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2:04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结构; 课程设计; 过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8203

工程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钢结构、砌体结构和工程抗震等[1],相当于一般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核心课程的合成。因内容多、任务重,又仅有5个学分的课时,因此,该课程教学必须与其课程设计相辅相成共同进行,才可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和设计能力。该课程设计只有1个学分的课时,通常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理及楼盖结构讲授之后,才安排相关的楼盖设计[2]。而这时往往已是学期的中后期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非常紧张,加之临近期末考试,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程设计上。这必然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课程教学质量。此外,工程管理专业往往班级人数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采取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 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国外高水平大学惯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也有了一些初步应用[3-5]。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并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及时有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学生而言可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就教师而言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 传统教学的弊端

该课程传统教学通常是在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讲授结束之后,才安排楼盖结构的设计。而此时已是学期的中后期,学生可用于设计的时间较为紧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期结束前顺利完成楼盖结构的设计,教师布置的楼盖结构课题往往与教科书上的结构相类似,这样一来学生就只会按照教科书案例的步骤进行计算,失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工程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力学基础薄弱,很难在期末考试前交出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笔者曾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达90多人,学生的力学基础及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三、课程设计的过程化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安排课程设计需注意,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降低楼盖结构设计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程设计。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在合理的时间布置下去,并与课程内容的讲授结合起恚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 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

第一个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截面的几何形状为T型。在完成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等内容的讲授后即安排此设计任务。在为期4周的设计中,因为还未讲解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内容,连续梁的跨内最大弯矩、支座弯矩、支座剪力等用弹性理论方法,可以查相关内力系数表确定[6]。由于学生仅学习过单个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要进行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设计,这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网上查找学习资料,或与同学进行讨论等。当然,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给学生一些提示性小问题:其一,在连续梁的计算简图中,荷载是设计值还是标准值?为什么?其二,进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跨中和支座处截面分别按什么形式的梁进行计算?其三,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其四,以上设计采用什么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荷载用设计值还是标准值?要求画出设计流程图,写出一个代表性截面的计算全过程,包括截面计算简图的建立、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方程的求解等。

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包含了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和引导,一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控制设计的难度和进度。通过设计,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安排设计的同时,仍进行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和楼盖结构等内容的正常教学。第10周学生全部上交连续梁的设计,教师对此进行评改,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第11周讲解楼盖结构中次梁的设计,而这时学生会发现五跨连续梁的设计与次梁设计的联系,由此会认识到混凝土结构中每根钢筋配置的合理性。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时间。

(二) 楼盖结构的设计

第二个设计是楼盖结构的设计,涉及到计算简图的建立,板、次梁、主梁的设计,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和内力包络图等。此设计比第一个设计更加全面而复杂,绘制的工程图纸也更多。前面已经完成次梁部分的设计,而板和主梁的计算简图也是多跨连续梁,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此次设计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在规定的一个月内完成。

四、结语

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前,专业教师应先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然后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对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调整,即比传统设计安排时间更早进入设计环节,延长设计时间,从而降低设计的强度和难度。同时,通过收集设计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安排两个课程设计,第一个设计在必要知识讲解后进行,旨在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设计虽然复杂,但因为有了第一个设计作为基础而使难度降低了许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信。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看,将一个复杂的楼盖结构设计分解为二个设计,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降低了学习难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适用于力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结构课程及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袁锦根.工程结构[M].3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 |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 《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M].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彭兴芝,刘海军.模块教学在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46-49.

[4]高炜.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之过程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丛,2013(32):29-30.

[5]范晓芸,敖诗文,魏亚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过程化教学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163-165.

[6]袁驷.结构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2

建筑结构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建筑结构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理论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

结构模型;实际应用

在高职院校建筑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大二上、下学期的学习的课程,在建筑结构课程学习之前,需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抗震等。但是这些课程相对而言对力学的基础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相矛盾的问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力承载力计算、裂缝及变形验算等计算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符号,学生往往会很难掌握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尤其是在讲授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时涉及到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分析时,复杂的公式和推导,常常使学生淹没

在大量的符号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讲授一些较新颖的结构形式时,比如薄壳结构,往往需要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加深对结构的了解,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结构模型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

1结构模型应用的优势

建筑结构模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建筑制图等课程。长期以来,建筑结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是教师进行板书、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掌握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受教师自身能力的影响很大,在有限的课堂中需要完成课程安排,需要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互动。然而,不管是板书还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都无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结构的形式和受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建筑结构模型,能够更真实的还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增强对建筑结构的认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结构模型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建筑结构模型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老师在讲授各种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受力特征时,可以将理论与模型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更直观的认知学习的相关知识;(2)教师授课更方便。以往的理论学习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沉闷。主要在于计算符号的大量应用和公式在不同结构形式下的不同应用。通过建筑结构模型的隐引入,教师能够更直观的将结构形状、受力情况呈现给学生。课堂讲授起来更方便、更有利;(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结构设计产生巨大的兴趣,更好的理解结构的力学特征。在练习探索过程中、提高对结构设计的创新能力。

