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2:17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

1 中小企业的现状、内部审计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每年有十万多家消亡,有60%的民营企业在五年内破产,有85%在十年内消亡,平均寿命只有2.9岁。而美国的中小企业平均有10年左右的寿命。欧洲与日本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都在5—8年。当然优势劣汰是市场经济特色。但是“生死”过于频繁既违反了企业初始愿望,造成资源浪费,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的隐患。为什么中国的中小企业只能“昙花一现”呢?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及时的进行风险防范。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是其持续经营,不断做优做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的关键。

1.2 内部审计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提高他们的效率,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极为必要的,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内部审计部门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在收集资料,认识和评价风险过程中对经营过程和组织改善状况,提供善意,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能为组织带来较多的利益。

2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必要性

2.1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企业管理层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过低地估计了内部审计可能创造的价值,忽视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忽视了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投资与管理在内的价值增值审计的作用。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甚至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其次是独立性差、机构职能定位低下。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占统治地位,不适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实质上受经营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情况严重,自身独立性差,甚至有的企业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

再次是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影响审计质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基本上是由会计兼职的,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模式上仍以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审计为主,较少涉及到管理层面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风险导向意识。

2.2 外包有利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一些中小企业选择了向外部审计人员购买内部审计服务,即出现了内部审计外包的趋势。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这一领域往往具有专门知识,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建立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服务,减少因内部控制带来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3 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可选模式和优势

3.1 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的理想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内部审计外包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全部外包是指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职能以契约形式完全委托给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来执行;部分外包则是指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日常的财务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同时委托外部专家对企业内部审计中的特殊项目进行审计。在以上两种主要模式下,又可将部分外包细分为合作内审、管理咨询和协力式委外等具体形式。

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存在契约不完备性、忠诚度不够、企业对外部专家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从而在成本谈判中出于劣势、丧失培养管理人员的良好平台、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逐渐淡薄、内部审计的日常沟通、监督和反馈的桥梁功能缺乏等问题。所以中小企业至少应该常设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以有效防止外部审计背离企业目标,不够具有针对性等风险。审计长的存在使各部门拥有了随时可能接受审计监督的约束意识,为企业日后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部分外包内部审计带来的好处

(1)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中小企业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的方式可以引进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处于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之下,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2)可以大大减少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降低企业成本:①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②节约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软件开发和购买的成本。(3)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与素质,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4)有利于中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5)有利于内部审计保持更高的独立性。

4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分外包的风险及应对

4.1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1)保密问题。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企业必须将包括其战略性管理在内的全部内幕信息告知会计师事务所,因而无法杜绝泄漏商业秘密的风险。

(2)独立性风险。内部审计外包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相对内部审计内置而言、独立性提高了,但是如果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既做内部审计又做外部审计,其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都将受到质疑,管理层将会丧失客观的信息渠道。

(3)质量问题。首先,外部审计人员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由于对情况的不了解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其次,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来提供内审服务。

(4)寻租行为。内部审计外包对企业和事务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利益集团会通过各种途径在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中进行博弈从而使其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对企业来说外包决定者的权利过大,容易滋生舞弊和腐败。

4.2 应对措施

(1)承接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同时承接外部化业务。美国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中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公众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不得提供九大类非审计服务,其中就有“执行发行证券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服务”。

(2)重视自身内部审计力量的维持和培养,不能放弃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方面的日常监督职能。招募专业知识精通、经验丰富,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的专家担任内部审计长。随着企业力量的增长逐步构建和扩大内部审计机构。

(3)加强内外审计的合作,谨慎选择事务所和审计人员。

总之,内部审计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对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一华.基于增值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研究[J].经济述评,2008.

[2]耿云江,金星.企业规模与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选择[J].财会研究,2008,(7).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包 风险管理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正在转型,将重心转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综合审计和咨询工作。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行为日益受到严重冲击,企业不断将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能力而将非核心或非专长领域外包,以使成本最小化。当内部审计被企业看作是非核心业务时就会外包出去。

一、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涵义及发展背景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cing the Internet Audit Function)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先是由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出的。他们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极力说服企业将内部审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部审计外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也将内部审计外包视为新的发展领域。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化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逐步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的外包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之间的竞争。

(二)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管理的表现形式 内审外包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外包风险。外包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个方面,所以内部审计在外包风险管理中的表现形式,与它在其他风险管理中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内部审计在外包风险管理中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管理层的外包风险管理过程予以评价,提供确证服务:二是通过咨询顾问的身份介入外包风险管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评价外包领域的现有风险并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指定系统评估组织外包风险的计划;评估外包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辅助管理者有效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有效的外包风险管理模型;评估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水平并根据风险的可控区间和经济性予以取舍;(6)在发现组织在外包过程中的结构和管理盲点时,代为履行风险监督的职责。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现状 将内部审计职能以某种形式外包给会计公司,是近20年来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内部审计业务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存在,使得外包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而产生这种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原因正是交易费用权衡的结果。内部审计外包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调查显示,16%的公司涉足了内部审计外包。Kusel等(1997)的调查报告显示,21%的美国公司和31%的加拿大公司都至少外包了部分内部审计职能。未推行外包的公司中,有32.4%的美国公司和36%的加拿大公司表示有意在未来外包内部审计职能。《财富》100强公司有50%以上外包了相当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Krishman&Zhou,1998)。“安然事件”后,SDbanes-Oxley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为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但非外部审计的事务所还是可以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纽约证券交易所也要求所有登记上市的公司都要设立内部审计职能。单纯从数据上判别,可以得出外包呈现增长势头。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1)组织职能理论。企业会在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下,把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组织外部的机构,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组织内部存在私有知识与公共知识。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私有知识,这是在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包括特定的工序、流程、纠合、文件等商业秘密,这使得组织具有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竞争优势,不能泄漏到组织外部,因此也只允许组织内部的人员掌握。而公共知识通常允许被外部审计师拥有,如组织的各种工具、技术流程等,这类知识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组织最可能将属于公共的非核心知识的工作外包给外部审计师,以减少私有知识的泄漏;对于其他的工作,则只能交给内部审计师来完成。(2)交易费用理论。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权衡不同方案的交易费用对于组织的影响。对于可以同时由市场购入(内部审计外包)或者由组织自行生产(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两元选择,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了管理者的选择。通常认为,管理者会选择交易费用较低的那一个方案。Widener和Selto(1999)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建立模型来描述并解释内部审计外包。他们认为,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外包与内生决策时,需要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来衡量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的高低,并选择有利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3)委托理论。管理者与内部审计师或外部审计师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委托关系,因此也会产生委托问题。由于内部审计师在组织内部,故内部审计失败后实际承担的责任有限;相反,外部审计师如果内部审计失败,则可能要赔付企业相应的损失。但是,外部审计师会借口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服务而索取较高的外包费用。管理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取舍。如果企业的委托问题较复杂,则管理者倾向于在企业内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不是将内部审计外包。这是因为,面对复杂的企业内部环境,内部审计师有着比外部审计师更多的信息优势。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内容及优势缺陷分析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审计服务。审计服务是指接受客户委托,审查和评价其管理当局的投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公司制定的各项计划、预算和规定等,多是合规性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环境审计、IT系统审计、固定资产项目审计等。二是非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是与审计服务相对而言的,具体包括:其一,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和改进经营效率。基于企业管理当局需要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和增强公司在经济潮流中的竞争力,帮助客户在关键控制点上压缩成本;并帮助客户改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报告体系、信息技术等,以提高经营效率。其二,风险控制评价。这项服务包括协助管理层设计和招待风险控制评价程序,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适用于一些没有风险意识的管理层或没有充分认识其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或已经认识到风险的存在但是未能合理量化风险的企业。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缺点分析 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一是获得高水准的服务。CPA作为外部审计执行者,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二

