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声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7:14

声学论文

声学论文范文1

随着计算机领域和信息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工具已从以前的黑板、粉笔发展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并重的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自己收集资料进行讲授(包括照片、影音及制作Powerpoint演示课件等),虽然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但是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看与听,并没有实现主动地学习,并且教学内容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不能有效丰富。网络教学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助于形成“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什么是网络自主教学?其概念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课余时间由学生登录学科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在线自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网络课件中有多种多媒体手段:视频、Flash、图片、PPT等,文字部分主要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真正体现超声的特点,其中插入了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声像图,还可根据讲述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动态图像,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教学时间不受课堂教学学时的局限,教学内容可以大大丰富。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自主选择和查找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这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

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资源性。多媒体网络课件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适合不同级别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不但能够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即学生在学习超声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查阅其相关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具大量的学科素材,便于快捷方便地进行查询;②自主性。网络教学因无老师现场指导,需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又可能造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交互性。这一点尤其重要。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有关问题,但大多数时间,还是通过网络课件和教案进行自主学习为主。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有较强的交互性,要适合学生自学,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

三、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

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包括:①教学内容模块。这个模块为教师上课时的PPT课件,可供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后下载复习。学生上课不用单纯忙于记笔记,进而花更多的时间听课、记忆与思考;②教学相关资源模块。提供从互联网搜集的全国优秀教学课件、精品教案及教学录像视频等网上教学资源;③教学图片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图片,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④试题库模块。提供以选择题为主的练习,目的让学生随时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⑤在线论坛模块。主要是通过网站让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网络课件制作体会

声学论文范文2

(一)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中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二)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较长时间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三的客观效果。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声学论文范文3

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成功的塑出一个声音形象,然后利用示范教学法,传授给学生以专业的演唱技巧。在进行示范前,老师首先要针对教学的曲目进行讲解,通过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接受到理论知识后。花较长的时间进行曲目的示范,利用老师不断地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真实性,形成了一个声乐形象。真正意义上的示范,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硬性模仿,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声音进行深切地感受,结合前面老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达到实质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再通过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最终的声乐练习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的示范演唱,可以说不只是技巧的模仿,而是需要以视、听、感受几者相结合的一种技巧转化。通过对曲目练习,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曲目的优美以及对曲目演唱的感悟。这也说明,声乐教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利用示范教学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示范教学的教育原理以及深厚的美学法则。

二、声乐教学中示范演唱的优化处理

作业声乐老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当成熟的声乐技巧,还需要对于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的个性特色,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新整理出针对性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直观地、轻松地在老师的教学中得以声乐技巧的提高。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需要具有能够进行不同声部教学的能力,利用不同声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其次,声乐老师还需要掌握不同演唱方法的教学方式,以更多、更全面、更良好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声乐的技巧,以便学生进行模仿。需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声乐老师需要在掌握了声乐技巧的前提下,做好认真的备课工作。以精准的分析能力对曲目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曲目作品进行有表情地演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对声乐技巧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学生在进行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且及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突显出示范教学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一的依靠示范与模仿的教学形式。结合全方位的教学形式,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因此,声乐教学还可以借助其它艺术门类辅助声乐示范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更富有色彩。例如民歌《曲蔓地》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歌曲开始的节奏悠长,音乐显得悠扬,似吟似唱。第五、六小节的节奏短促,特别是强拍内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而热情,典型地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那么,教师在给这首歌曲的示范演唱时,可以给学生表演或观看维吾尔族切分节奏的舞蹈动作(点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歌曲的律动和感觉,这样可以让声乐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利用声乐老师阶段示范,让学生进行阶段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教,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发生。不仅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不断地提高自我素养。

三、结语

声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声乐技能学习误区分析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声学论文范文5

(一)难以培养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只会唱歌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人的。要想成为优秀的音乐人,还必须培养优良的综合素质。例如歌唱、舞蹈,还有表演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单个存在而发展到至高点。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并非易事,它需要三者的完美结合。可现实往往相反,例如:唱功优良的学生在加入舞蹈后便会气喘吁吁,走音严重;而舞蹈完美的学生在加入歌唱后,舞蹈动作就会严重变形。二者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个瓶颈,大多数学生都是顾此失彼。即使二者皆能很好驾驭的学生,却在加入表演元素后临阵怯场,心理素质不过关,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并非易事。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三、总结

