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乞巧教学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4:10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1

从故事的表面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于用计谋的乞丐,他似乎设计了一个圈套,借助富翁的好奇心,引诱着富翁一步一步往里走,最终达到他的目的,我们且不议论他的行为的对与错,我只想借此故事引申开去,谈一谈我们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就象那位乞丐,而且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乞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圈套,让我的孩子往里钻,所不同的是,乞丐是为了生存,而我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如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常常会说:“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孩子在“好听故事”的引诱下,会专注于这则故事,可是当我们讲完故事后会向孩子提问:“故事里有谁?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其实早在我的故事讲完的同时,孩子的兴趣亦已荡然无存,当我在喋喋不休地提问时,孩子早已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地不安分了,纵使在我眼神的制止下,有几个孩子能回答出我的问题,脸上也是写满了不乐意。如给小班的孩子讲《小兔乖乖》,当讲到大灰狼将尾巴伸进门缝里,三只小兔将门关上,门紧紧夹住大灰狼的尾巴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摇动着身子:“哎哟,痛死我了,下一次不了,下一次不了。”门似乎夹住了他的尾巴,孩子把自己当成大灰狼了,他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平时做了错事后所说的话。其实孩子关注的是听故事这一过程,他欣赏的是故事的情节,为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悲而悲伤着,为故事中的喜而喜悦着。但当我再进行提问时,活动室里便响起了椅子的挪动声,孩子开始不耐烦了,我的尴尬也出现了。

纵观平时的教学活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引领着孩子一步一步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生怕哪个调皮捣蛋鬼答非所问,或者是人在心不在,影响效果,在开放公开课时,这种心理尤为突出。自己常常觉得很累,孩子的情绪也不是很积极。我的期待值与孩子之间总是有着那么一段距离。我常常为这段距离而焦虑。那怎样才能减少这段距离,找到我与孩子之间的那份默契呢?

再次透视“石头汤”这则故事,我们会看到什么呢?看到的是一个有智慧的乞丐,是一个有个性的乞丐,我们仅从他选择的工具上看,一块“石头”,乞丐行乞的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而这是一样不能吃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此物的不可能性,引发了富翁的兴趣,而最终得到了他想要的。假如乞丐选用的是一个萝卜亦或是一棵青菜,其结果可想而知,难道从中不能悟出点什么吗?我常常把一个新的活动内容假想成是一块“石头”,我怎样来成为一个成功的“乞丐”,真正缩短我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我觉得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有个性色彩。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2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本人通过平时的探索、归纳和积累,现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再现生活情景,小品表演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其课程性质:一是“实践性”,它要求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注重课内课外相結合……”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从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初中阶段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集体社会的关系”的教学内容,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领悟。所以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原则,做教师的,就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人手,设置教学情境。适当地运用表演小品,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在上学期,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新课导入的设计。

当时的课题是“当冲突发生”(人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针对学生当中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经常为一些小事而使矛盾激化的状况,我信手拈来“一生上课起立时,不小心把板凳弄倒了,砸在后排同学的脚上,导致两人吵了起来……”学生逼真的表演,让当时的听课老师信以为真,纷纷跑去拉架。我顺势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生活当中,诸如此类的摩擦冲突时有发生,那么怎样化解这些冲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共同讨论的话题。因为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对问题的思考就很主动,思维也相当的活跃。这就充分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讲述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上课时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

例如在学习“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高贵的施舍”: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結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了。他就是当年的那个乞丐,他是来感谢我母亲的。

导入:“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乞丐给予施舍?为什么说母亲的施舍是高贵的施舍?母亲的做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入新课内容,学生的兴趣、欲望被激发了,自然就进入到探讨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渲染教学情境,播放歌曲导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因此,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讲授新课前播放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健康、情调高雅的歌曲。主题鲜明的歌曲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通过歌曲主题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这样就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例如前不久,我刚上的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的父亲母亲”的课题导入中,我播放了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明夫妇自己创作的歌曲《让爱住我家》,这段美妙的音乐使学生的身心随着音乐和语言得到缓解,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融入情感体验,导入课题。学生们完全被动听优美的歌声吸引住了,沉静在温馨的氛围中,此时导入新课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心旷神怡地投入学习。

四,联系新闻情境,时政热点导入

时事政治教学是中学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入部分设置时政热点,既可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的时政新闻,又可通过热点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最近学习的人民版教材九年级第二课”中国的大国地位”一课时,我結合中国在前不久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国庆60周年的盛况这一时政热点来导入新课。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平时在教学中,每遇到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我都要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如召开新闻会一样把最新的动态告知学生,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同时也有利于新课导入和课堂教学的组织。

五,优化课堂教学結构,利用电教手段导入

运用多媒体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如最近在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去年“512”四川地震时,全国上下抗震救灾的录像片段。然后导入: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担,与国家共度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共同讨论的话题。

这样,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手段导入,使学生获得更强烈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何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导入、名言警句导入、漫画导人、图片导入、温故知新导入、常用的还有诗词、警句、名言等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导课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导入要有启发性。

(2)导课要有针对性。

(3)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3

摘要: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对待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的生成资源,教师应抓住契机,伺机引导,有益开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挖掘生成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把握生成资源,倡导自主探究;利用生成资源,激活道德潜能”三方面阐述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实践与认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 生成性资源 实践与认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往往被人忽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能形成更多的教学契机,可适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谓生成性课堂资源不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的、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

