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5:00:26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1

课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而课堂观察可以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对此,旁听人员一定要了解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观察技巧,科学配合应用选取或是设计观察工具与观察量表,并且依据实践状况,充分应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方法,合理解决本身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排除偏见,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的全方面收集.通常情况下,观察人员一定要客观全方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不可孤立地应用某一项观察手段,应该充分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实时反映教育真实现象,充分揭示教育本质.另外,在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课堂观察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需要旁听人员事前制定观察纲要,这时旁听人员就能够依据具备提示性与指导性的纲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基本现象与有关信息,并且完成有效记录.若是观察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堂综合性,具备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纲要能够帮助观察人员在课堂观察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够提示观察人员应该观察的内容,从而帮助观察人员全方面地收集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

二、与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对照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完全依据预设状况完成教学,教学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本身教学智慧,实现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相辅相成,从而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诊断前,旁听人员应该事先了解与熟悉授课教师相关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流程,然后依据教学流程,充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对比,并且合理、科学地分析物理教学现象,然后查找原因.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教师把薄模板覆盖于装在有水的烧杯中,把生鸡蛋置于薄模板上,这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利用木棒敲击薄模板会出现什么状况,而学生比较容易猜想到鸡蛋会和模板一起被打飞,从而鸡蛋打破,但是实验结果却是薄木板飞出,生鸡蛋落入烧杯中.又如,在演示“惯性”的实验时,教师叠加起5个相对较为干燥的棋子,利用一把直尺进行快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比较容易想象的就是全部的棋子都会倒.可是实验结果是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依然稳稳地落于原处.诊断:从物理“惯性”教学方面而言,授课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理念与形式,设置了惯性实验,但是这些教学案例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流程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学生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惯性概念,同时懂得分析惯性现象的手段,可是在做惯性习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授课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预设和实践状况并不相符.学生在理解所有物体都具备惯性时,对于气体和液体是否存在惯性,留有一定的疑问.对此,学生回答错误的状况常常发生,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好.依据学生存在的错误回答问题状况,旁听人员要想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师为了能够引导惯性概念,采用了两个小实验,但是由于案例不具备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对于气体与液体是否存在惯性提出了疑问.这说明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同时,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区分静止物体与动态物体.对此,依据学生实践反应状况,或是学习行为有效联系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和教学流程设计完成对照,查找出发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关注日常生活实例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案例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巧妙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领域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事物现象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主动把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旁听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诊断时,应该关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状况,选择的联系内容是否合理,联系的时机是否恰当等,从而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不足,改善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2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11)

摘要: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制订观察量表,对《观察一棵植物》一课进行课堂观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目标、评价、教学要充分体现一致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过程 一致性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2017年5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明确从2017年秋季开始一年级开设科学课。2017年9月15日,为了准备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和姑苏区教研室联合举办的一年级科学任课教师培训,苏州市吴江区小学科学核心组、中心组23位教师在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进行先期研讨。这次活动中,我校的李菁璐老师执教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参加研讨的教师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进行了课堂观察。笔者根据团队观察和交流的情况,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形成这份课堂观察报告。

(二)观察主题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中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来自学科课程标准;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评价任务监测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支持过程。按照传统的观念,应该先有目标,再有教学,最后进行评价,由此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学术上通常也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倡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即先有目标,再考虑评价,最后设计教学,因此我们拟定的课堂观察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实,主题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两两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组成一个一致性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评价一致”“目标与教学一致”“评价与教学一致”构成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的所有含义。

二、观察工具与结果

(一)观察工具

观察团队制订了如表1所示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观察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考虑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假设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也应该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是一致的,学生表现应该是最能具体说明的。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课上,我们利用上述量表,主要观察了本节课的三项评价任务、相应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而非课堂的激趣导入、拓展小结等环节,也不太关注课堂串联的卡通故事情境。并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对整课进行反思:其“目标、评价、教学”是否一致?是否需要做出更为合理的设定或调整?

