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控技术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4:10

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块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35-03

作者简介:王凌云,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黄红辉,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开发

1.服务地区经济,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构建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彻落实《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实施方案》。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推进,形成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的对接。

“数控技术”专业紧扣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脉搏,覆盖多个新兴制造产业的岗位群,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上海龙头发展行业培养所急需的制造业一流人才。

在“示范型高职院校”目标引领下,以强化实践实训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先进数字化协同集成制造技术为特色,以技术革新意识、团队精神培养为先行,充分整合已有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做强“上海市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

将学院拥有的“上海市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建成“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实训平台”,从而达到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典型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培养目标;为培养以技能和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制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拓展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强化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机厂、上海大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人民电器厂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企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

(1)实行学历教育与具有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双证”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作驱动,企业工作项目为导向,以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手段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实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养成”教育模式;以企业为导向,专业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岗位为目标、实行工学交替、产学合作;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进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扩大校外顶岗实习企业网络。

(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

2.专业定位与发展相融合

专业建设上,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集学历、职业技能“双证制”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加快推进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支撑专业特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以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先进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进行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重点是培养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装调及设备维修、CAD/CAM技术、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及数控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想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的实际岗位职责为依据,课程体系全面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的课程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对于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与实训模块。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突出技能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数字化制造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法,重点突出技能;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制造过程为导向,过程学习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课程设计理念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与设计。

2.以培养具有技术革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标指向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形成数控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数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数控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方向、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方向、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向及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能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设计、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了解材料加工先进技术及理论,具有基本的从事技术革新能力。

3.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4.课程体系分层次、模块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分为基础能力模块、设计模块课程、制造模块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五部分,各部分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的培养,五部分课程模块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具有系统性。各部分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在课程内容深度与知识层次上具有递进关系,体现出课程间的发展性。

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分层次构建训练项目的内容。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训练、金属切削技能训练、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训练、CAD/CAM综合训练、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五大模块。各模块训练内容对应相关职业岗位和课程需求,对接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技术应用职业标准,学生根据职业资格等级对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的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实训,在实训结束后参加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数控中级或高级证书。利用CAD/CAM综合实训和《数字化制造中心》,打破了过去各项数控加工技术互相封闭独立、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系统化训练的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全新教学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体现专业特色,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制造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并取得数控加工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

利用理论教学、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基于机械制造工作流程,依据数控技术相关专业标准以及相应岗位职业标准,兼顾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的要求,从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制造能力出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学结合的基础条件。围绕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数控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职 数控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本人结合10年来从事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培养目标既不是研究型也不是简单的操作型,为此我们对无锡及周边地区进行广泛的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市场所需的数控人才层次,进行正确定位。针对我校情况,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械、电子、微电子技术的综合知识,具备数控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加工、维修工作的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人才的就业岗位分析为: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实施;数控程序的编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车间生产与质量管理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模式。各制造业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 (1)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2)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BET模式。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4)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实施教育与训练,强调实务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成效,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证书。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其本国或地区技能人才的培养。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我校地处我国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努力,明确数控专业特色为“零距离”、“不断线”、“双证书”。

“零距离”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始终与企业“零距离”。学院利用地处无锡新区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途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目前已有多名企业专家级技术人员受聘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学院则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跟班实践。

“不断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贯彻三个不断线,即外语训练不断线、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不断线、专业技能训练不断线,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滚动式”顶岗培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双证书”是指学生毕业时同时应具有毕业证书和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并把技能证书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课程教学改革

为保证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按“必需、够用”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数控专业的学习主要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维修等,因此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努力减少其它系统性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CAM实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比例达到1:1,让学生在各类数控实训中强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开展正常的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控技能的培养。

