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校毕业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3:35

技校毕业总结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校企合作;考核体系

电气卓越技师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开始实施的“高职大专学历+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电气卓越技师的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占鉴定成绩的50%,二是参加技师技能鉴定实操测试,占鉴定成绩的30%,三是完成毕业设计并答辩,毕业设计成绩占鉴定成绩的20%。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掌握程度的重要教学环节,2013年山东劳动职业学院开始实施卓越技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毕业设计是以实施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为教学重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和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解决,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即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是实物作品。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是学生对实际技术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完成作品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外,还需要归纳整理技术资料,具有多元的技术、技能元素,,传统的毕业设计考核体系无法胜任这种以真实作品为主要成果的毕业设计考核,所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是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1传统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而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主要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和编制文本的能力考。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指导教师。例如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由选题质量、文献综述、论文中展现的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五部分组成。其中选题质量占总分30%,主要评价指标为: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岗位(群)需求紧密结合;有一定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文献综述占总分的20%,主要评价指标为:能查阅文献,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较好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实施方案。论文中展现的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占总分的30%,主要评价指标为: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技术技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电气专业知识、技能,能分析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设计合理。论文撰写质量占总成绩的15%,主要评价指标为:论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结论正确,技术用语准确;行文流畅,语句通顺;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图表完备整洁,所有符合均使用国标符号,编号齐全;学术水平和创新占总成绩的5%,主要评价指标有: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应用价值;对与课题相关的生产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这种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忽视了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目标,考核要求超过了高职学生具备的水平和能力,导致老师和学生围着资料文献团团转,甚至出现了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室内作业、假题假作、网上抄袭现象,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而且考核体系比较粗放,评分主观性太强,评分细则不够细化,导致有时毕业设计答辩成绩会出现争议。对于实物化的毕业作品,具有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丰富的技术、技能元素,这种考核体系过于重视论文而不重视作品,所以不能完全胜任毕业设计作品化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系过于重视结果性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占成绩的比重太大,忽视过程性考核,无法真实反映每名学生毕业设计态度以及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改革探索

电气卓越技师的毕业设计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基础上,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实施过程性考核,专家、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初步构建的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

2.1完善考核管理,明确分工职责

我院毕业设计考核工作管理管理模式为学院、系部、教研室、双导师四级管理。学院对毕业设计作品化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出台管理文件和规定,监督、检查、评价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并给予毕业制作资金支持;系部是管理的中心,负责制定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随时监督、检查各专业教研室的执行情况,成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核小组,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考核毕业设计,实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教研室是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的工作重心,一是组织专任教师教师和企业专家开展指导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毕业制作成果的质量,二是具体实施毕业设计考核;企校双导师是毕业设计考核的核心,是考核的具体执行人。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双导师共同并确定学生的部分考核成绩。

2.2确定课题范围,学生自主选择

系部建立由企业行业专家、技能大师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审核小组,遴选毕业设计课题。在毕业设计实施前,将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吻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匹配,能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体现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要求的课题纳入毕业设计课题资源库。目前电气卓越技师提供的毕业设计课题数量与毕业制作小组数量比约为3:1,每个课题都明确了难度系数,难度分数分设置在70分到100分之间,学生根据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题。选题分数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10%。

2.3组建制作团队,明确学生分工

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涵盖众多技术问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只有组建团队才能共同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根据学生意愿,让5-7名学生组成一个毕业制作小组,每个小组的毕业制作课题均不同。选拔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过硬,拥有感召力和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组长,同时按照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要求,给每一个学生分配课题的某一部分任务,只有所有学生都完成各自任务,毕业制作作品才能实现要求的功能,让所有的学生均有压力和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的工作能力而且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毕业设计制作团队分工,发挥了团队的合力,避免了一人干,众人看的情况。毕业设计作品功能分实现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40%。

2.4企校双导师共同实施过程性考核

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过程中,企业导师给学生分析讲解技术要求,和校内导师及学生共同设计论证毕业设计方案,并在关键技术环节给予帮助,在此期间考核所指导课题每名学生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并给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占学生过程考核分数的40%,剩余成绩由校内导师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安装、调试作品,并解决学生制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出勤、态度和期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双导师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毕业设计总成绩30%。2.5专家、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每年根据毕业设计作品课题的主要类型,聘请相关行业的技能大师、行业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会中企业代表和校内人员比例为3:1以上。答辩过程中,学生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演示,对毕业制作的内容及成果进行了阐述,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质疑,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在答辩总体现的水平确定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评价成绩占90%,剩余的10%由旁听的全体毕业设计小组组长给予评价。答辩成绩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20%。