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能利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观察一颗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激发探究植物特征的兴趣。(2)能运用“根、茎、叶”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植物的信息。(3)能根据观察结果,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培养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1.关于第一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的1~2个外部特征。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远距离观察一棵植物,说说看到了什么。(2)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3)教师根据交流引向“茎”的观察,并指出联结叶子的叫“茎”。(4)教师把远观引向近距离观察。

从这个评价任务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观察似乎是从教师的提问“请同学们远距离观察这棵植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开始的。而根据我们整理的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观察其实始于教师出示“这棵植物”。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先让学生认识植物,再让学生对不认识的植物进行观察,这导致教师出示菊花实物时,学生观察的重点不是这棵植物的特征,而停留在这棵植物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教师导入之后、呈现评价任务之前,学生的观察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之后,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观察目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这里应将评价任务前置,发挥评价导向、促学的功能。

2.关于第二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对照实物,指出植物根、茎、叶所在的位置。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进行观察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去观察?(2)教师小结:无论是用手去摸还是用鼻子去闻,都必须在老师允许的、安全的情况下进行。(3)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近距离进行观察。(4)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观察植物,那么你知道要观察什么吗?(5)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6)教师提问:在刚刚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植物的根?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观察。

这里,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清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学习目标逐步推进的。但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大约进行了20分钟时,在其他学生交流的时候,第一小组的2名学生离开了座位,在教室的右前方自由走动;第三小组的一半学生忙于整理自己的物品;第六小组的全部学生完全处于自由交流的状态;其他小组的学生基本上都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处

于自我放松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喜欢为原则。这里的评价任务可以考虑修改成

“律动形式”(用人体模拟植物,随音乐舞动),从而既能解决一年级学生好动的问题,又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此外,教师组织教学过程(3)时,呈现评价任务后,学生进行了自主观察,但是没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教师继续组织教学过程(4),强行引出用眼睛看植物的颜色、形状、数量,用手指摸植物的软硬,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接着组织教学过程(5),让学生第二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对此,笔者觉得,用眼、手、鼻进行观察应该是学生观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而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的简单告知。

3.关于第三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2)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姓名、观察日期,然后一边讲解画植物的顺序及方法、一边用贴图进行展示。(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画出植物简图。(4)教师展示学生简图,并请学生相互评价,说说好在哪里。(5)教师用图片演示这课植物开花的过程,揭示这株植物是菊花。

这个环节“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非常统一,围绕评价任务设计的教学过程也达到了要求,学生的简图都包含了根、茎、叶这三个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实,上面两个环节中,教师虽然有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具有比较强烈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意识,努力追求着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总之,这节课体现出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建议

(一)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

实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核心是学习目标,即课程标准要求在一节课上的具体化。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教得明确;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学得明白。学习目标不仅直接决定了评价任务的确立,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所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开始。

(二)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

评价任务依据学习目标,用于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嵌入教学过程,用于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好的评价任务不但要指向学习目标,还要追求具体、清晰和明白,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要让该年龄段学生喜欢,并且以能实现的方式完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进行自我引导和调控,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源泉,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和思考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造型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对造型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造型艺术类课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明显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历史来看,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出现的标志是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立。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5年,开始半年为预科,后三年为专业学习。在为期半年的预科中,包豪斯学校创造性的设置了许多造型艺术类课程,虽然包豪斯仅仅存在14年,但它所创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学体系,特别是其预科教学体系,深深的影响了其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包豪斯学校毕业生的高设计水平是与其预科式的造型训练分不开的。于此相对应的是1955年在德国正式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校,其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的办学方针是继承发展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可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却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他强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在其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大量了数学、工程、逻辑分析等理工科类技术课程,大量删减了艺术类课程。虽然乌尔姆毕业生在系统设计、工业化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很成功,但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过于理性。明显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冷漠。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对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切利·卡斯特奥里尼曾提出“设计需要观察”。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人以主观意识所观察的事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视力与生具有,而人的观察力则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造型艺术类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人们一般都知道有些人是色盲,却不知道很多人是“三维体积盲”。所谓三维体积盲是指这部分人眼中的物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他们对三维物体的纵深感或者是下意识的忽略,或者存在感知障碍。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在进行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要把三维写生物体表现在画面或做成雕塑、模型时,他就不能只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对物体进行观察,他必须运用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刻意观察所要再现物体的各个纬度、形体结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就会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把个人主观体验与观察物体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关系。

第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现在却出现一种用三大构成取代造型艺术类课程的做法,认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作用不大。由于三大构成课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程式化等特点。因此,三大构成课程很被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所接受。然而,三大构成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三大构成课程各侧重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将设计作品进行细致分解、分析,从中找出相应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进行训l练,其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任务,却使其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流于形式、匠味十足。