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CPA根据与企业签定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其它的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因此,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企业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三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设立了内审部门之后,就形成了固定成本,不断对内审人员进行的后续培训也增加了企业的支出。将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内审部门成本就变成了可变成本,从而用较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四是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搞好主业。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因此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组织的关键性业务,企业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专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其次要业务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公司去做,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内部审计外包的缺陷:一是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内部审计外包后,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包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外包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助管理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二是外包审计人员不熟悉企业的情况。CPA和其他专业人士毕竟不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内部审计师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审计独立性。很多人认为内部审计外包后,内部审计职能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能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所有者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可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包括外在形式上的独立性和精神上的独立性,而且更强调精神上的独立性。面外部审计人员是接受委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可能损害到委托人利益的事件时,也很可能会为了免于被解聘,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2)专业胜任能力。也有很多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掌握的审计手段、技术、方法和专业水准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专家来做能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目标。但内部审计的内容则不仅涉及财务审计方面,还包括企业的经营效率、效益、遵循的有关法规的情况等诸多方面。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内部控制和经营情况,在评价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经营的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有着外部人员不具备的优势。(3)为公司管理层服务的忠诚度。内部审计职能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忠诚并非靠利益性的契约关系所能培养出来的,只有成为企业的一员,审计人员才能真正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度,他们是企业的成员,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他们的目标,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再加上他们对组织的文化有强烈的趋同感,会比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投入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成本。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而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在这种背景下,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动机是为管理者服务,同时内部审计从传统企业中的向管理者负责发展到现在的向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内部审计肩挑多重职责。如果内部审计能够同时承担起这样多种责任需求,将能够节约委托外部审计的监督成本,因此,并不能轻言内部审计外包问题。(2)审计时间。内部审计是面向控制和面向未来的,其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公司管理当局报告,才能确保管理当局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造成重大失误。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外部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供定期的服务,且在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还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淡季和忙季。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内设机构和人员,不存在淡季忙季之分,由企业内部有关机构领导,可以在企业急需的情况下及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审计服务。(3)公司治理效果。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公司治理是一项无法外包的管理职能。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扮演着独特的内部监督与信息传递的角色,如果同一事务所既做内部审计又做外部审计,那么管理层将会丧失一个获得客观信息的渠道,这样,公司治理效果必然会降低。

五、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运用

(一)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内部审计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范围的局限性。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置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的需要。大多数企业内审范围还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刚刚起步,而对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更少,审计内容单一,审计深度广度不够。另外,单位在财务审计的模式下,也往往是偏重于事后审计,时效性差,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起不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企业内所有的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都在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的领导下行使职权,必须服从其领导,内审机构在企业内并不是真正处于超脱的地位。他们依附于企业,其切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休戚相关,经营者及各管理层有权评判他们的工作业绩。内部审计人员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牵制下,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难以真实、客观、公正地完成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3)内部审计发展跟不上企业的扩张。在企业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不多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直接管理、监控企业经营业务的执行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无须内部审计。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高层管理者可能直接监控企业所有业务的执行,他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管理职责分配下去。但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利用有限的集中的资源提供所有的内部审计服务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出现了内部审计的缺乏与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的矛盾。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角度看,随着会计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部审计业务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严峻的现实将迫使大量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业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和内部审计业务等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双赢的战略选择。其次,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在前文也分析过,由于与公司内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因此他们能够为管理当局提供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并且使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管理资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当局也能够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从总体上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最后,从法律角度

来看,我国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规定了若干种单位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虽然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定,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但并没有规定企业不能与外界合作或委托外界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 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 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 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www.lw881.com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 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 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 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尽管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外包提出异议,但内审外包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界的一种重要现象。这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企业内审人员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绩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来增强自己对本企业的吸引力,从而维系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业生命。

在我国,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成为企业和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 • cangemi , tommie singleton.管理审计职能——公司管理部门程序指南(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主题:

(一)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我国传统相一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环境审计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探讨了环境审计的概念。其中,多数学者是在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如IIA、ICC、EPA、INTOSAI对环境审计的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审计的概念,如刘威(1996)①和曾宪策(1997)②都是直接借鉴ICC的定义。不过,也有一些学者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如张以宽(1997)③、浙江省审计学会(1997)④、黑龙江省审计学会(1997)⑤、陈东(1999)⑥等都是从审计的监督职能入手来定义环境审计。不过,将环境审计的职能界定为监督,实际上过于强调环境审计的行政强制性,而将自愿性环境审计排除在外,这与环境审计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符。此外,监督职能也难以涵盖环境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说,环境审计仍然属于审计的一个分支,其核心仍然是独立的审计人员收集证据以评价被审计的环境活动以及相关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因此,在研究环境审计的定义时,不应当偏离这一基本点。不过,我国环境审计的概念是否应当与西方有所差别?环境审计与环境评价、ISO的环境审核、环境管理等相似范畴的关系如何?等等,尚需要进一步的厘清。

2.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与内容。福建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997)⑦、陈汉文和池晓勃(1997)⑧、陈淑芳和李青(1998)⑨均认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曾宪策(1997)⑩认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这些活动信息载体的有关资料,张以宽(1997)瑏瑡则认为,环境审计对象是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而天津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00)瑏瑢认为环境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是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上述对环境审计对象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反映了对环境审计概念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对环境审计与环境评价、财务报告中环境事项的审计等概念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许多学者和机构还对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探讨,尽管其不完全一致,但均没有超出国外环境审计的范围,都可以归结为管制性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两类。

3.环境审计的目标与作用。对于环境审计的目标,我国学者的看法五花八门,但大体上不外乎真实性、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合法性)、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或效益性三方面。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审计目标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瑏瑩、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等不同层次瑐瑠瑐瑡。关于环境审计作用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规范分析为主。如刘威(1996)瑐瑢阐述了将环境审计纳入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意义,黑龙江省审计学会(1997)瑐瑣则从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企业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和会计核算制度三个角度论述了环境审计的作用。第二阶段以经验研究为主。由于ISO14000包括了环境审计的要求,而许多企业会在年报中披露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信息,因此,一些学者从研究ISO14000认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入手考察环境审计的作用。如王立彦和李伟(2004)瑐瑤以实施ISO14001的企业为对象,对企业环境策略的目标、实施环境策略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王立彦和袁颖(2004)瑐瑥、王立彦和林小池(2006)瑐瑦、耿建新和肖振东(2006)瑐瑧分别从股票回报、企业内在价值和产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ISO14000认证的价值。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开展环境认证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不过,环境认证与企业环境审计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上述研究并非真正意义上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进行检验;另一方面,现有关于环境认证的研究关注的是企业自愿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接受环境认证,而对于我国更普遍的、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环境审计的作用,则少有学者研究。此外,环境审计的影响应当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研究时,应同时考虑环境审计对微观主体环境管理及绩效的作用和对本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的作用,而上述研究关注的都是环境认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对于环境审计的宏观作用,则缺乏研究。

