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企业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2:10

国际企业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1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活动日趋国际化,财务管理也明显出现国际化趋势。对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国际化现状 对策

一、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企业发展开始更多的实行“走出去”战略。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中国企业必须更改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国际化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人员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就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实现企业科学可控的做出战略决策;其次,财务人员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要在在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指标衡量国际化的进程,识别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设计可行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监督。

2.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可行性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等客观环境的变化既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提供了外部条件。首先,近年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表明,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集中于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也有利于外国资本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内市场。其次,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不断加大对科学信息技术的投入,导致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创造“共赢”局面,一些国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经营,从而提高产品的边际效益,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成本。

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现状

1.企业面临多种风险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将越来越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势必将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诸多风险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管理风险是主要的三大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基本政策是否正确,以及法制是否健全等。由于国际化战略所涉及的投资一般具有金额大、周期长的特点,为了确保投资安全,企业要首先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汇率、税率及资源等方面的风险,利率、汇率的波动将会对企业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不同货币的汇率差异和波动将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汇率的变化趋势、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主观的、人为的风险。

2.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差异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出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并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的认可,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如,关于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我国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国际上按换入换出资产的市价入账;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我国作为调整事项处理,而国际准则作为非调整事项;对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两种方法,而国际准则只允许采用其中的一种。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差异,我们在很多时候必须采用国际化准则,或将我们的报表调整为按国际化准则编报的报表。

3.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企业尚未实现对信息的共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设置和业务流程方面趋于复杂化。但是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为了各自部门利益,不愿向同级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使得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财务信息。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甚至截留某一方面的信息,造成企业内部信息闭塞。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于一个不开放的环境中,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被攻击、截取甚至信息丢失、系统瘫痪等情况,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同时,电子信息的保存对技术及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会计档案等的保存存在更大的风险。

三、相关对策

1.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预警和健全管理机制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尤其应加强对经济风险的管理,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客观和科学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损失,减少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强化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了,新的形势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专业技能,才能符合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将企业财务管理走向国际化。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以了解国际前沿的财务理论与实务,按照国际化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等。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与实务水平。财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从而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再次,财务人员要充分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结合本企业实际,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关键要素和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并识别、评估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国际化至关重要,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国际化就无从谈起。企业应当建立集合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库存管理及与合作商的业务往来等于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络中,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及时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更有效的帮助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企业内部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进行财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和升级管理等,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另外,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4.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国际化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实现趋同,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国际趋同。

(1)优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从长远角度使准则实现完全趋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和验教训,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措施。如,对于那些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在一定时期内可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小幅度转换,等到条件具备,再要求他们采用我国统一的会计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全过渡,这种做法符合国际化趋势。

(2)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综合实力。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我国所处的实际会计环境出发,立足有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本着“尽力趋允许差异、积极创新”的原则,以实现真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另外,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密结合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闫志芳.论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北方经济.2011(10).

[2]范鑫.财务管理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探讨.软件工程师.2012(7).

[3]李珊珊.浅析我国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国际企业;本土企业;管理策略

[DOI] 10.13939/ki.zgsc.2015.24.115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我国日益融人世界经济大潮,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日益强化,两者之间的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为了推动我国本土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的精髓,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是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区别

1.1 国际企业的概念

国际企业是指以一国为基地,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可见它是跨越国界、面向国际市场的,它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外的。它包括常见的跨国公司、多国企业和其他国际性公司等。国际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很先进,并且它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策略,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常常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1.2 本土企业的概念

本土企业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主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劳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我们可以看出,本土企业一般是没有跨越国境的,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它的企业收益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因此本土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需要本土企业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并推动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的创新。

2 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2.1 与时俱进,时代性和创新性很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也快速发展,但是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时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是许多本土企业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2.2 重视跨文化管理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学家认为,改变一个组织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其组织文化。因此,国际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塑造其全球化文化,是实现在不同形态文化并存的同时,构建企业独特文化,以适应企业国际经营需要的有效策略。可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而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企业员工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进行文化整合,形成企业的宗旨、目标和共同价值观,来引导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克服文化冲突。另外,国际企业对子公司所在国的不同文化也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采取融合的管理方法,并由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

2.3 重视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也产生并迅速发展,它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特点,它使得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产,所以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国际企业十分重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它善于对各种业务建立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更新,它采取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显性知识加以储存,使之文件化、数据化。另外,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国际企业常常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之间、子公司之间进行知识共享,采用制度创新、文化营造的方式来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可见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

2.4 注重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品牌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企业的灵魂。跨国公司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通过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信赖,使得跨国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_『强大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国际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很强,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所以国际企业一般都拥有知名品牌,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很强,大力地促进了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提高了它的市场占有率。

3 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一方面,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普遍存在家族式的管理,感彩严重,这导致在人事任免上存在私心――唯“亲”是举,任人唯亲,这很容易会滋生腐败。而且家长式管理也很严重,习惯地把财政权和人事权集中在一个管理者上,这容易导致“专制”。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等级观念严重,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少,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有些本土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以自身人力、财力不足为理由,不去建设企业品牌,甚至认为建设企业品牌会阻碍企业市场的开拓。它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导致本土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逐渐使消费者失去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忠诚度。

3.3 企业不重视研发的投入

本土企业在管理策略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不重视研发的投入,而把企业管理策略的重点放在简单的市场开拓上,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这将使得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明显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公共关系管理;沟通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开展海外经营的一种行为。21世纪国际经营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重重的挑战,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走出国门的企业就成了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者,也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者。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化道路上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做好本质工作,如,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管理等等,还要注重公共关系的管理,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各方利益者,进而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1、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关系管理具有明显的服务特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辅助作用。公共关系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也需要以服务的好坏来衡量。通过公共关系管理可以促使各种国际关系更加协调,企业运行更加高效,环境更为开放。企业在公共管理管理中,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将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理清,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