笔者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生成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使课堂看起来完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大到教学目标,小到学生的回答甚至教师的每一句课堂语言,都力图无懈可击,完美地体现了一切皆在预料之中的教学设计,不知不觉静止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而变化生成却沦为点缀。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对待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等课堂生成资源,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教师都应抓住契机,充分挖掘,伺机引导,有益开发。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这一课,当我利用当地材料讲到“最近某乡一只船不幸沉入河底,造成8人死亡”和“附近发生火灾,一名六岁小孩被烧死”的事例时,学生中却有人低声说了一句“活该”。这一“活该”改变了当时的课堂气氛,尽管当事人是随口说说,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同学转过头去看他,有的同学面面相觑看着我,等待我来处理这件事情,可以说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对这意外的情景,我并没有对这“泯灭人心”的幸灾乐祸的言论进行批评,反而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分组进行讨论: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作为死者的父母、妻子、儿女会怎样?其实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悲欢离合,如果我们周围的人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心情又会怎样?课堂上四人一组讨论了起来,气氛顿时显得凝重。学生发言时,这位同学低着头站起来说道:“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是口头禅害了我,这并非是我的真心,以后我一定注意。”其实,这时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对自我行为的反省、检点和良知的唤醒。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生活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挖掘课堂生成资源,在“意外”中引导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主动反思,就能重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让生成资源的奇思异想充溢课堂,并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二、把握生成资源,倡导自主探究

开放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征,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需要引入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社会现实问题,也会有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这些现实问题与我们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偏激的认识。随着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这种随机生成的资源就会更多,尤其会出现有学生感兴趣的又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种随机生成的实践性资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有力推动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内容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乞丐有没有尊严?”原来这个学生在网上看到一则“乞丐讨尊严”的新闻,及许多关于乞丐的负面报道,并对这个问题一直心存疑虑。他一说完,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乞丐有没有人格尊严”一下子成了课堂一个热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难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我果断放弃了原定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只见课堂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快到下课的时间了,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通过学生的发言和相互质疑,我发现学生对乞丐有没有人格尊严的认识还很片面,观点也以感性为主,缺少理性分析。于是,我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求学生回家后搜集与乞丐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用所学的有关人格尊严的知识,自己阐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周后,从学生上交的作业里发现:有的学生结合人格尊严的有关法律规定,详细论证了“乞丐也有尊严”、“乞丐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的观点;有的学生则从社会角度对乞丐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写出了《谁为乞丐买单》等文章。尽管其中仍有部分观点不够成熟,个别观点还有些偏激,但不难看出,这些学生提出的观点是经过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于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格尊严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感悟。尽管这样做会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时甚至会使教学的知识目标在当堂课中没法完成,但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收获远远不亚于单纯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生成资源,激活道德潜能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对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一些错识认识,我们在课堂上不但不能回避,还应抓住契机,重视学生的德性生成,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主动诱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应有的育人职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防患于未然》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剖析我们身边较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共同探讨避免或者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学生对“打架斗殴”、“携带管制刀具”、“传播淫秽读物”的危害都有所认识,但对“夜不归宿”,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的说:“这跟他人又没关系,只不过是家里父母会担心罢了。”其实,在课前我就了解到有些学生就存在着夜不归宿、迷恋网吧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说法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我觉得要把握好这一教育契机,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故意说:“看来夜不归宿不是什么不良行为了,以后我们同学不想回家就不回家好了。那不回家又去什么地方呢?”有的说:“去同学家里。”有的说:“去网吧通宵上网。”有的说:“在街上游荡。”……经过这么一说,学生也顿悟到:“去同学家里,会影响到别人的休息和生活,人家会很烦的”;“去网吧通宵上网,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街上游荡,会影响到社会治安,还有可能会被坏人引诱”……所以“夜不归宿”对家庭、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4

一、通过漫画营造教学情景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贬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的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并不急于出示新课题,而是先展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漫画,并根据教材内容与漫画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妙趣横生的漫画去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时,先出示一幅“少管闲事”的漫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结合漫画背景设疑:①这漫画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②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现象吗?③“少管闲事”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④当遇到违法犯罪正在进行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利用漫画设疑,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对话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音乐营造教学情景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课文内容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解,而是让学生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走进新时代》,优美激昂的旋律在教室响起“……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听完之后,问学生:“《东方红》这首歌歌颂的是谁?”学生齐声回答:“。”接着问:“中国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学生一起回答:“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再问:“《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唱的又是谁?我国现在正处于怎样的新时代?”有学生举手回答:“这首歌唱的是邓小平,是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此刻,笔者在黑板上写出课题――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由此可见,用歌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心旷神怡地投入学习。

三、讲述故事营造教学情景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把道德知识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这样,学生更易在生动的讲述中进入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来。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调控情绪”这一课时,利用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笔者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富有的人,他拥有全村大部分的土地,每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人们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富翁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的烦恼很多,整天不是担心家产被盗被抢,就是担心子孙将来把财产挥霍一空。一天,富翁在村中散步,看到一个乞丐悠闲地晒太阳,嘴里哼着小曲。看到一个乞丐竟然如此快乐,富翁有点纳闷,于是他走进乞丐问道:“你一无所有,为什么竟如此快乐?”乞丐不屑地看了富翁一眼说:“你们这些有钱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快乐,地球是我的家,天空是我的房屋,大地是我床,我拥有整个世界,你怎么能说我一无所有呢?你虽然拥有万贯家产,但你整日忧心忡忡,你怎么会快乐呢?”听完这个小故事,同学们略作思考后,便在这个情境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虽然这个故事中乞丐的说法有狡辩之嫌,但学生们通过讨论逐渐懂得: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的关键并不是你拥有多少金钱、多高地位和多大权势,而是你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境遇。俗话说:“知足者长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就会拥有笑口常开的人生。