3应用与体会

毕业设计总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选题难度系数占10%,过程性考核占40%,作品功能实现占30%,答辩成绩占20%。这种考核体系既考虑学生平时的设计制作态度及课题的难易程度,又综合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元化的考核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制作、文档的准备以及答辩的表现环节都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改革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改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受益。一是通过毕业设计,综合应用了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职业素养。二是作品充分直观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作品成为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三是通过团队协作,学生不仅能发挥各自优势,还能相互学习补齐短板。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2014级电气卓越技师班为例,学生总人数共95人,分了13个毕业设计小组,制作毕业设计作品1项获得2016年度机智云线上开源大赛全国第一名;1项作品获得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作品获得“征途杯”第三届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全省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当然在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过程中,受到企业专家参与时间等因素制约,也存在考核细则还需要进行优化等问题,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还需不断完善,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黄玉海 刘长慧 尹四倍 张帅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济南智星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尹四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04:48.

[2]孙常华,尹四倍,孙宪良,毕耜帅.校企合作实施毕业设计作品化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6,04:24-26.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字:用人单位 毕业生综合素质 评价

毕业生综合素质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基本目标,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学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南化院毕业生素质调查》课题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走访加书面问卷、电话访问加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建议等,共设11个选择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和部门主管,这些人比较熟悉录用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企业用人素质要求比较明确,反映的意见和评价有比较充分的依据。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调查对象共涉及全院六个系近三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对问卷进行认真、细致地整理与统计,现就两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

1.企业认可度较高的方面。

95.8%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专业设置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很强;80%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扎实,业务素质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许多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经过岗位培训、实际工作锻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独当一面。

被调查的所有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能相吻合,其中78.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说明我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完成岗位需求,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胜任企业中的相应岗位。

2.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超过2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学生还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生产设备装置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相比能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最大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我们失去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处。

员工的“吃苦耐劳”是一个单位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而这正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因此,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这一素质。在调查中,也反映出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无法坚持,选择离职。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素质及能力持肯定态度。我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能逐渐适应用人单位的发展形势。但是,调查中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新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1.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1.4%,其次是实践经验,占总数的40.6%。近年来,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不仅对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普遍要求高职毕业生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而且上岗就能顶用。专业技能是毕业生从事专门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是按照某一岗位类型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单一,但实践能力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的毕业生,则更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2.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倍受关注。

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外,还普遍重视这些学生的职业道德,更加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而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敬业精神不够,不少人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少数毕业生缺乏工作责任心,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近90%的用人单位将敬业精神列为选用人才时最看重的个人素质,希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又能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进取。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重视团队合作。

大多数毕业生注重展示个人的能力与才华,积极参与本单位的集体活动,注重与领导、同事的思想交流及感情沟通,从而较快缩短了与同事的距离,加快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并能很快地加入到集体团队中。

但目前,也有不少毕业生的表现是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差,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工作,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视而不见;不关心集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每个职工都把自己当作是单位的主人,单位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对单位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沟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4.鼓励创新意识。

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创新能力十分看重。创新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于实践活动的一次深刻体验。不仅学校十分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用人单位更是如此。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拥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使一个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会“制造”,还要能在“创造”中有所作为。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意识,强化创新精神,使其学会产生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5.重视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素质构成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情商对于一人的命运的影响。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进取,并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他们还希望大学毕业生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坚强果断和拥有在竞争中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 结构性失业 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2006——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万、532万人,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592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一个引入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应对措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大学毕业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文凭只能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相对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部分人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基层从事一般性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据《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76.8%,日本为67.7%,巴西为66%,中国仅为32%。比较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一些新兴部门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以知识和高科技作为支撑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包括财会、法律、保险、金融、投资、审计、文化教育等服务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对知识性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到第三产业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后,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 

 

二、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群体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上积聚了大量处于失业状态的高校毕业生。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事实并非如此。据2005年的1%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18%;《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这一指标为6.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超过20%,中上水平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大专以上的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一般是10%左右。所以,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根源在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在供给方面,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太快,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需求方面,由于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而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节奏,一些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工学、技术类专业则出现短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等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造成了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局面。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