四、教材的辅助建设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材建设不容忽视。近几年高校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教材还占少数,数控专业作为较年轻专业,许多数控教材自成体系,内容重复,缺乏数控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而且许多教材参照本科教材的模式,过分强调基础理论,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够;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为此,我们尽可能安排双师型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强调授课教师应敢于打破教材体系,结合数控生产实际,注重课程与岗位需求数控前沿的关系,自编讲义作为补充教材。同时由于数控专业课程的图片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强调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进行直观性教学。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来深化。实践教学采取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以强化学生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目前我们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建立了数控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就业前获取数控职业技能,实现“双证书”目标,目前已建成AutoCAD实训室、Pro/E 3.0实训室、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快速成形技术实训室、EMCO数控工业系统培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机械拆装实训室、钳工操作实训室等,可满足数控专业各类实训的需要。

实践性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有:绿点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德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华达电器有限公司等。绿点、明和还成立了冠名班。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中去,深入到具体生产岗位,能感受生产氛围, 拓展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际生产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工作内涵,有助于学生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校内校外实训的运作,有效地保障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目标。

六、结束语

数控技术是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培养出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方法。近几年我校致力于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教材的辅助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满足无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数控高职教育规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凯峰.培养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实践.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孙逸华,朱国文. 职业技术教育数控人才培养、培训现状调查报告.2004-5-12.

[3]张德强. 数控技术教育改革与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4).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以下简称“数控英语”)课程是各类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培养数控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看懂机床屏幕英文信息和一些专业的英文资料[1,2]。它是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这样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普遍不被重视,学生兴趣索然,学习不主动。回顾一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高职的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只能在工厂中担任一个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很少要看英文资料。很少有学生被指定为程序设计和编制的人员。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数控英语能力不能在工厂中充分发挥出来。面对这样的现状,不仅要反思“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英语”的课程教学,还要找准了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数控英语”课程教学的进行。以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生源整体状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生源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且对“数控英语”重视不够

此专业在2014年之前为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中录取学生。2014年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高职的单独招生。高职类院校招收的生源质量总体欠佳,学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他们对“数控英语”课程的认识不足,甚至还存在“数控英语”无用的思想。有的学生认为不学“数控英语”同样可以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之近年来“数控英语”课程的课时在逐年减少,很多学生对此课程毫不重视,从而导致“数控英语”课程教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1.2“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应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3]。“数控英语”之类的专业课在教学目标上也是照搬本科的教学目标———以提高专业的英语阅读和对话能力为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不能体现“职业性”特点。我院的前身是重庆航天职工大学,有比较深厚的航天技术底蕴,所以在“数控英语”课程教学上溶入航天技术,夯实学生航天技术基础的教学理念并无过错。但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双管齐下,并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1.3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照搬本科院校“学科式”专业英语或沿用“高考英语”训练方法现象,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习题练习为主。训练内容仍然是阅读、词汇讲解等方式,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把英语记忆下来[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缺少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的衔接。在课堂环节中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不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与特色的凸显。而评价方式偏重结果不重过程,由教师一人评定即可。这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欠佳,学习动力低下。2“2转变+2衔接”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连续几届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转变+2衔接”教学模式(图1)基本实现了教师环节

与学生环节的二个转变。加强了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衔接,与后续岗位技能的衔接。

2.1教师环节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思想从以往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转变到“教师指导的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如果对高职类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行为自控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虽然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但英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欠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示范、优秀短文赏析、师生英语对话、小组合作、学生上台汇报演讲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这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这可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和教学进度,解决教学难点。项目驱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促使教师积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教师与时俱进。教师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创新。

2.2学生环节的转变

“数控英语”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让学生思考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思路并让学生进行探索实践。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介入其中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记,练记合一”,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控英语”这门专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同时,通过教师讲授示范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师集中点评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二结合”教学方式,改变了沉闷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加强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衔接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数控技术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口语能力、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踏实肯干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将数控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与“数控英语”课程目标对接,确定了“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图2)是:能掌握数控英语的基本词汇,能看懂数控机床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信息,能阅读数控机床英文说明书,能听懂基础的英语口语。同时,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组织安排,协调合作等能力,使学生学到的专业英语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又能让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