4.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如陈思维(1998)瑐瑨从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主体分工、目标和目的、依据等四个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进行了探讨,李雪和杨智慧(2004)瑐瑩提出,应当以环境审计目标作为环境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张晶和高运川(2004)瑑瑠认为,环境审计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审计的概念结构、目标、假设、准则、依据、程序和方法、对象和本质,并且对这些要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不过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只是对环境审计理论框架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要构建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必然涉及到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国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其观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瑑瑡、受托责任观瑑瑢瑑瑣、外部性观瑑瑤以及大循环成本观瑑瑥瑑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概念之间可能并非是不相容的关系。例如,可持续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而外部性与受托责任之间也存在内在的关联。因此,环境审计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审计,只不过其审计的对象是环境事项。也许,包含环境责任的广义受托责任更接近环境审计的本源,这既反映了审计、鉴证的本质,又体现了关注环境事项的特点。

(二)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

在环境审计应用理论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国外经验介绍、技术方法、实施路径、环境审计准则、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国外环境审计经验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审计起源于西方。在欧美,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均已有较为长足的发展。一些学者介绍了美国瑑瑧瑑瑨、加拿大瑑瑩瑒瑠、德国瑒瑡、荷兰瑒瑢等西方国家开展环境审计的情况,以期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不过,此类研究大都为宏观性的介绍,较少有学者对国外环境审计的具体做法(尤其是具体审计项目的开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2.关于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许多学者就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如代凯(1997)瑒瑣对构造函数法、投入产出分析、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分析等环境审计分析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陈正兴(2001)瑒瑤将环境审计方法分为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两大类,并对有关方法的具体运用作了介绍。一些学者则专门就某一具体方法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997)瑒瑥、辛金国和杜巨玲(2000)瑒瑦对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了探讨,刘达朱等(2002)瑒瑧、贺桂珍和吕永龙(2007)瑒瑨对环境经济评价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王寿兵等(2000)瑒瑩、李兆东和鄢璐(2008)瑓瑠则探讨了生命周期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

3.关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审计的日渐重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环境审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模式选择等问题。如李兆东和鄢璐(2009)瑓瑡构建了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黄溶冰和赵谦(2010)瑓瑢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了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治理模式。

4.关于环境审计准则。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要制定环境审计准则来指导环境审计师从事相关审计工作。曾宪策(1997)瑓瑣、辛金国和李青(2000)瑓瑤、耿建新和牛红军(2007)瑓瑥等探讨了环境审计准则制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借鉴ISO14000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来制定我国的环境审计准则。不过,由于环境审计内容的多样性,如何制定同时涵盖合规性与绩效性环境审计,且同时适合于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环境审计准则,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5.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调研与对策性研究。一些学者和机构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如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瑓瑦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韩竞一等(2005)瑓瑧以参加“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培训班的学员为对象,对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2009)瑓瑨结合对相关审计机构的调查和研讨,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在企业环境审计方面,此类调查性研究相当缺乏。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论

目前,我国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尤其是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方面,这些研究对于环境审计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具体而言,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一)研究的广度

1.过于偏重基本理论而忽视应用理论。国外相关研究主题极为广泛,不仅涉及环境审计的概念、目的、内容、种类、发展动力与趋势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环境审计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审计立法与准则、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具体应用、环境审计实务的国别比较等应用性问题。不过,相比而言,秉持实用主义的国外学者更侧重于对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他们一般不会专门对环境审计假设、对象、职能等抽象的概念进行探讨。而我国学者则偏向于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这对于深化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从而在实际运用时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环境审计毕竟是一个应用性问题,在众多学者重复性地探讨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一些问题(甚至是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的同时,我国非常缺乏对环境审计应用的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尤其是缺乏立足于我国实际的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

2.过于偏重政府环境审计而忽视内部环境审计。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实务多为审计机关开展的政府环境审计,除一些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延伸到企业以及部分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认证外,多数企业尚未真正实施全面的环境审计计划。与这一国情相适应,我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政府实施的外部环境审计问题,而较少涉及企业及其他微观主体的内部环境审计问题。虽然张雪芬(2001)瑓瑩、李永臣(2007)瑔瑠等学者也对环境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内部环境审计的动因、成本与效益、方法、指标、组织、内容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从国外来看,尽管也有一些组织(尤其是INTOSAI)和学者关注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包括政府对微观组织环境问题实施的审计),但总的来说,国外研究更关注于企业、政府部门、医院、大学等微观主体内部的环境审计问题,这与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这一环境有关。事实上,仅依靠国家强制性审计,环境审计将受到很大限制。环境审计的深入发展,必须依靠于众多市场微观主体,尤其是众多企业。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推动企业自愿实施包含环境审计在内的环境管理。这就要求理论界在进一步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相关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尤其是内部环境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3.过于偏重遵循性审计而忽视绩效审计。在国外,环境审计实务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和财务报表中环境事项的处理和披露进行审计,因此,相关研究不局限于管制性环境审计,而是对绩效性环境审计、管制性环境审计均有所涉及。而在我国,目前实务中很大程度上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现有研究往往关注于环境遵循性审计,而很少涉及环境绩效审计。实际上,遵循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是环境管理的最低要求,因此,遵循性环境审计实际上是环境审计的较低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审计必须要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以提高环境管理系统效率。这就要求对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的深度

就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而言,尽管现有研究数量巨大,但重复性研究较多,有深度的研究并不多。比如:

(1)尽管有许多学者就环境审计的定义、目标、内容、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许多研究只是简单地引用国外相关组织的规范,而不是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石出发,综合运用环境管理、审计、会计等多学科理论并结合国内外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就环境审计的概念、假设、目标、对象、内容、依据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要构建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总的来说,目前尚没有构建起一个从逻辑起点出发依照逻辑推演出其他相关概念形成的、可以对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和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3)许多研究重复性地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假设、职能、对象等问题进行探讨,而对于环境审计的动因、成本效益等基本问题,却缺乏研究;