四、表演小品营造教学情景

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能够在师生的密切配合下,创造出一种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一般可用语言、行为、表情配以合适的头饰、简单的道具来表现某一道德情境,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如在九年级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中,让学生找来一辆小型自行车放在教室前面,并让学生扮演成小商贩以急于出售赃物的心情和表情展现在众人面前,再现了“黑自行车”在市场上交易的场面和过程。小品表演,再现的情境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又高于生活。而它的表现形式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在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省。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5

不靠施舍靠才艺

1961年,宋天福出生在安徽阜阳太和县肖口镇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妹七人生活相当清贫。上小学4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那年宋天福又因患小儿麻痹症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右腿残疾,只得辍学在家。每当他一瘸一拐出现在村里时,经常受到别人的捉弄嘲笑。受辱后一回到家,双手战栗的宋天福一次次跪倒在地发疯似的揪拽自己的头发,一边哭着一边大喊:“老天呀,你对我为何如此的不公啊?!”

宋天福14岁那年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靠说学逗唱要饭的老乞丐,头脑活络的宋天福跟在后面看热闹,他发现别的乞丐很少能讨到钱食,而那个会唱山东快书的乞丐乞讨方式很特别,他会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施主唱段吉利话,体现出一定的智商和技术含量,成功率很高。这在眼下吃饭都成问题的宋天福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乞丐靠真本事养活自己,与其这样虚度光阴,不如拜师学艺混口饭吃。”宋天福的决定立即遭到全家人强烈反对,“饿死不当叫花子,这是有辱门风的下贱差事!”但此时的宋天福心意已决,“身体残疾学别的技术也不现实,做小买卖又没本钱,掌握一项自食其力技艺也许可以解决一生的温饱问题,不致成为家中的累赘!”随后,宋天福追随那个老乞丐一路风雨颠簸在山东学了四年“艺术乞讨”,四年里宋天福沿着京沪线,足迹踏遍枣庄、济南、泰安、德州、滕州、邹城、曲阜等县市,行程万余里除了学会说唱,还学会山东快书演唱编词技巧,学会了细致观察,活学活用能随时将眼前的景物融入表演,把一份实实在在快乐和祝福送给施主。在跟随师傅的岁月里,宋天福牢记住师傅那句“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口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用劳动用自己的歌声取得施主愉悦获得合理报酬”的教诲,他已经完全了克服了乞讨时畏缩羞怯低人一等的心理,从18岁那年的秋天宋天福便开始“单飞”跑江湖了。

自此,在济南的大小集市上,又多了一个穿着极其破烂的百衲衣,一手拿着两块碎碗片,一手拿着一副竹板,身上背着破袋子的年轻乞丐。宋天福并不仅仅伸手要钱,而是出言必唱,唱的内容一般都会与商贩经营特色有关。他知道,那些个卖菜的,多数都是斤斤计较的小市民,要从他们那里要到钱,必须做到一张口就能唱出抓住人心的“口彩”。于是,宋天福首先将一些卖冻肉、蔬菜、水产、服装、干货等不同经营风格的店铺,预先分别设计出一套说唱“台词”在家反复背诵,并对着镜子辅之以滑稽夸大幽默的表情,等运用自如了,他便展开自己的“营销攻势”。你还别说,尽管最初几次因张口有点结巴进账寥寥外,但一个月后宋天福就做到了手拿两瓣破碗现编词句演唱,他那酣畅淋漓幽默风趣游刃有余的板式词句很快赢得别人心理的,大家都夸他嘴甜会说,有的商贩会停下手中活专心看他表演,甚至有人竟然要求“给你2分钱再唱一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宋天福知道自己不靠别人施舍生活,而是凭借表演取悦听众,用才艺挣钱,但唱得再好,老是用一种表演方式、老在一个地方乞讨混脸熟人家也会厌烦。渐渐的,宋天福不仅学会了数来宝、莲花落等唱技,适时扩大“经营范围”,开始转战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繁华商业街,每上酒肆衣店,他会根据不同乞讨对象即兴创作类似山东压韵快书形式的打油诗,边唱边跳,开始时会赞扬店铺生意好,老板人长得帅长得靓,孩子聪明,反正好话一箩筐。如果老板顺利给钱,继续好话伺候,然后到下家谋食;如果老板磨磨叽叽甚至一毛不拔,甚至还骂出难听话,宋天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依旧笑脸奉承,俗话说长手不打笑脸人,他那种职业耐心嘻哈脾气最终一般都能让人折服,给点小钱打发他。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华北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缓慢,但宋天福唱过一段后别人都给他二分、三分的,就这样他一天居然能赚二三十元,到1988年的时候,宋天福的积蓄就有两三万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绝,挖地窖录卖专辑