1.1树立企业形象

企业的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企业形象和企业中的人、财、物同样重要。有时候其价值甚至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所以,在国际社会中,要想成为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就要将企业形象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像一些著名的国际大公司,例如麦当劳、IBM、三星等,都非常注重企业形象。不注重企业形象在国际市场中就很难立足。所以,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发展,就要注重形象的树立和设计。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重视通过各种媒体来进行广告宣传,以促进产品的销售,但是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媒体来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并没有把企业形象宣传当成一种战略任务来抓。因此,在国际竞争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国际市场中,我国企业要把目光放到远一点,要有危机感、有远见和竞争意识,并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感知和印象。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内容:其一,形象给予的被动性,企业形象并不是企业自己赋予的,而是由众多公众评价形成的。其二,企业形象是一种客观反映,集中体现了企业特征、行为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其三,企业形象是总体评价,并不是局限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1]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与公共关系管理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公众对企业的行动十分关注,企业的异动会牵扯到公众的利益;更多的社会责任被赋予企业,企业需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统筹自身的发展。国际市场越开放,其面对的公众群体也就越庞大,所产生的利益关系纠葛也就越复杂。所以,在国际市场这个大背景下,企业要进行公共关系管理,密切关注各种公共关系的发展,积极的采用有限的措施进行攻关,排除各种不利因素,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和成长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其跨越式发展。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自身因素,另一个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价格及促销方式等。消费者的自身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在内在因素的基础上来对个体产业影响。企业促销要考虑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又要考虑消费文化对消费的影响。为此,不但要求产品的质量过硬、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求其价格具有竞争力,能够与社会的购买力相适应。促销的目的是提供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各种卖点、优惠等内容,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该产品。[2]

要确保促销的有效性,就要先对市场进行宏观把握,将促销信息传递给社会,并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此外,促销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特点、行业环境等内容,提出最吸引消费者的口号和促销内容,这样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部门,通过宣传、舆论等手段,公共关系管理不但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拉近企业和公众的关系,创设出有利于企业的销售环境,提高促销的实效性。[3]

1.3协调公共关系

产品销售后难免会遇到客户的投诉和建议,而解决客户问题的部门就是公共关系管理部门。只有满足客户的诉求,解决其遇到的消费问题,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和客户的信任。当前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应该建立客户的反馈、投诉平台,收集客户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提炼,之后将有效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同时协助这些部门制定管理和经营的决策,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此外,在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将企业的服务理念传达给客户,组织社会公众开展公开的活动,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公共关系管理的开展奠定基础。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制定公共关系的各项活动,这是企业国际化策略的重要基础。

在如今的公共关系管理中,企业与公众的互动是关键所在。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构建公共关系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协调不但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目标。总的来说,公共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但有沟通、形象,还有一个就是协调。沟通建立在协调的基础上,协调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沟通、形象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发挥协调的作用。[4] 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进行公共关系协调,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信息互动的方式,在逐渐的交往中建立互利合作的关系。在国际环境中,各种组织和个人存在较大差别,进行公共关系协调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关系处于和谐阶段时,沟通的重点要放在强化关系上,以此来加强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双方的关系紧绷的时候,要将分析和解剖自己作为重点,针对自身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公共关系的措施。双方关系处于不明确的阶段时,企业要用和善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努力促使社会公众理解。

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都会处在国际关系网中,且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企业以营利为目标,这和公共利益有着很大不同。正因如此,公共关系管理势必会遇到诸多问题。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给消费者带来损害,一旦发生,必然会引起公众的不满,进而给公共关系带来损害。如果企业没有及时的处理,或处理不当,很可能激发社会关系矛盾,造成公共关系事故或事件,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事实说明,企业国际化公共关系中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善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健全公共关系机制,不断加强企业、公众的协调、沟通,避免激化双方的矛盾。公关部门在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纠纷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在过程中渗透企业的价值理念,避免损害到企业的形象。[5]

2、企业国际化的公共关系问题

2.1受欢迎程度不高

国际化发展路线是当前的主流,我国部分企业拓展了自己的版图,但是在国外却不是很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外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员工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异同,很多习俗和国外有很大差别进而引起公众的反感。例如,我国企业进驻伊斯兰国家后,因为文化习俗的不同,中国员工会经常饮酒,而这些国家的人们不饮酒,饮酒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形象带来损害,使企业形象在公众的眼中大打折扣,进而导致公共关系的裂痕。其二,产权意识问题。中方经常会因为产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上出现问题。我国企业在与国际企业合作中,对于对方的优势技术,我国往往会进行模仿,且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这样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合作方的利益,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从而导致公共关系的破裂。

2.2中方员工的友善行为不被理解

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员工培养方面经常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进行,这与国外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师带徒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成长速度,而且有利于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建立团结、高效的员工关系,所以在我国非常受欢迎。在国际环境下,我国企业依然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管理,中方企业的师傅和当地的徒弟就会有比较多的接触,而中国师傅的种种方法经常不被国外员工理解。这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文化共鸣,因而国外员工往往排斥我国的亲善举动,很多国外员工甚至将这看作是侮辱。基于此,中外员工的关系就不是十分友善,还存在较长的磨合过程。

2.3海外履行社会责任效果不明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企业国际化道路战略目的的确定和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责任也日益变得重大。虽然我国在国际社会关系中投入的资金并不少,但是和一些著名的企业相比,我国在公共关系效果上并不明显,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压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处理公共关系的时候方式过于“粗放”和单一。一方面,我国企业通常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是对外捐钱和捐物,虽然这种方法能带来一定效果,但是手段过于单调,计划性、创新性都不是很强,不会取得很好地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际上进行公共责任投入,往往借助国外政府机构来进行,也就是我国企业把钱款直接递交到当地政府手中,然后由当地政府来对这些钱款进行支配,这样以来,当地民众根本不知道钱款的来源,所以,我国政府极大的浪费了提升企业形象的机会。