(4)介绍式、感想式文章占较大比重,缺乏在对国内外环境审计实务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环境审计应用理论而言,也缺乏结合具体审计项目、案例的深度分析,资料介绍性文献仍占较大比重。例如,就环境审计方法而言,西方有许多学者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如何应用相关技术方法对相关生态群落、地区或企业进行环境审计,而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就环境审计的方法(如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经济评价)进行了探讨,但往往只是简单地提出可以将有关技术方法引入到环境审计当中,而没有能够结合案例来具体探讨如何运用相关方法实施环境审计;就环境审计程序而言,现有研究也很少能够提出系统性的环境审计过程,并对不同的主体(宏观和微观)、不同环境审计业务类型的程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在方法上,国外相关研究基本做到规范与实证并重。规范研究中,既有学者运用环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法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也有学者运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证明;实证研究中,既有建立在问卷调查或档案数据基础上的经验研究,也有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尤其是有大量关于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案例研究瑔瑡。但在我国,现有文献多为规范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现状和问题的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案例分析。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等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以提升环境管理系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这就要求理论与实务界紧密合作,共同对环境审计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促进环境审计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审计的内容也由过去偏重于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方面逐渐转向包含环境绩效层面;除政府审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强制性地对部分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外,自愿实施ISO14000系列认证、清洁生产审核或者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企业也日渐增多,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环境审计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机会空间。未来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环境审计的研究:

(一)构建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可以指导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未来应当在现有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的具体环境,构建起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要构建环境审计概念框架,首先要确定逻辑起点。对此,目前主要有假设、目标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环境受托责任是环境审计得以产生的基石,环境审计的目标、对象、内容等一系列的概念都可以由这一概念推出。但环境审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审计的本质特性。此外,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环境审计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当从环境审计的基本动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出发,结合审计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外部环境的要求,构建起环境审计的概念框架。

(二)环境审计主体的相关问题

未来应着重从如下两方面加强对环境审计主体问题的研究:

1.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的构建。胜任的环境审计师的缺乏,是阻碍环境审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环境审计人员的调查,研究我国的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以及环境审计师的教育问题。具体包括:

(1)环境审计实务对环境审计师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外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构建的经验与做法;

(3)环境审计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课程体系与实务训练的设计;(4)环境审计师的行业管理体制,包括环境审计师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惩戒机制,等等。

2.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介入问题。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尽管环境审计被认为是注册会计师潜在的业务领域,但真正参与环境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并不多。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环保机关人员和政府审计人员构成了环境审计的主要主体。为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更多地参与环境审计实务,未来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我国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认知、介入环境审计的意愿、阻碍注册会计师介入环境审计业务的因素;

(2)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在环境审计项目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审计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鉴证业务方面的特长?

(3)如何处理注册会计师与政府审计、环保部门之间的关系;(4)注册会计师进入环境审计领域的策略选择;等等。

(三)进一步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层次问题

政府环境审计在我国环境审计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审计机关仍将是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实施主体。未来需要对政府环境审计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展开研究,以推动政府环境审计的纵深发展,具体包括: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环境审计的影响和要求以及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未来可以从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以及建设服务型责任政府的要求出发,联系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现有水平和环境治理的实际,分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目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应当具有哪些特色。

2.政府环境审计操作指引。未来应当在借鉴INTOSAI等组织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环境审计基本框架,包括我国环境审计的一般准则、外勤准则和报告准则,环境审计标准的确定,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等等。尤其是要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包括政府投资项目与国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绩效标准的确定、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方法、宏观环境政策与区域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等。这其中,环境审计标准的确立,尤其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是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实务中的难点所在。

3.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及审计模式问题。由于环境审计结果会对地方或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环境审计难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极大地降低了环境审计的作用。未来应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环境审计模式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4.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利用问题。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开,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环境管理、实现环境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仍然受到较大限制。未来应当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开的程序、频率和方式。此外,还可以从政府绩效评价、公共投资决策与公共政策优化、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角度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问题。例如,在政府绩效评价过程当中,如何纳入政府环境审计相关指标,从而将政府环境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包括政府环境绩效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便更科学地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的绩效。进一步地,还可以研究如何将政府环境审计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衔接,即如何运用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对GDP进行科学的修正。

5.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未来可以对政府环境审计人员(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以及制度与技术方面的障碍。此外,可以对典型的环境审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案例分析不是简单地对环境审计项目背景与过程进行叙述,而是通过案例对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程序或者审计理念进行深度解析。

(四)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

未来应当从如下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尤其是自愿式环境审计(包括内部和外部审计)的研究,以便为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支持:

1.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已经从法律监管、公司治理理念与治理制度、管理层报酬、利益相关者影响强度、行业特征等角度研究了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我国未来可以从环境管制、组织规模、所有权性质、公司治理、市场发育程度、出口导向、融资需求等角度研究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如是否自愿进行ISO14000认证、是否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是否自愿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影响因素。

2.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动因与障碍。未来可以通过对已经实施和尚未实施环境审计/审核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相关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动因以及实施环境审计过程当中的现实困难、企业不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原因,以便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企业实施环境审计提供参考。

3.企业自愿环境审计的责任豁免问题。对于企业在资源实施环境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企业不遵循相关环保法规的情况,环境监管部门是否可以根据环境审计结果对企业的违规行为予以处罚?这是影响企业选择实施环境审计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可以从法学、经济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对于企业自愿实施环境审计发现的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是否可以免予处罚,以鼓励企业实施环境审计。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比较实验对象在给予豁免和不给予豁免下,是否会选择实施环境审计策略来检验是否应当对公司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给予一定的豁免以鼓励企业实施环境审计。

4.企业的“漂绿”行为。所谓漂绿,是指公司选择性地披露环境或社会绩效方面的正面信息,而不充分披露这方面的负面信息。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企业披露“通过环境认证/审核”等正面信息,却隐瞒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负面信息的行为,未来可以研究我国是否存在这种行为以及如何治理这种行为。

5.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效益。环境审计的效益是否超过其成本,是相关部门制定环境审计相关政策以及企业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来可以通过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我国企业实施环境审计(包括政府推动的强制性环境审计和自愿式环境审计)的成本和效益。除了对环境审计或者环境认证对企业价值、投资回报、排污费、融资成本等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通过情境设计来研究实施环境审计对企业形象(消费者好感度)的影响,进而研究环境审计的效益。此外,还可以对已实施环境审计/核的组织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效益。

6.企业环境审计的实施框架与操作指引。为帮助企业实施环境审计,未来应当研究如下问题:

(1)企业环境审计的组织形式,如环境审计与环境评价、环境认证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政府在企业环境审计中的作用与权力边界;

(2)在环境审计当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问题,例如,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如何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竟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管理当局需要内部审计控制这些风险,确保其保持在可接受水平。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开始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转移。1999年6月,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从最初“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到现在“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工作范围从公司具体部门扩展到公司整体,目标从“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服务,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发展为“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这让内部审计的价值再一次得到提升。

Goodwin和Scow(2002)在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防范和侦查内部控制缺陷、财务报告欺诈和舞弊方面的作用时,运用两个假定的案例分别对新加坡的外部审计师和上市公司董事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存在有助于公司加强控制、防错纠弊。James(2003)认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或以前曾发生错弊的公司通过向公司外部投资者传递有关内部审计改进和完善的信息时,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从中获益。不过Davidson等(2005)在考察434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的设立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