2结构模型的实际应用

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建筑结构模型主要来源是模型制作厂家。所以不同的厂家所提供的模型和造价不同,在采购过程中需要注意厂家所提供的模型出厂合格证以及相关的型号等信息。由于建筑模型相对而言造价较高,因此,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型实训室非常有必要。且结构模型的类型要多样。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梁不同截面的配筋模型、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模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配筋模型,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配筋模型,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配筋模型,不同的基础类型配筋模型,预应力混凝土构造模型,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模型,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双向肋形楼盖模型,装配式楼盖模型,钢筋混凝土楼梯模型包括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剪力墙结构模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砌体结构中砖砌体的砌筑方式模型,砌体结构房屋的不同承重体系模型。钢结构连接的不同种类的模型。结构模型除了有必要的模型外配备相应的图纸和规范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分类和特征。比如:KL6(3A)表示第6号框架梁,3跨,一端有悬挑。梁箍筋包括直径、级别、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该项为必注值[1]。如。10@100/200(4),表示箍筋是I级钢筋,直径是级10,加密区间距是100,非加密区间距是200,均为四肢箍。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所注规则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如2222用于双肢箍,2222(4412)用于六肢箍,其中2222为通长筋,4412为架立筋。

3结语

建筑结构课程讲授过程中建筑结构模型的应用十分重要。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将结构模型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讲解,提高建筑结构模型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结构模型的作用。

参考文献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计算机结构设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66-02

一、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在混凝土基本构件受力性能、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梁板结构、单层厂房、多层和高层房屋等的结构设计原理,具有内容多、符号多、计算公式多、构造规定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并注意难易结合,以便学生在深刻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设计计算的基本功。该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加强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和正确运用我国颁布的一些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规程。诸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BJ3-9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等。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面广而且量大,同时其又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应及时关注该学科的新动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具有难度大、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老师同时具备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

二、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者就该课程的授课班级有三个,人数达100人,该课程开设时间为本科学习阶段的第6学期,每周4学时的教学时间,历时12周。根据课堂观察与平时小测验成绩,发现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于是就对该课程的认识与学习兴趣,作者在课堂上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必备的基础知识不够。该课程需要《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上)》、《材料力学》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做铺垫,很多学生属于从大一开始就在及格线上挣扎的状态,不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造成学习专业必修课非常吃力的结果。(2)学习目标错位。有一部分学生本末倒置,认为考研是目标,必然要放弃课程学习的时间。为了达到考研目的,牺牲必修课程的学习,片面认为学历的重要性,不注重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3)不具备大学学习模式的能力。从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被动接受老师、家长安排,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进入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不懂得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懂得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专业性的人才,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4)对未来迷茫,具有畏难心理。不少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枯涩难懂,认为本科专业的学生无法胜任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工作岗位,只求通过考试,获得文凭。对本专业方向缺乏全面了解,对社会缺乏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理想,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大学是学生人格成熟,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才的阶段,也是踏入社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准备阶段。目前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大学与社会的衔接不是很紧密,也是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无法尽快融入社会的原因之一。

三、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技能

针对上述课程特点与学生存在的问题,作者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存在对本专业了解甚少,对未来缺少规划,强度极高的应试训练造成思维定式,视野狭窄等问题。针对这个情况,结合作者本人一直参与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的经历,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课堂内容,拓展知识。在学到混凝土结构体系时,让学生了解一些组合结构,如处于发展阶段的混凝土与木结构的组合,从组合模式、组合优点、组合的应用、组合需要研究的问题等入手,培养学生从感兴趣到慢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还介绍了另一种混合结构,即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展示了我们课题组在100m高层设计大跨结构中应用的型钢混凝土梁,从应用背景到设计的关键点及审图意见等多方面介绍,让学生初步具备感性认识,而不完全是很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介绍建筑房屋,还就我们课题组一直从事的大型机电产品包装结构设计的研究,向学生展示另一个领域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便于学生深刻了解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在介绍大型机电产品包装结构设计软件的研发人员的成果时,也同时介绍了软件研发人员的另一个研究领域――BIM技术的概况,消除学生认为只能从事施工、监理、工程管理等比较狭窄的思路,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程,力求生动有趣