[1] [2] [3] 

。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根据导致失业的原因不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  

.技能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结构性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环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可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年的《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可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认识。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年开始,我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传统部门正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对人才需求下降。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僵化,使得传统学科结构不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二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实际略有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高校毕业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导致求职失败。 

.观念性结构失业 

观念性结构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对工作岗位或薪酬的期望过高所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择业则首先选择国家机关,这从历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闹场面就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另据《成都晚报》年的调查显示:有%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钟情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女生的数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还有近%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对接,是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着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识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高校毕业生又不肯到这些地区去工作。根据人民网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 

 

四、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建议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职业指导师 定位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情感上备受打击。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仍略有下降,仍有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在家待业。为了了解该部分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总结了当前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社会的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上学的机会,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规模,这导致每年高校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无形之中给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极大增加了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不同学科的就业情况存在巨大差异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技工学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土建专业、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率更高;而文科专业和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2012年,我国中职毕业生中农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居于首位。

3.大部分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职校毕业生进入了企业,而只有不足10%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工作。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职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技工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等都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

二、技工学校中职业指导师的定位

为了帮助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未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各个技工学校都要聘请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另外,职业指导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目前来说,职业指导师必须发挥如下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

由于技工学校毕业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职业指导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

(1)职业指导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观念的重要性。

(2)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职业指导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激发和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未来的职业选择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2.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很多职校毕业生虽然成功找到了工作,但却与自己的愿望相差很大。为了进一步激发中职毕业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职业指导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职业指导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创业规划,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推进学生的创业活动顺利进行。

3.做好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

(1)职业指导师必须充分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充分的调研弄清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有哪些。

(2)职业指导师必须将自己所分析的结果及时传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让他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质,以便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由此可见,做好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是职业指导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4.善于挖掘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潜能

部分职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这就需要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评价,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一定要按照职业指导师的相关建议,不断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小结

职业指导师对事物的态度、认识程度等对学生就业观念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指导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帮助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找到才干匹配的工作,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瑛.职业指导师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 结构性失业 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2006——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万、532万人,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592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一个引入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应对措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大学毕业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文凭只能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相对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部分人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基层从事一般性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据《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76.8%,日本为67.7%,巴西为66%,中国仅为32%。比较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一些新兴部门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以知识和高科技作为支撑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包括财会、法律、保险、金融、投资、审计、文化教育等服务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对知识性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到第三产业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后,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 

 

二、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群体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上积聚了大量处于失业状态的高校毕业生。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事实并非如此。据2005年的1%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18%;《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这一指标为6.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超过20%,中上水平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大专以上的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一般是10%左右。所以,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根源在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在供给方面,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太快,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需求方面,由于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而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节奏,一些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工学、技术类专业则出现短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等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造成了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局面。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

。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根据导致失业的原因不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  

1.技能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结构性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环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可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可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认识。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1990年开始,我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传统部门正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对人才需求下降。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僵化,使得传统学科结构不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二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实际略有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高校毕业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导致求职失败。 

2.观念性结构失业 

观念性结构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对工作岗位或薪酬的期望过高所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择业则首先选择国家机关,这从历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闹场面就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另据《成都晚报》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钟情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女生的数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还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对接,是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着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识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高校毕业生又不肯到这些地区去工作。根据人民网2005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63.6%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7.3%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四、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建议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1.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各级

政府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强化宏观调控、健全完善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高教育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限度就业。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让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作出规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就业,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多元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从注重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困难,着眼毕业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建立,明确界定创业产权和创业利益保护,简化企业审批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 

2.高等学校是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这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维护和改进,促进信息化建设。要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平台,通过风险投资,提高对学生创业活动的保障力度,使大学生的创造发明及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3.毕业生本人必须主动调适观念,积极就业,敢于创业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字 高职 就业 统计

一、天津市高职院校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就业率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5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49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4%。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截止至2006年9月,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00万人,其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是教育部认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自1999年至今,天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达到27所,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10万人。2005年全市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本科生达到3.4万人,高职毕业生更高达3.5万人。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天津职业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级护理专业为部级精品专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为部级实践基地,还建立了由6所基地校组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天津市高职毕业生毕业率显著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1%,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2004至2006年分别为86.77%、88.03%和86.59%,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学生。