如果能使学生从纯粹的形式元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个体与整体的交流体验,这是突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进行造型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培养大局观、系统性、整体感,可以使学生将设计诸要素统一于某一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现过程中,将点、线、面、色彩、三维空间的综合,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作品。

第三、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4

设计素描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加入了传统艺术教学相关的素描教学,更将设计意识的培养作为课程重点,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对素描内容的把握能力。本文从设计素描教学对设计意识培养的作用出发,通过具体课程中设计意识培养思路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设计素描;设计意识;作用;方式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素描在吸收本专业素描教学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教学理念的加工,将专业化的设计训练和基础的素描课程结合起来,加深了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结构、具象、装饰、材质媒介综合等多种设计素描形式的展开,为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一、设计素描对培养设计意识的作用

在设计素描中,素描不再是单纯的形态或形状的描绘,其重点关注对于观察方式的培养,即将常规的有关素描形式的推理理论和具体素描内容的形态观察结合起来,通过透视原理的运用,提升个人对物体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促进构型的最终物化。在进行设计素描训练的过程中,以对象既有形态特征为主的素描训练只是训练的初级阶段,最终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对素描对象的本质结构把握,在再现物体形态的基础上,形成全方位理解和观察对象造型的思维习惯。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素描造型结构理解方法,形成对物体空间感的具体认识,而且需要明确素描对象背后附着的文化、价值观、经济价值、使用方式等内容,多方面理解同一物体的不同形态,促进其职业思维意识的培养。

二、设计素描中设计意识培养思路分析

1.注重创造性思维开发,创新设计教学方法

设计素描虽不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但是同样可以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通过对思维的训练不断开发创新意识,并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经验的总结,形成运用创新式思维的习惯。在常规化的素描教学中,其模式基本固化,即通过采用对物体基本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明暗效果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对某一静物的如何摆放的认识。而设计素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学生的设计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新颖的视角进行结构的观察和明暗状态的摸索,在强化素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素描对象的想想拓展。比如进行基本结构的打散以促进新结构的形成。

2.理性分析设计素描内容,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计素描本身即属于设计内容,素描作为其基础阶段,同样需要对描绘对象的客观逻辑分析,以便把握素描内容的基本逻辑过程。比如在进行结构素描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结构的透视、穿插观察等,避免某些视觉误差对自身观察判断的影响,实现抽象认识和具象认识的有效逻辑结合。理性分析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素描过程中的随意绘画状态,克服其在面对素描对象时的盲目性,帮助其强化整体的形象思维意识,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前提。

3.培养审美意识和情感,精确传达设计形态

设计产品本身并非单纯的机器,其是设计师在灵感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所进行的情感宣泄,包括产品形态的设计、产品色彩的选择等在内的内容都作为产品语言属于设计师自身的情感体现。设计素描作为基础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情感表达意识,帮助其通过对色彩内涵的把握以及对形状功能的审美体会等,丰富自身在设计素描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比如可以通过主题式设计素描的绘制来帮助学生强化认识,如让学生将素描的形象描绘的更加活泼可爱,可以提示其多用圆形来表达光滑、跳动的感觉,同时可以利用较为明亮的色彩来强化设计感觉。

三、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设计意识培养方式

1.加强结构学习,提升结构感知能力

传统的结构素描中,素描独享的整体性和美感作为主要内容被关注,学生重点在于对光影的描绘。而设计素描的结构性训练中,学生不仅需要被要求关注不同空间状态或者不同放置状态下物体的光影效果,而且需要通过空间化的思维推理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进行物体内部结构的有效构思,实现设计物内部构造和外部形体模式的结核性表达。比如在进行某罐状物体的绘制时,可以要求学生不仅将素描对象的外部形象描绘出来,而且需要通过摸索、观察等进行内部内弧线或者内部花纹的绘制,不可对描绘对象进行模糊处理,增强其空间透视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总体化设计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2.重视视觉延伸,创新性地感受描绘对象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视觉延伸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具象化素描的方式,即通过训练学生放大观察效果的能力,让其对所描绘物象的具体光影效果、表面纹理、内部质感等通过视觉和想象力的结合进行再现。学生利用对各种物体的具体化结构、形象、材质、明暗效果等的观察,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写实能力,同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错觉效果、动感状态等的培养,让学生明确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实际效果,进而帮助其理解基本的物体构成、运动等规律,让其在实际的作品设计中,利用已有的视觉观察效果进行想象空间的视觉延伸从而重新排列设计作品的组合形式,实现对设计作品的创新感受,以便更好的吸引观众。