作者在进入每个章节的学习之前都会列出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在讲授时突出难点、重点,并难易结合,重概念设计,轻手算细节,避免课堂上大篇幅推算公式。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体系后,再结合一个实际工程,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结构布置,达到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如在学到楼盖结构的章节时,首先明确本章重点知识,然后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楼盖结构的建筑实物图片、施工现状,让学生对楼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分别阐述混凝土单向板、双向板的定义、荷载传递途径、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破坏模式、设计要点。接着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工程设计应用中简化处理的方法,并介绍采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单独进行板设计时的操作流程,详细讲解软件计算结果。最后介绍板的配筋施工图的表达方式与注意事项。从复杂理论到工程简化处理,到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针对我们课题组曾经设计的一栋在合肥的多层住宅建筑楼板出现裂缝的情况,介绍当初我们验算楼板配筋设计符合规范要求的详细步骤,然后分析裂缝出现的原因,并详述裂缝修补采用的加固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同时穿插一些我们在设计工程项目中发生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体会到设计工作的严肃性、责任性,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语言风趣幽默,避免课堂氛围压抑。

(三)采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就某中学教学楼进行结构分析设计,巩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的形势是岗位少而且竞争激烈。因此多数学生希望在通过考试的同时,也渴望能熟练运用三维结构设计软件,并熟练掌握CAD绘图技能,一方面为下学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储备。因此,在理论知识全部学习完毕以后,作者安排2~3周的时间训练学生运用结构设计软件。将课题组曾经设计的某中学教学楼作为工程实例,指导学生采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分析、完成施工图。首先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建筑图,从建筑图中获取我们结构设计需要的信息。该教学楼建筑平面布置属于不规则形状(参见图1(a)),指导学生如何将不规则结构划分为规则的结构单元(参见图1(b)),图1(b)中单元1与2完全一样,建模分析时只要建单元1或2,与单元3,一方面减少了工作量,另一方面符合结构设计力求简单、规则的要求。

将不规则单元划分为规则单元后就是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该中学教学楼为5层建筑,因此选择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比较经济合理;其次是指导学生根据建筑布置图的要求建立几何模型,并引导学生查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获知合肥市的抗震设防烈度及框架抗震等级,并阐述它们的意义与在结构设计分析中的体现;接着指导学生查阅《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正确计算荷载,再次理解恒载与活载的含义及荷载组合的方式,并将荷载准确输入到几何模型上,温习框架结构的传力途径、主要结构单元的受力特点。几何模型完成,荷载输入完毕后,即可进行结构计算和分析,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参数,理解参数的含义,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正确评价,依据计算结果对结构进行调整。只有通过工程实例的建模分析,有些设计技巧才能更好地掌握。

四、结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理论知识正确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所以该课程非常重要,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生工程训练中的应用,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结构;团队式教学模式;工程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胡尚瑜(1981-),男,湖南永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覃荷瑛(1972-),女,湖南邵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构建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07-02

“建筑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概论、混凝土结构构件、砌体结构和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地基基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五部分。在该门课程的学习期间,学生需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三大结构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建筑结构的选型、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并能进行一般的常用结构和构件的设计。由于这门课程内容繁多、覆盖面广,加上教学课时数的限制,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想要全面掌握其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何改进“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提升教学效果,并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具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结构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应用团队式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建筑结构”课程进行了系列探讨。

一、“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足

课程主要内容基本是由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等几门课程简单“拼盘”组成,未能摆脱以培养结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内容框架。[1-2]然而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相对缺乏理解结构设计原理与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力学原理及材料特性等结构概念的思维,以及缺乏相应的建筑材料、建筑力学、施工技术等课程作为对接课程的内容支撑,加大了学习难度,极易使他们对“建筑结构”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何加强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建筑力学、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内在联系,对于提升学生结构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难兼顾

从广度上来看,“建筑结构”课程涵盖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基本计算原则、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和构造要求、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层框架以及钢结构、结构抗震构造和地基基础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还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3]同时课程内容存在“五多”,即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符号多、构造规定多。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合理将“建筑结构”课程讲授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以“必需、够用、适度”为指导思想,[4]对传统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和取舍,将教学内容融合为结构设计方法、结构材料、基本构件、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基础、结构施工图等新教学模块。以结构基本原理、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施工图为教学重点。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抓住各类“建筑结构”基本原理和设计应用核心,对重点理论部分进行详细讲解,注重结构概念,强化结构布置的基本要求和建筑构造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围绕课程模块内容核心,以一些典型的受力状态作为重点,并加以透彻的讲解。构造教学应该着眼于理解,讲清为什么,特别是其中的力学道理。