2.专业技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根据2004年对全国33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制造类的平均就业率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则分别保持100%、99%和97.7%的高就业率,“重技能,轻学历”成为高职就业的基本理念。

“双证书”教育是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天津市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左右,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几乎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3.就业渠道和方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就业去向和渠道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由于择业意识、社会舆论、用工制度、待遇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到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一直是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毕业生的去向逐渐拓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从2004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如天津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仅为10.7%,而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的却高达86.1%。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达50%,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只有15%。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仅三资企业就达38个,而国有企业仅有20个。高职教育合理的市场定位,客观反映了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回报,缓解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流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的渠道也逐渐拓宽,除传统的人才市场外,通过日趋完善的订单培养、校园招聘、专业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高职就业的压力。

4.高职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2005年天津职场高职毕业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和懂操作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很大。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和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59878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1865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未来几年内天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大大高于一般工种,这为培养高职技工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自2003年迎来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接近50%。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至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其中,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达到338万。从2003年至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三年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为80%,增幅最为显著。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在就业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天津市高职教育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而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

表1 天津市教育及相关数据

时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亿元) 2051.76 2578.03 3110.97 3697.62 4337.73

毕业生总数(万人) 2.62 4.1 5.17 6.92 8.20

高职毕业人数(万人) 0.95 1.96 2.48 3.34 4.33

高职就业率 84.67% 85.05% 86.77% 88.03% 86.59%

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天津北方教育网

2.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与回归分析

高职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PER(高职就业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三者之间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达到99%以上,达到高度正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小于0.01,拒绝其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的假设,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的相关系数R处于75%左右,属于基本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以上,因此无法确认其对应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即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一是高职就业率自形成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其他三个指标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二是高职就业率在近年的确没有明显的提高,表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2 Correlation Matyix

GDP GST PGST PER

GDP 1.0000 0.9980 0.9966 0.7670

GST 0.998 1.0000 0.9966 0.7830

PGST 0.9966 0.9966 1.0000 0.7377

PER 0.7670 0.7830 0.7377 1.0000

表3 P-Values of the Correlations

GDP GST PGST PER

GDP 0 0.0001 0.0002 0.1302

GST 0.0001 0 0.0002 0.1173

PGST 0.0002 0.0002 0 0.1547

PER 0.1302 0.1173 0.1547 0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形成了对应的人才需求,最小平方法拟合PGST与GDP的直线回归模型,及相关的图形如图1所示。

PGST=-1.9017+0.0014 GDP

图1 高职毕业生总数与天津国内生产总值拟合直线模型

转贴于 拟合模型的Mean Square(均方差)为0.0149, R-Square(可决系数)为0.9933,Adj R-Square(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11, 即PGST的变动有99.11%可由GDP解释,说明GDP对PGST的影响非常重要。模型显著性检验Prob=0.002,即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在模型的参数检验中,GDP(自变量)参数的检验值T=21.0780,Prob=0.0002, Intercept(截距)参数的检验值T=-8.6064,Prob=0.0033,即拒绝模型参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及相应参数均是显著的。

3.性别与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广为流传,为了验证这个规律,现随机抽取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典型单位,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职业院校中的龙头院校,是全国最早进行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其整体的毕业生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1461人,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1578人,2005年毕业生总数为2532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3548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最近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7.4%,98.04%,98.93%,97.98%,96%。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如表4所示:

表4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23 1509 2732

未就业 28 18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根据上述列联表数据,对性别与就业与否进行独立性检验,假定性别与就业相互独立,计算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的期望值数据eij,如表5所示。

表5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期望值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30.29 1501.71 2732

未就业 20.71 25.29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卡方统计量Χ2=ΣΣ[(fij-eij)2/eij]=4.745,当显著性水平α=0.01,自由度为1时,临界值Χ2a=6.635, Χ2

参考文献:

[1] 张 磊,李四化,郑 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j].上海:复旦学报,2004:

[2] 王桂松,陈敏,陈立萍.线性统计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 黄唏建,熊丙奇,翁铁慧.步人大学——学习、生活、就业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 就业 毕业设计(论文) 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阶段的学习。所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四年的收获,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当前,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忙着找工作,或边找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水平呈下滑趋势,更主要的是学生没能抓住在校四年的最后一阶段的总结性学习,致使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也必将影响以后的实际工作。

