒙古融丰小额贷款公司也建立了委托的关系,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与国开行合作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债券融资在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问题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开行通过合理的利率定价,在保证自身贷款收益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支持小额贷款的态度。在这种模式下,国开行获得了贷款利息收益,小额贷款公司收取了一定的费以及向借款人收取的咨询服务费。

2、资源共享模式

客户信息共享,网点网络资源共用,共同防控风险等。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雄厚实力、遍布全国的网点网络以及较好的客户资源储蓄等优势,可以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转存、汇兑、结算、融资等服务,甚至共享部分客户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人力和网点资源,在大型商业银行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同时,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反馈市场需求和贷款风险,同时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联络、激活广大农户分散的资金需求,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潜在的客户资源。这种方式的优点:让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自身服务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机构的网络和渠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但由于其实现较困难,所以比较适用于市场发育完善,需求旺盛,而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为完善的地方。

大型商业银行具体的资源共享主要有以下两种:(1)自动柜员机、自助银行共享,达到节约运营成本,减少资源重复浪费,降低风险的目的。(2)网络及硬件设施资源共享。商业银行大多租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专用线路和网络设施设备组成专用网的方式来建立银行业务网,但是银行网点分布地域广,需要租用的专用线路多,所以网络租用费用是银行运营成本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共享其网络及硬件设施,能节省网络设施成本,如: Maya新型金融机构共享了土耳其Garanti银行的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系统的资源,创造了更多的利润,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股权发起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专营贷款的子公司。专营贷款的子公司一般是全资出资,而村镇银行一般是控股的形式,并引入当地社会资本。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是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农村小额信贷最普遍的方式,其优势有: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兼具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势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本地化、体制灵活的优势,易于为当地客户所接受;但由于其成本较高,所以比较适合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金融需求旺盛而金融机构网点较少,有效供给不足的地区。

在村镇银行中,内蒙古包商银行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迅速。其贷款是指申请金额在300万元及以下的小型生产、服务、贸易及农业等行业的法人或自然人的所有授信业务(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保函等业务)。由于包商银行主要是靠提高信息技术来降低风险成本,其应注意以下要点:随着贷款关系的延升,贷款的分析时间会减少,随着客户业务的扩大,贷款额度扩大,银行对客户的信心也会增强,包商银行应与借款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扩展业务来降低成本;施行“分级原则”激励机制,即只有在完全还清一笔贷款后才可以申请下一笔贷款,并且下一笔贷款额度可以增大,期限可以延长,加强对贷款的监管;进行交叉检验,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客户提供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4、批发贷款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即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不参与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不参股或控股,不参与分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负盈亏。这种方式使得大型商业银行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渠道,扩大了服务范围。由于其风险小于直接面向“三农”客户,并且不直接承担经营、管理成本,且小额信贷公司获取了较为稳定可靠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所以比较适用于经济较为发达、民营资本活跃、信用环境较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相对规范的地区。

国外的“批发贷款”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在政策性银行内部设立独立的小额信贷批发基金,如:印度小产业发展银行在其内部设立SIDBI小额信贷基金会,其日常业务是向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微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转贷资金,并有以下三大类业务:向其合作机构提供批发资金;对其合作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对其合作机构提供资本金支持。二是组建全国性的大型小额信贷批发机构,如:孟加拉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其日常工作是在全国小额信贷行业挑选出那些具备成熟经验及专业素质的群体使其成为自身的合作机构,并通过向其合作机构提供多样化经营支持以扶持其小额信贷业务的运作。其主要业务是向其合作机构提供用于小额信贷领域的批发资金;帮助其合作机构进行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在微观层面上为小额信贷项目积累并发展有益经验;在宏观层面上为各小额信贷运作机构争取宽松适当的政策与监管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给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在进行批发贷款时,大型商业银行也需对其批发贷款进行风险防范,如:进行行业判断,信贷介入首先要判断所介入的行业、产业是否具有垄断性,是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垄断性或准垄断性行业。进行市场准入判断,对于资金密集型、规模庞大、市场准入门槛高的行业、产业,其市场是信贷介入的重点。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判断,因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会影响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进行经济发展周期判断,并针对不同的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进行国家风险判断,在发放贷款时要考虑国家证据是否稳定,经济是否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是否相适应等。