3.综合运用材料媒介,拓展视觉形式

为让学生熟悉不同的材料媒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素描绘制工具、不同纸张的特性等,引导学生不断熟悉材料,同时鼓励其进行材料的再次组合创造。比如让学生体验丙烯涂在布面、纸面等的不同效果以及其对实际设计作品纹理表达效果的影响;或者让学生进行多材料的水墨晕染实验,帮助其不断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组合表现效果,进而明确组合表现的最佳选择,促进基本设计能力的提高。

4.重视装饰素描,形成主动再创造能力

在装饰素描中,素描对象需要根据原有的基本设计内容进行装饰物体的再创造,一方面强调学生对原有物体的解读能力,即其对原有物体的空间状态、光影状态、结构透视效果、所处环境、具体使用效果等的把握能力,还需要对装饰物体进行形状的选择以及装饰效果的空间想象和设计。比如在进行家具的装饰素描时,学生其需要把握家具现有的作用以及装饰过后的食用效果,并进行装饰物体材质、展示效果等的选择。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装饰素描设计法则的介绍,利用打散重构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元素,让其利用所学素描规则对这些元素进行设计处理,进而帮助其不断熟悉不同元素的美化效果,推动其不断进行再创造和在思考,实现设计意识的增强。

四、结语

设计素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总体来说,将对学生设计思路问题的关注与学科的应用特点相结合,完成对元素构想相关的想象力以及对形态和空间的解构能力的双重教学,并有效促进学生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作者:高艾荣 单位:湖北省仙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生活;观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26-04

[作者简介]孙晓燕(1977―),女,本科,山东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教师,中学二级。

一、课程的由来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现象令笔者非常困惑。很多初中生反映物理很难学,其中不乏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笔者开始关注初中生的物理学习现状,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53.2%的初中生认为物理学科是初中最难学或比较难学的科目。在与学生随机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物理学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上补习班,做大量习题,但是物理成绩仍然很难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减少阻碍,笔者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些反应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说起煮水饺,一部分学生说水饺下到锅里就是飘着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只吃过水饺,没有煮过,不知道它是什么状态。一位同事让她上初一的儿子看一看水开了没有,孩子却问:“水怎么算是开了?”在物理知识应用举例环节,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明显偏少,甚至对老师列举的一些生活实例表示没有见过。他们缺乏与初中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经历,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这是导致物理难学的首要原因。调查中,有55.6%的初中生认可这一点。再如,我曾问几个家里有车的学生:“你记忆中的汽车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想了想说:“有四个轮子,有方向盘,还有什么?想不起来了。”学生缺乏有意观察的意识和习惯,甚至对一些常见的现象熟视无睹,是造成物理难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自此,笔者产生了设计一系列课程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进行有益观察,增加学习物理知识所需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物理更轻松。参加李秀伟专家工作室之后,得到了李秀伟老师的专业指导,笔者和同事们开发的课程从目标到形式到内容又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更高。

二、课程的目标

1.补充综合理科课程所需的感性认识;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

5.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程的内容框架

教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家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的广泛调查,深入查找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点。综合学生和教师认为难理解的知识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目标。针对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合适的生活物品或生活现象为观察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根据活动的开展形式将其分为三类小课题:

1.家庭实践类,家长辅助在家里完成。例如:“观察高压锅”“用高压锅煮八宝粥”“包水饺”“炒土豆丝”“观察工具箱”等。这类观察活动大多数都是过程性观察,在学校不便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完成。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无处不在,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观察、随时随处观察的良好习惯。

2.社会调查类,利用节假日小组合作完成。例如:“关于家用热水器的调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调查”“关于自来水二次净化的调查”等。这是相对综合的活动,用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能较好完成。针对不同的家用热水器,从价格、设计原理、使用方法、使用成本、安全性能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对热水器的设计提出建议,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不同热水器的比较,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课堂提高类,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主要针对学习的学习难点设计,同时提高学生学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例如:“观察刻度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观察鸡蛋”“观察矿泉水瓶”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观察书包”引导学生总结不同书包的优点、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

四、课程的实施

1.精心设计,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观察活动,提高观察能力。(1)以生活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容易观察的事物为载体,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知识点,其中以物理知识为主,适当挖掘生物和化学知识。例如:“观察鸡蛋”这个小课题,就是以最常见的鸡蛋为载体,挖掘液化、压强、惯性、沸点、蛋白质变性、卵的结构等知识。(2)从基本观察入手,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进行创新设计逐步深入,有的放矢地开展观察实践活动。