1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其分析

现以笔者执教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1.1教师的题目陈旧或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般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的两个月,专业课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之后与相应的指导教师联系。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给出的题目要么陈旧要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有的题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已经处于被淘汰阶段,等学生毕业后,这些理论就过时了。再比如,有的题目脱离了现有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可以作为博士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这样的题目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像这样的选题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1.2学生盲目选题

当毕业设计选题发到学生手上时,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题目去做。同时,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觉得哪个题目都难,但又不得不选,所以就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由于选题的盲目性,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也是很盲目的,要么焦头烂额,要么疲于应付,最后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2 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出新题、学生选准题

如何解决以上提到的毕业设计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学生都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出新题、学生选准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1建立跟踪机制,掌握已毕业学生的现状。

已经毕业的学生就好比是学校卖出去的“产品”,作为教师应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现状,以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和水平”。这要求教师与那些已经毕业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时常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当前就业市场的最新需求。比如某一开发工具的使用,在高校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功能强大的、最新版本的就是最好的,而笔者从已经毕业的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是他们所在的公司偏偏喜欢那些功能简单的、版本较老的开发工具。其原因是:那些简单的开发工具都是免费的,公司不必为之付出版权费,且使用较老版本的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软件兼容性好。

2.2教师自身不断“充电”。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后,首先要做的是为自己“充电”。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多是基础理论教学,而基础理论的发展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毕业后会向教师反映,现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跟学校所学的知识有些脱节。这一点实际上也反映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没能跟上当前技术的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跟学生一样,自己不断地加强学习,除了掌握好基础理论外还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最新技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

2.3教师出新题,学生选准题。

在掌握好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及时“充电”后,专业课教师应能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给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选题。同时,专业课教师在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授课时就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动手能力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确定好自己的努力方向,为大四的毕业设计选题和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指导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选题学好相关的最新技术,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层次结构 招考制度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Levels and Enrollment System

GUO Shaojun

(Huangshi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 Higher entrance examination (specifically,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school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uild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based assessment, taking into account students' culture (language, mathematics) test score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st scores, grades (English, computer ) test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erarchy; recruit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1 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从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分析,现行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为中职、高职两个层次,最高学历为专科层次,由于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学历提升缺乏空间,在就业和升学两个方面均呈现先天不足,职业教育遭遇面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面对企业(行业)缺乏影响力、面对社会缺乏话语权的尴尬局面。作为职业教育基础的中职教育,由于被边缘化和过度市场化,处于“靠边站”的地位,呈现出规模小、质量差的现象,难以支撑职业教育这座大厦。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低分的普高毕业生,读高职基本上是无奈的选择,由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缺乏职业教育基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2)从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分析,现行的职教招生考试制度导致职教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发展缺乏后劲。虽说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但缺乏理论支撑的技能,始终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无法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普高毕业生,约占生源总量的90%;另一方面为中职毕业生,约占生源总量的10%。高职院校招普高毕业生,依据高考成绩安排在最后一批录取,几乎网尽了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2013年,湖北高考总分为750分,高职控制线为200分,全省上线学生占参考学生的比例超过90%),依然难以完成招生计划(2013年有超过60%的高职院校参加补录)。该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普遍较低,学生不愿选读;另一方面,高职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2 应对策略

2.1 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初级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初级教育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完成,通过职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情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富饶的土壤。

(2)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中职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等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优质生源。

(3)巩固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高专发展到现在,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教层次,要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逐步实现其生源的主体来源于中职毕业生。

(4)扩大应用技术本科的办学规模,提高职教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技术本科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作为重点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本科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引领作用将日渐凸现。

(5)探索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的能力。

2.2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招生考试制度

(1)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兼有为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提供生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的双重功能,同时还可以起到有效地节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应该予以大力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强有力的调控手段,使中职学校实际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数量上不低于普通高中,在质量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下转第20页)(上接第12页)当。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免试入学,初中毕业生凭初中毕业证到中职学校报到,确保人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资格和机会。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专、本科)继续学习的人数应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80%,其中应该有不低于20%的人数进入应用技术本科学习。

(2)构建职业教育高考招生制度。由于历史和社会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所讨论的职教高考招生制度仅适用高等职业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选拔。

