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交流集锦9篇

时间:2023-06-01 11:32:58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范文1

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特色;成效

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07年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2000年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00年至2008年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08年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2006年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2008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工作氛围。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发展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我院十分重视对外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全部具有硕士学历,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原则,精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不仅如此,我院也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事处工作人员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协作,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留学生的好评。

国际交流范文2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studied functional model and grow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out China's spor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early days of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out China's sports is mainly the binary functional model for serving politic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ingle-function model for serving politics; at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it is the multi-functionality mode, and then it reduces to serve for politics, in order to seek cultural identity.

关键词:体育国际交流;功能;趋势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ports;function;trend

中图分类号:G8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03-01

0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国际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各个历史阶段体育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因其不同的功能,都在为我国的政治外交拓展、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甚至军事以及竞技体育本身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对体育国际交流功能的研究多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本文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主要服务功能进行整体研究,梳理出体育国际交流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功能,分析原因并进行归纳分类,并从中判断出发展的趋势。

1体育国际交流功能模式

1.1 为政治、竞技体育服务的二元功能模式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竞技体育几乎一片空白。因此一方面新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竞技体育体系,提高体育事业各个面的水平;另一方面为增加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政治外交把包括体育国际交流在内的交流手段作为平台,积极和国际社会进行接触,在自身需要的同时,为政治发展服务。1949年中国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届世界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暨第1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派出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1]。1957年经总理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原国家体委向越南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援外体育教练队伍,拉开了新中国援外教练工作的序幕[2]。经过国际体育交流,提高了我国竞技水平,增进了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人民、体育专业人事等的相互了解。据统计1953年到1956年我国国际体育交流达185次,3000多人次。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5.5公斤的成绩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打破的第一个世界记录 [3]。

1.2 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功能模式苏共二十大后,在关于要不要全面否定斯大林这一问题上中苏关系产生裂痕,此后,苏联单方面中止对我国的多项援助协议,标志着由提出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束。我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了“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修反”的外交拓展政策。在1962年就向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援助的国家中包括当初没有与我国建交的塞内加尔、乍得、上沃尔特(现为布基纳法索)等国家[4]。新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新兴力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随着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以上原因,在特殊时期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功能模式有其时代赋予的合理性。

1.3 改革开放以后的多元化模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国际交流成为政治外交的一种补充手段或平台。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受全球化的影响,体育国际交流才全方位的走向世界,“请进来,走出去”成为体育国际交流的主题。“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体育国际交流通过非官方渠道增进不同国家的交往,提高对我国的认知度。以姚明登陆NBA为例,做为“中国名片”的姚明在美国家喻户晓,不少美国人正是通过姚明到中国旅游、经商或投资。美国主流媒体休斯敦纪事报评论道“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废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现在,姚明来到美国打球,这是世界上两大强国交流的好机会,将比任何政治谈判的沟通都要来得效果明显。这将会把中国带到美国人的眼前。”[5]姚明进入NBA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了一个开放、发展中的中国。由此可见,体育国际交流显示了其强大的多元功能,回归了本身应该具有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改革开放的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的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2体育国际交流功能发展趋势

2.1 弱化服务政治的功能罗格在参与国际奥委会(IOC)主席竞选时,承诺将力促政治与体育分离。政治和体育的结合曾经使得很多矛盾尖锐的国际政治问题达成和解,但更多是政治对抗。但体育和政治是否分离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国际舞台来看,如果说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空间就会发展起来,渠道多且畅通。体育国际交流对政治的辅助功能也会降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际环境、国内局势都相对稳定,政治问题的解决不再依赖体育国际交流这一手段,具备了弱化政治服务功能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体育国际交流的政治化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虽然让体育和政治完全分离短期内没有可能,但分离的呼声却越来越多。

2.2 寻求文化认同是其核心任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诸多文化特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与西方价值体系里的讲究竞争、差异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异。在世界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传统文化需要克服文化顺从心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和谐发展中的中国。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育国际交流以展示文化特征的形式,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老文化,主动寻求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以达到不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这将是体育国际交流功能模式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结束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体育国际交流的功能顺应发展的需求,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务,弱化为政治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寻求在文化上的认同应成为其为核心任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为我国以后的体育国际交流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常智,罗英杰.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历程、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2004,20(9):12-15.