宋天福10多岁开始“跑江湖”,自己腿上又有残疾行走不便,再加上渐渐年纪大了,思乡心切落叶归根。于是,1992年初,他回到了老家阜阳市。

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宋天福发现,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电视机和影碟机的普及,由阜阳周边的几帮唢呐班自编自导自拍自制的民间小调光盘磁带、录像带一时间风靡阜阳大地,纵观其演出内容,大部分都存在着低俗甚或色情的倾向,显然会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但却占领了当时农村90%的文化市场,有条件的农家红白喜事请他们演出一场价格都在300元以上,没条件的买盒几块钱的磁带放放,并能随着外出人员的脚步这些文化产品远销省内外。民间小调为何在阜阳农村这样火?宋天福敏锐地意识到,阜阳是农业大市,农村文化过于贫瘠,农村800多万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诱人。从这里,宋天福嗅到了的商机,看到录制有民间小调的盒式录音带在农村十分流行,宋天福立即以每盒5毛钱的价格,从武汉买来1000多盒空白磁带,没有钱买先进设备,宋天福就买来一台盒式录音机,在出租房院子里挖个3米多深地窖,以避免录音时出现杂音。将自己的说唱录制后,以每盒五元的价格送周边几个县城的音像店卖。由于宋天福的顺口溜非常迎合时代,讲述的都是老百姓生活中普通人的平凡小事,大人小孩都能听得透彻明白。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在不经意间成了大智慧的一个缩影。人们在放声欢笑的同时,对生活也有了新的感悟。而且语言为安徽阜阳地区方言,味道十足,他那风趣搞笑插科打诨的经典段子,一下子吸引了消费者,5个多月即全部售完。随后宋天福进入规模生产抢占更大市场,几万盒带渗透进安徽阜阳地区大小的音像店,直到今天随便问老宋的带子,店主都会熟练地从显眼的位置挑给您,这样火暴的销售持续了三四年,除去发行成本,宋天福净赚了十多万元!在大量磁带售出的同时,给创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利润,更多是知名度的广泛传播,这让宋天福成了阜阳乃至全省的名人!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6

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控制,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社会矛盾的化解上,以防重于治的策略展开相关工作。其中,建立健全以救助管理制度为中心的矛盾梳理体系,便是其中要务之一。社会治安防控的价值目标是“通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运行界定个体行动领域,以防止和减少侵犯行为和社会冲突等失范行为,由此创建和维持一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①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治安防控的方法是多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由社会制度的作用而实现防控。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大量地产生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时指出:“如果在一种社会制度下,光是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不减少贫困现象,并且犯罪现象比人口数目增长还快,那么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必然有某些腐朽的东西。”②为缓解不断增加的贫困及犯罪问题,自1601年起,西方国家相继建立社会济贫法规,由政府承担责任,为贫困者提供培训、就业机会,收容老人、患病者和孤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救助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异大,新贫困人群和贫困现象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充分暴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003年8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并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下称《救助管理办法》),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其价值目标是推动城市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与正义,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利,防止和化解社会危机,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中外救助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表明,实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是其在社会治安中发挥预防与控制功能的核心举措。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治安防控-Y-段,救助管理制度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一)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

1.主动性

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表现为对“高危群体”③进行及时预测、判断,并自觉通过制度化的防控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加以抑制、削弱和调整,引导遵从社会规范,消除潜在违法犯罪行为。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的弱势群体出现,加速了阶层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由于经济贫困,生活拮据,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者往往因生活的无依,心理上出现悲观、焦虑、无助,进而为了生存抛弃个人的尊严,沦为流浪乞讨者。尊严被生存所取代,人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撑,要不就自暴自弃,自我沉沦;要不就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破坏秩序。于是跪叩乞讨、强追乞讨、拦路乞讨、扶灵乞讨不绝于目;贩卖人口、残害儿童,控制乞讨,收买老弱,欺骗利诱乞讨、偷盗乞讨等更是明目张胆。救助管理制度的出台,通过引导救助、即时救助、昼夜救助和流动救助等形式,为社会治安提供了主动的预防和控制系统,使政府得以借助公平、正义制度积极承担济贫的职责,给予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还尊严于弱者,帮助其自觉修复心理失衡,减少自我沉沦与突破法律底线行为,引导流浪乞讨群体回归正常社会秩序。

2.防范性

保障城市的安全前提是保障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一切城市人口的生存安全。救助管理制度,为其提供物质保障与就业可能,帮助无所依归的人口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以疏代堵,以救代驱,防止因穷困导致心理失衡,因心理失衡导致社会失序的危险,这才是社会治安防范的上策。

3.长效性

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责任的主体性,设置专门的机构、专业人员、资金,运用统一的甄别标准与规范的程序,以公民的权利保障为基础,对陷于困难的城市流浪乞讨群体进行分类救助、分类管理,为其生存及后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援助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效的运作机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有别于传统的行善施恩。传统的行善施恩,是建立在个体主义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与乞讨是个人好吃懒做的结果。

在我国,这种个体主义贫困观曾得到广泛的认同,勤劳节俭持家是优良传统,贫与富是自己的家事,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于是,对贫困者、乞讨者的救助往往是一种施恩性、随意性的慈善之举。相反,救助管理制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基于结构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因贫致乞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为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对公民的福利应当承担某种责任,应当“透过就业、教育和文化机会的平等使阶段之间的冲突削弱,将资源的再分配同公民享有福利的社会权利加以结合,使福利国家成为一种扩大公民权范围的手段”。①依据结构贫困观,我国建立起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实现从个体贫困观向结构贫困观、从施恩论向权利论的转变,体现国家对于弱势群体救助的责无旁贷,以规范的、长期的制度约束保障一国公民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践社会正义,对获益较少者进行积极的补偿,为减少贫困,降低阶层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全,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持久的制度保障。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优势