在有效防范会计舞弊方面,刘正军(2006)认为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它通过参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修订,使内部控制在建立之时就考虑了各种管理程序对舞弊行为的防御能力;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发现存在的控制漏洞,从源头上减少会计舞弊机会;内部审计置身于组织内部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各方面情况都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容易觉察组织危险信号;而其本身的存在,对会计舞弊主体更具有威慑作用。

Corama等(2008)考察了设立内部审计的组织是否比未设立内部审计的组织更容易侦查和自行报告舞弊。在研究中,作者首次采用一种独特的对资产错弊进行自我报告的方法,研究数据来自2004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开展的舞弊调查,研究样本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91个公共和私营组织,内部审计的数据来自舞弊调查中单独向内部审计师发放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设立内部审计的组织比没有设立的组织更可能侦查和自我报告舞弊;而且,单纯依赖内审外包的组织没有那些内审部分职能外包的组织更容易侦查和自我报告舞弊。研究结果说明,内部审计通过侦查和自我报告舞弊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控制和监督环境,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在组织内部保持内部审计职能比完全进行内审外包更加有效。

程新生等(2007)对我国2003年806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控制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地促进公司财务控制效果的改善。刘国常和郭慧(2008)从公司盈利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三个方面,对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和没有强制性要求设立内审部门的深圳主板上市公司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内部审计改善公司治理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审外包;形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国内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和超过50%的税收贡献。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就管理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尚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远没有达到以管理出效益的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被引入国内,并逐步为国内企业接受,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企业内部审计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国内许多专家、高级经济师、学者、高层次管理人员对此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引进了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并加以创新,得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内部审计外包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内部审计外包就是,通过订立合同约定权益的方法把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业务全部或部分分发给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审计团队,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高质量地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达到补充企业内部资源不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目标。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完美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利用内审外包,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目标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重点研究,笔者就这一问题结合工作实践给出一些可行性意见,以供参考。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内涵和形式

要正确运用内部审计外包就要先了解其内涵和主要形式。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内涵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由专业审计团队或人员承担的一种审计管理方式,最早倡导和开展这项业务的专业团队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安永、毕马威、安达信等。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达到为自己增加价值的目的成为了可能。业务外包有助于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质是业务外包,也就是把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机构和人员,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为企业管理注入新动力,弥补内部资源不足,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于具体的执行人没有特殊的、非内部人员不可的要求。倡导内部审计外包的专家和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其业务交给外部机构来完成,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节约成本。从成本方面看,内部审计外包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优质高效的内审服务,而不是付出更多的人力、培训等费用,这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外部审计团队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依据外包业务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就是企业不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或者仅设立内审负责人负责与审计单位的沟通,所有内部审计业务全部由委托审计单位承担;部分外包根据合作方式可以分为合作内审、补充型外包和管理咨询。合作审计,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审计团队,同时聘请外部审计人员,组成专业的工作组,共同承担审计业务,在涉及企业机密和核心战略时由内部人员审计,对于需要外部人员参与的高专业需求项目双方共同工作;补充型外包是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主要由内部人员为主,外部合作单位为辅,仅在必要时(如专业性需求特高的项目)才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管理咨询式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所聘请的机构是管理咨询单位,其主要工作是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帮助企业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机构规模、业务流程,并帮助企业做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和培训,指导内部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并完善审计计划和管理流程,在企业重大问题和审计风险认定等方面向管理者提出参考建议。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

内部审计外包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审计外包必然对审计人员公开企业财务和商业机密,尽管不是全部,也会因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泄密;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外部审计机构不可能只服务于一家企业,在一对多的审计服务中,审计质量也无法保证;外部人员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难以针对性的做好服务;外部审计是契约式的利益交换行为,审计人员不会站在雇主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咨询职能也会削弱,外部人员流程化的审计操作也不能得到最客观的审计结论,加大了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会加深企业对审计机构的依赖,为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可能认真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内审团队;审计外包还会导致企业失去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的动力,最终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同审计机构具备不同的资质和审计能力,审计机构的选择也必然影响到内部审计外包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在条件不成熟时,为发展所需而做出的暂时性替代选择,不应该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要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外包机构和合作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成果;有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以完全外包为好;有专家认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外包形式,按照企业发展的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依次选择完全外包、合作外包、补充型外包和管理咨询。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能人为预测,而订立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一般都是以年度为单位固定外包模式,这就难免出现外包模式与企业发展阶段不匹配,导致审计风险的概率增大;因此可以在合作框架协议中补充条件,按照实际需要变更审计合作模式;另外,要重视的核心是审计合作的内容和对雇佣双方的约束。

总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不能忽视建立自己内部审计团队的经营管理需求;在不具备内部审计能力时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把内审业务外包,在企业设立专人做好协调、沟通和监督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团队,并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特别是企业发展的成熟期,此时企业已经具备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的能力,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即将进入衰退期的隐忧,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和他们的高效的工作,将为企业创新技术、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二次创业保驾护航,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迟柏龙,刘静.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中小企业推广问题分析[J].审计研究,2009(4).

[2]王敏.浅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J].经营管理者,2014年(5月中).

[3]周后红.中国内部审计外包管理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3).

[4]丁建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及其策略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 ,6:32(8).

[5]吴飞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J],2009(18).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7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

摘 要:文章梳理当前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实务的现状,借鉴国外知名公司企业内部审计经验,借助组织卓越绩效评价模式,把组织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结果等七个维度作为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设计路径,探索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参考模式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内部审计;评价指标;卓越绩效;组织增值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074-05

收稿日期:2015-04-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基于5E评估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研究——以亚行贷款梧州城市发展项目为例》(立项编号:13BJ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乾梅(1963-),女,梧州学院审计室主任,正高级会计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审计实务、高校财务管理。