3、中国企业海外公共关系管理分析

3.1管理模式不利于文化融合

将企业的版图延伸至国外,亟需当地企业和公众的认可和帮扶,但是我国的企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融,也阻碍了公共关系的发展。例如,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中,为了确保员工人身安全,一般都是将员工聚集,使其生活在块状区域。这些员工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基本相同。这样以来,就阻碍了我国职工和国外当地人的接触,在潜意识里把当地人视为危险人物。同时,因为这样的生活和国内的生活大致相同,很多员工把在国内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好的生活方式都带到了这里,有些生活上的习俗和当地有着较大差别,也会带来误会。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外的一些营地式的居住方式,给人以神秘感,这对企业和公众的互动是十分不利的,对和谐公共关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阻碍。

3.2忽视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在国外经营过程中,对于与当地各级政府的关系,我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我国则不是很关注。这里所谓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就是虽然不是权力部门,但是也会对企业目标达成产生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具体来说,利益相关者包括诸多类型,其中不但有股东、消费者、政府,还有管理者、社区服务机构、第三方组织等。[6]我国企业在向国家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很多国内的经验复制到国外,通常会把政府当成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而对其进行公共关系公关。所以,企业基本能和政府打好关系,但是却不注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和沟通。而国外的公众维权意识较强,一旦处理不好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海外经营和管理。

3.3不善媒体交往,缺乏双向沟通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中的社会意识有所提升,每年在国外海外公共关系处理上的资金也很多,但是获得的效果却甚微。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处理海外公共关系上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际上不善于和媒体沟通,也就不能通过媒体传播,为企业树立正面、健康的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 在实际的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企业和媒体的关系相处并不是很好,因此缺失了一个与公众沟通的渠道,遇到不良事件的时候,往往就成了挡箭牌。而一些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也往往把一些责任推向不善言辩的中国企业,由于长期的缺乏必要的企业和民众的沟通,往往会促使民众对我国企业产生一些意见。

4、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理论的思考

总的来看,我国企业国际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多,复杂性也日益提高,内容也涉及到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相关者。企业要想对公共关系进行管理,就必须从利益相关者方面入手,加强公共关系的研究,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4.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在美国、英国提出并推广的,时间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论已经基本完善,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股东至上的理念,这种理论肯定了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诸如股东、消费者、员工等。[7]通过上述理论可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是只有股东,还包括其他更为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在公共关系管理中,要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做好交流、沟通,处理好与其之间的关系。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可以对其进行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是依据潜在威胁、合作性来划分。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种,其中不但包括支持型、反对型,还包括混合型、边缘型等。第二种分类方式是依据合法性、急迫性、影响度来进行划分。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其中不但包括确型、潜在型,还包括预期型。[8]第二种分类也是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所以,在公共管理管理中,企业要掌握每一个利益相关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工作要有侧重点。

4.2企业国际化公共关系实践的四种传播模式

James E.Grunig等在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研究中,针对公共关系传播做了诸多的调查和分析。在研究的基础上,以方向、目标为纬度,把沟通划分为这样几个形式。对于沟通,其方向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单向沟通是企业单方面自己的企业信息,让公众理解,这种做法并不关注公众的意见、反应,具有较强的单向性;而双向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和公众面对面的进行沟通,这样企业和公众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态度和想法,这样可以促使企业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关注公众的反应,我们将这种沟通叫做两者的对话。[9]根据沟通目标指标,我们可以将沟通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对称沟通,另一种就是不对称沟通。前者是指因为社会舆论压力、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对既往的行为、观念做了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实现利益上的平衡。后者则不对自身的立场、行为进行调节,主要以说服公众为目标,难以实现利益上的平衡。结合这两个纬度,格鲁尼格建立了四中沟通模式,其中不但包括宣传模式、双向不对称模式,还包括公共信息模式、双向对称模式。[10]

其实我国企业在国际上与公众的沟通仍然处在单向沟通阶段,也就是企业想要让公众了解什么,就发表相应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公众来说并不一定是公众期待的,想知道的。企业对公众的反应、态度并不重视,这为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埋下了隐患。当期在海外发展的时候,由于公众对我国企业并不了解,单项沟通不能很好的让公众了解企业,增加了企业的神秘色彩,所以中国企业要改变对外宣传和沟通的思维方法。

4.3我国企业国际公共关系管理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是重要的经济主体,很多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11]我国企业要踏入国际市场,就要认识到要协调管理好公共关系,做好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工作,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在企业发展中,无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什么影响,企业都要关注。所以,我国企业在国际公共关系管理中,要认真对待全部利益相关者,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尽最大努力搞好公共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日益多元化,当其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借助这些工具来和我国企业进行抵制或抗衡。所以,我国企业在国际发展中,要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那些关系到公众利益的决策、计划、行为等,企业不要单方面做出决定,而是要采用双向沟通的方法进行沟通。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才能有效的进行公共关系管理,才能在公众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受益。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4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管理 系统 构建

论文摘要:文章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被视为一个系统,从整体的角度,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进行研究。对系统内的汇率风险识别、汇率风险度量、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

一、引言

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并在贸易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收付并与本币进行折算.以便结清债权债务并考核国际贸易的最终利润和成果。显然.在企业的国际贸易从开始到本外币最后折算这一个周期内.由于浮动汇率制度等因素导致的汇率波动,必将会给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外汇风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诸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和海地地震等全球性或地区局部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爆发,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也不时涌现,这些都不仅使企业的国际贸易汀单数量减少.而且还严重影响到现有订单的后续执行.使企业国际贸易的外币收付时间和周期产生很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国际贸易最终的本外币折算无法按计划执行.从而使得企业的国际贸易额外承受许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外汇业务也得到了空前增长.这不仅使得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而且使得企业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数额也不断增加。面对不断加剧和更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汇风险。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这些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1.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或部分)所组成.具有某种结构和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以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终结时间的周期.对于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在其风险管理周期内,企业首先需要对汇率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再对其风险大小进行度量,并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整个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估计各种突况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大小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对风险进行监控时,一旦出现类似的突发事件,能按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以降低突发事件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当然.事后的绩效评估也是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个周期内风险管理的经验教ijli都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能为下一周期内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因此,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的管理系统工程。