[2]刘鹏.春花秋实五十载 五洲遍开友谊花[EB/OL]. http///gzdt/.2007,9(28).

[3]刘德佩.新中国体育五十年[J].体育学院学报,1999,18(3):1-6.

国际交流范文3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4.跨文化就餐礼仪

国际交流范文4

(一)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三)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

(四)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关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二、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三)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四)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三、结语

国际交流范文5

此次会议内容共分为三部分:谈构想、广交流、促合作。会议第一阶段,北京和江苏两家“中心”主任分别介绍了此次“联席会”的成立背景、工作架构及设想。为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各区域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和水平是今后教育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天津和江苏三家“中心”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共同商定建立区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决定于2012年12月中旬由天津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承办主题为“分享国际交流资源,深化区域联动合作”的首次“区域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主任联席会”。在谈到“联席会”工作架构及设想的时候,“中心”负责人表示,在教育领域,要做好国际交流,首先要做好国内交流,只有加深彼此理解,达成合作共识,才能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今后,合作平台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创崭新的发展途径。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议和其他合作项目,“联席会”将最大程度地提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外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志良和国际交流处处长张健青出席了会议。孙志良指出,“联席会”的成立体现了国内教育交流开放、包容、共享的胸怀。在分别从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汉语推广以及引智工作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天津教育外事工作的发展情况之后,孙志良提到:“虽然天津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始终不断进取,但较其他优秀省市依然有不足之处。我们现在面临着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其中有国家的要求,有政府的要求,有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想要向其他兄弟省市学习、取长补短,与大家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平等互利。”

会议第二阶段的内容是广交流,由所有参会的“中心”代表介绍自己的优势项目和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广集良思,不仅吸收了其他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更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解决了不少问题。

国际交流范文6

【摘要】在当今世界的局势下,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实现国际教育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要趋势。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任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除了大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进行改善,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该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较好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检验一个学校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意见方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目前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1.1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国际化意识薄弱

目前来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是高职院校的一大亮点工作,但是根据“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此次研究共涉及到54所院校,其中48所院校目前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而其中22所高职院校表示曾经有停办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几点: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不好、教学效果不好。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成了最主要的原因。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可以分成3类:一是通过正常的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职业高中直接注册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中职注册,三是对口单招,也就是对中专、职高、技校等学生进行的单考单招。高职的招生相对普通大学来说是要差一截,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本科院校,而非高职院校,家长往往觉得高职院校差人一等,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报到率较低,生源不足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招生针对的是专科的第二批次,这一批次的学生成绩相对是比较差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英语的要求相对要高一点,而一般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知识,特别是英语的能力还是较差的,因此在上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的老师普遍都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头疼。也正是因为这部分生源的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国际化意识薄弱。普通大学的学生成绩相对要好,学生的思想、视野等都较为宽阔,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要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强。同时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院校对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强,不能够吸引学生。归根究底,生源质量差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1.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较落后

不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是重中之重的因素。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素质高、事业开阔、勤恳工作、业务精通、凝聚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而言,每天接触最多的除了自己的同学,就是每天上课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往往是非常大的。就我院而言,首先每年出国(境)培训的教师相对较少,培训时间也较短。教师不能走出国门参加系统化的培训,同时引进来的外国教师也是少之又少,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国际交流,大部分教师没有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也没有与引进来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国际化渠道较少,也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意识较弱,在我院500多名教师中,有过留学经历的教师只有相对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大大的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

1.3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发展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财力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来看,一般地方高校的出国交流培训经费来源太过单一,因此院校对国际化发展的投入相对少,同时也缺少有利于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些设施,教学用具、教材等。资金不足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改善措施