声学论文范文6

(一)虚拟情景

这是指在指导学生练习演唱和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歌词内容的描绘、对歌曲背景的讲解、对演唱技巧的形容、对旋律要素的归纳和强调,帮助学生心里再现出一个符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和词曲特点的音乐场景,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逼真的现场感受和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演唱技巧的领悟和练习,就能比较容易做到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准确表达。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气息训练时,如果抽象地讲理论、讲技巧,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虚拟场景教学,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面前阵阵花香飘过,由此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去闻到“花香”。在闻“花香”的过程中,找到呼吸中吸气、吐气的感觉,再把闻“花香”的鼻子的深吸气与嘴巴的深吸气这两种吸气的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在歌唱时要用到的一种气息调节方法。通过这种虚拟场景的设置和想象,就能使学生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方法。

(二)真实情景

这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舞台或模拟舞台上进行真实的现场演唱实践,以获得真实的现场感受和实际的情感体验。声乐是一门实践学科,舞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出真实的舞台情景,就能让学生进行现场的演唱和表演,这应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参加各类音乐会演出与社会艺术实践等形式,都是很好的艺术表演舞台。真实的舞台情景教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现意识和表演能力,还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实践中,通过对以上两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运用,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说来,只要教学中设置得当,二者总能相得益彰。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寻找音乐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然后在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把虚拟情景现实化,再一步步强化其对歌曲的正确感受,使其在“虚”与“实”不断互换的情景体验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声乐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从而为实现完美的声乐表演这个最终目的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真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这两种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是声乐情境教学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情景教学的主要过程

声乐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歌唱技能的训练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在声乐技能的训练中,要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来调节学生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并逐步提高学生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娴熟的歌唱技巧,以达到最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的目的。良好的发声方法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一切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尤其重要。一般来讲,情景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场景。每部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思想内容,这些核心要素已经大致规定或概括了对其进行艺术再现时的基本情境,这就对教学设计课堂情景提供了线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去创设“情境”,同时也可以借助环境、视频,甚至陈设某种道具来创设相关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把歌剧中的唱段创设成剧情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对剧中人物进行切身地体验,并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去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二)情景导入

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发于声、及于情。情景导入,可以从歌唱的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和美好的情绪。首先,教师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尽力向学生描绘出其中潜在的形象或意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与歌曲一致的情感,并将这种细致的感受和体验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相结合,再融入到演唱中去,这就能较好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来。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设法通过必要的情景描述去引导学生从歌词、律旋、调式等音乐理论方面去分析、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入到歌曲特定的情景中去。例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可根据歌词的描述来创设一幅草原夜晚的美景:悠扬的琴声、轻拂的晚风、香甜的美酒、美丽的蒙古包,以引起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在自己的心里构建起与歌唱情景近似的“内心虚拟情境”,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个美丽的草原之夜。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熟知歌曲的内容、音乐风格、艺术特征,由此进入到一个符合音乐的意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该作品。情景导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欣赏动感的画面、聆听美妙的歌声,从而去观察、想象画面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让他们似乎来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并把自己放进了音乐作品当中去,这样就能用歌声正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来。

(三)情景体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了解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来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而确定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再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就能彻底进入到情景体验的环节中去。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演唱技能、音乐想象、情感表达。演唱一首歌,感情是否投入,靠的不是音色的纯美,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也是具体的情境描绘,这就为演唱者提供了情景体验的基础。这时,演唱者就可“以境入画、以画寓情”,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从认知情感到理解情感,最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这首歌曲时,就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的主角,仿佛自己身处歌曲所渲染的那个时代的情境、意境之中,只有这样去演唱,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同时,情景体验还离不开声乐演唱技巧的表现。由于每部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对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差异,无论是演唱形式、音乐风格、表情方式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在演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需从发声的要求上让演唱者进入到情景中去,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去演唱,让其感到似乎来到了一个静静的夜晚,这儿有着美丽的月色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再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求声音要唱得饱满坚定、声音洪亮,让演唱者仿佛感到自己就是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作这样的情景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真实体验,并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声乐审美能力。