企业构建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就是对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选出最优方案;同时对该方案的风险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各种突发事件、评估其对汇率风险的影响,并能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对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整个国际贸易周期内的汇率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一周期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对企业全球化经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由于汇率风险是企业经营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它极大地增加了跨国公司资金管理的难度.企业管理者因此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将汇率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寻求最优的而且需要针对外汇风险采取具体可行的策略。

2.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环节。

(1)汇率风险识别。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识别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业务的范围、形式、规模、国别、币种等特点。对影响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三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进行分析和确认。有效的汇率风险识别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其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前提。

汇率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暴露头寸、汇率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的分析和确认.为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资料。具体表现形式为:甄别风险事件、确定受险时间、分析风险原因等。甄别风险事件要求企业对其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甄别,找出风险暴露事件,确定风险暴露头寸;确定受险时间要求企业明确风险暴露的时间和周期:分析风险原因要求企业影响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这不仅包括对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的考察。还包括对其间接作用,如传递机制、作用要素和作用程度等的考察。

为此.汇率风险识别要求应当企业编制一系列有关汇率风险的报表,如:资产平衡预测表、收入预测表、资金流量预测表、信贷和投资机会评论报告等,并根据这些报表制定关于汇率风险实际变动的特别通知书等。这些反映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相关信息资料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协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2)汇率风险度量。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度量是指企业根据相应的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综合分析所获知的交易数据和汇率情况.并对风险暴露头寸和风险损益值进行计算.把握这些汇率风险将达到多大程度.会造成多少损失。汇率风险度量又称汇率风险计量、汇率风险测量、汇率风险衡量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汇率风险规避方案选择的依据。

汇率风险度量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一种.因此可以借鉴金融风险度量的相关方法来进行不过.汇率风险度量又有其特殊性.目前也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汇率风险度量的方法。归纳起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和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是通过度量由于未预测到的汇率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值的大小。对直接汇率风险的度量从最初的名义量法发展到现在的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p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系列方法(如var、cvar、wcvar)等更深层次的计量方法。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归来度量汇率波动与企业价值变动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描述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

汇率风险度量常用的是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不过,企业在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时,应根据其国际贸易特点,并综合不同的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这样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汇率风险规避。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出具体的避险方案。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总体目标。汇率风险规避又称为汇率风险控制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实质性环节。

汇率风险规避方案的确定需要在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战略的指导下选择具体的规避方法企业应该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经营业务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阶段等企业的经营特色.采取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或是积极规避战略。各种规避战略只有适用条件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企业在确定其规避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其避险方法可供企业选择的避险方法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类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交易风险,主要有:期汇、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操作,但目的都是为了使“不确定性”得到确定.从而规避风险。

每一种风险规避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风险状况进行甄别和筛选.以达到最有效地实现企业预定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

(4)汇率风险监控。企业国际贸易汇率汇率风险监控是指企业在确定最优避险方案后.为防止汇率风险规避方案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无效管理。而建立的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汇率风险监控体系,以随时监控汇率风险的变动并及时处理.使汇率风险的变化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汇率风险监控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

汇率风险监控要求企业对影响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风险因素监测要求直接监测以外国货币作为媒介或载体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地区结构.据以把握不同货币相互兑换的规模和币别结构。风险事故监测要求对汇率走势进行观察和推测.据以分析和测算汇率的某种变动对何类主体构成风险事故突发事件监测要求监测影响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突发事件,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海地地震等。通过监测,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等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达到预警机制设置的警戒点.应该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将警示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处理部门.经过分析处理,相关的控制措施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传达到实施部门。

预警信息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止损机制和紧急处理机制进行。止损机制需要设置合理的止损点、建立止损限额管理制度,对企业财务实行有效监控.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出现的判断事物和道德偏差.确保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止损与纠正.使各种变动对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影响降到最低。汇率风险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避险方案的实施过程不断进行检查、监测、反馈,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因此,汇率风险监控也是“执行一监测一分析一处理一执行……”的循环往复过程。

(5)绩效评估。

汇率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指企业在其国际贸易周期完成时对其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绩效评估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总结绩效评估首先要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成本一收益分析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或代价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费用、保险费用或咨询、调杏费用等,其效益就是可能的损失减少了多少或者是收益增加了多少.在分析效益时.一些不能像销售利润那样具有明确数量关系的效益,可通过其雇员数量、环保投入、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资助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尽管是间接的,但却是明确的。

经验总结也是汇率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任何方案的实施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因此,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做打好坚实基础。

3.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各要素独立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汇率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汇率风险识别是前提。是风险度量和规避方案制定的依据.只有在第一时间准确快速地识别汇率风险.进而掌握和企业相关的所有汇率风险信息,才能顺利地展开后续工作:汇率风险度量是基础和核心,只有有效地度量汇率风险,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准确的依据;汇率风险规避是关键,规避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汇率风险监控是保障.通过对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及时调整汇率风险规避方案。是保障汇率风险管理最终效果;绩效评估是总结,评价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5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中。箭头表示要素问的主动关系.线条粗细表示要素间关系的重要程度。