现有“建筑结构”的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建筑结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而且忽视学生结构施工图识图能力的培养。[5]识图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围绕结构施工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结构施工图的识读等教学内容。注重讲授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种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其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达法和系列图集为重点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团队式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中各有侧重,有的以混凝土教学为主,有的以钢结构教学为主,有的以从事“建筑结构”抗震教学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结合教师具备的实际工程经验和主讲课程优势,整合优秀教学资源,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即“建筑结构”课程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和结构抗震等四大课程中主讲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共同承担和完成授课任务,改变传统由单一教师主讲的授课模式。课程由资深教授负责人牵头,组织和编制教学资料,集体备课、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针对“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特点划分如下教学部分: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教学模块;混凝土构件和结构计算模块;钢结构模块;砌体结构模块;“建筑结构”抗震和地基基础模块;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模块。课程各部分内容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专长,优化课程内容和讲课方式,弥补了采用单个教师授课时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生疏或具体实际工程经验的不足,相对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课程主要内容和强化相应的结构概念和工程应用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面向项目教学模式

面向工程项目教学模式,就是围绕真实的典型工程设计和实施案例连续地组织授课内容,可使各部分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更显内在逻辑性和更具工程直观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论知识。教师根据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引入具体工程案例,以工程案例为基本教学背景,将学习者引入工程实践的情境中。教学工程案例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蕴含工程实践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要具有新颖性、时效性、背景清晰等特征。[6]课程教学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等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工程应用能力整合。

具体教学实施内容如下:能力训练项目内容,尽可能根据工程实际设计和选取;单项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实现了一体化教学;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整个教学从课内到课外,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真实场境为载体、课内外能力训练并举、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了应用型工程人才教学培养的特点。具体例如通过7层的底层框架商住楼(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来进行实际工程项目教学,案例中的平面柱网布置图、平面楼板配筋图、梁平面配筋图、楼梯结构图等就使“混凝土结构”课程中的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和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及梁板结构等成为主要能力训练项目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内容实际化、具体化,范例很直观地展示了建筑工程中梁、板、柱及楼梯等构件的平面布置和钢筋的设置要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项目中框架和砌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材料、施工及建筑构造处理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尤其是结合框架和砌体结构由于材料、施工及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工程项目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作业、录像、参观、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逐步培养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7]

教学中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以实际工程对象为目标,实施课程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项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现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工程实际具体问题的实践平台,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结构知识体系。

四、结束语

笔者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团队教学课题组组织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结构知识体系和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素质。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可为学生形成将来在房屋建造、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等岗位工作中所要求的结构分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启旺.非结构专业“建筑结构”教学设计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90-94.

[2]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2):30-32.

[3]杨晓明,王锦力,刘淼.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9):179-182.

[4]王秀丽.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四川建材,2010,2(36):273-274.

[5]马丹丁,张建军,吴学清.论“建筑结构”课程中平法实图教学单元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8):138-139.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职业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李进(1975-),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材料学院,助教。(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212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33-03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面向安防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以及工程设计等一线工作岗位,直接培养安全防范系统工作人员。[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控制管理系统等典型子系统的安装、运行、调试方面的知识。同时选取实际产品的部件、系统性能参数、特性、型号、操作手册等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贴近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满足高职类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这一主线,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安装、调试等),并辅以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网络平台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牢固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必须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属于中西部地区紧缺型人才专业,是重庆市高职院校中最早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有中央财政支持2013年建设完成的价值460余万元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应用型实训基地。该基地设备先进、系统齐全,是目前重庆市唯一基于工程应用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同时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依托重庆市建筑业协会智能化工程分会和众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践课程教学,保证学生零对接工作岗位和直接就业。

一、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建设思路和职业能力评价建设思路三个方面。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3]在四步流水线式紧密联系实施下,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等几个特点。

在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围绕能力培养来进行设计,坚持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几个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能力,使学生能一毕业就上岗,实现“课程训练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实施注重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充分共享、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思路包含课程的设置、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应当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应当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满足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而课程的调整是无法在校内完成的,让课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站在专业前沿,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教改。尤其与重庆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明兴精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冀东水泥集团(渝川大区)、台泥(重庆)水泥有限公司、重庆天助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钜实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成都有限公司、重庆奇扬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同致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实施计划,确定学习情境内容,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职业能力评价建设通过和大量的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和座谈,结合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4]在职业能力评价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监控,采取动态考核,强调“四个结合”。职业综合能力如图2所示。

二、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内容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内容包含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开发、行业资源、题库资源和交流讨论六部分。

第一,基本教学资源是将源于行业的工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课程整体方案设计,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课程教案、考核方案等方面,如图3所示。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项目采用“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开发具有普适性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同时为不同层次学生留出空间。教学实施方案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以学习情境为单位进行配套教学设计开发,为有效的教学实施提供参考方案。教学课件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料,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课堂,理解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案是根据教学课件开发的配套辅助资料,帮助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布局,设计了清晰的授课思路,有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展示。考核方式是以职业标准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并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作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建立由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拓展教学资源就是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技术拓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自学等能力,如图4所示。