一、引言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1947-1999年间,先后7次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修订,其中1996年IIA的研究报告《内部审计未来:特尔斐研究》中首次提出内部审计需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内部审计新理念;1999年IIA修订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及其职业准则框架中强调内部审计的实质是关注、评估改善和参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为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正式把“为组织增加价值”作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并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国外专家学者从此不断深入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并取得较多成果。如:SternGM(1994)提出包括预防性审计、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等15种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方法[1];JamerRoth(2003)总结了包括对价值增值的广泛认识、适应组织变革的创造力等帮助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四个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杜帮财务分析系统法、全面质量管理法、目标管理法(MBO)、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等评价方法对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进行衡量,StanleyAlanFarmer(2004)提出从范围、质量和产出三个角度考核内部审计绩效来衡量其增值性[2]。此外,各国或国际知名公司企业在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上各显神通,如:韩国通过制定《公共部门内部审计法案》,加强公共部门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来提高内部审计绩效以加强公共财务管理[3];微软公司内部审计以审计管理器和问题管理器等先进工具为抓手,实时与高层直接进行沟通、风险评估及控制,实现价值增值;沃尔·马特公司不仅仅是世界零售业的奇迹,而且内部审计在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与声誉,其内审理念围绕“工作最出色,客户最满意,价格最低廉”公司经营目标,通过经营审计、流程审计、价值增值审计等手段,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4]。而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更加关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实务与应用,早在2003年王光远从消极防弊、积极兴利和价值增值三阶段阐述与总结了20世纪以来内部审计发展特征及其模式[5];阮滢(2009)论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顺应了“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6];沈翠玲(2011)把经济增加值(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7];邹玉滢(2013)和孙丽(2013)的硕士论文分别就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曹若霈(2014)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8]。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内部审计研究总结,发现:内部审计研究成果颇丰,见解和观点独特新颖,但仍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践经验与做法和为组织增值价值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尤其是缺乏增值型内部审计对组织经营活动绩效的量化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究。这正是当前增值型内部审计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借助《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通过研究设计组织经营活动绩效的量化标准或评价指标,构建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丰富和创新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二、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对构建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一)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简介。美国总统亲自颁奖的美国国家质量奖(USnationalqualityaward)又称波多里奇奖成立于1987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组织机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增强美国产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设立了国家质量奖。这一奖项是从组织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结果等七个维度,以卓越绩效评价模式,提供了理解、评估、控制和改进组织的最好指导,以达到组织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的目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美国国家质量奖每年可带来相关的收益大约为240.65亿元,收益与成本比率保守的估计为207:1[9]。此外,罗宾逊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是金》显示:14家获得质量奖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是标准普尔500公司的4倍,前者利润为248.7%,而后者利润只有58.5%[9]。由此可见,质量奖项目的设立之重要及其必要。此外,也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评价模式并由此带来的巨大绩效和卓越竞争力而风靡全球。

(二)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我国政府质量奖源于美国国家质量奖,从2001年启动开始,就吸引了大量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全国质量奖不仅是我国质量管理领域的最高荣誉,同时也是我国卓越经营企业的典范,迄今已有联想、宝钢、海尔、海信、上海三菱电梯等数十家企业获此殊荣。最近几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推广借鉴美国先进的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各级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对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绩效评价仅设立了政府质量奖而取消了其他奖项,并从国家到各省市政府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实践证明:政府质量奖在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普及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的先进理念和经营方法,指导组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卓越的经营绩效,实现组织目标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三)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对构建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2012版)的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在“质量”理念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策划”与“创造价值过程”,追求卓越的“经营成果”,宣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重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识别组织当前面临最迫切问题与风险,并指导其采用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帮助组织规避风险,解决问题,不断追求卓越,实现组织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通过组织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手段,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由此可见,组织目标与内部审计目标有同工异曲之妙,即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为此,本文借助《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卓越绩效模式,尝试构建一个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旨意在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目标时助推组织实现卓越绩效。

三、基于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维度的确定。借助《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组织卓越绩效模式以组织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结果等七个维度,构建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搜索与分析获取的数据与信息,形成咨询、管理建议书,为组织管理层作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进组织经营运作、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的决策参考依据。在审计评价业务规程中,积极参与组织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改善组织内控流程和业务规程,从而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1.领导。包括对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领导层在组织使命、组织目标、核心价值观、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组织战略与远景、发展方向、对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激励员工改革创新与学习成长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以及组织治理的有效性和履行公共责任(遵纪守法、质量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充分预见并有效应对公众隐忧和运营风险等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职业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规范、公益支持等社会责任的情况。

2.战略。包括对组织战略及其目标制定与战略部署及其推进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审计评价战略制定、选择、部署是否基于组织未来发展,组织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决策过程是否以顾客与市场导向,获得持续发展和战略执行力,组织如何把战略目标转化为实施经营计划及相关的绩效指标,并对未来绩效或组织目标实现结果的评估。

3.顾客与市场。包括对组织的顾客与市场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组织如何确定顾客与市场的需求、期望与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确定影响顾客满意度和如何开拓新市场,以及针对不同顾客、顾客群和细分市场而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方法,来实现市场目标的情况。

4.资源。包括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和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等资源管理的审计评价。人力资源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管理如何建立以人为本、员工绩效管理(如对员工绩效评价、考核、奖罚和反馈,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恰当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促进员工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员工权益与满意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资源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财务与资本运营战略、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执行有效性、资金需求与供给、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资产利用率、财务安全性等的情况;信息和知识资源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如何识别和开发信息源、建立与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并适应组织发展目标、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知识资产、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等的情况;技术资源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拥有的技术先进性并与同行先进水平的比对情况,技术资源为组织制定战略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程度,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研发目标、计划与方案及其措施等情况;基础设施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在自身发展与利益相关者需求与期望过程中所提供的预防性和故障维护保养等各种基础设施及其引起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资源利用等情况。

5.过程管理。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产品研发、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营销及服务管理等过程)和支持过程。过程管理主要是审计评价组织的过程识别、设计、实施与改进等过程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执行情况,尤其是评价过程设计中新技术运用以及综合考虑质量、安全、周期、生产率、环保、节能减排、成本控制及其他效率和有效性因素,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对于无法体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否调整或外包),改进关键过程及其措施(如技术革新、精益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等),减少过程波动与非增值性活动,使关键过程与组织目标、发展方向与组织愿景保持高度一致。

6.测量、分析与改进。包括对组织测量、分析和评价绩效方法及改进和创新的情况评价。主要评价组织如何建立绩效测量系统并有效应用相关数据信息,支持组织的决策、改进、创新和实现组织目标。

7.结果。包括对组织的产品和服务、顾客与市场、财务、资源、过程有效性和领导方面等结果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组织在主要经营方面的绩效与改进,包括产品和服务、顾客与市场、财务、资源、过程有效性和领导等方面绩效及与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比对评价。产品和服务结果主要评价组织的主要产品的实物质量指标和服务水平等关键绩效指标的当前水平、未来趋势及其与竞争对手比对结果,主要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创新成果;顾客与市场结果主要是评价组织在顾客与市场的绩效结果,包括顾客满意和忠诚以及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业务增长或新增市场等方面的绩效评价;财务结果主要是评价组织的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情况;资源结果主要是评价组织在人力、财务、信息和知识、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等资源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的当前水平与未来趋势;过程有效性结果主要是评价组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成本、周期、供方、合作伙伴及其他的关键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的当前水平与未来趋势;领导方面的结果主要是评价组织在领导方面的绩效结果,包括审计评价实现战略目标、组织治理、公共责任、道德行为及公益支持等方面的绩效结果。

(二)指标设计和量化与权重设置。基于上述七个维度和卓越绩效评价原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领域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与职能,对组织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合理恰当的评价。为此,设计出23个二级评价指标,并根据二级指标内容及评价所需,设计三级评价指标甚至四级评价指标(如表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目标(指标或任务)与实际情况一致性为评价标准。

1.领导110分。包括:(1)高层领导的作用50分;(2)组织治理30分;(3)社会责任30分。

2.战略90分。包括:(1)战略制定40分;(2)战略部署50分。

3.顾客与市场90分。包括:(1)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0分;(2)顾客关系及其满意50分。

4.资源130分。包括:(1)人力资源60分;(2)财务资源15分;(3)信息和知识资源20分;(4)技术资源15分;(5)基础设施10分;(6)相关方关系10分,主要审计评价组织如何建立与其战略实施相适应的供方、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5.过程管理100分。包括:(1)过程的识别与设计50分;(2)过程的实施与改进50分。