4.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属性,没有无结构的系统,也没有离开系统的结构。

同样.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自己的结构,其5个组成要素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一定的活动性.与外界环境不断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种非平衡的系统结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层次性.存在有不同等级的层次。可以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5个要素: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这5个要索所含的子要素处于第二层次,分别为:风险识别有3个子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风险度量有2个子要素:直接风险度量和间接风险度量:风险规避有3个子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风险监控有2个子要素: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绩效评估有2个子要素: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第三层次的要素有第二层次的子要素进一步衍生出来.具体表现为:直接风险度量衍生出名义量法、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t,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等系列要素:间接汇率风险度量衍生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2个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都衍生出2个要素: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应用策略:风险因素监测衍生出国际贸易规模监测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监测:风险事故监测衍生出汇率走势测算:突发事件监控衍生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要素。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国际贸易的特点.构建适合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策略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能够融入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国家和企业都将大有作为,而游离在外则将被边缘化。中国企业汇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竞争与成长相伴,如何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拥有稳定的资金链,做好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一、国际贸易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作为贸易中间商,国际贸易企业面对竞争,为了稳定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占领市场份额,减少存货、增加收入,赊销通常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常用手段。一旦信用业务发生,国际贸易企业由于境外客户的赊购行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国际贸易项下的应收账款。国际贸易企业上下游交易范围触及世界各地,交易各方所处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不同,对待国际贸易的态度和支付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国际贸易企业应收账款常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应收账款的对象在本国国境之外,涉及地域宽度广;二是,应收账款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能是国际法或者他国法律;三是,应收账款会面临由于国际政治风险导致意料外客户违约;四是,应收账款遭遇本国或他国的外汇管制发生收款困难;五是,当面对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企业为打破壁垒采取激进的赊销手段造成的收款风险;六是,国际贸易中交易主货币和本国货币汇率波动产生应收账款的汇差损失。因此如何在交易过程中确保本企业的资金安全,降低资金成本成为国际贸易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国际贸易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控管理不足,造成日常管理中风险意识薄弱

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销售额的增长,利润的增长,忽略了应收账款风险;二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三是,销售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以扩张市场为导向,忽略财务风险;四是,财务人员综合分析管理能力不足造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销售额占比分析、客户信用分析等不全面及时。这些环节的疏忽在日常经营中常会导致赊销比例占销售比例过高,客户信用度调查不足盲目授信,坏账风险和坏账金额增加,地缘政治风险意识淡薄及忽视汇率风险等问题存在。

(二)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不力

应收账款虽然属于财务管理范畴,但是作为业务部门,销售人员最了解行业动态,客户状态,对于财务部门对客户设立赊销额度,赊销方式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财务人员在客户管理时如未能及时与业务部门销售人员进行广泛的沟通,常常会对客户缺乏足够了解,导致信控管理失效,赊销支付款条款设立与实际情况不匹配,应收账款管理沦为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加剧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三)财务人员对影响应收账款的国际因素不敏感

传统理念中,对财务人员定义局限于会计核算人员,面对账簿,账册进行单一的数字交流,每月例行的账务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不少财务人员也缺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动力,往往面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化显得漠不关心,更对应收账款所属客户的所在国不甚了解。当应收账款所属客户的所在国发生各类政治风险,政策变动时,国际贸易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后知后觉,造成了对应收账款风险判断的失误,也影响对支付条款中汇率风险的判断。而且在以往企业管理中,财务人员没有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中,常常是逾期账款发生后才介入,而汇率风险、政治风险这时已经发生,财务人员不能通过提前控制手段起到规避应收账款风险的作用。

三、国际贸易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传统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通常建立在对逾期应收账款的控制上,往往是应收账款发生了,才考虑怎么管理,财务人员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未全程参与到整个业务发展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是贯穿于风险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整个链条体系中,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并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信控管理能力。针对于应收账款不同层面的风险,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事前控制

设置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配置具备风险控制管理能力和相应财务知识体系完备的财务人员,并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风险建立事前控制手段。一是,新客户建立时,完善客户征信体系,设计完整的客户档案指标,从业务部门及第三方征信公司同时获得客户多方面的信用信息,制定与客户信用度匹配的支付条款和信用额度;二是,定期从业务部门等渠道获取行业资讯,建立行业风险对标;三是,掌握国际汇市变化,在销售起始时就积极介入到销售定价中,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汇率锁定来预防汇率风险。

2.事中控制

赊销发生时,财务人员严格执行公司订单管理制度和赊销审核制度,销售部门、运输部分、发货部门准确编制提货、发货、运输单据供财务部门开具销售发票和相关单据以及时变更应账款数据。当财务部门收到客户回款后,及时入账冲减应收账款,同步更新客户信用占用额度。同时信用管理人员需对客户经营状况密切关注,当发现客户经营状况变化时,信用管理人员应及时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并调整支付方式和信用额度。财务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本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根据本企业经营状况、资金流情况进行信用政策调整。严格控制赊销额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严防坏账发生。

3.事后控制

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客户对账,采用邮件、传真等形式发送对账单,并取得客户确认。对于逾期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加紧催收力度。若客户财务状况发生实质性困难,积极与客户和业务人员沟通,共同制定可行的收款计划,从而有效降低坏账风险。

(二)加强与业务部门沟通合作,提升销售人员应收账款风险意识

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不仅仅是只进行数字分析,更要看到数字背后的故事,及时掌握各种讯息。因此,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需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客户情况、行业情况,产品销路等情况。同时向销售人员介绍应收账款各种付款条件下的特征及风险所在,并及时向销售人员反馈企业应收账款的最新状态,提高销售人员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认识。明确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性,强调只有货款的顺利回笼才是销售环节的结束,企业销售收入只有实现现金流的最终流入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基础。通过双方不断地沟通了解,共同维护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控制应收账款占销售总额规模比例,保证应收账款顺利转变为企业现金流,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应收账款风险转移

日常经营中,企业的部分营业收入表现为应收账款而非实质性的现金流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和日常运营。为避免这些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保付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转移应收账款信用和汇率风险。一方面,企业可通过采用应收账款保付业务,转嫁企业的信贷和汇率风险,同时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实质性的现金流,加速资金的流转。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支付相对有限、固定的保险费,将不可预计的风险锁定为企业固定的税前财务成本支出,从而可以做到稳定经营。

四、结语

应收账款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收入采取赊销手段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只有面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一系列方法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和化解应收账款带来的不利因素,才能对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企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运银.国际贸易实务精讲[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

[2]牛丽丽齐飞.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化解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55).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 跨文化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外资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外资企业有20多万家。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其经营领域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以此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利用更为广阔丰富的生产资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一大批国内企业蜚声国际,令世人瞩目。