第三,多媒体资源主要包含了教学录像、FLASH动画、拓展视频集、图片素材等相关资料,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如图5所示。教学录像是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料,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FLASH动画是展示宽带接入网各类技术的工作原理、工程流程等内容的动画教学资源,动画作品几乎涵盖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拓展视频集是收集了与宽带接入网技术相关技术的教学和工程视频资料,有助于学习者的拓展与技能提高。图片素材是涵盖了宽带接入网技术中所使用的相关设备,有助于学习者对器件有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操作中效率。

第四,行业资源主要包括典型工程案例、行业工程规范两部分,如图6所示。典型工程案例是以学习情境为单位汇总、整理配套的企业资料,帮助学习者观摩企业生产实际工作,积累实战经验。行业工程规范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标准与依据,可以让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处处以此为行为准则,严格要求,以养成良好地职业素养和道德。

第五,题库资源库中主要包括在线测试、随机测试、认证题库、实训项目单等内容,让学习者边学边练,提高理论的熟练程度,如图7所示。在线测试是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开发配套的测试习题,帮助学习者完成单元学习后进行学习测试和评价。随机测试是整个课程开发的配套测试试题,可以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获取测试题目,帮助学习者完成对课程整体的把握能力测试。认证题库是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题库资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与报考的认证机构,有选择性地进行认证试题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认证过关率。实训项目单是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开发配套的任务工单,引导学习者有效参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辅助学习者通过行动实现高效能的学习。

第六,交流讨论是互动环节,主要包括公告通知、技术园地、课程交流、问题求助、认证交流、功能建议等功能部分,如图8所示。公告通知是平台管理员通过该版块通告相关的公告信息,以便让浏览者及相关人员及时得到讯息。技术园地是技术交流的平台,学生、教师、企业工程师等都可以在该平台就相关技术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提高,达到互利互惠。课程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可以就课堂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方法、授课进度等各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题求助是对在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的求助平台,可以将所遇问题提交到对应栏中,以便让行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及时进行解答。认证交流是为参与认证的学员提供的平台,可以就认证的相关事项、认证考试内容、认证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认证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证成功率。功能建议是给进入该平台的所有人员提供的一个平台,可以对整个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对整个共享平台进行完善。

三、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遵循企业工作流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教师团队组织开展教学。教学过程遵循如下原则进行:首先,立足真实任务组织工学交替(全程工学交替以保障教学实施效果)。教学实施过程全面落实工学交替,通过“在岗”授课、现场参观、“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有效实现形式上灵活多样、时间上可长可短的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然后,基于工作过程实施职场鉴定(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入社会评价)。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技能课程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体系。以职场鉴定体现了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真正解决长期以来“自己教、自己考”问题。

四、结论

通过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有效实施,推动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本文以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为研究载体,基于校企合作和职业能力评价的先进经验,提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将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品质“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体会中,融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一体培养各专业方向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破解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陈中根,冯阳.智能建筑管理服务系统技术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2,(28).

[2]蔡慧敏.智能大厦构建安全防范系统的必然性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字】多层轻钢结构,房屋,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多层轻钢结构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种钢结构,由于其具有很多的优点,虽然在目前阶段,它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必将会受到众多施工方的欢迎。在普通的人们看来,多层轻钢结构的造价比较高,但是实际上,多层轻钢结构的造价并不是很高。多层轻钢结构要求在承重结构上必须合理,同时对于建筑工程的防火、保温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这种多层轻钢结构的设计具有很多的优势,对其设计进行优化,对于房屋的施工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其设计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多层轻钢结构房屋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多层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贡献。

二.多层轻钢结构的结构体系设计

1.结构型式

(一)框架体系是多层轻钢结构的首选体系,在建筑平面式矩形的时候,该框架结构就通过纵横向并且各自平行的方式相交而成,这样就会简化构造。如果建筑平面不是矩形时,那么就从多个方向的非正常相交的框架组成。

(二)构件断面

抗震架构的建筑最好采用钢板焊接从而形成的箱形断面。当然还可以采用焊接的H钢。梁断面一般采用焊接的H钢。现阶段,我国产的钢一般都可以满足多层轻钢的结构设计要求。

(三)梁、柱节点

在采用箱形断面柱时,梁柱都采用刚性节点。如果采用H钢时,在弱轴和梁的连接上采用铰接。在进行节点的试验后可以知道,一般节点的弯矩和其相对转角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的相接,也不是完全不相接,而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的。

2.平面布置

(一)次梁布置.