2.1“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相结合

就目前我院来说,每年“走出去”培训、研修、交流等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参与海外培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高职院校应加大这部分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海外研修等项目,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可以很好的学到海外职业教育较好的理念和方法,再结合自身多年在国内的工作经验,中西结合,借鉴他人的精华为自己所用。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国际化意识,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在平时的课堂上就会引导学生利用国际化的观点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学生最好的方式。“走出去”不但可以感受到国外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传播我国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吸取他们优秀的经验壮大自身的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得一席之位。高职院校在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引进来”。在教师方面,即聘请外国专家、学者等到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对于暂时没有机会“走出去”的教师,可以多与引进的外教进行交流合作,双方的互动也能让教师受益匪浅。在学生方面,要尝试招收海外留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上升,中国这个国家对海外学生已经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单单要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同时也要让别人的学生走进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实力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交换学习。此外,对于高职院校开办的中外合作班,也可以招收海外留学生,让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相互学习,也可利用海外留学生的资源平台,让院校积累更多的经验,开展更专业的国际化课程,即让海外留学生学习了中国的文化,也要国内学生学习了国外的知识,达到双赢的结果。

2.2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国际合作

办学条件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战略,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对于学生来说,高昂的费用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往往有很多学生有着一颗想要出国学习的心,却无奈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这成为阻碍他们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院应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除了学院自筹经费外,可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更多的可以寻找校企合作的企业资助,企业可资助部分学生做定向培养,资助学生海外实习、培训等,学成归来为企业效力。同时,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购置资金渠道的拓宽,获得更多的资助能够更好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2.3高职院校协同合作,构建合作平台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还是做的相对薄弱。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了更好地发展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这就势必要求各高职院校协同合作,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有共同目标,有约束机制的组织,构建共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就目前状况而言,想要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单单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各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个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目前所有的优势,将这些优势整合在一起,凭借各个渠道来宣传打响知名度。共同构建的平台,能够让各大院校更好的沟通,分享和交流各自的经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同时也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此外,对于一些不受欢迎或者教学效果不好的外教,各院校可将信息在平台上分享,让这些外教不能鱼目混珠。所以说团队的力量往往是不容小觑的。

3发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互通日益频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典型代表及重要渠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向标。依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适应性和质量并列成为主动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度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研究、交流、借鉴、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同外国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同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我国高校均以此为国际交流合作的指导方针。高等院校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所导致的机遇和挑战时,更应该抓住机会,不断的与时俱进,加大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院校的不断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能够较好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定能在教育国际化上占有优势地位,有助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高职院校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4结论

在新形势下,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已是衡量一个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准。国际竞争的激烈,要求人才更加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国际化发展的脚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高职院校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张晓雁.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3]崔旭.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理论界,2010(08).

国际交流范文7

当然,一点儿也不厌倦,反而,每次走进陈列室,望着四周的展板以及这300多件记载着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宝贝”时,我就为自己是衢州二中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人、亲历者感到自豪、骄傲,有时甚至忍不住就心潮澎湃起来。

一、 教育国际交流的有心人

这个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可以说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小学界首屈一指,或许衢州二中不是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最早的学校,也不是开展交流规模最大的学校,但是,有心的二中人记录了十余年来教育国际交流的点点滴滴,收集了300多件二中外事交流史上难忘片段的实物、文件、图片、视频,每件物品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还得说说1995年。那一年,基于二战时期的一段情缘,衢州市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雷德温市建立了姐妹城市关系,并决定率先开展教育交流教师互派工作。当时我正在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工作,负责起草一份关于两市教育交流的协议。这份协议需要被翻译成英文传往大洋彼岸,因此,我找到了当时任衢州二中英语教研组长的潘志强老师帮忙。

如今,潘志强老师已经是衢州二中的校长了,而且现在我们竟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当创办陈列室需要征集教师和国际友人互赠的物品时,潘校长拿出了当时我起笔书写的协议复印件。我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然还完好地保存着这份材料。事实上,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潘校长和所有二中的老师早已用爱心建立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