据统计,我国在境外有投资企业6000多家,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而且,还有一大批其他国内企业正准备加入国际经营行业。然而,跨国经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绝非易事。因为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诸多差异的经营环境,这些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

如果一个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不考虑文化差异,而一味地照搬、照抄在自己国内的做法,其结果将是致命的。所以跨国企业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所投资国的文化差异,实施跨文化管理,完善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体制。

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管理顾问公司罗兰贝格曾对我国50家国际化大企业跨国经营进行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受访企业认为,东道国语言和文化是海外经营区位选择中最次要的因素,这一结果十分令人担忧。他们觉得文化和外国市场的知识不是很重要,只要其产品好,什么地方都能卖,这种认识一般发生在企业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要有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制度,国外经营生产过程就能顺利进行。这充分说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制度只是外在约束,而文化才是内在影响。

当制度没有形成文化形态时,其成本自然就会很高。而当制度形成文化形态时,员工就会在一种文化环境里自觉工作,制度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制度不能代替文化发挥作用,而文化可以部分代替制度发挥作用。

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按照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GHofstede 教授的观点,文化是同一环境中生活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

文化作为一系列观念、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有自身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在其《思想录》中所说的那样:“在比利牛斯山这边是真理的东西,在比利牛斯山那边就成了谬误。”

企业管理中的文化

美国学者戴维A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

国外管理学家的经验表明,大约有35%-45%的跨国企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中约有30%是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有70%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另有调查显示:目前有1/3的著名跨国企业因为跨文化管理不利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如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到29亿人民币。

跨文化管理的优势

美国肯德基公司在我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虽然中美之间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信仰习惯等方面差距很大,然而跨文化优势在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单一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碰撞与文化冲突,但是也存在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和人力自然资源都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只要充分重视跨文化管理,便能发挥跨文化优势,使跨国生产经营步入正确的市场运行轨道,形成良性的循环,取得预期的商业目标。

跨文化管理有效的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有效分析、利用跨文化优势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与前提。跨国经营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它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要成功地经营跨国企业,实现预期的商业目标,跨国企业应实施以下跨文化管理策略:

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制来自外部企业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同时引起的摩擦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因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则可通过人们对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

不同规范的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其被改变的可能性与程度也不一样。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尊重对方文化,发展文化认同。

通过跨文化培训,达成跨文化理解

要在其它文化里建立有效的组织,并不是一味适应本地文化和妥协,更不可能刻意去改变本地人的文化和行为。一个企业跨出国界经营,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即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和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里,要面临两者不同的适应策略:追随文化策略(被改变)和创新文化策略(改变人)。世界上大多数跨国公司更多地选择了追随文化策略,也叫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和管理经验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应该是友好而且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对跨文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来实施学习策略,跨文化教育与培训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跨文化教育与培训应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针对本国人员外派任职的培训;其次,针对东道国人员的培训;再次,针对多元化文化团队的组织与训练。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对文化敏感性的训练、语言学习、地方环境模拟等。文化敏感性训练是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通过简短演讲、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和实例分析等形式,以便有效地打破每位员工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之处,加强每位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协调与融合。

加强文化融合,发展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沟通是管理领导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沟通能力是成功领导者的关键能力之一。当团队中有不同文化的成员时,这种沟通过程就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重要。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相反,因不知如何是好而害怕沟通,因为害怕沟通而缺乏沟通,这样有可能在多元文化的组织成员之间出现沟通中断、过度保守、员工之间的非理性反应和怀恨心理等诸多不良后果,并形成恶性循环、矛盾加深、对立与冲突加剧,最后因为一系列的误解而导致企业投资行为的失败。

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必须了解东道国的诸多言语与非言语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

建立共同经营观,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识别,通过敏感性的训练及其它方面的培训,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与适应能力。这时,跨国公司应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新兴的企业文化既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又要有创新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同时克服和抛弃“民族文化优越感”,克服自己的偏见,使自身的文化特征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可塑性。这样,方能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与经营宗旨结合起来,在企业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氛围。“完美的和谐存在于那些企业与其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主要目的一致或至少是相容的地方。”

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所以应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认同或抗阻。认同,便与管理者合作,企业就能成功,就能取得好的效益;抗阻,便难与管理者合作,企业就难以成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益。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

因此,只有建设“合金”文化,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才是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序幕早已拉开,国际化的步伐越迈越大,对跨文化的研究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跨文化管理艺术与技巧,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企业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实现成功经营、实现预期目标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董泽文.企业跨文化管理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2.胡军.跨文化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3.胡庆江,马丽兵.海外企业跨文化冲突管理[J].商业时代,2005(5)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7

关键词 国际货运 客户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国际货运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国际货运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国际货运企业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民营、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运输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国际货运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1、战略定位不清,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当前,全球的货代业都在向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型,必须结合自身条件,把握市场变化,不断挖掘潜力,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但我国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管理理念仍然落后,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没有主动细分市场,没有研究市场变化,更没有依据客户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2、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方式不合理。目前国内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营销手段主要是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货物,由于缺乏海外网络因素,往往力不能及,没有核心产品。再者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造成客户稳定性差,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缺乏持久竞争力。

3、配套基础设施差,专业人才缺乏。由于货运属于服务业,因此市场进入门槛低。我国很多货代公司规模不大,企业的所谓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未能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核心优势。另外,制约货代公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尽管货运资格证书的培训在不断发展,然而从业人员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我国现有货运从业人员大约30万,但其中经过正式培训的人员寥寥无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际货代业的竞争力。

4、市场秩序不规范,合法货代受挫。我国有很多非法货代企业,这些非法货代常常为了争夺货源,对于大客户不惜降低运价,给予回扣,进行不正当竞争,而对于一些零星小客户,则利用他们对航运市场的不了解,巧立名目乱收费,也恰恰如此,他们能迎合一些货主的需要而能长期存在下来,使得货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反而合法货代企业生存空间因此越来越小。