2.4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专业技能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数控操作(NCoprration)、数控编程(NCprogramming)、数控机床的安全与维护(saftyandmaintenanceofCNCmachine)、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rm)等内容为重点。这些内容都是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岗位上必然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andCAM),申请一份工作(applyingforajob)。这些内容,对该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绘图,怎样找工作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为了扩大该专业的学生在数控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增加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controlsystem),交流司服电机(ACservomotor)等内容。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3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对比

教学改革之前,由于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化”教学模式,不适合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缺少兴趣。课堂上学生们开小差,玩手机的人很多。学生们学到的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少,应用数控专业英语的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看懂数控机床屏幕上的英文信息,他们阅读机床的英文说明书非常困难。教学改革之后,采用了“2转变+2衔接”的教学模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学生们开小差,玩手机的人大大减少。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而且他们还能够应用学到的这些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他们不仅能看懂数控机床屏幕上的英文信息,还能够阅读机床的英文说明书。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正确的和成功的。

4结语

高职“数控专业”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充分做好行业调研的前提下,将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衔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控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吴进业,鲁东.外语素质教育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4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内容

1.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夹具设计及生产技术服务、数控机床操作、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应用、产品检验、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数控加工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能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确定专业面向岗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通过广泛的调研得知,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就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具有数控高级操作工岗位能力、能熟练运用机械加工工艺及CAD/CAM软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结合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将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数控操作工、机械工艺员、新产品试制工、机床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

2.实训内容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确定为以下内容:机械制图综合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普通机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控制类实训、零件的综合工艺类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设备检测和维护实训和企业顶岗综合实训等。

以“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为例,其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是: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结构的不同,将被加工零件分为回转体零件、平面轮廓零件、箱体类零件和综合零件四类,每一类型零件再根据零件复杂程度和加工难易程度细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如右表所示。

对上述八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选择后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指导工作量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逐步而减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表 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安排表

二、优化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1.开展多种数控系统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决定了数控实训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合作。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就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数控系统。

单一数控系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应聘上岗时受到企业现状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现有数控机床25台,数控系统有日本的FANUC、大森系统,德国的西门子系统,国产的有武汉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和广州数控系统。另外我们还购买了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它具备多种数控系统的仿真能力,可以实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全过程仿真。通过这些设备和软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技巧。

与具备单一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员工相比,具备多种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他们工作适应性得到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一些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数控设备的配置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配置数控机床要以实用为主,不要盲目追求高档设备,尽量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机床要有网络化连接,企业今后的主流趋势是计算机编程,与机床相配的电脑中要安装企业进行加工所使用的主流CAD/CAM软件,如ProE、Mastercam和UG等。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16日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部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一是学院老师“走出去”,去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能工巧匠“引进来”,作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2003年,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唯一代表首批参加并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积极探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有效方法。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有: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专业教师定期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

1.“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清楚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意识,高标准对待实训。

2.“情境式教学”

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融“工艺分析、编程训练、操作示范、操作练习、产品加工、技能考证”于一体。

3.“工学结合”

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零件的加工过程。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然后与企业实际工艺路线比较,分析其优缺点。

4.采用行为导向“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数控 实训 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优秀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党中央、国务院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对本地区高职教育提出了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同时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操作及日常维护工作,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现在的毕业生却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短期内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表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沿用了几十年的课程与教材,使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数控专业设置知识型的课程偏多,实践技能课较少;教学内容较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比较突出。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课程必须重新整合。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加强实训教学,以便能在实习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只有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得以实现。下面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建立“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应该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来设置。数控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通过对行业岗位调研分析,结合本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以真实零件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教学实施地点,按岗位认知、能力系统培养、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理念培养学生。进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素质教育和学做一体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岗位,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对接。通过数控技术专业岗位专业岗位要求,选择教学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发行动导向的核心课程。引入行业标准、企业规范,转换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核心课程,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及考评方法,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态势。实践证明,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凸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理念,它不仅对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控专业通过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采取 “校企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我们在每个实习基地都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共育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在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递进,并得到迅速提升。