虽然次梁不是轻钢结构中主要的构件,但是其是最多的构件,将次梁进行有效的配置有利于钢结构的整体性。在进行轻钢结构的设计时,次梁和主梁铰接相连,这样可以加强梁的承载力并且减小它的跨度。在通常情况下,次梁的间距是由压型钢板在施工过程中的承载力和挠度值决定的,因此,如果使用板肋很高的压型钢板,一定可以增加次梁的间距。

(二)组合楼盖布置

在进行多层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中, 楼盖结构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楼盖既可以将荷载力传给墙、柱,还可以保证同抗侧力结构的协同作用。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确保楼盖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要采用相关的措施来减少楼盖的自重。其中组合楼盖具有很强的特性,例如它的强度大、刚度好、抗震性能优越并且成本很低,这种组合楼盖已经受到众多施工方的欢迎。

(三)支撑布置

为了使多层轻钢房屋的钢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增加,同时增加其抵抗水平风的荷载以及其抗震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槽钢或者是角钢在墙体的平面内设置一个垂直的支撑系统。根据施工的要求,这种垂直系统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竖向的。同时我们考虑到门窗等的位置,可以采用人字型、倒人字型、w型、倒w型、门式等这些形式,同时在不给建筑的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将支撑布置的更加均匀。

四.案例分析

1.工程概况

某企业办公楼新建工程是一栋3层办公建筑,建筑面积约为2066m2,平面形状为矩形。其中第一层为建筑物入口及入口大厅、餐厅、接待厅、办公室等,第二层主要为办公室,屋面为屋顶花园,屋顶设置飘板。另外每层设有卫生间和洗漱室,上下交通由布置在建筑物两端的双跑楼梯承担。外墙主立面为玻璃幕墙,其它立面为200mm厚瓷砖饰面的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主要隔断内墙为200mm厚小型混凝土砌块,次要内墙为100mm厚轻钢龙骨石膏板轻质隔墙。

2.结构体系设计

(一)结构方案:整体结构方案为纯钢框架结构体系、压型钢板组合楼盖.柱下钢筋混凝土承台桩基础。

(二)梁柱体系:平面布置为一般主次梁体系,次粱间距为2.1m、2.2m,框架柱采用焊接H型钢,梁采用焊接H型钢。框架纵横向均按刚性连接设计.现场连接采用高强螺栓。主梁与次粱之间采用铰接连接,但带悬挑处主次梁按刚性连接设计。设计主、次梁时均不考虑楼盖与钢梁的组合作用。

(三)楼、屋盖体系:楼屋面均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压型钢板选用FE3W型。楼面板总厚度126mm,屋面板总厚度170mm。

(四)支撑体系:由于建筑要求限制,本工程没有设置柱间支撑体系。

3.计算分析

该工程依据国家和有关规范进行计算。钢材型号Q345,焊条E50XX。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IV类场地土,抗震等级为i级。工程计算分析采用同济大学编制的3D3S钢结构计算软件,同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之钢结构分析软件STS进行验算。楼板采用楼面无限刚性的假定。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刚度比、底部地震剪力均处于合理的范围,梁、柱的设计应力均不超过规范限值。说明结构布置、截面设计正常合理。

根据计算结果,对梁、柱断面规格尺寸(单位:一)进行优化和归并后。框架柱采用了H400×320×14×25及H680 X 500×16×25等2种断面;框架梁采用了H500 X 250×10×14,H500×350×10×20等2种断面;次梁采用H400×180×6×l0等1种断面。

4.节点设计

(一)梁柱连接:采用图1所示所示的刚节点做法,这种做法不但能避免工地焊接,还可以避开弯矩最大位置,从而使节点构造简单。

图1 与组合楼板连接详图

(二)主次梁连接:采用图2所示的2种做法,其中图2适用于次梁带悬挑梁处。

图2 梁柱连接详图

(三)梁与组合楼板连接:采用图3所示的做法,压型钢板与钢梁之间用焊钉连接。

图3 主次梁连接图

五.结束语

在进行多层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结构设计的技术和工艺,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确保多层轻钢房屋的设计符合工程的要求,同时这还有利于工程的施工。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多层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不断提高房屋多层轻钢结构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全; 石永久; 王元清; 陈宏 多层轻钢民用建筑中的结构体系分析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1-07-01中国会议

[2]刘敬疆 多层轻钢住宅课题研究分报告――薄壁轻钢住宅建筑体系在我国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住宅产业2007-08-20期刊

[3]麻建锁; 黄慧娟; 王元清; 石永久 多层轻钢住宅试点楼设计与分析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07-24中国会议

[4]秦怀泉 浅谈多层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与施工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7-01中国会议

[5]李方河; 牛斌 多层轻钢结构住宅设计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03-01中国会议

[6]杨富社; 徐春龙 基于地震响应时程的多层轻钢结构特性; 王晋国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7-15期刊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实践教学 弱电系统

0 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楼宇智能化迅速发展,楼宇智能化在安全、舒适、低碳、节能全面优势突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宇智能化项目普遍受到购房者的青睐。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加之政府对楼宇智能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引导,业内普遍看好楼宇智能化的发展,市场急需要楼宇智能化方面的人才[1],其中对技能人才尤为突出。