①招生计划的安排。高职(专科)的生源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不低于80%),以普高毕业生为辅,以社会其他生源作为补充。应用技术本科要确保有20%左右的招生计划用来招收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同时要有相应的招生计划用来招收高职(专科)的毕业生。每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针对应用技术本科的毕业生)达到当年研究生招生数的50%。只有打通升学的渠道,以满足广大学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才能打牢职业教育的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②招生考试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主(占总成绩的60%),兼顾文化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资格测试水平。文化基础考试时间安排与全国普通高考同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技能水平的考核时间安排在第五个学期的期末,按照各专业大类依照职业资格体系的中级标准核定考核内容,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兼顾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以上两次考试均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核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的测试则由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要求制定相应的综合素质国家测试标准,由各中职学校完成。要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权限,各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具有院校特色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人才选拔方式并向全社会公布,以便考生有针对性地报考。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事关国计民生,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建立现代教职体系应该是教育层次的顶层设计和高职招考制度的构建同步进行,不能用普通高校的招考来代替高职院校的招考,更不能让高职院校的招考变成普通高校招考的附属,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考招生制度,以稳固职教的根基,提高职教的质量,促进职教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担负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谢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9

关键词三段论;农广校;应用;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28-02

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尤溪县分校创办于1985年,是经教育部门批准举办的一所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成人中专学校。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学历教育办学体系,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场所和教学设施、相应的办学管理人员、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先后开设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会统审、企业经营管理、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累计实现招生2 068人,毕业人数1 661人,在校生348人。其中2002―2010年每年保持招生数100人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在农广校办学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 “宽进,严出,强中间”的“三段论”办学方法,在农广校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实施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

1宽进,是抓好年度招生的首要环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逐步趋向市场化、产业化,引起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尤其是高校扩招,导致中专学校的吸引力进一步削弱,教育竞争进一步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广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和不能继续升学而过早踏入社会的农村青年。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生源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中考落榜生逐年减少,绝大多数的考生升入普通高中或全日制职业学校,成人中专学历教育生源不足,农广校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农广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实用人才,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为了能够在生源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宽进”是近年来农广校招生探索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宽进”是指降低入学门槛,实行“三不限”,即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初中以上)、不限对象。凡符合条件的学生不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注册入学取得学籍。它是开放教育的特征之一,有利于扩大招生范围与规模,以便给更多的人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为了确保年度招生任务,学校在招生上还采取3个保障措施。

1.1组织机构保障

根据福建省《关于组织全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精神,一是及时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年度《关于组织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明确村主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使农广校的招生工作有组织依据。二是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通过县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年度各乡镇招生计划,落实责任。三是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各乡镇农技站和经管站站长会议,把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并列入各站年终评比,促进招生任务的完成。

1.2宣传工作保障

一是制作精美、具有号召力的招生广告,在乡镇、广场及闹市、人员聚集地张贴,吸引潜在学员的参加。二是通过“科技直通车”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招生政策,现场解决生员疑问。三是以生引生。通过农广校在校和毕业的学员口头宣传和吸引带动,推动招生的发展[2]。四是联系教育部门,对初中毕业而又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家访,并登记造册动员这部分学生进入农广校学习。五是与妇联、团县委、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各部门为民办实事中重点扶持农民培训项目,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农广校学习。

1.3激励措施保障

继续延续县政府对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学员每人补助400元的优惠措施,并适时提出另外一些激励措施,如在2010年“一事一议”的项目村给予适当鼓励,每招收1名学员继续予以奖励100元。对招生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可以在项目安排工作中予以倾斜,个人优先予以评先争优。对具有农广校以上学历的学员,优先入党和优先进入村干部行列,通过这些激励措施,2010年共招收中专学历生116人,其中村主干68名,超额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2严出,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确保毕业文凭的含金量

“宽进”必须“严出”,否则就造就不出真才实学。“严出”是指所有的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是为了确保学员的毕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毕业要求。因此,学校在“严出”上突出抓好2个方面工作。

2.1在学员管理上,突出抓好学员毕业管理和社会跟踪管理

一方面,严格按相关教学要求加强学员的毕业管理。做到“三无三不”,即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任务的不毕业,没有按要求完成考试并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不毕业,其他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不毕业,做到宁缺勿滥,通过“严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树立农广校的办学信誉[3-4]。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及时建宗立档,建立完备的资料库,并实施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联系制度,在学员毕业后的6~24个月,定期通过电话回访、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调查学员社会实践效果,了解学员在毕业后专业开展情况和发挥技术辐射影响作用、创业带动作用等情况,并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毕业后的跟进指导,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专业教育优势。