2.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实践。教师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把观察的步骤、目的等一一具体化,确保学生的观察活动有序、有效、有收获。例如:在《观察书包》这一小课题中,观察作业是这样要求的:

观察书包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书包,总结它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

②观察各部分的制作材料,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

③你的书包上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设计?它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互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同进步。个人的观察可能有所偏重,分析的深浅程度也不同。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交流措施,让学生彼此借鉴,互相补充。

家庭实践类的小课题,是在家里完成的,孩子和家长共同观察,随时交流,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给孩子创造机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社会调查类的小课题,是利用假期完成的,学校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课题小组在班内展示,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校同学中进行集中展示。课堂提高类的小课题可以当场进行交流展示。以下是课堂流程(如图1):组织学生先组内讨论,形成本组的观察报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同时也会生成新的问题。例如:“观察鸡蛋”的课例中,有的学生观察到鸡蛋黄的附近有个小黑点,但有的学生没有发现。有的学生还发现:有的鸡蛋有小黑点,有的鸡蛋却没有。为什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入观察的兴致,同时也提醒着学生在以后的观察中要更加耐心细致。

4.把握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对一事一物进行观察,而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爱观察、善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培养多问、善思的好风气。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时,会出现大量不同观点,形成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办法,把这些课堂生成性问题作为课后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们建议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生活观察课就变得更有意义。

五、课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评价。课堂提高类小课题采取对观察作业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社会调查类小课题采取课题评比的形式,对课题研究的小组进行评价。家庭实践类小课题由家长进行及时评价。在学期末,教师进行总评活动,对每位学生在一学期内参与生活观察课的情况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2.对教师评价。每半个学期,以问卷的形式,针对老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开展调查。同时,学生有好的想法或建议,也可以随时提出或提交到课题组。教师则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促进教学,完善“引桥”课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对课程评价。从学校领导到参与听课的所有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可以对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每收到一条意见,我们都会及时进行讨论,一一答复。有益的意见建议,我们都会及时完善到课程设计中,在下一次的“引桥”课程中体现,让我们的“引桥”课程日益成熟,更好服务于教学。

六、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调查数据显示:96.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生活观察课;67.3%的学生表示相对于其他作业来说,更喜欢生活观察课的作业;100%的学生认为生活观察课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帮助。从观察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尽管学生观察的详略程度有所不同、思考多少有所差别,但都能按时完成,有的还提出了更加新颖的观察方式和新问题。同时,他们还基本掌握了列表格、画图像等记录方法,为物理课中实验探究部分做了方法上的准备。

2.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难点选择率明显降低。生活观察课程为学生补充了大量感性认识资料,在学习相关物理知识点时,难度明显降低。表1数据显示了这一现象。

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经课堂对比发现,经过“引桥”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观察更细致,更容易发现问题。二是动手能力更强。从实验课上看热闹的学生几乎没有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乐于动手实验。三是生活实践能力更强。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七、课程开发的一些感悟

1.课程设计更加开放。生活观察课的直接来源就是生活,而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会包含很多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物理知识,而要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实施“引桥”课程的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老师不断学习。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目光从仅仅传授知识转移到科学方法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引桥”课程的多面性,教师不仅要强化专业、精于专业,还要加强其他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课程的提出与设计,从学校的课堂走向家庭,观察生活现象,总结规律,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要上好生活观察课程,还要家长关注和支持。家长放手让孩子适当承担家务劳动,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观察、思考、探究,才能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是有趣、有用的科学。

参考文献: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 思维创新 能力培养

一、引言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被用来训练对形体的观察、分析和表现力,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语言。从艺术发展规律上看,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能力的培养。对于作为培养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的素描教学,我们一直延用苏式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模式。素描这种服务于纯绘画的基础造型训练,没有因服务于艺术设计学科而被注入设计理念及新思维理念,现行素描教学模式对学科的理论定位和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当前艺术设计视觉训练的要求。

艺术设计学科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成为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集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学科。由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涉及面较广,是一门有特定体系的较新的艺术门类,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对素描教学也有特定的要求:培养造型能力、正确的观察能力、立体的思维能力,为设计提供空间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总而言之,素描服务于设计。