(四)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主要是指舞台艺术实践,是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情景体验,让学生的歌唱技能、音乐想象、音乐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且还包括了情境教学的各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反之,学生的舞台实践效果又检验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并从中总结声乐教学的经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声乐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另外,教学双方在人格上应提倡平等、和谐与相互尊重,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和互动性的良好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将对情景教学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帮助。

(二)教材适用,课堂活跃

对于声乐教材选曲,应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做到中外作品兼顾。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钻研、分析教材,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的文化氛围,并利用这些因素的融合建立起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教师利用情感创设出教学的意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愉悦性。

(三)创设多元化情景教学

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好学生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去创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四)声乐审美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带入感情去演唱歌曲,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动情”的效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声乐审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声乐美的核心就是“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再以“情”为纽带,把美的声音与真挚的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无疑,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情景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声学论文范文7

我们知道,声音的发出和传播是通过“声源”施加一种外力使其产生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一种“波”,人耳的鼓膜对某一频率范围内振动的波有感知,即是通常所说的“声波”。有些“声波”的频率、节奏通过人耳的鼓膜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了美好的信息,如好听的乐曲、歌声或演说,对人是一种享受;反之,便是嗓音或声音污染。

人的呼吸器官是提供使声带振动的能源、动力,它的作用犹如手风琴的风箱,它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胸、横隔膜等组成,并通过它们的协调运动,给予歌唱发声的动力。

发声器官是声带(喉头发声为特例),它是位于喉头中的两条坚实的韧带,并在其表面附有一层弹性粘膜。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声带靠拢,这时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条声带靠拢,这时声带受气息的作用而发声,从而产生基音。声带闭合不好,气流送到声带后没有产生阻力,则声带不能振动,而声带闭合过紧,也无能为力,因此,声带应与适量的气流配合运动,这是美好声音的基础。发声器官是用呼出的气流振动发声的发源地,故又称为声源器官。它的作用犹如吹奏单簧管时簧片的振动。

共鸣器官是指胸腔、喉、咽、口腔、头腔、鼻腔以及头上的“窦”,这些器官是歌唱中调节声音的色彩、音量等的重要部分,如声带发出基音,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了腔体里空气共振,同时腔体本身也发声了共振,共振使声音传出和扩大,并且美化了声音,同时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只有产生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共鸣。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洪亮浑厚有力,产生低音共鸣作用;口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清晰,产生中音共鸣作用;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丰满,产生高音共鸣作用。其实,发声训练非一朝一夕,只有当我们做到知其然,更知道其所以然,那时我们才会更自觉地、科学地进行发声训练。这一点要通过我们平时专业课的学习、我们的专业老师的授课上能充分理解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带动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声音的甜美与否取决于各共鸣器官来自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而所有这些气流都来自人的呼吸器官。因此,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成为发声训练的重要内容。正如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的代表人物兰培尔蒂所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我国的民族传统唱法也常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若没有呼吸人就不存在了。人们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用不着去想怎样呼吸,就会本能而很自然地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循环往复的呼吸着。呼吸,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有时吸得很深;有时吸的很浅,有时还需要憋一下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得各种不同的呼吸。这些生理现象的呼吸很自然,谁都有,谁都会。但是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比生活的呼吸要吸的深,用的长。歌唱的呼吸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运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则吸得深。有人以“闻花”或以“打哈欠”来比喻歌唱的吸气,吸气时口腔应当是放松的。吸气时要有控制,要求保持吸气的感觉,保持两肋腰围的扩张,缓慢地、有节制地将气呼出。歌唱的声音是要有生命力、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这些都需要呼吸做动力来调整,用呼吸来控制、支持。呼吸对歌唱的支持,就象拉琴的弓子和琴弦的关系,二者要对上劲,弓子好比呼吸,琴弦好比声带,二者配合得合适,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吹管乐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来的声音圆润、饱满,没有支持力连一个整句都吹不全。有人曾说:吹管乐是人练了深呼吸来吹管乐器,唱歌是人用(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深呼吸来吹自己。