虽然2011年我才调入衢州二中工作,但在教育局时一直从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许多国际交流项目,像姐妹城市的教师互派、“盖普”项目、新加坡留学计划等等,我都是具体经办人,学校聘请外教专家的许多事宜我也从中穿针引线,极力争取。通过友城互派交流、中英盖普项目、海外游学活动、国际孔子学院、教育考察等平台,学校让百余名教师、千余名学生拥有了在国外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经历。学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事业也因此蒸蒸日上。

二、 难忘的美国姑娘

细数一下,先后已有50多位外教来衢州二中任教。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不少外教成了好朋友,其中有两位美国姑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戴茜·霍夫是第一位来衢州二中任教的美国教师。短短一年的交流时间,中国的文化习俗、悠久厚重的历史、热情好客的市民给她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在衢州任教一年后,她通过民政部门到江苏省江阴市领养了一名女孩,取名为朱丽叶·明·霍夫。回国后,她频频受邀介绍在中国的感受,向美国社会各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

另一位是27岁的莉莎·迪尔。那是15年前的事了,她第一次来中国,我被安排去上海接机。莉莎高挑白皙,典型的美国白人装束。热情的她一见到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不行,两人间的交流常常需要比手画脚,可乐趣不少。由于要在中国待上一年,莉莎带来了两本厚厚的影集。一入住酒店,她就不顾旅途的劳顿,迫不及待地拿出相册,把自己家人一一介绍给我,当介绍到她姐姐的两个漂亮女儿时,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我一下子就被这个开朗、热情的美国女孩给吸引住了。之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陪她过中国年,陪她购物,和她一起享用衢州风味小吃、打保龄球、溜旱冰。莉莎精力旺盛,特别喜欢运动,曾参加衢州二中的运动会,跑步、排球都是她的专长。学生们也都很喜欢她。莉莎教育交流结束启程回国前,我特地送给她一对青田石章,上面刻着她的中文名字——王桂花。据不久前访美归来的潘校长说,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真心祝福这位美丽的姑娘!

三、 温馨的往事

走进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十多年的教育国际交流故事在我眼前淌过。

书信、挂毯、图片、鞋子、玩偶……对于这些熟悉不过的异国物品,许多老师和我一样,每次看后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关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故事有很多,每一个都是学校致力于教育国际交流中不起眼却又温暖的小片段。

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外教与学生们时常聚在一起,互相介绍自己的祖国,讲述各自国家鲜为人知的风俗文化,共同了解世界各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学校不但通过课堂和讲座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而且还经常接待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鼓励学生和外教在课外继续开展交流,一起学习、一同出游。有时学校还组织学生为国际友人画肖像,在交流的同时,彼此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一位名叫阿莉莎的女教师曾作为美国雷德温市派驻在衢州的第7任交流教师,在衢州二中任教6个月期满后就回国了。她和本校师生、当地居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国后仍一直与中国朋友保持联系。一年后,她申请重返中国,成为雷德温市派驻衢州的第8任交流教师。第二次回到我校任教时,她心潮澎湃,写下了《衢州二中,我魂牵梦萦的家》及《重返衢州,我再次生活在中国的腹地》等文章。

我还曾听说过另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个英国小伙子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了衢州二中担任外教。一年后,他恋上了衢州这座山清水秀的古城,恋上了美丽大方的衢州姑娘,回国不久他再次来到衢州,现在已在衢州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国际交流范文8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ERASMUS;UMAP

一、前言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引发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从而对产品竞争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加大,世界各个区域、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本文将尝试借助层次框架理论,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根源就是全球化。例如,Mongkhonvanit和Emery指出,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四种后果,即:一、对本土智慧的重新探究与倡导;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城市化的扩大;四、教育质量的倡导、国际化与提高(Mongkhonvanit and Emery, p.52)[2],将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Davies和Guppy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由全球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原来由中层的教育管理部门掌握的权力同时出现两种转移:向上转移至中央政府,向下转移至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等机构(引自Denman, p.101)[3]。徐辉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徐,p.62)[4],而“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项目交流、研讨和协作,以解决教育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上,p.63)[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层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

周满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周,p.172-80)[6]。而Kerr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新知识流、学者流、学生流和课程内容”(引自徐辉,p.63)[7]。刘道玉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自李素敏,p.12)[8]。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