二、传统素描教学与设计素描教学功能性之差异

传统素描的雏形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最初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程应用于美术教育,它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侧重点,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是在传统的绘画原理之上客观地描绘再现对象、塑造形体。传统素描在教学中重视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过程,以形体、结构、比例、焦点透视为内容,依靠光影、色调等形式因素忠实地反映物象的外部特征以及结构、明暗、质量感、空间感,以再现客观对象。传统素描教学的优点是全面锻炼了学生综合多种造型因素和构成画面效果的能力,但是将其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则出现了未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弊端,偏离了“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这一宗旨。要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就必须打破桎梏,超越纯技巧的传授。

设计素描是服务于设计的专业性素描技术,针对设计的需求承担传达、记录、思考的视觉转换任务。设计素描始创于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90 年代开始在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广为运用。设计素描课程是以比例、透视规律、三维空间以及形体的空间联想、物体间的联想创意等方面为重点,训练学生绘制预想图的能力。设计素描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于培养“优秀的、快而不拘谨的草图和徒手效果图形表达能力”,是锻炼高于感性认识之上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预想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1、表现手段及细节

传统素描着重于直接的观察和借助光影手段来认识和把握透视变形,练习的直接体验成为感知的基础;再以明暗调子充分地表现物体的体、质、量及空间气氛,强调客观再现与写生的“准”。形象的视觉艺术感染力是衡量设计素描画面效果的标准,但对物体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思考。鲁道夫・阿恩海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

而设计素描因其专业性决定了它以理解、结构为最终目的,将直接的感知经验升华为理性研究理解。在培养造型能力以外,设计素描力求用设计的思维看待和研究客观对象,从设计的理念出发去把握对象,以简约、明了的线条为表现手段,准确表达物体的结构与本质特征并进行新的组合,再按审美范畴追求一定的视觉效果表达,而较为忽略光影及绘画性。形体结构表达得是否准确、科学,是衡量设计素描画面效果的标准。

2、观察及构图方面

虽然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都遵循整体观察的原则,但传统素描的整体观察视点是固定的,观察的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物;而设计素描在整体观察同时更注重立体观察,其视点是移动的,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分析对象内部构造特点,是观察、推理、测量的结合。由于设计素描的目的是锻炼表达设计意图能力,因此构图时注重在空间范围、形态结构关系的前提下相对灵活,不像传统素描那样对前后、虚实过分强调,从而影响结构及设计意图的表述。

三、将设计理念融入造型能力培养

设计素描同时也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具有独特的设计性与绘画性双重属性。“Design(设计)”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即意为素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前的一种规划、描绘过程,是用于研究作品的内容与造型的构想图。一代巨匠达・芬奇在科学领域的造物设计中,利用其自身的表现力及其超凡的想象力,用素描方式勾画出的飞行器等方案就是一幅幅典型的设计素描作品,让人们看到了素描与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内在联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训练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以设计为手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造型能力,是一种设计训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注入设计理念,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设计素描训练以理念、思维为基础,在造型过程中强调科学认知性,在揭示、理解、把握事物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并巧妙地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是一种强调设计意图的训练。这里所说的造型能力培养,是包括写生能力、速写能力、默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区别于再现客观具象及表现技法上的造型训练。

设计素描造型训练强调意识的主导作用,在对造型的构思中、对形式的探求中,以具象、意象或抽象的创造性语言,按照审美的规律采用归纳概括、秩序等手法传达感受、认识和构想。设计素描造型训练以明确表达设计意图为目的,通过对物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结构理解,用线的粗细、浓淡、虚实、长短、曲直、刚柔、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体块、结构、空间等变化;以理性的、富有想象的图形作为设计语言,贯穿设计的实用性观点,经过对物体的观察、理解并融入个人情感,准确生动而又概括地反映对象;依靠变形、夸张将思维与观念凝结起来,给予对象必要的强调和丰富。在这种涵盖审美性、创造性的设计素描训练中体现设计理念,为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设计艺术在实用领域中承担着创新的任务,是感性的形象反映基于理性为主导的将主观臆想物化出来的过程,是把智慧迸发的火花变为现实的活动,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做客观的描摹再现。因此,训练思维创新能力是该专业素描教学的核心目的。设计素描在培养造型能力、整体观察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从感性到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结构分析理解启发空间想象力,养成从各种设想角度去把握对象本质进行描绘的设计思维。“结构的分析引导我们对整个物体的复杂关系进行简明的几何构造剖析,对形体转换的关键部分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物体关节组织中所隐含着的是生命机制,将极大地启迪我们对于造型本质的了解, 开发我们的潜能。”只有经过了研究性的观察后才能理解其结构,在形成结构性设计思维后,再根据本质进行创造性表现。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着重思考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在素描训练的形式上更紧密地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应用的变化,根据不同设计专业针对性地安排有关素材。例如:对于电脑绘画与装饰装潢专业可安排场景类写生,进行构成性表现素描、质感素描、创意素描练习;对于动漫设计专业可安排人物、花鸟动物的速写与慢写,进行插画表现性素描、联想素描训练;对于造型艺术专业可安排相关产品的空间透视构造组合题材,进行结构素描训练。