1.政府作用的主体性

社会治安防控212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丰富的物质基础,救助管理制度的施行也依靠优先发展的物质资料为前提,政府是承担这两大职能的主体。一方面,政府通过系统性、法制化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治安防控和救助管理提供强大的人、财、物、信息等物质保证和组织保证,促进两者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动态地调节救助与管理的力量,有利于形成整体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政府在立法的基础上,对因贫、因灾的原生型流浪乞讨者及突遇困难、无家可归等流浪乞讨者,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主动的分类救助。尊重受助者的尊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自觉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帮助受助者减少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降低潜在的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的秩序。而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恶性乞讨、职业乞讨群体,则强调城管、公安的介入。启动行政和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和控制。政府自觉的动态协调与支配下,救助管理与社会治安防控能有机互动,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防控效能。

2.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现代政府管理能力的建设,强调对社会力量的培育与引导,从而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和水平。虽然救助制度的出台较 晚,但我国民间慈善救济力量早已存在,扶危济困一直是我国传统美德。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救助的主体性的同时,设置了激励公众参与的机制,合理地引导自发的、零散的民间慈善力量有效地组织和发展起来,将传统的救济私情上升为一种制度、法规去理解与行动。壮大了救助力量,增加筹措资金的渠道,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为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真正陷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的救助保障。而对于操控未成年人乞讨,欺诈性乞讨,有组织的团伙乞讨,指使、教唆、胁迫、诱骗他人乞讨恶性乞讨群体,破坏城市环境、威胁城市社会公共安全,出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社会公众往往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防控工作中,加强对违法乞讨行为的监控。从而,既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保证救助机制的有效运行,也能延长社会治安防控的阵线,拓宽社会治安防控的阵地,促成社会治安防控力量的协同。

3.预防手段的可靠性

教育是社会治安防控中适用对象最广泛的措施。教育使人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是从根本上影响人、改造人的手段。贝卡利亚在他的着作《论犯罪与刑罚》中说:“预防犯罪的最可靠的,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①救助管理制度在日渐成熟的运行中建立起“助人自助、助人自强、助人自立、助人自尊”②的价值理念,以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分类、分层救助。对遇临时困难而致乞讨的群体,按程序和标准予以临时性的物质、生活救助。对反复救助者及职业乞讨且有劳动能力者,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心理引导,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尊重、责任、归属,激发自醒、自尊意识,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劳动能力开发等救助服务,帮助有条件者自立与自强。对于长期滞留于救助站的未成年人,则提供教育开发、心理健康促进、劳动技能培训等救助,为其成年后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对于精神疾病者、智力障碍等无识别能力者,则为他们提供长期安置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救助管理已是关注教育功能的长远影响,对曾经违法犯罪、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及职业的乞讨者等进行多维度、多效能、针对性较强的发展性教育救助,挽救失足,矫治行为,帮助其自助、自强、自尊、自立,实现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放弃违法犯罪甚至流浪乞讨,回归社会,有效地贯彻了社会治安防控教育为主的核心手段。

三、救助管理制度

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功能的实现条件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和优势,而要真正发挥其积极的预防与控制功能,还需要在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参与机制、科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平衡“管制”与“救助”的价值取向

2003年我国废止《收容遣送办法》,施行《救助管理办法》,由“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标志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以社会控制为立足点,转向以人的自由权利为立足点,强调限制政府对国家权力的使用以及对弱势群体救助责任的担当,体现制度人性化的精神。然而,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和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为核心,旨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并没有得到乞讨人员的欢迎。调查显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职业化倾向明显,操控乞讨、欺诈性乞讨等带有违法犯罪的乞讨行为不断呈现,严重危害了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可见,“‘强制收容’片面注重政府权力的运用,信奉权威主义价值观,忽视了对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是蕴涵于旧制度中的价值理念的失衡;‘自愿救助’片面追求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和满足,高扬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而弱化了政府在合法前提下的管理职权,导致价值理念的再度失衡。”③现实证明,无论是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还是过度自由主义倾向,均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此,保证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实现,必须在制度安排上作出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既要尊重流浪乞讨人员个人自由,但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功能,对超出个人自由权利的乞讨行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履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责任。从而促进国家权力的使用与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两种价值理念的融合,使“管制”与“救助”功能实现动态平衡,共同服务于有序社会的构建。

(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实现平台

现实救助制度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救助对象的数量范围还是救助的质量要求都远超出《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范围上除《救助管理办法》所界定的对象范围外,生活困难,被骗、盗、抢、丢,务工不着、寻亲不遇、刑满释放、无钱还乡的困难群体,以及有吸毒史、精神病、传染病、危重病、上访分流、安置、公安待查证人群等特殊性、高风险性群体在实践中已成为城市救助机构临时救助的对象。相应的,救助质量也由《救助管理办法》>: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团体参与的人治理和救助。这样可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设置缓冲体和政治回旋空间,扩大政治的社会参与面和合法性基础,协助实现政府的目的和意图。”①为此,面对救助数量的剧增,救助人员构成的繁杂性、救助需要的多样性等问题,政府以救助机构为载体,加强最低生活保障部门、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维权机构、安全稳定网络、城管等机构的合作,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分类救助,体现其责无旁贷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发挥其主导功能,通过规范的制度,激励和引导志愿团体、地方教育部门、民间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在庞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下进行分类、分层救助,形成救助的延续性链条,提升救助的实效性,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立体的救助模式,为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中的有效功能提供操作平台。

(三)打造救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手段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7