二、国际货运企业的客户管理策略

(一)了解客户的需求。

客户购买的虽然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但他们购买的目的是该种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客户的需求本身有很多不同,比如地域的差别、能力的高低、消费观念的不同等等因素,都会导致需求上存在差异。所以当客户的需求存在差异的时候,企业就必须制定某种适合该类客户偏好的产品或服务。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货代行业的应用和贸易方式的发展,客户对运输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要求企业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应从特色经营下手,要了解不同客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提供匹配的服务,并且外延增值服务,提高服务的价值,同时帮助客户建立成本优势,发挥“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具体说来,中小货代企业应抓住市场缝隙或者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业务,细分市场,认真思考如何建设团队、营销管理、经营运作。中外运敦豪快件、松昌海运拼箱服务品牌的成功,从实例上说明了专业化经营的市场价值。

针对我国大部分是中小货代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应从特色经营上做文章,可以在参与商品流中的国际运输、库存等环节的同时,可以参与一些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操作,比如单证的缮制、运输动态的反馈、垫付关税和运杂费等等。针对客户具体需求制定特的服务、一条龙服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才能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二)制定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赢得客户,占领市场,从而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利润。迈克尔·波特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产品就是创造差异。有差异才能有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长期战略的精髓根本所在。

对国际货运企业来说差异化战略可分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四个方面:

1、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显著优于其他企业,或者产品选择了被对手忽略的市场,从而形成各自分类市场。实现产品差别化,企业就要不断开发新的增值服务,做好调查研究,重点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潜在市场的需求趋势。

2、市场差异化,是由市场因素而生成的差异,一般包括销售价格差异和分销渠道差异。价格差异指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企业自身实力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定位。产品价格应有高、中、低不同的档次,还要考虑消费者心理、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分销渠道差异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取合适的销售渠道,渠道的选择受市场因素、产品特点、企业自身因素和国家政策法令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同类产品中,企业可以根据有关影响因素结合自己的特性和优势采用合适本企业的销售渠道。

3、服务差异化。随着市场的完善,相同的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难以判别时,竞争成败的关键常常取决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企业就必须重视对客户的回访,打造售后服务专线,及时解决有关产品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增加感情投入,让客户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4、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而产生的差异。企业通过品牌的打造,借助宣传,使企业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使其对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发生偏好。企业形象的塑造要从内部做起,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发扬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培养积极的团队精神。同时,要加大企业形象宣传,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方式,增强客户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三)建立动态分类管理机制,合理分配资源。

市场是在不停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类管理机制。这套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建立信息收集、管理制度。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都应滚动收集客户资料和数据,另外,对市场行情、竞争对手相关信息也要定期收集。充分掌握客户和市场信息,是开拓和保持客户的“基石”。

2、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对收集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应按照客户分类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区分好不同价值的客户。

3、动态调整、管理策略。随着自身和市场条件的改变,信息收集及客户分类也要相应的调整。建立按时回顾、调整、优化的机制,进一步对客户类型转化进行预测,对客户实施动态管理。

4、对应实施客户管理策略,分配企业资源。根据客户价值的不同,制度不同的管理策略,并配套实施。为了获取客户对企业的最大价值,企业应该合理分配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货运企业只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差异化服务,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开富.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中国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经贸,2006,(11).

[2]汪武芽.国际货运代面临的困境与战略转型.商业时代,2008,(27).

[3]谢灿华 ;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和发展;国际商务研究 ;1998,(S1)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8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

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如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和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人才的缺乏。我国中小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宏观对外政策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使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中多了一些环节,产品的价格等优势受到影响,打击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此外,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项目审批程序、融资条件等方面,现行的宏观政策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加入WTO后遇到一些不利条件。一是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全面实施,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使得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以前一些对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三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遭遇到新的问题。虽然知识经济可以使中小企业小而强,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反而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获得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这使得它们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非常不利。

推动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应对策

在这个开放的经济中,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使它们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国要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唯一选择。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企业本身和政府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铺平道路。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足可以看出,企业本身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难的境界。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

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中小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但它们仍可通过生产精、尖、特、优产品,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原理,由于存在着异质市场,消费者和用户在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性,中小企业就可以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出发,避开大企业关注的市场,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

积极转移目标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本、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市场,过分依赖于这几个市场的经营形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并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也受发达国家的市场排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要仅仅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还要开拓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市场,相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也比较适合这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网络化经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的利用,通过电子商务来宣传自己、寻找客户、了解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走上网络化经营的道路。

除了企业本身的努力以外,政府机构在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亦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机构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并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外贸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它已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扩大中小企业的外贸自,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此外,还应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案的通过无疑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在国际化经营中往往需要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因此我国政府及一些社会上的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人才培训、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咨询、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政府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改革,在进出口银行增加满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需的信贷项目,并采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国家提供政策性出口信贷担保等等,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信贷支持。

参考资料:

1.尹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9

【关键词】 国际化;风险;衍生工具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开始收购国外企业或到国外建厂或到其他国家融资,国际化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暴露在全球的金融风险之下,特别是外汇风险和原材料价格风险日益高涨。企业国际化的结果使现金的收支,可能包含许多不同币种,产生了所谓的“汇兑风险”。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成本,扩大了财务风险。有效规避“汇兑风险”和生产成本就成了企业的重要事项。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其盈亏主要由原材料采购、生产和销售以及一般的管理与经营决定。但国际化的企业,大幅的汇率或原材料价格变动会影响产销成本,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企业需要安排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以便在汇率,原材料价格变动时,增加这类“营业外收入”和“汇兑收益”,或者进行适当的操作,尽可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金融风险分类

1.生产销售国际化企业

这类公司或生产据点在国外或公司产品的市场在国外,或上述同时具备。目前国内很多制造和矿产企业的国际化就属于这种情况。如五矿收购外国的矿产,海尔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等。