二、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数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数控技能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现场教学做一体化,边讲边练,使学生对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实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独立使用设备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和产品,以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做到“零距离”上岗。通过实训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

与企业深度合作,引企入校,合作经营的“校中厂”,打造成“教学、生产、研发、培训” 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顶岗、就业功能兼备的校外实训基地。秉承“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工厂的技能综合训练作用。由工厂技术骨干指导学生专项及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积累生产经验;通过考取国家相关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整个培养过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打造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具有高职特色、专兼结合、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校内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邀请数控技术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专业建设,使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不断强化教师的研发能力,根据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抓住企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机遇,承接生产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数控技术推广。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每年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的教学团队。

四、评价模式改革

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使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建立合理的评价监控体系,满足学生、家长、企业的需求,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高提供第一手科学数据。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与改革阶段,而数控技术又是一种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专门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高端技能型”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6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①分析企业中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全部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即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学习领域的内容细化为若干教学单元,即设计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情境。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反馈“六步法”独立实施或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整个“工作过程”,最终获得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④展示工作成果,分享学习经验,评估教学双边活动的效益,反馈问题与不足。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应以充分调研相关职业岗位(群)为基础,收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并获得行动领域,进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1)职业岗位(群)调研。通过对本地内燃机、机床工具、汽车零部件、泵阀和模具等规模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数控技术相关工作岗位(群)有数控机床操作、装配、机械产品质检等初始岗位和数控工艺制订、零件编程、高档(多轴)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机械产品生产调度和数控设备管理等发展岗位。(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由专业团队联合企业工程师或技术能手进行实地考察职业岗位,收集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确保所选任务具有综合性及其工作过程具有完整性与代表性。(3)行动领域归纳。邀请企业及职教界专家召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参照国家职业分类,对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数控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4)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一种根据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而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并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从与数控技术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集合推导出一系列教学课程单元,并根据职业成长和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及深的逻辑顺序递进排序,其总和就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学习情境设计

(1)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学习情境的目标及内容之间呈现相关性、递进性和包容性关系。以“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学习领域为例,学习情境的目标及内容的设计要紧抓两个重点:一是选择典型数控加工任务为载体;二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与加工等技能。由此,设计系列学习情境,并对每个情境的能力目标、子任务内容及预期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等进行详细描述。(2)教学资源设计。包括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学材(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导学任务单、网络课程和试题库等),制作配套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加工案例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利用校园网络作为支撑平台和校内教学资源库作为管理平台,满足师生个性化的使用。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进行案例导学、难点解析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平台可以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完成交互式学习任务和拓展性学习项目。

3.教学组织实施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同一学习情境中实施。坚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使职业教育紧扣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实施“车削螺纹”学习情境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任务要求,获取相关信息,制订并实施计划。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边做边学,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最终掌握螺纹类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加工等知识与技能。由此,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三位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2)实施“三阶段岗位”、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岗位学习。一是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一般流程;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工学交替的关键。一方面,将企业产品加工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企业降低设备成本投入和追求盈利的目标,又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完成综合实践训练,也是在承担生产任务,所完成的合格实习作品就是企业产品。通过工学交替,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提升,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由此增强,还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4.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提供了展示工作成果和分享学习经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反馈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检验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为教学决策服务。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通过成果展示、表格反馈、网络平台测试、职业技能鉴定和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一方面,要将专业成绩与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既要检验专业技能水平,又要反馈职业素养高低;另一方面,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工作成果的完成,又要关注工作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7