2.2在教育培训效果上,突出抓好教育经验总结

一是分析总结学员教育效果。农广校在每期学员临近结业前,均开展匿名调查问卷,从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和课程进度安排、培训师资的配备到培训方法的选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教学、考试方法,从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到后勤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学员对农广校培训过程的评价反馈意见,并根据调查结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二是总结交流办学经验。定期召开或者派员参与各级农广校教研会议,分析讨论办学方案的总体实施情况和办学效果,总结办学工作的成果、特点、亮点和先进经验,反思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为今后办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农广校办学也由此从无到有,从每年招生不足50人逐步稳定到每年100人以上,从单个学科的固定设置过渡到几个学科的可选择性,不断提升农广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3控中间,是强化管理、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育质量是农广校的生命线,只有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提高农广校的竞争力,保证农广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抓好教学质量管理这一中间环节,显得更为重要。

3.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办班上求活。根据农广校学员分布广的特点,因地因需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班。二是内容上求新。将新科技、新成果贯穿于教学中,使学员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如在2010年村主干培训班上,邀请省校黄轮校长亲自授课,主讲《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及未来展望》,由学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三是时间上求变。乡村学员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农广校在教学计划上作相应调整,考试时间尽量安排在农闲,并由教师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缓解农学矛盾,克服学习难的问题。

3.2多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规范教学制度。农广校严格执行中央校、省校的各项管理办法,落实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毕业等教学环节,按照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原则,确保教学环节不丢失,教学过程不简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健全考务制度,严格考场纪律,确保真材实料。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工作和规范管理,实现每个学员从新生到毕业都录入计算机跟踪管理。学员的入学率、参考率、及格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100%、100%。二是抓好教师队伍管理。对聘期结束的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予以重新续聘,并根据今后专业设置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新聘一批语言能力强、授课内容生动、贴近农民实际、深受农民喜爱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教师,并对新一期的农广校兼职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注重教师自身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学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更好地掌握和提高[5]。三是改变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声像等媒体资源,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的作用,抓好培训点骨干人员的培训,指导学员从网上入手,在网上授课,多听多学多看,使农广校远程教学名符其实。其次,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实践锻炼与“农业155”紧密结合,实行跟班学习。通过传帮带,学员能够很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2002级的2名学员与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再生稻,使高产、低耗、优质米再生稻产量在15 t/hm2以上。2004年2月,某养牛专业户养殖的10头水牛全部发病,“农业155”派96级畜牧兽医专业学员赶往救治,使水牛全部恢复健康,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农广校培养的学员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第三,学用结合,提升培训效果。通过聘请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学员的种养项目进行适时指导培训,提高学员科学养殖、种植技能和动手能力,学用合一,在当地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如2006级1名学员根据自己栽培花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经验,利用乡农技站、文化中心,先后举办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实用技术培训10期,不仅自己登台讲课,还对花菇栽培技术进行实地培训,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讲述,使参加培训的人员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激发村民发展粮、菌、菜、竹、烟等多种特色经济的积极性。经过几年来的实用技术培训,使该乡35%的农民掌握1~3门致富本领,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农科教工作的持续发展[6]。第四,根据实际,开设技术讲座。根据学员家庭种养情况及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在每次授课期间增设实用技术讲座,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适时为学员补充实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几年来先后聘请专家开设优质稻、烤烟、竹笋、茶果、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项目发展的讲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1998级1名学员在听完芦柑栽培技术讲座后,深受启发,种植的芦柑,年收入达7.5万元/hm2,同时还带动周围的11户农民发展芦柑4.2 hm2,平均每户年收入逾2万元,农民切实受到实惠。

3.3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农广校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依然比较薄弱,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为此,2003年以来,共投入30多万元,重点解决教学场地、实验实习基地、教学设备等问题。同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农广校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办学经费给农广校,及时解决农广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问题,为保障农广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 杜军.对新时期农广校办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7):11,14.

[2] 王慧军,李友华.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F9):9-13.

[3] 张明福.新形势下弥勒县农广校办学的困难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1(2):50-51.

[4] 董书兴,陈云超.浅谈农广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