6.测量、分析与改进80分。包括:(1)测量、分析和评价40分;(2)改进与创新40分。

7.结果400分。包括:(1)产品和服务结果80分;(2)顾客与市场结果80分;(3)财务结果80分;(4)资源结果60分;(5)过程有效性结果50分;(6)领导方面结果50分。

四、需关注的问题及结语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审计内涵,以增加组织价值为内部审计导向。这不仅仅是运用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内部审计流程的基本要求。现代审计人员需从单纯的监督员角色,向增值型服务员转型,从传统的监督与评价职能转向更加关注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及增值服务,树立服务增值理念,找准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方向与空间,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层次与定位,助推组织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创新内部审计模式,革新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信息化程度,实现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预期目标。构建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对组织机构从七方面进行审计分析评价,除了必须以现代审计技术为支撑和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实务操作平台与信息系统外,还需要把经营审计、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流程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价值增值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内查外调法、跟踪查阅法以及经济活动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决策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财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审计方法,才能释放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大绩效空间。此外,构建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所创造价值及其应用技术含量还在于它权且作为组织为申报政府质量奖的模拟评审,内审人员为迎接专家组正式评审而为组织练兵秣马,提前诊断并对症下药及时修正完善。

(三)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运用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内审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审计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最重要特质是通过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组织治理和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为管理层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强专业胜任能力,尤其是董事会、高管层甚至于核心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事项,包括战略决策、经营决策、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各方面,内审人员需有足够的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去关注。因此,只有各类业务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人事、法律管理和IT技术以及沟通协调、综合分析与决策、责任担当等方面经验丰富以及具有较强的监督力、洞察力和远见力的内审人才,才能全面胜任内审工作,才能助推组织卓越绩效,为组织增加价值。

(四)适当采用审计外包。本文构建的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能为组织机构增加价值,但有一定的复杂化,若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绩效,在组织内部审计队伍较弱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建议借助审计外包方式,来转移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并可以集中审计优势资源发挥内部审计核心能力,增加组织价值。

(五)多种评价模式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内部审计绩效最大化。这也是文章亮点之一。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创新型增值型的内部审计评价模式,试图通过内部审计对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绩效评价,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以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方法。在审计评估组织机构在经营管理绩效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通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杜帮财务分析系统法、全面质量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评价方法,目的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治理和绩效管理,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六)文章创新点及其后续研究与实践任重道远。构建的基于组织卓越绩效模式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拟应用于某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企业甲,以及上市公司乙的内部审计实践。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兼具实用性、前瞻性、技术性、价值性和可操作及指导性,既能充分反映并评价组织卓越绩效活动过程及其效果状况,又能实现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目标。以往增值型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这三部分,而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增了绩效管理的内容(见图1),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及其评价,实现组织绩效目标最大化。既纠正以往之不足,更提升了审计内涵与理念,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现代审计理论体系。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证明,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乃是一个漫长、动态的过程,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较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解决。因此,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实务也必将是任重道远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图1内部审计运行轨迹及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STERN GM.15 ways nternail auditing departments are addingvalve[J].The internal Auditors.Auditor,1994

[2] STANLEY AlLAN FARMER.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Z].2004,121-130

[3] 柴娜琳.韩国通过内部审计改革来加强公共财务管理[J].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国外审计动态(资料来源《北京宣言》国际研讨会韩国论文), 2013,(16):1-8.

[4] 水落整理.世界领先的内部审计[Z].docin.com,2006-03-09.

[5]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2000[J].财会月刊,2003,(A2-6):3-5 .

[6] 阮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7):44-47.

[7] 沈翠玲.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14-115.

[8] 曹若霈.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新体系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 2014,(1):33-36.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8

关键词:投资评审制度 决策期 财政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65-02

投资评审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主要作用是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和追踪问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财政投资逐年增长,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也逐渐完善,实现了从“事后”向“事中”的转变,但是,仍然存在投资评审环节滞后、评审内容局限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投资评审制度在项目决策和审批阶段的运用,对于提升财政监督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投资评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评审环节滞后,评审工作事后特征明显。目前投资评审一般是在项目立项以后、预算下达前,由财政部门向项目主管部门及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下达委托评审文件,并确定评审内容,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与审查。这种评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是评审机构介入的环节较为滞后,未能有效参与项目的前期评审,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基本规划、建设标准等在决策阶段已经确定,投资评审机构往往是事后被动评价,无法在预算环节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投资评审内容局限,侧重于财务评审和合规性检查。根据财政部投资评审相关规定和各地方实践,目前实施的投资评审局限于财务投资评审,评价的内容局限于工程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审核,项目建设程序合规性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审核,项目招标程序、招标方式、招标文件、合同等合规性审核,而缺乏对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功能需求、建设标准、建设规模等进行评审,以至于无法对发展改革部门确定的项目是否符合地方发展要求、决策是否恰当、标准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投资评审范围受限,工作开展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投资评审工作的开展,主要采用财政委托评审方式,处于先委托后评审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模式下,评审工作难以有计划开展,容易造成投资项目集中送审,影响评审质量,评审时间和评审质量难以协调,同时有部分项目游离于投资评审范围外,制约了财政投资评审监督作用的实现。

二、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的投资评审管理经验

(一)美国经验:前期论证科学严谨、注重事前监管。美国国会负责财政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评审,会计总署负责项目的事后评审。决策前期,政府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项目发展规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申请单位关于设计方案的意见,开展研讨、论证活动,最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议会评审。项目一旦确定,其目的、功能、规模都已固化,后期变更较少。评审方法上,注重通过指标量化项目在经济、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从而确定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最优化。前期决策中,注重公众参与评审,强调论证的公开性。

(二)德国经验:预算指标和预算效益指标同步上报。德国政府投资项目在决策阶段主要由联邦财政部和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同步审核,联邦财政部主要从财政资金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价,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主要从技术角度对项目进行审查,同时代表国家组织管理项目建设。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严谨细致,具有刚性,立项通过后,总预算和预算效益指标需同时上报财政部并纳入年度预算中。为确保决策正确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三级监督机制,包括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内设监察处监督、审计监督、联邦议会监督。

(三)我国香港经验:构建等级划分制度,立项前由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论证。香港地区政府投资项目在决策阶段实行工程等级划分制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各个等级由不同部门完成不同的论证工作,工程升级具备一定的刚性,必须经前一部门审批同意。流程包括5个步骤:项目申请者提交需求分析,说明发展该项目的必要性;工务部门拟定技术可行性分析;发展局批准技术可行性说明,项目被纳入丙级工程;政府决策局申请资源,经审查批准后,升为乙级工程;工务部门进行勘查设计、环境交通影响评估等前期工作;提请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通过,并由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后,升为甲级工程。在这种制度下,资源分配委员会(包括财政、工务等部门)在审批的同时,参与了前期技术、经济等论证工作,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充分严谨,为后期的规范有序施工打下了扎实基础,有利于避免超预算、超标准、超规模等问题的发生。