关键词:数控技术 一体化教学 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体现,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界得到广泛推广。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有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实验法、案例法等。笔者所在学校从2005年开始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尝试在数控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其主要的特征是:教学环境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评价三方化。近五年的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学生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数控操作人员、编程人员、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制定了较为现代化的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拥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注塑机、数控线切割机以及电火花成型机等数控机床,系统包括FANUC、西门子、广数以及华中等,按照机床、系统的不同设置若干个实训室,在每个实训室中配备讲学岛和编程区,可以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从设备上为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学生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学校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是以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服务为宗旨,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实行一体化教学,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三、教学内容任务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分解,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

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校本教材。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保证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四、教师队伍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为了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了教师实践制度、进修制度、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等,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拓宽了教师引进渠道,招聘专业教师时,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使学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能力不断提高。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行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评价三方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重专业知识或技能、重考试结果。但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不但要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在校内学习时,有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在企业实训时,有教师评、企业评和自评;并将三方评价进行比对,重视三方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8

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学校要在设备、资金、人才和政策上向实践性教学环节倾斜,同时还要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实习工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心等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开创另一条模拟实践工作的途径。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以及奖励机制等,不仅要看学历高低和理论水平,还要重点考察其实践性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把企业工程师请进来

聘请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张财民工程师对机械类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数控操作技能培训。聘请江苏泰州蜂陵动力机械厂胡振家工程师进行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培训。聘请上海法道公司姜华工程师进行加工中心的培训。将工程师们精彩的讲课录制编辑成教学片,使资源重复使用,这样使更多的相关专业教师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业务能力,效果较好。

三、把专业教师送出去

(一)一部分进修相关专业高学历

我院从2001年起,先后送培十余人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机械与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为使我校的数控专业办得更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一部分学习生产一线实践技术

为了尽快发展我院的数控专业建设,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入专业教学,学校安排一些领悟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分别

派一些教师到沈阳机床厂数控培训中心学习数控系统编程方法、操作技能、设备的维修等。又派几名教师到铭山机械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加工中心加工和编程培训,主要学习了加工中心的整体构成,典型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系统、编程指令介绍和实际产品的工艺编制、刀具选择、操作注意事项、工艺路线的优化等。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通过实际生产加工,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也锻炼了实践能力,收益颇丰。

四、新教师入校即入厂

刚从高校毕业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在步入课堂之前,先让他们进入实习加工中心,以老带新进行快速的角色转换,让他们尽快将在高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破了以往的新来大学生先讲些基础课,再转到专业课的老做法,大大地节省了定向的时间,提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一段时间,增加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提高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学水平尤为重要,也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让他们尽快进入“双师”双能的角色。

五、整合优化,“双师”“双培”

在我院的数控中心成立后,即对教师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将原来的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员合并为一个教研组织,打破了原来各自独立的格局,去除了原来不必要的繁琐联系步骤。进行“双师”的培训,既要让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实践强化考取中级以上技工等级证,又要让具有技师证的实习指导员进行理论进修及讲授技法培训。让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员进行二人组队,相互“培训”、相互交流,起到“双培”的效果。

六、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职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职教育来说,已不是为弥补高职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七、“产学研”结合

数控技术专业范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数控技能大赛;教学改革;数控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42-03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技能大赛如何发挥对课程的引领作用,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2004年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以来,我院高度重视教师学生的参赛工作,打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口号。在连续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锻炼教师队伍的同时,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数控专业建设水平。

大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不仅体现在高技能,还体现在高素质。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一些学校在实践技能培养上往往只强调单一专项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技能训练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刚接触工作岗位时很难适应。数控技能大赛在考查具体岗位技能的同时,十分注重安全意识、计划组织能力、团队协助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检验。因此,把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要求无缝对接的保障。