2.融资国际化企业

这类公司的主要特点是:发行全球承托凭证GDR、美国承托凭证ADR 、欧洲承托凭证EDR等国外存托凭证;或公司股票在国外市场上市;或公司在海外市场发行公司债。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有92家公司在美国发行美国承托凭证ADR,还有部分公司在新加坡和日本发行证券进行海外融资。

对于上述国际化公司,其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1.汇率波动的风险

由于以外币计值的应收、应付款项在收付的金额及时间上不一致,导致汇率风险的产生,使得未来的现金流量兑换成本国货币的价值不确定。具体又可以表现为:

(1)换算风险。国际化企业按照会计原则编制合并报表,将公司以外币表示的资产、负债、收入及费用,折算成母公司本国货币来表示。如果汇率变动,将影响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早前计划买入的原材料或卖出的产品,因为汇率变化最后收到的货币有可能缩水。

(2)交易风险。国际化企业在汇率变动以前所发生的债权或债务,当在汇率变动后清算时,有可能导致损失。如通过在海外融资偿还国内债务,但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导致成本增加。

2.利率波动的风险

产生利率风险的主要是由于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不一致、计息基础不一致,或以浮动利率计息的金融合约引发将来的现金流量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市场上,由于经济周期的原因,利率调整频率比国内市场要高。利率风险是值得国际化企业关注的问题。

3.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高价格可能导致最终产品和年度生产计划成本差距甚远,影响成品销量和收益。

三、金融避险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国际化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看,企业避险不仅影响财务报表上的盈余,甚至会决定该公司的生存与否。随着国际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日益频繁,以及跨国资金流动规模的增加,国际化企业面临的财务价格风险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开始寻求金融工具以避险,美国财政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在2000家国际化企业中,有高达85%以上的企业利用外汇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品对风险进行规避。从全球角度看,根据已有金融工具,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主要有两类:一是未列入公司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影响资产和负债总额的金融工具,即表外工具;二是会在资产负债表上有所体现的自然避险的方式。

1.表外(Off-Balance-Sheet)工具

从国际会计标准看,表外工具主要指有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标准衍生品工具以及由上述工具组合成的结构性产品。表外工具实际上是一种财务工具或合约,其价值由标的资产价值决定,交易基础建立在另一标的物之上。一般而言,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可分成下列四大基本类型:

(1)期货(Future)。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一种标准化合约,买卖双方通过做市商或经纪公司同意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按成交时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合约。期货是公司锁定原材料成本,规避价格风险最方便的一个工具。如果公司认为原材料价格要上涨,公司可以提前通过期货买入该原材料;反之,生产原材料的公司如果担心原材料价格要下跌,则可以先通过期货卖出他们将来的部分或全面产量。期货还有一个便利之处是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直接对合同进行反方向对冲平仓或用现货进行履约。

(2)期权(Option)。比期货要显得复杂,在支付权利金后,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或期间,期权的买入者有权利以约定成交价格从交易对手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而前期卖出者有业务卖出或买入。期权的优点是买入期权可以锁定最大损失(权利金),期货则不能。

(3)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与期货类似,但与期货不同的是它不是标准化合约,交易数量、交割日期、信用条件等可由买卖双方决定。远期合约在规避外汇风险方面较为常见。美国财政部调查数据显示:在外贸型企业中,有93.1的公司使用远期外汇合约。

(4)互换(Swap)。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经过谈判,在一定期间内,根据合同规定进行金融标的的交换。如不同公司间的利率互换或外汇互换。这种合约最大的好处可以利用处于不同经济体的公司间的相对优势,使双方的金融成本下降。

2.资产负债表(On-Balance-Sheet)法

另一种避险方法是根据公司的风险暴露情况,利用风险管理软件计算可以互相抵销的风险,通过持有适当的资产与负债对利率、汇率等风险进行规避。与表外业务相比,这种模式在新兴经济体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中缺乏上述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导致了其成本较高、缺乏弹性和避险效率低等缺点。基于上述工具,不同的国际化公司由于相关主管偏好,所处海外经济体的工具可用性等原因,避险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放任策略。公司认为当前财务状况已经有效分散风险、或认为价格走势对自己完全有利、或认为风险规避效率不高,公司不做任何避险措施。在新兴市场中,由于很多国际化公司无法得到合适的工具进行避险,经常不得不让风险处于暴露之中。

(2)完全避险策略。基于对金融行情的判断,认为将来的价格将使公司出于完全不利状况,采取完全避险的策略。

(3)选择性避险策略。由于对将来走势不能完全确认,公司只对部分资产避险,即采取选择性的避险策略。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倾向于采用选择性避险策略。

四、给国际化企业的建议

1997 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不仅东南亚地区国家金融和企业受到影响,同时也波及到其它国家,许多企业因没有做好风险管理和避险措施,导致企业毁于一旦。如何妥善做好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免于金融和商品价格波动风险,而能专注于正常的产销活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国际化公司而言,汇率的波动,不仅要影响到公司盈利,甚至可能波及到企业生存能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低廉的劳动成本,良好的营销表现未必就能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汇率的大幅变化,有可能让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一夜之间陷入危机。

1.尽量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避险

由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证显示,企业进行金融避险有利于降低其金融风险,特别是国际化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总成交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到2%,就是说大量的进出口企业的大量外汇头寸都没有进行避险,任由汇率波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随着近期人民币汇率创新高,大量没有避险的公司面临巨大的损失。虽然国内目前缺乏外汇期权、期货等人民币避险工具,企业仍然可以用远期结售汇业务进行人民币汇率风险规避。

另外,对于在金融不发达,缺乏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国家设厂或贸易的国际化公司,可以通过境外账户寻求在美国或欧洲发达金融市场进行避险。

2.培养或招聘专业人士进行风险管理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定价和风险控制比较复杂,加上大部分都是保证金交易,操作不当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比较知名的衍生品风险事件包括:1995 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1997年著名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破产事件;2005年中航原油期权导致的巨亏等。国际化企业必须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招聘能够胜任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