第一部曲:以境生趣,其乐融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葡萄牙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境生趣,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尾,都要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村居》时,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导入,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要铺趣。当学生学有困惑时,教师应及时添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的教学情境,减缓学习的坡度,给予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白居易《忆江南》一词,“江南好”,好在哪儿?学生凭借文本,只能感受到有绿水红花才好,只知皮毛,空荡内里。为了让学生由衷感受到江南之好,教师可创设图景让学生想象描述,一幅幅动态的、绚烂的江景美不胜收:耀眼的金光,怒放的红花,摇曳的碧波,日光、水波、花影交织一起,组成了一幅意蕴无穷的油画……在学生的描述中,“好”已化成了一幅幅光彩夺目的江南图景,读进诗里,其乐无穷。

课尾要延趣。《渔歌子》课末,悠悠的古韵伴着教师反复的吟唱,情境的创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古诗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依稀中仿佛见到了西塞山前清心垂钓的张志和,自己的心灵也一次次得到荡涤。“境”铺始末,“趣”满课堂,观其像,辨其由,品其味,和其韵,古韵悠悠,乐也陶陶。

第二部曲:寄情于读,声声传情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古诗的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古诗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这对小学生来说,似乎有些玄乎,难以亲近。其实不然,学生一旦入眼入口,就能入情入境、入脑入心,就会读而不厌,诵而不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寄情于读,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读的层次应由浅入深,通晓文字的读,理解诗意的读,感受画面的读,体悟情感的读,欣赏表达的读,声声诗句,字字于情。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范读、引读、接读、赛读、对比读、表演读、配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在不断的读的训练中,逐步丰富感知,充实内容,提升情感,达到共鸣。《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一个清新、静谧的春晨,两位挚友临别时举杯畅饮仍难以释情的感人至深、情意浓浓的画面。在简介王维与元二的交情和元二西出阳关的缘由后,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再抓住“更尽一杯酒”想象当时的言谈举止,把饮酒饯行时肝肠寸断般的难舍,往昔往来的畅快,茫茫前景的希冀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在自由无拘的遐想中,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离态,诵出别情。这样读,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诗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只有这样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标要求,将古诗教学读出一个新境界。

又如《所见》中牧童骑牛放声高歌的悠闲自得与意欲捕鸣蝉的专注不语,这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对比强烈。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集体响读与个人轻读对比,感受了当时的气氛;表演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配乐读,领略当时的心境;赛读,积累了语言,拾到了童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读,有口无心、有境无情的古诗学习怪现象就会与日渐失,直至无存。

第三部曲:慧眼识材,巧做设计

古诗词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有赖于自身的非凡价值,其经典无处不显,或用语精准,或手法精辟,或写法精妙。做教学设计,应善于解读文本,捕捉好教学切入点,只有切得准,方能教得明,悟得透,诵出味。设计最忌循规蹈矩,用固定的模式开展教学,诸如读诗—解义—悟情,无趣死板的教学流程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扫而光,也让诗词的魅力荡然无存。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发挥出诗词的最大价值,就要灵动地、匠心独运地使用教材。

不少成功的课例给了我们以启示:《乞巧》的“望”、《嫦娥》的“悔”、《泊船瓜洲》的“绿”的切入,聚焦事情、心情、景致,发掘诗中凝练的关键的字眼,凸显重点,厚实文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物悟情,可以从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景物想开去,铺展出一幅幅友人难分难舍的动情画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帮助学生领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四部曲:巧用资源,古为今用

古诗今读,时代相隔甚远,作品的时代背景,诗人的身世处境以及诗歌的创作风格等诸要素均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因此,今人读古诗,应多方借助资源,填补理解上的空洞,才能畅通学习,还庐山以真面目,学通学透。教学资源取之有道,文字、声像、生活、实物等,各种资源应用得准,用得简,用得巧,千万别泛滥或不着边际,那样会混淆视听,适得其反。难忘观摩《忆江南》课上的一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美景无数,为何独有此处好?教师一语未落,学生满脸狐疑。在一阵大胆的想象猜测之后,教师及时补充了诗人当时生活工作的图片和文字背景资料,学生释然。这样的资料补充,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诗歌意蕴,更激发了学生深入地体验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

第五部曲:立足教材,开放课堂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学习一首古诗,可以以一带几,可以举一反三,把对比法、添补法、归类法、联想法不失时机地引进课堂,打开学习的新视窗,开阔诗界。如同是垂钓,《渔歌子》与《江雪》表现的心境有别;同是白鹭飞翔,《渔歌子》与《绝句》朗读情感不同。《乞巧》牵牛织女相关古诗的补充阅读;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带学其他思亲思乡诗;学完李白的古诗,可举办李白诗歌朗诵会。教《渔歌子》,对其中白鹭、桃花、流水等景物进行具体描述后,教师灵动地以学过的古诗名句作结,似乎又打开了一扇窗,进而丰富语言,学以致用。总之,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古诗教学就会充满无限活力。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8

七夕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关于的七夕对联大全上联:乞巧;

下联:化生。

上联:双星节;

下联:九华灯。

上联:槎泛海;

下联:鹊填河。

上联:翠梭停织;

下联:银汉横秋。

上联:五夜照天汉;

下联:双星会女牛。

上联:桥填闻噪鹊;

下联:河渡眷牵牛。

上联:郭公果膺寿考;

下联:杨妃私语长生。

上联:天街夜永双星会;

下联:云汉秋高半月明。

上联:晨起曝衣凭小阁;

下联:宵来设果拜中庭。

上联:云汉秋高,凉生七夕;

下联:天街夜永,光耀双星。

上联:好语到来,云軿星驾;