在练习中打开思路,通过观察、记忆、加工将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机地结合,再概括、归纳、抽象、简约地对自然形态进行重组演绎,突破物象的固有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形体秩序,使自然对象与我们的设计意识融为一体。从而培养由“具象”到“抽象”、由“聚向思维”到“发散思维”、由“再现”到“创新”的设计语言把握能力,提升专业所需的审美能力、创造个性、艺术修养等多种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源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以及围绕这些观察而展开的实际操作。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仍在于以认识自然为途径,以完成设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建立在主观想象基础上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正迅速发展,素描训练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如何使素描教学内容更紧密地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为设计奠定良好的造型基础,这是一个素描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也是一个认识加强过程。设计素描是针对学习设计者的造型基础训练,是一个培养思维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设计思维能力、突出抽象能力的过程。应通过素描教学观念的变革,摆脱传统素描观念束缚及任课教师个人好恶的影响,将素描手段作为吸收设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应从素描开始,使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更加鲜活。

【参考文献】

[1] 钱华欣:视觉新语言的培养――设计素描教学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 刘扬:浅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贺伟:论设计素描的设计理念[J].美术大观,2006.

[5] 李忠:浅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6).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设计;条件资源

小学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如何搞好小学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设计呢?我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谈谈,与大家共享。

一、根据科学特点,合理设计科学实验

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来源,科学知识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实验

在科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实验设计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地处山区的学校,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我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已颁布了几年,新课改理念也渐入人心,但从一些物理教育文献和教学实践来看,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及研究重点集中在实验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而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普通高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实验考查卷I“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卷II“用安培计和伏特计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这两个实验,都是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部分。从卷面上看,只考查了两个实验课题,但内容却包括了很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两份考查试卷可知,全试卷融会贯通了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绝大部分基本操作内容,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物理是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在中学物理教材里,有近两百个演示实验和40多个学生实验。物理实验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也是多种特性的综合,在这些实验知识考查的背后渗透着对于学生们能力的考查,即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和现象总结分析能力和实验的设计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观察能力

我们所说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事物,能够全面、准确、深入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很多知识都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后得出的一些规律性的结果,是需要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知识本身的,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全面观察法。所谓的全面观察就是对实验进行全面地、认真地、细致地观察。例如,在实验中对实验装置的观察,要先从整体上进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局部观察,对于装置的每一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上。

2.重点观察法。所谓的重点观察法就是按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中,其目的就是找出电学的规律,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电表的认识,记录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一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而其他的则做一般学习即可。

3.对比观察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实验相似的现象。通过对比突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区别,从而揭示其本质特征。如观察某一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前后的温度变化;观察柴油机模型与汽油机模型,通常可采用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正反对比等方法。观察能力是实验中的基础能力。具体的培养目标:注意教师演示实验时规范化的操作技能。会观察仪器装置,掌握全面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会利用实验手段,使观察的现象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一系列实验动作的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要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操作能力包括掌握各种物理仪器的用途,性能和使用,掌握仪器、药品的选择,做实验离不开动手。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操作示范时,只有考虑到操作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示范的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物理实验操作示范,应注意正误对比示范、分步示范和慢速示范等示范方式的运用。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指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解释实验原理。最简洁、最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报告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卷I、卷II的实验报告的填写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是实验能力的重点,又是难点,这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主要能力。

四、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根据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实验因素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它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前三个实验能力,还必须具有创造意识,所以实验设计能力是中学物理能力中的较高层次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四种能力是组成中学物理实验能力的主要支架。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实验考查试卷则集中体现了在前三种能力的基础上而综合体现第四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加大实验的力度,把一些较为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学生自己做实验比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更为清楚。怎样才能把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的操作?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融为一体,实验证明,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感知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芳桂,《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调查与研究》,2004.5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9