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徐、许,p.52)[9]。例如,徐岚和许迈进以图解对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分属哪一层次进行了说明: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见图1,引自徐、许,p.53)[10]。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区域教育交流计划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许多高校制订了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制定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着眼于培养跨国的未来领导者、构建战略联盟等(陈,p.15)[11]。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唐,p.81-82)[12]。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应运而生。在这些计划中,大多数由从上至下的方式创建,即由国际组织或国家倡导建立,如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其他计划则多以从下至上的模式、在一些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引领下出现(Denman, p.99)[13],如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一些重要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显著特点非常值得研究者注意。但是,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很少考察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在欧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当属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这一计划作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已成为其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效仿的典范,也是教育国际化研究最常用的参照之一。而亚太地区这一新兴的经济体内尚未诞生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因此本文选择对这一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的UMAP计划(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进行研究。

本文将尝试使用文献法,以徐岚和许迈进提出的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下文简称层次框架),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讨论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简介

1. 源起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倡导制定了JSP计划(联合学习计划,Joint Study Programme),又于80年代推出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以取代JSP计划,弥补其不足之处(潘,p.41)[14],目的为“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蔡,p.58)[15]。在1995年,欧盟正式制定综合的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 Programme),将ERASMUS计划列为苏格拉底项目最重要的子项目计划之一,意在“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施、郑,p.126)[16]。

UMAP(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则是在AVCC(全称为澳大利亚校长协会,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的倡导下,由亚太地区多个高校联合自发组成的。成立于1991年,目的为借助学生的流动和高校间交流,“促进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经济及社会制度的相互了解”(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17]。

2. 运行机制及学分学历制度

ERASMUS计划的资金由欧盟、欧盟成员国、参与院校共同提供,这一多方面的资金来源为促进学生交流等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欧盟各国在学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提供在欧盟其他国家大学的短期学习机会(3至12个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直接选拔,学生、学生母校、留学目的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学习协议(施、郑,p.127)[18]。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资助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访问,鼓励整合性的教学任务和共同课程计划;以旅行费用和本国与留学目的国生活费用的差异为依据,资助学生项目;承认文凭和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流动;对特定协会、提高留学意识的出版物、大学间合作等提供辅援助措施等(潘,p.42 )[19]。作为ERASMUS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并于1999年起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地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学分累积系统”(施、郑,p.127)[20]。在这一体系中,“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 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潘,p.42)[21]。此外,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的设立对互通计划和学历认可提供官方解释(蔡,p.59)[22]。

UMAP计划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会员院校提供。这一项目主要是向其成员国会员校正式注册学生提供短期在其他成员国会员校的短期学习机会(10个月以内),其中学生母校与留学目的学校之间必须已签署交换生协议;由学校与UMAP代表共同选拔。在留学期间,学生必须使用UCTS(全称为UMAP学分转换机制,UMAP Credit Transfer Scheme)(省略)[23],并每周上课12小时以上;在留学结束回国后,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提交成绩单和学习报告(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24]。

3. 政策保障与普及程度

ERASMUS计划从一开始即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例如,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国家早在1958年即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明确规定了“欧洲共同体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共同体的行动目标包括在教育中建立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通过鼓励承认文凭和学历来促进学生流动”(施、郑,p.126)[25]。ERASMUS计划运行中的各个阶段也都受到明确规定的制约,例如上文提到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和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以及促进各国教学与科研协作的大学学校际合作计划(ICP)、促进外语培训的LINGUA计划、签订于1992年的促进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合作的《马城欧盟条约》等等

(蔡,p.59)[26]。不仅如此,随着ERASMUS计划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法律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实施,确保了ERASMUS计划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其涉及对象极其广泛,包括欧盟地区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并正向更大范围扩张,通过哥伦布计划(Project Columbus)、TEMPUS系列计划(同上,p.60)[27]、曼德斯计划(Erasmus-Mundus)(施、郑,p.130)[28]等与拉丁美洲区域、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UMAP计划作为一个自发的教育交流计划,主要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签证支持、食宿提供、学分转换等优惠政策,来达到“消除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及困难;以协会的形式促进教育交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加强并确保会员国院校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承认学分”(省略)[29]。其参与国家与地区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斐济、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台湾、泰国和越南(省略)[30],并未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亚太地区重要的组成国家与地区,普及面相对狭窄。