下联:巧思乞到,瓜果几筵。

乞巧教学设计范文9

一、媒家馆

昔日,广州一些妇女随行就市,根据市民的需求经营起了媒家馆。此馆有如时兴的婚姻介绍所,不同的是媒家馆所介绍的均为因种种原因而不易找到对象之男女,并且负责收容他们。如:被富家遗弃的姨太太,流落街头的“外江妹”,未婚先失身的“唔食得猪”妹,上了年纪嫁不出去的“老姑婆”,好吃懒做的“晏婆娘”,欲求再婚的寡妇,逃出家门的妾侍、婢女,还俗的尼姑,从良的……,等等。这些人多数无家可归,有的虽有家,但旧习俗不允许其在家出嫁,如寡妇。

到媒家馆找对象者,多为难于娶得起“新抱”的单身汉、老汉或身体有缺陷之人。当然,间中亦有一些幸运者嫁给人作偏房或继室。旧时,媒家馆虽然是一种半公开的职业,但牵线搭桥比较讲信誉,据实介绍,不作隐瞒,成功与否,全靠随缘,由双方自定。收容者,由馆内供饭(也有只介绍而不留食宿者),介绍成功时,其食宿费用从男方所付的“身价银”中扣除,且要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媒家馆与旧时买卖妇女、窝娼是不同的。时人有《竹枝词》云:“蝶媒蜂使日交加,莫论阿娇‘打泻茶’(广州人称未过门而死夫者为‘打泻茶’)。纵有大红花轿坐,春归燕子又成家。”

二、捻妹花

广州方言,捻,意为培育、培养。如:养鸟称为捻雀,种花谓之捻花。妹,是当地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称,如“妹仔”、“乡下妹”。花,作幼苗解,如:称鱼苗为鱼花,叫雏鸡为鸡花。捻妹花,即是将妙龄少女培养成人,以高价出售的一种畸形行业。

此业盛行于清末民初。当时,广州的豪商巨贾、达官显贵、军阀买办极为集中,他们无不妻妾满堂,纸醉金迷。即便如此,还嫌不够,于是到处寻花问柳,广觅女色,以供玩乐。捻妹花行业,正是投其所好之产物。

操业者以女性为主。她们多是弃妾、寡妇,有的是从顺德一带流入广州的“自梳女”(即终身不嫁的老姑婆),还有的是媒婆、老妓、鸨母。这些人在广州西关富户集中的横街小巷内租赁或自置房子,以收人养女为名,从城市和郊区贫苦人家中挑选一些长的漂亮,身材姣好,动作灵巧的少女收养捻教。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都加以严格训练。为捻好妹花,有的捻花婆子还专门雇请“粗妹”,负责家中粗活,而妹花则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由粗妹服侍。有的还要请教师,或送去私塾读书识字,带妹花到富庶人家串门,学习礼仪。总之,她们要千方百计把妹花捻成素质一流,知书达理,能琴棋书画的淑女,以便售个好价。

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妹花便可待价而沽。现今有名的西关第十甫陶陶居,便是当年“睇妾侍”的传统处所。能买得起妹花之人,均为富户阔佬,为此,羊城《竹枝词》云:“妹子妆成小姐娇,名花捻就画难描。陶陶居上论身价,范蠡千金未枉丢。”

三、关帝厅人马

关帝厅人马,实为广州昔日的乞丐集团。这个集团有严密的组织及大小头目,帮规严格,势力非凡。始自何时,已很难考。最初,他们集中在西关一带,各级头目分别歇脚在文昌宫、洪圣庙、孔子庙、莲花庵等寺庙。总头目则寄足于西来初地华林寺内。市区和近邻破祠烂庙中的乞丐统归其管辖。关帝厅头目原为世袭制。后来,北方有名为陈起风的花子头,曾在少林寺内当过几年头陀,有一身武功。此人逃难到广州后,势力日强,取关帝厅头目而代之。

旧时,广州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必先送一笔黑钱(黑话称“碧陈”)至关帝厅,换回一木板刻印的:“附城花子陈起风”符篆式条子,贴于门口,于是,别的乞丐便不敢前来寻是惹非。事前,还要备一桌盛宴,款待陈起风。陈只带一二亲信赴宴,入席后只饮一杯酒,每盘菜只尝一口,便吩咐随从将全席酒菜打包回寓所,以飨其亲信众徒,并以此为帮规。对此,即便大户人家也不敢怠慢,否则,陈会调集群丐大闹一场,直至主家满足了关帝厅人马的要求,才肯罢休。

关帝厅人马全盛时期,广州市内的乞群几乎无不附属于他。大本营就设在南华寺。陈起风作为乞头,如同皇帝一般。他在西关拥有豪华的住宅,并有几房妻妾,一群奴婢,还豢养了一批打手。据说,陈起风一亲信的姐夫做了南路知府,派人找他去做钱粮师爷,他竟不愿赴任,回信说:“宁与五百罗汉作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便是广州流行的俚语“做贯乞儿懒做官”的由来。

关帝厅人马的头目,负责对乞丐进行训练,然后派他们沿街行乞,或去仪仗铺里打点零活,还有卖唱耍猴等。乞丐们乞取的酬赏,须供奉三成给“大骨”(乞头),然后再上缴一部分给关帝厅头目,由他们与段警分享。因此,在乞丐中流行有“脱鞋来穿屐食,穿屐来穿鞋食,穿鞋来穿靴食”之说。意为:赤足裸腿的乞丐得来的布施,要孝敬穿屐的“大骨”;而大骨又要上缴穿鞋套袜的关帝厅人马;关帝厅人马还要供奉皮靴贼亮的警署官员。