三、投资评审制度在内部决策和外部审批阶段的运用

(一)建立内部投资评审制度,强化申报前决策评审。项目申报前由申请单位成立内部投资评审小组,对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投资计划进行评审,目的在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造价管理。内部投资评审小组由规划、审计、财务、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及专家参与评审工作。内部投资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的规划、立项进行调查、论证、评估和审定,为重大投资项目的决定当好参谋把好关,投资评审意见作为申报立项的附件资料。

(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体制,建立跨部门投资评审小组。审批环节由各政府部门组建投资评审小组,参与立项决策评审,各政府部门按职责分工,发展改革部门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角度,财政部门从性质、功能、投资总额角度,建设部门从技术角度,审计部门从功能需求、建设标准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综合审核评议通过后下达立项文件。

具体见图1。

四、投资评审与决策期业务流程的融合

(一)项目构思与选择阶段。项目构思与选择阶段的实质是机会研究,研究的性|是项目设想与选择,即在若干个可能的投资机会中进行鉴别和筛选,确定最优方案。这个阶段基础数据估算精度一般在±30%,一般需要1―3个月。

投资评审在这个阶段可以介入,但不属于重点评审阶段,可以对项目的选择方法及经济效果进行初评。在对经济效果评价时,可采用静态或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静态评价指标主要适用于对方案的粗略评价,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方法;动态评价指标考虑了在方案经济寿命期限内投资、成本和收益随时间而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能够体现真实可靠的经济技术评价,包括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动态回收期等方法。

(二)项目建议书阶段(概念性规划)。项目建议书是申请单位向国家提出要求建设某一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轮廓设想,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是推荐一个拟建项目,论述其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建议书必须包括项目建设的宏观背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和地区规划、技术政策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需求调查和发展),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项目的整体规划,实施所必需的总体信息、方针、说明。

这个阶段属于投资评审重点阶段,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不该建”的问题,重点对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问题进行评审。必要性方面,从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等政策因素和项目最终效果因素上进行定性分析以及从规划、需求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上进行定量分析;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方面,可从规模经济角度和同类项目类比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比例估算法和系数估算法等简单估算法进行投资匡算审核。

(三)可行性研究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建设单位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作多方案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包括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价与决策三个阶段。按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规定,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新建的理由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议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环节影响评价,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研究结论与评价。

该阶段属于投资评审重点阶段,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建多大”的问题,重点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进行评审。对于建设规模,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进行评审,内在因素包括项目本身的需求情况,项目具备的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等;外在因素主要从规划、建设标准、资源约束、同类项目类比等方面进行评审。投资估算方面,重点从综合单价、工程量、总价三个维度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进行估算。

(四)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是在可研批准以后,由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投资额和设计基础资料,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编制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影响的比例达到70%,属于投资评审的重点环节,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花多少钱建”的问题,重点对投资规模进行评审。其审核要点包括4个方面:(1)审核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投资是否控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范围内。(2)审核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和批准方案所确定的使用性质、规模、设计原则和审批意见。(3)设计文件的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漏项,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材料设备档次、标准是否偏高,设计方案是否进行全面合理优化。(4)审查初步设计概算,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单价是否合理,有无超出计划投资,原因何在,与同类建设项目投资水平进行比较。

决策期业务流程见上页图2。

五、结论

从内部决策阶段和外部审批阶段运用投资评审制度,拓宽了投资评审制度的应用范围,有助于从申报单位角度建立内部投资评审制度,强化了申报前的决策评审,同时建立跨部门投资评审小组,完善了投资项目审批体制。将投资评审与外部审批阶段业务流程相融合,明确了项目构思、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4个阶段具体的评审要点。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我国财政投资评审现行职能定位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1,(6):59-62.

[2]郭素芳.构建财政投资评审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5,(32):54-55.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9

关键词:价值导向 内部审计 评价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它的职能和作用已经逐渐得到了重视。国内从多个方向出发,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让企业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从而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建立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一定要以价值导向为出发点。

一、以价值为导向的内部审计

企业的的价值形成活动主要由成本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其他的辅助活动组成。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辅助增值作用的活动,它通过对业务活动的组织和控制等,并对其进行适当有效的审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业务的效率。内部审查的辅助价值活动工作范围包括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销售等与直接价值有关的一些经营管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企业增值,为企业带来等大的价值。

从价值导向出发来研究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企业价值管理中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内部审计的增值机制,研究顾客价值和核心能力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为企业增值。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顾客主要是投资人和管理者,他们是顾客价值的核心。

二、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因素

基于价值导向的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那些能够对企业的增值造成影响的一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环境因素、选择的指标和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的方法。

(一)环境因素

影响内部审计环境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就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在内部审计评价上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但是它对于内部审计评价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自身的评价,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就会影响审计评价发挥作用,导致内部审计评价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指标选择

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要设置有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内部审计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指标,即使研究出发点相同,不同的企业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指标,企业在确定指标之前很多种因素都应该考虑,选择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有着巨大影响。

(三)评价程序

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内部审计的评价程序,设计的评价程序设计的优劣和对其的执行力度都会影响评价工作。合理规范的评价程序可以使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保证了评价的结果。所以开展评价工作要严格按照评价程序,不能懈怠任何环节的评价工作。

(四)评价方法

即使所有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相同,选择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侧重点来选择。

三、以价值为导向的内部审核评价体系

在内部审计评价中MBO、KPI、EVA以及BSC等都是常用的评价方法,其中BCS评价法不仅关注流程和财务,还关注用客户以及学习成长维度来衡量绩效,符合价值创造思想,因此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可以采用BCS法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主用用来评价增值实现的效率以及成效两大方面。内部审计是否充分发挥核心功能的作用、相互关系的关系如何都和实现效率息息相关,顾客价值的是否体现则阐述了成效这一方面。

内部审计的评价维度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客户维度、财务维度、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创新维度。

(一)客户维度

内部审计除了面对客户,也就是投资管理者之外,与被审计单位和外部审计师也有关联,所以在BCS法中客户维度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阐述,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以及外部审计师。

(二)财务维度

内部审计带来的很难用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因为它主要是辅助增值,所以在BCS法中没有财务维度。

(三)业务流程维度

依据增值的能力和方法不同,在BCS中业务流程维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四)学习创新维度

也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维度。所以,在BCS法中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的评价维度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评价维度,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管理层、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对内部审计进行评价,将内部审计评价划分了五个等级,如表1所示。

依据BCS法在内部审计评价中确定的各个维度,并对各个维度依据一定指标进行把关,并采用平衡计分卡法对其计算和评价。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评价是用来监督和反馈内部审计管理活动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主要是为更好地了解增值路径和方法,以便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基于价值导向,采用评分积分卡的方法对内部审计的六个维度进行评价,更加标准规范化,提高了其价值导向性。

参考文献:

[1]李喜云,徐丽.基于平衡计分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2,(1):65-66.

[2]何雨.中小企业EVA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J].会计之友,2012,(3):79-81.

[3]敖文豪.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4]王春兰.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