5、“村委会+农户”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以村委会为中介开展“村委会+农民”模式。村委会有着公私双性,其“公”的性质表现在:村委会是依照法律或接受政府委托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其充当了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中介,并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村委会还制定村规民约,帮助调解村民纠纷;其具有非营利性,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此外,村委会代表的是全体村民的利益,实行的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策。其“私”的性质表现在:村委会具有着自治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委会代表的利益具有特殊性;在村委会中,成员不脱离农业生产,仅享受一定的补贴。以上两性决定了村委会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土生土长性决定了村委会能较充分的掌握村民的信用信息,并且能更加容易对信息变化进行跟踪,此外,其地缘、血缘、自治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村委会虽非一级地方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发挥准政府的作用,其成员一般是声望较高的村民,由此使其具有着权威性;在农村,农民之间特别是本村村民之间不仅有法律,更有自我制定的村规民约,以及在熟人社会约束力更大的传统行为规则,使其无形的手----“面子”起着巨大的约束力;对于其自身来说,村委会一方面接受来自基层的政府监督,另一方面接受来自村民的监督,其拥有着政府权力和村民权利的双重约束,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履行其中介的职能。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村委会的合作,充分利用村委会以上的优势,以村委会为中介收集了解借款人信息,并通过村委会进行贷款的监督与催收。。通过这一模式,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定以及贷后的监督,从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风险和提高收益等目的。

6、“合作社+农户”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还可以结合“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法人,是由成员农民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的经济组织,是“人的联合”和“资本联合”结合体,并以“人的联合”为主。它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只有那些有共同经济和社会需求,又能利用合作社服务的人,自愿要求加入,才可成为社员。其合作社是由社员民主控制。主要通过社员(代表)大会体现,重大事项交由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会与监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监督理事会工作,经理人员可以是合作社雇员,要对理事会和社员大会负责;合作社强调教育与培训原则;社员自愿退出也是民主管理的体现。该模式可以审慎积极地支持合作社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有选择性的扶持强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合作社;此外,提出创新信贷品种,完善制度办法,同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纳入财政贴息和财政风险化解范围。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合作社为中介,一方面加强对借款人的集中管理并予以系统化,从而使其管理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整体集体放贷,加大了贷款资金,降低贷款风险,提高了贷款收益。

参考文献

[1]徐国强.农村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理论探索,2010年,3期:104页

[2]何广文,李莉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5月:21页

邮储银行扶贫工作计划范文9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虚心学习,勤于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认真完成了县、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提升素质

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自身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二是强化业务知识学习。认真学习所分管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下发文件内容和工作开展要求,特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利用工作生活之余认真学习各项扶贫政策、学习扶贫系统操作方法,通过近一年多的努力,不仅将各行业扶贫近百项政策熟记于心,而且熟练掌握了扶贫系统中十几个模块几十项功能操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认真履职、注重实效

一是全面开展了脱贫人口“回头看”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全年共按时高质量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3次,新识别贫困户XX户X人,自然变更增加XX人,自然变更减少91人(其中整户减少12户12人),贫困人口清退出列7户19人,脱贫退出XX户XX人,线上标注和线下资料整理完善工作同步完成。

二是对扶贫系统数据质量进行提升,高质量完成了14-19年扶贫项目的受益贫困户关联工作,积极组织各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开展了2014-2019年度系统数据比对更新工作,三是修改错误数据6000余条,系统数据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三是全面落实教育培训政策,完成2018-2019年度“雨露计划”贫困学生XX人和本科大学生资助XX人的申报和补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扶贫培训,全年共组织XX批次,共计XX余人次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参加了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及特色种植养殖业等科目培训,实现了村村有掌握劳动技能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