四、光雅里仪仗铺

广州西关,有一条石板小街,名叫光雅里,以开设仪仗铺而闻名羊城。旧时,有名气的仪仗铺多多福、万福、丁财贵、永全福、广福、联福、有丁财等十多家。仪仗铺里的管理人员,一般有店东、伙计三四人。仪仗铺的劳动力来源,主要靠临时雇用乞丐及老人院、孤儿院的成员,以乞丐为主。为主家体面计,雇用人员统称为“亲家郎”,乞头则称为大骨。仪仗铺接受红白二事后,按事主所讲的规模,计算好招雇夫力的数额,提前一二天在铺门口挂水牌公布,由大骨负责召集。所得仪仗费用,层层盘剥,到夫力手中时,所剩无几。

仪仗铺临时发给夫力衣服。喜事,一律穿红色镶黄边的衫裤,戴黄色并绾有红边的草帽;丧事,夫力则穿白色镶蓝边的衫裤,戴黄色绾蓝边的草帽。这些服饰,用完后要交还。因夫力多为乞丐,常发生乘机脱离仪仗队伍,将衣帽带走的事件。主家对夫力的使用要求极严,还有诸多禁忌。如明确规定,喜事、丧事所用的“亲家郎”要严格区分,如若杂用,对主家不吉。但是,仪仗铺老板只图赚钱,不管禁忌,多瞒着主家,将刚刚抬过灵柩的夫力,夹杂在婚庆的亲家郎中。在仪仗铺,常用“红豆沙与白果粥捞埋一堆”的黑话,来称这种喜、丧仪仗夫力杂用的做法。

仪仗铺除在广州办理红白二事外,还承领近郊及南海、番禺、顺德、中山各地的迎神打醮等会景仪仗。因此,昔日广州仪仗铺的生意甚为兴隆。自“五四”运动之后,在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礼俗浪潮中,仪仗业逐渐走向下坡,仪仗铺顾客日稀,业务一落千丈。广州解放时,此业已经销声匿迹了。

五、爷门堂倌

爷门堂倌,简称堂倌。是对临时受雇老爷门下专供特殊差遣之人的称呼。堂倌是专为红白喜丧之家服务的行业。一般由主家直接雇用,有时也受托仪仗铺代雇搭配使用。堂倌只要在自家门口贴上写有“某记承接堂使、茶担、礼生”之类字样招牌,雇主或仪仗铺老板便会登门接洽。堂倌人数不多,主要聚居在西关的光雅里、牛角巷、文昌街一带。

堂倌分男、女二堂,实际上均由男子担任,他们的年龄一般在三十岁左右。男堂、女堂均着男子服装,只是女堂倌比男堂倌穿的衣料要好些。由男人装扮的女堂倌,主要是侍候女眷,因此要薄施脂粉,油头粉面,泽亮的头发上钳个大发夹,脑后插一把骨质的发梳。女堂出手兰花指,开言假嗓音,奶声奶气,扭捏做作。由于长期从事这一职业,日久积习难改,因此,在日常家居生活中也摆不脱女堂倌的娇态,常令亲友反感。堂倌收入低微,加之阴阳怪气,动作变异,因之难觅得配偶。

堂倌在喜丧主家,主要是写礼帖,排座位,点礼品,挂喜幛(或孝帷),做礼生,侍候客人。宴席中,堂倌穿梭于宾客之中,上菜、斟酒、敬茶、递巾、打扇、递烟、引带上厕所等,无所不干。还要追随主家前后,拉长尾音,高唱:“老爷(新郎)亲自上菜,请各位多饮几杯”之类的话,逐席献菜敬酒。席将散时,还要陪同新郎、新娘叩头作揖,逐一谢席。席终人散,男女堂倌一起动手,收拾残汤剩羹,擦抹桌椅板凳,清洗杯盘碗碟,忙到深夜,才轮流分食客人吃剩的饭菜,实是凄惨。堂倌在婚庆主家就雇,除上述事务外,还需陪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拜尊长,并侍候俩新人吃暖房饭,点龙凤烛,捧大吉盒。三朝回门时,要跟在新女婿的轿尾,前往女家拜丈人、岳母。

堂倌因要受雇于爷门,而且要执掌礼生、写贴、定称谓、排辈份等,所以,必须懂得礼法。他们多粗通文墨,熟悉尊卑界限,因而,此行当大多为祖辈相传。

六、梳头婆

梳头婆又称大妗姐,系旧时依附于仪仗行业的又一帮口。她们是婚庆场合女家用于跟随新娘的临时使妈。有的由仪仗铺包办,有的则由主家央人直接雇请。大妗姐一般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妇女,因她们在无人雇请时常到街头巷尾摆摊梳头,因而有梳头婆之称。梳头婆多属失业的佣人,也有的是遗孀弃妇,还有的是从顺德一带流入广州的自梳女。

梳头婆在婚庆场合的着装比较讲究。一般穿白色锩黑边的府绸大襟衫,下穿黑色文华绢长裤,脚穿黑鞋黑袜,襟前洒些香水并别一条绣花手绢。夏天,也有穿点梅纱黑胶绸衫裤,脚蹬珠花响底拖鞋者。头饰也较讲究,通常梳元宝髻或S型髻,也有梳一条油光大辫子,拖在脑后,发髻上要缀朵白云兰或茉莉花。手腕上多绾玉扼(玉镯),指间套有戒指。这些行头,受雇时必须穿戴齐全。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