四、讨论及结论

(一)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之间各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现根据层次框架对以上研究结果列表讨论如下:

(二)分析及结论

在使用层次框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现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回答如下: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ERASMUS计划的七个因素国际化程度均较高,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因素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六个因素(包括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仅处于国际化初始程度。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在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中,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徐、许,p.53)[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已达到很深的层次,而UMAP计划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浅。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欧盟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极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而这一现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自从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以来,欧洲化作为欧洲维度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和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来自美国、日本等竞争伙伴的挑战,欧洲共同体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潘,p.41)[32]。由于欧洲化的传统曾经“创造了欧洲大学过去的辉煌”(施、郑,p.129)[33],因此欧盟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新获取优势的途径,希望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协作重获这一辉煌。这就决定了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教育观念国际化的程度较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制度与措施等得以逐步制定,从而导致了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也处于较深程度。

与之相对,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并不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各个国家也多以提高本国竞争力为目标发展自身教育,而仅将区域内教育合作作为加强了解的途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亚太地区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合作仍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处于较浅层次,而在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层次框架中,教育观念作为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换言之,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是由该区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的。

五、小结

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包含因素和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借助层次框架理论,以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为例,讨论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不同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及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是,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遍及各个因素,层次较深;UMAP计划的国际化仅限于人员因素,层次较浅;而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是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3][13] Denman, Brian D. The Emergence of Trans-Reg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Schemes (TRE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1, (1). 95-106

[2] Mongkhonvanit, Pornchai, & Emery, Silvio László. Asian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3, (1). 51-56

[4][5][7]徐辉. 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6]周满生.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李素敏.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4): 11-14

[9][10][31]徐岚、许迈进. 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1): 52-57

[11]陈浩.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2): 14-17

[12]唐晖.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9): 81-82

[14][19][21][32]潘学来. 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41-43

[15][22][26][27]蔡安成. 欧盟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1): 58-60

[16][18][20][25][28][33]施晓光、郑砚秋. 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7&8): 126-130

[17][24]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 [EB/OL]

国际交流范文9

一、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背景

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对于日益凸显的海洋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海洋低碳经济要求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注重海洋统筹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实现海洋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永续发展。

全世界共有150个海洋岛国和临海国,占全球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多,其中,亚洲有36个,非洲38个,欧洲29个,南美洲10个,北美洲23个,大洋洲14个,在这150个岛国和临海国中,有90个国家接受过我国提供的经济援助。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通过增强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奠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从而达到促进本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在海洋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和分享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有责任也愿意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发展中沿海国家分享,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滨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既是帮助受援国培养管理官员和技术骨干的可行之道,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理念与成效

福建海洋研究所是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项目,主要有三个研修班:一是“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二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官员研修班”,三是“海洋渔业管理官员研修班”,面向全球近90个沿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交流培训和研修活动。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71个滨海发展中国家的505位官员与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共计526人次。研修班注重把实际管理经验与专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理念上,技术培训班侧重于培训学员掌握主要生物品种成套养殖技术的实用性与完成性,而管理研修班则注重对学员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及应用技术的教学。

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论坛交流、参观考察、实习操作等方式,使学员们了解中国的海洋养殖技术、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经验,了解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海洋科技以及政府有效管理的密切关系,力求使学员们通过借鉴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用模式,将其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参训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培训机构也通过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互动,对受援国本国的海洋产业、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培训方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各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

根据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专业特色,依托援外培训的平台作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一)援外培训班国家报告

援外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本国从事渔业、环境等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本国的自然、人文、经济概况及海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熟悉。在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对各国的海洋产业概况、发展海洋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各国海岸带的利用现状和海岸带地区管理发展、各国渔业管理政策法规重点以及渔港建设状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各国在海洋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地研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共谋发展。这种方式为来自各国的学员们开展海洋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其丰富且宝贵的专业信息,颇受参训官员欢迎和重视。