发声训练的目的并非是只学会方法,还需要练出效果,改变呼吸能力。

再次,要学会用气发声,避免用喉力发声。在发声训练时应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忘记喉咙,一定不要想到用喉咙发声。在意大利,喉音被称为魔鬼。我们开始学声乐时,为了追求音量,不论是唱歌还是发声,用喉力、使蛮劲,结果越唱声音越僵。所以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发声时力是来源与呼吸,气是丹田之气,当我们呼气时下面应用力抵住,以得到气息的支持,有了气息的支持,喉咙方能自然放松。或者我们采用弱声唱法,摆好口型,找好位置,用中等音量发声,这样也可以避免喉音出现。

歌唱中“气”、“力”、“声”是一种能量互换关系:吸进的是气,得到的是力,获得的是声音。正如《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所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因此,在我们歌唱或发声过程中要获得腰部的支撑力,并且在保持吸气状态发声时,腰部要有明显的支撑动作。气和力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气力的发声。

最后,掌握歌唱的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以后,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应该说没有共鸣的歌唱是没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谈不上美好的音色,而发声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鸣运用自如。

我们说呼吸要深而放松,吸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共鸣腔体就随之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歌唱共鸣的通道像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震动。例如小号,如果只是吹嘴子,声音又小又难听;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纸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听,给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

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震动的感觉,因此称之为头腔共鸣。我们提到最多的,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共鸣。还有一种是面罩共鸣,所谓面罩共鸣,是指声音的共鸣在中咽喉腔以上鼻咽腔,两腮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这些内部腔体和外部姿势是引起震动的区域。要实现面罩共鸣,首先是声音位置不能变,一定在额前、两眼下面一点、两边颧骨前和牙关打开处,这就是正确的声音位置。而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对声音位置的关键。其次是掌握正确地呼吸方法,因为呼吸是获得面罩共鸣的动力。最后要打开喉咙,使得通向面罩共鸣得通道畅通。另外,u母音练习也是一种掌握面罩共鸣的训练方法,正确的u母音状态也正是歌唱关闭状态。

总之,歌唱的发声是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它要通过练声使日常发音的语言自然状态在歌唱时进入艺术发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声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声学论文范文8

钢琴演奏是一门以大量音乐基础理论为支架支撑起来的音乐表演艺术,撇开音乐基础理论来谈钢琴演奏或教学都将寸步难行。由此作者认为,开展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使学生在大量音响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声理论、巩固和声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在演奏实践中把握、应用和声的能力。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及针对实用键盘技术的和声应用分析。

一、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

演奏者能否深入分析作品的和声,并准确把握其蕴藏的音乐意味,将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演奏效果。以下我将从作品的风格、结构等两方面对和声分析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探讨。

(一)和声与作品的风格

帮助学生把握作品风格是帮助他们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举措。那么,和声作为体现作品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自然是钢琴教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和声分析与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挂钩,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再现作品做出铺垫。

(1)和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钢琴艺术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故造成了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形式上的各具特色。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以复调音乐为主,即由几个并行的线条构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应保持几个声部的独立进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其音乐在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属以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然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和声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而存在,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渐渐频繁。此时,和声色彩极其丰富,和声织体的写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风格时期,十九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最终导致了调性体系的瓦解。此时,作曲家更愿意避免属到主的终止式,并且常常从整体上回避主要调中心的清晰度。

二十世纪足音乐发展史上变化最为急剧的世纪,和声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演变终于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二十世纪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的基础。对此,巴托克向我们揭示了有关二十世纪和声基础的两个方面,即在水平(横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七个自然音级功能的十二个半音音级的解放,以及垂直(纵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传统协和与不协和观念的“不协和音的解放”。这两个“解放”使和声彻底摆脱了古典调性以协和三和弦为中心、五度关系为基础的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亨德米特德的“半音调性关系”、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体系”、罗斯拉维茨的“音列技术”等纷呈异彩。