关键词:素材、科学方法、活动设计、训练、“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达成的目标之一。通常的授课常以教材学习内容呈现的顺序展开,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这一显性目标的达成,事实上,我们可以对教材提供的素材做适当整合加工,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过程与方法”这一隐性目标得以达成。

一、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物理能力

不少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原因与能力的缺失有关,所以必须在物理学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发展。

1.阅读与表达

阅读困难的学生,往往只关注“诱人的细节”或具体的例子,不善于理解比较抽象的句子,对阅读内容的层次结构和关键词句掌握也不尽如人意。让学生正确感知学习内容,提升阅读水平,需要训练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文字、图表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表达上普遍存在不善于使用物理语言的问题,他们喜欢获得的直接感知来记录观察与表述结论,如,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他们会把实验结论写成:用力越大,乒乓球弹起越高。由此可见,学生使用物理术语的能力同样有待培养。

2.观察与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观察方面,观察的指向是否明确,观察的顺序是否合理,观察中是否能提炼出事物的关键属性等等,是需要通过训练达成的。在实验方面,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基本的实验思想是否具备,实验基本功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能否有效展开,这些同样需要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加以强化。

3.理性思维和数学方法

理性思维包括分析、对比、推理、假设、归纳、应用概念等等,这些思维活动的训练往往需要贯穿于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因此创设情境,训练思维,是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而数学方法的使用也同样重要,用数学公式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演算发现重要的物理规律,都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

二、科学方法的训练在课堂活动中的实施

教材中的文字、图表、活动、实验除了有呈现学习内容的作用外,常常也暗含着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设计与安排,对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呈现素材的挖掘,充分落实编写者的意图,使科学方法的训练渗透在课堂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1.挖掘演示实验的说明性文字,夯实实验基本功

对响度和振幅关系的探究,教材安排了演示实验,以下是教材对该实验的说明性文字(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P33):

如图2.2-3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图见P33,此处省略)

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上述教材呈现的说明性文字,以确定实验目的和操作观察的要求,同时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以上教学活动的设置可以达成以下科学方法的训练:

(1)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序的观察

(2)学习用物理术语描述实验目的和实验结论

(3)培养观察现象与物理量对应的意识和能力

评析:实验的说明性文字对“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实验目的”、“如何操作”都进行了提示或交代,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暗含了将观察现象与物理量进行对应的要求,这些都是将来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恰恰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我们教学活动中的盲点,“对应意识”建立与否,关乎物理实验中替代思想、转换思想的使用,而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的指向性和顺序性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学生观察的质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落实这些实验基本功。

2.阅读教材中的图像素材,强化概念的理解和联系

在介绍音色这一概念时,教材呈现了以下波形图.

这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波的疏密程度在波形图上是如何表示出来的?

②音叉、钢琴、长笛的波的形状各是怎样的?用笔描出来。

③这3种物体发出duo这个音的响度是一样的吗?波形图上可以观察到吗?

以上活动设计可以达成以下科学方法的训练:

(1)利用对图像的阅读,深化对“疏密程度”、“波的形状”的理解

(2)建立图像信息与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3)渗透猜想能力、强化观察能力

评析:教材中的这张波形图,揭示了音调、响度和音色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设置上述讨论环节,是要让初学物理的学生,建立图与物理量联系的意识,并将通过图可观察到的“疏密程度”、“波的形状”转化成“不可观的”音调、音色,其中渗透了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问题③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响度是否可用波形图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表征?如果学生提出这一猜想,教师可以利用音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验证,并在这过程中体验有指向性的观察的重要性。

3.整合教材呈现的素材,达成更多的“方法”目标

教材中“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原为演示实验,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将其改成学生操作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师生实验结果的对比,达成更多的“方法”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的塑料尺进行实验,不少人得出尺子伸出的越短,振动越慢的结论。这时,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看到不同的结果。在两者的对比中,梳理出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①学生没有让尺子“振动”起来

②学生使用的尺子长度太短、硬度太大,造成无法观察振动现象

③学生把“振动的次数”和“振动的频率”混淆了

通过分析,学生在实验器材的合理选择、操作能否达成实验目的、实验现象记录正确与否都有了新的认识,实验能力就在这样逐步的积累中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有意识的教师应该有整体备课的概念,把学习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在整个课的设计中,做到以教材的素材为载体,以活动的过程为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它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