(一)形成新的办学模式

几年来,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赛题每年都有新变化,从刚开始单一的零件加工过渡到了配合面加工,如今竞赛赛题逐步走向完成一定功能的组合装配件加工,竞赛赛件越来越贴近企业生产实践,且来源于企业典型零件特征,外形借鉴航天、液压及模具行业零件特征。可见,校企联合已不能仅仅停在简单的沟通上面,深度融合势在必行,而技能大赛正逐渐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纽带,成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与苏州勤美达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是“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具体的合作方式是:在第四学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已经完成,专业课即将开始之际,数控技术专业选派两个班的学生到苏州勤美达公司进行工学交替。工学交替为期一年,两个班的学生轮流上岗和上课。上岗期间,学生与公司员工同等待遇,上课期间,学生还享有全勤补助和食宿费用全免等优惠。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学校根据课程安排选派教师到公司进行理论课程授课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在完成学校既定教学内容的同时,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加入自己的课程,并由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就业政策上,工学交替期满一年,学生返校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拓展学习和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毕业后,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优先到企业就业,也可以另外择选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人充实到苏州勤美达公司的各个技术岗位和管理部门,成为新办学模式的真正受益者。

在学院“2+1”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本着服务企业、锻炼学生的原则,通过创新形成了新的“1.5+1+0.5”的办学模式。这样一种全新办学模式的形成,受到了家长、学生和企业三方的高度认可。

(二)合作模式多样化

在加强与苏州勤美达公司合作的同时,与山西防爆集团的合作则是一种典型的“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项目”数控实训中心成立,对外独立经营,主要用于在校学生实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在校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的其他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了解公司产品工艺流程;企业职工可以深入学校教室随班上课。实训中心的布置引入山西防爆集团人才评价标准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了校企良性互动,共同构建校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中厂”合作新模式。

2009年,与山西煤机有限公司和山西多智管模公司的合作则是合作模式的又一种创新。由于多年来向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企业积极主动与学校达成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出资为学生承担全部学费,并设立奖学金,在学校订单培养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便可成为公司正式员工。这种形式的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经济保障。

大赛引领创新课程体系

从2004 年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2008年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2012年的世界数控技能大赛,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项目主要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加工中心三轴、四轴、五轴师生组合项目,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产品部件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等。这些大赛项目在强调数控操作技能的同时,十分强调工艺设计、零部件的创新三维设计。同时,更加注重竞赛项目与现代前沿技术的引入。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借助于学院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在2011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数控技术专业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构建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大领域的课程体系(见图1),授课方式也根据领域中每门课程的不同分别采用讲授、任务驱动、理实一体、讲座、整周实训等不同的方式。

其中,岗位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可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同而由双方共同制定,如应苏州勤美达公司的要求,我们加入了夹具与量具设计相关课程等;在拓展能力学习领域,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把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各级各类竞赛赛题融入到相应模块,开设相关课程,采用教师指导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体现出“做中学,学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同时也符合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这样,在综合能力学习领域安排相关考证实训,实现与职业技能要求、企业岗位需求和前沿技术的良好对接。

大赛引领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大赛项目都是针对企业对各类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设计的。技能大赛为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坚持大赛引领“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将原来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开发建成“数控车床的典型零件加工与编程”、“加工中心的典型零件加工与编程”、“数控加工工艺”等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制定课程总体教学方案和课程单元学习方案。每一个课程单元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划分相应的任务,并配备相应的任务单。各学习单元及任务的具体内容如表1、表2所示。

此外,技能大赛的引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大赛中学到的新软件、新知识点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仿真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教师根据实际编写适合的教材;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把课堂建在实训室、企业车间等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实物来直观了解现场工作环境,亲自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好。学校还建立了校内竞赛机制,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历届课程设计、技能大赛成果与产品展示、宣传和观摩等,营造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考核中实现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过程考核并举,注重过程考核,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数控技能大赛强调项目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检验和职业院校学生事业发展的平台,也正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实践证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改革,缩小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教学过程的多样化;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缩短了参赛学生的强化培训时间,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多次获得各类大奖的同时,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保证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钱逸秋.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65-67.

[2]苏宏志,王彦宏.从数控技能大赛看数控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32-33.

[3]夏继军苗.依托电子设计大赛促进电子专业建设[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7-39.

[4]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16-18.