(2)和声与作品的结构

钢琴教学和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理论值得探索。其中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便是重要环节之一,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途径。有了结构,音乐中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解决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①关于调性布局

所谓调性布局,是指作者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在作品调性安排上所做出的理性设计。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常通过和声因素来解释乐曲在调性布局上的变化一大量运用系列离调和弦,从而达到段落间调性变化的自然过渡(如肖邦“波罗列兹”,呈示部第二主题的写作上,作者便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从而达到音乐由第一主题段的降A大调向f小调的转移):用极洗练的手法,在同主音和弦上迅速构筑新的调性(如巴托克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在E大调上展开,第一副部的第一主题便建立在主部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上)等,诸如此类的手法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是较多见的。因此,在分析钢琴作品时,从关注其间和声应用上的特点人手来掌控作品调性布局的整体发展逻辑,切实可行。②关于结构型式

人们通常将音乐作品结构型式称为曲式,这种结构型式(曲式)的构成离不开和声的因素,故作曲家在构思作品的结构时,往往须考虑和声的布局,这种考虑涉及作品结构型式的诸多方面,从段落结构到句子结构等。众所周知,在许多音乐作品里。作曲家皆需要依靠和声终止式来确定音乐的段落和句逗,正因为如此,和声终止式被喻为音乐的“标点符号”。再则,作曲家如想在音乐结构上标新立异亦须借助和声的手段来实现。譬如:仅用I、V两个和弦来支撑乐段。以求得音乐结构的洗练、清晰一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主部、肖邦的《摇篮曲》,有关和声与作品结构型式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针对实用键盘技术(即兴伴奏)的和声应用分析

即兴伴奏体现的是一种音乐实践能力,注重的是一种艺术实践的精神,即兴伴奏能力最终体现在实践中,亦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磨练、提高,因此。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乃当务之急。在即兴伴奏中,首先必涉及和声应用的问题,而和声应用的问题无外乎和声的合理选择及和声织体的运用等两个方面。

(一)关于和声的合理性选择

要做到和声选择的合理性,必首先考虑作品的音乐风格一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等,之后,再依据对作品风格的判断,来做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处理。没有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后面的工作便成徒劳。

其次,和声选择的合理性亦涉及调性的确定。在面对一首歌曲时,首先必须确定其调性(是西洋大小调还是民族调式等)。调性不明确或者调性概念模糊都会导致和声的选择上的方向性错误。如:本来是一首大调色彩的作品,我们却用小调色彩的和弦进行编配:本来是一首民族调性的作品,却用西洋大小调的思维来处理和声等。这一现象在学生学习即兴伴奏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钢琴作品,在分析与演奏钢琴作品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和声调性构架的原则及规律,如此,必能达到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且拓宽其感性认识空间的目的。

(二)关于和声织体的运用

和声织体是指和声的结构形式与运动形态。在即兴伴奏中,它既可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又可补充旋律所无法充分表现的某些方面,使乐思内涵更深化,音乐形象更丰满。对即兴伴奏而言,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举足轻重。而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最终体现在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的、灵活性的把握上。我们将和声织体的问题放在钢琴教学中讨论,便是为了通过分析与演奏具体钢琴作品,让学生获得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灵活性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为提高学生即兴伴奏水平做出铺垫。

(1)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是根据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作品音乐情绪的多样性来考虑的。要做到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的多样性,必须考虑作品的基本情绪一是舒缓的、深情叙述性的还是情景性的、轻快活泼的:是激昂的、坚强有力的还是忧伤的、悲情倾诉的等等,这是我们选择和声织体的基本依据。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钢琴作品时就会发现。在众多作品中,作者对于选用何种和声织体来表达何种音乐情绪皆有缤密安排。以肖邦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3)为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这首乐曲的,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做成了该曲。

(2)关于和声织体运用的整体性。实际操作中,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音乐,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我们还需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依据音乐的结构逻辑以及情绪发展的不同层次做出和声织体安排上的相应变化,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诠释。

声学论文范文9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