(二)“厦门国际海洋周”分论坛

“厦门国际海洋周”致力于为世界各沿海国家和海滨城市政府、海洋科技界、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海洋相关企业及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建立海洋交流网络,推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管理水平。从2007年起,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与面向国际先进海洋城市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活动对接,以此扩大各国海洋城市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并以举办“发展中国家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分论坛的形式,为各国参训官员提供一个可以在高水平国际性论坛上分享海洋相关领域高端管理经验的良机,建立一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海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更多国家探索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

(三)通过回访赴外交流合作

在华培训研修期间,参训官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了我国先进的海洋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表示希望能邀请中方专家学者到受援国开展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对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需求并对倡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调研分析后,中方认为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走出去”,精选一些回访条件比较成熟的参训国开展援外培训考察回访,通过实地了解援外培训项目给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实地考察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现状与科技需求,为开展后续双边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性依据,进而探讨实际可行的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的实质流合作。这种以援外培训考察回访开启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进一步提升援外培训持久、长远影响的同时,也必将逐步提升项目承办单位在沿海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促进承办单位自身在海洋相关领域科研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四、未来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展望

援外培训项目实施期间,许多参训官员与技术人员带来了各自国家与地区希望进一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意向,并在学成回国后还积极探讨促进双边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意向为未来双方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员们提出的合作意向涉及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受到受援国政府和我国政府的重视,正在落实之中。

(一)发展海洋养殖技术提高海洋食品储备

2007年海洋养殖班伊朗参训官员阿里・尤塞夫先生认为:伊朗虽然有丰富的海洋食品资源种类,但资源储备并不很足,而伊朗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正处在初步阶段,养殖产量也不大,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伊朗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中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伊朗政府希望可以在未来加强对中国海洋养殖技术的引进,并且希望能够从中国寻找到更多新的虾苗来源和虾饲料,促进中伊两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的合作。

(二)开展海洋养殖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

2008年海洋养殖班尼日利亚参训官员哈姆扎特先生提出包括“中方为尼方量身订做双边培训项目”、“双方专家间的技术交流项目”及“帮助尼方发展海水养殖技术”等在内的交流合作意向,承办单位建议双方通过中国援外培训的平台,加强交流与了解,在两国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寻找一个相对成熟具体的项目切入点,开展进一步技术交流与合作。尼日利亚学员已把双方会谈的初步意向带回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两所就能开展实质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海洋经济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010年海洋养殖班桑给巴尔官员拉贾夫先生提议,中方与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在海洋养殖技术方面通力合作:邀请中方参观考察桑给巴尔海洋养殖水平总体情况;为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属下的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桑给巴尔发展鱼虾类、海藻类和贝类养殖的密集型海洋养殖系统,建立试验分析水质参数、饵料质量、疾病等标准实验室,以提高桑给巴尔的海洋养殖技术;帮助桑给巴尔发展渔具技术和海藻、贝类和珍珠生产的市场建设等等。这项合作对加强坦桑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增加青年自主创业,特别是提高桑给巴尔地区农村妇女就业率,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四)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2006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几内亚官员迪亚洛先生提出了《就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协议与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商谈并达成合作意向草案。迪亚洛先生学成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商谈,2007年1月福建海洋研究所正式与几内亚国家渔业科学研究中心签订《国际合作交流协议》,同时双方还提出了《在几内亚境内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建议书》与《几内亚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

(五)滨海城市环境修复建设

2007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尼日利亚官员斯坦利先生认为,拉各斯市是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目前遇到了严重的环境和发展难题,有如二十年前的厦门一般,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模式”很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建立两市友好关系帮助拉各斯渡过难关,使其像厦门一样发展壮大;同时,他确信厦门也能从与拉各斯的贸易、工业、商业、投资和旅游等方面友好往来中获益,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斯坦利先生表示回国后将为建立厦门与拉各斯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努力。

(六)建设海洋渔业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