楼宇智能化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2]。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将介绍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通过“认知观摩―技能实操―弱电设计”,分三步进行实践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 实验方案设计

1.1 认知观摩实验设计 由于学生前阶段已修《智能建筑概论》、《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关于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已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始终没接触各设备,因此在理解方面稍有欠缺。实验室里的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和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等设备能让学生理解每个设备原理,为后续实践课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认知观摩课程包括:①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平台包括可视对讲系统、IC卡一卡通系统、LONWORKS总线型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水电气远程抄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结合实物和原理图,介绍各平台的特点、作用以及接线原理。②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以智能建筑模型(包含了智能大楼、智能小区、楼道和中控室等典型结构)为基础,涵盖了对讲门禁、室内安防、视频监控、消防、综合布线和DDC控制六个子系统,它们既可独立运行,也可综合运用。除综合布线系统外,其他子系统均可实现系统联动。通过对模拟智能大楼和智能小区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在现实建筑中的安装和应用。

1.2 技能实操 在认知观摩实验课中,学生对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设备已有感性认识,而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施工和设计两大类,该技能实操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施工能力,因此实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操训练中,包括设备安装与调试、DDC编程与楼宇智能化监测,通过一连串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智能化楼宇现场操作。

①通过安装调试实现对讲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现场设备操作能力。主要有:实现室外主机、室内分机和管理中心机的可视对讲,并能利用IC卡、密码和室内分机进行开锁动作;实现不同的布防和撤防功能,在布防情况下,设定的探测器均能正常工作;实现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能输出到监视器,并能切换监控画面;控制云台操作,并实现动态监测录像;实现电话机通话正常,并能正确使用跳线。②通过DDC编程让学生掌握该专业软件的使用,利用DDC内部逻辑编程,实现智能照明和消防设备的控制。③楼宇智能化监测:利用组态王、力控等组态软件对模拟楼宇智能化的各输入、输出状态从而达到监测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楼宇智能化监控画面。

1.3 弱电设计 弱电设计是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的另一就业方向,因此弱电设计是针对就业方向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受吴君胜等人[3]的启发,在该课程设计里,以某小区工程作为实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整个弱电设计的流程。

①熟悉行业设计规范。弱电行业设计规范主要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通信布线系统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等。每个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均有其设计规范,通过阅读设计规范,了解各系统的设计图例、布点和布线原则以及标注的表现形式等等。②弱电平面图设计。弱电平面图是根据建筑物的每层建筑平面进行的弱电平面设计,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对各系统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点布线,确定线路主要敷设方式。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平面设计,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每层平面的弱电系统的施工依据。③弱电系统图设计。弱电系统图是针对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群的各弱电子系统的示意图,通过统计每层的布点数量来设计的子系统结构。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系统设计,理解到不同的子系统运用对应的设备,并认识到整个项目子系统的构成。

2 结语

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类设备,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就业的方向和毕业可从事的工作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施工和设计两大就业方向出发,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

参考文献:

[1]许锦标,张振昭.楼宇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石爱业,张振.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2010(13):p.137-141.

[3]吴君胜,曾海.开放教育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楼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建好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有利于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建网应做到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建网工作思路:加大校园网络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校各部门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组织成立课件制作组,组建校园网站对师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多方位多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代网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对校园网络需求越来越大,校园一卡通、校务行政办公系统所需采用的网络技术日益复杂。随着设备和管理系统应用的增加,维护和管理工作已越来越繁重,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解决。网络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及时发现故障、无法预知潜在故障、故障排查比较费时费事、无法统计系统性能以及面对网络威胁无法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等,极大地影响了校园网的服务质量以及教学、科研等日常网络应用,代网

    分析了目前校园网络管理现状后认为,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运行在校园网上的教学应用系统日益增多,每项业务系统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对校园网络的可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监控校园网络的运行状态,保证诸多关键应用系统稳定运行,急需建设全校统一的网络管理中心平台。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校园网建设为高校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研究型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教学与科研空间,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将网络资源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建设一个先进实用的校园网,必须对校园网进行了深人的研究。通过研究,确定正确的建网思想,考虑到网内所有设备的兼容性、互通性,把硬件设备选型和软件系统的选择统一考虑。在这一基础上,本着结合实际、讲求实用、高标准、安全性强、易管理和易扩充的原则构建了一套软硬件环境。

    拿我校的校园网建设来说,2000年9月,我院校园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考虑到一次投人资金有限,技术力量缺乏,学院整体的计算机管理、应用水平都较薄弱,我们决定从局部做起,以教学管理单项应用开发为试点,筹建综合楼局域网。我院校园网一期建设以信息中心为主,总体采用以太网星型拓扑结构,东、西校区之间用单模光纤连接,楼宇之间的传输媒体也为单模光纤,网络主干采用百兆交换以太网技术,工作组采用10/100M独享式交换以太网技术,使用D-LINK二级交换机与500余台终端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

    2006 年学校开始规划、筹建校园网二期工程。在二期工程中对校园网主干进行了全面升级,建成了覆盖整个校园的以千兆以太网为核心、百兆到桌面的高效网络系统,连接了综合楼、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和后勤管理,在校园内所有教室和大部分的办公室铺设了信息点。在这个工程中,建立信息点约1500个,室外光缆 5800米,室内光缆300米,楼内网络布线40000米。校园网出口扩增为1 OOOM连人Internet,l00M接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随着校园网二期项目的建设,在我院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覆盖整个校园的大型园区TCP /IP网络,并通过宽带城域以太网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公众信息网互联。所有的网络设备均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网管中心的主交换机采用了Cisco公司的3750,路由器采用了Cisco3800,防火墙采用Cisco(思科)的PIX525,二级交换采用了Cisco 2960。服务器采用THP580,HP380等高端设备,2008年我院购置了卡巴斯基网络版杀毒软件,安装和杀毒都很方便,将病毒扼杀在摇篮中,有效的防止校园内病毒大规模的爆发。这些高性能的网络设备为我们的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工程建设启动于2006年,是在有线网络基础上提供安全、无缝覆盖整个校园的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宽带无线接入。对包含教学楼在内的所有教学楼阶梯教室、会议厅、办公室、图书馆、会议中心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线覆盖,让师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无拘束的连接到网络。利用原有完善的有线网络结构,新的无线网络建设在网络互联、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良好的兼容和互补,实现无线网络认证计费无缝融合。校园无线局域网建立,实现了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师生们可随时随地接人校园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也推进学校多媒体教学和在线教育的更广泛应用。使用无线接人解决方案,节省了大量的布线成本,仅需要在每个教室或宿舍的每个楼层预留一至两个以太局域接口,便可轻松实现无缝接人校园网。启用无线接人解决方案后,如果教师、学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或PDA,学校就不必再投人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许多公共机房,在座位紧张的电子阅览室,学生也不必再为上机发愁。

3网络资源建设

    从理论上讲,校园网的应用应该带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效益和效率的提高,然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校园网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只是现代化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必须有丰富实用的教学信息资源,近两年,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逐步从以硬件基础设施为主向软件和资源倾斜。学院网站建设作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代表学校在虚拟数字世界的地位和形象,校园网站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学院网站始见于2000年,最初委托中华企业视窗建立我院主页,现在我们自主管理、制作、维护直至开发,版面已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版。目前学校主页已形成拥有校园新闻、学院概况、院系设置、人才培养、教务教学、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招生就业、校园文化等10多个栏目的综合性宜传教育网站。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4系统软件的建设

    为充分挖掘我校现有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加强网络辅助教学力度,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相吻合,经过我校相关人员的调研、考察,大家一致认为网络辅助教学软件符合我们的各项需求。 2006年,我校购买了Blackboard教学平台,该平台的购买为我校今后广泛应用网络辅助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同时购买了浙江大学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和无纸化。学生成绩录人、学生成绩统计、学期的课表、教务处通知公告、学生成绩查询及全院选修课的选课、排课全部在网上进行,大大减轻了院、系级和教务处的工作量,同时方便了学生。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并且从根本上改善了学院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条件,形成了校园内部、校园与外部进行信息沟通的畅通的体系。

5网络应用

    校园网建成以后,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再好的硬件设备,如果应用不好,校园网的建设可以说也是不成功的。而且从技术进步和学校发展来看,校园网永远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吐故纳新,跟着学校的脉搏向前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对校园网平台进行完善。

5.1注重后期开发,对校园网建设进行必要的完善

    具有一套功能完善、信息强大的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是校园网所必不可少的,也会给所有的使用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请专业网站建设公司与学院网络中心相关人员共同建制学院网站,让外面想了解学院的通过校园网站能充分了解,让各个部门、系科能及时信息。同时知名教育行政系统开发商来学院建立适合学院行政办公管理系统。

5.2更新观念,搞好技术培训,把校园网络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要更新干部、教师传统的办公、教学和生活观念,就需要向们展示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反复强调网络化办公和网络化学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观念更新后,学习网络知识和应用网络技术才能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其学网、用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技术培训包括对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没有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网络就无法保证正常运转,就无法开发适合于本校的应用软件,校园网建设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对应用人员的培训,校园网络就没有或很少有人使用,网络建设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而这两者中,我认为应当将对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作为校园网络建设的重点,引导他们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将网络应用于教学、科研和工作实践;引导他们在网络中提高文化和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以网络应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反过来,再以教学、科研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促进网络在更多领域、更大规模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网络应用和网络发展的良性循环。

5.3分层次对教职员工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